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范文

时间:2023-03-10 19:09:43

中学历史

中学历史范文第1篇

《中学历史教学》(CN:44-1142/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教育类刊物,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学历史教学》由著名学者郭沫若题写刊名,有陈旭麓吕思勉等众多历史大师为此铺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刊物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强化教师教育为优势,把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进行密切结合,积极构建开放式、综合性的科研体系,是一本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刊物。

中学历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中学历史教育;功能;任务;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184-01

历史是研究过去为现实服务,是过去和现在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使“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通过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可以提高人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科学地预见未来的能力,而中学历史教育则是其中的关键。本文从功能、任务及价值三个方面对中学历史教育进行探讨。

历史学科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首先,中学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继承性的重要性,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批判继承中发展而来的。曾说过,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决不能割裂历史。对于历史人物,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学历史教学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教育我们的学生。南宋末年的爱国将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近代太平天国名将陈玉成“大丈夫死则死矣,何饶舌也”的革命精神,都值得后世继承发扬。历史教育就是通过学习这些中华儿女的优秀品格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情操,使学生得到系统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其次,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历史思维。学生从研读史料入手,设想当时的历史情景和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当事人的利益、价值和观点以及他们所作的选择,试着分析、找出对那些问题的不同处理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找出那些问题产生影响的历史条件和对当代的影响,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思维。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任务

要想弄清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任务,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中学历史教学是属于历史研究的范围还是历史运用的范围。历史研究是历史学家穷究历史发展变化,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的过程。“历史学是历史学家在对人类以往的历史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本质、意义所作出的一种理论解释和精神体验。……历史学使我们不是简单地只生活在我们自己的时代里,而是生活在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漫长的‘历史时空’里,从而得以同过去以往时代、同所有地域的人进行交流对话,汲取全人类的智慧与经验,把自己短暂局促的个体生命融入到世界历史的无限进程中去,获得对自我的超越和升华。”可见,历史学家们的工作是繁杂的、细致的、目的明确的。对中学生而言,学习历史只是为了运用历史。这种历史的运用包含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规律,对学生及整个社会进行宣传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中学生是要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为将来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规律积累足够的知识和经验,而不是要求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就去寻找探索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对中学历史教育价值的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人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使自身得到发展。人在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都是综合性的,单靠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不能有效解决。近年来教育和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正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反映。历史与许多边缘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再现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轨迹。在教学实践中挖掘这种联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如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相关的哲学、政治、经济和法律知识,现实的政治都有其历史渊源,学习历史不忘关注现实,要自然地将其与政治时事相联系。我们认为历史教育的意义不仅关乎社会稳定和进步,而且还在于它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和发展。历史学所研究的虽然主要研究过去人类的生活,但时间是永恒连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完美的统一于时间的向度上,因而史学思维模式在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几乎被完整地加以运用。史学思维模式是树立科学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所以离开了历史教育,就等于离开了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没有了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就难以谈及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的可持续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就需要各个国家、民族相互的了解并相互尊重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历史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能帮助人们以更理智的态度去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成员历史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历史学科的价值将会日益彰显,其独特的学科魅力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去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鲍坚勇. 中学历史教育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J].考试周刊,2009(14).

[2] 叶翔.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2009(10).

中学历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23-01

《历史课程标准》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其实生活本身就可以成为历史,历史也就是过去的生活。笔者试从自身的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尝试做到“从生活中学历史”,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从故事中学历史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俩交流的话,彼此都会有不同的两种思想!历史是由很多有趣的故事组成的,所以历史老师上课时尽量做到故事引领,让学生在故事中学到历史。例如:你从电视里了解到近期的历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央反腐,奥巴马访华等;从网络上了解到更远一些的历史──红军长征的故事、抗日英雄的事迹、金字塔国度埃及等等。你再把拥有的“历史”讲给另一个人听,不知不觉中每人得到了“一箩筐”历史知识,了解了更多,课本的知识就感觉越容易学会,说不定你就会喜欢上历史。再比如我们历史有很多比较好的书籍《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史记》等,只要教师认真读,会掌握很多有趣的故事,学生在趣味中掌握了历史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互讲,在这个过程中,多听、多说、多讲可是我们学好历史的法宝。

二、从实物中学历史

历史古遗迹是我们了解学习历史最好的“百科全书”。历史留下的实物无遗是最好的历史教学资料。例如,我们兴化就有丰富的历史古迹:斑斑古城遗迹;座座王陵古墓;郑板桥、刘熙载故居等等。真正走进这些历史古迹,亲眼目睹古人的衣食住行,能够感觉出他们昔日的繁华、辉煌、甚至不平、艰难等等。说不定还能隐隐听到当年郑板桥画竹时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施耐庵当年为写《水浒》走进百姓生活中。我们会为他们的智慧而折服,为他们的勇敢而呐喊。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精髓──不断探索学习的精神。再返回我们的课堂,面对历史考卷上的实物图片、材料题,是不是就有思想可发挥呢?

