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05 17:43:51

中学课程教育

中学课程教育范文第1篇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CN:14-1307/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是面对全国基础教育工作者、研究者的教学研究刊物,是展示全国基础教育各科教育领域学术研究风采的舞台,是广大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交流的平台。

中学课程教育范文第2篇

现阶段,全国中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也必然要随之进行改革。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复合人才为教学要求的,其必然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是在中学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对英语语法、单词以及其他知识的深入拓展。本文先阐述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接着分析当前高校现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之中常见问题,以及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英语新课改对接的重要性,进而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更深层面的探索。

关键词:

英语教育;课程设置;新课程改革

中学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英语教育相关专业则是在此基础上对英语知识更加深入的探究。素质教育下,全面培养人才的关键点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团队,而英语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的摇篮。高校这方面的课程必须依照教育部最新大纲要求进行设置,同时显现出教育的特征,这就对中学当前的新课改与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关联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只有二者有效对接,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才可以顺利开展。

一、英语教育方面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

教育部曾为规范国内高校英语学院的教学制定了一套教学大纲,其对国内所有的高校英语专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大纲不断结合时代特征与国家对新型人才的热切需求,指出了学校要培养复合人才的理念与目标。大纲中提到的复合人才是有着坚实英语基础,丰富文化知识,并且可以在各领域中熟练使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人才。因此,教育部着眼于各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共性,精心设计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课程体系,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大板块,但各类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需求,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来具体安排三大板块的具体课程。

二、英语教育方面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英语新课改对接的重要性

1、提升英语的实用价值

现阶段,国内所有中学英语方面教学都已经进行了相关课程改革。中学的课程改革主要是改变从前教师重视单词与语法相关知识的讲解,忽略中学生英语使用能力的教学形式。新课改强调的是英语基础单词及语法与英语使用能力同样重要。单词和语法是构成英语的重要成分,学生只有扎实掌握这些,才能够灵活使用英语。而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使用英语进行工作与生活,不仅提高自身修养,更是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可以说,新课改下,只有高校英语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编排与中学高度对接才可以实现英语的实用价值逐渐提升。

2、培育新型人才

素质教育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主要是要求学校为社会培养综合人才。而在中学展开素质教育离不开高素质与高水平的英语教师。尽管当前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才是教学之中的主体,但是教师依然起到关键作用。中学生对于英语的认知还来源于教师,只有教师对英语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学生才能树立正确学习英语的态度。可见,中学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大量新型教师,而高校之中的英语教育方面专业的人才就是为中学提供优秀教师的重要渠道。只有高校之中的英语教育方面的课程编制与中学英语高度对接,才能为社会培育出新型复合人才。

三、当前高校英语教育方面专业课程设置之中常见问题

现阶段,国内高校英语教育方面专业制定的课程还是从前常规的课程,内容缺乏新意,而且目标模糊,与中学当前在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出现明显的偏差,其无法满足当前中学新课改下对于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的需求。当前高校英语课程整体编制之中,主要是教育类型的课程出现问题。

1、专业性不强

高校中的英语教育学院是专门从事英语教学的专业,其既要对学生的专业性进行培养,又要对学生的教育理念进行培育。英语教育方面的专业不仅仅只有英语,或者教育,其可谓是英语与教育并重。但是当前许多高校的英语教育学院当前开设的课程就只有心理学、教育学和英语教学方法,以致于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在知识储备、语言运用、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没有突出的优势。

2、缺乏教育针对性

当前多数高校英语教育学院开设的教育学科与心理学科内容还沿用从前的理论,根本没有联系国内各阶段学校进行课改的现状。并且教材中缺乏对实际中学当中英语教学的案例分析,以及教学实践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这就必然导致高校之中英语教育学院的课程缺乏教育针对性。有调查显示,66%的高校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后认为自己所学到的教育学科与心理学科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

3、缺乏职业技能方面培训

当前,国内多数高校英语教育学院都缺少对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例如,很少有课时能涉及到英文板书、书法、歌曲、游戏以及简笔画等技术培训,对于这些内容很多高校都将其列入到学生自行拓展的范围之内,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完成这些内容的自主学习。这就不难理解许多高校英语教育方面专业的毕业学生英语板书极差、不懂英文歌曲等现象。

4、未能与新课改做好衔接工作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还没有把中学进行的课程改革涉及到的教学大纲与课程开展标准列入到英语教育学院的课程之中。这样就造成学生对中学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之中的内容和形式等了解的非常少。甚至有的学生连研究性学习和任务型教学都没有听说过。近年来,国内高校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依然是接受着过去陈旧的教育理念与理论方式,导致其完全与中学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脱节。

