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15:34:44

治理教育论文

治理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培养

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环境的承受者,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作为一个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给他们传授地理知识,还要传授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是我们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的使命。

一、中学地理教材内容利于学生环保意识培养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设计的高中地理课内容体系,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都是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并以此为主线来构建和编排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高中地理课程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地理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形式。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智能教育内容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各种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全面地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2.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绝大部分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势必造成人地关系的失调,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从而损害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让学生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3.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中学地理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其周围的地理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来分析一些影响本地环境的灾害产生的原因,如沙尘暴、旱涝、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使学生们认识到“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实现人地协调发展。”

2.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

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工业区考察,参观污染严重工业企业的布局,造纸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使同学们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可以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三、高中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写作环保方面小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通过指导学生写作环保方面的小论文,可以使学生对环保方面关键概念的界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步骤都有一个接触和深入了解的机会,进而通过课题研究的进展加深对环保重要性的亲身体验,切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量力而行,.研究方法可以考虑选取文献资料法、观察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比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不要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以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为宜。在环保小论文写作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适时进行环保知识专题讲座给予学生及时指导,发现学生的的误区或不当之处,总结经验并提出整改意见。

通过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使学生学会了应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和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帮助学生形成了科学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而且还使学生提高了素质。系列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将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同身边的、区域的,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培养他们具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价值观和日常行为方式,为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激发、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外调查、访问、考察、监测、讲座、论坛等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各种环境问题,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会以新的角度观察问题,用新的眼光分析问题,并寻求新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了地理教学的整体优化。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并注意环境信息传递形式的多样化,会让地理课堂变活、生动、有趣,地理教学将由于环境教育而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最终追求最优化。

综上所述,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对地理教师、学生、国家和人类是多赢的,值得提倡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周剑青.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方法刍议[J].地理教育,2005.

[2]孙文雪,田凤英.论中学地理教育与中学生环保法律意识培养的契合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7.

治理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为了加快学校的发展,市政府决定投入5000万元兴建新校区。2003年,一期工程竣工并顺利实现学校搬迁。新校区位于双福路中西侧,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学校拥有教学楼、艺术楼、宿舍楼、食堂、标准的田径场地、篮球场、排球场、浴池、超市,配备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美术画室、音乐琴房、阶梯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固定资产6000万元。

近几年,学校把环境改造、环境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议程。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努力增强全校师生的环境意识。学校确立了创建省“绿色学校”的目标,做出关于创建省“绿色学校”的决定及创建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创建活动。

科学有效的管理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1、成立了环境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亲自负责组织指导

师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和环境净化的检查评估活动。

2、学校领导班子每学年初都要例会研究制定环境教育的规划。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有检查、有总结。

3、学校领导把环境教育列为学校主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注重优美整洁的育人环境,能使师生产生宽松平静的心理状态和崇高远大的美好情怀,有利于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资料积累较为齐全

学校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积累了有关环境教育资料,包括上级下发的各类文件,工作计划、总结,有关环境问题的论文,学科渗透教案、图片、录像等。此外,学校还订阅了环境教育书刊。

三、利用学校自身设施进行宣传教育

学校特设有环境教育宣传栏,环境卫生公布栏、评比栏;各班也有相关的宣传墙报;环保宣传标语遍布整个校园,校广播站定期报道一些有关环境保护常识,宣传美化、绿化校园,爱护学校一草一木的教育活动。校团委还组织了以环境为内容的有奖征文,美术画展比赛等活动。总之,学校积极通过各种设施方式全面进行宣传教育。

四、接受环境教育

学校领导以及任课教师定期参加省、市环境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出席环保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讲座、会谈,这一举措极大提高了师生的环境教育意识。

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育

一、课内教育

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充分挖掘和开发各学科教材中环境资源,把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穿插环境教育内容,发挥素质教育学科主渠道的作用。如地理教学中开展《水资源的利用》研讨课题活动,并让学生一起参与,在课堂上进行研究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更加珍惜日常生活用水,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通过课堂学科渗透的教育,学生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热爱自己的校园,能较好的维护校园绿化环境设施。

二、课外教育

1、以班为单位,开展环境活动,班主任、科任教师为辅导教师,做好班级卫生、环境布置工作,大力提倡学生自觉养花、爱花;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和地球日、水日、植树节、爱鸟等纪念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由校团委拟定活动方案和活动形式,活动效果良好。

2、走进生活,融入社会,踊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参与校园净化、绿化、美化活动,分片打扫卫生。利用植树节参与植树、种花、种草活动,实施“班级林”管理,学生科主管督查、记录、效果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校团委组织团员进行社会调查,搜集环境信息,整理环境资料,定期举办专题宣传,展示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风采。全校师生人人动手、个个投入,参与率100%。

3、组织开展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学生科要求每个寝室均要进行一定的布置,有的张贴宣传画,有的养几盆花,有的挂上了漂亮的窗饰等等,并作为文明寝室评比的一个重要条件。这项活动的开展,大大美化了居室环境,陶冶了学生高雅的情操,提高了学生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素质。

显著的教育效果

一、为了更好地增强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学校组织有关师生进行环保知识测试,合格率达100%。

二、学校做到美化、绿化、净化和节水的“三化”“二节”要求。校园各教学设施均得到较好的管理。学生不在墙壁、桌椅乱涂乱画,不随意折损绿化植物,不随意踏入绿地,人人都能“爱我校园,美我校园”。

三、我校环境优美,先后被评为“市级示范高中”、“市级文明学校”、“市级绿色学校”。

四、省、市等举行的环境教育活动如征文、书画比赛中,有66人次荣获特别和一二三等的不同奖项。

优雅的校园环境

一、校园绿化

我校在新校园规划布局时,“以环境为本,高起点规划布置校园”,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先后投入500万元,修建大小花池10余个,种树11000余株,草坪20000平方米;修建人行路,宣传画廊,体育运动场,排球场;购置大量的垃圾筒,痰桶等。校园内凡是空地全部进行绿化,不留绿色死角,绿化面积达38%。

二、卫生状况

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全校师生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便乱扔纸屑、不随意吐痰、不乱扔垃圾等,看见纸屑、垃圾要主动捡起来,看到乱倒垃圾要主动上前制止。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合理的监督体制,确保校园净化、课堂整洁、饭堂干净、厕所洁净。

三、污染控制

学校经常向学生宣传节水、节电重要性,教育学生做到教室、寝室人离灯熄。学生宿舍、公共厕所有专人打扫;各班设置废纸袋,再生资源得到有效回收;通过大力开展节水、节电、废物回收利用活动,校内的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

总之,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师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他们爱绿、护绿的自觉性。但我校在创建过程中,还存在着陈旧观念的束缚、经费设施的匮乏、教师素质的欠缺等问题,这就要求我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把环境教育作为学校建设的长远目标之一,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将学校绿化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为把我校创办省、市一流的“绿色学校”而不懈努力。

治理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参与者:苏静静 何慧莲 周玉婵 黄翰玲 唐文华等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考虑如何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处理和整合,针对新教材中明显增加的学习活动量,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等等。这些问题或来源于学生的质疑,或来源于教师的反思。对于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教师多采用撰写教学日志或教学反思的方式进行记录。当前,国内外对教学日志和教学反思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教师的教学日志和教学反思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仅限于教师个人的思考或者几个人的交流,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如何开发教师的集体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通过一定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是我坊开展“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建立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每个工作坊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提出有待研讨的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众多的方案中得出大家认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经教学实践检验,形成“问题卡片”,在累积成“卡片库”后,形成“校本教研超市”,工作坊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师通过对“地理教学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的研究,增强了教育科研意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创新活力,找到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们在研讨和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交流,更加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对教师的成长,尤其是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模板

传统的卡片用来记录各种资料,方便分类检索。我坊主要通过制作电子版的“问题卡片”模板,设计出“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电子模板,并在工作坊这一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完善“问题卡片”的模板,提高教学的效率。(“问题卡片”模板如下所示)

“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模板

探究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教案设计:刘敏红 班级:高二(4)班

1.常规教法:讲授式教学法。教师讲授课文内容,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提高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认识,并进行归纳总结。这种传统的教法,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打哈欠、开小差等情况,教学效果一般。

大多数学生对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我打算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因此,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方法开展教学,力图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变“课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2.创新教法尝试。在教学准备阶段,我先将教材内容分为“环境污染”“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看城市发展”4个板块。课前,由各个小组的学生认领相应的学习板块;小组成员有的负责设计脚本,有的负责查阅资料,有的负责电脑设计。我要求各个小组通过摄影、上网、查阅报刊书籍、绘画创作等方式完成“我眼中的梧州”研究主题的图片收集。在收集图片的过程中,学生要明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得有失”,因此,要从不同角度收集城市发展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3.小组交流汇报。各小组展示本组所收集到的图片,介绍在收集图片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阐述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两面性观点。

教师归纳总结各个小组的观点。①正面作用: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这是城市化的主流。②负面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

4.学生自由讨论。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负面影响展开讨论,列举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找出解决的途径。

(1)产生的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等。

(2)解决的途径。①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③建设卫星城市,开发新区;等等。

5.调查研究。根据上述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组建探究小组,针对问题或主题进行深入具体的调查研究。

