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方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09:34:51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范文第1篇

一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斯坦福大学发展心理学家John Flavell首次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元认知这一术语———“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了解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是为完成某一具体的目标及其任务,依据认知的对象对认知过程所进行的主动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与整合”。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了解和认知。具体而言,即关于个人自己对其认知过程的知识以及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含对思维的掌控和所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可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构成。

元认知知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个体元认知知识、任务元认知知识和策略元认知知识的认知活动。

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成员个体的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感受及情感体验。一般情况下,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知识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其一:元认知体验是使元认知理论知识增加、减少、改变的根本原因,成员在活动中设定目标,实施策略,体验元认知理论及其任务间的关系然后将这些体验增至所具备的元认知的知识理论中;其二,元认知的理论知识能够协助成员个体对元认知体验的意义深刻了解以及对其行为的认知层面的暗示。

元认知监控是指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调节、监视和监控。主要包括制定计划、调控行为、检验结果、反思过程,后期弥补等几个方面。一方面,认知调节既以元认知知识为基础,同时又受到元认知体验的指引和激发;另一方面,认知调节的每一步都会使个体产生新的自我体验,丰富、扩展个体的元认知知识。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循环往复,三者动态有机的结合即构成了元认知。

二元认知理论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学习理念。而运用元认知理论培养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则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学习理念。学者Holec(1981)的观点是:自主性指“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力”,是一种“潜在的,在特定环境中可以实施的种能力,而不是个体在此环境中的实际行为”。学者D.Little(1990:7)则认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一种进行客观评判性反思的能力,做出决策的能力以及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对于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一种心理反应”。而学者Littlewood(1999:73)却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定义为“学习者不依靠老师而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2006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到现在的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强化,我们可以从本科学生入手,通过提高他们对学习目的,要求及策略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是基于对东北石油大学2010级本科生中各个专业30个班级抽签选定后所进行元认知理论实验教学的部分研究结果(共192个班级)。实验结果表明:元认知理论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元认知和自主学习是一个事物的统一体,密不可分

自主学习是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结果和目标,元认知则成为推动此目标的内部动力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将元认知的理论知识疏导进入常规课堂教学,使之贯穿整个学习周期,是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Victofi&Lockhart(1995)指出,由于忽视元认知的理论训练和必要的心理准备,使学生常常对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和教学目的和要求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以致在进行某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产生厌学、逃避、耗时长、效率低、结果不尽如人意等种种情况。因此总结出:应该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理论培训、策略训练使得学习者清楚地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的过程和学习中采取的相关策略,鼓励学生能够顺利取得学习成果,达到学习目标,获得进步,最终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拥有元认知能力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愿望

拥有越强的元认知能力,学生就会具有越高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进而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了解越多的元认知知识,越能够使自己主动且独立地寻找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找到合适自己并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通过结合元认知知识而获得的体验,增强了自我的启发,分析解决了影响学习的消极因素,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增强自我求知愿景与自信心,使大学生能够积极顺利的克服学习中的不顺利和障碍;在此过程中学生因此获得的积极思考的激励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是与元认知调控不可分离的,并能够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自我掌控的行为活动。通过这些元认知理论知识的运用,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才能够被不断激发并强化,进而有利于其学习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三运用元认知理论培养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学习是学习者获得英语知识、形成英语技能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本质上是学生对学习过程中各个方面主动做出的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依赖于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元认知理论水平、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目的等学习者自身具备的因素。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储存有组织的信息,并将所学习的课文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有用的技能。英语自主学习需要学习者有强烈的元认知意识,了解自己的英语学习需求,选择自己的学习材料,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和完善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和策略,对所学材料的进行识别、加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进行监控、反馈、调节,及时地修订策略,并能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估。教师应着力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理论知识,使其了解元认知对英语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产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运用元认知理论及策论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和习惯。

元认知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有效地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其增强英语语感;明白该如何遵循记忆规律来牢记单词;明白该如何遵循记忆、思维、想象等规律来掌握语法、理解语义,将外显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内隐知识。学习者能在反思自己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实现自己认知活动的规律,从而高效地进行认知活动。这就促进了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帮助他们其形成英语思维能力。而英语思维能力的强与弱,优与劣,以思维品质为外在表现,具体表现为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而这些品质,无不蕴涵元认知理论知识的成分,尤其是元认知计划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理论知识还可以促进英语学习者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学习者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量新的知识的获得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的。对元认知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保证自己的学习活动符合认知规律,适合自身特点,减少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习者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形成较强的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了能将元认知理论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在教学中涵盖一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东北石油大学2010级本科生中各个专业30个班级抽签选定为实验班级后进行元认知理论实验教学(共192个班级)。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测,小组讨论和座谈等方法,以期末测试作为检测培养策略的结果。并对所有学生和实验组前后两次问卷,对比观测策略培养的效果以及元认知理论的发展情况。

因此,元认知理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提高、强化的作用。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授课中有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灌输元认知理论,使学生拥有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具有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采用积极的学习策略。因此,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灌输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是大学英语素质改革的一个好途径。

参考文献

[1]葛秀霞.高中生英语阅读元认知发展及培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

[2]仇如慧.元认知策略与外语自主学习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1):159-161.

[3]任春梅.基于计算机和课堂教学,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0(6).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范文第2篇

束定芳(2005)在论及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时指出:中国的研究者应该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对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可操作性强的外语教学实践原则。[1]本体论研究是基础研究,主要是研究事物的本质,即本来面目;实践论是研究具体实施某一计划的步骤、原则和方法;方法论则是研究达到某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是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本体论和实践论又为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本文即是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农村初级中学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论。

1.1本体论研究

就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本体论研究而言,需要解决以下一些主要问题:①什么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③影响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应用,针对我国特定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中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1]根据查阅到的文献,目前国内针对如何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影响农村中学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因素分析上。

1.2实践论研究

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需求分析,教材的编写及评价,教师的教学观,教学评价。

1.2.1需求分析

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分析主要分析在我国农村特定的环境下对合适的教材、合格的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就这一点而言,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的。如:陈莹莹的《河南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2004);熊惠平《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吴金萍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刘晓贵《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研究》(2010年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农村英语教师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文章里,缺乏专门关于教师教学观的研究。

1.2.2教材的编写与评价

教材的编写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部分要研究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教材的功能、教材的形式、教材与教师、教材的评价,等等。国外对英语教材评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如:①哈钦森和沃特斯(Hulchingson&Wasters)(1989)认为评估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本等[3]。②坎宁斯沃斯(CunningsWorth)(1995)认为教材评价的标准除了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因素外,还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师。而且他又进一步将教学对象(学生)这一因素细化为:学生年龄、水平、期望、动机、兴趣;现有的学习资源;喜欢的学习风格。他不仅仅强调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所使用的教材与大纲的差异程度,教师是否可以对教材进行改编和补充。[4]③汤姆林森(Tomlinson)(1998)尤其重视评估教材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认为:教材应该形式新颖,题材多样,版式引人入胜,内容及安排使学生不感到紧张,能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多投入学习;应该让学生多接触真实的语言,多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达到交际的目的;应该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情感因素,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能鼓励智力、审美和情感的介入以激发大脑左右半球协调工作;还应该提供学习成果反馈的机会等。[5]将三位学者所设计的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综合起来,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好的英语教材首先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其次要考虑所使用教材的适用性,即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是否适合当地的教学环境,教师是否能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智力,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情商等;再次,一本好的教材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即是否能达到节约的目的。国内关于农村英语教材的研究很少,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农村中学英语教材”为题名,在搭配为“模糊”的条件下仅仅搜到4篇文章。分别是包志烟的《立足农村中学实际合理利用英语教材》(2009);袁选选的《也谈农村职业中学英语教师、教材和教法的问题》(2007);钱新谊的《新英语教材与农村中学》(2005);杨倩《关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制定及配套教材的编写问题》(1999)。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如何教、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等方面。加上其他有关英语教材的研究,总的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侧重对现有教材的评价,涉及农村教材编写内容的研究大都比较宽泛,可操作性不强。如: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1996)、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和设计》(2002)。②涉及农村中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更是凤毛羚角。如,刘道义只是在《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2004)中谈到:“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要符合四个基本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符合各地教改实际。教材编写不能仅面向城市、而应当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异”。③缺乏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对于教材适用性较为系统全面的反馈。

