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雾霾范文

时间:2023-03-02 00:49:35

治理雾霾

治理雾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北京;伦敦;雾霾;治理

[DOI]10.13939/ki.zgsc.2017.09.060

2012年前后北京雾霾问题开始引发了公众的普遍关注,“PM2.5”进入公众视野,2017年年初持续的跨年雾霾,PM2.5浓度一度处于“爆表”状态,这不得不让公众把北京雾霾和伦敦雾霾联系起来。1952年12月英国爆发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随后英国开始深刻反思,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雾霾治理时期。英国政府“重典治霾”成效显著,伦敦从雾都变成花园城市。“伦敦烟雾事件”值得警醒,伦敦治理雾霾的经验值得北京借鉴。

1 北京雾霾与伦敦雾霾成分及形成原因比较

北京雾霾与伦敦雾霾两者的成分有所不同。英国官方数据显示,从1952年12月5日起伦敦开始被浓雾覆盖,在大约两周时间内,有4000多人死于支气管炎、冠心病、心脏衰竭等疾病,加上随后两个月中死亡的人数,“伦敦烟雾事件”共造成12000人死亡。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SO2和黑烟。伦敦政府的监测数据显示,当时空气中SO2的浓度峰值达到 3830μg/m3,黑烟的浓度峰值达到 4460μg/m3,污染物的浓度水平比伦敦平常情况高出了大约10倍,其中高浓度的SO2是诱发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促发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比较之下,北京雾霾的成分较为复杂。北京雾霾是由于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PM 2.5)含量超标而形成的一种大气污染状态。北京市疾控中心2013―2015年相关研究发现,雾霾主要成分有三类:一类是硝酸盐、硫酸盐和铵盐离子等水溶性无机离子,第二类是铅、镉、砷等金属和类金属,第三类是有机碳和无机碳等碳类物质。2016年12月21日发表于美国《科学进展》s志上报告称,中德两国研究人员破解了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最主要组分硫酸盐的形成之谜,发现在大气细颗粒物吸附的水分中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的化学反应是当前雾霾期间硫酸盐的主要生成路径。

从北京雾霾与伦敦雾霾两者形成的原因来看,伦敦雾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英国经济迅速崛起消耗了大量的煤炭等化石燃料,导致污染物排放日积月累,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二是“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寒冷的冬天,伦敦当时还没有实现集中供暖,战后英国经济困难,伦敦居民为了熬过寒冬只能烧劣质煤取暖,导致污染加重。三是汽车排放的废气以及从欧洲大陆飘过来的污染云加重了伦敦的空气污染。四是当时空气流动性差,导致污染物聚集在伦敦上空,污染物浓度剧增。

相比较之下,北京雾霾与伦敦雾霾的形成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第一,从污染物排放情况看,伦敦治理报告显示,现阶段的中国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在人均GDP、能源结构、三大产业比例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经历了30年快速经济增长期,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空气质量的严重退化,这是引发了近些年来的持续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

第二,从雾霾形成时间上看,北京严重雾霾天气与“伦敦烟雾事件”发生的时间都是在冬季。尽管北京市已经实现了集中供暖,但是在一些城乡接合部、郊区、农村地区居民还是采取燃煤取暖,进一步加剧了空气污染。

第三,巨大的机动车保有量是导致北京雾霾的重要因素。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北京年平均PM2.5排放中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占19%,2016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五百多万辆,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加剧了北京地区的空气污染。

第四,区域传输是形成北京雾霾的特殊因素。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北京PM2.5有30%~40%来自区域输送。京津冀地区人口密度大,煤炭消耗量大,其中河北省钢产量全国第一,京津冀地区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与河北省和天津市相比,近些年来北京市加大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淘汰力度,污染物排放量逐渐减少,北京之所以发生严重的雾霾天气,与周边地区的污染物区域传输相关。

第五,气象条件是北京雾霾形成的直接原因。空气流动性差、逆温、湿度大等气象因素,加上北京地区三面环山的“簸箕”地形,导致污染物持续积累,形成持续性雾霾。空气流动性差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逆温现象导致大气垂直扩散能力差,尤其在冬天地面温度低,高空温度高,污染物被挤压在地面区域,浓度不断增加;空气湿度大,有利于污染物中的颗粒物吸湿增长。另外,北京属于三面环山的地形,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受山体阻挡的影响不易进入平原地区。不利的气象条件只是北京发生雾霾和英国发生“伦敦烟雾事件”的外部条件,根本原因还是污染物排放量基数大。

2 伦敦雾霾治理的经验

从1950年到2000年伦敦雾霾治理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准备阶段(1953―1960年)。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后的第二年,英国政府于是成立比佛委员会调查烟雾事件,制定应对措施。1956年出台《清洁空气法》,调整能源结构、控制机动车数量。在具体的应对措施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划定烟尘控制区,政府财政补贴居民家用壁炉改造,更换燃料,严禁黑烟排放;设立奖惩机制。第二阶段是显著削减阶段(1960―1980年)。1968年修改《清洁空气法》加强烟尘控制;1974年颁布了《污染控制法》限制机动车燃料中硫的含量。扩大烟尘控制区是削减阶段最核心的措施,覆盖率在大伦敦地区已达到90%。第三阶段是平稳改善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污染控制重点从燃煤转向机动车污染控制。2003年伦敦政府开始收取“拥堵费”以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同时,政府陆续出台或修订了《汽车燃料法》《环境保护法》《污染预防和控制法案》等一系列法案。2000年后相比20世纪50年代,伦敦SO2下降84.2%,黑烟浓度下降47.4%。

从伦敦雾霾治理的经验来看,伦敦历经60年的雾霾治理给北京雾霾治理最大的启示是:雾霾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伦敦雾霾治理离不开完善的立法、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转变,推行烟尘控制区、空气质量达标、收取“拥堵费”等有效的管理措施。

但是,伦敦治理雾霾也存在其弊端,一是英国走的是传统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之路,成本高、代价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中存在一个“拐点”,“拐点”之前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恶化,“拐点”以后,产业结构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环境又得以改善。北京治理雾霾不能坐等“拐点”的到来,应尽早行动。

二是英国利用处在高端产业链的优势实现了能源进口和污染转移。从长期看,输出污染最终导致整个地球和人类的能源环境危机。[1]

3 北京治理雾霾的举措探究

一是通过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带动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下降。北京地区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过大是引发雾霾的重要原因,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是治理雾霾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应避免重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治理雾霾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GDP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当然,那种一遇到雾霾就关闭工厂、车辆限行的做法也是不科学的。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应明确自己的定位,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耗、环保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但是,应严禁将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转移给其他区域。英国在“伦敦烟雾事件”后其能源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8年煤炭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高达90%,到1998年下降至17%,而天然气占比从0上升到了36%。北京应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利用量,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农村地区积极实施煤改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煤炭消耗总量。