四、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深入探索

1、调整教育目标

教育部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曾经下发过统一的教学大纲,其中提出了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五个目标。第一就是要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第二是要有宽广的知识体系,第三是具有相关知识,第四是具有高素质,第五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力。同时,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充分结合新课改具有的特征,将这些目标与时代特点高度整合,确立明确的英语教育目标。

2、优化课程体系

曾有调查显示,目前许多毕业于高校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认为母校现存的专业课程设置比例不协调。他们都普遍认为高校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与实践课程占比太少,三年多的学习很难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必须要逐渐对其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其内部各学科的比例,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占比均衡。例如学校可以增设实践类型的必修课,将一些理论型的课程变为选修,同时,增加一些如板书、英文歌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3、转变教育理念

教师自古以来都肩负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教师所秉承的教育观念会直接传授给学生,所以,所有教师具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学生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高校英语教育学院就是中学从事英语方面教学教师的培育摇篮,其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中学英语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可见,教育学院的教育观念是多么重要。当下,高校英文教育学院一定要融入新课改的最新内容,充分认识到如今学生才是中学教学之中的主体,所以高校英语教育学院也要围绕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开设一些如对外汉语教学、培养特色人才和提高业务能力等特色课程。

4、增加实习与实践环节

高校英语教育学院非常看重实习与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当前学院开设的实习与实践课程占比较少的原因,由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能力方面的缺失。其在中学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常会遇到因能力不足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课件不会做,无法带动学生进行课堂思考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反映出高校教育学院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因此,高校必须针对这一缺失增加教学实习与实践的环节,加强学生专业与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高校之中英语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新课改下的中学英语教学高效对接。

结论

综上可述,高校英语教育相关专业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从事英语教育方面的教师,这些教师以后都要从事各阶段学校的英语一线教学。当前,义务教育都在全面进行课程改革,无论是其课堂开展形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模式,亦或是教学理念都区别于从前。但是想要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必然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英语教师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学习以及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培育出全面人才。因此,大学英语教育方面专业必须要从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育目标、实践环节、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等各方面进行变化,以应对中学新课改下英语教学的综合转变。

作者:韩婷 单位:汉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华清.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

[2]石岩.新升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课程设置调查研究———以百色学院英语专业(师范方向)为例[J/OL].百色学院学报,2015,(04).

中学课程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书法教育;校本课程

书法教育意义深远,在中学书法教育中将其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中学阶段开展书法教育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为了保证教育效果,学校要对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方法探究,力求通过有效的书法教育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使他们成长为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素质人才。

一、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的概念

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书法技能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人文素养,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的主要教育方法是临摹训练,主要手段为开展鉴赏活动,通过全面系统的书法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创新精神。

二、开展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书法教育具有文化认同价值

书法是汉字的一种承载方式,而汉字展现的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体现着积极昂扬的民族精神。在书法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汉字之美,逐渐被汉字当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怀感化,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了解民族文化的价值所在,使书法教育的文化认同价值充分展现出来。

(二)书法教育具有文化传承价值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这与人民群众锲而不舍的文化传承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艺术,凝练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肩负的文化传承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开展书法教育正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体现着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

(三)书法教育具有文化创造价值

书法教育可以促进生命的文化生长,同时,个体的成长又可推进书法艺术的进步,体现书法教育的文化创造价值。对中学生开展书法教育能够起到培养人和塑造人的效果,学生通过书法学习能够激发更多灵感,进行书法创造,推动书法文化的发展。

三、中学开展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教学的方法

(一)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书法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一种,在书法教育当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收到良好成效。民族精神作为民族发展的支柱,需要青少年进行继承和发扬,而要拥有民族精神,学生们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在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当中,适时导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寓文化教育于书法练习当中,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培养起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教师在为学生选择书法书帖时应该有所侧重,重点突出那些带有民族向心力的语句,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歌颂人们团结奋斗精神的书帖――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体现人民勤劳质朴品格的书帖――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表达爱国情怀的书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的书帖――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通过练习此类书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忱,从而更加用心地进行书法练习。

