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产品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3 03:11:38

智能化产品调研报告

智能化产品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对于何为智能,目前业内并没有明确的说法,而且智能化水平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冰箱可以判断储备量,有的冰箱却只具备液晶显示功能;有的洗衣机可以根据衣物自动调节洗涤时间和用水量,有的洗衣机仍需人工设定。不少消费者抱怨,一些产品只是“搭车”智能概念,应用起来并不智能,但却要为“智能”二字花去不少钱。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消费电子产品信息化推进委员会完成了《消费电子产品信息化指数和产品智商评价通则》(以下简称新《通则》)的制定,家电行业“智能”乱象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其实,自去年9月1日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通则》就开始正式实施。但市场上的智能电器仍然只有“智能”标签,没有“智商”标签。其原因在于标准太宽泛,不易评级。据消费电子产品信息化推进委员会秘书长李剑介绍,此次新《通则》将根据产品的信息化水平、功能用途等技术指标为智能产品进行打分和评级。评价等级共分为十级,其中一级最低,十级最高。

以洗衣机为例,新《通则》将其信息化打分项分为十大类:信息化装备水平、功能用途、易用性、专家系统、自主性、适应性、学习能力、个性化、干预性和协同能力。采用“PIQ”(即“产品智商”的英文单词字头)作为标识,方便识别产品的智能化水平。这样,消费者就可以根据智能等级进行比价和选购。除洗衣机以外,彩电、冰箱、笔记本等三种产品的包装上也将于年内张贴智能商品等级标签。

据悉,智能商品标签并非强制张贴,企业根据需要可以到国家相关检测部门评测,相关部门将根据评测结果为产品颁发证书。尽管现在全线产品的智商评级还未强制执行,不过新《通则》的实施还是能在消费者选购智能商品时起到指南作用。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同时透露,对于家电产品何时张贴标签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不过相关部门正在全力推动。

“各企业智能家电的通信接口不尽相同,有移动接口,有联通接口,还有电信接口。这三种接口本身就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再比如,一些高端家电所引入的智能理念并不适用所有人群,也不好判定其人性化‘智商’的高低。”三星电子国际质量认证研究院相关人士认为,新《通则》细化了各类家电的特殊标准,今后企业在开发、生产环节上将有所参照,加大了创新投入,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天津市家用电器行业协会秘书长武淦指出,新《通则》不仅为生产企业、终端卖场、监管部门提供了权威性的标准,还可以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智能化产品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能家居;智能生活;安全性

0 引 言

2016对于智能家居行业而言是行业遇冷的一年,相对于两年前的火爆,今年的智能家居产业明显冷清了许多。对于智能家居产品而言,消费者对产品的冷淡、产品不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化是当下智能家居行业遇到的最大问题,而这也对智能家居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今年7月底,国内智能硬件媒体智东西公布了其对智能家居创业公司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国内已有12家企业融资过亿,整体来看,智能家居企业因数量众多,领域内细分品类丰富,总体融资数额达到26.6亿元。但下半年智能家居企业集体预冷,较大的融资仅欧瑞博一家,投资者对智能家居企业在态度上的转变也为行业今年的整体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1 2016行业发展

1.1 智能家居安全漏洞曝光智能产品集体遇冷

说到今年对国内智能家居行业最有冲击性的事件,就要数“315”晚会上对智能家居产品安全漏洞的曝光。摄像头、智能洗衣机等智能产品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都因自身存在的安全漏洞而被远程攻击。在曝光的视频中被远程控制的智能产品让很多人发现,安全漏洞让智能产品变成了隐形杀手,因此智能产品消费市场也一度遇冷。

1.2 中国在全球智能家居领域地位逐渐提高

ZigBee对智能硬件的发展一直起着推动作用,其联盟成员也均为国际著名半导体生产商、技术提供者、代工生产商以及终端厂商。随着智能硬件的不断火爆,ZigBee也向国内外一些智能硬件企业抛出了橄榄枝。2015年,物联传感的加入既标志着ZigBee对亚太地区的重视,也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智能家居领域的地位在逐渐提升。

2016年,中国企业在ZigBee联盟的影响逐渐扩大,美的、华为和阿里巴巴YunOS的相继加入,都标志着中国在万物互联的浪潮中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中国的智能硬件也迈向了国际舞台。

1.3 国家鼓励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创业发展

今年9月,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正式,旨在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硬件的应用与普及。《行动》提出,到2018年,我国智能硬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产业规模超过5 000亿元。

其实早在政策出台之前,今年智能硬件行业围绕创新创业所展开的各类活动就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企业进入了智能硬件大市场,对他们而言,智能家居行业并没有落寞,属于他们的时代正在来临。

2 未来走向

2.1 安全漏洞仍是智能家居普及的最大突破点

从智能家居产品出现开始,人们就一直幻想着有一天可以过上电影里智能化的日常生活。但随着今年“315”对智能产品安全漏洞的曝光,越来越多的人对智能产品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当下,很多智能产品都采用在产品中加入WiFi模块的形式,但这种形式极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如果没有建立专业团队进行实时监控和修护,此类产品极易成为生活中的隐患。因此对于很多智能家居企业而言,创新已经不是能够抓住消费者的唯一突破口,定期对产品进行安全漏洞的检查并进行实时修复,才能解决消费者对智能家居所产生的不安心理。

2.2 单品难以打造智能生活全屋智能系统成关键

智能家居产品与智能生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智能家居产品是独立的,而智能生活则需要把全部产品都链接起来。在智能家居刚刚起步时,大多数企业的关注点都在于如何让一款家用电器智能化。随着行业的发展,智能家居产品变得丰富起来,产品细分化背后各产品不同的网络通信协议也为“智能生活”的实现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今年,一些企业也推出了全屋智能系统,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如何让产品联动起来,希望在经过短时间的磨合后,智能家居产品能够真正为大家带来智能生活。

2.3 单一WiFi模块的智能家居产品已成为过去式,如何让产品实现真正智能化才是研究方向

早期的智能家居都采取加入WiFi模块的方式,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只加入WiFi模块的产品也逐渐变成了“伪智能”产品。如果说早期的智能家居是用手机就可以远程控制家电,那么当下的智能家居则开始向“全智能”的方向转变。人们所需要的智能家居已不再是用手机控制的产品,而是进入家门所有家电都可以按照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做好预知,真正实现全智能化的智能生活,而这也将是智能家居产品的未来走向。

3 结 语

智能化产品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虽然智能电视占据市场主流速度迅速,但快速发展中也伴随着一定的问题。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调查办公室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智能电视销量虽然突破800万台,接通率却偏低,平均激活率只有27.5%,这意味着超过七成用户并没有使用智能电视提供的智能化网络服务。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买了智能电视但不使用智能功能”的怪象。日前,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了“智能电视消费者需求研究报告”,专门针对消费者就选购、使用智能电视的习惯进行市场调研。

智能电视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在消费层面获得了认可,但相对手机,其智能化水准仍有差距。目前,智能电视激活率和活跃度低下,固然有家庭网络带宽不够、智能电视商业模式不清晰等原因, 但从电视研发制造企业考虑,目前主要原因还是电视产品本身的问题。如智能电视的遥控器操作相当繁琐,新的操控方式主要是手势和语音操控,但这只是辅助功能,仍需要连接遥控器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操控设备,才能实现多终端互联互通;此外,智能应用也不丰富,应用商店提供的应用程序太少等,以上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能电视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无处不在,智能化浪潮汹涌而来,首当其冲拥抱智能化的是手机。据统计,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容量约达 1.81亿部,到2015年中国手机市场智能手机将占据85%以上。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得益于苹果iPhone将大屏、触控、APP Store等适合个人终端的模式引入手机,也得益于安卓系统以更开放的平台做大了产业链,但这些适合智能手机的模式和平台不一定适合智能电视的发展。目前,多数智能电视简单移植智能手机的安卓系统,没有针对电视进行系统优化,虽然应用数量不少,但用户体验不佳。且不说用电视玩 “切西瓜”、“愤怒的小鸟”的操控性远不及PC、平板电脑和手机,用电视聊QQ、发微博的私密性也得不到保证,语音控制、手势控制远没有发展到像使用遥控器选台一样运用自如。目前消费者使用智能电视主要还是用于观看音视频节目,其他功能应用还非常少,2013 年智能电视发展的关键是提升用户体验。