1.2.3教师的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师对于教学内涵、教学模式和教学控制方式等因素的总体认识、理念与看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对教学本质与过程的基本看法。教学观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彼此决定关系,更不是单纯平行的线性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教学观是教师思考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理性认识,既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现实认识,也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前瞻性价值判断和结果选择。而教学行为是指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6]语言教学观是人们对语言教学活动的本质的认识、理解及所持的相应观点和态度。任何一个语言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观和相应的语言教学观。[7]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观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具体的教学行为既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观的形成和改变。目前国外对具体学科教师的教学观研究还较少,国内对语言学科教师教学观的研究更少。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理念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通过该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养成什么样的教学观。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如下:①课程总体目标,从以单一英语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转变,从升学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②教学内容,从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特别强调英语交际能力的养成。③教学模式与方法,从以英语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尽量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④课程评价,从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并且更加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⑤教育技术上,从简单的黑板粉笔向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转变,特别要重视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发与有效利用。[8]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农村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基础学科知识,了解交际语言教学法,还要具备教育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否则就达不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出发来研究英语教师的教学观,他们从反对传统的英语教师输灌、学生被动接受行为主义机械教学观的立场出发,认为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观可以解读为:以人为本,学生主体教学观;凸现环境,情景脉络教学观;勇于探究,问题本位教学观;对话协商,合作学习教学观;综合评定,多维发展教学观。[9-10]

1.2.4课堂教学

关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③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上应该、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④教学方法。这几个问题都要求我们深入课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师“教”的方法上,鲜见研究学生应该怎么学的方法;在对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上,大都是从缺乏语言环境、硬件、师资方面着眼等,缺乏具体有力的论证,更缺乏实证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建议的较多,缺乏理论探讨和支撑;鲜见对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目的的探讨,目的不明确必然会失去方向,必定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总的来看,现有的文献对于农村初级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对具体教学方法的探讨,计算机技术怎么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研究领域,对此缺乏系统全面地、有理论支撑的研究。

2方法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语言学界、外语教学界开始探讨方法论。与西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悠久历史相比,中国的方法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纵观15年以来对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①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定性研究居多,以问题、思考、分析、建议或对策、经验总结和观察为主。如:皮平凡《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障碍与对策》,高美玲《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罗哲《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案例分析很少,缺乏行动研究;定量的方法主要以调查研究为主,如:梁琼琳《昭通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11),熊惠平、李堉华《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曹金梅、贾萍《河北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09)等。②由于研究方法过于单一,造成现有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大量的零散研究造成许多重复、无用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论文题目的文字表述中涉及农村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的论文就有60篇左右,这充分说明重复研究的严重性。

3结束语

通过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15年来国内对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进行了粗略地梳理和评述。与城市中学相比较,农村中学具有其特殊性,虽然国家对农村教育问题很重视,但总体看来,我国学界对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关注较少,不仅表现在研究文献的数量上,更表现在研究人员的来源上。研究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在农村从事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还需要更多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的、甚至从事大中专教学的英语教师、教育管理者等从不同的视角(实践论)参与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对于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本体论)的认识,才能为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广阔而有效的研究方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强国必先强教。中国经济要想真正发展,必须要强教,而中国的教育要想真正发展起来,必须解决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关键就是农村的教育问题,义务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切实解决好农村的基础教育问题,才能切实发展农村教育。农村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很有研究必要和价值的研究领域,但从我们的统计看,研究人员不仅数量比不上研究城市中学英语教学的多,而且研究人员大都来自教学一线的农村英语教师,这就决定了看待问题的视角比较单一。这种现象不仅不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更会阻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纲要》中明确提出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但怎么样缩小是一个很现实、很客观的问题。怎么样缩小就需要大批的研究者积极投身到对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大量真实的研究中去,为政府的决策提供足够的依据。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方法;合作学习;大学英语

1、引言

随着研究生队伍的日益扩大,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对很多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完成一篇好的论文,我们不仅需要好的题材和视角,同时也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青睐。但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处于起始阶段。“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中的综合应用”一文作者殷炳兰是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尝试用自己的教学实验来验证合作学习法在大学英语教学综合应用中的效果,以探求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以殷炳兰的“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中的综合应用”一文为例,运用研究方法论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分析此篇论文。

2、文献综述

(1)不平衡顺序的混合式研究设计

在社会科学领域里,设计研究一般有两大类别: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根据Punch的定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都是实证性研究。但它们的数据形式不同,因此,区别这两种研究的最好和最简单的办法是检查所收集数据是否以数字的形式出现。

研究设计包括单一式研究设计和混合式研究设计。混合式研究设计又可以分为平衡的混合设计和不平衡---顺序混合设计两种。“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一文的作者根据其研究问题采用了不平衡的混合式研究设计。在不平衡的混合式研究设计中,研究者使用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设计,但两种研究设计在回答研究问题时的作用不同。在殷炳兰的此篇文章中,定量研究结果起主导作用,定性研究成果用来补充说明定量研究结果。

(2)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属于定量研究。实验最初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如物理化学等学科。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在控制某些干扰变量后,对一个或多个变量进行调控处理,然后测量这些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实验研究包括下面这些基本要素:(1)对一个或多个自变量进行调控处理;(2)比较至少两种人或两种情况;(3)测量受调控的自变量对一个或多个因变量的影响;(4)采取措施控制干扰变量对应变量的影响。

实验研究可分为三类:前试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及真实验研究。在“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中,研究者使用的是准实验研究。在此准实验研究中,作者使用了非等值组前后测设计。即,在实验组及对照组中,即使用前测也是用后测。

(3)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主要用访谈和问卷调查。

访谈是收集定性数据的重要形式。所谓访谈是指研究人员通过谈话像访谈对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了解访谈对象在某个方面的情况。

根据访谈者在访谈中的自由度,访谈可分为3种:非结构化访谈,半结构化访谈和机构化访谈。非结构化访谈又称作开放式访谈。开放式访谈的好处是有人情味,没有拘束,容易谈得深入。半结构化访谈也称半开放式访谈。结构化访谈由一整套开放式的,事先规定好的具体题目组成,访谈者按照同一顺序,统一措辞向被访者提问。在实际的访谈中,访谈者常常根据其目的和临场情况,将三种类型的访谈交替使用。

问卷是用来广泛收集定量数据的工具之一。问卷调查可以是横向的或共时的。即在同一时间从不同的研究对象那儿收集数据;问卷调查也可以是纵向的或历时的,即在不同时间从相同的研究对象那儿收集数据。案例文章的问卷调查属于纵向的问卷调查。和观察访谈相比,问卷调查花时少,费用低。问卷调查通常是描述性的,牵涉的样本比较大。

(4)信度及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测量工具测出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特性。如果测量工具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那么测量结果就是准确的,也是可以预测的,就可以说测量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测量工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越高,信度也就越高。

确定测量工具信度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评估者之间的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复本信度(parallel form reliability),折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和Cronbach alpha系数等。

案例文章中,研究者自己设计了问卷,因此需要证明问卷的信度。研究者将两份问卷放入SPSS系统中,通过得出其Cronbach alpha系数来验证问卷信度。Cronbach alpha 系数可以帮助人们确定影响量表内在一致性的项目。Cronbach alpha系数介于0.00和1.00之间,系数越高,说明量表的内在一致性越强,测量结果就越可靠。一般认为可接受的信度系数不应低于0.70。案例研究者所设计的两份问卷均高于0.70.因此两份问卷的信度是可靠的。

(5)独立样本t检验

t检验是用来比较不同数据的平均值,看它们之间的差异随机差异还是本质上的差异的参数检验方法。SPSS提供的t检验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单样本t检验。选择不同的t检验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来确定的。独立样本t检验是用来比较两个不同样本(即独立样本)在某个变量上的差异。案例文章使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

