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03 16:49:45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1篇

专题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由学生命题、阅卷、讲课所想到的

从调查问卷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境

冷战史研究现状与相关历史教学特点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给历史教育的启示

新中国历史教学大纲演变概述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作业评价的尝试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

开国大典为何没留下完整的影像资料

马歇尔计划和西欧经济的恢复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建立时间小议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霸权与对话教学

用心、用情感受中学历史教学

关于社会生活史教学的思考

关于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几个问题

从纪连海老师上央视百家讲坛说起

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动态

万里传书情系古驿——中国古代驿站鸡鸣驿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例析

历史课程中师生平等观的构建

口述史与中学历史教学

的语言特色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语文知识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浅析多元智能理论对历史新课改的启示

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模块的开设

雅各宾派政策评析

历史学与国民精神生活建设

“值百抽五”是《南京条约》附件规定的

论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论证讨论模式

互联网上历史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理

对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的建议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应谨防五个误区

补用乡土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中国历史》门券大观

应用型历史小作文题初探

谈“永昌通宝”和“大顺通宝”

内蒙古自治区是何时建立的?

浅谈研究性学习氛围的创设

“行动研究”在历史教学中的构建与运用

鸿沟和邗沟都不是中国最早的大运河

“巴以问题的探索”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对美国问题和中美关系的文科综合分析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练习模式新探

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的霸权主义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

读图看新中国农业政策的演变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环境史 中学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一、环境史的内涵与发展

在《美国环境史: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中美国学者纳什第一次提出“环境史”这个词,他认为: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环境责任的呼声的回应”及“历史上人类和他的全部栖息地的关系”。环境史学是首先出现在美国,基于生态学理论,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学科的历史。真正意义的环境史产生于美国,可以追溯到1970年左右,这归功于一些专业环境史家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中国环境史学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学者介绍国外的环境史研究成果,并逐步形成中国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二、环境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因素与历史的结合之处非常多。例如,在讲述隋唐时期环境与政治的关系中,如果国家足食足兵,那么也有利于国富民强,长治久安。而足食足兵的基础便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根本又是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古代社会中,尤其是靠天吃饭的农业,更是与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早期的时候,气候温暖湿润,虽然经历隋朝末年的战乱之后,农业能够迅速恢复,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为唐朝初年的盛世建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北方的牧业在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得到了充分发展,游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多能与唐王朝和谐发展。唐代中后期,气候转冷,水热条件恶化,这使唐朝的军队战斗力也受到影响。黄河流域是富庶的农耕区,但是在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破坏性影响,不能继续发挥农业的作用,唐代的兵制为府兵制,需要士兵自行购买作战装备,当关中平原的农业长期处于欠收状态,农民自然没有余粮,直接导致府兵制的崩溃,唐朝的军事力量也就遭受极大打击。气候的变化使得居住于关中平原的王室受到了很大影响。即使在淮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了新的富庶农业区,但是这个新的地区离王室又过于遥远,通过杯水车薪的漕运已然无法解决饥荒问题,未能挽救王朝的崩毁。在农业国家中,环境影响农业的发展,而农业又牵制着政治的运作。因此农业与帝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陕西布政司奏,西安府三十三州县地方自去年雨水连绵,秋成失望,人民缺食,至冬无雪,今年春又无雨,二麦不遂发生,况瘟疫大行,人多死亡”曾近孕育出汉唐盛世的陕西省,到了明代,随着人类对黄土的过度开发,元末战争的破坏,黄土高原北部水土流失加剧,土地开始呈现荒漠化趋势。大规模砍伐森林开拓土地,黄河的含沙量与日俱增,导致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日益严重。随着明清时期中国处于又一轮的小冰期,气温的普遍下降导致北方耕种条件的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也使得土地收入减少。明代环境的恶化对明王朝的北部边疆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往农耕王朝对北部少数民族进行成功的远征作战之后,面对新掌握的土地往往实行移民实边的政策,以此加强自己对新征服土地的控制能力。但是到了明代北方环境破坏,并不利于庄稼的生长,使得擅长农耕的汉民族难以在北部边疆生存,大大减弱了明廷对北方边疆地区的控制。同时在小冰期作用下,草原带向南移,北方蒙古族逐水草而居,势必会南下。北方蒙古骑兵南下,增加了明廷的生存压力。而且正是由于军费在运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不断激增,明廷很难通过军事的手段解决北方的危机,北虏问题伴随明王朝的始终,正统十三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庚戌之乱”,明朝北京两次受到蒙古骑兵的威胁,勃勃生机消耗于无休无止的防虏战争,明廷毁灭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正是来自于北边。

