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06 16:47:48

智能建筑设计

智能建筑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设计;建筑与技术;系统整合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智能建筑的出现使得整个行业实现了设计方式的变革。在智能建筑设计的情况下,更多强调的是电子技术与其它技术的相融合。智能建筑设计要求的是能够实现一个容纳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人工照明以及信息交流系统综合使用的结构。同时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还对智能安全防护、智能运行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新的需求。在具体的呈现方面,包含了在进行建筑设计中的弱电设计、热能设计以及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的设计等方面内容。

1 智能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

所谓智能建筑设计,指的是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采用集成技术的手段来进行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

智能建筑设计本身是智能化技术与新兴科技共同发展的产物。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囊括了信息化应用的内容,安全系统建设以及设备管理等。通过建筑设计的方式,将建筑设计与系统的应用、建筑管理的内容巧妙的集合,使人们享有更为高效、便捷、全面的建筑居住感受。一般说来,智能建筑的实现包含了五个自动化,分别为楼宇建筑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信息自动化、保安自动化和消防自动化。通过多重自动化手段的综合应用,实现办公自动化效果的最终呈现。

2 智能建筑设计的原则

在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建筑的自动化效果呈现。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飞速进步的阶段。所以建筑的发展必须与科技融合,通过这种融合来推动建筑智能化发展,实现建筑设计效果的提升。

3 智能建筑设计的目标

在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目标达成方面,主要的目标有三个:

首先是建设设计效率的提升。所有智能化手段使用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效率。

其次使实现建筑设计的最优化资源配置。智能化建筑设计在前期需要有比传统建筑设计更高的投入。但是这个投入将对后期实现建筑设计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建筑设计的智能化管理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方面是更好的推动未来技术的灵活性发展。在建筑设计的初期,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应用,能够对整个建筑设计的规划起到全面的规划。这个规划中涵盖了远期的目标实现。通过在设计中进行智能化手段的融入,促使未来的设计规划更为协调也更为便捷。

4 智能建筑设计的整合手段

4.1 弱电系统与建筑系统的整合

智能建筑设计过程中,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是网络。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不同的系统整合。在进行弱电系统布局时,使用智能建筑设计的手段,能够保障整个设计的规范化,同时也提升弱电布局的系统化和高效化。

在进行弱电系统的布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进行信息传输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在进行弱电布局时,通过合理的布局来进行弱电布局系统的整体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对智能建筑设计的水、火、电等方面因素布局的影响。同时在进行弱电布局时,考虑到长远发展的需求,还应该适当的增加设备和空间的灵活性设计,以为后期进行布局的改善提供便捷。

4.2 热舒适系统与建筑系统的整合

在热舒适系统的设计方面,也要考虑智能建筑系统的需求,在进行系统设计时进行合理规划。在进行建筑系统布局的过程中,智能建筑设计相比传统的建筑系统设计来说,在能源的消耗方面的比例增加。因为在智能化实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大量的电子设备的应用,所以在电能消耗方面的比例增加不少。在进行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节能的需求,促使热舒适系统的设计能够更好的与整个智能建筑设计系统结合起来。具体的实现方面,主要是借助暖痛空调设备与自动控制系统的结合,促使在进行采暖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整体能耗的降低。如下图所示。

图1 天棚回风系统示意图

图1采用的是天棚回风系统。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借助回风的方式来进行室内采暖效果的保持。这种方式的应用不仅有效的实现了对热能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满足了智能设计的基本目标要求。

4.3 人工照明系统与建筑系统的整合

在进行人工照明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智能设计的要求,实现人工照明设计的智能化。在智能建筑设计中,照明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整合化的设计规范,促使建筑范围内的照明主要通过智能化的开关来进行控制。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尤其是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灯光的控制是通过一个开关来进行实现的。但是这种控制方式使整个环境内的灯光都是一样的效果。但是在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灯光照明设计理念,转而以智能化的灯光设计为目标。不同的人依据不同的需求可以进行范围内灯光使用的智能化调节。

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灯光的调节转而是以遥控的控制为主。在每个单独的区域上方都会建设有专门的感应部件。在具体的灯光调节方面,依据不同空间的不同需求,通过遥控开关就可以实现对自然采光的智能化把控。而在具体的实现的方面,还可以将人工智能化的元素融入到灯光设计中。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远红外感应来实现对周边区域灯光和设计的整体把控,从而实现依据人的具体需求来进行灯光的感应设置。比如人经过的时候,系统感应到人的存在,灯光会自动打开,以方便人对灯光使用的需求。而人离开后的一定时间内,当系统感应不到人体红外的存在时,则会自动进行灯光的熄灭。

4.4 自然采光系统与建筑系统的整合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采光的利用不到位往往会造成室内空间存在黑白分明的两种区域。在有自然采光的地方,光线很强,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开展。而在没有灯光照射,尤其是背窗的区域,往往光线又很难满足日常对灯光使用的需求。所以通过进行自然采光系统与智能建筑设计的结合,能够实现对自然采光的合理利用,将更多的自然光通过光线控制器的使用来进行合理的调节。目前在行业中常见的采光控制系统包含了基本的自然采光控制系统、自动这样设备以及不同类别的遮阳玻璃使用等。

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目前许多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使用了自动遮阳百叶。自动遮阳百叶的核心部件为室内光感传感器。通过传感器的设置,可以对光线的强弱进行感应。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自动遮阳百叶可依据光线的强弱情况,其可以实现自动的收放,同时也可以自主的进行转动角度的调节,从而促使室内的光线始终能够保持在舒适的限度内。

5 结论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传统的设计虽然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但是在实现对资源合理利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近年来,智能建筑设计的概念开始在行业内广泛普及。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整个建筑设计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当前的建筑设计领域中,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需求不再停留于传统的居住要求,同时也增添了对舒适度等方面的更多需求。因此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重点就建筑设计的智能化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弱电系统、热舒适系统以及人工照明系统和自然采光系统与智能建筑设计的整合探讨,指出了目前智能设计的主要设计实现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的建筑设计领域中,智能化应用必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并推动建筑设计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元正、建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选编[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2]张瑞武.智能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李林.智能大厦系统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智能建筑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 建筑设计墙面设计

一、智能建筑的概念

智能建筑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建筑的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等。美国智能建筑研究机构把智能建筑定义为: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最优组合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可以这样理解,智能建筑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对于建筑管理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具有一套管理、控制、维护和通信设施,能够在花费较少的条件下,有效地进行环境控制、安全检查、报警监视,能够实时地与城市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第二:对于建筑使用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并可以提供一个舒适和谐的好环境。

二、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如何制定,制定之后如何招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标准制订出来,大家就要执行,如果标准制定的不合理,制定出来以后大家都不去认真执行也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意义。

