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论文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11 00:44:21

英语专业论文文化

英语专业论文文化范文第1篇

与其他专业本科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存在选择的多样化。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的学位属于文学学士,这就使其在科研活动中应更多向文学方向倾斜,但另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又在学习过程中开设了很多经、管、法的课程,使其具有综合性知识体系。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就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2商业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定位分析

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属于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是一个结合语言与经贸专业的复合型专业,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以及开设的相应课程中,同样会兼顾语言与商务的双重知识。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的相关规定,商业英语专业课程的比例大体应该包括语言知识、商务专业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素养知识等(陈准民和王立非,2009),具体课程设置比例及相应课程列为表1。而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校根据自身学生需要,对所设置的相关课程比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中,语言类课程占据了六成,文化类课程仅占一成,而全英文授课的商贸类课程则占据了三成(平洪,2009)。从而,吴代红和范亚刚(2013)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学习经贸类的专业知识,即五分之二训练经贸英语,五分之三传授经贸理论和实务,即将专业的落脚点放在商贸方面。可见,在经过相应的培训之后,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属于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既能够掌握熟练的英语,又能够掌握相应经贸专业知识。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应该有对英语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的阅读英文文献,掌握更多的国际前沿知识并能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利用英文完成论文的写作;另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还应该能够读懂经管类专业的论文,能够利用经管类的相应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并能够将相应的分析转化为科研成果。与纯语言类学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具有较好的经贸知识基础,从而可以与普通的经管类本科生一样,进行经管方向的科研活动,如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进行数量分析、进行模拟实验等,这就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科研题目方面具有较多的选择,而且能够更多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而与纯经管类学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又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比更多的纯经管类本科生在英语方面的读、写能力要强,这样就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有能力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较新的英文文献,这一方面能够获得研究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与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了解新的科研动态,从而选择更好的研究题目。同时,由于商务英语本科生具有更好的英文写作能力,从而也有利于产出英文成果,有机会将科研成果以英文的形式获得认可。那么,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文学类科研活动和经管类科研活动中如何进行选择呢?是选择更具有浪漫色彩的“莎士比亚”研究,还是选择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经管类研究呢?本文认为,与文学类的科研活动相比,经管类的科研活动更加具有优势。一方面,经管类科研活动的可选方向较多,更多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更加有利于本科生选择科研活动方向,另一方面,经管类科研活动也更加有利于本科生产出成果,例如通过市场调研方式产出调查报告等,这有利于鼓励本科生的科研信心。但是,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学位是文学学位,这就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上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使其并不能随意的选择经管类科研题目。但是,在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平日的科研培养方面,则应该有相应的培养重心,鼓励学生进行经管类方面的研究并产出科研成果。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科研活动中“语言”的作用,即在一些科研活动中,应要求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选择经管类科研题目时,必须以全英文的形式产出科研成果,这样就并未偏离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也没有脱离商务英语中“英语”的重要性。

3对策建议

3.1学校及系部加强对商务英语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重视

当前很多高校并未重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认为本科生科研活动更多的只表现在参加学术性讲座等方面,因此使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并未能获得足够的支持。但是,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却具有较强的科研活动能力,如果可以获得足够的支持,无论是精神性支持还是物质性支持,都可以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

3.2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获得更多的经管类科研成果

与文学类科研成果相比,经管类科研活动相应的能够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因此,应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经管类科研活动方面获得更多的成果,例如鼓励学生参加经管类学术讲座,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等。学校或院系可以以开设科研比赛或设立相应的科研课题的方式,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有更多的动力参与到经管类科研活动中。

3.3加强科研活动的指导

虽然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具有科研活动的潜力与动力,但若是不加以相应的培训,仍然无法使得学生将科研的兴趣转化为科研的成果。因此,应该加强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指导,一方面,开设专门的科研指导课程,例如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等方法论的课程;另一方面,配备相应的科研导师,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提供专业的支持,若有可能,配备经管类专业导师与英文专业导师,则会起到双倍的效果。

3.4加强经管类专业知识的传授

本文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经管类方面开展科研活动能够获得更好的成果,因此应加强对学生在经管类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培训。也就是说,除了根据相应要求设置的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应设置一些经管类的专业课程,包括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专业课程,以及一些数学课程等。另外,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选修经管类的课程,鼓励其通过第二专业的形式获得更多的经管类专业知识。

英语专业论文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燕京大学;英文系;文学教育;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6-0061-06

1919年由北京的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大学、华北协和神学院联合组建了新的汇文大学,并正式更名为燕京大学。燕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亲自拟定“因自由得真理而服务”( 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为校训,并确定了“以教授高深学术,发展德、才、体、力,养成国民领袖,应中华民国国家及社会需要”[1]的办学宗旨。燕京大学以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得学界的称赞。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燕京大学新闻系[2]、社会学系[3]、国学系[4]等较为关注,但是鲜有学者对其英文系进行详尽的分析。实际上,燕京大学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精通中西文化,在不同的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专家与学者,其优良的传统至今仍可为我国当今英语专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严格的遴选制度

为了保证生源的质量,燕京大学建立了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燕京大学有自己承认的中学,20世纪20年代初共有29所中学。这些中学大多为具有较高办学水平的教会中学,主要分布在直隶、山西、山东等北方省份。这些中学有着很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并且至少有一位以上英语为母语的英语教师。因此,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地高于普通学校。到20年代末以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源的质量,燕京大学扩大了对学生的选择范围。原来一些不属于教会中学但其教学质量达到燕京大学入学要求的中学也得到了承认,承认中学的数量增加到38所。[5]承认中学的应届毕业生在高中3年内各科的平均成绩必须在85分以上、品德端正的才具有参加考试的资格。考试科目虽然只有中文和英文两科,但是要求严格。

另外,燕京大学还有面向全国中学毕业生的公开入学考试,这种考试科目较多,包括中文、英文、数学、智力测验。燕京大学出的考题不仅数量多,难度也高于一般大学,英语考试要求远远地高于其他大学。上世纪20年代的《招生简章》规定:“下列四项条件方为合格:通晓英语、谈话清楚;诵读普通英语课本没有困难;善用文法,尤其善用动词;能作清晰明白的作文。”[6] 39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出, 该校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要求相当于当今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已经完成了专业基础阶段学习。《高等教育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7]现在英语系大一、大二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英语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最基本的语言技能课程上。作为教会大学后起之秀的燕京大学对入学学生英文水平高要求,这与当时教会中学与国内知名中学重视英语教育的传统是分不开的,很多优秀中学毕业生在中学阶段就解决了英语语言技能问题了。此外,还跟燕京大学招生生源有关,据统计该校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出身于商人、银行家、企业家等富有家庭。[8]在这些相对富裕、开明的家庭中,子女的英语教育也较普通家庭重视。

相对其他专业而言,燕京大学英文系入学考试就更难了。不仅对学生的英语要求高,而且对学生中文底子(尤其是古文基础)也十分强调。据说有一年英语考题只有一题:“试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译成英语”,不提供中文原文。入学考试的试卷通常为一本厚试题,并且注重测试学生的听力水平,许多题目要求一边听主考教员的提问,一边在考卷上速答。每题都限定时间,如果听不懂外籍教师的提问就无法回答问题。[9] 燕京大学英文系在招生时就考虑到国文与英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培养精通本国文化与西洋文化的中西交汇人才奠基了很好的基础。著名文化学者资中筠认为母语文化决定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一个人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取决于母语。[10] 而当前大学招生时,通常对英语专业入学学生的英语成绩设定了最低分数线,但是鲜有大学对英语系学生语文成绩有要求。再则,学生入学后学习中文的课时数较少。在这一情形下,深谙中国文化的英语系学生为数不多,如此一来,能承担起中西文化交流使命的英语系人才更是屈指可数了。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的燕京大学英文系招生已关注“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调和关系。例如1922年入学的凌叔华在入学前就具有很扎实的中英文功底。作为新月派的女才子,凌叔华出生于官宦家庭,自幼受过良好教育,不仅中文底子好,跟从著名画家缪素筠等人学画,还跟辜鸿铭学过英文。凌叔华英文学习受辜鸿铭影响较深,辜鸿铭认为“学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小孩一样地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小孩背《四书》《五经》一样。”[11]在跟辜鸿铭学英语的一年间,凌叔华背诵了大量的英文诗歌。这为她日后在燕京大学英文系学习铺垫了基础。

