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10:10:29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关于本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

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三个大的方向中进行,即英语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各个大方向中又可以选择小的方向,具体解释如下:

1.英语文学:选择英语文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国别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

在进行国别文学研究选题时,一般选取英国文学或美国文学中的某一经典作家(如海明威),某一经典作品(如《双城记》),某一写作手法(如象征手法的运用)或某一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运动)作深入研究。但在选择作家或作品时最好选择在文学史上作为经典的作家或作品。有个别流行作家或作品极富盛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飘》或《荆棘鸟》,学生有强烈愿望选择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可避免上述情况时,应该尽可能地挖掘作品内在的深刻含义,不能流于肤浅的分析。

文学批评理论的选题一般不太适合英语专业本科生,因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本科生一般不具备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结构。这个方向的选题可以有关某一文学批评理论,一文学批评术语的阐释或某两种或以上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比较。

比较文学研究就是将两个以上的作家或作品进行比较。这两个作品或作家可以是同一国别的(如“雪莱与拜伦的诗歌比较”),也可以是不同国别的(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2.语言学:选择语言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两个大的方向进行: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就是对于英语语言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研究,如对一种词性、或一种时态、或拼写、语调等等方面的研究(如“一般现在时及其交际功能”)。

应用语言学包括教学法的研究和其它一些新兴的应用语言学分支的研究。师范专业或本身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选择教学法方向的较多。在这个方向选题,也要避免过大范围的选题,而应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或实验。这个方向的好的选题有:“个性与英语教学”,“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等。

3.翻译学:翻译学的选题一般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活动。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就是探讨某一种翻译理论等等。相比之下,对翻译活动的研究更多一些,这些选题可以是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翻译、或一种修辞格的翻译的研究(如“汉语成语的英译”)。应该注意的是,在对翻译活动作研究时,往往需要某种翻译理论支撑,总结规律,并对这一活动作出评价,要避免仅仅时例子的罗列。

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提纲拟定原则

论文简单提纲如何写?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毕业论文(thesis)是每个本科生在毕业之前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毕业论文写作是总结、检验、深化所学专业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为毕业后继续学习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 我院2011届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本研究通过剖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其折射出的外国文学教学的不足之处,探寻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以此来提高改进我校外国文学教学,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同时,指导我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提升我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学术价值。 二、我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选题偏文学方向且陈旧、缺乏新意通观我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有一半以上(53.7%)的学生选择文学类题目。而在文学类毕业论文选题中,大多数学生的选题集中在少数经典作品上,并且重复研究的现象比较多。英国文学选题集中在分析《简•爱》、《呼啸山庄》、《苔丝》、《傲慢与偏见》等作品上,美国文学选题无外是评论《红字》、《飘》、《老人与海》。这并不是不可以,但对于一般本科生而言,要就这些作品的某一方面进行较为深入、有创意的探讨,是非常困难的。 (二)论文内容肤浅、缺乏文学理论支撑毕业论文内容肤浅这一现象暴露出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没有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同时反映出本科外国文学教学的一项不足之处——忽视对文学批评理论讲授。就同一部文学作品而言,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阅读视角对作品做出的诠释往往大相径庭。教师上课时应运用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通过教授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三)结构不清晰、逻辑性差这在很大程度上突显了英语专业毕业生阅读能力薄弱的问题。 相当多的毕业生由于自身阅读能力差且效率低,他们往往只能在学校借阅三到五本相关书籍或者杂志就开始毕业论文写作,并且他们根本不能有效提取参考书籍或者杂志的信息,往往就直接引用原书或者杂志的文字或观点,或者直接从互联网上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简单的复制、粘贴,一篇论文就完成了,这样使得论文结构混乱、逻辑性差。日益严重的毕业论文抄袭、雷同等问题就这样出现了。 怎样以外国文学课为契机,增加学生对各种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是文学课程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四)语言表达不规范,存在大量语法、句法、文法错误我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反映出的最严重问题即是:语言表达不规范。相关要求规定学术论文要用正式的书面文体,从布局谋篇到段落、句子之间的衔接,从提炼主题句到每个句子的结构、措辞乃至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讲究严格的规范,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语言功底。英语表达能力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基本功,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论文的选题可以通过教师的细致耐心的指导比较容易的改进,但是语言运用能力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大量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途径。 三、由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所存在的问题折射出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补充文学批评理论、流派及术语等方面的知识。当今外国文学教学大多采取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结合的讲解模式,忽略对文学批评理论、流派及术语等方面知识的传授。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化的诠释。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是要转变文学观念,更新文学批评的内容,向学生讲授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流派,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通过引导学生用这些批评方法解读作品,为学生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增加当代文学知识。现有的文学教材大都写到二战前后,很少涉及英美当代文学,这种厚古薄今的做法已经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通病。其实无论是英国文学还是美国文学的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都不乏优秀作品,作为教师应适当扩充对英美当代文学的介绍,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一些距离我们时代较近的文学作品。介绍和补充当代外国文学,不仅使外国文学教学与当今时代紧密结合,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宽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视野,避免对经典作品进行重复性的研究。 3.在文学选读方面,要强调阅读完整英文原著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这些内容,每月读一本英文原著小说,必须是没有经过缩写、简写或改写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强调从整体上去感受、领会文学作品,以期学生能够对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作品的寓意有所体会。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要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师唱主角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法。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权威”结论。如果学生对名家的评论或名家的译本存有一种敬畏心理,那他们就不敢提出任何质疑,束缚了他们创造性。 2.娱乐法。影视资源的利用及多媒体设施的普及为外国文学课教学的形象化、生动化和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播放根据外国文学名着改编的电影,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帮助其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英语文学创作模拟 外国文学课时少,内容多,光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复旦大学英语系要求学生大学四年期间要有100万字的阅读量(input),同时要有1万字的写作量(output),这既体现了读写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提出了具体要求。#p#分页标题#e# 文学创作揭去了文学的神秘面纱,使文学进入学生的生活,从而缩短了文学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英语语言与文学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对文学和生活的理解在创造过程中得以充分的阐释。同时,创作又反作用于学生,促使他们对文学形式进行研究,对文学内容进行反思,对文学语言进行筛选;扩大其词汇量、完善其语法知识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为后面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写作功底。 毕业论文不仅反映了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是一所学校质量的重要体现。我校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繁多,论文工作的改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不是仅靠改革外国文学教学就能解决的。对于高校英语毕业论文方面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但是我校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工作刚刚起步,还需要有大量的后续研究。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论文写作 选题方向 可行性