关于哥伦布大探险的历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归类为经济专题中,其着眼点是在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对于哥伦布的航行,环境史学家有不同看法。传统学者认为,哥伦布的航行欧洲的扩张,是对美洲的侵略。在环境史学者看来,哥伦布航行的确存在如上问题,但环境史学更看重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例如环境史学者克罗斯比,早期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哥伦布大探险的学者。他认为,哥伦布航行是欧洲生态扩张的开端。欧洲的动植物被带到美洲,相应的美洲的动植物也被带回欧洲。“1592年美洲出现了新的景象――大教堂、小麦田、带轮子的车辆、在特斯科科湖上出现了双桅帆船和懒洋洋水手,之前那里仅有独木舟和大汗淋漓的桨手。在新大陆上出现的新动物更是令人吃惊:猪、羊、山羊、驴,在北部有十万亩的牧场里到处都有牛,还有成千上万只马”。在克罗斯比看来,欧洲入侵成功,原因不单纯只是坚船利炮抑或是动植物,主要在于病菌的入侵,在这部分,他提到了“处女地传染病”,这才是真正成功的原因所在。关于新航路开辟这一部分,中学历史教学中并未涉及原因,但教师需要讲述原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

通过上述简单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其实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地渗透环境史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必要的,可以大大拓展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范围,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三、结语

2004年开始,部分地区在国家的指导下开始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结合目前的国情看,主席在任期内提出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是对中国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深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惨重。如今雾霾已经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挥之不去的阴影,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因此,通过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史,使学生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开拓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思考,且不仅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符合国情的需要。如此则需要中学历史教师对环境史有一定的掌握,需要中学历史教师在讲课中对插入环境部分内容的拿捏。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学习本来就是对中学历史教师的一种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师当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七,天顺五年夏四月辛卯条.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3篇

摘 要:考古学不仅是历史研究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中学历史教学也有重要意义。考古学是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重要科学,是支撑历史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对于历史教学而言,考古学也具有重要意义。考古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时间较为悠远的历史文化。掌握好考古学的知识,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考古学;中学历史教学;证据

考古学是以科学手段发掘实物资料,利用器物、文献学、地层学等研究方法,以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科学,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对历史学科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考古学通过对历史遗迹和遗物的研究,来验证古文献的记录是否正确,还原历史真相,解答历史疑问;考古学还可以提供新的资料,补充被文献所遗落的历史片段,充实历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考古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尤其是古代史,距今年代久远,古文献的记录不一定完全可靠可信。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人类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的政治制度,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独立思考的能力尚未形成,知识的获取主要依赖课本和老师的讲解等地间接经验,且尚未对古代的社会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和形象的中学生来说,课本所给知识的正确性和教师展示给学生资料的丰富性,对学生理解历史,形成对历史的基本概念,学好历史,喜欢历史具有很大的意义。

