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17:15:20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范文第1篇

在很多时候不是教师不想改革,而是不知道如何改革,也不知道怎么使用新的教学模式。若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解仅限于理论层面,就会和教学实践相脱节,而即便能够落实到课堂上,也往往会因为知识储备不够和理论学习不及时而造成改革的乏力。表现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在形式上大肆宣扬的貌似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师谨慎地像新课程标准靠拢,唯恐课堂不活跃、不够新而受到新标准的责难。究其根源,是因为这些教师不够自信,没有从本质上领会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只能战战兢兢、亦步亦趋地依附于形式,希望课堂看起来热闹些。其次,应试教育严重抵消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本意是想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发展他们的个性,激活他们的思维。这需要教师放开课堂,他们才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才能拥有灵活多向的思维方式。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当前唯考试为准绳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先考虑学生的成绩,这就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同时,家长在这个竞争异常残酷和激烈的社会里也深深懂得抢占先机的重要性,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社会竞争的压力顺理成章地转嫁在了学生的身上。这样,唯成绩为准绳的考核标准多年来得不到改变的现象也就毫不奇怪了。再次,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和数学教学体系存在脱节。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尚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的联系,缺少数学各分支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没有很好地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体系,内容上要求全面周到,理论上追求的是严密有序。新课程标准中被删除的内容,在教学中也往往被许多教师善意地补充回来。这就造成了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不可协调的矛盾,难以体现时展背景下科技进步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最终造成了学生只善做题,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创新思维不够的无奈局面。最后,教学方法没有获得新的突破,评价机制仍旧落后。从技术层面讲,我们并没有获得更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部分教师用的还是老方法、老套路,只有在上公开课或者优质课时才努力地有所创新,而未能形成可操作的常态课。这说明那些研究课仍然在研究状态和探索阶段,新课程改革还没有取得成功。另外,在评价机制方面,仍旧是单一的评价方式,没有探索出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评价模式和体系。如果某种评价方式不能起到鼓励和督促作用,那么这样的评价方式就是没有效果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在评价体系方面尚无建树。

二、中学数学新课改的成绩

总结这些年的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在广大教师不懈努力的前提下,各地区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如我校在紧跟高考、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原则下创新性地推行了五为模式教学,即以问题为先导,以活动为特征,以精讲为保证,以学生为主体,以两种课型为结构。它是我校二四八教学模式的高度理论化,是更具有指导性的创新理论。

三、中学数学新课改的努力方向

首先,要进一步解放观念。在这里我使用了“解放观念”一词,而没有使用“更新观念”,因为在我看来,新课改已然不新。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警惕和防止新课程标准成为新的束缚和教条,一旦所有课堂内的变化都被这个标准所规划的话,它无疑会成为新的教条。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要教师解放自己的思想,不让教条的观念控制自己的大脑,时时处处要从学生出发,围绕目标来实施教学,而不能盲目迷信权威,更不能东施效颦或者邯郸学步,学来学去丢掉了自己。若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丧失了自己的教学个性,还谈什么新课改呢?其次,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专业知识不够雄厚而专门在教学形式上下功夫,那无异于练武之人不练内功只讲套路一样,完全成了花架子。如果没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就不能够在课堂上做到得心应手。贫瘠的专业知识会让任课教师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哪里还顾得与创新呢?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51-02

“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新课改下开展中学数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传统中学数学教育的存在误区

1.重视授课过程而轻视学习实践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然而,当前老师通常只是把授课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在一节课有限的四十分钟里,老师通常以完成计划的授课任务为目的。经常存在着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因而出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情况。

2.繁重复杂的数学题目使学生无力应对

高中的许多数学题目复杂、繁琐,对于学生的理性思维要求很高。鉴于高中生的心理和智力的发育程度并不完善,面对纷繁复杂的数学公式,对学生

严密逻辑思维有着重大考验和要求。使许多学生对此难以适应。而老师枯燥无味的讲解使学生对此依然一筹莫展。

3.一味关注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中学教育中,只重视成绩提高的情况普遍存在,中学数学教育亦然。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势必会导致教学乏味可陈。学习成绩固然是表现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然而一味的重视成绩的提高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沉闷和学生学习情绪的低落。所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第一良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质量也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二、中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深刻意义

1.有助于理性思维的培养

①理性思维有助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全面的把握事物的普遍规律。②数学作为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能够培养人的理性思维。使人能够对事物或问题进行比较、分类、综合、抽象与概括的分析。③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数学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意义巨大。

