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博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20:19:28

英语博士论文

英语博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特征与方法;意义与价值

中国元杂剧自18世纪早期伴随着《赵氏孤儿》的西传并于英语世界的传播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英语世界元杂剧的早期传播多为单纯的译介以及简单的内容概要介绍,而英国则是早期元杂剧传播的中心。但自20世纪中后期西方汉学中心移至美国后,美国遂成为英语世界元杂剧传播的中心,传播形式亦由先前单纯的译介为主转变为译介与研究并重。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有像杜为廉(William Dolby)、柯润璞(J.I.Crump)、奚如谷(Stephen H_West)、伊维德(Wilt L idema)、马克林(Coin Mackerras)、时钟雯(Chung-wen Shih)、刘君若(Chun-jo Liu)等人的综合性研究,他们的研究广泛地涉及元杂剧的诸如兴起原因、作家作品(人物、主题、语言)、艺术特征、舞台表演及其他(音乐、演员、演出、剧团、服饰、化妆等)、功用等诸多方面;亦有如章道犁( Dale R.Johnson)(曲律研究)、彭镜博(Ching-Hsi Perng)与海登(George A.Hayden)(公案剧研究)、夏颂(Patricia A.Sieber)(传播研究)以及诸多博十论文一般,针对元杂剧的某一方面而展开的专论。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新异,对我国国内学界而言极具借鉴性意义与价值。篇幅所限,本文不便一一展开详述,拟只详细梳理和探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管中窥豹,以期概括呈现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独特研究特征、方法以及意义与价值。

本文所梳理的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相关博士论文共计37部,时间上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新世纪的2011年;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北大、清华、北师大图书馆,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图书馆,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凡英语世界有关元杂剧公开发表的博士论文,笔者相信均已搜罗完毕,这37部博士论文,研究内容迥异、研究视角独特、研究方法多元、研究价值与意义巨大,它们已充分体现了20世纪以来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较高水平,其中有些还以专著的形式出版在英语世界影响很大,因而很具代表性,亦突出呈现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总体特征与价值。

一、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

为便于总体把握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亦为随后更直观生动地呈现、分析归结其写作时间、内容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及特征,笔者遂按时间顺序,首先绘制“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一览表”如下:

纵观上表中所列37部博士论文,我们可将其具体的研究内容概括为三个大的方面。

第一,以元杂剧文本为主要考察、解读对象,针对元杂剧的语言、音律、作家作品及作品中人物的研究,剧类(题材类型)研究以及元杂剧的总体研究。这其中,针对元杂剧宾白进行语言分析的有博士论文1、5,音韵方面的研究则有专论《中原音韵》的博士论文6以及涉论《中原音韵》的博士论文4,章道犁的《元曲韵律学》,后经增编以专著《元代北曲之结构与曲律及全元戏曲北词谱》(1980)①出版,该文为英语世界首次亦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对包括元杂剧曲牌联套、宫调以及曲谱等方面内容在内的元曲曲律研究。英语世界有关元杂剧作家作品研究的博士论文,所涉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及白朴等人,而他们的代表剧作特别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无疑是其研究的主要对象。这其中论及关汉卿及其作品的有博士论文8、9、11,专论马致远及其作品的有博士论文18、27,而白朴的研究专论则有博士论文12。博士论文14、17、26②、34是英语世界的4部《西厢记》研究专论,另有涉论《西厢记》的博士论文31。元杂剧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特征鲜明各异,他们共同点缀装成了元杂剧这一丰富多彩的艺术画卷。英语世界中论及元杂剧人物的,多为博士论文,所涉人物包括吕洞宾、关羽、杨贵妃、女性、张飞、鬼魅等;这其中有博士论文3、13、20、23、28、35等。英语世界对元杂剧剧类(题材类型)的研究亦多为博士论文,这主要有博士论文19所论之“才子佳人剧”,博士论文10③、15④所论之“公案剧”以及博士论文36所论之“边疆跨境剧”等三类。英语世界针对元杂剧总体研究的博士论文则以刘君若的《中国13世纪杂剧研究》为代表。

第二,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学)、戏剧传统入思,对元杂剧包括悲喜剧维度、中西比较等在内的异质文明间的横向考察,这其中有博士论文16、29、32、21的悲喜剧维度考察以及博士论文24、25 .26的中西戏剧间的比较研究。

第三,从中国古典戏剧发展史的角度,就元杂剧与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关系以及戏曲文物此类戏剧史现象的纵向研究;这其中有博士论文22⑤、30、33、37等。

二、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研究的总体特征与方法

(一)研究的总体特征

通过考察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时间上来看,本文所论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博士论文在时间跨度上为1952年至2011年,时限约60会年;从各时期创作的数量上来看,上世纪50年代的3部、60年代的6部、70年代的6部、80年代的7部、90年代的14部,新世纪以来的博士论文1部。我们可以看出,如果80年代以前的博士论文15部、以后的博士论文21部,它们在数量上还大致相当的话,那么新世纪以来的博士论文仅1部,则明显与先前相比存有巨大差距。其次,从地域上来看,上述所列37部博士论文中,仅一部博士论文出自英国,即杜为廉的《关汉卿和他的作品研究》;其余皆

①D.R.Johnson, Yuarn, Music Dramas .studies in Prosody and Strcture an,plete Catalogue of Northem, Arias in the Dra-matic Style,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80.

②后以专著《元杂剧和伊丽莎白时期戏剧中的一般戏剧符码》(Common, Dranatic Codesi。Yüand Elizabean TheatersCharacterization in Western, Chamber and Romeo and Juliet),于1997年由埃德温一梅伦出版社出版。

③后经增编以专著《中国中世纪戏剧中的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nent in Medieval Chinese Drama Three Jadge PaoPlays),于1978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④后经增编以专著《双难:评七部元代公案剧》(DoubLe Jeopardy:A Critique of Seven, Yuan, Courtroom Dramas),于1978年由密歇根大学中文研究中心出版。

⑤后经增编以专著《欲望的戏剧:作者、读者及早期中国戏剧的复制生产1300-2000》(Theatre of Desire:Autrors,Readersrs,and the Reproduction, of Early Chinese Song-Drama ,1300-2000),于2003年由纽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出版社出版。为美国高校的博士生所作。因而,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创作中心主要在美国,这显然是与二战后西方汉学中心移至美国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的。而就其所属高校而言,博士论文篇数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并列第一,皆为6篇)、密歇根大学(4篇)以及斯坦福大学(3篇);这些高校无疑是美国汉学研究的重镇。再次,从作者构成来看,英语世界本土作者17人,华裔作者20人;其数量大致相当。但如果我们结合创作时间来看的话就会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15位博士论文作者中,英语世界本土作者共计10人,约占67%,而华裔作者只有5人,仅占33%;而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22位博士论文作者中,华裔作者共计15人,约占68%,而英语世界本土作者却只占32%。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的14位博士论文作者中,华裔作者就占了10人,为该期总人数的71%,明显占绝大多数。我们据此可知,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多出自英语世界本土作者之手;而80年代以来至今特别是90年代的博士论文则多为华裔作者所作。最后,从博士论文的选题或研究内容来看,同样以上世纪80年代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明显不同的时期。80年代之前的博士论文选题多为元杂剧语言、音韵、作家作品及人物研究等传统的元杂剧文本分析,其更侧重于元杂剧文本的文学性研究;而80年代以来的博士论文选题在继续元杂剧作家作品及人物研究的同时,却又将其研究的视域横跨中西、纵贯古今,更注重中西戏剧间的比较研究、悲喜剧考察以及中国戏剧史现象背后的权利、政治与文化精神层面的开掘,其更侧重于以异域他者的眼光审视元杂剧,专注于元杂剧与西方戏剧总体特征层面的暗合及其背后更深层的文化意蕴的挖掘。

对此,必须从美国汉学发展的总体历史背景中予以考察。我们知道,美国汉学的早期发展是在美国传教士、欧洲传统汉学家与中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促成的。受其影响,美国早期汉学主要侧重于中国语言、古典哲学、古典文学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而且研究路数与欧洲的古典汉学可谓一脉相承;而且由于战后冷战时期造成的中美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诸方面的全面阻隔,以及受麦卡锡主义的影响而导致的费正清所开启的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发展的中断,遂使得美国的汉学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传统的欧洲古典汉学的研究模式。直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特别是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美间各层面交流的日益频繁,美国汉学遂于80年代以来于内外两方面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内部而言,前期受阻的美国现代中国学逐渐取代传统的欧洲古典汉学而成为美国汉学发展的主流,其所开启的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及其受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的浸染而生发的诸多全新的研究理念与方法亦深深地影响了同期的古典汉学研究;就外部而言,随着中美邦交正常化、双方科教交流的恢复与发展,中国赴美留学或访问的学生或学者日益增多。“在中美建交后的前10年内,到美国学习访问的中国学生和学者约有3万人,超过了从1860年到1950年赴美人数的总和。据中国教育部统计,1978年,美国只有50名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而从1978年到2002年,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总数超过了38万人,美国已成为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仅2001年一年,就有大约7.8万人在美国留学,其中多数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①这些数量可观的赴美学者或学生,遂成为美国汉学特别是传统古典汉学研究的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结合上述背景而论,我们很易得知,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以上世纪80年为界而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乃是与上述美国汉学的发展历程完全吻合的。首先,就作者构成而言。前期以英语世界本土学者为主而后期却以华裔作者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二战后至80年代以前这段时期,中美间的冷战对峙遂使得双方间的各种交流包括科教交流几无可能,即使此期有赴美的中国学者或学生,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去美国的,抑或是香港、台湾的学者或学生。而80年代以来伴随着①黄育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的几点变化》,《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新时期改革开放而来的赴美留学或访学大军的涌现,在美国各高校或科研机构学习或从事科研工作的华裔学者的人数必然亦会随之陡增。而这一变化在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作者身上,无疑得到了最充分地体现。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前期主要是传统的语言、以文本分析为主的文学性考察,这非常符合传统欧洲古典汉学注重语言研究、古典文学(化)的研究模式。比如,有关元杂剧的语言研究的2部博士论文,就受到了当时在美任教的中国学者赵元任、杨联陛的语言学研究的深刻影响,其研究架构就直接源于赵、杨二人的语言学理论。而后期的研究内容由于研究者视域的转变而导致的诸如中西比较、悲喜剧之维的考察以及文化转向,一方面与研究主体的上述转变密切相关;作为后期研究主体的华裔学者,由于横跨两种异质文明,独特的双重身份必然会生发出独特的研究视角,中西比较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而以异域的美学观念或研究方法来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学亦在情理之中,如前述英语世界的3部元杂剧与英国戏剧间的比较研究以及4部悲喜剧维度考察元杂剧的博士论文。而另一方面则无疑是受到了美国现代中国学以及各种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后期无论是占绝对多数的华裔作者抑或是少数英语世界本土作者,他们的研究内容均亦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即侧重文化研究、跨界(学科)研究,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甚至考古、宗教、人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或领域的内容融合一体,再加之各种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催生下的各种新近的文学、文化批评手段的运用,从而使其研究内容获得了巨大的文化信息量,呈现了一个立体多维的文化世界;他们似不专注于文学本身,而是探究其后隐匿或折射出的独特文明与文化意义。在此过程中,元杂剧文本分析只不过是他们借以探究还原历史真相、开掘文本的文化能量的一个手段而已。

至于上文所提到的,新世纪以前和以后的博士论文数量存有巨大差距的问题,如果我们仔细考察2000年以来英语世界中国传统戏曲研究概况的话,或许会得到部分解释。郭英德在其《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述评(1998-2008)》一文中,就详细的梳理了北美英语世界1998-2008年间的博士论文研究状况;笔者通过仔细考察发现,在其梳理的2000年以来的15部博士论文中,其研究内容多为明清(包括京剧)以来的中国传统戏曲(现象),共有10部,其余有关宋金时期戏剧l部、传奇剧1部、中西戏剧总体比较1部、有关戏曲演出的2部;①其中华裔作者11人。我们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中国传统戏曲研究的博士论文主要集中于中国明清以来传统戏曲的探讨,这也与之前专注于元杂剧研究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其原因,这一方面是对先前过于专注元杂剧研究现象的一种学术研究方向的纠偏,元杂剧固然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典型代表;但明清以来的戏曲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应值得学术界深入细致的探究和开掘。另一方面,就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状况本身而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它已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其的研究亦相当系统而深入了,没有相当扎实深厚的文献与理论基础,已很难有所突破,特别是对于有些初涉此领域学者而言更是如此。

除上述基于研究者而考虑的主观因素外,客观方面,其一,英语世界有关中国古典戏曲包括元杂剧的英文文献积累亦相当有限,除了早期翻译的一些经典元杂剧作家的经典作品外,对于其他方面的文献却很少译介,这势必会影响到新世纪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即使有这方面的博士论文,如上所示,亦多为华裔作者所作。其二,就国内外元杂剧研究的整体状况而言,自20世纪初王国维开创了元杂剧研究的历史先河以来,直至“20世纪90年代,一直是中国戏剧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近二十年来元杂剧研究却日益冷清。……与宋元戏剧相比,明清戏剧研究方面则产生了更多的研究成果。”①新世纪以来国内元杂剧研究的这种“日益冷清”的状况必然亦会影响到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当新世纪国内明清戏剧研究相对活跃、硕果频出时,英语世界此期的明清戏剧研究亦会如此,从上述占其总数67%的英语世界明清以来戏剧研究的博士论文数量上即可见出。

