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坛范文

时间:2023-02-23 21:31:12

职教论坛

职教论坛范文第1篇

《职教论坛》(CN:36-1078/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职教论坛》坚持刊物的专业性、理论性、指导性定位,坚持为职教事业服务、为广大职教工作者服务的宗旨,注重科学性、先导性、开放性、言论性和可读性,杂志发行覆盖面已遍及全国31个省(市、区),是我国最具影响的职教刊物之一,2008年被北京大学等权威机构再次评为“全国中文优秀期刊”,并获“全国优秀职教期刊一等奖”、“江西省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奖”、“江西省十佳优秀期刊”等殊荣。

职教论坛范文第2篇

论坛上,来自国内外职业教育界的多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相关发言聚焦于通过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美国社区学院改革发展、推进中美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等主题。

议题一

通过职业教育推进新型城镇化

根据十报告精神,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这一背景下,积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农村转移人口的城市生活技能,促进城镇化发展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关注点,也成为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李重庵受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委托宣读了题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旨演讲,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如何以职业教育的有效举措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三个方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实现联动发展作了阐述。报告中提到,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职业教育既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提供保障,也是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既是传播先进文化、加速推动城市文明进程的重要助推力,也是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报告中指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的改变、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城市就业问题的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及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报告强调,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需要,要加强三方面努力:一是加强一体化设计,推动职业教育和城镇化的同步良性互动,提升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层次,从制度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的实际国情,要进一步完善新市民就业培训体系,加快形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三是职业教育要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增强服务意识,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建设新型城镇化同向同行,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正中提出,城镇化进程中,无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还是农民增收,都离不开农民工技能的提高,而农民工技能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能通过对农民工,特别是对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能力强的农民工进行城镇化教育,改变农民工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观念,培养其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进而使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既有适应城市生活及生活方式的能力,更有产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应该根据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和农民工自身特点分为城镇化前、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后三个阶段,而各个阶段都应采纳有阶段特色的职业教育内容,才能全面提高农民工技能。

台湾成人及终身教育学会理事长黄富顺介绍了台湾技职教育促进城市化的经验,认为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与城市化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技职教育提供了城市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使乡村民众具有一技之长,可以在城市就业、定居,加速城市化发展;二是技职教育可以对准城市人口进行质的提升,使其适应城市生活,达到城市生活的要求和水准,从而实现巩固城市化的目标。

议题二

美国社区学院改革发展的经验

社区学院是美国独具特色的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机构。截至2013年秋季,美国共有社区学院1132所,其中政府举办的公立社区学院986所,其余为私立学院。这些学院共有各种类型的学生1280万人。1997~2012年,美国社区学院授予的副学士学位数量从57.1万个增加到74万多个,增长了30%。多年来,社区学院在促进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升美国经济竞争力、推进美国社会民主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来自美国的代表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社区学院的发展经验。

美国加州橘海岸学院校长丹尼斯・哈肯斯博士介绍了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他指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由社区学院、综合性学院或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组成。其中,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容易进入、最便宜的一部分,社区学院主要提供学业证书、副学士学位以及学士学位教育;综合性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提供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但研究型大学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开发新技术并为科技创新提供资源。

圣地亚哥密尔马学院校长派翠西・谢博士介绍了社区学院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她指出,社区学院是美国教育机会的中心,其欢迎所有公民前来学习,而不论其贫富、家庭背景或学历。社区学院在许多方面都为美国经济发展创造价值:在经济方面,社区学院为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工人,增强国家的生产力;同时,美国社区学院通过招收留学生,还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12年,社区学院对于美国经济的总效益是8009亿美元。在社会方面,社区学院通过提高公民的技能水平可以显著改善整个社会的卫生和文明程度,降低社会的犯罪率和失业率,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在个人方面,社区学院可以优化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及其稳定就业。

美国贝克高教咨询公司总裁、社区学院学士学位协会理事朗・贝克博士介绍了美国社区学院的管理体系。 他指出,2010-2011年,美国有4599个颁发学位的学院和大学,其中有1729所两年制(副学士)机构和2870所四年制(本科)学院和大学(这一数据中把很多分校区计算在内了,所以数量较大)。绝大多数的两年制学院是由政府举办或资助的公立学院。相反,很多四年制学院和大学是由非政府单位资助和举办的民办机构。大约80%的两年制学院和90%的四年制学院和大学是非盈利机构。美国对高等教育的监督责任不是集中在国家层次,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资助或审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批准的认证机构来监管高等教育机构。管理大学和学院的责任主要集中在州政府(相当于中国的省)层级。对公立院校,州政府批准人才培养项目并补助经费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州政府也用奖励和经费资助方式鼓励高等院校满足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美国西北密歇根学院校长克里斯・韦伯博士介绍了近年来美国社区学院开展学士学位教育的一些情况。他指出,美国社区学院是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生的,于19世纪末就已初具雏形。当时出现了一种文化理念,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公民,人人都有权享受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再到大学的教育。基于此,社区学院从一开始就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面向大众、就近入学、针对经济需要的专业培训。社区学院教育对建立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充满活力的公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至关重要。多年来,社区学院主要以开展两年制的副学士学位教育为主。然而,近年来,社区学院逐渐通过各种途径开始在多个学科领域开展学士学位教育。现在美国已经有20个州的社区学院获准授予学士学位。例如,2012年12月,密歇根州政府投票通过密歇根州的28个社区学院在4个领域可以授予学士学位。授予学士学位的相关专业包括:海事――海洋技术、能源生产、烹饪、水泥工艺。