2.数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关系

①数学和哲学的关系,哲学中闪烁的理性思维始终脱离不了数学缜密逻辑思维的光环。②数学与美学等人文科学关系紧密。数学之美表现在数学的统一之中。比如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符合勾股定理,所有的几何图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都富有各自美的表现。③数学与经济学紧密相连。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应用在经济学中的体现尤为明显。比如数学中企业成本与利润的核算、运用数学建模来分析经济问题等。这也说明了许多数学家同时也是经济学家并不足为怪。因此,鉴于数学的广泛性和应用型,学好数学对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新课改下开展中学数学教育的方法

1.重视知识构建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①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这些数学知识,而是应当从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实例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生活原型加以分析和抽象和概括,从而理解知识的抽象过程。特别是解综合性比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建构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选编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保险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通过建模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数学模型。数学与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来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2.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贯彻育“以人为本”的原则

①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有自卑感的同学总认为自己学习不好。为了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要逐渐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内心力量。“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努力,方法得当,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提高。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与“好奇心”的培养有关。好奇心代表喜爱接触新事物,当一个人对新事物接触的越多,他的求知欲就会慢慢增强。而求之欲和好奇心正是学习动力的来源。③尊重学生的兴趣。注意把学生原有的兴趣与学习数学的实践联系起来,以培养和激发新的兴趣。将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以促进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④鼓励学生获得成功。提高学生的成功感。成功是使学生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一旦获得成功,就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下去。因此,应该鼓励、引导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他体现到成功的乐趣时,就会有兴趣,有信心去实现下一个目标。随着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孩子就不断取得进步。⑤试着让学生创造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⑥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核心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既是教育规律和教育改革的本质要求,又是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和最终目标。⑦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育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学习意愿。做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相统一。⑧“以人为本”是新课改下中学教育的理论基点和精神内核。它主要表现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完善,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寻两个方面。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着功利性的缺陷,要建立真正的数学教育体系,就必须对中学数学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3.加强学生学习数学中的情感教育

①老师要相信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进步及时鼓励和表扬。不偏袒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尤其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要加强人文关怀。由于中学生群体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新课改下更应该减少对成绩较差同学的批评,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笑容,不仅维护了学生自尊,还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发展空间。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老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③创设教学情景。老师应当创设活泼的学习氛围,运用幽默的语言使枯燥的数学教育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之下,轻松的学习数学,从而使学生获得乐观积极的学习体验。

4.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环境

①首先,要做到教学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深刻转变。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②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聪明才智。③加强学生之间学习数学的沟通与交流。学生之间可以分组探讨问题,在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互相取长补短、深入沟通。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团队交流意识,还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④鼓励老师融入到学生交流的群体之中。老师可以在学生的学习交流中查缺补漏,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优缺点,从而更好的开展中学数学的人性化教育。

5.拓展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①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②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数学知识的不足,从而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并且学会了在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③拓展生活实践,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增强他们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的中间,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并自觉的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动性。④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责任是尽其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直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⑤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使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实践中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⑥数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细细观察就能发现。比如:建筑施工的规划、市场调查与分析、运动会比赛场次安排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⑦观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明确数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的概括。自然和改造社会,更好的适应生活、提高自身全民发展。⑧作为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善于提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老师认真倾听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产生迫切学习知识的愿望。

6.把数学方法教学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

①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是数学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部过程之中。②数学内容始终反映着两条线,即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它们组成了生机勃勃的知识方法体系。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数学思想方法又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它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知识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学生形成认知结构的纽带,是培养数学观念,促成创造思维的关键。③在教学中若能挖掘出数学概念、定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在数学推理与问题解决中,有意识地展现数学方法,不仅可以开启思路、提高解题效率,还可以强化方法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学校的必修课之一,也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必考课,对培养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抽象分析能力,逻辑推断能力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重视。新课改下开展中学数学教育,是未来任何一层次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此,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置于学生生活之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从而促进中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师数学教育探究——从中学数学教育看高师数学教育改革[J].德宏教育学院学报,2001/02

[2]中学数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方法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11/23

[3]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渗透优化运筹和科学决策的意识与方法[J]. 雅安教育学院学报,1996/Z1

[4]新课改下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学数学教育[J].新课程(中学), 2012/01

[5]浅析中学数学教育[J].学周刊,2012/02.