而考古学可以很好的中学历史教学解决这些问题。考古学可以通过发掘的遗迹和遗物来验证历史记录的正确与否,解决一些历史争议的问题。比如,对于夏朝的年代甚至于夏代是否存在,在二里头遗址发掘以前一直存在着争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也是老师面临的一个教学难题。人们对夏朝存在疑问的主要原因是历史文献对夏朝的记录晚于夏朝数百年之后,特别是记叙系统夏朝历史的《史记夏本纪》出现在夏朝一千四五百年之后。为了证明夏代的存在,考古学家开始了一系列的不懈努力。1959年夏,中国考古研究所率队在传说中的夏人活动的中心豫西对“夏墟”的调查,二里头遗址进入人们的视野。该遗址范围为东西约2公里,南北1.5公里。包含的文化遗存上自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此遗址兴盛时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文化时期,考古界将其主要阶段称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夏代的存在,其次,在遗址发现的青铜器、玉器以及宫殿的遗址对于研究夏代的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在于,老师在向学生讲解夏朝时不再是讲解历史学家的猜测,不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一个制度健全的奴隶制王朝。对于学生来说,心中的不再存在疑问,不再因为没有实物的发现而把夏朝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能更用心的学习夏朝的历史,把夏朝当做一段信史来学习。

其次,考古学能提供一些实物,解决古代历史距今较远,与学生生活差距大,难以想象的问题。古代历史距今年代悠久,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人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古代历史较为抽象,难以理解。而考古学则可以用实物来还原历史,向人们展现一个活生生的历史。比如说在中学讲解远始社会中原始人的生活,如果教师只通过干涩的语言来描述,学生不可能对原始人的生活形成一个鲜活、生动的印象,无法想象他们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原始社会的生活只是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如果老师运用考古发现,向学生展示考古学家还原的原始人的头像,展示考古学家发掘的原始的打制石器或者磨制石器,展示原始人的墓葬坑,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原始人的生活和一些制度,在头脑中形成对原始社会的大致印象,而并不是零散的知识点的记忆。

总得来讲,考古学能够提升历史学科的学科科学性和学科专业感,让学生明白历史讲究根据,讲究证据的,让那个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感。而不是只是简单地将历史当做一门课程,只是简单地学习历史的知识点。

再次来说,在课堂上运用考古学的知识能丰富课堂的知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中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对自己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好奇心较强;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较强,且形象思维的记忆能力更高,作为一个合格的历史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思维特点,提高讲课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说讲人民版必修二的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一课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涉及到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由于学生从小远离农业生活,在农业技术方面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古代的农业技术距今时代较远,难以理解,所以学生对农业技术的讲解缺少兴趣,很难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如果在教学中以考古学在在古代农业技术的发掘遗物或者是对农业技术考古遗迹的研究为依托,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或遗迹的图片,通过图片向学生讲解每一个农具的特点、如何运用以及其功效。还可以旁征博引,向同学们讲解考古发掘的过程,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同学们的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考古学的知识符合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独立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师;中学;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80—02

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存在着专业和功能上的内在一致关系,从以下三个不同层面可以得到验证:

一、在中学历史教师看来,中学历史教学与高师历史教学是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目标、不同规格的学科教学,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一是中学(初中)历史课程属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它的任务和目的是向全体学生进行历史基本知识教育,而高师历史教学则是对已经接受基本历史教育的受教育者进行更加系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专业学科知识与学科理论教育。简单讲就是,高师历史教学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是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最大区别。二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较高师历史教学内容浅而少。所谓浅,是指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受施教对象、教材体例和授课时数等限制,一般停留在学科知识的表层,仅传递历史的主干信息及来龙去脉。所谓少,是指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较高师历史教学要少得多,不仅整体内容少,而且单元内容也少。三是中学历史教学面临学生升学考试压力,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考试需要,因此带有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四是中学历史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可以发现和培养历史学习型人才,但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型人才。而高师历史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及其对学生志趣、知识、智能、技能等测试和培植,可以直接或间接“孵化”出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的初级专门型人才。

二、在高师历史教师看来,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虽属同类学科教学,但二者在培养目标、教育规格、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学科层次等方面迥然有别