中怡康测算数据预估,2013年3D电视销量将达2700万台,而智能电视销量达2600万台。去年2月以来,国内主要彩电制造企业先后了超过30个系列的智能电视新品。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智能电视已经成为市场热推的产品,销量大增,随着智能电视市场关注度的提升,影响智能电视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另据零点咨询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六成以上消费者对智能电视的概念仍较为陌生。有近半的消费者表示,使用智能电视过程中经常遇到遥控器操作不便、翻页或打开应用运行速度慢等现象。因此,智能电视还需要一个宣传普及的过程。

零点公司首次的中国智能电视市场调研报告中了解到,六成消费者对智能电视还未建立清晰形象,在智能电视的众多功能中,消费者最普遍的需求是“在线点播收看影视剧”;其次是“收看电视节目”(77.9%)。对于智能电视,近七成(67.5%)的消费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好用户体验,仅有3.7%的消费者认为智能电视最重要的是要开发更多应用功能。在智能电视的众多功能中,消费者最普遍的需求是“在线点播收看影视剧”;其次是“收看电视节目”(77.9%)。相对而言,消费者对从应用商店下载使用各种应用程序的需求明显低于其他。

零点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对智能电视有极强的消费欲望,在所有被访者中,近九成(88.4%)的人表示下次购买电视时倾向于选择智能电视。但界面设计混乱、不易查找内容和智能应用运行速度慢等问题会成为他们放弃购买的重要因素。

“报告”指出,消费者心目中理想的智能电视特点首要应该是“各种功能简单易用、运行流畅”,其次是“可以和家庭所有数码设备关联,可自动查找播放其他设备内容”。同时,近七成消费者认为智能电视最重要是做好用户体验,仅有3.7%赞同智能电视最重要是开发更多应用功能。可见,消费者对于智能电视目前最大的不满不是不够智能而是“不够傻瓜”,进一步优化使用体验,避免复杂操作将是近期各大厂商亟待解决的问题。

说到操作,电视机与PAD、手机最大的区别就是观看距离远,进行操作势必要用到遥控器。对于智能电视的遥控器,消费者似乎也颇有微词。“报告”显示,有超过八成的消费者希望智能电视的遥控器能够“操作简单,反应灵敏,一键达到要收看的内容”,同时他们希望遥控器体积小、按键少: 47.2%的人希望智能电视遥控器体积小、手感好,有41.2%的人希望智能电视遥控器按键少、一键多能。看来,智能电视功能极大丰富的同时,有很多产品在配套操作的遥控器上还没有做到最好。“报告”同时指出,目前的智能电视在观影随意性、操作方便性、选择自主性方面则相对弱于智能手机及PAD,需要完善。

在国内彩电厂商的率先带动下,智能电视近年来迅速发展。面对巨大的市场前景,不仅海信、TCL、长虹等国内厂商紧紧抓住智能化契机,IT厂商也将触角延伸至电视领域,希望分得一杯羹。然而,电视功能越来越多,应用越来越丰富,消费者在操作智能电视上却变得更加繁琐。智能电视遥控器操作不便、运行速度慢是当前用户最常遇到的问题。根据零点咨询调查结果显示,反映遇到上述两个问题的用户分别占到53.6%和47%,有将近七成消费者认为智能电视最重要是做好用户体验,而赞同智能电视最重要的是开发更多应用功能的仅占3.7%。此外,有85.2%的消费者心目中理想的智能电视首先要简单易用、运行流畅。

智能电视最大的优势就是“智能的”、“傻瓜的”,如果在操作上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么即使功能再丰富,智能电视也无法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操作简单、反应灵敏,可一键完成操作是消费者对智能电视遥控器最突出的诉求。事实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现,对传统彩电产生了巨大冲击,如何将用户从个人移动终端拉回到电视机前,成为摆在彩电厂商面前的难题。为此,彩电厂商各出奇招,触控、遥控、手势、语音等电视操控方式为消费者使用电视提供了多重选择,并形成了有效的互补,成为电视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可以说,一款好的智能电视,遥控器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电视更应该化繁为简,实现简单“用”、多样“用”。

经过多年发展,电视硬件升级已不是问题,软实力才是厂商比拼的关键。2013年,在4k电视热潮过后,智能电视发展的关键会重新聚焦到用户体验上。可以说,2013年会成为“体验元年”。智能电视应用性要增强,体验要好,要创造出新的人机交互方式,要契合普通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这都将成为智能电视担负的使命。哪家企业能够把握这一趋势,就会赢得市场。

智能化产品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智能建筑应用进入到IP化时代,智能化系统集成将由面向设备的集成转向面向应用的集成。楼宇智能化应用将随着IT技术的发展日渐丰富,系统集成商自身的IT化能力也有待提高。可以预见系统集成商与IT方案商将逐渐互相融合。楼宇IT化规划要立足行业特点,比如政府、商业、金融业、服务业等都有自身的运作模式、运行规律和功能诉求,其智能建筑功能要和行业背景相适应。同时,要放眼区域信息化发展环境,在与外界的协同中完成IT功能规划。以滨城区为例,2011年在工信部指导下,制定了《滨城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方案》,成为全区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的蓝本和政务中心功能规划的坐标。滨城区政务中心作为政府智能建筑,被定位为全区信息化高地、统一信息基础平台、智能化政务服务场所,既是信息化场所,又是区域信息化的支撑平台。

1.1IT化目标1)智能化系统基础框架要兼顾当前应用和未来发展,充分结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2)构建全区统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支持全区社会经济发展。3)充分考虑中心入驻部门的信息化特殊需求,兼顾好智能化基础框架和特殊需求的关系。

1.2IT化元素1)电子政务内网。与市级电子政务专网衔接,与互联网物理隔离,连接区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部门,原则上不再向下延伸,主要满足全区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以及决策的需要。2)电子政务外网。满足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业务系统部署要求,与互联网逻辑隔离。覆盖区级党政单位,通过互联网向下延伸到所辖街道(乡镇)。3)建设数据中心。按照云计算基础设施技术架构,设置中心服务器区、数据存储区、托管服务器区、核心网络区、线路设备区、安全系统区、设备配线区等7个区域,支持各部门政务业务应用统一部署。统一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为全区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安全保障。4)建设政务外网门户。面向全体公务员,提供统一认证、统一入口与统一展现服务,提供个性化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决策支持、学习交流、个人事务等服务。5)建设运维管理平台。部署系统运行监控引擎和资源管理系统,监控网络、主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的运行状态,协助人员及时处置运维服务任务等。

1.3IT化进程1)强化基础结构,追求持续扩展智能建筑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基础架构上追求结构性,留有扩展余地,在系统建设上量力而行,逐步完善。对于“基础”,强调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布局规划、基础网络的健全、基础应用的部署以及管理方式的虚拟化(软件化);对于“扩展”,支持智能化装备和系统的动态平滑扩展,随需扩张。楼宇IT化进程要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的需求来决定其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而不是为集成而集成。2)注重单体健全,追求区域协同智能政务中心在追求各单体智能化系统健全的同时,要放眼园区建筑群整体功能优化和核心支撑能力建设,既能实现单体的“分散控制”,又能实现整体的“统一管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楼宇单体智能化与外界的互动增多,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外联信息接口预留。区域整体优化追求畅通的外界联络和区域单体之间的协同、联动。智能化是一个过程,可持续发展是楼宇IT化的重要特性。这就要求依据实际需要、财力状况和技术进步不断发展,而不是为集成而集成,为IT化而IT化。

2智能化功能区布局——以功能布局结构化,呼应楼宇IT化

智能建筑结构化功能布局是支持楼宇IT化的结构基础,有助于楼宇信息化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以及可持续集成。以滨城区为例,滨城政务中心包括10栋综合办公楼的建筑群,是全区党委政府集中办公的场所,按照智能建筑标准规划建设,对内进行统一管理,对外进行统一服务。根据现代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中心分为基础支撑区、核心功能区和基础办公区。其中,基础支撑区包括基础网络和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和各座楼弱电机房为主要载体;核心功能区包括三大中心,即政务服务中心、政务管理指挥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基础办公区包括各楼座部门办公区。

