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热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9:31:51

政治热点论文

政治热点论文范文第1篇

政治小论文是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教学载体,是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抓手。它主要是指学生紧密结合所学的思想政治理知识,针对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是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重要形式,是连接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的重要桥梁,是提高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科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善于立足社会实践,留意观察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实践,就是写好小论文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工厂、社区,去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从社会生活中寻找材料,汲取营养,获得灵感。在学习《生产、劳动与经营》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一家大型的现代化塑料厂,布置学生写一篇以经营者素质与企业发展为主题的小论文。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了解世间百态。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要引导学生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政治小论文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写出新意,只有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小论文要反映社会生活,一个重要途径体现在反映地方人文,写出浓郁家乡味道。我在指导一位高二学生写关于文化生活的小论文时,结合其所在家乡的粤剧文化底蕴深厚的实际,建议他围绕家乡粤剧文化的起源、兴盛、现状、出路等方面来写,后来写出了很有情怀的《烟雨文化――粤剧之浅谈》,获得很好的成绩。

二、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关注时政热点

小论文的撰写角度要适应时代要求,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直面社会生活。政治老师要注重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可以通过课前时政三分钟、新闻轮流讲、一周热点点评等形式把时政新闻引入课堂,让学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累撰写政治小论文的新鲜素材。我指导学生撰写的《微信的碎片化阅读,何时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抢红包与年味》《一骑红尘众人笑,无人知是快递来》等小论文,以微信、抢红包、快递等热点问题为载体,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善于联系自身思考,展现个人魅力

高质量的政治小论文,还体现在它有作者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还有看法与感悟,情怀与成长,并且富有感染力与生命力。以《烟雨文化――粤剧之浅谈》为例,学生在文章的结尾处抒发了家乡情结,对粤剧文化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使读者内心产生强烈共鸣。再以《从饭店生意看社会风清气正》为例,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结合父辈的感叹,充分认识到党和国家反腐倡廉所带来的社会的风清气正,感受到人民群众在良好党风政风中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幸福,由衷地发出“国家明天会更好,人民群众的生活明天会更好”的感悟。因此,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紧扣论题谈看法,深化主题有见解,充满感召力,把议论说理升华到个人情感、情怀,达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统一,是政治小论文不可或缺的价值所在。

四、善于融合写作技巧,内涵文采齐飞

出色的政治小论文,不仅要有理论知识作支撑,更要讲究文章内在的逻辑性,同时应有一定文采,具有审美价值。要写出一篇事理交融、层次分明、说服力强的政治小论文,需要有一定的写作技巧。首先,要主题鲜明,言简意赅。尽量不出现罗列事实、堆砌材料的现象,要深挖细掘、善于捕捉,用最简洁精练的文字表达最旗帜鲜明的观点。其次,要论据有力,言之有据,论证时要材料确凿,言之有据。常识性知识一笔带过,个人见解则要重点突出。再次,要层次分明,情真意切。语言富有哲理,多些文采飞扬、画龙点睛之笔。最后,要结构严谨,反复修改。注意结构清晰,专有名词要准确精炼,使人一目了然。

政治热点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治传播 趋势 内容分析 SSCI

政治传播学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以来,已经成为热门学科,研究学者众多,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政治传播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普遍重视的战略问题。1991年《政治传播学》[1]出版,成为中国大陆第一部政治传播学研究专著。进入新世纪,国内学术界对于政治传播研究的热情不断高涨,2007年以来每年被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政治传播研究的论文就有上百篇。因此,对《政治传播》刊物中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和把握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也可以使我国的政治传播实践和理论研究从中得到借鉴和启示。

一、《政治传播》刊物的创办及其影响

1973年随着政治传播研究的不断发展,国际传播学会ICA(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政治传播研究部门——PCD(Political Communication Division),PCD也就成为全世界最早的专门研究政治传播的机构。截止到2011年PCD在全球已经拥有500多名会员。

为了加强政治传播的跨学科研究以及增加成员间的学术交流,1975年PCD创办了一个内部交流刊物供成员之间发表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1991年国际传播学会ICA与美国政治学协会APSA(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达成协议,双方同意共同资助出版一份新学术刊物——《政治传播》(Political communication),直到1994年该刊物才正式出版。随后在1999年又创立了在线的时事通讯“政治传播报告”(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port),以期能够更加迅速的对政治传播研究的新活动、新发现、新成果进行和交流。

《政治传播》作为SSCI收录的关于政治传播方面研究的顶级刊物,每个季度出版一期,截止2011年6月,共计出版110期,其中2001-2011年6月共计出版42期,刊登了224篇学术论文,这些文章被引用了2257次,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达10次以上,可谓是一本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从四个方面对《政治传播》224 篇论文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现状描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趋势分析。(表1)

二、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现状

(一)论文的地区分布情况

《政治传播》注册地点在英国,号称面向全球、没有地区偏向,但是作为刊物主办者的美国政治学协会以及国际传播学会都在美国,投稿者也大多是国际传播学会ICA与美国政治学协会APSA的会员——即美国政治传播学者。从2001年到2011年的论文情况来看,论文的地区分布是极不均衡的,除了美国一家独大之外,其他几乎都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论文,来自亚洲和非洲地区的论文数量为零。(表2)

(二)研究者背景

从研究者背景来看,2001-2011年《政治传播》刊登的全部224篇文章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52所高校共计71名学者。与论文地区分布类似,作者来源排名前十位的除了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之外,全部是美国本土的高校。(表3)

研究者的群体构成以及背景对传播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在挑选研究问题和方法论的时候,研究者的意识形态倾向是关键因素。[2]隶属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学术传统的研究者形成的聚合对政治传播研究会产生重要影响,论文作者的背景对于其研究的选题以及方法、立场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表4)

(三)被引频次最多的论文(表5)

从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论文中,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国际政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新媒体与公民社会研究、互联网络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研究、新闻报道中的叙事结构研究、公民政治参与研究、新技术与政治报道研究、政治信息传递策略研究等。并且文章被引用的频率的高低与其是否紧扣住当时的政治传播现实热点以及学术热点有密切关系,例如引用频率最高的一篇文章《“连结”还是“拆分”市民生活:社会资本生产和互联网络使用模式》,就是紧扣住互联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关注新媒体对公民社会以及民主的影响这一现实议题。