一是就培养目标而言,按照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高师重在培养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能够独立从事不同层级学科教育教学和学科学术研究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偏向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及广延性,强调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思维生成。二是就教育规格来讲,高师教育属高等教育。正因如此,它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及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的理论水准,又要依循学科教育教学原理及其规制的运作程式,凸显本学科高等教育的知识内涵和教育价值,还要与高师其他学科如公共基础课的教育教学相衔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本学科在高师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三是就教学任务来讲,高师历史教学除讲授学科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外,还要开设和讲授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专业知识的视域也比中学历史教学宽得多,广得多。总之,无论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高师都比中学庞大得多,复杂得多。四是就教学方式方法来讲,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法,辅之以活动教学法。无论何种方法与模式,都是为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受制于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实中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点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中招考试,即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水平。所以,素质教育背景下创建和使用的许多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中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被老方法、老模式所替代,没有也难以发挥其有助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作用,结果使新课程教学改革陷入“穿新鞋走老路”或“新瓶装旧酒”的窠臼,始终无法实现质的飞跃和突破。而高师历史教学虽然也存在诸多类似于中学教学的弊端,但因高师历史教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不同于中学,加之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不同,教学方法有明显的个性化和灵活性,一般不拘泥于某一种或几种教学方式,而且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学习年级的递升和自主学习与理解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引导式、自主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模式。此外,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还要辅导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开展学术研讨活动、进行教学实习等,对学生实施岗前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实际工作能力。五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环节、细节及要求上,高师与中学也有明显的差别。总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是隶属于同一学科的目标、层级、任务、性质等异同并存的两种独立的教学体系,或者说是建筑于历史学科道路两端、高低大小、类型功能等各不相同的两座学科教育教学“城堡”,尽管一条学科大道纵贯其间,但二者之间的联系绝非因“同类项”而能够简单合并或前后颠倒,而是“输出(中学)-接纳(高师)-加工(高师)-再输出(高师)-再接纳(中学)”,类似于来料加工或合同定购的教育契约关系。是否接纳、接纳多少、按什么模式加工、照什么流程生产、凭什么标准检验,其主动权不在中学,而是取决于高师学科教育培养目标及见诸于之上的师资队伍状况与院系包括学校在内的软硬设施建设等整体条件。当然,社会对历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师的历史学科教学。但整体来讲,在高师学科再教育过程中,没有也很少考虑中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和需求,这就造成了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脱节或两层皮现象。

三、在教育家和历史学家(包括历史研究专家和历史教育专家)看来,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是从纵向角度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属同一学科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都旨在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知识及其内在规律,都以人类过往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及承载这些活动信息的物质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一句话,都是讲授人类过去发生的事,并通过揭示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追问和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给人以思想文化上的浸润和心灵智慧上的启迪。二是从横向看,中学历史教学与高师历史教学是同一社会背景和时空条件下分属不同教育类别、承担不同教育任务的独立的学科教育过程,都按照国家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意志与要求,实施各自的课程和教学计划,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程序和评价标准,彼此封闭运行,自成一体,共同构成国民教育体系中网络状的独立学科教育教学体系。三是从纵横交织或大教育观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种广泛性的直接表现就是,中学历史教师队伍的职前教育和岗位培训任务大多由高师历史教育专业承担,同时中学历史教材、教参及辅教学资料的编撰、修订、勘误,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都离不开高师院校的参与和审核。可以说,中学历史教学在学科知识的选择、体系的厘定、内容的设置等方面,无不受高师历史教学研究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学历史教学是高师历史教学在不同层级教育过程中的浓缩与折射。正因如此,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具体讲就是,二者在学科教学上是层次有别、本体一致、引领跟进、相容相汇的“闭合回路”。尽管学科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专业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层次性,但高师作为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主阵地,理应且有必要同基础教育在学科教学上保持密切沟通。这是学科教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科教育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冯长运主编.全日制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金相成主编.历史教育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提问;现状;重要作用;实质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92-01

一、引言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应该是一门生动有趣、轻快、灵动的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应该是轻松、欢快、课堂欢声笑语的。然而当前的现状并非如此,当前的历史课堂基本上是教师在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照本宣科,而学生在座位上做其他的事情。教师没有教书激情,学生没有学习的心态。这样的历史课堂现状需要改变,中学历史教师应重视历史科目,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历史教学提问,用细微的历史教学方式改革去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从而把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意义。

