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心理与城市公共艺术论文

时间:2022-02-09 08:31:28

文化社会心理与城市公共艺术论文

一、城市公共艺术与文化社会心理学的关联

城市公共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移情使受众群体产生亲社会行为,这既是公共艺术范畴的事也是文化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的内容。

公共艺术是近年来崛起的新的艺术形式,其概念学术界虽无权威的定义,但都认同公共艺术是以大尺度的、户外的、互动的形式为主的艺术。公共艺术的形式多样,可以是雕塑、可以是壁画、版画也可以是灯光艺术、纤维艺术、装饰艺术甚至行为艺术。它的核心在于: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作为民主语汇它传达的是公共意志和公共精神,不是某个权利阶级的愚民工具。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和参与性,要求将艺术的话语权下放到社会公众手里,艺术家是公共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社会公众对于艺术的态度不是远远瞻望而是平等对话。

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主宰性理论视角是社会建构论,并在本世界迈向文化动态建构论。文化动态建构论关涉每个个体的文化命运,如文化认知和知识激活、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合等重大主题。1我们每个个体宿命地生活在某种在地文化脉络而不是某种文化实体中,假借地方性的文化资源,我们成长为有地域烙印的人,依靠不断修补和提升的认知力,人逐渐穿越地方性的文化场景,加工异文化的体系,建构生动而动态的“多元文化的心智”(multiculturalmind)。

江汉路是指汉口江滩上,南起沿江大道,北至解放大道,贯通中山大道、京汉大道,全长1600米,宽度为10至25米,是武汉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老街。汉口江汉路是武汉城市的文化缩影,对于老江汉路的记忆,《汉口竹枝词·歆生路》有记载“前花楼接后花楼,直出歆生大路头,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歆生路即现在的江汉路,由此可见,江汉路作为商业街由来已久,现在的江汉路更是时尚的聚集地。这里是老汉口文化与现代时尚碰撞的地点,在这个特殊的地区,公共艺术穿越时空将两个时间段的文化,连接柔和在一起,组成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和谐景象。对江汉路文化社会心理的分析研究,对于创造更贴合武汉市民的故乡情节,又能对出来武汉的人讲述汉口昨天和今天故事的公共艺术意义深远。

二、公共艺术建立的江汉路市民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

1.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以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

所谓认同是个体认同自己属于哪个群体、那个社会位置、哪种文化的过程。勒温(Lewin,1948)曾提出:为了保持一种健康感,人需要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意识,成为某个群体的成员可以给个体带来一种有助于促成正面自我概念的归属感。文化认同是社会认同的重要内容,它将个体所属的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艺术认同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在江汉路设置公共艺术作品的初衷亦是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通过公共艺术提升归属感。2公共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参与性,这种互动的特性正好暗合了认同的来源,即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以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

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有三个重要因素:鲜明的地域性、构思的独特性、艺术的惟一性。鲜明的地域性是指作品具有的丰厚文化内涵与底蕴,深刻地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品成为该地域一种精神的力量象征与展示。

由于在历史上曾经是租界,江汉路的老建筑多为近代租界建筑,在当代统称为“海派建筑”,江汉路上的“旋宫饭店”、“花旗银行”等建筑就是此类风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沦为租界,江汉路作为汉口最繁华的区域之一,集结了璇宫饭店,孙中山亲笔所书“精益求精”店名的精益眼镜店,为抵制日货而开的国货百货大楼等老字号。在2000年2月开始动工,改建步行街至今,江汉路就在项金国等公共艺术家的努力之下,进行的不只是俞孔坚讲的那种城市化妆运动。营造属于汉口人的公共空间,就不能是“领导说了算,专家靠边站,老百姓门外看”的态度。

2.汉口的老市民生活片段与公共艺术产生的文化自觉

江汉路步行街上众所周知的公共艺术《热干面》、《挑水》、《验光》、《纳凉》由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项金国教授设计,每个都以真人大小铸造,取材于老汉口的普通人。摆放在蔡林记附近即现在佳丽广场旁的,透着浓浓武汉味的《热干面》(图1)是老少皆宜的早点,是武汉独一无二的生活,与每个武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挑水》(图2)则再现了武汉缺水时期,家家户户需有“水牌”才能担水回家洗衣做饭的历史。《纳凉》则是30年前至今武汉在炎热的夏日,特有的“竹床阵”的景象,在没有空调的日子里,武汉家家户户都将竹床搬到马路上,竹床的长龙就是“竹床阵”,特有的纳凉方式从地域的生活方式,渐渐变成市民文化的一部分。这样的取材,才是能体现公众本地情节的取材。这组公共艺术中那些具有历史感的、为人熟悉的因素,会给行走在步行街上的人们带来平衡感和归宿感。

武汉人对自我城市的认知,往往来源于对城市表象的摄取,同自我的主观意识,文化习俗等相结合得到的总体认知。这种认知与地脉文化有着及其紧密的联系,正是飘香的热干面、长龙竹床阵,让武汉人有家的感觉。虽然人的认知因个性心理特征有所差异,但是同为武汉人,相同的生活经历,让我们透过热干面有了对武汉这个城市准确的认识。正是江汉路上的这些公共艺术作品,让人们对于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有了更直观的认同。同时,江汉路也通过这些公共艺术结合街道两旁的古典建筑、江滩及武汉特有的凤鸟纹等楚文化特有的元素符号一同体现武汉无与伦比的魅力。并通过公共艺术在提升江汉路的美誉度的同时,让在江汉路上漫步的市民获得地域文化认同感,并经由认同产生的归属感得到个体幸福的。

三、江汉路公共艺术的社会情绪与情感分析

当下步行街上公共艺术的设置,不仅仅是商业驱动的风生潮起,更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市民的社会情绪情感的表达。公众在江汉路的公共空间中与“热干面”、“挑水”对普通武汉人的生活的歌颂、树立在街头的武汉的最有特色的动物“白鳍豚”雕塑,是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态的呼唤。这些公共艺术与市民的自身的文化认同,个性心理以及社会认知相互作用或彼此相互作用产生了某种正面的体验,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初衷之一。

交织于公共空间的设计师或艺术家的个人情绪与公众的社会情感相作用,最终导致,公众在欣赏《白鳍豚》的时候(图3),源于对自然之美本能的热爱,产生喜欢、愉悦的情绪。这种情绪同武汉人这个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对白鳍豚是武汉最有特色的动物,及原先潜藏在其意识里的生态环保相交织,得到的稳定、深刻、持久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相叠加,使人们产生正确的社会价值选择,即积极的促进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的可持续发展,武汉通过生态发展的途径促进武汉在中部的崛起,这些体验在社会中传播,使群体拥有共同的积极情感。在武汉的城市空间,有许多散布着此类情感的公共艺术作品,如乌兰扎布景观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大禹神话园《九鼎台》雕塑(图4)。这些积极的情绪、情感指向武汉人具体的行为和态度,对武汉的城市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郭媛媛 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上一篇:小学体育学法指导论文 下一篇:中美公益广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