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3-07-19 11:05:04

政治哲学常识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思想;有效教学

何为“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给出的通俗解释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简单来说,有效教学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学业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所学内容懂了、会了,并且还产生了学习兴趣。那么,面对高中政治枯燥、乏味的哲学常识,我们该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把哲学常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高中政治大都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高中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改之前过分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的弊端,课程的准备、实施要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为生活服务。高中哲学思想深奥、抽象、枯燥,单纯的理论记忆很容易让学生厌烦,因此,在哲学教学中,教师要恰当运用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哲学的基本观点、原理融入与学生相关的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相应的哲学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感悟哲学常识的伟大内涵。

教师把哲学常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不仅仅指用生活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枯燥的哲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常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比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哲学常识的本质就是对生活实践的体验,高中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经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困惑,因此,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哲学常识来解决自己的难题,多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实现哲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结合。

教师有效将深奥的哲学常识与学生普遍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在实际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不仅仅让学生对哲学理念有了一定的亲切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实践中对哲学常识的进一步认知,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有效教学的实施。

二、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政治课的哲学理论深奥、抽象、复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常常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除了讲述理论知识还是讲述理论知识,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学生被动接受、记忆知识点,学习兴趣受到极大压抑,无法保证哲学理论教学的有效实施。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情境和课堂学习氛围,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在遇到抽象的哲学理论时,教师可以很好地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视频、动画等播放功能,把复杂的哲学理论用学生易懂的图片或者其他形式呈现出来,缩短了信息在学生头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再现教学内容中的各类场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哲学思想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哲学理论的不同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总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不仅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同时也符合高中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那么,在高中政治哲学理论教学中,我们该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

首先,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摆正自己的位置。高中政治老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平等、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把学生从“听众”“观众”的角色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敢于并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在哲学常识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留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方案的设置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而不是继续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学习完实践和真理的哲学理论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相关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所学的哲学理论分析材料。这样,学生自由谈论、分析,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不断的讨论过程中巩固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高效教学。

总之,如何实现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的有效性教学一直是高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丰富自己对哲学思想理论的认知,同时也要熟知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为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创造出一个适合本班学生的高效的高中政治哲学常识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燕.高中思想政治哲学课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第2篇

一、葛兰西的哲学思想的内涵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人们通过语言使自己与他人、与外界建立起清晰明确的联系,从而形成了对世界的看法,产生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哲学恰恰就包含在具体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之中,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哲学都不可能绝对自在,都必然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和所处语境相互交融。所以,要理解一个民族的哲学必须也同时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因为,前者是以后者为依托和底蕴的。而一个民族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传统往往会从该民族的语言习惯中流露出来。语言可以看作是民族文化的折射,故哲学与文化史的内在交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语言中体现出来。正是基于这一点,葛兰西提出的哲学观包含在语言之中,包含在每个人的语言之中。对于常识和民间宗教,葛兰西认为,常识是历史的产物和历史过程的组成部分。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都留下了“常识”的沉淀,它既是哲学发展历史过程中保留至今的印迹,也是每一哲学精华思想的历史的有效性的凭证。它不是僵死不动的,而是不断地用科学思想和进入日常生活的哲学观点丰富着自身,是同时包含着新旧哲学思潮的一个相对僵硬的阶段。而宗教问题,“不是从忏悔意义上,而是从一种世界观和一种相应的行为准则之间的世俗意义的信仰统一上来注意”[1](P236),它是断片化的常识要素之一。由此可见,在葛兰西看来,哲学也就是哲学史。既然如此,那么常识和宗教作为历史发展的印迹,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哲学思想,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生活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该时期广泛存在的常识和宗教表示认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它们所包含的世界观的一种不自觉的、不加批判的接受。总之,在第一个层次中,葛兰西极力打破那种把哲学看作是“由特定范围内的专家或专业的和系统的哲学家所从事的专门的智力活动”的陈旧观念,强调哲学以语言、常识、民间宗教的形式普遍地存在于人民大众之中。如葛兰西所论述的:“在职业哲学家、哲学领域中的‘专家’与其余的人之间存在着不是‘质的’,而仅是‘量的’差别。”[1](P259)而这种量的区别指的是他们之间思考方式的不同:一种是零散的、不自觉的思考,一种是批判的、自觉的思考。因此,在证明了所有人都是哲学家,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各有一套哲学之后,葛兰西紧接着就进入了第二个层次,即注意和批评的层次,也是职业哲学家所关注的层次。因为语言、常识和民间宗教虽都暗含着某种特定的世界观,但它毕竟是以一种零散的、不系统的、非批判的和偶发的方式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应该对这种世界观进行分析和批判,即哲学就是对宗教和常识的批判和克服。关于这一点,葛兰西在《狱中扎记》中这样论述:“它首先必须是对‘常识’的一种批判,尽管在最初它是把自身建立在常识的基础上———这种综合的目的必然是批判这些问题,证明它们的真正价值以及它们作为智识链条上已被替代的环节所具有的意义,并且确定新的当代的问题是什么,旧的问题现在应当怎样去分析。”[1](P241)因此,从葛兰西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所提倡的哲学家的哲学不是局限于书斋里的纯粹理性的思辨、演绎,而是根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而又超越于日常生活的。因为思想和行动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即使行动中所暗含的世界观只是外在胚胎状态,是偶然地和在瞬间表现出来的。所以,那种局限于哲学家头脑中的抽象思考是不能称为哲学的。真正的哲学不是理论教条,而是一种实践,一种历史性的政治实践。因此,人们往往把葛兰西的哲学称为实践哲学,也是其哲学思想最具有意义的一点。这种思想和那种仅仅将实践单纯地归为认识论范畴来理解的观点相比较而言,显然是深刻的。