二、中学历史课堂的现状

目前,中学历史没有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走进中学的历史课堂发现很多的不良现状,如以下:(一)教师照本宣科教学。中学历史教师很少感到有成就感,面对一成不变的历史教科书教师们基本上都是照着课本教材在讲述,很少转换其他的教学方式或者进行扩展性的历史内容。(二)沉默尴尬的历史课堂。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问题,学生的反映也是不尽人意。很多历史课堂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个人的声音,而一旦教师一旦停止说话,课堂就会出现沉默的现状。(三)无趣的提问无味的回答。在当前的历史历史课堂上还有这种不良现状,一些教师的历史教学提问实在是过于无趣没有意义,有些教师只会问一些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答案。而讲台下方的同学也是不思考胡乱回答。(四)学生的积极性过低。中学生对历史并没有太多重视,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学生经常是讲话、看小说、写其他科的作业甚至埋头睡觉等。

三、中学历史教学提问的重要作用

既然中学历史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那么教师和学生就应该重视起来,特别是教师方面。中学教师不仅要从心里改变对历史的看法,而且还必须对课堂上的教学提问做出一些改进,因为中学历史教学提问对历史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改变中学历史课堂的氛围,教师的教学提问是最重要的。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些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唐代的大学者主要有谁?”时,学生不仅会对问题进行思考,而且面对自己不了解的历史情况就会查资料最后举手回答,时不时的历史教学提问不仅有利于学生表现自我,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对历史热情,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历史。

2、有利于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当教师提出历史问题时学生就会专注于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去翻课本、查阅资料,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是心无旁骛的。因此历史教学提问有利于学生忘却其他的事情而专注在历史课堂中。

3、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中学历史课程并不复杂,而历史教师要想从中找到成就感、学生要想从历史课程中找到乐趣,那么师生融洽的沟通与交流是必须的。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提问可以创造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在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完成了语言、眼神的交流沟通,教师得到满意的历史答案,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到满足。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中学历史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课程,但是这个课程也不至于过于简单到教师照本宣科进行教学。历史教学提问也是教师的另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对问题提出回答,在一问一答中,教师的教学能到改革,而且能够顺利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涵养。比如学生在思考“唐代文化能够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哪些?”时,学生的思维就会扩展开来。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翻课本并结合曾经学过的知识等,就会考虑到经济、军事、国家支持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等等,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等得到答案,久而久之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就成长了起来。

四、中学历史教学提问的具体措施

中学历史课堂需要教学提问,然而这些问题的提出不是随随便便抛出来让学生作答的。要想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意义,教师在教学提问方面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提问要遵循启发性、针对性 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提问之前就必须考虑好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于历史教学提问教师要尽量做到启发性、针对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教学提问要想有意义,教师就必须考虑问题是不是能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学生从该问题能够了解到哪些知识,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等。针对性就是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偏出学生的历史知识范围。

2、教学提问围绕重难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要注意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尽量不出现提问内容偏差、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或者与该课程所学无关的问题。同时教师的教学提问应该围绕当天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提问才会让学生学到最需要得到的知识。

3、教学提问要适时、适量 中学历史课堂上的教学提问并不是追求多,而是需要有质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收获到知识。历史教师提问问题时要考虑到适时、适量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进入新课程时对前边知识的提问、学完新课程的复习提问等,还有教学提问也不宜过多而影响内容教学。

4、教学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交融 一个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提问要注意到新旧知识的交融,让学生在问题中结合前边所学的知识再结合新的历史知识并且进行一定的创新,这样的教学提问才是最明智的。

总之,中学历史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重视,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要重视教学提问的重要作用,从该课程的特点、学生的角度出发,创新中学历史教学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中学历史课堂焕发新光彩!

