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入融入语言教学研讨论文

时间:2022-01-14 12:12:47

文化导入融入语言教学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文化差异主要来自;进行文化导入时要遵循的原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我国的外语教学也在相应地进行调整和改革、有关社会准则方面、有关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有关历史文化背景方面、有关价值体系方面、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化导入、课上所讲的文化要点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文化导入要把握尺度、文化导入应针对教材内容、化导入要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应尽可能作到准确、全面、客观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因而学习语言时不可忽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而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真正的有意义的交际。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具有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的特点。这就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又要掌握能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因此,我国的外语教学也在相应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充分认识并重视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不了解目的语相关的语用规律、民族习俗、心理观念、文化背景和词语内涵,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迁移,如果不能洞察其间的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文化负迁移导致语用负迁移就会造成语用失误等现象,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跨文化交际的隔阂,对外语习惯产生干扰作用。

一、文化差异主要来自下面几个方面:

(一)有关社会准则方面

社会准则指人们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及风俗习惯。

如:称呼、问候、询问、道谢、告别、打电话等。如中国人常常这样打招呼“Hi,Whereareyougoing?”,“Haveyouhadyourlunch?”这是中国人常用的客套话,没有任何用意。而在西方人看来是触及到隐私的行为或是“要邀请他吃饭”。再如,人们告别时,英语常用:Bye-bye或Solong。而汉语则除了“再见”外,还有譬如“慢走!”“走好!”或“当心点!”“注意安全!”之类的话。若直译成英语就变成了“P1easewalkslowly!”“Becareful!”“Takecareofyourself!”。外国人听了一定会感到困惑:“难道只有慢走才礼貌吗?”这些不符合语用规则的交际语可能被误认为很没修养的表现或者不友好的表现。

(二)有关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

要理解词汇的联想意义,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民族文化,因为同样一个词尽管在两种语言中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意义,却往往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生发不同的联想意义。

它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心理特征、地理环境等。例如:“龙”在中文中是神圣的象征,是中国人的图腾。许多关于龙的词语如龙的传人、中国龙、龙腾虎跃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敬与喜爱。然而在西方,圣经中的龙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经过文化转换后译为“FourtigersofAsia”而不是“FourdragonsofAsia”。因此,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解蕴含在语言体系中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语义是非常

重要的。这种语义与语言教学不可分割,对言语交际至关重要。如果不能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在使用中就会产生语用失误。

(三)有关历史文化背景方面

各个国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因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中,背景知识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交际。如,在英语中,常说“He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这常使中国人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不吃鱼经常玩游戏就可靠”呢?实际上,“toeatnofish”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酥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此短语是表示“忠诚”的意思,而不是“不吃鱼”;而toplaythegame和toplayfair同义,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忠诚正直,很可靠。”可见,对文化不了解,很容易造成交际障碍。

(四)有关价值体系方面

中西两种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西方人强调个人即目的,强调个人的尊严、自、隐私权、自我设计、创造等。因此在课堂授课中,要对诸如金钱、个性、效率、守时、爱幼、尊老等概括了人类文化典型意义的内容进行价值观对比研究,避免负迁移造成的语用失误。如中国人经常在出门前提醒对方别忘记了带钥匙,这是对人的一种体贴;而对于主张“独立”的美国人看来这似乎是对他的一种侮辱,他甚至会想“AmIthatfoolish?”丝毫感觉不到中国人的关切和问候,反而会觉得反感。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时发生的语用失误是语用规则造成的“文化负迁移”,即本国文化中的语言知识与外国文化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相冲突时,人们往往倾向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来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对比,并按母语文化的主体认识及思维方式或价值标准加以取舍,以符合本国文化的模式。或者说在交际时把自己语言的话语翻译成目标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遵循的交际规范而造成语用失误,形成跨文化交际的隔阂。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化导入,强调交际习惯方面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了解交际双方的价值标准,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或失误的现象。文化导入方法应从效果出发。“导入”不是“灌输”、“填入”。“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会导致消化不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搞清他们的文化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教学贯穿在学生学习的整个阶段,加深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挑战和新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避免在语言交际行为中出现“文化休克”现象。

二、在进行文化导入时要遵循下面的原则:

1.相关性。课上所讲的文化要点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从而更好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脱离课文讲文化,其结果只能是鱼和熊掌均不可得。

2.适度性。文化导入要把握尺度,分清主次,有针对性。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以语言为主,文化为辅,文化体现在语言的不同层面上,因而,文化导入的程度应服从于语言技能培养的目的,不可喧宾夺主、大讲文化,把文化导入变成了专门的文化课。否则将悖离教学的目的。

3.实用性。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也极其复杂,因此,文化导入应针对教材内容,着重讲解课文中所出现的对于跨文化交际使用价值大的文化差异。譬如与日常生活交际密切相关的英汉文化差异。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语言的使用是为了交

际。如果所学的语言文化知识与日常所需密切相关、与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那么,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就不言而喻了。

4.综合性。文化导入要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应尽可能作到准确、全面、客观。将所学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方式与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综合性的导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对目标语文化的各个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准确的把握。文化的导入与语言教学结合要自然,不要机械呆板。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备课时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设计课堂教学,揣摩具体教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

(1)比较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种中西方文化的信息,要求他们进行比较,发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结构与文化内涵之间的不同,尤其是目的语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如称呼、问候语、告别、作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等。在交际法教学课堂中,可以通过“扮演角色”的活动,模拟各种交际情景,使学生亲身体验文化间的差异,从而对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并能更好地处理不同场合的语言行为,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

(2)专题介绍法。对教材中涉及到的但未出现的,而在英语国家中是很重要的文化知识,可由教师利用开场白的时间做专题介绍。譬如,在讲《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HolidaysandSpecialDays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圣诞节做个全面生动的介绍,包括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圣诞大餐、圣诞礼物等,并结合各种文字或图片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节日气氛,体会异域文化风情,使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讨论法。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有所了解,然后利用讨论的方式探讨对它的看法,促使学生进一步思索、讨论、归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自身文化的特征,从而更清楚地对其文化有全面的理解和感受。

(4)视听法。在课堂上,可以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学唱英文歌曲,观看情景录像或电影,使学生在歌声中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心声和文化风格;通过观看Video了解他们不同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等,增强学生对受不同文化影响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意识和敏感性。使学生不仅了解不同的场合讲目的语的人的言语行为,即说些什么、怎么说,还能了解到如何利用衣着、表情手势、体态、姿势和眼神等非语言行为来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情感或体现各自的地位等。

总而言之,教师在课上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使文化的导入融入到语言的教学中,促使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本国文化有更深层的了解。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要想真正地掌握一门外语,就必须掌握足够的社会文化知识,以便在交际中能轻松自如,语言得体,避免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刘润清1论大学英语教学[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

〔2〕陈仲利,杨同福1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M]1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

〔3〕徐强1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1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1

〔4〕H.H.Stern1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M]1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1

〔5〕胡文仲1文化与交际[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上一篇:立足实际遵循时代规律性发展论文 下一篇:情感移情引入课堂第二语言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