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管理实践论述

时间:2022-01-14 01:49:04

教育信息化管理实践论述

一、三个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观

综合教育技术管理说、教育管理信息化说、信息化领导力说等观点,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教育信息化管理”大致有五种不同解读,如表2所示。本文基于上述观点的分析,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重新理解教育信息化管理。其中宏观层次指的是国家、区域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中观层次指的是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微观层次指的是课堂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1.宏观层次———国家、区域的教育信息化管理这一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其管理客体是国家、区域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包括教育信息化的规划、相关机构建立、以及行动措施的部署、实施与监督、评价等,与上文蔡连玉对于“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解相对应。2.中观层次———学校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这一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着眼于学校层面的管理,具体体现为对学校日常管理事务和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管理。它与上文提及的学校管理信息化、信息化领导力相呼应。学校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可以抽取出两个关键词:管理、领导。前者着眼于学校日常管理的客体,包括资源开发项目管理、设备人员管理、信息化教育研究管理等,以及在同级教育部门中共享信息和数据的管理。后者关注学校管理的主体(也就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他们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领导力、发挥的表率作用,来推动学校信息化的建设,使教育信息化进程进行得更有效率,更出效果。不管是学校管理的信息化还是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力,它们最终的共同目标是顺利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3.微观层次———课堂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这一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关注于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在课堂上对教育技术的使用、协调和管理。相近的概念包括“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它指的是教学者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和对于课堂中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和调度。本文从属的“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系列文章拟站在国际的视角,从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信息化管理、教育信息化评价六个视角对教育信息化的构成要素展开分析。本文聚焦于中观层次———学校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在分析、反思国内目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解剖麻雀”式的国外案例分析,从外国的发展经验、教训来寻找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新动向,预测我国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下一步发展;另外,对中观层次的分析反过来也支撑对宏观层次的把握。

二、中国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回顾

接下来以中观层次———学校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两个组成部分:管理和领导作为线索,回顾近二十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状况。

(一)管理:重视标准、规范、管理系统的建设

2002年9月,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14]正式和实施,这是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第一次出现标准化、规范化的具体规定。《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信息标准、信息交换标准和管理软件设计规范。其中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是整个标准的核心,它涉及了我国从幼儿园到高等学校的各级各类学校,内容覆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学校基本情况信息、学生信息、教职工信息、教学管理信息、图书管理信息、仪器设备实验室信息等。这一标准的颁布为教育部门对教育管理数据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组织提供了规范和依据。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更新,2002年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2012年3月15日,教育部正式了“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中的《教育管理基础代码》、《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教育行政管理信息》、《普通中小学校管理信息》、《中职学校管理信息》、《高等学校管理信息》和《教育统计信息》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15]。这是教育部第一次教育信息化的行业标准。本次的标准构建了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结构,统一了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中需使用的基础代码标准、基础信息标准和统计信息标准。而2002年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1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随即废止。2013年11月12日,“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正式,该标准计划于2014年5月1日实施。它定义了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的基本体系结构、数据元素的元数据结构、高等学校管理数据元素等内容,将为高等学校在数据建模、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数据交换的过程中提供统一的标准与规范[16]。与此同时,从2014年1月10日起,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也开始联网试运行[17]。从上述三个管理信息化标准的相继出台和全国学生学籍系统的运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学校管理信息化方面对于规范、标准制定非常重视。这些规范有利于减少管理系统低水平重复开发、系统维护成本高等现象,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学校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三大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理解简单化;对教育管理系统的盲目推崇;对教育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认识不足。具体体现为:第一,一些教育工作者将教育管理信息化简单理解为增加一套管理软件并应用于管理。这种理解过于狭隘,容易导致部分学校不考虑学校实际情况,扎堆搞信息化系统建设,甚至于互相攀比。第二,有些教育工作者对管理系统盲目推崇,认为管理系统是先进、万能的,包含有先进的管理思想或模式;有了先进的教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就拥有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流程;一个系统就可以解决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各式各样的问题等等。事实上,再好的管理软件也仅仅是一个管理工具,它只能告诉管理者问题出在哪里,应如何管理,却无法代替管理本身。例如说,教学管理软件可以根据过往的统计数据提醒管理者,某某部门在教学质量方面存在问题,但如果管理者不去跟进、了解问题的原因何在并加以处理的话,这个问题很难得到自行解决。因此,一个软件系统究竟会对管理产生什么影响,产生多大多长远的影响,要看系统的应用范围以及选用它的管理者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教学管理系统既有改善管理流程的一方面,也有制约流程的另一方面。某些系统设计不佳、用户体验差、使用步骤繁琐,将会使教学管理的许多日常工作变得难以进行,以致于给教学管理套上沉重的枷锁,令人望而却步。唯有结合本校实际,在参考同类院校做法的基础上,选择和构建适合自身的信息化系统;并在应用中逐步改善学校原有管理流程的不足之处、修正软件中不适用的部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工作才能相互促进,两者相得益彰,真正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管理效果。第三,教学管理十分复杂,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问题的系统工程。能否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和组织教学管理是信息化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工作的系统性、不注重管理观念的更新、良好的组织以及管理人才的培养,将信息化管理推为技术人员的事情,想凭借购买或编写一套管理软件来提高效率,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无法长久。并且,在系统的实际使用中,不同部门的信息收集、处理、交互和使用也将存在困难,形成众多“信息孤岛”,不能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