2.1基础支撑区1)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政务中心智能化系统的核心,能够向全区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和应用平台以及统一安全保障体系,强调管理方式的虚拟化(软件化)。2)基础网络滨城区政务中心基础网络包括政务外网、政务内网、部门专网、智能专网。其中,政务外网为各部门提供统一的互联网出口和安全管控体系,便于政府业务类应用的统一部署和管理,提升政府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政务内网支持省、市及政府部门间网络办公,提升政务效率和质量;部门专网可通过分割形成多个部门专网(物理或逻辑),提高专网建设灵活性,避免重复建设;智能化专网实现政务中心建筑设备智能化控制,包括照明、空调、配电、安防等,提升园区品质和现代化水平。另外,在楼宇综合布线方面,遵循合理够用,适当冗余的原则。3)集成通信信息系统将走向高度集成,集成通讯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中心设园区运营商、广电总接入机房,采用数字程控交换机,集成电信网和互联网,为用户提供语音、传真、数据和视频等多种通信方式。同时,为未来“三网融合”和统一通信提供基础支撑。

2.2核心功能区——三大中心1)政务服务中心。园区设立的政务服务中心,是一座独立的二层楼,建筑面积近7000m2,定位为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窗口,体现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2)政务管理中心。政务管理中心临近数据中心,独占一楼层,约1000m2,集中设置、布局政府部门联系集中区、应急指挥控制区、培训基地等应用平台,呼应政府转型形势,提升政务管理和服务应用水平,使之成为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新型政务管理服务平台。3)物业管理中心。该中心在数据中心旁边(便于共享相关数据),约200m2,主要用于集中管控园区安防、楼控、园区管理等。滨城政务中心作为开放式园区,社会车辆、人员大量涌入,无形中增加了秩序维护管理的难度。物业公司可借助高科技智能化手段,采取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措施,加强对园区公共道路、区域的动态巡逻、监控。另外,各单体建筑设置各自的管控中心,通过物业管理中心,能够共享个监管中心数据,达到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目标。

2.3基础办公区——各单体建筑办公环境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楼宇单体智能化与外界的互动增多,因此,需要更加注重与外联信息接口预留。1)采用4C技术,对建筑的电力、空调、电梯、给排水、消防、安保、门禁等设备实行全自动综合监控管理,包括楼宇设备控制、安防、消防、一卡通、停车场等各种传统智能化子系统建设。2)提供建筑内外的一切语音和数据通信,包括接入机房、内部局域网等。3)实现楼宇内办公自动化,用于文字处理、办公服务、文档管理、视频会议、数据交换、物业管理等。

3技术路线——走标准化

信息化建设使全球范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得以实现,而只有在信息技术标准化前提下,信息系统才能有效地对内形成闭合循环,对外呈现开放式的对接和互联,最终融入整个社会的大网络,可持续发展。

3.1楼宇IT化困局楼宇智能化工程中存在许多异构系统、许多不同厂家的产品所构建的应用系统、许多为适应不同建筑使用功能的专业(私有)化应用系统以及许多协议并存的局面,造成了楼宇IT化的困局。

3.2传统集成技术1)TCP/IP协议,其开放性可以把现行的各种局域网互连,为用户提供灵活、高效、宽松、可靠的网络环境,便于信息交流、信息共享。随着千兆、万兆以太网的成功应用,每座智能建筑都将拥有自己的Intranet主干网——IBMS集成系统的主干网络。2)现场总线技术:开放性、分散性与数字通信是现场总线系统最显著的特征,它突破了采用通信专用网络的局限,采用了基于公开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把控制功能彻底下放到现场。现代总线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不同厂商所提供的设备来集成系统,避免了因最初选择某一品牌产品而被“框死”设备的选择范围的现象。3)中间件技术:浏览器/服务器计算模式已成为智能建筑集成系统主要的计算模式,中间件将成为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桥梁。利用中间件能够提高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效率,使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可扩展性更为理想。4)OPC枝术:在统一的OPC环境下,各应用程序可以直接读取现场设备的数据,不需要逐地编制专用的接口程序,各现场设备也可直接与不同应用之间互连。OPC技术将成为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主要方式。

4IT技术新发展

传统集成技术主要解决建筑自身智能化问题,要实现楼宇IT化,还需要关注最新IT技术发展,关注未来城市信息化诉求。未来城市将会成为智慧城市,其核心技术是云计算、物联网、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网络技术以及大数据等。楼宇IT化就是要以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强化楼宇与信息社会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最终融入智慧城市。

4.1物联网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能够实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达到“物物相连”。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打破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数据的分享和整合,形成未来智慧城市的“传感中枢”。

4.2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使IT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等资源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通过网络获取,它颠覆了人们使用计算机资源的传统观念。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基础设施和网络服务。

4.3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再加上传统互联网,每天都在产生海量数据,由此“大数据”应运而生。今后人们的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做出分析,而不是像过去更多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大数据”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4.4移动互联网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日益成熟,已经演变为互联网业务的重要入口和主要创新的平台,并且成为各种新型社会化媒体、电子商务、应用程序等信息资源交流的重要信息枢纽。6.5EPON——光纤宽带接入技术EPON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利用PON的拓扑结构实现了以太网的接入,综合了PON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低成本、高带宽、扩展性强、灵活重组、方便管理等优点。可以预见,EPON将满足未来三网融合和高清电视业务接入需求。总之,智能建筑只有不断地吸纳新的信息技术元素,才能确保楼宇IT化的生命力长盛不衰。

5设备选型

系统集成就是将大量不同性能、不同品牌的设备有效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互动的IT化整体。其中,设备的技术成熟度、兼容性及后期维保服务至关重要,是确定设备选购的重要依据。

5.1设备选型原则1)系统高稳定性。2)主流技术,可以保证用户今后3年网络发展的需要。3)主流设备供应商,所选网络设备应考虑市场占有率大,且发展前景好的厂家。4)主流产品,所选用的产品应该是成熟的产品,已经有广泛的使用范例并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检测和认证。5)高性价比。

5.2功能性能定位用户的应用诉求,以及由此制定的楼宇智能化方案是设备选择的依据。以滨城区为例,通过业主、专家、系统集成商等多方讨论,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功能目标要点如下。1)建筑群子系统48芯铠装单模光纤连接数据中心和个单体建筑;24芯铠装单模光纤就近连接相临单体建筑。通过冗余路由确保园区网络畅通,园区实现无线AP全覆盖。2)综合布线楼内楼层间采用6芯多模光纤作为干线,工作点采用双绞线(特殊房间,如会议室、审判庭等采用4芯多模光纤)。每个工作区包括4个专网信息点、2个外网信息点、1个语音点、1个有线电视接口,每层设1个8m2左右的弱电间。3)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要求实现万兆主干,千兆到桌面。核心交换机,采用先进空分交换技术,提供更可靠的冗余性、安全性、全面业务支持和IPv6技术等;汇聚交换机,采用2个万兆口、24个千兆口三层交换机;接入交换机采用千兆两层交换机(包括4个千兆光电复用口)。对于网络安全,采用防火墙整合流控设备,内外网各1套,并做双工热备。4)程控交换机程控交换机(PBX)采用数字IP式。对外语音通信,租用电信部门PRI数据中继线与公网电话网连接;内部通信通过SIP中继,实现园区通信一点通(手机、固话、PC软终端)、视频会议等功能。另外,通过策略路由、软交换等实现特殊号码(热线电话)指向。5)有线电视星网相结合的结构布线模式,楼间采用单模光纤,楼内采用发泡电缆。6)多媒体会议系统会议室分两个档次:高档会议室采用强光正投影屏幕、LCD桌面液晶;普通会议室采用电动投影屏幕、高清摄像机。小型办公厅设置主席台、电子会标、电动投影屏幕、高清摄像机等。要求支持远程会议,网上直播扩展等。7)LED显示系统在各楼宇大厅相应位置,根据工作需要,装配不同类型、档次的LED大屏,用于形象宣传、通知通告等。要求支持丰富信息源传送与播放,如收听收看实况转播等。8)公共广播系统要求按分区控制。支持背景音乐广播和紧急广播(与消防联动)。9)楼宇自控系统要求分层、分区、分办公室管控。结合物联网技术,借助现代化智能产品和技术,创新物业管理现代化。控制内容包括空调、照明、新风、配电柜、电梯、给排水等。10)数字安防系统涉及数字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布防、撤防)、门禁、电子巡更等。要求全IP网络摄像机(枪式、快球、半球)。注重系统内及系统间联动。11)机房工程B级机房标准。涉及装修、电气配电、UPS、通风空调、安防、布线、KVM及显示、监控、消防等。依据上述方案要点,可以进行设备功能、性能定位与规划,比如在楼层弱电间,两机柜(放置外网、专网、弱电专用网交换机)内放置6类24口配线架、1U光纤配线架,110配线架及理线架等。而核心、汇聚、接入交换机的光电口数量及支持带宽等主要参数也可初步确定。目前,IT市场产品型号,种类繁多。以滨城区为例,经过市场调研,结合应用经验和专家评议,将智能化子系统的不同设备进行分类,比如将计算机网络子系统相关设备分为以下7类,即核心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流量控制、无线AP、视频会议系统、存储系统、服务器系统等,每类产品“圈定”3~4种品牌——具有较大市场占有率和技术成熟度的知名品牌。