三、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热点

拥有诸多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背景的政治传播学涉及广泛的研究范围,包括对国际政治系统中政府以及各种社会组织所发出的政治信息的产生、形成、传播、处理过程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也包括对媒体在政治进程中对于社会的影响或者对于公共外交以及国家形象影响的研究。(表6)[3]

结合《政治传播》近10年来所刊载的论文内容,我们发现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热点议题主要分为以下五个大类:

1.政治信息传播研究

政治信息(political message)在政治传播学中通常被定义为政治行动者或者非党派人士通过各种媒介手段所传达的包含有自身政治意图的一切信息 。[4]琳达?李在《政治传播研究手册》一书中,把政治传播研究中的政治信息研究分为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针对政治修辞学的研究,把政治修辞看作政治传播的手段;第二条路径是对政治广告的研究。

政治热点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亚太研究;研究动态;核心期刊;载文分析;作者评价

[作者简介]皮军,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黄秀菁,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资料室副研究馆员,福建 厦门 361005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5-0115-03

《当代亚太》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和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主办的刊物,刊登反映我国有关亚太地区经济、政治、外交、社会、文化等诸多发展变化最新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学术刊物。10多年来,该刊努力使作者通过这个园地,充分发表研究成果,通过这个窗口深入了解亚太地区的发展和变化,是当前亚太研究重要的信息源之一。该刊在中国人民大学期刊国际政治类转载连续几年位居前列(前20名)。

一、年来《当代亚太》栏目载文分布

5年来,《当代亚太》刊登研究性论文共计578篇,其中少量基金资助的论文。根据该刊栏目的设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统计;亚太论坛(特稿),政治・安全・外交,经济・区域合作,社会・文化,港澳台之窗,书讯(书评),学术动态,其他。《当代亚太》5年来的载文分布情况如表1。

《当代亚太》每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上百篇,说明了该刊有丰富的稿源,其中“经济・区域合作”和“政治・安全・外交”栏目载文量相当,是当前亚太研究的热点。亚洲太平洋地区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最富有活力的地区,该刊的研究与时俱进,重点突出。“社会・文化”栏目的载文量呈增加趋势,说明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这一方面的问题。“亚太论坛”(特稿)大部分载文及时报道和分析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对最新动态进行评述,更具时效性,区域特色明显。透过这几年发表的文章,读者对亚太地区的发展状况、问题和走向可以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亚太地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当代亚太》研究方向的选题分布

将每一篇文章按主要研究方向进行归类,得出《当代亚太》研究方向的选题分布,现将每一选题方向及篇数列出如下,见表2。

从表2看出,当前亚太研究的热点在于国际关系,说明亚太地区是各大国角逐的重点地区,其中涉及中国:134篇、美国65篇、日本57篇、印度47篇。而随着10+3和3个10+1自由贸易区的进展,区域内的国际合作、双边经贸关系、中国与亚太等方向也是重要热点。当然,次区域问题,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问题也是亚太研究的传统热点。另外,除政治和经济问题外,民族与宗教和文化教育等问题的载文量呈增加趋势,“9・11”后对宗教问题,特别是伊斯兰教问题的关注是其重要原因。

三、《当代亚太》载文的机构分布

在《当代亚太》所发表的研究论文578篇中,涉及的第一作者单位122个,涉及的国家7个。高校发文330篇,科研单位发文220篇,其他15篇,国外13篇。高校和科研单位是《当代亚太》发文的主要来源。表3列出了发文量前10名的单位。

以上这些单位为亚太研究作出突出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特别是亚太所,利用自己研究实力和办刊优势,发文量超过总发文量的1/4,位居榜首。但这一结果比1999年的统计结果35.1%少,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外的单位的稿源在增加,刊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提高。

四、载文作者及篇数的统计

5年间,《当代亚太》发文578篇,发文的第一作者人数为358人,现将发文作者及篇数的统计结果列出,见表4。

从表4看出,《当代亚太》发文一篇的作者占72.90%,瞬间作者多,说明该刊还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作者群。这一统计结果比1999年的70.8%大,说明该刊得到更多作者的关注,也说明了核心期刊投稿的分散化。

五、核心作者发文情况

根据《当代亚太》的发文情况,现界定发文5篇以上的为核心作者,现将核心作者及单位列出如下,见表5。

在16位核心作者中,有8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说明该单位研究能力强,高产作者多,在亚太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

六、载文作者的地区分布

5年来,《当代亚太》论文作者地区分布遍及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还有韩国、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地区覆盖面广。从表5看出,各地区亚太研究的发展极不平衡,发文最多的是北京206篇,最少的1篇。研究成果集中在发达地区,这些地区成为了我国亚太研究成果高产出的活跃区(表6)。

七、载文作者职称或学历分布

通过对研究人员职称的分布情况的分析,可以了解《当代亚太》的研究水平与研究实力,表7为《当代亚太》载文作者或学历的分布情况(表7)。

从表7可以看出,高级职称发文的比例占67.3%,说明《当代亚太》作者的研究水平是相当高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稿源占一定的比例,是当代亚太研究的新生力量。

《当代亚太》办刊10几年来,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作者的关注,体现出亚太研究的热点和方向,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是亚太研究的高水平刊物。

[参考文献]

政治热点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2003年~2012年;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1 引言

数字档案馆是近十几年我国档案领域研究重点和热点之一。随着时代及技术发展,数字档案馆出现多种叫法。罗沛霖早在1991年就提及“电子档案馆”,[1]1997年刘建平文中出现“数字化档案馆”、“虚拟型档案馆”,[2]1998年冯惠玲认为数字档案馆亦可称为“电子档案馆”、“虚拟档案馆”或“无墙档案馆”。[3]

李继红1997年在《档案学通讯》上撰文,论述了电子档案馆的8个特点,[4]开始了比较系统的数字档案馆研究。此后,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和档案工作者积极投身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国内也不断建成各种类型的数字档案馆。

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国近十年数字档案馆研究的有关情况,作者收集了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文献,并对整理后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分析。

2 文献来源及数据整理

为使检索结果尽量全面,以表达式“KY=(‘数字档案馆’+‘电子档案馆’+‘虚拟档案馆’+‘无墙档案馆’+‘数字化档案馆’+‘虚拟型档案馆’+‘虚拟化档案馆’+‘数字型档案馆’+‘电子化档案馆’+‘电子型档案馆’)”对中国知网的期刊、特色期刊、博士、硕士、国内会议、国际会议、学术辑刊7个数据库进行专业检索,时间范围为2003年~2012年,检索结果2758篇。