(二)渗透书法鉴赏知识

在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当中渗透书法鉴赏知识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使他们拥有深厚的艺术涵养,并能够通过鉴赏来激发学生的书法学习兴趣。书法鉴赏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渗透给学生:首先是对书法名家的作品进行鉴赏。我国从古至今涌现出的书法大家数不胜数,如王羲之、颜真卿、董其昌、李叔同、林散之等等,他们创造的书法名品为书法艺术的提升做出了很大贡献。学生可以通过书法临摹来对各种书法字体进行鉴赏,在运笔行书的过程中体会名家作品的意蕴。其次,要对书法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通过背景知识来体会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向,从而得出正确的鉴赏结论。如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兰亭序》一文,除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之外,其外在的书法形式也十分值得品鉴。书法创作背景是王羲之在阳春三月与三五好友同游,于尽兴时挥毫写下《兰亭序》,在了解了这样的创作背景之后,学生很容易领悟作品挥洒自如、势如破竹的体态形式。因而,了解书法写作背景能够使学生的书法鉴赏更加有的放矢。第三,要关注书写内容,从作品内涵的角度进行作品鉴赏。书法家往往会在表达内容的影响下来选择书法字体,将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因而学生可以在写作内容的辅助下对书法作品进行探究与鉴赏。

(三)体现书法的人文、艺术、实用特性

书法艺术讲究人文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只有将这三点彰显出来,才能形成有价值的书法作品,因而中学在开展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教学时一定要将书法的三个特性体现出来。首先,为了展现书法的人文性,要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与文化素养的培养力度。书法练习讲究“心正则笔正”,体现了对书法家道德操守的要求。另外,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在提升书法水平方面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鼓励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化知识,努力提升个人修养。其次,要体现书法的艺术性,就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感知书法艺术的过程中明确美丑的概念。让学生临摹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进行书法实践,掌握书写技能,并确保呈现出的书法作品有一定的艺术性。第三是突出书法的实用性,人们运用汉字就是为了记录信息、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书法作为一种汉字的表达形式,其实用性是不可磨灭的。学生通过书法练习,能够掌握更多的汉字,对汉字的笔划和间架结构熟记于心,并能运用书法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的实用性真正体现出来。

结束语

在中学开展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教学意义重大,教师要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书法水平,并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晔.简论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J].宝鸡社会科学,2011(01).

[2]陈明伟,何立东.浅谈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J].中国钢笔书法,2010(10).

中学课程教育范文第4篇

在人类几千年璀璨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先辈们的精心创作,我们收获了很多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作品。它在形式上五花八门,所以人们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审美意识,同时也积攒了许许多多的艺术作品,如绘画、书法、陶艺、雕塑、建筑、摄影等。它们都来源于生活,是通过每个作者用与他人不一样的观察方法、用各不相同的表现手法和特殊艺术语言来表达作者对美的理解,能更好地诠释作者对美的与众不同的向往。它们产生于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宣扬历代帝王的威仪、百姓对英雄的尊崇等。所以也可以说,美术是存在的,并能通过大自然和社会人文生活的许多方面反映出来。美术欣赏的范围更是十分广泛,它和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并反映出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例如,我国的美术,它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文化传统,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沉淀,留下了许多绚烂多彩的艺术珍品。从总体上来说,新课程改革开设强调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但是总的来看,审美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体现在提高思维能力、熏陶审美情感上。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里,审美理念是美术欣赏教学的新内容,一定要融入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们才会将美术这种最为原始的特殊语言更好的理解与运用,并适应时展的需要。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由浅入深的感受艺术作品的雄厚艺术内涵,这不仅能使我们在视觉上得到满足,同时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更加进一步领悟作者在作品内容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除了能使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之外,还能提高我们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每一件艺术品中有着别人没有感受到的美。《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任务,并把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情感和发展智力作为美术教学的重点。进行美术教学,应巧妙运用本学科的特性,加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和结合实践感受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艺术欣赏、审美情感、艺术理论知识的教学,把单一的知识点转化为多元的知识结构框架。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欣赏课已经慢慢走入各个中学课堂。因此,欣赏课程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是学生源源不断的再创造的必经之路。

2美术欣赏课程在中学教学的现状

我国美术欣赏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很多从事美术相关工作的人都会以绘画实用为主,研究美术理论的人相对较少,从而导致美术欣赏教学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东方艺术不断与其他西方国家交流沟通,美术欣赏逐渐被人们重视,所以目前美术欣赏课程正逐渐在各个地方、县、市的中学里普及。自美术欣赏课程从2003年起成为我国中学的必修课以来,总体上美术欣赏课程的地位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实际美术教学课程实践中,美术欣赏课程最根本问题依然没能妥善的解决:重实践、轻理论。中学美术老师们能够轻松上好一节美术实践课,然而在美术欣赏课程却无法传授学生关于艺术的知识,无法教学生如何去理解艺术。因此,中学生们对美术欣赏课程的认识很难从本质上有什么改变。美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每个教师都能了解,但是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并不愿意配合,对于他们而言,美术只是一门副科,除了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们,其他学生更愿意在课堂上写写作业、多学习些与考试有关的东西或者做些小动作,这样对于他们来说更实在些。不仅学生、教师们对此不够重视,美术课给其他“主课”“让路”已经是一种被社会、学校和家长们默认的现象。

