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期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03:24:05

中学生期中总结

中学生期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 中学生德育教育 时效性研究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最为重要的阶段,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和开展方向直接决定了中学生的性格、人生目标、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全面提升中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可以有效的促使中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有效的提升。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完善中学德育教育教学的开展方式,将使得学生在良好的、全面的、高效的中学教育下,获得更加理想的成长空间以及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一、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性研究

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性研究,主要将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性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很多中学生的生活态度的积极性需要及时的提升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的提升,同时由于很多中学生为独生子女,因此其生活条件十分优渥。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中学生受到社会上所流传的不良风气――“享乐主义”的风气的影响,生活态度的积极性较为低下,自私自利、盲目攀比以及性格懒惰,是很多当下中学生所具有的通病,这一不良现象的产生,极不利于中学生的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性格合格品德的养成。中学生是中国未来进行良好的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引导中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中学生的暴力犯罪的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由于网络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的宣传,加之中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很多中学生的人身观和社会观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致使中学生的暴力犯罪的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很多校园打架斗殴现象令人触目惊心,甚至很多女生也参与到了暴力之中,新闻报道的校园欺凌以及中学生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这无疑是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缺失的结果,由此可知,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加强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中学生的暴力犯罪的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这一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小到决定了每个中学生的人生发展轨迹,大到直接决定我国的社会的未来的发展。

二、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研究

在传统的中学生德育教育课堂上,课堂内容过于枯燥,完全采用的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内容无法真正的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使得传统的中学生的课堂德育教育的开展成果十分的不乐观,开展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研究,完善新时期下的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的提升中学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时效性。开展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研究,主要可以将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开展进程中

开展中学德育教学课堂,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开展进程中,将新时期的思想理念与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相结合,可以有效的促使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良好的符合时展需求。同时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开展进程中,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抛弃传统德育教育内容的弊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重视自我良好的品格的形成以及自我价值的良好体现,可以有效的促使中学生在德育教育课堂上,真正实现自我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良好的品格的养成。

(二)明确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

中学德育教育教学课堂无法获得理想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的不明确也是主要的原因。由于很多学校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德育教育的开展等同于思想政治这一科目的学习,认为德育的教学的开展就是为了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政治科目考试成绩,这种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的定位上的缺失,致使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上往往不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点”,中学德育教育教学课堂无法获得理想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的结果也成必然。提升对于德育教育的地位和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有效的提升中学德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时效性。

三、结语

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首先应当明确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性:很多中学生的生活态度的积极性需要及时的提升和中学生的暴力犯罪的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进而思考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开展进程中和明确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是全面提升我国的人才综合素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慧磊.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甘志像.中学德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5.

[3]佩茹.市场经济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表现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

中学生期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创新型作业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41

一、课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当下,学生作业负担太重,作业量太大,完成作业的效率不高,大多数的作业是简单地重复、机械地操练,缺乏一定的目标性、科学性、娱乐性。这些课后作业并没有关注初中学生张扬个性的心理,也没有把家庭作业作为初中学生进步的平台,更没有激发和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创新型作业的探索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了。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到:“初级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方向是激励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激情,使初级中学时期的学生形成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形成适合初级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的习惯和效果明显的学习方法,促使初中学生积极有效地掌握重要的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且使初中学生经历一定的英语实践。”

2.新的教学理念认为作业形式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作业作为学生发展的平台,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性,给初中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反思自己的机会,让英语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发展的状态和进程。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研究法。用完成书面调研表和开座谈会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并结合初中学生英语课后作业完成的真实状况,制定一对一的研究方案,并根据学生现状,有目标、有进度、有手段地实施教学与研究,并随时总结相应阶段的阶段性成果。

2.微调法。在研究课题的同时,及时而有效地反思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不同状况,并进行原始资料的整理,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与分析,随时微调研究的策略与方法,使各个阶段的研究真实有效。

3.案例分析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及时、客观、科学地分析每一次作业案例,并及时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直到达到相应的研究目标。

4.对比实验法。通过采取宏观对比的研究方法,以科研课题的实际成效,反馈学生所获得的真实收获。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让学生的作业活起来,让学生张扬个性、释放天性,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2.把课堂从学校延续到校外,从侧面来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成绩。

3.让学生有信心学英语,在教师的赏识中进步。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目标性作业”的探究。其特点是简单明确,重点突出,易操作。布置作业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目标地布置作业,从而强化所学英语知识。

2.“生活性作业”的探究。设置多种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生活能力,运用学生在课堂和教材中所学英语交际知识和技巧,实践不同现实的英语情景实践,真正把所学英语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3.“塔层性作业”的探究。根据所教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与他们接受英语知识能力的差异,把学生的作业分为三个层次,作业的内容有明显不同,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4.“趣味性作业”的探究。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英语经典课本剧,进行每日英语天气预报,录制英文脱口秀,创办英文手抄报纸,制作英文明信片等等。

六、课题研究的阶段

1.课题的准备阶段:2013年2月―7月。在准备阶段:侧重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最新教学理念的学习,课题开题,教学尝试,学生访谈等。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3年8月―2014年7月。在课题实施阶段:(1)筛选、整理收集的各项资料。(2)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学情,进行研究的专项选题,并以书面的形式汇报到课题组。(3)理论学习,参加教学科研的研讨,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4)进行课题研究教学的听课和研讨、反思、小结,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反思课题研究的方案。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4年8月―2015年1月。在课题总结阶段:(1)梳理及整合课题研究全部进程中所积累和收集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书面、影像、声音等材料,在本课题研究的方面更是注重材料的重点积累与整理。(2)撰写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等。(3)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4.课题研究最终完成时间:2015年2月。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

1.“目标性作业”的布置。课堂上,我对于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会提不同的问题,这体现的是分层教学。给初中学生布置英语作业也需要参考这种教学理念。例如,我在教词汇记忆时,给学生留的作业也必定与词汇、构词法有关;而教口语对话时,我留造句、背课文等作业。作业既可以是书面的,又可以是口头的。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次作文,词汇、短语、句型练习每周两次,学生每周背诵一篇课文,并在每天的课前五分钟安排两位学生进行背诵,并参加到作业评价评分体系中。

2.“生活性作业”的布置。设想各种各样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的生活片段,推动学生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以实践,从而使学生学到的各种英语知识加以巩固和提高,也使学生学到的英语知识做到了学以致用,将英语作业的实用性真正得以体现。例如,我要求学生自制英汉文对照名片,翻译家里的药品、电器的说明书等。

3.“塔层性作业”的布置。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也在成长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轨迹。塔层教学广泛在英语教学领域里运用。该教学模式正是基于了解与认同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在塔层性作业的布置上,我也充分实施了金字塔分层法。根据所教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与他们接受英语知识能力的差异,把学生的作业分为三个层次,作业的内容有明显不同。英语基础扎实,能力过硬的学生的作业侧重于综合;中等学生的作业侧重于基本英语技能,如单独知识块的练习;基础差的学生的作业侧重于最基础知识,如单词记忆,模仿造句等练习。这样布置作业,就能有效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广大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和作业方法上受益。