有些设计单位结合多年设计工作中的经验,制订了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当地政府还发了文件要求本地区参照执行;这种积极性是值得学习的,但标准出来之后,也引起了许多不同看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对智能建筑及其标准的制定理解与认识上差异较大。智能化建筑标准的制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引起标准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1)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

(2)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3)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柱网和层高。

(3)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

(4)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三、智能建筑对项目策划及建筑设计的影响

(1)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从规模上看,一般来讲建筑物的建 筑面积达到2万m2以上用于智能建筑会更经济、实用。

(2)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设计时尽量避免大进深的平面布局,进深控制在10m左右,保证办公区充足的阳光和室外景观。外墙可以布置成凹凸状,利用这样的平面做成所谓的corner office.在办公区要适当安排一些带有自然风味的工作人员休息的角落。设计时应避免做固定扇的外窗。

(3)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柱网和层高。采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可以提供灵活多变的环境,一般9m的柱网对停车、空间分割及结构设计都比较适宜。由于智能建筑内部要求舒适的环境,所以所有管线均不能暴露,考虑 到中央空调的管道、综合布线的要求、空调排水的坡度及架空地面等方面,建筑物的层高应大于3.6m,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公区域的净空不小于2.6m,走廊里的净空不小于2.3m.

(4)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

(5)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四、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及墙面设计

1、地面

智能建筑内的地面可采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布线方便,容量大,双层地面可以分开布设强、弱电,更可以用于旧楼改造,但会造成地面高差,使人感到不方便。楼板面层预制线槽可在办公自动化房间内任何地方做接口,不会产生高差,施工方便,可布设在面层10cm内。在方块地毯下布置布线系统,一般是在层高受限制时使用,要求线路少、交叉点少的分支线路,采用扁平线,施工同样方便,但要注意与办公家具的配合,做防静电处理。

2、墙面

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做隔断以外,墙面上还可以做出线口,墙内空间还能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

3、天花板

智能建筑内的天花板需要负责照明、送风、出风、烟感、喷洒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4.1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

4.2咨询中心。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

4.3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

4.4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五、专用机能室的设计

1、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

2、咨询中心。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

3、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

4、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六、屋顶的设计

建筑物屋顶是直接平面敞开的接触大自然的空间,智能建筑的屋顶会被布置上大量的设备,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除要考虑屋顶美观绿化以外,还可以布置吸取太阳能和风能以采集热能、收集降水等等,充分吸收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能量和物质。

七、结语

智能建筑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住宅、智能医疗建筑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lligent build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and obtained a certain result. The idea that some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domestic foreign examples. And about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medical building, office building of application. And get some experience.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intelligent residential, intelligent medical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的起源仅仅是远古的祖先为了遮风避雨而营造的场所,当时的人类对于建筑的要求不过是满足最基本的遮避而已。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升级人类开始对建筑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包括保暖,防寒,私密,象征地位身份等等。直到1984年,建筑业开始了一个新的名词,智能建筑,或者说是建筑的智能化。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等各学科的基础上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想成的一种交叉。建筑的智能化,通常表现在建筑功能运作的自动化,包括对水、电、热力、空调、通讯等的智能自动调节。还表现在建筑物的节能运作,建筑内通信的自动化,建筑内办公的自动化,以及安全保卫自动化。智能化的运作改变了传统的人为控制,让运作的主观性降低,让环境的舒适性更高,精密性更高。

1984年1月,美国联合科技集团的UTBS公司在康涅狄格州哈弗特市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开启了建筑界的新纪元。这座由旧的金融大厦改造的被称为City Place的大厦总建筑面积达十万余平米,在这坐仅仅三层的不起眼建筑中蕴含着当时世界上的领先技术。在这里客户不用自己添置设备便可获得语言通讯、文字处理、电子邮件、市场行情信息、科学计算和情报资料检索等服务。自动化与智能化让人们感受到电子时代的关怀。自动化综合管理、空调、供水、防火、防盗、供配电等系统全部由电脑控制,是客户真正感受到舒适,方便和安全。这座大厦的建成开启了人类探索智能建筑的先河。

随后日本开始在建筑智能化的领域探索,在短短的十年内建成数十座代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智能大厦,并在1995年成立了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此时美国的智能建筑已经达到了数万栋。智能建筑的探索热潮随即而来。90年代后,继美国日本后,法国、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智能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中国的第一座公认的智能建筑――北京发展大厦。它自1989年建成便成了中国智能化建筑领域的先驱。在当时虽然智能化办公建筑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属于比较新的技术以及理念,但是发展大厦的设计团队积极的学习参观学习国外先进的实例,成功的解决了智能型大楼需要解决的办公自动化,通讯自动化,楼宇管理自动化,防火自动化,安全保卫自动化停车管理自动化等问题以外还积极的探索解决了建筑空间的灵活性与宜人性。设计者立足于,写字楼是知识生产力高度密集的场所,要是人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需要建筑环境有较强的宜人性。北京发展大厦是我国建筑智能化的航母,他显示出我国建筑领域通力合作的巨大成就。

一、智能建筑设计在住宅建设的应用

我国在住宅的设计与建设中,必须注意考虑我国国情、国力、民情、民力,从实际出发,掌握标准控制造价的同时满足十六字方针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实用、兼容、拓展”从而实现21世纪智能型小康住宅的功能要求。住宅的智能化包括通信单元即实现家庭通信网络的、有线电视等的智能化。家庭通信网络是经电话接口模块,通过电话线路和现场总线接口双向传输语音信号和数据信号,如防灾报警、家用电器异地控制、门口可视对讲、三表数据传输、报警模式设置等.。住宅水、电、煤气三表自动抄表系统是通过脉冲式传感器信号接口,将采集到三表数据通过电话接口模块或CAN现场总线传输到小区物业管理中心的抄表主机,经脉冲数与度数转换记录、打印用户水、电、煤气的使用量,并可与银行联网结算。采集数据自动保存,并具有掉电保护功能。整个采集传送过程无需人工干预,避免了入户抄表并且可以为住户增设净水、热水等功能,提供扩展余地。家用电器设备控制:通过总线制地址编码方式,按照预先设定程序可对空调、电饭锅、电热水器等家用电器通过本地或异地电话,使其即时启闭。事故应急控制是为了确保住宅用户的安全。当发生火灾时,切断家庭总电源。高层住宅火灾报警情况下可自动开启楼梯门锁。当发生煤气泄漏事故时,可采用集中报警、区域报警,或分散报警形式。后者,通过输出触点控制专用的防爆控制器关闭防爆煤气电磁阀。防盗、防灾报警防护区域包括住宅防护和住宅区内域防护。住宅防护可在门上、窗上安装门磁开关;住宅内区域防护可在客厅、阳台处安装红外探测器;院落别墅住宅可安装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以防范非法入侵等。这些都是建筑的智能化带给人们的方便与安全的保障。智能化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更加的随心所欲。