综上考虑,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仅出现1部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似也不难理解了。

(二)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由于前期的元杂剧研究多受欧洲古典汉学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为基于文本分析的语言、音韵及作家作品研究,因而其研究方法就是传统欧洲汉学的研究路径:语言分析、音韵考察以及文献搜集整理基础上的细致地文本分析、考证、注释与译介,这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学与文学性研究,亦是一种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比如,此期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在文本分析的同时,更注重于文末对元杂剧作品的译介及剧作家本人的常识性介绍;因为在元杂剧研究的早期阶段,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元杂剧知识的普及手段以及基础性工作。《中国13世纪杂剧研究》文末译有《窦娥冤》、《梧桐雨》、《李逵负荆》三部元杂剧,《元杂剧中的吕洞宾》文末附有马致远《岳阳楼》译文以及吕洞宾本人的生平年表,《关汉卿批评性研究:其人其作》文后附有关汉卿新近生平研究概览,《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一文后附有作者自译的《梧桐雨》与《墙头马上》、并有详细的文本注释,《戏剧中的关羽:两个元剧本的翻译和批判性探讨》中第二部分即为文中所析两出元杂剧的《关云长千里独行》、《单刀会》的译文,而《一个13世纪中国剧本(西厢记)研究》一文,文后则附有《两厢记》的详细分折的内容概要,等等。后期博士论文中虽亦有此类内容,如《性别倒置: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戏剧中的女性》一文后附有所论元杂剧《窦娥冤》、《汉宫秋》等9部杂剧的详细分折内容介绍,《(西游记)杂剧中的喜剧因素》文后附录中附有该剧六本24出的剧情梗概,以及《爱情偶像的表述:(两厢记)爱情故事与(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比较》中文末附有《西厢记》分折详细的内容概要;但总体数量明显不及前期,且多为介绍性内容而无全文的翻译。

如果我们说前期的研究方法偏重于元杂剧的基础性研究、关注于人文现象的特殊性考察的语;那么后期的研究方法则由于受到前述美国现代中国学以及20世纪特别是战后西方各种哲学、美学思潮的影响而更趋多元化,也更具现代性,这也是导致后期的元杂剧研究内容更关注于诸如社会、政治、文化、宗教、历史等人文现象的普遍性探讨的主要原因。就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后期博士论文而观,这种影响的印迹甚为明显。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取自于西方文论资源或哲学美学思想的研究方法大都为此期的华裔学者所用,比如西方悲、喜剧维度关照下的4部博士论文,中西比较视域下的3部博士论文;再如援用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批评理论,聚焦于亚文类“才子佳人剧”研究的《才子佳人:元明清时期的爱情剧》;采用符号学与女性主义、新批评细读分析、中西比较等研究方法的《性别倒置: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戏剧中的女性》;倚重于区域田野调查方法的《元杂剧的仪式方面》与《戏剧维系精神:金元时期平阳的艺术、仪式和剧场,1150-1350》;再如运用“电影女性主义理论”考察元杂剧的《历史化的中国戏剧:元杂剧的权力和政治》;《边疆故事:中国传统戏剧中的性别和汉蛮的跨文化冲突》一文,则以女性主义、民族主义和后殖民话语为考察视角,探讨“跨境剧”的理论和历史背景及其总体历史和文化特征。以上诸文均为华裔作者所作,他们以新奇的视域关注异域的美学思想、文论资源,并于自己的博士论文中运用的恰到好处,显示了这种取自他者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这也是他们有意摆脱国内的元杂剧研究模式,拓展新的研究视域、发掘文本新的审美意蕴的大胆尝试,体现了他们锐意进取的学术思维与创新精神。①解玉峰:《近十年中国古典戏剧研究述略》,《民族艺术》2011年第1期。

而前述美国现代中国学所开创、热衷的跨学科研究,亦深刻地影响了此期的博士论文创作。如本土作者如夏颂的《修辞、传奇和互文性:关汉卿在中国元、明时期的构造和重构》一文就采用了现代传播学的方法探知关汉卿及其作品于后期传播文化中的建构,而麦卡琳的《元杂剧中的鬼魅形象》一文则用社会宗教学的方法,探讨元杂剧中鬼魂与仪式、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他还有上文所提到的对政治学、哲学、民族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资源的运用,不一而足。

三、意义与价值:英语世界与国内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比较研究

如前,笔者已对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总体特征(包括内容)与方法及其形成原因作了初步地梳理和探讨,那么它们与国内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在选题内容、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方面又有何异同呢?从中又能揭示出它们怎样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呢?为了更能体现当今中国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现状,笔者拟将其创作时间范围限定在新世纪2000年以来至2013年间的十多年里,经笔者搜集整理,共得国内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21部,很有代表性。为便于展开探讨,笔者亦将这21部博士论文绘表统一整理如下:

如上所示,就新世纪以来国内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内容而言,大致涉及元杂剧语言、音韵研究(博士论文13、17、19、21);作家作品及人物研究(博士论文3、5、6、12、20);悲剧性探讨(博士论文4、8);元杂剧传播、批评史研究(博士论文l、2、10、14);文化包括宗教层面探析(博士论文7、9、11、15、16、18)等几方面。通过与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者至少在以下儿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第一,文献基础不同。二者虽然会有相似的研究内容,如都涉及元杂剧语言研究,剧作家关汉卿、白朴研究,悲剧维度的探讨,元杂剧传播以及文化、宗教层面的研究等,但是双方据以展开研究的文献材料基础却明显不同。国内作者一般都是在尽可能最广泛地占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展开研究,从而使其元杂剧研究具有夯实的文献基础,博士论文显得很有厚度,如《元杂剧语气词研究》、《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等;而英语世界的博士论文作者一般都是以其占有的少量文献、在对其文本细读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相关研究的,于细微处出灼见,如罗伯特.P.米勒的《元杂剧宾白中的虚词》一文仅主要以武汉臣的《老生儿》、詹姆斯.E.迪尤的《元杂剧对话中的动词短语结构》也只是依据关汉卿的三部剧作《窦娥冤》、《救风尘》和《单刀会》为对象展开研究。如果上面所列英语世界元杂剧博士论文作者均为本土作者,可能存有因阅读、理解中文文献困难而导致的文献占有较少的话,那么不存在中文文献阅读与理解困难的华裔作者的博士论文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只需对其稍作考察便知:由于受西方学术思维与研究路径的规训,他们亦是不重广博文献搜集整理基础上的综合分析,而是着重于少量文献(本)基础上的细读深究。贺尚仙、王炯、叶坦的《西厢记》研究便是典型的单一文本的细读分析,姚舒华的《才子佳人:元明清时期的爱情剧》即是对以《西厢记》、《牡丹亭》为主的戏剧文本的细读,张炳祥的《元杂剧中的情节剧与悲剧》则是对作为情节剧代表的《灰阑记》、悲剧的代表《梧桐雨》的文本分析,任友梅的《(西游记)杂剧中的喜剧因素》是对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的细致分析等等。它们均是以少量文献占有为基础并进而展开文本细读分析、但却能以不同的独特视角切入而探讨元杂剧不同层次文化与美学意蕴的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代表作。对于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这种文献基础薄弱的状况,国内学者郭英德认为是“论文作者无暇顾及全面搜集与广泛阅读第一手戏曲文献”①;当然,由于各种历史(如中美对峙)与现实(资讯条件)原因会不同程度影响到英语世界博士论文作者对相关资料的广泛搜集,但笔者窃以为不是“无暇顾及”而是“不愿顾及”。我们知道由于中西方之间文化(明)的差异,人类间的思维方式亦是迥乎不同。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重直观体现、总结综合;而西方人则讲究科学实证,重条分缕析、事无巨细。所以,从不同的文化传统上来讲,中国学人非常善于在大量的文献搜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系统总结与综合分析,即为实证性的材料整理;或者直观体悟式的评点、诗话,即为阐释性的理论批评。而西方学人包括深受其影响的华裔学者则更擅长于细微处详细探究、条分缕析,于文本细读中通幽洞微。所以,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的不同的学术思维特质,是造成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不重文献搜集整理、重细致的文本分析的根本原因。

第二,研究路径不同。通过考察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有两种大致的研究路径,要么是偏重于相关文献的钩沉辨疑、致力于全面而系统的文献整理工作,要么是对既存的大量戏剧史实或现象进行相关描述性的系统梳理;而绝少如英语世界博士论文那般,探讨文本中的深层文化或美学意蕴、揭示史实或现象背后的诸如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现代传播学等意义上的新的理论阐释和解读。就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双方所处不同的文化语境及其影响下的不同学术思维、学术训练而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由其而导致的双方研究方法的不同。

第三,研究方法不同。国内博士论文多以文献整理、考证,戏剧史现象描述为主,其研究方法多为中国传统的文献梳理、考证,或中国传统文化框架内的评点、解读;而英语世界博士论文则更多是以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入思,运用了更多西方文艺批评中的研究方法,并深受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影响,于较少的基础文献中以跨文化、跨学科的宏阔学术视域,多角度、多层次的审视文本的美学与文化意蕴。众所周知,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就是注释、校勘、考证基础上的文献整理或直观体悟式的理论批①郭英德:《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述评(1998-2008)》,《文艺研究》2009年第9期。评。王国维是援引西方的美学、哲学思想阐释中国问题的第一人,自此后,一大批学贯中西的近现代学者,“都是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引进和汲取了外国的文学观念和治学方法的。他们的根本经验就是既有十分坚实的古典文学的根底和修养,又用新的眼光、新的时代精神、新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照亮了他们所从事的具体研究对象。”①他们之所以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开疆辟土、成就斐然,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是处于中西交汇的历史时期、以会通中西的学术思维与研究方法探讨中国文学的相关问题。他们具有扎实的古文功底,同时又有深厚的西学涵养。然而,他们毕竟是极少数的人,在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先前传统的研究方法仍是主流。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学科划分更加细化,传统上文史哲本来一体的人文学科亦经历了更细更窄的学科划分,一种极为有趣的现象随之出现:搞哲学的不问文学,搞古代文学的不论现当代文学、西方文学,搞文论的不关心古典文献的整理,遂形成了“隔行如隔山”的窘迫局面。虽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各种西方哲学、美学思潮涌入我国,但却由于缺少世纪之交那些真正能会通中西的大家,遂使得一些欧美学者惯用的研究方法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批评,语言学研究、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于当今中国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如盐化水”般的运用。熟知西方文论、美学哲学思想的却缺少深厚扎实的古文根基,古典文学科班出身的却又不关注西方的批评话语。因此,总体而论,当今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依然是以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为主。

从上表国内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作者的所属专业,我们看到,上述21位博士论文作者中,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占12位,约占57%,少数民语言文学专业的2位,戏曲学专业4位,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专业各1位;很显然,其作者所属专业总体上仍以古代文学专业为主,而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承袭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研究路径与方法。文艺学专业的赵春宁虽可能熟知西方文论的相关知识,也运用了现代传播学的方法研究《西厢记》,但其与同样以传播学方法研究元杂剧的夏颂相比,却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研究结果。赵春宁以《西厢记》的传播现象描述为主,而夏颂则揭示了关汉卿杂剧文本后隐藏着的一种由作者、明代官方、商业机构以及文人编辑者纠合而成的历时性的文化合谋动力。再如,同样是论“悲剧”、阐释“文化或宗教”,国内博士论文却不似英语世界博士论文那般具有宏阔的跨文化(明)视野、于异质文化(明)中考察研究对象的广度和深度;国内博士论文所谓的“文化”阐释多为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解读,绝少涉及异质的西方文化(明)。同样为“比较”,国内博士论文《元杂剧曲文与其明传奇改写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跨文化比较”,也只不过是蒙元游牧文化与汉儒家传统文化间的比较;根本不似英语世界博士论文《论元杂剧与英国的家务剧比较》、《元杂剧与伊丽莎白时期戏剧比较》以及《爱情偶像的表述:(西厢记)爱情故事与(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比较》那样,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中西比较。同样是对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的研究,却能得出了男权主义(《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与女权主义(《性别倒置: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戏剧中的女性》)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根本原因乃是源于研究双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视域。

英语博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引用 结果与分析讨论部分 实证类英语硕博论文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上世纪70年代,国外专家对文献引用特征的研究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学术研究写作中能够准确恰当的引用是学术研究成功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许多专家为了揭示学术论文中的引用特征,从多个不同角度对引用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这其中涉及不同的学科,如应用语言学、社会学等。

在应用语言学领域,Swales首次对论文中的引用进行分类,从引用的文本形式上将其划分为非融入式和融入式, 前者是指引用的作者信息,包括作者的名字、年代、具体页码都置于所引用句子的外部;而后者置于句子内部是完整句子的有效构成部分。在融入式上,Thompson又细分为三类:动词支配类、作者名词类和非引用类。动词类是指句子中的引用信息由动词来引出;作者名词类是指引用的作者信息以名词或名词成分的形式出现。

引用功能策略划分上,主要有国外Thompson、Petric、Mansourizadeh & Ahmad以及国内的徐P。Thompson把融入式的引用功能分为:溯源、识别、根源、参考和例证。在此基础上,Petric鉴别出九种引用功能:归属、例证、参考、应用、评价、建立链接、比较和其他。这种划分具有一些瑕疵,某些功能之间存在着功能重合部分,比如建立链接功能与其他功能是有重合的。在综合了Thompson和Petric的引用理论上,Mansourizadeh & Ahmad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引用功能――支持。其实支持功能和建立连接功能一样都是属于宏观意义上的,与其他的引用功能存在重合处,不应该与其他功能划为同一平行位置。

基于国外理论不足及对国际实证类语言学期刊论文分析的基础上,徐P重新梳理修订了一个新的引用理论。该引用理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继承了前人优秀的划分成果;二是适合英语实证类学术论文;三是在引用功能方面,将其划为宏观上的引用功能和微观上的引用策略,避免了以前出现的功能之间重合的问题;四是与以前不同,将一些小的引用策略合并为一个策略,因为在分析文本中时常发现被合并的小策略常常是难以切分开的。

表1:引用理论分析理论框架(源自徐P)

目前,对学术论文中引用特征的研究偏少,而学术论文中结果与讨论部分的引用对于学生而言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这部分往往需要牵扯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别人成果建立联系。 因此,本研究将以徐P的引用分析理论为框架,将国内学生的实证类学术论文与国际著名期刊论文在结果与分析讨论部分引用情况对比研究,分析学生论文在分析讨论部分与期刊论文存在怎样的差异,并探讨其潜在原因。

2研究问题和方法

国外期刊实证类论文的结果与分析讨论部分在引用的文本形式和策略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硕博论文与其相比存在怎样差异?