议题三

加强中美职业教育交流合作

近年来,促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次会议为来自美国的社区学院和我国职业院校的合作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来自中美双方的与会者都表达了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的呼声。

葛道凯司长受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委托作了题为《加强中美职业教育交流合作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主题发言,发言围绕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的主要贡献和工作进展,中国职业教育未来改革创新的主要措施,以及深化中美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等方面展开。用翔实的数据总结了中国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就业、推动城镇化发展、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以及为调整教育结构作出的重要贡献,介绍了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工作进展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主要有:制订实施配套法规政策,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院校精细化管理、推动各级政府落实职责、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并从完善双边合作机制、发挥社团重要作用、深化职业院校合作、加强科研机构合作等四个方面就深化中美两国职业教育合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田秀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院长靳晓光分别介绍了中外合作办学、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办学成果。田秀萍介绍说,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瑞士、爱尔兰、德国、荷兰、比利时、印度、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在师资培训、学生交换等方面开展了交流合作。并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平台,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社区学院的合作。

来自美方的代表也表示,社区学院是美国教育领域增长最快的部分。被录取到高等院校的学生大约有一半进入社区学院。对那些渴望利用技术和专业领域共享资源建立合作项目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带头人而言,与社区学院合作是切实可行且强有力的选择。

21日晚上,会议举办了中美职业教育合作交流洽谈会。会上,美国社区学院学士学位联合会执行长贝斯・海根女士对美国具有颁发学士学位资格的社区学院情况作了介绍,我国多所高职院校的负责人与前来参加会议的美国社区学院代表进行了沟通交流并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8月22日,中华职教社总干事陈广庆组织全国各地中华职教社分社代表召开了“温暖工程公益项目开展情况通报会”,就温暖工程项目的实施和遴选提出要求。他提出,要加强工程的省社监管和年审,加强项目动态管理和资金监督,开展中期检查,与联合国2000年的“全球减贫项目”联系起来,增强项目的实施实效,会上《温暖工程遴选项目实施意见》。

职教论坛范文第3篇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中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此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关问题的探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此次论坛上,学者们以“创新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内涵”为主题,进行了相关研讨。

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内涵,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松林研究员对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及功能做了定位。他认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由国家制定并具有法定效力、反映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及人的需求的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及与其他教育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系统。必须具有主动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连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沟通其他教育体系、整合中西方优秀文化等几大功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全教授则认为,关于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目前国内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虽然《职业教育法》、《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明确界定,但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们对其界定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提出了质疑。广大研究者对职业教育体系各执一词,导致了职业教育体系概念模糊,内涵不清晰,外延不确定,引发了“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等诸多争论,进一步导致了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不确定性。他认为,明确定位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前提,缺乏对体系的定位,将很难形成系统的研究和完整的体系构架,不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他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统一思想,职业院校必须联合行政部门、企业、职教专家等多方力量,共同致力于搭建职业教育公共平台,就职业教育体系领域有关的基本理念开展广泛的对话与协商,以达成公共意志,从而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清晰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为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奠定基础。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钱景舫教授提出四点:一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问题,即纵向是否完整,上下能否衔接;二是处理好职业教育同其他教育类别的关系;三是处理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关系,如何沟通和衔接;四是职业教育同经济社会外部的跨界,主要是适应的问题,如何适应,适应的灵活性怎样,等等。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助理兼职成教评估所所长吕红教授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为国家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如何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建立一个合理的教育结构;三是解决人才培养立交桥问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指出,考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的逻辑起点在于思考经济社会发展是否需要这样的人才,需要多少。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国家建设好立交桥与直通车,为人民接受此种层次职业教育提供选择。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在职业教育内部建立直通车,在与其他教育之间建好立交桥,在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之间跨界,有效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学院孙翠香则提出,要深思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最终动因是什么,如何处理期间政府主导成份太强的问题。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王继平教授指出,谈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特色发展,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什么是职业教育,寻求体系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

学者们还从不同方面对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建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所曹晔教授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从三个维度、五个方面进行构建。三个维度是指职业教育与企业、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职业教育内部三个方面来进行构建。五个方面,除了建立起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外,从职业教育内部来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在纵向上要不断向上延伸,开展技术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从横向来看,每个层次的职业教育要能接受不同人群、为社会需求多样化提供教育服务。此外,还需要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支撑体系,包括国家制度体系、经费支持体系、师资队伍、职业资格标准等。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陈鹏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体现在纵向层级的衔接,还包括横向内容的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不仅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等经济社会要素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还应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之个体要素对人的发展性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追寻不仅应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还应体现全面发展的理念。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横向融合的指向是以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杜连森认为,现代职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人才本身的知识与技能发展逻辑,设置不同的学历层次,构建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优秀人才的发展保留上升的空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徐涵教授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确立多样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工作、扩大普通高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例和确立第四级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等建议。

关于发展高职本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目前的职业教育因其层次问题而广受诟病,一直被视为“断头教育”。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一直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呼声。此次论坛上,这个问题再次引发热烈讨论。

对于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技术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文华认为,很多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学生都希望通过一定途径能向更高层次的教育求学,如果基于职业和岗位的职业教育仅到专科层次就不再有上升渠道,那么,高职毕业生只能去基于学科知识体系运行的普通本科院校就学,这既造成了人才培养上的混乱,使高职生难以适应,也是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顾坤华指出,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战略选择,这预示着在“大高职”的理念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酝酿着重大政策调整和制度变革,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本科”制度呼之欲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张弛认为,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职业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内容涵盖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训练,其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学习类型和教育水平,是定位于本科层次的培养高等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我国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注重技师或工程师基本素养的养成教育,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东南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姚萌萌指出,在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举办成为必然趋势。至今,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尚未明确,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学术界的意见也未统一,以致当前有些办本科高职的院校,对什么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并不清楚,一些院校在开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时把侧重点放在本科层次而不是职业教育,即把所办教育定位于普通高等教育而不是高等职业教育,并且通过授予毕业生以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士学位,来提高学校的层次。确立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应有地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客观需求,既忽视不得,也延误不得。