三、从歌曲中学历史

歌曲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很多能流髦两竦母枨有其独特的魅力,从歌曲中我们也能了解特定时代的历史。比如在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文,我播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其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且说说在当今这句话有无其时代意义。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了解了抗日战争关系到民族存亡,今天虽然生在和平年代,但局部战争时有爆发,要时刻保持警惕。在讲香港澳门回归一课时,播放容韵琳的《七子之歌》,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了解了香港澳门的相关历史,同时学生了解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历史意义,以及港澳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

四、从文学中学历史

自古文史不分家,文学和历史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比如在教七年级下册“靖康之变时”,我就让学生回忆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其中两位主人公分别叫郭靖、杨康,就是他们两位的父亲要他们记住这段历史,同时我让他们读岳习的《满江红》其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同样关注这段历史,学生通过小说和诗词更能把握这段历史。

五、从评论中学历史

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中的“官渡之战”这一知识点时,请同学们分析曹操的高明之处。同学们回答:“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经济上奖励农耕,实行屯田。”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这场战役中还有一个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心理因素”这句话,从而使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袁绍骄傲自大,被曹操烧掉粮仓后军心已动摇,而相对来说曹操则镇定自如,积极寻求战机。这时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心理因素而取得成功或者遭受挫折的例子。学生就会联系自己参加运动会、各类竞赛等活动时,因为心理素质而影响结果的情况。通过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都非常重要。

六、从身边学历史

初中历史开篇就是古代史内容,距今几十万年的远古居民与学生相距太遥远。怎样才能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遥远的历史产生亲切感呢?这就需要教师将历史与日常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设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中的“医学的成熟”这一知识点时,书本上只有“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等一段文字。如果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这样几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很难记住。但如果提问学生“平时家人生病了是怎样处理的”,则学生会说出打针吃药、或推拿按摩等答案。教师进而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西医方法,哪些是中医方法,甚至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比较中西医的不同,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等,从而得出中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的贡献的结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学历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备课 课堂教学 高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各种新的理念也深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不少低效和无效的行为,不仅影响了课堂高效教学的实现,也制约了历史人文教育功能的发挥,更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探讨和反思中学历史备课环节,使其能在教师进行高效教学中起到桥头堡作用,对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高效性,追求历史学科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转变旧观念,追求高效

从思想上转变是变革的先导,要改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低效和无效的现象,教师首先要摒弃旧的课程和教学的观念,重新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在新课改思想指导下建立新的高效教学的观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过去以教材为“本”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学生和国家中学历史教学新大纲为本新的历史课程观,真正理解历史学科的对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它对指导历史高效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性作用,“学科教学高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教的法则,而是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历史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新的课程观念,摒弃传统的唯教材观,以学生为本,改变过去教师“单向对学生填鸭式教学”的局面,积极设计构建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课堂教学氛围。

二、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教学的所有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情况,其教学就会盲目、低效甚至无效的。以学生当前的准备状态为出发点进行新的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情况,首先要确定学生的当前知识储备和认知发展情况,紧紧抓住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以此为基础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活动,在教学上有所偏重,实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出色地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有效的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学生自我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为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个体差异等,确定学生历史学习的原有基础和历史学习的现实需要,为学生找准学习的起点,保障学生高效学习。所谓“备课备学生”。

笔者所在的中职(中专)学校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大都为了应付考试,他们认为历史课是“副科”,这种消极、被动的态度也阻碍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历史相关人文意识的培养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就设计:引导学生改变旧观念,通过生动鲜活的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正确主动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构建自主的学习方式。

