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0:30:55

学校体育论文

学校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学校教学是以全体学生为实施教育对象,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教育的普遍规律。一方面,体育往往借助教育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具有一般教育理论和方法特点的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体育又以其自身的特点充实教育理论与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在学校教学中担负着同样的职责,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重视学生的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增强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精髓的理念。1.学校教学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要求学校教学是教师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并培养成为群众体育骨干,根据党的“十一”大、“十二”大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推动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进行一能多专的培养,不但要学好传统的学校体育知识、技能,而且还要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技能、技术学习,使之成为国家民族体育的专业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学校体育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终身健身教育,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体育教育,使学生成为国家社会的专业人才。2.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教学的战略重点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的传统体育运动形式,是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关心支持下,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1998年教育部在对全国高等学校专业进行调整时,在体育院校原有武术专业的基础上,重新设置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奠定了专业基础。从此以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发展起来,并一度成为体育研究的热点,从地方到全国性的民族体育运动会此起彼伏,已经逐渐形成了较正规的竞赛制度。使得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在体育教学中把民族体育作为学校教学的重点来抓,不但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且课余训练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进行长期训练,并成为学校的一张牌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二、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学尚存隐性冲突与脱节问题

国家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是很多项目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并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广泛性、娱乐健身和游戏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将成为推进学校教学特别是体育教学的一门课程,与学校体育协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从学校教学的实践来看,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由于受旧体制、旧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校教学计划中没有把民族体育列入体育教学中来,没有系统地传承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还缺乏对民族体育文化的系统教育,应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来加深民族文化的印象,使之得到传承与延续,让学生在喜欢民族体育的同时,来提升它的价值意义,在获取快乐的同时,得到身心健康,但是实践中要想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学中来还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1.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目标任务冲突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包括民族活动和传统活动中具有体育特点的项目,主要还是以区域性、民族性、健身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游戏性作为其特点。内容比较多,健身方法的选择因为条件、兴趣的不同而异,并无严格的划定。而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以运动技术、技能为主,但是内容上比较单一、枯燥、缺乏弹性。民族传统体育的目标任务是传承和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使广大民众在身体活动中,体验到一定程度的亲切感、归属感和欣慰感,带动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活。而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是:增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2.组织形式与实施途径冲突民族传统体育属于民间民俗体育,没有严格的组织约束,也没有固定的教师指导、时间安排、场地保证,也无固定的锻炼模式,以随意性、游戏性、娱乐性为其特点。而学校体育在教学、训练和竞赛等均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表演性、娱乐性为实施途径,或者是本民族的节日祭祀庆典活动进行传承活动。而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途径主要是体育教学、课外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实施主要通过课外体育锻炼进行,很多学校教学都没有民族传统课程。3.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针对性与覆盖面不够体育教学基本以老师教授体育技能为主,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多媒体教学、音像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尚未普遍采用,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学体育技能”或“锻炼身体”,却很少有人会想到教学过程中有民族精神教育的蕴意,学校体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大有可为,关键在于教师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民族精神内涵。而目前的体育课程不断在迎合社会上的新兴项目进行开课,而忽略了民族传统项目的设置。因此,在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上还大有潜力可挖。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实现对接

学校教学中的体育教学具备场地器材集中、人才集中以及健身锻炼技术、方法科学化的优势,若把民族体育运动中的很多项目的娱乐和游戏性参与到学校教学中来弥补学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就能达到双赢的目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实现对接的有效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更新教学理念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应进行改变或进行适当的调整,开设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将一些竞技类较强项目的难度、强度及规则进行适当调整,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还可以让学生多参加校外民间体育活动实践,从中体会到民间体育的娱乐性、健身性、群众性、广泛性和游戏性的特点,从直观上了解民族传统体育。2.培养专业人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普遍开展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的民族体育专业教师都是学校体育教师兼任,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因此水平较低。需要经过与专业指导人员交流,最好经过专人培训,提高专业指导水平,使民族传统体育从民间走向校园,并成为教师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并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服务。3.增加场地设施体育场地设施跟不上制约学校体育整体水平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基层学校、社区等严重匮乏。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来弥补农村中小学校以及社区健身运动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可缓解场地设施的匮乏,促进学校教学的开展。

