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02:04:01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我国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是按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教材进行理论教学,同时安排部分实训。这存在如下问题:

1、偏重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很多学校“会计专业”开设了十几门会计课程,理论课程完成了,实际操作课课时数很少。

2、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校教学与社会上的岗位工作差别较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3、传统的会计教育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

4、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课程结束时学生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当前,中职会计学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逐年增多,中职会计人才的培养将面临着失去市场的危险。同时,在知识经济年代,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会计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法进行更新的研究创新。

(二)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新途径,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本课题拟对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探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教学。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的教学与训练方法,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质量。其次,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新方法。会计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本研究寻求新的实验与实践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再次,探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贯彻终身教育思想,使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并根据变化的环境发挥其自身的潜力。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对于教学效益的研究

当前,教学效益的研究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激起的反响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教学“新思维”、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方向的作用。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面广量大,从最初集中于理论层的探讨,向教学实践层面的具体策略或微观策略的探讨发散,在学校教学中产生了较为广泛影响。但是目前研究内容的分布不很平衡,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影响因素、实施的具体方法和内在机制、评价的主要标准和有效方法等难度较大的问题,研究成果还较为贫乏。研究过程中的质疑、审视与反思不断出现,其对调整研究方式、深化研究进程、消除研究“泡沫”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对于职业高中专业课的研究

中国职业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期刊网的搜索结果显示,关于职业高中教育的文章20多年来共有55104条,输入“高职”关键词,有相关文章及硕士博士论文198069条。可见研究非常火热。这一时期还有不少关于高职的比较研究及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海外经验的介绍上,如中国台湾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严雪怡,1994年),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夏明,1994年)。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与高等职业教育(韩民,1995年)等。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高职教育的静态剖析,其目的是希望从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找到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要关注点在高职的定位和与中职的衔接上,如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及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研究等。当前的研究经验性、工作性研究成果偏多,许多成果理论水准有待提升,尤其缺乏对理论系统建构的成果。对规律把握得也不够。

(三)对于会计专业教学的研究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的论文主要集中的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者,关于高职会计专业的研究多余对中职的研究。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研究从主流来讲不属于会计专业知识的研究,而是属于在当前中小学教学中盛行的教学法的研究。教师研究的内容与思路也是围绕“学生主体、时间活动”等。从特色上讲主要是与社会、市场、就业结合得多一点。专业性研究不强也不多。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有利于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是市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理念,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改革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面貌,提高了教学的效益。使得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真实的发展。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鉴于中职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就业的困难形势,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及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变得极为迫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中、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改变会计教育观念,加强和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是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实践性教学是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等特点。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职业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就无从谈起。作为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会计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实践性教学的好与坏,是影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是中职会计专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尽管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甚至引起用人单位强烈不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过度的重视会计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面对接受直接会计经验为目的.强调按照职业活动体系来组织会计教学强调会计知识的实践性、需求性和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

(二)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实践性课时偏少受过去计划经济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然而传统的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上仍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不能满足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三)在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上,采用封闭式训练很多学校都配有专业的会计模拟实验室.采用封潞式的训练形式。即按着教学进度计划,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然后期中、期末或基础理论全部学习完毕后,利用一段时间在教室或模拟实验室完成所谓的实践技能训练,造成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际严重脱节,结果是既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光。

(四)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部分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

三、改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水平的关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运用已学知识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阅读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引导等方式,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债券,可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教师参与,从而让学生分清区别和联系,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一是将教材中抽象说法具体形象化;二是将难记的概念进行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三)加强会计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会计职业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中职会计教育院校应该建立一个会计实习基地,模拟企业的经济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既获得感性认识,又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实践能力。要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实践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实践操作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指导老师根据实践操作的情况及实验报告评定学生成绩并记入档案。组织会计实践教育,应贯彻以下原则:(1)教学实践性原则。通过对某一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实践,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2)教学直观性、形象性原则。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技能和技巧,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学系统性、一贯性原则。会计实践可以让学生从操作上把所学的知识回顾一遍,达到对会计核算各种方法的系统、连续地运用。

(四)改革课程设置将“双证”培训带入教学之中,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来说,学生除要取得会计专业的中专学历证书外,还要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而在此之前必须取得“财会电算化合格”证书或者“珠算五级”证书。这就意味着“双证”,即“学历证书”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财会工作岗位的“敲门砖”。因此,从事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学的学校,必须白上而下高度重视“双证”的教学与培训工作,加强对“双证”教学的思想认识,集中时间、人力、精力做好“双证”的教学,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取得教育部门颁布发的学历证书和财政部门颁发的“财会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为他们一毕业即到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做了良好的准备。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会计的任务是根据会计的职能和作用而规定的,它取决于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经营管理的要求。在现阶段,会计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会计核算,真实、完整、正确地提供会计信息

加强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任务,企业是通过会计核算来反映资金活动情况的,所以计算各项收入和支出要准确,要严格掌握成本和开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地核算经营成果,使其一方面能满足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企业外部各个方面的信息使用者需要。

