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培训范文

时间:2023-03-08 20:00:37

劳动力培训

劳动力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效果;倾向得分匹配估计;平均处理效应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镇化的关键举措。随着我国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农民工增收问题非常重视,而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短缺是制约其增收的关键因素,加强转移劳动力培训便成为其提高技能、获取更多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内容1。为此,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出台系列文件,旨在提高转移劳动力技能 。2014年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也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要的一部分。

1 文献述评

劳动力培训问题是备受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些经典研究表明,培训是与正规教育同样重要的人力资本积累途径2;在职培训对收益有重要影响3,不仅可以使劳动力获得新的技能,而且还能提高生产力4,促进收入增加。

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近年来,大多数学者都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效果展开研究。多数研究表明转移培训效果较为显著,一方面,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起到了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的作用5,对工资变化有积极的作用6;另一方面,转移培训对农民工就业状况改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政府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投入在推动就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8,促进了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9,对提高劳动力素质有重要影响10。

基于以上文献可知,我国转移劳动力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多数研究集中在对政府相关培训效果的分析上,对迁移后各种培训效果与培训机制的关注较少。许昆鹏认为有效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机制应该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11,但是,有研究发现政府部门的培训效果认可度较低12,政府主导的短期培训既不能提高参与者的技能水平,也不能提高工资收入13,相反,个人培训较政府培训更能有效提高人力资本14。而在我国当前情况下,转移劳动力培训应在政府干预下强调企业的作用15。

在农村劳动力迁移后的培训中,到底“政府、企业、个人”三种形式哪种最为有效?目前的研究还较少,并且还没有较为一致的结论,本文将从这三种培训方式入手,基于三大培训对转移劳动力增收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三大培训方式的效果,探究哪一种方式效果更好,更有优势。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基于Mincer方程的扩展形式16,使用最小二乘估计进行分析。设定的整体模型如下:

其中,earning为小时收入,age为年龄,age2为年龄的平方,edu代表受教育程度,marri为婚姻状况,male代表性别,year08代表年份,用来控制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east代表东部地区,central代表中部地区, train1代表个人出资的培训,train2代表企业出资的培训,train3代表政府出资的培训,train4代表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培训,train5代表其他培训,ε为随机误差项。

其次,评估培训实施后的收入效应,最直接的办法是对比参与培训者与未参与培训者的收入,但是否参与培训存在自我选择问题17,且由于参与培训者与未参与培训者的个人条件不完全相同,会产生选择偏差。故本文使用倾向得分匹配的平均处理效应来估计培训对收入的效应。

设 为处理变量,代表个体i是否参加培训,1代表参加,0代表为未参加。其未来收入yi有两种可能,即:

采用分段函数表示,则yi=(1-Di)y0i+Diy1i=y0i+(y1i-y0i)Di。

其中,(y1i-y0i)为处理效应,其期望值为平均处理效应,即ATE。若仅考虑参与培训者的平均处理效应,即为ATT。若仅考虑未参与培训者的平均处理效应,即为ATU。

由于个体会根据参加培训的预期收益来选择是否参加培训,从而产生“选择难题”。要解决“选择难题”,可使用随机分组方法,但对培训的研究基本都是事后评估,所使用的样本数据很难做到随机分布18。多数情况下,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假设个体依可测变量选择是否参加培训19,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进而把这些变量作为线性方程中的控制变量。然而这样可能会遗漏非线性项,进而产生偏差。且只有在个体的y1i、y0i都能观测到的情况下,才能计算处理效应,而事实上只能获得个体的y1i和y0i中的一个观测数据。故可使用Rubin的反事实框架的匹配估计量来解决此问题20,即在未参加培训组找到与参加培训组个体i可测变量取值相近的个体j,在参加培训组找到与未参加培训组个体m可测变量取值相近的个体n,对所有样本依次进行匹配。可采用距离函数定义个体i与个体j的可测变量相似度,运用倾向得分作为距离函数进行匹配,被称为“倾向得分匹配”19。

最后,可依据倾向得分匹配法来计算平均处理效应。本文将采用“k近邻匹配法”中的一对四匹配、半径匹配、核匹配对匹配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2.2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中的流动人口数据,流动人口样本来自9个省份,东部地区:上海、广东、江苏、浙江。中部地区:湖北、安徽、河南。西部地区:重庆、四川。由于2008年加入很多新的样本,无法构成面板数据,故本研究将2007年和2008年的数据组成混合面板数据,用于分析。样本总计15168条,剔除不参加培训访问、非农户口及有变量缺失值的样本后,最终所用样本为11027条。

根据样本数据,模型(1)、(2)、(3)、(4)、(5)中各变量说明及基本统计量见表1。

3 三大培训对转移劳动力增收的作用

先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检验结果显示,模型存在异方差,故使用STATA软件中的robust命令,得到稳健标准误,结果见表2。表2中的模型(1)同时引入了个人培训、企业培训、政府培训、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培训以及其他培训,模型(2)单独引入了个人培训,模型(3)单独引入了企业培训,模型(4)单独引入了政府培训,模型(5)单独引入了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培训。