5.3设备采购流程根据创业商务中心指挥部设备采购流程:一是甲方“控”,即甲方通过招投标,确定设备品牌和价格;二是乙方“供”,即乙方根据甲方通过招投标确定的价格和品牌,供货并集成。该采购流程能够有效保证设备选型和价格控制,以维护甲方利益。以滨城区为例,区政府领导曾多次强调,在保证项目质量、满足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弱电智能化整体预算投入,特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在招投标过程中,采用多品牌报价,从中选择较低的造价,以压缩投资;二是做好厂商及产品考察工作,以确认厂家信誉和服务支撑能力;三是要求厂家出具现场验货证明,以确保设备产品的真实性。

6逻辑路径

当前,智能建筑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楼宇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首先,业主对建筑智能化认识水平不高,行业咨询机构缺乏,容易造成设计理念的缺失。其次,建筑设计院专业人员主要集中于建筑、结构、水、电、暖五个专业,从事智能化设计的人员很少,仅能提供初步设计。最后,系统集成商多在土建总体工程实施后才参与进来,容易导致与其他专业配合协调不够,造成设计先天不足。因而,明晰其逻辑路径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6.1工程准备首先,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工程总包单位以及系统集成商,由专业的系统集成商负责实施。通过严格招投标程序,基于行业经验、业绩经验、技术实力等因素,选定智能化系统集成商。

6.2扩初设计通常,建筑设计院只提供智能化子系统的简单的初步设计,然后由专业的系统集成商负责深化设计。

6.3需求调研只有充分了解用户需求,才能使设计有的放矢,满足功能要求。以滨城区为例,政务中心建设初期,由信息中心牵头,通过座谈讨论、案例考察等方式,形成了《滨城政务中心智能化需求报告》,成为智能化方案设计的重要依据。

6.4深化设计由系统集成商依据设计图纸和用户需求调研报告,结合信息技术最新发展,经过与入驻单位反复沟通,最终形成深化设计方案。楼宇IT化趋势,要求系统集成商同IT商密切合作来提升自身IT化能力。

6.5方案评审智能化设计方案评审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环节,其最终评审结论将成为楼宇IT化工程实施的依据,用以支持后续各项清单、图纸、变更和签证等文件的形成。

6.6工程实施采用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目标具体化,注重变更流程和协调机制的建立,落实工程检查制度,在“乱而有序”组织协同中,推进工程实施。

6.7工程验收验收工作包括系统功能、性能指标检测验收和文档验收。通过验收,确保系统满足设计方案的要求,同时有利于今后的操作、运行、管理、服务、使用和维护保养。

6.8跟进扩展智能建筑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结构化的基础架构应为未来留有扩展余地。对于基础框架,强调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布局、基础网络的完善以及管理方式的虚拟化(软件化);对于未来扩展,强调支持智能化设备和系统的动态平滑扩展,能够跟进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做到与时俱进、随需扩展。

7结束语

楼宇IT化,传统智能建筑以楼控为核心逐渐转向以信息系统为核心,这就要求遵循科学的设计理念和逻辑路径,确定合理的技术路线和设备选型以及运维阶段扩展策略,以楼宇IT化呼应信息社会时代诉求的变化,在区域信息化大棋局上定位和规划楼宇IT化,依据实际需要、财力状况和技术发展等情况变化,循序渐进的推进楼宇IT化。

智能化产品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110KV智能变电站;技术研究;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 TM63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110KV智能变电站,信息数字化,通信网络化,采用了先进的智能设备,自动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控制、保护、检测等一系列流程,减少人力的使用和人为的错误。更加便捷高效的工作,提高了整体工作的效率。

2.110KV智能变电站在国外的技术研究现状

在欧美国家,许多变电站已由监控中心进行监控,实现了无人值守。国电科院(EPRI)于2002年发起了知识型电网研究;并于2004年了针对电网智能化的知识型电网体系,在评估使用寿命和维修及风险方面,采用了新的方法,实现了智能化的检测,极大地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光学原理的互感器得到了较大的推广和应用,一些大的制造商建造了很多变电站,拥有成熟的产业链,均能提供一整套合理完备的数字变电站方案。[1]

3.110KV智能变电站在我国的技术研究现状

我国的智能变电站基本实现了无人值守85%以上,输变电系统实现了实时在线监控功能,安全电网稳定控制,继电保护等已经在国际领先水平。《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研究实施智能变电站国内由此开始变电站试点工程。北川110KV智能变电站是我国首个投入的110KV智能变电站,是国家电网公司完全遵循智能电网建设三统一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建成投运的第一座智能变电站,位于新北川是灾后重建的首个变电站。是国家电网公司完全遵循智能电网建设三统一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建成投运的第一座智能变电站,也是北川灾后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变电站系统网络化的二次设备架构采用三层网络结构,包括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网络构架是设计重点,其中双套配置的设备按单套示意,单套均在A网传输数据。[2]

110KV主变各侧采用电子式互感器,以光通信信号输出,同时采用智能终端作为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接口,实现智能化的工作要求。110KV变电站的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包括分流交换的自动化、数据信息的分层、状态记录统计的无纸化、电力生产运行的数据。当有故障时,可及时提供分析报告。华东电网公司准备从2008年到2030年,分3个阶段逐步建成智能电网;并于2008年和2009年先后启动了“华东高级调度中心项目群建设”和“华东多适应性智能电网规划体系”。2009年2月,华北电网公司的“华北电网稳态、动态、暂态三位一体安全防御及全过程发电控制系统”通过专家组验收。[3]

科技部的“973计划”也己经提供专门资助,对高渗透率微网的复杂动态行为及其运行进行研究。近期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主要是基于IEC61850的二次设备发展,基于IEC61850的二次系统更加完善,互操作、网络技术等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舟山电网首座110kV智能变电站新桥变于2012年9月底顺利通过了验收组第一阶段出厂联调工作验收,标志着该智能变电站建设正式进入现场安装和调试阶段。完成了厂内验收,验收范围涵盖了该站所有的智能设备、网络设备、测控装置、保护装置及系统部分性能和功能。[4]随着舟山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力应用技术的不断提高,智能变电站将逐步在我局普及应用。智能变电站中电能计量的问题主要是产品认证问题,需要有关计量管理部门尽快出台针对数字化电度能表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以解决依据问题。数字化保护装置接口问题 各类型保护装置的保护原理基本上不变,但因为信号采集方式发生了变化,还是需要做修改和调整(比如闭锁判据、同步方式等)。目前,保护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母差保护和保护同步方式上(包括站内同步和站外同步)。对于线路纵差保护的站外同步问题,不同厂家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 。

