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范文

时间:2023-09-18 23:47:10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1

1.在“模块内容的框架意识”上下工夫,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第29题考查的是西方经济发展模式问题,隐含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线索,这些内容在课本中均属于主体知识,本题的特色在于通过比较美苏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经济体制建设道路”,实际上是将前苏联、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在一起,注重知识的联系、综合与运用,让学生拥有大历史观,俯瞰苏联和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做到胸怀全局。学生在回答第一问时,出现对斯大林经济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回答混乱的情况,除了审题不清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书中提到的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更应使学生明确“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中关于”经济发展道路“问题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目录总结关键词,学生一般都能从单元标题中总结出第四、第六和第七单元分别讲述中国经济建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前苏联经济建设,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国家分别采取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即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计划经济是学习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结果,在斯大林模式建立前存在着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在吸取前苏联和近代西方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理解上述三个单元内容间的联系。具体到各单元内的知识点,可以借助框架图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识记。“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只有把握住了学科知识体系,才能保证考试测量在历史观念方面的价值取向,保证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1]目前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分别按照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进行编排,在复习时,教师应打破这种孤立,将教材的主体知识构建成立体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分析思考历史问题时能做到纵横联系,从整体上看待历史线索、历史阶段和历史作用等。笔者建议一轮复习按照课本专题史的思路复习,遇到关联问题进行拓展联系;二轮复习按照通史思路、根据考纲进行复习,整合教材内容建立新的联系。学生通过一轮复习对专题及部分知识点建立初步认知,二轮复习时才能建立全面立体的知识网络,并培养学生的时序性意识。

2.在“知识点的概念意识”上下工夫,准确把握知识点的内涵。

历史基础知识是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依托,没有基础知识的掌握,以上的“能力”考查无从谈起,所以新课程改革不会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对基础知识准确完整地把握是应对高考的必备条件,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事实上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第29题对知识点的考查比较直接,不绕弯,比如第一问当中提到的“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第二问直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但从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举不出相应的例子。在平时的复习教学当中,知识点或者基本史实的概念化有利于学生全面、清晰地掌握知识点。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在教学中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结构的知识。授以基本结构的知识, 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形成基本概念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历史知识的概念化过程是历史学习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是学习者从众多的史实当中不断总结提炼并进一步深化的过程,知识的概念化有利于学生找出知识点的规律,掌握内在的联系。历史的知识概念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概念和理论性知识概念,即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史实和历史知识内在本质的概况。如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等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进行教学,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基本内容、特点和影响等。这需要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概念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适应专题史体例下的教学,抓住重点知识概念,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断地进行启发,使学生对知识概念化的认识不断深入。

3.在“解题的方法意识”上下工夫,完整表达自己的思路。

学生能否把自己的想法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或技巧,才能按照题目的要求准确组织语言得到高分,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如第一问当中问到“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本题是一道比较类题目,学生需要找出斯大林经济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之间的联系点,然后把这些联系点前后变化回答清楚。这需要在平时的复习教学当中,针对比较类题目或者“有什么进步性或者局限性”的问法等题目进行总结,让学生有规律可循,完整全面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除了这比较类题的这类解答外,还主要有“评价”类型、“认识、看法、启示”类型、“原因”类型的题目。(1)针对“评价”类型的题目,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回答,如:怎样评价西方殖民入侵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进步性的一面是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科技的传入,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灾难性的一面是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场所和原料产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针对“认识、看法、启示”类型的题目。需要从对当时历史的影响、对以后长远历史的影响及对本国或世界的影响进行分析。如本题的第三问当中问到“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经济模式的认识”首先讲到斯大林模式对当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长远来看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情况。(3)针对“原因”类题型的解答,一般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等方面进行回答。如山东卷第28题第三问“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回答时分别从中国国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的入侵,政治方面是清政府的腐败和顽固,经济方面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弱小,思想文化方面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在日常的复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行针对性的技巧训练,以避免学生拿到题目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使历史题的解答有迹可循。