二是通过加强立法推动雾霾治理的法治化。纵观伦敦雾霾治理的几十年,一系列法律的出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国现阶段防治雾霾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省级地方雾霾污染防治法规等。[2]严峻的雾霾形势说明我国还存在相关立法滞后和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治理雾霾要完善立法,严格落实各项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依法治霾才有可能长治久安。执法人员要加强监管力度,对于重要污染物监测比如电厂脱硫脱硝、企业排污、油品质量等的监管决不放松。

三是推动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联防联控。区域传输是形成北京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区域传输导致北京呈现从北向南雾霾逐渐加重的趋势。形成这一特殊现象与北京地区空气流动通道的特殊性有关。从气团运行轨迹来看,北京南部有经由沧州和天津的东南方向输送通道和经由石家庄和保定的西南方向输送通道,这两个输送通道上的污染源相对较多导致北京南城污染相对较重。北京北部的两个输送通道一是经由张家口的西北方向输送通道,二是经由承德的东北方向输送通道,这两个输送通道的污染源较少。受输送通道的影响北京有时会出现了南城雾霾、北城蓝天的现象。雾霾治理应不再局限于各地区分散应对,跨区域规划、联防联控和协同治理已经成为消除雾霾的有效策略。[3]处在同一个气候带上的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一个大的污染团,北京治理雾霾离不开京津冀地区区域联防联控。应打破现在各自为政的管理制度,成立京津冀地区区域联防联控委员会,统筹协调雾霾治理。

四是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研究表明,伦敦收取“拥堵费”措施减少了26%的交通拥堵。2003―2006年,PM10、氮氧化物和CO2污染物浓度分别减少了24%、17%和3%。敦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区政策,目的是降低机动车的污染排放。北京巨大的机动车保有量其排污量也是巨大的,在完善机动车限行政策的同时可以考虑收取“拥堵费”,既减轻了污染物排放,又缓解了北京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同时,加强燃油排放标准控制,淘汰、改造老旧机动车,积极推行新能源汽车。

五是治理雾霾人人有责,需要全民参与。雾霾问题是中国资源、环境、生活消费等全面“透支”的反映,治理雾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需要全民参与才能保证治霾工程的成功。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从小事做起,主动减少个人能源消耗排放,比如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出行,减少使用家庭小汽车的时间和频率,夏天空调温度不要开得太低等。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认真遵守排污标准及各项规定,积极接受环保部门监督。治理雾霾不能仅依靠行政手段,要将环境保护意识上升到社会道德高度,任何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都应成为公众谴责与监督的对象。全民参与才能打赢北京雾霾治理的战争。

参考文献:

[1]张孝德.从伦敦到北京中英雾霾治理的比较与反思[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2):54.

[2]王波,郜峰.雾霾环境责任立法创新研究――基于现代环境责任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5(3).

治理雾霾范文第2篇

摘 要:当下,“雾霾”成为了最热的话题,正是人类盲目地向大自然索取,试图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谋取财富,忽视了环境的内在价值,严重的破坏了人类自己的生存根基,“雾霾”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关键词:雾霾;成因;危害

近期,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和地区严重的雾霾现象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能源消费以及它们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环境污染的讨论,不应当仅停留在对“碧水蓝天”的渴望上。讨论环境政策,要建立在对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三者的关系上来,“美丽中国”既不能过度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利益,也不能过度强调环境保护而错失发展机会。

一、什么是雾霾天气

雾霾天气,是指造成城市里大面积低能见度的情况。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是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这种现象既有气象原因,更主要的是污染排放原因。从2013年1月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13日10时北京甚至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导致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同时空气质量的逐渐恶化,阴霾天气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严重。这种阴霾天气现象与雾的出现不仅作为对空气质量的审核同时也作为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称之为“雾霾天气”。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危害

“雾霾”中存在的有毒颗粒主要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的排放。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使用柴油的大型车,例如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他们的排放量均为PM10,除此之外,小型车因为使用汽油,但是排放的气态污染物,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同样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更容易导致雾霾的严重产生。再有就是北方冬季烧煤所产生的废气,即使已经在政府的政策下扒掉了一部分烟囱,但是污染问题依旧存在。第三则是各工厂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渣。比如冶金、机电制造业生产,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所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上产生的扬尘。灰霾则是气象条件和空气中大量颗粒物相结合的结果,首先,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的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其次,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正是因为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发展迅速、机动车辆猛增,因此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产生了“阴霾天气”。

三、十面“霾”伏为中国发展敲警钟

城市化和住房被视为发展消费经济的基础,但初期的效果可能与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非常相似。美国全国亚洲问题研究所专家米卡尔・赫伯格说:“要完成这些城市发展任务,必须有钢铁、水泥、玻璃、化工制品、重工业及电力,这一切都会拉动煤炭消耗。真正降低能耗的是向服务业占更大比重的经济模式转变。”中国可能仍需5至10年才能感受到经济转型的环境效益。

以北京市为范本,北京市经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地探索研究在这次的雾霾治理工作中有着突出的成绩,但后续的保持工作还是非常艰巨。北京市向着2016的标准,应该更好更快的完整这个艰难的任务,做好全国各省市的表率。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引起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该如何治理雾霾天气是我们研究问题的重中之重:

(1)首先各省市应该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严格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限制,制定达标规划,组织力量尽快开展相关治理工作。以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途径、阶段目标以及技术研究为学习对象,投入资金深入地研究PM2.5的同时,及早开展PM1.0的治理工作。强化PM2.5治理,倡导各地人民群众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2)在北方各地区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在此区域,建立国家考核指标。严把企业建厂这个门槛,把门槛放高,加强北京市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落实到具体法人,加强处罚机制。《大气污染防治法》最新修订草案的一大亮点为提高了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如对于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的处罚额度,由原先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提高至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排污单位故意不正常运转污染防治设施的处罚额度也将从五万元以下提高到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同时积极推广新能源,实施控制煤炭的消费总量。限制并实施对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工作。实施多污染协同控制,防止二次污染的形成,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有毒物的排放总量。

(3)机动车尾气排放所形成的污染已成城市顽疾,国四排放标准今年实施迫在眉睫。切实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提升车用燃油清洁度。建立机动车环保监管能力,加强监管用车环保检验的机构,全面控制提高机动车排放水平。

(4)学习北京市辖区大气雾霾的预报系统,风险信息和预警能力需逐渐形成,进一步探索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平台。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及时启动应急措施,实行重点排放源限产限排、机动车限行等应急措施,积极向公众提出防护措施的建议。

总之,环境问题的管理及政策设计,已经迫在眉睫,政府应加强对空气污染的监管,设计最有效的政策,尽快解决当前空气污染问题,让我们的呼吸不再受限。(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周涛,汝小龙.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4).