对于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顾坤华指出,一是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难以获得应有位置和强力扶持,高等职业教育难以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并立”、“并重”和“并驾齐驱”。二是体系建设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和外延认识还很不到位,未能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和内在协调性这三个方面来全面、正确、科学地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造成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理解的误区。三是高职教育没有突破层次限制。限于种种政策的制约,高职本科教育制度的创设仍处于“难产”阶段,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和“类型”的整体拓展和转型提升上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四是制度建设没有实现顶层设计。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实上是个“断头”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洼地”和“短板”。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上升”渠道不畅或堵塞,发展动力也就自然不足。

如何推进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姚萌萌建议,要立足于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特点,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目标清晰化、办学质量监督严格化。顾坤华提出,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传承机制,进一步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和职业教育各层次协调发展保障体系,着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由“层次”到“类型”的重大战略转变,加快提高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比例,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当有更高层次的跨越,但对于高职是否应当升为本科,此次论坛上,学者们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职教论坛范文第4篇

10月20日至22日,“第三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及“中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金土、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以及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有关领导参加了开幕式。

此次论坛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办,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省级职教科研机构、高职高专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研究人员,职业教育媒体单位的代表,以及在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代表共计118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金土在开幕词中谈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职业教育实践,无疑是职教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职教科研也空前繁荣。可是仍然使人感觉到职教理论的贫乏,从而导致我们在实施错综复杂的职教工作过程中,经常遭遇盲目性和片面性的困扰。这说明了职教理论工作的滞后和当前科研任务的繁重。要解决科研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确实任重而道远。

“中青年职教论坛”是专门提供给广大中青年职教学者们施展才华的自由平台,是中国职教学会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实现其“推动科研队伍的建设”、“推动科研水平的提高”两项工作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次论坛以“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为主题,围绕“终身学习、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职业教育”、“和谐社会、知识经济与职业教育”、“新农村、技术进步与职业教育”等专题以及当前职业教育其他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届论坛继承了前两次论坛“学术自由、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兼容并蓄”的原则,与会代表采用主题发言和自由辩论相结合的独特形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讨。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是中国职教学会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的主要学术活动项目之一,旨在加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满足新形势对职教高级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本届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来自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博士点单位以及近期准备申办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单位的70多名代表,围绕当前我国职教专业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应采取的策略、我国职教学科研究方向的战略布局、不同类型高校职教专业学科建设方向、目标、内容的侧重点展开了深入的研讨。新老硕士点、博士点还就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了经验介绍与交流,石伟平教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申报上海市重点学科的经验,周明星教授介绍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作为天津市重点学科点的建设与发展经验,与会代表深受启发。经过一天的研讨,与会代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战略布局框架”方面达成了共识,明确了今后我国各类型、各层次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对推动我国职业技术教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教论坛范文第5篇

移师台州,名师经验齐分享

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是这次论坛的承办方,学校北山校区的仰山影剧院座无虚席,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名师论坛”第三站在此拉开了帷幕。本次论坛围绕“为你先导,与你同行――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这一主题,邀请了全国首届职业院校教学名师代表黄云、吴松高、蔡文兰、于民、周李钧和荣获“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称号的华康清校长做演讲。

“教育是爱与被爱,更是相爱的过程。只有以真情换真心,以爱育爱,才能走出一条教师成就职业满足、学生成全愉悦成长的路。”

“40年风雨兼程职教路,真情付出为学生,讲台催人老,粉笔染白头。”

“成功与喜悦同生,放弃和遗憾共存,收获与爱上交融,虽然我放弃了许多,但是有选择的放弃是一种智慧。”

……

生动的案例、高度概括的经验和独到的教育理念,名师、名校长们所展示的成长之路,如历经痛苦孕育而成的珍珠,光彩夺目,深深地打动了现场听众。名师们各具魅力的经验分享,赢得了在场教师的高度认可,现场时而鸦雀无声,时而笑声阵阵,时而掌声雷动。

品牌渐成,名师论坛广辐射

为更好地宣传推广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名教师、名校长在教育管理和教学方法上的成功经验,激发、引领全省所有中职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2009年,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牵头组建了名师、名校长宣讲团,每年选择2到3个城市进行巡回演讲。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名师论坛”此前已成功在杭州和湖州举办,台州是论坛的第三站。由于论坛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再加上台州市对于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视,本次论坛在参与者人数和活动规模上都创下新高。

在论坛上,通过名师、名校长的经验介绍,让全省的中职教师看到了中职教育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看到在普通的岗位上也可以成就精彩的人生,从而激发了广大中职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使其更加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论坛在全省范围内搭建了一个探讨、研究师德和业务水平的平台,在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加强职业教育领军人物、职业学校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推动职业教育健康、蓬勃、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顶层设计,教师成长共谋划

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宏观课题,需要站在全省的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要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要靠政府的投入来改善办学条件,更需要一大批素质高、技能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对此,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处长徐伟标透露:“‘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重点加强职业教育的领军人物培养,着力培养一批名师、名校长,使浙江省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再上一个新的

台阶。”

