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13 15:29:10

中学化学教学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第1篇

论科学素质培养在高师化学实验教学过程结构上的体现陆国志 (6)

论化学教学中学习情景的创设韩宝娟 毕华林 (8)

健全创新人格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余宗平 (10)

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徐土根 王华彤 陈燕 (12)

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任静 (14)

概念图与化学教学中的学科渗透贾晓红 李广洲 程萍 (15)

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例谈朱志江 (17)

明星分子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阎梦醒 (19)

从能力型题目看化学课堂教学改革金虹 (21)

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张焰 (23)

浅谈教学中如何实施方法教育刘英琦 (24)

谈一堂好课标准的新视角石国华 (26)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袁金坤 倪宇星 (28)

从教学调查看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刘成坤 (30)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策略席卫珍 (33)

创设问题情景 激活学生思维柳世明 (35)

在教学反思中优化教学过程汪国新 (37)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创新设计许尚秋 (39)

课堂教学中学生答问的评价方法与技巧陈新峰 (41)

开展化学科技写作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许国芳 (43)

中学化学“喻导式教学”初探黄星 (45)

强化学法指导 提高教学效率刘静 (47)

课堂提问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崔惠娟 (48)

《空气》的教学设计李春超 (49)

化学探究式教与学设计——“金属Na与CuSO4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的实验探究孙影 (51)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整合的实践及思考刘红梅 (53)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陈骊 (55)

2004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暨冬令营在广州举行 (56)

常见离子方程式错写类别及纠正措施吴宏富 (57)

化学创造性思维习题的编制策略许应华 文庆城 (59)

例析人教版新课标化学实验教科书李俊 (6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蒋良 (63)

情感领域下的教学目标建构孟献华 (66)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孙强 (68)

新课程与发展性评价董英丽 周青 (70)

高中化学新旧教材的整合李卫 (72)

化学科教学如何开展研究性学巧利 (74)

研究性学习一例——居室装修后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的测定兰建祥 (76)

初中化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吴良根 (77)

对研究性学习进入高中化学课堂的认识与实践刘立霞 (79)

对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实验的几点思考李明娟 (81)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活动表现评价方法郑长龙 周仕东 (82)

浓硫酸吸水性实验设计崔广锋 (85)

“走进名师名校”栏征稿启事 (86)

中和热测定实验的微型化设计吴仕元 (86)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几例裴丽芳 (87)

让我们了解些细胞的化学——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吴祺 (88)

理综考试下化学复习中的学法指导王文绪 (90)

化学总复习中实施创新教育李亚兰 (92)

备考中的研究性复习黄实 (94)

NO2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刘怀乐 (96)

配平有多组计量系数的化学方程式的探索董啸 (98)

“2003: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99)

高考试题的热点——研究性试题杨艳丽 何宪富 任乾材 (100)

破解信息思维方法例析韩建祥 苏红良 刘学锋 (102)

2003年中考实验创新试题探析疏金义 (104)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考化学命题探索王玲莉 (106)

创新解题枚举慈云巨 (109)

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比较的几种方法王雅君 刘长英 (111)

利用数学方法 解氨基酸类试题张建民 (112)

征集试题 (113)

超临界水氧化(SCWO)法——水处理氧化环保新技术汪群拥 尹占兰 (114)

简介“毒气之王”——芥子气周海花 吕琳 姜佩璇 刘莉莉 (116)

简介几种陶瓷陈修团 (117)

第二册第五章烃教与学设计张玉荣 (119)

第一册 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导学导练孟庆知 王海荣 高爱军 (122)

第二册 第五章烃导学导练陈友业 (124)

中国人民大学《中学化学教与学》2003年度全文复印本刊论文统计 (127)

化学前概念及其处理策略孟丽萍 (15)

论化学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刘红军 (17)

新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刘成坤 (19)

探究实验设计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钟华富 (22)

警惕化学新课堂中的“伪”现象肖中荣 张顺清 (23)

对两次乙酸乙酯实验室制法教学的思考周建华 (25)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教学设计及点评缪徐 殷志宁 (28)

基于当代科学本质观的“苯”的教学设计丁华斌 梁永平 (31)

珍惜展示的舞台 构建和谐的课堂——浅谈“门槛效应”对我们的启示汪日松 (34)

课程资源与教材研究

STS主题式课程设计与核心概念教学策略魏巍 芦岳锋 (36)

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分析与教学探讨邝贤毅 (38)

杂化轨道理论与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互补关系冯军 (41)

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吴祺 吴永康 (42)

文房四宝中的化学卢香宇 (45)

实验园地

化学新课程实验中传感技术应用的报告——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实验设计与实践赵成兰 陈方炜 陆真 (46)