(6) 实验的效度

在实验研究中,有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两种。所谓内部效度是指所得到的因果关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圆满的解释。有内部效度的设计可以确保自变量不是其他变量引起因变量的变化。那些不属于研究范围的变量称作外部变量或干扰变量。控制干扰变量是取得内部效度的关键。外部效度指研究结果的推广性。Bracht&Glass(1968)指出推广性的两个主要方面:研究对象和环境。“研究对象的效度”是指研究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应用到其他研究对象身上去。“环境的效度”是某一研究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可推广到其他环境中去。

3、分析

(1) 实验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

“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中的综合应用”一文的研究问题:(1)合作学习是否能够成功的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2)合作学习教学法是否比传统教学法更高效。

该研究的目的有:(1)希望证明合作学习能够增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课堂参与程度,降低其英语学习焦虑。(2)证明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针对其研究问题,研究者运用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作了实验研究。最终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并且能够降低其英语学习焦虑。而且,合作学习也的确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研究者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都回答了其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

(2)研究对象

该研究的被试为山东理工大学2008级两个大一理科班的88名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4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因素,如学生是否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到实验的内部效度。笔者认为此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很好。因为都是刚进大学的大一学生,所以学生之间都不熟悉,同时大家对新的教学方法都不适应,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很多情况也就都在一条起跑线上。如果选择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情况就会不同。大二学生已经适应了一种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法。此时让一组接受新的合作学习教学法,另一组仍然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需要时间适应,而对照组则没有需要适应教学方法的压力。这样的话两组开始的时候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最终也必然会影响到实验的内部效度。因此,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中的综合应用”的研究对象的选择非常科学合理。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规模不够大,此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就难以保证。

(3)研究工具

在研究论文中,作者使用了前侧与后侧,问卷及访谈。在新学期的时候,研究者对实验班与对照班都进行了前测,以测出两个班在实验前的英语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前测使用的试卷为2008年大学英语入学考试试卷。在16周的实验结束后,研究者对实验班及对照班进行了后测。后测试卷使用了2005年3月份的PETS3。前侧与后侧中研究者自己设计了口语测试。作者采用了由王晓明编制的大学英语口语测试评分标准。笔者认为,在前测与后侧中,研究者均使用了权威的试卷。即使是作者自己设计了口语测试,但作者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以保证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如采用三人一起评分后取平均分,采用统一的比较权威的评分标准。因此,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及性都是能够得到保障的。

在学期开始前,研究者在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是作者自己设计的。问卷包含16个问题。在学期末,实验班又回答了另一份问卷,此份问卷里面的许多问题与第一份问卷相同,目的是为了比较学生在实验前和试验后学生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

虽然问卷都是研究者自己设计的,但是研究者使用了SPSS13.0来算出了两份试卷的Cronbach alpha。在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份问卷的Cronbach alpha= 0.762>0.700。第二份问卷的Cronbach alpha=0.788>0.700。因此两份问卷都是有信度的。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了解学生对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态度和反应,研究者采取让小组组长每周接受一次访谈的方法来收集数据。通过访谈,研究者能及时了解合作学习方法到底进行了怎样,并且能及时做出一些教学方面的调整,以保证合作学习教学法更好的实施。

笔者认为研究者在进行定量研究的同时,也以访谈的方式进行定性研究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这属于混合式研究设计里面的不平衡的混合式研究。

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之前,研究者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科学的分组。每组4个人。每个人都被分配了各自不同的角色,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研究者分别将合作学习教学法运用在听力,口语,阅读以及写作课程之中。

笔者认为这样的研究过程的设计很合理。特别是分组很科学。研究者给每个人分配了不同的角色,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4)数据分析

在此实验研究中中,研究者将各项数据放入SPSS13中进行分析。包括两份问卷的Cronbach alpha系数。运用独立t检验分析了前后测的英语成绩,得出了M,SD, df 等数据。

4、总结

一篇好的论文不仅需要有好的题材视角,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运用研究方法论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殷炳兰的“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中的综合应用”一文。该论文运用了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严谨的试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Seliger. H. W. &E. Shohamy,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2] 秦晓晴. 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 文秋芳.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英语 素质教育 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培养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

(1)具有强烈的责任心;(2)对本学科要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3)改变陈旧的教育观;(4)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既强调教学方法,又强调学法指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1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基础;指导与独立阅读相结合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关键;激发非认识(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内在动力。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阅读能力是个体通过阅读方式进行学习的行为表现,以实现心理任务完成的状态。阅读能力是一种多结构、多层次的能力,受许多能力因素影响。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阅读与自学能力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因素,教师教学,既要注重教又要注重学生的学,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则是教学生自己去学,在以后走出校门后仍能够自己学习的目的。当然在校园的课堂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事实证明,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自学能力越强,学习效果也就越显著。

2.2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学能力的核心

2.2.1 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的形成

阅读和自学英语的能力是一种多结构多层次的能力,由许多能力因素构成,其中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结合地在自学过程中起作用。阅读和自学能力的构成:独立自学能力、组织学习的能力、对学习自我监督和检查的能力、运用知识问题的能力等。其中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核心,理解掌握词汇、理解概括能力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核心。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自觉翻阅工具书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英语的必要条件。学生若是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那么自学英语能力无从谈起。由此可以知道,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基础;指导与独立阅读相结合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关键;激发非认识(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内在动力。

2.2.2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拥有强烈的英语学习兴趣,可以轻而易举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动机。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并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其他潜在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预习能力:课前预习,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探索的领悟力。预习要求应明确具体。预习的步骤一般是:a.读准生词,利用词典掌握生词的基本用法;b.争取记住50%~60%的生词和词组;c.划出长句、难句;d.找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3)课文教学: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课文教学,所以我们应该以教材为基础,通过课文阅读来掌握学习内容和技巧,而辅助读物只能当作是教材的补充。

(4)培养猜译能力:猜译能力就是学生在遇到难点或是生词时,先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猜测,然后在查字典确认最后的意思。猜译能力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培养学生的猜译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方便查阅字典,所以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猜译能力,能够根据文章的上下文了解论文大意,从而达到流畅的阅读目的。

(5)培养口、笔头表达能力:复述,(缩述、扩述)扩写,改写,缩写都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形式。

2.2.3 词汇能力的培养是阅读能力培养的核心

(1)注意的几点:

循序渐进:要根据学习的自然规律和记忆的起伏,来决定学习的程度,不要着急,要长时间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提高,最终掌握。

联系性:多讲解词汇发音上和用法上的联系,以及结构上的联系,和英语词汇在各方面的转化规律。

思想文化:讲授词汇的同时讲授文化和思想,这样就会对学习会产生兴趣。

集中分散相结合:集中讲解词汇之后把他们分散到词组、句子、文章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的提高又促进知识的吸收。

(2)具体做法:

讲授和记忆单词方法多样:

规律记忆:按读音规律和拼写规律记,例:al读作([#筶:])talk-walk-chalk,each-peach-teach都以each结尾,all-ball-call;ear-dear-year

对比记忆

反义词对比:big-small; fast-slow

同义词对比:Say-speak; talk-tell

分类记忆:按词性、用途归纳。例:学习用品、交通工具、学科名称、职业名称等。

构词法记忆:

派生词:加前缀或后缀。例:teach-teacher;think-thinker;polite-impolite;possible-impossible;

合成词:两个或两个以上合成一个新词。例:ball+penballpen;butter+flybutterfly.