二、建筑智能化在医疗建筑中的应用也比较的普遍:

医疗改革必然加剧医疗市场的竞争,为了更好地适应及贯彻医院以人为本的理念,医疗环境的建设显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懂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道理。而作为医疗建筑更应该强调的是建筑的人性化以及科学化。我们都知道,医疗建筑是由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组成的,以医技为中心,以门诊和住院部两点发展,而门诊又是客流量最大,使用的最集中的部分。我们以门诊的智能化设计为例,来探讨智能化的发展对医疗建筑的重要性。

医院的门诊楼就去位置以及重要性无疑是一个医院的门面和窗口,使患者最先接触到的地方。门诊人流量大且复杂。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而且医院的服务人群大多是病患,从患者的心里角度来说,身体的不适更容易造成心里的不舒服。更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无论是患者的体力还是心里都要求门诊楼的设计应当更具人性化,更加的便捷,更加的方便。合理的空间布局自然是不可或缺的,现代化的建筑物自动化系统,快捷的通讯网络。智能化的门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人性化的候诊大厅,也将成为现代医院门诊楼建筑智能化的全新理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建筑是在以人为本的号召下应运而生的,建筑的智能化就是为了使建筑摆脱钢筋混凝土牢笼的称号,使建筑更加的人性。使建筑所营造的空间环境更适宜人的各种活动。使建筑更加的贴近于人,服务于人,使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加的方便便捷。让科技服务于人,让科技摒除科技所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不便,让生活更加的美好。智能建筑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发展,是一种持续。建筑智能化需要建筑师的通盘考量,统领全局,更需要每一位建筑工作者的配合,包括水,电,暖等等。建筑智能化要求更多的行业协调从而创造更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建筑研究》贺业钜等,建筑出版社

2、《建筑设计新概念》 黄绳,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智能建筑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能设计建筑

智能建筑是指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全面的建筑节能设计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建筑的体形与建筑节能

(1)控制体形系数。体形系数系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不计地面)与其所包同的建筑体积之比。体形系数越大,说明单位建筑所分担的热散失面积越大,能耗就越多。有研究资料表明,体形系系数每增加0.0l,耗热能指标约增加2.5%,一般宜控制在0.30以下。建筑体形系数还与建筑物的体形是否规整及建筑物的体量大小有关。一般来说,控制或降低体形系数的方法有:减少建筑面宽,加大建筑进深;增加建筑物的层数;加大建筑物的长度或增加组合;建筑体形不宜变化过多。

(2)控制表面面积系数。从获取更多的日照辐射,降低耗能的观点来看,表面面积系数越小越好。从节能意义来说,长轴朝向东西的长方形体形最好,正方形次之,而长轴朝向南北方向的长方形体型的建筑节能效果最差。

二、良好的构造设计

建筑的构造设计除了满足其作为建筑组成部分的基本功能要求之外,还进一步对墙体、楼板、屋顶、门窗等进行了设计,以此满足建筑在营造舒适环境的同时兼顾建筑的节能要求。例如利用物理的光学原理将吊顶设计成折线形,可利用其反光更充分地利用太阳光;设计建筑外墙时可采用新型节能墙设计,利用环境减少耗能;屋顶巾庭的采光顶,采用双屋玻璃形成“呼吸外壁”,从而降低环境素的影响;还可以在楼层板的设计巾,将循环水管布置在楼板处的装修空间,冬天可热水取暖,夏天可冷水降低室温。

1地面。智能建筑内的地面可采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布线方便,容量大,双层地面可以分开布设强、弱电,更可以用于旧楼改造,但会造成地面高差,使人感到不方便。楼板面层预制线槽可在办公自动化房间内任何地方做接口,不会产生高差,施工方便,可布设在面层10cm内。在方块地毯下布置布线系统,一般是在层高受限制时使用,要求线路少、交叉点少的分支线路,采用扁平线,施工同样方便,但要注意与办公家具的配合,做防静电处理。

2墙面。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做隔断以外,墙面上还可以做出线口,墙内空间还能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

3天花板。智能建筑内的天花板需要负责照明、送风、出风、烟感、喷洒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4屋顶。建筑物屋顶是直接平面敞开的接触大自然的空间,智能建筑的屋顶会被布置上大量的设备,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除要考虑屋顶美观绿化以外,还可以布置吸取太阳能和风能以采集热能、收集降水等等,充分吸收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能量和物质,同时也要设计防止自然力量侵袭的预防设施。还要考虑到设备运转时产生的震动、噪音、电磁场等因素,电缆穿过屋面以后如何防止漏水,电线基座的防水、防风及防震的问题。

三、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

1、合理选址。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建筑设计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2、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在建筑位址确定之后,应研究其微气候特征。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主要方法为:①在建筑周围布置树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还能遮阳、降噪;②创造人工自然环境,如在建筑附近设置水面,利用水来平衡环境温度、降风沙及收集雨水等作用。

3 合理的规划和体型设计。合理的建筑规划和体型设计能有效地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它包括对建筑整体体量、建筑体型及建筑形体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确定。

日照及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总平面的设计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地形、城市规划、道路、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均满足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是困难的,因此,只能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出这一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和较好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

4、合理的建筑空间设计。合理的空间设计是在充分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隔(平面分隔和竖向分隔),以改善室内保温、通风、采光等微气候条件,达到节能目的。

4.1围合与开敞的变换。在居住区建筑内部空间的具体设计中可以通过灵活隔断的要素进行设计手法的变换。比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部空间,中间用活动隔墙或隔断进行灵活分隔:推开来、打通后,是一个连成一气的整体空间;迭起来、收拢去,又成了各自独立的几个空间等等,并通过隔断的高度和宽度及闭合关系的变化来适应居民在建筑中进行不同活动时的心理变化。

还可以通过室内活动部件、设施和家具来进行灵活分隔。另外,居住区商业室内设计应尽量缩小陈列面积,利用管材、板材和透明材料制作道具,在物理空间和视觉空间方面均强调其通透性、灵活性。为了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居住区建筑应该在满足功能使用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使空间的限定度小一些,创造活泼、通透、开敞的效果。

4.2竖向高差的变化。高差的设置是处理空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高差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领域,地面标高的变化能突出及改变空间的特征,标明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在大空间内创造二次空间,但在视觉上和空间上保持其连续性。