台州市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不断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并着力加强对名教师、名校长的培养力度,各地也都陆续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育。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江在致辞中也提到:“这次论坛能够在台州举行,是对我市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工作的一次有力促进,更是我们学习省内先进地市经验的绝佳机会。”他还表示,在师资建设上,台州市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培养和引进“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积极尝试委托培养定向分配,让一批社会优秀人才能够进入到职教师资队伍中来。

职教论坛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17-02

这次有幸参加第六届“苏派职教”高层论坛,很受启发,很有收获。打出“苏派”的旗帜,充分显示了江苏同仁们敢为人先的精气、职教改革的底气和干事创业的大气。

一、苏派职教高层论坛的举办具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表现为两点:责任感和精致性。在责任感方面,江苏省敢于担当,自发组织了这样一个苏派职业教育高层论坛和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论坛(按: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论坛与本届苏派职教高层论坛并会举行),为全国青年职业教育者搭建了“在线、有道、无间”的交流平台。这个“双论坛”聚集了中国职教界最具活力的年轻朋友,成为国内最有品位、最富内涵、最具影响的学术责任共同体。

在精致性方面,除了场域精致外,内容也十分精致。这次论坛聚焦一个主题、四条经验。一个主题就是“国际化”。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刘克勇处长和苏州市教育局黄锡明副局长的主题发言,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在新工业革命悄然开启的当下,在4.0职业教育的改革行进中,国际化才是加快发展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那片蓝天。南京金陵中专的“悦乐”经验,其运行遵循了教育和经济两个规律,加强校企共育,实施模块课程;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注”经验,秉承陶行知“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把学校办成“酒店”,把学校办成“景点”,把学校办成“超市”,达到“三星管理、四星景点、五星酒店”的建设目标;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的“立足”经验,“立足”于外资企业,政府主导、主体双元、合同执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理路”经验,提出“专业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载体、平台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前提、综合能力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为职业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性的行动方向。

二、苏派职业教育概念具有“丝绸”内涵

论坛从不同层面展示了江苏职教的实践逻辑,下一步就应该去探寻其理论逻辑。所谓苏派职教,应该是发端于长三角地区,脉承黄炎培、陶行知、张謇等教育家的职业思想,成熟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与探索时期,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具有现代特征、国际特色、丝绸特质和“本色”特点的区域性职业教育样态的总称,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河流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具有四性:第一,现代性。江苏一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进入现代化的地区,苏派职教有现代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学校制度、师资队伍。第二,国际性。苏派职教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相机进行文化输出。第三,丝绸性。丝绸是苏浙的典型地产,具有四个特点:长、细、柔、美。长即苏派职教源远流长,细即苏派职教精耕细作,柔即苏派职教生态柔和,美即苏派职教成人之美。第四,本色性。包括三个“本”:招本地学生、在本地就业、促本地发展。总之,到江苏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人人能够出彩,个个能够成才。

三、苏派职教的建构具有“本真”空间

那么,苏派职业教育的“派头”或者说文化性格从哪些方面建构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即理论体系、实践模式和话语内核。首先,要建构苏派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一般来说,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必须是从对象所有因素都具备的整体之中,概括出能规定这个对象性质的最抽象范畴,而且从这个最抽象范畴开始,既能具体上升,又能说明这个对象的全部因素。苏派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包括其概念体系、范畴体系和逻辑体系。概念w系方面比如有哪些科概念、类概念和素概念,它们之间如何“搭界”?范畴体系方面包括苏派职业教育纵向范畴、横向范畴和外向范畴,它们之间如何“结网”?逻辑体系方面包括历史发展逻辑、实践发展逻辑、理论发展逻辑和职业发展逻辑,它们之间如何“关联”?其次,要提炼苏派职业教育实践模式。苏派职业教育实践很丰富,比如前面几个学校的国际化模式、生活化模式、现代化模式、本土化模式等。现在要抽象出一个大家共有的东西,就是可输出、可复制、可辐射的简约的模式,关涉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这种人才的课程、用什么样的师资来培养、采用什么样的教学途径、怎样判断这种人才培养的效度等问题。然后,厘清苏派职业教育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苏派职业教育理论的灵魂。比如,“国际产业标准中职业态度、知识和技能适切授受”和“适合本地经济需求的人才如何培养”,可不可以作为苏派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当然,苏派职业教育理论要讨论的问题很多,上述观点仅为个人之见,算是抛砖引玉。

“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心可以到达。”苏派职教走到现在,告诉我们的是,只有“走心”,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才能无往而不胜。

职教论坛范文第7篇

马树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姜大源(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主 编、研究员)

吴雪萍(浙江大学职成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周志刚(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郭 扬(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马成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所所长、研究员)

张 健(安徽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所长、教授)

庄西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职教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马建富(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农村职教研究所所长、教授)

朱新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研究员)

臧志军(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职教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按:马树超、姜大源、周志刚、吴雪萍、郭扬、马成荣……这些在现今中国职教界灿如群星的名字,借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年会学术委员会一次全体会议于常州召开的契机,闪耀在第二届苏派职教高层论坛上,为苏派及至中国当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建设带来了阵阵清风。

本次论坛的讨论围绕“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展开。自国家将“体系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当下10年发展的重要目标写入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这个话题就因其牵涉面广、影响力大而被人们关注并热议。纷纷纭纭中,或茫然无措,或执意一端,或盲目借鉴,或无视阻碍,“体系建设”既是个热门,当中也有不少人进了偏门,现代职教体系“建什么”,“怎么建”,“用什么来保障建”……桩桩件件都需要我们仔细研讨、从长计议,因而本次论坛不仅应时,而且及时,对我们正面临着的建设任务起到了点拨、启示、警醒、引导的作用。