智能变电站里最为重要的是过程层网络的出现,没有过程层网络就不可能实现智能变电站的高级应用。 电子式互感器与数字化保护装置、智能化一次设备等的数据连接主要依靠合并单元(MU)完成,合并单元同步采集多路互感器的电压、电流信息并转换成数字信号,经处理发送给二次保护、控制设备。 电子式互感器主要罗氏线圈(无铁芯)和低功耗线圈(LPCT,含铁芯);光学互感器包括磁光玻璃和光纤等纯光学原理。国内如平高正与许继合作开发智能化隔离开关,但目前还没有成熟产品面世。 智能单元主要实现一次设备的状态监测及控制,所以在不改变电气一次设备本体结构的前提下,在间隔端子箱内安装智能单元实现对本间隔所有断路器、刀闸的集中监视与控制是目前国内数字化变电站较为通用的做法。 智能一次设备是智能电网和智能变电站的重要标志,智能一次设备的发展滞后于智能二次设备发展在国内,现有信息交换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的种种弊端严重限制了生产管理新技术的提高,因此,采用IEC61850实现信息交换标准化成为国内众多电力自动化专家的一致共识。 光电子传感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光通信技术、光学材料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力系统电压、电流测量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成为可能 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智能变电站可以去实现一些更加高级的需要和应用。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间用光纤传输数字编码信息的方式交换采样值、状态量、控制命令等信息。 [5]

为进一步掌握近年来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和设备工程应用情况,跟踪智能变电站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为下一步设计建设创造条件,国网公司基建部于2009年5月~7月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开展了智能变电站设计、技术和工程应用专题调研。对2008年组织开展的浙江兰溪500kV变电站、四川绵阳东220kV变电站、江西泰和220kV变电站等3座变电站试点成果和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同时对华北、天津、江苏、河南公司,以及国网电科院、许继、南自、新宁、南瑞航天等科研制造单位进行了实地专题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智能变电站可以去实现一些更加高级的需要和应用。 智能化变电站的实现离不开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在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方面,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互感器的安装位置,各个二次设备如何共享数字信号,差动保护 变压器、母线、线路等 采样数据的同步。

4.110KV智能变电站技术的未来展望

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的电网。现代电网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期。电网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迫切需要技术及观念的提高。智能变电站的总体发展趋势是设备信息数字化,控制网络化 。用户之间协同合作,保障各级电网争产运转。智能变电站必然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5).

[2]张文亮.刘壮志.工明俊等.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10(4).

智能化产品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美国高科技公司似乎不像美国政治家那样没有战略眼光,谷歌公司近期一系列投资布局提醒我们慎重思考未来5~10年的产业方向。从去年年底,谷歌公司通过收购8家机器人公司对外宣告了其战略方向的重大改变,今年初又陆续收购了人工智能公司和智能家居公司,并与奥迪、通用、本田、现代等汽车制造商组织成立开放汽车联盟。这家被人看作互联网的翘楚、富可敌国的高科技公司为何开始对汽车、机器人、智能家居等与制造业有着紧密关系的领域产生浓厚兴趣?

截至目前,谷歌在互联网或者与互联网相关的领域都是成功的,大部分收入也来自虚拟世界。但谷歌认识到,由于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相对较短,单纯的虚拟世界不可能无限拓展,也会遇到天花板,需要向实体经济领域延伸。这正是包括谷歌在内的很多互联网公司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表现出浓厚兴趣的主要原因。受此影响,未来制造领域将掀起并购狂潮,而这股潮流将由拥有新型智能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信息服务企业来主导。

谷歌的战略是以信息技术和服务为依托,在完成对个人全覆盖之后,开始向工厂、家庭、汽车等领域延伸,计划打造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生产和生活网络空间。谷歌对汽车和制造两个领域的渗透尤其突出,其把Android系统免费向汽车平移的同时,还积极开发基于谷歌地图的无人驾驶技术;对于后者,谷歌已经与全球代工巨头富士康达成合作协议,联合开发高度智能化的工业机器人。

作为制造大国和汽车消费大国,中国也是一个互联网应用大国,在全球科技精英试图用互联网的基因改造前两者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准备好了吗?在这一战略机遇期面前,联想、海尔、华为以及所谓的BAT等企业有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

德国作为老牌的制造强国,为迎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制造业变革,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西门子公司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积极探索未来制造的有效路径。索尼、松下、夏普等由于对互联网浪潮的轻视甚至无视,造成了日本电子制造业的集体迷失。上述一正一反的例子,提醒中国企业高度重视谷歌、苹果、微软等美国高科技公司近期的战略调整,把握机遇,争取在即将到来的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跨界融合的新型产业的价值链上占据有利位置。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互联网公司应该结束单一化的思维方式,终止围绕所谓的电子商务入口之战、社交媒体平台之争,大胆拥抱包括制造业在内的非互联网的实体经济,为传统制造业的蝶变重生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支持。传统制造企业也不能一成不变地固守工业化的思维,特别是钢铁、船舶、汽车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更应该主动在智能制造、智能控制等领域早扎根,以自我转型创新来化解当前危机。牛津经济研究院去年的一份关于全球制造业转型的调研报告指出,超过2/3的制造业企业预计会在未来3年中经历重大的业务流程转型。中国制造企业与其等着被谷歌、亚马逊等互联网企业所颠覆,不如进行自我颠覆式创新,争取主动。

智能化产品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模式;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035-03

引言

《中国制造2025》,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主要战略任务之一,提出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等具体任务。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等文件,提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智能协同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形成智能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以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提升工业共性技术能力,促进产业化创新和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智能工业体系,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链,构成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基础上,以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为主要特征,包括从智能制造单元扩展到车间、生产线、企业、供应链等环节在内的制造生态系统。智能制造的实现主要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网络信息系统和实体空间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决策与控制,从而推进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为此,对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模式、现路径等内容的研究,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政府+企业”发展模式

“政府+企业”发展模式指智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由政府作为其主要支配力量,政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人才等资源,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优先享用政府资源,受政府相关政策的保护,从而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长为智能制造业的“舵手型”企业。这类企业往往涉及一些与国家利益直接相关的产业领域,或是与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因而这些企业受到政府部门的调节和支配,能够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成长起来。

(二)“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模式

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由政府和产业链上的“舵手型”企业共同发起,平台由“舵手型”企业以创新的商业模式驱动运营。激发平台的产、学、研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智慧,通过该平台共享和增值,促进创新要素发挥乘数效应的作用。该创新平台的有效运营由政府的产业政策驱动,全面涵盖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利益相关方,促进智能制造业的良性发展。保证所有相关基础技术与组件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开放、实时的运行环境,数字生态系统的优化整合、数据分析以及协同的功能,促进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的共享运行。面向智能制造的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建立起智能产业部门的协作,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新生产模式,支持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制定智能制造的共性技术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与规范,并在相应领域推广;实现智能制造产业系统中的物理对象与相应的虚拟对象之间无缝协同融合;推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智能制造重大产业工程,强化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加快构筑自动控制与感知、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制造新比较优势,增强智能制造业数字化连接能力、数据增值能力、网络集成能力、智能认知能力、智能优化配置的能力,促进全产业链的智能协同。

(三)“工业4.0”引领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再工业化与制造业回归,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重点关注互联网、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发生的作用,其中CPS是网络世界与实体世界的融合,具有在空间和时间维度感知和处理外部环境复杂性的能力,对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产生巨大影响。在美国,这种影响将重点发生在智能生产设备、流程、自动化、控制、网络和新产品设计等产业。CPS能够实现管理大数据、提升机器互联、建设智能化、提升对设备管理弹性和自适应能力等目标。对制造业的硬件设备、工厂、移动设备、物流、服务和人和过程进行连接、整合、分析和动态调整,具有跨界协同的特征。要重点推进能适应“工业4.0”的智能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智能化制造业的CPS能力。首先,实体空间的数字化能力,将设备、移动终端、工厂、流程、服务等供应链中所有环节等“实体空间”要素,进行数字化呈现与连接的能力,实现万物智慧互联;其次,大数据基础上,网络空间对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发展人―机智能交换,提升认知层的智能决策能力;最后,网络―实体空间交互能力,形成智能价值网络、商业生态,实现智能协同增值。

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提升重点领域智能机器人智慧能力

面向《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聚焦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企业的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能力提升,攻克智慧机器人关键技术,围绕重大科技领域,培育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重点发展人机协作智慧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标志性智慧机器人产品,引导智慧机器人向中高端发展,推进专业服务机器人实现系列化、商品化,促进服务机器人向更广领域发展。