一、引言

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和实践性环节。撰写毕业论文不仅具有一般写作的意义,而且有其特殊的作用:即培养科研创新意识,锻炼思维组织能力,训练语言运用能力,激活知识的输出与输入等。而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论文选题多年来一直是学生和指导老师最为头痛的问题。使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论文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即价值。

二、论文写作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生受其自身知识的局限,选题存在多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题目范围过大。比如,有的同学选这样的论题:“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English Culture”,“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其二:题目不够新颖,缺乏创造性。笔者发现,如果选题是文学方面的,题目大都集中在《红字》、《苔丝》、《简爱》、《了不起的盖茨比》、《傲慢与偏见》、《飘》等少数几部文学作品上。其三,学生思路太窄,部分题目存在某种雷同现象。以此为根据,笔者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三、论文写作中选题的方向

论文选题应该符合英语专业的培养方向,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与理论意义。要有新颖性,有一定的学术性,选题原则上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一般来说,英语专业的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选题:

1.文学、文化方向

对文学的研究指的是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形式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及其他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以及对作品中的人物、主题、产生的背景、作家的风格、派别等进行分析和评论。学生可以阅读一本或几本英语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个案或对比研究,或对一个或两个英美作家进行个案研究或对比研究,包括作家的出身,所受教育,经历,爱情,家庭,所受其他作家思潮,哲学流派的影响等。也可以以文体分类的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等。

2.翻译方向

口、笔译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口、笔译方面毕业论文的选题大致有以下范畴:中外翻译史;翻译理论;翻译理论评介;译文评价;翻译与文化特殊用途语言翻译(如外贸、体育、旅游等专门行业汉英翻译);翻译与文体、修辞;翻译实践等。

3.英语语言学方向

语言学与语法有相关、相连和包容的关系。语言学和语法选题大致包括:语音学,音位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方言;语法学,词法,句法,功能,转换,对比等;词汇学;构词法;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对比;外来词语等。

4.英语教学法研究

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外语教学法;传统教学法与新式教学法比较;各种教学法比较:优势和不足,相辅与互补;分层次教学,优势与弊端,可改进之处;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利用先进教学辅助设备和手段进行外语教学等。

四、论文写作中选题方向的可行性

关于选题是否有研究的可行性,Creswell 建议可以先提出以下问题:首先,就时间、资源、语料收集而言,该题目研究是否可行? 其次,研究者个人是否对该题目感兴趣,以保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与足够的重视? 另外,该研究是否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观点?换句话说,应遵守论文选题的三原则:价值原则,能力原则,兴趣原则。毕业论文要有新颖性,有一定的学术性,选题原则上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其次,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选题,选择自己能够找到充足材料的题目。论文要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和远见,应该发人深思,使人受益且获得新东西。

根据论文选题的可行性原则,结合学生选题的方向及常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文学文化方向选题。这方面的选题资源很多,也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学生很难跳出一个思维定式,经典名著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该说的已经都说了,怎么创新呢?能够有所突破很难。不过,为了避免学生选一些老掉牙的题目,可以选择新的突破口。比如,选题“像鲁滨逊一样在逆境中创造精彩”;“《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等,笔者认为,这是比较好的题目,写起来可以结合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思也不乏味。还有,学生可以从所学课本取材,《高级英语》的课文大都来自原著,从这方面着手,既挖掘了课本,又开拓了知识,还完成了论文,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有的同学就有这样的选题:“On the Culture Conflict of”Everyday Use“ by Alice Walker”。再者,也可以从影视文学选题。(2)翻译方向的选题。学生在这一方向选题思路很窄,容易集中,有可能选题部分或全部重复。诸如选题“Culture Difference in Advertisement and Its Translation”“Culture Difference in Proverb and Its Translation”“Culture Difference in Color Word and Its Translation”这些题目看似不同,其实写起来可以换汤不换药,可套用相同的写作风格,相同的提纲。避免这方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扩大视角,比如,“关于对外交流翻译中不足的反思”是一个较好的题目。可以从电影名的误译,旅游翻译的误译等多方面入手。(3)英语语言学方向的选题。这方面的选题令一般作者望而却步,因为涉及到抽象的理论知识,不是自己能把握的或感兴趣的。但不容易与别的同学重复,也容易创新。比如,“网络发展中的英语进化”就是个不错的话题。(4)英语教学法方向的选题。此选题能查阅的文献很多,也能激发作者的兴趣,只是不太容易把握,涉及到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等。比如,选题“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需要做相应的实验。

综上所述,学生要尽可能多地查阅书刊文献资料,通过文献阅读,了解某一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每个方向的选题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有能力的学生也可有选择地把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文化学等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或对上述学科进行某种类型的比较,寻找一个突破口,建立自己独特的课题,以便能够产生“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的突破性效果,能够形成“弃暗投明”、不落俗套乃至别开生面的选题风格。

五、结语

撰写毕业论文前应当重视选题,深思论文的选题是否有新意、有创见性,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与本专业有关系、选题范围是否过大。而且应当特别考虑论文题目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题目是否简洁、大小写是否符合规范等几个环节,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题目都不可晦涩难懂。

参考文献:

[1]田贵森,段晓英.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4.

[2]Creswell J W. Research Design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M] .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1994

[3]陆道夫.英语专业学士论文选题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训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学素养 英语专业 泛读课

英语泛读是一门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地位重要,但英语泛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颇多,例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许多地道的语言表达难于理解,在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政治、社会生活时,也显得一片茫然,知之甚少。而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用文学作品的难易程度作为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标准之一,认为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二级水平,即能阅读难度相当于Thirty-Nine Steps(简写本)的浅显材料;两个学年后,学生应达到四级水平,即能读懂难度相当于The Great Gatsby的文学原著。因此,泛读课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课内外的文学资源,在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一、利用教材中的文学故事或作家传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泛读教程》本身就有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例如:展示欧洲灿烂文化的“Greek Stories”,描述了一个个鲜活的希腊神话人物,美国知名人权运动人士、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Martin Luther King的小传记,还有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Toni Morrison的生平简介,等等。这些都是不错的文学材料。我注意分层次、有区别地对待这些材料,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欲望。以第二册的“Greek Stories”为例,我在课上首先简要介绍希腊神话中的各个主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的神职,然后让学生分组接受任务去找诸神的相关故事,最后要求学生提交一篇独立命题的读书报告来阐述希腊诸神对欧洲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作业中引用了神话传说中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故事,并且对此进行了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这些课文出发,我向学生推荐这一系列的其他简易文学读物,如《简・爱》、《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苔丝》、《三十九级台阶》等。