参考课题:①探讨市区排污企业布局;②近年来梧州市区改善“市容市貌”取得的成效;③学校周围噪声污染对学生学习的影响;④企业“三废”回收、处理和利用的情况;⑤城市垃圾处理;⑥城市“乞讨部落”调查;⑦城市交通拥挤现象产生的原因与解决途径;⑧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调查。

要求:小组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内容包括以下七点。①课题的提出;②调查的途径和方法;③调查的思路;④实施调查;⑤撰写论文;⑥小组展示研究成果;⑦集体评价。

6.点评。在本课学习中,将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再调查、再讨论的方式,不断地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建立“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的途径

我们认为,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实施教学问题累积机制,有利于挖掘教师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我坊要求每个成员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每天至少提出1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教学问题,同时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每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学科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共同讨论。假如成员们聚在一起讨论之后,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会邀请区课题组的有关专家针对相关问题,以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的形式进行解答。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建立教学问题累积机制的要求,我坊形成了制作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累积方式。我们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1.问卷调查。传统的问卷调查主要以书面提问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列表式或表格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回答,然后进行回收、整理、统计、研究。我们的问卷调查基本以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同时以工作坊为平台,先在工作坊成员中征集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并制作成调查问卷,最后将调查问卷分发给师生,从而收集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建立“问题卡片”提供素材。

2.同课异构。我们认为,同课异构是在新课改形势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它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听课、评课。通过这种教研方式,可以发现哪种教学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还可以针对上一回的教学过程,品味其得失,剖析其不足,并对这些教学细节进行重新设计并使之变得更完善。通过“同课异构”,为形成“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提供了实践素材。比如,教学七年级地理《日本的工业分布》一课,工作坊成员周玉婵、彭榕君分别设计了“中学人文地理课堂导学策略”。周玉婵老师在设计“课堂导学策略”时,请学生扮演小商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投资眼光到日本选址办厂,要求学生在日本地图上标注出厂址,并说明选址的理由。这样的导学策略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日本地理区位的优势,充分理解日本工业分布的规律、特点及原因,对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彭榕君老师在设计“课堂导学策略”时,则让学生调查商店里的电器柜,统计由日本进口的家用电器、商标品牌或日本汽车品牌等,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分析日本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原因,将“地理在身边”这一主题贯穿教学的始终,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全球意识、环境意识。两位老师设计的“中学人文地理课堂导学策略”,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各有侧重,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我们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认为,周玉婵老师的导学设计更适合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而彭榕君老师的导学设计更适合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学习。这对我们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3.片段教学。所谓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般来说,截取某节课的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间大致在十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片段教学与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片段教学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能够体现教师对某个教学问题的独到见解,方便教师之间进行探讨。

4.进行教学反思和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总体课程目标的反思、总体课程内容的反思、学科目标的反思、学科内容的反思、课程教学中具体学习活动的反思等。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调控能力和综合水平等,逐步提高教学实践的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对进一步深化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 的一个过程。而教学论文则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作者所从事的研究课题、已做的研究工作和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通过研究所获得的结论,因此,它可以被认为是一份工作的总结。此外,撰写论文能使教师在撰写的过程中出现“饥饿感”(如某些材料不足,某些论据还不够充分,某些经验还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开展研究,加强学习,或查文献,或做实验,或进行调查研究,等等,从中获得更多的素材,使研究工作趋于完善。进行教学反思和撰写教育论文为工作坊成员建立“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计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治理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我国教育界不断进行改革、与时俱进,将教育质量放于首位,此举的确振奋人心。而在实践中,新型教育模式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像学风、课程设置、管理人员素质等暴露无疑。当然,要想根治这些顽疾,只有科学规范大学本科教育管理,因为教育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等院校综合教育水平的标准。本文将进一步探究大学本科教育管理之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我国本科教育管理的种种弊端

1.1学生学风方面

对于目前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来说,学风问题的讨论最为激烈,像毕业论文危机与考试严重作弊就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奢好”,而对整个教育管理却造成了不良影响。首先,关于毕业论文危机方面。目前大学生写毕业论文不感兴趣,一味赶“时髦”,跟别人学着东拼西凑,甚至全篇抄袭混学位,应付考试而临时凑合。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而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他们误以为上大学为的只是一张文凭,只要过关领证就是目的,由此而不择手段,自欺欺人又影响学风。当然,这种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诚信问题,这是我国高等院校出现的主要作弊之一。再次,关于考试严重作弊方面。作弊不光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目前大学生却引以为荣,作弊能助其过关就是“本事”。虽然全国各地高校均制定了考度管理制度,但仍有学生视若无睹,不认真学习只指望作弊。比如:无学习纪律意识,睡懒觉、迟到、旷课、抄作业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顽敌也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直接原因,最终严重影响学风。

1.2课程设置方面

时代在发展,一切都在变化,教育界也不例外,但是大学课程设置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现象,特别是大学本科课程变成了“3年课程”加“1年休息”,结果使学生在大四忘记所有内容而学不到东西,学校只为提高本校毕业就业率、考研率而不惜打破教育惯例,危害社会稳定。

据《人民日报》报道,关注“大四现象”,即“放羊”,此比喻相当形象。苛刻地说,这种现象使教育方向偏失,背离了教育本质及其目的,学生无法得到发展,要实现社会的真正进步也非常艰难,它是当前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管理提升的“绊脚石”。其实,它主要受社会不良风气、“厌学风”、“经商风 ” 的影响,强烈冲击着本科教育管理健康发展。

1.3管理人员素质

通常来说,大学本科教育管理人员素质应卓尔不群,以身作则,其管理下的学生素质也应符合大学教育目标。然而,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关于当前教育管理的不当现象,首先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极不合理,它与现代学生心理特点相背离,时代性与实效性不强;其次表现为少数教师责任心丧失,缺乏育人责任;最后,由现代不良之风影响下的学生自身因素决定,而且高等院校管理部门也没有足够重视。不难想象,这些因素的结合共同酿成了高校管理人员素质的匮乏。

二、本科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校风校纪

所谓“以人为本”,指学校学生管理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上进心,即增强管理效能,完善校风校纪。

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有:理解学生,尊重个性发展,鼓励师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加强思想和心理教育,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避免纯粹的管理模式,大学本科教育要以服务意识管理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高等教育带来的温馨。同时,高校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完善校党政干部及共青团干部体系,通过相关活动促进学生教育管理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打造教学、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大学本科教育管理新格局。

2.2 科学规范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由于大学本科教育课程的存在问题严重影响教育风气和高等教育的权威性,所以要及时纠正当前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荒谬性,坚决杜绝“大四放羊”风气的蔓延,使各科课程严格按照国家教委规定实施,深度融合,合理整顿原有工作班子,科学规范本科课程设置。此外,针对经常进行学科调整与专业整合的现象进行分析探讨,避免多种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格局对本科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2.3提高本科教育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高校学生的不良之风蔓延的同时,高校教师的学术腐败也随之而起,实际上,大学生学风不正恰恰是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根源之一。由此可见,治理高校教师之风首先要加强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的道德精神尤为重要。所以,大学本科教育管理首先明确学术规范,建立一套关于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例如:人格修养、社会责任等;其次明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道德水准,为高校教育管理创建良好环境。

此外,重视本科教育管理中的法律规范十分必要,可以不断约束触犯法律的“学术先生”。因此,强列建议我国教育行政部定期开展高等院校检查工作,问题必究,严格规范领导责任,并对本科教学评估的存在问题严加防范,全面落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十一五”教育规划,从根本上提高本科教育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结束语:

总之,大学本科教育管理具有综合性特点,集思想、知识、实践于一体,正确得当的管理措施可以实现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根本目标。在大学本科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只有结合自身情况,建立科学的高校管理队伍,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在完善中不断调整,才能从根本上创建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校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王汝发.高校本科教育:存在问题与救治之方[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治理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观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以人的生命为基础,生命的存在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离开了人的生命,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关注生命,进行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他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香港的生命教育以生命为基点和最高目标,以尊重学生意愿为宗旨。台湾的生命教育是具体的、全方位的,在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独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通过学校的教育活动,确保生命教育的落实。我国的生命教育才刚刚起步,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滞后。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逐渐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关于生命教育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论著日渐增多,但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和“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的研究多是纯理论性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

生命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其变化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国社会近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转型对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冲击,大学生生命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我国,由于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生命观进行实证研究,因此,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无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困惑,无法对症下药。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可行的、有效的途径。

1大学生生命观状况

本研究对广东省三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56份,收回有效问卷757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广东在校大学生的生命观总体上还是积极的,大学生对生命价值认识较为积极,生活的目标比较明确。

在生活品质方面,部分大学生对目前的生活并不满意。对于大学生活,有16.78%的大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无聊,只有45.17%的大学生觉得大学生活充满活力;30.91%的大学生觉得生活令人兴奋,20.74%的大学生觉得生活单调无趣;20.08%的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困惑。在生命价值方面,大学生对生命的价值认识比较高,大多数能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对于生命价值,85.34%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只有3.65%的学生觉得人生空虚而毫无意义。63.54%的大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活着的理由,只有12.51%的学生怀疑自己为什么活着。在生活目标方面,大学数大学生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对于生活目标,只有7.79%的学生觉得生活没有目标与计划,71.86%的学生表示有清楚明确的目标。在生活自由方面, 69.88%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2大学生生命观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广东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可知,在校大学生的生命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生命观消极,缺乏人生信仰