四、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双赢”的策略。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中来能较好地解决民间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的问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缓解民族体育与学校教学的冲突,还可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加深其对民族体育锻炼方法科学性的认识。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学校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1)增强体能。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体能是将来从事劳动和技能服务的基础,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所以,职业学校的每节体育课都应该安排与职业相关的体能训练。(2)职业素质。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师应安排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赢得学生的认可:职业学校“好”课的最终评价标准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是教师服务的主要对象,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课有最直接的感受,学生的认可能够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当前,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大部分实行“选项”教学,体育教师的课如果得到学生的认可,这位体育教师的“名气”就大,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他的课。

2取得成绩——赢得体育同行的认可

取得成绩:就是体育教师在立足教学岗位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体育教学竞赛和体育运动竞赛。(1)坚持参加教学竞赛——争取外出学习机会,积极参加教学竞赛。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体育教学竞赛。培训和竞赛是教学业务提高的最佳手段,也只有参加培训和竞赛才可能促使自己研究教学业务。现在,职业学校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比较多,省、市、学校都会组织,特别是在教研组进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更是业务提高的难得机会。如果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能够参加教学竞赛那更是磨炼自己的好机会。江苏省教科院组织的“两课”评比,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是体育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水平的一个良好平台。因为在参赛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要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2)坚持带队训练——名体育教师不能够带好一支运动队,不是一个“名”教师。体育教师教育工作的另外一个主要任务是:做好运动队的训练工作。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做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原因是运动队训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有时候,短时间内的训练是出不了好成绩的。他们恰恰犯了训练学中的常识性错误,那就是训练学中要求的系统性、不间断性原则,对于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来讲,做训练工作确实是对他们考验,而只有经受过这种考验,才能够积累丰富的训练经验,取得更好的体育运动竞赛成绩。江苏省教育厅联合省体育局每年定期举办省职业学校篮球、健美操、田径等传统比赛。在参赛的过程中,是对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的一次全面的检验,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教师能够获得体育同行的认可和赞誉。赢得体育同行的认可:就是通过自己在教学竞赛和体育运动竞赛中脱颖而出,取得比体育同行更好地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把自己的参赛经验毫无保留的传递给自己的同行,并对体育同行的参赛起到指导作用,带领大家共同进步。

3读书写作——赢得专家的认可

赢得学生、体育同行的认可,是体育教师操作层面的,但是体育教师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实现由体育教学操作层面向体育教学理论层面这样一个质的飞跃。读书写作:这是实现质的飞跃的基本途径。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好当,但是当好一个有文化的体育教师难当。体育教师在文化学习上的“先天不足”,是阻碍体育教师实现质的飞跃的瓶颈,突破瓶颈的唯一方法是体育教师要坚持读书和写作。原因在于以下方面。首先,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来自于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但是,进入职业学校以后,面临着许多与普通教育不同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两课”评比中发现,许多的体育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明显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必须要更新,体育教师必须能够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就要多读书。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何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课题。遗憾的是:在第一、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中,我们都没有看到与体育教学相关的课题,甚至在市一级的课题申报中,也罕见体育相关课题。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经验体会,只有在不断的总结中,才会积累起来。因此,做一个“有文化”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学习善于总结,勤于笔耕,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在部级、省级刊物发表高质量的文章。最后,在职业教育领域,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建设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理论基本沿袭普通教育的理论,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教材由普通高校的人员编写,按照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编写,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专业的不同性,必然要求运动项目的不同性。因此,根据学生的专业开发体育教材是实现职业学校学生“增强职业体能、防止职业病”目标的必然趋势。赢得专家的认可:在由操作层面向理论层面转换的过程中。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要利用时机,大胆地向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自己的体育教学领域,针对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理论,职业教育体育教材编写等理论观点。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再由教师向名师的成长过程中,赢得多数学生的认可是最基本的,体育教师课堂面对众多的学生,“学生的口碑”是名师成长的引擎:赢得体育同行的认可是教师工作能力的有力证明,“同行的认可”是名师成长的助推器;赢得专家的认可是体育教师的升华,是一次质的飞跃。只要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同样能够成为江苏职业教育的“名师”。

学校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学校教育是人们传承、发展武术的桥梁,因此,要不断深化改革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