[6]探索数学教学规律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第十五届学术年会暨第九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评比活动综述[J].中国数学教育,2012/Z2

[7]关于我会第九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评比结果的通知 [J].中国数学教育,2012/Z2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是指高中数学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再思考的过程。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以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教学基本策略、教学基本模式和现代教育媒体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 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高中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更多的是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因此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扎实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数学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我的作法一是数学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二是坚持写教学日志或教学反思,把自己积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这对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很大;三是积极参与或申请主持省地级教育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极大地提升理论水平。

2.丰富数学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数学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数学学名著、数学学学术论文、数学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数学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四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四是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教学视频和说课、评课等的学习扩大案例的选择面。

三、教学基本模式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的效率,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不少教师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几个误区:(1)为了追求学校要求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该小组合作学习的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不该小组合作学习的也让小组合作完成 ;(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 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5)为完成课程安排内容,学生还没得出结论达成小组共识时,合作学习被叫停;(6)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四、应用现代教学多媒体的反思

某些学校把是否应用多媒体教学作为是否是新课改教学活动的标准之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这种直观的知识展示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引用到教学当中。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老师板演的时间。也是我们新课改所提倡采用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也要考虑学校及所在地区实际的条件,盲目的强制要求采取这种方式,只能使得老师把应用现代多媒体当做应付检查听课时必需的表演。从而走入一个认识的误区,采用多媒体就是新课改。对于那些对新课改认识不深,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学硬件的学校的老师,认为自己条件不具备,从思想上放弃新课改政策的执行,对没条件的学校课改的评价也是不公平的。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作为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在长期不懈的教育实践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更新教育理念,我们要积极准备,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中来。根据课型的需要和学习者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呈现和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让新课改的成果惠及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们。

参考文献:

[1] 张雅君 教师的教学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6、2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范文第4篇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最新|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计算机|公文|

论文搜索:[热门]素质教育写作总结说课计划心得体会教案操行评语

首页>>数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

-

【加入收藏夹】【搜索相关的文章】【关闭窗口】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刘永强744517)

摘要:数学新课改要求教学中讲背景来源,讲思想方法,注重过程,联系实际,突出应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数学新课改、更新观念、关注过程,应用、提高创新能力。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及要求也在不断地发展。数学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讲背景来源,讲思想方法,注重过程,联系实际,突出应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教材编排上也从封面设计,导引,章头图及正文的“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都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通过两年多的试改,感受颇深:

1、教师观念更新,提高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改以往的角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而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下产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也能发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首先,过去对于教师的“主导”地位问题,是课堂评价的一个论据,而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对我们理解更会有不同侧面和深刻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当教师把自己变为课堂活动的一名合作者、参与者时,也将自己和学生放在了同一水平上,才能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背景,每个学生的现实基础,认知水平等进行教学,从而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其次,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对学生的地位也有了新的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动态的,不再起什么“主导”与“主体”性作用,这一定位,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过去我们评价一节课只看表象,评课者只关注教师在这节课中“戏”演得是否令观众满意,再看观众反应如何,来评这节课的成功与否,注重了数学教学的系统结构和形式化,而较少关注从“感知数学情景、体验数学本质、概括数学抽象、反思数学应用。”的完整数学学习过程,这种形式化教学搞得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无所适从,且看美国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案例:

在美国西雅图一节高二数学课上,老师讲的就是一个测量塔高度的问题,一上课,老师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说塔是高不可及的朵想办法测量这个塔的高度。学生听完以后就每个人拿了一个图形计算器,分成四、五个人一个小组就开始做了。看到这道题我觉得好笑,这不正是前几天才给学生上的一节课吗?是初三数学中的一道应用问题,稍微差不多的学生都很快得出答案。可问题是人家高二学生却做得津津有味,全班同学分完工以后,老师没有做任何提示,学生就开始做这件事情,且没有几个学生去努力找一个公式,绝大多数都在按分工试算:这塔多高呢?有的学生就先设它为100米,找测量点,发现凑不出准确答案,就开始分工,甲把塔放高一点,已把塔变矮点儿,丙把第一个测量点往前点,丁把测量点往后变,四个人分工做,到下课全班还不到10个学生得出结果,老师说:“我们继续去做”。

而这节课在我们教育界的评价会是怎么样呢?没效率,没结果。对比我们的评价方式,我不明白碰撞点在什么地方,如何看待这节课,曾有专家这样认为: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大家分工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索的过程,根据别人的信息来改进自己探索方向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比知识更重要。这就使我想到为什么美籍华人杨振宁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6年相当于数学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获得者又是澳籍华人,年仅31岁的陶哲轩,而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却没有,这一切不就说明教育改革,观念更新的可行性吗?