从问卷数据的统计结果看,有16.78%大学生对目前的生活并不满意,觉得大学生活无聊;20.74%的大学生觉得生活单调无趣;20.08%的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困惑;3.65%的大学生觉得人生空虚而毫无意义;12.51%的大学生怀疑自己为什么活着。可见,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还不明确,对人生的目标也没有方向,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部分学生不能珍惜生命

问卷中,在“对于自杀,我觉得曾认真想过,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一问题上,有73人选择有过,占总数的9.65%;有111人选择中立意见,占总数的14.66%。可见,部分大学生还未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不能珍惜生命。

3大学生生命教育策略

3.1确立正确的教育取向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认识和堆积,教育应让学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由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未能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未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未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教育走入学生的现实生活,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帮助学生提升和完善生命,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从而能够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观。

3.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一些量表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测试,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具体分析,找出有心理问题或有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与重点心理辅导。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每年调查一次,并将调查结果记录在案,从而达到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跟踪。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诊断学生心理特点和潜在困扰,为学生心理辅导提供相应的决策和参考依据。这样既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又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学生心理问题加重,逐步消除学生的困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加强教师的生命观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执行者。教师自身的生命理念,往往是影响实践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师生命观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榜样的示范作用。教师积极的生命观,对于学生有一种崇高人格魅力的内在感召力,在此感召力下,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形成。因此,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教师的生命情怀培养。然而,长期以来,教师被比喻为无私奉献的“红烛”、“人梯”,被认为只有付出的圣人。许多教师课程负担过重,自身生命意识无法得到提高,忘却了教育的本真。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我的生命观,才能在其教育活动中融入生命关怀,才能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要让教师具有表现生命活力的力量,提高教师的生命力量。另外,应该对教师有计划的进行培训和学习,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3.4建立良好的生命教育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应该有意识的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学校应从文化环境、信息环境、自然环境等软硬环境方面加大治理力度,缓解大学生压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可以缓解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单调的生活得以调剂,不但能消除疲劳,还能松弛情绪,解除苦闷,增加生活乐趣。学校还应该积极支持和帮助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而且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完善。

3.5课程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

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将生命伦理教育渗透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在课程设计上,应根据生命教育的内涵,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设计活动主题。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指出,把丰富多彩、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突破“特殊认识活动”的传统框架,必须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此外,国家还应积极开展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可以了解国外、港澳和台湾地区在生命教育研究方面取得的经验,从而借鉴他人的经验,为实施生命教育提供更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济良著,《生命教育论》,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3]叶澜著:《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5]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江西教育科研,2000年12期。

治理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洱水西源第一流,川名沃野稻先秋”。洱源,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风淳厚、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的地方。30万各族人民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十个乡镇星星点点散落在这阡陌交通、汊港交错、河流如织、湖泊众多的洱海源头。洱源美丽迷人,像一颗绚丽的宝石镶嵌在滇西北高原,以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古朴神奇而极富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素有“神话王国”、“白族文化宝库”、“仙女撒歌的地方”、“唢呐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洱源水资源极为丰富,黑漓江、罗时江、永安江、弥苴河、弥茨河、凤羽河、茈碧湖、海西海、西湖、东湖、绿玉池等并称为“三江三河五湖”,共有大小支流560余条,贯穿山间田坝,形成大范围内自流灌溉的天然水网。平畴沃野、湖光山色,被誉为“高原水乡”。杨升庵感慨曰:“远梦似曾经此地,游子恍疑归故乡”。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勤劳、智慧的洱源人民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优秀文化,至明、清已“与中原相埒”,突出的表现便是涌现了一大批知名文人,他们或以学识充仕京官,或凭文才饮誉三迤,或以军功扬名海内。如杨南金、何邦渐、艾自修、高桂枝、王崧、赵辉璧、杨琼、杨友棠、施混、施介、马A、马子华、李中迪、罗铁鹰等人,及至现代的著名学者马曜、张文勋等。洱源一中,就是在这样一个人文蔚起的背景下成立的。

洱源一中位于有“温泉城”之称的洱源县城茈碧湖镇,背倚巍峨的罗坪山,面对平畴沃野,与高原明珠茈碧湖相望,和新兴的“大理地热国”相邻,迄今为洱源县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全中学。洱源一中始建于1931年,原名“洱源县立初级中学”,招1班50人,校长杨国桢。1935年改为县立简易师范,1938年恢复中学。至1949年,共培训师资3期139人,招初中13个班,毕业85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学校收归县人民政府。1958年洱源、剑川、邓川三县合并,洱源中学改称剑川一中,并增设高中2班98人,成为大理州当时的16所完全中学之一。当时中学与宁湖小学同校,校舍十分拥挤。1961年撤大县后为洱源一中,将高中部迁至南山,也就是现在的洱源一中校址。时有高中4班205人。1965年,该校高八班有36人参加高考,被录取22人,升学率达到61%,各科平均分为69.15分,高于下关一中(62.47分)和大理一中(60.08分),教学质量为全州之冠。并且高于全省水平。应当说,这是洱源一中历史以来高考成绩较为显著的一年。同年,初中部也迁往南山,原校舍归宁湖小学。“”期间,学校受到巨大冲击,教学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71年开始,每年招推荐高中生4班,1979年列为县重点中学,此后每年招生初中2班,高中4至6班。2004年,初中停招,高中扩招。至今,洱源一中有教学班28个,2007年9月将达到30个高中教学班,在校学生1600多人,学校每年招收高一新生550名。现有教职工124人,专业教师100人;有中学高级教师24人,中学一级教师49人;中学二级教师27人,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高中教师达标率为88%。

洱源一中校园占地面积为52亩(含教师住宿区),校舍建筑面积13121.17平方米,建有容纳400多人的多功能教学展播厅、电教室、语音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及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图书馆各类藏书近1万册,教学设备总值646.892万元。

建校七十多年来,洱源一中确立了“质量是办学的生命,发展是办学的主题,改革是创办名校的方向”的办学理念,把握教育质量的重点,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美化校园内部环境,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求质量、求发展,致力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理念的前沿化。建校至今,洱源一中共招初中150班,高中218班,毕业生达20000多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走过了历史沧桑的洱源一中,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迎来了一茬又一茬的优秀教师。送走丁清风明月,迎来旭日朝霞。走进这所正在发展壮大的老校,缕缕书香已弥散在清新的空气中。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

洱源一中校长杜克仁是一条年轻精干的白族汉子,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中教师的精、气、神。他话不多。身体也不算壮硕,但在他深沉、含蓄的外表下隐藏的则是坚定与睿智。对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他说得简明扼要而又条理清晰,就如他学的数学专业一般,务实、谦逊,不摆花架子。他是大理市上关镇人,是个年仅38岁的中学高级教师。他先后在邓川镇初级中学和洱源二中任教。1997年7月,他被调到洱源一中担任教务主任,同时任数学教师。2005年9月,洱源县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选拔校长,他技压群雄、脱颖而出,担任了洱源一中校长。

杜克仁自任洱源一中校长以来,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德育人,以身作则,以人为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为全面提升洱源一中的办学质量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把洱源一中办成培养优秀人才的龙头学校而殚精竭虑。在学校管理中,杜克仁决不搞“一言堂”,而是努力推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校领导班子的合力,充分挖掘全体教职工的智慧,集思广益,民主决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拧成一股绳,使学校教育教学、教科研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和谐。在“船长”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洱源一中这艘船鼓起风帆、乘风破浪,正驶向理想的彼岸。

要办好一所学校,教师队伍是关键,杜克仁时刻不忘这一点。于是,他倡议在老、中、青教师之间构建起“拜师制”的互动平台,做好“传帮带”,让年轻教师多向老教师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和育人方法,而老教师也要多向年轻教师学习新的理念、新的手段和方法。由此,大力加强了教学科研工作,组建教科室,在各教研组分别进行学科教学、教学科研和师资培训、学历提高的课题研究,让每位教师都转变观念、发展自我。2007年3月,在校内首次实行了“一部两组”制度,即年级部、班级组和学科组,大力推进学校的教科研究。而作为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杜克仁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并撰写了几十篇教育论文,其中《发展素质教育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获1999年洱源县素质教育论文一等奖。《中考试题中反映出来的学生能力培养》、《数学教学中类比思想的教学》分别获1998、2000年洱源一中教学论文一等奖。人编洱源一中教育论文集。2003年,在《云南教育》发表 《中学数学解题中的观察与试探》,同年在《大理教学》上发表教学论文《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角边角”公理教学尝试》。2006年,在云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爱青少年成长――校长(书记)论坛》上《百年树人,润物无声》。同时,他努力抓好教育教学,带头开展课堂教学改革,1998年参加大理州初中青年教师优秀录像课评比获三等奖;2001年,在洱源一中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师,杜克仁对住房问题深有体会。一间宿舍既当卧室,又当客厅和厨房,还要兼办公室,中间拉一张隔帘布,这样的情景对教师们早已司空见惯,三口之家就在这样的小环境里蜷缩着,让人很心痛。洱源一中的情况稍好一些,经过学校的努力,终于在县城有了一片教师住宿区,然而还是满足不了大家的住房需求。作为一名校长,杜克仁知道,要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才能凝聚人心。2006年6月,学校开始启动了洱源一中住宿区第三期工程,并对住宿区整体环境进行一次性规划建设,重建排污管道,新建通道,新建绿化带。至2007年初,一个整洁、美观、功能齐备的住宿区已全部建成,洱源一中大部分教职工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杜克仁和校领导班子一道,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园文化、育人环境等诸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革,树立了学校的整体形象。