(二)严格会计监督,维护会计法规,控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会计核算要按照经营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对经济活动和全过程进行控制。要对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进行审核;对企业的各项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实现情况进行控制;对企业的经济资源和其他的财产的完整进行保护;对违反会计法规、财务制度的收支行为进行制止;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维护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三)加强考核分析,发挥会计核算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根本宗旨,也是会计核算的主要任务。会计人员除了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以外,还应参与拟订经济计划、业务计划,考核、分析预算和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同时,财会部门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参与拟订计划,分析比较和考核企业的经营成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运用良好的会计核算方法

(一)设置科目和账户

如现金支付是十分频繁的收支项目,必须设立一个“库存现金”科目,并开设“库存现金”账户分别进行登记,以便随时取得现金收支的情况。通过设置科目和账户,把各项业务内容都分别开来记录,会计核算就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二)复式记账

通过复式记账可以相互核对监督,弄清来龙去脉。如企业以银行存款支付购买材料款,一方面要登记“银行存款”账户的减少数,另一方面要登记“原材料”账户的增加数,两者金额相等,就可以相互进行对照,并全面反映资金的增减情况。

(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在会计审核中以会计凭证作为核算的依据,可以保证会计记录的完整、真实和正确,是保证会计核算质量、明确经济责任的一种专门方法。如企业以银行存款购进材料时,必须根据购货发票填制进货凭证,经审核无误后与银行付款凭证一并登记入账,这样就可以保证付款的合法性,也明确了付款人的责任。(四)编制财务报告编制财务报告是指定期总结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方法,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并为有关单位提供投资的决策依据。

三、培养学习会计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教片、专家讲座、学者论坛等唤起学生的心理兴趣,使他们逐渐了解、熟悉、研究、领会这一学科的特点。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渴望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就会有一种昂扬、奋发、不怕学习困难的斗志,就会把学习会计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达到“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的效果。

总之,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认真研究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为培养更多的合格的财务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鉴于中职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就业的困难形势,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及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变得极为迫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中、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改变会计教育观念,加强和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是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实践性教学是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等特点。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职业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就无从谈起。作为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会计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实践性教学的好与坏,是影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是中职会计专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尽管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甚至引起用人单位强烈不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过度的重视会计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面对接受直接会计经验为目的.强调按照职业活动体系来组织会计教学强调会计知识的实践性、需求性和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

(二)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实践性课时偏少受过去计划经济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然而传统的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上仍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不能满足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三)在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上,采用封闭式训练很多学校都配有专业的会计模拟实验室.采用封潞式的训练形式。即按着教学进度计划,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然后期中、期末或基础理论全部学习完毕后,利用一段时间在教室或模拟实验室完成所谓的实践技能训练,造成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际严重脱节,结果是既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光。

(四)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部分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

三、改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水平的关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运用已学知识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阅读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引导等方式,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债券,可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教师参与,从而让学生分清区别和联系,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一是将教材中抽象说法具体形象化;二是将难记的概念进行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三)加强会计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会计职业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中职会计教育院校应该建立一个会计实习基地,模拟企业的经济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既获得感性认识,又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实践能力。要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实践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实践操作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指导老师根据实践操作的情况及实验报告评定学生成绩并记入档案。组织会计实践教育,应贯彻以下原则:(1)教学实践性原则。通过对某一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实践,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2)教学直观性、形象性原则。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技能和技巧,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学系统性、一贯性原则。会计实践可以让学生从操作上把所学的知识回顾一遍,达到对会计核算各种方法的系统、连续地运用。

(四)改革课程设置将“双证”培训带入教学之中,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来说,学生除要取得会计专业的中专学历证书外,还要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而在此之前必须取得“财会电算化合格”证书或者“珠算五级”证书。这就意味着“双证”,即“学历证书”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财会工作岗位的“敲门砖”。因此,从事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学的学校,必须白上而下高度重视“双证”的教学与培训工作,加强对“双证”教学的思想认识,集中时间、人力、精力做好“双证”的教学,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取得教育部门颁布发的学历证书和财政部门颁发的“财会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为他们一毕业即到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做了良好的准备。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在相关理论研究的指导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开发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1课程目标的开发忽视培训需求,表述模糊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它既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也对课程编制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中,课程目标是以培训目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以某某培训基地会计专业教师国培课程方案为例。其培训目标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熟悉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进一步增强其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感;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政策和法规;了解现代教育的有关思想、理论和流派;拓展本学科知识领域,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本目标针对的对象是会计专业骨干教师,使其能独立承担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成为专业带头人与教育教学专家,进而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专家。但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国培项目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这些定位过高,理性太强的培训目标一般难以实现。参与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在职教育和培训的对象从层次上看,有新入职的教师,也有能力提升教师和骨干教师,不同层次的教师在需求上是不同的。而当前的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确立目标过份依据社会需求,忽视了中职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和教学对象;二是目标的确立主观性太强,培训需求分析缺乏梯度和层次;三是培训需求分析有许多属于无效的需求、同质的需求,造成培训目标中存在不必要的培训与重复交叉的培训。