在1937年之前,燕京大学录取新生与报考人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6左右[12]。虽然经过如此严格的考试选拔,但是学生在入学后仍有可能因考试成绩不好而被淘汰。据1938年12月23日刊发的《燕京新闻》报道,1937年,燕京大学就有43名学生因成绩不合格而被劝退学。淘汰制的实行促使燕京大学学生养成刻苦读书、勤于钻研的学习风气。当年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教过书的钱穆教授评论:“燕京大学上课,学生最服从,绝不缺课,勤笔记。”[13]14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燕京大学设立了奖学金,为学习成绩优异者授予“金钥匙”,凌叔华曾获得此项奖学金。严格的入学遴选制以及在校的淘汰制,使学生在学业上丝毫不敢怠慢,再加上奖学金制度以及为优秀学子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重视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博雅教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的自由教育,主要学习七艺(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算术、音乐)和人文学科。其后,哈佛大学增为十二门,包括语文(修辞、希腊文、阿拉伯文)、人文(教义、问答、历史、逻辑)、社会(伦理和政治)、自然(植物学、天文、数学)。[14] 19世纪美国鲍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 Packard)第一次把它与大学教育相联系。他认为[15]:

通识教育是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教育,具有综合性,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

民国时期,我国有许多学者到美国留学,其中不少人深受美国通识教育的熏陶,并在国内的大学积极地推行通识教育。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他认为[16]:

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偏重专科之弊,既在所必革,而并重之说又窒碍难行,则通重于专之原则尚矣。

曾三次任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的吴宓,也身体力行,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推行“博雅之士”而闻名遐迩,他曾两度执教于燕京大学, 教授世界文学史、文学与人生、翻译等课程。

在当时重视通识教育逐渐成为创办著名大学的一大主导思想,以培养精英式通才为目标的燕京大学,以学系为单位,同一学系的学生被称为该系的主修生,其必修课程都一样。全校采用了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其课程分为三类: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17],重视广博与专一相结合。公共必修课是全校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主要有:国文、英文。选修课是指除了必修课以外可以自由选择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以扩充知识面,它包括公共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程。为了避免学生在选课上的盲目性和随行性,选修课重视文理渗透。根据课程的学科性质,燕京大学的课程分为三大类: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燕京大学规定:学习社会科学的学生至少要读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各一门,并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自愿选择别门科学的高级课程。同样学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生也应根据以上原则进行选课。[18]英语专业公共选修课程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生物、心理学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的文学历史、不同文体文学研究、基督教文学以及文艺批评等。学生必须选修第二外语,有法、德、俄、日4种语言可供选择,如不及格不能毕业。

燕京大学英文系分为英文文学和英语教育两大方向。主修英文专业的学生分为两种:甲种注重文学,毕业时获文学学位,主修科目45学分,其中包括:十九世纪英文文学、十八世纪英文文学、十七世纪英文文学、十六世纪之前英文文学、莎士比亚、高级写作、语音学和毕业论文。任选副修科目至少16学分,如科目有历史、国文、教育、经济、社会、政治、心理以及历史(英国史或欧洲史6学分为必修课,系里特别鼓励学生选修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史、西洋社会政治思想等课程)。乙种预备师资,毕业时授予教育学学位。凡有志在教授英文者,主修科目44学分,其必修科目为十九世纪英文文学、高级写作、语音学、比较语音学、英文教授法、毕业论文,可以从十八世纪英文文学、十七世纪英文文学、十六世纪之前英文文学和莎士比亚四门课程中选取三门。除必修英文教授法3学分外,乙组课程副修科目20学分(以某一学系科目为限)并教育学系课程中17学分,教育类必修课程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中等教育概论、中等教育法[19]97。与此同时,燕京大学英文系还重视对英语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实行导师制度。学生在有经验的英语教师的指导下,在燕京大学的附属初中进行实习。这一做法不但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第一手教学经验,而且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以传承和发展。

英文系一年级的课程为基础课程,尤其重视公共必修课程国文与英文。据现代语言的理论表明:母语与外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迁移作用。当时一般教会大学忽视或淡化中文教育,而燕京大学则不同,其国文系阵容强大,既有吴雷川、钱玄同、周作人、钱穆等著名学者,又有不少燕京大学毕业经过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如谢冰心、许地山、高名凯等。国文系的教师们既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又汲取了西方文化的精髓,大多为学贯中西的学者。燕京大学的大一国文由国文系名师任教,要求严格,每周自拟题目,写作文一篇,文言白话均可。学校要求学生期终考试必须达到相当于百分制70分的成绩以上,如达不到,还需修大二国文[6]42。大一英文以训练学生基本功为主,每周要求学生写不同文体的作文,并强化学生的口语练习;大二英语以读写为主,学生通过习作大量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循序渐进地过渡到每10天自由选择一部(或部分)英文世界名著,并不要求逐字细读,但必须用英文写出作品提要,教师给予仔细批改。开设这两门公共必修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确实生活在讲两种语言的环境中”,“能够灵活地从一种语言转入另一种语言”[20]。

燕京大学英文系课程设置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博古通今的原则,又兼顾了英文专业的学科性质,即培养文学研究者与英语师资。虽然没有像当今英语系提倡职业英语,但是燕京大学英文系本着通识教育的原则,提倡人文与科学相结合,却培养了众多在各领域卓有成就的人才,如翻译家赵萝蕤、红学研究专家周汝昌、文史专家吴世昌、外交家周南、英语教育专家李筱菊、艺术家黄宗江等等。

三、强调英语文学教育

燕京大学英文系属于典型的人文学科,文学课程为核心课程,涉及面广,从古典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涉及到英国、美国、俄国、法国、德国、希腊等不同国别的文学,涵盖了小说、诗、戏剧、文学专题研究、文艺理论批评等,并注重文学研究与哲学方面、科学方面、社会方面与宗教方面等领域的关系。1936年燕京大学英语系主干课程包括:英文、十九世纪英文文学、十八世纪英文文学、十七世纪英文文学、十六世纪之前英文文学、文艺复兴时代文学、莎士比亚、高级写作、语音学、比较语音学、英文教授法、戏剧史、现代戏剧、美国文学、十九世纪之思潮、英文小说、廿世纪之散文、二十世纪之诗、英文文学评论、翻译、英文教授法、俄国文学、法国文学史、希伯来诗意的文学、希伯来先知的文学以及圣经文学。[19]89-100

燕京大学英文系的教师们各有专长,授课形式灵活多样,鼓励学生自由参与课堂讨论。教师们尤其重视课外阅读,指定学生阅读英文原著,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并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定期进行座谈讨论。他们还经常通过小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28]课后,英文系教师经常邀请学生到家中聚会,在友好而平等的氛围中形成了家庭化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成功语言教学得以保证的一大保障,家庭化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教与学,还促进了中西语言文化的交流。步多马夫妇在燕京大学任教多年,他们经常邀请学生到他们家聚会,尤其在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春节、中秋节,许多学生聚在他们家里包饺子,师生聚在一起通常用英语交流,有时也用一些中文来交流[13]145-146。燕京大学英文系元老包贵思每个学期都邀请一些学生到她家做客,常常让学生围在院子里吃茶点,聊天。她和学生们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以长者的身份出现在她以往学生的婚礼上。她一生独身,关爱学生,深受学生尊敬。难怪1944年,吴宓再次在成都燕京大学任教,复校二周年时的日子中感叹道:“宓颇羡燕京师生之亲洽,作事敏密,及男女交际自然之风气,为他校所不及。”[29]

五、结语

1949年建国后开始了高校院系调整,到了1952作为教会大学的燕京大学被并入北京大学。[30]在其短暂的办学历史中,燕京大学英文系不仅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学贯中西的人才,还为我国当前的英语专业建设提供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燕京大学根据中国国情的需要,设立了双轨目的的培养目标:英文文学人才及英语师范生。尤其是设立了以英语教育为目的的师范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中学教师极其匮乏的现象。其次,平衡国文与英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国文与英文之间存在一定的迁移关系,厚实的国文基础有利于学习者在英文学习中有意识地对比分析国文与英文之间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比较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点,为中西文化的输入与输出达成平衡关系。再次,广博与专一之间的关系,宽基础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矛盾的,大学的教育有别于职业培训,当前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应避免过度功利性、职业性。最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家庭化、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术文化的传承,甚至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司徒雷登, J.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M]. 程宗家, 译.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103.

[2]肖朗,费晓迎.燕京大学新闻系人才培养及改革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 2007(6):92-97.

[3]田正平,刘保兄. 教会大学中国籍教师与中国近代大学的学科建设――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个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99-103.

[4]颜芳. 近代学术转型视野下的燕京大学国学教育[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1-233.

[5]Dwight, E. Yenching University[M]. New York: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n, 1959:81.

[6]张哲荪. 燕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回溯[J].文史资料,2009(10).

[7]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R].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4.

[8]田正平.教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J].文史哲,2007(3):129.

[9]燕京大学校友校史委员会.燕京大学史稿1919-1952[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91-92.