4.在“史论的总结意识”上下工夫,提升思维深度。

这里的“总结”意识指的是对历史理论的感悟,是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反思的意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问题和现象,使学生能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看待历史问题。对第三问当中的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应辩证地进行分析,分别从他们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该题体现出主流史观,折射出时代特征,通过不同的历史现象间的联系进行多视角分析,体现出“论从史出、史由政来”的原则。如何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史论总结意识?首先,学生史论意识总结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不断地自我充电,注意学习最新的史学动态和史学观点,解读教材研读课标。建议在复习当中,抽出相应的时间从历史的角度专题讲解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从史实的角度加深对政治教师教授的唯物主义的理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应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本题的第三问,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自然能够发现20世纪三大经济发展模式,即斯大林经济模式、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学生在进一步的比较过程中会发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完全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其进步性的一面,但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是不同国家制度间的趋势,学生进一步总结出,不同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其历史的个性和共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改革的动力在于不断地改革,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其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观。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面对新材料和新情境,允许学生争论,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阅读材料——反馈结果——师生研讨——达成共识——总结升华”这一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获得解放,从而使学生对史论能够有所悟,有所感。

在现阶段,“高考的指挥棒”仍发挥着复习的导向作用,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理念去适应新的高考命题思想,鼓励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当中掌握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要通过训练科学掌握答题方法,使思路更加清晰、表述更加缜密,从而真正实现学科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宁一.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J].历史教学,2005(4).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2

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的这个表格是动态的,每个栏目里的信息都做了链接。需要讲解哪个知识点时,教师只要利用电磁笔点触标题栏,就能够进入新的窗口界面,展示出需要的历史资源。需要退出时,教师直接按电脑上的ESC键即可返原来的课件界面。这种教学方法凸显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对比性,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了解,不仅能掌握条条框框的知识点,还能更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全面把握历史观点,从而能够提高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很多历史知识的教学,教师都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比如,在进行“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类型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均可把相关素材制作成电子表格,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对比教学,给学生直观明了的信息展示,就能很好地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二、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思维导图”法进行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知识模块相对比较独立,每个单元具有比较集中的知识要素。教材的这一特点有利于教师的科学施教。教师可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就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每个章节的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可利用电脑制作“思维导图”,把这节课或者本单元的相关知识点汇总到导图中。这样,学生通过对导图的理解,就能够全面把握本节课或者是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再通过这些知识点进行思维发散,就能把知识点延伸到与此相关的其他章节中,达到教学的横向延伸,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比如,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建立“思维导图”。当本节课新授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知识点的总结与回顾。通过“思维导图”的展示,学生清晰了解了本节课中的重点知识,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时间、历史背景、发生的根本原因、参与大战的国家、引发大战的导火索、大战的结果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思维导图”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思路清晰,条理性强,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教师同样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学完这一节的新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再利用对比教学法将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点汇总到一个电子表格里,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掌握本单元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并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资源整合,揭示历史本质,突破教学难点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史料性的历史教学感觉较为简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本质、根源等理解不到位。所以,教师仅仅靠语言上的学法指导,告诉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规律和技巧,学生接触起来也较为牵强。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科学整合历史资源,能揭示历史知识的本质,可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从而可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进行“美国独立战争”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视频短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知道了开始时间和战争结束时间、参战双方和指挥官、历史原因及结果等信息,从而直观解决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总结

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大大灵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优化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初中历史教学填色增辉。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3

【关键词】高三历史 ;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50-01

2014年千家万户关注的高考落下了帷幕,下一年的高考正在悄然酝酿,随着高考改革,各省自主命题展开,高考打破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仍然是“3+综合”的考试模式,高考命题趋势呈现以人为本和注重素质教育。今年我又面临新高三的复习任务,借机整理一下高三历史的复习策略。

一、研读课标和考纲,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新课标的出现必然引起高考方向的变革,那么在复习中必须坚持新课程理念和新史观的渗透,如以往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我们都习惯上从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条主线上去展开,但是很明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以“中国近现代化历程”为主线来考查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民主化,习俗大众化和平民化,还从世界史的角度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近现代化进行联系和比较,突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近现代化的历史。突出人类各种文明的更替也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古今中外的政治文明历程突出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制,经济文明侧重由落后的农耕文明到先进的工业文明,由自然经济到经济全球化,思想文明则由愚昧、封建、落后走向科学、民主、自由,这样,原有的知识体系就需要重新整合成新的知识结构,所以复习过程中必须研究课标和考纲。