让我们思考我们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现状,从评价体系的导向上就决定了我们的数学教育是为“应试”而备的,从小学到中学,全部是模块化的:考什么,教什么。而对数学的发展,她的文化价值大概问起来没几个人会知道,对现行新课程知道的又有多少呢?教师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在拼时间,讲题型,抓训练,学生为了一个“愿望”,在这个“愿望”的奴化下,麻木的、机械的、毫无生机的学习,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我所在地方的农村初三学生每周周内学习数学的时间至少在800分钟以上,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平均是217分钟,我们的代价是多么的大啊,可效果怎么样,我只能用少得可怜来说。

在学习了“中美高层教育交流”研讨后,我对自己八年的数学教学作了回顾,深感自己只不过是个知识的“二道贩子”不停地学习,再将我知道最多,自认为最好的、最得意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并告诉他们“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并举了数学家苏步青当年为了考取国际上有名的日本帝国大学,对解析几何、微分两门课做了近万道题,结果以双百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传说中王羲之练干了三缸水,若非如此若练,他岂能丰为书圣。可是我们学生苦了,力也出了,成绩怎么样,全县5000多学生参加高考,几年才培养出一个清华学生,而有关部门就认为质量可观,大力宣扬。

2005年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农村中学数学教育也受到影响,但波动不大,广大农村教师只是从课本上的变化中感觉到了课改的气息,因为受各种因素制约,我们绝大多数都没有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这就使的我们的课改还要加大力度。

2、关注数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这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反复强调“归纳与创新”,学生思维的过程远比简单的数学结果重要。2006年9月6日和7日,“中美数学教育的高层交流”在北京举行,美国学者介绍了他们的数学课上教师讲得很少,主要是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索,在我国偏远的农村学校,数学课堂上仍是教师讲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很难发挥,他们自小就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而新课标下的教材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为农村数学教育提供了方便,给学生给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在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更新,必然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只要我们时时做个教学有心人,了解数学发展方向,数学价值,不失时机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就可积极稳妥地解决好新与旧的关系。

参与文献:

曾是数学神童,澳籍华人数学家陶哲轩,新华网2006-8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范文第5篇

>>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做好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浅谈 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数学的教与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职业中学英语学习方式探析 职业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 试论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探索 对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和课堂改革的思考 浅谈职业中学数学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改革 职业中学数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 关于高级职业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思考 职业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一点思考 浅议职业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职业中学数学教与学的现状 论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浅谈职业中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新课程改革下的职业中学数学教育 新课程改革下的职业中学数学教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照")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新课程改革正在快速推进,怎样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如何开展职业中学的数学教学及评价成为中学数学教师亟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的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背景下存在的问题,依据中学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与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作为数学教师应如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职业中学 数学教学 自信心 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106-02

本文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的研究,第一部分对改革背景和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简要的解决措施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笔者的认识,谈谈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把握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第三部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展开教学策略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谈谈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一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与新课程理念的提出

传统的数学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是课堂的主体,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做笔记,老师讲实验方法、学生操作……课堂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解老师讲解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注重书本知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教学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纯粹地将老师的思想和语言复制为自己的,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数学课程标准,标准提出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方面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 把握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握好新课程理念:

第一,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最高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数学课程应该满足面向每一位学生,并且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完成的。只有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三,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新课程改革指出,应建立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第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三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理念与以往的教育目标不同的是: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并且还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职业教育更侧重学生练就技能,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应该与专业教学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不难发现,新课程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更注重对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它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师在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不断地在自身的教学行为方面做出一系列的调整,从而努力做到既能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又能在新形势下大胆地探索前进并改革创新,形成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思路。

1.针对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学习

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单纯学习课本知识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习兴趣,但是这部分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合适的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材中会适当设置一些情境,但往往只具有一般性,如果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专业特点设计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使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发现数学也很简单有趣。在实际生活中边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边学习,注意体现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理念。

例如,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平时经常要用到电脑,在集合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经常使用电脑,可以安排学生课前查看电脑磁盘的分类,对电脑磁盘存放文件内容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并让学生按照照片、学习资料、电影、音乐等内容进行分类或者对于做好的PPT分类保存。课程从学生感兴趣的专业应用入手,让同学们对上课的内容产生很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集合知识对于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数学,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形成创新意识,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2.运用适合职业中学生的教学方法

目前,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职业中学学生的专业特征来完成教学任务,更注重培养能力、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教师是教育者、领路人,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才,给每个孩子找对位置。有人曾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如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够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失败的,只不过没有放对位置。职业中学的学生就好比一块地,教师的教学方法好比种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果我们用心地去认识每位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定能找到适合每位学生的种子,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展示。如我们现在采用的五步教学法:导、学、议、练、结,课前先分析学生的学情,再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导学情境、将学生的思路引入课程中;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这种模式,我发现与灌输性教学相比,学生会积极想办法,并且他们的办法多种多样,这样既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收获了什么内容;课后加一些随堂练习,讨论总结、反思课堂得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都大大提高。