3教师在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的着重点

(1)教学中老师们要提高对欣赏课程的认识。依据新课改变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且美术欣赏课程会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其他课程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应端正自己对美术欣赏课程的态度,肯定在中学教育阶段中美术欣赏课程不可磨灭的地位及重要性。

(2)充分的备课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根据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研究教材、补充材料、加工知识,必须要对作品有一个相当全面且深刻的了解,而且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技巧、教学用具的使用过程和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等方面也要做到心中有数。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知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和创新。

(3)教师应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也应有主有次。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使得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必须灵活的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欣赏时要有侧重点,艺术作品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艺术作品在欣赏的同时更应该学习作品想表达的思想情感。选择教材中的作品也要有主有次,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有代表性的名作欣赏上,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记忆和理解。

4结束语

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充分地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兴趣和审美欲望。教师应将旧的观念舍弃,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要将学生的自主性充分体现出来,教师也应由知识的掌控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激发者、辅导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育最重要就是审美,即学生通过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后加以解读,从而形成自我的审美意识,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独立的审美观。学生的欣赏到达一定的认知水平后应与自身的情感经验相结合,逐步完备自身的知识结构框架,提升自身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一定的教学模式规范是美术欣赏教学过程所要必备的。教师的任务应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向启发引导教学转换,教给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欣赏方法。

中学课程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学历史课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情感教育

中学历史课在强调历史知识的传授的同时,特别注重情感的培养。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下,情感目标被分解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1]。在心理学的理论中,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2]态度就是指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它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向成分。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确立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

目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论述所见甚微。统而言之,可以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均属于情感领域或布卢姆教育目标中所说的情意领域,是近年来兴起的情感教育的关注对象。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现实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态度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而价值观则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社会情感。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体现的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当然就中学教学实际而言,需将情感教育寓于认知过程当中。情感对认知的培养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余林认为: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性,情感提高认知的积极性,情感促进认知优化,情感促进认知深化,情感有利于认知内化,情感增进认知传递。因此应将情感教育纳入中学教学的重要环节[4]。

就研究现状来看,中学历史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对历史的德育(道德情感教育)功能上还比较薄弱。虽然布鲁姆将情感目标分为注意、反应、价值倾向、组织、性格化五个层次,使情感目标更为具体而易于理解,但在我国的教育现状中,由于长期以来很少关注情感教育目标,这种分类目标并未真正被广大师生所理解、接受和应用。即使个别教师把握了这种情感教育目标的分类,也仍然缺乏明确的评定标准和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实质性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因而,需要根据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情感教育目标及其评价方法。基于此,我将就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作简单的探讨。

在心理学中,心理过程由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组成,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既能深化学生对人类历史的了解与认识,又能在情感的激励下进行意志行动,从而很好地完成传授历史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情感培养研究一直都处于薄弱环节,现在的研究主要在于建立合适的情感目标分类,在此基础上研究具体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目前普遍采用布鲁姆的情感分类的方法,但这种分类方法在实际运用于中国的特殊环境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就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特殊环境的情感分类标准,并将之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促进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和完善。夏键根据心理学和历史学的存在的共通性方面提出了下面的分类表。

上表只是对情感进行了分类,在历史情感教学中要考虑的情感要素有很多(如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学资源中蕴含的显性或隐形情感),作为历史课情感教学来说,要关注史实本身具有的情感教育因素和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性格化。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情感分类,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知识水平、心理要求制定情感的分层目标。这里夏键根据布鲁姆的情感分类目标,结合我国国情和历史教学特定把它分为接受、确信和性格化(道德观、理智感、审美感)。[5]

情感教育的分类还只属于中观目标,将其运用到具体历史教学中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就目前的情感教育研究来说,还主要在于情感教育的实际操作层面,我们可将其称之为微观目标。情感教育的分类目标对微观层面的情感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具体来讲,“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教师通过展示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讲述动听的历史故事,阐述深刻精辟的哲理,促使学生产生兴趣、燃起激情、激发联想,在认识历史知识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在长期的学习、理解和认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丰富、净化和升华情感的历史过程”。[6]因此,情感教育是复杂的、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这一目标,具体可采用如下方式。

1.以情感染学生。历史教师讲课要有强烈的感彩,应该通过自己的表情、神态、动作及形象化的语言,用真情实感、喜怒哀乐强烈地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有相应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移情的作用,通过移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从而在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沟通他们同历史任务的情感交流。