探究pH相同的醋酸与盐酸混合后混合液的pH芮鹏程 (49)

硝酸与石蕊反应的实验探究孟建仓 (50)

复习应考

新课标实施之际高三化学最优化复习章松富 (51)

略谈高考化学实验复习王亚丽 (53)

论学生在化学复习中的反思性学习冯占梅 徐宏斌 (55)

合理延伸 优化复习蔡天津 (57)

试题研究

由一道高考实验题想到的顾晔 (59)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创造性解决问题胡列扬 (62)

人教版必修教材概念原理内容分析与体系构建邝贤毅 (21)

化学教学中容易误解的几个概念聂建林 (24)

实验园地

消石灰与氯化铵晶体混合后能导致结冰吗陈勇敏 (25)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探究活动设计一例熊宗齐 (27)

硅酸胶体制取实验改进林梦涛 (28)

复习应考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教学对策王国峥 (29)

精心设计提问 提高复习效果陆丽丽 (32)

试题研究

运筹帷幄 得心应手穆显成 欧泽书 (34)

以教材插图编制试题的意义与实例钟跃明 (36)

中考化学简答题“给予”的教学反思张永庆 张文霞 (37)

中考化学试题的热点透视何夕林 (39)

多个化学反应先后顺序的判断曹文忠 (42)

基于“三自主”整合思想的化学教学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李蓉 (11)

三维教学目标在高三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刘成宝 (14)

伸长教学的触角--论初中化学教学中初高中知识衔接杨剑春 (16)

“好问题”背后蕴含着高质量的思维——对新课程探寻“好问题”的思考包朝龙 (17)

捕捉课堂信息 即兴引入课题杨建华 冷华东 (19)

建模思想在化学学习中的几种应用王敬义 (20)

课程资源与教材研究

对中学化学教材中探究性内容呈现方式的探讨许燕红 文庆城 (22)

去伪存真 吐故纳新胡列扬 (24)

小议“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杨云侠 (26)

对当前虚拟实验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朱杰 (27)

胰岛素史话(一)——胰岛素的发现吴祺 (29)

动态资讯

重油悬浮床加氢技术工业化试验成功为解决近亿吨劣质稠油的加工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28)

中日科学家联合发现形状记忆玻璃合金 (33)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 理论教学 方法

一、要强化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给学生以感性、直观表象知识能帮助学生建立理性分析的基础,从而得出规律。如在讲述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课本选用了FeCl,溶液和KSCN溶液的反应。也要先弄清楚FeCI,、KSCN、Fe(SCN),、KC1等物质在溶液中的颜色和溶液颜色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才可进一步认识改变物质浓度对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为了说明降低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转动,常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还原铁粉以降低FeCI,的浓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这种变化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混合溶液的血红色变淡而观察到。但是,Fe“可以氧化Fe而转变为Fe“;Fe“在水溶液中呈淡绿色等,学生尚未学习,因此,只有在补充了上述知识后,才可加以应用。即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才能通过观察、思维,形成理论认识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利用多种教学媒体,给学生丰富的联想空间,进而理解理论的内涵。

隐喻联想思维,是指个人可以将截然不同的的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美国创造学专家戈尔顿对隐喻联想思维提出一个形象的口号“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判定对于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难点在于对平面结构式建立起立体空间观念,学习伊始即应打好基础。如一氯甲烷不存在异构体,但结构式可有四种形式,若展示一氯甲烷的球棍模型,与四种结构式写法比较,学生会立即否定一氯甲烷有四种异构体的想法,并为今后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奠定了以三维立体空间为思考出发点的思路。

三、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比喻,化解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事物间的相似性,通过以甲喻乙,由此及彼,以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4使学生尽快地从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思维,理解事物本质,建立理论概念是理论教学常用的方法。这里,关键在于突破难点。譬如,有关可逆过程的动态平衡的性质和特征(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等)常用蓄水池进出水流的速度与池内蓄水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比喻化学平衡系统中正、逆反应速度与组分百分含量变化的关系;用蚊虫逐灯、蜜蜂采蜜、氢原子核外电子照片叠印等比喻模拟电子运动,想象电子云的形象;以“头碰头”、“肩并肩”比喻电子云重叠方式等。应当明确,比喻具有“启发入门”、“搭桥过渡”的作用,利于学生接受理论,而不是理论本身。要注意不可滥用比喻。

四、运用归纳、演绎方法形成理论,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从破除学生对事物认识上各种固有功能固有的惰性思维人手。这种惰性突出表现为沿袭固有的处事惯例、权威意识和无批判等现象。化学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统一的联系。.基本理论的教学,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实际材料,通过归纳演绎的方法建立理论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用途,系统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1.归纳。为了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重要的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如氯化氢、硫化氢、氨、水、甲烷等;中学教学涉及的某些氢化物如氟化氢、溴化氢、碘化氢、磷化氢、硅化氢、砷化氢、硒化氢、碲化氢等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可从分子构型与主要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总结。

