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完善

时间:2022-03-01 01:18:42

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完善

【摘要】进入风险社会以后,环境侵权大规模爆发,并不完善的传统的民事、行政、刑事救济手段已无法满足现实环境侵权救济的需要。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欲理清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现状,对建立有公信力的环境侵权鉴定机构、引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环境侵权救济基金制度、提存金制度和公积金制度等进行理论探讨。

【关键词】环境侵权;救济制度;完善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风险社会,风险无处不在、事故频出不穷。工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在大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引起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污染。这些危害给人们的人身财产以及其它权益带来始料不及的威胁与破坏。如何给予受害者应有的救济,阻止环境侵权引发社会,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拟从构建前提救济机制,引用借鉴社会化救济两方面提出建议。

一、环境侵权的概念与特征

王明远先生将环境侵权的概念界定为:“以产业活动或其它人为原因,致使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因而对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环境权益或公共财产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之虞的事实。”曹明德先生将其定义为:“因行为人污染环境造成他人财产权、人格权以及环境权受到损害,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可见,引起环境侵权的原因在于“人为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其客体包括“人身权、财产权”以及“环境权”。

环境侵权的特征包括主体的不平等性、不可互换性;原因行为在价值判断上的社会妥当性、合法性;侵害状态的间接性、连续性、反复性、广阔性和累积性以及环境侵权兼具私害性和公害性四个方面。其不同于其它特殊侵权的特征,决定了环境侵权不适用一般救济方式,这就需要探讨对环境侵权的特殊救济机制。

二、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立法的现状

宪法是我国一切立法的基础。《宪法》第26条第1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4条

“在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但在下列侵权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明确了环境侵权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作为第二位阶的《民法通则》第124条“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确定的是环境侵权的过错责任。其后,《矿产资源法》《草原法》《水法》《渔业法》也确定了过错责任。但是,同样属于第二位阶作为环境法律的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第41条“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确定的是环境侵权的无过错责任。《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保护法》等环境特别法也陆续明确了无过错责任。另外,2010年新颁布的侵权特别法《侵权责任法》第65条“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将环境侵权归到特殊侵权,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2013年实施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新增了公益诉讼制度,对环境侵权的救济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

三、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完善

(一)建立有公信力的环境侵权认定机构

侵权的救济都建立在对受害者资格和环境污染认定的前提之上。确定不了受害者资格,任何救济制度都不能使用,救济制度即使再多也是空谈。因此,首先应当建立的是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环境侵权认定机构。在当前,社会上鉴定机构有很多,但是,环境侵权情况复杂,利益牵涉重大,道德风险高,应对的几率大,都面临缺乏公信力的问题。如何保障该机构独立运作,具有公信力又不受地方保护主义干涉?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按行政区划由政府建立认定机构,然后借鉴行政诉讼的经验,每一个独立案件都由上级行政机关指定相邻行政区的认定机构进行鉴定,这样既保证了鉴定机构依托行政机关的雄厚财力,又可以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对于建立有公信力的环境侵权认定机构大有帮助。

(二)提存金制度和公积金制度

提存金制度和公积金制度主要是指由存在潜在环境侵权可能的责任人(排污企业)预先提供或留存专门的资金用于对污染受害人进行及时、有效地救助的制度。

1、提存金制度。指具有污染性的危险企业在开工之前,向提存机关预先提存一定的保证金或担保金,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期提存一定金额,以作为将来可能损害赔偿之用。

这项制度的主体是企业,监督主体仍然是政府。对拒不履行提存义务的当事人,政府通过依法采取吊销其营业执照等行政强制措施,以形成强制履行提存义务的机制。

提存金制度的优点是,创新了环境侵权救济的资金来源,使得受害者能得到更迅速,更有效的赔偿;弊端在于政府既负担着监督的职责,这种单向双方的监督极易造成,少提存或不提存而损害受害者利益的恶果。而且就资金的来源来说,仍然是污染危险企业本身,没有跳出单个企业负担能力的局限。

2、公积金制度又称企业互助基金制度。该制度是指各个具有同样危险的企业按照约定预先缴纳一定的金额,从而建立互助基金,当其中某一企业因环境侵权而被索赔时,首先由该互助基金支付赔偿金,其后再由被索赔的企业逐步将等额的资金返还给该互助基金。

互助基金的主体是同一行业的所有企业以及公积金的管理运营机构。互助基金的管理机构应当采用信托方式。信托管理机构基于对自己商业信誉的珍惜,加上政府等部门的监督,更有利于保证受害人获得公正补偿。

企业互助基金制度的优势在于强化了责任财产的落实,通过具有同样风险的企业共同承担一定赔偿义务从而使得责任风险分散,对环境损害的赔偿能力进行了提高。在突破单个企业赔付极限的同时,将风险固定在同一行业,没有向行政填补一样将责任转移到全社会,保障了获益者承担风险的社会公平。