2.创设历史情境。情感的产生总是与一定的情景有关。鲜明、形象、通真的情景最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历史教师要善于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当时的历史情景之中,激感上的波澜,丰富想象。历史教学情景包括:(1)实物情景:遗骨、遗址、工具、文字、货币、艺术品、图片等,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到重要的历史遗迹或历史遗址进行实地教学。(2)历史情景的再现。(3)表演情景。让学生表演课本上不同的历史人物,产生切身的体会。

3.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一定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史为今用,这样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方能畅通无阻。

4.重视言传身教作用。历史教学中情感交流是师生之间共同进行的,但关键的一方是教师。调节情感,创造意境主要靠教师。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播情感信息的最直接的工具,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和钻研。声音的清晰,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随着教师语态变化或欢快,或悲壮,或高亢,或低沉,陶醉于特定的语言环境感受教师的语言美,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在愉悦中接受知识。

5.典型历史人物的影响。历史教育中的形象可分为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和场面形象三类,而人物形象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和独到的功能,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学习如何做人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7]

6.设置“问题情境”,升华学生感情。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或需要解决的悬念大胆地提出,后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在释疑解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8]

7.指导学生撰写关于历史的小论文,在实践中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8.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在合作互动中开展情感价值观教育。由于中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形象思维活跃,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不仅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还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引起师生的关注和激励。开展辩论会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空间舞台,在辩论与课前的准备活动中,他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有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9]

9.变换讲授角度增加“情”的落差。如用正反面的例子突出正面形象,贬抑反面形象。

10.历史教师进行情感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掌握情感教育,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寓情于史、寓情于理的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然情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历史教师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提高教学素养,在知识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情感道德与正确的价值观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6.

[2]蔡敏.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评价[J].中国教育学刊,2004,(3).

[3]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4]余林主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M].教育出版社课程与教材研究,http://www.省略/xiaoyu/jiaoshi/xueshu/fuxi/201008/t20100818_679779.htm.

[5]夏键.中学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研究与实验[J].历史教学,1993,(11).

[6]施和金,朱昌颐.历史教育学新编[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9.

[7]王会志.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J].科学教育,2003,(3).

[8]傅宝珠.怎样进行历史课的情感教学.江苏海门县教研室.

中学课程教育范文第6篇

(一)树立现代的素质教育的课程观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受到较多的重视,而学习者多方面的能力和世界观的培养则往往被摆在次要的位置;智力水平和掌握知识的多寡常常被作为衡量学习和教育水平的唯一尺度,而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人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因此,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满足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即智力、人生观、情感、态度和体能等方面发展的需要。正如一些未来学家和教育家所指出的,为了使人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教育必须以加强个人适应能力为第一目标。“明日的学校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是学习知识过程的质的改变。这不仅改变了学生在学习的被动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了新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社会,它不仅是一个是知识型社会,更成为知识发展型社会。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掌握的知识很难跟上社会知识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当改变观念,对知识重新进行筛选,以便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那些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具有“生产性”的知识。课程必须提供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最佳方式及策略,使学生能够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克制能力。

(三) 完善课程类型

1.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素质教育不仅重视人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心理素质,更是不容忽视。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因此,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这与时代的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长期以来心理教育不能落实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心理教育缺乏系统性,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没有教材,无法操作和检测,没有保证措施。教师视之为可有可无,大家口喊心理教育重要,实际上却被削弱和取消。只有以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为主线,使其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协同效应,才能走出一条加强心理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根本出路

2.创设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分化与综合是贯穿课程发展历史过程的一对基本矛盾。综合课程是指把学生在校内的学科知识学习同校外社会生活及其需要与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国家把公民、历史、地理综合成社会课,把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成理科或自然课,这是课程综合化的起源。现代综合课程应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保证,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四)课程传递现代化

课程传递现代化有两种:一种是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一种是人文化。当前,在论及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实施的现代化问题时,人们很自然的想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这有一定的合理性。大力推广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化电教手段,提高课程传递的效益,是时展之必然。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并不等于课程传递的现代化,既然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定位在人的现代化,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上,那么课程传递的现代化就不应局限在物质条件现代化上,而应当是科学化与人文化的统一。如果有所偏重的话,应当更重在人文化。课程传递过程中,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自主创新的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这才是现代化内在的、根本的要求。否则,至多是“机械化”或“电教化”

(五)课程评价科学化

课程评价可以帮助人们判断所实施的课程规划及各类教材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里涉及的根本问题是课程价值问题,与此密切相关的便是教育观念,因而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关键就是用素质教育课程观来指导评价。