在居住区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高差设计手法来实现内部空间的二次划分,达到特殊空间效果。如利用台阶处理地面高低变化,连接高低不同的空间,创造出动人的线造型。还可以讲台阶作为休息设施,特别是在多功能空间和空间有限的地方。还可以利用坡道连接高差不同界面,坡道的优点是更人性化不仅满足无障碍设计也可减缓居民购物的疲劳感,不足之处就是占据空间较大,在居住区集中式建筑中要慎用。

4.3庭院和屋项花园。还可以在居住区建筑的室外布置绿化庭院,为居民提供空间尺度亲切宜人、景观富有吸引力的空间场所,能吸引并留住顾客。屋顶花园位于裙房或地下部分的屋顶、天台及露台,作为开敞空间和活动场地,创造独特的外部空间景观。人们可以在此欣赏景色,进行消费和休闲活动,同时还可以增加大量的绿化景观。

四、结束语

通过对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的探讨,应从各方面充分合理地利用城镇当地的自然资源,寻求人、建筑、环境与经济、节能之间的最佳结合,提高建筑的整体效益。降低建筑能耗,减轻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

参考文献:

【1】 郑忱.房屋建筑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4.

【2】 房志勇.建筑节能技术.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智能建筑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所谓的智能建筑就是指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以及管理进行最优化的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便利、高效、舒适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体现。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以及现代电脑技术组成。而智能建筑的结构是由楼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通信自动化系统三大系统组成。因此,智能建筑中对建筑设计中现代技术的应用要求十分严格,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建筑的智能化和人性化。

智能建筑中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通过对当前智能建筑设计的分析可以发现,智能建筑设计的未来向着区域性、专业型以及综合性方向发展。智能建筑设计的区域性发展体现了智能建筑向区域管理系统和城市系统发展的趋势,能够促进智能城市的最终形成。而专业型的发展能够促进未来智能学校、智能银行智能住宅等一系列智能建筑的出现。智能建筑具有综合性的发展趋势,目前主要体现在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中,例如餐饮、健身、购物等多种辅空间的出现[1]。

二、智能建筑中建筑设计的理念与目的

智能建筑最根本的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其设计的智能化。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智能化建筑的要求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设计者在对智能建筑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对用户要求进行细致深入地研究,真正设身处地的为用户着想,从而使智能建筑更具有人性化。另外,设计者必须要了解弱电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更加符合标准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设计工作的实施有效控制,提高建筑设计工作的质量。同时,设计者在进行智能建筑设计时要遵循市场行情,跟踪弱电系统高新技术的发展。通过跟踪和了解使得设计工作能够有充分的准备,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使得智能建筑的设计更加具有实用性。

智能建筑中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归类、处理、判断建筑内各种机电设备的信息,从而采用最优化的控制手段对各系统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以此来保证各个子系统设备运行能够始终处于一个协同一致、有条不紊、高效有序的状态。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能够创造出舒适、高效、安全的工作环境,能够使各系统的造价降低,帮助能耗和日常管理的各项费用尽量缩减,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使得智能建筑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得以提高[2]。

智能建筑在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智能建筑是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技术支撑,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是智能建筑的目标。绿色建筑强调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以及保持生态平衡,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而节能建筑能够节能环保,为了节省能源就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技术,利用智能建筑系统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智能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满足开放性原则的要求,能够对系统中增加或更新设备进行适应和兼容,具有超前性、扩张性和灵活性。因此我国鼓励智能建筑的设计与发展。

智能建筑中的各个设计环节

智能建筑的设计不同与一般建筑设计,其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建筑设计特点体现在智能建筑设计中的各个环节上。

结构、层高等方面的设计

智能建筑中对结构和层高的设计是其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层高设计上,智能建筑一般采用框架结构或者框剪结构,这种结构可以使建筑环境更加灵活多变。而在层高设计上则应该从层高设计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由于智能建筑布置的管线很多,所以智能建筑的层高也应当比一般建筑要高些。笔者根据实际经验认为智能建筑每层高在3.6m到4m比较合适,在这种层高下,就可保证智能建筑走道部分的净高不小于2.4m,而大部分室内净高能够不小于2.7m。

布线系统的设计

布线系统设计作为智能建筑的神经系统,能够联系智能建筑内部各种终端和数据的传输。在设计中要考虑好线路的水平和垂直走向。尤其是垂直走向的布线,要考虑到综合布线架和相关网络设备的布置,因此每层设备小间的面积要大些。通过最佳布线系统的设计使得智能建筑的设计更加合理,从而更具有人性化。

墙面、地面及天花板的设计

对智能建筑设计工作中的墙面设计要注意进行隔断以及出口线的设计,并且保证墙面空间能够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地面设计要采用架空地面、地毯地面。同时还要对线槽的楼板面层进行预制,这样可以方便布线。而对于天花板的设计则需要保证天花板能够送风、出风、照明以及喷洒等走线以及出口任务的完成。

自然采光以及人性化等方面的设计

智能建筑的设计对自然采光和人性化的要求更高。传统建筑中,自然采光的范围有限,但是在智能建筑设计中通过光线控制器、各种新型玻璃以及自动遮阳设备等新型自然光控制设备的应用设计,能够使得自然采光更加充足,人性化更加显著。

机能室的设计

机能室的设计相当于整个智能建筑的大脑,因此对机能室的设计合理性将直接关系到智能建筑的正常使用。首先要设计中央控制室,它能够对设备运转以及安全保卫进行监控。其次是对咨询中心的设计。通过对咨询中心进行电脑、影像设备以及闭路电视等设备的配备,能够使咨询中心的作用得以正常发挥。最后还要对决策室、电视会议室、接待柜台以及电脑机房等机能室的设计进行合理的思考和布控[3]。

总之,智能建筑的设计作为智能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对智能化和人性化建筑的正常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智能建筑的设计者,我们必须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不断对智能建筑设计的理论进行应用与检验,促进其建筑设计工作水平的提高,使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工作更加合理,以此来实现现代智能建筑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丘道君智能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

王兰星对智能建筑设计问题的分析【期刊论文】中华民居-2011

智能建筑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标准设计

1 智能建筑的概念

我国目前公认的定义为:“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说的具体一点,就是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综合配置建筑及建筑群组成的多功能子系统,从而实现对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及建筑群内各种设备(空调、供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安全防范的设计)等的综合管理。

2 智能建筑主要特点

2.1环境方面

(1)舒适性

使人们在智能建筑中生活和工作,无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均感到舒适。为此,空调、照明、消声、绿化、自然光及其它环境条件应达到较佳和最佳条件。

(2)高效性

提高办公业务、通信、决策方面的工作效率;提高节省人力、时间、空间、资源、能量、费用以及建筑物所属设备系统使用管理方面的效率。

(3)适应性

对办公组织机构的变更、办公设备、办公机器、网络功能变化和更新换代时的适应过程中,不妨碍原有系统的使用。

(4)安全性

除了保护生命、财产、建筑物安全外,还要防止信息网信息的泄露和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被破坏,防止被删除和篡改以及系统非法或不正确使用。