(三)环境侵权的社会化救济制度

1、强制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责任保险是对传统民事损害赔偿的补充性救济,指以被保险人依法应当向第三人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由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承诺在被保险人向第三人负赔偿责任时,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向被保险人给付保险赔偿金的保险。基于环境责任保险的优越性,环境侵权的高风险性,商业保险的任意性以及企业的趋利性,还是将环境责任保险定为强制保险为宜。

环境责任保险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将被保险人可能造成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再通过保险公司将损失风险分散到全体投保的潜在环境侵权人,从而实现环境损害赔偿社会化承担。这既保障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又有利于对受害人的及时救济,避免了各种矛盾的冲突及因之而生的社会动荡。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依据调查分析潜在环境侵权人的环境风险状况,通过采用拒保、调整保险费率以及加入控制性条款等方法减轻自己的赔付风险,间接地促进了潜在环境侵权人为了降低保险费率而提高环境污染管理控制水平,实现预防环境损害的立法目的。另外,环境责任保险是潜在环境侵权人缴纳的保费所建立的责任共同体共同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因此,仍然实行的是“谁污染,谁负责”原则,平衡了权利义务。

2、社会环境损害救济基金制度

社会环境损害救济基金制度就是指从社会筹集资金,交由特殊的管理机构运营,符合认定条件的环境侵权受害者可以直接受偿,由管理机构向加害人追偿的制度。

基金来源。政府以征收环境费(包括排污费、自然资源补偿费等)、环境税等特别的费、税作为筹资方式而设立损害救济基金。财政来源通常占基金的大部分。还可以把发行环境损害风险福利、企业赞助、慈善募集资金和社会公众的捐款等募资方式作为基金的次要来源。

基金的管理。参考国际上的成熟经验,由个人运作具有管理能动性、执行效率性、权责明确性及基于对自己良好声誉的珍惜的责任心等优点,更容易实现救济基金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性。基金的运作人可以考虑从注册会计师、执业律师、法律专家或其它复合型有实践经验的个人中选择。

赔偿的范围赔偿金额大小按受害人实际损失计算,一次救助不能填补受害者所受损失的,还应当包括环境侵权的后续救助费用。实际损失难以通过举证证明的,按照被侵权人的收入状况、生活水平等情况综合确定。能够证明自己生活水平高于平均水准的受害者也要有一定的赔偿限额,以保障更多受害者的基本受偿权。

救助条件。接受环境侵权救济基金的受害者,必须承诺放弃诉讼的权利。这是损害填补的要求,受害者不应当获得双倍的赔偿。另外,受害者接受救助后,应当将对相关企业的求偿权转移给基金运作机构,由基金进行追偿,以填补基金的损失。

环境损害救济基金的优势在于节约时间,受害者可以不必经过长时间的、有风险的诉讼而尽快获得赔偿,且能够避免胜诉之后由于企业无力负担而难以执行判决的风险。其缺点是基金数额庞大,管理者道德风险高,其监督面临困境。鉴于其优势显著,我国应根据具体国情适当借鉴经验,逐步尝试建立环境污染损害救济基金制度。

四、结论

科学技术本身所固有的危险性和规模的扩大化导致的风险事故在企业已经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前提下,对环境、人身的损害有时仍无法避免。

“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A right without remedy is not a right)通过建立环境侵权认定机构,构建提存金、企业互助基金制度、强制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和社会环境损害救济基金制度,实现环境侵权救济的社会化,构建长期有效,规范化的救济制度,以社会和法律力量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财产权和环境权,使得权利真正成为权利,我国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张新宝,岳业鹏.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基本原理与制度构建.法律科学,2012,1

[2]曹红蕾.环境被毁去告他输了官司政府垫钱:http://.cn,2010.11.11

[3]宋宗宇.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认定规则创新研究:http://.cn,2010-5-23

[4]贾爱玲.环境损害救济的企业互助基金制度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11,01

[5]孙昌兴,周彦.论我国企业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的构建,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6]老黄法眼看天下.专家提醒:警惕“异地结托”干预司法:http://.cn,2007-07-09

[7]李剑.环保也要发挥市场机制环保大有可为[N].中国青年报,2002-12-11

[8]浦纯钰,朱竞艳.论环境侵权救济方式的法律制度.经济研究导刊,2007,12

[9]王利民.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机制.中国法学,2009,04

[10]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2

作者简介:

潘杰灵(1992.04-),女,湖北广水人,现就读于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研究方向:经济法。

上一篇:收获幸福 39期 下一篇:浅谈城市居住小区的绿化与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