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29 11:27:05

儿童美学教育

儿童美学教育篇1

摘要: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美育功能。本文以普及美育知识、提高美学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完美情感为四大理论层面,形成"四轮定位"的理论框架,对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这一重要命题,进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论述。对于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可以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参考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儿童文学;学前教育;美育功能;美学知识;美学修养;审美心理;完美情感

学前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教育。作为教育中基础的基础,学前教育更要认真贯彻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因此美育自然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美育”,是指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亦称“审美教育”或“美育教育”。即通过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审美活动和理性的美学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对于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美育对于改造人性,改造社会,造就全面发展人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均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

而儿童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中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发挥着独特的重要功能。为此,笔者结合个人几年来学前教育的研究与理性思考,对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这一重要命题,发表若干意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普及美学知识

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首先是它普及美学知识的功能。

美学作为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所以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称美学为“艺术哲学”,即从哲学高度与深度来研究艺术。

而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之一种,属于“语言艺术范畴”。儿童文学又包括童话、童谣、儿歌、儿童故事、儿童戏剧等等,是适合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阅读、表演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因此,可以说儿童文学与学前教育是互相对应,互相匹配的。

儿童文学首先可以在儿童中普及美学知识,即以具有浅显易读、适应儿童心理需求、内容与形式生动活泼,并溶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趣味性为一炉的特点,是向少年儿童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首先以普及美学知识为基础与前提。

这些美学知识主要有:什么是美、美的特征、美的作用、如何审美、审美理想、审美感知、审美意识、审美意象、审美享受等等,都是美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入美学大门的金钥匙。例如学习儿歌,就会懂得诗歌的韵律美、形式美、音乐美、形象美等许多美学知识。又如阅读儿童剧剧本,也可以懂得戏剧艺术的动作美、冲突美、情境美等许多美学知识。

二、提高美学修养

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还体现在它的提高美学修养功能上面。

儿童文学以其独有的审美特征,提高少年儿童的美学修养。

其一是文学的广阔性审美特征。儿童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来表现现实生活,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最大的容量和自由。文学还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所有这些特征,都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联想力、想象力、注意力、判断力、情感力等各种美学修养。

其二是文学的思想性审美特征。儿童文学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可以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心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美学修养。例如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形成巨大的震撼力,可以使儿童们培养起痛恨资本主义社会,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的思想感情,从而奠定最基本的美学修养的根基。

其三是文学的结构性审美特征。文学具有鲜明的结构美,正如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所说:“单是一个结构,即大厦的构造,就足以耗尽作者的全部智力活动。”[1]儿童文学的结构美也是十分鲜明的,例如许多儿歌都是偶句一段(或两句,或四句),句式多半是“三、三、七”或“五五”、“七七”等,具有格律美与音乐美。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美学修养。

三、健全审美心理结构

美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2]

儿童文学可以极大地培养起儿童们的艺术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艺术创造力等各种审美心理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又称为“艺术思维”,以联想、想象为思维的主要形式,成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四、培养完美情感

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以培养儿童的完美情感为重点与亮点。

情感在审美心理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中外许多美学家都认为,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因素的统一体。然而这诸多的心理因素究竟是如何在审美心理中统一起来的呢?它们并不是机械地相加,也不是简单地堆积,而是通过情感作为中介,形成了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具体而言,在审美的心理活动中,主要是一种情感活动,既以注意与感知为基础,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通过理解因素在感性中表现理性,在理性中积淀感性。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就其内容而言是极其多样的……换句话说,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凡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或是可能妨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消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也同样作为情感而巩固下来。”[3]

情感作为人的高级精神活动与审美活动的要素之一,不仅是人所特有的,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与民族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感又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革命导师列宁才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

参考文献:

[1]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p429;

[2]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69;

[3]彼得罗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p398;

儿童美学教育篇2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美术启蒙教育重要性

在年龄、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下,学龄前儿童对各种教育具有高度的热情,幼儿园教师应利用这一特征对学龄期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在教授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使学龄前儿童成为具有美好情操的个体,从小热爱生活及美好事物。为了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启蒙作用,需要结合儿童特征创新教学模式,使美术启蒙教育更生动有吸引力。

一、学龄前儿童思维能力分析

我们主要从三个阶段对学龄前儿童思维能力进行分析:第一,0~3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以感知、动作进行思维完成,换言之,儿童不会主动进行思维,而是需要通过聆听、玩耍进行思维,思维会随着动作的停止而停止;第二,3~4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开始趋于形象思维,3岁后儿童能够通过具体事物展开联想,形成思维,并掌握着一定的知识运用能力,即运用现有知识进行问题思考,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并存;第三,5~6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开始趋于抽象逻辑思维,在思考事物个体发展的同时理解事物各方面关系,可以依靠语言理解事物、而非局限于具体形象,对事物的评价也逐渐复杂化。