2.武术成为学校体育课主要内容的时代价值

2.1文化教育价值功能

国家主席在访问毛里求斯时说:“学习武术,一可以健身,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友谊。[3]”武术文化可以说已经升级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而武术中强调的最深的就是武德的重要性。“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这就要求习武者不仅要注重个人行为举止,做到谦和礼让、恭敬从命、好学上进、尊重师长,还要具备勤学苦练、学而不厌与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武术谚语中强调“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这充分体现出武术先辈们对武术传承人所提出的殷切希望,并力图在精神文化影响下形成武术习练者应具有的坚强的意志。在多年的艰苦训练和公平竞争中,学生逐渐会养成勇于吃苦、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当然,无论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来观赏武术表演还是自己参与习练,都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2.2强身健体的价值功能

武术套路运动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化,各种套路动作中都包含着屈伸、平衡、翻腾、跳跃、跌扑等锻炼身体各部位的功能,身体每一个部位都要参与运动。在武术习练的过程中,通过内在呼吸配合以及身体肢体的协调配合及积极参与,能够很好的加强人体肌肉力量,加大韧带的伸展性,增强关节运动能力,有效地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武术的习练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心肺系统功能,比较受人青睐的健身气功与太极拳等都具有很好的效果。武术也有对抗搏斗,里面包含的攻防技术练习及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对身体力量和心理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在搏斗中一定要讲究时机、距离,并学会主动进攻对方,以便得优势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抗击打能力、判断力和应变能力。因此,通过学校武术的教学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使学生受到壮内强外的健身效果和目的。

3.武术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发展普及的途径

3.1加强管理引导,树立武术道德典范

武德是尚武的基础与前提,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武德意识,挖掘武术文化价值,才能让更多人从思想上重视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遵守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之外,学校应加强对武术运动员的各项管理工作,约束个别不良武者的行为,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相对于学校中硬性的管理约束,武术教练要善于引导武术运动员崇尚良好的武术道德和修养,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3.2创办武术社团,开展武术交流赛

在学校成立武术协会或社团,邀请具有专业武术知识的教师指导,定期举行武术习练,可以增加习武爱好者的习练密度。武术社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学校课程中武术教学课时少及师资不足的问题。众所周知,体育运动的精彩主要是通过比赛来突出与体现,因比赛而更加精彩刺激,就好像我们的各种球类运动:足球杯、世界杯、篮球职业赛(NBA)等因为比赛使其产生了超越本生的无穷魅力和价值。因此,适当的举行一些校园武术交流比赛也是十分必要的。

3.3完善考核制度,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区域性差异,学校可以根据该地区的特点,逐步制定和完善符合学生特点与水平的武术等级标准。这样不但可以适当缩短与国家同类项目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有助于突出武术在我体育教学中所具有的独特性特征。“《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这本书编写目的明确,体例得当,体现了传统性和时代性[4]。”国家推行的段级标准经过深入考察与研究会得出的标准考核制度,本书设计技术难度适宜,技术要求规则规范合理的一部代表性与可行性都值得肯定的作品。当然,里面也有些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传承与生存环境。

3.4提高师资力量,重视师资水平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改进武术教学方法,提高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是改变武术课尴尬境遇的关键因素[5]。教师的培训更加不能放松,因为当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很快速的被点燃,所以我们可以定期邀请前辈和同门进校培训广大师生。可以办武术培训班,对体育教师进行专门理论和技能的交流与培训,使他们不断的改进和创新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动作技术。而各个地区也应抓住时机,坚持做到早起步、早计划,我们可以把武术内容放到中考和高中的会考内容当中,将更加有利于各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4.结语

将武术在学校体育课中开展起来,不但可以丰富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有益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不仅要传承武术在体育课程中作为重要内容的习俗,还要在传承中学会创新。不仅在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传承,更要发扬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武术的发展符合时展的潮流,它的发展需要依靠我们青年一代的传承与发扬。因此,我们要在注重技术学习和掌握的同时,加强传统文化思想教育,重视其文化和教育价值。

学校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国内学校体育长期以来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为片面的追求考试分数,体育被边缘化,甚至在有一些学校体育课被其它学科占用也时常发生,造成学生没有太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在课程安排上灵活性较差,学生参加体育项目的积极性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较差。

2、中外学校体育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2.1、国外学校体育教育模式

美国属于实行学校教育分权制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负主要责任,在美国不同地方依据各个州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实施,这样在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上不同,使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呈多元性和灵活性。美国的体育课内容设置非常细致,仅中学教学计划就有10大类,包含冒险运动、体能运动、水上运动、团队运动等60多项,跑步、游泳、网球等具有终身体育价值的项目占47.6%,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使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良好的氛围。日本学校体育教育体制由原来的高度中央集权发展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个体需要为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增进体质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日本学校倡导快乐体育,学生下午放学后大大小小的足球场都是踢球的孩子。据了解这种生活模式已经盛行日本全国,学生放学后的不同去向折射出一个国家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外有很多学校的在录取时要看3个指标:一是看学生参与学校运动队的情况,二是看社会责任服务时间,三是看SAT(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水平测试成绩,这个只要达标即可,由此可以看出体育的重要性。