参考文献:

[1] 邱雪华.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6篇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可以说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就是品德教育。所以,简单地说,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讲则是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同学老师,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教育;是温良恭俭、文明礼貌的教育;是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教育;是科学态度、敬业精神的教育;是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不可想象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家乡,连家乡都不爱的人会爱祖国,连祖国都不爱的人会爱党爱社会主义。我们希望通过德育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做到谦虚好学、勤奋上进、诚实正派、遵纪守法,爱家乡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这也就实现了我们历史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呢?

一、紧扣课本,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科书写进的大量优秀历史人物,是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借助于优秀人物的形象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教师可以先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再进一步从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分析和规范这些道德品质。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有三:一是个人与国家、民族、阶级、集体之间的关系;二是个人与他人(包括师长、父母、同志、朋友等)之间的关系;三是个人对自己(即自我道德修养)的关系。任何个体在面对这三种关系时,必然会产生各种道德标准和行为抉择。对上述三种社会关系的处理是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基础。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归纳历史人物道德行为所涉及到的三类社会关系,是道德知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特点,应主要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

二、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内心体验。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借助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历史教师加工创设的道德情境中道德形象的行为、情感及道德知识进行,具有间接的、想象的、伦理认知的特点。道德情感的培养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主要借助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进行。历史上的道德形象虽然远离现实,是间接的,但他们是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榜样而存在,并且生动、具体、鲜明,所以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潜心酝酿情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另外,与历史知识有关的电影、电视、小说等文艺作品对培养道德情感也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优秀文艺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或组织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习惯两部分。历史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需要通过有意识的练习以及与坏习惯恶势力作斗争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中学会处世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逐渐明辨是非、习善成性。当前,一些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道德风气及家庭不健康教育的影响,养成了自私、享乐、厌恶劳动、不爱学习,不敬老爱幼等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作为历史教师应与班主任及学校协调一致,并争取家长的配合,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7篇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本刊主要面向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教师和研究生,是中学历史教育领域内的重要刊物之一。该刊涵盖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历史教材的解读、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设计的研究等,涉及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该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并且能够为历史专业学者、教师和研究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刊在华东地区及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多年来办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刊在华东地区及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多年来办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编辑部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及时的高考资讯、江南和苏中众多知名学府,栏目主要有“新课程研究”、“高考研究”、“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教学参考”、“课程实验”等。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8篇

>>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备课策略初探 中学历史教学新策略 中学历史备课的新思考 浅谈中学历史教师备课前的准备 中学历史深度备课的二三事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论中学历史的开放课教学 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做人教育 论中学历史教育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 中学历史教学分层备课的思考与实践 从教案到教学设计:中学历史备课的趋向探析 中学历史教学的想法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点 论“中国梦”与中学历史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论中学历史教学的备课策略 论中学历史教学的备课策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温廷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备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就备课而言,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特殊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备课内容和要求是十分宽泛的,这里就资料收集、宏观把握和课件开发三方面给初中历史教学一线的老师提出一些建议:收集资料注重“三个不惟”,即不惟教材、教参和网络;宏观把握要抓住三个关键,即思路、框架和衔接;课件开发要做到“三不”,即不照搬他人课件,不追求课件华丽,不让课件束缚学生思维。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 备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94-02

备课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环节,是讲好一节课的基础。艺术界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上课也是这样,只有课前精心准备,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广泛占有资料资源,巧妙构建框架结构,充分预设各种突发事件,才能使一节课上得精彩,学生听得舒服,教学效果良好。就备课环节而言,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既有相同的普遍规律,也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属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在中学历史教学备课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收集资料,注重“三个不惟”

历史学科对史学资料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对历史资料的占有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在备课中广泛查阅、收集、整合资料是备好课的第一步。这一过程中,一些中青年教师往往图省事,走捷径,没有做到对资料的广泛收集和有机整合,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出现不该有的缺憾甚至错误。