二、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的重要性

(1)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素质修养。作为教育教学领域重要部分的学龄前教育自然也需紧随时代的潮流,积极培养儿童素质修养,而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素质修养的有效渠道,所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有利于激发学龄前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艺术是表达情感的形式,美术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充溢着趣味性,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活动中儿童既可以愉悦身心,又可以开发想象力。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美术教师应设计趣味化的美术活动,鼓励儿童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产生对世界的认知;应与儿童保持一定的交流,通过交流与日常表现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激发。(3)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人脑是由左半球与右半球组成,其中左半球对应的是抽象思维,右半球对应的是形象思维,复杂化的精神活动往往需要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共同协作,科学研究表明,美术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情况,文化课学习与左脑思维关系密切,即文化课学习有利于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而美术课学习需要右脑思维的支持,有利于培养儿童形象思维,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美术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这里所提及的形象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其中观察能力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观察与感知具有密切的关系,而感知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息息相关,所以正确的观察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形象思维形成的基础与动力,进而对抽象化事物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形成逻辑思维,使学龄前儿童人脑潜力得以激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应给予学龄前儿童更多的观察时间与空间。(4)是学龄前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重要需求。学龄前儿童绘画心理发展存在独特的特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特征,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与高级阶段。首先就初级阶段来说,处于这一阶段的学龄前儿童主要依靠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步入幼儿园后,他们走进新的环境,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学习方式,对这种不同于之前的学习方式充满兴趣。其次就中级阶段来说,该阶段的美术启蒙教育对儿童绘画心理发展起着一定的过渡作用,也就是说该阶段是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在该阶段,学龄前儿童的绘画能力与水平相对不稳定,究其缘由就是他们虽然掌握着一定的作品观察能力,能够通过观察了解作品不足,但缺乏问题解决能力,对物体颜色、结构缺乏充分的理解,无法有效弥补作品不足,进而会丧失绘画兴趣与信心。结合心理学理论来看,这是学龄前儿童抽象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最后就高级阶段来说,处于高级阶段的儿童具有相对稳定的绘画水平,绘画心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5)有利于推动幼儿园健康发展。从客观角度来说,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与智力发展,且形式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极易吸引儿童的注意与兴趣,因此,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满足当下儿童学习需求的同时还对儿童日后学习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即扎实的审美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素质修养对他们来说大有裨益,从而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促进学龄前教育发展。

三、提高学龄前儿童美术启蒙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首先,激发学龄前儿童美术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儿童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对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美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美术教师应利用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儿童感受美、体验美,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引导儿童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有利于提高儿童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平。其次,做好教学评价工作。评价是教师了解儿童学习状况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儿童学习信心的有效方式,所以,幼儿教师应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及时给予儿童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光荣,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同时教师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龄前儿童想象力。最后,培养学龄前儿童学习注意力。学龄前儿童天生好动,在课堂教学中难以集中注意力,针对这一特征,幼儿教师应加大学龄前儿童学习注意力培养,使他们在感受到学习乐趣的同时集中注意力学习,做好相应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教学具,避免发生突发状况影响儿童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实施游戏教学,进一步展现美术启蒙教育的魅力,使儿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通过与儿童的交流沟通及课堂表现观察,掌握儿童学习规律与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策略调整,吸引儿童注意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龄前儿童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即需要加强儿童艺术教育,进一步培养儿童创造意识与素质修养,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素质修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所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具有切实可行性与现实意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引导儿童善于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美,同时不断探索与儿童年龄、性格特征相符合的教学策略,提升美术教育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强.幼儿美术启蒙教育问题初探[J].戏剧之家,2014(10).

[2]陈天琪.关于儿童美术启蒙教育的研究——儿童美术个性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6(2).

儿童美学教育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 学前教育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17-02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继续进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而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水平的提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重视创造力的培养,要走在时代前沿,要发现问题,要解决问题,都需要有创造力,死读书的方法早已不适用,我国对创造力的培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给予重视,不论是在科研还是教育方面,就是希望尽快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带领中华民族继续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儿童抓起,人的认识是有规律可循的,学龄前儿童的创造力培养能为大脑的开发打好基础,而对于培养创造力的具体方法,很多学者已经对此作出研究,目前的研究表明,美术教育对学龄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套理论是否合理,则需要从三个方面做出严密的理论分析。