德者,才之帅也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对人才的主要评定标准。的确如此,倘若一个人有才而无德,他很有可能对社会构成威胁。所以,治国、治校,历来都将“德”这个标准放在首位。杜克仁在《百年树人,润物无声》一文中提到了洱源一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做法: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定位的独立动机,通过教师与学生“换位交谈”召开班会、举行课外活动和各种竞赛,使学生明白自己的长和短,做到知己知彼,自觉寻找榜样。其次,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通过与学生对话、学校心理咨询室、校长信箱了解学生,帮助他们找到理想与自我现实的差距,分析自己,确立自我目标;再次,帮助学生制定自我管理的计划,由教师监督帮助其实施,并使之不断完善;其四,引导学生自觉刻苦锻炼,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以此磨砺意志,增强体质。五是一段时间内帮助学生进行一次自我总结,对自己的得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对于学生的综合管理方面,杜克仁也谈到了学校的做法:首先学校必须遵循学生自我控制、自我成熟、自我修养的原则。教师在工作中,必须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之能正确认识自我,而学校的心理帮助和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其次,对学生进行正确诱导,包括晓之以理的理智引导,动之以情的情感诱导,明之以利的价值诱导,明之以目标的榜样诱导,展望未来的前途诱导,立之以规的规范诱导,做到了润物无声,促其成长,而又不伤其根本。再次要求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要求教师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思想素质,要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其四,成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促进学校与家庭教育互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同时,也利用班会、校会、年级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注重抓好学生常规德育的同时,学校也采取了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措施。开办业余党校,给学生上党课,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军训,组织新团员入团宣誓,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建立洱源一中校外德育基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革命理想;举办体育运动会、“五四”文艺晚会、师生书画展、演讲比赛陶冶学生情操。洱源一中还组织编写了校内的德育教材《春风化雨》一书,分校园春秋、美丽家乡、文化典藏、博采众长、英烈传略等五个部分,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学校的历史与现状,用优秀校友的事迹来感召学子,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学校编写的《洱源一中校刊》,贴近师生,贴近校园生活,弘扬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化生活增色不少。2005年10月,在云南省首届校园联谊会文学社社刊评选中,被评为“云南省校园文学优秀社刊”。学校还经常组织法制讲座,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在高考前一个月聘请省州心理专家开讲座,同时购买心理健康讲座光盘进行播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洱源一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意志和毅力。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实施了《洱源一中一日生活常规》、《中学生礼仪常规》、《洱源一中学生学习常规》,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信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尊重父母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崇尚科学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八荣八耻”教育,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竞争、学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努力使学生达身体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整的标准。

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是学校的生命线。直至今天,考试的指挥棒仍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上空舞动。近几年,各级领导、学生家长对教育教学质量更加关注。洱源一中意识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刻不容缓,也容不得半点疏忽和懈怠。学校牢固树立教育质量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从最基本的教学常规抓起,要求每位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向45分钟要质量。抓实每一次习题训练、单元训练及月考、模拟考,瞄准高考开展教学。

为了对社会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洱源一中面向全体,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长进、学有所长,有所作为。学校制定了《“分层教育”实施方案》,以年级为单位,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负责人,以各类不同的学生为教育对象,按学生的不同状况,对学生开展分层推进工作。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学习等各方面进行关心、了解、指导和帮助,另外,各年级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下,举办了不同学科的“基础提高班”,利用晚自习和周末,对各科目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在高三年级中,还组织了“加强班(优辅班)”,进一步加强对各班优等生的帮助辅导,拓宽、加深知识面,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能够有所突破,提升学校高考上重点线的比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高三下学期,学校及时为每班20%的困难学生推出免费营养早餐,鼓励这些同学向高考冲刺。

教育科研是学校的重要工作。 学校新设置的教科室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研究探讨教材教法、教学理念、考试动态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学校要求各位任课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执教水平,努力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各学科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努力使教研工作贴近教学、贴近学生、贴近高考,坚定不移地走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路子。学科教研活动,包括分析、解决教学中存在、遇到的疑难问题,谈教学中的体会,分析教材,探讨、研究教法和学法,在校内开展上“公开课”、“示范课”活动,开展“说课”活动,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高中部全体教师还认真做好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分析工作。近年来,洱源一中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有9篇获省级一、二、三等奖,有52篇教育教学论文编成《洱源一中教育论文集》第一、二期,为了开阔视野、提高教师素质,学校还组织教师外出昆明、保山、腾冲等地观摩学习,构建平台,开展校际交流,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同时,鼓励教师自学、自考、校本培训、函授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多渠道对教师培养。已建立起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师德优良、教法精湛、关爱学生、共谋发展的教师队伍。

由于学校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形成了奋发向上的氛围,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攀升。2003年,高考上线率达57.20%,文科最高分541分,获洱源县文科状元,理科最高分519分,获洱源县理科状元;2004年,高考上线率首次突破61.40%,文科最高分546分,获洱源县文科状元,理科最高分619分,获洱源县理科状元;2005年高考上线率73.9%,文科最高分573分,理科最高分602分,教学质量大幅攀升。2006年高考,洱源一中呈现了四个亮点:一是600分以上人数达11人,比2005年的1人增加了10人,且囊括了洱源县文、理科前三名;二是文科考生第一次有3人突破600分,改写了洱源县文科考生没有600分的历史;三是上重点人数达58人,比2005年的31人净增27人,一本率达15.79%,居全县第一,全州第七;四是应届上线率突破了90%,在大理州35所高完中里名列前茅;2007年高考普高上线人数达460人,理补班上线率为100%,其余几班上线率均超过了93%,600分以上人数达11人:文科全县前六名均出自洱源一中。2006年理科状元杨杰以655分考入南开大学,洱源一中文科状元王燕铭以620分考人中国人民大学,理科考生胡佳鹏以639分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在近4年的中学生学科竞赛中,洱源一中有48人次获部级英语、物理、化学、数学竞赛一、二、三等奖,有26人获省级奖。

学校招生改革方面,从2006年9月起,在高一年级开设了一个实验班,共有48人,最高分634分,最低分603分。由于学习、生活、家庭诸方面的原因,李冬鸿、胡杨和花渭楠、王蕊、杨磊等同学分别从下关一中、大理一中、州民中等转回洱源一中就读,他们很快适应了洱源一中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诚如其中一名同学说的,洱源一中教师的敬业精神感动了他,洱源一中很适合他的成长,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实验班在历次月考中各学科都获得了平均分比普通班高出近20分的好成绩:前10名同学的最高分比普通班的最高分高出100多分。下关一中落选后被洱源一中录取的张先智同学,每次月考均以800多分名列全级第一,且许多学科均获得满分,如化学科在过去的8次考试中有7次获得满分。从下关一中转回的李冬鸿在5月份的月考中以799分的优异成绩获得全级第二名。整个实验班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全体同学身心健康、团结友爱,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求知的沃土 文明的殿堂

作为一所穿越了76年尘烟的县立中学,洱源一中经历了许多沧桑与变迁。校园占地面积不大,校舍建筑处于逐步更新的阶段。然而,走进洱源一中,浓郁的人文气息便迎面而来。具有中式风格的大门两侧,用醒目的红字书写了激励语。步人校园,直人眼帘的便是“校友标志雕塑”,雕塑命名为“腾飞之源”,是具有现代艺术风格的不锈钢制成。雕塑似一只振翅高飞的凤凰,又似一株茁壮成长的幼苗,下部是一个银光闪闪的地球。体现了洱源一中学子们奋发向上、面向世界的胸怀,也体现了广大师生振翅翱翔、向往远大目标和自由腾飞的精神。刘晓昌和寸果静两位老师带着记者参观了整个校园。校内古木参天,苍松翠柏,那些历经风雨侵蚀的老校舍,让人不禁遐想往日的时光,那些校舍有些老了,却仍为培育人才发挥着作用。那些古松,枝干遒劲,直入云天,让人顿生敬意。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是一幢幢新建的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楼群林立在蓝天白云下,展示着洱源一中硬件建设取得的新成果。走进每一幢楼,卫生、整洁、有序,可见学校管理的规范程度。走出大楼,在运动场上,学校邀请县环保局局长作环保讲座。数百名学生坐在运动场上聆听。虽然天气炎热,却秩序井然。在校园内,黑板报、宣传栏、文明用语等都在醒目的地方设置。而在办公楼下,全体教师的标准照和简介经过精心设计后张贴,充分展示教师们的风貌。天空之下,楼群之间,还有新建的绿化带,有四时不败的鲜花,有绿草如茵的草坪,还分块到各班管理。整个育人环境建设显得别具匠心而又不事张扬,正向环境优美、人文荟萃的花园式学校迈进。

在绿化带一侧,一眼貌不惊人的老井静静地卧在那里。刘晓昌老师说,别看这眼井小。可整个学校的饮用水都靠它,洗衣做饭浇花全用它。这眼井甘甜可口,储量丰富,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还为我们省了一大笔水费呢!的确,要从自来水厂买水,数千名师生和学校用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从罗坪山中引水,管道又太长,成本太高,也不划算。如此看来,这眼井是学校的宝物呢。学校在井旁修了一座水池,平时将井水抽到蓄水池中。记者忍不住喝了一口,井水清凉回甜。数千名师生的学校,用水量很大,可这眼老井的水却仍是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滋润着一届又一届学子的心田。七十年,也许八十年、一百年后,人们还在喝着这眼井的水,这眼井,不仅给学校提供了水源,还是学校最为驰名的人文景观呢!