(5)方便性

除了办公机器使用方便外,还应具有高效的信息服务功能。

(6)可靠性

努力尽早发现系统的故障,尽快排除故障,力求故障的影响和波及面减至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围。

(1)具有高度的信息处理功能。

(2)信息通信不仅局限于建筑物内,而且与外部的信息通信系统有构成网络的可能。

(3)所有的信息通信处理功能,应随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而发展,为未来的设备和配线预留空间,具有充分的适应性和可扩性。

(4)要将电力、空调、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构成综合系统,同时要实现统一的控制,包括将来新添的控制项目和目前还被禁止统一控制的项目。

(5)实现以建筑物最佳控制为中心的过程自动控制,同时还要管理系统实现设备管理自动化。

3 建筑设计和智能建筑的关系

3.1概念上

从我国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来看,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分析,智能建筑工程系统都离不开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建筑功能、建筑组合、建筑的高舒适性和建筑艺术的处理,而这些正是建筑设计中的主要范畴。建筑结构影响着智能建筑的综合布线的合理性,建筑形式和功能影响智能建筑使用智能的效果,合理的建筑空间组合给智能建筑带来便利和灵活性,建筑的高舒适性给智能建筑的综合性管理带来生机,建筑艺术处理又给智能建筑增添无比的光彩。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将给智能建筑未来发展和运用留下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未来智能建筑在新技术上的运用,为智能建筑设计向高一档次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一个建筑智能系统工程设计的好坏,建筑设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2综合协作

智能建筑工程应不单纯是指建筑电气智能化系统工程,还应涉及相关的专业和领域,其相互间的发展水平是相适宜的。另一方面,与传统工程相比系统集成逐渐成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而系统集成的趋势则体现在一元化的管理。尽管目前所指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仅仅是狭义的电气范畴,其所涵盖的专业领域仍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建设、信息(电子、邮电)、公安(消防、安防)、广电(广播、电视)、电力、机械等行业。建筑设计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综合布线创造方便的空间,智能建筑为建筑设计打破传统思想,掌握新理论,适应新科技.引出了一条思路,要求建筑设计各工种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科技,紧跟时代的步伐,否则将被现代科技所淘汰。建筑设计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相辅相成、密切配合的。

3.3建筑设计是龙头

设计一个优秀的智能建筑。首先,它的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建筑功能、建筑组合和建筑艺术处理的设计也是优秀的,建筑设计起着龙头作用,相关工种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建筑、结构两大龙头专业去带动、协调。一般民用建筑设计院,建筑智能化系统工作主要靠设置的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经济五大专业来完成,各专业互相配合、相互协调。因智能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各方面均缺乏设计经验,系统集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承包商(集成商)的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 影响智能建筑设计效果。所以建筑设计要带好头, 使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健康发展。

3.4规范化

建筑设计和智能建筑之间需要一个设计标准和设计规范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应是一个协作、协调和综合管理的体现,应是对现有标准和规范的优化、提炼和补充,具有超前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指导性文件。受国情所限,实际运作中执行政策法规不规范带来的不良影响最为严重,存在各自为政、各自划分势力范围, 处处人情一本帐,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不利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健康发展。因此,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呼唤综合管理体制,迫切需要各相关产业部门根据建筑市场发展的需求,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来协调规范市场。任一产业部门统管或独管的想法都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不现实的, 更易引起认识上的混乱和摩擦。现代产业制度更应提倡协作、协调和综合管理

4 建筑设计、智能建筑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设计方面, 主要是缺乏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标准和相应的设计规范.还有设计单位专业设置不配套, 计划管理以及分配不合理。设计人员无章程可循, 不同的设计人员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理解与界定也有可能不同,从而使设计错位的原因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建筑师、结构工程师们的建筑智能化意识相对淡薄,对此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两大龙头专业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而目前充当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工作主角的电气专业,仍沿用着传统的“强电”和“弱电”划分,人们已习惯把将来最为活跃的新技术,如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现代图形显示技术等一股脑地划归“弱电”范畴,而这些正是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这就决定了人员、知识须不断更新,才能追上时代科技进步的步伐。现状使设计人员难以应付,过分依赖于承包商及设备供应商,往往生搬硬套。结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因工作量增大带来的计划安排出图时间和分配比例不合理,也制约着设计的成败,从现有专业配制及计划管理来看,即使有能力也没有时间较好地完成设计工作,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不从设计体制上改变现有模式,必将约束智能建筑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解决的方法:

(1)尽快制定出一套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标准和相应的设计规范。

(2)设计单位配套全智能建筑设计班子,加强建筑智能化意识,系统掌握智能建筑的知识。

(3)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来协调规范市场。尽快制定“一体化”统一的施工验收标准和规范。提高系统承包商(集成商) 的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用标准和法规来约束他们的敬业行为。

(4)维护管理运行方面,由于智能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缺乏经验,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主要表现在维护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服务及技术支持欠佳,不能保证系统的正常开通, 影响智能化系统功能的发挥。因此,应尽早尽快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以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

5 结语

智能建筑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 建筑设计 发展趋势

Abstract: intelligent building as a product of information, i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ff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and technical research further,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has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pplication in design.

Key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建筑技术有了很大的突破,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过往一般的满足基本的生活条件即可的状态,可以说,现代智能建筑的出现很好的符合了当前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更为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智能建筑中的智能一词来自于3A系统,及BAS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通讯自动化系统,将三个系统的优点结合,技术合并,便有了现代的智能建筑。现代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不单单要提供相应的空间位置给整个智能建筑,而且,它需要更为主动及时的更新建筑设计观念,将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融合为一体。在现代建筑系统中,建筑从从空间布局到交通核的布置、整体构思到结构形式及外部造型等各个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智能建筑的特点。智能建筑作为新时代建筑领域的心突破,它在硬件上应用了高科技,同时在软件的设计观念上也综合应用了现代高科技,整个结构堪称新时代高科技产物。

2 智能建筑设计需注重的关键几点

2.1 智能建筑的灵活性

智能建筑的灵活性相对于其他类建筑物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它的综合布线系统可以使建筑随时改变使用功能和布局。这样就要求在建筑设计上应该发展无障碍的大空间来匹配。将辅助用房、交通核和设备管线等需固定位置的部分集中布置,其余的空间都采用大柱网开敞空间的设计。一般情况下,智能建筑的层高要设计得相对较高,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留出架空地和板吊顶的高度,另一方面是考虑以后若全部按照大空间使用,这种设计能使净高不会因低而产生空间视觉的压抑感。在结构上的设计,采用钢结构桁架承重,所有的设备管线都可以放置在结构构架之中,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吊顶所需高度。总的来说,建筑设计要充分体现灵活性,充分发挥“智能”的优势。