二、利用教材相关影视作品消除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恐惧感

对于阅读原著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观赏改编自文学名著的影视作品通常是受欢迎的教学手段。我往往会选择相关的影视作品来加强学生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比如讲完第二册第二单元“Music”之后,我会给他们播放“Sound of Music”这部获得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配乐和最佳音响奖的影片,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带给人们的温情与力量,领悟英语文字的优美之处。到第三册的第八单元“Women”时,我会给他们播放有关女性的电影,如《简・爱》、《乱世佳人》等,使他们对女性坚忍不拔的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鼓励他们在课后完整地阅读相关的小说。为了鼓励学生更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即使是教材里没有直接提到的文学作品,我也会选择有关的优秀影视作品给他们欣赏。如果学生对电影中的语言感兴趣,他们就会去阅读更多相关的戏剧,甚至小说、童话和诗歌。

三、利用课内外的文学材料补充学生文学阅读方面的欠缺

文学曾经是泛读课上理所当然的主角,20世纪80年代甚至把简写本的文学名著直接用作泛读教材。90年代开始对这种传统单一的教材模式进行更改,加入了艺术、文化、历史、地理、旅游、社会学、教育学、哲学、数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的内容,文学性材料出现了大面积缩水现象,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文学材料就少了。为了给学生补充文学营养,除了充分利用文学性材料之外(比如鼓励学生阅读希腊神话、欧洲历史和Toni Morrison及其他女性作家的作品),我还千方百计地利用非文学性课文中的文学要素吸引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以第三册第11单元“Information Retrieval”为例,练习中列举了许多名著,如The Canterbury Tales,Hamlet,Gulliver’s Travels,Sister Carrier,The Scarlet Letter等。我因此鼓励学生课后选择其中的一两部作品进行阅读,从中领会英语语言的奥妙。

四、利用多媒体和因特网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亲近感

现代的大学生课余时间几乎有一半是在网上,他们得心应手地浏览网页、搜索资料和下载文件,因此,我合理利用他们的特长,要求每个单元都有若干学生上台就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发言。当然,我事先会给他们列出几个关键词加以提示,以免他们茫然无绪、不知所措。比如在讲到第三册第五单元“History”时,我让学生通过、文艺复兴、乔叟、莎士比亚等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查找早中晚期英语的代表文学作品,并选择一两个相关段落进行阅读,把了解到的背景信息做成幻灯片,然后到课堂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大家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气氛非常热烈,效果也很理想。

泛读课虽然是给英语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却能够对学生到大四时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时产生不小的影响。自2005年起,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取消了快速阅读,而代之以十道人文知识题,其中有三道与英美文学有关。这一改革必然要求英语专业的教师提升英语文学在课堂上所占的比重,也必然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注重平时英语语言文学的积淀。英语专业的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不外乎语言学和文学两个方向。而有些选择写文学方向的大四学生连一本完整的英文原著都没有看过,更别提相关的文学批评了,他们写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当然会大打折扣。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选读这些课程都要到大三才开设,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整本整本地阅读原著。如果在泛读课上加强文学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渗透,使学生在低年级就接触到部分英语文学经典,到了第四学年,学生便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陈少辉.泛读课与英语文学欣赏[J].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88-91.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黄和斌等.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4]王守仁,赵文书.泛读教程第一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王守仁,高虹.泛读教程第二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分析性评价;英语论文写作;合作教学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科研能力、分析能力、语言与写作技能的重要测评手段。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相关规定,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有两个目的和意义: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正确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二是强调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表达独立见解、大胆尝试,过程重于结果。然而长期以来,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与指导重结果轻过程,论文写作教学和论文整体质量都不尽如人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英语论文写作教学现状

英语毕业论文撰写属于特殊的二语写作形式,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准确、流畅、完整地表达思想,同时符合学术写作格式及规范,以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目前论文写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思想、态度上不够重视,敷衍了事,尤其在论文选题、英文表达、文献搜集和评价、学术创新等方面问题突出(韦森,2009;罗明江等,2010);教师指导水平参差不齐,论文写作整体质量不高,更谈不上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未针对英语本科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仅凭借学术讲座和基础写作教学无法真正满足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此外,写作教学观念和模式落后,片面强调写作基本规范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在信息检索,科学论证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弱化了学生课堂参与性和互动性,最终制约了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反映出论文写作教学中的缺陷与不足。转变教学观念和目标,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优化论文写作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分析性评价及课堂教学

写作是一个循环式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作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习作者必须通过写作过程的一系列认知交互活动来提高其认知能力、交互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Zamel,1976)。目前西方写作教学的主流形式是“过程写作法”,主要包括写前准备,初稿撰写、信息反馈、反复修改、重写等五个阶段,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这五个阶段展开,强调信息反馈和反复修改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学习写作,帮助其理解和内化写作全过程。学生修改的前提是基于同伴或教师的信息反馈。Keh(1990)认为详细具体的反馈信息便于被评阅者“了解读者对文章的评价态度,了解自己对原来想法的表达程度,文章信息是否充分,结构是否符合逻辑,思路是否清晰,词和时态的选用是否准确。”传统的“教师单独评阅,学生单独写作”的单向封闭交流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传统的整体评估法也因考核指标模糊,隶属关系不清等弊端影响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不能获得详尽的信息反馈,进而无法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三、基于“分析性评价”的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模式构建

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之一。长期以来写作教学忽略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者,最终导致其对写作流程和规范一知半解。“分析性评价”贯穿课堂写作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互助、合作、反馈等形式实现课堂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对知识体系的良好建构。以英语论文写作中“摘要”教学为例。教师选择一篇关于翻译研究的学术文献,删除摘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摘要写作”基本要素和写作要求,做好写前准备,并独立完成150~200字摘要初稿。教师课前将学生分组,每3~5人为一组,要求学生根据“摘要写作分析性评价量表”以同伴互评、小组互评方式评阅摘要一稿,并在量表中标注修改意见或评阅过程中的疑问,以便教师详细了解学生评价过程及信息反馈。“摘要写作分析性评价量表”主要涵盖以下四方面内容:1)论文摘要要素齐全:研究目的、意义、过程、方法,结果和结论等;2)摘要内容准确(忠实于原文),简洁明了(不遗漏,不重复,不带有感彩),完整(包含论文主要内容,不能用引言代替摘要);3)语言表述清楚、流畅,使用简单词汇、标准术语,无缩略词,无图表等;语句表达的衔接与连贯;4)摘要长度适中(150~200words),时态准确(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主动语态);摘要人称(避免第一人称)。学生根据同伴和小组的分析性评价,重新审视习作,修改摘要初稿,独立完成摘要二稿。教师检查被评阅者一、二稿及“评价量表”完成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摘要写作规范与写作技巧,并要求学生再次修改完善,直至形成摘要终稿。基于分析性评价对学生习作进行信息反馈,通过合作互助,反复修改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内化、掌握摘要写作过程,有效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始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写作过程的主导者、参与者和控制者。通过使用分析性评价量表,一方面促使学生明确写作动机、参与知识建构、激发写作兴趣,另一方面增进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利于学生合作能力及创新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Keh,C.L.1990.Feedbackinthewritingprocess:Amod-elandmethodsforimplementation[J].EnglishLanguageTeachingJournal,44.