1.2课程结构的开发单一,缺乏内部的逻辑性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排列、配合的形式。课程结构有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之分。课程的实质结构决定着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性质,形式结构影响课程的外部存在形式。”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培训基本上是国家培训课程—统天下(教育部指导性课程异化为指令性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不够;必修理论课程过多,选修课程、实践性课程开展不够;综合课程、跨学科课程不足;同时,对隐性课程的开发也不够重视。国培课程方案基本都是分为四大板块: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企业实践活动和分组研讨与教学演练。形式上课程设置兼顾了教育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十分丰富,但其中大量的课程是关于教师通识方面的内容。再观察课时分布: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为80学时、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为160学时、企业实践活动为160学时左右、分组研讨为与教学演练为80学时,这体现了职业教育技术性技能型特色,还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具体看小的课程安排,如“企业实践活动”在160课时里大部分都是以观摩为主,真正动手实践的少之又少,对于这么重要的模块是极不合理的,而“新会计准则解读”虽然很重要,但是单独占40课时,就未免太多了。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受到培训方、受训方以及实践单位工作日程的影响,实践课程各模块之间机动性大,缺乏内在的逻辑关联,这些都是今后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中应该加以关注的。

1.3课程内容的开发过于理论化,缺乏针对性

过于理论化的教学,虽然具备一定指导意义,有助于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但是受训教师觉得与他们的教学实际距离太远,学习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模块也基本都停留在专业的理论之上,技能操作训练培训很少能达到熟练的级别。企业的实践课本来是非常具有实践锻炼的一个模块,但因时间的限制,以及企业本身的机密性,教师很难真正参与到真实的岗位中,所以实践课也基本流于形式。

1.4课程实施方法传统,模式单一

职业教育主要传授技术知识。技术知识实际上就是岗位操作技能,需要用实践的方式教授,而且许多默会知识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感悟的[3]。所以职业教育有很多特色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可是在中职师资培训中基本还是以讲授法为主。虽然安排了分组研讨与教学演练这个模块,包含有座谈、分组讨论、演练、观摩和比赛五种形式外,其他基本上都是“动嘴不动手”。课程实施方式过于强调学员对预设课程的适应,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培训内容,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关注不够,忽视了学员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当前中职教师在教学能力、学历层次和专业发展能力上的先天不足,因此他们更需要直观、形象与实用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多样的课程。

2.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策略

通过对上述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和研究,有必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来加以应对。

2.1转变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观念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中职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重视通过教师的在职培训,加大校本培训课程的开发力度,引导教师做好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树立教师职业的信心。其次,专业教师要把在职教育作为提升自己的手段,增强在职教育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到在职培训的课程开发中来,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质量观、教师价值观、师生观等得以更新,帮助教师建立专业化的知识结构,以提升其专业能力,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2根据教师培训需求确立课程目标

专业教师的培训目标是工作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应达到的能力标准。包含:了解职业教育本质特点、能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能把握教学节奏能独立完成指定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一个详尽的课程目标,很可能导致培训不符合教师的实质需求,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中职会计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既取决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又取决于会计工作岗位对会计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时,首先要进行市场分析。近年来就业市场发展表明,中小企业是中职会计人才的需求的主体,行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就是中职教育的具体目标。其次,必须进行会计职业岗位群及其职业能力分析。进行会计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在职培训课程内容的就更具针对性。通过调研可知,用人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除了具备会计专业能力以外,还包括相应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课程开发中应根据这些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来确定教师在职培训的课程目标。

2.3加强在职教育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首先,培训的内容应具备实用性、实践性、研究性和差异性的特质。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是指针对教师受训前的实际教学能力状况,根据其能力的差距来设计培训内容,使受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的实践性是指坚持以应用技术为重点,突出培训教学的实践性环节,让教师获得熟练的实践能力;培训内容的研究性是指在培训的教学过程中采取探讨式教学,通过理论课程的研讨和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学,使受训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高效的传授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的差异性是指要考虑到因区域性发展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应预先了解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掌握教师的需求,针对教师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培训计划或组织形式。在选择培训内容时应结合社会经济和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重点加强实践技能方面的课程,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同时,企业和行业协会也应该参与培训内容的设定,根据本行业当前的热点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基准设计课程,让教师的实践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实现培训的有效性。

2.4采取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模式

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方案付诸实际教学行动的过程,是整个课程开发工作的中心环节。职教师资培训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是以受训者的教学能力为基础而构建的,而如何达到这种预期课程目标,实现预期的教学内容,只有按照培训教学规律和会计专业的内在要求,科学合理地组织培训教学,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完成教师在职教育的课程目标。培训课程的实施应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模式。“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培训模式要求在课程实施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目标,每个任务又可能包含若干项目,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受训教师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思考和启发将问题加以解决。采用这种培训课程的实施模式,培训单位教师的教学与受训教师的培训都是围绕着一个个任务来完成的,因而受训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即可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并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教学实践化,从而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会计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要紧紧围绕能力培养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设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其实践能力。