评价对象应当是课程评价的全过程,既包括学生学业,又包括教师的组织实施和课程管理与决策的成效。评价目标应是量化与非量化的统一,这是因为现代化内在的要求更加关心人的价值、情感、意志,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开拓。课程知识中大量的人文资源――那些具有丰富意义、教育价值、对人生具有终极意义的但却不能用“可操作的”定义去界定的、非量化的知识,应当成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目标。评价的取向上要摒弃片面的课程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的全貌。

全面的课程评价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来配合,对课程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的评价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从近年的课程评价改革来看,在评价上都重视将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评价课程,以便真实地了解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定量的方法与定性的方法并不是对立的,在同一评价过程中可以将这两类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因此,综合开发和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是素质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课程管理规范化

中学课程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教师素质;学校管理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开展得成功与否的直观表现。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元素十分多元化,主要内容包括学生身体素质、卫生习惯的养成、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等。体育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当前,关于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研究课题屡见不鲜,长久以来,诸多体育教学专家就这一课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策略。

1.体育教师方面

老师无疑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灵魂人物。老师在教学期间,除了展现其专业能力,还应对自身工作性质有所觉悟,具备一定责任感、道德品质与思想情操,拥有严谨规范的教学态度与教育手段。不过,根据此次调查笔者最终发现,当前中学体育老师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队伍不稳

据调查得知,近三年来,临沂市驻城5所中学里,共有25位体育老师先后离职改行。此外,据相关资料显示,高校体育系毕业生在近三年中,在普通中学的就业率五成不到。在山东体育学员体育系中,仅有一成毕业生任职于普通中学。

1.2事业心不强

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部分老师并不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责任感薄弱,工作积极性不高。个别老师上课打着“快乐体育“的旗号,对学生不闻不问,任由学生自由活动。调研期间笔者发现,大多数体育老师的上课内容无非就是跑步、分组练习、集合解散。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过于枯燥乏味,最终致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在课堂中表现并不活跃。

1.3组织形式落后

虽然,老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人物,但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部分老师习惯通过控制,强调组织纪律,要求学生态度严肃,队列整齐,命令学生反复进行机械模仿。落后的教学形式,完全不顾及学生个人兴趣与意愿,未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活动与自主创新的空间,有碍学生个性发展,并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2.学生方面

老师教学成果优秀与否,需要依靠学生的表现得到得到答案。所以,学生个人的思想作风、学习积极性将会对老师教学质量产生一定影响。经调查最终发现,目前学生在体育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2.1组织纪律性差

一些学生抵触纪律约束,完全不愿意遵守课堂常规,也不愿意配合老师指令完成学习内容。这些学生通常只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开展体育活动,更有甚者会出现旷课行为。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教学环境不似从前那般保守,一切变得更明朗。而在这一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逐渐消失,常常会因为体育活动过于辛苦,存在一定危险性,不是选择放弃就是敷衍了事。

2.2重视程度不够

前几年,学校为响应教育改革,按照《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内容开展过系列体育达标活动。当时校方抓得严,态度明朗,因此学生也对此事加以重视,积极参与乐在其中。而在最近几年,校方对于“达标”活动落实得越来越少,学生慢慢也开始松懈惫懒,并未给予过多关注。

2.3积极性不高

受当前高考制度的严格,大多数学生更在意的是文化课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体育课的开设是为了缓解压力,放松娱乐。但是,由于教师教学模式与内容缺乏新意,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所以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表现得并不活跃。

3.政策方面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教育法》和《体育法》等有关法律相继出台,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然后在近几年,相关部门的检查指导工作稍有松懈,最终致使部分学校中,法律政策失去了应有价值,严重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4.学校方面

作为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基层单位,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主要取决于体育管理工作进行得顺利与否。体育教育工作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十分深远。近年来,随着体育教育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纵使学校对于体育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在管理方面,依旧存在诸多不足。

4.1重视程度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课与文化课相比,似乎会变得微不足道。据7所高中学校调查最终发现,其中一所高校高三取消体育课,三所高中高三每周一节体育课。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总学,课外体育活动根本就是形同虚设,纯粹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设定的。

4.2场地器材受限

调查结果显示,临沂市23所中学里,大多数学校运动场地十分有限。由于消防投入经费过少,体育器材以及相关安全配置明显无法满足正常体育教学需求。条件较好的重点中学,器材配备等硬件设施,还不到规定内容的一半。

4.3执行政策不严格

据调查得知,许多中学设定体育课程,主要是应付上级检查。多数情况下,体育课名存实亡,常常会被文化课取而代之。另外,学生毕业、升学,校方也并未按照《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工作。据权威机构调查得知,部分大学新生体育达标率不到一半,而档案上却是全部达标。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若希望提升体育教学质量,需从教师、学生、政策以及学校等多方面入手。教师应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增强师德修养与业务学习,摈弃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通过创新活跃课堂气氛。校方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大体育投资,改良教学条件。相关主管部门应确保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定期开展调研工作,督促基层学校落实各项政策,发挥监督作用,弘扬体育文化,强化全社会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视,携手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张宜向.浅析阳光体育运动下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世界.学术,2012(10):105-106.