[10]资中筠.文化要用母语讲[N]. 南方周末,2010-02-18(02).

[11]凌叔华.我所知道的槟城与辜鸿铭有关[G]// 藏东,编.民国教授.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31.

[12]Fenn,W.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Changing China 1880-1950[M]. U.S.Grand Rapids,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76:80.

[13]燕京研究院.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Levine, A. Handbook 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78:538.

[15]Packard, A.S. The Substance of Two Reports of the Faculty of Amherst College to Board of Trustees[J]. North American Review, 1829(28):300.

[16]黄延复.梅贻琦与清华大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315.

[17]史静寰. 狄考文和司徒雷登在华的教育活动[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112.

[18]史静寰,王立新.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216.

[19]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一览[DB/OL].http:///book/trysingletage/09003670/1(上载日期不详)[2013-03-14].

[20]史静囊. 狄考文与司徒雷登[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221.

[21]齐家莹. 清华大学人文学科年谱[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50.

[22]蒋书丽. 坚守与开拓――吴宓的文化理想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16.

[23]Maley, A. Litera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in Alsagoff[M]// Mckay,S.L.,et 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for 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London:Routledge. 2012:300.

[24]吴宓.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59-64.

[25]朱维之. 基督教与文学[M]. 北京: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56.

[26]陈雪芬.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24.

[27]赵萝蕤. 读书生活散札[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82.

[28]梅绍武.回忆学习外语所走过的道路[G ]//李良佑, 刘犁.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314.

[29]吴宓. 吴宓日记1943-1945[M].北京:三联书店,1999:370.

英语专业论文文化范文第3篇

一、复合型英语专业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统一导致实践和理念的错位

近年来笔者参加了十几次全国性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学术会议。这些会议上,关于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唯理主义,一是实用主义。唯理主义强调知难行易,相当于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认为大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强大的社会批判力量的人类文化传承者与创造者,塑造和保持个人、民族、国家的文明、形象与灵魂,而不在于获取直接经济效益,应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首任不是培养直指职场的从业者。唯理派的极端版甚至认为学生的就业根本不是大学这象牙塔要顾及的事,大学服务社会的效用是长久的、超脱的,不必立竿见影。这种唯理主义观在英语专业办学上的体现,就是强调英语的学科独立性,认为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英语学科,破坏了外语教学的人文主义传统;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根源不在复不复合,而在于英语语言文学没学好。实用主义即工具理性主义,强调知易行难,相当于明末顾炎武等人所说的“经世致用”,认为大学教育要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对国民经济第一线合适、有用、实用的人才。这种观点反应到英语专业的办学上,就是强调英语在多种文理学科及国民经济中的工具性。由于这两种观点的争锋难辨雌雄,导致英语专业办学理念和实践发生多重错位,在多数复合型英语专业的实际办学过程中,学生选课仍是语言文学类比重过大。

(二)“软复合”培养方案不利于分类培养

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有一条建议,即偏重“文文”(英语+经贸或外交等)复合,笔者称之为“文文软复合”模式。受此影响,目前高校中英语专业“文文软复合”过多。这种模式由于缺乏选课机制保障,学生易避重就轻,实际选课又回到了语言文学知识组合。不可否认,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国际化、全球化的当今世界里,语言思维能力相当重要。但由于“文文软复合”对语言思维依赖过多,不利于差异化分类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与行业发展骨干”或“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其实,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急剧变革的影响下,一些考生与家长已开始认识到“文文软复合”的弊端。当初红红火火的南京大学文科强化班现已被迫停办就多少说明了一些问题[3]。

(三)复合型英语专业师资匮乏

复合型人才培养必然要依托于交叉学科与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师资。目前,英语专业的复合型师资严重匮乏,出现了所谓的复合型英语专业办学“无大师”现象,乃至国内英语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只能是清一色的语言文学类。笔者近年来参加国内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学术会议也发现,与会者及发言专家基本都是英语教师,几乎未见具有复合型知识背景的教师或非英语学科的教师,会议研讨的内容基本还是怎样教好学好英语、教师怎样搞好科研,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常常很少涉及。难以想象,单一的英语学科能支撑好远远超出语言能力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任。由于师资短缺,各校基本采用英语师资加其他学院相关专业师资进行组合的模式。

二、促进复合型英语专业办学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加强复合型英语专业办学的紧迫感

浏览一下唯理主义等西方哲学思想诞生地的美英等世界百强大学的网站,他们也无不把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层次就业人才作为己任,在他们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里体现学科交叉、文理交融的双学位和主辅修制随处可见。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英语教育刚刚恢复,纯英语人才奇缺,王宗炎等语言学家曾呼吁英语专业教学重点是训练英语基本技巧,要使用地道的原著课文等。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30年后,我们如果还将这种追求视为圭臬,就显得单一了。当今世界,学科相互交叉、交融与渗透,社会分工日益精细,新行业层出不穷,大量冲击传统岗位。掌握一两门专业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专业人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英语专业学生凭着说写强一点、语法多懂一点,难免一业难求。

(二)积极实施“文理硬复合”模式

在高级认知智能培养上,高等教育要照顾到学生的语言、数理、空间、形象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国外学者常把语言比作“鱼”,把专业知识比作“水”,没有专业知识注入,鱼游不起来。因此,对于英语专业就应该实施“文理硬复合”模式。南京农业大学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南京农大的生命科学、应用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动物医学等学科都是国家、部省的强势学科。而这些学科综合性非常强,体现了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这些学科的英语论著文字性强,语篇结构多样,广泛覆盖文理学术英语中表达各种科学原理的结构与用法。在这些学科里开展双语教学及开设生命科学类阅读、翻译、写作的英文技巧课程,非常有利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能力的共生共长,也解决了单纯用汉语讲授失去研习英语机会的矛盾。因此,南京农大2011版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必修和选修课上都设置了英语讲授的生命科学类农科知识课程。同时,学校各专业201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也都按规定为英语等其他大类学科的学生设置了一组10门30学分左右跨专业课程或辅修专业课程。这就保障了英语专业学生利用学校一流的生命科学的学习资源,将自己锻造成复合型人才。目前,教育部已经开始落实和扩大省内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自。各高校在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创办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的本科专业上一定能大有作为。

(三)在政策上扶持复合型英语专业师资的成长

英语专业论文文化范文第4篇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搜索到相关文章109篇。这些论文多立足于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盛国强和周永模利用问卷调查了我国132所不同类型高校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状况,发现抄袭、语法错误、口语化表达、结构松散和缺乏独立见解等是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1]文章分析了问题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改革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强化英语写作教学、把好论文选题关、科学使用研究资料和加强过程管理等。张春芳用文献法对近三十年(1981年至2009年)刊登在国内121种期刊中有关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论文进行了调研,指出毕业论文管理、写作及指导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对策:建立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把握基本的选题原则和方法;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材,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2]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用“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作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得到的文章仅有2篇。其中曹胜强的《谈英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改革策略》[3]一文中提出的改革策略并无太多新意。许晓艳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和论文时间改革五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毕业设计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使“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她提倡学生用英文写出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如“英语+经贸”,“英语+旅游”或“英语+酒店管理”等,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4]然而,实际情况下,“英语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仍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主体。X相关专业课在整个专业培养大纲的比重和课时量很难有所突破或实现”[5]。因此,学生对X专业的了解仅限于皮毛,难以写出质量较高且有一定独创性的文章。用英文撰写的要求更增大了论文撰写的难度。学生只得转而求助于网络资源,通过“拷贝”和“粘贴”完成论文。这无疑又回到了论文抄袭和论文质量低下的老路上去。综上,目前国内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研究多集中在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强化对学生论文指导的过程监控与管理等,即便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论文质量,也很难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单一、狭窄、缺乏实效、与社会脱节的弊端难以消除。