4.“趣味性作业”的布置。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英语经典课本剧,进行每日英语天气预报,录制英文脱口秀,创办英文手抄报纸等。新英语教学大纲对初中学生的总体目标是:鼓励和训练学生学习英语的爱好,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建立起英语学习的信心,形成适合初级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的习惯和效果明显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对那些已经对英语很厌学的学生,给他们布置一定的趣味性作业,有助于让他们对英语重新产生兴趣,从而,使他们的英语成绩逐步提高。因此,从一定意义上看,趣味性作业正是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平衡发展。

八、课题研究成绩

自课题进入实验以来,取得了很大的

成就。

1.培养学生有效的作业习惯。学生勤于作业,勤于动手,养成了认真作业,自觉记忆词汇的好习惯,掌握了主动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了,时间支配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随之而来,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了进步(见下表)。在2011年、2012年举办的“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这两个实验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12名学生获奖。

[\&(7)班\&(8)班\&初一第二学期期中\&61.46\&62.35\&初一第二学期期末\&61.74\&63.70\&初二第一学期期中\&63.28\&64.32\&初二第一学期期末\&64.30\&65.00\&初二第二学期期中\&64.27\&64.46\&初二第二学期期末\&63.20\&64.50\&初三第一学期期中\&62.25\&65.45\&初三第一学期期末\&63.66\&66.32\&]

2.通过创新型作业的实验,把课堂从学校延续到校外,从侧面来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成绩。

3.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更有信心了,在教师的赏识中逐渐进步。

中学生期中总结范文第3篇

一、 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学校政教处学期工作计划和要求,围绕班级常规管理工作,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确保学生健康、自主地发展。

二、 班级发展目标:

根据目前班级学生状况以及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继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其学科成绩的进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继续培养班级小干部的管理能力和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促进班级的协调发展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 主要工作安排:

1、熟悉班级学生情况,明确学生个人发展目标,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2、加强班级规范管理,从进校、上课、课间休息、两操到个人仪表都做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特别加强预备2分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的检查,努力做到有准备地上好每一堂课。

3、加强班级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每天的值日工作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卫生好习惯,营造一个卫生整洁的班级环境。

4、加强班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利用班会、学校大型集体活动等契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守法意识、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加强家校联系,最大程度利用教育资源,提高班级学生教育实效。通过家访等方式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能够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1、主题教育活动:《 讨论“我为校园规范献计献策” 》、《良好的行为是成功的基础》。

2、积极校篮球赛:由体育委员负责,发动全班学生积极报名,为集体争光。

3、月考。

十月份:1、主题教育活动:讨论《我心目中的中学生形象》,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复习迎考。抓好各门学科的复习,准备文化课期中考试。

3、班级学习成果评比。包括作业规范和笔记规范评比。

十一月份:1、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学校社会考察活动安排,班级进行安全、纪律、卫生、集体主义教育。

2、期中考试及总结分析,调整学习目标,制定下半期工作学习计划。

3、家长会,共同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沟通教育心得,促进后半期工作的更好开展。

4、月考。

十二月份:1、主题教育活动:元旦庆祝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辅导等等。

2、各文化克复习迎考。

一月份:1、主题教育活动:考试心理辅导、复习方法指导等。

2、期末考试。

3、学生学期测评工作;评优工作及假期安全教育。

4、家长会。分析总结学期学生学习及生活情况,假期工作安排 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学校政教处学期工作计划和要求,围绕班级常规管理工作,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确保学生健康、自主地发展。

二、 班级发展目标:

根据目前班级学生状况以及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继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其学科成绩的进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继续培养班级小干部的管理能力和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促进班级的协调发展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 主要工作安排:

1、熟悉班级学生情况,明确学生个人发展目标,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2、加强班级规范管理,从进校、上课、课间休息、两操到个人仪表都做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特别加强预备2分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的检查,努力做到有准备地上好每一堂课。

3、加强班级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每天的值日工作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卫生好习惯,营造一个卫生整洁的班级环境。

4、加强班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利用班会、学校大型集体活动等契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守法意识、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加强家校联系,最大程度利用教育资源,提高班级学生教育实效。通过家访等方式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能够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1、主题教育活动:《 讨论“我为校园规范献计献策” 》、《良好的行为是成功的基础》。

2、积极校篮球赛:由体育委员负责,发动全班学生积极报名,为集体争光。

3、月考。

十月份:1、主题教育活动:讨论《我心目中的中学生形象》,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

规范》。2、复习迎考。抓好各门学科的复习,准备文化课期中考试。

3、班级学习成果评比。包括作业规范和笔记规范评比。

十一月份:1、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学校社会考察活动安排,班级进行安全、纪律、卫生、集体主义教育。

2、期中考试及总结分析,调整学习目标,制定下半期工作学习计划。

3、家长会,共同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沟通教育心得,促进后半期工作的更好开展。

4、月考。

十二月份:1、主题教育活动:元旦庆祝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辅导等等。

2、各文化克复习迎考。

一月份:1、主题教育活动:考试心理辅导、复习方法指导等。

2、期末考试。

3、学生学期测评工作;评优工作及假期安全教育。

4、家长会。分析总结学期学生学习及生活情况,假期工作安排 班主任工作计划。

(编辑:露露) 如果此文没有帮助到您?请浏览下方编辑准备的推荐及相关文章或到栏目中查看更多主题相似内容。

中学生期中总结范文第4篇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0人,女生25人,男生25人,经过半年的初中学习,大部分学生已能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能合理的安排时间,自主地学习.班级各方面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不足,优等生与劣等生之间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有待于本学期加以改进,慢慢引导他们走向正规,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指导思想

在校委会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为指导,以创造学习工程为主线,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的,认真贯彻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收集整理]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务实创新,逐步形成教育创新体系,逐步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总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爱心教育,更新教育思想,深化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逐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共处,使学生全面发展做一名合格中学生.

三,任务与措施

1,加强德育教育,强化集体观念

(1)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树立爱国,爱民,爱科学的思想,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争做文明中学生.

(2)结合当前我国的大好形势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在本学期使学生做到学好规范,用好规范,按规范律己,按规范做人.

(3)加强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带领学生经常学习普法知识,听取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使他们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把学习成绩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抓好尖子,培养典型,为统考和竞赛奠定基础.

(1)鼓励尖子生学习要有信心,顽强拼搏,勉励辅导后进生迈开大步子赶上去.

(2)及时间家长取得联系,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纠正一些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3)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谈心少教训.