(二)大力发展智慧机器人关键零部件

从优化设计、材料优选、制造工艺、装配技术、专用制造智能装备、智能产业化能力等多方面入手,实施技术创新,突破技术壁垒,解决智能工业机器人用的关键零部件性能、可靠性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智能制造核心关键环节,突破关键核心与关键零部件,开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核心技术装备,以装备为支撑,全面提升高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智能控制器、智能传感器、智能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产业化生产能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三)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创新

积极跟踪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推进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共性技术产业化创新,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组建面向全产业链的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企业)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深度学习等基础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高性能智能机器人的设计、精确参数辨识补偿、协同作业与调度、编程等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智能制造模块化、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生肌电感知与融合等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重点开展,突破机器人通用控制软件平台、人机共存等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同时,推进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检测体系认证与应用。

(四)打造“舵手型”企业和“智能工厂”

引导企业开展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整合,支持互网企业与智能制造企业的共享联合,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及跨界融合,加快培育智能化管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整合能力强的“舵手型”企业,打造市场渗透力强的智能制造机器人知名品牌,充分发挥“舵手型”企业带动作用,以“舵手型”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通过“舵手型”企业,打造“智慧工厂”,以制造资源、生产操作流程和产品为核心,以产品生命周期数据为基础,应用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实验验证技术等,使产品在生产工位、生产单元、生产线以及整个工厂实现智能化生产和运营。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都成熟的前提下,从基础IT与自动化,到业务流程变革,再到系统集成,参照CPS以及工业4.0的技术标准,建立智能车间、智能化工厂、智能化企业以及整个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

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供给侧对策

(一)加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

实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分布规划,在制造的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发展的应用示范,政策鼓励企业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生产;分层推进智能化技术应用,推进智能技术产业应用。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推进智能化制造产业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突破和发展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和高端核心智能工业软件、智能制造装备及其关键部件和装置研发和生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升级、推进智能制造的制度环境,促进智能制造产业的升级发展。

(二)促进创新体系有效智能协同

智能制造产业化水平的关键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我国在工业无线技术、标准及其产业化,关键数据技术和安全核心技术等智能制造产业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发展水平还很低。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还处于由电气化向数字化迈进的阶段,而智能制造的支撑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按照德国工业4.0的划分,发达工业国家智能制造推进的是由工业3.0向工业4.0的发展,而我国智能制造需要的是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的同步推进。不断探索“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创新的新模式,以网络为纽带,实现人、机、物的互联互通,加快高速、互联、安全、泛在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智能制造的实现设备、生产线、制造系统、产品、供应商、人之间的智能互联;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企业融合创新,引导机器人产业链及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形成合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健康发展,实现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技术革命的赶超,促进智能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三)示范应用带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激发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提升智能制造业的集成创新、产业应用、产业化创新、试点示范成效,支持产学研用合作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联合推动离散型数字化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产业应用。支持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推动形成包括多元化主体和多元化路线的产业创新和技术扩散体系,多方参与、多线并进的开放性创新机制,建立面向智能制造重点行业的工业云,采集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价值链上大数据以及外部数据,实现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母工厂”为核心的系统层面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载体。制定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聚集重点领域,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及能源管理优化,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分类实施流程制造试点示范与离散制造试点示范,以应用为抓手,带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四)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

加强智能制造产业领域的资金扶持,以产业政策推动形成多元化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智能产业创新格局,鼓励以解决智能制造产业现实问题为宗旨,引导组织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合作和关键技术攻关,强化面向产业联盟的独立评估与信息公开机制,加快我国智能制造企业的整体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模式形成,主动对接国际智能制造技术产业标准,设立智能制造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智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为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

结语

智能化产品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智能化信息化范围管理进度管理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的头20年,是智能化、信息化从小到大飞速发展的时期,是全世界历史上建设的高峰期,与2010年我公司参加浙江省某地市高档小区的智能化信息化系统集成设计工程,并得标。正值公司内部设计部门引入项目管理方式进行设计项目的管理。2011年9月,此项目施工结束并通过验收,标志着项目的基本结束。在此项目中,我作为项目经理全程参与,历时一年半,颇有一番感受。

项目背景:浙江省某地高档小区智能化信息化系统集成项目

项目时间要求:2010年2月开始,2011年8月底完成,历时18个月。

项目目标:在2011年8月前,完成小区建筑群共18幢建筑单体的智能化信息化系统集成并交付竣工图纸及决算,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验收,并达到省级奖项标准。

项目总结:通过在此项目中运用项目管理方法,使本项目得到了比较顺利的实施,较高质量地达到了项目目标。虽然在项目中,客户需求几次发生变更,项目交付的目标时间也几次延迟,人员也发生一些变动,但由于各方在项目过程中的积极合作,加上项目进程的明晰、可控,使项目得到了用户的认可与好评,最终圆满的完成了整个项目。

一、范围管理

影响项目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用户的参与、清晰的项目任务、明确定需求说明、以及正确定计划工作,这些都是项目范围涉及的内容。项目工作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做到什么程度,都是由“范围管理”来决定的。项目范围管理的主要过程有启动、范围计划、范围定义、范围核实、范围变更控制等,在本项目过程中,我们应用范围管理的方法如下:

(一)、启动阶段的范围管理

1、项目启动

项目启动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确认项目存在并对项目经理进行授权。

本项目中标后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因为经验工作态度等优点,我被确定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所有跟进。在项目中标,得到合同后,公司的销售总监,销售副总裁,召开一次项目启动会议。会议上副总裁正式宣布我为项目经理,并对项目目标,公司管理层的对本项目的期望,各方面的关系,涉及人员的初步职责分工做了明确。

2、分步实施的原则

由于项目前期的需求基于投标方式的限制,所有需求都是基于来自建设方的招标文件和来自建筑设计院的初步设计图纸,需求可以说是非常不明确。同时由于实施初期用户对项目需求的认识不够,容易使整个实施过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将整个实施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作深化设计,集中精力保证园区整体智能化信息化设计的框架完成,并经过相关专家的评审。第二阶段在总结前期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按照每个建筑单体进行深化设计施工,最后由项目经理进行整合、竣工、验收。

3、项目团队组建

在2010年7月份,公司开始探索在承接的项目中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并对部门组织结构进行了改组,设立了专业设计人员和项目审核监管(由主任工程师及部门经理级别担任)三层结构。将原部门组织结构从职能型结构转换为矩阵结构,加强项目经理的权力和对客户的响应。考虑到项目工作量很大,时间紧迫,我即对原项目团队进行充实调整,增加了1名专业设计和1名项目审核人员

4、需求分析调研

项目需求分析是明确项目范围的基础,为了保证用户需求分析的全面,准确。在向用户进行需求分析调研时,我们首先制定了详细的需求分析计划,明确规定需求调研时间,用户参加人员,调研方法、内容,实施人员;同时要求实施人员依据项目背景资料及以前其他项目的实施经验做好需求调研准备,认真编制需求分析问卷,以避免在调研中过程遗漏相关内容;在调研过程中实施人员积极对用户进行启发,使用户能有条理,系统地描述需求,并在调研中详细记录调研问题的答案。为了避免今后扯皮,我们在整理用户需求的基础,补充了《设计任务书》。

5、初步的项目干系人分析

由于项目涉及的单位和人员比较多,为了沟通方便,我们对各个干系人的信息,职责和联系方式作成表格,见下表:

涉及的各方名称 项目中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主要人员职位 联系方式

某开发商 投资方 略 略

物业管理公司 今后将作为小区的使用者

建筑设计院 建筑群的建筑功能、电气等设计,为本项目提供设计的基础信息

公司设计部门 具体负责实施本项目的设计工作

公司销售总监 客户关系维持及业务联系

公司销售副总裁 高层客户关系维持及业务联系

(二)、计划阶段的范围管理

准确的范围定义是项目范围管理的基础,在计划阶段,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保证项目范围的准确定义。