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较没有参加过培训的人相比,参加过个人培训、企业培训及其他培训的转移劳动力的收入更高,个人培训、企业培训及其他培训对增加农民工收入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企业培训较个人培训对农民工增收的作用更大,而政府培训及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培训对收入提高的影响却不显著。单独引入政府培训的模型(4)以及单独引入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培训的模型(5)的结果也分别表明参加过政府培训的农民工与没参加过政府培训的收入没有显著差异,参加过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培训的转移劳动力与没参加过的人之间收入没有显著差异。而单独引入个人培训的模型(2)及单独引入企业培训的模型(3)的归回结果显示,参加过个人培训的转移劳动力比没参加过个人培训的收入更高,参加过企业培训的农民工比没参加过企业培训的人的收入更高。

无论是综合模型,还是单独考察的模型都表明,与个人培训和企业培训相比,政府培训的效果最不理想。而三者中企业培训的增收效果最好,能使收入提高约22.4%,其次是个人培训,可使收入提高约7.6%。个人培训和企业培训针对性很强,尤其是企业培训,对形成专用性人力资本作用较大,而专用性人力资本在特定的企业中回报率较高。说明对于转移劳动力来说,参加个人培训和企业培训是较为有效的增收途径,可有效提高人力资本。

各个变量的估计系数在五个模型的回归结果中差异较小,且回归结果都表明:教育的回报为正,年龄对收入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年龄和年龄平方项的系数符号可判断收入随年龄的增长呈倒U型变动。在当前主要工作收入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性别歧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男性较女性的收入约高22.7%。而结婚与否对收入无显著影响。较为有意思的变量是年份和地区,在金融危机下,农民工2008年的收入仍然高于2007年。地区变量中,在东部地区工作的农民工较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收入高,而在中部地区工作的农民工比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收入更低。

获得上述估计结果后,本文将年龄,年龄的平方,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性别,年份,地区变量作为可测变量,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来评估培训对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见表3)。

三种倾向得分匹配的估计结果显示:个人培训与企业培训的平均处理效应都显著为正,可对农民工收入增加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政府培训的平均处理效应并不显著。且企业培训对收入提高的效果最好,其次是个人培训,政府培训的效果最不明显。三种方法得到的三大培训的平均处理效应的估计值和显著性都较为类似,说明估计结果较为稳健。无论是对于个人培训、企业培训、还是政府培训来说,三种倾向得分匹配的结果都表现出ATU>ATE>ATT的趋势。表明对于没有参加培训的转移劳动力来说,参加培训后会比实际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收益提高的更多,尤其是那些没有参加过个人培训和企业培训的农民工,如果参加个人或企业培训,预计会产生较好的增收效果。

将倾向得分匹配的估计结果与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对比,发现二者估计的结果较为接近。所得结果都表明:政府培训对农民工收入增加并没有起到显著的作用,而个人培训和企业培训却有较好的效果,且企业培训最有效。

上述的实证分析结果都显示企业培训是最有效的培训方式,要提高转移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应采用企业培训。那么,为什么企业培训较政府培训和个人培训更有优势呢?

一方面,企业培训较政府培训和个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匹配性更强。企业培训主要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开展的,员工参与培训后可立即使用其所获技能,提高企业生产率进而获得更高收入。而个人培训虽然也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是按照个人的需求来进行的培训,但其较企业培训的匹配性弱,完成个人培训后,不能及时获得适合的工作岗位。而对政府培训来说,不仅匹配性弱,针对性和实用性也不强。翁杰认为政府培训更接近于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为就业准备一些必要的基本技能,很难有效提高人力资本水平14。且完成政府培训后,转移劳动力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寻找工作,并且进入企业后政府培训中所学的知识也不一定有用。

另一方面,企业培训主要是提高转移劳动力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而个人培训和政府培训则更多的是提高其通用性人力资本。获得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转移劳动力更多的会继续留在原企业工作,而参与个人培训和政府培训的人通常会转换工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本损失21,进而影响收入提高。而且有研究表明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提高对工资增长的影响高于通用性人力资本,且影响越来越显著22。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对个人培训、企业培训及政府培训效果的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个人培训和企业培训的平均处理效应都显著为正,而政府培训的平均处理效应虽然为正,却不显著。第二,对转移劳动力而言,企业培训效果最佳,是有效的增收途径,其次是个人培训,且此两大培训都优于政府培训。第三,对于那些没有参加过个人培训和企业培训的农民工而言,参加培训后会比实际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收益获得的更多。

企业培训之所以会产生较好的培训效果,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培训所提升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是促进转移劳动力工资增加的关键原因,而个人培训和政府培训所形成的通用性人力资本在特定企业内较之专用性人力资本促增收作用弱;第二,企业培训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匹配性是导致其培训效果优于个人培训和政府培训的重要原因。