3.总结

为了满足中职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需求,应立足学校现实条件,发挥中职学校自身的作用,创造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多种学习机会,鼓励教师之间的相互研讨和交流,发挥教师团队合作学习的作用,共享信息和资源。与此同时,应组织有效的校本培训,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教师在职培训的机制,让培训工作既有走出去,也有引进来。教师的校本培训应加强实用性,灵活性,选用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如小组讨论、教学经验交流、师徒结对子、知名专家学者讲学、课题研究、校际交流与合作等。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摘要: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扩招,目前已实现中职招生800万人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点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新问题。

1课程体系存在的新问题

(1)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布置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布置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语文、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5%布置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摘要: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

(2)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和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和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新问题。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也缺乏自信心。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要进行深入有效的课程改革,必须依靠于正确的指导思想。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摘要:培养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定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3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

(1)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①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较差,认知水平较低。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网络教学、学生自学等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使其逐步形成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人格及能力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②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

为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杜绝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要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③开展“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

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采用“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是指在课程设置时将会计职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该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既进行学历教育又进行认证教育,在学生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从而保证了学生在毕业时、甚至最后一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时就有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

④增加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采取卷面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答应学生以会计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业时获得“双证”。

⑤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几乎都布置的《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或纯粹为了学生考证而进行该课程的教育。没能很好的重视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结合实际案例,运用儒家伦理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企业对会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不断升高,在发达城市达到了70%以上,大中型企业更是高达90%以上。因此,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布置,不光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还要争取提高学生计算机普通的维护能力。

(2)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理论知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喜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理论知识。

(3)组织实施会计案例教学,搭建实践仿真平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对会计人员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是当前会计人员中层次较低的行列,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必须有较好的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由书面的转为当前企业实际,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实施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时,应尽量为学生搭建起仿真程度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进入实践环节就有一种步入工作岗位的感觉。在碰到新问题的时候也能考虑到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寻找课程中的纯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汉东.中等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构想[J].职教论坛,2004,(7)摘要:40-41.

[2]戴波.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5,(5)摘要:187-188.

[3]许长华.会计专业综合课程设置初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摘要:39-40.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1.1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1.1重理论轻实践。由于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所以,各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为了增加就业率,几乎均把会计考证课程作为重中之重的课程来对待。但三门会计考证的核心课程—《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情况比较严重,而且考试难度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造成较大困扰。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中职会计专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但由于教师及实训条件的限制,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中仍然以理论教学体系的设计为主,加上传统惯性思维的作用,在实际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形成一种“理论偏好”,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

1.1.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虽然很多中职学校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但是实践教学多数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如进行整周集中实训,毕业前进行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即专业课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学习是分开的,学理论的时候没有联系实践,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学生所学理论忘记了很多,再加上时间有限,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

1.2传统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国传统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的禁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现在,虽然很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进行了开发,但尚停留在研究试点阶段,在教学中主要沿袭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以学生为主的、不做太多教师预设的互动、自我展示的教学模式几乎没有。这种以教师为主或者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参与意识淡薄,缺乏进取精神,抑制了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湮灭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2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2.1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确立起相应的新理念。要树立创新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以及学校观。

2.1.1建设创新性师资队伍。作为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和开放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不管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要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教师的态度。教师素质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创新思想的启迪和熏陶,以调动学生的主动行为,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与实践,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是难以开展创造性教学的。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倡导教师教学应以独特的教学风格进行创新教学,要善于启迪、诱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2.1.2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精神。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以教师应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丰富个性、具有生命色彩的主体,而不是消极的被管理的对象。也不把学生当做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真正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任务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2.1.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职学校应该把建设重点从硬件建设逐渐转移到软件建设上来,更新教育理念,努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把创新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加强创新意识宣传,在校园里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支持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2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职学生的好奇心大,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动手操作,所以教师应该珍惜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创造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在会计专业课的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提纲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图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会计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在《经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也可以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并巧妙地把问题楔入课堂,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新。而《基础会计》等专业课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边学边做,在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3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会计专业由于其本身具有实践性强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所以实践教学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在实践中强化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

2.3.1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手工操作与电算化操作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除了基本技能训练(珠算、点钞、书写规范等)、专业单项技能训练(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模拟实训)、综合应用技能训练毕业顶岗实习外等,应将ERP沙盘实训、SYB创业课、社会调查纳入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2.3.2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和开展第二课堂,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拓展专业知识、开阔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思辨评判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搭建广泛的活动平台。

①成立专业性社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沙盘社团,ERP沙盘是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来模拟企业运行状况,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一个企业经营者直面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综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②开展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开展会计基本技能比赛(点钞、珠算、会计字书写、小键盘录入等)、会计专业知识竞赛、沙盘比赛和参加各类社会调查等活动,有利于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和创新技能的拓展。

③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第二课堂。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还可以走出校门,深入企业。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会计是一门实践应用型科目,而中职教育属于职业型教育,是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然而,很多中职院校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下,教师在课堂上仍采用理论灌输、课后记忆等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学生难以掌握最基本的会计技术,会计职业素养较低,导致他们就业困难。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不得法、法不科学。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中职会计教育发展的症结,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因此,中职学校应改革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实施能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学生可以在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轻松、愉快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会计学习日见成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觉提高其实践能力。