为确保各项统计数据的准确,作者对检索到的全文逐一进行了核对,剔除了重复文献和“消息”、“动态”、“讲话”、“书评”、“目录”等不宜用作统计分析的文献,以及有中国知网机标关键词但相关性不强或仅1页的文献,保留了检索词在关键词中无但标题中有的文献。经整理后,用于统计分析的各类文献共计661篇(其中机标关键词文献115篇),仅占检索结果总数的24%,可见,文献分析不能简单地以检索结果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文献的年度及类型分布如图1。

图1 统计分析文献年度及类型分布(单位:篇)

经统计,以上文献来源于178种期刊、20家研究生培养机构和13次学术会议,其中期刊占比超过九成。载文前10位的期刊是《兰台世界》(81篇)、《档案学通讯》(43)、《档案学研究》(36)、《档案》(34)、《浙江档案》(27)、《北京档案》(18)、《档案与建设》(15)、《档案管理》(14)、《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4)、《云南档案》(13)。此外,《山西档案》、《四川档案》、《湖北档案》、《城建档案》的发文量均为11篇,档案类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发文比重大,发文超过5篇的主要档案类刊物的发文量达357篇,占期刊论文的59.3%。

为便于统计和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对统计文献的作者单位(机构)名称、关键词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如将机构“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中国人民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等统一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将各级政府的“档案馆”、“档案局”统一为“档案局”,同属两个机构的只统计第一个机构;将关键词“档案工作人员”、“档案工作者”、“档案馆员”、“档案人员”等统一为“档案馆员”, “大学”、“高校”、“高等学校”、“高等院校”统一为“高等学校”。

3 文献统计与分析

对文献信息进行相关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中发现知识发展脉络、热点前沿等,[5]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利用自编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规范处理,统计分析了近十年我国数字档案馆研究的作者及机构发文与合作、主题变化,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可视化软件,绘制数字档案馆研究的“高发文作者-年度共现”图谱、“作者合著网络”图谱、“高发文机构-年度共现”图谱、“热点主题-年度共现”图谱。

3.1 作者统计与分析。(1)作者发文数量。统计文献涉及作者702人,篇均作者1.37人,其中第一作者发文525人,人均发文不足1.26篇;独著476篇,占72.01%;两人合著文章142篇,占21.48%;三人合著31篇,占4.69%;三人以上合著12篇,占1.82%。

将发文数不少于3篇的作者和发文年度信息导入NetDraw软件,得到以第一作者身份发文的作者-年度共现图谱(图2)。图中方形节点表示发文年度,圆形节点表示作者,连线表示作者在该年度发表了论文,连线上的数字表示发文篇数。发文最多的作者潘连根在2004年~2007年共17篇,袁红军、金更达、薛四新、唐艳芳在四个年度内均发表了论文,其他作者则在1年~3年间发表了不少于3篇论文。

图2 高发文作者-年度共现图谱

(2)发文第一作者地域分布。统计文献中以第一作者发文最多的为河南省作者,其次是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以上省市第一作者发文接近统计文献的一半,另外,湖北、广东、山东和黑龙江第一作者发文数也都在30篇以上,作者涵盖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表1 统计论文发文第一作者地域分布(单位:篇)

(3)作者合著网络。合著网络是因学者合著论文而形成的社会网络,[6]以图谱形式来呈现清晰而直观。图3是合作发文2篇以上的作者合著网络图谱,图中方形节点表示发文作者(附机构以区分同名作者),合著关系通过连线体现,连线上的数字为合作发文篇数。统计文献独著占比超过七成,合著网络比较零散。

图3 作者合著网络图谱

3.2 机构统计与分析。(1)第一作者机构发文数量。统计文献中,第一作者发文机构多达355家,其中224家仅发文1篇。最多的是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27篇),其次是浙江大学(22)、绍兴文理学院(18)、武汉大学(17)、南京大学(16)、湘潭大学(15)。经统计,第一作者发文数量前20个机构的发文总数为246篇,占统计文献的近四成。

利用NetDraw软件绘出第一作者发文机构-年度共现图谱(图4,发文大于等于5),图中方形节点表示发文年度,圆形节点表示第一作者发文机构,连线表示某机构在某年有第一作者发表了论文,连线上的数字表示发文篇数。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浙江大学、苏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连线校多,表明多数年份发表了论文。图中可看出,高发文机构仅一家基层档案机构。

图4 高发文机构-年度共现图谱

(2)机构类型发文分布。由于部分统计文献作者机构信息不完整,影响统计结果的准确性。统计文献中,高校及其档案馆、图书馆发文量最大,占比达71.7%。

表2 第一作者机构类型及发文数(单位:篇)

(3)机构合著网络。同作者合著网络一样,机构合著网络是因机构合著论文而形成的社会网络。利用NetDraw软件可绘制机构合著网络图谱(限篇幅,图略),与图2相似,机构合著网络也比较零散,没有一家机构与三家以上的机构合作发文超过2篇。

3.3 主题分布与热点分析。关键词是从文献的标题和正文中抽取的最能够反映文献内容的词,通过分析其变化能把握学科发展的过程与规律,反映研究的热点和发展动向。本文选用关键词进行主题分析,并结合年度进行热点分析。

统计文献经规范处理后,共有关键词3050个,篇均4.61个(部分文献有机标关键词,实际篇均数更少)。统计文献涉及关键词1139个,除“数字档案馆”外,前20位的其他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在16~53之间,出现仅一次的关键词达800个,可见研究的分散度较大。表3是频次前20位的关键词及出现频次。

表3 频次前20位的关键词

表3体现了十年间数字档案馆研究的主要主题、研究热点,但并不能很好地体现研究主题的演化和近期的热点或趋势。而利用NetDraw软件绘出关键词-年度共现图谱(图5,词频大于等于4),则能较好地得以体现(为使图谱更清晰,隐藏了关键词“数字档案馆”)。图中方形节点表示年度,圆形节点表示关键词,连线表示关键词出现在该年度的论文中,连线上的数字表示关键词各年出现的频次。关键词与年度的连线越多,表明该主题研究持续的时间越长,连线上的数字越大,则表明该年度该主题的研究越热。