3.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大部分职业中学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成绩都不是很优秀,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自信。曾经跟一些学生聊天:“上课怎么不听讲?”学生回答说:“听也不会,初中考30分就是高分了。”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已经失去了信心,作为老师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他们肯定,坚定学生的自信心。接下来我就拿出数学课本递给一个学生,说:“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你能不能学会。”我让他翻到课本第59页限定10分钟学习函数的定义,看完之后让他独立完成课后题第2题,最后他说:“老师,这太简单了。”我说,其实数学是简单的,你今天用心学习了所以体会到很简单,只要以后能坚持就都能学会。树立职业中学学生的自信心不是一两次的鼓励就可以成功的,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有耐心,在平时的接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比如:有一个学生文化课比较差但是动手能力特别强,我就让他帮忙做上课用的PPT,其中有一组图是对比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位置、开口方向,完成之后我说你看看这几个图的不同点在哪儿,有什么规律,这名学生很快就能一一回答。通过这种方式让他看到自己的长处,逐渐树立自信心。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范文第6篇

个人基本资料

姓名:***

出生日期1:980-05-13

性别:男

婚姻状况:未婚

身高:厘米

体重:公斤

求职意向描述

应聘岗位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小学/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家教

岗位描述教师(有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2年期望月薪

教育背景

毕业学校重庆工商大学(本科)重庆师范大学(硕士)最高学历硕士

专业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硕士: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方向)电脑水平良好

外语语种英语外语水平良好

教育历程1996年9月1999年7月,就读于贵州省天柱民族中学

1999年9月2003年7月,就读于重庆工商大学(原渝州大学)

2004年通过全国联考,被重庆师范大学录取为在职研究生,攻读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方向)硕士学位

工作简历

2002年11月--2003年1月重庆长安中学(203中学)实习教育教学工作

2003年8月,新教师上岗培训(区县级)

2003年8月至今,重庆某省级重点中学担任教育教学工作

个人能力及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

为人最大优点:塌实肯干,有自己的思想

工作最大优点:善于反思,教学基本功扎实,教研教改能力强

工作期间:

2004年4月撰写的论文《新课标下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被重庆市教育学会评为市(省级)一等奖

2005年4月撰写的论文《新课标下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双主教学模式初探》被重庆市教育科学院和《今日教育》评为市(省级)二等奖

2003年12月撰写的论文《激发学生兴趣、改革教学方法、确保学生主体地位》被重庆市教育学会评为市(省级)三等奖

2004年12月论文《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心理问题及对策》作为优秀论文全校宣读、交流

2003--2004学年,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

2005年以校骨干教师的身份被推荐参加区(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

2005年所教授的学生参加区(县级)数学竞赛获得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

大学期间:

毕业论文《化归思想及其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被评为优秀论文

1999年10月,参加祖国颂歌吟比赛获集体一等奖

19992000年,被评为学生工作积极分子

19992000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20002002年,获一等专业奖学金两次,二等专业奖学金两次

20002001年,被评为校优秀组织部长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效率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22-01

通常来说,课堂教学效率是对教学活动综合评价的关键内容,通过实际教学时间与有效教学时间之比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准备,尽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教学内容。下面主要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情景模式的构建、教学手段以及方式方法的改进等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明确中学数学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在中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营建高效的教学课堂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制定数学教学目标时要紧随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教师能够对教学大纲进行精准的解读。在数学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在备课环节下功夫,把教学大纲进行凝练与升华,并且使之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备课环节教师要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对于教学重点要尽量突出,花时间仔细讲解;对于难点问题教师则要做好科学引导,明确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尽量避免教学目标不明确而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通过教师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二、不断激发中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以提升。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由于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不少学生对数学存有畏难情绪,这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在中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巧设疑问、数学游戏、分组讨论、分层教学等等,这些都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进行数列极限以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章节讲解时,不少同学反映过于抽象,学习起来难度大。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故事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位母亲给三个女儿19颗彩球,要求大女儿的彩球数是总彩球数的1/2,二女儿的彩球数是总数的1/4,小女儿的彩球数是总数的1/5,问:每个女儿能分的几颗彩球?用普通的算法显然很难计算出来,那么,借用一个彩球后成为20个彩球,三个女儿分别获得10个彩球、5个彩球以及4个彩球,剩下的一个再还回去,那这是什么原理呢?通过巧妙设置疑问,学习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枯燥的数学知识也变得生动起来。

三、进行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构建高效的中学数学教学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式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就显得非常重要。创新教学方法这也是新课改对中学教学课堂改革提出的要求,传统的“填鸭式”与“满堂灌”的模式已经束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改革与创新中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教师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基准,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变枯燥、死板的授课模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并对于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打开学生的数学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

四、巧妙运用情景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

情景教学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能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好的数学情境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而不是把数学理论束之高阁。其次,进行情境创设要符合教学内容,而不能凭空设想,使之不切合主题。再次,情境问题的创设要具有层次性与关联性,具有层次感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思考,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有好处。