针对学生历史学科学习能力弱和学习兴趣不高的教学困境,课前应充分了解到他们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实际困难和想法,课前多会设计一些学案内容,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预习把握好每课重要的知识点,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课前学习,提前了解课程学习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去思考,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备课中应设计鼓励学生写历史收获笔记的内容,通过批阅学生的收获笔记,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洞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视角,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备课设计高效教学打下基础。

三、依托教材,深入钻研教材

教材等课程资源是保证教学高效实施的基本要素,包括: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创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既包括教材、参考书,也包括教学场所、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师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假设的情景等。历史统编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是历史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整合历史教材,高效挖掘历史课程资源。

在课前准备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教参所提供的内容信息,从整体高度把握好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现今中学历史新教材多是是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专题体系编写的,打破了过去按编年体顺序编写教材的习惯。要能从整体上把握好教材内容的基本结构,从而指导学生高效学习,就必须从备课开始就深入钻研教材。通过备课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隐性与显性知识,历史新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和正文材料,这些都属于显性知识。每课课前的导言,课文中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课后的的学习延伸,这些内容包含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利用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一些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注意整合好教材内容,由于现在中学历史教材在编写时多打破了传统的年展顺序,而以专题的形式编排,教师要在备课时灵活处理和整合教材。

四、选择方法,合理运用

随着中学历史新课改的深入,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下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见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依据和要求,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外在手段,不管选择哪种教学方法,关键是要达到实现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方式的选择不能盲目跟风。

为了更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最优的效果,我们应该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客观因素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其次,坚持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思想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学历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 小张化测试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05

所谓的小张化测试就是在特定的时间段,针对教学内容而进行的小规模考试,在题型和内容上与正规的考试有所不同。之所以称为“小张化”,是因为仅就所学的一小部分内容进行测试,知识覆盖面小。

一、小张化测试的主要作用

第一,可以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张化只是针对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测试,对教师而言,通过测试卷可以及时了解哪些知识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模棱两可、理解不透彻,学生成绩的差异到底是知识的储备不足还是答题方法、答题习惯有问题等等,教师了解这些信息就可以为下一步的教学和复习工作提供参考,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完善复习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对学生而言,通过测试可以了解自己所学的效果,如果成绩不理想可以反思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听课不认真,还是课后准备不足,或者是在答题方法或技巧上存在问题,及时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明确学习或复习的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第二,通过小张化测试可以复习巩固知识,夯实知识基础。小张化测试的内容是近期所学,通过做题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特别是在高考复习备考当中,小张化测试更能做到强化基础知识、夯实根基的作用,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基础知识,所以,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有效应对高考,赢在高考。

第三,训练考试方法。小张化测试本身是一次考试,而考试不仅是对知识的考查,而且是对学生的心态、方法、素养的考查。教师在授课或复习过程中会提到一些方法或技巧,这些考试技能如果得不到应用,教师讲了也等于没讲。目前中学历史考选择题或材料解析题,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有好几种类型,其解题思路和方法又各不相同,通过小张化测试,学生可以应用教师所讲答题方法,不断在解题过程中提升答题能力。

第四,小张化测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小张化测试能够考查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和能力,阅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些能力或要求为综合能力,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能使这些能力得到提升。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索知识可以找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和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小张化测试正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更能适应新课改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小张化测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展策略

在试题命制上要突出简单、典型、有效。小张化测试的主要特色便是在试题的数量上不同于正规的考试,所以在命制小张化试题的过程中,要针对特定的内容,严控试题数量,确保学生能做完。如果试题过多,学生做题不认真,甚至完不成,那就失去了小张化测试的意义。笔者在测试过程中一般命制20道选择题,1道材料解析题,学生在40分钟内能做完,测试效果较好。另外,要选择那些典型有效的试题,既能突出难点又能全面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试题难易要有梯度。确保小张化测试有效的前提是教师要精选试题。

让学生重视小张化测试。小张化测试无论在规格水平上,还是在试题内容上,都与正规的期中期末考试不同,学生容易轻视小张化测试。所以教师要讲清有关小张化测试的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小张化测试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测试中来,认真做答,从而避免小张化测试流于形式。

教师要精讲试卷。要认真对待测试结果,及时发现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并逐一解决。教师在讲解试题时要精要深,选择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不仅要讲解题过程,而且要对个别题目进行拓展延伸和能力渗透,使学生认识到这类题目应该怎样解决,如何规范书写答案。必要时进行方法上的点拨。通过精讲试卷,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习和解题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补充知识上的盲点,改变方法上的缺陷,有利于其后续学习。