(二)领导:研究渐热,政策支持不足

以往的信息化培训主要着眼于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密切相关的培训少之又少。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18]在第十章“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别提到“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这是“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概念首次出现在我国教育政策规划文件中。配套的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到2020年,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相应标准。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对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视,但总的来说,我国在领导力建设方面制定的政策提供的和资金、人力、技术支持还远远不足。令人欣慰的是,信息化领导力近年来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李玉斌等在2012年梳理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文献[19],发现大部分文献集中于2009年到2011年间发表,可见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呈加速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开展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基础研究,集中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结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等方面。随着政策出台,我国促进信息化领导力的措施一步步得到落实,可以预见接下来针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开展的应用研究会逐步增加,研究重点转向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策略与途径、评价方法与机制保障等。

三、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国内外政策与战略比较

(一)国际教育信息化管理发展概况和典型政策简介

各国教育信息化管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发达国家,学校管理信息化大部分早已完成。因此,他们在制定宏观的教育发展政策时,更着重强调在学校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中的另一个要素———“领导”,也就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早在2000年,美国教育领导协会(TheInstituteforEducationalLeader-ship,简称IEL)在其报告LeadershipforStudentLearning:ReinventingthePrincipalship[20]中规定了21世纪的校长应该承担三种身份:教学领导、团体领导、愿景领导。英国也是较早关注面向信息化的学校领导力培养的国家之一,在其1998年的《校长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校长应当具有以下的知识和理解力:“有效的教学和评价的方法,包括使用教育技术,以及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21]。”“学校领导力国立学院”(NationalCollegeforSchoolLeadership,简称NCSL)为不同职业阶段的中小学领导者提供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培训,如高级领导计划、咨询性领导培训项目。NCSL指出信息化领导力主要包括三方面:愿景、应用和评估;其中,“愿景”包括领导者应该具有进行规划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并让所有成员理解规划的重要性;“应用”包括教育信息化如何进行创新,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持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等;“评估”包括对资源的审查,对建设情况的评价以及应用情况的监督等[22]。

(二)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管理发展情况的比较

我们通过收集部级教育发展政策和行动计划,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发现在教育信息化管理发展情况上,我国主要是在“领导”方面存在差距,具体体现为以下两点:1.在政策上对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关注度和政策支持度不足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简称ISTE)相继颁布了面向教师、学生、管理者的信息技术能力标准[23],其中2002年公布的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按照“领导能力与愿景”、“教与学”、“工作效率与专业实践”、“支持、管理与运作”、“评价与评估”以及“社会、法制与道德问题”六个方面,明确了校长作为信息时代的领导者所应具备的能力和本身应具备的信息技术素养。在2009年,ISTE正式了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第二版。秦炜炜就前后两版的能力维度和绩效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转变就是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从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向“持续的专业学习”。这一现象隐含着新版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致力于促进学生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理念,也预示着美国教育从教学文化向学习文化转变的必然趋势[24]。

作者:王瑛 贾义敏 张晨婧仔 王文惠 焦建利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昌吉学院

上一篇:甲状腺癌术后的辐射防护 下一篇:术后的辐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