在洱源一中自办的校刊上,记者看到了一位教师的文章。文中提到了“田径场,红大楼”、“四合院,潇湘馆”、“南草园,松林坡”这样的文字,还有一位校友的文章中,提到了“绿大楼”。这些诗意的名字,曾经记录了多少教师和学子的踪痕,他们的回忆与荣光都在这里镌刻。这位老师写道:“那里曾是著名的红大楼,房屋虽旧,却是许多名师的阳光小宅,曾铭刻过他们多少 青春的欢乐、年少的痴狂,然而,当我也成为它的主人时,热闹繁华早已消逝在飘远的白云深处,清晰的旧梦只是我独自走在咯吱咯吱的楼道里的残痕”。文中写“四合院”:“相比于田径场,四合院是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时时要用水养护的草坪绿化带,但我仍能从草根深处寻觅到它的旧影。这里曾是女生们的小小家园,演绎着她们美丽的梦想和真实的泪水,中间原有一株杏树,每到春天,白色的花k在风中,片片飘飞,绚丽里平添几许忧伤,仿佛是一种象征。”文中的“潇湘馆”:“是教师小院,青灰的屋瓦映衬着那一笼翠竹,透出难以言说的苍凉,而今,翠竹不变,背景换了,是三层的新女生楼,”还有“松林坡”:“昔日的松林坡,寥寥无几的落寞古松,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显苍翠,曾经的松涛与二胡,曾经的清风与明月,曾经的执着与无悔,都如地上寂寥的松叶一样,随风而逝……”

看到这样的文字,似乎就看到了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洱源一中。由于规模扩大,那些院落和建筑拆除了,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大楼,它们尽力地向空中生长,以减少占地面积的压力。洱源一中聘请了专家首次进行了近期、中期和长期的一次规划,从根本上避免了学校发展的随意性、盲目性。这样,钢混、砖混的办公楼、实验楼、教学楼、宿舍楼一幢接一幢开工,现代气息充溢着校园。

以生为本 仁者无疆

随着洱源一中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2006年,全面实现了后勤社会化。新建了学生餐厅,让学生有一个安静、卫生的就餐环境。学校在学生食堂、男女生宿舍、开水房、小卖部、校门都设置了IC卡刷卡机,实现校园管理、校园生活一卡通,提升了学校管理的科技含量。学校投入资金。加固了各学生宿舍楼,特别是女生宿舍楼的防护栏,宿管员轮流在各宿舍楼24小时值班。学校与茈碧湖派出所一起,警民共建文明学校,治理周边环境,切实抓好对学生的服务,保障其安全,让学生有一个安全、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晚自习后,学校安排护送不住校学生回家,虽然增加了不少人力物力,但这种具有人性关怀的举措,使学生暖心,家长放心。

“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为了让那些热爱学习的贫困生完成学业,洱源一中推出了多项举措资助贫困学子,团县委、县妇联和社会各界人士也对此项善举给予了帮助。学校积极配合团县委实施“爱心成就未来”工程扶助贫困生;配合县妇联搭建“春蕾桥”,对女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对下岗职工子女减免学费;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减免学杂费;对各班级的贫困生按国家规定发放人民助学金;对农村贫困生减免校服费;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减免使用英语空中课堂教学的专用耳机费;全校行政领导、教职员工于2005年9月12日为贫困生捐资7810元,2006年9月为贫困生捐资8350元,分批发放到贫困生手中;对残疾人子女免收学杂费;对部分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免费餐。大理药业集团从2006年起连续三年在洱源一中设置了高考状元奖励基金3万元。洱源一中离休教师杨茂先每月提供500元,从2005年起对高三年级4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提供资助。建筑业成功人士杨为忠先生按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连续三年资助高一年级3名贫困生。兰界人士李映龙先生以按月发放的形式资助5名贫困学生,共15000元。美籍华人王滇声先生资助4名贫困学生1180美元。美籍华人赖韵玫女士资助1名贫困生300美元。通过以上举措,2005年以来,洱源一中的贫困生无一人因生活困难而辍学。据统计,2003年至2006年,洱源一中共向全校贫困生发放资金达28万元。

为了进一步加大扶助力度,经学校多方努力,从2007年9月起,企业界成功人士陈宝先生出资10万元,用于资助2007级高一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而学校也结合自身实际,对2007年中考分数达大理一中录取线以上的考生减免高中三年的学杂费。这对所有想读书、成绩优秀的贫困生家庭是一个好的机遇。

芳菲竞秀 灼灼其华

“小楼昨夜忽东风,吹绽碧桃一树红。灼灼其华花似面,乡情脉脉梦魂中,”这是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白族学者张文勋先生的七绝。张文勋在这首绝句的序言中写到:“去岁回乡,访母校洱源一中,临别时承赠碧桃一株,今已盛开,终朝赏玩,倍增乡情”。作为曾经就读于洱源一中的学子,张文勋应当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张文勋先生在洱源县立初级中学(即今洱源一中)毕业后,就离开了故乡。1958年秋,他主持编写了《白族文学史》,影响深远。他安心教育,潜心治学,在培桃育李之余,撰写出版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论稿》、《诗词审美》、《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等十四本著作,在国内外颇有影响。1987年,他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989年,他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他获得政府特殊津贴。作为经常回乡探访的名人,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洱源学子成长。

在洱源一中的众多校友中,还有李良敏、李良箐、赵灿鹏、李国相等人,他们也起到较好的影响。

李良敏于1972年至1974年在洱源一中就读,1989年赴美,在芝加哥的一所大学学习计算机软件工程,1993年1月获硕士学位后,在芝加哥美联邦破产法院任职,从事电子计算机工作。李良箐于1974至1975年在洱源一中读书,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1986年赴美,在纽约州立大学就读,获硕士学位,199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继续学习,1995年获博士学位,现继续作博士后研究。赵灿鹏,1983至1986年就读于洱源一中,1989年以大理州文科第一名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1993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攻读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李国相,1980年毕业于洱源一中后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并先后在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攻读学士、硕士、博士,现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工作。他们是校友中的代表,在各自的领域均有建树,无愧于洱海源头的哺育和母校的培养。

由于历届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洱源一中获得了多项殊荣:1995年被云南省教委认定为“云南省二级完全中学”,1997年被评为“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大理州育人环境建设优级学校”;2000年被评为“大理州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1年届满后再次被命名为“云南省文明单位”,同年被中共洱源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无毒单位”,2003年被云南省教育厅命名为“2002-2003年度云南省现代远程教育先进项目单位”,2004年被云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名为“云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学校”,2004年5月被云南省教育厅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7年,被洱源县委、县政府评定为“平安学校”。同年,第三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文明单位”。

治理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教育 灵魂转向

一、教育是铸造《理想国》的基石

柏拉图《理想国》的首卷中,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直接揭示了《理想国》讨论的主题:何为美好生活和什么是正义的问题。[1]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国家的最高原则和价值,只有当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相契合时,才能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幸福的和谐秩序。柏拉图的教育要塑造一个完全新型的城邦,并且塑造全新的公民。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城邦的性质要靠公民来决定,而公民的心灵则又依赖于城邦。理想的城邦与理想的心灵都靠教育来塑造。理想国的建立和保持依赖于教育,一个人得到的教育培养如果不合适,那么最好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甚至比差的天赋还要坏。[2]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教育特别是城邦统治人才的培养,被放在政治设计的头等重要的地位,这在西方古代思想家中也是首屈一指的。18世纪法国的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甚至说:“《理想国》不是一部关于政治学的著作,而是迄今撰写的有关教育的最好论文。”[3]柏拉图重知识、重人才因而重教育。他从现实城邦政治生活中看出,生活成员的素质特别是“护卫者”的知识涵养、道德品性和驾御政治的治理才能,直接关系到城邦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城邦的命运,所以他在《理想国》中始终扭住教育问题不放,通篇对话内容都与教育问题息息相关,强调教育是理想城邦的基石,没有人的教育,就没有城邦的一切。[4]