中学历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标;教材;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79-03

任何学科的课标都规定着这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及内容框架,并对这门课程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但要做一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光研究课标还是不够的,还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所以分析中学历史教材与中学历史课标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一、概念解析

(一)什么是中学历史课标

历史课标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颁布,是历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实施的依据。它规定了历史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1]。在中学历史课标中,课程目标部分规定了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而内容目标则按照学生的学习板块和学习的主题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则是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的以及可操作的具体行为动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渗透。

(二)什么是中学历史教材

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材既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活动的主要凭借。在很多人眼里会把历史教材与历史教科书对等,认为历史教材就是历史教科书,这只是狭义的历史教材,而中学历史教材的含义所指应该是非常广泛的。新课改下的大教材观认为中学历史教材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各种历史教学材料,包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中学历史练习册、地图册和填图册等;历史补充读物;历史教学工具书、挂图;历史文物、模型等实物教材;历史学科方面的音像教材[2]。

二、中学历史课标与中学历史教材关系

对于二者的关系,不但是历史教师撰写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也是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要求进而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

(一)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是以中学历史课标为依据的

历史教材的编写与其他学科不同,历史教学应更注重对学生的三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历史课标对于历史教材的编写要求也体现着这一点,充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所以历史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历史教材时应领会历史课标的基本思路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体现出其要求来。可以说历史课标就是历史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而历史教材又是历史课标最主要的载体。历史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中学历史课标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另外,历史教材的内容要达到历史课标的基本要求,但同时又不能无限度的提高难度,历史教材的内容编写方式还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

(二)对学生最低限度要求的历史课标有利于教材的多元化

历史课标要适应历史教育的要求,还要适用于绝大多数经过努力就能达到要求的学生,历史课标对学生有着最低限度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历史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在国内普遍使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岳麓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大象出版社等几大类,这就体现了历史课标在最低限度这一基本要求下出现了多样化的教科书。

(三)中学历史课标赋予了教材编写的灵活性

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的发展特点、自然条件等不同,又考虑到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等因素,每个地区可充分利用该地区的特色丰富课程资源,并开发出既符合历史课程标准又能体现本地区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历史教材,这也叫乡土历史教材。它充分体现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四)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和运用反过来检测了课标的合理性

历史教材的编写和运用对历史课标的检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对历史教材的编写和运用可以检验历史课标是否可行;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历史教材可以不断完善历史教材和历史课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主要就是通过历史教材,而中学历史老师在使用历史教材时肯定要先懂得如何很好地运用历史教材。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适当的补充教材[3]。因此在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中的历史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历史教材和历史课标也会得到补充和改善。

三、对于二者关系的处理措施

(一)深入研习中学历史课标

深入解读中学历史课标,并用其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使教师从广度和深度上把握v史教学,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历史意识并提高认知水平,进而得到全面发展[4]。

(二)在教学过程中钻研中学历史教材

教学过程应依据中学历史课标的要求,了解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拓展和优化教材内容。

1.关注历史知识之间的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大多为专题史,某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被割裂开来,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如:必修一中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两课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课与必修二中洋务运动的关系。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更加严重的剥削,困苦不堪的人民奋起反抗,最终爆发了由底层农民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又促进了洋务运动开展,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而起步了。

历史教师在依据中学历史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各知识点之间清晰的脉络,帮助学生从横向、纵向等方面全方位了解历史,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学会以史为鉴。

2.适当补充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知识,通常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教材以外的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必修一中辛亥革命一课,在讲述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我引用了影视资料《白鹿原》,并通过分析故事中背景和人物的形象、对白和结局,提问并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的理解。另外,再补充鲁迅的文章《风波》《药》,使学生产生对革命者的英勇献身精神的敬仰,让学生认识到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尊心。

总的来说,中学历史课标与中学历史教材的关系就像树干与树枝的关系,无论树枝有多少个,都会围绕树干延伸,相应地,无论中学历史教材有多少版本,它都必须围绕中学历史课标的要求进行编写。也就是说,教材内容的编写和结构、风格的设计都必须依据和围绕历史课标,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教材只是我们的一种学习工具,是联系课标和教学的纽带。任何版本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都跳不出课标的要求。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认真研究历史课标,并立足历史课标大胆使用教材,灵活驾驭课堂教学,才能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中学历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环境史 中学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一、环境史的内涵与发展