二、葛兰西的大众哲学思想中的积极意义

当然,葛兰西在强调哲学的实践性,强调思想和行动本身的一致性时,也看到在某些情况下,思想和行动之间存在着断裂。这种断裂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历史制度的更深刻的对立。因此,葛兰西在论述哲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时,更看重的是现实政治活动的意义。哲学与政治不可分割,对于一种世界观的选择和批判同样是一件政治性的事情。职业哲学家的哲学活动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日常现实生活的批判,更是要通过政治活动将一种新的世界观在人民大众中传播开来,从而提高全体民众的道德水平。即“批判地传布已发现的真理。把它们所谓‘社会化’,从而把它们变成实践活动的基础,变成人们协调一致和活动的要素,变成人们精神和道德的结构要素”。换句话说,是要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1](P235)。以此为据,葛兰西详细论述了实现“哲学的世界化”的途径,提出了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政治社会理论,如“有机知识分子”、“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政治国家”等。葛兰西认为要想使无产阶级大众获得真正的解放,首先必须通过政党构造本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然后通过有机知识分子构建本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力图使这种意识形态为人民大众普遍接受,成为整个社会的世界观,从而在市民社会范围内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进而政治国家。只有这样,人民大众才能摆脱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双重统治,获得真正的自由。综上所述,葛兰西在对哲学概念重新阐述时,始终关注人民大众。因为人民大众是实践的主体,哲学要想实现自身改造世界的终极理想,就必须使哲学与人民大众的日常意识和社会心理融为一体,为人民大众所内化。只有这样,哲学才不会流于现实生活表面,才会比单纯的理论教化更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因此,葛兰西通过实践哲学,不仅要解构暗含于常识、宗教中的旧世界观,更要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新的世界观,并通过政治运动(意识形态革命)达到真正改变世界,为人民大众构建一个合理化社会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也可以把葛兰西的哲学观称为“大众哲学观”。

作者:李金锴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常识;学习;哲学;政治;意义;教师素质

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的共同目标。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面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其决定着个人的发展方向,并能为个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单就高中的政治课而言,本身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大板块,其内容设置各有其道理,各有其必要性。教师的素质会直接影响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绘产生更长远的影响。

一、经济常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经济常识是指与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许多经济现象,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之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离不开经济。人人都要懂得有经济的基本知识。从家庭和个人的角度来看,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菜,样样不能少,水电煤气都得交费。每个家庭的收入的开支,不可能一分钱不多、一分钱不少。钱不够用的时候怎么办?有余钱的时候怎么办?是把它存到银行,还是购买债券、股票?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情况就更加复杂了。春夏秋冬,农民生产出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棉花;机器运转,工人生产出食品、布匹、机床、煤炭、汽车和楼房。在工厂,有的厂家赚钱,有的却亏损。在农村,有的时候卖猪难,有的时候卖猪易。人们买东西,有的时候拿现金有的拿支票,还有的人用信用卡;有的东西要预付款,有的东西可以赊销。有些时候地方的农民脱贫的时间还不长,有些地方的农民却早已实现了“楼上楼下,电视电话”。