例如,在进行分段函数章节的学习时,学生对于分段函数的概念理解不清楚,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构设情境。小明家每个月用电95°,之前的电费是每度0.6元,现在施行梯度电价,50°以下每度0.5元,50°至100°每度0.7元,100°以上每度1元,请问,要想使小明家的电费控制在原有的费用下,小明现在的用电量应该控制在多少?这种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去想问题,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盲目进行数学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进行知识接受,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学生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被动的学”为“学生主动的学”,这一转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不起作用,而是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指导,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同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自主学习。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和学生进行问题探讨,鼓励学生提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伴随教学改革的实施,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出现了重大变革,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都出现了变化,这要求中学教师要依据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努力为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我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能够提高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提升,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晓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1年69期

[2]李荣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1年33期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 教学

每一次课改都能引发教育界人士的讨论,有批评也有支持,孰是孰非,当然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定夺。在教学中我们秉承着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一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的目标,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双基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课堂结构,逐步树立起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三维为中心,以全面评价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我们感觉现在的数学课堂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对数学新教材的认识

经过比较,笔者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新教材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课前提示(突出本节重点)、基本概念讲解、典型例题、思考、练习等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本设计和编排,使新的数学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学本。

2.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本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 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本意设置了思考、练习等栏目。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小结和复习参考题,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直接引入了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 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 本套教材在课本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 从而大幅度增加了数学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对较抽象的数学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了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二、感受与体会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笔者深切感受到了大多的变化:教师已经认识到自己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研究者,主动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敢于向学校领导和教研员提出问题和建议。在平时不断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有的还写出了很好的论文。随着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变化,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敢于提问题了,敢于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了,愿意学数学了,会举一反三了,真正做到了心灵开放、个性张扬,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正在向创新型人才转变。

三、建议

为了改进数学教学,特别值得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亲和力:中学数学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其中的数学概念、方法与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因此,数学内在的和谐自然,也是增强数学课程亲和力的源泉。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提问是创新的开始,以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通过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能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思想性: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概括,引导学生领悟具体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数学教学中注重思想性,就是要以数及其运算、函数、空间观念、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数学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为贯穿数学教学过程的“灵魂”,体现寻求一般性模式的思想和追求简洁与形式完美的精神等,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本质,体验数学中的理性精神,加强数学形式下的思考和推理训练。

4.联系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利用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使不同的数学内容相互沟通,既是使学生建立功能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的整体认识水平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董建民 宋俊萍 浅谈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遇到的问题[J].中学课程资源,2008,10。

[2]朱煜 新课程与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J].历史教学,2005,9。

[3]李锦泉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历史教学[J].考试周刊,2008:49。

[4]薛文叙《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的整合》。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 教学

每一次课改都能引发教育界人士的讨论,有批评也有支持,孰是孰非,当然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定夺。在教学中我们秉承着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一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的目标,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双基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课堂结构,逐步树立起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三维为中心,以全面评价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我们感觉到现在的数学课堂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对数学新教材的认识

经过比较,笔者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新教材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课前提示(突出本节重点)、基本概念讲解、典型例题、思考、练习等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本设计和编排,使新的数学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学本。

2.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本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 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本意设置了思考、练习等栏目。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小结和复习参考题,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 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 本套教材在课本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 从而大幅度增加了数学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对较抽象的数学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了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二、使用新教材带来的变化

经过几年的课改实验,新教材带来的突出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变化。从准备情况来看,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教学知识和方法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因此,必须争当新课程的研究者。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网络教育资源。为了讲好一节课,为了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利用休息时间参加计算机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这些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从新课导入来看,引入形式丰富多彩。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入外,很多课都引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用生活引入新知识,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用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堂容量大。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又有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了学生的活动中。

2.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让学生来讲例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感受与体会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笔者深切感受到了这么多的变化,教师已经认识到自己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研究者,教师主动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敢于向学校领导和教研员提出问题和建议;在平时不断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有的还写出了很好的论文。随着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变化,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董建民 宋俊萍 浅谈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遇到的问题[J].中学课程资源,2008,10。

[2]朱煜 新课程与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J].历史教学,2005,9。

[3]李锦泉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历史教学[J].考试周刊,2008,49。

[4]薛文叙《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的整合》。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化学;教研论文;选题;写作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13-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04

从教三十年来,本人在《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等刊物发表了一百多篇教学论文和辅导文章,我深深的体会到,将化学教学中的成功做法与思考及时总结成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泉,是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论文的选题,是开展写作的起点,是整个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决定写作的价值和意义,并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写作质量。下面,本文拟就化学教研论文的选题与写作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化学教研论文的选题