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实践

笔者所在学院明确地把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用和实践,注重能力和专长。庄智象在《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6]一文中指出: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极强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正常情况下,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既要考查学生对英语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考查其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二者如何协调结合,是改进毕业论文工作的一个突破口。工科院校本科生毕业前既要完成毕业论文,又要完成毕业设计。前者注重专业知识和学术性,后者检验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即动手能力。这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有很好的启示:是否也可以将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由单一的论文模式改为一种集社会实践和论文于一体的毕业设计模式?本校英语系经过多方调研和考虑,最终提出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形式入手进行改革,力求探索一种能有效地防止抄袭,且适应应用型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设计模式,具体情况如下:1.改传统的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制作长期以来,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都是沿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毕业论文一般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7]若仔细推敲这句话,“一般”二字暗示着高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其他形式的调整。为缓解日益严重的抄袭现象,从2012届学生开始,本系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制作,具体指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制作出有英语配音及中英文字幕的视频节目。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主题,比如人文景观、产品推介、跨文化交际等。除了制作15~30分钟的专题视频外,学生还需完成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中文稿。学生将此文稿译为质量较高的英语,用于为视频英文配音,同时视频还配以中英文字幕。几名学生可在拍摄、配音和剪辑上互相协助,但每个学生最终要提交一个独立的作品和配套的中英文文稿。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视频拍摄及制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本系还特别邀请了电视台的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32学时的培训,讲授视频的拍摄技巧和后期如何利用专业的EDIUS软件进行视频编辑及字幕制作。培训扩充了学生英语专业外的传媒知识,使学生获益匪浅。2.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到学生就业前以往毕业论文从第七学期开始进行,第八学期进入到论文撰写最紧张的阶段。这时学生基本步入社会,或就业实习,或四处求职,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写作。学生离开校园导致信息资料缺乏,引发网络抄袭,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也受到影响。为了改善这种状态,本系要求2012届的毕业生在第六学期即开始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包括毕业设计选题、开题报告撰写与修改以及开题报告的答辩。从暑假至第七学期中旬,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文字稿初稿,在教师指导下不断修改并最终形成定稿,继而完成拍摄工作及后期制作。第七学期中下旬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学生修改后提交最终版作品。将毕业设计提前,避免了学生毕业设计时段与找工季的冲突,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校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3.改革为毕业作品制作的优势其一,视频制作属于原创性的作品,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亲自为视频配音并出镜,有效地制止了抄袭现象的发生,且学生选题不再狭窄单一,时效性大大增强。很明显,改革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比改革前更丰富更新颖。其二,相比以往多届学生反复写过的没有新意的论文来说,新形式的毕业设计拥有更多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由于学生大都来自广东,其毕业设计多围绕广东本土的人文景观、企业及产品、文化传统等进行。如“岭南水乡———小洲村”、“主题公园的营销策略———欢乐谷成功之道”、“潮汕成人礼———出花园”、“西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西关大屋的历史变迁”等许多作品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学生亦可选取自己有求职意向的行业作为毕业设计的主题。最终每个毕业作品被单独刻录在光盘上,可作为学生求职简历的一部分,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成功应聘增添筹码。其三,学生开动脑筋自编自导视频作品,很大程度上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如“千年葵艺在新会”的制作者巧妙地把一位老奶奶摇着葵扇给孙女讲故事的场景引入到视频的主题———介绍广东新会的“葵艺”发展史。其四,将中文稿翻译成英文,在老师指导下不断修改至最佳的过程,使学生的写作翻译技能和语法、词汇等英文基本功有了显著的提升。其五,在为视频英文配音的过程中,学生反复练习英文稿的朗读,并在教师帮助下纠正错误发音,改善了语音语调,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其六,通过在网上搜索毕业设计视频的相关素材,锻炼了学生搜集、筛选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其七,视频拍摄和编辑软件的学习以及后期的字幕制作等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其八,拍摄前与公司厂家或景区等多方联系,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能力。视频由几名同学或亲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鼓励部分有需要的学生继续撰写毕业论文少数打算读研或出国深造的学生需要通过做毕业论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为此,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应鼓励部分学生撰写论文并配备优秀教师对其指导。

三、改革效果和结语

2012年5月,项目组针对2012届毕业生的论文改革进行了问卷调查(共18个问题),收回有效问卷60份。其中76%的同学支持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设计。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整个毕业设计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具代表性的回答有:(1)锻炼了动手能力,熟悉了视频生成的全部过程,自学了多种软件。(2)提升了中译英翻译能力和写作水平。(3)亲自走访、拍摄、剪辑到最后的成品,很有成就感。(4)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英语口语也得到相应锻炼和提高。对沿用了三十年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进行改革这一实践本身就具有创新精神,操作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和质量评价指标还有待在实践中完善,但改革的优势很明显。由于改革后的毕业设计(毕业作品制作)要求学生自己参与到视频的创作之中,大范围抄袭、拼凑甚至的现象少有发生。此外,改革全方位地提升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口笔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促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英语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

英语专业论文文化范文第5篇

摘要:

通过调查发现,英语专业本科生论文存在文内和文后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部分论文存在抄袭和剽窃现象以及论文统计数据随意性较大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术诚信教育机制不够健全以及师生的学术诚信意识不够强。建立健全学术诚信教育“管-监-检-惩”机制、完善学术诚信教育体系以及强化学生的学术诚信主体意识,是提高英语本科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诚信教育;路径

学术诚信是大学生重要的学术品德之一。然而,大学生学术不诚信现象屡屡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担忧,由此对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英语写作是英语本科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经过各阶段的写作训练,学生是否已掌握了基本的学术写作规范,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素养?为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诚信现状,笔者对某高校2015届英语专业120名本科生的课程论文、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进行了调研,旨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英语本科生论文写作中学术不诚信的主要表现

笔者采用观察法,以英语专业本科1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其撰写的课程论文、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为语料,调研其文内引文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情况。英文文献的著录依据美国语言学会出版的《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MLAHandbookforWritersofResearchPapers)和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APA格式手册》(2010年版)(PublicationMan⁃ual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中文文献的著录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2005年颁布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2005)(该版本替代了旧版GB7714-1987)的规定。然后,利用中国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2)”,对120篇毕业论文的总复制比、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复制比进行检测。最后,通过分析,概括出英语本科生学术诚信的状况。经统计发现,学生论文中存在学术失范和学术不诚信两种情况。第一,文内引用格式错误。主要问题有:英文人名写错;论文为多个作者时,格式写错;未写文献年代。第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主要问题有:漏写或误写作者、题名、文献名、出版地、出版年代等;著录格式错误,如期刊本应用[J],却用了[M]表示,等等;遗漏或用错符号,比如出版地后面应用“冒号”,却写成“逗号”,等等。第三,引用他人文献而未标明出处。120篇毕业论文复制比统计结果如下:论文总复制比大于30%的占10%,其中有4篇论文复制比分别达50%、55%、70.8%和85.9%;介于20%-30%的占15%;介于10%-20%的占41.7%;介于10%-20%的占33.3%。论文第一段复制比统计结果如下:大于30%的占12.5%;介于20%-30%的占16.67%;介于10%-20%的占29.2%;介于10%-20%的占41.67%。论文第二段复制比统计结果如下:大于30%的占12.5%;介于20%-30%的占15%;介于10%-20%的占35.8%;介于10%-20%的占36.67%。第四,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论文数据随意性大。有的论文数据不可信,经不起推敲,属于随意编造等问题。因而对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英语本科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方法

英语专业本科论文中学术不规范和学术不诚信的现象,既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同时也折射出教育管理和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因而,应从健全管理机制、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以及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这三方面着手,实施学术诚信教育。