2.演绎。演绎是指应用一般规律解答特定问题的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应用物质结构理论、反应速度与平衡移动规律、电解质溶液理论、无机物反应规律、有机反应基本类型等理论解答相应具体问题,一般都采用演绎推理方法。通过理论教学应使学生在逻辑思维方法方面受到训练和教育。譬如,化学平衡移动规律中压强对平衡的影响。规律的叙述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将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即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将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即气体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这里,应用规律的前提有三点:①反应体系中必须有气体,②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分子数不相等,③改变压强的措施应为增大反应体系的体积或缩小反应体系的体积。第③点易被忽略,因为采取其它措施改变体系压强上述规律不一定适用。例如,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已建立平衡:若向密闭容器中增加一定量的SO,,则平衡体系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符合上述规律适用。若向密闭容器中增加一定量的s0,,则体系压强同样会增大,但由于提高了生成物SO,的浓度,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可见,改变压强的措施不同了,失掉了原来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原来的规律不再适用。

总之,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环境,使其主动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第3篇

1中学化学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依据,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较为稳定的典型、简约的教学结构和程序。教育教学实践表明,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于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探究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其实质和特征都基本相同,只是在形式上有小的差异。在中学化学的探究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基础等因素的不同进行选择。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动手实践探究和问题探究。

1.1动手实践探究模式

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情况下,教师对其指导,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设计自己的方案,通过动手实践探究分析思考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

1.2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提出问题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能够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构建知识的网路。

2化学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

化学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①提出科学问题;

②提出假说或猜想;

③收集证据;

④验证;

⑤得出结论;

⑥交流探讨。

2.1提出科学问题

提出问题是构成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要素因此探究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提出有新意、有价值的问题。[8]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认真仔细的观察,用自己语言提出问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我们走向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和特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探究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的时候,以这个物质加热时产生的物质来引入,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学生总结出实验现象:玻璃壁有水珠,同时在盛有澄清石灰水中的烧杯中溶液变浑浊。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物质是什么呢?玻璃壁有水珠说明还有什么物质生成呢?这个实验说明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是怎样呢?

2.2提出假设

在提出假设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了解,牢牢掌握问题的目标情境与问题的主要特征,将精力集中在问题目标情境上。学生可以是自己提出假设,也可以是合作提出假设。提出假设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整合已有知识的过程,又是超越已有知识,更新理解的过程。[9]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联想、猜测如何解决问题。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知识和原材料的情形下,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采用假设的方法进行探究假设,即根据已有的资料和客观事实,对探讨的问题设想出来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就其结构而言,包含已知事实和推测性假定两种基本成分。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每位学生有自身水平相适应的假设,支持和鼓励对假设合理性的探讨,使学生能够拥有自信。

2.3搜集资料和事实

在提出假设之后,探究者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教学活动探究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与之相符的教学策略,通过多种问题情景,向学生提供有用的参考资料消息。收集与整理信息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探究的可行性、有效性。学生如果不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就不能完成切实可行的方案设计,也不可能在实验过程中获取更多的资料信息。[10]在新旧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会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其中包括实验、文字、网络、教师的交流、参考文献等。在自由探究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自觉主动搜集资料,处理有用的信息。

2.4检验

搜集资料之后要检验假设,用实践和实验去支持或否定假设,是探究教学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关键点。建构性学习认为学习者要达到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或其他人的介绍和讲解。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假设与验证,通过实验观察,控制变量,记录结果,做各种调查等实证性研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情感体验教师要适时引导协作与交流、反思,增强情感体验,调控探究进程,强化成功欲望。要避免在假设检验过程中把设想等同于规律的偏向,假设有时需要反复验证,没有充分的事实,不要轻易接受或原假设,以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

2.5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通过阅读资料和实验观察,对所获得的资料和事实进行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用化学用语、线图和表格等形式加以系统化、简明化、概念化,是探索者思维方法的学习与思维水平的提高的表现,也是学习者对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关键。“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是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思维,包括表征性抽象和原理性抽象的活动过程。表征是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时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呈现的形式。在平常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整合迁移环节是不可少的。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变换问题角度与方式,将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增强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以达到知识完全的意义建构

2.6交流探讨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第4篇

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步:既讲理论又讲实用。如讲水的蒸发和冷凝、铁的生锈、煤炭燃烧等一些事实的描述,和一看就清楚的现象,如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镁带的燃烧等演示实验,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懂得道理和事物的内部规律性的东西,并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而不是问题的本身,更不是它的枝叶未梢。