[2]Zamel,V.1976.TeachingcompositionintheESLclass-room:WhatwecanlearnfromresearchintheteachingofEnglish[J].TESOLQuarterly,10.

[3]韦森.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存在问题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4]罗明江.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4).

[5]李娜.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分析性评价体系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3)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泛读课作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开阔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不仅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定社会语境下的语言范本,使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描摹的文化背景,又给他们带来了不可替代的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用文学作品的难易程度作为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标准之一,认为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二级水平,即能阅读难度相当于Thirty-Nine Steeps(简写本)的浅显材料;两个学年后,学生应达到四级水平,即能读懂难度相当于The Great Gatsby的文学原著。泛读课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课内外的文学资源,在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作为英美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笔者把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泛读课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成功地培养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他们阅读文学原著的能力。

一、利用教材中的文学选段或作家传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泛读教程》(第二版)本身就选了一部分文学色彩较浓的篇章,特别是第一册,尤其注重以文学性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其中有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小传“Young William Shakespeare”和“The Best Playwright in England”,也有杰克・伦敦的代表作“The Call of the Wild”和查尔斯・狄更斯的早期作品“Two Boxes of Gold”简写版,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萨克・辛格的短篇小说“Fool’s Paradise”和美国短篇小说大师舍伍德・安德森的“Stolen Day”。除此之外,描写美国边疆开拓者的“Little House in the Big Woods”、运用戏仿手法颠覆传统童话的“Sleepy Ugly”以及刻绘儿童作弊后矛盾心理的Cheating都是不错的文学材料。笔者注意分层次、有区别地对待这些材料,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欲望。

大部分的经典名著往往让大一的学生心生胆怯、望而却步,勉强翻了前面的几页也会因为语言功底不行而放弃,还会产生挫败感。名著的精缩版不失为初入文学殿堂的学习者的最佳选择。第三单元的莎士比亚小传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共同推出的“书虫”系列,从这篇课文出发,我向学生推荐这一系列的其他简易文学读物。《简・爱》、《傲慢与偏见》、《远大前程》、《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呼啸山庄》、《小妇人》、《鲁宾逊漂流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格列佛游记》、《苔丝》、《秘密花园》、《多里安・格雷的画像》、《三十九级台阶》等都是入门者必看的书。如果他们认真阅读这些英语文学中的精华,相信一段时间后, 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文化知识都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名著的精缩版虽然令读者不那么望而生畏,毕竟令读者失去了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字的乐趣。因此,我在课上会比较精缩版和原著文字的区别,让学生领略到原著文字的优美,鼓励他们在课后完成原著的阅读,并布置读书报告的书面作业确保他们完成阅读任务。以杰克・伦敦的“The Call of the Wild”为例,我在课上首先简要介绍了美国淘金热的历史背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弃淘金从文学的传奇式个人背景,然后列出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人类文明与自然法则之间的关系、进化与返祖等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要求学生完成整部小说的阅读,提交一篇独立命题的读书报告。很多学生的作业中引用了原著中令他们印象深刻的部分,并且对此进行了有创造性的思考。

二、利用影视改编作品消除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恐惧感

对于阅读原著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观赏改编自文学名著的影视作品通常是受欢迎的教学手段。笔者往往会选择相

关的影视作品来加强学生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比如讲完第一册第三单元莎士比亚的早年生活和成名历程时,我会给他们播放《莎翁情史》这部199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使他们对莎士比亚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过程有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直观地认识到莎士比亚时代女性不被允许登上舞台的历史背景。讲到第二册的最后一个单元《老人与海》时,我会给他们播放同名电影,使他们对老渔夫桑地亚格坚忍不拔的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鼓励他们在课后完整地阅读这部获诺贝尔奖的小说。讲到第三册第七单元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自己的房间》时,我会让他们欣赏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主线的电影《时时刻刻》,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女性文学家的创作困境。

为了鼓励学生更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即使是教材里没有直接提到的文学作品,我也会选择有关的优秀影视作品给他们欣赏。第三册第三单元的Fast Reading中提到了王尔德式的幽默,我觉得这是通过播放《理想丈夫》这部电影来让学生了解王尔德其人其作的好机会。如果学生对这部电影中的语言感兴趣,他们就会去阅读王尔德更多的戏剧,甚至小说、童话和诗歌。

三、利用课内外的文学材料补充学生文学阅读方面的欠缺

文学曾经是泛读课上理所当然的主角,20世纪80年代甚至把简写本的文学名著直接用作泛读教材。(黄河斌)90年代开始对这种传统单一的教材模式进行更改,加入了艺术、文化、历史、地理、旅游、社会学、教育学、哲学、数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的内容。笔者于1999-2003年间在南京师范大学就读时,使用的是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新编英语泛读教程》(1-4册),其编纂模式就是文学性阅读材料与非文学性阅读材料各占一半。而到了2006-2007年,笔者担任泛读课教师时,作为教材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泛读教程》(第二版)中,文学性材料出现了大面积缩水现象。如果说第一册和第二册中中文学性材料还占三分之一的份额,到了第三册和第四册中,文学性的篇章只占五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第一册,文学性的课文在其他三册中无不处于教材的结尾处。如果按照教材编纂的顺序讲解,很多教师都来不及涉及到第二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或是第三册的倒数第二单元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或是第四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约翰・斯坦贝克的《》。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文学材料就更少了。