图5 热点主题-年度共现图谱

从图中可以看出,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电子文件等关键词与年度连线较多,表明围绕数字档案馆的这些研究持续时间较长,而云计算、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服务、知识管理等主要出现在近几年,表明这些是数字档案馆研究的新热点,体现出数字档案馆研究紧跟新技术、新研究的发展。

4 结论

通过以上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4.1 档案类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是数字档案馆研究的发文主体,是研究数字档案馆应关注的重点文献,当然,学位论文也值得关注。

4.2 数字档案馆研究虽有一定数量的高发文作者,但高产作者占比偏低,同时鲜有发文较均匀出现在十年间或近几年的核心作者,表明有关学者对数字档案馆研究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不够强。

4.3 作者独立发文较多,合著较少,且合著作者多为同一单位,跨地域、跨机构合作的情况较少,机构合著情况亦如此,表明针对数字档案馆研究多为个人自由研究,缺乏较广泛的合作。

4.4 高等学校及其档案馆、图书馆是发文主体,表明高校在数字档案馆研究方面的科研能力较强,同时有几家高等学校十年间绝大多数年份有,表明部分高校该领域的研究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4.5 针对数字档案馆相关的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等主题的研究持续时间长,且热度不减,表明这些研究尚有待深入或完善;而近几年针对数字档案馆的云计算、信息技术、信息化等研究,则表明数字档案馆的研究跟上了技术潮流,同时吸纳和借鉴了其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档案数字化的管理与应用研究”(BESTI-JBKY-201104)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罗沛霖.跨进21世纪的文化信息技术系统[J].中国科技论坛,1991(2):29~32.

[2]刘建平.中国档案馆的演化[J].兰台世界,1997(9):30~31.

[3]冯惠玲.无纸收藏《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摘要之二[J]. 档案学通讯,1998(2):47~50.

[4]李继红.信息化进程中的档案工作[J]. 档案学通讯,1997(6):41~44.

[5]宗乾进,袁勤俭.回顾与展望:近十年我国档案学研究全景透视[J]. 档案学通讯,2012(2):12~16.

[6]程齐凯.档案学合著网络研究[J].档案管理,2009(5):19~22.

政治热点论文范文第5篇

一、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意义

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在掌握确凿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成议论性文章就是思想政治小论文。

1.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广大政治教师要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法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根据不同的选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进行发现和创造,大胆打破观念的束缚、时空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初中政治教学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并不排斥学生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研究。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政治小论文是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3.小论文活动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实施

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要注意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以解决现实问题,要体现时代感、新颖感和生命力,要以事实为依据,善于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让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和进一步提高。笔者每个学期都会在所任班级中开展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可表达性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十分重要的只能意会知识的学习;只重视了听、看,忽视了做,所以笔者在进行政治小论文教学的备课时会多花一些心思。具体活动方式是教师指导与学生个体活动相结合,活动的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指导。首先,做好宣传工作,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这项活动;其次,讲清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再次,举办政治小论文写作讲座,介绍学生阅读优秀政治小论文。

2.学生的个体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材料,做社会调查。在学生掌握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分析、整理、提炼与小论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透过现象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从实际中引出理论或结论。然后,拟定题目,撰写小论文。

3.教师指导。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撰写小论文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认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研究与写作水平。一般情况下,小论文可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写作。

4.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评选小组进行评选活动,并将优秀小论文推荐上报。

5.在一学年小论文活动结束后,要对小论文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可采用教师小结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反思

以上方案的实施,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使政治小论文写作这项政治课教学活动,得以更广泛地开展起来。并且笔者通过多年的政治小论文写作教学实践形成了如下反思。

1.选题内容应该注意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以及典型性。从获奖论文来看,所确定的题目应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同时又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反映对社会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的关注。如:诚信、环保、校园暴力、中学生上网面面观等课题。

2.要精心指导。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能力和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

3.要体现自我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的探索性活动,应充分考虑其“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特征,以教会学生创造性学习为基本要素,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以及独立思考、收集和处理信息材料、写作的能力等。

政治热点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档案学;硕博学位论文;共词分析

1 引言

近年来,研究档案学教育的论文不断涌现,但大多数是现状描述、中外对比研究等定性分析。为深入揭示目前我国档案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本文采用共词分析,通过对我国档案学硕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客观形象地展示出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知识群和研究重点、热点、方向和趋势。

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目前国内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主要有CNKI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本文以这三个数据库作为研究的数据源。以学科专业为“档案学”字段进行限制检索,检索日期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出3篇论文,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出399篇论文,在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出博士学位论文16篇、硕士学位论文493篇,合计911篇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经过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在911篇文献中共有1203个关键词,总词频2834次。

为保证定量分析中关键词的有效性,首先对同义词合并、补全、修正等进行数据过滤和清洗,最终得到有关我国档案学学位论文的关键词频次统计。频次大于8的高频关键词共35个,累计频次899次,占总频次的32%。将这些高频词按出现频次高低排名如表1。

去掉档案、对策、管理、管理体系、比较研究几个对研究意义不大的关键词,剩下30个关键词,构建共词矩阵。首先,对确定的30个高频关键词统计它们两两共现次数,形成一个30×30的原始共词矩阵。然后,通过ochiia系数转换成相关矩阵。最后,用“1”与全部矩阵数据相减,得到表示两词间相异程度的相异矩阵,消除矩阵因关键词频差异的影响。

相关矩阵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Sij值在0~1之间,它代表关键词i和j共同出现的概率,ni、nj 分别表示关键词i和j的频次, nij表示关键词i和j共现的频次。

3 共词分析

共词分析是从文献数据库中抽取出高频关键词,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以此为基础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反映出这些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结构变化。[1]其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文关键词进行类属分析,揭示我国档案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进而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展现我国档案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知识群。

3.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用尽可能少的因子去描述众多的指标或要素之间的联系。首先将30×30共词相关矩阵导入SPSS 中,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协方差矩阵与平均正交旋转方法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被保留,特征值小于1的因子被舍弃,结果表明有10个因子被提取出,其累计方差解释率达到80%。也就是说,将30个关键词分为10个类别,就可以解释全部信息的80%。

3.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法是将距离较近的主题词聚集起来,形成概念相对独立的类团。将共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中进行聚类分析,在聚类方法中选择离差平方和,在距离测度方法中选择离散数据类型Count中的斐方法,最后得到聚类结果树状图。根据树状结构图可以看出档案学学位论文研究呈现出6个知识群。