[2] 赵素英,赵秀勇,刘宁微.北京秋季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5).

治理雾霾范文第3篇

持续的严重雾霾是工业化对生态损害程度的直观展示,是对传统工业生产触碰自然底线的警示,也是对经济发展、城市治理有效性的检验。大面积雾霾带来了经济社会风险和重大损失,而其成因又极其复杂。治污要治本,治本先清源,必须把治理雾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强化“顶层设计、综合治理”,首先要深入研究雾霾成因、形成机理和传播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特别是要大刀阔斧推进环保体制改革。

致霾之因

就本质而言,雾霾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严重雾霾频发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这已被人类历史所证明。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也不断出现大气污染问题,在历史上发生过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等世界污染事件中,有五个事件是工业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引起的雾霾天气造成的,另外三个事件也都是区域工业化高速发展导致的后果。在污染治理方面,英国用了50年,德国用了30年,日本用了20年。目前中国正经历煤烟型污染向复合型污染转变时期,成因比这些国家更为复杂,既有经济成因,也有体制成因。

雾霾持续频发与中国进入重化工快速发展时期密切相关。近十多年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为中国经济不断创造增长奇迹。2003年以来,中国有6年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全球第二位,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第一大工业品制造国。然而,高经济增长背后的生态成本和代价也十分高昂。

“十一五”以来,在不少地方政府受“GDP至上”发展理念影响,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耗能工业发展迅速,部分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单位产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

2011年,中国工业部门耗能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70%,排放的二氧化碳为61.9亿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排放总量为0.59亿吨。在工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建材、冶金、石油炼化、火力发电、化工等占工业总比重达79%,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污染占全国总污染的60%以上,尤其是五大高耗能产业聚集地的京津冀地区雾霾情况相当严重。

雾霾持续频发与化石燃料消耗的大量激增密切相关。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最新的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与石油占比分别达到65.9%和17%,清洁能源占比仅为17%。与之相对,全球能源结构中煤炭与石油占比为31.1%和22.5%,清洁能源占比达46%。2000-2012年,中国煤炭消耗从15.2亿吨增至39.1亿吨,涨幅高达128%。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在2011年已接近七成。煤炭燃烧后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等是构成PM2.5的重要成分。

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综合近期有关灰霾与大气污染的研究表明,燃煤对霾污染的直接贡献占1/4以上,对于有采暖期和非采暖期之分的城市,燃煤在冬季的贡献率远大于其他季节。

雾霾持续频发与快速粗放的城镇化进程及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在土地城镇化快速拓展、人口膨胀、城市发展过于依赖工业经济和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大气污染治理显得力不从心。近20年来,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以年均15%的速度急剧增长,其中大多集中在城市地区,城市交通能耗占城市总能耗的比重逐年上升,再加上燃油标准的实施一直落后于尾气排放标准,这使尾气净化系统的效率大打折扣。

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5143.3万吨,其中氮氧化物583.3万吨、颗粒物59.0万吨。2012年,汽车尾气至少排出二氧化硫11万吨。根据中国环境科学院的数据,2013年最新研究发现,上海的机动车尾气造成的大气中细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在全国最高,已达50%。此外,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工业与建筑扬尘导致PM2.5大量产生,对大气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特别是在人口聚集、资源聚集、生产聚集的(特)大城市,雾霾更成为无法避免的“负外部性”。

改革治霾

治理雾霾不能“头痛医头”,更不能“零打碎敲”。解决雾霾问题,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必须改变目前环保管理体制,强化环境污染出口管理和入口管理相结合,强化多种污染控制和全国联防联控相结合,积极探索雾霾治理新模式。

首先,应加快推动“大环保”体制改革,强化顶层设计,综合治理。要加快推动环保体制改革,成立“大环保部”;加快推进环保立法,加强法律和行政监督;健全环保信息公开制度和追溯问责制;引入第三方治理和市场化环保手段。

其次,要加快调整重化工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移。中国重化工业总体分布在东北、华北以及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的集聚性。过密的工业布局,使有限的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分配,加重地区环境污染的隐患。要通过推动产业布局调整,逐步疏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重化工业产能,逐步降低大气污染严重区域的煤炭消费量。要建立产业分工和转移的利益协调机制,加大重化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避免产能转移重化扩散。

再次,重新谋划中国能源布局,坚持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长期以来,中国能源配置方式过度依赖输煤,电力发展以分省(区)自我平衡为主,导致东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考虑中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但能源匮乏,而西部地区煤电、水电、风电资源充沛,建议一方面可以通过特高压西电东送,另一方面凡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集中建设坑口电站,加大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的力度,实现输煤输电并举。

最后,倡导低碳发展理念,推动绿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协同控制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多种污染减排控制“一揽子”计划。

一是在生产领域,强化企业排放标准,加快与空气治理相关的低碳技术开发应用,积极使用低污染排放的原材料、能源和工艺流程,开发工业污染的回收利用技术,以及工业污染的疏散工艺流程等。二是在交通领域,提高汽柴油和市场准入标准,加快推广汽车加装催化转化和PM2.5过滤器装置,全面放开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使用,加快城市和交通网络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在建筑领域,全面强制推广城市建设扬尘抑控措施和控制标准,对建筑工地扬尘措施不到位的实行一票否决的停建制度。此外,积极倡导低碳环保新理念,引领低碳消费方式,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治理雾霾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雾霾治理;紧凑城市;节点城市;轨道交通;治理工业污染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连日来,我国中东部多个地区被浓重的雾霾所笼罩,北京、天津、郑州、南通等地,空气污染指数严重超标,北京城区PM2.5值一度逼近1000。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因为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一、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基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为了减少汽车使用量,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城市在这方面的成功方法。从根源上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一)措施一:在城市设计方法层面,“紧凑城市”(Compact CITY)的概念,提倡基于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使用基础上的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紧凑的建设方式使得城市里两点之前的距离缩短,这显然会有效减少汽车使用量,也使得在城市生活工作的效率加快,由于紧凑城市会使得城市面积减少,这可以有效的降低城市基础建设和维护的开资,节约能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城市设计方式。

(二)措施二:依据英国“都市村庄”的理论观点,节点式开发(或者步行屋ped-shed),可以使居民更少地依赖于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并使城市成为更吸引人生活的地区。节点或步行屋可以成为城市的组件,在其中,节点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站以及商店、学校、游戏场或公园组成,围绕着每一个节点的5分钟步行距离或500米为半径布置居住区。这种模式的结果就是把居住环境建设成相对高密度和符合人的尺度(建筑物不超过3~4层),以维持商店、公共交通、学校和娱乐设施等。应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布局规划,以使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能很好地与这些土地使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运用这一方式,可以通过步行交通的使用来增加与这些节点的联系,由此鼓励较少地依赖私人小汽车,尤其是短距离的出行。