学习经济常识,有助于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况,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懂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光明前景,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而逐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志向;有助于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做有经济头脑的人。今天的中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时,将面临更加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我们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做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学习经济常识,可以使我们逐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二、学习哲学一生受用

人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当然,一个人要有所作为,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而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但是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具体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认识的根源讲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认识的水平与实践的次数成正比。具体到每个人,能否进步和进步大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于能否善于使自己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使具体经验上升为一般,能否在理论指导下实践,能否用理论总结实践经验,赋予工作经验以理论的意义,这是所有人能否做好工作,不断进步提高的一个共同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学习哲学,也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学习政治的意义突出

学习政治常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政治常识对高中生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意义:①培养: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学校培养出的大批具有高度觉悟的人才既是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主力军,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②导向:中学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知识和陶冶情操的关系,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③保证:只有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才能使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是用科学的思想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的重要保证;④促进: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主动性,促进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四、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将政治课开展好,政治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拥有扎实、渊博的专业知识,是对政治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其次,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具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性,要时刻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再次,具备丰富的教学技能,要能长久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幽默的语言、可亲的教态、个人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高中哲学常识是辩证的理论体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哲学角度来探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如今,高中生在处理问题时不善于深入思考,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效结合,主张从哲学角度辩证的分析问题,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因而,它对高中生思维能力的拓展有重要作用。

一、现状分析

1、高中哲学常识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包括的基本观点:有关世界本原方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因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就要遵循客观规律;关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方面:“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并处于运动、变化的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因而人们必须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关于事物矛盾方面:矛盾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因而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用矛盾分析法”;关于事物的变化状态方面:事物的变化是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强调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坚持内、外因的统一。具有的基本特征:它是辩证思维,强调对事物的认识要一分为二;它是实践思维,不要盲从权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全面思维,认识事物要防止片面性;它是创新思维,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反对割裂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但又不局限于历史和现实,而是要超越现实和改造现实,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求。

2、“思维能力是指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以及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包括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内容。其中,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它旨在通过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从而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别分析。具有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对事物进行说理的特点。

3、高中生习惯形象思维,对抽象的哲学常识理解起来存在着一定难度,加上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哲学是枯燥、乏味的东西;同时,上海地区采取“3+1”的高考政策,使得选修政治课的学生很少。学生对政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哲学的积极性,想要通过哲学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就存在着一定的阻力。其次,这个时期学生的想象模仿能力较强而分析概括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善于描写和叙事却不善于说理和议论,在做阅读理解时能够对语言文字所指示的含义及其运用做出较好的理解,而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不能做出深入分析,更不能很好概括,缺乏思辨能力,更不用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运用。再次,教师普遍意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如何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就存在困难。因为,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良好的辩证思维。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在高中哲学常识教学中,该怎样通过哲学常识的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笔者作了如下分析。

1、师生共同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

首先,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其意识到学习哲学的重要性,能够学会从哲学角度辩证的认识问题。其次,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其提高自身素质。能够进行知识结构的自我补偿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增强跨学科的研究,在教学中以哲学课为中心,注重哲学与语文、数学等学课间的有效结合。这样即可以帮助增强哲学课的趣味性,也能够转变学生认为哲学是“枯燥、乏味”的错误观念。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去解决其它学科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

2、通过学习哲学的本性性知识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哲学是思辨的哲学。通过对世界本原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世界的本质而且还可以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即运用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科学认识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通过两点论和重点论地学习,在处理问题时就能避免“一刀切”的情况发生,能有重点的解决现实问题;通过对哲学常识中有关认识过程的学习,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所学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通过对内外因的学习,意识到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然而外界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如果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就会影响到学习效果。

3、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倡在认识问题时,要符合认识规律和遵循逻辑规则,要注意把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升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要拥有科学的思维,就必须抛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惯性;要树立创新意识,就必须告别“因?攀鼐伞钡乃枷胧?浚?幻孕湃ㄍ??芰⒆闶导?W苤???诱?迳习盐湛蒲У乃嘉?椒ǎ?灰云?湃??诖?砦侍馐本突嵘僮咄渎贰?nbsp;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我们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离不开思维活动。只有科学的思维才能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达到预期目的。因此,从小养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学习哲学常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懂得它的内涵和实质,并且能运用它的观点、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学与用的完美结合。”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处理问题时拥有本体性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怎样从一个角度切入、怎样从全局着手、把握问题才是关键。因而,我们学习哲学常识就是要学会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在解决问题时就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就会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认识问题;对高中生来说,也会在学习其它课程时也能“柳暗花明”。在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就会积极地看问题:当遭受挫折时,能运用哲学中有关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有机统一原理,告诫自己“挫折”只是暂时的,美好的未来就在不远处;当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时,不会迷信他人的说法,能用因果联系的知识探究事实的真想,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处理理想与现实的问题时,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理想,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新一代“四有”新人。

综上述,哲学常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只是初步探析还有不足之处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高中三年级思想政治教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7.