资料的收集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三个不惟”。

一是“不惟教材”。教材即课本,顾名思义就是上课的根本,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最可信、最可依赖的文字材料。但是,教材由于受到篇幅以及学生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容量过大,特别是不同的史学观点,课本不可能详加叙述。同时,不同的版本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表述也各有取舍,而这些恰恰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一位青年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夏商周的建立一课时,遇到这样的情景:有学生质疑说,“我认为夏朝是启建立的,因为尧舜禹部落首领的更换是禅让制,启是第一个没有经过推荐当上首领的人物”。但这位老师对学生可贵的质疑不仅没有鼓励,反而严格按照课本上的陈述简单地否定了学生的观点。如果课前老师对史学界关于“夏朝建立者”学术争论的有关资料比较了解,完全可以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争论的要点,给学生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收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良好效果,同时也达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地渗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良好效果。一个闪光的亮点就这样变得暗淡无光,而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许还要深远得多。

二是“不惟教参”。《教学参考书》是教师备课最重要、最便捷的资料来源,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并熟记教参提供的资料内容。但是,教参也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做到包罗万象。一些细节问题,一些关联的知识点教参是不能提供的。比如,有的教师在讲到印度婆罗门教的四个等级时,把刹(cha,四声)帝利读作刹(sha,一声)帝利,甚至还对学生进行了强调。其实,只要随手翻开汉语词典就会查到:当“刹”字读sha音时,意为“让运动的物体停止下来”,组词刹车、刹~之风。当“刹”字读cha音时,解释为梵语,无实际意义,组词刹那、古刹。当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教学中不该出现的错误自然就避免了。同样,贞观之治的“观”读四声,也有历史老师不加研究地读作一声,都是在备课时没有广泛收集查阅教学资料并作深入研究造成的错误。

三是“不惟网络”。网络资源极其丰富,为我们备课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服务。但是,网络最大的问题是“不负责任”,所以网络资料的真伪性一定要加以辨别,千万不能不加考究就把“百度”出来的东西当作真实资料教给学生,从而造成不该有的教学错误。作为老师必须对学科负责,对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

二 宏观把握,抓住三个关键

从备课的视角来看,既要有微观的细腻,更要有宏观的掌控。课要上得好,备课时首先应该从宏观出发,有思路有高度,重点抓住三个关键:一是捋清思路,二是搭好框架,三是做好衔接。这就好比建一座坚固的大厦,设计要科学,地基要扎实,框架要坚硬。

所谓捋清思路,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即提纲挈领地理清一节课的主线,抓住并围绕这一主线设计教学进程。这样一节课就能条理清晰,思路不乱,这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一环。有了清晰的思路,才能搭好框架。搭框架就是环节设计,就是骨架支撑。一节课必然由若干环节组成,但环节不能无序排列,不能没有骨架做支撑。因此,必须在吃透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搭建一个一目了然、一针见血破解主题的框架。笔者在讲授老人教版初一蒙古雄踞漠北和满洲的兴起一课时,深有体会。这节课讲的是明朝中后期,明朝中央政权和退居漠北的蒙古残余势力以及正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洲族三者之间和与战复杂的关系,可谓头绪多,思路乱。最终,在反复思考后,我抓住了汉族中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和与战这一主线,设计了如下的框架。

这一框架结构以板书形式展示出来,理清了思路,抓住了主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节初中历史课一般包含三个左右的知识点,如何将这几块知识有机串联成为一体,这就涉及衔接的问题。前因后果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做好衔接对上好历史课尤为重要。衔接得好,一节课天衣无缝,一气呵成;衔接得不好,磕磕绊绊,上气不接下气,历史的因果规律难以揭示出来。因此,在备课时要特别注意每个知识块之间的衔接。做好衔接的关键是吃透教材内涵,理清每个知识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 课件开发,做到三个“不要”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在备课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已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在课件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要尽量扬长避短,要努力做到三个“不要”。

一是不要完全依赖现成的课件。为了给老师提供帮助,《教学参考书》配备了电子资料库,每节课的课件都有。再加上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有的老师图省事,干脆把别人的课件粘贴过来为己所用。在日常教学中,对下载的课件稍加修改可以节省不少备课时间。但如果是公开课、优质课等重要的教学展示活动,其教学效果一定不怎么好。在一次市级优质课评比活动中,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当天讲课的七位老师教学环节十分雷同,如出一辙。后来发现问题出在他们在备课时间仓促的情况下,都采用了同一资料库的课件,一个思路走下来,自然毫无新意,更谈不上亮点了。从长远看,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还是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养成自己开发课件的习惯,提高自己设计课件的能力。