(三)措施三:日本对于减少城市污染也有着自己独到有效的处理防治措施,日本东京被誉为“轨道上的城市”,采用以轨道系统为基础交通来发展城市

东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东京交通圈涉及的一都三县1.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200多万人。目前,在整个东京都市圈范围里,轨道交通构成了城市公公交通的骨架体系,特别是在链接市区与郊区的放射线发面上,更是占据主导地位。东京大都市圈现有280多公里地铁线,铁路近3000公里。轨道交通系统每天运送旅客3000万人次,担当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6%。在早高峰时的市中心区,有91%的人乘坐轨道交通工具,而小汽车仅为6%。

相比之下,北京市郊区总面积16411平方公路,人口2069.3万,北京轨道交通总长度456千米,有17条线路,日平均运输乘客1000万,这仅仅相当于东京轨道运输量的1/3。其运输量仅仅占日总运输量的22%,远远低于东京的91%,而且点与点之间都是有多条线路到达,比起北京地铁的单线路到达的效率要高很多。还有,大量的依靠小汽车,公共汽车运输降低了能量利用率,也会产生更多的汽车排放污染,对城市的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

通过对比,能够清楚的得出结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系统将是城市规划角度降低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治理雾霾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二、降低工业生产污染

造成雾霾天气排在第一位的杀手是工业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的主要组成,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本次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重度污染”地区几乎都是大中型城市

(一)措施一:城市规划建设中为了治理工业污染,建立生态工业区产业链生产模式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在工业集中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把具有原材料供应关系的工厂放在一起,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延长生产链条,做到废物产生量最小,实现“零排放”,并建设生态工业区,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

(二)措施二:推进循环利用的政策。我们需要让“零排放“的思想逐渐在企业中形成共识,即通过各工业部门间有效和有组织的合作来将资源和能源转化,从而把产生的废物和对环境的负荷减到最低限度。

三、总结

雾霾天气危害深远,我们不能把环境问题留给后代。要彻底治理雾霾,还我们朗朗晴空,我们任重道远;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区域特性,选择适合的途径推进城市可持续规划方式:发展紧凑城市;发展节点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系统;工业污染集中处理;循环利用。只要我们选对了方向努力,我们的城市未来是将会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和谐优美,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化城市。

参考文献:

[1]郑德涛,余耀胜.社会转型与大都市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3).

治理雾霾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雾霾治理;政府责任;问责制度

当前,我国各地均出现雾霾锁城的现象,PM2.5等词一度成为网络热搜词,空气这一公共物品继水资源后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雾霾对人们的身体、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自党的十七大始,生态文明建设被写入了党的政治报告,开始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向雾霾宣战,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和国家给出的承诺。之后政府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从国务院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始到最新、最严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出台,无一不彰显着国家治霾的决心。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响应中央的号召,相继出台各项配套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政府作为治理主体在雾霾治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必须承担市场和个人无法承受的治理责任。

一.政府在雾霾治理中的责任

政府在霾治理中承担首要责任具有必然性,这是由我国雾霾所处的大环境和政府自身的职能有关。因其治理需倾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只有政府这种庞然大物能够负担得起。因而政府在雾霾治理问题中须承担以下责任:

1.政治责任。政府人员有制定、执行上级传达的雾霾治理政策的责任,在治理过程中对企业排污具有行政监管的责任,当企业违法排放时对其进行处罚的责任,对社会大众而言有宣科普雾霾相关认知和鼓励环境NGO发展的责任,地方政府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其管理区域内的空气质量负责。同时,当没有认真履行职责时,还要追究相关责任,被提起行政问责。

2.政府在雾霾治理中的法律责任。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政府制定雾霾治理相关法规政策并保证其正确传达和执行的责任,这些规范性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各主体在雾霾治理里的权责问题。第二,政府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执行过程中一旦出现违背规定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中进一步规范了政府人员执法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只有法律责任到位,才能保障法律能够正确顺利的执行。

3.政府在雾霾治理中的经济责任。上文提到过雾霾的治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长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增加空气质量监测站和相关设备以及新型设备、新技术的研发,对污染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财政补贴,还有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便是政府在雾霾治理过程中的经济责任。政府一方面要筹集雾霾治理所需的庞大资金,另一方面还要对筹措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有时资金的管理要比筹集更加重要,这一重责无疑要由政府来承担。

二.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

1.政府传统的政绩观。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考核一直以GDP的数值马首是瞻,政府官员通常热衷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无视给环境带来的种种危害。在“GDP论英雄”的年代里,人们忽视社会事务管理,无视环境保护,这也是地方保护主义由来的根源。由于这种狭隘片面的政绩观,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雾霾便是其后果之一。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长期来的“官本位”思想深深扎根,政府官员往往全身心投入于“升官”的事业之中,对职位本身应履行的职责漠不关心,这也是雾霾问题得不到针对性的政策设计和执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2.问责机制不完善。在现有的环境法律条文中,对政府执行人员的职责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内容,但一旦涉及因执行不力、职位缺失而未能对雾霾天气进行有效应对等内容时,没有明确具体的执行措施和标准,造成一旦雾霾治理不力无人负责的状况。政府雾霾治理问责机制的完善需要在相关法律规范制定时将问责的主体、客体和详细程序作出明确规定,使得在出现政府人员失责时有法可依。

3.法律不健全。到目前为之,我国还未构建能够建成整套的雾霾治理法律政策体系,且现行的法规政策制不能和环境容量相适应。雾霾治理政策的设计依然偏向于单一的行政性手段,停留在减免企业税收的层面上。针对排污收费方面,没有科学合理的标准,难以达到治污的目的,政府制定治理政策时可考虑增加一些经济性的治理手段。另外,政府问责制度太过宽泛,没有切实的操作性;公民应有的环境权也未在现有法律条文中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完善雾霾治理法律法规,让所有涉及到雾霾治理问题时有根有据。

4.监督机制缺乏。政府在雾霾治理过程中的责任追究制度之所以不完善,正是因为缺少了必要的监督机制,除政府由上而下的内部监督外,还缺乏重要的外部监督。所谓外部监督是指除政府以外的社会监督,包括新闻媒体的监督和人民的监督。内部监督虽然专业、方便,但容易出现包庇、只注重形式等诸多问题。外部监督落实首先是广泛的公众参与,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参与渠道缺乏和公民没有参与治理的经验等原因使其流于形式,被未能发挥应其有的效用。