职教论坛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职业环境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4-0050-05

一、问题的提出

为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提高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以为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提供保障[1][2]。从实际效果来看,当前职教师资培训的效果已经取得质的飞跃,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培训质量的提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无法满足职教师资实践能力提高的现实需求[3],无法解决职教教师普遍存在的诸如专业知识老化、职业发展动态了解不足、职业技能缺乏等问题。导致这一矛盾的因素是多样和复杂的,但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缺乏与所培训职业相匹配的职业环境,是导致职教师资培训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的最主要因素。

对于职业教育中职业环境的构建,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在职教实训环节加强模拟职业环境建设[4][5][6];对于职教师资培训中职业环境的研究,仍然以研究其必要性为主[7][8][9],而对于如何在职教师资培训中构建职业环境的研究仍处于空白。本文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职业环境的构建现状与需求,总结职教师资培训体系所需职业环境的特点,探讨如何利用快速增长的信息技术构建与真实职业环境相仿的职业环境知识库。

二、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职业环境的构建要求

职教师资培训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提高职教教师能力,促进职教发展,提高职教水平。虽然学术界对职教教师的能力应当包括哪些要素尚未达成一致,例如,有学者认为可以划分为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两大类[10],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可以分为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现场实践能力、育人能力、科技开发与服务能力等四大类[11],但是他们都认同职教师资与普通师范不同之处在于对实践能力及其教学的重视,其中,实践能力指的是与所开展的职业教育相关的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只能通过职业环境来获取。

所谓职业环境,可以认为是与职业相关的行为、知识、经验、技能、信息等的总称[12]。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而言,职业环境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所处的职业环境;另一方面,是教学工作所面向的职业的职业环境。显然,除了部分显性知识以外,其他大部分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尤其是隐性知识如经验、技能等,必须依托职业环境才能获取。由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目标是完善职教师资教育所特有的三性,即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13],因此,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的职业环境必须要满足以下五点要求。

一是衔接性。职教师资培训的目的是补充和完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的不足,因此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必须与现有职教培养体系衔接,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职业环境的构建也必须能够与现有职教培养体系衔接,这就决定了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的职业环境只能在教师职业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构建,而这一点正是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的职业环境与普通职教培训中针对学生构建的职业环境最本质的区别。

二是全面性。职教师资培训的目的之一,是希望职教教师能够成为职业教育的“母机”,能够不断培养出满足社会相关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14][15],这就决定了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职业环境必须能够全面涵盖和模仿相关职业的整个职业环境,而不仅仅是模仿企业某个具体岗位所处的职业环境,因此,为满足全面性的需求,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职业环境的构建无法通过顶岗实习等简单方式来实现,而必须在综合相关职业不同岗位职业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构建。

三是动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行各业都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由此导致不少职业步入快速变迁阶段,其中最具体表现为现有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折旧速度加快,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不断涌现[16],这就要求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的职业环境能够充分体现出现实中职业环境的动态性,能够让职教师资培训的学员从中感受到现实职业环境的变迁,并及时发现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

四是真实性。传统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往往是依赖课本进行职业知识的传递,依赖技能考评体系进行职业技能的传授,因而往往存在与实际脱节、无法反映职业发展现状的问题[17]。现实要求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的职业环境能够与现实中的职业环境相似,能够很好地再现实际的职业环境,甚至直接融入到实际的职业环境中。

五是延续性。职业环境的不断变迁,决定了职教师资培训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对于接受培训的学员个人而言,培训过程中的职业环境必须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即能够延续到学员的日常工作中;而对于职教师资培训机构而言,则希望所构建的职业环境能够与继续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延续到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过程中[18],从而使得整个职教师资培训体系是完整、全面和持续的。

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的职业环境必须满足上述五方面要求,决定了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职业环境构建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比较全面的规划和实施。

三、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中职业环境建设现状与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制度已经形成了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学历教育为核心,外加以提高职业性为目标的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并行的制度体系,其中院校教育侧重学术性与师范性,而联合培养方式则侧重于职业性[19][20]。其中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被认为是这一体系最典型的体现方式。

由于“双师型”制度并没有对培养培训体系中职业性的实现方式作出具体指导,只是强调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具体表现为或者拥有教师资格以外的专业资格,或者取得特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因此,严格来说,“双师型”制度并是一种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而是一种指导政策。

为弥补“双师型”制度在实操方面的缺失,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提出不少具体的实践方式作为补救措施,如校企合作、“3+2”模式、“校企校”教师教育联盟[21][22]、教师学习共同体[23][24]以及计算机虚拟环境等。概括而言,职业环境的构建不外乎三种模式,即企业模式、教师模式和虚拟模式,其中,企业模式是指通过到企业实习的方式来接触真实的职业环境,进而掌握相关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教师模式是指利用教师之间的交流来实现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虚拟环境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构建知识库,主要通过人机交互的形式来模拟现实中的职业环境。在具体实践中,尽管这些实践方式为职教师资培训中的职业环境构建作出了有益尝试,但是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始终没有找到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

对于企业模式而言,由于现代企业运作是一套比较严密的体系,关键岗位的设置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对其设置及人员的聘用有着非常严格的程序和考评标准,因而可用于实习兼职的岗位相对而言都是次要岗位,实习兼职人员很难从这些岗位真正接触到职业需要的全环境,而且由于企业管理千差万别,采用企业模式无疑会导致培训机构无法对学员实施有效管理,因此,采用企业模式来建立职教师资培训的职业环境,除了面临绝大多数企业对参与职教师资培训不热心的问题之外,在衔接性、全面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采取教师模式的最佳情形是培训教师具有相关的职业背景,是从企业转入职教行业的,但目前来看,这种情形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教师模式在动态性和真实性方面始终存在着欠缺。