在《美国环境史: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中美国学者纳什第一次提出“环境史”这个词,他认为: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环境责任的呼声的回应”及“历史上人类和他的全部栖息地的关系”。环境史学是首先出现在美国,基于生态学理论,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学科的历史。真正意义的环境史产生于美国,可以追溯到1970年左右,这归功于一些专业环境史家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中国环境史学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学者介绍国外的环境史研究成果,并逐步形成中国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二、环境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因素与历史的结合之处非常多。例如,在讲述隋唐时期环境与政治的关系中,如果国家足食足兵,那么也有利于国富民强,长治久安。而足食足兵的基础便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根本又是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古代社会中,尤其是靠天吃饭的农业,更是与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早期的时候,气候温暖湿润,虽然经历隋朝末年的战乱之后,农业能够迅速恢复,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为唐朝初年的盛世建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北方的牧业在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得到了充分发展,游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多能与唐王朝和谐发展。唐代中后期,气候转冷,水热条件恶化,这使唐朝的军队战斗力也受到影响。黄河流域是富庶的农耕区,但是在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破坏性影响,不能继续发挥农业的作用,唐代的兵制为府兵制,需要士兵自行购买作战装备,当关中平原的农业长期处于欠收状态,农民自然没有余粮,直接导致府兵制的崩溃,唐朝的军事力量也就遭受极大打击。气候的变化使得居住于关中平原的王室受到了很大影响。即使在淮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了新的富庶农业区,但是这个新的地区离王室又过于遥远,通过杯水车薪的漕运已然无法解决饥荒问题,未能挽救王朝的崩毁。在农业国家中,环境影响农业的发展,而农业又牵制着政治的运作。因此农业与帝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陕西布政司奏,西安府三十三州县地方自去年雨水连绵,秋成失望,人民缺食,至冬无雪,今年春又无雨,二麦不遂发生,况瘟疫大行,人多死亡”曾近孕育出汉唐盛世的陕西省,到了明代,随着人类对黄土的过度开发,元末战争的破坏,黄土高原北部水土流失加剧,土地开始呈现荒漠化趋势。大规模砍伐森林开拓土地,黄河的含沙量与日俱增,导致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日益严重。随着明清时期中国处于又一轮的小冰期,气温的普遍下降导致北方耕种条件的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也使得土地收入减少。明代环境的恶化对明王朝的北部边疆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往农耕王朝对北部少数民族进行成功的远征作战之后,面对新掌握的土地往往实行移民实边的政策,以此加强自己对新征服土地的控制能力。但是到了明代北方环境破坏,并不利于庄稼的生长,使得擅长农耕的汉民族难以在北部边疆生存,大大减弱了明廷对北方边疆地区的控制。同时在小冰期作用下,草原带向南移,北方蒙古族逐水草而居,势必会南下。北方蒙古骑兵南下,增加了明廷的生存压力。而且正是由于军费在运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不断激增,明廷很难通过军事的手段解决北方的危机,北虏问题伴随明王朝的始终,正统十三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庚戌之乱”,明朝北京两次受到蒙古骑兵的威胁,勃勃生机消耗于无休无止的防虏战争,明廷毁灭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正是来自于北边。

关于哥伦布大探险的历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归类为经济专题中,其着眼点是在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对于哥伦布的航行,环境史学家有不同看法。传统学者认为,哥伦布的航行欧洲的扩张,是对美洲的侵略。在环境史学者看来,哥伦布航行的确存在如上问题,但环境史学更看重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例如环境史学者克罗斯比,早期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哥伦布大探险的学者。他认为,哥伦布航行是欧洲生态扩张的开端。欧洲的动植物被带到美洲,相应的美洲的动植物也被带回欧洲。“1592年美洲出现了新的景象――大教堂、小麦田、带轮子的车辆、在特斯科科湖上出现了双桅帆船和懒洋洋水手,之前那里仅有独木舟和大汗淋漓的桨手。在新大陆上出现的新动物更是令人吃惊:猪、羊、山羊、驴,在北部有十万亩的牧场里到处都有牛,还有成千上万只马”。在克罗斯比看来,欧洲入侵成功,原因不单纯只是坚船利炮抑或是动植物,主要在于病菌的入侵,在这部分,他提到了“处女地传染病”,这才是真正成功的原因所在。关于新航路开辟这一部分,中学历史教学中并未涉及原因,但教师需要讲述原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

通过上述简单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其实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地渗透环境史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必要的,可以大大拓展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范围,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三、结语

2004年开始,部分地区在国家的指导下开始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结合目前的国情看,主席在任期内提出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是对中国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深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惨重。如今雾霾已经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挥之不去的阴影,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因此,通过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史,使学生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开拓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思考,且不仅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符合国情的需要。如此则需要中学历史教师对环境史有一定的掌握,需要中学历史教师在讲课中对插入环境部分内容的拿捏。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学习本来就是对中学历史教师的一种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师当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七,天顺五年夏四月辛卯条.