词性转换:例:Water n.水—water v.浇水;Just adv.恰,正—just adj.正义的

情景记忆:给出一个物、图、动作,说出尽可能多的词、词组。

在词组中教单词,在句子中教单词,在文章中教单词。另外还有:卡片记忆,周期性的记忆,标签记忆。

2.2.4 听说能力的培养是语言能力的重要反映

影响学生听说能力的障碍有:词汇量不够;对英语文化背景了解不够;辨别语言的能力不够;迅速理解语义的能力不够;听力习惯不好;不敢开口;心理因素等。

解决办法:激发听说的兴趣。

具体做法:以说促听,听说结合;以读带听,听读结合;以写促听,听写结合;精听和泛听相结合;听和语境相结合;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培养模仿能力;培养复述能力。

2.2.5 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时展的要求,因此要强化自主学习的培养,最终实现“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 阳生.SCLT教学模式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界,2002(4):36-40.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信念;教学决策;教学行为;英语写作

一、研究背景

一般而言,信念是通过文化适应和社会建设的过程而形成的;信念可以是偶然形成的,也可以是因为一次紧张的经历,或者是一连串的事件而形成。最近,学者对此有不同方面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信念”是一种心理概念或定位;第二类:“信念”是一种外在行为,而且是由内在指导做出的决定,从而引导个人行为。现在我们从普通信念转向教师信念。教师信念通常指的是教师的教学信念,或者说与个人教学有关的信念。人们最常探究的是教师对教学、学习和学习者的信念、题材内容的信念、自己为人师,或者教师这一角色的信念。我们已经在几个关键领域对角色和信念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其中,教师教学信念对教师课堂行为的影响引起了英语教学专家的兴趣。

二、研究方法论

(一)研究参与者。参与该项研究的是一位大学英语写作教师,她教授26名大二学生英语作文。

(二)研究环境。学生在有电脑配套的房间上课,他们需要用微软文字处理软件来完成作业,同时电脑上设定了写作时间,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项作业。

(三)数据收集过程。研究数据分别是教师的采访内容和两份写作教学的观察报告。教师的采访内容是最初的数据来源;采访进行了大约半小时,主要围绕她写作教学的信念,两份观察报告检验了教师的信念是否与其教学相吻合;数据收集各花了大约两个小时,中间间隔一周左右。数据收集过程以两次观察报告为开端,以主要的采访结尾。

(四)数据分析方法。采访内容先由音频录制,然后转换为文字形式。采访期间,采访者也做了详细的笔记。采访旨在确定教师对于写作教学的信念。然后通过分析写作课的观察报告,检验教师的信念是否与其写作教学一致。

三、研究发现

(一)采访数据。通过采访得知,该教师的英语写作教学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半学期学生将会学习如何做好写作前的准备。分为六个单元:(1)写摘要,(2)写感想,(3)写论文,(4)自由写作,(5)修改作文,(6)关注作文的连贯性、统一性,作文的论点、论据和作文的语言、句子和段落。后半学期学生将会学习书写不同文体的作文。分为八个单元:(1)记叙文,(2)描写文,(3)议论文,(4)评论文,(5)书写有例子的文章,(6)书写有因果关系的文章,(7)书写比较和对比的文章,(8)应用文。

该教师这样阐述了教室内自己和学生的角色:“作为一名英语写作教师,我的工作是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写作技巧,并鼓励他们尽可能地使用自己的写作方式。上课时,在他们开始写作练习之前,根据写作类型我会建议一些有用的单词和短语。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练习结束后,我会分别给他们一些建设性意见,帮助他们完善句子含义。”

写作教师的教学信念通常集中在三个问题上:(1)写作教学和作业的信念;(2)如何把信念转化不同的课程;(3)信念体系如何影响学生。

该教师认为“想要成为一名好的作家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学习写作技巧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相信合理的写作训练是必要的。每周我都会在课堂上介绍一种类型的写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练习不同类型的写作。除了课堂练习外,我还会布置一些作业。这些作业会帮助他们熟悉不同类型的写作。我坚信理解文章的结构会有助于学生掌握写作。上课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我会介绍一些基本的格式。介绍完后,他们就要将这些格式运用到写作中去。”其次,该教师强调课堂上的练习,把自己的写作信念转化为英语写作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写点什么,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随时和老师交流,老师会指导他们并马上纠正他们的错误。第三,该教师描述了其信念体系在教学和课程上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学生必须认真听课;否则就完不成作业。每堂课都会给他们讲授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和许多写作小窍门;因此,学生将会很明白自己的写作任务。上课时,他们必须全神贯注地写作,所以整个教室变得很安静,需要帮助时可以随时找我交流。”

(二)观察报告数据。从两次的观察报告来看,该教师在每节课上会针对不同的文章类型介绍一个基本格式,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和课下练习这种格式。例如:“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写一篇叙述性的故事。你要描述的故事要有矛盾,也就是说,在这个事件中,你期望的和现实发生的不一样。现在写作开始,你必须按时交作业,迟交的,一概不收。”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会让你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一些描述你自己的句子。然后我们来一起阅读其中一些人的作业。看看大家是怎样提高你的描述性写作的。记住,要尽可能多地运用形容词和副词来描述你自己。”

四、结语

教师的信念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和学习风格是有一定影响的。这项研究中,教师认为,要成为一名好的作家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因此,这样的信念体系也转化到她的课程和教学当中。学生必须学习方法,为写作做好准备,而且要根据一个学期中老师提供的不同写作提示来进行写作练习。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教授的信念同她的写作教学相吻合。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得到了两个启发。第一,运用技术可以增强教师的信心,从而使其运用更高水平的技术成为可能。在英语写作课堂中可以更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二,教师应该通过教授理论性概念来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技能和策略,同时也应通过实时交谈,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技能,并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郭晓娜.教师教学信念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8(10).

[2] 陈冰冰,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环境下教师信念研究(之一)――大学英语教师信念与实际课堂教学情况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8(02).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互动教学 英语教学 意义与价值 方法与策略

引言

随着互动教学法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不断广泛和深化,互动教学对于英语教学活动自身的优化和改革的意义与价值逐渐凸显出来。伴随而生的是,互动教学方法如何更好地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和实施成为未来相关教育人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互动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具体特征

(一)互动教学的实际内容

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能够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共同思考的关系。所以,互动教学多数时候是以一种方法论的形式存在的,带给英语教学活动以一种互动的、活泼的、生动的教学方法的启示。因此,互动教学的实际内容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对一种教学状态和学习状态的营造和维持。

(二)互动教学的具体特征

根据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呈现出多种特征。一是互动教学的双方对象可以十分丰富和多元。比如学生根据英语教材中设计的对话进行相关文化主题的主动思考,这就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一种活动的典型表现。二是互动教学的开展过程能够实现隐性和显性的共存和交叉。除去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实际互动教学工作之外,抽象的互动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专题片、纪录片,组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三是互动教学的开展注重在规范性和自主性之间的平衡。互动学习并不是忽视课堂纪律,而是在尊重课堂纪律、确保学习过程规范高效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相对自主的、活泼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

二、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分析

互动教学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十分关键,长期以来,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已经极具经验,并且模式成熟。结合教学方法与教学效率之间的密切关系,互动教学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一)互动教学激励了学生学习热情

中国汉语言文化历史已久,且汉文化体系完整,结构优化,但是这种文化上的成熟造成英语学习的难度。汉语言文化与西方语言文化,尤其是英语语言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别,往往造成我国英语教学活动的困境,很多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在这种文化差异的阻隔下很难开展。在此情形之下,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得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更自主、宽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互动、交流和对话而获得一种陪伴,进而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学习障碍,内在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促进和提升。

(二)互动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借助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贯彻,英语教学在对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提升方面更加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一方面,教师能够在互动教学中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内在的心理状态,同时能够让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进展更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获得一种平等对话、多元思考的机会,进而增强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和体会,确保学生的整体的英语综合素质的全面、均衡提升。

(三)互动教学创作了更多可能性

通过互动教学,教师能够在一种更自由的、平等的环境中获取学生的学习状况、内在学习需求、精神动态等信息,通过这些关键信息的获取和搜集,教师可以在遵守英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即使这种调整只是针对某一个班级,甚至是某一个学生而言的,也是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更大自主性、创造性和可能性的开创。

三、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走向深化的渠道与措施

(一)注重与其他现代化教学方式的结合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带来多种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形成。互动教学要在英语教学中持续深化、发挥价值,就必须与这些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相结合,借鉴其先进经验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取长补短,实现自身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深化。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之间围绕某一个特定的语言主题进行互动、讨论,让互动的气氛成为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提升的保障。当然,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开展,还需要教师对互动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引导。

(二)注重互动教学标准化的探索

互动教学虽然提倡英语教学中活泼性和生动性特征的形成与保持,但是互动教学绝对不能漫无目的,围绕英语教学知识和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互动是基本条件。为实现进一步互动教学的规范化进行和高效率完成,制定互动教学的标准化体系十分关键。结合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对互动教学过程的要求,制定出详细的互动教学程序和章程,并出台详细的互动教学标准化衡量指标体系,确保互动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深化和推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查。