(4)同任课教师多取得联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3,科学管理班级,使班级工作稳步发展.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必须有一个过硬的思想,铁的纪律,力争上进的学风,因此本学期要全面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班级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对班级进行制度化管理.

(2)建立卫生制度,考勤制度.

(3)建立奖罚制度,对损坏公物者要加倍罚款.

(4)建立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制度.

4,抓点促面,树立典型,促进班级工作发展.

本学期抓好以下几个典型

(1)为班级同学们服务的典型

(2)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典型

(3)各科各类竞赛的典型

(4)由后进生到先进生的典型

(5)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典型

(6)先进班委,团员,课代表典型

(7)学雷锋先进个人典型

(8)体育卫生先进典型.[收集整理]

5,抓好文体卫生工作和安全防险工作,优化学习环境.

6,搞好家访工作.相应市教委提出的"千名教师访万家"的号召,积极进行家访工作,争取在本学期中,对班级中所有同学进行家访一遍,特别是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更要进行多次的家访,争取家长们的更多支持,把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开来

四,周次安排

1-2周:进行集体观念,纪律观念的培养.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迎接"学雷锋活动".

3-4周:开展常规教育,进行文明礼貌习惯,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等一系列教育活动.

5-6周:进行学习方法教育,教给学生如何学习.

7-8周: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培养浓厚的学习风气.

9周:总结前一阶段时间的情况,表彰好的同学迎接"五,四青年节".

10周:期中考试.

11周:总结期中考试情况,表扬成绩好的同学,鼓励差的同学努力学习.

12-13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法制教育.

14周:学习成绩优秀同学经验交流.

中学生期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国时期;中学;中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7)01-0023-05

中学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连接小学和大学的重要桥梁。中学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整体水平。我国的“中学”是在西方影响下而产生的,因为中国古代教育中只有大学和小学之分。民国时期有学者指出:“中学一名词为近代产物,至新教育时代方始采用;而‘大学’、‘小学’在上古时即为国都的学校之名称。”[1]122百余年来,中学教育的研究涌现出了大批成果,且关涉到中学的诸类专题。笔者试图从1949年以前、1949年以后两个时期梳理、评述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的学术发展史,以期为当今的民国中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线索、指明研究方向、发掘新的研究疆域。

一、1949年以前中学教育的研究状况

(一)以“中学教育”为题的相关著作

民时期研究中学教育的学者,当首推廖世承。他编写了《中学教育》一书,该书是第一本专门论述中学教育问题的著作。在书的序中他发表了编写该书的缘由:“我国关于中学教育的讨论,尚没有刊行过什么书籍。研究的人,很少一种参考。”[2]1该论著分为两编,第一编专事讨论中学教育原理,第二编为中学教育行政及组织。张文昌《中等教育》[3]一书,是继廖世承所编写的《中学教育》之后一本系统论述中学教育的著作。该书分别对中等教育的意义、目标与功能,我国中等教育的沿革、欧洲苏俄国家的中等教育鸟瞰、中等教育与社会、高等教育的关系、中学生、课程、训育、课外活动、学业与就业、教师、校长、行政效率、经费等专题进行了细致介绍。邰爽秋编著了《中学教育之理论与实际》[4],该书收集了著名的教育研究专家的论文,包括廖世承、舒新城、郑西谷等人,分别就中学教育通论、目标、史略、学制、组织、人员、课程、训育、各国状况、重要法令分别进行论述。1949年,袁伯樵的《中等教育》[5]出版,论述了中等教育的功用、目的、范围和使命、学制、中等教育的演进历程、中等教育之学制、中等教育课程、行政,并设置了五章的内容专论中学生的情绪卫生、身体生长、个性发展等,是一本比较系统论述中等教育的专著。

(二)以“中学教育”为题的相关论文

除了专门论述中学教育、中等教育的专著之外,关于中学教育的文章散见于期刊杂志抑或资料汇编。舒新城《中国中学教育之分期》一文,把1896-1926年中学教育发展史分为七个时期。“第一期为中学启蒙期,第二期为建立学制统系期,第三期为清代教育积极推行期,第四期为文实分科期,第五期为民国教育革新期,第六期为添设工部注重职业教育期,第七期为三三制期,第八期为四二制期。”[6]陆殿扬的《民国十年之中学教育》[7],从选课制、女子中学教育机会、求知欲发达三方面概括民国十年来的中学教育特点与概况。林励儒、程时的《中国之中等教育》[8]一文,梳理了1903-1922年期间中等教育之宗旨、中等教育之学制、中等教育之课程、中等教育之教授法、中等教育之训育、中等教育之师资。吴自强的《二十年来中国之中学教育》[9]从中学教育宗旨之变迁、治学制度之沿革、中学训导之趋势、中学毕业会考问题等方面评析中学教育发展概况。曾毅夫的《近代中国中学课程变迁之史的研究》[10]指出中国的中学教育胚胎于前清光绪二十三年盛宣怀之创办南洋公学,正式起源于光绪二十七年钦定学堂章程时,实行于光绪二十九年奏定学堂章程时。至宣统元年文实分科为一变,辛亥革命后,取消文实分科注意普通陶冶又为一变,民六选科制度发生,至民国十一年新学制课程标准通过又为一变。中学课程也因中学教育之变迁划分为清末、民国两大阶段。1923年,廖世承编写了《五十年来中国之中学教育》一文,他把中学教育发展史划分为两大时期,“自清光绪帝二十七年,钦定学堂章程至满清灭亡之日为第一时期,自民国元年至于今又为一时期。”[11]他把这两大时期又具体分为五个小的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的学校改革、学校统计、重大制度等进行详细总结陈述。之后他又发表了《三十五年来中国之中学教育》[12],主要探讨了三十五年来师范教育问题、职业教育问题、女子教育问题、课程问题、普及体育、训练公众民众习惯等专题。1935年他发表了《十年来之中国中等教育》[13],该论文从问题史的角度切入,从生产教育问题、教育宗旨问题、中学课程问题、中师合并问题等方面揭示十年来中学面临的教育问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些学者对抗战以来的中学教育发展史进行概述。如李之鸥《抗战十年来中国的中学教育》[14],该文主要以1937-1947为时间段,从中学教育的目标与方针、学制与设置、课程与教材、训育、设备、师资、学生生活等方面系统揭示出十年来中学教育发展概况。朱有的《抗战时期我国之中等教育》[15],则从教育目标、方针、课程、训育、师资等方面进行呈现。1937年以后,很多研究者以战时中学教育为题,抗战时期中学教育的性质、制度、课程等。戴应观的《抗战期中的中学教育》[16],沈灌群的《战时中学教育之检讨》[17],金以恭的《战时中学教育》[18],林本的《战后中国的中学教育》[19]等。