2.2智能建筑的节能性

降低成本和节省能源是现代社会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同时也是智能建筑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现代社会的竞争,谁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的竞争中获得胜利。智能建筑在这方面的设计明显要比一般建筑物做的好,它引入适宜的技术概念,在设计上,智能建筑除了采用室内照明、采光百叶、温湿环境等智能技术调节的相关设备之外,还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结合了气候,光照以及朝阳等自然因素,很好地结合了建筑物理的一般原理,合理地将各种建筑要素组织起来,这种设计大大地增强了建筑物本身就不弱的气候调节能力。智能建筑的设计包括了多方面的设计,总图规划、平面布局、形体构思、剖面设计、立体处理、景观设计以及细部构造等,建筑设计能将传统的技术发展的更为贴近自然,贴近人类,在许多气候较为严酷的环境下,当地的建筑含有各种各样十分巧妙的设计技巧,这些小小的技巧都能通过建筑和布局协调于气候等自然因素,从而使室内物理环境得到改善,这些技术也很好的应用于现代智能建筑之中,这些技术也可以称为建筑设计技术中的高科技。

2.3智能建筑的舒适性

舒适性是任何一个建筑物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智能建筑中拥有各种各样的现代先进设备,这样给人们营造了一个更为舒适的环境。然而,不是所有的应用高科技设备的建筑都能让人感到舒服,很多人依然对其不感冒,他们认为这种将建筑物是人造的,而非自然形成的,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趋自然性是与生俱来的,这种具有高科技设备的建筑物并不能让他们觉得身处自然之中,为了觉得这个问题,现代智能建筑的设计很好的考虑了亲近自然、人性化的设计。

例如,很多智能建筑在办公室的设计中,绿色植物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设计为办公室工作人员带来了春意,使绷紧的神经得到一刻的放松。还有很多办公室中穿插了一些休息角及交流空间等,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达到缓解办公室紧张而单调的办公气氛,缓解疲劳的效果。

智能建筑综合地运用了高科技给人们提供了高效率的办公场所,改善了办公条件,但是,这种设计并不意味着会把人变成高速运转的机器,相反是为了追求以人为本,追求舒适度的目的,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环境的舒适度,提高了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

2.4智能建筑的可发展性

世界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发展使智能建筑为人们提供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似乎在身边而又不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便捷的通讯设备去千里之外看看,能不出门就能办理银行存取款、收发电子邮件、参加国际会议、调阅图书馆藏书、甚至能操纵远在千里之外的机械手。这种设计使人们文明产生了巨大的进步,传统的各类型建筑物,如银行、电影院、图书馆、商场等功能必需随之而改变,图书馆不再仅仅以藏书为目的,更应该成为信息交流中心,电影院将更为小型化,成为小型的聚会场所,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建筑对未来世界发展的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是衡量智能建筑的标准之一,所以,智能建筑的设计在开始阶段就需深入研究建筑的可发展性,为建筑的未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在这种环境下,智能建筑与世界联系地更为紧密,它是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节点,当前的世界正在变小,智能建筑作为单一的建筑业必须与城市融为一体。很多建筑在设计上将底层空间释放为城市广场,使其与城市空间的对话能力得到加强,并为自身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关系。然而这只是其与城市结合的一个小小的方面,更重要的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城市环境,利用现代智能建筑中的先进技术,创造出可与城市共生的高科技智能建筑。

3 结束语

人类进入21实际之后,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也都是建筑师应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建筑师要视野开阔把握全局,从全面、整体、综合的角度出发,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建筑。

未来智能建筑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建筑设计理念也进人一个新时代。新世纪智能建筑将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流,其技术和平共处产品必将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现代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将有以下几点:

1) 向专业型发展。再过不久将出现智能医院、智能学校、智能图书馆、智能工厂、智能住宅、智能银行等新型的智能建筑。

2) 向综合性发展。建筑将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形成综合性大楼,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中。在智能办公楼中安排多种辅空间,例如:购物、娱乐美容、医疗、健身、托幼、餐饮、住宿等。

3)向区域性发展。智能建筑将向区城市系统域和管理系统发展。

参考文献

[1] 智能建筑宋建锋等编著/2009-07-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樊伟 编著/2006-06-01/中国电力出版社

[3]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实施指南《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编制组编/2011-11-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智能建筑技术丛书--楼宇智能化技术与应用陈伟利主编/2010-02-01/化学工业出版社

智能建筑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标准制定;功能设计;项目策划

一、智能建筑的概念

智能建筑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建筑的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等。美国智能建筑研究机构把智能建筑定义为: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最优组合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可以这样理解,智能建筑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对于建筑管理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具有一套管理、控制、维护和通信设施,能够在花费较少的条件下,有效地进行环境控制、安全检查、报警监视,能够实时地与城市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第二:对于建筑使用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并可以提供一个舒适和谐的好环境。

二、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如何制定,制定之后如何招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标准制订出来,大家就要执行,如果标准制定的不合理,制定出来以后大家都不去认真执行也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意义。

有些设计单位结合多年设计工作中的经验,制订了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当地政府还发了文件要求本地区参照执行;这种积极性是值得学习的,但标准出来之后,也引起了许多不同看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对智能建筑及其标准的制定理解与认识上差异较大。智能化建筑标准的制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引起标准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

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

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三、智能建筑各项功能设计

3.1地面的设计

智能建筑内的地面可采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布线方便,容量大,双层地面可以分开布设强、弱电,更可以用于旧楼改造,但会造成地面高差,使人感到不方便。楼板面层预制线槽可在办公自动化房间内任何地方做接口,不会产生高差,施工方便,可布设在面层10cm内。在方块地毯下布置布线系统,一般是在层高受限制时使用,要求线路少、交叉点少的分支线路,采用扁平线,施工同样方便,但要注意与办公家具的配合,做防静电处理。

3.2墙面及天花板的设计

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做隔断以外,墙面上还可以做出线口,墙内空间还能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智能建筑内的天花板需要负责照明、送风、出风、烟感、喷洒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3.3屋顶的设计

建筑物屋顶是直接平面敞开的接触大自然的空间,智能建筑的屋顶会被布置上大量的设备,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除要考虑屋顶美观绿化以外,还可以布置吸取太阳能和风能以采集热能、收集降水等等,充分吸收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能量和物质。