3.3 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是通过测定事物或观测量之间的距离来发现数据结构,指定观测量到概念空间的一个特定位置,使得空间中距离的相似性越近越好。利用SPSS对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相关可视化结果如图2所示。

通过多维尺度分析,结合之前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将我国档案学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分为6个知识群。第一个知识群包括开放、政府信息公开、现行文件、政府信息关键词;第二个知识群包括公共档案馆、文化功能和综合档案馆关键词;第三个知识群包括电子文件、法律问题、档案学和文件运动理论关键词;第四个知识群包括档案网站、电子政府、档案信息、数字档案、档案馆、服务和网络环境关键词;第五个知识群包括档案管理、人事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档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信用档案关键词。第六个知识群包括管理模式、企业档案和安全管理关键词。

3.4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的结果可把我国档案学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划分为六大知识群和10个研究类。

现行文件与政府信息公开。现行文件与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开放聚为一类,一方面说明近年来国家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视,一方面也反映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多为现行文件。政府信息公开给档案工作带来重要发展机遇,促进档案工作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促进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2]现行文件开放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必然选择方式之一,也是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3]

档案馆与文化功能。档案馆与文化功能关键词聚为一类,尤其是公共档案馆和综合档案馆,说明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发挥已经成为档案学研究的热点。档案作为人类宝贵的资源,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对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作为档案“栖身之所”的档案馆,更应成为档案发挥自身作用、实现特有价值的主渠道。其中档案法就明确将档案馆定位为社会科学文化事业机构,这也体现了档案馆要发挥文化建设的功能。

电子文件法律问题及其运动理论。该知识群包括两个研究热点,第一个是电子文件及文件运动理论。20世纪80年代,电子文件的概念引入我国。进入21世纪,电子文件研究成为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研究领域的热点。我国电子文件研究主要分为三个主题域,一是关于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二是关于电子文件本质属性及其管理,三是关于电子文件管理与利用。[4]第二个是电子文件中的法律问题。随着电子文件研究的增多,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法律资格和证据效力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数字环境下的档案工作与信息服务。该知识群包括两个研究热点,一是数字化档案工作,包括数字档案、电子政府和档案网站的建设。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档案工作无论从载体保管,还是理论研究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各种大量的数字档案出现,各类型的档案馆都建立了档案信息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催生了电子政府的建立。二是档案信息服务。数字环境也给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服务带来机遇和挑战。数字环境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加速了文件与档案的一体化进程。但是档案工作人员的观念、意识以及安全问题成为档案工作新时期面临的挑战。[5]

档案事业工作与专门档案管理。该知识群包括四个研究热点,一是档案工作事业,关键词有档案工作、档案事业、档案利用。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档案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二是专门档案管理,包括人事档案、信用档案和档案管理。专门档案是我国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我国档案资源、服务地方经济、提供特色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信用档案的建设,对我国诚实守信的和谐社会建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档案法》。《档案法》作为我国档案事业的一部规范性法律文件,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历史记录,在传承、弘扬民间文化,发掘民族文化资源,研究各民族历史,进行民族传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档案管理模式及安全管理。该知识群包括两个研究热点,一是档案管理模式。信息化和市场化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改变了传统档案的载体、管理对象、服务方式等,引起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二是档案安全管理。档案的安全工作一直受到国家领导和档案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从对纸质档案载体安全的保护,到新形势下电子档案、电子文件安全保密工作,一直是国家重视、学者研究的热点。

4 总结与预测

分析可知,我国档案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除受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影响外,还受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影响。表现为:既有传统理论内容的继续研究,但更多地已关注网络环境下新的理论和应用。

具体表现为: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依旧,新的应用理论逐渐增多。文件运动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现行文件、档案立法等依然是研究的热点,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文件、数字档案、档案信息化等研究成为研究者更关注的热点。[6]二是一些传统的理论和专门档案依旧是热点,但新型专门档案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三是传统理论在新形势下应用得到拓展。传统的文件运动理论对电子文件适用的修正,传统的档案安全管理在数字化时代要做好电子文件的安全与保密工作。四是信息化催生的档案工作新变化,包括电子文件产生、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府、档案网站的建设和数字档案馆等。五是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虽然档案馆的文化功能是档案学研究的老话题,但近年来有关发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为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研究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近年来档案学界研究的热点。

未来,从新技术变革的趋势看,电子文件、数字档案、数字信息资源、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仍是未来档案工作研究的热点。从国家繁荣文化事业的战略看,未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发挥仍然是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也持续升温。从政治改革和诚信社会建立看,政府信息公开、开放利用,信用档案依旧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2): 88-92

[2]王玮.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工作[D].成都:四川大学,2005

[3]桑丹.现行文件开放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7

[4]张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分析[J].浙江档案,2011(5):28-31

[5]谭远宏,赵云.论数字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J].兰台世界,2005(11):20-21

[6]傅荣校,周雪.十年来档案学研究成果简要评述[J].档案学通讯,2010(2):4-7

政治热点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时政热点 历史与社会教学 实践环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大事,小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史为鉴,使人明智。昨天的时政热点已成为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时政热点就是明天的历史。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增加时政热点,这既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的要求之一,又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性质的需要和提升历史与社会教学质量的必经途径。但许多历史与社会教师并没有充分重视这一块,认为反正历史与社会是开卷考试,到考试时查一下就可以了。所以往往是快临近学业考试了,才把近半年的时政热点收集起来,印发给学生看看,带入考场。但结果并不理想,这种方式可勉强应付选择题,遇上非选择题就不灵验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我认为是时政热点没有真正地走进历史与社会教学。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时政热点切实走进历史与社会课堂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师生双方面的努力,缺一不可。

一、教师将时政热点引入历史与社会教学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途中的指路人。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应抛弃应试教育思想,致力于改革课堂教学,充分挖掘、研究时政热点,创设情境,将之引入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之有趣、思之有味。

1.备课。教师应将时政热点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时事政治内容相联系,使基本理论更具体、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时政播报。每节课开始时抽出2到5分钟,简洁、快捷地播报新闻。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做,有效地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了知识。

3.用时政热点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将具体的操作步骤概括为三步。(1)准备环节:搜集社会热点。教师应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信息。(2)基础环节:仔细研究社会热点,找到和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结合点。教师应将热点信息与教材知识点巧妙地结合起来,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3)关键环节:课堂中运用社会热点创设历史与社会教学情景。这也是时政热点切实走进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落脚点。