三.政府在雾霾治理中问责制度的完善

雾霾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首要的任务是将政府责任落到实处,构建和完善政府在雾霾治理中问责制度。

1.树立正确地绩效观。政府官员首先要抛弃“惟GDP”是从的传统理念,在雾霾治理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和雾霾问题之间存在的困境,将两者放到等同的位置上,先污染后治理不可取,放弃生产消雾霾也行不通。另外强化政府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作为公务员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官”,手中的权利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谋利益而存在的,这一点时刻不能忘记。

2.完善政府问责制度。完善问责制度首先要明确雾霾相关政策执行时每个涉事人员的责任,尤其是行政首长的责任,一旦出现纰漏可以追究到个人。其次建立多元化的责任主体,将其扩展到新闻媒体和人民的问责,在法律政策中要体现社会公众问责的权利。问责的过程要明晰,包括信息的透明,问责的执行情况等问题的公开等,以期给政府人员治理雾霾的压力和动力。

3.健全法律规范。政府问责机制的完善,相关立法是首要保障,将问责的细则在法律条文中明确的体现出来,加大雾霾治理失责的惩罚力度,确保其履行责任的积极性。公民的环境权利也须纳入法律规范之中,将公民的环境权益落到实处,改变其只能被动承受的现状。同时拓宽民众参与问责的渠道,给予他们切切实实的权利可以行使,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更好的严惩违法企业,坚定依法执法。

4.完善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的目的是增强政府的责任感,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内部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改变自上而下的责任考核制度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互相监督模式,并扩大环保部门在雾霾治理过程中的权利。第二,外部监督。公民的广泛参与是外部监督有效落实的前提,首要做到的是信息的公开,不断完善环境听证制度,拓宽民众参与雾霾治理的渠道,保障其监督权和知情权。最后强调的是政府要支持和鼓励环境NGO的建立和发展,让专业有能力的社会组织参与到监督的行列之中,以期成为雾霾治理主力之一。(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许继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政府环境责任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2] 邓可祝.政府环境责任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治理雾霾范文第6篇

关键词:雾霾;治理;政府;法律;监管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空气质量污染严重,PM2.5指数频频上升刷新纪录,各种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呈现高频次,低龄化现状。雾霾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对于雾霾的治理迫在眉睫。即使各地政府频频出台治理政策,仍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说明雾霾的治理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空气质量的改善,雾霾的治理需要结合各地经济情况,在政府动用各种手段的带领下,全员配合参与才会逐渐改善。

1雾霾及其成因

雾霾主要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构成雾霾的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而导致雾霾加剧的是可吸入颗粒物。雾霾事件是大气稳定,人为污染排放,浮尘和丰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雾霾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1.1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提速经济发展

近10年来,我国经济呈现GDP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态势,但却也带来了由于忽视环境治理而开始显著加剧的雾霾污染问题。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加剧了雾霾问题同时增强了解决难度。

1.2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工业燃煤产生大量含有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废气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形成。我国煤炭资源的消耗约占世界的一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雾霾加剧的重要原因。

1.3汽车尾气的排放

近年来全国汽车购买量急剧上升,汽车尾气中含有硫、氮化合物,易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污染物产生雾霾。城市雾霾天的主要成因是pm2.5,而它总量的80%以上是由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等构成的,被统称为气溶胶。组成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与氢化合物等,它们在空气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雾霾。

1.4工地施工增加的灰尘

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对建筑设施要求日益增长需要将城市道路拓宽及建设高楼,从而施工产生大量灰尘加剧雾霾。

1.5日益增多的高楼大厦

越建越高的楼区的阻挡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不利于扩散稀释大气中悬浮的微粒,积累的微粒使得垂直方向上易出现逆温,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颗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加剧了雾霾的产生。

1.6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忽视

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将环境保护问题置于经济发展之后,加剧了雾霾天气。

2雾霾的影响

2.1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正常生a生活秩序

在雾霾天气下空气能见度很低,干扰航空、轮船、汽车的运行。雾霾天气减弱近地层紫外线,增强带有传染性的细菌、病毒活性,使得传染发病率升高。

2.2雾霾天气危害人体健康

雾霾天气中漂浮着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雾霾天气易引起鼻炎、支气管、癌症等病症,一旦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即使身体健康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咳嗽,气管炎等症状,甚至可使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肺功能下降,诱发肺癌、肺间质损害等。

2.3雾霾天气下气压较低,空气中的含氧量相对较低,易造成人们胸闷气短的状态

大雾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有害的酸碱盐等颗粒物,易被人体吸收,刺激人体的敏感部位易诱发一些过敏性病症。对于经常接触雾霾天气的孕妇研究发现,雾霾污染甚至可能会影响胚胎发育。

3雾霾污染的治理措施

3.1借鉴国内外治理雾霾的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治理雾霾

英国等国家在治理大气污染的方法中给了我国很多启示可供借鉴。比如,英国从1952年的雾都事件到现在的蓝天重现花了50多年的时间,尤其是其中于1956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明确大气污染的防治法律体系,对治理雾霾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我国法律环境应用到大气污染治理中,比如在13年实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提高了治理效率。我国实行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例如通过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根据预测,对主要污染源实行动态调控,减轻了雾霾污染。

3.2进行宣传教育,改善人们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

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不够重视,需要加大宣传教育,改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树立责任意识,培育绿色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消费理念。但是政府实行单双号限行的措施并非治本之策,短时间的效果反而有可能起误导作用,因此必须从理念上加强教育改善雾霾污染。

3.3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加强监管

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加快研发新能源,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且提高对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政府运用价格杠杆,引导节能减排,例如采取调整消费税优惠政策,提高汽油,燃料等能源的差别税率,建立资源税,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持续性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例如可采取按日、连续的罚款措施来减少企业的非法偷排,超标排放,逃避检测等行为。因此在治理雾霾问题上必须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监管。

3.4完善法律体制,加强制度建设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对环境缺乏保护,而制度保障的缺失是重要因素。现行的环境制度大多数偏向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而在保护方面的制度不够健全,约束力不强,难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法律制度建设强化了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通过立法赋予权力,对处理违法行为实施行政许可,对包庇环境违法等行为给予处分;同时强化了企业的责任意识,保障维护环境权益,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罚,减轻环境污染治理雾霾问题。

3.5明确具体任务,落实责任制度

各省份各地区明确设立并分配具体任务,及时向社会公开这些任务的时间表、承担责任、责任人等,接受群众监督。目标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应按环保法规定,由各级政府向人大报告接受质询。自上而下的考核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开,完不成任务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由于主要成员或领导者不担当、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杜绝考核流于形式。

3.6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

雾霾治理的根本解决方法是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与治理污染相辅相成。调整单一资源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推动向上、下游产业进行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发展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3.7公众参与,构建全方位环境监控管理模式