2.2、国内学校体育教育模式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以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增强体质两者协调发展,并贯穿于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大纲的安排上运用综合分类的方法进行安排,但在教学内容上还是较单一,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增强体质,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但是不能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高校体育教育的模式主要采用了分层次型,选课型等,然而这些模式存在针对性不强,缺乏创新性等方面的不足。

3、中外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1、国外课程设置研究

国外大多数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比较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把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促进终身体育运动,从而促进儿童青少年在体质、精神、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其学校体育教育计划也是一种开放式的结构形式存在。美国的课程设置能够从学生的兴趣和要求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具有娱乐性,学生对教师的选择面也比较广。

3.2、国内课程设置研究

我国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长期以来都比较单一,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不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了兴趣。通过对中美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比较,发现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主要注重技术教学,忽视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缺乏体育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4、中外体育教学评价的比较分析

4.1、国外体育教学评价分析

体育教学评价通过对教学效果进行判断,保证教学活动向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美国主要通过运动技能和体能测试、书面测验、教师观察等手段,综合这些测验结果来决定学生的课程等级,体育教学评价强调根据努力程度而不是根据结果进行奖励,体育计划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一种伴随一生的体育活动方式,强调体育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以及体育习惯的养成。因此,肯定进步,奖励努力行为应是体育教学评价的追求目标。

4.2、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分析

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对评价结果比较看重,而对于评价过程不够重视,这与国外的体育教学评价具有差异性。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提出要改变评价过多强调选拔功能,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素质及改进教学的功能。评价应该更多关注过程,能够使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协调配合。

5、结论及建议

5.1、结论

我国学校体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下滑,儿童青少年身高低于日本、韩国,儿童的肥胖以及近视率不断上升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家庭方面看,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家长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对孩子要求很高,导致片面的追求考试分数,忽视了身体素质的锻炼;第二,从学校方面看,一些学校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导致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学校师资方面,许多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人才匮乏,体育设施器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常常出现“放羊式”教学现象。(2)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不完善。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较单一,在发展类型上虽然运用分层的教学模式,但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3)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不科学。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都是安排的必修课,学生的兴趣不高,自主选择性不强;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国外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发展学生的个性,选修课与必修课协调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爱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所以学校体育课程应该科学的进行设置。(4)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不合理。在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过程中,发现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对评价结果比较注重,而对于评价过程不够重视;与此相反国外发达国家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对评价的过程比较重视,而不会仅仅从评价结果这一单方面进行判断。

5.2、建议

通过比较发现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差异性,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健全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对于学校体育发展进程出现的问题,应该健全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体制。首先,不能够片面的强调学生的考试分数,让学校和家长认识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体育设施设备配置,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有了良好的师资力量才能够保证上课的质量,达到锻炼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科学安排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上应采用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能够喜欢体育,感受其带来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3)合理进行体育教学评价。在对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评价的过程,而不应该仅仅从评价的结果去判断,片面的追求评价结果也将会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进程产生影响,在评价过程做到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学校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1.1学校体育的现状

在重视升学率与就业率的今天,学校对于体育课程则采取“排而不上”的方式,许多学校都在学期课程编排时,把教学大纲要求的体育课时“合理”的安排到每个年级的课程当中,然而实际课程进行状况却令人担忧.同时,体育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无法在课程以及综合卫生保健方面授予学生正确、恰当的体育知识与体育健身方法,有些学校未配置专业的体育教师,由其他教师代教体育课程,这对于正确发展学校体育都是不利的.另外,相关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许多大纲上要求的体育课程项目却没有办法正常开展,教学资源分配不公平,地区差异明显.

1.2社会体育的现状

“社会体育”又被称为“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指的是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改善人际交往,提高健身技能”为目标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随意性、自主性、社会性”.

1.2.1体育锻炼的观念和意识相对淡薄

此次调查问卷问题设置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根据图中样本显示,我国0-75岁人口各个年龄段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都相对薄弱,其中以15岁以下的少年,以及30到60岁的中年及老年人,最为薄弱.目前我国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85%,其中女性体育人口占比为13.49%,男性体育人口占比为16.51%.导致我国体育人口较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群众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薄弱,不少人因为工作繁忙或是其他原因,体育锻炼严重缺乏.