一、人脑结构理论

美国医学生理学家罗杰尔・斯佩里博士指出:大脑左半球(左脑) 控制人体的右侧器官,主要司语言、计算、逻辑思维、辐合思维、分析思维,主管人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言语回忆和时间感觉等,是理性的脑;大脑的右半球(右脑)控制着人体左侧器官,主要司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主管人的视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形象记忆、认识空间关系、识别几何图形、想象、理解、隐喻、发现隐蔽关系、模仿、音乐、节奏、情感等,是创造的脑。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合理利用并和谐发展,则可使人聪明起来。斯佩里博士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右手运动能促进左脑发展,左手运动能促进右脑的发育,而且手的运动越复杂,越高级,就使大脑的发育越充分,越完美。趣味美术教育主要让幼儿画画和手工,幼儿需要双手参与,这完全有利于促进左右脑发育,而且绘画和手工可以训练视知觉、空间知觉,幼儿左右脑功能得到开发。通过趣味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有助于幼儿的左右脑的发育,有助于幼儿左右脑功能协同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人脑发育成熟是从0-17岁,0-4岁大脑发育完成了50%,4-8岁完成了80%。儿童如果在大脑发育时不进行教育的话,长大后再进行教育不如早期教育的效果好。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不同的刺激,有着不同的敏感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种认知机能的发展速度很不相同,认知机能发展的这种对时间的依存性,是关键期的生理学基础。例如脑科学研究证明:婴儿空间知觉的关键期在2岁左右,形状知觉关键期是2-5岁;颜色视觉的关键期是4-5年时间。总之,在学前阶段,早期儿童发展的大脑,在早期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早期儿童保健培训空间,智(艺术),对孩子的成长是好的,而且没有伤害。

二、创造力结构理论

智力有外显与内隐之分,创造力也是如此,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知知识,开展思维活动,产生出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个性品质,创造力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创造力静态结构指的是个体内在创造性的表现。吉尔福特等的研究表明,个体创造力有六个特征,即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和洞察性,它表现为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工作的条理性、准备性与严格性;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对抽象思维的倾向和对智力活动的兴趣;丰富的幽默感、卓越的文艺天赋;出众的意志力。

三、 艾斯纳美术教育批评理论

艾斯纳是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观察、感知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他说,创造力是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的,如果没有客观世界的作用,就无法形成创造力的借鉴资料,观察是通过经验来获得视觉,它是一项任务,也是一种成就。由此看出,如果要以美术教育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首先要让幼儿学会观察和感知自然或艺术,没有丰富的感知经验,就谈不上新颖独特作品的创造。没有凭空而来的绝对天才,所以伟大的成就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做出的,都需要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艾斯纳从经验范围、形体范围、象征范围、主题范围、材料范围、关联范围六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审美观察、感知、欣赏能力的内容。他强调欣赏艺术作品时要重视评论领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审美角度和表现方面观察物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描述构成直观形的质的能力”。通过对艾斯纳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对幼儿进行趣味美术教育对创造力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在进行实践设计时,可以以趣味美术欣赏教学为主线,以趣味绘画教育和趣味手工教育为内容,一周安排两节课,一节进行欣赏,一节进行绘画和手工活动。这样的安排科学合理,对于幼儿感知、观察和欣赏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的作用,可以让幼儿积累大量审美形象,在绘画和手工活动中充分表现,进而实现幼儿视觉艺术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结束语

儿童美学教育篇4

【关键词】美国联邦政府;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学前儿童保教计划;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9-0047-05

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在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上发挥着三位一体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群策群力。美国发展学前儿童保教事业的经验为我国儿童保教事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一、美国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现状

1.学前儿童保育现状

据2007年9月的统计数字,全美共有6岁以下(0~5岁)儿童2400多万名,其中3岁以下(0~2岁)婴幼儿约1200万名。2400万名学前儿童中高达20%,即近500万名儿童生活在贫困家庭①,〔1〕而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有21%(260万名)生活在贫困家庭。〔2〕

美国早期纵向研究项目(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ECLS)对1万名出生于2001年的9个月大婴儿所作调查表明,半数儿童在各种正规的非亲子看护托儿中心(regular nonparental child care)接受照顾;其余半数接受非正规保育的儿童中,26%的儿童由亲属看护(relative care),15%由非亲属看护(nonrelative care),如家庭托幼机构(family child care homes),9%接受其他类型的照顾。儿童获得保育时间的长短因保育类型不同而不同。通常,一周内由非亲属看护的儿童比由亲属看护的儿童多得到10个小时的照顾,在正规托儿中心的儿童比接受非正规机构看护的儿童多获得31到40个小时的照顾。该调查指出,婴幼儿接受保育的类型受其所属种族的影响。9个月大的黑人儿童(63%)比白人儿童(49%)、西班牙儿童(46%)、亚裔儿童(47%)更多地接受非亲属看护;白人儿童(21%)比黑人儿童(33%)、西班牙儿童(30%)、亚裔儿童(33%)更少被送去托儿中心。此外,儿童接受保育的类型还受父母收入水平的影响。父母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标准(FPL: Federal Poverty Level)的儿童(43%)比高收入家庭儿童(higher-income children,52%)更少得到非亲属看护。〔3〕

2002年,美国家庭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America’s Families,NSAF)以1.2万名5岁以下儿童为调查对象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表明,2002年3岁以下母亲就业的低收入家庭儿童(62%)比高收入家庭儿童(68%)更少得到正规的非亲子看护,而更多地被亲属看护。就时间而言,3岁以下母亲就业的儿童38%获得35个小时以上的非亲子看护,17%获得15~34个小时的非亲子看护,获得1~14个小时非亲子看护的占17%,另有28%的儿童得不到非亲子看护。〔4〕