1.发挥教育部门的职能作用,构建学术诚信教育“管-监-检-惩”机制。第一,以国外诚信管理机制成功经验为借鉴,建立英语本科生学术诚信档案。学术诚信档案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规范其诚信行为。将学生的诚信情况(如作业、考试和论文写作)记录在案,并与奖学金评定、出国推荐以及未来职业和生活等挂钩。有不良记录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体验、践行诚信,逐渐养成自觉诚信意识。第二,以制度为保障,建立学术诚信管理、监督、检查和惩罚体系。成立专门的学术诚信管理和监督机构,制定详细的学术规范和标准,监督并定期检查学术失信行为和防治情况。对学术失信行为情节较轻者,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影响恶劣者,给予严厉惩罚,并在通告栏、网站上予以公布,以便惩前毖后,防止学术不诚信行为滋生蔓延。在各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需把握以下几点:首先,在制定规范和标准时,不妨参考《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和英美高校的学术规范条例,细化规则,并辅以实例,使学生有所参照。其次,在监督环节上,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生生监督、师生监督。再次,在惩罚环节,应提高惩罚的执行力,而不是纸上谈兵。除了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外,“防患于未然”尤为重要。比如,可以采用现代技术——反抄袭软件来遏制学术失信行为,可采用学生先自测,学院在论文答辩前再检测的方式。若整篇论文和各章节的重复率超过学校规定的比例,则责成论文作者修改。再次检测若仍达不到要求者,则不予答辩。第三,以本科生参与为手段,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在我国,学术诚信教育主要依靠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行政手段,从政策的制定到实施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其结果是,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实践体验,不利于其学术诚信意识的形成。因此,应当加强英语本科生的参与度,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诚信教育活动,营造学术诚信氛围,使学生逐步内化学术诚信理念。比如学校教育部门可邀请学生参加制定学术规范条例,监管和裁决学术失信案例。图书馆、学生会和学院可专门设置学术诚信教育网页,组织学生相关规定、标准、规范、条例和惩罚措施,供学生随时查阅。此外,学生可在校刊、校报和橱窗登载学术诚信教育文章或宣传册。另外,采用英语学习经验交流、英语演讲比赛、学术诚信知识竞赛和英语论文写作比赛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自我教育。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完善学术诚信教育体系。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为指导,强化英语本科生学术诚信意识。学术诚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学术价值观以及对学术诚信的认知。因此,要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研精神,在学业和学术上互相信任,坦诚交流观点,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成绩,公平竞争,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抵制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成为学术诚信的捍卫者。第二,以年级为阶段,实行“入学教育-课程论文-学期论文-毕业论文”的“一条龙”学术诚信教育培养模式。“一条龙”模式的具体做法是:以英语专业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开展“学术诚信周”活动。人手一本《新生入学手册》,内容包含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使新生一入校即感知科研诚信的重要意义。对于一、二年级的课程论文或课程报告,任课教师应强调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同时,可采用高年级学生进行讲座的形式加深低年级学生对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认识。同伴讲座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为中国学生“往往对正式的规则并不在意,而来自同伴(peer)的口口相传(wordofmouth)对其更有影响力”。到了二、三年级,学生在撰写学期论文或学年论文时,逐步养成了学术诚信的习惯。及至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时,便会习惯成自然。总之,学术诚信的培养需要经过系统、扎实和持久的训练才能产生效果。第三,以“导学”为抓手,提高英语教师学术诚信教育指导水平。教师是学生学术诚信养成的引路人。因此,廓清“指导什么”和“如何指导”是关键。针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笔者曾提出“十三导”的原则,即论文前期准备阶段的“六指导”(导学风、导目的、导阅读、导文献、导选题、导信心)、写作过程的“三指导”(导科研态度、导宏观与微观结构和导耐心)以及答辩过程的“四指导”(导总结、导陈述、导答辩和导意义)。受此启发,针对引文和参考文献规范,笔者提出“六导”的指导思路,即:导学风——树立“质量意识”“规范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导目的——阐述引文和参考文献的意义;导阅读——阅读并仔细研究引文和参考文献规范;导查新——如何在网上、图书馆查阅、筛选和记录参考文献;导格式——比较和分析文内引用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和规范;导耐心——用心对待参考文献的细枝末节,如“标点”的用法、各种文献的著录方法以及作者、出版社、出版地和出版年代的正确写法,等等。

3.强化责任意识,激发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诚信的主体作用。第一,以自律为准则,强化学术诚信自教和内控意识。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强自我道德培养和自我道德约束,自觉、自愿地遵守学术规范,成为学术诚信的传播者。第二,以国际和国内“规则”为准绳,掌握基本的学术写作规范。学术诚信是建立在学术写作规范基础上逐步养成的习惯。因此,了解和熟悉学术写作相关规范是第一步。要了解国际上学术诚信教育和学术写作规范动态,与国际学术惯例接轨。

参考文献:

[1]张春芳.近五年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调查与思考——以某校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2).

[2]张英丽.大学教师学术规范的个人和环境因素分析——基于多学校调查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5,(3).

英语专业论文文化范文第6篇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我校2008届英语语言学、英语翻译和英语文化几个专业学生的69篇学位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这些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调查统计,并从硕士论文的引文数量、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和引文年代分布等方面逐一分析。

2结果分析

2.1引文数量分析

引文数量是指一篇论文中所引用参考文献的数目。具体地说,就是论文作者撰写论文时参考并接受了多少别人或前人的成果。一篇学位论文所列出的参考文献的覆盖面和学术层次往往能间接反映出该文的研究水平,对引文数量进行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对所研究领域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把握程度。科学合理地运用参考文献对提高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创新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被统计的69篇论文中,共附有3 663篇参考文献,引文数量最多为115篇,最少为20篇,篇均引文量为53.08篇,高于国外科技论文平均引文量15篇。这一统计结果表明,我校英语专业研究生引文意识较强,注重相关资料的借鉴与参考,善于捕捉学术前沿的各种信息,具有较强的文献收集能力和水平。如表1 所示。

2.2引文类型分析

通过对研究生论文引文文献类型的分析,可以了解研究生的阅读动态以及引用文献的特点和规律,并从中确定各类型文献载体的情报价值,为图书馆调整和优化馆藏文献结构提供参考依据。我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引用文献的类型主要有5种,分别是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报纸和网络文献,其中尤以图书、期刊为主。如表2 所示。

图书以其内容专深、论述系统、知识全面、观点成熟、可信度高、参考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成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占总引文量的66%,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其中英文原版图书引用1 981次,中文图书417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语研究引用文献的一大特点。由于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英美国家的历史和现状,要求他们必须阅读一些经典的英语原版理论书籍,掌握相关理论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分析、思辨、总结一系列深层次的加工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结论,使研究的理论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主要来源是英语原版图书,这一点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这也是由于它的学科专业性质所决定的。期刊以其信息量大、内容新颖、专业性强且出版周期短、获取容易等优点,成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的重要信息源,占引文总量的31.27%。其它如网络文献、学位论文、报纸文献等虽有引用,但比例偏低。从统计结果看,研究生对网络文献的引用仅占总引文量的2.59%,学位论文的引用仅占总引文量的0.93%。图书馆应认真探索网络资源和学位论文资源的开发问题,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2.3引文语种分析

由表3可见,我校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引用文献时,主要以英文文献为主,占全部引文的70%。在3 663篇引文中,没有一篇英语语种以外的外文文献,这也说明我校英语专业研究生利用其它外文文献的能力相对较弱,研究的国际视野不够开阔,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科研成果已不是集中用一两种语言,仅懂得一种外语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了。

2.4引文年代分析

通过对学位论文引文年代的分析,可以从时间上了解引文的出版、传播和利用情况,也可以从中获得专业文献老化程度的最可靠的数据,为文献资源的科学管理和评价得到可靠的依据。从表4中可以看到,共有1 739篇引文发表于近10年,占总引文量的47.47%,其中引文的高峰区在第2~10年间,共计1 722篇,占引文总量的47.01%。当年文献的引用情况很不理想,仅17篇,占引文总量的0.46%。这一结果也说明了我校英语专业研究生在跟踪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利用最新文献信息方面的能力较差,这也影响了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如何提高研究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强化他们渴求新信息的心理意识,是图书馆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3对图书馆工作的建议

3.1重视针对研究生群体的文献保障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尽可能满足研究生对文献的需求是图书馆建设始终不变的追求。随着文献资源的多样化发展和研究生对文献资源的多元化需求,图书馆应针对研究生这一群体的文献需求特点,不断拓宽和完善本校的文献保障体系,及时对图书馆的资源结构进行有计划、有方向的优化与调整。从整体结构上看,要增加英文原版图书,特别是符合研究生阅读需求的图书的品种和数量。另外,要加大虚拟馆藏建设,增加电子资源的比重,购置大量与本校学科紧密相关的数字化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等,弥补外文书刊昂贵、引进量较少、用户获取困难的缺陷。让研究生更快、更直接地接近国际上的前沿课题。并且要做好资源整合。目前图书馆购买的电子资源越来越多,读者需要进入不同的数据库界面,分别查找自己需要的文献,检索方法繁杂,不利于利用。因此,图书馆应尽快制定资源整合方案,通过一个统一的界面,尽可能将网络资源、馆藏数字化资源、自建特色数据库、购置的网络数据库等加以整合,使之成为研究生需求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智能的信息产品。

3.2加强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构建,为人们提供了极其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然而,信息的吸收又与个体的知识结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优良的信息素质是研究生论文写作期间获取大量信息资源的重要基础。尽管研究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较高,但受传统学校教育观念的束缚,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信息意识薄弱,文献检索技能欠佳,对信息资料的搜集很难做到全面系统,往往出现检索出来的文献和自己的课题关联性差,而真正需要的文献却未能查出,这难免影响其论文写作进展和论文的质量。因此,要培养和强化研究生的信息意识,锻炼其信息检索能力,以便有效地吸收外部信息。图书馆作为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加大宣传。对研究生进行信息资源宣传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步,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对信息资源不熟悉,所以才无法利用。通过广泛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研究生的信息意识。②开设“文献检索课”。 由于研究生的来源不同,其本科阶段所受的文献检索教育程度不同,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参差不齐,有些研究生甚至不具备本科生就应具备的信息能力。因此,文献检索课在研究生阶段还应加强,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实现文献检索课教学手段的更新,通过制作课件进行直观生动的教学,促使每个研究生都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与利用技能,为学位论文的完成及将来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③举办各类专题讲座。研究生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紧,经常为他们举办时间相对集中、内容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比较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讲座,讲座的内容可选择如专业论文的撰写知识、信息调研知识、各领域最新学术进展、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等,让研究生掌握本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新动态,提高综合素质。