第二步:让学生在练习中,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如在学过“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后,让学生回答:观察你家或学校的周围有没有浪费水、污染水的现象,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吗?你知道有哪些治理污染有效的事例吗?等等。这类题目的比较活,往往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要视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针对长法、黄河源头的玉树川来讲,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水资源,其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的余地。教师还可以在课上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相互启发补充,会使他们的思想更活跃。

第三步:联系实际。生产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的问题,应该是联系实际的主攻方向。除此之外,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能力,都是联系实际的好方法。

二、要深入地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很重要。教师编制教案时,不仅要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从上、中、下三个层次将学生分类排队,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化学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第5篇

一、绿色化学涵义

“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原子经济性)。原子的利用率越高,意味着生产过程中废物的排放量越少,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小。它的主要特点是: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二、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中的引入

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对绿色化学新概念、新思想、新要求,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把绿色化学教育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 课上渗透绿色化学知识

化学不仅在资源开发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在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方

面同样大有用武之地。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已经融入了绿色化学知识,教学中要时时体现绿色化学原则,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例如:本人在讲“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时说说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讲“卤素”时讲讲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利弊、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等;在讲“硫和氮的氧化物”中讲讲酸雨的危害与防治、大气的污染与防治等;在讲“硅和硅酸盐工业”中说说传统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的危害及为何提倡使用绿色建筑材料等;在讲“氮的氧化物”时,穿插汽车尾气的排放、氮氧化物造成的光化学烟雾、水中氮磷过多造成富氧化而形成赤潮等的危害;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插入铝对人体的危害与应用、金属矿物的合理开发利用等;在讲“烃与烃的衍生物”中,讲讲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保护、室内化学物质的污染与健康、农药与化学、与化学、白色污染与综合治理等知识。使学生意识到应如何合理应用化学,用绿色化学观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为人类能生存在一个绿色的地球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1.对常见实验的固体、液体试剂的取用给出了限量要求。

2.药品的贮存方法的规范化。如见光易分解浓硝酸、硝酸银等用棕色试剂瓶,易挥发的液溴、浓盐酸等用钟罩封闭贮存;对大多数有机物如苯、甲苯、丙酮、甲醛等用专柜避光保存;对剧如汞、白磷等用专柜上锁保存,定期检查贮存情况。

3.实验中尾气的吸收处理。如在制取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气、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时,采取封闭体系进行,防止有毒气体泄漏污染空气,危害师生健康;或者,对实验中产生的以及实验后残留的有毒气体进行适当处理,消除危害。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只要涉及气体的制备问题就应考虑尾气处理。

4.规范实验操作,使实验在严密的情况下进行,体验绿色化学。

实验中,师生都要接触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也会闻到有害和无害气体。因此,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实验。严格教育学生规范操作,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取有毒性原料。实验结束后,处理化学废物和实验中产生的废气。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桌面,这些都要认真细致指导,使实验活动从使至终成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

5.发展微型实验,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目前在常规实验中,药品用量较多不仅造成浪费,还污染环境。因此,在实验中用玻璃管制成各种可加热仪器的替代实验仪器、用点滴板等进行微型系列实验。这种方法药品用量少、反应产物少、操作安全,实验不会造成危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轻。同时也达到了实验的目的。

(三)课外实践活动中体验绿色化学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课堂教育的很好补充。为了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绿色素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1.课外实验。积极利用课外实验配合课堂教学,开展环保教育。“河水、雨水酸碱性的检测”、“模拟水体受硝酸汞、硫酸铜等污染的检测及危害”、“干电池的收回河利用”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强化了绿色意识。

2.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邻近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站、化工厂并进行实地调查。如空气污染调查、水污染及对策调查等调查报告,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能使他们感知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河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三、高考中的绿色化学

例1.(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题)现有以下几种措施:①对燃烧煤时产生的尾气进行除硫处理,②少用原料煤做燃料,③燃煤时鼓入足量空气,④开发清洁能源。其中能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是(C)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例2. (2010江苏卷)化学与能源开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应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B.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C.实现化石燃料清洁利用,就无需开发新能源

D.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应分类回收利用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第6篇

一、化学的物质美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的学科,它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在微观和宏观上都充满了美。宏观存在的物质,其形态美、结构美、变化美、实用美等比比皆是。如“随机应变”的变色玻璃,“洞察干湿”的变色硅胶,艳丽奇特的珍珠,等等。各富个性的美,都与化学有关。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联系生活中具体物质,既可以使学生头脑中深层的表象复活,在回忆中审美、联想中激发思维,又加强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成一种美与知识浑然一体的教学氛围。