我国应发动群众的力量,树立主人翁意识,鼓励市民自行监督治理。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的成功之道,比如将空气治理信息实时通报给民众,通过软件向用户免费推送空气质量情况,让民众对空气质量更深入了解,民众有权利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污染源附近的居民是违法排污行为最直接的监控者,有利于公民通过对环境问题的讨论、决策、监督、执行来加大关注度提升责任感,从而为雾霾治理提供强大稳定的社会基础。

4结语

治理雾霾范文第7篇

关键词:雾霾 防治措施

2013年以来,“雾霾”一词成为网络上人们关注的热词,在不知不觉中雾霾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我们切身感受到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它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突出矛盾,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严重地影响了公众的正常生活。因此,如何有效治理雾霾成为现在了现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雾霾的成因及危害

1、雾霾的相关概念

雾霾天气,称为“霾”的浓重雾气,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一般在气温持续走高,高温导致气压偏低,加上连续几日的静风天气,在高空形成了逆温层。湿度高时形成大雾,湿度低就形成雾霾天气。

2、形成雾霾的原因

(1)交通运输污染。全国数量庞大的机动车、船,整体上为雾霾的形成提供巨大的空间,在区域内部又形成移动性雾霾污染物排放源。

(2)生活污染。餐饮锅台的油烟污染。我国传统饮食中须用油烹制的食物占绝大部分。

(3)工业及建筑业污染。就工业污染而言,企业为了自身经营利益暗排、偷排污染物,甚至公开排放,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屡禁不止。

二、国外治理雾霾的措施

美国:

1、成立专门治理机构划区域统一管理

美国早在1955年就设立了空气质量研究中心,根据各地地形和气候特点,科学制定各地空气污染状况的管理参数。

2、实时监测小颗粒物,方便民众查询和监督

美国环保署根据《清洁空气法案》在1997年7月率先提出将pm2.5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2006年对标准进行了完善,可实现对全国环境空气质量24h监测。

3、重点限制机动车及电厂排污,为民众提供应对污染建议

美国是汽车工业大国,然而美国的空气质量却多年保持在污染最低的水平,这是因为美国有《清洁空气法》,并在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不断修改和完善。

三、国内治理雾霾的缺陷

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雾霾防治的相关法律,仅在一些行政措施中有相关的规定。

1、法律责任设置的漏洞

法律责任作为法律运行的保障机制,是法治不可缺少的环节。目前就雾霾防治相关法律的处罚内容上来说,有些处罚力度较轻,有的模糊无从执行。

2、现有立法缺乏具体操作细则

纵观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其中多处表述为具体规定由国务院制定,而这一说法,使得很多治理工作并不能得心应手,反而多添空泛之谈。

3、大气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

一般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大背景就是工业生产造成的排污超标,因此,引发大气污染的主要主体就是工厂与企业,而这些污染所带来的危害的客体却是自然的生态平衡和公民群众,在处理损害赔偿方面难以计算。

四、相关的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防治大气污染立法模式,完善环保法律制度,是治理雾霾天气的根本途径,使雾霾天气防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出台雾霾天气应急方案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都建立大气污染物监视系统,并实时向民众监测数据。我们应当借鉴其做法,增设小型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点,同时装备流动监测设备,逐步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快捷高效的公共媒体空气质量高效体系和预警机制。

3、注重城市绿化

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城市绿化,要提倡多种树、多建绿地。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各地要根据自身所处位置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做出科学可行的绿地规划方案。

4、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

机动车尾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机动车设定排放标准,禁止超标车辆投入运行;同时,政府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适度发展私人汽车。

5、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

高耗能产业不仅能耗高,污染也严重,因此,我们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应当淘汰落后产能,重视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科技含量的提升,减少排放的同时降低能耗,实现了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兼顾。

参考文献:

[1]赵军.气候变化漫长的十五年谈判[J].世界环境,2005(2).

[2]曾晓东.在雾霾中醒悟,不在雾霾中沉怨.中国环境法治,2012(下).

[3]张春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立法研宄[J].现代经济探讨,2009(12):52-55.

[4]王新、何茜.雾霾引反思[J].生态经济,2013(4):18-23.

[5]张丽.关于法律移植的经济学思考[J].法学杂志,2005(1).

[6]谢琴.从雾霾谈我国绿色GDP的实施[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3,27(2).

[7]褚兵.应对雾霾――结构性减税该如何“发力”[J].特区经济,2013(11).

[8]刘丹.零资源经济”背后的环境污染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6):50-53.

[9]姜丙毅,庞雨晴.雾霾治理的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J].学术探索,2014(7):15-21.

治理雾霾范文第8篇

2015年12月吞噬全国的雾霾让人憋得喘不过气,说不出话来。在每个人都默默祈祷着等风来的时候,我在思考着自己能够做点什么。

眼下,国家正在提倡普惠金融和金融创新,一个问题是:金融可不可以来治理雾霾?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金融可以做什么,然后要明白治理雾霾需要什么。看看二者之间有没有交集。

金融可以做什么?就是把资源跨人群、跨时间、跨行业、跨地域合理配置以便让经济活动能够更有效地进行。

我对污染和环境相关知识知道的很少,不清楚雾霾的科学定义到底是什么,但是我觉得大家会基本同意要治理好雾霾至少需要一个“很长”和三个“很多”。

首先,治理雾霾需要很长的时间。伦敦和洛杉矶都花了数十年的时间,希望在中国,花的时间少一些,但是三五年要想治理好估计不太现实。

其次,治理雾霾需要很多行业的共同努力,环保、医疗、能源、交通、制造和建筑业等等。最怕的就是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相互扯皮。

再次,治理雾霾需要很多人、很多地区甚至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努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治理雾霾需要很多很多的钱,这笔钱很多行业和地区都极度缺乏。很多地方政府因为缺钱所以必须要付出牺牲环境的代价。这些钱不能仅靠国家的投入,个人、私人部门和公益机构都应该参与。

这四个显著的特点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和金融的功能是非常吻合的,也正是基于以上四点,我觉得可以运用金融的工具来治理雾霾。而由于上述的雾霾治理的特点,传统的金融工具在很多地方不能满足雾霾治理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金融工具的创新。

这个雾霾治理的金融创新载体不同于一个投资环保行业的风险投资基金,不同于一个环保科技公司,不同于一个投资环保上市公司股票的共同基金,当然也不是一个公益项目的众筹基金。金融创新的形式可以是兼容并包的。金融创新可以做到多方面筹措资金,筹集不同期限的资金,聚沙成塔,然后把资金交给更有效率的使用者;这个金融创新载体的风险把控在于投资的项目处于不同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个金融创新载体的收益在于投资的项目所能产生的成果是可以真正地改变你我的生活。