为了给学生补充文学营养,除了充分利用文学性材料之外(比如鼓励学生阅读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它女性作家的作品和海伦・凯勒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笔者还千方百计地利用非文学性课文中的文学要素吸引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以第三册第一单元Invented Words为例,文中为了说明新造词,引用了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爱丽丝镜中世界漫游记》中的相关内容。笔者因此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这两部儿童文学作品,从中领会英语语言的奥妙。文中还提到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位语言大师,笔者由此建议学生阅读一部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

笔者还从其他文学性较强的教材中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给学生练习,比如海明威的《杀手》、艾丽丝・门罗的《择偶奇遇记》、曼斯菲尔德的《游园会》、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约翰・斯坦贝克的《月落》等。通过做阅读理解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些经典名著的熏陶。

另外,笔者利用学生对于专业英语四级考试的好奇心理,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二中的英语文学作品向学生推荐。比如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亨利・詹姆斯的《黛西米勒》、多丽丝・莱辛的《青草在歌唱》、奥斯卡・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艾丽丝・沃克的《紫色》、托尼・默瑞森的《最蓝的眼睛》、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L.M.蒙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以及林语堂的《吾国与吾人》都是篇幅和难度都比较适合大学二年级学生阅读的作品。

四、利用多媒体和因特网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亲近感

现代的大学生课余时间几乎有一半是在网上,他们得心应手地浏览网页、搜索资料和下载文件,因此,笔者合理利用他们的特长,要求每个单元都有若干学生上台就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发言。当然,笔者事先会给他们列出几个关键词加以提示,以免他们茫然无绪、不知所措。

比如在讲到第一册第六单元的《荒野的呼唤》时,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了解杰克・伦敦的生平和他的作品,把了解到的背景信息做成幻灯片,然后到课堂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大家都积极参与,踊跃上台发言,互相补充内容,气氛非常热烈,效果也非常理想。

在讲到第三册第一单元的课后阅读《英语史》时,笔者让学生通过、文艺复兴、阿尔弗雷德大帝、乔叟、莎士比亚等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查找早期、中期与后期英语的代表文学作品,并选择一两个相关段落进行阅读,从而对英语史,尤其是英国文学史形成一个生动感性的认识。

结语:

泛读课虽然是给英语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却能够对学生到大四时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时产生不小的影响。自2005年起,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取消了快速阅读,而代之以十道人文知识题,其中有三道与英美文学有关。这一改革必然要求英语专业的教师提升英语文学在课堂上所占的比重,也必然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注重平时英语语言文学的积淀。英语专业的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不外乎语言学和文学两个方向。而有些选择写文学方向的大四学生连一本完整的英文原著都没有看过,更别提相关的文学批评了,他们写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当然会大打折扣。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选读这些课程都要到大三才开设,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整本整本地阅读原著。如果在泛读课上加强文学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渗透,使学生在低年级就接触到部分英语文学经典,到了第四学年,学生便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陈少辉.泛读课与英语文学欣赏[J].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88-91.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黄和斌等.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50.

[4]黄源深,虞苏美,刘乃银.英语泛读教程第一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黄源深,虞苏美,刘乃银.英语泛读教程第二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黄源深,虞苏美,刘乃银.英语泛读教程第三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黄源深,虞苏美,刘乃银.英语泛读教程第四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张淑珠,张瑞华,任裕海,杨慧娴.新编英语泛读教程第一册[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9]张淑珠,张瑞华,任裕海,杨慧娴.新编英语泛读教程第二册[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10]张淑珠,张瑞华,任裕海,杨慧娴.新编英语泛读教程第三册[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湖北某高校2010届266名英专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发现,25%的论文选题是语言学和关于语言学方向。该结果又一次证实了近些年对“英语语言学”教学效果不佳现状的描述。本文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讨论了如何通过撰写语言学方面毕业论文的角度讨论了改善该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1 引言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目录(1998版)和(2003版),“英语语言学”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下英专本科高年级主要课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专陆续开设该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却仍存在教与学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如潘之欣(2002)选取部分南开大学和上海交大在读英专硕士研究生,采用问卷形式,对该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表明:该课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语语言为主的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且学生普遍体会不到学习该课程所带来的乐趣,主要原因有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不当等。吴格奇(2005)反思该课程时也提到,“教师不满意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目的很茫然”是主要问题。本文则从英专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角度出发,试图探讨该课程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缓解“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状况。

2 调查研究

266位2010届英专本科毕业论文是从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学科的电子数据库中拷贝的。该调查属于二手资料研究。笔者根据论文题目、摘要、提纲、主要内容按语言学方向、文学方向和翻译方向进行归类,其中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学文体语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归纳为语言学方向。结论是:58%的论文属于英语文学方向,25%为语言学方向,17%为翻译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语言学”未能引起学生太多的关注和兴趣;其次,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未能引起师生足够地注意;再次,教师在课程内容处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总之这个数据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描述。这与教学、引导不无关系。

3 对策分析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试图在前人创造的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新的认识与发现,并将这种认识与发现以一种可易时易地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因而撰写论文是学用结合的大好时机,从英专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课程教学具有一定说服力。

3.1课程定位

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其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对于林林总总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流派,结合教学大纲和英专学生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对该课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认为语言学目标是宽泛的而非具体的,即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对语言的热爱。而本文则认为既应有宽泛目标,也应有具体目标。“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及其相关对象的人文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理论的和应用的,微观的和宏观的3个对立方面,其任务是描述语言事实,寻找并解释语言发展的规律,发掘语言学理论,总结语言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杨自俭,2002)。”因此宽泛目标是培养理性思维,即对理论的理解、背景、历史贡献与发展不足及实践运用。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语言技能。杨教授定义也明确了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方面的理论成果,对英专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检验作用;在跨学科或横向方面,将语言学相关理论用到英美文学和英汉翻译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英汉对译技巧,形成论文即为具体目标。诚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写论文乃一种尝试。故在介绍理论时,必要补充对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适当抛砖引玉,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故,具体目标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效,宽泛目标锻炼了学生理性思维,既调动心灵又提高素质,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学内容

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

但笔者认为,各高校层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统一规定教学内容不足取。近5年教学实践告知以微观语言学为主,即语言学内部分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如在处理词形学时,适当介绍词的研究现状,对象我校这种以师范专业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专学生而言,无论是提高职业技能还是英语水平都相当重要。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添加西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研究,如方言特点、语言迁移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也应在绪论部分增加语言学史和语言哲学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及语言与哲学的密切关系。此外适当介绍结构、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这三大学派的相关内容也有必要。总之,就像百货商场的陈列员,教师将所有商品分门别类、有条有理地展示,学生自然会依据具体情况取舍。教师侍机提供论文命题,使学生的探索与发现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而深化。著名学者赵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级生》就曾列出了20个作为语言哲学研究对象的话题,且认为是“震撼灵魂”,不可能不为之心动的命题。