在微观世界里,原子核电子排布的规律性,物质构成的多样性,晶体结构的独特性,这充分体现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自然美;S、P、d 电子云的形态美,足球烯的美丽造型,这又是对称、和谐均衡之美的具体体现。教师通过形象比喻,严谨的表达,使学生感受到这个客观世界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改造自然的品质和审美观察。

二、化学的变化美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实验现象的奇妙多彩及变化无穷,形成化学的一种独特美。如焰火的五彩缤纷,投入水中的钠、摇曳闪烁的光及“嘶哑”的声响,奇妙的焰色实验,几种缓冲剂混合后千变万化的颜色等等,均是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物质运动的动态美和变幻美。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加以强调,进行比较,就能多角度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崇尚科学,热爱生活和美化生活。

三、化学的理论美

化学理论在保证了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基础上,还体现了理论另一种内在美——简明、和谐与奇异之美。物质不灭理论和质量、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千姿百态的化学世界有序而和谐的本质;勒沙特列原理十分简明的概括了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统一;气体摩尔体积理论展现一个平凡气态体系中蕴藏了一个多么奇异梦幻般的奇观;道尔顿的“原子论”,用来解释和说明各种化学理论与各种化学定律间内在联系显得那么的和谐与完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化学理论的简明、和谐与奇异之美,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理论的记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欲,引导他们向科学的大道上挺进。

四、化学用语美

化学用语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术语,是先辈们长期探索凝聚的结晶。在今天我们看来,它显得十分简洁而富有深蕴。元素符号是一种最佳抽象形式表现感性自由内容的形式美。“钋”是居里夫人为纪念祖国而命名;“铀”的意思是“天王星”……这均体现出其抽象美。对于物质的化学式,经常听到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有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化学式从口中念出,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朗朗上口,又铿锵悦耳,显示出一种绝妙的音乐美;而电子式的书写,处处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对称美。如氯化钙的电子式:。至于化学议程式与离子议程式,如Ca2++CO3=CaCO3,Zn+H2SO4=ZnSO4+H2,这既体现一种对称美,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形象美(如沉淀、气体分别用“”“”表示),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化学用语美,既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有利于学生对它的掌握。

五、化学实验美

实验是洞察化学世界的窗口。一项完整的化学实验,能处处体现出对美的追求。例如实验的装置美,实验装置的设计首先符合科学原理和规范,而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美感,如启普发生器、曲颈瓶给人以造型美的享受,堪称实验装置艺术之精品;实验操作的“艺术美”,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要准确到滴加一滴酸而使瓶中红色消失,这是一种实验操作熟练精确美;做喷泉实验时,在保证美丽喷泉形成的基础上,还要求动作井然有序,表情丰富自然,这是运动的风度、气质美。精湛的实验操作使“表演者”和实验融为一体,成为一台科学的艺术表演。对化学实验美的追求,不仅能开发人的智力,同时也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能使学生寓学习于艺术享受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第7篇

一、毒性金属离子和化合物

绝大多数金属无机物呈很强的与蛋白质或其他生物组织结合的趋势,这种结合增强加了生物积聚物并阻碍排泄。生物组织在同金属结合时有很大的选择性。例如,有毒的铅易沉积在骨质中,而镉和汞则易沉积在肾中。

1.铬(Ⅵ)

+3氧化状态的铬是哺乳动物中葡萄糖和脂类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而+6氧化态的Na2CrO4则是有毒的。这种盐呈水溶性,并通过肺部迅速吸收进入血液。铬的致癌性已被证实。暴露于大气中的铬酸盐可能引起10~15年潜伏期后的支气管癌变。体内铬(Ⅵ)容易被还原为铬(Ⅲ);

Cr02-4+8H++3e-―Cr3++4H2O.

2.钒(V)

暴露的钒化合物多半是V205,通常情况通过呼吸途径进入体内。因而肺系统多半受钒毒害,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是常见的暴露于钒的病理学作用。另外,暴露的钒化合物可能也刺激皮肤和眼睛,严重暴露时对肠胃系统、肾脏和神经系统都会有不利影响。

3.铅(Ⅱ)

体内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迅速地被转移到骨骼,并在这里蓄积。铅趋向于终身在骨骼里进行生物蓄积。长期暴露后体内承担的铅90%在骨骼里。软组织中的肝和肾趋向于铅含量稍有提高。

铅对人体许多系统有不利影响。铅抑制血红蛋白的合成已被人们注意。这个影响加上血红细胞寿命缩短导致贫血,是铅中毒的主要迹象。中枢神经系统受铅的影响后,人会出现感觉迟钝、易急躁和丧失记忆的现象。