1.2.2缺乏相关配套体育设施

社会体育是一种区别于学校体育的健身方式,它需要进行基础健身设施的投入建设,提供专门的体育场所,才能够为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1.2.3专业指导人员短缺

社会体育的正常进行以及其宣传推广都同学校体育一样,需要专业的体育指导员对群众的体育活动进行一些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使其能够在体育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正确开展体育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1.2.4缺乏宣传力度

从“全民健身”概念的提出开始,我国就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与推广,然而对于面积广袤、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全民宣传具有一定的难度.

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关系

2.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双效互动关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存在双效互动关系,建立“双效互动模式”主要表现在:在学校资源充分的情况下,学校体育资源的整体性开放,为社会体育提供相应的体育场所、设施以及体育指导员,使学校体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社会体育为学校体育提供外在发展平台,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延续,社会体育肩负着“全民健身”这一重要任务,走出学校的人们要想持续性的得到体育锻炼,就必须要参与“社会体育”运动,从而延续了学校体育.在二者的互动方式中,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多内容”的互动形式的联合.学校体育通过体育场所以及体育器材设施的开放,与社会体育建立相应的俱乐部、活动中心等,利用学校专业体育人才组织一些大中型民众健身娱乐活动,建立健全学校与社会相辅相成的体育健身平台与机制,增强学校体育的服务意识,加强“全民健身”思想的宣传,为大众体育的顺利与有效开展提供一个专业开放的平台,为增强全民体质,提高人民素养,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发展氛围与环境.

2.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内在联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两大主要体育形式,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

2.2.1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这种学习伴随一个人的儿童、少年、青少年、青年时期,学校体育也在整个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作为基础体育知识技能教授的场所,从儿童时期学生就开始进行相关体育课程的培训与学习,由此奠定了相应的体育活动基础.学校通过科学化、理论化、合理化的体育系统的构建,实现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持续性的体育课程的培训,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而在校期间学习的一系列的体育技能又为走进社会之后的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是学生对自身体育能力与技能构建的基础环节,是学生进入社会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

2.2.2社会体育是对学校体育成果的检验

其实质是学校体育为社会体育提供基础技能与知识,在日后的社会体育实践中,学生是否能正常运用学校体育中学习到的体育技能,以及是否能够融合到社会体育中,都是检验学校体育成果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体育要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结合,保证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够为社会体育的有效进行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保障。

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措施

3.1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体育内容上的相互渗透

学校体育的教学核心就是结合大纲要求,制定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体育教学课程和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学生体育素质能力”为核心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参考社会体育的要求,以社会体育为导向,培养具体性的人才,要具有民族特色,体育教学的进行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使学生树立终身健身的基本思想,使其进入社会后,仍然有意识的去进行社会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发展.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内容上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指的是从学校体育教学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另一方面从社会体育方面出发,社会体育的发展又能够为学校体育提供导向作用.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社会体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社会体育目标与学校体育目标之间存在根本一致性,学校精心选择课程项目,体现科学化、服务化、人性化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全面身心健康的培养,重视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为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促进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

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大院校来进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融合的一大表现就是学校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体育人才,为社会体育的有效顺利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必然能够推动社会体育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等发展.目前就我国来说,许多高校都在专业上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了大批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一批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新颖以及教学特点鲜明、团队协作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教师人才队伍.社会体育还为学校体育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如:“健身教练”、“私人教练”等职业,这些体育人才日后就业方向大部分是社会体育中关于健身的一些方向,这就为学校体育人才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专业的人才队伍.两者之间互动发展,互相融合,为各自的发展提供了相对适应的广阔发展平台.

3.3加强与拉动外界力量的参与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并不仅仅是两方面的问题,更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加强外界力量的参与.政府要重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作用关系,做好外部协调,对两者之间发展的相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研究,一些重点内容要制定相应的法制法规来进行制约和平衡,从国家与法制层面落实“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融合”这一重大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的具体实施是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系统,在借助政府力量的基础上,全民参与,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全社会、全民族参与的体育活动,树立全民终身体育的思想.