2.学前儿童教育现状

根据美国的教育体制,5岁儿童入读的幼儿园(Kindergarten)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正规教育的起点。因此,学前教育指5岁前的儿童(包括5岁)在未正式入学之前接受的教育。3岁以下儿童入托或入读的场所被称为婴幼儿计划(Infant/Toddler Program);3岁和4岁儿童的学习场所为学前班(Preschool/Pre-kindergarten)。〔5〕

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早已引起美国联邦政府的密切关注。自1965年以来,受联邦政府资助的学前教育计划(Federal-Funded Preschool Education Program)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可以满足学前儿童的受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家长对儿童保育的需求。过去几十年中,加邦政府学前教育计划的儿童数量成倍增加。美国人口现状调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CPS)显示,1965年全美只有60%的5岁儿童入学,1980年入学率上升为85%,2005年超过90%。3岁和4岁儿童的入托或入读率也迅速攀升。1965年仅有5%的3岁儿童和16%的4岁儿童进入学前班,而到2005年,3岁儿童的入读率已达40%,4岁儿童入读率接近70%(见图1)。〔6〕

全国家庭教育普查(National Household Education Survey,NHES)自1991年起对学前儿童受教育情况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调查分析,包括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儿童数量、儿童所受保教的类型以及不同年龄、种族、宗教、父母的不同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影响。调查表明,2005年69%的4岁儿童和43%的3岁儿童加入了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计划,儿童接受教育的时间也延长了许多。1991年至2005年间,不同种族、居住地区、家庭收入水平、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母亲就业状况的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情况有所差异。例如,就种族背景而言,1991年,不同种族的3岁儿童中,44%的白人儿童、44%的黑人儿童、21%的西班牙儿童及43%的其他种族儿童加入了学前教育计划;不同种族的4岁儿童中,59%的白人儿童、68%的黑人儿童、50%的西班牙儿童和62%的其他种族儿童在学前教育计划中受到教育。到2005年,各种族3岁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增长率普遍较小;而4岁儿童的入读率增幅较大,白人儿童达到69%,黑人儿童75%,西班牙儿童59%,其他种族儿童81%(见图2)。就家庭收入水平来说,1991年,贫困家庭儿童中30%的3岁儿童和50%的4岁儿童加入了学前教育计划;非贫困家庭儿童的比率为3岁45%,4岁62%。2005年,贫困家庭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比率增幅很小,3岁达33%,4岁不变;而非贫困家庭儿童增幅较大,分别为59%和72%。〔7〕

二、几项大型联邦政府学前儿童保教计划的实施情况

在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方面,联邦政府虽未制定系统的保教政策,但多年来一直主持着多个大型保教项目。这些项目或计划分别隶属于联邦政府的两个部门――卫生和人类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其中,卫生和人类服务部管辖的主要保教项目有开端计划(Head Start)、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CCDF)、贫困家庭短暂性援助计划(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 TANF)和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CCDBG)。由联邦教育部管辖的主要保教项目有婴幼儿及其家人特教补助计划(Special Education Grants for Infants, Toddlers and Families)、一号条款学前班(Title I Preschool)、特殊教育学前班(Special Education Preschool)以及其他小型学前儿童保教项目和专业发展与研究项目。〔8〕

1.开端计划(Head Start)和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

开端计划(Head Start)是美国实施年限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项学前儿童保教计划,旨在为低收入家庭5岁以下儿童(主要为3~5岁儿童)提供早期教育和营养保健等多项支持,80%的经费来自联邦财政拨款,其余部分依靠社会支持。该项目一年约提供90万个入读名额,可供全国11%的4岁儿童和7%的3岁儿童及6200名3岁以下儿童入读,每名入读儿童平均享有约7500美元经费。2005~2006年度,联邦政府投入68亿美元运行该项目,该年度来自50个州的721289名3~4岁儿童申请加入了开端计划,但加入人数尚不足所有合格申请者的一半。该计划资助下的儿童保教机构每天最少开放3.5个小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保教机构开始提供全日制保教服务。1994年,联邦政府又提出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把早期教育服务对象拓展到低收入家庭中的0~2岁儿童和孕期妇女。2005年,该计划共为81914名3岁以下儿童和10485名孕期妇女提供服务。〔9〕

2.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Child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

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是联邦政府第二大保教项目,隶属于卫生和人类服务部下设的儿童保育局(Child Care Bureau)。13岁以下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可申请此款项,75%的款项以早教券(Voucher)形式发放。2005年多渠道筹措来的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达89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直接投入48亿美元,共170万名儿童得到资助,其中6岁以下儿童达110万名。2006年联邦政府拨款50亿美元运行该项目。〔10〕

3.特殊教育学前班(Special Education Preschool)

自1973年伊利诺斯州(Illinois)、密歇根州(Michigan)和威斯康星州(Wisconsin)率先为3~5岁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教育以来,特殊教育学前班便成了美国学前儿童资助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的《残疾人法案》明确规定必须为残疾儿童或发展迟滞儿童开办特殊教育学前班。1992年,美国各州都普及了该项目,加入该项目的儿童人数也稳步增长。2005~2006年度,全美6%的4岁儿童和4%的3岁儿童就读于特殊教育学前班。〔11〕