研究所选语料是国内知网上近年来实证类英语专业硕博论文各20篇,参考语料是应用语言学国际核心期上随机挑选的近年来的20篇实证类论文。对论文中结果与分析讨论部分的引用分别标注并进行统计,依照前人做法统计时对于一个括号内的引用(无论有几个)都计为一处,之后采用定量数据比较和定性文本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引用的文本表现形式

表2:引用的文本形式在期刊、硕士和博士论文结果与分析讨论中的分布

在表2中可以发现,期刊论文中引用形式以非融入式为主,其次为作者名词支配类和动词支配类。这与Mansourizadeh & Ahmad的研究发现一致,因为非融入式更多强调所引用的信息本身,而非被引用的作者,这会让学术论文更具有客观性和学术性。

与期刊论文相比,硕士论文在引用文本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两方面:(1)本该使用最多的非融入式在硕士论文中却是使用最少;(2)动词支配类形式使用过多。非融入式的不足会影响学术论文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另外硕士生使用的名词支配类较少可能是因为缺乏将引用文本的原信息名词化为自己语言的能力,而动词支配则是较为简单的引用形式,所以易被学生多用。在博士论文中,非融入式、作者名词支配类和动词支配类的使用比例与期刊论文相比比较相似,使用最高的是非融入式,最低的是动词支配类。这可能是因为博士生在学术素养和语言能力上要比硕士生普遍较好有关。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发现在论文的结果与分析讨论部分中,在引用文本形式上,硕士生存在较大差异,而博士生表现的很好,与期刊论文的专家很相近。

3.2 引用策略

表3:引用策略在期刊、硕士和博士论文结果与分析讨论部分中的分布

期刊论文中,比例最高的是关联比较和独立归属,其次为采纳引用、参考例证,最后为综合归纳和溯本求源。Betty Samraj和朱琼的研究中也都发现期刊论文中使用比例高的是关联比较,而且还强调这一引用策略在分析讨论部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来看,使用比例最高则是独立归属并不是关联比较。据前人的研究发现,独立归属是学生学术写作中较常使用的一种引用策略,原因可能是这种策略比较简单,不涉及到与其它研究的比较、综合分析和解释,才会被多用;还有可能是学生对于各种引用策略使用的意义和作用还不是很清楚而且学生亲自学术写作的机会和经验都不是很多。除了关联比较使用的比例较低,在采纳引用、参考例证和综合归纳上,硕士论文以及博士论文也都是使用比例较低。另外,博士论文中,突显的问题就是溯本求源策略使用比例过高(18.8%)远大于期刊论文中的比例。原因可能是在学术写作中,博士生本身比较深厚的学术素养让他们更宁愿选择溯本求源策略,这样会显得学术写作的客观性。但是,过多的使用可能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却显得学术写作完全没有了作者自己的身影。

4结语

研究发现与英语实证类期刊论文相比,国内英语硕博论文在引用文本形式和策略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博士论文总体要好于硕士论文。硕士在文本形式和策略的使用比例上均存在着较大差距。博士论文在文本形式与期刊论文相比具有一定的的相似性,在引用策略上与期刊论文相比,和硕士论文一样具有很相似的差异性。论文结果与讨论部分中的引用,是常容易忽视也是较困难的,希望学生可以认识到引用使用的不足,强化学术写作中引用能力的培养,写出学术含量高语言论证强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 Samraj, B. Function and function of citations in discussion sections of master’s theses and researches articles.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13, (12): 299-310.

[2] Mansourizadeh, K. & U. K. Ahmad. Citation practices among non-native expert and novice scientific writers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11, (2): 79-88.

[3] Petric, B. Rhetorical functions of citations in high- and low-rated master’s theses.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7,(6):238-253.

[4] Swales, J. Citation analysi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Applied Linguistics, 1986, 7(1), pp. 39-55.

[5] Thompson, P., & Tribble, C. Looking at citations: Using corpora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2001, 5(3): 91-105.

[6] 徐P.实证类英语学术研究话语中的引用特征[J].外国语,2012,35(6).

英语博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医药研究生学术论文 英语摘要 语类分析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语类分析

语类分析是篇章语言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Thompson,1999;Hyland,1999,2004a,2005a,2005b;Paltridge,Starfield,2007)。语类是为实现某一交际目标,得到特定交际社团公认的语言交际类型(葛冬梅、杨瑞英,2005;庞继贤、叶宁,2009)。语类分析主要在语篇层面结合功能进行,目的是阐释学术文体的语篇推进结构和语言特征,体现了学术文体写作的规范要求。

语类分析学说认为,每个学科的语类都有自己的特点,都遵循该学科的写作要求,都采用相似的范式和步骤安排结构和语言形式,学术论文作者通过适当的语步构建学术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得到所在交际社团的承认(Swales,1990)。当前有许多论文对期刊论文摘要的语类分析(如刘胜莲、魏万德,2009;余莉、梁永刚,2006等),但学位论文摘要和期刊论文摘要在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上不尽相同(Hyland,2005b),需要认真研究。

(二)摘要研究述评

学位论文摘要是位于学位论文正文之前对论文整体内容进行概述的独立学术语类。《MLA格式指南与学术出版准则》(1998)对论文摘要的要求是长度不超过350字,内容包括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结论。英语摘要,在中医药研究生学位论文中,除标题外,是唯一用英语写作的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整体质量,是评判研究生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目前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论文引言的研究。普遍认为引言的组织结构与整个论文的结构基本一致,即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包括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四个语步,即I-M-R-D模式(Swales,1990)。在导言部分,Swales(1990)有详尽的语步分析,如下表1(改动自黄婷婷、许明武,2003)。目前对于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三个语步的语步分析较少。

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已经成为学术论文体裁研究的通用分析模式,为学术界所公认。而国内大多数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也沿袭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对论文的引言部分进行体裁分析,而鲜有用此模式对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分析。实际上,摘要和引言属于不同的体裁,Graetz(1985)认为论文摘要由四语步构成,即问题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结果(result)―结论(conclusion)。Bhatia(1993)认为,摘要由以下语步构成:(1)介绍研究目的;(2)描述研究方法;(3)总结研究结果;(4)讨论研究结论。因此,学术论文英语摘要区别于引言,一则在于摘要由于字数限制,较少涉及研究领域的前期研究成果,侧重点在于提出问题和介绍研究目的;而引言部分必须从文献综述入手,否则很难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无法开展下一步的讨论(徐有志等,2007)。二则摘要语篇较之于引言语篇,更需要有效提供研究结论,而不宜占用过多篇幅展开讨论。因此,一方面,鉴于国内对于学术论文摘要部分研究较少,而另一方面,学术论文摘要区别于引言,在第一语步和第四语步有其独特特点,所以,有必要借鉴Swales(1990),Graetz(1985),Bhatia(1993)等前人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国际上对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包括对机械工程、西医外科学、应用语言学文、社会学的研究,当前对中医药英语摘要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偏误分析(如段平、顾维萍,2002;戈玲玲,2002;王高生,2005),没有对硕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也没有在更高层次上对中医药期刊论文摘要的语类特点进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的语料是中医药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摘要(500字左右)、中医药博士论文英语摘要(500―1000字)、中医药期刊论文英语摘要(50―100字)各20篇。以上论文从中国知网期刊论文库和硕博士论文库中随机抽样。论文上传的时间在2009年、2010年及2011年。为了保证本项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结合中医药类学术论文实际,在对论文进行编号后我对语料进行预分类,分类标准如下。

(一)理论研究类

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中医药类某一专题,对中医理论进行分析梳理,或者对大量前人经验、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如文献综述、医案研究、名家经验总结。

(二)实验研究类

在实验室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较为严格的变量控制,观察假设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从中探索中医药作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受试往往为实验动物。如观察某经典方对受试的治疗效果。

(三)临床研究类

在临床研究中,或在临床实际运用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较为严格的变量控制,观察假设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从中探索中医药作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受试往往为患者。如观察某经典方对受试的治疗效果。

同时,根据Swales的CARS模式,并借鉴黄婷婷、许明武(2003)的研究方法。我对论文摘要进行四大语步的分类: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判断摘要的文字的语步范围,来自于该文字使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型。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一)语步及体裁分类

通过对语料进行初步分类。分类结果如下:

如表2所示,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并不完全遵循传统的论文英语摘要写作模式。首先,理论研究类是区别于其他学科领域论文的特有类型。由于中医药研究重视对传统医学知识的集成和积累,因此文献综述、医案研究、名家经验总结是不可或缺的论文体裁,而其他学科领域中,尤其在理工科和西医学术论文中,除期刊论文可以有文献综述的体裁,一般不允许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论文以纯理论研究的形式出现,因而在摘要中也不会出现理论研究的类型。

其次,通过实际分类发现,在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中普遍存在混合研究的情况,即介绍和讨论理论背景后,通过实验室或者临床应用证明理论指导下对受试进行实验,或者对患者进行施治的情况。而期刊论文摘要由于篇幅所限,往往选择省略对理论背景的讨论,使用直接描述实验或者临床应用的写作策略。同时,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也存在省略背景讨论的情况,只对实验过程或者临床作用进行讨论。

最后,可以发现,在类型分布上,硕士学位论文学位摘要的种类数量比较平均,以理论研究稍多;而博士学位论文明显以理论研究加实验室研究的混合研究类较多,可以推断,博士论文在理论深度上要求更高,博士生也更多参与实验室研究工作,故而此类较多。同样,因为大多数博士论文的摘要中会包含理论背景,临床研究类的论文数量较少。期刊论文除不存在混合研究外,在其他三种类型中分布平均。这可能和期刊论文的篇幅有限有关,侧重点往往只在一方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语步分析

1.理论研究语步分析。

通过对理论研究的基本语步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理论研究类并不遵循Swales的CARS模型,往往只有导言部分(introduction)。另外,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虽然长度不同,均涵盖导言部分的三大语步,即M1:建立研究领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M2:建立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M3:占据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以硕士学位论文A7每段开头为例:

The virus pneumonia is a commonly significant disease in clinic (M1 S1) .

That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s virus pneumonia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Xuanchangfeiqi Tang on virus pneumonia and its clinical utilization rule of ventilating lung (M3 S1).

在期刊论文全文中有相似语步,以C2为例:

Di dang Decoction, a classic prescription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was used to treat stagnated blood syndrome in ancient times (M1 S1).

Recently,physicians have found that interior stagnant-heat syndrome is manifested in many kinds of internal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so the prescription can treat diseases of different systems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recent clinical reports of Didang Decoction (M3 S1).

2.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语步分析。

在具体语步分析中,我们发现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语步极为相似。硕博士学位论文均采用IMRC的结构,即introduction(objective)―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结构。有两点值得注意:(1)与表1进行对照,论文作者在摘要的导言(introduction)部分只阐明研究目的(Outlining purposes),达到占据研究地位的效果(Occupying the niche)。但很少有作者提及Swales的导言部分的其他语步。(2)IMRC结构与Swales(1990)的IMRD结构略有不同,讨论部分(discussion)为结论部分(conclusion)所替代,实际上印证了Graetz(1985),Bhatia(1993)的观点,可见摘要语篇篇幅所限,作者往往选择突出研究方法、步骤和结果的策略,而省略导言语步和讨论语步。

3.混合研究语步分析。

首先,在三种英语论文摘要中,在期刊论文摘要中混合研究数量为零。我认为,并非期刊论文的实验过程和临床应用没有结合理论,而是在语步中理论并没有体现。

同时,博士学位论文英语摘要的语步特点最完整,使用IMRD或IMRC的语步推进模式,对理论研究部分的描述最全面。以博士论文B9为例,有清晰的元语篇标记(meta-discourse)完成语步转换: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article holds that ...(第二段第一句)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we reproduce the mouse model of ...(第三段第一句)

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语篇标记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都十分明显。在博士论文B19中文摘要中,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语篇标记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都十分明显。在博士论文B19中文摘要中,原作者在首段介绍感染性肺炎的定义和分类,提到此病“一般属于中医风温、咳嗽等范畴”。第二段的元语篇结构为:

“本文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理论研究方面,运用温病学理论、认识感染性肺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重点探讨中医与现代现代医学之感染性肺炎在病因、病理认识上的契合点。”

第四段出现对应的元语篇结构:

“临床研究方面,根据症状表现,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05例感染性肺炎住院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总结临床用药,结果显示,感染性肺炎临床常见证型为痰热壅肺与风热犯肺型;最常用具有宣降肺气以透邪的中药属解表、清热、怯湿、止咳、化痰等类。”

在英文摘要中,相对应的原作者的表述为:

Pneumonia is classified under Feng-wen,or Ke-sou (cough) categ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Literature study showed that both conventional and TCM shared similar views on causes and pathology of pneumonia.However,in terms of treatment,TCM has its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currently still being recognized as clinically effective.