中学历史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讲授;真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55-01

大凡历史题材的小说、影视剧,往往以其虚构和夸张手法,扣人心弦和荡气回肠的情节,吸引着观众,并被一些历史老师不加甄别地作为教辅资料加以运用。深受误导的广大中小学生天真地以为这就是历史,这不但加大了历史教师教学的难度,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观和历史观的形成。作为一位中学历史老师,讲真史,引导学生对历史事物和现象进行全面、客观地感悟、评说,责无旁贷。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讲授真史?笔者结合多年来教学实践,浅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一、进行材料教学,印证教材表述

材料教学,既可增强历史感,培养学生提取和解读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沧桑变幻,激发丰富的历史想象力,进一步了解、感悟和还原历史。

因此,要讲授真史,需围绕教学目标、重点主干知识,进行材料教学,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启发学生多角度探究、挖掘、阐析历史材料中蕴含的信息,归纳要点,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藉此印证或质疑教材中表述的史实史论。

二、组织辨伪勘误,还原历史真相

好多历史文献,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很难作为信史。即使是流传了数百年、堪称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经典爱情故事,也并非是历史真实。现行历史教材,也存在很多表述不当、牵强附会、主观臆断、评价偏颇等现象。备受诟病的1959―1961年的三年,直到笔者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多年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称之为“三年困难”时期,依然堂而皇之把人间惨祸归咎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令多少不明真相的学生信以为真。“左”倾错误时代的流毒及其历史观,仍或多或少影响着当今历史界。

因此,要讲授真史,需进行辨伪、勘误,去伪存真。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发展,随着尘封的历史不断被揭秘,史学观点不断被考证,不断推陈出新,一些历史真相逐渐大白于天下。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以发展的眼光来关注相关历史知识、考古成果和史学研究新成果,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考古意识。课堂上,可让学生讲述图片、旧照中的历史,并通过教师的点评给予规范或纠错。也可以小组辨伪勘误竞赛的形式,出示相关材料或影视剧视频,组织学生鉴别史实真伪,挑毛病,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和发现此中谬误之处,说明理由并勘误,还原历史的真相。

三、立足时代背景,感受真实历史

或因为政治宣传需要,或因为所处立场不同,不同时代乃至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对某一历史事物或现象的解读是不同的。极具争议的太平天国运动,显然是因为个人好恶而被人为地过分拔高。太平天国破坏力空前,繁华的江南地区成为一片废墟,以致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规模都极小,响应者大多是会党。对于美国“独立战争之父”华盛顿,不恋权力,近乎是一位完人,因为他家养了一群黑奴,硬要给人家贴上“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局限性”的标签。我个人以为不妥。这种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以意识形态评价之,令我啼笑皆非。而照搬所谓的历史规律用于解释历史事物或现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当做、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实在是显得简单幼稚。历史上有不少政治家及其御用文人强词夺理,自我美化、自我神化、自我标榜,以救世主自居,文过饰非,对对立方极尽污蔑,肆意诋毁,丑化,混淆视听。究竟孰是孰非?

有鉴于此,要讲授真史,需立足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以时代的眼光,了解并把握历史事物和现象的前因后果,客观、全面地分析,尊重历史,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贬低,更不能以好恶绝对化。可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作为历史的参与者,体验历史发展的走向。如,在高三复习讲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衰历程时,可让学生假设自己曾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创办了一个家族纱厂,经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2-1919年,1919-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9年、1949-1952年、1953-1956年等阶段。教师列出时间轴后设问:请简要说说各个阶段发展的概况怎样?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会这样?通过进行系统的知识整合和探究,有利于学生开启思路,从宏观上把握和微观上深入了解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其来龙去脉,感受真实的历史。