二、重视一轮,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高三一轮复习要全面回归课程,不遗漏任何知识点,包括目录、正文、资料回放、学思之窗、课后延伸,各种图片和地图,甚至注解,教师在教学上必须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到位,既要阐释清楚对知识点的理解,又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知识准确的记忆,做到知识点的要点化、线索化、条例化、网络化。同时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将专题复习引进来,要把历史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便于理解、记忆,否则疲于应付大量琐碎的知识点的记忆,就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和思考。但是专题内容不能过多过大,以小类型知识专题为好,专题总结时,不能理论性过强,而应以基础知识为主,做到以专题的形式将教材的知识重新组合,精炼,归纳,使之体现教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突出主干知识。

三、把握主干,构建主要专题,形成宏观的知识体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把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单元历史阶段性特征,利用单元主题和单元历史阶段性来整合教材。二轮复习时,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必须突出主干知识,即历史发展进程中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以及历史大事和历史人物、重大制度等等。如政治文明模块中可以分成古今中外四个主题:中国古代的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中国近代化历程,世界古文明的发展,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世界体系的形成发展。每一个专题下再从其阶段特征入手,分析形成这种特征的背景和影响,在分析背景和影响时,应该从国内、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全面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

四、加强学法指导,深化知识结构,升华历史知识

学生在一轮复习中的知识是零碎的,杂乱的,孤立的知识点,这对他们来说记忆的难度大,,所以经常张冠李戴,答非所问,因此复习中要注意知识间的横向(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和纵向联系(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给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我们在复战后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以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策调整,这三课本身就是一个因果关系,他们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复习时就应该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之后美国率先尝试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来干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这样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便纷纷效仿,进行政策调整,但是由于基本矛盾未消除,所以经济危机不可能彻底解除。这样学生就容易把握知识的内在脉络。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把罗斯福新政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进行横向比较,同学们就能够理解市场与计划就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姓“资”姓“社”的本质区别。这样对比后学生的印象就应该非常深刻,即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自觉地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升华后的知识学生才能够理解。

五、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

历史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是能力立意,以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为素材命题。突出人类、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生活中较稳定的或易于学生理解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

材料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疼的题目,很多学生不清楚如何答题,达到什么程度,所以复习中应该强化材料分析题的训练,培养综合能力。就问题而言,历史上的材料题基本上有以下三种问法:第一种是依据材料,归纳或者概括、分析,这类题目其实答案需要学生从材料中去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说白了,答案就在材料中寻找,只是要注意在获取的有效信息时,必须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第二种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类问题的解题技巧是既要从材料中获得答案又要结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来做出完整的答案,如果课本知识缺乏,但是至少可以把材料上的知识要点是的得分点全部抓住。第三种是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述,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关的基本历史知识才行。总之,通过反复训练和强化要求,学生就会适应各种不同题型的特点,掌握解答这些显性或隐性要素的试题技巧。演练中指导学生首先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

七、学会转换各种题目,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变通能力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4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1

  转眼间,20xx~20xx学年度即将结束,这一年在学校的安排和信任下,我担任了高一历史组的备课组长,在教务科、教研组的正确领导下,高一历史组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现将本组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员分析:高一历史组一共有7名成员,其中2位天津支教教师,一名高级教师,3名教坛新秀,一名年轻教师。可以说是老中青相结合,互补,我想在这样的搭配组合下,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一定不负众望,取得圆满的成绩。