(三)制订互动教学学期提升计划

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深化工作绝不能沦为一句空话,也不能沦为表面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讲,结合英语教学发展实际,制订区域性的互动教学学期提升计划十分关键。根据本学期教学对象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学习的英语教学课时进行统计,进而制订针对性的互动教学提升计划。比如对本学习英语学习课时进行划分,明确互动教学所占课时总量;明确互动教学在学生成绩提升中贡献值所占比重等,确保该学期的互动教学学期提升计划能够分步进行,强化效果也可以具体操作。

结语

互动教学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已经相对十分广泛,也对我国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为实现这种推动力的深化和优化,必须从制定互动教学开展标准、学期互动教学提升计划及与其他现代化教学方式之间的结合等方面,明确对互动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求和总体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张留兴.互助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王兴新.互助学习对学习效率的提升机制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4-36.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雅思;口语;英语水平;误区

一、雅思口语考试

雅思口语考试分四项来考察。第一项叫做Fluency & coherence流利度和连贯性,第二项叫做Lexical Resource词汇资源,第三项叫做Grammatical Use语法的应用和准确度,以及最后一项Pronunciation,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发音。

第一项Fluency & coherence流利度和连贯性,在流利度和连贯性里面6、7分对考生的一个要求叫做speaks at length,回答要有一定长度,换句话说在流利度和连贯性里面要求大家最主要的就是要多说一些,更多的展现你的英语,只有你在15分钟里面你能更多的去展示你的英语,才能够拿到更好的分数。雅思口语考试的分数越高他对你的要求就会越严格,看一下8分是怎么样要求的,在8分里面他是这样要求:说话要流利,几乎没有重复、自我修正,犹豫。在流利度和连贯性上最根本的一点就要多说一些,其次要避免的是这三点:重复、自我修正以及犹豫。

第二项Lexical Resource词汇资源,词汇资源7分的要求是这样的, uses vocabulary resource flexibly, discuss a variety of topics,uses some less common and idiomatic vocabulary。用词汇量要灵活,去讨论大量的话题,要用一些不太常见的,不太滥用的单词比较地道的单词以及习惯用语。如果描述一下北京那个的交通堵塞应该怎么去说,咱们同学首先想到的叫做traffic jam,老外除了会说traffic jam,还经常会说traffic congestion,还有很多人会说the conject traffic,heavy traffic这就是一些地道的不常见的英语。

第三项Grammatical Range语法,有同学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认为雅思口语考试他是不考语法的,其实不是,雅思口语考试对6分的要求是 uses a mix of simple structures,用大量的简单和复杂句型的组合就可以了,所以口语当中可以用简单和复杂句交替的去说就可以了。7分要求是 uses a range of complex structure with some flexibility,用大量的复杂句型,同时还要有灵活度。以及7分下面的一个要求更严格一些, frequently produces error-free sentences and some grammatical mistakes persist,也就是你的语法要正确不能经常说一些错误的东西,所以对大家说句子说句型的准确度其实要求是很严格的。

二、雅思口语学习的误区

(一)误区一:学习口语必须要有语言环境

这可能是很多口语水平不高的考生的一个说辞,很多人甚至把它作为不想学英语的绝佳借口。事实上,语言环境绝非学好口语的必要条件,很多在国外读书很多年的中国学生,他们在那里上很多年学,理论上有真实的语言环境,但是口语非常差的人大有人在。这个误区导致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把外教捧上了神坛,甚至不惜花高价请外教来陪自己“聊天”,要么就是趋之若鹜的去有老外的英语角,一群人围攻一个老外,抢着说一两句简单的英语。这些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二)误区二:单纯依靠背诵

背会“这XX百句你的口语就没有问题了”这样的帖子至今仍然在社交网上肆虐了,背句子这种学习方法也是多年前风靡全中国的李阳疯狂英语的精髓所在,而事实上英语口语能力最终是体现在用另外一个语言思考的能力,而非简单的堆叠背熟的句子。而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几乎很少有人能最终坚持下去。

(三)误区三:英语口语可以快速突破

人人都希望可以抄近道,可以速成,但是在语言学习这件事儿上,几乎没有速成的方法。这个误区同时又是广大英语学习者的软肋。英语学习涉及多个复杂变量,多重因素同时起作用才能尽可能保障学习效果。突破是个质变的过程,没有量变,质变就无从谈起,而量变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如果平时没有学英语,而是寄希望于7天时间的天价突破训练营来帮助你实现口语水平的质变是不太现实的。

三、有效提高口语水平的方法

(一)选对的材料大量地泛听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认为只有大量输入目标语言,才有可能有效实现二语习得。这是一种可以在中国本土使用的低成本的创造语言环境的方法。虽然这只是一个被动的听的过程,但是它可以潜移默化的增加考生的词汇量,改善发音,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思考的习惯,并且由于是在潜意识状态下发生的,不会使学习成为负担,学习者的焦虑也会大幅降低(现代神经医学已经多次证明人类在潜意识状态下学习效率反而更高)。

(二)多写议论文

只有能用英文思考问题,学习者的英语才能够达到流利的水平,不流利的原因是因为学习者还在用中文思考,思考过后再在脑中翻译成英文的说出来,这样大脑CPU不够用,肯定会卡。有考生会问了,我们不是在说学口语吗?其实练习写作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雅思写作的题库话题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雅思考生对于英语思维训练的这一诉求。而且网上和官方的范文资源很丰富,可以自己从剑桥真题中每周挑那么一两篇出来练习,相信最后考生会达到写作和口语一石二鸟的效果。

四、结束语

中国人的雅思口语水平在所有国家里面处于倒数,中国考生口语水平在雅思考试四项技能中也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尽管很多人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但口语能力始终难以实现有效提高,实际上是因为不了解雅思口语考试的考试目的,在学习策略和方法论上普遍存在误区,因此不得其法。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郭春林.走近“雅思”――雅思考什么[J].大学英语,2002(9).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网络化;英语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233-02

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高校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与校外力量的合作,采用优选、改编、精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教学以及建立内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性活动[1]。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问题,目前在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取得了显著成效[2]。相对而言我国起步比较晚,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还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及时把握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未来走向,主动开辟英语教育新的发展空间,才能跟上甚至超越全球化语境下课程改革的脚步。为此,本文就高等学校网络化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做一探讨。

一、基于网络的“大整合”课程形态及其特征

(一)何为“大整合”课程形态

基于网络的高校英语课程形态,有“小整合”形态和“大整合”形态之分。“小整合”形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主要表现为: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对传统英语课程加以校本化处理,在课程实施层面进行网络化教学,其基本特点是停留于英语课程的实施层面,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媒介,将英语远程教育作为传统英语教学的补充。因其未将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方位融入英语课程体系之中,“小整合”所固有的一些消极面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而“大整合”形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的全方位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高校英语课程体系中,使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及实施等融为一体,以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英语课程目标。

从课程资源的组合方式来说,“大整合”课程形态目前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专题式组合,就是以英语学习的某些专题为主要内容,设计若干门类的英语校本课程,使学生从中选择现实需要或是较为感兴趣的某一门具体课程;二是分级式呈现,就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可以无限分级呈现的优势,有机地组织起英语校本课程的信息网络[3]。“大整合”课程形态是英语学习资源库的呈现,就是先建立高校英语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再依托网络资源库建设成一系列的英语校本课程。

(二)“大整合”代表了高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流

高校实施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形成开放性英语课程体系,沟通英语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乃至英语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加英语课程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大整合”具有因需设课、与高校网络资源融合而生、对英语教师要求更高等特征,代表了高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流。

1.“大整合”具有因需设课特征

“大整合”强调课程设计要从学生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其实践效益突出地表现为选修课的极大丰富,诸如英语国家简介、英语影视欣赏、英语阅读指导、实用英语写作、英汉和汉英翻译、商务英语口语等,应有尽有。“大整合”既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又是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具体课程和专题,故而具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因需设课特征。