二、中职会计专业的学法指导策略

结合十多年的中职会计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以下四种方法指导会计专业学生,切实帮助他们学习得法、科学学习。

(一)基本的学习方法

按照“预习,L课一复习一作业一总结”等步骤完成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一是预习。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新课,为听课和理解新课做好准备。二是上课。课堂上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必须独立思考和做好笔记,即善于思考和消化课堂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三是复习。复习的目的是理清知识要点的内在规律及来龙去脉,以巩固所学的新内容,为初步适用做好准备。四是作业。它是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作业转化为学习技能技巧。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复习之后才能完成好作业,因此复习阶段尤其重要。五是总结。它是分析知识的本质,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知识。总结一般在完成作业或测验考试之后进行。

(二)科学的记忆方法

“学而不思则周”,学习不仅要用功,还要勤于思考,在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因此,要学会用思考的方法学习,这就要做到:一是遵循知识规律来记忆。许多概念和原理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学生要用心寻找其中的联系或规律,这样,经过思考后的知识点就容易记得住、记得牢。如,财务管理课程中,如增量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估算成本、重置成本、付现成本、专属成本、加工成本、可分成本、沉没成本和共同成本等一联串的成本概念,是无法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的,但如果学生对每个概念都逐个用图示来分析理解,就可轻而易举地记住这些概念。二是采用分析法记忆。任何事物都有其原因及结果,可由事物的起因追踪溯源,学生应层层分解和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并记住其概念和原理。如财务分析法的因素分析法原理,是在只假定一个因素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的前提下,并按照先数量指标后质量指标的顺序进行层层分解,学生不仅能掌握其运用过程,而且能记住其原理。三是先密后疏的记忆方法。按照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所以记忆过程应采取先密后疏的方法。刚学过的新知识应及时复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四是利用“凝固理论”进行记忆。从心理学角度看,大脑在接受外来信息时,会发生信息之间的相互干扰,因此,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或信息后应及时地休息,使新的知识或信息在大脑中“凝固”下来,有利于增强记忆的效果。

(三)自学的方法

现代人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不能都通过课堂来学习和掌握,应学会自学,而课前预习就是一种自学的方式。教师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其自学的良好习惯,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主要有:一是阅读的方法。阅读应遵照“粗读一细读一精读”的步骤进行,带着问题去阅读,学会整理新旧知识点,找出难点,提出疑惑,并尝试独立完成课后的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自学不同内容的基本方法。如对概念的自学,要抓住关键词语,才能正确理解概念,了解它的形成和应用。例如,要理解“年金”的概念,应理解其时间上的连续性和金额上的等额性等两个特点,这样才容易记住“年金”的概念,并区别于一般的复利计算。三是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分类指导。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纲,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具体的指导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知识整理的方法

在课堂上,知识是逐个讲授给学生的,每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知识归纳整理,找出本质特征进行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形成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知识整理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图示法;二是列表法;三是结构法;四是排列法。这些方法具有概括全面、层次分明和系统性强等特点,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总之,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师应引导和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要及时总结和分析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会计是一门理论系统性与实践应用型并重的学科,它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更需要来自于实践的检验,可以说会计是一门技术活。其实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会计教学一定要体现知识为本、实践至上的原则,这也是会计专业为什么要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的客观原因。所谓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是指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凸显各自的优势,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这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教师的实践经验,也促使企业会计人员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理论水平。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又要具备会计职业道德、经济素养、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和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和能力。

二、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中职会计专业建设的特色,对于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对会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体提升了教师队伍的职业水平;另一方面,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吸引了优秀会计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为会计人才培养新添了有生力量,是会计实务教学的必要填补。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校企合作的模式还不够成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尚未建立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很多学校采取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锻炼的方式,且重数量轻质量,而从企业聘请去学校任教的教师则相对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对于专业骨干人员从事教学工作并不是十分积极,短期派往学校的兼职教师也并非都是一线专业人员;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聘用教师的程序相对复杂,对聘用的兼职教师的岗位安排和待遇给予不尽合理。在以上两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学校未能建立稳定的优秀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依然以学校教师为主,来源单一,以致于校企合作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出其预想的作用与效果。

(二)“双师型”教师激励政策不够完善

“双师型”教师比普通教师更加辛苦,他们在负责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会计实践教学任务,然而在福利待遇、培训机会等方面,他们并没有优先权。另外,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在其会计行业内本身就有相当高的地位,在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下,往往无暇顾及会计教学。由此来看,激励政策的不完善、激励力度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对策