由以上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的文献可以发现,一方面,关于中学教育发展史的成果零散单薄。中学教育发展史的研究专著甚少,更多集中于论文的形式。另一方面,关于中学教育史的研究大多是以10年、20等短时期为时间段,对教育问题进行相关论述,并且多是从专题史的视角切入,如教育宗旨、教育制度、中学课程、中学教学、训育问题、教育问题、中学教育分期等。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中学教育问题的专题研究较为深入细致、有理有据,探讨的同时多附以统计数据,但是更多集中于制度层面的解析,缺乏微观层面的描述。

二、1949年以后中学教育研究状况

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学教育史的研究。如师唯三的《三年来的中学教育》[20]一文,主要对1949-1951年以来中学教育发展概况进行陈述,但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教育史的研究基本处于起步、开展、恢复的阶段。研究的高潮期集中在改革开放后至今,中学教育史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况。

(一)中学教育发展史的研究

王伦信的《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21]一书,对于中学教育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的作用。该书从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演变、课程设置与实施、训育理论与实践及中学教育的发展状态等进行了系统考察。该书的局限性表现在仅选取了几个专题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教学、教材、管理等研究、微观层面制度尚未涉及。此外,该作者还编写了《新中国中学教育改革研究》[22],对新中国之后的学制、课程、教师、高考等进行了梳理。谢长法主编的《中国中学教育史》[23],可以称为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的中学教育史专著。全书以“中学教育近代化”为线索,从中学的传入起笔,对民国时期中学教育曲折的发展、嬗变,就中学教育宗旨、中学教育体制、中学教育立法、中学“男女同学”,乃至中学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专题,作了全面的论述说明。刘虹、魏会茹的《近代中等教育的演进》[24],论述了从清末民初中等教育的奠基到五四前后中等教育的变革的发展历史。叶健馨的《抗战前中等教育之研究(1928-1937)》[25]一书,主要集中于训政时期中等教育发展史的研究,分别论述了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中等教育的整顿计划、中等教育的改革等问题。卢红玲的《民国早期中学教育研究(1912-1927)》[26],李松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学教育研究(1927-1949)》[27],解析了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的文实分科、男女同学、学制改革、学校经费等,总结出民国时期中学教育发展的得与失。

除了整本书专论中学教育史的著作外,一些断代史、通史当中也有部分章节论述中学教育的发展史。如李华兴的《民国教育史》[28],专设“中等教育”一章,阐述清末民初、五四前后、抗战前国民政府时期、抗战时期及战后中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状况。熊明安的《中华民国教育史》[29],记述了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政府时期几个阶段的中等教育概况。在相关的教育通史中,也有少量关于民国中学教育的研究。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于述胜著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30],在第三章三民主义教育制度中分设一节,论述中学教育制度。毛礼锐、沈灌群等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第4、5卷,王炳照、田正平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6卷、王炳华、董宝良《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7卷等著作都有相关论述。这些著作中关于中学教育的论述,受篇幅所限,对民国时期教育发展概况仅做扼要介绍,并未深入展开,如对某项中学制度学校实施的过程、落实的程度、师生的反应等涉及较少。

(二)个案中学、教育家办学的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名校丛书[31],选取了20世纪20、30年代的著名中学,并对这些中学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描写。该套丛书全面记述了办学的指导思想、规章制度、课程教材教法、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活动等,生动活泼地反映了这些中学办学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经验。教育家的中学教育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于廖世承、张伯苓、舒新城、经亨颐等著名人物。王利霞的《廖世承中学教育思想初探》[32]一文,对廖世承中学教育思想的本体内容进行探源,并阐析廖世承中学思想形成的成因和影响。陈晗的《舒新城中学教育思想研究》[33],从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德育思想三方面解读舒新城的中W教育思想,并指出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缺陷。刘彦君的《张伯苓中学办学理念初探》[34],主要从学制课程、学校管理、体育、训育、课外活动、校园生活、校园文化等方面展现了张伯苓中学教育思想的内容。李媛媛的《经亨颐和春晖中学:“纯正教育”思想观照下的办学实践》[35],论述了经亨颐 “纯正思想”的产生背景、思想内涵以及其思想运用下的学校管理实践活动。吴战利的《蔡元培中学教育思想述论》[36],分别从中学的性质和作用、德智体教育内容、中学教师的素质及中学教学法几方面总结蔡元培的中学教育思想。沈晴的《民国时期著名中学的办学实践研究》[37]选择了天津南开中学和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两个案例,研究民国时期的著名中学办学实践状况,具体论述了如何解决德育中的“成德之教”与“求真之学”的矛盾。苏州中学研究主要有周勇的《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研究》[38]以及论文《文化名校之道――以汪懋祖时代的苏州中学为例》。[39]此外,文梅的《私立明德中学办学实践及对近代湖南的影响》[40]一文,选取了私立明德中学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该校的办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对湖南教育的影响。

(三)区域中学教育史的研究

很多研究者选定某一区域的中学作为研究对象。朱怡华的《试论上海近代普通中等教育的兴起(上、下)》[41],阐述了上海近代普通中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特点。林瑞华的《江西近代中等教育发展概述》[42]对江西20世纪前50年的中等教育发展概况进行了缕析,并总结出中等教育发展状况出现的原因。王艳的《1912-1927年北京地区的中学教育研究》[43]介绍了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地区的中学教育的发展概况,进一步总结出现代中学教育体制在北京地区的逐步确立与初步发展的历程。王运明的《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44]论述了山东中等教育发展的背景、概况、中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经费、学制、课程、师资及教学,并总结该时期山东中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河南、贵州中学的研究,张百顺的《河南省中学教育研究》(1927-1937)[45]探讨了1927-1937年河南中学发展的内外动因,介绍了河南省立、私立中学的发展概况,总结出该省中学的教育经费筹集来源以及中学教师的来源和培养渠道,该论文资料翔实,分析深透,是区域中学史研究的一本力作。娄述之的《民国时期贵州私立中学考略》[46]对民国时期贵州地区的私立中学的创办与发展进行了历史梳理,并兼涉私立中学经费、分布等内容。

(四)中学课程、教学史的研究

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相应探讨民国时期中学课程改革的成果不断涌现。最具代表性的是吕达的《课程史论》[47],该书以近代普通中学课程发展为线索,通过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和不同国别的横向比较,反映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缩影。也有部分学者专研某一年度的中学课程改革。如曲铁华、周晓红、熊梅的《1932:中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48],对1932年高中课程改革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对当今课改的启示。曲铁华的《试论一九一二年普通中学的课程改革》[49]提出了1922年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具体课程改革的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当今课改的启示。此外,在东北师范大学曲铁华的带领下,出现了一批研究民国时期中学课程的学位论文。如王建E的《民国时期普通中学课程实施研究》[50]王丽丽的《清末民初普通中学课程改革研究》[51],梁清的《我国普通中学课程近代化研究》[52]。田忠梅的《与民国二三十年代中学课程改革研究》[53]则以《教育杂志》为视角,从期刊内容解读民国时期二三十年代中学的课程改革研究。这些论文主要梳理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课程设置的背景、改革的方式和内容、具体实施等,对民国时期中学课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熊明安的《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54]一书,分别就民国时期的中学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试验进行了简述。熊明安、周洪宇主编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55]具体深入地展现了近代的相关中学的教育实验。此外,也出现了一些中学学科教育史的成果。魏庚人《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史》[56],周星星的《民国中学物理教科书内容演变研究(1912-1937)》[57],王伦信的《近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史》[58]分两个时期对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进行缕析,并重点阐释了推士来华活动,以及对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五)中学教师和中学生的研究