从下面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探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创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通过战争债券的形式进行融资。美国发行的债券名称叫做自由债券。

当时流行的一句广告词是:“如果你不能参军打仗的话,请购买自由债券”(If you can’t enlist, invest. Buy a liberty bond)。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先生还自拍自演了一部短片叫“The Bond”来宣传和推广战争债。美国的第一批自由债在1917年发行,以票面利率3.5%筹集了50亿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债再次发行。到目前为止在英国,为“一战”融资的永续债券仍有部分在市面上流通。

现在,我们需要打赢的就是雾霾这场硝烟弥漫的战争,这个金融创新的主体可以用债券进行融资。融资的目的是为了投资。现在的很多金融创新其实都是躲避管制,进行短借长投。治理雾霾需要很多新的技术,还需要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些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收益,所以,我们需要长期的债券。同时,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在重视和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的同时吸收中小投资者的资金。

然而,债券的收益率并不很高,不受很多投资者的青睐,尤其是在当前,很多人希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高的回报。我们还需要股权融资。

麻省理工学院的罗闻全教授(Andrew Lo)正在整合该学院的金融工程和生物科技的人才设立一个超级基金为癌症寻找药方。罗教授提出一种叫作“研发支持债券”的融资工具,类似于我们当下流行的“资产支持债券”,不同的在于债券的基础资产变成了治理癌症的各种项目。

在很大程度上,治理雾霾和治疗癌症有类似的地方,都需要花很多钱,都需要很长的发展阶段,而且风险很大,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某个药品公司能够找到治癌良药的话,回报一定是惊人的。大家都听说过Moore’s Law,说的就是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24个月翻1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Moore这个词倒过来写就变成了Eroom。Eroom’s Law说的是尽管科技也在进步,但是新的药品的开发却变得更慢更贵。

美国在1950年以来,每十亿美元的研发费用研制的并被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新药数量每九年减半。正因为如此高的风险和如此高的投资,很多医药公司才放弃自主研发,走仿制药的路径。

然后治理雾霾和治疗癌症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知道雾霾可治,而且我们也大概知道雾霾该怎么治,远的有伦敦和洛杉矶,近的有APEC蓝和阅兵蓝。当然,我们不知道的也还有很多,比如我们过去吸入的雾霾究竟对身体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这些伤害应该如何弥补。

治理是有成本的,关闭落后能源企业和生产企业的成本、环保成本、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充电桩的修建、学校和公共建筑物的空气净化装置,到我们这代人吸足雾霾之后需要的药物和医疗方案。这些成本有短期的、有长期的,来自不同行业,来自不同的地域。所以说,传统的金融手段很难满足各种需求。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参照这个“研发支持债券”的模式考虑“雾霾支持债券”。

这些成本的某些部分可以靠雾霾支持债券提供融资,同时治理雾霾也会取得不错的回报,这些回报也应该为雾霾治理基金的投资人提供可观的收益。比如在国内,投资环保新能源行业的VC,和A股中环保新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表现都很不错的。因此,融资可以进行部分的股权投资,以期获得高收益。

当然,有了资金,仍然需要法治。美国的《清洁空气法》1963年在国会通过,后经过1970年、1977年和1990年多次修正扩充而逐步完善起来。

1970年的修正案设立了环境保护署这一独立的政府部门,行使对全国的空气质量、公共环境健康、环境保护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管理职责,结束了过去由多头管理所导致的混乱局面。同时,环保署制定了全国统一的针对六种标准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这六种污染物是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铅以及颗粒物(PM10和PM2.5),其中PM10和PM2.5都是90年代后加上去的。

1978年开始,环境保护署对每个县的各个污染物的排放都要考核,达标的列为达标县,未达标的列为未达标县。这个列表是公开资料。一旦被戴上未达标县的帽子,州政府就要制定详细的减排计划,严格控制新建的有污染的企业,同时让污染企业采取最大限度的排污措施。如果没有及时改善,EPA还会采用多种制裁手段,比如,收紧发放新排放源许可证(即新工厂的审批),终止联邦政府的重大公路建设拨款等措施。所以,一些法律的牙齿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基金载体的赏罚来实现。

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的空气污染物降低了一半以上,同时,工业生产总值却提高了约40%。著名的迈克尔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一直宣扬这样的观点:“严厉的环境保护法规会促进企业不断地创新和升级,并提高生产率”,这也被称为“Porter Hypothesis”。这些年来的核能和天然气在发电中的广泛应用可视为证据。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主旨是让很多小微企业和老百姓得到合理的金融服务。同时,金融也可以普惠,也就是通过金融工具造福社会。就治理雾霾而言,我们需要金融创新。这个创新的金融载体应该可以通过债券和股权进行融资,能够投资不同行业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项目,尤其是那些致力于环保技术创新的长期的高风险项目。这个载体的投资者既包括大的金融机构、产业资本,更包括千千万万个你我他。诚然,治理雾霾的金融创新工具还有很多很多的细节需要讨论,但是希望这个讨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治理雾霾范文第9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形成九大雾霾区,覆盖范围近27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达6亿人之多。破解雾霾困境,仰赖社会力量的集结与融通,因而需要社会创新力量从源头建立起绿色经济。沙龙由跨界创新平台(COIN)、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联合英特尔公司举办,旨在集政府、学研、科技、金融等多方力量于一堂,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探讨如何通过社会创新的聚变,来破解中国面临的雾霾困境。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秘书长沙祖康从战略角度指出:“行动最大的障碍是如何解决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问题,这需要相关组织、政府、企业各界社会的共同努力。”

英国国家科学与艺术基金会CEO、英国“社会创新之父”周若刚(Geoff Mulgan)则从英国治理雾霾的经验说起,分享了英国社会创新的诸多经验,比如智能城市中的种种创新、“欧洲论坛”等共享平台的作用、草根的街头银行等。这些创新让人耳目一新,引起了在场嘉宾的热烈讨论。

中国英特尔物联技术研究院首席架构师姜小凡介绍了英特尔以物联网技术治理雾霾的研发和实践。他强调,应尽快从大量搭建传感器的物联网1.0时代进展到以开放数据平台为主导的物联网2.0时代。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童腾飞表示:“关键在于观念的改变,以前我们的治理思路是条块式、碎片化的,要用跨界创新的思路、整合资源的方式来破解雾霾困境。”

沙龙最富创新的环节是“创新方案大比拼”环节,这个环节邀请了7家具有创新模式、技术或产品的企业进行雾霾解决方案的PK,来自社会创新团体、技术领域、政府、学研、创投等领域的专家对企业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