4.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ChildCare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美国于1990年颁布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并于1995年对此作了修订。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面向0~13岁儿童。2000年以来,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资助的儿童数基本保持稳定。2006年该款项平均每月资助180万名儿童,与2005年相比,平均每月增加53200人。〔12〕

三、联邦政府针对学前儿童保教事业采取的新措施

1.调整政府财政预算,削减儿童资助项目开支

虽然联邦政府一直主持着多个大型儿童资助项目(Child Support Program),但是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全美只有14%满足条件的儿童享有由联邦政府资助的保教服务。鉴于目前国内紧张的经济局势,2008年2月4日布什总统在向国会提交的政府财政预案中明确表示,2008年政府将继续减少对儿童资助项目的财政投入,预计将减少对151个不同类型的学前儿童保教计划的投入,减少金额累计约150亿美元。例如,仅就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CCDBG)而言,随着投入资金的紧缩,预计到2012年受该项目资助的儿童数仅为200万名。〔14〕此外,社会服务补助金(Social Service Block Grant)也将被削减5亿美元。

2.保持部分项目投入不变,重点支持贫困家庭儿童

对于大多数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来说,家庭收入难以维持食物、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需要,根本无法保障对儿童保育和教育的投入,因此往往只能选择一些价格低廉的短暂性保教服务。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43%的贫困单身母亲家庭接受着育儿支持,儿童资助收入(Child Support Income)是这类家庭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占家庭总收入的36%。一项涉及美国17个州的调查表明,在没有任何育儿帮助的情况下,在11个社区中只有不到10%的家庭能够承担起社区学前教育中心的保教费用。〔15〕在经济局势不稳、早期教育资助减少的情况下,针对贫困家庭儿童不利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状况,美国法律和社会政策中心(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CLASP)倡议国会预算决议的确定与实行应依据以下三条原则:(1)不损害贫困家庭及儿童的利益;(2)恢复先前削减的财政投入;(3)通过帮助贫困家庭及儿童促进社会长远发展。〔16〕国会在裁决财政预算时应明确向贫困家庭及儿童提供帮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不但不能继续削减对这部分人群的财政投入,还要努力恢复前几年减少的对贫困家庭短暂性援助计划、医疗补助制度等一些重要项目的投入,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3.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针对儿童早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美国政府开展“良好的开端,聪明地成长”项目(Good Start, Grow Smart),致力于从三方面改善学前教育质量。首先,加强启蒙教育支持项目。卫生和人类服务部将对启蒙教育中心儿童早期识字、语言和算术能力的培养标准进行评估,还将实施一项国家培训项目,培训近5万名启蒙教师。其次,加强与各州合作,提高儿童早期教育质量。强化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合作,要求各州制定儿童早期教育质量标准及与K-12标准相一致的儿童早期阅读和语言能力大纲。再次,为父母、教师和看护者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增加科学研究投入,加大对儿童早期阅读和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力度,并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与家长、教师和看护者一起分享。 〔17〕

四、对我国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启示

首先,强化政府在学前儿童保教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虽然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至今我国尚无任何一项由政府资助的学前儿童保教计划出台,偶尔出现的几个民间资助的儿童保教项目也不成气候。在美国社会免费普及5岁儿童的幼儿园教育时,我国还在为最大幅度提升3~5岁儿童的入园率、最大程度规范幼儿园收费标准等问题而努力,对0~2岁婴幼儿保教问题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我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能有效改善学前儿童的保教状况。

其次,关注弱势群体,支持贫困儿童。贫困儿童是一个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是最需要帮助的人。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以及广大幼教工作者在面对贫困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时就只能束手无策。明确国家贫困线标准、统计贫困儿童数量、规划资助体系、开发农村资源和城市社区资源、多渠道开办学前保教机构等许多工作都等待着政府去做。

最后,学前教育立法势在必行。美国政府宏观调控、地方高度自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之上。加强学前教育立法,保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提高学前教育师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明确国家政府及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实施国家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等经验,是美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Basic facts about low-income children: Birth to age 6〔EB/OL〕.〔2008-03-20〕.省略.

〔2〕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Basic facts about low-income children: Birth to age 3〔EB/OL〕.〔2008-03-20〕.省略.

〔3〕〔4〕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Infant and toddler child care arrangements 〔EB/OL〕. 〔2008-03-20〕.省略.

〔5〕〔8〕林秀锦.美国各级政府与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43(9):39,40.

〔6〕〔7〕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Preschool policy brief who goes to preschool and why does it matter 〔EB/OL〕.〔2008-03-20〕.省略.

〔9〕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Suppor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babies in child care: What does the research say 〔EB/OL〕.〔2008-03-20〕.省略.

〔10〕The White House. Good start,grow smart:A guide to good start, grow smart and other federal early learning initiatives〔EB/OL〕. 〔2008-03-20〕. acf.dhhs.gov.