3.3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网络文献以其来源广泛、存量丰富、传播及时、检索便捷等优势深受人们的欢迎,近年来我校图书馆加大了电子资源投入力度,购买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维普)、JSTOR外文过刊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金图国际外文图书、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ProQuest博硕士论文数据库、Gale参考资料数据库等2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但从统计结果看,硕士研究生对网络文献的引用仅占总引文量的2.5%,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生对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不熟悉,不了解这些数据库的页面设置、涉及范围和检索方法。为此,图书馆应举办数字资源利用方面的专题讲座,以介绍本馆拥有或可利用的数据库为主,介绍各种数据库所涵盖的学科范围、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等。讲座的形式可以根据研究生所学的语种、学科、专业进行,一次只详细介绍一个或两个数据库,这样,研究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各种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提高电子资源的使用效率。

3.4为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3.4.1文献传递服务

由于研究生信息需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仅靠学校图书馆不可能完全予以满足。为弥补现有馆藏资源的不足,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开展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工作,要与国家图书馆和国内重点大学图书馆、外语院校图书馆等建立馆际互借业务,为研究生提供代查、代检、异地复制等服务,以实际服务效果来树立图书馆的良好形象,实现图书馆员自身价值。

3.4.2学科导航学科导航是把有用的学术类网络信息资源按学科分类进行搜集归类。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研究生的信息需求,以语种、学科、专业为单位,以数字化、网络化、计算机为基础,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搜集、鉴别、选择、组织、知识重组,它不仅是因特网网站的指南,还包括各语种、各学科的图书、期刊、专业论文、会议文献及网上的虚拟文献等。学科导航不仅能为研究生论文写作和系统学习提供学科信息网络资源引导和检索线索,方便研究生了解本学科领域前沿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动态,而且可以方便研究生快速获得所需的专业资料,节省其搜寻网络资源的时间和费用。

3.4.3个性化定制服务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是以读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为起点,基于读者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为读者提供满足其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服务。图书馆应开展研究生课题组信息跟踪,了解研究生的信息需求,编制各种专题目录,提供最新期刊信息通报、索引、文摘以及专题综述、图书评述等,主动向研究生提供信息快讯,建立以研究生为对象的集文献咨询、检索、提供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文献信息主动服务模式,使研究生获得最佳的文献信息服务。

3.4.4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学位论文作为一种特殊文献类型,具有学科广泛、选题现实、数据详实、专业性强、内容新颖、学术价值高的特点,是构成特色馆藏的重要文献来源。图书馆作为信息收集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开发和建设本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图书馆应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为学校师生提供一个方便的查询途径,更好地保存和提供学校教学科研成果,避免科研工作的重复劳动。

3.5帮助研究生规范参考文献格式

引文作为学位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严格按照著录规则著录。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是否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治学的态度,同时也是职能部门评价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统计和分析69篇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不规范,如有的引文只罗列了引用期刊的名称,其它各项均未著录,缺项情况相当严重;有的无法辨别参考文献的类型;有的只有论著名称而没有作者、出版年代和卷期、有的则漏写了期刊的名称和出版者;有的又缺少刊物的出版时间等,这些都给论文的引文统计分析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从发展的角度看,引文在科技文献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而参考文献的格式标准化问题势必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见:国家标准GB/T7714-2005)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与此同时,导师、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部门,应督促学生补全缺失的项目,图书馆在这方面也应该给研究生一定的培训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胡小元,姜立志. 高校研究生群体的信息需求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4):53-54.

[2] 张世莹. 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引文的调查与研究[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3(1):66-68.

[3] 邓要武. 高校研究生文献信息素质培养研究[J].晋图学刊,2008(5):43-52.

[4] 梁晓华.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82-85.

英语专业论文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前普遍要进行论文撰写并参加答辩,合格者方可顺利毕业。对许多即将毕业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论文撰写无疑是耗时耗力的大工程。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并非易事,因此,大部分准毕业生的论文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很多则是共同问题。

摘要问题。摘要部分是整个论文的缩影,涵盖文章的方方面面,即文章的简练描述。一般要求一段即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就可以描述清楚。但多数学生摘要部分内容冗长,段落太多,语言嗦,说不到点子上,这些都是不规范的摘要。

如:名为《阿甘正传中美国俚语分析》的论文摘要:随着……,同时,现代化以及全球文化……,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似乎宁愿……,也不愿……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美国文化是我学习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美国,俚语是……美国俚语反映这样一个现象。通过从社会语言学方面分析,这篇文章将呈现俚语功能在美国社会的使用。

可以看出背景描述太多太长,而文章描述太少。应改为:美国俚语反映这样一个现象:在这篇论文中,《阿甘正传》中的俚语被放入美国历史和文化中进行研究,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法律,同时,也总结了俚语的特点:反应了种族文化,讽刺文学以及宗教文化。这篇文章表现的俚语与其说它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理念,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语言学,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美国文化。

因此,摘要的撰写应遵循短、精、完整三个原则。既有背景,又有论文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结论,还有意义。

文献综述问题。文献综述是要求作者将前人在该研究领域进行过的研究及结论进行综述式整理,并且提出前人研究的局限及自己研究的创新。这需要作者进行大量的阅读,整理,分析并有逻辑的进行罗列。但大部分学生文献综述的内容并非前人所做研究,而是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展开论述,不符合定义要求。

如:上例论文文献综述下的标题分别为:

2.1 阿甘正传内容回顾

2.1.1 阿甘正传中的美国历史事件

2.1.1.1 民权运动

2.1.1.2 越南战争

2.2 阿甘正传人物回顾

2.2.1 阿甘

2.2.2 马丁路德金

2.2.3 约翰肯尼迪总统

很明显,这一部分的安排没有前人的任何研究,因此严格来讲,并不属于文献综述内容,因此不应该被放置于文献综述部分。当然,有的论文因为内容限制也许找不到文献综述要求的内容,此时,就应该退而求其次,找到相关信息。

如:名为《中英礼貌用语中的文化差异》,文献综述下的标题为:

2.1 英语中的礼貌原则

2.1.1 布朗及列文森的“面子”理论

2.1.2 格莱斯的合作原则

2.1.3 利奇的礼貌原则

2.2 汉语中的礼貌原则

相比较可发现,第二例明显好于第一例,因此,在文献综述阶段的准备工作中,一定要大量的查阅自己所研究领域的前人研究,前人的理论,这样才能为自己的论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正文等问题。正文问题五花八门,但通常出现的问题则是内容与内容简单罗列,无逻辑甚至逻辑混乱;各并列标题形式多样,体现不出并列含义;不够学术等。

指导论文的老师通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论文并不是十分清楚,有时甚至一知半解,这源于学生头脑中不清楚的逻辑。学生觉得只要把相关内容放进去就可以增加论文的说服力,其实不然,有时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和逻辑链条适当的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有效取舍。

如:《阿甘正传中的美国俚语分析》中,第三章标题为:俚语与美国历史,文化的关系,其下面标题为

3.1美国俚语与美国历史紧密相连

3.1.1 一些源于历史事件的俚语

3.1.2 一些源于历史人物的俚语

3.1.3 一些源于历史法律的俚语

3.2 俚语的特点

3.3 俚语的社会作用

看了标题之后发现,除了3.1及其小标题内容符合第三章内容外,3.2和3.3内容均与之不符,因此不应该放在第三章里面,但是可考虑放在论文的其他部分。这也反映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比较混乱,这就要求在大量的资料中挑选有用信息,更要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并放在论文中对应位置,归根结底,是学生对论文内容的思考不够成熟。

另外,这几个标题中3.1,3.2及3.3应该是并列关系,但从题目上完全看不出来,应该在拿掉原有3.2,3.3小标题内容后重新添加3.2 美国俚语与美国文化紧密相连,并增加三级标题3.2.1,3.2.2和3.2.3与3.1并列,这样才体现出文章的逻辑。

当然,除此之外,论文中第一人称,口语表达的选择等都让论文看起来学术性不高,语法,语言错误等也让论文并不那么完美。但总体而言,能完成一份学术论文已属不易,故期望此文能对减少类似错误产生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乔俞,李康.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高校教学的启示[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S1).