1、制定范围计划

在进行业务调查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定义系统范围。在执行过程中,我们首先制定范围说明书。在范围说明书中明确定义项目范围,各阶段的交付物,并对相应功能进行细致描述,避免在理解上双方发生歧义。

2、范围定义

在范围说明书的基础上,我们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按照系统的不同组成划分了WBS。范围细化至每个特定的工作包,使得分解后的任务可管理,可定量检查,使项目设计和审核人员有章可循,同时便于项目经理在不同阶段有效控制中间成果同时不至于陷入到项目细节中去。

(三)、执行过程中的范围管理

1、定期例会,及时沟通

为了保证在项目过程中对重要问题及时做出决策,对项目的范围、成果和进度及时通报,我们建立了项目团队例会制度。通过项目例会制度,能够不断对项目范围及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确认,避免了在项目实施后期范围变更的巨大风险。

2、阶段交付物确认

在项目实施的各阶段我们提供了以下交付物由用户确认,在上一阶段交付物确认后,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

项目阶段 交付物 接收和评审

项目计划阶段 项目调研报告 某开发商

项目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方案、整体系统图纸和设计概算 建筑设计院

项目深化设计阶段 深化设计方案、每个建筑单体的施工图纸和细化的设计预算 某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及行业专家

项目施工阶段 施工过程环节 某开发商

项目收尾阶段 招标文件的技术要求 某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及行业专家

(四)、范围变更管理

变更的管理是项目范围管理的重要组成之一,项目的范围计划不出现任何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范围变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用户要求增加子系统功能等。因此我们在项目管理体系中应该包含一套正式的变更程序。为了防止项目范围的无效蔓延,保证项目顺利进行,我们双方讨论规定对用户的范围变更请求,一律通过书面变更申请提出并确认,即使建设方和用户口头提出,我方也帮助重新出变更申请单,重述需求及变更导致的工作范围,预算变化等,经双方审核后,视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

同时,在每次和客户的沟通过程,会议等,对每次会晤都作出纪要,甚至包括我方的设计人员与对方的个别沟通,凡是涉及到有需求更改的,都要有书面的纪要,然后对这些进行汇总。分发给相关的人员,如果要进行范围的变更,必须要发变更申请单,经过批准才进行变更。当然,有的变更仅仅涉及到进度的变化和设备采购和施工的预算,则无需进行范围的变更。

二、进度管理

进度要求往往是项目中客户需求最明确和最敏感的部分,通常关系到客户的重要利益。在实际项目中我们也意识到,管理好进度的关键是合理安排好工作,并有计划地利用工作时间,尤其是最主要的工作和最关键的问题。另外,为了应付风险及意外事件,需要在项目进度计划中留有时间余量。因此,在项目中:首先我们认为适当可行的进度计划是保证进度的必要条件。

根据前期制订的WBS,我们对任务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明确了各个阶段所包含的具体活动,并根据活动顺序与活动历时绘制了PDM图。有了PDM图,我们利用Project2000软件,结合项目资源状况,又制订出项目的进度计划,并利用资源平衡原则更合理的分配各个资源在项目中的活动安排,保证每个项目活动都能有充足的资源分配且不会有资源过于紧张导致进度拖延的情况。

为了保证项目进度的履行,项目团队还制订出在不同阶段发生需求、设计变更或不可预见事件的发生造成进度计划不能正常执行情况的进度变更流程,来及时修正为最为可行的新项目进度计划。

其次,我们还认识到设计项目的主要成本来自于人力的投入,而进度拖延,必然导致项目成本的成倍提高;而单纯的保证进度,忽视项目设计质量又会带来大量返工,同样是进度的损失,从而增加项目成本。所以说保障项目进度,人力投入是一方面原因,更应该从提高工作效率入手,进而缩短项目工期。

三、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在系统集成项目中显得格外突出。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在项目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些心得。

(一)、质量计划编制

为确保项目质量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质量计划编制,它也是实现高效质量管理的基础,它为项目的执行提供了基本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规范,并对质量管理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在本项目中,我们着重在下面的两项工作:

1、全面的质量管理计划

从项目的需求调研阶段,就要求对项目提供质量管理的保证,只有质量管理计划贯穿整个项目过程,才能够真正的达到“错误发现最早”的目的。

2、执行计划的灵活调整

由于智能化信息化系统集成项目包含的子系统很多,相应地,对涉及到的每个系统产品的质量要求,相关的标准和准则都应被设计团队了解并确保在项目设计中被满足。本项目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质量管理要点就是在整个设计方案中对整个系统的质量要求的平衡,即子系统和系统整体质量的平衡。在特殊的情况下,由于需求情况不够细化,针对可能的需求扩展及其引起的质量要求改变,提供一个以上的中间解决方案供建设方及客户确认是十分必要的。

(二)、质量保证方法

质量保证包括与满足一个项目相关的质量标准有关的所有活动,它的另一个目标是不断地质量改进。

1、规范的文档和图纸模板

在计划、初步设计、深化设计等各阶段,我们都通过规范统一的文档和图纸模板,从而规范项目交付物的格式,同时也方便项目中的沟通,保证各子系统信息真正的完整性、一致性。

2、高效的沟通方式

包括例会、周报、项目校对审核记录单、会议纪要等,同时对项目团队内部的沟通以及与客户的沟通也通过例会/周报、纪要的方式,把各个接口进行统一的规划,尽量保证交流的通畅和准确性。

(三)、项目质量管理的实施控制

有了良好的质量保证措施,就需要对实施进行有力的控制,才能够真正的使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对于工程项目,最重要的质量控制手段就是评审制度,各个阶段的评审,包括内部评审和外部评审,设计方案和图纸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自校,互校,阶段性工作完成即交给设计院进行审定审核输出。初步设计阶段和深化设计阶段结束都要把交付物交给行业专家评审,才能决定是否进入下一环节。

总之,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确实给项目工作带来了改观,项目工作的有序化有目共睹。虽然在实践中还感觉到很有很多的工具和技术还用的不熟练,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对项目管理的不断加深理解,一定能够在项目中用好“项目管理”这个利器的。随着不断学习与调整,智能化、信息化工程行业也将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探讨》(中国建筑教育)

2、《建筑信息化系统集成工程项目管理策略》(中国安防展览)

智能化产品调研报告范文第9篇

4月8日,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南方日报》社联合举办座谈会,主题就是:广东新常态下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机器代人”对广东经济发展及转型升级的影响”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巡视员李鲁云在现场了重磅“机器代人”调研报告”该报告是根据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点题要求,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10多个省直部门和高校支持下调研珠三角多市后出炉。

报告预测,“十三五”前三年,广东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建议分步实施“机器代人”,沿着从机器代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的四个阶段循序推进。

座谈会上,“机器代人”领域大咖云集,既有机器人龙头企业老总直指业内发展症结,又有研究专家学者分析发展趋势,还有政府部门负责人透露新政策。

现场大咖就“机器代人”会给就业带来巨大冲击,对企业生产效率发挥多大作用,在国际垄断企业的挤压下广东的企业能否找到生存发展空间等众多热点问题一一展开了讨论。

焦点1

“机器代人”提高多少效率?

电子信息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约14倍

“大朗一家毛织厂,以前工人织一片毛衣要花40-60分钟。现在他们‘机器代人’,10分钟就能织一片,效率是原来的6倍。现在一个人能看10台设备。”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张国军分享来自基层的真实案例。这家小工厂用“机器代人”后,8个工人就能带来400万元的年产值。

这一家工厂是一个典型案例。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巡视员李鲁云在课题组报告时介绍,以东莞66%的制造企业实施的505个“机器代人”项目来看。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4.9%,产品合格率从89.3%提高至96.6%,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2.5%。其中,电子信息工业实施“机器代人”后增加值达800多亿元,增速比全市工业行业平均水平高8.1个百分点,每条生产线从24人减少到2人,劳动生产率提升了13.67倍,合格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

广东省人社厅就业局副局长周玉光还介绍,分别有99.2%和82.5%的企业“机器代人”之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这是企业进行“机器代人”的主要目的。

不过,“机器代人”需要大量资金。中小企业贷款难,买不起设备,而且存在设备开工不足。一年有闲置几个月的情况。张国军介绍,研究院正在谋划提供更多的租赁设备服务,解决他们买不起以及个别月份闲置的问题。

焦点2

“机器代人”如何改变就业?