〔11〕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The state of preschool 2006〔EB/OL〕. 〔2008-03-20〕.省略.

〔12〕〔13〕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participation in 2006〔EB/OL〕.〔2008-03-20〕.省略.

〔14〕〔15〕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Families forgotten: Administration’s priorities put child care low on the list 〔EB/OL〕.〔2008-03-20〕.省略.

〔16〕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The congressional budgets resolu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a blueprint in support of low-income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EB/OL〕.〔2008-03-20〕.省略.

〔17〕田立新.美国政府加强儿童早期教育计划〔J〕.基础教育参考,2006,(7):58.

On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in America and Its Enlightenments

Xiang Meili

(College of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Abstract】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has been given priority in America. The federal gover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field and programs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funded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 idea of the situation of America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veral large-scale federal-funded child support programs, as well as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measures taken in view of tight domestic economy in 2008, provides enlightenment for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in China.

儿童美学教育篇5

关键词 兴趣 想像力 创造力 作品评价

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强调:“给幼儿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幼儿在创造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幼儿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回望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不能不承认,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沿着反儿童绘画发展规律之道而行的,从一入园就把孩子们置入“依样画葫芦”的写实牢笼里。贯穿在《纲要》中的幼儿教育改革精神,被颠倒、被曲解。我们怎样在教育方法上打破原来的禁锢,打破“依样画葫芦”式的美术教学呢?

一、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观念比较落后。常常听到家长在看到了自己孩子的画之后就大声地斥责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看看人家画得多好!”许多教师也仍然以“像不像”“颜色合理不合理”“构图饱满不饱满”来给孩子的画定位,这是学前儿童美术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2.孩子对美术活动没有兴趣。在绘画活动中,常有一些孩子找老师说:“老师,我不想画。”一些画画还不错的小朋友却说:“老师,我不会画。”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对绘画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呢?

3.注重绘画技能教学。在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学里,幼儿教师们教给孩子一些经过成人简化了的形象,一笔一画地按顺序让孩子来记住这些形象的画法。在教学过程中先示范画,将较长的时间用在讲解范画上,幼儿开始绘画,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孩子们无言的模仿牢牢地禁锢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把握不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重点仍然在知识与技能上, 让幼儿进行模仿绘画,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将学前儿童美术置入了“依样画葫芦”中,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将美术作为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

在一次中班美术活动《大树》中,看到此景:“政政,你怎么把树涂了这么多种颜色?一点不好看。”政政放下手中的笔茫然地看着老师……这则典型的案例说明,我们在幼儿美术特别是绘画教学中,仍旧存在着明显的知与行的分歧,致使幼儿认为绘画就是按着教师的想法进行模仿,很枯燥。

2.成人的态度影响孩子的绘画兴趣。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语言发展得好,有的孩子动作协调,有的孩子喜爱唱歌……因此,不能要求孩子方方面面都优秀。有些家长和老师不理解孩子的画面,常常无视孩子精心绘制的作品,错误的评价会让孩子变得沮丧,并且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慢慢产生厌烦和逆反的心理。

3.提高想像力的误区。绘画是以观察为基础的造型艺术活动。幼儿由于年龄限制,生活经验贫乏,脑中积累的表象极其有限,这制约着他们想象、创造力的发展。孩子自信心的不足,成人的激发没有引起孩子的共鸣,新奇的观念得不到认同,造成孩子的从众心理。教师和家长发现孩子不敢大胆想象创作时,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更不敢下笔了。

三、对策研究

幼儿个性化的创造表现鲜明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幼儿的创造能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后,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的教育任务就是激发幼儿的这种创造潜能,真正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那么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从何处入手,该如何把握呢?

1.幼儿美术兴趣的激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题材。⑴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时,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题材。那么如何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题材呢?孩子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熟悉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所以题材要生活化,选择孩子身边最熟悉、刚接触的事物,往往能抓住孩子的兴趣。⑵使用拟人化的语言激发绘画兴趣。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肢体语言的参与能让美术活动更加生动起来。通过探究美术教学策略与游戏的关系,以“玩”为枢纽,启迪并开发幼儿的美术创新潜能。将美术教学活动游戏化,有机融合各种游戏因素,让幼儿带着游戏精神充分地体验、表达和创造,让幼儿画得快乐、画得有意义,能很好地发挥孩子的表现能力。

2.解读童心,赞赏创造。⑴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孩子的作品。幼儿的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创造性若隐若现,成人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当孩子在乱涂乱画而兴致勃勃时,我们切不可用“像不像”“对不对”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方式来盲目地评价、否定。⑵注重美术活动中的过程评价。

儿童美学教育篇6

[关键词]儿童艺术 美术教育 反思

少年儿童,天真烂漫,一颦一笑都充满了纯真无邪!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小时候的我们拥有着丰富的想向力和追寻快乐的特异功能。孩子之所以可以感到事物之外的乐趣,是因为他们可以进入自己想象的思想中去,正如幼儿在涂鸦过程中可以愉快地将各种圆形图像命名泡泡、气球、糖、宝宝、小鱼、花、树叶、青蛙、汽车等,这正是一个小孩子的天真,正因为他们所独有的天真,所以才创造成年人所不能的思想空间,寻找到专属他们自己的快乐。