  二、师德方面:本学期高一历史组严格遵守《和田地区第二中学师德师风实施意见》,并且严格按照意见的内容要求自己。

  三、 教学方面: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同行之间经常碰头,以统一教学的进度。本组教师面对自己的教学从不推脱,认真做好了三备六好一总结,教学重难点突出,对于交给的任务从来不讨价还价,尤其是对高一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及时准确,把握命题的方向,并把学考的动向贯穿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课标和考纲并将有效的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也不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教研过程中,我们重点讨论了有效教学,而且将有效教学的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效果比较理想。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重点研究和落实的,在每一次的备课组活动中,我都会了解落实的情况,因为必修三的内容的相关调整,模式有所改变,但是不影响整个历史教学模式的实施。每周我们都对教案和学生作业进行详细的检查,不足之处及时的指正。

  作业方面则要求适量和精确,要作到及时批改和及时的讲评。辅导方面:辅导也是分层教学的一个明显体现,在其中我们要求教师不得拒绝学生的任何辅导要求,在辅导的过程中,要作到耐心和细致,直到学生弄懂该题为止测试要求全收全批,对成绩进行及时的登记,并且作出分析,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改进。

  师徒结对方面:每一周检查师徒结对听课记录,了解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对师傅和徒弟提出相关的要求,尤其是徒弟要虚心、好学,充分利用此次锻炼的机会。

  三、备课组活动方面:严格按照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工作计划进行,由于5月自治区专家来我校进行观摩,后期的计划就打乱了,但是我们仍然坚持集体备课,说课、充分利用两位支教教师的优势,不断的给我们予以指导和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组成员都能够虚心就接受和严格的改正。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支教教师的作用,,为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方面、教材方面、考纲方面、高考试题汇编方面的培训,以便让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教材和进行有效的教学,我们的支教教师更是毫无保留的对我们进行传授,作为备课组长,感谢支教教师的无私奉献,让我们也学习到了很多。

  本学期的各项工作虽圆满结束,但是我们仍然要去反思,在自己的工作中,还存在那学不足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加艰巨的任务,我们会不断的进取和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感谢学校领导的关怀,感谢教研组的正确领导,我们一如既往为了学生的未来不断努力。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2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的历史任课教师,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加之珠海市历史科目是不记录中考成绩的科目,而只是参考科目,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不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是专题式的,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历史基础。现在是高中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已经习惯了专题式的教材编排。某些同学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也在增加。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本学期我认为自己在历史教学方面做的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张快乐教学。历史课绝不是听故事的课,但是在课堂中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故事,或者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历史课堂更具活力。班上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课外看了很多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就会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榜样和带动作用。上开学初有一个学生在历史课上非常活跃,他在课上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历史史实,尤其是世界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准确细致。我也借机给了他一个“历史小王子”的称号,在之后的历史课上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就增加了不少。在历史课上通过分享式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起,也让课堂快乐有活力。

  二、对学生“低起点,高要求”,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本学期还未分文理科,所以历史学习的最重要目标仍然是抓基础。基础知识反复巩固和练习,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要高要求。在课堂中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谈话,和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增强其历史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搭建历史知识网络的能力。在学期学习前就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的目录,了解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框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在每节课和每个单元结束时,由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包括几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关系。培养学生“大历史”的意识。

  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个学期听了北大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我校举办的讲座中讲到,如今中国的中学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有发生。这更加坚定了我在历史课上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心。

  五、抓紧时间为自己“充电”,多看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历史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优秀的历史课堂应该传达有深度的历史思想,要达到这个高度,要依靠老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的热情和教学经验。我现在是热情有余,所以这个学期主要从后两个方面去努力,本学期看了《民主的细节》、《中国近代史纲要》风书籍,每周都去听一堂优秀历史教师的课,每周参加历史组的教学活动,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有: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后,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二、丰富历史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教的再好,都不如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的知识来的可靠。本学期是以此为目标的,但是做的还不够,还需继续努力。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3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我校高一四班、七班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情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的有益的教学探索和思考,一学期以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做到学有所指,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全面完成了本期的历史教学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就一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期同仁批评指正。

  1、要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目标,重视上好每堂课。为此,我做到:

  ⑴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优选教法,把历史教材所蕴藏的知识和用意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我认为高一历史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意识和品质。

  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典型而又有代表性的知识,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不能紧紧局限于书本,且有不可过多地使用补充材料,为此,要求老师必须谨慎地精选材料,优选最佳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从而达到“授人以渔”、自我发展的目标。