针对三大培训的实施效果及各自的优劣势,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由于企业培训最有效,其次是个人培训,而政府培训的效果最不明显,故应实施“以企业培训为主导,以个人培训为辅助,以政府培训为补充”的转移劳动力培训体系。虽然政府培训的效果不佳,但对于无法参加企业培训及无资金参加个人培训的转移劳动力而言,政府培训便成为了他们提高技能所依靠的重要途径,可有助于形成一定的通用性人力资本,此举对促进转移劳动力就业也非常必要。第二,政府一方面应鼓励企业对转移劳动力进行培训,并对实施培训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其他方面的奖励;另一方面,可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标的方式将政府主导实施的培训交给有能力提供培训的企业,并建立相应的培训评价机制与监督机制,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第三,政府和企业都应鼓励有能力自己出钱参与培训的转移劳动力主动进行培训,并在资金、时间上给予支持。一方面,政府可对进行自我投资培训的转移劳动力给予资金奖励,另一方面,企业可实施带薪个人培训计划。第四,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解决转移劳动力培训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促进男女参与培训的机会均等化。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样本中参加过政府培训的人员较少,对政府培训效果评估的准确性会造成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 “我国农民工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农民工培训实态及其“十二五”时期的政策建议[J].改革,2010(9):74-85.

[2] Schultz T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51(1):1-17.

[3] Mincer J. On-the-Job Training: Costs, Returns, and Some Implication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 70(5):50-79.

[4] Becker G S.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 70(5):9-49.

[5] 谢佳春,李兴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效应分析[J].统计研究,2013,30(11):111-112.

[6] 陈耀波.培训前工资、劳动者能力自我筛选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结果:浙江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的一项试点调查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09(3):1-21.

[7] 杨玉梅,曾湘泉.农民工培训与就业能力提升―基于河南省阳光工程培训效果的实证研究[J].中国劳动经济学,2011(1):83-110.

[8] 柳劲松.省域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效率的非均衡性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1):48-52.

[9] 朱文伟.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效、问题及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2013(8):105-107.

[10] 刘国永,郭云吉.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8-113.

[11] 许昆鹏,黄祖辉,贾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市场机制分析及政策启示[J].中国人口科学,2007(2):25-33.

[12] 王玉霞,葛继红,季春红.东部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认知、评价、需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0):81-83.

[13] 翁杰,郭天航.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需要什么样的政府培训?―基于培训效果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4(4):73-82.

[14] 翁杰.政府对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效果评估―来自浙江省杭州市制造业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2(6):93-101.

[15] 刘冰.企业在职培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形成[D].浙江:浙江大学,2009.

[16] Mincer J.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17] Heckman J, LaLonde R, Smith J. The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s of Active Labor Market Programs [A]. Ashenfelter O, Card D.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C]. 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 1999. 1865-2097.

[18] 屈小博.培训对农民工人力资本收益贡献的净效应―基于平均处理效应的估计[J].中国农村经济,2013(8):55-64.

[19] 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37-554.

[20] Rubin D B. Estimating Causal Effects of Treatments in Randomized and Nonrandomized Studies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4 (66): 688-701.

[21] Kambourov G, Manovskii I, Plesca M. Returns to Government Sponsored Training [Z]. 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 2005 Meeting Papers, No.521, 2006.

劳动力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岗培训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指出,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当前,各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如何强化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提高劳务输出质量,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并且人均耕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在这基本国情的制约下,靠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劳动产出,不能成为长期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本办法。况且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步伐加快,农产品价格逐步与国际接轨,广大农民依靠第一产业来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劳务输出,积极稳妥地让农村富裕劳动力转岗,让农民在耕地以外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就现实情况来看,农民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然而,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转岗技能普遍缺乏。这些情况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转岗层次的提高。特别是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搞好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是现阶段促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

二、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乡拥有比较多的培训资源,这些培训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但这些培训资源在农民转岗技能培训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譬如,目前绝大多数培训学校设在县城和设区市,远离农村。学校专业设置脱离实际。教学专业设施不全,影响培训效果。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不高,动手能力差。农民学习费用偏高等。在政府层面上的问题,主要有: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缺乏必要的投入,培训质量难保证。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缺乏统一规划,管理较混乱。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机制不活,针对性不强。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与就业脱节,供需失衡等。

三、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重点,稳步提高农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的培训工作方针,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法规和政策、实施方案,明确农民转岗技能培训的地位、目标、任务、运作机制等。这是搞好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的基础。同时,政府还应对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加大资金投入, 落实、保证配套资金到位,同时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工作。积极出台政策降低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费用,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以舆论为先导,构建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宣传网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县电视台、“农村专线”栏目对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工作进行宣传报道,积极挖掘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先进经验、典型事例,特别是农村劳动力通过转岗培训后就业发家致富的事例,以事实教育广大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意识。各地各部门在利用各类会议进行宣传外,还要以定期培训信息、上门宣传教育等形式和群众开展面对面的宣传。