铅中毒可以通过整合法治疗。即铅被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溶解后而解除掉。

4.汞(Ⅱ)

肾是mg2+侵害的主要目标器官,mg2+无机物容易引起蛋白尿。任何典型的汞中毒情况下,肾是汞生物高积沉最多的器官。汞的无机物通过尿和粪便排泄。

5.砷(Ⅲ)

氯化砷(AsCl3)和有机砷化物路易斯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被用作毒气)可以透过皮肤进入人体。这两者对暴露者有很强的危害性,并且是强的糜烂性毒剂(引起水泡)。普通砷化物(As2O3)通过肺和肠道吸收,固体颗粒的大小是它被人体吸收多少的主要因素。粗粒子的化合物趋于穿过肠道并且通过大便排泄。

砷有+3和+5氧化态两种,并且+3氧化态的无机化合物通常是比较毒的,转为砷(V)一般对环境有利,其危害也大为降低。

许多食物中含有砷,特别是水生贝壳类动物。成年人每天通过正常来源平均摄入大约低于1毫克的砷。

砷中毒的解毒药可以利用它的“亲硫”陛,采用含有巯基的物质,如2,3-二巯基丙醇(BAL)。

二、单质

1.磷

磷最通常的单质形式是白磷(P4),它是很毒的物质。白磷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也可以通过口腔和皮肤途径吸入体内,产生许多全身症状,包括贫血症、肠自系统机能障碍和骨质脆弱。单质白磷慢性中毒还能引起眼睛严重损坏。

如果不慎白磷沾到皮肤上,可用硫酸铜溶液(0.2mol・L-1)冲洗,利用磷的还原生来解毒。硫酸铜也可作白磷中毒的内服解毒剂:

2P+CuSO4+8H2O=5Cu+2H3P4+5H2SO4

2.卤素

单质卤素(氟、氯、溴和碘)都是有毒的。氟和氯都是高腐蚀性气体,很能危害被暴露的组织。所有卤素均具有刺激性气味,强烈刺激眼、鼻和气管等粘膜,人体吸入较多的卤素蒸气会导致严重中毒,甚至死亡。液溴会使皮肤严重灼伤而难以治愈。

3.汞

单质汞蒸气可由肺部吸入。虽然单质汞在红血细胞中迅速氧化为汞(Ⅱ),但通过肺吸收的大部分单质汞在被氧化之前到达大脑,并因脂类对汞(O)的溶解而进入大脑器官,继而在大脑中被氧化并保留在这里。吸入单质汞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在很大程度上产生精神变态。最突出的症状是手的颤抖和情绪的不稳定,表现为胆怯、失眠、抑郁症和激动。这些症状可能是由脑血屏障的损害引起的。

对毒物化学的研究,不仅可为综合治理环境,转化和消除有害废物提供大量科学依据,而且对发展工农业生产,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教育;中学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08-01

结合目前中学化学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将绿色化学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和化学实验两方面进行。因为绿色化学不仅会影响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还能影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一、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教育

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原子经济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和试剂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同时也要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害副产物、废物和产品。绿色化学的提出,为化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化学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为了更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上个世纪90年代初,已有人建议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思想,呼吁中学应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中学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基础阶段,如果在中学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把绿色化学知识融入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和环保意识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因为“绿色化学”不是一门独立学科,所以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教学。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对绿色化学新概念、新思想、新要求,并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前状况,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对此,以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和化学实验两方面为背景进行了探索。

二、中学化学绿色化学观在教学中渗透的基本途径

1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观

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已从不同角度建立了与绿色化学相一致的基本概念。从环境保护角度介绍了环境污染、三废、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固体废弃物、重金属盐污染等基本概念。在介绍概念的同时还分析了有关污染的成因和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危害。

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育的同时,把环境知识的内容溶入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例如,介绍空气的污染时指出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是最重要的气体污染物,并指明了他们的重要来源及减少污染应采取的对策;在讲二氧化碳时引入了温室效应问题,并指出了温室效应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及世界各国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作的努力:讲臭氧部分时引入了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发现及臭氧层空洞给人和生物带来的影响。在环保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污染给人带来危害的典型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环保重要性的同时,加深对减少废物的排放。

另外,在安排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时要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有重点地介绍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等。如介绍氯气、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白磷等有毒、剧毒物质的毒性及使用方法。

2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实现绿色化学观

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也最为直接。它是渗透绿色化学最好的渠道。巧妙利用实验,融合绿色化学理念。能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实验中,我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要大力推行微型实验,即要对常见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要给出限量,实验中除了可使用已研制成功的井穴板等微型仪器,还可以把烧瓶、启普发生器等微型化。在微型实验现象不明显时,可借助现代辅助教学手段把实验结果放大。