  ⑵全力投入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语速适当,抑扬顿挫,力戒罗嗦重复平淡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高中的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情感丰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有望往往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

  因此,单靠课堂的教学,很难保证将学过的知识全面理解透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就充分利用晚上辅导时间,与学生逐个交流,搜集问题与困难,针对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既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近度和信任度,有把同学们的学习推向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趋势,使“学习兴趣、动机、技巧、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互推进”,较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历史教学内容注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学生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者大有人在,普遍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对历史学习感到畏难,吃不得苦,心浮气燥,普遍贪玩。教学方法有欠缺,有待改进。

  解决方案:继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个别学生的交流,根据实际讲明学习的功能和意义,加强学习方法的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指导学习的计划和目标,并建立督察机制及时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制定有助与学生改变不良习惯的特别评价标准和体系;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共同探索转化“发展生”的新法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5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高考;特点;备考策略

一、强调重要概念的阐释与理解

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此类题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二是在“题干”中进行阐释,在选项中列出相关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于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二、注重中外历史制度、事件、人物及思想的比较能力考查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制度、事件、人物及思想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中外历史的结合点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和世界。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试题与答案呈现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试题能够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利于拉开不同水平考生的距离,较为准确地确定考生的学习水平,区分度较好,信度和效度较高。由于试题没有设定参考答案,便于考生自由发挥,考生只要紧扣题意,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回答,能够得到较高分数。既能准确检测考生的思维水平,考生又有话可说,容易得分,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能力的空间,这样的试题,真正凸显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这种在考试中让学生充分体现主体性和建构性的命题,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最好的诠释。

解答的时候只需要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回答即可,这就给我们同学很大的发挥空间。所谓仁者见人,智者见智,只要观点不偏,针对材料的分析准确,就能够得到分数。根据图表,我们能够发现法定假日天数变多,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开始增多。这是最容易发现的变化,也是同学最好回答的。针对原因,我们用四个字概括“合理即可”。所以这类题就看同学的发挥是否稳定,逻辑是否严密。总之,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思路首先应该确定主题,围绕主题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历史信息,转换成答题语言。

四、注重史观、史法、史学理论与史学常识考查

当下国内外史学界的主要史学研究范式有如下几种:即唯物史观统领下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

解答这类题首先分清史料类型、理解影响史料解释的几个主要因素、确定史料选取和运用应注意原则或方法。以史观引领,对考点进行解读或整合。

五、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发展意识、多元联系、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评判、历史认同感。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设计教学目标,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倡导合作探究是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实现情感体验是培养核心素养的立足点。构建多元评价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支撑点。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六、命题视角体现新的学术观点

从近几年各省市历史高考试题所引用学术专著或观点的数据表来看,全国卷所引用专著或观点的次数和程度均高于各省市。近年来,把国内外学术专著引入历史高考试题中,使高考“学术味”越来越浓烈。以学术背景资料为教材知识考察的“切入c”,通过对这些学术背景资料的认识来提高考生对历史多角度,广范围的分析能力,把教材知识内容融入到学术背景的资料中,实现历史考察“小切口,大内涵”的定性要求。

七、选修热莸目疾槎匝生超越教材的能力要求更高

新课程全国卷选考命题趋势“远离教材、渐行渐远”。具体表现为选考超出教材范围、选考难度大于必考、选考侧重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做好选修题应该精讲两本选修教材;有重点、有策略地强化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知识点的统合,一、二轮复习必修知识可有机结合渗透补充选修知识内容。对于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和班级,选修教材的讲授,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结合法。在高考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进行专题训练,归纳总结答题规律和技巧。

八、突出考查学生处理史料的能力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6

一、抓住书本,夯实基础

高中历史知识比较琐碎,学生很不好记忆,需要在复习时狠抓书本基础知识,不断巩固提高。要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从而建立主干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要从“以本为本”到“重整教材”。现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共有四种版本,以一本教材进行命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课程改革推动着高考命题超越教材命题,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成为复习的固定蓝本。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整合意识,重构复习教材。重整教材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参考考纲要求,不要死教、死背、死考,弄得历史教学死气沉沉。要把书本和资料里的精彩内容总结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学生能接受的知识。