第三,摸清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就业工作,要以乡镇为基础,在摸清真实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还需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可分为学历教育、准学历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使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常规培训相结合。如,对45岁以上的“老农民”,他们经过数十年的劳作和传统农艺的学习,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种植、养殖技术,农业部门及时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再辅以特种、特养方面的技术培训,他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对35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这部分人大多没有种田技术,外出打工缺少一技之长,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中就必须为他们外出务工进行岗前技能培训。

第四,要整合培训资源优势,积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基地要有必备的实验实习基地设施。同时注重更新教学培训内容,健全师资队伍,拓宽培训工种。培训基地建设中要注重质量,突出专业特色,努力创建品牌。使农村劳动力在培训基地接受转岗培训后,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让农村劳动力能够学得好、用得上、输得出。要按培训劳务人员业务技能不同,主攻1个~2个优势专业,初步形成特色专业。注意加强培训人员综合素质,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要求以及“合格一个、输送一个”的原则,切实把好培训人员的政治关、技术关、文化关。

第五,广辟就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下,除了帮助培训农民输出到经济发达地区之外,还必须广泛开辟各种各样的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多元、灵活就业。有些农民参加培训后,就业渠道仍然不畅通,后续就业服务是薄弱环节。所以对己参加转岗培训的农民, 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帮助他们寻找就业机会, 扩大参加转岗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率。

劳动力培训范文第3篇

上半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到目前为止,全镇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700人,完成年计划88%,(其中阳光工程215人,完成年计划90%),转移就业700人,转移就业率100%。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专业主要有:毛纺、服饰(缝纫工)、制革等专业。在岗培训1300人,完成年计划65%。农技培训701人。完成250%。

二、主要工作

1、安排部署了2006年全镇培训工作,全面落实培训、转移目标任务。

2、研究确定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实施计划方案和适当提高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财政资金补助办法。

3、加强与市阳光办、培训学校、企业在培训过程的合作、协调沟通工作,并宣传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等,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4、完善了相关档案资料建设,上报好转移培训信息材料和数据。

5、接受并配合市财政调研组对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调查。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镇充实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及其设办公室,加强了全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并与与农业、劳动、科技、妇联、团委、成教等部门密切合作,按照职责分工,广泛动员组织各类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努力提高培训率和就业率。

2、培训骨干,推进规范动作。对从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管理人员开展业务和政策培训,做到政策熟悉、业务知晓。

3、多渠道筹措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共同分担的经费筹措机制。镇财政或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因地制宜,按实际需要安排一定的培训经费;与劳动等有关部门配合,督促用人单位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所录用农民工的培训经费。使参训农民得到免费培训。以推动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

4、建立督导和表彰奖励机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计划实施情况组织督导检查。及时表彰奖励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先进个人。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对已通过转移培训并就业但因各种原因需转至别的行业或别的企业人员未列入转移培训范围,不利于重新就业或素质提高,建议列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范围。

2、根据我市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统计目前存在一定问题,实际富裕劳力接近“0”,大量的是50岁以上做小工的兼职农民,需要转移培训的仅是刚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与外地来的农民工。建议不要把务工农民工统计成农民,使转移培训指标(目标)更符合我市实际情况。

五、下步打算

1、继续做好各类培训的扫尾工作。

2、加大培训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3、及时兑现培训政策。

4、对明年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早作打算。

xx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领导小组

劳动力培训范文第4篇

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年月——月,清水县农广校组织调查小组,深入5乡15村镇调查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通过对中部永清镇苏屲村,东部白沙乡马沟,北部黄门乡王店,西部郭川乡宋川村,南部丰旺乡柏树村195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了解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实施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清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县现有6镇12乡,260个村民委员会,1118个村民小组,71901户,总人口达3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59万人,占总人口的92%。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0316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男性7.8885万人,女性7.010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0.3251万人,占69.3.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2695人,占6.5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9286人,占6.23%,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2234万人,占1.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2228人,占1.5%,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559人,占4.4%。

(二)清水县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2009年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小学文化程度5.6361万人,占62.6%,初中文化程度3.9802万人,占26.7%,高中以上学历的1.5670万人,占10.6%。大专以上138人,仅占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3.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参加培训的占38%,今后打算参加培训的占27%,因不愿耽误劳动原因不参加培训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7.04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0.716万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思考。

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年6月——7月,清水县农广校组织调查小组,深入5乡15村镇调查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通过对中部永清镇苏屲村,东部白沙乡马沟,北部黄门乡王店,西部郭川乡宋川村,南部丰旺乡柏树村195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了解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实施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清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县现有6镇12乡,260个村民委员会,1118个村民小组,71901户,总人口达3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59万人,占总人口的92%。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0316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男性7.8885万人,女性7.010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0.3251万人,占69.3.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2695人,占6.5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9286人,占6.23%,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2234万人,占1.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2228人,占1.5%,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559人,占4.4%。