二是不要追求课件的华丽。课件的全称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千万不要忽略了“辅助”两个字。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在课件上下了很多功夫,不惜花费大量精力精雕细琢,结果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他们颠倒了主次,违背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切记,再好的技术也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更代替不了教学。

三是不要让课件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件的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但是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甚至漫无边际。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任务。但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往往用课件打出所谓标准答案,并要求学生牢牢记下来,学生的思维一旦超出课件固化了的路线图,教师立即引领学生回归到课件预设的轨道上。这实际上是用现代技术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做法,那就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德育;重要性;方法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科教兴国战略思想逐渐形成,而当今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也转向科技力量的竞争,其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这就使社会、学校造成了—种偏向,平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在此形势下,如何认识中学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实施品德教育就显得日益迫切和必要,在此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商讨。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中学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之—。历史学科的道德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注重以德育人,以史育人,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性格气质等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历史是进行优秀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曾说过:“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秀的传统和美德,这些都成为人们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中学历史教育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素质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道德素质教育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任务是传授历史的基础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衡量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时,通常以知识能力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生高考分数,以提高升学率。这样,就造成教师教学时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赵亚夫先生认为:“第一,历史学科是人文主义学科,最关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第二,作为基础教育范畴内的历史教育,其学科属性是教育学科,所以它必须关心教育和心理两方面的问题;第三,根据以上两点,中学历史教育必须反对‘知识中心主义’和‘单纯的养善主义’,也必须反对变相的‘知识主义’,即所谓的‘能力主义’。”知识教育是基础,人格教育是核心,文明教育应是伴随人一生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根据其学科性质,历史教学的重心应以塑造学生品格为中心。可以这样说:“学校历史教育若不以塑造新时代的人格教育为本位的话,那么就失去了设立本学科的意义了。”

2.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切忌空洞说教

根据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特点,进行道德素质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目的是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以无数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和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奋斗事迹凝集、表现出来的,它蕴含着丰富的史实。其中既有迷茫和探索,也有失误和成功,既有屈辱和抗争,也有挫折和奋斗。而且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对史实的分析和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吸收学科领域的新成果,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更新。这样既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亦可大大增强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3.充分利用历史教材的反面人物,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

在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反面人物,这些人物及其所作所为往往为人们所不齿。教师在讲授内容时,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讲清他们为什么遭人谴责。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重视历史教育中品德教育功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坚持不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坚实的道德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10篇

一、注重把德育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要求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注重思想性和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传授中外历史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讲授改革开放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巨大成就时,要注重强调中华民族的崛起,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来自于56个民族的齐心协力,借此增强学生对祖国建设和发展的信心和自豪感。在讲无数前辈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他们对今天的美好生活倍加珍惜,从而更加勤奋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小掌握扎实的本领,将来报效国家。

二、注重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感受之中

众所周知,历史的发展不可能永远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中的具体事例,联系事件的发展变化,根据不同事件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准确、合理地充分了解和认识历史,对于历史事件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评价,从而通过历史事件对学生起到德育渗透的效果。比如,在教师讲授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时,要正确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道理,是人民群众在推动着人类的历史不断发展前进。在讲授伟大的祖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时,要积极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引导青少年从小热爱中国共产党,将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三、注重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学生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唤起强烈的民族振兴意识,从小要有肩负民族复兴伟大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内心深处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注重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增强趣味性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要讲究趣味性,教育的方法要丰富多彩。比如,通过故事比赛、主题班会、辩论赛、报告会等不同形式,或组织学生搜集整理名人的感人故事,对学生进行喜闻乐见的、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使他们愉快地接受。通过教师结合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达到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目标。

上一篇:传统舞蹈教学范文 下一篇:艺校舞蹈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