[2]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3]黄源生.思辨缺席[j].思想政治与思相政治教学,1998(7).

[4]栗玖玲.多媒体网络与中学思政政治思辨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7(8).

[5]张巧萍.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6]吴信孟.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21).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第5篇

近年来,我的学术兴趣已放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民主改革上。如同人们所知道的,16及17世纪,欧洲仍处于落后的阶段。但18世纪起,从偏僻的苏格兰突然爆发式地发生了启蒙运动,迅速扩及英格兰和欧洲、美国,18世纪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及因此而出现的社会政治改革,都是人类文明史未曾有过的创造性阶段。今天的中国所面临的就差不多是类似的挑战。

而对启蒙运动,我最推崇的不是别人,而是当时的道德哲学家托马斯·里德(Thomas Reid),他做到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哲学系主任,这个位子在他之前亚当·斯密及其老师哈奇森都坐过。里德对这个时代貌似深奥的哲学不感兴趣,认为它对普遍的文明意义不大。因此他倡导一种常识哲学,它的前提是自然神学,认为无论人与自然都有不证自明的经验道理存在,人类本身就有真理之光,因此他主张人们要在不脱离经验下追求系统的科学知识,需以经验为前提,追求公平正义。这是一种最朴素的哲学经验主义和道德人本主义,它造成了第一次人类科学技术飞跃式的进步。而他的道德人本主义则促成了个人主体意识的抬头。

美国开国元勋的那一代,拉什医生(Benjamin Rush)在爱丁堡大学留学,他就把常识哲学介绍给他的美国政论家朋友潘恩,并建议潘恩出书时以《常识》为名。这本《常识》对美国的独立建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的常识哲学甚至也影响到杰斐逊,他起草的《独立宣言》就把人的平等、公义概念等常识哲学的基本命题放了进去。杰斐逊后来成为第三任总统,他就根据常识来治国,他替美国规划的一套“制衡式民主”就很合乎常识。在政治上,以常识治国的意思就是重视人类需求公平正义的天性,并为这种天性设计出一套可长可久的制度。

人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官本位社会,官民在权利上不对等,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视贫富为个人的事而对人民权利疏于照顾,而官场上贪污腐化泛滥的原因。而随着时代的改革,中国人民的人的意识已经抬头,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已将走向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用新的常识标准治国、建立制度、惩治贪腐、规划出照顾人民的福利安全体系,而人们也知道这种划时代的大改革,绝不可能只靠官僚体系来完成,一定要靠着社会的多元制衡才可能落实。

我不主张西方式的民主,但我对媒体的自由和监督则寄予厚望。中国已需要根据常识来发展出一套自己的国家方案。邓小平时代,中国自主的力量不足,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到了现在,中国已开始崛起,不能再走一步算一步,而是需有整套蓝图为腹案,大步地向未来前进。我最近看新兴国家的发展,无论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印尼、巴基斯坦、蒙古,几乎每个国家都出现了反贪及人民幸福的问题,如果中国以新的常识治国,发展出一套均富模式,不但其他新兴国家乐于效法,对西方社会也会有启发,这才是中国对世界做贡献。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第6篇

一、为什么政治教学不受欢迎

政治教学当前面临的最大尴尬在于学生不喜欢政治课,就如同失去了观众的演员一样。笔者以为导致政治教学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内容存在着先天缺陷。目前的教材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书本薄,内容少,有效内容更少,并存在脱离实际的倾向。如经济常识中对于现实经济现象关注太少,且原则内容多而具体内容少,缺乏可操作性;哲学常识对于哲学史上的基本观点涉及太少,历史上那么多的哲学大家被全部屏蔽,大大地削弱了哲学常识的思辨性;政治常识中对于我国政治体制的运行和改革涉及太少,对目前国家发展的状况涉及太少等。内容上的缺陷给学生留下了“政治就是条条框框”的印象。有人认为因为政治太抽象所以学生不喜欢。其实抽象性是政治的最大特点,没有抽象性政治学科就失去了灵魂。对这些高度抽象的东西学生却表现出高度的兴趣,下课之后还有学生追着要和我辩论。所以解决政治课的困境不在于如何把抽象的东西变成直观的,而在于如何把抽象的东西讲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所以政治课目前的困境是由教材的内容缺陷所决定的,只有改革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知识含量,打造知识型政治教学,让学生觉得学习有用,政治教学改革才有成功的希望。互联网就是我们充实教学内容,打造知识型政治教学的强大工具。