其次,要努力改进实验方案,即要努力减少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有些颜色变化明显的定性实验课可放在点滴板中进行,如指示剂与酸的作用实验、三价铁离子实验等。有些定性实验可放在滤纸上完成,如电解饱和食盐水。有些制备实验可采用连续性实验连接到一起,基本上闻不到氯气、氯化氢的气味。

再次,利用计算机软件等多媒体仿真实验,在保证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得到生动真实的实验现象,也可以实现了化学试剂的无害化。对实验条件要求高、危害性大或在实验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实验,如氢气的爆炸实验,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来实现。

最后,在传统中学化学实验中,实验产物常常不被重视。只要实验者观察到了有关现象和得到有关数据,就达到了试验目的,而实验的产物往往被弃置或任意排放。这不仅加重了环境污染,而且造成很大的浪费。在实验教学中把弃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回收再利用,既可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又可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3 在课外实践中体现绿色化学

除了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观的教育,我们还可以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化学教师应利用课堂对绿色化学教育进行渗透,使学生自觉产生环保意识。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导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渗透绿色化学观教育,如举办一些环保活动。如废旧电池回收、拒绝使用一次性碗筷、告别贺卡、不使用修正液等: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一些工厂进行参观考察和调查,了解这些工厂如何在处理工业三废。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绿色化学思想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一位中学生。每一位公民的应尽的义务,破坏和污染环境是一种不道德的、违法犯罪行为。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第9篇

一、中学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生命教育勃兴于西方学界,20世纪70年代后传入中国。在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民间组织的重视和推动下,各种有关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主题活动蓬勃兴起。其中,辽宁省教育主管部门于2004年12月全面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系统工程,规定生命教育从此成为该省中小学教学的必修课程。上海市教委和科教党委于2005年6月联合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试图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生命教育。[1]但总体而言,在具体实践层面上,与理论研究的如火如荼形成较大反差的是,生命教育并未在操作上取得应有的突破。笔者认为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这种理论与实践上的反差。

1.社会整体文化氛围漠视生命

近年来,中小学生受媒体、网络游戏和影视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在那些网络自杀游戏及暴力影视中,青少年的生命是可以随便被侵犯的。而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渲染式、煽情式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起到了误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媒体报道自杀新闻事件时,很少提到怎样科学地获得救助信息、有哪些救援机构及怎样应对自己的心理危机等正面和科学的救助方法。可以说,整个社会大环境对生命的漠视是导致中小学生不珍爱生命的重要根源。卫生部在2006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列死因首位。这为加强生命教育敲响了警钟。[2]基于上述背景,我国中小学急需开展生命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其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生活态度。

2.功利化的教育理念

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中学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工具。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是作为工具和手段出现的,教育活动服从于高考和就业等实用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以分数为重、升学为主,考试成为教师的法宝,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以至于为了获得高分,学生一头埋在书本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在此背景下,课程内容设置瞄准就业市场需要,课程安排首先要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数量与时段,其他课程要么被简化、要么被安排在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段甚至是自习时间。[3]可以说,工具化的教育理念是桎梏我国生命教育实践的主要障碍。

3.作为教育主体的化学教师素质欠缺

生命教育让青少年学会尊重、敬畏生命,懂得尊严和爱,一定要融汇在日常生活实践的点滴之中。这就需要执行生命教育的主体必须具备生命情怀,并且用生命化的教育方式去提升、感化和引导学生。如果教师自身都不具备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体悟并发挥生命价值的功能。从目前状况看,生命教育主体在自身素质方面存在欠缺,如部分教师功利心较强、责任心缺失、不关心学生、不安心教育、自身价值观不明确等。不能简单地将教师素质的欠缺归咎于个人,这既有教育者本身的问题,但更是由特定发展阶段和体制机制造成的。[3]

二、在中学化学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超越传统化学教学知识本位

一般而言,知识和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中心,或者说,知识的价值是首位的,情商、能力、生活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化学教育的问题正是在于过分强调化学知识的传授,教师仅为传授知识的“教”而工作,学生在确切的意义上仅为掌握知识的“学”而活。这种教学法忽视了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潜在性,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在场”及其整体发展的关怀。我们认为,生命化教育并不忽视知识传授,它只是力图使逻辑化、体系化的知识与新的生命主体创思、立命(确立生命的新向)的生长点相契接,由生命化既有的知识而拓辟出另一种格局的生命的深度。[4]