常静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武汉中学教师研究(1927-1937)》[59]一文,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武汉中学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论述,并对武汉中学的师资、教师的工作和待遇、教师的政治生活等展开了细致阐释。许妍的《1927-1937年河南教师群体研究》[60]对河南中学教师的来源、学历结构及分布状况、学校活动、社会活动和工资水平、生存状况做了粗略的介绍。陈光春的博士论文《制度生成与实践失范――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研究(1912-1949)》[61],对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的基本状况、任用管理制度、审定检定制度、培训进修制度、薪给待遇制度、养老抚恤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是民国时期中学教师制度比较系统的著作。张明武的《经济独立于生活变迁――民国时期武汉教师薪俸及生活状况研究》[62],对民国时期教师薪俸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教师的经济状况、教师薪俸制度的内部效应、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探寻近代教师薪俸制度的近代化走向。中学生方面,出现了一些对中学生问题、中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邱锐的《中学生出路与国民政府教育改革(1930-1937)》[63],对该时期中学生出路的问题进行了揭示,并阐释了中学生出路与国民政府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该文是从小的教育问题窥探教育变革的成功尝试。杨国山的《路在何方:抗战前中学生出路探析》[64]一文,呈现了战前中学生出路的基本概况,并对无出路的影响、无出路的原因进行了论析。戴靖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普通中学学生管理变革问题(1927-1949)》[65],陈先福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对私立中学的管理及其现代启示》[66]论述了中学的训育问题、师生管理、职业指导及毕I会考等问题。

纵观以上中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值得肯定的是,民国时期中学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对中学的很多专题都有所涉猎。但是,相对于高等教育、初等教育的研究,中学教育的关注相对弱化,还有待深化加强。孙培青先生指出当前中学教育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在教育界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努力下,关于中国近现代中学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与一些邻近的领域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的研究相比,中学教育制度的研究还显得较为薄弱。”[67]2通过以上文献梳理不难发现两大特征:一方面,论作更多聚焦于宏观维度上的中学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研究,如中学学制的变迁、教育家办学、中学课程设置的演变、中学教师制度的流变等,对微观视域下的中学师生活动探求较少;另一方面,在研究对象的采择上,研究者更偏好于著名中学,如南开中学、北师大附中、春晖中学、东大附中、扬州中学等,对普通中学的关注较少。然而,著名中学相对于当时全国中学而言,仅是冰山一角。若要全面呈现当时中学状况全貌,对普通中学的研究不能绕而避之。这也是民国时期中学研究的未来探索之域和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萧承慎.我国中学校长制度之探讨[A]//教育参考资料选辑(第7集)[Z].上海: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

[2]廖世承.中学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3]张文昌.中等教育[M].北京:中华书局,1938.

[4]邰爽秋.中学教育理论与实际[A]//教育参考资料选辑(第4辑)[M].上海:教育编译局,1935.

[5]袁伯樵.中等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9.

[6]舒新城.中国中学教育之分期[J].新教育评论,1926,3(3).

[7]陆殿扬.民国十年之中学教育[J].新教育1922,4(2).

[8]林励儒,程时.中国之中等教育[J].北京高师周刊,1923(192).

[9]吴自强.二十年来中国之中学教育[J].江西教育,1936(22).

[10]曾毅夫.近代中国中学课程变迁之史的研究[A]//教育参考资料选辑第7辑[Z].上海: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

[11]廖世承.五十年来之中国中学教育[A]//最近之五十年[M].上海:上海申报馆,1923.

[12]廖世承.三十五年来中国之中学教育[A]//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卷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

[13]廖世承.十年来之中国中等教育[J].光华大学半月刊,1935,3(9-10).

[14]李之鸥.抗战十年来中国的中学教育[J].中华教育界复刊,1947,1(5).

[15]朱有.抗战时期我国之中等教育[J].学艺杂志,1947,17(9).

[16]戴应观.抗战期中的中学教育[J].教育通讯周刊,193,2(27).

[17]沈灌群.战时中学教育之检讨[J].新政治,1939,1(4).

[18]金以恭.战时中学教育[J].教育杂志,1938,28(1).

[19]林本.战后中国的中学教育[J].教育杂志,1947,322(1).

[20]师唯三.三年来的中学教育[J].人民教育,1953(1).

[21]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王伦信.新中国中学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3]谢长法.中国中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24]刘虹,魏会茹.近代中等教育的演进[J].教育评论,2002(4).

[25]叶健馨.抗战前中等教育之研究(1928―1937)[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26]卢红玲.民国早期中学教育研究(1912―1927)[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7]李松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学教育研究(1927―1949)[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8]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9]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市:重庆出版社,1997.

[30]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1]中国名校丛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2]王利霞.廖世承中学教育思想初探[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3]陈晗.舒新城中学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4]刘彦君.张伯苓中学办学理念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5]李媛媛.经亨颐和春晖中学:“纯正教育”思想观照下的办学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6]吴战利.蔡元培中学教育思想述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7]沈晴.民国时期著名中学的办学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8]周勇.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W出版社,2008.

[39]周勇.文化名校之道――以汪懋祖时代的苏州中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08(5).

[40]文梅.私立明德中学办学实践及对近代湖南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1]朱怡华.试论上海近代普通中等教育的兴起(上、下)[J].上海教育科研,1993(4-5).

[42]林瑞华.江西近代中等教育发展概述[J].江西教育科研,1999(3).

[43]王艳.1912-1927年北京地区的中学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4]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5]张百顺.河南省中学教育研究(1927-1937)[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6]娄述之.民国时期贵州私立中学考略[J].贵州文史丛刊,1988(2).

[47]吕达.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8]曲铁华,周晓红,熊梅.1932:中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J].教育评论,1994(6).

[49]曲铁华.试论一九一二年普通中学的课程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1994(6).