二、借助互联网打造知识型政治教学

互联网拥有其他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特点:开放性、互动性和共享性。因其开放性和共享性可以作为师生资料共享的平台;因其互动性可以作为师生交流情感和经验的虚拟空间等等。互联网还拥有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为我们提供巨量的教学信息。这些传统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特点和功能为我们打造知识型教学提供了可能。

1.互联网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便捷工具。高中政治课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部分,涉及学科十分广泛,每一册课本所涉及的知识也是包罗万象,这对政治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往政治教师备课时所依赖的是自己已有知识的积累和手头有限的参考资料,如果备课中遇到一些陌生的专业知识就束手无策,现在则可以通过对相关专业网站的搜索和浏览轻松解决。互联网凭借强大的搜索功能为政治教师提供了一个庞大无比的资源库。

2.互联网使我们的课后作业内容更有创造性。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以往布置作业总是局限于知识的再现和理解,少有创造性。互联网时代,我们布置作业可以更有时代性和创造性。我在讲“国有大中型企业”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到网上查找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信息。结果学生查到的信息包括了利润、规模、历史、现状、名称,甚至老总的名称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使学生对国有企业目前的状况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我也曾经建立过个人网站,利用个人网站对一些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

3.互联网为时政教育开辟了一个不受

时空限制的新途径。时政教育是政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时政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收听收看阅读新闻是时政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和要求,以往学生总是抱怨因为时间冲突看不到新闻读不到报纸,现在我经常要求学生在网上阅读指定的文章,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重要新闻向同学们推荐,鼓励学生给我发电子邮件来探讨问题。互联网为时政教育开辟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全新天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知识增长的快乐。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考试题;分析;考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85-01

现在对于高三的学生和老师来说已经进入了第三轮复习,到了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学生在拼命的做题,老师在绞尽脑汗的做题,想提高成绩的对策。可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还是方法的问题,我已带了四届的高三,对高考复习提出以下不成熟的建议,供大家批评指正。

1要研究高考试题,给我们复习提供方向

作为高三的老师大家都知道,到复习阶段学校给我们定了很多试卷,可是这些卷子的质量大多数都不好,学生做多只会把学生引向歧途。老师做多了会失去复习正确方向,那么路在何方呢?我认为最好的路只有一条那就历年的高考真题。因为我们用的人教版教材,所以我现在对近三年来人教版新课标高考政治真题做如下分析:

1.12010年的高考试题分析。

2010年政治人教版新课标高考试题选择题共计12道题,其中四道经济生活常识的试题,三道政治常识的试题,一道文化生活的试题,四道哲学生活常识的试题。12,题是到计算题,这道题相对来说比较难把汇率,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关税综合进行考查难不小。13题主要考查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知识。14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知识。15题考查的是科学发展观、宏观调控的知识。16题考查了我国的外交政策国家利益等知识。17题考查依法行政、行政监督等知识。18题考查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19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文化的作用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区别和联系等知识。20题主要考查了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21题考查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对深化认识的理解。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知识。22题考查价值观的相关知识。23题考查联系的相关知识主要考点是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联系的区别和联系。

主观题我们来看38题的第一问让学生分析煤炭行业实行重组的意义这道题直接考查的是书本上企业兼并重组的意义。38题第二问综合考查了政府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综合能力。39题第一问是一道辨析题,考查的是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的知识。第二小问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第三问涉及文化产业的内容,可以从文化经济这两个角度去回答,最后考了哲学生活的方法论很简单。

