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侵权责任法》中环境侵权的立法缺失与完善

时间:2022-05-14 12:08:30

论《侵权责任法》中环境侵权的立法缺失与完善

【摘 要】我国《侵权责任法》对环境侵权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设计,但却存在着一些不足。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厘清环境侵权概念。实际上,环境侵权是一个缘于民法上的侵权制度又超越民法的一项制度,具有不同于一般侵权的特性;并且在环境侵权内部,还存在着不同原因行为的差异性。因此,要从《侵权责任法》中完善环境侵权的立法,提升其法律地位,完善法律制度。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环境侵权;环境侵权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于2009年12月2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将于201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行。全文共十二章九十二条,其中第八章第六十五条至六十八条分别规定了环境污染责任的规则原则、污染者的举证责任、两个以上污染者造成损害的责任以及因第三人过错污染环境的责任,从基本法层面赋予了对被侵害人的法律保护。

一、《侵权责任法》中有关环境侵权的解读

——第六十五条 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不论污染者有无过错,都应对其污染造成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决定污染单位是否需要缴纳排污费和进行环境管理的依据,并不是确定排污者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界限。即使排污符合标准,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此,符合环境法学基本理念和我国环境保护的司法实践,应该得到严格的执行。

——第六十六条 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的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在环境污染责任的认定中,由受害人对污染者的行为与其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举证非常困难,如果仍然按照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由受害人承担因果关系的举证义务,则受害人很难获得救济。《侵权责任法》规定了环境污染侵权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倒置,由污染者就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举证义务,污染者必须证明其行为与损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才能不承担侵权责任。

——第六十七条 两个以上污染者污染环境,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大小,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等因素确定。

按照本法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对被侵权人应承担连带责任,本条规定的是共同侵权人间的责任大小比例划分原则,并不影响被侵权人要求其中任意一方承担完全的赔偿责任,只不过承担了完全责任的一方可以按本条划分的赔付比例,对其承担限额以外的部分向另一方行使追偿权。有利于保障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并使侵权人严格履行自身的义务。

——第六十八条 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由于环境污染侵权采取的是无过错归责原则,因此在存在第三人过错时,就可能出现第三人和污染者两个向被侵权人承担责任的主体。因此,此条规定事实上要求污染者和第三人向被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而后污染者可向第三人行使完全的追偿权。其实质是要污染者对被侵权人垫付赔偿费用,这一规定更加有利于保护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1]

二、立法缺失

(一)环境侵权的外延范围过于局限。实践中因环境破坏行为导致的环境侵权纠纷比比皆是。把环境侵权仅定义为环境污染行为导致的侵权难以涵盖环境侵权的全部。一方面因环境破坏行为遭受损失的受害人,其主张损失赔偿的要求于法无据,《侵权责任法》对因环境破坏遭受损失的受害人的保护出现一个极大的缺口;另一方面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力度,虽然可依据《刑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追究其刑事、行政责任,但是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结果势必大大增加政府和纳税人的负担,且对于侵权行为人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与制裁效果。建议把环境破坏行为摄入到环境侵权行为的外延中,以增加环境破坏行为人的违法成本,更全面地制裁环境侵权行为,更有力地保护环境侵权受害人的合法权益。[2]

(二)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鉴于环境损害的特殊性,环境侵权行为还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虽然名为《侵权责任法》,意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于是制定本法。但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的应有之意。如果忽视了与相关生态资源保护法等环境法律体系的配合与呼应,将不利于统一和谐的社会主义立法体系的构建。建议增加治理污染恢复生态环境等体现环境污染侵权特点的责任方式,在责任人确实没有技术条件治理修复时,可以要求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代为治理修复,强制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费用。

(三)缺乏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环境污染具有公害性,确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目的不仅是保护受害人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公众利益,进而保护公众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环境权益。目前,环境公益诉讼在一些地方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为了对其加强引导和规范,建议补充规定:个人、检察机关、环保团体等社会组织,可以代表不特定多数的环境侵权受害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因污染或破坏环境给国家造成损害的,由专门机构(如环保部门)代表国家对侵权行为人提出损害赔偿要求。

三、立法完善

(一)增设规定保护性诉讼时效。实践表明,因环境污染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实际损害的过程是缓慢的、潜在的、渐进的和逐步累积的。因此,《侵权责任法》对这一特点应给予充分重视。《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但由于环境损害的上述特性,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增设特殊诉讼时效,可以适当延长一般诉讼时效的期间。

(二)引入对环境侵权损失赔偿的保障措施。实际生活中,由于侵权人自身条件的有限性,受害人损失得不到补偿,合法权益难以真正得到保障的情况屡屡发生。因此,有必要引入对环境污染破坏责任保险制度的规定。这样,在侵权人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以对受害人的损失予以弥补时,由环境污染破坏责任保险经费对其进行补偿。实践中,尤其是环境污染风险较高的排污单位应当购买足以履行其责任限额的保险,加大对这一制度实施的监督。

(三)应创设新的环境侵权责任形式。污染所致环境损害应当有体现环境污染侵权特点的责任方式。有些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损害后,恢复原状在技术上已不可行,因此,可以考虑责令责任人异地生态修复或补偿,实现一定区域内同等的生态功能效果。在责任人确实没有技术条件治理修复时,还可以要求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代为治理修复,责令责任人承担费用。

此外,由于环境污染产生不利损害影响的过程是渐进的,治理环境污染和修复自然生态功能的过程也可能是缓慢的,而治理污染的效果只有通过技术监测才能判断,修复生态的成效也只有通过持续观察才能确定。因此,有必要创设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人跟踪监测、观察并适时调整治理修复方式等责任形式。

【参考文献】

[1]吕忠梅,徐祥民.环境资源法论丛(第3卷)[M].法律出版社,2003:321.

[2]周珂著.环境法(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3.

上一篇:浅谈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及其具体适用 下一篇:浅析信息时代民意对司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