结合学校实际,一轮复习时,我们使用《金太阳考案》,其要求是紧扣课标和考纲,根据教材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方针,全面落实各课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科学、合理地建立单元知识结构,合理、有序地培养认知能力,力求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综合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本轮复习的重点是抓基础,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全,不留死角。将基础知识落实夯牢,使之步步到位,再结合其资料中的《课时训练》,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以及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精练精讲,有效运用

高三复习期间,我们都会发放大量的资料,主要是试卷,各学科都有,过多的资料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有的学校还要求老师在晚自习时都要讲课,过多的以老师讲为主,学生练习的时间较少,这是错误的。在讲与练之间,要找到突破口,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题,试题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切忌搞题海战术,要精练精讲。每次学生练习后要及时进行试卷讲评,做到有练必改,有改必评,评要到位,查找问题,不断提高,举一反三,良性发展。例如学校使用的《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热点重点难点专题测试卷》、《衡水点睛文化》系列卷,复习资料的内容较多,不可能一一讲解。所以要着力整合各种资源,剔除其中远离课标的知识点,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处理,要学会总结归纳,力求做一道题目就能有一次收获,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另外,复习时的练习要学会将历史知识与热点现实结合起来,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几年的历史试题,命题人员在试题设计上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重考查学生把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迁移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重历史知识与时政热点的联系。如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与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当前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流转”联系比较;罗斯福新政与当前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金融危机采取措施的关系等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进一步夯实基础,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

三、综合训练,促成飞跃

复习时我们一般都是采取的三轮复习方式。一轮重基础,二、三轮复习时,也不能远离基础,知识点与综合运用要有机统一。第二轮复习要根据考纲要求,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部分。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现代史包括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同时根据考纲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等专题。本轮复习时,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综合,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 第三轮复习要紧扣教材,查缺补漏,全面提高,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同时针对高考的热点、难点,适当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练习和复习。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并且要时刻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通过二轮三轮有目的地综合讲解与练习,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会大幅度提高,高考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总之,高中历史的复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掌握其普遍性,结合学生的特殊性加以探索运用,寻找到适合班级学生发展的有效方法,力争在短期的复习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7

【关键词】历史复习 单元知识体系 通史知识体系 纵横知识归纳比较 专项练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121-02

从2004年起全国各省份陆续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广西于2012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这就使我区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向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百色市靖西中学地处中越边陲,基础教育比较落后,对初中历史教育重视不够,高中历史教学很难站在一个高的起点。2015年是广西新课程改革第一届高考,如何让落后地区的农村学生有效进行高三历史复习,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四步法”教学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以下是高三历史复习“四步法”的教学实践,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第一步:夯实基础,构建单元知识体系,辅以时间轴及强化单元练习

杨宁一教授说:“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有一些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不能学生接受了历史教育之后,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等,都没有掌握。”历史高考本质上就两大系统,一是知识的储备系统,二是学科思维的训练和养成。任何能力的考查都以基础知识作为载体,而第二系统是以第一系统为前提的。离开第一系统,第二系统将成为无源之水。高中历史复习涉及的知识量多,记忆量大,复习时间有限,加上广大的农村中学还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去自主掌握教材、夯实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进入高三复习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夯实基础。高三历史复习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复习每个专题知识之后,自主进行专题单元知识归纳,构建知识网络,并根据史实内容辅之时间轴,通过对知识网络构建及时间点的对应,再通过强化专题知识,学生能较好掌握知识点,基础知识能得到有效夯实。如人民版必修1第一专题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学生通过知识网络构建中出国古代政治制度重点要把握的知识点有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秦的中央集权制、古代的选官制、监察制、中央官制;元朝的行省制;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等内容。学生构建好单元知识之后,发现知识点和朝代会张冠李戴,很难对号入座。这时指导学生画时间轴,列好朝代顺序,把各项知识点往朝代一套,知识点、朝代顺序一目了然。知识网络与时间轴的巧妙结合,必然有了清晰的知识脉络,学生对号入座掌握了相应知识。在此基础上,精选专题能力专项练习后,这一专题相应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得到夯实。