(二)清水县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2009年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小学文化程度5.6361万人,占62.6%,初中文化程度3.9802万人,占26.7%,高中以上学历的1.5670万人,占10.6%。大专以上138人,仅占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3.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参加培训的占38%,今后打算参加培训的占27%,因不愿耽误劳动原因不参加培训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7.04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0.716万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完全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一是部分青年劳动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壮年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差,培训机会少;三是相当多的农民从众心态严重,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四是接受培训的兴趣不高,主观上不求进取,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延续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

4.基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基层政府应有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镇政府没有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

劳动力培训范文第5篇

一、农民的技术技能状况:

1、农村劳动力状况:

我县国土面积23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辖17个镇,总人口118万,乡村人口104.9万人,占88.1%。劳动力资源54.6万人,(男性27.8万人,女性23.4万人)。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2.13亩。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281029人占54.9%,从事工业的劳动力49653人占9.7%;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劳动力12349人占2.4%;从事批发与零售业的劳动力20003人占3.9%;从事餐饮服务业的劳动力14693人占2.9%;从事其他劳动力58694人占11.5%。以上数字说明,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

2、文化结构状况:

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18.61万人,占34.1%,初中文化程度28.99万人,占53.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8.61万人,占12.8%。以上数字说明,我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较低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不容忽视的。

3、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状况: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村劳动力农业技术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通过正规培训,其他培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劳动力总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目前,全县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约3.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农口各部门和相关部门通过以会代训、现场会、科技三下乡等形式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左右。以上数字说明,我县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严重滞后,如不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将极大地制约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

据农村住户调查推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地转移至二、三产业和转移至本乡镇地域外)人数28.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1.6%。他们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达92.6%,高中文化程度的为5.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21.6%。25周岁以下的比重为31.6%,45周岁以上比重为3.9%。他们大多到外省地区从事第一产业占3.5%,从事第二产业的占38.1%,,其中建筑业占18.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2.9%,其中社会服务业占21.6%。以上数字说明转移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以青壮年为主,从事的行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的职业与体力劳动紧密相联。

5、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经营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各类科技示范户约3000户,致富带头人1070人。生活状况占中等水平以上人口比例53.4%,农村贫困人口占1.92%。而各类种、养殖业专业户、小康户等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长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占绝大多数,贫困户中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占绝大多数,说明农民文化素质高低同农民收入程度呈正比例关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够。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仅是农村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农民技术技能事关农村人才建设。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这说明,在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中,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而农村全面小康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全县没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现在的各类社会办学机构不下三十家,但拥有完善培训场所的少之又少,他们基本是规模小,师资设备等培训资源很薄弱,培训内容上理论课偏多,无法完成大批量的培训工作。

3、培训机制不完善

市场虽然技术工紧缺,而真正培训内容符合市场需求的又不是很多。比如:电工、焊工等技术培训,需要到市一级机构参加培训才能颁发资格等级证。很多农民虽然很想参加学习培训,但存在很多实际困难。阳光工程培训虽然免费培训,但生活费、住宿费、差旅费还是需要不少,有的农民拿不出或不愿拿出这个钱,又担心学不会,误了时间又误了钱。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民整体素质较低

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低,加之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信息服务渠道不畅通

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一、过时,从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

3、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缺乏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全县职业教育尚处在发育初始阶段。

四、对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的几点建议:

1、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的良好环境。

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他们文化科学技术水平。落实中央“三农”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更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2、健立健全科技培训机制,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世界银行早在1997年提供了这样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产生的效益,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约达1个百分点,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国情专家胡鞍钢则称:农民工进城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就我县而言,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没有外出打工所需的一技之长,他们多是靠乡邻、亲友的传帮、带,无序和肓目地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很难进入城镇稳定就业,成为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这个群体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自主意识、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调研显示,有的农民已经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说,如果不参加培训盲目流动,就找不到工作或只能干赚钱很少的工作。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发达的制造业的带动,对机电、电子、计算器、缝纫等各个加工制造类工人的需求量非常大,这里形成了“只要职业学校和技校有学生,我们就要”这样一个局面。企业认为,经过培训的学生,比在劳动力市场上现招未经培训的劳动力要强得多。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成为农村新增的富余劳动力,家里不需要,自己不安心,他们中大多数人都要加入农民工队伍,转移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但他们缺乏必要的技能知识。因此农民工培训应以政府行为为主,并坚持市场化运作,从源头上治理。我们建议政府在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尝试“3+1”工程。进一步严格初中毕业证制度,凡是各门功课未达及格分又无特长的学生,教育部门规定必须进入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基地或职业学校培训一年时间,获得资格证书,方才颁发初中毕业证书。树立大教育的观念,也可以在农村中学先试点,积极探索“学校+公司+农户”,并使之成为农村新增劳动力培训主战场。