(一)教师要设计好职业生涯规划,走向自我发展

一方面,每个会计专业教师都应该遵循自主发展、阶梯发展、教育创新等自我发展的规律,树立成为“双师型”教师的信念,积极对自己的教师生涯进行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适宜自身发展的路径,不仅专注于科研和理论,更要努力从实践经验上丰富和提高自己,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教师要抓住校企合作的契机,主动去企业参与实践,多锻炼,多交流、反思,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二)改革教师引进制度,完善教师管理、评价制度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运用企业和学校的优势资源,把实践操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对于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学校多采用聘用制,但这种不同的聘用模式导致学校教师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因此,学校应进一步改革“双师型”教师引进制度,简化引进手续,提高引进效率。对于从企业中聘用的教师实行适宜的政策,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科学管理,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明确他们在教学中的骨干作用。同时,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考评要区别于普通教师,在科研扶持、在绩效考核和学生评价等方面区别对待、综合衡量,并建立适宜的包括津贴制度在内的激励政策和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这能够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学校要通过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融合社会、企业办学力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中职会计专业的发展。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会计 师资 实证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会计教育无论是在教育体制、教育层次方面,还是在办学形式、教学手段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会计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国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简称中职学校),包括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成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1998年2月原国家教委印发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对职业教育的定义性表述是“职业教育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改革开放以来中职会计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动态化、环境多变化、需求差异化和竞争白热化等趋势的加剧,中职教育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各种严峻挑战。教师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职会计教育培养的会计人员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是对会计人员素质的检测,也是对中职会计专业教育质量的检阅,尤为突出的是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师资的严峻考验。本文基于温州市26所不同中职学校26位会计骨干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结合访谈法的运用,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师资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试图分析中职会计师资现状及原因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中职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会计专业教育、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系列建议。因此,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师资情况的实证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文献回顾

利用中国知网输入“中职师资”检索到51篇期刊,年限和数量如(表1)所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陈明昆(2005)认为,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加快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以适应新型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对职业教育新挑战。汤生玲(2005)通过对不同类型中等职校间的比较及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比较,对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教师来源及其流动性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徐英俊等(2006)对北京市中职师资队伍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研究,认为应建立健全中职师资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执教能力、提高引进人才和在职教师学历层次水平、调整职技高师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林娟玲(2008)认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中职学校特别是原来普通中专的教学应从注重学科体系建设转向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学科本位必须让位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对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杨德荣(2009)指出,中职学校的教师缺乏跟踪专业发展的能力,缺乏有效深入实际的渠道,导致知识存量变化曲线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拖驳式”结构模式将中职学校师资队伍按职能分为两部分,专业带头人由企事业单位选任,可以实现由社会需求决定学校发展定位与教学安排的目的,有效解决中职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在教学与实践中得到提高。万桃仙(2009)提出,中职学校的“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已成雏形,但在其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国外的文献研究较少,其中Jase Ramsey认为,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对职业发展的远景信心不足。要防止师资流失,加大教师岗位培训力度与深度,将是除提高薪水以外的一个很有效的举措。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为使本文论证研究可靠,提出以下基本假设:

假设1:调查对象的非合作原则

非合作原则,是指参与调查问卷的回答者之间没有相互商量、合作,而是独立对问卷调查内容予以回答。

假设2:调查对象对所在学校、专业情况比较熟悉

参与调查的对象对所在学校、专业情况比较熟悉,并且从事会计教学一线岗位的专业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

假设3调查问卷设计内容的全面性

假设调查问卷中对中职学校师资基本情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包含的信息具有全面性。

(二)问卷设计及回收情况 由于教师行业的特殊性,除了教育管理部门以外,外界很难直接观察到各学校教师的基本情况和相关信息。为了研究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师资的情况,调查问卷法是了解现状及其原因的一种有效途径。利用今年暑期在温州市教育局教师教育院举办的“中职会计骨干教师培训”担任培训教师契机,设计一套调查问卷来研究中职师资情况,内容涉及被调查者学校基本情况、教师科研情况、培训评价、教学有关信息、被调查者信息五个方面三十个问题。调查对象来自温州市26所中职学校26位中职会计骨干教师。共发放调查问卷26份,回收有效问卷26份,问卷有效率100%。

四、调研数据分析

(一)中职学校基本情况 中职学校基本情况调研数据,如(表2)所示。(1)从学校性质来看,在26所中职学校中公办22所,占84.62%;民办4所,占15.38%。会计教育体制已由原来单一的国家公办为主导,转变为国家、民办、中外联合等多种形式。这种转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会计教育投入的资金不足,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会计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办学机制,促进了我国会计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但民办等方式在整个中职学校所占份额还是比较小的。(2)26所学校都开设有会计专业,开设专业三年以下的有3所学校,占总数的11.54%;6年以上(含6年)的20所学校,占到76.92%。这是由于会计专业是传统专业,发展时间长,学生家长、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度较高,并且与会计专业投入的小、见效快有一定关系。(3)学校年招会计学生规模来看,50人以下2所学校,仅占7.69%;51至100人的学校有10所,占38.47%;101至200人和200人以上的各7所,占26.92%。从这一点来看,年招会计生规模各学校不平衡,这与学校硬件设施、专业师资、区域经济、招生指标存在着密切联系。(4)学校教师总人数和会计专业教师总人数来看,61.53%的学校教师总人数在80以上,仅2所学校教师总人数50以下,占调查样本的7.7%。会计专业教师来看,10人以下的22所,占调查样本的84.62%,仅4所超过11人,占样本的15.38%。为进一步观测采用访谈法进行,调查对象提供在部分学校会计专业师生比达到1:30,有的学校会计专业教师课时不足,只好改教经济管理类相关课程,说明专业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