4.将时政热点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以2009年台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社会・思品试题卷》为例。其中,非选择题的1、2、3题,直接考到时政,涉及美国大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以奥运会为背景资料出了9、10题,以《食品安全法》为资料出了13、14题,以打击索马里海盗为背景资料出了17、18、19题。非选择题里的“追溯历史”部分以2009年是“”9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出题,“热点追踪”以“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为资料出题,“两岸新篇”以两岸“三通”、“台州将成为大陆向台湾开放的港口之一”出题。

5.指导学生做社会调查。结合综合探究课,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点滴知识都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和升华。

6.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政治小论文具有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在社会政治考试中也曾出现过这种题型。通过撰写政治小论文,教师可以促使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小论文的撰写,开始要多鼓励,多引导。

二、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和把握时政热点

良好的氛围可以促使人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养成关注时政热点的习惯,营造随时随地关心时政热点的良好氛围,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和把握时政热点,逐渐形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态度和价值观。

1.设置时政专栏。在黑板报设置“时政热点”和“时政热点点评”专栏,安排关心时事、有条件获取时政新闻的学生负责每天把时政新闻抄写在专栏里,无需太多,每天的头条新闻即可。学生可以固定,最好能够轮流。“时政热点点评”专栏,起初可以老师带头作一些简单的点评,带动学生作点评。专栏每天刷新一次。若学习时间太紧张,也可一周刷新一次。

2.阅读报刊。班级征订《台州日报》、《中学生时政报》、《半月谈》等报纸杂志,学生每日课余时间抽空阅读,养成爱读书看报的好习惯,积累时政知识。

3.观看时政节目。学生每天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周末还可以看每周评论等节目,有兴趣的同学做好摘记。

4.举办时政讲座。学生自己搜集时政热点,结合历史与社会课本里的知识点,定期举办时政讲座,发表自己的评论。老师可以先做范例,抛砖引玉,而后培养骨干,骨干再带动其他。

5.家校协作。利用家长资源,邀请有条件的家长来学校,结合他们的职业,讲讲时政,这样会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将时政热点引入历史与社会教学;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和把握时政热点。师生协力,必能有效提高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政治热点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初中政治课 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要积极改进中小学的思品课和政治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这说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已为国家所关注,因此,初中政治课教师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承担起所要担当的历史责任。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显著特征,我们要使学生改变过去那种被动、机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体现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程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举例、讨论、辩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另外,可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生动直观的画面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重视教学研究的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一、改进教学方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学生需要通过教师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兴趣的增强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所谓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入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理论联系社会、学生的实际是激发和端正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例如,近年来,我指导初三学生进行以“家乡的变迁”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要求他们抓住两个关键时期进行前后对比,一个是家乡解放前后,另一个是家乡改革开放前后。通过社会调查和考察,搜集材料与写调查报告,学生增强了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新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提高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专多能、综合素质过硬、总能给学生以新鲜感的有活力的老师。我始终认为要让学生喜欢政治课,老师必须首先让学生喜欢自己。那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理论、常规教学手段外,能歌善舞、表演才能、绘画才能、幽默感等素质也必不可少,这些素质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品位,而且可以使教师具有吸引力和活力。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设计一些好的板书,在课堂上使用幽默的语言,适当穿插一些时政故事,采用歌曲导入,等等。这样,每一节课学生们都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用好新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教师必须使实际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和学生思想实际相贴近,进行生动活泼形象化教学。例如,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举例说明原理时,尽量做到:用中少用洋,用今少用古,用近少用远,用熟悉少用生疏,用正面少用反面的事例。这样使农村学生不因地域的差异、知识视野的狭窄而对原理、概念、观点的理解产生困难,觉得枯燥无味,同时,使学生感到从思想政治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确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重新修订后的初中政治课本,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讲道理浅显明白,每一课都有一些动人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事例,有较完整的“阅读与思考”资料,有形如“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填一填”、“比一比”、“试一试”、“做一做”等小栏目,还有活动设计。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兴趣去读,并且大体上都能读懂。在让学生阅读时,我们可先根据课文内容、教学要求,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可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寻求答案,解决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限定学生阅读时间、阅读方式。有的课文需要细读的,学生要勾画重点,思考问题,给的时间就长一点,有的只要学生大概了解一下内容的,学生跳读一下即可。一般情况下两者要结合起来,跳读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整体框架内容,细读部分章节有利于深挖内容的本质东西,拓展知识点。阅读以默读为主,但对一些需要强记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对一些小故事,可让个别同学朗读或讲解,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以情感人,以理明人,以事励人。教师组织学生读书,可以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并培养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自主进行知识架构,价值取向和思维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能得到升华,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三、倡导合作精神,开展探究性学习

要让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要转变角色,即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在教学上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倡导一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进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放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讲、多行。重视每一位同学的见解,赏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对一些问题的思考,鼓励同桌合作求答案,同桌之间时有争议,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鼓励同桌经常互查学习笔记,互查作业情况,互相监督,共同提高。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以自主或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要选取恰当的资源,以教本内容为重点,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材内容,要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教师要恰当地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探究问题的确立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

如我在教初一政治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论文,题目不限,时间为一个星期。初一学生还没写过论文,我就适当指导学生论文格式,给一定的参考题目,平时关注学生论文的进展情况,与他们探讨。主要还是学生自己去关注生活,发现问题,查寻资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很多学生为了进一步掌握写论文的技巧,便去书店查资料,或问家长。为了寻求一个好的论题,学生关注电视报纸上的新闻,平时谈的话题也经常是问其他同学论文的进展情况。从学生的论文题便可看出学生涉猎的知识范围是广泛的,如《如何把握学习的新节奏》、《文明行为也是投资环境》、《如何让家乡更美》、《如何学会自我保护》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拓展了知识面,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四、知行相统一,开好活动这一课

初中政治教材中均安排了活动训练这项内容,并且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初中政治课活动内容丰富,设计的许多活动有较好的操作性。有些小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便能进行,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育效果。课后的活动,不是要学生重复书本上的名词、概念,去机械地重复那些知识,而是紧扣每课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让他们通过认真思考,去回答一些问题,去活动和实践一下,获得自己的体验,以达到巩固和提高认识、启发思想的目的。