对比后可发现,原作者的中文摘要中用第一段中对感染性肺炎的分类代替了对本文结构的阐述。而临床研究部分合并缩短至理论研究之后。我检查全文,此后的段落中,只有对研究意义的阐述,而没有对临床研究中更详细的阐述,如中文摘要中涉及的患者人数、所在医院情况,都没有再提及。由此可以判定,原作者虽然对中文摘要的语步和元语篇功能具有有效应用,然而该意识没有顺利转移到英文摘要中,导致英文摘要内容空泛,语步不清晰。

最后,我们发现,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类的语步不同的是,硕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中混合研究的语步更多出现讨论部分,或者讨论和结论并存,更符合Swales(1990)的IMRD的语步推进模式。主要原因是篇幅容量足够进行讨论,以及论文评审的要求。

四、结论与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医药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语类分析从两个方面体现复杂性。首先,在前人研究中(Swales,1990;黄婷婷、许明武,2003),也发现类似的语步分析。但前人研究并没有对论文进行分类,中医药论文类型复杂,除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长度不同造成内容取舍外,中医药论文本身也有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混合研究分类,刘胜莲、魏万德(2010)指出,国外论文摘要的IMRD语步出现频率很高,而国内论文作者常省略方法语步,或者将方法语步和引言或结果语步并合,而我们发现,在中医药论文摘要中,理论研究甚至会省略方法、结果、讨论等多语步,实验研究部分有独立式的结论语步。此外,在论文抽样中没有出现混合研究的期刊论文摘要,原因可能是篇幅所限无法展开导言(introduction)部分,只能完成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语步推进。因此,中医药学术论文英语摘要除IMRD语步推进模式,还有I及IMRC语步推进模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文对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类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归类,对中医药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规范学生对论文写作语篇规范和论文分类的意识。同时,由于选取的语料数量有限,抽样样本较小,而不能和摘要作者进行交流,不能了解论文摘要建构过程。最后,论文作者可能的中医药文化背景和教育经历可能对语篇建构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London: Longman,1993.

[2]Graetz,N.Teaching EFL Students to Extrac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bstracts[M].In J. M. Ulijn and A. K. Pugh. Reading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Leuven: ACCO.1985:123-135.

[3]Paltridge,B.& Starfield,S.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A Handbook for Supervisors[M].London: Routledge,2007.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UP. 1990.

[5]Thompson,P.Exploring the Contexts for Writing:Interviews within PhD supervisors[M].1999. in P. Thompson (ed.) Issues in EAP Writ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Reading:Centre for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

[6]Hyland,K.Talking to students: Metadisourse in introductory coursebook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18:3-26.

[7]Hyland,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Metadiscourse in L2 postgraduate writing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a, 13:133-151.

[8]Hyland,K.Metadis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s in Writing[M].London: Continuum.2005a.

[9]Hyland,K.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J].Discourse Studies, 2005b, 7:173-192.

[10]刘胜莲,魏万德.英文摘要方法语步中体裁结构及语言特点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2,(14):197-200.

[11]段平,顾维萍.医学论文标题与摘要汉译英常见错误分析[J].中国翻译,2002,23,(4):47-55.

[12]葛冬梅,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28,(2):138-146.

[13]戈玲玲.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语用失误――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项调查[J].中国科翻译,2002,15,(2):44-46.

[14]黄婷婷,许明武.中外经济类期刊英文摘要语步结构分析[J].外语教育,2003:34-38.

[15]庞继贤,叶宁.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34-36.

[16]王高生.论文摘要的撰写及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18,(2):9-12.

[17]徐有志,郭丽辉,徐涛.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J].中国外语,2007,4,(4):47-51.

[18]余莉,梁永刚.英语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J].外语教学,2006,27,(1):34-37.

本文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医药研究生学位论文英语摘要语类研究”成果,编号:09xsk18。

英语博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法学教育;课程设计;教学特色

[作者简介]周喜梅,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博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3-0149-05

一、泰国法学教育发展简介

泰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很高。2009年,泰国一共有166所高等院校,其中公办大学78所,私立大学69所,集体所办大学19所。泰国现代法学教育是在学习西方法学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经113年,融合本国的司法实践和国情,其法学本科、硕士及博士教育已独具特色且市场化程度很高。

泰国第一所法学教育机构“法律学校”始建于1897年,当时隶属于司法部,主要由法官授课,第一届毕业生只有9人。随着“法律学校”的发展壮大,逐渐具备了当时发达国家大学的办学规模和条件,于1933年4月25日将当时的“法律学校”并人朱拉隆功大学并独立成院,挂名为“政治学与法学院”。但原来的“法律学校”不满足于成为朱拉隆功大学的一个院,要求独立设立为一所大学。1934年3月8日,“政治学与法学院”在短暂地并人朱拉隆功大学后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大学,命名为“法政大学”,即现在位列泰国大学排名第二的“法政大学”。而朱拉隆功大学直到1941年才有了隶属于政治学院的法律系,到1973年才成立独立的法学院。随着泰国法学教育蓬勃发展,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泰国拥有法学院的大学已有59所。

泰国法学教育主要是封闭式法学教育。其从事开放式法学教育的大学只有一所――兰甘亨大学,该校是唯一一所开放式公立大学,创建于1971年。该校独家主办和管理高等自考教育。入读该校不需参加入学考试,不受年龄的限制,不需上课,只需注册学分通过考试并修满学分就能毕业。且学费非常便宜,每学分25泰铢(相当于人民币5元左右),本科专业总学分一般为130学分左右。该校会有计划地组织大量的培训班和网上授课,印发各种自考教材和资料。每年兰甘亨大学的新生数量后全国大学之最。该校的本科文凭的含金量并不亚于泰国其他知名大学,这归因于该校一贯坚持宽进严出、质量严格把关的原则。而其法学专业则享誉全国,紧排于朱拉隆功大学和法政大学之后。泰国将高等教育自考由一所大学主办和管理,使得自考教育蓬勃发展、井然有序且质量很高,也为社会各类人士提供较好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泰国法学本科教育

泰国封闭式大学法学本科教育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全日制本科生,这类考生是高中毕业生,白天上课。第二类是非全日制本科生,这类学生来源于社会,晚上和节假日上课。泰国公立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一般都要经过泰国统一高考并按分数高低录取,而泰国私立大学则一般无此要求。非全日制本科生则由各大学自主招生。泰国本科教育已经相当市场化,泰国人只要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入读大学的决心,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一)法学本科课程设置

泰国法学本科采学年制和学分制并重,学制四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法学本科至少需修满135学分。其中包括一般基础课程学分30分、法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学分71分、法学专业分类必选课程学分18分和自选课程学分16分。

1 一般基础课程(30分)。一般基础课程分为普通培养大纲课程和法学院规定的必修基础课程。普通培养大纲课程18学分。其中:外语课程学分6分,社会学课程、人类学课程、数学与科技学课程和其他学科类课程各3学分,此类课程不是在法学院修学分,而是去相应的学院修学分。

法学院规定的必修基础课程12学分。主要有法律逻辑学、法律历史学、法律与社会、律师会计学、律师经济学、专业外语(有法律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供选)等。

上述一般基础课程在大学第一和第二学年修完。

2 法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71分)。法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一共26门课程。包括:债因I(主要内容为:法律行为和合同的一般原则,时效和不公平合同条款等);财产法;人法与家庭法(主要内容为:民事主体制度、家庭身份法律制度和婚姻法律制度);法律基础;债的效力;遗产继承法;借贷与担保法(主要内容:借贷和债的各种担保,如保证、抵押、质押等);典型合同Ⅰ(主要内容:买卖、互易、赠与、租赁等);典型合同Ⅱ;债因Ⅱ(主要内容:侵权、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法律制度);商业组织法;票据法;税法;刑法总则;刑法分则;泰国司法程序与法院制度;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公法一般原则;宪法与政治机构;行政法;法理学;劳动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这些法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在前三个学年学完。

3 法学专业分类必选课程(18分)。在大学本科第三学年末,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专业方向。朱拉隆功大学法学院分为四个专业方向:民法与刑法方向、商务法方向、国际法方向和公法方向。

民法和刑法方向可供选择的课程主要有:民法刑法法律英语、民法讨论课、民事诉讼法讨论课、刑法讨论课、刑事诉讼法讨论课、保险法、经济犯罪、破产法、比较法基础等。此方向主要为将来想从事法官、检察官或律师职业的学生设计。

商务法方向可供选择的课程主要有:商务英语、律师会计、知识产权、反垄断法、商务法讨论课、证券法、合同洽谈与起草、银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国际商务法、国际合同法等。此方向志在培养公司企业等商事组织的法律顾问和法律工作者及专攻商事案件的律师。

国际法方向可供选择的课程主要有:国际法专业英语、国际海商法、国际刑法、国际环境法、欧盟法、国际法讨论课、国际人道主义法、人权法、国际经济法Ⅰ、国际经济法Ⅱ、国际法与发展等。

公法方向可供选择的课程主要有:公法专业英语、宪法组织法、行政法院和行政诉讼法、财政法、行政程序法、政府合同法、法律与社会问题讨论课、环境法、经济公法基础、立法与立法程序讨论课、行政法讨论课、宪法讨论课等。此方向主要针对立志成为行政法院法官或进入政府机构工作的学生设计。

4 自选课程(16分)。自选课程范围非常广泛,既可选法学院开设的自选课程,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择法学院以外的院系开设的课程。而法学院本身开设了大量的自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了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而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例如:针对商务法方向的课程有金融衍生品法律制度、投资法律制度、市场法等。第二部分是满足因社会和

科技蓬勃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法律领域的需要而开设的新课程,例如:科技法律制度、电子商务法、计算机犯罪法律制度等。

本科生除了修满上述学分外,还要进行大约三个月的法律工作实习。工作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三学年度结束的暑假期间,学校会帮学生联系工作实习单位。但工作实习并不是本科毕业的硬性条件之一,所以由学生自行选择。如果学生选择学校安排的工作实习,学校将颁发工作实习的资历证明。学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会选择工作实习。

(二)法学本科教学特色

泰国本科法学教学特色如果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就是“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不仅体现在老师的授课方式中,也体现在学生考试考评方式中。

泰国本科法学专业前三学年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泰国一些最基本和重要的部门法,也主要是针对泰国基本法典授课。这些法典主要有《泰王国宪法》《泰王国民商法典》《泰王国刑法典》《泰王国行政法典》《泰王国民事诉讼法典》《泰王国刑事诉讼法典》《泰王国行政诉讼法典》。泰王国法院审理案件素有判例法系传统,其高级法院案例都得到了系统而详细的整理,查阅非常方便。泰王国高级法院在具体运用法律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权威性判例,这些判例在对法律的具体解释中具有绝对权威。因此,离开泰王国高级法院的庞大的案例,就较难理解泰王国各类法典中的法条的准确含义。正因为泰王国法律实践的这一特征,法学教师在具体授课中都会列举和总结高级法院典型判例对法条的理解。授课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对具体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除此之外,每门课受教师所接受判例法系国家或者大陆法系国家的教育背景不同,而对法律基础理论授课的侧重点不同,受大陆法系影响的教师会更偏重于法律基础理论。到本科第四年时,因开始分专业方向,教学才开始倾斜于法学理论教学。法学理论教学主要是通过在原有基本部门法基础上开设讨论课方式进行。

泰国法学本科专业课程的考试题目几乎全部是主观题,且不外乎两种题型:最主要和常见的一种是案例分析题,第二种是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综合性非常强,需要灵活运用相关法条,学生想得高分除了阅读法学教材外还需经常翻阅高级法院案例。而论述题也往往要求例举相关权威性判例或举例说明。每门课有期中和期末考试两次,期中考试占三十到四十分,期末考试占七十到六十分。每次考试都有两到五个不等的主观题。所以,泰国本科生无须死记硬背任何概念和理论,而是参照高级法院判例准确理解各大法典中法条的意思及法条的具体运用。这也是和泰国律师资格考试、法官选拔考试及检察官选拔考试相符的,因为泰国这类考试绝大部分是案例分析题及少量论述题,而没有其他题型。