一、猜想孩童心中的艺术

关于艺术的定义众说纷纭,201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这样解释道:用一种间接的形式方式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经典的内容。中华奇石馆馆长李文科则将其进行升华,并具体介绍:我们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不管怎样定义,它始终离弃不了艺术是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的宗旨。

对于孩童来言,艺术的定义似乎显得没那么重要,他们关心的不是社会需要什么,更不懂得刻意地去提炼生活中的精华。“我欣赏我看见的东西”,他们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什么物体的对称关系、远近的虚实、透视、比例、明暗、色彩,在他们心中并没这么多复杂的考虑。他们期待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的感觉和情感,这意味着孩子们拥有他们自己的欣赏和选择能力。月亮的阴晴圆缺、花丛中的五彩缤纷、树林中叽叽喳喳的鸟叫、游乐场振奋人心的欢呼等等通常会被孩子们表现在画面里,美丽高贵的芭比娃娃、能力超群的奥特曼等动画造型更是女孩、男孩百画不厌的经典之作。也许这种缺乏技能及生活感受是一种缺陷,但有了生活感受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无法表达岂不更是一种遗憾。儿童肆意妄为的涂画或许在我们这些接受过各种教育,感受过生活百态的成年人来说并不能称之为“艺术”,但这正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更是其承接和释放情感的独特表达,是我们这些所谓殚见洽闻的成年人所不及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形象应和了儿童的审美期望,他们才会不厌其烦的反复表达,从而映射出人类内心最初衷的追求真善美与正义的本能。人之初,性本善。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观察方式,以及超常的表现手法,我们常能看到他们唯我地构图、大胆无忌地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我行我素的用线、单纯强烈的对比色,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这往往是成人世界里所缺失的。

二、当代中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

最好的儿童画是发自儿童本心的绘画,是顺其自然、天机自发的画,是潇洒自由、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画。我们让儿童学画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涂涂画画来提高孩子的审美素质、审美心理和开发潜在智力,具体包括发展儿童个人情趣爱好,促进儿童身心情感发展,培养儿童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并开发智力潜能,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良好习惯。

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充满活力,日益开放,教育事业也受其影响。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似乎备受关注,呈现出火热发展势头,各类的比赛、画展、层出不群,美术学校、各种艺术培训中心、少儿美术画室,散落于大街小巷。儿童美术教育有声有色,似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愈演愈烈,儿童也不可避免地成了其受害者。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美术老师对3-6岁的孩子进行了一项调查:请他们画一棵树、一栋房。以这样同样的方法调查上万名幼儿,绝大多数孩子们画出的绘画形象符号如同文字符号,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年龄画这些形象都是同样的符号,一笔不多,一笔不少。这个结果是十分可悲的。他们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在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就被成人所异化。在这个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应该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也遭受扭曲。有些家长和教师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以成人的意志强制性的机械模仿,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来干涉教育儿童,儿童从中或许学到了艺术知识,锻炼了艺术技能,但却失去了生命在艺术活动中的本能感受、体验和创造,久而久之,儿童生命中所具有的艺术天分和潜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儿童慢慢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表现和创作热情,丧失了孩子本该天马行空的想象、我行我素的绘画风格,也就失去了其儿童画的意义。

三、反思当代学前美术教育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可见儿童美术教育的初衷是积极的,它始终促进人类努力追求的理想教育的实现。那么儿童美术教育的初衷是什么?那就是“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活在当下。”

然而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渐渐离弃其初衷,儿童的非理性创造哪去了?怎样弥补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释放他们的想象和创造?这是我们今天所要反思的问题。

首先,儿童绘画发展有一定的过程,儿童3岁以前的绘画能力主要表现为 “涂鸦”;3-4岁开始产生表现物象的意识;5岁的幼儿才简单的构思,因此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儿童绘画能力的自然过渡,不能过于急躁去 “拔苗助长”。

其次,儿童绘画活动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他们画画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张 “作品”,他们用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了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和事物,绘画的作用在于通过宣泄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 也许在绘画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表现力不强,画面没有主题,线条凌乱,色彩搭配不合理等现象,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对绘画逐渐失去信心,再也不想动笔。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在教育中掌握适度原则,既要指出缺点又不能束缚孩子的思想、打消其表现的积极性。

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我们应尊重儿童的自主创造,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善于把发展权交还给儿童,由高高在上的知识灌输者和技能培训者转变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抓住时机,用积极的语言对孩子的艺术作品进行引导,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要让孩子多观察大自然、体验生活,使儿童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能动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以此来培养他们对生活有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他们创作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炼美术的精华,以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结语