3.4 其他功能设计

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应对会议场所进行分类,应按大会议(报告)厅、多功能大会议室和小会议室等配置会议系统设备。应根据需求及有关要求,配置组合相应的会议系统功能,系统应包括与多种通信协议相适应的视频会议电视系统;会议设备总控系统;会议发言、表决系统;多语种的会议同声传译系统;会议扩声系统;会议签到系统、会议照明控制系统和多媒体信息显示系统等。 对于会议室数量较多的会议中心,应配置会议设备集中管理系统,通过内部局域网集中监控各会议室的设备使用和运行状况。

四、智能建筑对项目策划及建筑设计的影响

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从规模上看,一般来讲建筑物的建 筑面积达到2万m2以上用于智能建筑会更经济、实用。

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设计时尽量避免大进深的平面布局,进深控制在10m左右,保证办公区充足的阳光和室外景观。外墙可以布置成凹凸状,利用这样的平面做成图形在办公区要适当安排一些带有自然风味的工作人员休息的角落。设计时应避免做固定扇的外窗。

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柱网和层高。采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可以提供灵活多变的环境,一般9m的柱网对停车、空间分割及结构设计都比较适宜。由于智能建筑内部要求舒适的环境,所以所有管线均不能暴露,考虑 到中央空调的管道、综合布线的要求、空调排水的坡度及架空地面等方面,建筑物的层高应大于3.6m,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公区域的净空不小于2.6m,走廊里的净空不小于2.3m.

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五、结语

根据建筑的不同用途,建立综合的计算机和通信设施基础网络,采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那些分别安装,互不关联的电器设备进行自动控制管理,确保安全可靠运行,这已成为现代化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智能建筑是电子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伴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逐步进入建筑已成为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新宇. 关于智能建筑中建筑设计的一些问题. 四川建材.2006

智能建筑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计;设计;措施

智能建筑也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对建筑内部的基础设施与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并能够为居民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的一种新型建筑,它的主要特征也就是具有智能化系统。建筑中的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设备、程控交换机等,这些设备能够为居民提高相应的服务,更加满足居民的需求,使居民获得了舒适、安全、高校的环境,提高了建筑的使用功能。本文从智能建筑的含义入手,简单介绍了只能建筑的建筑设计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一、智能建筑的初步定义

从我国当前的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智能建筑的定义,但是并没有对此进行统一,从其字面上理解,也就是在建筑具有经济性、合理性的特征,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高效、便捷的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有人认为只要建筑具有自动化的办公设备。高性能的通信系统、智能化的管理服务等也就可以称之为智能建筑。从当前的智能建筑中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出建筑具有以下功能与特点:1)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2)可以对建筑内的基础设施与设备进行智能化控制,且能够对其运行状况进行监测,便于管理;3)可以是建筑内的办公设备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4)智能建筑更容易满足人们的需求,适应能力较强。一方面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而又舒适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5)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智能建筑中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其使用功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现代智能建筑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通过各种智能技术,并利用多门学科知识来对建筑进行设计、建设以及管理,使之达到智能建筑的要求。现代化智能建筑设计不同于普通建筑设计,它在建筑设计中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智能建筑的建设标准

在设计智能建筑的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要对智能建筑的使用功能、社会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准确界定智能化建筑的标准,最后在以该标准进行建造。通常情况下,如果建筑面积达到20000m2以上,我们对其进行智能建筑的设计是较为经济合理的。

2.明确智能建筑的目标

在设计与建造智能建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尽量使建筑达到舒适、健康的要求。一般来说,智能建筑中的温度、空气质量、采光程度、智能化系统等都需要设计者进行全面的考虑。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尽量不对空间进行大进深的设计,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具有良好的采光;在对外墙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尽量将其设计为凹凸状;除此之外,设计者还可以在办公区域的某一较多设计一个休闲区,要求该区域带有自然风味,这样可以放松人们的心情,使人们心情愉悦;在对外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尽量少使用固定扇,以达到建筑活泼的效果。

3.对智能建筑的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

在对智能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框架结构或者框剪结构进行设计,因为这种结构可以突出建筑灵活多变的特点,使之达到视觉上的美观效果。在设计柱网时我们需要考虑建筑空间的使用功能,一般来说,对于停车库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会采用9m的柱网。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高要求,我们在对管线设计时,尽量不要将其外露,一方面无法保证其美观效果,另一方面无法保证其质量,达不到智能建筑的设计要求。在设计建筑物层高时,要求其层高不得小于3.6m,这样才能够保证每层建筑空间的设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住宅空间的高要求。

4.要求智能建筑的布线有效

在智能化建筑中,基础设备的运转工作量相对较大,并产生一定的噪音,这就给居民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其使用性质将设备进行合理的划分,这样可以满足人们舒适环境的要求,还便于后期的管理与维修。

除此之外,设计者在对智能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将其使用功能、发展前景以及其他项目增加的可能性考虑在内,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智能建筑的要求。

三、智能建筑的单体结构设计

1.地面

在对智能建筑的地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我们需要在其中采用架空地面或者低碳地面进行设计。首先架空地面在设计过程中,布线相对比较方便,并且容量很大,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相应的强电井以及弱电井,这种设计更加只用于既有建筑的改造设计中,但是这种地面存在一定的误差,无法达到美观与质量的要求。而低碳地面也就是在地毯下进行布线,当建筑的层高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时,我们可采用这种地面,因为这种地面所使用的线路相对较少,并且没有过多的交叉点,施工比较方便,但是在对其进行施工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建筑内部设施进行考虑,为了达到安全效果,一般还需要对其进行防静电处理。

2.墙面

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做隔断以外,墙面上还可以做出线口,墙内空间还能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

3.天花板

智能建筑内的天花板需要负责照明、送风、出风、烟感、喷洒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4.屋顶

由于智能建筑的屋顶需要大量的设备进行布置,因此我们在设计屋顶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可以安排相应的绿化植物,以此来保证建筑达到美观的效果,其次,还可以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设备,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外界作用力对建筑的伤害,最后,为了防止设备在运转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噪音污染,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设置将其电缆合理的埋置,并做好防水、防雷、防震等相关措施。

四、智能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

1.功能与分区

建筑外部空间作为开放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功能要求。

建筑外部空间按功能分为人的领域,及除人之外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而要获得舒适的人的逗留空间,就需要以限定空间的手法创造一定的封闭感,如芦原义信所谓的积极空间。利用标高的变化及墙的运用均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封闭感。同时,作为外部空间,它不同于内部空间,它应该具有开敞,流动的特点,意念空间的设计也是限定区域的重要手段。

2.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手法的运用

为了获得宜人、丰富的外部空间,仅仅一种手法是不够的,需要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建筑以及不同的环境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手法。

(1)空间的延伸和渗透

内外空间及外部空间的相互延伸及渗透是空间的连续和相互作用造成的时空的连续。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与对景都是空间的延伸和渗透手法的运用。

