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侵权与社会救济制度的完善

时间:2022-10-07 01:08:58

论环境侵权与社会救济制度的完善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加剧,环境问题已然成为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而逐渐受到关注,因环境侵权导致的损害与纠纷不胜枚举。本文将简要论述环境侵权,并对其社会救济制度的完善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社会救济;制度构建

一、环境侵权的概述

工业革命发生后,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大幅增强,对于自然的索取逐渐超出了环境的承受与自净能力,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污染或破坏环境,从而侵害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和环境享受能力的民事权益的环境侵权行为开始出现并频繁发生。环境侵权行为作为现代社会特殊的权益侵害现象,与传统民事侵权有着明显不同,具有以下特征:

1.1从主体方面来看,传统侵权行为当事人在地位上一般来说具有平等性,而在环境侵权中,加害人和受害人经常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加害人多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工商企业,还有可能是受到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具有特殊地位,受害人却多为一般群众,加之还可能产生侵害后代人的利益,所以受害人抵制能力和诉讼能力比较弱,二者地位差异很大。

1.2从客体方面来看,传统侵权行为一般是加害行为直接作用于个别受害人的财产与人身,行为本身比较直接;而环境侵权行为是通过“环境”作用于受害人的人身与财物,作用方式间接甚至不易察觉。侵害对象还包括了自然要素,比传统侵权复杂、广泛、具有不特定性,造成的损失往往更为严重,也难以统计。

1.3从内容上看,传统侵权行为属于完全被法律否定的违法行为,而环境侵权行为往往具有合法性、价值性,即环境侵权行为经常是伴随这合法的生产活动产生的,甚至存在企业在技术和管理规范上合法,但是合法排污的累积造成了环境污染。相对于传统侵权多为一次性或一时侵害,环境侵权行为具有持续、反复、累积的特点。

1.4从程度上看,传统侵权行为通常是对特定受害人的个别权益侵害现象,而环境侵权行为是对一定区域内非特定人群的广泛权益侵害现象,属于社会权益侵害。所以在环境侵权中,举证与救济更加困难。

从上述特征看出,环境侵权与传统侵权在法理上和制度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适用传统侵权法,难以解决在环境侵权中产生的问题,如传统侵权中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等,以损害赔偿为主的救济方式也存在着实际操作上的问题,如确定污染责任后,责任主体是否能及时补偿和有效补偿,更有潜伏期长的环境污染事件,超过诉讼时效期限,根本无法获得救济。加之环境侵权发生时,通常是损害明显甚至严重时,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环境侵权中关于预防原则、社会化救济制度的立法和修正亟待完善。

二、环境侵权救济方式的现状

环境侵权救济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仅理解为民事救济的,有理解为民事救济、行政救济和刑事救济的,一般理解为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如王明远教授认为,环境侵权的概念,原则上应采用通常意义,指受害人在其人格权、财产权和环境权益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遭受侵害、损害或有遭受损害之虞时,通过司法、行政甚至私力途径实现侵害的排除或损害的填补等,主要包括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两个方面。还有认为应理解为民事救济、行政救济和社会救济,本文笔者亦持此种观点。

传统侵权事件中,多以民事救济为主,前文以论述了传统侵权行为与环境侵权行为的差异,民事救济在环境侵权行为中多有不足和空缺。而行政救济因为主体地位的事实不平等、环境侵权行为的不可预见性等,也会受到影响。目前我国的环境侵权制度建设,仍处于刚起步阶段,现行救济方式对受害人进行补偿时,存在着操作性差的问题,在很多环境侵权事件中,受害人获赔少甚至不能获赔,如潜伏期长、原因不明或者危机后代的侵害行为,更是难以彻底解决,社会化的救济方式因为渠道多种、方式多样、覆盖面广泛,无疑成为最能保障受害人的权利和利益的一种重要补充救济方式。

三、环境侵权社会救济制度的完善

我国环境侵权救济社会化制度的完善,必须要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并吸取国外社会救济制度发展中的经验及教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完善环境侵权保险制度

环境责任保险指以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当承担的环境赔偿或治理责任为保险标的的责任保险合同。侵权责任在我国尚未专门立法,关于环境侵权的规定也是零碎分散,环境侵权责任认定在现实中有诸多不便,而且没有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规定,污染企业态度消极,很难自愿主动花费多余资金去承担风险责任。作为一种新型责任险种,环境责任保险是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国家应该加强对立法的完善,在任意性责任保险和强制性责任保险制度中寻求平衡,如加大环境污染发生后对加害人的惩罚,实现变相的强制责任保险等;同时扩大环境责任保险的范围,如把合法生产累积产生的污染加以规范的纳入保险范围,从而普及和推广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引以企业重视,给予受害者更多权益保障。

3.2设立环境损害补偿基金

传统民事救济在环境损害赔偿上表现出了赔偿金额难以确定、加害主体难以认定、事后救济的滞后性等问题,而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也有着限额赔偿、立法不完善等问题,所以环境损害补偿基金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和补充救济方式。基金可以由国家、组织或个人筹资设立,规定相应救助条件,在上述救济方式实现困难的情况下也能迅速得到补偿。例如日本于1973年制定的《公害健康受害补偿法》中规定人身伤害只要符合指定地区、暴露条件、制定疾病3个条件就可获赔。中国的环境损害补偿基金会有2007年在大连设立无主溢油基金会等。

3.3建立保证金制度

由于环境侵权行为的潜伏性,对于污染发生的预防显得十分困难,因而可以对高风险的污染企业在污染损害发生前,明令其必须提供一定的保证金,用于污染后的救济。拒绝交纳保证金的企业,可以处于一定行政处罚,如吊销营业执照。目前我国这项制度尚无完善立法规定,但是关于矿山的环境治理保证金的规定已有出台,如2009年实行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中明确规定:采矿权人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矿山关闭前,采矿权人应当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

四、结语

在环境侵权的传统救济之外,社会救济无疑是重要而且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化救济不仅着眼于及时有效的补偿受害人的损失,还担负着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主要的救济方式仍旧是传统的民事救济,但可以看到社会化救济制度的建立在发达国家很早已经受到重视,中国应该借鉴引逐步进完善法律体制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1.

[2]邱聪智.公害法原理[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

[3]阳露昭,田其云.论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救济的理论依据极其实现途径[J].学术交流,2006(8).

[4]刘源,曾兆晖.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的法理基础[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2).

上一篇:基于COCA语料库对英语运动动词的认知研究 下一篇:简析《封神演义》第二人称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