二、理想国家中的教育

《理想国》全书共 l0卷,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关于理想国家的构思和设想;关于国民及执政者的培养教育问题。而本书中柏拉图论述的教育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柏拉图借用著名的洞穴囚犯的比喻阐述了其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回答了包括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等基本问题。第二部分则解释了如何对人进行教育,即教育的途径。比如通过算数、几何、天文学、辩证法这四种纯粹理性的、抽象的科学来对人进行教育。第三部分则详细说明了教育的对象,具体教育过程的设置等问题。[5]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考察了当时希腊人所知的各种政体,进而提出了关于理想国家的主张。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应当由3个阶层构成,并且依靠4种美德维系。这 3个阶层分别是哲学家、军人、农民和手工业者。由于上帝在造这 3种人时添加了金、很和铜铁不同的材料,因而形成3个阶层分别是国家的统治者、辅助者和供养者,各自具有智慧、勇敢和节制的美德。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国社会秩序的稳定仅靠智慧、勇敢和节制 3种美德还难以保证。还应当倡导一种 3个阶层都必须养成的美德,即正义的美德。 正义的美德要求3个阶层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才能形成使全体国民都能获得幸福的“正义”的国家。柏拉图特别强调,理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即“哲学王”。同时,城邦的性质要靠公民来决定,而公民的心灵则又依赖于城邦,因此理想国的实现,不仅是通过教育培养哲学王当政,更主要是依赖教育培养完善的灵魂。柏拉图相信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那里走。[6]

(一)教育过程和课程设置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述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世界的结构与认识的进程,将灵魂从可见的现象世界往上提升,实现灵魂转向,直至把握最高的善的理念。他认为这是培养、造就“哲学王”,并最终通过教育实现理想中正义和美好的国家必由之路。依据这种教育目的,基于他论述的人的认识序列,提出了一套完整理想城邦国家的教育体制与教学课程。

柏拉图主张实施优生和早期教育,强调由国家管理教育事务,对全体公民子弟实施同一教育。3岁时,儿童应当进入神庙附设的儿童游戏场,由专职人员进行同样的抚育,以养成同样的爱好和固定的行为习惯,为社会秩序的稳定打下基础。6至18岁,男女儿童分别进入学校接受音乐和体育等正规教育。17、18至20岁,主要是进行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四艺”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勇敢的美德,使之成为坚定的卫国者――军人。这一阶段结束后进行再次筛选,绝大多数人将成为英勇善战的军人并以此为终生职业。其中少数才智优异适合于理智活动的青年继续学习。2O至3O岁:学习内容是“四艺”,与前阶段不同的是,“他们将被要求把以前小时候分散学习的各种课程内容加以综合,研究它们相互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和事物本质的联系。”而且学习目的大不一样,主要是为促进灵魂转向理念世界,同时为学习辩证法打好基础。30至35岁,10年学习后,大多数人完成了他们的教育,便离开学校去担任普通官吏。少数精英哲学家则继续学习到35岁,学习最后一门课程,即最重要的学科――辩证法。辩证法的教育,是最高统治者的必修课,而且只有极少数、善于抽象思维的人才适合研究辩证法,才能掌握辩证法。35至50岁,再经过15年的实际锻炼,在获取实践经验和经受各种考验后才最终完成其教育,拥有善理念的哲学家成为城邦的统治者,即“哲学王”,“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教育和政治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真理与权力实现了高度的统一。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正义才最终得以实现。[7]

(二)通过教育实现灵魂转向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形式是“善”。他用太阳来比喻“善”理念在整个理念

世界中的最高地位。“太阳提供了光,使我们的眼睛能够很好地看见事物”。在柏拉图看来,这个善乃是整个可知世界之所以可知、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人的灵魂要从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善”理念。同样,执政者学习的最高目标也是认识这个最高的善理念 。

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很有名、很形象的“洞穴比喻”,来说明他关于认知与教育的学说。他将洞穴的囚室比喻为可见世界,其中的火光就是现象世界中的太阳的能力;从洞穴上升外出到洞外看到真实的事物,比作灵魂转向,从可见的现象世界上升到可知的理念世界,而在可知的理念世界中要花很大努力才能最后看到的“太阳”,比喻为最高的“善”的理念。他说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将灵魂中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进灵魂,而是促使灵魂的“转向”。[8]

就像那个在洞穴中的囚徒,他若只盯着洞壁上的影象的阴影,信以为真实,就永远都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他必得将头转过去,看洞外的火光,甚至经过各种痛苦锤炼,走出洞外,才有机会认识真实世界。在认识中,人的灵魂若也只盯着可见世界,他也不能获得知识,必须将灵魂转向可知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使命,就是要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我们前面说的最高知识,看见善本身,并上升到那个高度。当他们已达到这个高度并且看够了时,就要他们下到囚徒中去,与之同劳苦共荣誉,承担繁杂的公务,过较低级的的世俗生活。这种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教育就是使灵魂更有效地转向的技巧,使灵魂把握正确的方向。对“哲学王”或统治者,灵魂转向至关重要,并有特殊的要求。柏拉图认为,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和终身从事知识研究、不愿从事任何实际事务的学问家,都不能胜任治理国家。理想国的建立者的职责已经迫使那些最优秀的人的灵魂进行“转向”,像“洞穴比喻”中所描述的那样上升,直到看到善。然后必须让他们重新下至“洞穴”里与囚徒们同甘共苦,帮助囚徒们也实现灵魂转向,培养造就好公民,才能治理好城邦。

三、结语

古今中外,有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历史及当今教育的作用及意义这一问题,诸多学者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本文就不作赘述。我们认为,柏拉图所阐发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以完善城邦为主旨和注重培养城邦治理人才的教育目的;设想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宝塔型教育体制;从音乐、体育至数理科学最后到达辩证法步步演化的教学课程设计;强调理论学习和政治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等等。柏拉图的学园就是实行他的教育思想的一个园地。当然,《理想国》不是专门论述教育学的专著,它是围绕建立理想城邦国家的主题而谈教育的,由于时代及阶级立场的不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他的全民教育是排除了奴隶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拒绝变革,“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翻新会给国家带来危害。[9]综上所述, 在《理想国》中,教育成了构造“理想国”的关键因素,也是“理想国”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内在机制。在他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以及教材内容上,都贯彻了一条原则:“教育为政治服务。”[10]总地来说,对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我们应立足于自身的实际,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批判地加以吸收、运用,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工作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正确对待与发展教育,用教育来铸造现实的“理想国”。

注释:

[1]潘希武.柏拉图的音乐教育与体育:一个教育样板[J].基础教育.2008.(2).

[2]柏拉图.《理想国》[M] .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耶格尔. 潘迪亚:希腊文化的理想(第2卷)[M].牛津大学出版社.1976

[4]舒易红.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及启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2).

[5]姚介厚. 潘迪亚:《国家篇》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6]A.E泰勒. 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7]常红梅.柏拉图教育思想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8).

[8]吴谨菁、曹腾觉.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伦理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6(11).

[9]张法琨.《理想国》中的教育理论[J].教育评论,1995(5).

治理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2.基于共生理论的职教集团研究 孙健,Sun Jian

3.各地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配置差异分析 沈有禄,Shen Youlu

4.文化管理: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刘凤云,王书润,Liu Fengyun,Wang Shurun

5.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黄胜,邹立君,Huang Sheng,Zou lijun

6.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 史文生,Shi Wensheng

7.知识竞争力视阈下大学价值链探究 赵一强,赵一标,Zhao Yiqiang,Zhao Yibiao

8."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杨劲松,Yang Jinsong

9.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生态型三维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张有根,Zhang Yougen

10.高职教育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黄政艳,Huang Zhengyan

11.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研究 易兰华,林国安

12.构建与杭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职教体系的路径研究 周鸣阳

13.试论"全面素质质量观"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督导 严东强

14.关于推进新时期普通高校战略管理的构想 兰俊丽,贾志雄

15.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 尚亚民

16.论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的建构 黄超,陈文彬

17.大学生党员发展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叶海,陈荣明

18.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赵观石

19.论社会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社区管理 黄丹

20.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法理探讨 李丽萍,王灏

21.浅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培养 王杰法

22.以财会专业教师为例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培养及评聘 强桂凤,查志刚

23.21世纪初高校教师职业角色新论 徐杰

24.构建创新型英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盛冬梅

25.论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的发展目标及途径 叶发锦

26.论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郑秀红

27.论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五个着力点 李福生,江帆,邱冠文

28.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新 宁晓明

29.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实践 徐左平

30.金融危机的人文省思 麻富游

31.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的内涵、特征及途径 朱春英,李品玉

32.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创新研究 侯俊

33.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初探 刘建龙

34.传统道德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 李秀茹

35.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曹大生,陈鸿雁,王鑫

36.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缺失与培养 张玉新

37.创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赵驰轩

38.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学生辅导工作中的应用 陈军,高伟,孟小欣

39.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与调适策略 袁成钢,熊艳

40.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与模式构建 王军,范桂荣,蔡丽娅

41.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探索 李青

42."计算机应用基础"分级教学模式研究 赵艳杰,刘道文

4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12345"教学模式的建构 田广东

4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型"教学模式研究 王红梅

45.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李早旸

46.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审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张德智,王琨