2.“大整合”与高校网络资源融合而生

我国高校现已普遍建立起功能强大的校园网,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实验室、实训室处于联网状态,使广大师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设施,实现了校内教育资源共享。教师的课件传送、教案更新、教学辅导资料,以及学生网络学习资源的检索与下载、作业和毕业论文的递交等,都可在网上完成。而“大整合”正是和学校硬件设施如校园网、实验室、图书馆等方面的情况相适应的。只有当校园网所提供的课程资源无限丰富,它才能超越工具和媒介层次,为学生提供任由选择的课程内容。

3.“大整合”对英语教师要求更高

“大整合”要求高校英语教师既是网络化英语课程的研究者,又是学生进行网络化英语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学习意向、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等,然后确定适于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在线交流与咨询服务,从而使之能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研究水平和信息素养。

二、网络环境下英语学习资源库系统的建构

课程资源建设近年来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毋庸置疑,只有借助信息技术建构网络平台,并将教师和学生的博客、QQ空间与高校图书馆、实验室等链接为一个整体,才能在英语课程的具体实施中体现出网络所具有的无限共享性和任意链接等特点。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英语教学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有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资源可以为高校英语教学所用。高校英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览电子版英语书刊,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访问各种英语学习网站,或通过访问虚拟型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搜集、鉴别和选择真正有用并具较高价值的英语语言信息作为阅读和写作材料。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办电子版英文板报,做个人英语学习网页并与中外的英语学习者进行广泛交流;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网上在线学习或进行补习。只有真正打破以纸质教材为主要媒介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才能开发出更具人性化的高校英语课程资源。

(二)积累校园网中的英语课程资源

校园网中的英语课程资源,应包括按照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一定的网络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英语课程内容和网络技术支撑下的教学环境。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证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资源库可使英语教学的资源无比丰富,尤其是可以为英语写作训练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便捷的发表作品渠道和更有效的师生交流互动,因而英语教学活动也更为高效。有鉴于此,国内外诸多名校都将校园网中的英语课程资源建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工作重点。高校校园网络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现有水平,建设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资源并使其日益丰富和完善,从而使英语教学的时效性和交互性得以充分显现。

(三)开展英语教学课件制作的横向交流

要让大学生学会用适宜的结构、精准的英语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教师还必须研制多样化的英语教学课件。据调查,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普遍是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而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经历了教师研制、出版社提供教材的电子版、高校教师组建课题组合作研发等发展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已为高校教师之间合作研发网络化教学课件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只要高校教师善于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乃至移动通讯技术,积极参与到网络化英语教学课件的研发之中,就能使英语教学课件制作的横向交流变为现实。

三、实践型英语校本课程内容的网络平台建构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应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实用技能。换言之,高校在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上,必须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技能养成的转变。因此,英语课程建设理应高度重视实践型校本课程,即教学内容以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活动为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够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文资料,能够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与交流。

(一)实践型英语校本课程的环境建设

实践型英语校本课程的环境建设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具有针对性的英语早自修、晚自修管理,俱乐部性质的英语沙龙,制度化的英语课外辅导,类似于心理咨询服务的答疑解惑,还有英语角活动、英语朗读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写作竞赛、英语文化节,结合英语课堂学习内容所开展的大型文娱活动,以及英语学术讲座等,都可纳入实践型英语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尤其是英语广播台、英语电视台,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在日复一日的听觉和视觉刺激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进而提升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水平。

(二)网络化英语读写互动系统的建构

现代信息技术赋予英语课程建设的发展契机,其重大意义或许是其他任何学科领域都无法相比的。众所周知,计算机最为普遍的教育性用途就在于文字处理。网络环境下的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不仅能更好地创设阅读与写作情境、营造阅读与写作氛围、激发阅读与写作热情、活跃阅读与写作思维,而且丰富了阅读与写作资源、拓宽了书面表达与交流渠道、赋予了自由发表作品的空间,使学生能随时获取读写材料、上传或下载评论和原创作品,删减、更新他人和自己的作品,并可通过跟帖、接龙、邀请专家介入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尤其是可以在广阔的虚拟环境下自主选择阅读与写作的形式和内容、自由选择发表评论及原创作品的空间和时间。

1.刷新英语阅读与写作观

这里所谓刷新英语阅读与写作观,是说高校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要努力实现由“结果性阅读教学”向“过程性阅读教学”的转变,以及由培养“文体写作能力”向培养“一般写作能力”的转变。第一个转变,就是要求学生学会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并主动和他人交互修改,甚至善于修改名篇名作、乐于发表评论和关于评论的评论。第二个转变,是因为写作能力有“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之分,文体写作能力属于特殊能力,而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以一般写作能力为主线。况且,传统文体概念在“网络”这一“新文体”面前已经失去了应对的效力。

2.网络化读写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必须寻求传统批评理论之外的适合于电子阅读的批评范式。曾几何时,一种微观的“新的文学批评文体”——“跟帖”已经诞生并迅速兴起。“跟帖”可以是三两句话的点评,甚至简单到只有一个“好”字,但它之所以被称为独特的批评文体,是因为它能给网络以强有力的影响和支持,有着巨大的批评效果和话语力量。它在使文学批评形式简单化的同时,反而在效果上体现为文学批评发展的更高层次。

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跟帖”与“接龙”的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帖子质量,于细微处发挥引导作用,并施行英语学习动机教育、方法论教育,理所当然地属于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任务范围。

参考文献:

[1]鲁艳.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2]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4.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认知策略、英语阅读、使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205

一、选题背景

教育心理学家张大均(2014)认为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内部组织起来的,调控学习、思维等活动的程序性知识[1]。认知策略包括:第一,复述策略。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第二,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第三,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3]。学习英语需要大量阅读,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好英语是“读”出来的[4]。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能否做好文本分析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也是目前语言学习者的一大困扰,如何透过阅读材料获取材料内在意图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一大难题。因此,关于认知策略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的分析,能对语言学习者提出参考性的建议。

二、国内关于认知策略与英语阅读研究

谢慧琴、李留涛(2012)做了认知策略与阅读理解的相关性研究,研究对象共有200 名大二学生参与了这项研究,分别来自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商学系和信工系,其中实验班和对照班是商学系的10 级的本科两个自然班。研究方法是阅读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首先我们发现在认知策略培训后,实验班的学生使用策略的意识得到了提高;其次,学生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通过访谈发现,现在学生对认知策略在阅读中的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5]。魏汝尧,邹爱民(2003)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语篇的产生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认知心理过程[6]。王薇,刘淑华(2008)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者要有效的运用记忆、识别、选择等过程来感知、理解事物,运用其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构建[7]。石锐认为阅读理解本质上是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相结合的心理活动过程[8]。唐冬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多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对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实践价值[9]。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阅读不仅受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和语言知识的影响,认知策略也是影响语言学习者阅读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因素。在排除语言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和语言知识的情况下,能否正确使用认知策略成为了提升语言学习者阅读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

三、认知策略在阅读中的应用

(一)复述策略

复述不是对语言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根据一定的要求,对原材料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适当取舍,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过程。在外语学习中,复述是一种常见的认知策略。运用复述策略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信息,同时又可以调动原有的知识,对新旧语言信息进行融合和再创造,加强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习效果,更有利于锻炼学习者的记忆能力、有意注意能力、语言重组能力以及连贯表达的能力,培养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结构的意识,提高学习者的言语能力[10]。

以人教版九年级英语教材Unit2中阅读材料 Full moon, Full feeling为例。文章主要内容为嫦娥奔月的传说,是一则故事性阅读材料。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故事发展情节,掌握故事细节,完成课后练习题。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阅读中复述策略的使用能让读者对于阅读材料的整体脉络有总体的把握,梳理清阅读材料的主要知识。针对这个阅读材料,利用复述策略可以增强读者对嫦娥奔月传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记忆,增强对材料语言表达的记忆,从而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

(二)精加工策略策略

Simpson (1994)的研究发现,对学习材料进行概括等精加工策略与学生的阅读成绩高度相关,这意味着精加工策略的培养将有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说,精加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英语Unit1 Anne’s best friend为例,文章背景是二战时期纳粹党对犹太人的屠杀,一个名叫Anne的女孩跟随家人东躲,没有人诉说心中的难过,于是用日记的形式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Anne最好的朋友是日记。这则阅读材料可以囊韵录阜矫胬丛擞镁加工策略:

(三)概括文章关键句who,what,why,how

补充相关知识背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进行了残暴的屠杀,纳粹德国的最初的反犹措施是对犹太人的抵制,不向犹太人商店买东西,禁止犹太人当公务员、行医、司法,不许犹太人进入浴室、音乐厅和艺术展览馆等,甚至发展到后来对犹太人的逮捕追杀。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王薇,刘淑华(2008)认为认知策略在阅读理解中的运用主要包括:1.变换形式,重新加工。可以将文字材料用图示或其他符号来表示,例如把一篇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材料转换成图示,使复杂的内容一目了然、便于理解。2.概括。将材料所述的内容加以概括,浓缩成精练的词或句子,以便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对复杂、抽象事物的描述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总结来帮助理解。3.补充相关信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补充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和背景知识,提供额外信息。学生在阅读时也可以根据材料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相关信息,促进对文章的理解。阅读中使用精加工策略可以促进学习者对阅读材料和新知识的理解。利用概括文章关键词能帮助语言学习者把握文章的逻辑脉络,增强对文章故事发展的掌握;精加工策略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可以使语言学习者能更加理解作者的遭遇,在阅读文章时能更好的把握主题句,增强对文章感彩的理解。

(四)组织策略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教科书,九年级上册Unit1 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 Section B 2b Reading ― How can you become a successful learner? 为例。本阅读材料大致内容是成功的学习者所具有的特性,主语语言知识是动名词做主语句型的学习和使用。目的在于使学习者学会有效学习英语的学习方法。需要通过结合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本材料中语言知识重在动名词做主语的句型结构,如果只停留在简单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并不能体现其主要学习目标。

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组织策略在阅读中是最为常用的一种策略[2]。

案例中的文本通过认知策略的使用,寻找学习材料所承载的内容结构层次,和提取材料的主要知识,可以归纳出如图表1:

图表1

文中关于学习方法的信息是散落在各个段落中的,本文的重点是让语言学习者能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组织策略利用导图整理文章信息,使文章重点明朗,有利于学习者刚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到达学习的目的。

四、认知策略使用的注意事项

(一)结合阅读材料文体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形式之一,阅读过程中的材料并非一成不变的,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科技、文化、学习等不同方面。在阅读过程中认知策略的选择因此也就有明显区别。复述策略比较适用于记叙类阅读材料,例如涉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生活事件等方面的文章时,复述策略的使用可以增强学习者对文章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事件发展的脉络,获取文章的信息。同时,此类文章中有要注意经加工策略的使用,关于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作者的遭遇等知识的补充也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精加工策略对于说明文、议论文等文章较为适用。读者将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结构结合,通过变换形式、概括、补充相关信息,从而加强新旧知识的结合,增强对新知识结构的理解与掌握,提升读者的阅读综合能力。组织策略在阅读中是应用最广的一种策略,适用于大多数文体。

(二)结合学习者个人学习经验

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学习者是学习的体,在认知策略的选择上,学习者个人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因素。学习者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已有知识结构和个人学习习惯等主观因素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策略,这样才能发挥认知策略的作用,反之则会阻碍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五、结语

语言的学习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听、说、读、写”也是语言技能的主要方面。然而阅读综合能力不仅仅制约着“读”,同时也是“听、说、写”基础,阅读的综合能力反映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认知策略的正确使用,对提高阅读的综合能力有着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9-150

[2]陈磊.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应用研究[J].商,2014,(第3期):3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1:40.

[4]连仲.悦读提升素养[J].英语学习,2016,(第6期)

[5]解慧琴,李留涛.认知策略训练与阅读理解相关性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3(2):97-99

[6]魏汝尧,邹爱民.认知策略与阅读理解[J].山东外语教学,2003,(第3期):47-49

[7]王薇,刘淑华.认知策略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应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397-399

[8]石锐.认知策略与大学英语阅读理解的实证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25(5):97-104

[9]唐冬梅.认知策略教学与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第7期):251-253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闻教育,模式探讨

一.引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新闻事业得到全方位的发展,除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外,还出现了卫星电视和网络;不仅有中文媒体,还有外文媒体;有对内报道,也有对外报道。与此同时,媒体新闻报道也日趋专业化,有经济类、科技类、教育类、体育类、文艺类等,有关著述亦越来越多(单承芳,1995,p57)。

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和新闻报道的专业化促进了我国新闻教育的专业化趋势。有些院校侧重经济类新闻(如上海财经大学),有些则侧重体育类新闻(如上海体育学院);有些侧重广播电视,有些则注重报纸,甚至网络技术。还有些院校依靠外语的优势,创办国际新闻教育,即英语教学+新闻学的模式(郭可,1998)。

本文首先将对我国在1983年出现的国际新闻教育模式作一总结回顾。在这之后将探讨国际新闻教育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并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来探讨该模式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将根据上述结果就目前新闻教育模式的发展提出个人的建议。

二.我国国际新闻教育为何可称为一种模式

我国国际新闻教育创立于1983年,它是在我国新闻教育专业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之所以称它为一种模式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际新闻教育不是以媒体种类(如报纸、广电、网络)或媒体专业内容(如体育、财经、科教等)来进行分类,而是以新闻学与英语的应用相结合为前提的。

第二,国际新闻教育培养的学生决不仅仅是为某一媒体作国际新闻编辑。在过去的十七年中,实践表明:国际新闻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既可以胜任报社工作,也可以到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工作;既可以为中文媒体工作(对内报道),也可以为英文媒体工作(国际报道);不仅可以从事驻外记者工作,也可以从事编辑、摄影、摄像、公关、广告等工作。既可从事财经报道,也可从事体育、文艺、科技、教育新闻的报道。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国际新闻所培养的人才是全方位的。

第三.从国际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看,尽管是英语教学+新闻学,但它决不是英语课程和新闻课程的简单混合,而是两者的一种有机结合:即在适当开设有关的英语课程和新闻课程的同时,还聘请外籍教授用英文直接开设新闻学课程;有时还与中国教师一起开课,使中西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郭可,1998)。在过去的十七年中,国际新闻教育已经形成了独有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已实行学分制(尽管还不太完善)。因此,国际新闻教育确已具备了不同于其他专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可以概括为一种模式。

三.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诞生及发展历程

国际新闻教育模式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十七个年头。它的诞生与我国在八十年代初期重视国际报道工作的政策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一项“应急措施”,国际新闻教育旨在培养更多能从事国际报道的新闻从业人员,以期“让世界了解中国”。有人曾把国际新闻教育当时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变“六条腿”为“两条腿”,即把原先国外采访时需要记者、翻译和司机三人的局面,变成一名既懂外语,又熟悉新闻业务,还掌握开车等技能的复合型记者。国际新闻教育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复合型新闻教育模式(郭可,1998)。

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诞生表明:首先,当时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正逐步把中国从一个信息封闭的社会变为信息开放的社会,希望中国能了解世界,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其次,为了能使信息的交流更加畅通,达成了一种共识:首先要克服英语语言的障碍。

事实证明:国际新闻教育模式后来的发展轨迹与我国英文媒体(如中国日报)和从事国际报道的媒体的发展是基本吻合的(郭可,1998)。

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开创时期(1983-86年):由于得到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各大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部、新华社)的合作以及北京、上海等一些著名高校领导的重视,国际新闻教育在师资的组合、资金筹措、设备和资料方面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因而很快便在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厦门大学建立起来(郭可,1998)。

最早的二批学员不是从高中毕业生当中招收,而是在全国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当中招收的。学员在取得一定的英语水平之后,再到上述各高校进行系统的新闻理论和业务方面的学习。毕业后,取得双学位。这些学员还得到了新闻单位的资助,在这些单位进行为期八个月的实习。通过实习,大批学员都被留在这些媒体,成为媒体的骨干力量,有些则被派往国外,作驻外记者。