(二)教师科研情况 对中职教师科研调研情况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如(表3)所示。(1)在26所调查样本学校中,有21所设有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5所没有设立专门科研管理机构,所占比例分别为80.77%、19.23%。从形式上来看,大部分学校对科研还是比较重视的,但也有20%的学校不重视科研,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负责科研申报、结题等事项。(2)从参加课题研究来看,在26个调查样本中,仅1人参加市级课题研究,5人参加过校级课题研究,参加课题研究的占23.08%,20人未参加课题研究。通过访谈得知,参加市级课题研究的1人,是作为第三参加人参加了温州市劳动保障部门的科研项目。从这一点来看,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在课题研究这一方面非常薄弱,这与学校对科研的激励措施和学术氛围不足存在很大的关系。(3)从撰写论文方面来看,撰写专业相关论文仅7人,占样本的26.92%;撰写教育类相关论文的6人,占样本的23.08%。通过访谈进一步得知,在撰写论文的调查群体中都是为了晋升职称而被动撰写,发表文章级别仅为省级及省级以下期刊。仅一位已经获得副高职称的教师撰写了三篇教学相关论文,多数教师对于论文撰写不知从何处入手,并且调查对象中很少有人阅读专业期刊杂志,更谈及不到专业期刊的规范、行文方法等。(4)从获得科研奖项来看,26个样本中仅2人获得校级奖项,24人未获得任何奖项。通过访谈得知,大多数学校没有制定科研奖励制度和办法,没有将科研和教研工作量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因而,这些因素制约了科研和教研的发展。

(三)培训现状评价 本次培训对象为温州市教育局管辖开设会计专业的中职学校会计骨干教师,每所学校选派一名参加,共有26所学校的26名骨干教师参加。为观测调查样本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知识更新情况,通过对本次培训的有关情况,运用李克特式量表(Likert scale)方法,以等距的明确数值表示,以5点量表为例,受访者只能从5个语言措词“非常不满意”、“不满意”、“稍微满意”、“满意”、“非常满意”中,勾选一个适合其心理感受的选项作为答案,调查结果及描述性统计,如(表4)和(表5)所示。(1)本次培训课程分为会计专题、审计专题、税法专题、绩效评价专题、税收与中国经济专题五个模块,(表4)是对暑期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由量表统计描述可知:有1人“不满意”,占样本总量的3.85%;“非常满意”的7人,占样本总量的26.92%;“满意”这一级距人数最多,达13人,占样本总量的50%,说明这次课程设置和安排比较符合调查对象的期望,调查对象希望通过这次暑期培训学习这五方面的知识。同时从基本统计变量中Mean、Median、Plural、Standard deviation等指标中也印证了这一点。(2)在五个专题培训中,会计专题主要讲解了新条例下的固定资产增值税账务处理、非公司制会计问题研究、企业合并、投资与合并报表准则、科研专题;审计专题重点讲解了审计史和会计史;税法专题讲解了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绩效评价专题讲解了BSC等绩效评价方法;税收与中国经济专题讲解了税收与中国经济的关系、税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宏观层面上问题。(表5)是对暑期培训授课内容满意度调查,由此可知,“非常满意”、“满意”、“稍微满意”的频数分别为5、17、4,占样本总量比重依次为19.23%、65.38%、15.39%,说明这次培训内容与参加培训人员预期比较吻合,从Mean、Median、Plural、Standard deviation等指标中可以看出这一点。(3)为了有针对性研究师资知识结构体系和专业知识更新情况,采用访谈法对调查样本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记录整理,调查样本认为在培训中课程安排按出现频率次数排列为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审计等内容。从这一点看出,中职师资希望得到五个主要方面的培训,从课程名称来看与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基本一致。另外,大多数中职教师认为在培训中最想获得会计准则知识、税务会计知识、实务案例、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等。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至今已有三年多了,但中职会计教师对新准则的渴求比较强烈。同时也可以看到由于会计和税法都在同步发生变化,对税务会计的一些处理也是中职会计教师渴求的,由于会计教材更新周期慢,无法从教科书中找到相关的变化点,所以希望借助培训来掌握。大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较多,中职教育运用较少,因而希望培训能传递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4)通过对参加培训教师的访谈,中职会计教师的求知欲比较强,但由于所处学校环境、氛围、家庭等因素制约,有打算进一步深造的教师并不多。调查结果显示,有或正在实施深造(或进修)计划的仅3人,占总样本的11.54%,23人表示暂时无深造计划。