3.3教学方法

该课程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有关研究一致认为必须改进该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建构语言及语言学知识。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动典型例子,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讲解理论要点和难点;王扬(2004)主张采用传授型和讨论型相结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张研究型教学模式,“设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总之,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努力激发学习动力。启发式和发现式方法讲解基础知识和理论要难点;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务(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大课堂讲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步骤;小课堂任务分配型方法,使教学达到“鱼”、“渔”兼授效果。如语言学绪论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个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时间准备15分钟ppt陈述,5分钟小组同学共同回答相关问题,并建立QQ群,随时联系。教师仅为任务的布置者、监督者、帮助者和评定者,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推荐给学术期刊,或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如一组学生在讲“语用失误”时,列举了电影、小说、校园、网络等许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够透彻,教师可适时适当加以补充、提示和参加讨论,既融洽了气氛和师生关系,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

让学生随时记录和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事情,并联系到语言学理论,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词新语收集,以讨论词的构词理据。虽在探索中有难度,可介绍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源;也可大胆与相关领域的教授或专家电邮寻找答案。为形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打下了基础。这些都说明:语言学课程的终极目的不是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能意识到语言现象的存在,能对之产生兴趣,并发表自己一定的见解,使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语言研究的大环境中去。

4 结束语

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方面,适当有效地联系到学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能改善单一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学习,也达到了教学大纲能力培养的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是提供一次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做学问”的机会。将课程教学与论文写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素材,这也是学习思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实践,相对于借助他人的文章获得二手资料而完成的毕业论文来讲,学生的获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体现学生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外,这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更会为学生走向社会,诚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郁,英语本科语言学教学的重新定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8):36

3 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语言学:它的历史、现状和研究领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14-24

5 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6 吴格奇,“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知识体系的反思[J],国外外语教学,2005,(2):32—36

7 杨自俭,谈谈语言和语言学[J],外国语,2002,(1):53—61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学 学生视角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可见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如何上好这门课是众多教师及学者这些年积极探讨的话题。有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教学;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以史为主还是以文为主;有对教学手段的探讨,如何把影视作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等。这些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多角度探讨,对这门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转变课堂授课视角,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探讨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教师授课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对学生的分析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动机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认知水平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美文学这门课程一般安排在高校外语院系本科三年级阶段,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一、二年级已经接受了英语这门语言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已经相对较高。因此从大三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来看,当然,这里也不否认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他们已经能阅读、理解并欣赏英美文学的原著。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中国学生比较习惯的是接受型学习方式,虽然很多学者都在极力倡导新型的任务型教学手段,尽可能使学生多接触合作学习或者探究式学习,但是不得不承认学生还是倾向于接受型学习方式。因此,如果在课堂中完全拒绝接受型教学,而只进行合作型教学,则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有很大可能无法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给学生。因此对当今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把接受型教学与合作型教学相结合,这样才会使英美文学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最后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可以说是学生自发的,如果学生喜欢英语的文学作品,那么他们就会自发地、积极地接触这些文学作品,而不需要外部因素来干预,学习者也会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就像英美文学这门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学生选修这门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是不得不修的学分。其他,则因为大三学生将面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以下简称“专八”),虽然英美文学的常识部分只占很少的分数,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希望能在课堂中收获知识的一个原因。因此,与专八相结合,把专八中的英美文学常识部分引入到传统的接受型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是一种可以实践的方法。另外,大三学生已经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而英语专业学生中会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文学作品作为毕业论文,而英美文学这门课能够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这将有助于他们挑选到适合自己的题材。教师可以在对作品进行讲解的同时,与论文挂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文学方面论文的选题、列提纲等工作,让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到写论文的一些步骤,这样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这部分的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所以,这部分教学可以结合合作型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和协调性,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发挥其创新性。和论文挂钩是很好的通过外部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英美文学学习的一个方法。

虽然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外部动机都是短暂的、有时效性的,但教师不应忽视其发挥的有益的一面。在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试着通过与专八相结合和与论文挂钩这两种外部动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与专八相结合

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讲解与专八有关的英美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专八考试的英美文学常识部分主要来自于英美文学史,因此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讲解文学史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高校把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分开教学,这样有其一定的不足。讲授英美文学选读的教师一般偏重对文学作品的讲解,而缺少对作品的横向或纵向之间联系的说明,比方说,同一时期不同作家之间他们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特点会存在共性;前一段文学思潮对后一代作家作品的影响等。而只讲授文学史的话,则会使课堂显得枯燥。一大堆文学基本知识的罗列会让学生难以消化,苦于记忆,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西方文学作品的多姿多彩。另外,2003年陈立华的《读史与读文,孰轻孰重?——谈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教学》和2004年刘加媚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应文史并重》这两篇文章,都支持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文史并重,笔者也认为最好是把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这两门课程结合在一起上。

陈立华和刘加媚提出了文史并重的概念,而他们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把文学史部分让学生在课堂外自学,在课堂内发表意见,然后由老师做补充或评价;而文学作品则作为课堂上精讲的部分。这样可以降低文学史在课堂讲解中的比重。但笔者认为,如果让学生在课外自学文学史,即使有课堂上学生的发表和教师的补充说明,但学生很可能对于一些文学史上的基本概念,比方说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是否正确或完整掌握产生怀疑。因此,笔者设想,可否在这门课的讲授过程中,以文学作品的精读为主,文学史的讲解为辅,并且文学史的讲解要做到简明扼要,点到即止。在重点介绍一个文学作品前,教师可以先对这个作品产生时期的文学史上的一些概念或特征进行说明,再简单介绍那个时期,其他一些有名作家的作品及写作特点,而关于重点作家的生平介绍则可以学生课外自行搜索,课堂内发表的形式完成。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文学史,和专八相挂钩,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网络在课外获得更多的文学知识。此外,在讲解完一段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文学史后,可以把专八考试中出现的文学常识部分拿出来对学生进行测验,一则可以让学生好好复习学过的内容,二则可以让学生更加重视英美文学这门课程。英美文学课程与专八结合的授课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与论文相挂钩

英美文学课程除了文学史之外,需要重点讲授的,当然还是文学作品。英美文学历史悠长,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又各具特色,因此众多教师在对作品讲解过程中,会深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技巧等,希望能让学生欣赏到作品的独具的美,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但笔者认为对文学作品的课堂讲解,可以与写论文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更浓厚的兴趣参与课堂学习。