3、完善好教育培训体系,从源头上解决“三农”问题

在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方面,教学过程与市场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对新技术、新品种的了解和应用受到限制。传统的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目标上应重新定位,应从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培训服务。搜集各方面的就业信息,成立技术技能培训就业协会,有序掌握外出动向,外向联系,有计划统畴安排,甚至与企业联系,实行订单培训,签订劳动力输出合同,学校针对性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培训、考核和技能鉴定。同时,在职校设立职业介绍所(如保安、家政、电子),将各类劳动力登记在册,有序输出劳动力。

企业应逐步规范市场操作程序,从劳动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比如招收新员工必须要有资格证书,规范操作。

劳动力培训范文第6篇

第二条各劳动保障分局所属的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以下简称“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及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设立的职业中介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的收集和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负责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信息工作的综合管理,协调、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和工作。

第四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和工作。

第五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位信息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以下简称“就业信息”)和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信息(以下简称“岗位信息”)。

就业信息是指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个人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情况信息。

岗位信息是指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用人需求信息。

第六条建立岗位申报制度。对一次性用工招聘人数在50人以上的企业,由用人单位做好招聘岗位申报工作。

第七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并指定专人负责收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

培训就业信息通过*省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收集,并实现与*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的数据共享。

岗位信息可通过转移企业岗位申报、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在工业园区及产业转移园区建立信息收集挂钩点以及专场招聘会、设立专职信息员定期与企业沟通联系和在转移企业聘用兼职信息员等途径收集。

第八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重点做好辖区内企业的岗位信息收集工作,并采取措施,加强与产业转入地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组织企业到对口劳务帮扶地区招聘劳动力,扩大转移就业规模。

第九条收集并经确认后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必须统一录入*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

岗位信息内容应包括招聘岗位、人数、人员要求、待遇、单位名称、单位性质、经济类型、所属行业、工商登记号、社会保险登记证号、联系人、联系电话、详细地址等。

培训就业信息内容应包括公民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专业技能、择业地区、工种及要求、联系方式等。

第十条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工作责任制。要制定信息收集目标任务,规范信息录入、审核和使用程序,并在信息使用和匹配前对信息的真实性予以确认,确保信息真实有效。

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对上网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应做好跟踪、更新和归档,已使用过的培训就业信息应及时更新,已使用过的岗位信息应及时归档。

第十一条收集的岗位信息应通过辖区内公共职业介绍服务前台、产业园区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及*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等途径及时进行;经信息提供方同意的培训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还应通过辖区内的人力资源市场互联网站和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进行。

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收集的岗位信息,还应及时通过“*省人力资源市场网站”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专用模块,进行和交流。

第十二条的岗位信息应包括企业名称、招聘岗位、招聘人数、人员要求、待遇及联系方式、详细地址等具体内容。

的培训就业信息应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技能培训及等级、拟就业区域或工种、待遇要求及联系方式等具体内容。

的岗位信息和培训就业信息均不得包含就业歧视性内容。

第十三条信息坚持“谁,谁负责”的原则,信息方应对所的信息质量承担责任。

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严格把好培训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的质量关;严禁虚假、过期和无效的信息。

第十四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和工作纳入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年度考核评定结果由省厅通报各地级以上市,所需经费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专项资金承担。

劳动力培训范文第7篇

一、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按照培训和就业紧密结合的原则,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规模、层次和质量上抓好落实,统筹全处劳动力转移就业。

2、主要目标:2012年全处开展劳动力就业指导1000人;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70人,其中职业资格培训160人,专项技能培训110人;劳动力创业培训3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人;完成应届初中毕业生劳动力预备制培训15人。

二、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就业服务网络

3、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功能,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求职登记、就业指导、动态管理台帐等全部纳入网络管理,拓宽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责;畅通与劳动局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连接,并将信息网络逐步延伸到村。融入市城乡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市、镇(街道)、村三级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科学、规范、便捷、高效的信息系统。

4、设立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建立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在全处每个村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窗口,每村配备一名兼职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全部由村计生主任兼任),协助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做好本村的劳动保障基础工作。对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实行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同时对劳动保障协理员进行岗位培训,以提高其就业服务水平。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5、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服务农民、方便农民、就近培训、促进转移的整体思路,加强我处成教中心基地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加大资金投入,依托我处资源和产业优势,把我处成教中心建成体现农民教育特色,针对性、适用性较强,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

6、积极开展就业指导。由成教中心安排两名专职工作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加强对就业指导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向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传授择业方法与技巧、法律法规等知识,及时办理《市劳动者求职证》。

7、强化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成教中心要明确培训重点,针对我处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突出创业本领培训,实现由打工型经济向创业型转变;强化实用技术培训,由二三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并举的方向转变;拓宽培训工种范围,提升培训层次。按照培训办真事、农民得实惠的要求,采取“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的培训转移模式,切实把工作做细、做好,让农村劳动力尽快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增强其择业和自主创业能力。针对农民实际需求,今年举办4个实用技术培训班:海参养殖(20人)、网箱养鱼(20人)、水产品加工(20人)、服装缝纫(50人);4个职业资格培训班:车工(40人)、汽车修理(40人)、电焊(40人)、物业管理(40人),确保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指标。

