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投资环境评估指标

时间:2022-02-04 10:14:23

地方投资环境评估指标

全部影响因素甄别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甄别影响投资环境的形成因素之前,我们必须强调两个基本认识。首先,一个国家和区域的事权划分不同,就形成投资环境因素来讲,有诸多因素是区域所不能调整和改变的。因此,评价国家和评价区域的角度有很大区别。比如框图中所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及金融等,在很大程度上非属于区域事权范围,只具有制定细则和执行权,而没有调整权力。因此,这几项可转换为政策法规执行力因素,金融因素则主要体现在地方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其次我们认为,资源型区域有其特殊性,在指标设置中必须突出其基础性因素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经济转型的力度,对资源型区域的认定和评判也有相关的标准。比如国家发改委认定资源型城市的评价标准,并了第一、二批资源型城市。各省尤其是山西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在国家统计局的考核区域干部的44项指标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修订。2010年,山西省委组织部又对单位考核的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和分析,形成新的考核办法。以上种种,皆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既定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我们对构成区域投资环境的指标逐一进行分析。一级指标的设定按照哲学或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一种事物,均是由组成元素、结构形态(或要素关系)和矛盾斗争动力组成的三维立体。按照这个思维模式,借鉴有关研究成果,我们把一级指标设定为基础因素、活力因素、动力因素。基础因素———是指对区域现状投资环境具有“硬性约束”的因素,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或是在此基础上的必然形成和历史积淀,具有较为长期的稳定性。活力因素———是指对区域现状投资环境具有“软性约束”的因素,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关系,对投资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较大影响“张力”,具有很强的活跃性。动力因素———是指对区域现状投资环境具有“软性约束”的因素,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推动着投资环境的优化,是改善区域发展基础、调节市场关系的原动力。这样分类的优势在于,突出了资源环境等的基础作用、在形成生产力中人与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便于观察生产关系中体制与机制的激励能力,这种分类方式,在当前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这样的分类,我们不仅能充分体现资源禀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可以明显鉴别区域既有基础和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优化调整的区别,特别是能观察资源、金融、科技、人才等市场要素的作用,分析要素聚集以及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市场链等“场效应”的作用。二级指标的设定根据上述基本设计思路,我们将3个一级指标细化为10个二级指标。其中基础因素中,特别突出了资源禀赋情况,强调基础设施的作用;活力因素中,将人居环境这个在资源型经济中,具有特殊意义是指标列为首位。考虑到资源型区域大多为中西部欠发达省份,一般具有改革滞后的特色,同时资源型经济也是高强度的投资型经济,因此加大了政府效能、金融因素的权重;动力因素中,在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中,侧重于后者。科技是短板,资源型经济由于其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科技具有普遍的挤出效应,对科技创新作用的衡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三级指标的设定根据以上两个级别指标的含义,我们细化三级指标为27项,其具体指标的内涵及计算方法如下:矿产资源分布密度———即区域矿产资源面积占辖区土地面积的比例。通过此指标,可以判定区域资源赋存状况。计算公式为:矿产资源探明面积∕辖区土地面积×100%。铁公机便宜度———即铁路站点、高速公路进出口和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便宜程度。这是个综合性指标,可以考察区域交通发展状况。根据中西部资源型地区交通发达程度,我们设定每个县的高速公路进出口、铁路站点、机场的合计最高值为5时,则达到100%,即1个(出口、站点或机场)为20%,按此累计百分比值。能源供应———即电力、天然气能源供应状况。电力、天然气是当前经济社会的主要能源,将两者综合,能考察区域能源结构,可以看出该区域的能源供应状况。电力是传统能源,在全国大部分区域,主要矛盾是负荷问题。研究表明,在电力部门实行电能分时段计量、分时段计费的政策下,合理调整用电负荷、提高负荷率,不仅为整个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创造了条件,而且使得企业用电经济合理,有效地降低了电费支出,实现节支降耗。同时这个指标较高,表明区域三班倒的企业较多,折射出区域工业行业结构、规模结构较好,运行正常。因此从考察区域投资环境看,用电负荷率也是正指标。这个指标可以通过电力行业年度统计报告获取。我国大部分区域的天然气以西气东输为主要气源,作为一种洁净能源,目前正在逐步推广施工阶段,因此我们把覆盖率作为考察主要指标。该指标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将通天然气的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作为覆盖率。计算公式为:(用电负荷率+天然气覆盖率)∕2。3G网络覆盖率———即使用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线路和设备铺设而成的通信网络覆盖率,标志着以移动宽带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的通讯技术发达程度,在企业运营中至关重要,成为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区域内所有运营商3G站点覆盖总面积∕区域土地面积×100%。对外开放度———即区域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或称为区域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区域经济外向型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为:(进口额 +出口额)∕GDP×100%。投资强度———即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土地面积的比率,是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投资金额的数量,也是衡量区域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标准。该指标是衡量一个区域保持和提高投资率,特别是在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基础设施方面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于综合考察区域产业水平、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区域资源使用效率、项目带动效率具有积极意义。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投资额∕区域土地面积×100%。文化生活水平———即居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水平,可用城乡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体现。计算公式为:(城镇居民支出占比+乡村居民支出占比)∕2。其中,城镇居民支出占比为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比重;乡村居民支出占比为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两个指标,需要通过典型调查获得。金融效率———即各类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与各项存款余额的比率。我国央行规定,该比率不得超过75%。就地方金融来讲,比率越接近这个上限,表明资金使用效率越高。计算公式为: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金融规模———即各类商业银行融资能力。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鉴于市县金融市场尚不发达,我们这里借鉴这个概念,将其缩小为商业银行融资规模,通过与地方生产总值的比较,考察银行系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计算公式为:存款+贷款∕GDP×100%。