(四)教学有关情况 (1)对26位中职教师讲授的课程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到,所有参入调查的中职会计教师都讲授了《基础会计》课程,《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讲授的教师也比较多,《审计》和《管理会计》因大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没有开设,所以相对较少;《市场营销》、《管理学基础》、《微积分》等这一现象也有出现,一方面是部分学校会计教师课程量难以饱和,不得不讲授管理类其他课程,还有的以前是讲授其他课程现转行讲授会计,其中以前讲授《微积分》课程数学教师现改行讲授会计课程。(2)在对会计专业开设实训课程调查中,有15所学校开设有会计电算化实训,12所学校开设基础会计实训,有9所学校开设工商会计实训(手工),有7所学校没有开设任何实训课程。此外,在26所学校中仅有17所学校有校外实习,时间分别为1个月、2个月、6个月、8个月、1年不等,有9所学校无校外实习。中职学校应培养出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在教学环节应突出实训环节,通过上述调研数据,部分中职学校缺少必要的实训教学环节和校外实习。(3)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财务人员、升学、创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改行、不能一次就业的比例依次为40%、28%、12%、9%、9%和2%。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直接到企业从事财务工作的仅占40%,与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28%的学生选择升入高职院校,这个比重、是比较高的,这部分学生代表中职会计专业中学习较好的学生,同时也可以缓解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创业的学生占到9%,相比其他地区来说是比较高的,这与温州人具有创业精神、开拓精神有关;9%的毕业生改行,大部分改行的学生是没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或对专业兴趣不浓或自身原因等造成的;另外1%的毕业生不能一次就业。

(五)个人基本信息 个人基本信息从八个方面调查,调查结果详见(表6)。在26个调查样本中,女性和男性比例为73.08%和26.92%,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性别情况,女性多于男性。从年龄调查来看,96.16%的教师是39岁以下,30岁以下的占到61.51%,说明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从工作年限来看,2年至5年的教师居多,占41.15%;2年以下工作年限的教师仅占11.54%;10年以上占样本总数的19.23%,说明中职骨干会计教师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工作年限结构比较合理,容易形成一个以老带新的梯队。在学历方面,23人为本科学历,占总样本的88.46%;大专3人占样本11.54%。在调查对象职位方面,只有2人担任教学组组长职务,24人为普通教师,没有担任学校任何行政职务。从调查对象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来看,初级资格为69.23%,中级资格30.77%,无高级职称教师。从学校职称来看,初级8人,占30.77%;中级17人,占65.38%;副高级仅1人,无高级。从职业技术资格来看,26人中仅有1人有职业资格(注册会计师),25人无任何职业资格。从上述几点来看,中职会计教师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副高以上职称偏少,缺少专业和学科带头人,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并且从学历、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来看,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和资格的教师比较少,说明中职学校缺少“双师型”教师,这也不利于教学的开展。中职学校应培养出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而这离不开企业的挂职锻炼,在对26个样本调查中,仅有3人在企业兼职经历,占总样本的11.54%,23人无企业兼职经历。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根据以上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中职学校应进一步转变体制。建立以国家公办为主体,民办、联办等多种体制并存的形式,从宏观角度可以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从微观上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树立学校、教师竞争的意识,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2)整体发展不均衡,师资配置不合理。会计专业投入小、见效快,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开设会计专业,通过年招生规模、教师总人数、会计专业教师人数来看,整体发展不均衡,专业师资配置不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改进。(3)科研是中职会计教师的薄弱环节。大部分学校虽然设有专门科研管理机构,但流于形式,并没有对教师进行引导,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另外,教师缺乏对科研的认识和重视,仅在晋升职称时被迫撰写相关论文或课题项目,不良的心态导致难以在科研上进行创新和突破。(4)会计专业教师知识体系结构陈旧,更新速度慢。自身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导致无法传递给学生最新的专业知识,降低了教育质量。并且因家庭、学校、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中职会计教师再学习的欲望受到抑止。(5)会计专业师资质量有待提高。通过教学有关调研和访谈可知,会计专业师资的质量有待提高,应注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大实训和试验环节的教学,加大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比重。(6)中职会计教师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比例,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工作年限结构比较合理。但是师资结构不合理,缺少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并且副高以上职称偏少,缺少专业和学科带头人,缺少“双师型”教师,缺少企业挂职经历。

(二)建议综上总结,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加大改革机制,引入人才竞争。从学校角度来看,应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引进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或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来学校任教,创造更多的机会让青年骨干教师进修深造。同时苦练内功,加大改革机制,将科研纳入考核和考评制度,制定相应的科研奖励政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研促教,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2)重视中职学校及师资队伍建设。从教育管理部门来看,应高度重视中职学校,提供给中职教师更多学习机会和更大的平台,将师资队伍的建设纳入校长考核指标,让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落到实处。(3)重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从会计专业教育方面来看,应重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理论够用,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有个性、有特色应用型人才。(4)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水平。从会计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应积极参加高学历教育和脱产进修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新原有知识结构体系。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要做好科研和教研工作,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并且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双师型”资格,同时积极前往企业挂职锻炼,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丰富实践经验。

*本文系2009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一类项目“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财经类毕业综合实践报告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b0913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明昆:《浙江省中职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第4期。

[2]徐英俊、齐爱平、李抗美:《北京市中职师资队伍现状、问题与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7期。

[3]林娟玲:《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4]万桃仙:《中职学校“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6期。

上一篇:旅游管理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传统武术文化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