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情境桥梁 重体验生成 促情感升华

时间:2022-10-02 12:41:16

搭情境桥梁 重体验生成 促情感升华

[摘要]《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了三个层次的分类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技能、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分类目标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到第一位,表明它是社会课的灵魂,是课程目标的核心要素。但它的落实不能靠简单的说教与讲解,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有充分的情感体验获得。本文以自己教学经历为基础,阐述情境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关键词]情境 体验 教学实践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它强调教育主要不在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正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教学目标中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到了第一位,表明它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是社会课的灵魂,是课程目标的核心要素。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却是不能光靠说教和讲解就能进入学生头脑的,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有关情境中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升华情感。

什么是情境教学?对“情境”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辞海》给出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可见,无论什么情形、景象或境地,都必须是具体的。情境教学是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真实、生动、具体、形象、适当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态度体验、行为体验,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过程在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一、实施情境教学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1、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体现建构性的新思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因此,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其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因此,情境对于有效的知识建构是十分关键的。 同时新课程也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社会。而情境教学正是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的能力,它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化,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情感认识提高基础上进行学习。

2、心理认知规律的要求

当一个人在接受信息知识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接受渠道,看、听、写……什么情况下可以让一个人对事物有比较深入的感悟呢?据统计,一个人听到的东西可能记住25%,写下来的东西可能记住50%。自己亲自做一遍的可能记住70%。和别人一起做过的可能会记住90%。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体验到的知识比被灌输的知识要深刻,而平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这就容易使知识停留在口头,使学生嘴里会说,但心里不服,脑子里思路也不清晰。要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必须使讲授法具有一种独特的感染人的力量,能使学生听得进去,内化在心里,也就是说,在听课的时候,学生如果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下获得一种内心的共鸣,在师生心理相容的体验中,就能真正接受教育,真正把知识弄懂,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激发学生兴趣的要求

情境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整节课下来,没有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因此容易使学生感到困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创设一些兴奋点,那就得多创造一些学生体验的过程,让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使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学习《信用是金》一课时,我以一个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的故事情境来导入新课:“有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德国学成毕业后,就到德国的一些公司去应聘。他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都不错,但这些公司看了他的信用记录后,都没有聘用他,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是为什么?”这时,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纷纷依据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寻求答案,得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面对学生们期待的目光,我揭开谜底:“因为这个留学生曾在乘车时逃过三次票!”正在七嘴八舌的学生一下变得鸦雀无声,他们震惊了,都在默默地思索。经过预料中的短暂的沉默,我告诉学生:“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通行证,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由此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信用是金》。本来很枯燥的一课,“说教”般的内容,因巧妙创设的情境变得精彩纷呈,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气氛,也因这个情境而调动起来。

二、情境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特定的学习内容,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或者音乐作品、课本剧、小品等形式来创设情境,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生动性,对学生的感觉器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学生相应的直觉情感,并能够从情境当中找出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发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对情境提出看法谈出自己的感觉。

2、融入情境,启发联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导学生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从而深刻地掌握知识。当学生被唤起学习需要和情感需要后,教师可以运用图文、小品、游戏等手段,让学生在情感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做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3、超越情境――获取体验,升华情感

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境结合,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教材的知识点后,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知识点应用于情境,解决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情感体验中升华情感。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情境再现是手段,提升学生情感才是最终目的。首先通过展示情境,把学生掌握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巧妙地安插于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其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归纳、综合,在体验中升化自己的情感。比如在讲授《承担社会的责任》一课中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我们的责任,我找来了最近比较热门的“事件”的有关资料,随着一张张幻灯片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同学们纷纷表示应该维护国家的尊严。同时我又追我,那我们应该如何维护呢?像他们一样吗?(出示一些民众砸日系车,打伤日系车主的图片)学生纷纷回答不行,那样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和生命健康权,是一种违法行为。顺理成章的得出我们要维护国家尊严要合理合法,做到理国。在课堂教学的尾声“今天的我们在平时应如何爱国?”时,我出示赵薇身着日本军旗的图片,整个教室一片哗然,尽管赵薇是大部分学生心中的“小燕子”,但是学生马上义愤填膺,纷纷指责赵的无知,有的学生说……,又有的学生说……,是啊,无论生活中多么有名的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具有民族气节。此时从学生身上我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洋溢的爱国热情,此时此刻又何须我苦口婆心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呢?只字片语也是多余的。

其实一个合适的情境,形式是非常多样的,它可以是一个游戏、一个故事、一个问题、一个试验,也可以是一种直观形象、一段录像资料、一段音乐、一幅图画、一个小品,或者是以上多种形式的结合。总之,营造合适的情境,学生的心才能被紧紧地抓住,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让学生体会到社会课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袁重新.摭谈体验性学习[J].教学月刊,2006,(2).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关爱他人 下一篇: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