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研究

时间:2022-02-24 08:40:40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研究

【摘 要】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变式教学的宗旨是通过增加或减少问题条件,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并解决问题,进而全面掌握问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应用变式教学组织课堂,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也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变式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只会按照固有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而一旦问题的条件发生变化,学生就容易出错,甚至是摸头不着脑,这更多是学生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思维定势下进行思考。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变式来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变式而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借助变式引入课题,启发学生思维

高中数学中所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而如果课堂中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相关概念,然后以记忆方式引导掌握,虽然一部分学生会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识记,而一些学生则无法理解概念,只能采用死记硬背方式识记。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虽然能记住概念,但却在解决问题中出现错误的情况。同时,在课堂教学之处,教师需向学生引入新的知识学习,这些新知识需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因此,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变式方式进行,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如在“指数函数“的概念教学时,教师以折纸游戏来导入,问学生将一张白纸对折1、2、3、5、15次后撕开是多少张?如果这张纸后0.1毫米,对折15次后撕开会有一个人高吗?如果没有,那么20次呢?如果把纸的张数看作y,而撕纸的次数是x,y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表示?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进行操作、思考,然后得出y=2x的函数,教师再用之前学过的函数和该函数对比,应用函数概念来对该函数进行定义,从而引出了指数函数。变式导入目的是基于学生原有知识而引入新的知识,如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公共点的情况探究空间中直线a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然后引入门转动到离开门框的任何位置时,门的边缘线始终与门框所在的平面平行,借助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而分析影响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要素,从而深入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学习中。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变式并不一定是基于某一问题的变化,而是要基于学生原有知识的变化,在变化中引出新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借助变式引导探究,促进知识构建

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应用变式组织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引导学生从一般向创新过渡,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思考原问题的本质内涵上对变式进行思考,从而在对变式的探究中全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借助变式引导学生讨论,不仅可让学生更好地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深入理解,也可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引申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的基础一般,在变式问题设计上要以中等难度为主。

三、借助变式引导练习,提供问题能力

变式练习的目的一方面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变式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教学后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而设计具体的变式进行分类练习,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

这组变式题目的设置,除了解决单个的数学问题外,通过几个问题的前后联系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变化,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方法,以达到对问题本质的了解、问题规律的掌握、知识技能的巩固、思维的拓展与迁移等目的。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生活和学生知识基础而以变式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变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对比、分析中全面构建知识,应用变式拓展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艳款:谈变式教学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J],考试(教研),2011年07期。

[2].范宝康:高中数学变式教学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朱延刚:利用变式教学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上一篇:搭情境桥梁 重体验生成 促情感升华 下一篇:抓住“三点” 用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