在先进技术领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根据调研,解决招工难、化解较高的劳动成本促使企业开展了“机器代人”。广东省人社厅就业局副局长周玉光介绍,“机器代人”替代作用明显,据统计,每台机器人设备平均可以代替6.5名工人,对于大部分企业能节约人工成本10%-30%。

佛山市经信局副局长张庆云介绍,机器人的运用起到了控制成本的作用,据计算,一个普通产业工人平均一个月3500元成本,引进机器人后,一个机器人平均可以代替8个产业工人,一年可以为企业节约30万元的人力成本。

“机器替代重复劳动明显,减少低端劳动用工,数据显示,开展‘机器代人,的企业用工结构也有所变化,普工减少19.3%,技工增加16.9%”。周玉光强调,这表明广东省技工缺口将进一步凸显,随着“机器代人”步伐加快,部分岗位将加快淘汰,技工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需求明显增加,企业管理以传统管人为主转变为管机器为主。

“机器代人”会不会带来失业?社会上有一些人对“机器代人”对就业的影响产生疑虑,座谈会中有专家专门对此进行回应。中国(广州)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程德斌认为,制造业智能化对产业工人的需求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以德国的数据为例,德国总人口从199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000万左右,并且逐年小幅下降,1995年以来,失业率先升后降,2005年以后失业率逐年下降,从中可以看出,德国智能制造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并没有导致德国总体就业情况的恶化。参照德国,可见制造业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跨越,对产业工人的需求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最明显的是在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领域,它反而会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

焦点3

“机器代人”行业趋势如何?

未来中国机器人应用很大增量在广东

“到2015年年底,广东工业机器人重点企业159家,93%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包括本体制造、数控系统、零部件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和维修等方面。同年底,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保有量4.14万台,其中2015年广东生产的机器人总共是7500台。”

在座谈会中,广东省经信委技术创新与质量处调研员李新星分享了一手数据。在机器人应用上,根据2015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为166.4万台,当年新增26.4万台。国内2015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21.97万台,占全球13%,当年新增7.28万台,占新增27%。未来几年,中国在全球机器人市场将占非常重要的份额。

从广东数据来看,2015年广东机器人保有量4.14万台,占全国18.8%,占全球2.49%。当年新增1.82万台,占全国四分之一,全球6.9%。“数据可见,未来全球机器人应用市场主要增量在中国,在中国很大一部分增量在广东。将面临巨大的发展前景。”李新星说。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研报告也支持这一观点。报告指出,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我国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其中广东占全国1/3的市场份额。广东省将有更多企业进行“机器代人”。预计2017年末,全省5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改,约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实现“机器代人”。“十三五”前三年广东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广东省经信委预测,到2020年末,广东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30万台以上,比2015年至少增加25万台,继续保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以上。机器人密度将到100台/万人以上。未来5年广州机器人保有量将达到10万台。

焦点4

如何与国际四大企业竞争?

差异化,引导市场,避免产能过剩

目前,世界市场上工业机器人制造供应商主要来自欧洲和日本,瑞士ABB、德国库卡(KUKA)、日本发那克(F&nuc)、日本安川电机(Ya skawa)等四大企业占据了世界工业机器人市场的63%。广东省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报告坦言这种垄断地位导致了我国目前所占的机器人市场份额微不足道。

广东省机器人产业也面临一些短板。广东省经信委技术创新与质量处调研员李新星提到,一是缺乏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比较高;二是高端技术人才目前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是缺乏龙头骨干企业带动,行业处于弱而散的状态,企业和行业竞争力不强;四是产业链不是很完善,上下游配合不是很紧密,整机和系统集成联系也比较少。

不过来自企业一线老总对市场也有不同看法。广州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洪波认为。“我们要差异化发展,国际上有名‘四大家族’做机械臂,那是‘手’,而我们做‘脚’,即移动机器人。机械手单机作业,而移动机器人需要协同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跟不上的话没法实现。所以在国外早期没有发展起来。”

广州市科创委高新处处长陈烯认为。“市场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的养成是需要引导的,以深圳一家企业为例,目前该企业占据全世界60%-70%消费性无人机市场,引领了一个产业的市场。供给侧一旦能够提供高端产品,对消费会有大的推动。”

不过陈烯也提醒,高端制造等新的技术在扩大有效供给和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一拥而上,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在日前刚公布的第一批广东省机器人骨干(培育)企业名单中,15家机器人骨干企业中有5家来自广东,各自强项,各有所长。”

智能化产品调研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典型应用 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RFID)、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一、几种关键的物联网技术

1.1无线射频技术

无线射频技术关键是用于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在没有通过直接接触就能完成数据的双向传输,从而完成识别目标和交换数据。运用无线射频技术能通过扫描物品或是商品的编码来完成物品的自动识别,再运用信息处理体系把信息实施处理后再经过信息服务体系实施共享物品或是商品信息。在计算机网络开放的状况下,企业就能实施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物品或是商品。

1.2信号处理技术

物联网信号处理有云计算、多物理量检验、提取信号、调理信号、变换信号与分析信号等几种主要技术。基于互联网的计算形式是云计算,实质是对目前计算资源的一次再分配。它的重点理念是把计算能力或计算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卖给需要它的公司,从而为公司节省硬件采购成本。云计算已逐渐成为信息服务的一种发展趋势,在全世界有了普遍运用,未来将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

1.3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依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信号实施输出的器件、装置。现代工业生产中,传感器无处不在,它们被用来监视整个生产程序,并得到有关的数据信息,经过这些数据信息来推断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并对整个生产经过实施控制,最大限度的节约人力,使产品达到最好的质量。

传感器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基础学科研究中,例如茫茫宇宙空间的研究,要查看上千光年的距离,微观上要查看纳米级别的物体,查看数十万年的天体演化,捕捉瞬间的改变都需要传感器技术研究的支持。

二、物网的典型应用

物联网应用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社会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物联网热浪正在全世界迅速壮大,目前,加拿大、英国、德国、芬兰、意大利、日本、韩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物联网应用正逐渐渗透至智能家居、交通、物流、制造等行业。

1、智能家居。智能家居以住宅为平台,集成有线与无线网络平台通信技术,包含综合布线体系、安全防范体系、背景乐/广播体系、控制灯光窗帘体系、空调VRV控制体系、以及家庭影院控制体系。智能家居能够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和家庭日程事务管理体系,把全部与家居生活相关的设施实施集成,实现远程控制,从而提高家居的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艺术性,建成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2、智能交通 。依靠物联网技术让交通信息的采集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传感器能够把每一个范围的车距与车速信息输送到处理中心,方便及时监控、调整、远程调度和管理。各类温度、光照传感器在终端上加载还能够实时监控路面信息、汽车尾气等有关信息,以支撑大数据分析及有效管理。

3、物联网在能源管理和公共事业中的应用。根据估计,我国将在2025年将发展变成国际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家之一。由于存在电网系统效率较低的问题,发电和输电存在严重的浪费。目前安装的计量器及发电机的涡轮都是以物联网技术对事物实施科学的感知和度量。其感知和度量能够帮助我们对信息和数据进行有效收集,依据最新的分析工具实施洞察智能化,之后再对决策实施优良的决定。

随着仪表管理技术的进步,企业和个人可以依据能源的时间和方式进行选择性使用,这也就为太阳能、风能等实施运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4、物流管理的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全覆盖,能够让整个供应链精准、透明与高效,达到陈旧物流所不能够完成的目标。依据物流行业协会的2013年行业调研报告显示,我国物流行业的物联网设备增长速度已超过60%,物联网技术设备已在物流行业得到普遍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配送的透明化管理与信息追踪方面的效果尤为明显,电子标签拣选体系出货量增长超过35%。物联网智能搬运体系在自动化物流中心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实现28%以上的增长率。

三、结语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固话宽带的普及已为物联网海量信息传输交互搭建起基础平台。物联网技术将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物联网应用将延伸到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便捷、高效的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

参 考 文 献

[1] 钱志鸿,王义君.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J].电子学报,2012(5):1023-1029.

上一篇:餐饮业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客户满意度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