四、具备尚德博识,坚持严谨教学

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决定了历史教师务要拥有史德、史识、史法等历史专业素养,进一步拓宽文、史、哲学等知识视野,关注史学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因此,要讲授真史,需严谨对待史料,将主观性和时代性结合,帮助学生弄清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戏说,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实性的兴趣。课堂上采用的图文资料,要旁征博引,准确节录,并经过慎密地甄别、辨析,突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公民观和史鉴作用,坚决杜绝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戏说历史,恶搞历史,不盲目拔高教学目标,不把历史和现实牵强附会,不编造不存在的史料,不随心所欲想当然,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切忌把历史政治化。在坚持历史教学以史服人的同时,也要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大国胸襟和国际视野。

由于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真实的历史与代表一家之言的教材表述不一致,甚至相去甚远。因此,历史教学要提倡质疑,引导学生讨论一些似是而非、存在争议的问题,重新评价一些耐人寻味、值得商榷的史实史论,尽量提出一些言之成理、与教材不同的观点。当然,对于一些狭隘、狂热、偏激、惊世骇俗的观点,很有必要负责任地给予理性的、人文的、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

中学历史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 “读图识史” 教学模式

如何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效,能够成为思想交融、心灵共鸣的“磁场”,一直是历史教育教学专家和我们一线教师们的追寻。中学时期,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强,但他们的求知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同时,学生的理性思维处于开始形成阶段,感性思维还特别强烈,所以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做起来相当执着,对那些不感兴趣的事往往敷衍应付。因此,历史插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就带着文字永远也不可能具有的优势“登台”了,一下子就把“观众”牢牢的吸引住。

鉴于对教材中插图的区分,笔者所谓的“读图识史”教学模式指的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辅助于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选择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教学进程往往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历史地图、图片或图表来进行,并且是以“图”的驱动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认为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读图识史”教学模式是当前历史教学中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并以自己粗浅的见识来谈谈对这一模式的理解和运用,以求抛砖引玉。

一、掌握正确历史插图读法,科学分析。

历史地图、图片、图表因其特征和表现的内涵不同,阅读时有不同的要求。开展“读图识史”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法,学会科学分析,把握好阅读的层次和要求,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历史地图,它是在空间的维度上直观地展示人类历史活动及其所处环境,其基本要素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只是更多地被赋予了历史特征。

历史图片,在教材插图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它包含的范围很广,有历史人物图、历史实物图、历史场景图和历史漫画等,具有形象、生动、直观、客观等特点。对历史图片阅读要注意两个层次的把握,首先要仔细观察图像,捕捉图片所体现的直接、表面的历史信息,其次要挖掘图片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历史信息,全面把握插图所体现的丰富历史信息。

历史图表,它的特点是以原始数据或统计对比的方式反映某一时期现象。表格中的数字可以说既是死的,又是活的。说它死,是因为它是发生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历史事物的客观反映,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地点、特定条件相联系,是不能被人随意更改的;说它活,这些数字与历史的发展变化相联系,反映了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阅读时,先要指导学生掌握数据变化的轨迹,即能从静态的数据看出动态的走向,再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影响数据变化所体现的历史现象的成因、发展和影响,从而来认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深入挖掘教学资源,精选典型。

“读图识史”教学模式主要以“图”的驱动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图”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什么样的“图”那就至关重要。对教学资源的选择,首先应该选择能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典型的插图,要具有代表性的,从中能反映较全的历史信息,有利于教师进行能力培养设计的。选择的“图”在于精不在于多,一节课精讲几张就够了。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说:“收集历史材料要竭泽而渔,尽其所有;再建历史形象则要选择典型,突出特征。”第二,要能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心理学来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乐于独立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他们喜欢讨论问题的发生原因,解释、论证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所以选取的“图”除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能满足学生进行逻辑分析和思维发展的需要,这恰恰是学生读图识史能力中最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三、科学设计教学环节,突出有效。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时下每一位老师的追求,如何在这大背景下使教学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关键要科学设计好教学环节。设计时注意与教材内容搭配与协调:(1)以图激趣,导入新课。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图像的信息接受要比语言文字的接受时间快,据实验证实:一般而言,人类要表达清楚一个信息,通过语言描述需要28秒钟,通过线条描绘需要15秒钟,通过图像只需要9~12秒钟。以图来导入,极富有吸引力,能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境界,这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华师大版九年级上12课用世界地图来导入,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一眼就能饱览世界各地的文明,也知道那时的文明是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以一个设问:“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分散走向整体的?”就引入到新航路的开辟,促使学生去探究新课的内容。(2)图说重点,突破难点。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往往会碰到这样,教师讲的很费力,学生还是一知不解,特别是新课程专题式的教学体例,这种现象是更多了,所以借助鲜活的历史地图、图表、图片,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知,就可以破难求易,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奇效。