8、加强对技能培训的监督管理。按照培训程序做好开班、办班备案,严格档案基础管理,按照开办培训过程整理装订档案,做到相互衔接、环环相扣,标准统一、资料齐全、规范完整。

9、搞好劳动预备制培训。按照“个人申请、村审查、社会公示、街道确定”的原则,落实好培训对象,搞好人员登记和劳动预备制培训档案基础管理,发放《市劳动预备人员证》,为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学习职业技能提供方便。

10、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对有创业意向但尚未创业人员,举办1个创业培训班(30人),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基本知识培训,帮助他们创新观念,明确创业目标,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要组织好有关人员,抓好学员管理,搞好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积极帮扶劳动者成功创业。

四、加强基础管理,提升服务层次

11、开展业务培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大对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投入,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提高网络化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岗位技能和业务工作能力,打造基层窗口服务品牌。加强对村劳动保障协理员的业务培训,促其尽快熟悉业务,提高技能,进入角色,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劳动力培训范文第8篇

第一、乡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难度较高。我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县之一,全县乡村劳动力38万多人,培训工作面广量大。乡村劳动力居住分散,高度集中培训个人负担较重,参培积极性不高;加之参培人员对技能要求、参培时间选择多样,形成一定规模班次较难;文化水平、年龄等参差不齐,学、考核不容易。

第二、培训机构整体水平不高。现有31个职业培训机构,除一两个能开设3―5个工种专业,年培训能力达千人以上外,其余的均存在专业工种单一、规模较小等问题,加之多数培训机构建在县城,农民难以就近就地参加培训。

第三、培训经费存在很大缺口。按省、市要求对城乡新增劳动力和贫困劳动力培训给予补贴,据测算,我县年培训乡村劳动力约8000人,如每人补贴400元,共需资金320万元。即使省、市补贴资金到位后,所需地方配套50%左右,但由于县财政困难,能安排的只有几十万元,缺口很大。经费不足,又影响培训人数和培训效果,制约培训机构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年组织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培训合格率达92%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85%以上。

三、工作措施

1、任务层层分解。将培训人数分解落实到各乡镇,根据参培人员申报专业(工种)和就近就地的原则,再分解落实到各职业培训机构。

2、实行两项补贴。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政策,实施农民培训券制度,使所有参加培训人员都能享受一次减免费培训,提高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就业能力。

3、建立联动机制。动员和引导县城培训机构,与乡镇就业管理机构、培训机构加强协作配合,到乡镇、到村办班,就近就地培训。建立就业管理、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机构联动机制,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及时转化培训成果,实现培训促进就业目的。

4、完善培训机构认定制度。每年从现有的培训机构中,定期认定一批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专业设置合理,师资队伍较强,健全,培训输出业绩明显的培训定点机构,承担乡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

5、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镇镇通工程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延伸到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的统一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所和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建设,完善定员、定岗、培训和考核制度,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以便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培训组织发动、就业信息采集、培训就业政策宣传等基础性工作。

6、筹措培训资金。在取得省市支持的同时,争取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解决乡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资金缺口。加强培训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和发挥最大效益。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县成立实现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协调开展这项工作。加强与教育、农业、扶贫、科技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建立协作机制,共同做好乡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

2、实行目标责任制度。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把培训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乡镇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劳动力培训范文第9篇

转移培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

XXX

XXXX年XX月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贫困劳动力第一期培训班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XX市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借此机会向曙光电子技校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由衷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并预祝此次培训活动圆满成功。

开展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战略举措,是国家实施“政府买单、农民培训”的又一项扶持政策,是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现实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市全面提高劳务输出层次和质效的现实选择。省里已经把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我市加快推进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实施劳务经济战略升级的关键时期,更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好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按照省里下达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指标,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和明年规划,落实好各项政策和措施,加强督导,协调各方,切实解决转移培训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此项工作健康顺畅开展。

一要做好组织发动工作。抓好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组织发动工作是转移培训的首要环节。针对当前一些贫困农民老守田园,不愿转,不敢转的思想根深蒂固的现实状况,要教育他们勇敢地迈出农门,到更广阔的领域里发展致富。因此,各乡镇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和组织动员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文化阵地和工具,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简报、宣传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各项政策,宣传通过培训实现劳务输出的典型,用典型的现身说法,来引导和带动更多的贫困农民走出家门,外出创业。营造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浓厚氛围,激发和增强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培训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自觉性。宣传动员既要广泛,又要突出实施重点村贫困户这一重点,宣传动员一定要与落实培训计划和招收生源结合起,要抓住高考、中考后,没有继续升学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渴望继续学习的好机会,把那些有转移就业愿望的组织起来,安排他们到培训基地学习各种技能,在外出务工就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要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基地要按照培训任务指标,全面开展订单培训,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培育劳动力品牌。要进一步改善教学设施,充实师资力量,编写和选用专业、规范、实用的培训教材,提高培训质量。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及时调整培训内容。重点开展好家政服务、餐饮、保安、酒店、建筑、园林绿化、制造、电子装配等用工量大的行业技能培训。同时,适当安排法律知识、行为规范、权益保障等培训内容。要把提高劳动力实际操作技能放在培训工作的首位,根据培训内容和方向分配培训时间,增加实际操作课时,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确保受训学员达到相关工种的初级上岗水平。