1.22011年高考试题分析。

2011年的政治试题选择题同样也是12道题。其中涉及到经济生活常识的试题由四道,涉及政治生活常识的试题只有三道,涉及哲学生活的有5道题这也是历年来最高的。文化生活选择题没有考。先看到第一个经济常识的选择题,12题一个计算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因素。13题考查了影响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14题考查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月饼消费为背景。15题考查了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原因用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知识。16题考查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这一知识点。17题考查了社会主义民主、对人民负责的知识。18题考查了党的相关知识,涉及到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领导方式派的的知识。19题主要考查联系的观点、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20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要求理解认识的反复性的内涵和原因。21题考查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等知识。22题考查学生对意识本质的理解涉及意识的能动性的理解。23题考查了矛盾分析的方法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矛盾的特殊性。

主观题38题第一小问主要考了人大代表职责、人大的职能,以及人大的作用。38题的第二小问涉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知识。39题第一问考查文化生活的内容,妈祖文化为什么能凝聚华侨的用,这一问很难要求也比较高答对很不易。第二小问考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第三小问考了文化生活的内容,综合性强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答完整很难。

1.32012高考试题分析。

12题经济常识题主要考查了纸币的优点货币的职能的知识。13题主要考了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14题主要考查企业的兼并与重组的知识。15题以热点时政为背景考察对外贸易的内容,以及对反倾销、反补贴内容的理解。16题以社会公平为主线,涉及公民的权利等知识。17题考查了政协的职能,这是个冷点。18题涉及国际政治经济的内容考的内容很杂很多。19题考了人的认识,涉及认识论的内容。20题考查了实现人身价值的相关知识,具体小的知识点很多。21题是文化生活常识的选择题,涉及文化的多样性的知识,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22题以自然科技材料为背景,考查对哲学常识的理解和判断。23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理解。

主观题我们看38题的第一问,让学生根据材料概括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常识解决问题。主要考查了国民收入分配个知识点,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小问让学生应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要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这道题看着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到书本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39题第一问考了文化生活中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第二问考了辩证的否定观,第三问考了哲学中的方法论。

2针对高考试题,提出复习建议

通过分析近三年的人教版政治试题,我认为在复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核心骨干知识,这一点要常抓不懈。

2.2放弃题海,有的放矢。作为高三的学生来说做题时必不可少的,但是要做高质量的试题,一些商业化高考研究机构出的试题质量太差最好不做。作为老师要研究高考试题,自己心里要知道高考靠什么怎么考,然后给学生指明复习重难点,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同时不要忘记一些冷点。

2.3时政的复习不能脱离书本。高三复习阶段老师都要给学生复习时事政治,复习时要通过讲解时政来复习巩固书本上的知识点切忌书本与时政两张皮。

2.4根据三年高考题找规律。通过我刚才的复家可以看到经济生活考点是企业和民生,政治生活考查的重点是政府和公民,文化生活的重点是文化的创新,哲学的重点是辩证法。还有大家关注三年没有重点考的核心知识点。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第8篇

一、总体把握与具体分析的关系

关于总体把握,首先是抓纲的问题。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当然要心中有纲, 而且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心中有纲,做到总体把握。只有总体把握,才能具体分析, 纲举才能目张。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纲有多层次性,有总纲,也有分纲。总纲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具体一点,就是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政治纲领主要落实到政治常识部分,经济纲领落实到经济常识部分,而哲学常识中三个方面的纲都要落实进去,而且这三者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分开,比如经济建设中就有体现政治纲领的内容,而政治常识中也有体现经济纲领的内容。第二层次的纲就是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的总体,如经济常识的纲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即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哲学常识的纲就是贯穿于全部内容的两条主线,即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个人与社会相统一,政治常识的总体是由政治的内涵引出的三个关系,即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落实到现实中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三层次的纲可以说是某一单元或某一课的总体,如哲学常识可分为四个部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各有自己的纲。

无论是总纲还是具体一些的纲,都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总纲是高层次的纲,而较低层次的纲就是总纲的目。为了要让学生能从总体上把握,可以通过构建知识图表法,采用结构式教学方法,如中心放射式、扇形式等方法,具体要看知识内容而定。

其次就是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实际上是纲与目、目与目的关系的具体化。我们知道,整个世界是一个充满联系的有机整体,政治课教学也是这样,它肯定是由各个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仅是每章、每节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联系,即使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三部分内容也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当我们要分析一个现实问题时,更要从各方面联系起来才能认识清楚。比如人生观中讲的贡献与索取的关系问题,本身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要说明它们的关系,就必须从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相互关系中才能把握,贡献与索取又是一对义务与权利的关系,这又是政治常识中所要阐明的基本问题。

