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堂的诠释与实践

时间:2022-01-30 11:43:30

和谐课堂的诠释与实践

和谐课堂应该是井然有序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师生问题共生的课堂;是产生疑问、发生冲突而得到有效解决的课堂;是师生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的课堂;更是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在和谐课堂中,教师的任务是依据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最基本的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要求,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使具有不同水平和兴趣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打造“和谐”的课堂呢?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实施民主策略,师生平等对话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是学生表现自我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阵地,而体现民主的课堂才能为学生的聪明才智提供一个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平台。民主的课堂绝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学生的世界中去,学生以一种鲜活的生命体投入到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师生平等对话。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给他们创设能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有个性、与教师持不同观点的学生,教师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接纳学生的百种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享受学习主人的权利,勇于发表并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在课堂上、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说、敢说、会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采用开放策略,师生和谐双赢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他主张“人的学习应以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为基础。”为此,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开放的策略,开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使学生按着自身的需求,采用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开放的课堂上教师重方法的引导,兴趣、情感的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是自身需求的表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学习方式获得知识,丰厚人文素养。这样,教师通过实施开放策略,拓展了师生课外学习的资源,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了下来,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同时提高了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和教师都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话题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师生和谐双赢。

三、运用科学方法,师生和谐共鸣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必须重视和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实现和谐高效课堂的关键。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段论述就指出了情感与人的行为动机有着密切联系。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知道积极的情感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而消极的情感则是成功的羁绊,所以新课程中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到特别重要的地位。

就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童话、优美的诗歌与散文、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些无不寄托着作者的丰富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所以,作为教师,就我们应该深入挖掘教材、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感动自己。然后,把自己对于文本、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富有真情的语言、动作传递给学生,用教师的情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师生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情动而辞发,做到教者的心、学生的心、作者的心,“三心合一”;教者的情、学生的情、作者的情,三情共鸣。

四、关注个性发展,凸显师生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尊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弘扬人文精神。因此,在和谐的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参与学习的机会,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允许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质疑、问难。教师要对学生的意见,正确的,应及时予以肯定、支持;对不够正确的,不要轻易否定,要呵护其敢于发表意见的精神,让学生从小养成敢想、敢说、敢问、敢辩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走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必然会有个性化的反应。因此,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学生,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划一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孩子们读同一篇文章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是正常的。为此,在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心灵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发展个性,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个性宣传。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也会独具个性,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个性凸显、特色鲜明。

五、感悟人文精神,师生共同发展

和谐的课堂是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课堂。面对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耳醉其言”、“心醉其情”,通过“咬文嚼字”体味“平字之奇,常字之险,陈字之新,朴字之色”。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也就是说,教师要抓住语文教学的契机,在教学中师生共同感悟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怀,师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实施民主策略,师生才能平等对话;只有采用开放策略,师生才能和谐双赢;只有运用科学方法,师生才能产生情思和谐共鸣;只有关注个性发展,师生才能个性和谐共显;只有感悟人文精神,师生才能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和谐”的课堂,实现教育的理想。

上一篇: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自主分层教学探索 下一篇:善待学生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