三要突出抓好转移就业工作。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全部工作的关键和最终目的是实现培训人员的稳定输出就业。抓好这方面的工作,既要坚持以订单培训转移为主要就业渠道,提高转移就业率,又要为经过培训的贫困户劳动力提供周到的转移就业服务。为此,相关部门和培训基地要进一步健全贫困户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服务机构,强化服务功能,组织专门人员开展劳务输出对接服务。要进一步抓好贫困户劳动力转移信息贮备,全面拓宽就业渠道,强化转移后的跟踪服务,切实提高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目的。

劳动力培训范文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县委县府“两创”工作要求为指导,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把我县农村劳动力培育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较好管理能力的现代新型农民,不断提高我县现代精品农业发展水平,有效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阳光工程培训主要围绕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等涉农工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农民创业和农村带头人等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围绕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将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的要求,201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计划培训1500人,培训后获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不低于80%。阳光工程培训起止时间为2013年6月1日至12月31日。

三、培训内容

我县阳光工程培训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开展、突出重点、分类培训的原则,重点围绕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如动物疫病防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沼气工程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业服务人才的培养等领域组织开展村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农业技术指导员、农作物植保员、沼气工、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产品营销经纪人、乡村旅游服务员、花卉和蔬菜园艺工、农民信箱操作管理员等适合现代精品农业发展的现代新型农民,提高和支撑我县经济发展、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培训基地要积极引导受训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提高阳光工程学员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比例。

四、组织实施

(一)严格培训对象和培训课时。愿意参加阳光工程培训,年龄在16周岁以上,从事农业经营、管理、服务等,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基础的农民。主要是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等涉农工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等从业人员。阳光工程培训要制定教学计划,包括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培训的内容、时间、天数、指导教师等,培训时间原则上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自主确定,但一般不少于7天。

(二)明确培训专业。阳光工程培训重点突出“农村劳动力向农业二三产业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开设村级动物疫病防治、农业技术指导、农作物植保、沼气生产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乡村旅游服务、花卉和蔬菜种植生产技术、农民信箱操作应用等为农服务10个方面的专业。

(三)推行“第一节课”制度。各培训基地在每期培训班开课前,要主动和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县农培办派员到班,开班时要认真讲解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和项目实施有关要求,县农培办和财政等部门要共同(至少2人以上)检查招生简章,核实学员身份,向受训农民讲明政府补助金额。

(四)建立培训台帐。培训基地必须建立培训台帐,培训台帐说明受训农民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文化程度、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天数)、家庭住址、就业单位和联系方式,并以电子文档形式上报。

五、有关要求

(一)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项目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拟定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牵头搞好培训基地的认定,监督检查培训基地的培训实施情况,开展学员就业情况抽查和培训效果的评估验收,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监管系统等。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落实培训补助资金和工作经费,监督检查培训补助资金的使用,参与对培训工作的督查。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为农民工培训提供优质服务。各镇农村劳动力培训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确保落实培训任务、提高培训质量和取得转移效果。全县各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具体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日常培训工作、建立培训就业台帐等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环境。各相关部门和培训基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农民信箱等媒体,向广大农民、培训基地、用人单位宣传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的有关政策,宣传开展培训的先进单位,鼓励广大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转移培训,吸引更多的培训基地和农民参与阳光工程的实施。

(三)开展检查验收。阳光办要按照阳光工程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项目监管,提高培训质量。要督促培训基地制定教学计划,规范建立培训台帐(附表2),并将其作为项目管理和检查验收的重要依据。要做好“第一节课”、平时检查、电话抽查、学员信息审核环节的监管工作。学员培训结束后,县阳光办要进行电话抽查回访受训学员。阳光办确定12月份为各镇自查阶段,12月底以前将自查报告交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12月底组织开展全县性的检查。

(四)加强资金管理。培训基地要严格按照《关于印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加强资金管理和使用。培训专项资金不切块给各部门使用,由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培训资金专户,专帐核算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经费。阳光工程培训专项资金规定每人只能享受一次阳光工程职业培训补助,不得重复申请,培训资金可以结合培训层次和培训质量适当调整补助标准。培训基地在培训结束后,填写资金补助申请表(附表4),向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资金补助申请。经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财政局审核后拨付。县财政要加强培训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对骗取、套取、挪用、贪污培训补助资金的行为,依法追回补助资金并追究有关单位及其直接负责人法律责任。

上一篇:企业服务周范文 下一篇:河长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