(2)层次与序列

要创造有秩序而丰富的外部空间,就要考虑空间的层次。而对于运用空间就要有空间导向,就要有序列,有高潮和过渡。外部空间的序列通常表现为“开门见山”和“曲径通幽”两种。

五、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空前的繁荣。向人们提供优美的内、外部空间是历史的必然,它不同于历史上的私家园林,它是归还给人们属于自己的诗意空间和栖息之所。同时,作为一名建筑师,对于建筑外部空间的重视也应象对建筑内部空间一样,让人们能感受到内外一致的贴切关怀。

参考文献:

[1]赵华,许鑫刚.浅析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

[2]黄志坚.对智能建筑设计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9(16)

智能建筑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计,信息技术

智能建筑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对智能建筑的理解也应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拓展和深化.进人90年代,作为信息高速公路“节点”的智能建筑,受到更大的关注和重视,智建筑中“智能”的含义由原来单纯的3A系统,建筑设备自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讯自化系统拓展开来,加人了“建筑系统”,建筑物不再是以智能建筑环境的身份出现,而应与其它3个系统列,称为第4大系统.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为智能系统提供空间的位置上,要主动新设计观念,与其它3大系统融为一体,创造出“4A”集成的智能建筑.在建筑系统中,建筑从整体构到结构形式、从空间布局到交通核的布置及外部造型都应体现智能建筑的特点,而不能沿袭一贯的没计法.智能建筑不仅要在硬件上体现高科技,作为软件的设计观念上也要体现高科技。

1 建筑的灵活性

智能建筑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其综合布线系统使建筑可以随时改变布局和使用功能.相应的在建筑计上,就应发展无障碍大空间来与之相适应.将交通核、辅助用房和设备管线等需固定位置的部分集中置,剩下的空间全部是大柱网开敞空间.层高要设计相对较高,一是留出吊顶和架空地板的高度,二是考虑后若全部按照大空间使用,净高不至于显得太低,产生间视觉的压抑感.在结构上用钢结构桁架承重,这样有的设备管线都可以放置在结构构架之中,吊顶所需高度就会大大降低.总之,建筑设计要充分体现灵活性,分发挥“智能”的优势.同时采用钢结构,争取到最大的空间度,为功能灵活布置打下基础;空调、照明等管线充分利用结构空间;悬挂式吊顶确保竖向的最有效利用。

2建筑的节能性

节省能源和降低成本是智能建筑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中,谁能以少量的投人获得最多产出,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要引入适宜技术的概念。在设计中除了利用智能技术调节各设备外,还应在方案设计中结合气候等因素的融入。合理组织各种建筑要素,使建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气候调节能力,建筑设计可以在传统技术中发掘适宜成分。

3 建筑的舒适性

智能建筑中的用户拥有各种先进的设备来营造一个舒适的人造环境,但许多人仍然觉得不舒服,因为它是人造的,不是天然的,人的趋自然性与生俱来的,但身处高楼大厦中的职员却很难亲近自然,这就需要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要亲近自然的倾向,人性化的设计。

4 建筑的可发展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建筑可以带给我们另外一个世界,这也是我国建筑发展现在所面对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建筑发展的一个弱点。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把节能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所以我们将建筑功能与技术更好地结合,创造低成本、智能化的建筑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5建筑与城市的协调

信息时代的智能建筑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它是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节点,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智能建筑作为一栋建筑也在努力与城市溶为一体.许多建筑释放底层空间为城市广场,加强了与城市空间的对话,并为自身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关系.这只是建筑融于城市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城市环境,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利用智能建筑中的先进技术,创造出可与城市共生的建筑.在即将进人21世纪之时,能源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恶化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建筑师应该关心的问题.建筑师要视野开阔把握全局,从整体、全面、综合的角度出发,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建筑.未来智能建筑的发展是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在建筑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建筑设计理念也应进人一个新时代.

6 智能建筑融入途径的构建

围绕智能建筑设计的核心目标,建筑设计在空间限定、空间组合与空间造型训练的基础上加入了初步的环境认知与体验、空间行为、空间构景等知识,引导建筑在空间设计过程中从更为整体的视角去处理空间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智能建筑从以下方面构建了景观意识融入空间的途径。

1)空间与环境整合设计。引入空间与环境整合设计思想,通过场地条件的限定,引导学生关注设计中的外部环境因素,将空间的限定、组织、形态等问题和场地中的环境要素、景观特征相连接,学习从环境认知与场地分析出发进行空间设计的方法,并从整体编织、互为图底的角度思考、解决各种空间问题,实现建筑与景观在空间上的融合、形态上的协调以及景观空间的连续性。

2)基于感知的空间体验。体验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身体知觉的综合感受,强调的是主体在场。体验对于空间的意义在于一体验是人类感知环境空间秩序从而建立场所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空间教学需要加强观察体验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和体验,体会环境中的自然景观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的密切关联及其对空间建造活动的影响。

3)空间行为与空间场景。空间创造了环境,而环境组织人们的生活、行为和相互关系。空间行为研究是将空间与其承载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不可分割和相互关联的整体来考察,研究人的行为模式、心理体验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理解空间的内涵在于具体的空间行为所引发的特定空间场景和空间场所感的认同,目的是建构人与空间环境的和谐关系、营造人性化的空间场所。

4)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概念,古人造园往往就是在造景。景观空间则是一种被运动的身体以多种感官方式体验的流动空间…,并有赖于组景序列对景观印象的完整体现。对古典园林构景手法的关注,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在有限的空间中通过借景、框景,漏景、障景、隔景、影景、题景等实景与虚暴的掏景方式”.将有意义的景象画面从环境中界定和凸显出来.同时,营造步移景异、小中见大、或藏或露的空间层次和丰富的景观体验。

7 我国智能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将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流,其技术和平共处产品必将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智能建筑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向综合性发展.建筑将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形成综合性大楼,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中.在智能办公楼中安排多种辅空间,例如:购物、餐饮、健身、娱乐美容、医疗,托幼、住宿等.

2)向专业型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出现智能学校、智能医院,智能图书馆、智能工厂、智能银行、智能住宅等新型的智能建筑.特别是智能住宅的发展有可能成为今后智能建筑发展的一大主流.

3)向区域性发展.智能建筑将向区域管理系统和城市系统发展.智能型建筑不再孤立地规划、营建,逐步走向集中成群规划、建设.它们将成为新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区,最终导致智能城市的出现。

8 参考文献

[1]徐兴声.智能建筑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方向.建筑学报,1997

[2]高冀生.日本大学校园建筑的发展趋势兼论智能型枝园.世界建筑,1993

上一篇:节能减排技术范文 下一篇:乡村数字经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