虚拟模式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如网络、数据库等)不断优化系统,在衔接性、全面性和延续性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目前,该模式已经成为学者探讨职教师资培训教育资源平台[25]和职教师资继续教育[26]的热点,但是,这种模式对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无法找到有效途径获得企业界的支持,则系统在动态性和真实性方面会面临问题,沦为普通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依托行业技术交流论坛的职教师资培训职业环境构建

(一)构建原则

综合上述针对现有职教师资培训职业环境构建实践的研究结果,综合职教师资培训中知识库和培训包的概念,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能力,本研究提出了一套依托行业技术交流论坛构建的职教师资培训职业环境知识库系统,详见图1。

图1 职教师资培训体系职业环境构建框图

整套系统利用当前成熟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平台,这个平台起到了三个方面作用:职教师资培训学员的学习平台,职教师资培训机构的知识管理平台,以及行业信息交流平台。系统的核心是由多个培训包构成的知识库,这个知识库既可以作为以学历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的教材素材来源,又可以直接作为以继续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材料,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职教师资培养系统中职业环境的衔接性。

知识库的输入包括已经系统化的知识和大量非系统化的信息,其中,系统化知识主要是指那些与相关职业有关的法规、标准、公告、著作、论文等,主要用于系统的职业知识传授;而大量非系统化的信息则主要来源于专业技术交流和实践,通常表现为专业技术论坛的技术讨论和专业实践的总结与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业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水平。

系统同时提供了与外部连接的行业信息交流平台接口,职教师资培训学员可以利用该平台实时参与到专业论坛的技术交流中,也可以方便地存放专业论坛的技术交流结果,而知识库则可以作为职教师资培训学员实际技术交流时的知识来源,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进行内部理论与技能学习,或者参与外部技术交流,因而该系统既可用于指导和辅助受训学员参与职业实践,又可以通过专业实践来检验学员对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该系统的最显著特点是采用了受训学员与培训机构共同建设的模式,学员的学习笔记同时成为知识库的输入,因而在系统的应用过程中,总是能够随着学员的使用而不断更新,保证与现实职业环境实现同步变化。可以看到,上述职教师资培训职业环境系统很好地满足了如下五点要求。

一是满足衔接性的要求。整套系统所构建的职业环境,能够在内部理论学习和外部实时技能应用之间实现无缝衔接,两者的界面和环境都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用于内部学习的素材是从外部的实际技术交流中提取积累的,接受职教师资培训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同时,该系统也可以作为学历教育编写教材的素材来源,因而可以在职教师资培训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实现无缝衔接。

二是满足全面性的要求。这是其与企业实习、兼职等方式最重要的不同之处。由于结合了实际的专业技术交流平台,因而所构建的职业环境涵盖了相关职业所必需涉及的整个环境,学员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岗位的培训,能够接触到全面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三是满足动态性的要求。该系统与目前常见虚拟培训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构建的职业环境是对外开放的,本身就是从业人员在现实中面对的实际职业环境,因而学员能够及时了解和接触到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动态。

四是满足真实性的要求。由于结合了实际的专业技术交流平台,学员所接触到的不再是传统的题库和简单的对错考评方式,评判他们对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完全是取决于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系统也满足了真实性要求。

五是满足延续性的要求。由于所构建的职业环境本身还可以作为学员和培训机构的知识管理系统,因此,学员培训与考核过程中所涉及的职业知识和技能都可以成为后续培训包和整个知识库的输入,从而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素材,避免与实践脱节,满足延续性的要求。

(二)实践结果

在实践中,本研究根据以上提出的构建思想和系统框架,利用Web 2.0技术构建了一套针对电器产品检测认证行业职教师资培训的职业环境系统,用于该行业职教师资培训。检测认证行业主要是根据技术法规和标准为企业提品检测认证服务。由于检测认证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定位,因此企业普遍比较重视从业人员对职业知识和技能、行业动态的了解和掌握。由于珠三角企业的外向程度较高,而近年来国外技术法规和标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职业环境变迁比较迅速,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老化速度较快,因而对职教师资的要求较高,相关职教教师所掌握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针对上述相关职业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构建职业环境,可以比较方便地对其实际成效进行检验。

该职业环境系统实际上由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大部分组成。内部环境由文献管理和知识问答两大子模块组成,其中,文献管理模块用于存放和检索已经显性化的知识,主要由技术法规、标准、重要著作和论文、报告等组成,这些文献按照内容及深浅程度不同分类分级存放,确保了系统的全面性;而知识问答模块则利用开源互动网络问答模块组建,用于存放专业论坛技术交流中相关的信息、问答等,根据关键词和内容进行存放和检索。学员在开始阶段主要通过内部环境进行培训,当完成内部环境中主要模块的学习后,根据自身对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逐步过渡到外部环境中,从而保证了系统的衔接性。外部环境则以互联网专业技术论坛为核心构成,通过与行业网站的合作,学员可以实时参与到专业论坛的技术交流中,甚至承接企业的具体项目,保证了系统的真实性;同时,内部环境中的知识问答模块可以方便地存放专业论坛的技术交流结果,一方面,使得内部环境中的知识问答模块成为普通学员的学习笔记和知识管理系统,另一方面,每一个学员既是整个系统的也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管理者,由此保证了该职业环境系统的动态性和延续性。

实践结果表明,经过三个月的尝试后,参与实践的学员都可以比较快捷地了解检测认证行业的状况和发展动态,能够较好地掌握该行业中几种关键职业所需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参与专业论坛的技术交流,甚至可以承接一些实际的检测认证项目,开发教学模块用于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初步的实践表明,利用该系统可以有效克服企业实习、兼职、顶岗等在衔接性、动态性、全面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克服了现有虚拟模式在动态性、真实性和延续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所提出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职业环境的构建思路是可行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1]14号.