第二步:构建通史知识体系,并结合重点知识进行小专题拓展训练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分为必修教材、选修教材,采用的是“中、外史合编”的形式,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全球史观很有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看待事物的整体性的能力。但这种编写方式的弊端却是割裂了历史的时间性,使历史阶段展线索无法清晰呈现。而通过通史知识网络构建,有利于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整体和全面的了解,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历史学习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高三历史复习的第二步,引导学生学会构建通史知识网络,即把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构建成知识网络,使学生把握某一历史时期的整体感。如复习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时,引导学生把必修1、必修2、必修3的中国近代史内容进行整合,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进行知识网络构建,如表1所示。

表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政治 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主要事件: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

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主要事件: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思想文化 “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潮指导了洋务运动的进行;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形成控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社会生活 西方科技在生活中逐步推广

总体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上表完成的是通史知识网络构建。通过通史知识网络构建,学生对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史实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利于对阶段知识的整体把握。结合这一阶段知识,可进行“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小专题拓展复习,以深化对洋务运动、近代化的理解。

第三步:纵横知识归纳比较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而同一时期的历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在高三历史复习中,适当运用纵横比较法了解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发生的事件、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发生的类似事件,可以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在一个新的立场理解历史知识。

高三历史复习的第三步,对一些重点、热点、难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通过对相关知识的纵横比较,进一步提升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如复习热点“城市化进程与人口问题时”,笔者精选了中国古代几次人口迁徙高潮、中国近代“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口发展与控制、现代的“务工潮”“留”、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演变等材料,以及增加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三次科技革命等材料,对材料巧设各式问题。通过对史料的探究和问题的探讨,学生在纵横对比中掌握了中外城市化进程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发展的史实,由此还可得出一些结论性的认识和总结性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应用、分析、比较、评价的能力,有效提高历史总复习的质量。

第四步:进行题型专项练习,有的放矢,提升能力

高考考查的第二项是学科思维的训练和养成,即知识的运用。完成上述三步之后,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则进行第四步的能力提升训练。能力提升在于能应对各类万变的题型。而专家常说,历史高考题型虽是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变的规律,做题也便可达到运筹帷幄,以不变应万变了。高考题型的多样化,即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笔者从茫茫题海的新课标考查题型进行分类,精选试题组成以下几类题型:(1)选择题类型:历史概念阐释型选择题、文字材料主旨型选择题、图片信息型选择题、数据计量型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逆向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评价型选择题、史观型选择题等10个类型题;(2)非选择题类型:历史主题型非选择题、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纵横对比型非选择题、探究论证型非选择题等。掌握各类题型及解题技巧,是高三历史复习的一个归宿点。

题型进行分类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及时做好引导、点拨非常重要,及时引导、点拨可以帮助学生在训练中总结,在训练中进行反思,以达到学生能有效归纳解题方法。如做纵横对比型非选择题时,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相同”、“差异”、“变化”、“演变”等提示语,弄清命题者意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找到相关信息,组织答案,学生在此引导后会忽有所悟,进而明确解题方向;做观点评述型非选择题时,指导学生懂读题,此题通常是通过“评价”“评述”“评析”等提示语就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定,答题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步骤回答。做过各类题型,学生今后碰到类似题型便轻车熟路了。通过分类题型的训练后,总结出类似公式的方法,学生在今后碰到类似题型,做起来便得心应手了,这就是第四步所要达到的效果。

以上仅是笔者在新课标下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农村高三历史复习的“四步法”。农村高中历史教学起点低,学生基础差,高三历史复习任重而道远,农村高中教育面临种种困难,也不可能因“四步法”复习就可以立竿见影。但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探索,我们会不断取得进步,跟上新课标的步伐,争取更好的成绩,为农村高中历史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简介】罗绍凤(1976- ),女,靖西市靖西中学高中历史一级教师。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8

1 2012年试卷评析

1.1 试题基本情况

2012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依照《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考纲》的要求,关注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试卷中没有出现偏题、难题和怪题。