所谓具体分析就是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哲学语言表示就是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找出解决特殊矛盾的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也是我们教师教好政治课、学生学好政治课的灵魂,不仅在学哲学时要把握具体分析,学经济常识、政治常识也要掌握具体分析。这几年的高考题较多地引用材料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在考核我们学生的具体分析能力。如1998年高考卷第38题(题目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常识结合材料,说明怎样才能正确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这首先就要求学生逐一具体分析战士和学生的发言,才能答好这一题,假如不具体分析,按思维定势生搬硬套,将所学的哲学知识要点统统搬出,再将所给材料照抄一遍,形成相互脱离的两张皮,就得不到什么分数了。

当然,具体分析与总体把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总体把握是前提,没有总体把握,具体分析无从谈起,而总体把握是贯穿于具体分析过程之中的。如1998年高考第39题,如果我们不清楚企业资产规模与生产规模、单位成本、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 对题中图1、图2的分析就无从谈起,只能是瞎子摸象,而离开了对题中图1、图2的具体分析,那也只能是空谈国有企业改革的“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强”,是空对空。可以这样讲,总体把握与具体分析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也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辨与辩的关系

所谓辨,就是把若干命题或内容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辨别异同和正误,以提高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区分不同概念,就要用此法。如区分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就要辨,区分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就要辨,区分享乐、乐观主义、享乐主义就要辨,区分政治团体、政党、执政党、政党制度也要辨。考试、练习中经常运用的选择题就是要我们辨,近年来常见的材料分析题首先就是要我们学会辨,所谓分析,就是一个辨的过程。对于辨的思维能力的考核,突出地体现在辨析题中。

所谓辩,就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去看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近几年的辨析题实际上是在考核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要学生运用全面的观点去把握,“国家大幅度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有利于搞活企业,但会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就要学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甚至是发展的观点才能辨得清楚。

如果说,辨是一个分析的过程,那么辩就是一个总体把握的过程。辨与辩是相辅相成的,高考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辨析题,往往在辨别分析中有辩证分析的要求,通过辩证分析增强学生的辨别分析的能力。就拿前面所提的关于国家下调银行利率一题,首先这句话有正确的内容, 即下调存贷款利率,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当然有利于搞活企业,但不一定会影响居民存款的实际收益,这是全面的观点,是第一层次的辩与辨的结合,其次分析这个“不一定”,则要把存款利率与通货膨胀联系起来,这是联系观点,当存款利率高于通货膨胀时,居民存款的实际收益仍然存在,甚至可能增加,当低于通货膨胀时,存款者的实际收益才不复存在,这是第二层次的辩与辨的结合。

三、“左”与“右”的关系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左脑具有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的功能,而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来源于人的右脑的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充分运用两者的功能, 努力提高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关于左脑的开发,也许我们非常重视, 前面讲的两个关系侧重于讲逻辑思维能力(也不全是逻辑思维),高考也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核,如近几年推崇的演绎和归纳思维能力就是明显的例证。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发左脑功能的同时,应重视右脑的开发,努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右脑思维与左脑思维不同,就在于只从较少材料的基础上要求思维者从各种可能、各种角度进行思考,它当然有求异性、创造性的特点,联想方法的运用就是一个例证,实践中可要求学生从一个命题或一段材料出发,设想出一些情境,开阔视野。如对拜金主义的危害,可引导学生设定这一条件:假如我们大家都推崇拜金主义, 把金钱作为我们一切行为的准则,那又怎样呢?再比如,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假如把两者割裂开来,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从联想出发,正确把握命题的内涵,可以达到单纯的说教所达不到的效果。

右脑的一个突出的功能在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立足现实,敢于打破常规,求得新的思维结论,它突出地表现在进行逆向思维上面。实践中,我们必须多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特别是面对一些已经约定俗成的命题、观点,如果同学提出不同观点,应鼓励而不是消极甚至于粗暴地对待。曾有同学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一命题提出疑虑,一般的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公认的行为准则,但该同学认为假如一个人“为人人”,是为了“人人为我”,显然是不怀好意,这很有道理。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一命题实际上也不准确,因为春蚕实际上还没有死,它只不过是经过了幼虫阶段,还要变成蛹,变成蛾,还要繁育后代,这很科学,也很值得我们赞许。