治理雾霾范文第10篇

雾霾已危及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1.持续严重的雾霾给中国造成较大经济社会损失。亚洲开发银行与清华大学公布《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支付意愿估算高达3.8%。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为519322亿元,以1.2%计则达6232亿元,以3.8%计高达19734亿元。

2.持续严重的雾霾带来巨大健康损害。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统计,2013年初,中国发生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受影响区域包括华北平原、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北部等地区,受影响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约6亿人。2003年7月,由中国、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中的《大气污染对预期寿命的长期影响:基于中国淮河取暖分界线的证据》的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污染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平均预期寿命将缩短3年。

3.持续严重的雾霾已影响中国的国际声誉。中国大范围、长时间、高浓度的严重雾霾天气,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些邻国甚至抱怨受到了中国雾霾影响,为“美丽中国”蒙上了阴霾。雾霾形成的不良印象,严重损害国家形象,进而影响投资、贸易、旅游等多个领域,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跨越的一道鸿沟。

中国雾霾成因极为复杂

对雾霾(PM2.5)的来源与构成,大部分研究认为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但具体研究数据分歧较大。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数据显示,49%的PM2.5 来自燃煤,16%来自于机动车燃油。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化石燃料(包括煤和汽油)燃烧占到PM2.5来源的60%-70%,其他还包括工业与建筑扬尘、居民生活燃料等。

本质而言,雾霾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严重雾霾频发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这已被人类历史所证明。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也不断出现大气污染问题,在历史上发生过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等世界污染事件中,有五个事件是工业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引起的雾霾天气造成的,另外三个事件也都是区域工业化高速发展导致的后果。在污染治理方面,英国用了50年,德国用了30年,日本用了20年,目前中国正经历煤烟型污染向复合型污染转变时期,成因比这些国家更为复杂,既有经济成因,也有体制成因。

1.雾霾持续频发与中国进入重化工快速发展时期密切相关。近十多年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为中国经济不断创造增长奇迹。2003年以来,中国有6年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然而,高经济增长背后的生态成本和代价也十分高昂。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单位产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2011 年,中国工业部门耗能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70%,排放的二氧化碳为61.9亿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排放总量为0.59 亿吨。在工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建材、冶金、石油炼化、火力发电、化工等占工业总比重达79%,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污染占全国总污染的60%以上,尤其是五大高耗能产业聚集地的京津冀地区雾霾情况相当严重。

2.雾霾持续频发与化石燃料消耗的大量激增密切相关。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最新的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与石油占比分别达到65.9%和17%,清洁能源占比仅为17%。与之相对,全球能源结构中煤炭与石油占比为31.1%和22.5%,清洁能源占比达46%。2000-2012年,中国煤炭消耗从15.2亿吨增至39.1亿吨,涨幅高达128%。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在2011年已接近七成。国际绿色和平综合近期有关灰霾与大气污染的研究表明,燃煤对霾污染的直接贡献占1/4 以上,对于有采暖期和非采暖期之分的城市,燃煤在冬季的贡献率远大于其他季节。

3.雾霾持续频发与快速粗放的城镇化进程及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5143.3万吨,其中氮氧化物583.3万吨,颗粒物59.0万吨。2012年,汽车尾气至少排出二氧化硫11万吨。根据中国环境科学院的数据,2013年最新研究发现,上海的机动车尾气造成的大气中细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在全国最高,已达50%。此外,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工业与建筑扬尘导致PM2.5大量产生,对大气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特别是在人口聚集、资源聚集、生产聚集的(特)大城市,雾霾更成为无法避免的“负外部性”。

4.雾霾持续频发与环境治理理念和管理体制滞后密切相关。对于日益严峻的雾霾形势,近几年环保部门也采取了诸多治理措施,但空气中PM2.5浓度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这与环保管理体制滞后有很大关系。中国环保体制凸显“九龙治水”的特点,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现行环保管理体制是以行政区域和部门分工为基础,比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则主要由环保部主管。此外,由于法律规定各级环境保护执行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职责,但由于没有权威的协调机构作为保障,环保部门很难真正把其他部门协调起来,分工不清,联动不畅,环保部门独力难支。

加大改革力度,探索雾霾治理新模式

治理雾霾不能“头痛医头”,更不能“零打碎敲”。解决雾霾问题,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必须改变目前环保管理体制,强化环境污染出口管理和入口管理相结合,强化多种污染控制和全国联防联控相结合,积极探索雾霾治理新模式。

(一)加快推动 “大环保”体制改革,强化顶层设计,综合治理。

1.加快推动环保体制改革,成立“大环保部”。雾霾现象只是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缩影,除此之外,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也已非常严重,迫切需要建立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为职能的 “大环保部”,或设立高级别的环保协调机构,改变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局面,实现全国环境保护垂直管理,区域管理和综合管理,研究拟订国家大气治理发展战略,完善生态建设咨询评估机制,并统一大气污染分析评估报告。

2.加快推进环保立法,加强法律和行政监督。当前,要把《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进一步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加大污染治理的法律保障,以及环保部和其他部门的联合执法。

3.健全环保信息公开制度和“追溯问责制”。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的政府决策和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的公开制度,同时,建立“追溯问责”制度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让用污染代价创造GDP的环境危害无所遁形。

4.引入“第三方治理”和市场化环保手段。当前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低下与“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导向有关。要按照“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的原则,推行 “把治污权交给第三方”的管理模式,并可以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师制度等节能服务新机制改善能源管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脱硫、脱硝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

(二)加快调整重化工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移。重化工业总体分布在东北、华北以及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的集聚性。“过密”的工业布局,使有限的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分配,加重地区环境污染的隐患。要通过推动产业布局调整,逐步疏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重化工业产能,逐步降低大气污染严重区域的煤炭消费量。建立产业分工和转移的利益协调机制,加大重化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避免产能转移“重化扩散”。

(三)重新谋划能源布局,坚持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中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但能源匮乏,而西部地区煤电、水电、风电资源充沛,建议一方面可以通过特高压西电东送,另一方面,凡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集中建设坑口电站,加大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的力度,实现输煤输电并举。

坚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能耗总量分解上,应综合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目标等因素,把能耗指标差别化分配给各地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能源量指标交易置换制度,实现不同企业、不同地区间的配额交易;建立健全能源与碳排放监测平台,真正发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能源结构转型的倒逼作用。

(四)倡导低碳发展理念,推动绿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一是在生产领域,强化企业排放标准,加快与空气治理相关的低碳技术开发应用;二是在交通领域,提高汽柴油和市场准入标准,加快推广汽车加装催化转化和PM2.5过滤器装置,全面放开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使用,加快城市和交通网络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在建筑领域,全面强制推广城市建设扬尘抑控措施和控制标准,对建筑工地扬尘措施不到位的实行一票否决的停建制度。

上一篇:交通治理范文 下一篇:小金库专项治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