试题立足课本,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体现基础性。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特别关注时政热点问题。重视创设问题情景,尝试和探索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查的方法和途径, 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2 考点内容比例(与11年对比)(如表1)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比例58:42(11年61:39),变化不大,符合考纲要求。现代史比例偏大,是对去年近代史比例偏大的一种常态纠偏。

1.3 题型结构与分值

1.3.1 题型不变。全卷分单选题与非选择题两大题,共27小题。1-25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75分。26、27小题为非选择题,共25分。与前四年一致。

1.3.2 难度持平。试题的难易搭配2:8,总体较去年容易。①选择题5:1,题目原创题性较强,也有很多的山寨题,但难度比去年小得多。难度较大的有:第4、5、8、13、14、16、19、22题。特别是第14题最容易出错。②非选择题总体较去年容易:26题注重考查时政热点:以“人民日报”社论来勾勒当代中国的历史变迁,考查“科学发展观”,考查分析理解、归纳总结、语言表达、学以致用。27题紧扣“经济全球化”的热点话题,由吉利与沃尔沃“联姻”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全球化,注重考查材料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评价和语言表达。

1.4 试题基本特征

1.4.1 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考查, 面向全体学生

试题考查的都是课程标准中、课本中的基本、主干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理论和历史认识,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的最基本的理解和阐释,没有偏、难、繁的内容,有效地控制了难度,面向了全体学生。

从全卷来看,试题从知识、能力和认识几个方面展开,强调准确记忆、正确理解,重视对基础知识和问题的学习与理解。

1.4.2 命题出现新的动向

原创命题增多,图表份量加重,题型搭配突破,试卷中有图片14张,有标徽、古玩、新闻照片、历史遗址、想象图、表格等,数量创历年之最。最具原创性的题目有:4、8、9、11、12、13、14、16、17、19、21、24、25。其余多山寨题。在题型设计上,组合选择增多到4道(前年1道,去年3道)。两道综合题都是材料分析题(以往还有主题式问答题)。

1.4.3 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试题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结合,让历史有了活力。如第3小题结合“中国银行的行徽”的外观设计考查中国古代的钱币;如第7小题结合“今年的春晚的相声节目”考查“四大名著成书的时间”;如第11小题结合共青团90周年考查“”,如第13小题结合“尼克松访华40周年”考查“中美关系的发展”;如第15小题结合“完成60周年”考查“中国粮食生产增长率提高的原因”;如第17小题结合“泰坦尔克号”沉没100周年考查“哥伦布发现美洲”;如第26题结合“一五计划”完成55周年,结合时政焦点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历程”,点考查一五计划、、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点内容,融历史知识、思想教育于一体;又如第27题紧扣“经济全球化话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面对全球化中国 的主张和做法,还考查学生对全球化的认识。这一切都体现了时代性,充分展示了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和魅力所在。

1.4.4 注重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评价能力

如第26小题的第4问,“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第27小题的第4问“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题目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既能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进行情感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历史理论水平得到初步提升。

2 2013年备考建议

2.1 以“两标”为依据,以复习计划引领全程。

对照《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认真研究近三年中考内容,从而提炼2013年的考点。要落实知识的概念、相互的联系、主干知识的结构体系,以此夯实学生的基础。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全程复习计划。第一轮复习以《课标》为顺序,落实考点;第二轮复习以《大纲》为顺序,加强知识的整合,勾勒知识的内在联系,细析阶段特征。

2.2 加强主干知识(知识专题、主题)和历史概念的阐释,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历史主干知识是在历史教材中前后纵贯,是有知识体系的历史知识,涉及到中外历史的大事如政治、科技、教育、思想、经济、国际关系等。如何有效复习主干知识呢?一是强化看书储备一定量的史实,使基础得以升华。二是构建知识网络,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系统。

历史概念是教学的难点,要反复讲透。先要讲明概念的内容,再把概念牵涉的各种关系理顺,重在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并引导学生动用要归纳、总结、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提高概念的认识能力。

2.3 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加强与社会现实的连接

上一篇:税收征收原则范文 下一篇:三下乡活动实践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