1. 从学习的疑惑(矛盾)处选题

中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疑惑(矛盾),在这些疑惑处,往往是好的论文题材。

例如本人在读高中时,老师曾强调,溶解度小的盐(如BaSO4)不能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成溶解度较大的盐(如BaCO3)。然而,我上大一的第一个无机化学实验,就是“BaSO4转化成BaCO3”的实验。参加工作后,我将在大一时所做的“BaSO4转化成BaCO3”的实验操作进行了整理,并运用“溶度积”的知识计算出了在什么情况下BaSO4能转化成BaCO3,撰写了“BaSO4能转化成BaCO3吗?”一文,在《化学教学》1986年第3期上发表,成为我的处女作。

2. 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选题

结合所教学科实际,从教育教学改革热点中选题,往往能使所选课题具有时代性、新颖性和针对性。例如,我市作为湖南省首批课改试验县,于2002年下半年进行新课改试验,我紧紧扣住“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亮点”这一精神,认真学习了《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和《化学课程标准》,对我市化学学科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撰写了“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初探”、“运用实验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等系列以研究性学习为主题的论文,先后在《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发表,其中“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一文被人大的《中学化学教与学》全文转载。又如,1995年,教育界普遍认为: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我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撰写了“化学学科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等系列以创新教育为主题的论文,先后在《新课程探索》、《新课程研究》上发表。其中“化学学科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一文被全国80多家网站转载。

3. 从阅读相关学科论文中选题

作为化学教师常看看数学、物理、生物学科的刊物,往往能从中受到启发而产生课题。如1989年,我从《中学数学教学》上看到一篇题为“如何进行一题多变”的文章,文章从“改变题目的条件,联想结论的变化,改变题目的结论,联想条件的变化”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学数学进行一题多变的基本方法,我将文章中介绍的方法迁移到化学学科,选取典型例题加以诠释,撰写了“谈谈解题后的多向思考”一文,很快就发表在《中学生化学报》上,之后又被多家报刊转载。

4. 从教育理论的学习中选题

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往往可写出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例如,本人在1989年阅读了美国心理学家马兹罗的创造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创造性思维的类型有三种,即:求同思维(又叫复合思维)、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这三种思维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三种思维形式综合协调和辩证统一的过程。我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化学教学之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把“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三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扬长避短,互为促进,互为补充。撰写了“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文,在《化学教学》1989年第3期上发表后,在我市化学界引起了广泛反响,还引起了当时湖南省教科所副所长、化学教研员的关注,为我的专业成长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5. 从教材编排的特色中选题

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教师在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体会编者意图,对于用好所选用的教材是很有帮助的,当然也是很好的论文题材。例如,泸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几乎每节内容都安排了“你已经知道什么?”这么一个教学环节,显然,编者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经知道的化学知识或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识,而在教学视导中却发现,大多数老师都忽视了“你已经知道什么?”这一教学环节,于是,我在全市化学开放日活动中,给全市初中化学教师提出了“如何用好‘你已经知道什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学好化学”的研究课题,结果,不少教师围绕这一主题撰写了多篇优秀论文,在有关刊物上发表。

6. 从教学的成功实践中选题

传统的全批全改的作业批阅方式,教师劳动量大而效率低下,1986年,我经请示学校领导同意后,进行了“三级面批、适当鼓励”的作业批改改革试验,通过一年多的试验后,学生反响良好,既减轻了教师的批阅负担,又及时反馈了信息,提高了作业批改的效率。于是,我将一年多来的成功做法总结成文,撰写了“三级面批,适当鼓励,及时反馈信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一文,在《化学教学》1988年第1期上发表。

7. 从近几年高考、中考试题启发中选题

考试具有选拔、评价、导向功能,近几年的高考、中考试题对中学学科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教师撰写论文的重要来源。例如,1996年我参加高考阅卷后,结合当时近三年的化学高考评分标准,撰写了“从高考评分标准看化学总复习教学”一文,在《中学化学》发表;2004年,我对全国新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化学试题进行分析对比,归纳了新课程下中考化学命题的几种趋势,撰写了“从中考化学命题趋势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一文,在《新课程研究》上发表,并被人大的《中学化学教与学》全文转载。

8. 从实验的意外中选题

理化生实验有时会有一些“意外”,而这些“意外”就可能成为论文的题材。例如,可用无水硫酸铜晶体鉴定酒精中含有少量水,这是中学化学界不争的事实。然而,某学生在实验室用95%的医用酒精演示这一实验时却发现了“意外”,白色无水硫酸铜晶体投入到酒精中后,并没有变蓝色?这是为什么?我和学生又重做了一次实验,结果还是没有变蓝色。于是,我们配制了90%、85%、80%、……、50%等不同浓度的酒精,分别用无水硫酸铜实验并作好记录,之后,我与学生一起整理成文,撰写了“什么样浓度的酒精可使白色无水硫酸铜晶体变蓝色”的文章。