张旭.新课标准则下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中小学教参,2011(14):32-33.

董翠香.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杠课程模式案例研究.西安体育学运学报,2008(1):103-105

丁海勇,冉强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1):83-86.

中学课程教育范文第8篇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对课程不断进行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因此中学体育教育措施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宗旨,不断地对教学方案、措施等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育中获得良好的、健康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局势上来看,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在教学方法、模式方面,与新课程的要求很有很大的差距。本文以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切入点,并且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有不当之处还望赐教。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中学体育教育;措施分析;切入点

曾经说过,需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中国摆脱东亚病夫的帽子。从目前的局势上来看,虽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这句话的精髓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中学体育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生只有具备强健的体魄才能够有充沛的精力学习相关的课业知识,才能够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人格的完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传统的、陈旧的教学理念依然左右着中学体育教育新措施的实施。

一、中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从目前的形式上来看,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课经常被忽视,这一现象会导致学生因缺乏体育锻炼而出现身体素质下降的情况。这一现象在农村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再加上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过分地重视升学率情况,因而会挤占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不仅如此,学生文化课程的安排也是非常紧凑的,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会造成严重透支的现象。

二、中学体育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正如上文所说,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只注重升学率情况,并没有重视体育教育情况。由于学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体育老师在学校内的地位就会有所下降,重要性不强,久而久之体育教师也会产生懈怠的心理,自主学习和提升的动力较弱。

2.教学方式不当。

由于学校、体育教师本人对体育教育不够重视,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往往采用自由活动的上课方式,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根本达不到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因此学生在对体育课的认知上会产生错误的理念,宁愿在教师看书、上自习也不愿意到户外进行锻炼,体育课程形同虚设。

3.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设备跟不上要求。

中学体育设施还不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这种现象在农村表现地更加明显。由于办学经费的缺少,不仅体育活动的场地首先,就连体育运动器材也少的可怜。对于中学体育教育来说,体育场地和设施等硬件设备是其基础,只有满足这些要求才能够更好地开展体育教育课程。

4.教师的素质问题。

教师是体育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在课堂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上来看,缺少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在一部分学校内,体育老师竟然是班主任老师兼任。这一现象会导致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发生,教师综合素质下降,并且在学校整体教师结构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就拿班主任兼任体育老师这一情况来说,由于学历的偏差,就会导致教学经验不足,因此在教育思想观念等方面根本不能够满足相关的需求。

5.教学观念没有突破传统的束缚。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健康为本、以人为本。但是从落实的情况上来看,这些理论均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没有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侧重技能的教育。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措施

从我国整体体育教育的形势上来看,想要快速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非常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在对其进行完善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切不可急功近利。

1.提高学校、教师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意识形态决定行为方式,因此,笔者认为,想要对中学体育教育进行改革,就必须转变学校、教师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全面贯彻新课程的相关要求,树立以“健康教育”为基本观念的指导思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外,需要改变学生的看法,让其对体育教育课程产生兴趣,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锻炼,还能够强健学生的身体,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2.加大对体育教育方面的投入。

学校在加大对体育方面投入的之前,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保证学校体育经费的充足,并且将体育款项纳入到教育经费预算之中,实现教育经费与体育款项同步增长的目标。在上述条件之下学校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来说体育设施的建设。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式。

体育教师需要自觉提升自身的能力,学校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体育教学的相关需求。只有师资队伍的素质得到了提高,才能够创新相关的教学方式,让体育课程多姿多彩。

作者:付丽 单位:无锡市西漳中学

参考文献:

[1]任勇.新课程改革下中学体育教学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4).

[2]赵淼虹.浅析中学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3,(6).

中学课程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 策略 新课程音乐模块教学

歌者,乐之声也,歌唱便是新课程音乐教学改革模块中的内容之一,高中音乐在大力提倡课程改革的今天,由原来单一的教材扩充为六个教学模块,分别是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创作。这就是高中音乐新课程中的模块教学。新课程改革彻底摒弃了过去单一的教学内容,以六大模块,丰富的教学内容,给教师和学生增加了很多交流的空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改革进程。