三、泰国法学硕士生教育

泰国法学硕士招生由各大学自主招生。报考泰国法学硕士,第一个条件是考生必须是法学本科毕业,然后通过英语入学考试。英语入学考试既可报考托福、雅思等国际承认的英语等级考试,也可报考每所大学自己组织的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考生英语考试成绩需达到各大学规定的标准。然后,各大学自行组织其他相关考试,该类考试由各院系自行出题和评卷。所以,泰国各大学所要求的硕士入学英语水平和其他人学考试都会有差异。泰国法学硕士教育的市场化程度也是非常高的。但泰国的法官、检察官选拔考试只承认朱拉隆功大学、法政大学、兰甘亨大学和博仁大学的硕士文凭。

(一)泰国法学硕士课程设置

朱拉隆功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分为四大专业方向:国际法方向、刑法方向、公法方向和商务法方向。其法学硕士教育采学年制和学分制并行,学满2年但不得超过4年,修满3分。3分分为:统修专业必修课程6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分,专业选修课程分,自选课程3学分,论文12学分。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1 不计学分必修课程三门:法律专业英语、法学研究科学方法论和专业讨论课。专业讨论课分为四个方向。

2 统修专业必修课程两门:大陆法系和法理学。

3 专业必修课程:国际法方向必修课程为国际法理论和方法、高级国际组织法、国际社会主体关系法;刑法方向必修课程为高级刑法学、刑法政策、刑事诉讼比较法;公法方向必修课程为公法理论、宪法与政府组织法I、政府机构与人员设置法律制度;商务法方向必修课程为商事组织法、商事税务策划及法律制度、法律与商事关系。

4 专业选修课的课程非常丰富。每个专业方向可供选择的课程少则上十门,多则二三十门。法学院会根据师资情况和学生选课的情况确定每学期的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

5 自选课程也非常丰富,同样会根据师资情况和学生选课的情况确定每学期的自选课程的开设。

6 论文12学分,则为学生注册学分而无须上课,只需硕士论文答辩通过即可。泰国法学硕士论文的开题和答辩都是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考试的时间,而没有统一的时间安排。所以最快的2年就毕业了,最慢的则需4年,而学满4年未能取得学位证的也大有人在。

(二)泰国硕士教学特点

泰国硕士教育完全侧重于法学理论教学,授课老师会对一些重要法律问题的理论起源,各国理论、各国制度尽可能地做比较分析。每门科目的考试题目类型只有一种:论述题。答题方式是阐述既有理论和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并阐述理由。

其有特色的两门课程是法学研究科学方法课和专业讨论课。法学研究科学方法课安排在第二学期,专业讨论课安排在第三学期。法学研究科学方法课主要讲解研究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开始物色硕士论文题目,并与专业讨论课相辅相成,为学生做硕士论文作准备和铺垫。该两门课由学校法学研究经验最丰富的教授主讲,并以每位学生的硕士论文导师作课外辅导为辅。主讲教授主要讲解研究选题的方式方法,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在查阅大量资料和请教硕士论文导师后提出初步开题报告,并在全年级主讲其开题报告,然后由任课教授和全年级学友提出批评指正意见。如果题目没有得到任课教授的认可,学生就必须重新找研究题目。这两门课促使学生为毕业论文选题而大量查阅资料并请教导师,再通过任课教授在研究方式方法上把关,从而使学生能基本确定硕士论文题目,为硕士论文进一步研究和写作夯实基础。

四、泰国法学博士生教育

泰国有资格开设法学博士专业的大学,现有四所,即朱拉隆功大学、法政大学、兰甘亨大学和博仁大学。上述大学法学院在法学博士生的招生数量、条件、培养方式等方面具有自。但法学博士生在报考前一般要参加托福、雅思等国际承认的英语等级考试或本校组织的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并达到各大学规定的博士生入学英语分数线。而进一步的考试各校会不一样,例如法政大学,需要提交博士论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法政大学两名有资历做导师的老师认可并出具推荐信,然后才可报名参加考试。报名后组织5人左右的委员会审查博士论文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该报告进行口试。

而朱拉隆功大学同样要求提交博士论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但不严格要求有资历的老师的推荐信(即可有可无),提交报告后首先安排3个小时的专业英语考试,然后安排3个小时左右的博士论文可行性研究报告口试。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法学院的博士课程分为通修课程和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课程。

博士通修课程有法学研究方法高级课程和专业讨论课。法学研究方法高级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从2009年起,如果学生入学第一学期的法学研究方法高级课程没有通过,必须自动退学。法学研究方法高级课程由研究资历深厚的教授上课。每次课学生必须对自己博士论文研究课题进展程度作报告,然后由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主讲教授会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安排下一次课的研究任务。当第一学期结束后,交一份详细的博士论文研究进度报告。任课教授会对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作个判断。如果教授认为学生没有具备博士生应有的研究能力,此课程就不能通过,学生必须自动退学。

专业讨论课则是指导学生深化博士论文大纲和丰富博士论文的资料,并指导学生如何准备和组织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高级学术研讨会。学期结束时,博士生必须以博士论文为议题,自己组织至少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的所有经费由法学院支付,但学术讨论会所有事务和过程都由博士生自己处理和安排。学术讨论会的一般要求是:第一,必须向与博士论文研究范围有关的所有专家、相关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以法学院名义发出邀请函;第二,除了博士生做议题报告外,必须有不少于3位权威专家主讲;第三,会议规模应是二十人以上。让博士生自己组织高级学术讨论会的目的主要有三:第一,让国内相关专家审核博士论文是否有可行性和研究意义;第二,在邀请专家过程中能向专家请教和征求意见,并可向专家和相关单位收集资料;第三,培养博士生组织学术讨论会的能力,因为该能力是一位研究工作者必备能力。学术讨论会结束后,博士生必须做一份详细的学术讨论会报告交给专业讨论课任课教授。该报告需详细汇报学术讨论会的参与成员构成、议题内容、讨论内容、观点资料收集情况、学术讨论会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和效果、对收集的观点和资料的利用价值的详细分析等等内容。专业讨论课任课教授会根据学生提交的学术讨论会报告和亲自参与学术讨论会的印象来评定学生是否能通过该课程。

而每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课程则由入学考试委员会成员根据学生的教育背景、知识储备和能力情况、博士论文选题方向来确定需要补修哪些课程。课程数量和课程内容因人而异。比如笔者,是中国学生而不精通泰国法律,研究民法方向,所以,必须修泰国本科有关民法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和硕士专业的一些民法专业课程。又如泰国一位研究银行法问题的博士生,必须去外院修财务会计、金融等专业方向的本科和硕士课程。

博士生在博士论文开题之前,还必须通过博士生综合能力考试。这个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做博士论文的综合素质。考试的过程为:首先提交博士论文进程报告,然后成立一个不少于5人的考试委员会商讨考试题目。考试题目一般是一个到两个,例如笔者的综合能力考试的题目只有一个,题为“分析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制度发展对各国财产法和合同法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分析上述法律的发展对社会公平和经济公平所产生的影响。在分析时请结合具体国家的财产法和合同法进行分析”。可见题目是针对博士论文的方向考察学生相关知识储备程度。而答题的时间会根据考试题目范围大小而定,一般少则15天,多则1个月,例如笔者的题目答题时间为1个月。答题期间届满,考生提交一份答题报告,然后考试委员会对学生就答题报告进行口试。

只有通过上述考试后,才能进行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答辩和论文最后答辩。而关于博士生学习期间学术要求则不同年级要求不同,例如2007年及之前入学的法学博士生必须在泰国国外权威刊物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一篇,而2008年后入学的博士生,必须每学期发表一篇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直至开题报告答辩通过为止。

五、泰国法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泰国国土面积差不多只有我国二十分之一,法学教育(或者说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程度却非常高。其法学教育有如下几点值得我国借鉴。

首先,法学本科教育实践针对性非常强。法学本科教育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法条和灵活运用法条,并直接与泰王国律师资格考试、法官选拔考试及检察官选拔考试的要求相符。无论其课程设置、教材,还是老师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考评方式,都注重学生的法律实际运用能力。本科教育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法律概念或理论。而我国却没有把本科生法律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太注重理论教学和死记硬背。

其次,研究生阶段的研究能力培养非常凸显。泰国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非常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会有大量课程深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比较各国相关法律制度,并对硕士生的研究能力进行初步培训。而到博士阶段,则主要是培训博士生独立研究专题的各种必备的能力,例如独立组织学术讨论会的能力。笔者认为,其法学研究方法课程和学术讨论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式很值得我国借鉴。

英语博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朱熹;朱子学;英语世界

[中图分类号] B24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2)01—0034—05

一 引 言

陈荣捷先生1974年发表的“欧美之朱子学”一文,详细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之前西方世界朱子研究的历史和概况,陈先生此文最早以中文发表于1974年《华学月刊》第31卷,页1-23。1976年又以英文发表于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35, No.4, pp.555-577。之后英文文章又收入其1987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Chu Hsi: Life and Thought。中文1990年则增加韩国和日本的朱子学研究,以“韩国、日本、欧美之朱子学”为题收入其在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的《朱熹》一书。对于我们了解欧美的朱子研究极有帮助。但1980年代迄今,西方的朱子研究又有了3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段时间,西方的朱子学研究既有以往研究方法和侧重的继续,也有一些新的动态。中文世界的朱子学研究者或许未能对此有足够的了解。 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计划曾经于2004年出版了吴展良教授主编的《朱子研究书目新编:1900-2002》,其中包括了英语世界1980年代到2002年的部分书目。笔者2010年夏草成此文,但2011年初才看到司马黛兰(Deborah Sommer)教授撰写的Recent Western Studies of Zhu Xi一文(收入《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吴震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该文对1990年代中期到2008年间英语世界的朱熹研究文献有颇为详细的介绍,但笔者的介绍尤其一些观察与分析,仍与司马黛兰教授有所不同。其间的差异,读者可以自行比较。此外,笔者认为,博士论文往往能够代表某一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因此,本文考察了1980到2010这三十年间英语世界中一些重要的研究朱熹的博士论文。而这一部分内容,司马黛兰教授的文章没有包括。有鉴于此,笔者以为本文之作仍有其必要。当然,司马黛兰教授的文章是以英文发表,中文世界的部分读者阅读仍有不便。这也是本文之作可以不废的另一个原因。为收“他山之石”之效,本文即对这三十年间英语世界的朱熹研究状况予略作提示。对于陈荣捷先生遗漏的80年代以前的一些文献,在相关的讨论中本文也会附带一提。这是首先要向读者说明的。

二 概 况

(一)翻译

朱子文献最早的翻译19世纪已经开始。1849年,美国人E. C. Bridgeman(1801-1861),中文名“裨治文”,从《朱子全书》选择有关宇宙、天地、日月、星辰、人物、鸟兽的若干语录,翻译成英文。虽然很少,只有7页,但算是正式从朱子原始文献入手进行翻译的开始。这一点,陈荣捷先生在他的“欧美之朱子学”一文中已经提到,但陈先生文中没有交代裨治文其人的来龙去脉。裨治文其实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一位先驱人物,他曾于1832年5月在广州创办了《中国丛报》,并坚持了20多年。

同样在19世纪,1874年,英国安立甘会传教士Thomas McClatchie(1813-1885)在上海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出版社出版了《儒家的宇宙起源论》。Confucian Cosmogony: a translation of section forty-nine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the philosopher Choo-Foo-Tze.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74.该书是对《朱子全书》四十九卷的翻译,算是英译朱子文献的先驱了。这一点,陈老先生的文章中并没有提到。后来,朱熹的著作一直有英译。当然,最杰出的翻译就是陈荣捷先生本人的工作了。比如,1960年他和狄百瑞教授合作编译《中国传统诸源》一书时,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two volum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0.该书1999年又出版了修订本。就从《朱子全书》中翻译了不少朱子的文献。1963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资料书》,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其中对于朱子的文献更有相当详备的翻译,除了“仁说”、“明道论性说”、“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和“观心说”四篇文献外,更从全书中选了147条,分列“为学”、“存养”、“持敬”、“主静”、“省察”、“知行”、“性情”、“仁”、“理气”、“太极”、“天地”、“鬼神”、“评佛”等条目之下。1967年更是完整地翻译了朱子和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 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 The Neo

Confucian Antholog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

80年代以后,朱子文献的翻译仍在进行。这里,我举三个例子:第一是美国史密斯学院教授贾德讷(Daniel Gardner)1990年出版的《朱子语类选译》。Learning to be a Sage: Selections from the Conversations of Master Chu, Arranged Topicall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该书是按照《朱子语类》中不同的主题,包括“小学”、“为学之方”、“知行”、“读书法”等,选择一些语录译成英文。贾德讷1978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宋代的经典:朱子对《大学》的诠释”, The Classics during the Sung: Chu His’s Interpretation of the Ta-hsueh. Ph. 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78. 积20余年之功,其翻译是相当信实的。第二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教授尹佩霞(Patricia Ebrey)199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子家礼的翻译《朱熹家礼:12世纪中国礼仪行为指南》。 Chu Hsi’s Family Rituals: A Twelfth-century Chinese Manual for the Performance of Cappings, Weddings, Funerals, and Ancestral Rit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第三是爱周思(Joseph Adler)2002年出版的朱子《易学启蒙》的翻译。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Classic of Change (I-hsueh Ch’I meng) by Chu Hsi, New York: Global Scholarly Publications, 2002.(二)博士论文