[50]王建E.民国时期普通中学课程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1]王丽丽.清末民初普通中学课程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2]梁清.我国普通中学课程近代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3]田忠梅.《教育杂志》与民国二三十年代中学课程改革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4]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55]熊明安,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6]魏庚人.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57]周星星.民国中学物理教科书内容演变研究(1912-1937)[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8]王伦信.近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59]常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武汉中学教师研究(1927-1937)[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0]许妍.1927-1937年河南教师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1]陈光春.制度生成与实践失范――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研究(1912-1949)[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62]张明武.经济独立与生活变迁――民国时期武汉教师薪俸及生活状况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63]邱锐.中学生出路与国民政府教育改革(1930-1937)[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4]杨国山.路在何方:抗战前中学生出路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

[65]戴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普通中学学生管理变革问题(1927-1949)[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6]陈先福.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对私立中学的管理及其现代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7]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学生期中总结范文第6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学生只有早做计划、合理安排,才能度过一段快乐而又充实的寒假生活。马老师说,同学们在寒假第一天,可以尝试写一份学期总结,回忆一下在刚结束的这一学期中都学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有哪些不足,又有哪些应该在假期中反思改进的地方。第二天,可以写一份寒假计划书,安排好每天的作息时间,当然时间安排要有科学性,过紧过松都会影响寒假的生活质量。有了一份适合自己的计划,同学们就会成为时间的主人。在寒假最后两天,大家再写一份假期总结,问问自己在假期中有哪些新的收获,那时,也许你会对自己说:“这个寒假,我过得很有规律、很充实。”

2 精心安排假期学习

在寒假,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制定的寒假生活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王老师说,首先,同学们应该把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做完,在做作业时,应该讲求方法,并把问题都弄明白,不能应付差事,不懂装懂。其次,同学们应该建立一个错题本,把自己上学期做错的题都收集到这个笔记本当中。这样方便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第三,同学们还可以进行适当预习,了解一下下学期都会学些什么内容,让自己心里有个准备,为下学期做好计划。第四,同学们可以在寒假尝试查漏补缺,补补自己的弱科,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自愿的前提条件下参加辅导班。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来说,主要让名师点拨一下;而基础弱的同学,主要就是补基础,哪弱补哪儿。对于初三、高三学子来讲,马上就将面临中高考,因此更应该把握机会好好总结复习。

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利用假期,同学们可以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体验一下生活,这也是同学们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好时机。同学们可以在假期中搞一项社会调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内容。比如,环境污染情况调查、社会卫生状况调查等等,要写成调查报告,便于提高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可以组成一些假日小队,打扫社区卫生,让大家干净过春节;可以到社区做一些服务性的活动;也可以到敬老院、孤儿院去帮帮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到农村、工厂学习课外知识。

假期中,很多社区或相关单位往往举行多项比赛,如乒乓球、演讲、朗诵、绘画、书法等,有兴趣的同学应该积极参加,参与各种形式的集体合作。富有竞争性的活动,可以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培养自尊心、上进心,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同时,大家也可以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来体验失败的痛苦与成功的欢乐,更好的磨练自己的意志。

4 假期生活注意安全

在寒假,同学们除了学习外,肯定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和好朋友一起逛街、玩耍,陪父母走亲访友;和家人一道快乐出游;体验滑雪、骑马等时髦运动;学着做做家务活儿……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把安全放在首位,离开了安全,再精彩的寒假也会大打折扣。

马老师说,寒假期间,同学们外出,一定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穿越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在有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的路段,应自觉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如骑自行车外出,一定要注意经常检修自行车,保持车况完好。

在寒假,中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去上网,网上聊天、交友也成为可能。但近年来,中学生见网友被骗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中学生千万不要轻易见网友。如确实要见,必须先向家长说明,见面最好选择在白天人多的公共场所。

5 礼仪教育不可忽视

尊老爱幼,探望长辈。在寒假,同学们应该和父母趁着春节,看一看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等,向他们拜年、问安。

遵章守纪,注重公共场所秩序。寒假期间,同学们外出乘车、骑车要注意交通礼仪。乘坐公共汽车要主动给老人、孕妇让座;到影剧院看电影、看戏不要吃有壳的食物,不要大声嬉闹和喧哗,演出不结束不能随意离场,不要起哄、尖叫;公园、车站等场所不要随地吐痰、乱踩草坪、乱摘花木;购买商品要尊重营业员和他人。要力求做到时时处处讲究“礼貌、礼让、礼仪”。

提倡餐饮礼仪,不暴饮暴食。春节亲友欢聚,难免要摆上几桌,亲朋好友庆祝一下。这时,同学们要注重餐饮礼仪,主动为长辈敬酒、祝福。要尊重不同区域亲友的饮食口味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要随便向长辈索要压岁钱。春节期间,吃东西不能暴饮暴食,作为中学生不要抽烟、酗酒。

礼尚往来,懂得回报。同学们从小要懂得礼尚往来,记住“只来不往非礼也”。要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学习,将来懂得回报父母、老师和一切帮助过自己的人。在过年时,不要忘了给现在的老师和小学老师发条拜年的短信,问候一下。

6 沟通亲情培养爱好

平时,同学们忙着上学,家长忙着上班,坐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很少。在寒假,同学有了时间,可多和父母一起做做家务、走亲访友,增进与父母、亲人的沟通交流。坐下来和亲人谈谈心,汇报一下学习,也可以和亲人讨论社会热点,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寒假期间,还可以和家人一起去逛逛书店、博物馆、科技馆,和亲人一起充实自己的大脑。你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其实大人们原来也是很好沟通的。

中学生期中总结范文第7篇

作为从传统教育模式走出来的中国现代教育家,舒新城身上有一种现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忧患意识,这激发了他反思这一时期中学教育转变的历程。首先,体现在他对戊戌维新后中国近三十年中学教育改革的认识上。戊戌维新后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形态从晚清封建帝国转变成为中华民国,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历程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转换也鲜明反映在中学教育改革的历程中。舒氏作为这一教育改革过程的实践者,对这一变化历程的整体认识尤为深刻。他把这三十年间中学教育改革历程划分为八个时期,“第一期为中学启蒙期,第二期为建立学制统系期,第三期为清代教育积极进行期,第四期为文实分科期,第五期为民国教育革新期,第六期为添设二部注重职业教育期,第七期为三三制期,第八期为四二制期。”[1]他的这种划分方法,是运用当时流行的进化史观来认识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结果。其次,舒新城对每个时期中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作了概述。启蒙期(1896-1902年),虽传统书院仍占大多数,但这一时期由书院改办而成的中学也零星出现了,而且,“中学学制上的系统与学校中的地位并经确定了。”[2]这为以后中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根基。建立学制统系期(1902-1903年),学制抄袭自日本,但系统的学制未曾实行过。清代教育积极发展时期(1903-1908年),主要表现在“癸卯学制”的颁布和实施上。他说:“此时的中学不独在理论的学制系统上有确定之位置;因科举递减,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在实际上,中学亦定了不拔的基础。”[3]关于文实分科时期(1908-1911年),他客观地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学改革的优缺点,“此期最重要的意义,在使中学教育倾重于适应个性———但实行者甚少。”[4]民国教育革新期(1911-1917年),他认为最主要的变化为把中学年限由5年改为4年,而且订立了女子中学规章,这树立了男女教育平等的观念。注重职业教育时期(1917-1921年),他总结了其中学教育的三个特点,即开始注重职业教育、分科选科、女子中学教育,实用主义色彩浓重。三三制期(1922-1925年)和四二制期(1925-1926年),他认为这主要是根据中学教育的年限划分的。这一时期的中学教育开始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阶段。最初,初、高中各三年,即三三制;但后来变更为初中四年,高中两年,即四二制。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舒新城对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的中学教育的整体认识有几个特点:第一,他对近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学教育的认识是以当时流行的进化史观为依据的。这一方面当然是受当时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另一方面更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积极学习西方的热情。第二,舒氏发现近代中学教育改革,经历了由最初的效法日本到德国,再到美国的转型历程。在这一转型背后,蕴涵着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即在中国近现代,特别是后,中国的文化教育活动都是“对‘救亡’(经世、救国、救民)的关注,‘现实功利’压倒了对‘知识、学术、真理’本身的关注。”[5]舒氏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反映了近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学教育改革由最初的间接引进西方教育(以日本为中间媒介)到后来直接引进的转变,而且,在引进中更加注重实用和现实价值。