2.在化学生活化教学中引领学生珍视生命,提升生命的品质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可以利用与化学课堂知识密切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事件、现象进行生命教育。如,“雷雨可以发庄稼”“瑞雪兆丰年”等自然现象都是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为生命本身的存在提供物质保障。还应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命伤害事件,如冬天使用煤气热水器造成的死亡事件、新装修房子的中毒事件、误食工业用盐的中毒事件等,这对保护生命是非常必要的。再如,香烟对人有很大的危害,教师可以当场检验吸烟的后果,揭示吸烟和被动吸烟的危害,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抵制烟草的诱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3.提升教育主体素质,开展相关培训

教师的生命情怀对生命教育实践有重大的影响,所以如果要高质量地践行生命教育,就必须提升中学化学教师的生命质量,实现教师“作为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6]笔者认为,除了借助一些学术团体和基金会举办的生命教育培训和研修班外,教育系统主管部门也应该多出台一些政策,建立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基地,要求各学校选派一定数额的化学教师接受训练。培训的目标是要使化学教师具备下列素质:(1)爱。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它不仅是一种能力和一种品质,而且更是一种生命力。(2)洞察与反思。即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要能够敏感地洞察自己以及学生的生命状态,有效地捕捉教育机会。(3)赋予教育生活以生命活力。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对话。教师应活化教材。(4)自我成长。教师不仅应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发展的自我成长机制的能力。[7]

总而言之,生命教育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相关的人员培训和教学条件都还很不到位,加之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导致生命教育目前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生命价值将逐渐回归,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会随之不断上升,直至其成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逻辑出发点。坚信生命教育的价值,推进生命教育事业,提升生命教育的层次。[3]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努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美云.近年来我国大陆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4).

[2]张瑞平.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教育探索,2012(6).

[3]朱晓明.略论当前生命教育推广之困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

[4]王愫懿.生命化教育理念对化学教育的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2).

[5]房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1).

[6]钱理群.民间教育实验的意义与力量[Z].张文质等.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 环境化学 渗透

化学正面临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巨大挑战。21世纪是化学学科飞速发展的世纪,同时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也将越来越深入。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不断地改变着这些环境条件,甚至引起对环境的污染,发展到21世纪多方面的全球环境问题,无不与化学科学密切相关。重视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热点,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所以,如何阐明这些危害人类的环境问题的化学机理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化学科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职责。环境科学与化学学科交叉形成的环境化学在这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

我是多年的中学化学教师,下面谈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化学教育的内容以及一些体会。

(一) 酸雨

教学"硫及其化合物"时,列举一些事例如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潮黑雨"事件;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并趁热打铁与学生共同分析酸雨的危害、形成,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并积极探究防止酸雨形成的方法。

中学化学中 "电离平衡"一章,主要介绍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这几种体系pH值的计算。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不同溶液pH值的计算。这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给学生提出雨水pH值如何计算?酸雨的pH值又是多少呢?我们现在经常说酸雨(广义讲pH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以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例,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变死记为活用,而且认识到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完善的。

(二)温室效应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是一个动态平衡,条件改变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自然界也存在许多平衡。环境污染正是由于人为因素破坏了这些平衡而造成的。例如,自然界中碳循环就是一个化学平衡,空气的成分是相对固定的,人类动植物的呼吸,燃烧等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又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如果环境条件改变或者由于资源不合理利用,就会打破这种平衡。例如,由于能源消耗量增加,大气中CO2含量不断提高,可能会加速有机物质分解和空气中CO2浓度提高,产生温室效应。因此,维持地球碳循环平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接着向学生渗透温室效应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三)水土污染

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也有一定规律。其中以轻元素为最丰富,常量元素几乎没有重金属在内,相反金属浓度较大时将引起生物的毒害作用。金属元素对环境的污染,通常是采矿业、金属冶炼、电镀、化工等工业所产生的"三废"经过种种途径而进入空气、水源和土壤的。如Cd是水迁移性元素,除硫化镉外,其他镉的化合物均能溶于水。水生生物对镉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其富集是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一种形式,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可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众所周知的日本水俣病是食用含有甲基汞的鱼造成的,。这是由于水体中汞的生物迁移,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与威胁人类安全的生物地球化学迁移。还有日本著名的痛痛病就是由于长期食用含镉量高的稻米所引起的中毒。废旧电池中含有很多重金属元素,渗出液对水土造成很大的污染,现在对其处理方式主要采取填埋,焚烧等,但这些方法都不利于环保,这时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讨论寻找解决污染的方法,并充分意识到不能随便乱仍废旧电池。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介绍有机氯农药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农药所带来的隐患,在化肥教学中介绍使用化肥的利和弊等等,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的重要性,并积极宣传,做到恰到好处既使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又把对水土的污染降到最低。

实践证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化学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境化学教育,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化学不只是带来污染的,而治理消除污染必须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化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4, 54-55.

上一篇:环保管理范文 下一篇:财务专项审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