第二阶段为维持时期(1990-93年):在这一时期,各大新闻媒体停止了对国际新闻教育在资金方面的投入,加上师资匮乏(多数教师出国未归),国际新闻教育教学的规模大幅度减小。有些高校甚至停办了国际新闻教育。招生方式也由原来的从高校英语专业招生改为从高中毕业生当中招生(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人数不断减少,学制由原来的六年改为五年或四年(郭可,1998)。

这一时期国际新闻教育可以说是处于自生自灭、摸索前进的时期。

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93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国际新闻教育开始走向有序化、正规化。主要表现为:

(1)教学体制开始理顺,并逐步实行学分制。既强调了学生的外语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培养知识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外语特色强的新闻人才”的目标(郭可,1998)。

(2)国际新闻教育正式被确立为新闻学二级学科下面的三级学科,并建立起固定的教学计划。

(3)招生人数逐步扩大,如上外国际新闻系的招生人数由93年的30人已扩大到2000年70人(郭可,1998)。

四.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特点

在过去的17年中,国际新闻教育作为一种模式,其特点是明显的。首先,它强调通才教育,融合了英语教学和新闻学教学。学员在打好英语基础的同时,又能学到新闻理论和实践知识。这就使得国际新闻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强,且多样化。他们可以选择到电台、电视台、报纸、通讯社和网站工作,也可以到政府部门、公关、广告公司、外资企业、驻外机构工作。以上外新闻系为例,在毕业的近500名学生中,有70%至80%进入了京、沪的各大英文媒体,有的毕业生还成为驻美、西欧、非洲、澳洲的驻外记者。

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加强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英语学习是基础,这个基础和能力需要在学校教育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许多毕业生都在毕业后需要使用这种能力,而且在使用中提高。如果基础不牢固,则无从使用,更谈不上提高了。专业学习是学生日后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基石。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在学校学到的这个框架上添砖加瓦,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所以,国际新闻教育最大的特点体现在于其通才教育。打好英语专业技能的基础,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适当的方法论之后,学员的总体素质和知识水平均得到了提高,同时,择业竞争能力增强了,在新闻界甚至非新闻界选择职业时,都有较大的余地。一位学员在毕业之后进入一家证券交易所作证券分析员。他深有体会地说:“一定要首先学好英语然后再进入证券行业。决不能颠倒过来。证券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可以自学,而英语则不行”(张斌,1999/0710)。

其次,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符合了我国人才需求的国际化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需要不仅懂得英语,还要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要求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如上文所述,国际新闻教育不以内容为限,广泛涉及经济、金融、财会、教育、科技、文艺等各方面,因而使得学员有机会接触各个知识领域,这就为他们从事这些领域的报道,甚至转入这些领域工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再加上他们的英语优势,便很快能与国际惯例接轨。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教育对充实我国国际报道的新闻队伍起到了很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主要英文媒体,如新华社的国际报道部门、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CCTV-9和国际台以及上海等地的一些地方英文媒体中,多数记者(包括驻外记者)、编辑都是国际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有的还走上领导岗位,全面主持工作。例如刚创刊一年的《上海日报》,其70%以上的记者都是国际新闻专业的学员(张慈云,2000/07/20)。

[page_break]五.面临的问题

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经过17年的发展,在总体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面临的问题也相当多。

上文提到,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英语学习+新闻学。但这一特色是把双刃剑。国际新闻新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亦源于此。国际新闻教育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该模式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方法论上的矛盾。英语学习和新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或者说,各有侧重。英语学习需要死记硬背,要大量的时间去记忆;而新闻学需要有敏捷的思维方式和广泛的兴趣,要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

第二,课程内容安排不尽合理。国际新闻教育模式要求学员既要学好英语,又要学好新闻。这在初期的六年制双学位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目前我国有国际新闻专业的院校都实行了四年制。在与别的专业同样的四年中,既要使英语达到英语专业的水平,同时新闻知识还要达到普通的新闻系学生的水准。这就造成学生负担过重,整天疲于修课,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往往只顾得上一头。常常是加强了英语语言的学习(因为需要花较多的时间)而忽视了新闻专业,甚至是中文母语的学习。即便学生很努力,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英语与新闻学之争不仅反映在学生总体的方法论和学习内容上,也反映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由于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国际新闻教育一般由三种类型的教师组成:一类是只教授中文新闻课程(包括技能课,如摄影、摄像等);一类只教英文基础课;还有一类就是用英文教授新闻类课程。

在我国,由于新闻与英语分属两个学科,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便遇到了矛盾:到底是评新闻学还是评英语职称?尽管原则上新闻系的教师应评新闻系职称,但如果学术成果与学科系列不相符合,实际操作就非常困难。事实上,这一矛盾已成为上面前两类教师的学术障碍,也因此成为影响国际新闻教育模式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郭可,1998)。

第四.尽管国际新闻教育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懂英文,又要懂新闻学,教师待遇却没有明显提高。因此教师队伍流失严重。高质量的教师匮乏,教学投入不够,且教师在外面兼职较普遍,再加上学生不断扩招,教学效果逐年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国际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由于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教师忙于在外兼职维持生计,极大地减弱了其理论研究能力。国际新闻教育的理论体也因此还未建立起来。所以国际新闻教育要进一步发展还缺乏一种原动力和基石。

事实上,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国际新闻教育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为:

(1)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较差,书生气十足,或者是心雄手拙:“大事干不来,小事不肯做”。(此话由毕业生说是:“大事不让干,小事不想干”。)(慕滔,1988,p21)。

(2)学员(包括有些教师)在学习中只重视内容的完整性,忽视方法的掌握及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另外,使用的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师上课满堂灌等,在客观上都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国际新闻教育作为一个政府应急措施而出现,缺乏长远规划。

(2)国际新闻教育作为培养国际报道记者的模式,较多重视实践操作而轻视理论建设。同时,由于思路落后和体制问题,与新闻媒体的实践没有紧密联系。再者,从事国际报道的新闻媒体往往广告收入较少,甚至没有,他们也难以与国际新闻的教学单位联合,进行合作教育。这就造成了国际新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3)由于缺乏理论基石,国际新闻教育模式始终未能在教学设计、管理和人事体制上理顺新闻与英语两个学科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反,两者的互通性和兼容性均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

六.几点建议

尽管作为三级学科,“国际新闻教育”已归入“新闻学”,国际新闻教育的特色不仅十分明显,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认为,国际新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改革(增加投入和理顺体制在此不列入讨论范围):

首先,应明确把国际新闻教育作为一种模式提出来。国际新闻教育的总体思路还是相当可取的,问题在于实际操作。首先明确英语学习与新闻学的关系,确定二者在国际新闻教育中同等重要的作用:但英语是工具性的,不是最终的目标,新闻学是国际新闻教育的重点,也是学员和教师应该注重的方向。从实际操作上来说,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的确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英语要扎实学习,专业不仅要跟上,而且还是今后继续学习的方向。

其次,国际新闻教育的改革重点应是教学方法的革新。应该充分认识到,一名优秀的国际新闻工作者绝非是教育殿堂所能够造就的。新闻教育的重点就在于让教育对象明确地知道自身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而不是无视或惧怕这种距离(慕滔,1988,p22),换言之,国际新闻教育应该启发学生去掌握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仅满足于传授一般的知识。教师欲教好,学生欲学好,功夫当在新闻和英语之外,或者应在如何使新闻和英语有机地结合起来。国际新闻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模式,它所确定的只是一个框架,内容则是多维的,与其他学科有紧密联系的(慕滔,1988,p52)。

再者,国际新闻教育应分设相应的专业。可开设新闻学、广告学、广电学、公关学和网络等专业,使得课程体系更趋合理化,减轻学生负担,使它们能集中更多的精力学习相应专业,以利于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单承芳(1995冬)我国新闻教育专门化的强劲趋势,新闻大学。

2.慕滔(1988春)我国新闻教育模式面临挑战,新闻大学。

3.李晓樱(1998)中国我国新闻教育发展的态势与走向,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4.张慈云,《上海日报》总编,2000年7月20日采访。

5.张斌,上海证券交易所分析员,1999年7月10日采访。

上一篇:英语专业本科论文范文 下一篇:人工智能英语作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