如我在讲授初三政治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时,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活动,要求学生制作一张表格,把他们认为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事情列出来,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发言踊跃。通过此活动,学生明确了什么是责任、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强化了“要做一个道德高尚有责任感的人”的体验。

五、加强热点教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热点问题教学应有“趁热吃”的时间观念,教师要“目锐”“手快”,既要及时把握热点大事,又能随机融入到教学中去。首先,在热点问题产生的第一时间及时把握它。其意义在于借助热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拉近,“趁热”深化教学。其次,在热点问题发生重大变化的第一时间敏锐地把握它。这样以“特写”的方式,让学生更“现实”地透过热点问题的最新反映,深入运用知识揭示其本质,深化对当前社会现象的认识。一句话,热点问题发生时“注视”它,热点问题有重大变化时“抓住”它,热点问题教学就能始终与社会发展趋同,教学活动不但凸显时效性,而且具有吸引力。

政治开卷考试,强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点、原理,分析解决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社会热点为主线,开展“校园话题、学生论坛、教师观点、身边事、大家谈”等活动,或于教学中直接渗透社会热点、典型材料教学方法等,这样,既扩充了课堂知识容量,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及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六、充分利用各种教具,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意选用教具,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讲“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的内容时,我挂上彩色大地图,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川、佳境名胜,一一跃然纸上。讲“为人民服务”,用投影机打出的大幅画像,那浓眉英姿、微笑神态,使学生感到了他那博襟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讲“发挥艰苦奋斗精神”时,我把从校园里拾来的白生生的大块面包摆上讲台,让同学们背诵“锄禾日当午……”,并展开讨论。

我还把现代化教学方法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通过运用图片、电视、录像、幻灯、多媒体等教学设施,让生动形象的“图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觉悟。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和生活的主人。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过程已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按照意见要求,更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新课程标准”,2006.

[2]李春生.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新理念[M].教育出版社,2005.

政治热点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研究热点与趋势;CSSCI;关键词分析;核心作者群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1999年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出口不畅的问题逐渐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研究的视野在延伸,研究的领域在扩大,研究的成果不断丰富,研究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已有研究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做了回顾总结。如姜继红通过中国教育网搜索到2001年至2004年期间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文章有1114篇,但这些研究大多笼统地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而没有注意运用有关理论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产生的原因、采取的措施与对策等进行研究。[1]蓝洁和唐德海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有不同的焦点,多学科复合视角的高等教育就业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理论演绎及问题解决向度上,已有研究成果呈现诸多不足。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趋势将在学科视角的切入、多学科复合视角的交叉领域、理论演绎、实证研究成果的理论提升等方面寻求新的研究思路和发展。[2]赖德胜、孟大虎等指出,与国外文献相比,国内已有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用基本的供给―需求分析工具所进行的总体研究基本没有;二是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紧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对已就业多年的大学毕业生、对其他青年群体的收益水平和福利状况有何影响,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讨论;三是对于当代中国这个典型的转轨经济体来说,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可能更复杂,来源更广泛,但国内已有研究在分析视角上仍显得不够丰富,无法对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前面透彻的把握。[3]范围和高耀明以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收录的1979―2008年间“高等教育专题”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中的4253篇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将“就业及就业指导”作为二级主题置于一级主题“高等学校教与学”之下,1979年至2008年期间共有就业及就业指导的高被引论文153篇,占全部高等教育研究主题高被引论文数量的9%。[4]

运用CSSCI所提供的论文关键词的频率、变化趋势以及论文的被引次数可以揭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5]顺承这一思路,运用CSSCI数据库统计出2001―2008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标引5次及以上)和高被引论著(标引4次及以上),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和高被引论著的分析来揭示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的热点和趋势。另外,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里的作者发文和作者被引情况来统计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群的研究活动可以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基本态势。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体现了论文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上讲,高频率的关键词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常规研究指向或某一阶段内的学术热点;高被引论文在学界有两层含义,其一预示着该论文的质量较高,其二说明该论文在学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程度。[6]因此,将从高频率的关键词和高被引论文两个方面来分析2001―2008年间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研究热点。

表1列出了2001―2008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论文中标引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23个;表2列出了2001―2008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被引达4次及以上的18篇论著。

表1 2001―2008年论文中标引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

从表1可以看出,在23个关键词中,“教育”和“指导”遥遥领先,总标引次数达121次,表明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对大学生自身的关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表2中“就业能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观念”、“性别”等与大学生自身有关的关键词标引达78次。与此相应,在高被引论著中,仅在篇名上与大学生自身相关的就有5篇,这些论著总被引频数高达31次。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持续关注的另一个热点是就业环境。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大学生就业也经历了从分配到择业的转变,就业的环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表1中与此相关的关键词比较多,如“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政策”、“就业政策”、“对策”等。从表2来看,与这一主题相关联的论著有5篇,这些论著总被引频数高达61次,远高于其他的研究热点。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趋势分析

通过对表1和表2的解读,不仅可以了解到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热点,还可以大体上认识研究热点、主要研究角度和主要研究方法的变化,了解变化的基本趋势。

从表1关键词标引次数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焦点逐步转向对微观的大学生自身和宏观的就业环境的关注。

对微观的大学生自身的关注,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是研究者的视线逐渐回归到高等教育的主体――学生个人身上。从表1可以看到,“就业能力”、“社会资本”等关键词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高被引论著的篇名中出现“就业能力”和“社会资本”的更是多达5篇。而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综合素质、学校的培养模式、受教育的效果直接就体现在其“就业能力”等方面。

表3 2001―2008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核心作者群

序号 作者姓名 发文量 被引量 作者机构

1 曹殊 5 5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2 池忠军 5 5 中国矿业大学

3 杨伟国 4 11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4 胡解旺 4 5 嘉兴学院

5 李家华 3 16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6 姚裕群 3 6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7 冯华 3 5 北京师范大学

8 贾利军 3 4 南京师范大学

9 林惠青 3 4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10 曾湘泉 2 27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1 周济 2 10 教育部

12 郑洁 2 9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13 吴庆 2 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系