一、高中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与特点

音乐教学的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对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之美,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素质全面、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利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同时,音乐还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心理的压力,在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压力下,欣赏一段音乐,可以使学生自我放松,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什么是模块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重在知识传授,模块教学是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从教学方法上看,前者以讲授法和传授法为主,后者侧重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更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及合作学习、发现式学习等先进教法与学法。音乐课专业性强,“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和“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的教与学非常符合模块教学的要求。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从单一的教学内容分为了六大模块。对于学生来说增加了选择的余地,而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喜好的不同,在课堂上教授不同的模块内容,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还增进了师生的关系,与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完美的契合。

二、高中音乐教学改革的意义

首先,过去单一的音乐教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欣赏美的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了实际的教学与生活。不能够引起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再则,教学内容繁杂,多而乱,再加上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完全与现代化教学的理念相脱节,造成了学生都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最后,由于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也成为了考察学生成绩的重要部分,最后的结果是教师只重视成绩,而轻学生素质的培养。不仅教学率低,还给学生带来了课业负担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而在高中音乐课改革以后,由单一的教学变为多模块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增加了选择,重要的是学生们喜欢上音乐课了。在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标中,“音乐鉴赏”是基础和必修模块,也是最易施行的模块,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学生在修满这个模块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他模块。在音乐课的教学方法上也大有改革。例如,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一书中,将内容分为了音乐欣赏篇、歌唱篇、舞蹈与乐器篇等与模块教学相呼应的篇章,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在第一单元的第1节“生命之歌”的部分,教师授课是先以歌唱生命的降临开始,到成熟再到终结的音乐作品欣赏为引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己来了解这些作品的作者和创造背景,做完这些步骤之后,教师再对这些音乐进行讲解。可见新课程中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改变了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的方法。新课程教学的效果极大的引起了学生对音乐探索的兴趣,教学创新的授课方式也符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总之,教育是在不断的总结中才能进步,只有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极大的促进教育的发展的。

三、高中开展音乐新课程改革模块教学的策略

(一)音乐新课程模块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音乐新课程教学以学生为核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培养。比如在器乐模块教学中,可以让有基础的学生当小组长小老师,带动提高本组学生学习器乐的效率。同时在协作中学生获得了锻炼。在现代化教学中,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学生正处在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期,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最大化的发挥新课程改革的优点。学校也应该加大对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视,不断深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音乐课对于自身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对自身的品味的具体帮助。

(二)将模块化教学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作为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兴趣爱好是,尤其在新课程音乐模块化教学中,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爱好之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这样既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够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题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探索与自主实践。新颖的教学方式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是一项新的教学方式。在音乐课上,学生不再视其为负担,而是享受这一过程,在音乐的氛围中,放松身心,从紧张的学习中缓解自身的压力。比如在“音乐鉴赏”模块学习时,多媒体展示的声、像、图、文的艺术美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以愉快的心情相处,这极大的促进了课堂的和谐。

(三)注重教师的培训,加强教师专业课的学习

在新课程教学任务的冲击下,不仅要求学生自主创新,对于教师更应该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来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对于音乐教育的教学要求更甚。模块教学实施后,无疑给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具备多项技能和胜任多模块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就音乐课程进行交流,教师与学生各抒己见,从学生的身上来挖掘自己教学的灵感,然后再施以运用。这也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上的进步。

总之,多元智能化教学将是我国的教育思潮之一,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是我国今天教育必要的要求,也将会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辉.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李艳芳.对我国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实施的探讨[D].重庆:西南大学,2012年.

中学课程教育范文第10篇

课程标准是左右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行动性纲领,是指挥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和家长形成数学教育观念的魔棒。在教育普遍受重视的今天,课程标准的制订更是关乎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新标准要求中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完全正确的,也完全符合数学文化素质的内涵。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我们必须统一认识,为发展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为培养新一代人才而达成共识。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

从教育的效果来看,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必须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作认真的研究。

首先,教师要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再次,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数学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学生接受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数学教师还要掌握新的技能,具备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能力,具备课程的设计、整合开发的能力,具备广泛利用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课改》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结论是怎样归纳得到的。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有的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探索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把握好、引导好的前提下,学生走上讲台,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此举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都是行之有效而且意义深远的。

《课改》中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如何获得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学习经历感知―概括―应用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才华个性和创造成果的过程。因此我们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如在数学定理公式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早地给出结论,而要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接受这个结论。这样我们的数学思想才能渗透到教学之中,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之中,为以后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师生关系的转型

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努力创建新课标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他人。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坦诚和求实精神,这种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适应新课程的一项措施。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逐步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间通过真诚交流,让师生关系成为培养学生人格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场所,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角色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并给予恰当的指导;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新课程中的课堂学习内容,使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位置”。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与自己已有知识的联系,营造一个互相合作激励探索加深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表达交流,并分享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网络广告制作范文 下一篇:金融监管服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