美国的朱熹研究70年代到80年代在陈荣捷和狄百瑞(W. T. deBary)的推动下,有很大的发展,在这20年间有不少博士论文是以朱子为研究对象的,比如刚才提到的1978年 Daniel Gardner在哈佛的博士论文。此外,我再举几个例子:比如1979年Allen John Wittenborn在亚利桑那大学写的关于朱子和《续近思录》的博士论文。The Mind of Chu Hsi: His Philosophy with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Chapters One through Five of the Hsü chin-ssu lu,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79.这篇论文主要通过翻译《续近思录》第1到5章,探讨了朱子“心”这一观念的哲学涵义。同年,现任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副院长的白诗朗(John Berthrong)在芝加哥大学完成了他有关朱子和陈淳的博士论文。1980年,韩国人金永植在普林斯顿大学完成了他的第二篇博士论文,这篇论文是关于朱子自然观的,题为“朱熹的世界观:《朱子全书》中关于自然界的知识”。 The World View of Chu Hsi(1130-1200): Knowledge about Natural World in Chu-tzu chu’an-shu. 他的第一篇博士论文是化学方面的,所以他在写这篇朱子的论文之前,已经是化学博士。这篇论文是运用《朱子全书》的文献,考察朱子的自然观。经过反复的修改,该论文终于在2000年由美国哲学学会出版,题目改为《朱子的自然哲学》。 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Chu Hsi(1130-1200).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2000. 该书有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潘文国中译本。1982年,Timothy Phelan在华盛顿大学完成了研究朱子易学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朱子《易学启蒙》一书中蕴含的宇宙论思想。而在1984年,艾周思(Joseph Adler)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完成的博士论文《卜筮与哲学:朱熹对周易的理解》, Divination and Philosophy: Chu Hsi’s Understanding of I-Ching. Ph. D dissertation, UC Santa Barbara, 1984.更是对朱子易学的进一步较为系统的研究。还有,1985年Krill Ole Thompson也在夏威夷大学完成了有关朱子道德哲学的博士论文“朱熹道德哲学的形成探究”。 An Inquiry into the Formation of Chu Hsi’s Moral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Hawaii, 1985.不过,早在60年代,其实已经有关于朱子的博士论文,如谢康伦(Conrad Schriokauer)1960年在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完成的博士论文“朱熹的政治思想与实践”。 The Political Thought and Behavior of Chu Hsi. Ph.D, Department of History, Stanford University, 1960.该书不以朱子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而是专门考察朱子的政治思想和实践。这在80年代以前的朱子研究中,是非常少见的一个研究角度。40年后,余英时先生的大书《朱熹的历史世界》,可以说再次另辟蹊径,终于在整个宋代政治文化的广阔脉络中将朱子政治生活的一面完成而深入地呈现了出来。

80年代以来,随着宋明理学在北美研究的相对衰弱,朱子的研究在北美的英语世界中也没有70-80年代那样兴盛,不过,进一步的研究并未中断,并且,关于朱子的研究在趋向上也发生了新的动态。这里,我举两个例子。1991年,Matthew Arnold Levey在芝加哥大学完成了有关朱子批评异端的博士论文“作为新儒家的朱熹:朱熹对异端和儒家传统的批判”,Chu Hsi as a “Neo-Confucian”: Chu Hsi’s Critique of Heterodoxy, Heres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August 1991.他后来也继续有关于朱子的。2000年,韩国人Choi, Du Yol在Drew大学完成了关于朱子哲学和田立克神学比较的博士论文“蒂利希神学和朱熹新儒家哲学中的超越与内在”。 Transcendence and Immanence in Paul Tillich’s Theology and Chi His’s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Ph. D dissertation, Drew University, 2000.该文尤其探讨两人思想中关于超越性和内在性的思想。这一论文的完成,也显示了英语世界关于朱子研究的新的动态。对此,我下面会专门谈一谈。(三)专著

除了翻译和博士论文,最能反映研究状况的,应该是相关专著的出版了。80年代之前,英语世界就已经有不少关于朱子的专著出版。陈荣捷先生在其“欧美的朱子学”中对此已经有所介绍。其中,当然以陈先生本人出版的几部著作贡献最大。

80年代之后,关于朱子的学术专著,继续有佳作出版。譬如:1992年,田浩(Hoyt Tillman)教授在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力作《朱熹的思维世界》。Confucian Discourse and Chu Hsi’s Ascendanc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该书最初有台湾允辰出版社的繁体字版,后来又出版了繁体和简体字的增订版。该书从思想史的角度在宋代儒学的整体脉络中考察了朱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接下来,就是刚才提到的韩国学者金永植2000年出版的《朱熹的自然哲学》。此外,则有两部很有代表性的著作,一是华裔学者已故秦家懿教授2000年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熹的宗教思想》, 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si.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该书有2010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曹剑波中译本。另一部则是贾德讷200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于朱子诠释《论语》的研究《朱熹对论语的解读:圣典、注释与经典传统》。 Zhu Xi's Reading of the Analects: Canon, Commentary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这两部书都是晚近英语世界中研究朱子思想的优秀作品,代表了英语世界中朱子研究的最新趋势。关于这一趋势,我们下面会有专门的讨论。

当然,还有一些研究宋明理学的著作,其中也包含有关朱熹思想的讨论。例如,刘述先先生1998年出版的《理解儒家哲学:古典与宋明》,其中就有相当篇幅是关于朱熹的哲学思想。不过,因为刘先生80年代有中文专著研究朱熹。他的朱熹研究,主要还是在中文朱熹研究的脉络中来讨论更为合适。包弼德(Peter Bol)2008年出版了《历史中的新儒学》,NeoConfucianism in History, 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该书有2009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加坡学者王昌伟中译本。其中关于朱熹的讨论也占有相当篇幅。但该书主要是从“政治”、“学术”、“信仰”和“社会”这几个不同的主体探讨理学的不同侧面,朱熹的思想是分散在这些不同的主题之下,而不是集中被讨论的。安靖如(Stephan Angle)2009年出版的《圣境:新儒家哲学的当代意义》, Sagehood: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2009.也有很多地方涉及朱熹,但该书也是按照不同的主题整体性地探讨宋明新儒学,第一部分考察新儒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包括“圣”、“理”、“德”、“和”,第二部分讨论伦理学和心理学,第三部分讨论教育和政治,关于朱熹的思想也是散见于各个主题之下,并没有集中得到处理。我们这里按照出版的时间顺序仅举三例,其余不赘。三 趋势(一)宗教性的研究:一个重要趋势

80年代以前,关于朱子的研究在英语世界中已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态,并不仅仅以朱子的哲学思想为限。这一点,原因之一当然是英语世界的中国哲学研究往往不在哲学系所使然。比如,陈荣捷先生本人对于朱子的研究,就并不限于朱子的观念,而是广泛涉及到了朱子的许多方面。

80年代以来,对于朱子的研究,英语世界中多样化的特征更有进一步的表现。但是,在多样化中,朱子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趋势,值得我们注意。限于篇幅,这里我只以五部书为例,对这一重要趋势稍作提示。

1985年,贾德讷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一部有关朱子和大学的专著《朱熹与大学:新儒家对于儒家经典的反思》。Chu Hsi and the Ta-hseuh: Neo-Confucian Reflection on the Confucian Can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对于儒家“经典”所用的英文翻译不是通常的“classics”,而特别运用了西方宗教学称呼宗教传统中经典的“canon”一词。由题目可见,他主要是从宗教传统而非一般哲学传统解释经典的角度来研究朱子对于《大学》的诠释。

1998年,白诗朗出版了《论创造性:朱熹、怀特海与南乐山的比较》一书。Concerning Creativity: A Comparison of Chu His, Whitehead, and Nevill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 按:该书已有中译本,收入安乐哲、杜维明主编、彭国翔执行主编的《海外儒学研究前沿丛书》,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白诗朗不仅是波士顿大学神学院的副院长,也是认同儒学价值的“波士顿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该书以“创造性”这一在西方神学中的重要问题为对象,将过程神学思想源头的怀特海和现代西方神学同时也是“波士顿儒学”另一位代表人物南乐山的思想与朱熹进行比较分析。显然,该书运用的是比较宗教学的研究取径。在这一角度的观照之下,朱熹的相关思想自然呈现出宗教学的面貌。

前面已经提到华裔学者秦家懿(Julia Ching)2000年直接以《朱熹的宗教思想》为题,从宗教学的角度对朱子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诠释。以往那些主要在哲学视野之下检讨的朱子的重要观念,如“太极”、“鬼神”、“性”等,在这本书中,都被秦家懿纳入到宗教学的领域内予以了重新的考察。

2002年,Au Kin Ming出版了关于朱熹和蒂利希的专著《蒂利希与朱熹:关于人类状况的比较研究》。Paul Tillich and Chu Hsi: A Comparison of Their Views of Human Conditions. New York: Peter Lang, 2002. 由题目即可知,该书对于朱熹的研究显然属于比较宗教学的范畴。

而在2003年,在朱熹研究这一领域不断耕耘的贾德讷再接再厉,又出版了一部研究朱熹如何解读《论语》的著作《朱熹对论语的解读:圣典、注解与经典传统》。Zhu Xi's Reading of the Analects: Canon, Commentary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这部书与他1985年出版的书一脉相承,都是用“canon”而非“classics”。显然,这也意味着该书是继续了作者宗教学研究朱子经典诠释的取径和方法。

总之,从以上所举五部专著的例子来看,无不鲜明地显示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中朱子研究的宗教学方向这一显著特征。

除了这五部书之外,英语世界更有很多从宗教学和比较宗教学的角度研究朱子的论文。譬如,田浩2004年在《东西方哲学》上发表的考察朱子祈祷神明的论文“朱熹对孔子神明的祈祷以及传道的要求”,Zhu Xi's Prayers to the spirit of Confucius and Claim to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Way. Philosophy East & West, 2004. 此前田浩关于这一课题已有中文,见其“朱熹的鬼神观与道统观”,见钟彩钧主编:《朱子学的开展——学术篇》(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2),页247-261。艾周思2008年发表在《道:比较哲学季刊》(Dao: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上的“精神实践:朱熹哲学核心概念的基础”, Zhu Xi’s Spiritual Practice as the Basis of His Central Philosophical Concepts.以及狄百瑞教授老当益壮撰写的“朱熹理学的精神性”, Zhu Xi’s Neo-Confucian Spirituality, in Tu Wei-ming and Mary Evelyn Tucker edt., Confucian Spirituality, Vol. 2, Crossroad, 2004. Confucian Spirituality一书两卷本,汇集了北美老中青三代儒学研究者的论文,本身就是从宗教性角度研究儒学的反映。该书中译也已列入《海外儒学研究前沿丛书》。等等,都是这一新的趋势与动态的反映。(二)研究取向与问题意识的多样化

80年代以前,除了朱子文献的翻译之外,英语世界的朱子研究主要侧重朱子的生平和哲学思想。但是,80年代之后迄今,除了宗教性的研究这一显著趋向之外,朱子研究还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面貌。这里所谓“多样化的面貌”,主要是指当今英语世界的学者从当代西方学界各种问题意识的角度重新审视朱子思想中的相关因素。

当今英语世界对于中国思想的研究,有不少是源于西方学界目前较为关注的问题意识,而到中国传统中“按图索骥”。这一角度对朱子的研究自然在所难免。例如,在西方性别、身体理论和研究一度兴盛的背景之下,有学者也由此探讨朱熹思想中的这些方面,如秦家懿曾经与1994年在《华裔学志》发表过“宋代哲学家论女性”的论文,Sung Philosophers on Women, Monumental Serica, Vol. 42, pp. 259-274.主要探讨了朱子对于婚礼的态度。在西方目前特别重视生态和环境问题的这一背景下,也有学者致力于探索朱熹思想中这一方面的内容,如日裔学者桑子敏雄(Kuwako Toshio)撰写的“朱熹的环境关联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Environmental Correlation in Chu Hsi, in Mary Evelyn Tucker and John Berthrong ed., Confucianism and Ecology: The Interrelations of Heaven, Earth, and Huma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按:Confucianism and Ecology: The Interrelations of Heaven, Earth, and Humans一书已有中译本,参见彭国翔、张容南译《儒学与生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当然,所谓西方学界目前较为关注的问题意识,有很多其实的确是一些关涉全球的普遍问题意识。但无可否认,就学术研究本身来说,这些问题意识当中往往反映了英语世界的学术兴趣,与中文世界学者的学术兴趣和关注点有时并不一致。中文世界的研究者面对这一差异时如何恰当地自处,涉及我们了解西方世界相关研究成果的意义问题。这一点,是本文最后要稍稍加以讨论的。

此外,探讨朱子哲学思想之外其他方面内容的研究,如对朱子文学、美学思想的研究,包括白马(Shimmelpfennig)于2005年发表的“两个时代、一个议程:朱熹和王逸的《楚辞》诠释”,还有陈建华分别于1999年和2005年发表的“淫诗:朱熹理学中的自律问题”和“朱熹的诗经诠释学以及有关淫诗的论辩”,前一篇文章是“The ‘licentious Poems’: Poetic Hermeneutics and Problems of Autonomy in Chu His’s NeoConfucianism”, 见Papers on Chinese History1999年春季号,页19-39。后一篇文章是“Zhu Xi’s Poetic Hermeneutics and the Polemics of the ‘licentious Poems’”, 收入涂经怡(Tu Ching-I)主编的《诠释与思想变迁:历史视角中的中国诠释学》(Interpretatio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s: Chinese Hermeneutic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2005)。需要说明的,两文大同小异,第二篇是第一篇的修改版。等等,也同样反映了目前英语世界中朱子研究的多样化特征。(三)意义