14 李颖 2 6 华南理工大学

15 黄敬宝 2 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

16 赵立卫 2 4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宏观的就业环境比较复杂,虽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加以研究,但从整体趋势上来看,对就业环境的研究依然是今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曾湘泉的专著《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学术论文《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5年间被引频次达到了47次,就说明了学者们对就业环境的持续关注。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趋势还可以从主要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方面进行分析。从表2可以看到,18篇高被引论著主要采用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视角,分别为7篇、6篇和4篇。研究方法以实证居多,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高被引论著达10篇。这说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由定性向定量转变。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核心作者群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也产生了这一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利用CSSCI操作平台,检索出2001―2008年间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共65人,以这65人为初选名单,统计他们发文的被引次数,将被引4次及以上的统计在内,统计结果如表3。

以表3来看,这16人可以看做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因为一方面他们在大学生就业问题领域发文较多(2篇及以上),另一方面他们的论著被引频次较高,说明有较强的学术影响。以数据为例,这16人论著总数达到47篇,占5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论著总量663篇的7.09%;16人论著总被引次数为129次,占5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论著总被引次数773次的16.69%。由此可见,他们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前沿作者中的地位显著。

在16名作者中,属于高等院校的有13人,占总数的81.25%,体现出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主力军作用。从核心作者机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地。

五、结论

通过运用CSSCI数据库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热点、趋势以及核心作者群的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研究的热点来看,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对大学生自身的关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就业环境也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

第二,从研究的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焦点逐步转向对微观的大学生自身和宏观的就业环境的关注。研究方法上已由定性向定量转变。

第三,从核心作者群来看,16人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他们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前沿作者中的地位显著,主要来自高等院校,并且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参考文献

[1]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8.

[2]蓝洁,唐德海.多学科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5(5):85-88.

[3]赖德胜,孟大虎.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7.

[4]范围,高耀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1979―2008[J].高等教育研究,2010(2):45-47.

[5]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98-212.

[6]王沛沛.青年研究中的热点、趋势及核心作者群分析――基于CSSCI(1998―2008)的研究[J].青年研究,2010(1):88-93.

政治热点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政治;中考;主观题;解题能力

广州中考政治试题中主观题属于开卷部分,共6个问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一、中考政治试题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广州的政治中考,主观题考查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思维要求越来越发散,每道题要求综合调动的知识范围跨度越来越大。试题特点如下:

(一)从内容上和考点上看。1、“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和论述。如2013年试卷第19题用微博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就竞选学生干部的话题说出自己的看法;2012年第21题材料阅读题材料是中学生消费维权;2011年第23题是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2010年第21题中其中一问是关于学生心目中的低碳生活方式。2、紧跟热点问题,时代特征凸显。试题注重时政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反映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2013年第18题有关十内容;2012年18题关于全省民族团结对应了当年热点和平解放60周年,第22题关于扶贫工作会议对应了当年热点提高扶贫标准;2011年第19题展示一个真实中国;2010年第21题关于上海世博会。3、区域特色突出。试题注意联系地方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发展。2013年第21题关于人口流动情况,都涉及到广东的实际情况;2012年的试题第18题关于广东省全省民族团结,第20题关于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是试题第21题涉及岭南文化;2010年第22题选取的材料是广州市某学校的事例。

(二)从出题形式上看。1、图文并茂。图包括漫画、图表和表格,信息生动直观,令人一目了然。2013年第21题、第22题分别出现饼图和表格;2012年第21题使用表格展示材料;2011年第21题以10张精美图片来展示岭南文化,第23题以漫画形式演示生活垃圾分类流程;2010年第21题有上海世博会彩色样图。2、形式多样。试题提问方式有直接设问类、归纳类、图表分析类、建议类、启示类、活动与探究类。还有一类是联系实际写自己的做法或看法,姑且将此看做生活类。

(三)从考查的目的看。中考政治出题的趋势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开放类的题型越来越多,情境设置多样性;设问参与开放性;答案多元性。

实际上,分析能力正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政治考题不管怎么变化,也仍然会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二、对策

针对广州中考政治试题命题原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着手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一)关注时事热点,提高分析能力。首先,平时授课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意识。老师教育学生要随时随地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广采博收时政要闻;要求学生在了解热点过程中不仅关注感性的东西,更要运用政治学科知识对其进行理性思考,从而使学科知识得到深化和拓展,热点知识得到理解和升华。其次,时事热点为话题导入课堂教学。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新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兴趣。再次,把看新闻当做作业布置给学生,要求分析每一个时事热点,找出尽可能多的教材知识结合点。尝试自己去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二)掌握基本知识,融汇贯通。在学习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熟悉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要融会贯通,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同时要解决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树立学科知识体系。

(三)加强题型训练,研究解题思路、方法,总结答题的规律。问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答题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读”,即认真读题,理解题目所给材料的内容以及所提出的问题,确定知识点。有些时政题借助图表来考查考生,解答这类考题要先审读图表材料,包括审标题、图表和注释。二“找”,即在“读”的基础上找出题中的关键词,明确题目的要求;三“联”,即在“找”的基础上将题中关键词与课本知识以及自身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寻找相关的知识点;四“结”,即总结前面分析、联系所得到的知识点,分点、多角度组织好答案。

“启示类”“倡议类”“建议类”问题在近几年的试题中逐渐增多,复习要求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想想“我应该怎么做”。关注国家、社会的“模范”“感动人物”的评选材料,学会分析这些先进模范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与优秀品质,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活动与探究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起到了较强的导向作用。这类试题主要有调查报告、活动设计、撰写小论文等形式。

调查报告的撰写,在格式和内容上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标题。要符合调查的主题。第二部分,引言。这部分要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等。第三部分,主体。具体叙述调查的基本情况,列举典型事例和数据,并恰当地议论和分析,概括出经验和规律。第四部分,结论和建议。

活动设计类,包括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目的。它的设计必须依据主题、筹划活动准备、设计活动步骤。

小论文类。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书写政治小论文可采用“三步法”。第一步:“引”。即从提供的材料中引出论点。第二步:“论”。即依据材料,针对论点,选取论据,联系社会热点,发表议论。通过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第三步:“结”。即结论。或总结全文、重申论点,或提出希望、发出号召等。

需要注意:中考试题说到底是对考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些能力的培养又是通过做一定量的习题来完成的。

参考文献

[1] 陈纪芳.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主观题的解题能力[J].学周刊,2012年14期.

[2] 赵强.中考政治主观题如何找全答题角度[J].文理导航, 2012年第17期.

[3] 魏艳华.关注时政热点 提高应考水平[J].教育学,2012年第6期.

上一篇:中心思想论文范文 下一篇:创新政治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