二、论中学学制和中学课程的改革

舒新城有着十几年的中学教育实践经验,这为他充分认识中国近现代中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感性经验;作为一名教育家,他又善于从理论高度去总结中学学制与中学课程改革的经验。

(一)关于中学学制改革

1921年7月,舒新城被聘为上海吴淞公学中学部主任。此后,他应邀到京、津、宁三处的一些重点中学,如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南开学校中学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江苏省立一中等参观调研考察,在这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他写成了《中学学制问题》一文。此文开篇指出了现行中学学制(即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年限过短、第一年课程与高小第三年课程重复、课程规定机械化等。然而,他认为,“学校设立于社会之中,一切设施,均与社会需要有极密切关系”[6],教育应当服务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因此,他“主张升学预备与职业教育双方兼顾。”[7]他还指出,这种教育改革还可以从中学生个性特点和社会现实需要两方面来看,“儿童至青年期,个性之差别渐显,个人之需要渐异,有偏长于艺术者,有偏长于数理者,有偏长于其他各种科学者,有宜深造者,有宜浅就者。学生因个人家境之关系,有毕业后须升学者,有毕业后即须谋生者。”[8]针对以上问题,舒新城提出了具体的中学学制改革构想:第一,根据各个学科和教材的程度,划分为若干学分,每一学科划分为甲、乙、丙等十学程;第二,实行学级编制,即以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划分不同等级,以每一科相同学程学生为一组,学生学级升降标准,以对于某一科某学程之学分能否合格为主,不牵涉其他各科;第三,学生某种科目,应在某组受课,经教员考查学业成绩后加以审定。考察、审定办法是由教员组成委员会议定;第四,学生所修学科,分为必修科、选修科与分科。必修科学生均须修学,分科共分文、理、商、师范四系。每个学生修业期限定在五年,但允许修满四年并修满学分学生提前毕业。五年不能毕业者,也允许延长修业一年。

(二)关于中学课程改革

关于中学课程改革的建议构想,也是建立在他对京、津、宁三处的一些重点中学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得出的。他利用当时引进的西方统计法和对比方法,综合考察了各个学校的中学课程的共性,1922年写出了《中学校课程的研究》这篇长文。他在对比各个学校中学课程的基础上,指出了当时我国中学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在课程设置上,中学分科必修科占比重低,普通科必修科占比重高;共同选修课占比重低,分科选修课比重高;师范必修科比重高,选修课比重低;第二,各科教授时数以英文为最多,中文次之。针对以上问题,他提出了中学课程改革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一般原则为四点,即,课程是达教育目的之一种方法;课程是随着教育变迁而变迁的;课程的内容与适合现代生活之中要具有打破现实生活的精神;课程应具有达到教育目的的简捷性。[9]特殊原则为六点,即:中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兼顾普通文化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应当两方兼顾到;中学学生身心发育正盛,思想变迁甚速,课程科目应有选科以应其需要;中学学生活动力强,课程材料宜选择与日常生活切近者,使与环境多有接触;中学学生感情特盛,课程的科目宜多,方面宜广,以丰富其生活而使之社会化;中学教育非以研究纯粹科学为目的,课程材料的排列宜多心理的少论理的;中等教育应注重学生自动,故授课时间每周最多不得过三十小时。[10]在上述中学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指导下,他设计了一套中学各级课程表,如初级中学普通课程表、幼稚师范课程表、高级中学师范课程表、文科预备课程表、理科预备课程表、农科预备课程表、商科预备课程表等。总之,从他对中学学制和课程的设置上可以看出一个特点,他主张把升学预备与职业教育双方都兼顾起来,但其重心还是在职业教育上。他之所以有这种重心偏向,正如有学者所说:“舒新城在中学教育中强调职业训练,一方面,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有感于中学生失业问题的严重。”[11]

三、论中学德育教育改革

中学生期中总结范文第8篇

一、基本情况:

九年级班现有学生xxx人,其中男生xx人。学生在八年级期末考试中成绩突出。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且纪律性强。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严抓纪律和调起学习积极性是当前班内的首要任务。要想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发扬良好的班风,需要做长期的、稳定的工作。

二、指导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按照教育方针,中学生学习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接班人和劳动者。同时针对九年级的特点,树立学生两种思想准备。

三、努力目标:

1、加强班委会的职能工作,充分用他们管理学生,反映学生的呼声,建立一个团结协作、认真负责的班委会。2、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加强自制力和纪律管理观念,维持一个良好的班风和卫生环境。3、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各种成绩,使大部分学科三率之和位于同行前列。4、努力使纪律、卫生、学习综合评比位于同级段前列。

四、方法措施:

1、每阶段有工作重点,任务下达后有人负责,有检查,有总结。

2、日常工作抓典型,以点代面,忌空泛而论。3、在生活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差生不歧视,不讽刺打击,不挫伤其积极性。4、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随时进行家访。5、要积极了解学生家庭,思想动向,深入下去倾听呼声。6、坚持每天几巡视,随时检查情况,解决问题。7、坚持周会制度,总结检查情况,表扬与批评相结合。8、一学期工作中,抓紧头,收好尾,日常工作勤检查。9、积极与任课老师联系,一学期召开1~2次老师座谈会。10、关心学生身体健康,为有病学生提供方便。

五、工作安排:

中学生期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青春期;性教育;青春期课堂;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322.06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1-0070-02