创作是人类的本能,孩子天生会画画,他们总是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认识、观察世界,并通过稚嫩的小手表现在画面中,一抹色彩,一点创意,构成一个美丽的世界。孩子们通过绘画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儿童画是儿童的全部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孩子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他们往往能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也许不得当的教育会在不经意间扼杀掉一个未来的绘画大师,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深知责任之重大。本着对孩子的负责、对艺术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的抱负,我们这些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更应当不懈地探索、实践、反思当前学前美术教育的利弊,在前进中逐渐完善和实现学前艺术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研究》陈蓉晖,刘霞.东北师大学报

[2]《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

[3]《艺术心理学》吕景云.文化艺术出版社

[4]《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张奇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画布上的声音》聂作平.新疆人民出版社

儿童美学教育篇7

这方面,我除了给孩子们多提供动手机会外,还非常注意利用日常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如有一次,王涛小朋友在美工区内快活地摆弄着一些木片、纸条、小盒子等,可是,不一会儿,却见他沮丧地坐在那儿,望着眼前的一堆东西。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想做一个人造卫星,可是却做不出来。我告诉他,老师也不会做,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最后我们商定,请小朋友们一起帮忙搜集有关图片,然后再制作。整整一个星期,孩子们为了做出一个漂亮的卫星忙碌着,孩子们不仅找回了图片还制作了许多人造卫星,一个星期后,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人造卫星展”,并邀请其他班的小朋友来参观。通过这次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宇宙的幻想,在以后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想象更加丰富了。

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在教育工作中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积累。在美术教育中,更要结合美术教育本身的特点为学前儿童创设多种条件和机会。归纳起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1、创造型教师热情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必须有创造型的老师。日本创造学家恩田彰认为,创造型教师能够在自己身上发现创造性并加以发挥,灵活性、创造性地授课,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每个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创造意识,他们喜欢夸大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创造型教师不会高高在上控制他们,而是和他们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和爱护他们富于个性的表现,特别是鼓励他们的创造,只要孩子有自己的创造意图,哪怕再“离谱”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我意愿才能得以实现,其创造力才会不断提高。

2、营造富有艺术氛围的环境。学前儿童从事艺术活动要有合适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创造性。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创设要富于艺术性,如在活动室挂置名画、幼儿作品等图片,摆放雕塑等艺术品,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进行美术活动的材料。心理环境是指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教师激励、欣赏、接纳幼儿的创造等。

3、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方式。目前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使用的创造性活动主要有意愿画、主题画、手工制作、美术欣赏等。在活动中,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供探索和操作的材料,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建议。

儿童美学教育篇8

由于特殊儿童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所以心灵特别脆弱、敏感,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爱与肯定,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过于严苛,或是过于放纵,没有树立科学开放、以人为本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理念。

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开展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个别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因为缺乏耐心、拈轻怕重或是只求速成等,忽视了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造成教育责任缺失。

在日常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针对特殊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缺陷影响适度调整教育方法,以致于将传统的用于普通儿童的美术教育方法生搬硬套到了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课堂中,削弱了美术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意义。

现代教育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中更是如此,个别家长由于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缺陷,错误地认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一个“课堂游戏”,不予重视、不予理解,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我自从事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以来,深深感受到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不易,通过自己的工作经历及探索,我认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改善。

一.积极转变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例如,在特殊儿童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后,我们在必要的时候多给予鼓励,多给予肯定,让他们喜欢美术,让他们从自己的美术作品中逐渐树立自信,而非机械化地评审他们的美术作品。在我看来,特殊儿童的美术作品,往往表达了他们自己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一个合格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会“看”特殊儿童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要“听”懂他们的美术作品,实现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良性互动与沟通。

二.加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培养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或许只有亲历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不易。特殊儿童,特别是智障特殊儿童,对于一些常人看似简单的美术技能,传授给他们时,却要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因此,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和美术技能,更为需要的是一颗以仁爱施教的心和良好的教育品德。

三.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探索适合现代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创新教学。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不同于普通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普通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法都比较多,然而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却不一样,因为各类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障碍不一样,哪怕同一类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也未必相同,这便造成了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的困难,我们在采用普通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方法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施教。例如,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在课堂上导入游戏教学环节,是近年来比较常见且合理的普通儿童美术教育方法,但是在特殊儿童美术教育课堂上是否适用,如果适用,要在课堂上导入游戏教学环节,又要选择什么类别的教学游戏、要做到何种程度才比较适宜,这就需要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并不能一概而论,全套照搬。简而言之,特殊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创新。

四.尽可能地加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宣传,进一步获得家长及社会的支持。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大力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但是,仅仅有国家和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支持是不够的,一个完善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体系,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通过宣传和沟通,转变家长观念,相互配合,促进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为一名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我感觉任重而道远,但是,通过美术教育将温暖与仁爱播撒在这些特殊儿童中,让他们获得关爱与幸福,这又使我倍感荣幸与激励。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事业,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我相信,祖国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事业会越来越完善,特殊儿童将生活在一个仁爱、平等和幸福的中国社会!

上一篇:财务系统设计方案范文 下一篇:粮食企业审计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