笔者所说的与写论文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是指在讲解一个文学作品时,可以发动学生搜索一些关于这个作品的先行研究,然后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和借鉴,列出论文提纲,这样可以当做给即将着手毕业论文的学生一个提前练笔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使他们聆听到不同的想法,并且很有可能帮助他们找到毕业论文的题材或想法。具体的做法是:在讲解某一作品时,可把一个班级分成四至五个小组,对每组成员进行工作安排。一个组的一半成员负责查找与这一作品相关的论文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后,发表其中的几篇论文。剩下来的成员对整个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说明。一般来说,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都是摘选一个作品中的某一章节让学生品味作者和其作品的思想特点,但只读一个作品的某一章节,是无法全面深刻地理解整个作品的内涵的,可能也无法让他们遇到感兴趣的某个点或者面,因此,在大三期间应该要适当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在加深阅读功底和文学熏陶作用的同时,把握作品全局。最后,在那些发表结束后,才是对他们所读的文学作品经过讨论思考后的论文提纲的发表。当然,教师要随之对学生的发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学生论文提纲的原创性和创新性要予以重视。

另外,与论文结合的授课方式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选择文学作品时,内容不能太抽象深奥,篇幅不能太长。比方说,Henry James的作品虽然备受中外学者的推崇,但其中富含隐晦的比喻和象征和晦涩的文体,会让人感到头疼。如果让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自己啃完一本Henry James的小说,可能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让他们萌生怯意,而无法实现对作品的深刻解读,更不用说列出贴切的毕业论文提纲。而作品篇幅太长,也会让学生在阅读时费尽心力,从而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作品的融会贯通,影响论文提纲的质量。第二,这种授课方式不宜太频繁,一个月一次的频率为佳。如果间隔期太短,当然会对课程进度有影响,其次,对学生来说,阅读量的负担太重,这想让他们理解并欣赏一部作品的目标可能会相差甚远。如果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他们不但有较充足的阅读时间,而且有利于各小组成员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找到有建设性的观点。第三,要对论文提纲的原创性或创新性予以重点评价。当今,各大高校都在强调学生论文的原创性或创新性,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写的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以此端正学术态度,防止学生论文抄袭现象的出现。因此,在与论文结合的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也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在各小组成员的论文提纲发表结束后,对小组成员发表的熟练程度、成员之间合作气氛和他们论文提纲的创新程度,用A、B、C、D等不同等级对各小组的发表进行当场点评,其中要强调创新性在打分中的比重,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展开互动,在面对一部作品时,不再是独自茫然失措,而是互相帮助理解作品,学会搜索资料,发现问题,展示各自的想法,扩大视野,这将为他们真正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做提前的练习。当然,这种授课方式还会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他们对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兴趣。

英美文学课程在培养专业英语人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要上好这门课程,可以试着从学生视角出发,从他们重视的专八和毕业论文这两个角度着手,课堂应讲解或涉及这两方面的内容,促使学生积极正面地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从而喜欢上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6.

[2]陈立华.读史与读文,孰轻孰重——谈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教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3(2):142.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写作能力;应用文

写作能力是对自己所积累的信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并将之形成为书面文字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写作能力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从目前高校整体情况上看,大学生的写作能力较为欠缺。

1 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定义

那么,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究竟是指什么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对于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包含什么,可能有多种理解,但从叶圣陶先生的谈话中,我认为:大学生写作能力应包括应用写作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而前者是必须的,后者是“不一定”要具备,能具备则更好。众所周知,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要写毕业论文的,我认为写作论文的能力可以包含在应用写作能力之中。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体现,也往往是在撰写毕业论文中集中体现出来的。本科毕业论文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对于院系和学校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就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很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问题必须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提出对策去实施解决。

2 造成大学生应用文写作困境的原因

(一)大学写作课开设结构不合理。

就目前中国多数高校的学科设置来看,除了中文专业会系统开设写作的系列课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只开设了普及性的《大学语文》课。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而我们的课程设置仅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大学语文教师,可大学语文教师既要在有限课时时间内普及相关经典名著知识,又要适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且要教会学生写作规律并提高写作能力,任务之重实难完成。

(二)对实用写作的普遍性不重视。

“大学语文”教育已经被严重地“边缘化”。从中国的教育体制来看,国人目前对中国语文的态度淡漠,而是呈现出全民学英语的大好势头。中小学如此,大学更是如此。对我们的母语中国语文,在大学反而被漠视,没有相P的课程的设置,没有系统的学习实践训练。这其实是国人的一种偏见。应用写作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方法。一个人学问很大,会写小说、诗歌、戏剧等,但如果不晓得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和方法,他就写不好应用文。

(三)部分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很多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对写作的学习和训练都只是集中在《大学语文》这一门课上,大部分学生只愿意被动地接受大学语文老师所讲授的文学经典故事,而对于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去写的作文,却是尽可能应付差事,这样势必不能让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四)教师的实践性教学不强。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但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过多注重理论知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却往往被忽视。理论讲了一大堆,但是实践却几乎没有,训练也少得可怜。阅读与写作都需要很强的实践操作,学习理论固然必不可少,但是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掌握才是最重要的。

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的大学生的写作水平着实令人堪忧,那么如何走出这一困境,笔者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大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3 提高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对策

(一)把《应用写作》课设置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在中国的每一所大学,《应用写作》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在这个被某些人形容为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也是个人生存竞争最激烈的时代,人们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学会写作实用性的文章,比如职场竞争中的求职信,生活中的财经文书、法律文书等,以提高个人的生存竞争能力。

(二)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首先,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实用写作课的重要性,这门课关乎到他人生的每一个方面,诸如就职,求爱,理财,人际交往等,是他终生都需要使用的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也是他必备的一项生存技能。其次,实用写作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方法。它不是你想怎样写都行的,它有严格的格式性的要求,所以需要系统的研究学习。最后,实用写作课的实践性非常强,所以学生们不能只学不练,并且要克服手懒的坏习惯,勤学勤练,为今后的工作生活打好基础。

(三)注重实践课的训练。

要提高大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那么实践写作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要想使学员真正具备实用写作能力,必须重视实用写作训练,力求使理论讲授与写作训练互相紧扣进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把理论教学的部分适当压缩,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实践训练。在训练之前,可以通过对优秀案例的精讲分析,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规律,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立即开始写作训练,最后通过大家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写,还要写出来,并且知道写得怎么样。此外,在教学上,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学习,如《实用写作》这门课程,如何上,怎样上,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编制一些案例,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一起讨论。这样,一方面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又提高他们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和把握实用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大学写作教师要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