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大众媒体和网络的普及,学校开展青春期教育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青春期教育呢?青春期是指人体从童年向成人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青春期的年龄定在10至19岁,由于青春期发育存在着明显的个体、性别和种族差异,因此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青春期年龄也界定不同。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年龄,一般是在10岁至20岁这段时间,中学生正处于这一时期。青春期不仅身体生长快,而且人体各器官特别是生殖器官的发育逐渐趋向成熟,从不具有生育能力发育的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青春期不仅是一个生理概念,而且是一个现代文化概念。伴随着21世纪全球性的性早熟趋势和家庭模式的变化,不断得到认同和强化。

青春期性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也是由青少年生理发展的特征和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是乎被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尽管他们兼具儿童和成人的某些特点,但是他们既不是儿童,也不是成人,而是经历着人生从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伴随着男女两性身体形态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青少年的独立意识、性意识和性情感开始萌发,他们渴望于异往,希望了解性知识,但又惟恐被别人发现或讥笑。的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因为得不到科学的指导而陷于迷惑、焦虑或冲动之中。由于青少年对自己的身心发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常常容易出现偏离行为,被称为“危险人群”。近年来颇为世人关注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性犯罪案件已占18~25%,并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

目前,青春期性教育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呢?各地都在研究,对青春期性教育课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下面就青春期性教育课堂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营造科学、宽松的青春期性教育课堂氛围

青春期性教育课堂,必须营造一种科学的氛围,同时,还应当营造师生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

人和动物一样,性是一种本能。孟子曰“食,色,性也”,这指出的是生物学上的人。人更重要的是社会学上的人,我们进行性教育就是因为人是社会学上的人。如果认为性的问题不用讲,这实际上是把社会学上的人降为生物学的人。性是一门科学,它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而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件让人在学习时感到害羞的事,教师必须大大方方地教,学生应该大大方方地学。

在当今新的课程改革浪潮冲击下,青春期课堂的教师应是指导者、服务者和学习伙伴,教师应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穿针引线,创设一个平等、和谐、宽松的互动式教学环境。下面介绍几种青春期课堂互动的方式。

1、游戏式。在青春期课堂上可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例如,讲到“青春期中男孩女孩的身体又什么变化”这个内容时,让学生各自带一张童年的照片,玩“猜照片”游戏,在游戏中教师适时小结:“从童年到今天,每位同学都长大了,特别是到了青春期更为显著,那么,青春期的男孩、女孩身体有哪些变化呢?”引发学生讨论,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对于那些学生羞于启齿的词语,如“”,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

2、辩论式。青春期中,我们都无法回避中学生恋爱的问题。笔者在所在的贵州省罗甸县沫阳中学对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376名学生中有175人承认有恋爱行为。按规定,中学生是不准谈恋爱的,但中学生恋爱现象屡禁不止。对中学生恋爱默许是失职,简单禁止亦非良策,教会学生把握才是最重要的。教师的职责不应是阻止学生情感的发展,而应是采用疏导的方法,加强性道德观教育,把学生的激情与活力引导到个性发展的轨道上。为此,对“中学生恋爱”的话题,教师参与其中,谈自己学生时代的心理感受,创设一个师生平等自由、和谐宽松的环境,在学生中开展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先在各自的一方讨论,总结出己方的一些理由,再派代表陈述己方的观点。其实,学生对这个问题早就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只是此时才有机会当众表达出来。最后,教师应陈述自己的观点:青春期萌发出对异性的情感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一个人价值观的选择,要学会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负责。

二、青春期性教育应做到“男女平等”

在青春期性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重女轻男”现象。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女生初潮变化明显,经期卫生及月经的周期性所带来的影响,都必须给予特别关注;二是在青少年性犯罪中,女生往往是受害者。性教育不能“重女轻男”,如男生易忽视的包皮过长、包茎问题,男生初次遗精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变化问题,性所带来的精神压力问题,说明要重视和加强对男生的性教育。

三、青春期性教育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

在青春期性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他人身体的秘密,不勉强学生回答或他们不愿做的事,必须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在师生之间倡导平等、尊重、守密原则。例如,女生月经期中的问题,女生更愿意课后与教师交谈,而不愿意在课堂上提出自身问题;男生引起的心理障碍,更不愿意公开化。青春期出现的类似问题很多,有时需要教师课后辅导,单独面谈。课后辅导的形式可采用直面交谈、电话交流等方式。

在青春期性教育中,由于传统的一些观念,学生不敢正视青春期出现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变化,但是又羞于向老师或父母请教。有些教师或父母由于没有科学的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对学生出现的青春期性问题不能很好地回答。笔者采用如下的调查表对贵州省罗甸县沫阳中学作了调查。

中学生期中总结范文第10篇

七年级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针,以“养成”教育为重点,认真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加强七年级全体师生的常规管理,倡导良好的班风、学风、教风,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工作目标:

依据学生的特点,我们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抓养成教育,利用集体办公的优势,兴教研之风。

1、依靠、发挥组内教师的作用,形成合力,创建优秀年级组。

2、加强教风、班风、学风的管理与建设,杜绝违法违纪和重大事故的发生。

3、把好年级组整体教学质量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四、主要工作:

1、认真开好年级组会议,及时总结上周工作、有效地安排本周工作,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班级量化考核细则,从学生的做立行走到言淡举止,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3、确立学生、班级奋斗目标,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4、每月召开一次班干部会议,了解班级学情,加强班干部能力的培养。

5、认真组织、明确分工,确保两操、早读、自习课辅导、住校生晚自习的质量。

6、定期召开住校生会议,对他们的学习习惯、住校的起宿、到校时间、个人开支做具体指导并严格要求,很抓住校生的管理。

7、定期召开违纪违规学生会议,对他们多进行品行教育。

8、及时召开家长会并做好家访工作,努力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

9、做好月工作和期中、期末工作总结,及时推广好的学习经验和好的班级管理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班级队伍建设。

10、围绕班级量化细,各班制定相应的学生评价细则,健全学生评价机制,更好地教育学生。

五、具体安排:

九月份:

1、加强常规教育,注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2、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班级量化考核细则,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

3、做好“民族精神月”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4、召开第一期班干部会议,了解班级学情,明确班干部的职责;

5、召开住校生和违纪违规学生会议。

十月份:

1、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2、班级之间进行学习经验介绍,年级进行班级管理经验交流;

3、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对违纪违规学生进行教育;

4、召开第二期班干部能力培训会。

十一月份:

1、做好期中总结及学习经验交流会;

2、组织召开学生家长会;

3、确定学生、班级奋斗目标;

4、召开第三期班干部会议,了解学情、教情,并及时反馈。

十二月份:

1、了解班级隐患,加强冬季安全教育;

2、组织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召开中间学生会议,了解学情,鼓励他们刻苦学习;

4、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对违纪违规学生进行教育,并对教育效果明显提高的学生及时表扬;

5、召开第四期班干部会议,加强班级管理。

元月份:

1、做好复习经验交流;

上一篇:小学生期中总结范文 下一篇:期中总结主持词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