最后,我想谈一谈了解西方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意义。第一,是必要性。第二,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包括朱子研究在内,当今的中国哲学研究早已不是中国学者的专属,而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业。因此,如果想要在世界范围而非仅仅中文世界的朱子研究中居于前沿,国际性的学术视野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我多年来在有关中国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反省中已经强调再三,笔者的三篇论文:1、“合法性、视域与主体性——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反省与前瞻”;2、“中国哲学研究的三个自觉——以《有无之境》为例”;3、“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再反思——‘援西入中’及其两种模式”。三文俱收入笔者的《儒家传统与中国哲学:新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页73-125。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不过,在留意海外尤其英语世界朱子研究的成果时,中文世界的学者需要具有充分的自觉。前已提及,英语世界一些朱子研究的方法和取径,来自于西方学界特定的问题意识以及西方学术氛围下海外学者特有的学术兴趣,有时会脱离中国学术思想史自身的脉络。当然,所谓“中国学术思想史自身的脉络”,也并非一成不变,外来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逐渐也会被吸收到这一脉络之中而变成内在的构成因素。不过,成功吸收外来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的前提,是对固有学术思想的问题意识和历史脉络有充分的掌握和深入的了解。而充分掌握并深入了解固有深入学术思想问题意识和历史脉络的前提,则必须是对中国古典文献的长期和身后的浸淫。如此,吸收和消化海外研究的成果时,才不会导致简单套用其方法,使得中国的学术思想沦为被外部理论解释的纯粹材料。这一点,在有关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反省中,笔者也已反复致意。

此外,还有一点笔者就认为有必要特别指出。有些研究往往声称其研究是侧重某一思想或某一传统的当代意义或者与当今世界特有问题意识的相关性,而不在于对某一思想或某一传统本身或者其历史意义。这样的研究取径自然不是非法的。但是,这种着眼点的选择并不应当成为不愿或不能深入某一思想或某一传统的借口。因为很简单,除非这种研究与某一思想或某一传统完全无关,否则,只要是相关于某一思想或某一传统的任何研究,对于该思想或传统本身及其历史了解的全面和深入与否,无疑会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的深浅、好坏和成败。比如说,哪怕是从一个现代西方的问题意识出发,来发挥朱子思想的某些当今意义,其论述的好坏,也不能不与论者对朱子思想及其历史背景了解的深浅有关。

英语博士论文范文第6篇

三年前,为了提升品牌专业,吴旭慧千里迢迢到英国攻读企业管理博士学位,原以为自己的英语并不差,遇到外国人只要敢讲,沟通上应该不会有问题,但直到真正出国一趟,才发现无法适应外籍老师的口音以及缺乏听说方面的训练,得不断向其他亚洲学生求援或请老师重复讲述。“所以旅外生涯之初,我始终跟不上外国人讲话的速度,经常说:You speak too fast,没想到却换来外国学者:No, It’s your problem, you listen too slow.当下令我尴尬不已,这种情形三番两次发生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英语学 好。”

选对好专家,对症下药

直到有一天吴旭慧博士在网络上发现VIPABC。这是全球第一个24小时全年无休真人在线英语家教网,专门致力于提高语言沟通能力的在线学习服务。能完全针对听与说的英语专业训练,又有世界各地的外籍顾问,可以实时纠正发音与语法,VIPABC依照个人职业、兴趣量身订做的教材更让她学以致用,她兴奋的表示“试过几堂后我的英语梦魇终于可以终结了!” VIPABC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全球首创的专利DCGS动态的系统化教材配对,满足了她多方面的英语需求。

可量身订制,击破弱点

有VIPABC一路上的陪伴,在海外留学的日子变得丰富而又充实,在她即将进行博士论文的毕业口试之际,更是发挥了最大的效益,帮助吴旭慧博士顺利完成学位的最后关卡。“没想到VIPABC竟然有博士学位的老师,不仅帮我模拟口试的问答情境,更看完我八万字的英文博士论文,一一针对论点进行讨论,现在回想,当初如果没有加入VIPABC我想我可能没办法自信地走进口试会场,并高分通过论文。”

如今,吴旭慧博士已经不再为英语交流而头痛,有了VIPABC,她已经能与国外学者侃侃而谈。她骄傲地表示:“当其他亚洲学生还在为口音上的适应与说话速度而烦恼时,我已经让英语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英语的提升,让我的眼界更宽广、人际沟通更简单,并能快速掌握全球品牌信息,使我在职场上更具竞争力。”VIPABC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行业背景、以及兴趣爱好等来制定,培训方案独一无二,绝非套装固定的课本课程。

VIPABC真人在线、实时视频互动,培养全方位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她置身全英语环境,慢慢习惯用英语表达。所以在吴旭慧博士毕业口试的关键时刻扮演起她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不管何时、何地,外籍顾问随时守候,提供最适当的教材与指导。VIPABC始终秉承着提高个人竞争力的理念,协助个人培养全方位英语能力,有效提升国际竞争 力。

提供全天服务,上课弹性

回国后,吴旭慧博士要一边写论文一边工作,然而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她总能轻松的上英语课。开启电脑、戴上耳机,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外籍老师愉悦地谈话,“这一堂课,我不用奔波、不用露脸、不用担心忘记带课本,就能练习说一口地道的英语。”虽然吴旭慧博士跟外籍老师的距离是如此遥远,但通过在线学习服务,无形中缩短他们的距离,真正达到学习无国界。为分身乏术的工作人群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方式。

VIPABC生动丰富的教材及互动方式,让她随时轻松愉快地用英语与世界互动,成为具有丰富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公民。现已身为东吴大学的EMBA助理教授的吴旭慧博士,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还要经常出国与各国学者做会议交流,但是一有空她还是会带上耳机,和VIPABC来个亲密约会。

英语博士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评阅意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35-02

一、国际化评审的重要意义

博士培养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和科技水平,而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即论文采用全英文书写,主要由外籍专家评审,并采用全英文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对博士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有利于比较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评审促进博士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提高,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同时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因此,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探索国际化评审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一些高校花大力气建设了一批全英文专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我国攻读全英文博士学位。有些高校甚至聘请了国际知名外籍教授担任全职教授或兼职博导。这部分博士生毕业全部撰写英文论文。采取国际化评审的方式,更符合这些师生的实际需求。

其次,众多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建设了一大批双学位博士生项目。试行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博士生的培养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吸引了国外优质留学生生源来我国攻读双学位项目。

三、国际化评审的实践背景

此前,国内少数高校曾进行过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的尝试[5],但是并未有大范围的实践。国内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方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尚待完善和改进。因此,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实践为借鉴,通过分析和总结,试图为今后国内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探索提供参考。

我校的生物学科近年发展迅速,在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三,且博士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生物学科成为我校985三期试点国际化评审的学科之一。本文以该学科进行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为例,通过分析专家的评阅意见,力求从国际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总结出先进经验,为今后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四、评审的侧重点分析

参加评审的既有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的欧美专家,也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亚洲专家,还有来自欧美著名大学的华裔专家,以及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对总计32份国际评审专家的评阅意见的分析,发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评阅的重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侧重点的不同。

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科学,讲究的是发现未知,各国专家都关注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创新的实用价值。不过专家们评阅关注的点各有不同。

(一)欧美专家

欧美专家往往会对论文的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研究策略、实验步骤、实验结果逐一细致分析,指出闪光点。欧美专家关注作者作为独立的研究者,选取合适的实验方法,并熟练运用,使之为解决科学问题服务的能力,并同样看重课题合作研究者对文章的贡献。欧美专家不光看重论文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也看重作者作为第二甚至第三作者,协助他人完成的相关课题。尤其重视作者是否在本领域内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同时,欧美专家尤其关注英文的写作,特别是摘要和前言的写作。大到文章的结构,语言的陈述,小到图表图例的格式,参考文献的标注,语法和拼写错误等,都会在评阅意见中指出。

(二)亚洲专家

亚洲专家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关注作者的科研水平,包括对所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和欧美专家相似的还有,亚洲专家同样重视作者在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对论文的写作细节的关注度也和欧美专家类似,也都提到了前言和摘要的写作,用词的准确性,图表图例、参考文献、语法和拼写错误等。不同的是,亚洲专家尤其关注论文的实验部分,设计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有说服力等都是关注的重点。并且,亚洲专家往往会关注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三)欧美华裔专家

欧美华裔专家和亚洲专家相似的是,也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重视论文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作者对本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也是华裔专家关注的重点之一。这和欧美、亚洲专家也类似。华裔专家也重视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但程度不及欧美和亚洲专家。虽然所有参加了国际评审的博士生都发表了较高水平的SCI论文,但是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华裔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提及了SCI论文。而绝大部分欧美专家和亚洲专家都对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有所提及,并把发表SCI论文作为博士生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华裔专家特别重视的是论文的独创性、工作量以及研究深度。华裔专家还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细节如拼写和语法错误等也有提及。不同的是,华裔专家往往会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国内专家

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相似的是,关注作者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且关注论文实验的设计和的分析,以及论文涉及的工作量和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和华裔专家相似的是,国内专家一般也会提出对下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国外专家明显不同的是,评阅意见中几乎不提及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国内专家会对论文写作上的细节有所关注,如指出图表和图例的标注错误,但是对英文用词的准确性,拼写和语法错误等,未有提及。

五、启发与思考

一方面,多份海外专家的评阅意见提到论文已经达到国外知名高校授予博士学位的水平,这表明国内生物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时虽然各国专家的评阅重点有所区别,但是所有专家都特别重视论文的独创性。独创性既包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科学问题,又包括提出创新的观点,使用创新的方法,得出新颖的结论。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博士生培养的重点。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各高校都对博士毕业有发表一定水平的SCI英文论文的要求,但是,从专家的评阅意见来看,国内博士的英语写作能力尚待加强。除个别专家提到论文作者的英文流利外,其他都曾详细地指出作者用词、拼写和语法的错误。因此今后在博士培养中,撰写英文论文的能力需要作为一个培养重点。目前我校已经开设专门针对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旨在提升博士生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综上,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是博士生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要准备。国内博士论文虽内容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因此,今后应该继续推进和推广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努力学习国外培养博士生的先进经验,提升博士生培养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莉萍.浅析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主要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131-135.

[2]吴太山.匿名批量和国际化评审学位论文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123-125.

英语博士论文范文第8篇

本刊在此选摘《我在美国当公务员》精彩内容以飨读者,希望读者从该书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初中毕业后,我回家乡去放牛,高校恢复招生考试,我居然做起了上大学的梦。无奈几乎整个学生时代都是在十年“”中度过的,而且我的数学是空白。我屡考屡败,在村里饱受讥笑和白眼:“生定务农的命,癞蛤蟆也想吃天鹅肉。”第四次高考失利后,我躲在家里再也不敢出门。

1

夏末的一个星期天,哥哥带来了一条跟高考有关的消息:诸暨中学的一个英语老师很厉害,经他辅导过的学生没有一个考不上英语专业的。更重要的,考英语专业不用考数学。

又过了两个星期,嫂子带来一条消息,她旧时的一个同学在诸暨中学教英语,可能认识这位英语老师。我求嫂子去见她这位十几年没有碰过面的同学。嫂子回来告诉我:进诸暨中学要过校长、文科班主任和英语老师这三关。平心而论,这三关我一关都过不了。我学的英语充其量只是26个字母和上百个单词。现在离明年的高考不到9个月,9个月内要考上英语专业,除非太阳真能从西边出来。我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子女想上学,砸锅卖铁,在所不惜。我得再求一次父亲。

那天傍晚收工后,我替父亲端来烫脚水。“爸,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想明年去考英语专业。”我的眼泪忍不住滴进了水盆。“你不用管我们。你去考吧。”母亲一边给父亲擦着脚,一边用衣袖拭着泪水。父亲没有睁开眼,流下两行泪,然后默默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母亲给我带了个麦饼和一块钱,我踏上了去诸暨中学的求师之路,走进了诸暨中学的英语小班。 一次英语考试,是一份比数学卷更令我难堪的考卷,我读不懂试卷上的要求。好在有些选择题,我猜着做。

下课后,我被带到英语教师办公室。“你还想学下去吗?”英语老师直截了当地问。“我想。”我毫无选择地回答。“你能在几个月时间里赶上别的同学,考上大学?”他追问道。“我会的。给我一个月时间,若跟不上,我自己退学。”我立下了军令状。宿舍熄灯后,我轻手轻脚地披衣下床,悄悄带上门,在昏黄的路灯下看起英语书来。半夜过后,露水起了,天气骤然冷起来,只穿一件衬衣的我冻得瑟瑟发抖。我得找一个比较暖和的地方,最后我盯上了厕所。我前半夜在路灯下看英语,后半夜在厕所里度过。日子过得也潇洒,我的带着尿味的英语竟也有些起色。