[2][3][7][10]陈胜权,王继国.部级职教师资培训开展的背景、现状及问题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59-63.

[8][22]唐智彬,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2(2):57-62.

[9]陈永芳,姜大源.电气专业职教师资培养状况的调查及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4):10-12.

[4][12][14][16]卢丽华.职业环境变迁与高职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6(20):7-10.

[5]徐龙英.浅析职业环境构建[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8-60.

[6]邱川弘,刘纪玮.论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职业环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123-125.

[15]范建波.高职教育师资能力标准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49-153.

[13]孟庆国,张燕,蓝欣.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转轨中的地位和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1(1):57-61.

[15]王继国,贺文瑾,褚亦平.职技高师职教师资服务能力实证研究――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28-32.

[17]洪列平,黄国汀.院校职业技能鉴定:问题、原因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78-80.

[18]唐智彬,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2(2):57-62.

[19]李梦卿,杨妍 .基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7):61-66.

[20]李梦卿,张碧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6):15-18.

[21]周广文,杨卓娟,张小奇.“双主线”的“校企校”三维一体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02):14-16.

[22]刘君义,甄国红,王硕.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校一企一校开放的教育平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45-147.

[23]魏军.基于网络的高职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36-38.

[24]郝卓莉,等.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需求[J].职教论坛,2012(14):78-80.

[25]陈美芳,沈友华.基于职教师资培训中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2(32):98-99.

[26]蔡荣华.我国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103-10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in Teachers’ Training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Ling-feng, ZHAO Xian-mei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5,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current gap between the vocational teachers train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vocational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y. The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in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shall be seamless, comprehensive, dynamic, realistic and sustaining. However, the three dominant modes of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that are the enterprise mode, the mentor mode and the simulation mode, cannot meet such requirements. Constructing a interactive knowledge base by using the ma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 conjunction with forums in professions, can form a effective virtual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and the initial practice outcome has demonstrated its feasibi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收稿日期:2014-01-09

作者简介:陈凌峰(1971- ),男,广东汕头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业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赵先美(1965- ),男,湖北鹤峰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业中心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职教论坛范文第9篇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李桐海,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江宏,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家强,党委副书记阎桂芝,装备学院政治委员巩树林,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主任胡利民、副主任王保顺出席论坛。来自地方科协及所属办学机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军队院校、总装基地继续教育的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及所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的81家单位150余名代表参加论坛。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李桐海主持大会主题报告与交流发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家强作了题为《信息化环境下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大会主题报告,阎桂芝副书记代表主办单位作大会总结发言,巩树林政委代表论坛主办致开幕词,并于闭幕式上宣读优秀论文及作者名单,胡利民主任主持论坛开、闭幕式并作题为《突出任职教育的军队院校科学发展》的大会主题报告。本届论坛特邀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郭作了题为《21世纪终身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对策》的主题报告。

本届论坛以“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展”为主题,共同探究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的发展问题,聚焦人才培养特点,探索交流和研讨继续教育的新理念、新政策、新形势和新经验,大会论坛共收到论文230篇,经专家评审,录用论文105篇,并由论坛主办方组织专家评审出30篇优秀论文。

本次论坛设科协系统、高校、军队学历教育和军队任职教育及四个分论坛,与会代表分别就论坛主题结合本职工作对新形势下继续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

研讨。

科协系统分论坛由浙江省科技教育中心主任刘立东主持,郭副教授针对“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作了研讨,优秀论文获奖者上海市业余科技学院院长宋洪波、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任程春均等5位代表做了发言,李桐海在科协分论坛作了总结。

本次论坛研究了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展的问题、拓展了与会代表的视野、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各方的合作,并推动了继续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持续健康发展。(责任编辑:王以芳)

职教论坛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66-02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网络媒体已成为第四媒体,它作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一旦形成网络舆情对社会将造成巨大影响。为此,党和政府以及各级组织对其密切关注,许多地方政府要求建有互联网络的单位必须有网络信息管理组织保障机制,并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管理分析。高职教育园区涉及学校多、学生年龄均在十七八岁左右,学生上网人数达100%。校园网络、园区网络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快速传播的主要载体,并由于大学生的自身因素及网络的实时性与交互性,网络可以集中表达学生群体对校园中的某些现象以及社会敏感问题所表达出的态度、意见,并宣泄自己的情绪。为此,研究与构建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的特点

从过去传统校园的公众表达方式到今天的网络公众表达方式的转变,对一些热点敏感问题的传播速度更快、规模更大,舆情事件的不断增多,使社会影响面广,易引发过激行为。因此,分析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特点,对其进行监测管理分析并解决出现的问题,适时正确引导是构建一个和谐高职教育园区,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一)高职教育园区网络客观因素

当互联网络传播公众对某些难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情况时,使用校园网络、园区网络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亦会关注,并参与表达态度意见和情绪,同时他们还会关注校园中的一些现象,这些因素的总和都基于网络传播当前某些焦点事件。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建设、维护园区网络安全,应对不良信息引起的聚众趋势,并利用技术手段监测管理园区网络,是防范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的一项重要特点。