总之可见,以图为载体、以图来驱动教学,这是“读图识史”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任俊琴老师所说:“读图,看似浮浅、退化,但事实上没有什么不好,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 所以“读图识史”教学模式重视对图的研究和教学,其意义深远。随着现今教学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读图识史”教学模式是一种颇为可取的历史学科有效教学途径,既适应了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又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在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突破要点、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应对新评价体系等都有独到的优势。所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该多提倡,多运用,改变 “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图”开展历史教学,重视加强“读图识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为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历史教学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图说历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2、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

中学历史范文第10篇

前言

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历史的学习不但可以了解人类的过往活动,更会对人类进步和发展规律形成科学地认知。新时期在社会和文化进步的大背景下,人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教师为了适应发展的趋势对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持续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一些有益的成果,我们应该对这些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就加以总结,通过对历史教材的丰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考试方式的转变等途径和方法,全面探索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提供基础和保障。

1丰富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有赖于对历史教学兴趣的提高,中学历史课程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虽然经过数次较大的变更和丰富,但是仍然显得内容不丰富、背景交代不详细,一些问题展开不透彻,这会导致中学生对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存在着兴趣、需要不能满足的实际问题。因此,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应该从教学内容的丰富上下功夫,要将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浩瀚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丰富中学历史的课堂和教学内容,建立他们学习历史的意愿,从主观上和认识上培养他们接纳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心理定向。

2创新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集中于课堂灌输、挂图展示,这拉大了中学历史教学和中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中无法建立对历史的强烈兴趣和主动学习愿望,使中学历史教学沦为彻底的“填鸭式”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可以变换师生的角色,营造易于沟通的氛围,形成学生主动接纳和学习历史的基础。例如:在“日本战败投降”的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对日本投降的原因展开研讨,并针对当前时事进行组间交流和辩论,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又例如:在讲述“波士顿倾茶事件”中,教师以“考试”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压力,在提出考试的过程中必须购买教师专门提供的昂贵的答卷纸,当全班都付钱购买答卷纸后,学生自己阅读“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教材相关内容,这时学生对历史的相关内容将会有一个比较准确和切身的理解,也就能够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改革历史课程的考试方式

传统历史课程考试采用同一的闭卷方式,而且答案固定、同一,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掌握,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影响,还会影响学生对历史考试的态度,应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革历史课程的考试方式,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难点和重点。历史试题着重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根据北魏时期的文物资料,说明当时的民族关系。课本上讲过北魏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我们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文物资料,并解释、说明,然后得出北魏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结论。这种考试方法训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解释和说明历史的能力。学生觉得这样的考试灵活,不用死记硬背,能考出真正的水平。考试改革的又一尝试,是今年6月的初二历史期末考试。教师根据学生负担过重和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出了两份程度不同的试题,A卷的复习范围较窄,试题相对容易;B卷的复习范围较宽,试题相对较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试卷。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了B卷,其中有一个班的学生全部选了B卷。我们认为,考查学生的成绩主要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的一次考试。期末考试各科都要考,学生负担重,不能让学习有较多困难的学生被分数压得抬不起头来,应该让每个学生在期末都有机会得到成功的体验。

4倾听学生的心声

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要尊重中学生特点,要满足中学生的需要,有些中学生提出:我能看懂的东西不必讲,应该将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让牠们主动去探讨和发展,做到这点需要极大的勇气,着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要不断冲破习惯势力的束缚,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改革更贴近中学生实际和心理,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发扬开拓、创新和改革的精神,尊重和理解学生,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改革,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历史教学有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因此,必须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着清晰、准确的认知。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教材、教法、考试方式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和总结,这对于同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提示和借鉴作用,相信同仁可以借鉴本文较为成功之处,在结合自身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和历史教学改革的具体情况下,形成更为有效、更加具体的中学历史教学措施,推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上一篇:中小学生守则范文 下一篇: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