要提高大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那么作为教练员的大学写作教师就应该具备更高的实用写作能力。大学写作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理论研习能力,还要对实用文的各种文体都能写作自如,此外还要懂得如何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大学写作教师也要做好自身的继续学习,认真备好这门课,积极参与到写作实践训练中,积累教学和实践经验,在教与学及与学生互动中使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所有各方的共同努力。但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人们都离不开阅读与写作,特别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阅读与写作已是人才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彩霞.谈理工科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语文学刊》,2012(17).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英语阅读 英语文学创作 “以读促写”

一、学生英语文学创作的困境

目前国内在校大学生因为缺乏阅读而造成的英语写作困难问题日益突出。在写作内容方面,因为缺乏输入,所以学生写作普遍简单空洞;在写作语言方面,因为缺乏有质量的英语文本输入,所以学生写作语言普遍呈口语化、简单化,缺乏逻辑。

近年来,我校英语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质量有所下滑。与此同时,在我校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的“学生自主创作”理念颇受学生喜爱。但受以上提到的写作困境所扰,难以展开有效的英语文学创作。纵观国内本科生培养,各院校缺乏对本科生英语文学创作的开发培养,英语“应试文”成了主旋律,模板作文成风,学生写作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因而越来越讨厌英语写作,更谈不上英语文学创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学者Nuttall曾提出这样一个说法:“要想提高外语水平最好的途径就是到该语言人群中去生活、去体验,次之则是广泛地阅读该语言的作品,并经常使用该语言进行写作。”可见在母语非英语的国家学习英语只能采取后者来提高外语写作水平。因此,对于国内大学生而言,英语阅读是英语写作提高的最佳路径。

学者Muthusamy,Chittra表示,当今老师在写作课堂上面临的最常见的难题不是“写什么”,而是如何激励学生写出有趣的、有创意的作品。其在Enhancing ESL Writing Creativity via a Literature 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中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表明基于英语文学的语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写作中开发创造力。

加拿大学者斯温(Merrill Swain)曾表示:“提高写作的最佳办法就是采用一些方法、创造一些条件使语言的输入有效地转化为语言的吸收,并在输入的同时尽可能地进行语言的输出。”就此,西北民族大学水彩琴副教授认为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输入方法。她在《英美文学阅读与英语写作的结合: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文学阅读为写作提供必要的素材输入,写作则可以进一步深化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王曼玲在《文学作品阅读与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中提出:众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在母语和外语学习过程中,阅读和写作共同作用于语言学习的全部过程,阅读为成功的写作提供模仿的范本,阅读是写作赖以进行的信息源泉,阅读能激发读者的积极思考,阅读是写作的基本前提。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在我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作为语言应用典范的文学作品更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王婷婷在《论基于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指出了目前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将写作与阅读割裂的现象。她表示:写作教学过分强调写作这门课程的独立性,忽视写作与阅读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密切联系。将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融入英语写作教学是极有必要的。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提高英语写作的兴趣,提高篇章构筑能力,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提升英语写作水平。

目前,我国外语写作教学注重于写作技能和形式的传授,忽视写作内容的重要性。许多写作课只强调句型模板和好词佳句的背诵记忆,使得课堂内容略显空洞,学生对写作兴趣渐失,甚至出现畏惧写作的情况。写作课堂往往独立于阅读等其他课程,导致学生写作内容输入不足。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而英美文学阅读则是阅读素材中的精华。然而,英美文学作品作为英语写作的极佳学习与模仿资源,因为常常被认为过于深奥、不易阅读、更不易摹写而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如何将英美文学阅读与大学生文学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突破国内英语写作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兴趣,从而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即成为此课题的研究方向。

三、“以读促写”理论研究

(一)英美文学阅读模式研究

1.第二语言输入理论

英美文学阅读对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而言属第二语言信息输入。第二语言阅读同母语阅读一样,也是通过自上而下加工与自下而上加工的有机整合,从而达到正确理解的过程。阅读者通过一定的阅读策略,建构性地一步步理解阅读的内容,并主动组织其认知资源来达到最大程度地理解。

2.英美文学阅读桎梏

(1)英美文学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不能进行选择性阅读。阅读者主要把阅读当做解码过程,不能根据阅读目的舍弃干扰信息,提取有用信息来建构文本意义。

(2)自我信念和自我效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行为。相对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常对自己的能力抱有消极的态度,在完成阅读任务时,他们会对任务的难度形成消极的态度,或对自身所采取的阅读策略产生怀疑,预先形成的信念也会限制学生策略的使用范围和广度。

3.英美文学阅读策略

伊格尔顿称阅读策略是“几乎适用于一切的理论”。作品是一个整体,读者需与作品产生互动,发现潜文本。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恰好能概括这种策略:“作为策略,艺术品属于必然王国,或至少属于必然王国中不那么受束缚的空间,成为象征王国。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艺术品预示自由王国的到来。”

阅读是让自己与一套策略相联系,目的是理解另一套策略。第一个“策略”是读者采取的阐释方法,第二个“策略”是作者的叙事。阅读是一个动态化过程,作品不是静态的阅读“对象”,而是读者与作品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伊格尔顿倡导文学作品应提供更多阐释空间,读者只有积极投入理解作品这一活动,才能完成认识结构的任务,进入自由王国。

[2]Krashen,S.Bilingual educ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D.Schooling and language―minortity students:A theoretical framework(2nd ed)Los Angeles:Evaluation Dissemination and Assessment Center,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1994.

[3]Muthusamy,Chittra.“Enhancing ESL Writing Creativity via a Literature 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Studies in Literature & Language,2010.1(2):36-47.

[4]Swain.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Studies in honour of H.G.Widdows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江涛.朗读问题和外语教学策略.考试周刊,2007,39:53-54.

[6]李晋.“结构化”文学阅读策略――评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外国文学,2013,02:154.

[7]水彩琴.英美文学阅读与英语写作的结合:理论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Vol8:108-113.

[8]王曼玲.文学作品阅读与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6.

[9]王婷婷.论基于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学理论,2015,02:170-171.

[10]杨永林,董玉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体验英语”视角下的教学模式新探.中国外语,2010,Vol7,1:13-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医科大学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6R413053)和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3239)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