(二)高职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参与高职教育的学生年轻气盛,大多数都为十七八岁的独生子女,自律能力、挫折适应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相对弱一些,思想情绪极易产生波动。再者大部分高职学生由于高中时成绩不理想,考进高职院校心里有一定的失落感,为此缺乏自信心,加上当前社会上追求高学历现象更使得高职学生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一旦社会舆情蔓延到校园极易产生叠加的网络舆情群体效应。

二、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的构建

从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特点可见构建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高职教育园区各院校都建有各自的校园网络,在校园网络基础上组建园区网络,实现校园网络互联。如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共有5所院校,是江苏省唯一的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全日制在校学生约7.6万余名。实现园区网络互联其网络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园区网络架构示意图

(二)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框架结构

目前舆情信息抓取主要使用以下几种技术:元搜索采集技术、传统网络爬虫技术、论坛爬虫技术。整个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分为舆情信息采集、舆情数据处理及舆情信息查询展示三层,如图2所示。

在舆情信息采集层主要根据用户的监测目标以尽可能小的代价从园区网上尽可能全面地得到所有舆情信息,它是监测网络舆情的前提和保证。园区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爆发点有:博客、论坛、微博及新闻等网站,舆情信息分布散、各种类型网站结构不同,为此针对不同类型的站点采用不同的爬虫采集舆情信息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例如,采集源着重抓取论坛数据时,专为网站论坛设计的一类爬虫称为论坛爬虫。由于网站论坛的链接种类较多,且有较多的无效链接,还有一些链接的同一话题和动态性分布在多个页面上,这样使用传统爬虫会在论坛站点上出现“爬虫陷阱”,“相同话题下的页面会丧失页面关系”,并且“爬行的页面质量低下”等问题。而使用基于层次模型论坛爬虫LMFC(Based on the level model of forum crawler下载效率高、信息更新速度更快。这种基于模板要求网页信息提取法,其提取链接的效果是由模板中的规则决定的,采用模板法比程序自动提取法更加准确。但是随着论坛爬虫持续运行URL(统一资源定位)库会逐渐增大,因而对LMFC数据更新特点往往用“话题更新率”、“帖子更新率”评价其性能。

舆情信息处理层是针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过滤、分析。采用基于本体的挖掘技术。如通过信息采集层获取到的网页根据其页面的特性,并使用基于模板的抽取网页信息方法抽取其中的文本信息,也可直接存入数据库中。另外,将需要存入索引的文本信息进一步做索引和文本分词处理。针对存入索引的文本采用基于本体的文本分类法进行过滤,除去与检测目标不符的信息,最后基于本体的聚类法得到舆情热点。

舆情信息查询与展示层是舆情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园区全网搜索、本地搜索、热点查看与统计、舆情报警。例如:园区全网搜索采用了元搜索引擎技术,无须下载检索项中的URL对应的页面,将提取各搜索引擎返回的检索项,剔除广告和重复信息,并重新排序。将检索结构保存到缓存区,最终展示给用户。

园区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有效地推进高职教育园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达到园区网络监、管、控,保障了高职教育园区的和谐稳定。

三、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建立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积极防御园区网络舆情时,还需特别重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一)采取跟进式管理

高职学生思想及心理处于不稳定期。在园区网络、校园网络交流过程中,网络舆情使部分学生个体表达受影响而发生变化,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对社会现象、现实问题反映比较敏感。高职学生理想独立勇于维护自身利益。一旦网络信息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问题都极易造成学生关注和共鸣,进而引发起各类网络舆情,甚至可以导致一些群体突发性事件。为此对高职教育园区的学生采取跟进式管理。(1)辅导员跟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时理解学生的想法,掌握思想动态。(2)任课教师跟进课堂启发式教育,在讲授专业文化基础知识课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主动学习获取课外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跟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和谐、绿色、积极向上、学术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学生置身于校园感受的是正能量。

(二)规范学生上网行为

组织高职学生学习有关国家、省、市、校的互联网络管理规定,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学生的自律性。并以知名度高、学生崇拜、社会影响力高的专家为主,开设学生喜爱、高度关注并踊跃参与的专题讲座、通识课程、品牌论坛、使得园区校园网络成为弘扬正能量的重要阵地。

培养学生文明的网络行为。网络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在网站建设中不仅需考虑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要贴近实践、贴近师生和贴近生活,成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只有学生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才能不断减轻和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三)提高学生辨别网络虚假信息的能力

互联网上虚假信息及不良信息往往引发错误舆论导向。如何提高学生判断网上不良信息能力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重要课题之一,从客观上分析一些交互性比较强的网站上,存在网络信息人为操作,产生的虚假信息极大地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度。为此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需不断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和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其次增强自身对是非、美丑、正误的判断能力,逐渐培养对网络信息的辨析和选择能力。熟练掌握在网上如何获取有效及健康的信息方法,使学生成为网络媒体的主动参与者,而不只是网络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学生学会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去选择和辨析哪些是自己所需要的网络信息,运用好网络这个先进的工具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研究。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理念、对待事物的看法与态度及时与他人沟通与交流。

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体系的建立,为校园稳定并高效地开展教学、科研提供有力保障。网络新技术飞速发展,迫使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也要以更新的技术及更快的反应速度来应对复杂的变化,对园区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还需不断地加强理论研究,并不断地开展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荣素,赵卫利.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特点及管理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0).

[2]伍海江.面向网络舆情监测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2.

[3]王健.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信息网络安全,2009,(3).

上一篇:在职教育范文 下一篇:职教中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