[1]张萍.英语毕业写作及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作者简介:

英语专业论文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对学生四年大学生活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与考察,也是检验学生独立科研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的试金石。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一个标准,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步骤。因此,批判性审视目前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改进和完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本科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复合应用型人才概念

1.1复合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南京大学张冲教授1996年在《外语界》的一篇名为“高校英语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的文章中提出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认识。此后,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这一课题被广泛讨论并发表。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至今已经逐步发展成比较完善的思想概念,即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的融合。

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至少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是创新思维,科学思想方法的萌发点,其次,在拥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基础上,使自身各种能力和潜能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从而产生新的综合性能力,最后,复合型人才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各种素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个人的基本综合素质(杜国海、王涓,2007)。

1.2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

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学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是本科应用型人才最本质的特征(庄华洁、周金其,2004)。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等要素特定的多样化组合方式。

2.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颁布,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随之而来的,是围绕着人才培养模式,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改革浪潮,纷纷制定了各自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各高校主要的课程设置基本采用1+1模式,即外语+语言学或外语+文学的语言文字知识结构模式,其专业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工具意义上。在很大程度上,外语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外语与母语的转换上,通常作为其他专业或领域的辅助工具而存在?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纯粹工具型外语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取而代之的将是能够使用外语(至少用英语)从事各项社会工作的人、国家的建设者、参与跨国项目接受全球化各类挑战的人。因此,《英语教学大纲》还对英语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规格作了具体要求: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

3.我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英语语言文学为主体,商务英语为专业方向;以中医药知识为背景,强化专业内涵,拓宽专业方向,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培养具有坚实牢靠的专业知识、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良好健全的个性品格、能适应学习型社会及国际竞争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般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存在的问题基本类似,本文以我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为例。

1.论文选题方向有所偏离

我院毕业选题包括文学、语言学、翻译、教育学、跨文化、商务英语、中医英语七个方向。统计近5年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得知,跨文化方向的论文占了三分之一以上,且多数跨文化论文是纯粹的中西方文化的分析或对比。根据教育部评估的要求,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需立足于语言学和文学的角度,可我院前几届毕业生对语言学和文学方向有一定的畏难心理,觉得比较专业,选择的少。

2.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差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中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差,语法错误多,句子段落之间缺乏衔接,文章没有逻辑性,意义表述不清。学生论文中的口语化倾向严重,认识不到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反映出来的是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英语思维能力和逻辑论证能力较差。

3.学术基础薄弱

学生普遍缺乏论文写作实践,对科研论文写作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于学术写作规范的严肃性没有深刻的了解。有的同学甚至连英文标题的大小写规范、标点符号规则都不清楚,更不用提正文中的引用规范和参考文献的写法。

4.创新意识不强

最直观的问题体现在学生的选题方面。对比近几年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重复率较高,人云亦云,缺乏新意,难以体现专业创造性,研究方法陈旧,参考文献陈旧且缺少原版外文文献;除此之外,论文选题还存在着范围过大,题目措辞不合英语语言规范或不具备研究价值和探讨的必要性等问题。

5.学习主动性不强

许多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仅停留在被动的接受层面,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长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们对老师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特别是在查找文献资料时,面对图书馆和互联网的信息海洋,学生们会产生畏惧心理,且钻研精神和辨别能力不强。最常听到的抱怨就是:“找不到我这个题目的参考文献”。现在是个信息时代,如果没有主动的学习精神和态度,在真真假假,虚假信息横流的网络,是很难找到有价值的、正确的参考资料。

三、毕业论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

毕业论文是实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标志。2000年的新《大纲》中规定“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教育部组织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毕业论文也是考察“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2004年教育部《关于要求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毕业论文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区别:(1)它可以全面检测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2)它可以反映学生搜集、筛选和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3)它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逻辑能力、论证能力还有协作能力,即终生学习和后续发展都需要的科学素质;(4)它可以反映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理论方法。毕业论文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这两种能力是正是复合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正确指导和严格管理对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可以作为检测和完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参照。也就是说,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影射出了在高校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论文质量与实现英语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殊途同归。

因此,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优化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举足轻重。下面将从提高论文质量、优化课程设置、改变教育观念三个方面,讨论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四、本科外语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提高论文整体质量

提高论文整体质量的关键在于语言技能和专业方向的整合。英语,作为一门专业,更是一门技能。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应该是英语与专业的融合。然而,目前的专业课程更像是在双语课程,仅仅是授课的语言是英语,学生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养成英语思考的习惯,更没有形成英语思维的能力。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需要英语技能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才能使英语成为一个有深度和广度的学科。

提高论文整体质量的核心是论文的创新性。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在创造性方面存在普遍性问题,主要表现在观点陈旧与简单重复,缺少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将创新课程化,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把创新的理念灌输到实处。

2.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我校的英语专业成立于2003年,跟大部分的文科院校相比,建设的时间不长,缺乏学科建设经验。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安排在建设摸索的过程中需要重新调整和修订。目前我院英语专业的教学计划是2007年制定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又显现出不少的弊端。例如:一、高级英语课程的地位。在其他院校,英语专业最核心的两大课程是综合英语和高级英语,均为必修课。因为这两门课程是贯穿大学四年的,是唯一的两门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综合的进行培养和教育,承担了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而我院目前的教学计划里高级英语只是一门选修课,其重要性被很多学生所忽略。二、写作课程的设置。省内多所高校已经独立设置了阶段式论文写作模式:即从大一、二的课程论文到大三的学期论文最后过渡到大四毕业论文的渐进式论文写作。我院的写作课程有6个学期,每个学期26个课时。基础阶段的写作更多的是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应付专业四级考试,而高年级阶段的高级写作也肩负着应付专业八级考试的艰巨任务,学生们几乎没有机会进行长篇写作实践,更谈不上对学生思考、分析、思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专业论文写作课,可以更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规范性的学术论文写作。

3.根本变革教育观念

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视,是一个长期的宏观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是论文的主体,应该指导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们也应该从教学观念、方式和手段的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不仅仅是一个把知识从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简单过程,需要以学生作为主体,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构造个人理解的过程(陈威,2007)。也就是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强调的教师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协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这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精神不谋而合,也是目前教育一直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体现。

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首先就需要改变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一人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发表个人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以及把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其次,需要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增加小论文、学期论文在综合成绩评定中的比重。把学术训练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写作训练,把毕业论文教学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最后,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作为英语专业毕业生,要有专业情结,真正的作到把娴熟的英语技能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做一个合格的英语专业毕业生。

毕业论文写作不仅对学生学业和专业成绩的一次综合测评,也是对学校设置和培养方案以及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次考验。尽管我院的英语专业成立时间不长,学科建设不完善,师资结构不够合理,论文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但通过对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归纳和总结,折射出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解决的,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培养良好的学风,才能办好英语专业,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 .学术交流,2007(3):176.

[2] 杜国海,王涓.复合应用型人才辨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8):2427.

[3]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张冲. 高校英语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J].外语界,1996(1).

英语专业论文文化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语已经深入到世界经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国传统英语教学中几 乎全是以英语文化为媒介的教学方式,而忽视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随着奥运会,世博会在中国相继展开,中国正全面融入经济文化全球化浪潮,中国文化和文明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本文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现状出发阐明了中国文化缺失的原因和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呼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入。

一、文化与语言

在学习一种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如语法发音规则再加上一大推词汇,我们还要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历史社会习俗,正如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语言。”(1964)语言和文化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已经得到语言学家和教育学者的普遍认同,因此在英语专业教材的编写中大量加入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加强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却忽视了另外一种情况,及在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中,由于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不足,或者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学生避而不谈中国文化,而这正是大部分英语国家人士在交流中急切渴望了解的东西,从而由于信息差不足而导致交际失败。外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因此,外语教师应将语言学习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正视因差异性而产生的文化冲突,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并举。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影响

2000年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中提到“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格……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人英语交流语境,便会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本民族文化中出现“失语”现象,是因为在英语教学中获得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不足,其根源是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英美国家文化学习而忽视对中国文化的输人造成的。

首先,独立学院学生在高中阶段英语基础差,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但很多中文基础很扎实。由于传统的英语教材都是以英语文化内容为媒介,在进入大学后发现英语学习对语言基本功的要求更高,在薄弱的英语基本功基础上要求他们去理解陌生的文化内容,无异于难上加难,这就不难解释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仍然沿袭中学学习哑巴英语的状态,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利用中国文化的讲解比如加入春节与圣诞节的比较,这样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从而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而且还学到如何用英语词汇和表达方法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国家的人们,有助于在和英语国家的人流时找到更多话题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束定芳、庄智象说过,“本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个重要的作用,一是作为与外族文化进行对比的工具,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从而也加深对民族文化本质的更深入的了解;二是通过对学生本民族文化心理的调节,培养了学生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从而调动学生习外语和外族文化的积极,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交际能力。