47.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刘永宽,郑宏飞,郑志韡

48.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柳长青,庞家主,胡优玄

49.工艺性专业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张明远,朱光俊,吕俊杰

50.相关医学类高职院校药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王建梅,向敏

51.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王学东

52.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邓云川

53."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李津花

54.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双语教学 邢佳,张飞,刘建东

55.CAT技术与翻译教学漫谈 钟晓峰

56.关于在油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 陈国龙

57.高师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 杨兆丰,李燕

58.把美融入高职大学数学教学中 赵童娟,张宁

59."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研究 邢洁

60.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吕良燕

61.基于网络环境下"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的探讨 黄海平

62.试析复变函数课程教学改革 张必山

63.人文视野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刍议 陈向俊

6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初探 郭开宇

65.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及其实现 包秀敏

66.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合的实践及反思 辛燕

67.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行"弹性时间制"教学的理论研究 郭阳

68.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张荣华,张立峰

69.论"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牛英群

70.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取舍与兼容问题研究 吴晓红

7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运行机制的规律研究 杨江民,詹宏伟

72.论艺术渗透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徐飞,罗二平,陈金香

73.高职会计专业校内实训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吕秀娥,张海晓,徐海芝

74.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设计 冯永谦

75.EDA实践教学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 朱小龙

76.专业性视角下高教多媒体课件的现状与制作开发策略 黄振菊

77.在"摄影基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实践与探索 黄晓洲

78.产学研合作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高秋萍

79.数字化时代中外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比较 牛淑会

80.浅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雷剑

81.关于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研究 曹武军

82.高职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培养新探 欧华

83.高职高专会计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常庆彬

84.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思考 岳红星

85.从视觉形象的角度透视名校品牌建设 洪缨,罗萍嘉

86.论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 刘云兰

87.英语培训机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刘亚婷,罗银生

88.新教学模式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我效能调查 张恩秀

89.高校女生体育意识弱化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刘国红

1.关于示范校多向度、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王良青,Wang Liangqing

2.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朱朝霞,Zhu Zhaoxia

3.我国高职院校与南洋理工学院(NYP)办学特色差异比较研究 王强,Wang Qiang

4.论蓝色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 于永芳,刘常青,Yu Yongfang,Liu Changqing

5.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高职生就业问题探究 丁翠玲,Ding Cuiling

6.基于职业发展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毛宇锋,Mao Yufeng

7.对中职教育"工具主义"的反思 王东,Wang Dong

8.校企"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刘永福,Liu Yongfu

9.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六个追问 黄柏江,林娟,Huang Baijiang,Lin Juan

10.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吴家礼,许芳奎,Wu Jiali,Xu Fangkui

11.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内涵建设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崔玉平

12.高校在主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侯东喜,乔长水

1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探究 吴峻青,胡宝征,吴鲁智

14.对高职院校做好校友工作的思考 黄道平,项建斌

15.大学生就业工作"四年一贯制"理念与实践创新研究 许紫岳,王珺 ,张玉倩

16.试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蒋新革,王韶清

17.高校学生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黄平

18.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刘艳芹,陈效新

19.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和监控的改革与实践 王永福

20.高职院校发展性教师评价实施途径探究 裴中岐

21.基于知识型员工特点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欧金荣,明庭庆,陈何芳

22.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度建设的探析 李建,向月波,邓勇

23.论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及其培养 曹国杰

24.论教育实践视野下高职教师的教育科研理念 郭健

25.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体系的构建 赵惠琳,肖利才

26.江苏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探析 糜志雄

27.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模式 江洪,王国明

28.大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田华

29.河北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对策 杜传喜,王乙淇,孙建伟

30.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其引导机制的构建 胡玉东

31.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刘中胜,蒋礼文

32.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于振梅

3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潘陆益

34.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三大件"的资源性思考 陈智慧

35.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 张爱梅

36.道德教学哲学化与高职德育课教学 薛燕

37.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素质教育论 贾孟喜,申文明,伍少霞

38.对高职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的思考 黄永坚

39.心理幸福感对大学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的中介作用研究 凌霞,黄韫慧

40.应用型高校专升本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对策的调查研究 李斌

41.女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及预防措施 常辉

42.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朱芳,梁柱

43.试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要解决的六个重要问题 郑陈荣

44.浅议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周凌云

45."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 丁静,刘宁

46.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 孙昊

47.中小民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邢戈,付景远

48.对中职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思考 邵宗乾,赵立允,乔兴朝

49.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三维一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杨育宏,王红艳

50.论高职高专法学教育的理念与途径 薛新红

51.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工学坊模式构建的现实意义 张小纲,吕晓萌

52.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心理词汇及教学模式探讨 陆瑛

53.动态顺应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陶恒

54.高校俄语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夏宏芳,段世秀

55.浅析心理训练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 靳淑玫

56.综合大学美术学科教育的教学改革初探 冯葳

57.教育范式转型下学校体育思想变迁研究 丁洪江,李龙正

58.试论PCK视角下师范生获得小学语文教学论知识的途径 陈萍

59.关于本科教育中基础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几个问题的探讨 李尧,左治江,杨俊杰

60.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方法改革初探 韦胜强

61.稳定性全校通识教育"现代工业工程"课程建设的思考 王晓琳,任海兵

62.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 王菁,谢凌江

63.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看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学 乔春华

64."人格心理学"公选课课程设计探索 张华东

65.浅谈单片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王新刚,余洁

66."山特产品加工与检测技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刘玉兵,李凤玉,陈秀丽

67.钢琴教学法的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蔡韧

68.浅论高职院校音乐公选课教学 倪宏伟

6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卢敏

70.实训教学在本科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邓峰

7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习教学模式探析 王京菊,王健

7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张丽,贺彦凤

73.关于改进财经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思考 赵晓芬

74.高职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强化和优化实验教学 商霞

75.俄语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兰巧玲

76.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SWOT分析 刘英

77.动态网页技术深入学生第二课堂的教改研究与实践 包空军,曹瑞

78.基于嵌入式开发课程体系的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吉雪芸

79.略论西方大学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发展 崔清源

80.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学生党建 尹乃军

81.高校共青团建设学习型团组织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朱冬梅

82.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李宁

83."以人为本"构建班级情感文化 姜苹,孙微微

84.基于虚拟现实的交互式数字教学模式研究 覃京燕,邓袁圆

85.高校班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张彦

86.用营销理念指导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 余伟,王令芬

87.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双语能力培养的新探索 丛伟丽

88.浅谈高职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张祖梅

89.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分析 魏瑜芬

90.通过创新教学设计促进成人自主学习 李红

治理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20__年春季学期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继续以《小学生德育纲要》为基础,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文明行为的养成为重点,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深入学习德育课程标准,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文明意识、耐挫能力和创新精神,塑造我校学生新世纪新少年的新形象。

二、德育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学校德队的队伍建设,做到全员育人。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学校教导处操作执行,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

重点抓好班主任队、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少先队员导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抓住"选配、培训、激励"这三个环节,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和考察研讨、班主任三项基本功竞赛。建立稳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措施,在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建立育人体系。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要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开展"爱岗敬业""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主题的教育系列活动,要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深入研究,拓宽思路,加强德育的思想建设。 本学期,重点引导教师关注学校、关注班级、关注同事、关注学生。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形成共识:

A集体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

B人人有权参与:每个人都是学习、生活的主人,人人都应参与;

C共同互助合作:个人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D满足不同需求:教育不是要筛选人、放弃人,而是培养人。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以"五爱"为主线,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继续常抓养成教育。

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行行政、教师值日、红领巾值日岗制度,深入实施体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继续开展创“文明班级”活动,设立“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路队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天公布分值,每周汇总,考核优胜班级获流动红旗。对这三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加强指导、考核,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使学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从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十分好习惯”等基础行为入手,养成以下好习惯: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文明礼貌,微笑待人;学会尊重,耐心听他人说话;保护隐私,别人的东西不乱动;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 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勤奋自强,天天锻炼身体;环保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五自"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

3、强化"五自"教育。

“五自”(自主、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是雏鹰行动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在青少年阶段所必需具备的素质。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竞争意识,要积极并有针对性地讲解、示范、实践操作,使“五自”活动更具操作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4、渗透公民教育。

以育人为根本,继续开展“八荣八耻”系列教育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牢记公民道德基本道德20字(爱国守法,勤俭自强,明理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本学期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道德规范,塑造诚信形象"活动,促进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5、加强法制教育。

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师生演讲、参观展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后进生帮教制,消灭在校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6、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要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校园 班级环境美化。

进一步加强校园走廊文化、墙上文化,班级文化,做到环境要做到美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期期未班级文化建设的教室文化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力。

2、升旗仪式序列化。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板报设计个性化。

继续精心设计校、班两级黑板报,体现科技、敬廉崇洁、平安校园、消防教育、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各班的个性。

(四)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实现“三结合”。

1、提高家教水平。

继续按要求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进行走访学生家庭活动。家访要不拘形式,不固定时间,本着关心学生,沟通理念的目的,提高家访质量。本学期教师家访要达到全班学生的30%,通过其他形式与家长交流要达到40%,并做到有对象、有目标、有效果、有反馈、有记录。让家访真正成为建立起教师、学生、家庭互动的三者关系,成为进一步摸索出心理教育的突破口,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和短信息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

2、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会五大员(报告员、家教员、帮教员、宣传员、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区共建活动。大力开展学雷锋互助、环保等活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使在校生违法犯罪率继续为零。

(六)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1、挖掘渗透内容。

德育要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社会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