9. 从教学内容中选题

按照“化学课程标准”,中学化学学习内容可分为“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身边的化学物质(有机化合物、元素及化合物)、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基本理论)、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计算”共6个板块,将这6个板块分别从学法、教学两条线索去探讨,可以衍生出很多的研究课题(论文写作题材)。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方法要领”、“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模块教学的探究”,等等。

10. 从学生主体中选题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是教师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围绕这一关系开展研究,可产生很多的论文写作课题,如:在自主学习中教师怎样发挥主导作用;如何用好“三色笔”,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解题指导,等等。

11. 从教学时空中选题

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时空上划分,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

课前,教师要备课(撰写教案或教学设计),备课前要研读“课程标准”和精读教材,了解学情等等。围绕这些问题,就可以产生许多的论文题材。如我市作为湖南省课改实验区于2002年下半年进入新课改试验,为了正确指导我市化学新课改试验,我认真阅读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撰写了“学习《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思考与体会”、“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与《化学课程标准》的对照分析”等系列论文,先后在《新课程》、《化学教学》等刊物上发表。

课堂,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是学校教研工作的永恒主题,教师如果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就会衍生出许许多多的课题。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研究、“碰壁―点拨式”教学模式研究、“讲授―接受式”与探究式教学融合研究、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研究、新课导入的方式研究、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课堂结尾的艺术探究等等。

课后,是学生巩固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时段,这方面的选题也是非常丰富的,如教学反思、有效作业、作业批阅方式创新、学科竞赛、课外辅导活动、技能竞赛等。

在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1)选题要从实际出发。平时对某一问题留心思考、认真研究,有所体会,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选择没有研究过的课题写作,靠东拼西凑是写不出好作品的。(2)选题要有新意。新意也是有层次性的,如果深层次的创新一时做不到,那么可以接着别人研究往前迈一小步,这也是一种新意。(3)选题范围要适当,与自己的能力相符。题目过大,势必分散精力,论据论点讲不清说不透。作为中小学教师,选题切入点宜小不宜大。

二、化学教研论文的写作

1. 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

选题和积累资料的工作做好之后,就可以进行教研论文写作了,在写作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及各部分写作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

(1)标题。文章的标题要精炼、准确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核心内容。

(2)摘要。摘要应便于读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一般应在200字以内。

(3)关键词。关键词的选取应反映论文的中心内容,不要使用诸如调查、分析、实践、研究、反思等泛指词。

(4)引言。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洁扼要。可从交待研究问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引入,也可从界定课题入手,还可从前人对所做工作的概况入手等等。

例如,“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一文,就是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引入的,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界定,很自然地引入了课题。“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文,是从传统教学的弊端入手而引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化学学科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一文,就是从“创新”的意义及“创新的层次性”入手来引入的。

(5)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的写作要思路清晰,布局合理、逻辑分明、主次得当。可适当地设置层次标题,一级标题要紧扣论文的标题(与论文的标题相匹配),二级标题要紧扣一级标题,做到层层相扣,体现论文写作的中心思想。各层次的写作内容要与相应层次的标题很好地匹配,切忌文不对题。

(6)结尾。文章结尾应总揽全文,可简洁明了概括研究的结论和自己的观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标引和著录应规范准确。

2. 拟写提纲

确定了写作题目之后,先不要急于写作,而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先拟写论文的详细提纲,提纲是帮助作者整理思路,指引取舍文章内容的纲目,是将要写成文章的骨架,它起着疏理思路、安排材料形成文章的作用。

可先拟出一级提纲,然后再对一级提纲细化,拟出二级、三级提纲,拟写提纲时如参考了一些资料,要在提纲下面注明参考资料的出处,以便写作时参考。提纲初拟出来后,还应反复推敲、修改。

3. 写作初稿

提纲拟定以后,就可依据提纲进行写作,写作时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与其相应的标题相匹配,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自己亲身的教育教学实例论证所要阐明的观点,切忌把论文写成只有观点(论点),没有实例(论据)的空洞之文。

4. 修改定稿

论文的初稿写成后,可先搁置一两天,然后再很快地自读一遍,审视论文的开头、中间、结尾层次结构的各个环节,看是否眉目清楚,局部与整体是否一致,是否前后照应。看表达是否清楚,计算是否准确,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严谨,若不如意,可及时修改。文章的修改润色,主要有:一是结构修改,二是语句修改,三是审定图表和数据符号及字母的大小写等,四是检查所用单位和数字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前后一致。

总之,修改初稿是作者对全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进行再次锤炼和推敲,对表述形式再次优化选择的过程。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加工(必要时要多次修改)是论文写作必不可少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田宗学. 浅谈撰写化学教学论文[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3

上一篇:英语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道路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