2

一个月后,我的英语赶上去了。

令人兴奋和恐惧的七月初的大考之日到来了。

当考场门打开,走进突然变得昏暗的教室,我害怕自己会休克。试卷打开,飞快地扫视了一遍,感觉似曾相识,像是我的英语老师也参加出题似的。一题一题往下做,也很顺手,我心里平静了很多。接下来的汉译英和阅读理解难度比较大,我手上的铅笔也不听使唤起来,桌上、地上滴满了一摊汗水。“还有最后五分钟。”监考老师喊道。我抬头一看,窗外一片漆黑,狂风拍打着窗玻璃“砰砰”作响。五分钟后,我走出考场,满天满地又是火辣辣的阳光。

3

大约半个月后的一个清晨, 历史老师忽然冲到我家。“何奇恩,考取了。总分绍兴市第二名。”历史老师抱住我,显得比我还激动。“我正要去邮局给你公社打电话呢。”历史老师掉转自行车,带着我回到校园。

“后天就去绍兴参加英语口试,我们明天集训一天。”英语老师说。

“英语还要口试?” 我像是从梦中醒来一般。

“口试成绩不过,英语笔试和文科成绩再好也等于白搭。”英语老师一字一板地说。

我被安排在第二天口试。但我目睹了第一天参加口试考生的喜怒哀乐,我的精神又一次受到折磨。当天晚上,带队的英语老师把二十多个考生集中在一个临时教室里,挑灯恶补英语口语。我一句话也插不上,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听着别的考生练习口语。那是个无眠之夜,整个宿舍的考生都在练英语。

清晨起来,我头痛得似刀绞。掰着指头试了几次,我怎么连二十六个英语字母都背不全了。下一个应试者就是我,我的心一下揪到半空。考场门开了,我几步跨进去。一男一女的考官端坐在一张大桌子后,我没有看清他们的脸,冲着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但考官与考生之间用中文一问一答,像是一场中文口试。我正在纳闷,怀疑考官了解我的英语口语水平,不用英语问话,反正是一场失败的英语口试。男女考官悄悄地商量了几分钟后,男考官亮了亮嗓子对我说:“你的口试通过了,满分五分。”我恍若做梦一般,走出考场。对这个口试成绩,我始终缄默不言。连我自己也一直怀疑它的合法性。

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我连兴奋这种感觉都消失了。回到家,我又整天一身水一身泥地滚在田里割稻种稻。又是一个猛日头,当太阳爬到头顶时,父亲回家去取水。不到一刻钟时间,他提了一个大信封,兴冲冲地跑来。“奇恩,录取了。”父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过。我被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录取。真是万幸,再晚一年,考外语专业的考生,数学百分之百地要计入总分。

4

迎来了我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现在又陷入了新的苦恼。大学校园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充满浪漫情调,一个满身土气的农村青年在这个时髦的群体中是显得多么的格格不入。我再次陷入空前的孤独,比在农村放牛时更深的孤独。学英语的学生是整个校园中最新潮的,而我又是整个校园中最落伍的,不会跳舞,不会溜冰,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说英语,用北京话说就是一个大傻帽儿。

我又拿出了拼命的劲头,每天五点起床躲到学校广场的树林里去记英语单词、背英语文章。两年下来,整本《英汉词典》记得烂熟于心。积累了足够的英语单词后,我开始啃英语原著。这是一种最蠢的英语学习方法,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光能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但我没有任何办法。

学校的一位丁老师同样来自农村,是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高材生。得知我每月十八块钱的助学金一半用来吃饭,一半用来买书,他给我介绍了一份家教。

半年后,我用家教积攒起来的钱买了一台收录两用机。真是鸟枪换了炮,有了收录机,我听美国之音练习听力,我把自己说的录下音来与标准的美国音比较,我的口语和听力突飞猛进。

到了大学三年级,丁老师亲自教授英美文学课。由于我的词汇量大,读起英语名著来易如反掌。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作家的原著能一目十行。我成了系里的佼佼者。丁老师潜心栽培我,更把我引出校门,走向社会。

三年级第二学期,我开始兼任中国科学院夜大学的英语课。这门大学教师才能教的课,我教得得心应手,广受同学欢迎。到了周末,我又被邀请到石景山首都钢铁厂为科技专家上英语大课,我交了很多社会上的朋友。

5

英语要提高,学习固然重要,但只学不用,永远达不到高水平。当你准备好了,机会自然而然会来。后来,我又得到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当时外语系有个来自加州大学的美国社会学家,正在撰写一本题为《一百个中国人的一天》的书。他正在物色一名助手帮他采访北京各阶层的人,然后把采访资料译成英语。他花了半年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后来经人引荐,他找到了我。我们通力合作半年,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个项目。他对我的敬业和语言能力大为赞赏,并极力向系里的领导推荐我。

我留校两年后,加拿大在北师大设立了语言培训中心,培训中国留学生去加拿大。通过考试,我被抽调到语言中心和加拿大教师一起教英语。虽然两年后我们留学加拿大的计划由于1989年春天的学生事件而搁浅,我还是受到了一些欧美文化的熏陶。去不了加拿大,我就把目标对准了美国。我新婚妻子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我们积极准备考托福。然而我七月初参加的考试,到八月底还没有收到成绩单。一打听,原来我摆了大乌龙,我在取消本次考试的圈圈中打了叉,尽管我几乎得了满分,考试的成绩还是自动被取消。我用了整整两个月,国际长途打了不下十个,花了我几年的积蓄,最后总算恢复了成绩,但却错过了报名日期。好在东边不亮西边亮,那年年底我妻子去了美国。

到了第二年七月,我申请探亲去团聚。之后,在美国我开始申请双语教育硕士。我要去探究语言这种文化载体的奥秘和同一语言文化中的不同大众心理。我每周上三天课打四天工,每门功课都得全优,我还理论联系实际,一 篇《宫保鸡丁的启示》的论文,让我的硕士导师读得如醉如痴。“《宫保鸡丁的启示》这篇文章很有意思,语言学研究就得走出象牙塔,若是你更系统地研究语言学理论,你一定能在双语领域有所建树。”埃利斯老师说。我也当面向埃利斯表示要师从他读博士的愿望,但关键是经费。读硕士一般不会超过两年,打工挣学费还能将就。读博士短则五六年长则过十年,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谁都不敢冒这个险。埃利斯如实告诉我申请文科奖学金几率几乎为零,但他不介意为我写推荐信。

我硕士一毕业,世界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立即录取我为博士生,但因为高昂的学费,我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回到了母校,师从埃利斯。不过,关键还是学费。有一次我不经意从系主任的秘书那里听到一个消息:母校有个校长奖,每年只发给两个学生。全校四万多学生竞争,教育学院还从来没有学生得到过。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开始打听起申请的细节来。我的硕士成绩几乎是满分,现在关键是三封推荐信。埃利斯已经答应过,秘书能帮我疏通系主任,我必须弄到学院院长的推荐信。我与院长见了面,院长二话不说,当即给我写了推荐信,并以整个学院第一名的身份将我推荐。两个月后的一个中午,埃利斯从日本给我打电话:校长奖学金的名单刚刚宣布,我是两个得奖者之一,他连呼不可思议。

6

我只用两年时间以全优的成绩修完了所有必修课。接下来的博士论文才是考验文科学生的真功夫,尤其是有名望的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都卡得很紧,这就是所谓的名师出高徒。我吃透埃利斯最新的一项研究成果,这项成果在双语研究上有原子弹般的威力,我何不把这项成果发展成氢弹。做导师的最乐意弟子把自己的成果更发展一步,就像氢弹是从原子弹发展而来,或许威力比原子弹更强一些,但人们谈得更多的还是原子弹不是氢弹。我的那篇学期论文受到埃利斯的高度评价,他指出,如果更深入一步,用研究和数据来论证提出的问题,可以成为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

英语博士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晚清 英语 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267-01

一、晚清英语教科书研究的意义

中西文化相交流的最初,始自于晚清时期。而两种文化相交流之时,必然产生两种语言的相接触。研究晚清时期中国人学习英语所使用的教科书,无疑对我们了解当时中英两种语言相接触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晚清英语教科书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对于晚清英语教科书的研究可以说尚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目前尚无相关专著发表。目前仅有一篇博士论文论及清末民国时期的英语教科书,即吴驰的《由“文”到“语”——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研究》。但是,该博士论文的研究重点仍然在民国时期,对于清末时期中国的英语教科书发展历程,涉及的方面还很少,所收集到的文本还不够充分。

目前与本研究相关的成果一方面集中在对晚清教科书的研究;另一方面是有关晚清英语教学的研究。

1、有关晚清教科书研究的相关论著

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有些论著及博士论文涉及到晚清教科书研究领域。在这些研究中,有宏观论述的、整体性的论著,也有某一学科领域的教科书研究。王建军以近代化作为教科书研究的主线,其中一部分涉及到晚清时期的教科书发展历程,另一部分涉及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发展。毕苑以社会史和文化史作为研究支撑理论,展现了近代(包括晚清及民国时期)中国教科书发展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变迁。吴小鸥以教科书启蒙的视角,对晚清教科书的编写及使用情况作了细致的研究,等等。

在国外的研究中,有学者对晚清的英语教科书作了一定的研究,但涉及的内容不多。

可以看出,上述这些有关教教科书研究大多选取清末民初这段时间,对于属于清末这一时段的教科书研究少有提及。而对于晚清时期的英语教科书的研究,只在文章中能够找到片言只语,鲜有深度研究。

2、有关晚清英语教学研究的相关论著

对于晚清英语教学的研究,目前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学者有:付克李良佑;台湾学者苏精;顾卫星;周毅等。在这些论著的研究中,对中国晚清时期的英语教学情况做了较详实的考证,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英语学习情况。但是,对英语教学中的主体部分,即对于英语教科书的研究,有些著作涉及到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出版和使用情况,但对于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由于晚清英语教科书文本收集上的困难,部分著作还存在道听途说的现象。

但是,对于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做整体性、全局性的历时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仅有的为数不多的相关论文以外,尚未见到任何相关的专著。在这些论著中,周振鹤是晚清英语教科书研究的开拓者。而邹振环、吴义雄、黄兴涛等人则进一步推进了晚清英语教科书的深入研究。

周振鹤通过第一手珍贵文献,撰写了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奠定了晚清英语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基石,并成为后来者在这一领域做深入研究的引路人,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邹振环的一些论文,如《晚清同文馆外语教学与外语教科书的编纂》、《光绪皇帝的英语学习与进入清末宫廷的英语读本》、《十九世纪下半期上海的“英语热”与早期英语读本及其影响》等,具有学术研究上的指导意义。吴义雄的《“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黄兴涛的《的编撰与“西洋馆”问题》等多篇论文,也都是关于晚清时期中国英语教科书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

在国外学术界,对于晚清英语教学的研究多以晚清英语最早期的不规范形式——洋泾浜英语为研究重点。对晚清中国洋泾浜英语及其文本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中期,其代表人物有S.W.Williams等。国外早期学者对洋泾浜英语的研究,多属于猎奇性的描述。进入二十世纪中后期,对中国洋泾浜英语的研究则将其置于世界洋泾浜英语、克里奥语和世界语的大背景下、置于语言接触背景下,结合文化学、社会学、类型学、语言接触理论等,讨论中国洋泾浜英语的语言特质及其人文、社会的含义。这种既根植于本体又不限于本体的路径,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

结论:目前国内外对晚清中国英语教科书的研究趋势,可以说具有由广泛、宏大叙事转向具体而微的深入研究。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比如,由于客观原因,晚清英语教科书的资料散落在全国各处,资料的寻访与收集是此研究领域的一大难点。依赖二手材料难免出现研究不深人、或语焉不详、或以讹传讹等问题。另外,跨学科理论知识的素养不足,也成为研究晚清英语教科书的一大障碍。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断完善对此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驰,《由“文”到“语”——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2]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英语博士论文范文第10篇

一、

三、英国新闻传播学 教育 现状。

英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层面的教育,新闻学教育与传播学教育区别较明显,而且整个学科领域的教育总体上也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学位点,而各校又自有其特色。

(一)、 新闻传播学强调专业实践性。从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的区别角度来讲,英国新闻学教育领域的学位点,虽然提供宽厚的理论框架,但更加突出的是强化专业新闻实践。无论是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研究生教育中按媒介及其实务细分的专业方向设置,还是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 艺术 与设计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划分较宽的专业方向设置,均要求学生深入某种媒介领域进行大量练习。而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则侧重于传播学、文化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视角、争议点、研究方法等,以便为研究生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奠定宽广的理论基础。

(二)、新闻传播学教学要求严格。关于整个学科领域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位点,英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不仅有欧美较为常见的研究型、课程(教学)型之分,而且还有研究与课程(教学)型,而且对课程学习的数量要求非常高。就“research degrees”来说,不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点在时间分配上以研究为主,并对开题报告、研究项目和博士学位 论文 有严格的要求,要求博士论文达到8~10 万,并强调博士论文对于专业的独创性贡献,而且该专业的 哲学 硕士点(a 型)也要求学生聚焦于选定的研究领域并撰写4 万词的学位论文。而该专业属于教学型(“taughtprogrammes”)的硕士学位点,则要求研究生修满4 门课,撰写1 万词的学位论文。

上一篇:国内博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博士研究硕士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