3、开展德育科研。

全体教师要树立向科研质量要效益的现代意识,要认真学习教科研理论的书籍并运用于德育实践研究。要认真作好学习笔记,要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三、主要活动建议:

以“关注生活、勇于实践”为特色,本学期的德育重点是继续引导学生开展“走进生活、走向实践”为主题的道德实践系列活动。

1、各月的教育重点是;二、三月份,开展“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活动;四月份,开展“环保小卫士在行动”活动;五月份,开展“能手巧手就在我们之中”活动;六七月份,开展“我们也能创造美”活动。

2、结合相关节日,相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三月份学雷锋日和“三八”妇女节,开展净化、美化社区活动和慰问妈妈的活动;四月份环保宣传周和植树节,开展环保宣传和植树、养花种草活动;五月份的“五一” 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开展与劳模、优秀青年代表手拉手活动;六月份开展艺术节活动。

3、结合学校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服务意识。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少儿维权中心服务活动能有实效,心理信箱、心理咨询电话启动实施。二是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案研究。

4、结合日常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理想教育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等。各班要根据各自德育教育重点和学生实际,组织开展主题内容充实、突出、形式活泼的中队活动。

5、结合3月份学雷锋纪念日,各年级组织开展“讲道德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征文演讲系列活动。通过学生参与道德实践亲身经历和体验,激发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养成良好习惯。

治理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所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一)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突出成绩

*年高考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本科一、二批上线310人,其中应届生上线213人,往届生上线97人。重点本科36人,小专业上线83人。本科一、二批上线绝对人数及上线率均居全县非省级示范性学校第一名。

*年最后一届初中生毕业,参加全市统考,中考“四率”在全县处于领先地位,获得*初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二等奖。

(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一年来,学校自筹资金近600万元,用于学校的建设:兴建了一栋高标准的教学大楼,现在已经投入使用;升级了学生餐饮大楼,添置了就餐桌椅70套;新购置电脑72台,装备了一个电脑教室;新建了6个学生培训室和6个音、美专业活动室;完成土方20万立方米,填埋了学校堰塘,正在修建学生活动场地;对学校闲散、边角地带进行了绿化改造等。

(三)扶贫助学落到实处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政策规定,*年春季为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共65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减免学杂费共计7990元;为初、高中阶段85名特困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费57160元。

(四)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学校办班规模大,现有教学班58个,其中高一、高三年级各20个,高二年级18个。在校学生3770人;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编在职教职工263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70人,中学一级教师107人。

(五)认真开展“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学习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

我校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开展了“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学习新颁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题教育活动:成立专门的活动领导机构,都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鲁礼坤同志挂帅;鲁校长亲自做活动发动报告;采取出橱窗、板报、做主题报告等形式在全校营造宣传氛围;请县讲师团专家龚道林老师给党员们上党课,宣讲思想;全体教职工集中学习《规范》,领会精神,并结合个人实际,分组讨论,撰写学习心得等。通过这样的教育,全校无一例因师德师风、计划生育等问题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现象。

好的党纪党风建设取决于党委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强大。学校党委一班人团结、协作,坚持党委成员每月一次交心通气会,坚持“”制度;坚持一期一次民主评议党员制度;通过党的组织发展(本年度发展了三名新党员),按标准全额上交党费,树立了党的形象。在今年为支持遭遇特大地震的汶川地区缴纳特别党费的活动中,我校100余名党员共计捐款11200元。

(六)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开展“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教育活动,全体党员干部能认真执行党和国家以及地方“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的规定,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据有关指示精神,学校决定来客一律实行定点接待,一般情况下均安排在校内食堂就餐,并严格履行“报告、批准、登记、订餐”程序,同时限定配客人数、标准和范围,取消学校工作人员工作餐;凡学校物资采购,一律实行货比三家,价廉物美,三人以上、多方代表购买制,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猜疑;学校大小基建、维修工程在质量、价格上一律实行公开议标、招标制度,大大减少了基建费用,同时更好地保证了工程质量,积极推行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事来校首问责任制;财务报销一律实行5人以上签字审批制度;通过设立意见箱、举报电话,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因而密切了党群关系,真正体现了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七)民主监督力度不断增强

为了加大学校管理的民主监督力度,学校党委责成工会建立校务公开各种组织机构,整章建制,校长和一名分管副校长共同参与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教代会各工作小组实施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坚持学校财务日清月结,定期实行校务公开,增强透明度;坚持由教代会讨论制定“校园管理规章制度”;学校的各项改革措施、方案、规划,学校的各种建设等重大决策先党内后党外进行通气,广泛征求意见,然后分别由教代会讨论决定。同时学校还指派专人参与学校建设质量管理和监督,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八)教育科研成效显著

1、我校承担的湖南省“十五”教育规划科研课题《普通高中自能发展研究》历时五年,已经顺利结题,并获得省级一等奖,这是全市唯一的,也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普通高中。今年6月,我校还被湖南省教育厅、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省基础教育学科研究基地,这也是全市唯一。另外,我校又有三个省“*五”规划课题正在研究中。其中,《普通高中学生自能发展素质培养研究》这一资助课题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中期检测中,被评定为优秀等级(省级),并已有多篇和专著出版。

2、《当代教育论坛》、《人民文摘》等国家、省级重要期刊多次刊发推广了我校教育科研成果。

3、我校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截止到12月15日,本年度我校教师共有193篇或获奖(部级或省级)。

(九)各类竞赛成绩喜人

1、在县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改革教学比武中,我校贺爱华老师获历史科一等奖,李琴芳老师获英语科二等奖。

2、在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中,我校曾繁涛同学获省级一等奖,雷鸣笠同学获省级二等奖;还有李强、彭武等6名同学分别获市级一、二、三等奖。

3、在全国高中学生物理竞赛中,我校黄海军同学获省级一等奖,熊济华同学获省级三等奖;还有尹建明等6名同学分别获市级一、三等奖。

4、在全国高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我校何杰同学获省级一等奖,任青山、王亚军、刘飞、彭武和赵艳等5名同学获省级三等奖;还有谭陈等11名同学分别获得市级一、二、三等奖。

5、在全国高中学生生物竞赛中,我校李祖为同学获省级三等奖;还有邓健等3名同学分获市级三等奖。

6、在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举办的CCTV第九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我校刘宇同学获一等奖,王萍等3名同学分获二、三等奖。

7、在县教育局举办的“迎奥运和歌颂改革开放30年”中小学师生诗词大赛活动中,我校黄琴琴等3名学生分别获得县级一、三等奖和优秀奖。

8、我校体育代表队参加全县中小学生田径、篮球运动会,取得了田径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续写了二中体育历史的辉煌,为二中人争了光。

9、我校文艺代表队编排的舞蹈节目“江月寻梦”,参加全县中小学生幼儿艺术节获得二等奖;在全市中学生独奏独唱独舞比赛中,我校孙冬冬同学获得高中组独唱比赛二等奖。

10、在全县中小学生艺术节上,我校选送推荐的美术作品中,有田双双等4名的作品分获二、三等奖。

(十)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成绩显著

一年来,学校对学生德育工作非常重视,德育管理工作十分科学合理,学校采取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抓学生的思想教育,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学校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效果非常显著。

1、学校每月都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以下学期为例:9月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活动,10月为“爱国主义教育月”活动,11月为“安全教育月”活动,12月为“法纪法规教育月”活动。

2、学校还建立了行政值班制度,每周利用升国旗的机会,行政人员做国旗下的讲话,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抓学生的德育教育。

3、学生处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各项制度,如《寝室安全管理制度》、《寝室卫生管理制度》和《*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确保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安全。

在这样的管理下,全校无一例学生重大违纪事故的发生。学生处主任夏松柏同志获得了“全市内保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学校本年度取得的主要成就和获得的主要荣誉

1、高标准通过常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组对我校的市级示范性高中的验收。

2、*年上半年,我校顺利通过湖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复检,省爱卫会给我校换发了新的“文明卫生单位”的奖牌。

3、*年2月,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授予我校“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

4、*年4月,常德市公安局授予我校全市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5、*年2月,中共*县委、*人民政府授予我校*年度县直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6、*年2月,中共*县委、*人民政府授予我校*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红旗单位”的光荣称号。

7、*年元月,*教育局授予我校*年度全面工作“一等奖”的光荣称号。

8、*年2月,*教育局授予我校*年度教育工会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9、*年12月,*教育局授予我校*—*年度市级示范性高中教育质量评估“二等奖”的光荣称号。

10、*年元月,*关心下一代协会授予我校*年度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11、*年4月,*人民政府授予我校*年度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12、*年5月,我校被常德市卫生局确定为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并被授予了奖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素质差,教育管理难度大,部分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对后进生关爱程度还显不足,个别教师共同管理教育学生的意识不是太强。

2、少数教师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摒弃旧的教学模式、方法,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这一问题上认识不够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3、音乐、美术小专业学生培训取得了突破,但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4、因资金缺乏,校园建设跟不上学校规模迅速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学校可持续性发展。

5、面对现代中学教育实际,新的教育内容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进入,以及扩招学生等原因导致教师编制不足,因而教师工作任务重,派出去培训学习的方式很难保证。

上一篇:学校行风建设论文范文 下一篇:校园法制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