数据处理及评价

标准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全因素评价法探索的第一步。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在本标题下必须完成的部分,即方法的确立。简单来讲,其方法就是,首先将所有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次赋予指标权重并换算成标准值,然后将所有指标的标准值相加,运用总体评价标准进行衡量,得到一个最后评价结果。指标权重的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是由指标的权重决定的。权重的设置,我们采取专家问卷调查法取得。在经过反复三次问卷调查后,专家对指标权重的设置意见逐渐集中,最后又经会议讨论,最终确定指标权重见上表。表中单项指标,最大权重为6%,最小权重为1%,最大权重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力是最小权重指标的6倍,其倍数较为科学反映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注意到,投资者总是在不同发展时段,对某些指标具有不同癖好。我们注意适应各种因素影响下外来投资者的兴趣和癖好,适时调整各项因素指标权重,以满足投资者阶段性偏好需要。也就是说,本指标权重的设置具有阶段的灵活性,但对于同批次、具有比较意义的评价,权重的设置又是相同的。指标数值的处理为计算方便,我们设定正向指标(一般意义上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以上26项,逆向指标1项。这些指标的基础数据,有的可以直接从公开的统计资料中获取,或经简单计算得到,而有的必须通过调查问卷得到。为严肃原始数据的科学性,必须坚持科学的统计调查抽样方法。通过以上方法获取的基础数据,有的是相对数,有的是绝对额,必须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将其转换为标准值。评价的标准与级别评价时,需要扣除逆向指标额度。投资环境总分的取值范围在1-100之间,愈接近100,说明投资环境愈佳。反之,则说明投资环境较差。这里,我们借鉴资信评估的基本评价标准,将指标值按不同的分值区域分为优秀(A)级、良好(B)级、一般(C)级和不适宜投资地区:A级:指标值85分(含85分)以上,界定为投资环境优秀;B级:指标值70分(含70分)至84分,界定为投资环境良好;C级:指标值60分(含60分)至69分,界定为投资环境一般;不足60分者,界定为投资环境较差,即不适宜投资地区。

研究总结

本课题以资源型区域的投资环境为研究对象,从研究资源型区域特征入手,运用情景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定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发展软环境方面的等级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突出资源型地区的环境特点,比如关注资源赋存能力、能源使用效率、环境与生态污染破坏程度等等指标。同时,考虑资源经济转型发展的相关指标,以期望能通过公开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相关数据。研究过程中注意考虑了以下四个因素:一是指标选择的基础,即基础数据能够从公开途径获得,比如统计年鉴、地方政府公报等等;二是考虑相关重大事件影响,在指标体系或者以后的模型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微调;三是依据国家政策导向,在一定发展阶段,指标体系可动态化调整;四是突出资源性地区特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较大,即使是资源型地区个体差异也普遍存在。本文力求能在充分考虑差异性因素基础上,突出普遍性,增加区域评价的适应性。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作为一个评价方法的理论探讨,完成了研究课题的需要,但在具体实践中尚有待验证。包括在具体指标值的计算中,在标准值的设定方面,以及权重的设置、评价的标准等,都需要通过实际的反复的验证而不断完善。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建议 下一篇:整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达标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