其次,传统的二语习得理论过分夸大了母语文化的干扰作用而忽视了母语的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因此传统的中国英语教学方式一味的加强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哥哥层面精神内容的介绍,却忽略了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正迁移作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已经成了崇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主流,现在已很少听到有人(尤其是年轻人或者大学生)会中国式的自谦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很自然且脱口而出的“谢谢”,甚至是“thankyou”;“在‘西风颂’的伴随下,国人效仿西方人,吃着洋快餐,开着洋车,住着洋房,过着情人节、圣诞节,西方文化在不经意间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和行为理念,我们的母语及母语文化处于边缘状态。”0a丛,2000)~语教学一味地强调英美文化的教学,单纯地引进。片面地理解和吸收,而对于母语文化的涉及颇少,这正是母语文化处于基本被忽视状态的症结所在。

最后,从学科设置看,独立学院由于自身的商业盈利性质,在课程开设方面相当谨慎,除了英语专业必备基础课程如听力,口语,写作课以外,其他的课程无非就是与英语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英美报刊选读》,《欧洲文化人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大量讲授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社会风俗。几乎没有用英语单纯讲授中国文化的,这样学生鲜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在传统英语专业教材中大部分都是以英语文化内容为媒介,如综合英语,听力,口语等教材主要是针对英语国家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的极少,这样就极容易造成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越容易忽略中国文化的学习,即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不能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相关话题。更糟糕的是,在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各种英语测试中,如cet一4,cet-6,tem-4,tem一8考试中其内容也全是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为载体的,即使2005年开始的ten一8新题型改革中加入了10分的文化测试题也是以英美国家文化为基础的。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只会顺应考试需求专心学习英语文化知识,而放弃了对中文文化的探究和缺失了学习用英语准确表达中文文化的机会。

三、加强中国文化输入的策略

传统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没有对中国文化学习做出具体要求。大纲应该把中国文化学习纳入其教学计划中。出现频率高的中国文化词的英语表达应汇纳人大纲词汇表,英语专业教材编写者应该将反映中国文化的英语文章和中国经典文章的译文纳入英语阅读类教材中;听说类教材中应设置一些以中国文化语境为背景的听力和口语内容。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增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课程外,应适当增设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社会学,人类学这样的课程此外还可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关于文化背景知识的某些领域的专题讲座及讨论活动通过这些介绍讨论对比等有意识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敏感性,发现并了解语言文化的特点。英语教师本身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才能使中国文化在教学中得到分的实现。教师要调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扩大知识面和认知能力,教师备课要将语言训练与传统文化学习结合起来,强调语言所表述的文化内容及意义:教师也应根据课文主题与作者观点,适当进行广泛的跨文化对比与分析,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对中西文化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能够深刻地意识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四、结语

英语专业论文文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 毕业论文 现状分析

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是培养毕业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环节,是本科生完成四年学业走向社会的最后一项必修的教学任务,是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对毕业生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双重检验,对毕业生能力要求、衡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实践环节。教育部在2004年下发通知强调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必须性,要求各高校要重视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这么多年来,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如何?其毕业论文的现状如何?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毕业论文的写作由于社会、就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状是令人堪忧的。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专业相关论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后而形成的学术文章。毕业论文的质量不但是衡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一项依据。因此,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笔者从多年的参与论文评审及辅导来看,毕业论文的质量呈现下滑趋势,虽有优秀之作,但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具体情况笔者下文一一分析:

一、选题

所谓选题,顾名思义也就是选择英语毕业论文的论题,即在写论文前应该研究什么问题,通俗的讲就是写什么的问题。这是写作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选题直接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在多年的毕业论文辅导工作及调查中,笔者发现,选题这个关键的一步,往往被忽视,有的学校选题这项工作总是被放在论文写作之后,等学生把论文交上后,然后审查其写作的可行性,若是不行,再毙掉其论文,然后再去选择其他题,造成很大的浪费,弄的学生教师双双不满,这种情况就是忽视了选题第一步这个重要性。这种情况实际就是把开题报告这项工作当作了摆设,置若罔闻。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辅导老师及学校有非常大的责任,没有认真负责的去做论文辅导工作。笔者在下文重点谈谈学生选题时出现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性

选题缺乏创新性,这大概是所有论文指导教师最容易达成的共识。就英语专业而言,毕业论文的题目多集中在中西文化对比(如,中西颜色词差异分析,中西文化中数字差异分析,浅析英汉亲属称谓差异等等),委婉语,石化现象,经典文学作品的相关分析等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这些论题相对熟悉,能接触到较多相关资料便于翻阅和引用。但是这些论题乏善可陈,其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充分,再作为论题未免造成浪费,学术价值不大。

2、题目涉及范围过大

选题过大,是开题报告中常见的突出问题。但是只要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探讨,这个问题还是相对容易纠正的。这反映出在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或较少接触到论文写作的实践活动。笔者所在的师范院校目前要求大二及以上年级的学生每个学期交一篇学期论文,格式结构均依照毕业论文的要求,只不过字数相对少些。这一教学改革目前仍在实验阶段,具体工作正在逐步细化。但是可以断言,写过学期论文的学生较少犯选题过大的低级错误。

3、题目不规范

这大概是只有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才出现的问题。尽管各个高等院校在英语专业3年级(或者更早)都开设论文写作课,但是题目上出现的语法,句法错误仍是层出不穷。具体的说,如实词,不少于四个字母的介词等未能大写,“浅析(an analysis)”翻译成analysis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也会犯类似的错误,说明同年级所有层次水平的英语学习者都缺乏相应的实战经验。即使在写作课上学过,没有输出练习,仅凭记忆是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的,这也给讲授写作课老师提了个醒。

二、文献综述部分最为薄弱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是本科毕业论文必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向读者展示在论题所涉及的领域中相关的研究已有哪些,不足有哪些,避免重复研究论证。在指导论文的过程,笔者发现多数论文文献综述部分最为薄弱,这表明论文作者对论题相关领域的研究不熟悉,或者说查找相关资料的能力较差。

那么如何写好文献综述部分呢?

首先,注重平时的积累。虽然本科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阶段完成,实际上对于题目的选择,相关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应早于大学四年级。但是,笔者对106名大四在校生的调查显示,只有8%的学生有意识的关注所感兴趣的论题并注意搜集相关资料。这样看来,在大学四年级到来之前,各高校应提前为毕业论文的指导做足准备工作。其次,应掌握如何正确的使用数据库及搜索引擎。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都购买了可供文理专业使用的数据库,以中国全文期刊数据数据库,万方,超星最为普遍,其它供英语专业使用的数据库还有oclc,在线大英百科等等。问题是,学生平时几乎没有使用数据库的需要,也就是说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不需要数据库的帮助就可以完成。另外,学生虽然会使用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却把仅它们当作论文抄袭的工具,不懂得如何高效的使用搜索引擎与数据库顺利出色的完成毕业论文。

三、用词不准确。

毕业论文用词不准确,这是英语专业特有的,令论文指导教师十分头疼的问题。即使一篇论文立论正确,结构严谨,结论合理,如果用词不够准确也会使论文大打折扣。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比起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多出一个难点就是如何使用目的语,而不是母语,组织一篇规范的专业性较强的文章。这对于英语能力较高的学生而言也绝非易事。

对于以上问题,笔者看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英语课程设置有问题。

英语专业大一大二的课程设置仍然以培养能力(听说读写),打基础为主,只是在大学三年级才部分开始“专业性课程”,如词汇学。像语言学,教学法到大学四年级才开课。因此,要求学生在接触专业性课程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写与之密切相关的论文,确实有些勉为其难。论文也就不可避免出现用词不准确,专业词汇少,“白话文”倾向等等。

第二点,期刊类文章接触少。

毕业论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而言从大学三年级开始精读课文章多选用议论文,如笔者所担任的精读课就是选用李观仪编写的《新编英语教程》,所选文章以议论文居多,思想性较强,且范围广泛,有助于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写作规范。但是这与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用词都大不相同。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不主动翻阅期刊,在课堂上是没有机会接触到与毕业论文相似的文章类型。对这类文章生疏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点,缺乏实践经验

尽管开设有论文写作课,一个学期也只可能要求学生写一次论文,毕竟像模像样的论文十分耗时。其他课程要求学生做的写作输出练习,都与论文写作不相关,对于毕业论文这一类型的文章实际操作的机会甚少。

总之,在了解了英语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原因后,我们要积极的应对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

从宏观上来讲,可以重新设置英语课程,尝试性的把专业性课程提前至大学一年级,使学生较早的接触专业课,也为提高专业能力打好基础。文中笔者提到学期毕业论文,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让学生积累写作论文的经验,主动积极的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试着解决问题。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微观上来看,开题报告的提交,师生交流讨论修改,开题,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要落到实处,尤其是论文指导教师要负起责任来,认真充分的引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参考文献:

[1] 陈洁. 从毕业论文选题看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汕头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分析[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3).

[2] 何颖. 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

李洁,女,1979年出生,现任职于河南商丘师范学院,助教。

上一篇:日本茶道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化类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