当然,注重右脑功能开发也不能把它与左脑功能开发对立起来。实际上,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两个半脑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的功能当然是相互渗透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是人的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一个概念、一个原理的理解需要应用归纳、演绎思维与比喻、设想等形象思维相结合才能说明,学生也只有把这两种思维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理解把握。思维的深刻性在于逻辑思维,思维的独创性在于创新思维。如关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这一命题的把握,就必须引导学生用归纳法进行思索,但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打破常规,不是到此为止,而是思索:既然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都要以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属性为前提,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人到底是不是自然界的主人?人能否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如果我们能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思考,那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是笔者在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思考和实践小结,只列举了三个方面的关系,应该还有其他关系。必须明确的是,这三个关系是不能绝对分开的,比如说总体把握实际上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要求,具体分析也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要求,右脑的思维功能特别是联想、逆向思维等实际上也是辩证法的联系、全面观点的体现,辩证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一个人良好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体现在辩证法之中。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第9篇

2009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了,一批高三学子即将开始他们人生路上的另一段征途了,他们走了,就有新的高二升为高三。在将要迎来的下一学期中,高三学生就要开始复习了。政治课的复习作为复习的重点之一,在2009年秋季第一学期中要继续不断的进步。

一、学生知识基础现状分析:

通过提问了解到部分学生对课本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的较好,有少数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高,但绝大部分学生对课本非常生疏,基础知识较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极差。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及要求:

1、完成高三全一册的教学任务、复习高一上下册和高二的上策;

2、通过政治常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国家、民主、政党、民族、宗教、国际关系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政治思维素质。

3、通过高一内容的复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说明常见的经济现象,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4、使学生能够在首轮复习中打实双基,一步到位,较熟练地掌握好课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答题的技巧,初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继续完善发展上学期愉快教学方法,充实新的内容,以点带面,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

2、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与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采用各种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更多的讨论,鼓励学生勇于探讨,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精讲巧练,培养能力。

5、精选习题,适量布置作业,既要照顾大多数,又要使尖子生吃的饱,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6、认真批改作业,全面掌握教学质量,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培优扶差。

7、每教完一部分内容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检测,并认真进行教与学的分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章节过关。

8、加强现代教学手段与政治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

(一)教学难点:

1、针对高三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实现知识、能力、思想素质的三统一 ,把其中的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生活和学生的思想结合。

2、根据经济常识的学科特点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具体教学内容和课后理解测试以及社会现实的结合。

3、哲学上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的具体运用。

(二)教学重点:

2、经济常识复习,细、全、熟,夯实基础。

3、哲学常识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

五、教学进度表

1、 9.1—4 政治常识第三课

2、 9.5—9.11 复习、高三第一次月考

3、 9.12—9.18 政治常识第四课

6、 10.3—10.10 复习经济常识第一课

7、 10.11—10.16 复习、高三第二次月考

10、 10.31—11.6 复习经济常识第四课

11、 11.7—11.13 复习经济常识第五课

19、 1.9—1.15 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

政治哲学常识范文第10篇

代性;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7(A)―0079―01

在思想政治哲学常识的教学中,始终面临着抽象的哲学知识与学生较低的认知能力之间的矛盾。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高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比高一学生有所提高,但总体上的认知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这与哲学常识学习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要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通过恰当的举例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深奥的哲学知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事例的选择上坚持直观性、趣味性、时代性、生活化等原则,这对帮助学生学习哲学常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直观性

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普遍反映哲学概念和原理抽象、晦涩,不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的举例应具有直观性,教师要善于通过实物、图片、漫画等直观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形成对认知对象的清晰认识,使认知过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这一一般的认知规律。例如,在学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一课时,笔者以漫画《下雨了》为例,直观地使学生认识到:立场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同。这样做既降低了学生学习抽象知识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二、趣味性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多方创设情境,努力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哲学常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趣味故事、漫画、名人名言、诗词等方式,以轻松诙谐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框时,笔者以寓言故事《钉子》为例: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个蹄铁;坏了一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这种形象的描述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揭示了哲学道理,加深了学生对“普遍联系”观点的认识。

三、时代性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空谈哲学,而是充满了时代精神的哲学。因此,哲学常识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时代的课题,关注国家的大事。哲学常识教学中所选取的事例要能把学生带进活生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时代课题、关注现实社会。例如,在学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笔者以目前人类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为例,引入“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形成与人类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要保护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发展低碳经济。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关注了社会发展的课题,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四、生活化

上一篇:实体经济发展范文 下一篇:小型房屋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