3.4转变教学理念,适应社会体育发展需求

学校体育要以社会体育需求为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创立新型开放式教学模式,将社会体育积极、科学、健康、合理的内容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社会体育内容进行接触和更好地理解.其次,学校体育在进行社会体育教学系统构建时,一定要以社会体育为向导,充分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要以社会体育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建立起有效性、普适性与实用性相互结合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与新模式.

3.5设施设备资源共享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学校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为各院校配置了相应的体育器材与设施,给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相应的体育器材设施保障.同时,学校体育教学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人力资源与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学校体育设施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适时、适量的向公众开放,为社会体育活动提供场所与器材,在人才与设施上实现资源共享.

4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4.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故社会体育也有了较为迅猛的发展.然而社会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与学校体育的有机融合,只有借助学校体育的广阔发展平台,深入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传播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基础体育技能的必要性,才能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4.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促进体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将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进行有机优化与融合.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因此,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资源共享成为目前我国体育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校体育由于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在资金与教师队伍方面资源相对充裕,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如能进行资源共享、有机融合,在软硬件设施上综合优化与整合,既能使学校体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又能使社会体育最大限度的“继承”学校体育的优良传统,从而促进双方各方面的融合与互补性发展.

4.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完美结合,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社会发展与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终身体育的思想必然成为全民健身的主流思想,而学校与社会这两个最大的体育承载平台,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学校体育是基础,社会体育是延续,二者之间在新世纪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优化整合与有机结合,首先,能够使学校体育得以延续和发展,其次,能够使社会体育得到相应的资源与师资等技术保障,二者的完美结合为终身体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支撑.因此,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完美结合,是终身体育形成的必要前提条件.

5结论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想使“全民健身”的目标得以实现,以及树立起“终身健身”的观念,就要把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融合起来.社会体育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学校体育以社会体育的需求为发展导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体育人才,从而为全社会体育发展事业作出贡献,促进人民身心健康。

学校体育论文范文第6篇

体育课程设置“轻向化”的内涵及意义

本研究主张弱化以往高校体育课程的竞技因素,建议对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进行过渡性改造,同时引入“轻体育”项目,以满足学生锻炼的个性需求、激发上课的兴趣、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本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解决得好会对高校体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尤其在突破高校体育改革瓶颈、确保毕业生与社会顺利接轨、促进课堂教学更加和谐、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视阈下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轻向化”发展构想

(一)改造原有体育课程体系,实现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软式化”过渡竞技运动项目“软式化”,就是通过主动的变革来适当降低竞争性、提高趣味性,使运动项目最终成为具有广泛流行地域和众多直接参与活动人口的、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并具有广泛社会适应性的运动文化方式[2]。对渤海大学原有“专项式”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造,将已经开设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八个运动项目,分别采用项目自身改造和改造、项目之间相互渗透和交融等途径,在保持原有项目竞技性的同时,朝着轻松化、简单化和普及型的方向发展,实现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的“软式化”过渡。

引入“以人为本”、“终身体育”课程理念传统体育课程是在完成“三基”课程目标基础上,进行竞技体育项目技能的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多以单一运动项目为主,未能将“终身体育”思想贯彻到位。本课题建议在体育课程中开设休闲体育和“轻体育”项目,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降低运动项目难度,增加学生参与运动的机会,实施“因人而异”的考核标准,实现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课程理念。

学校体育论文范文第7篇

1.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指导思想: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及健康第一,培养学生个性,提高体育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练及互帮,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学目标:丰富体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操作程序: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上课教师进行分层学习,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项特长,自安排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在评价方面:结合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两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助。教学条件:由于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需要有充足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同时,也要求学生的学习积极和主动性较高,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综上所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根据的体育兴趣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比较宽广的选择空间,提高了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学习新的体育知识、技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分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学习,使全部学生都有所进步,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

2.云南省普通高校全面实施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遇到的主要问题

2.1学生体育基础较差

由于云南实行应试教育,在中学时期,学生的学习比较紧张,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因此,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的体育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缺乏专项体育技能,根本没有参加过健美操、网球等体育运动,所以,在选择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时比较迷惘。

2.2场地器材短缺

因为高校采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需要开设很多体育项目,需要大量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而根据相关调查可知,云南省有一大部分的体育院校不能达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需求,没有专门的体育场地和设施进行体育教学,从而影响了俱乐部教学的开展,降低了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2.3师资力量缺乏

云南省的约有44%的普通高校不能达到合格的体育教学师生比,大多数体育教师只拥有1-2项的体育技能,因此,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不能满足师资要求。教师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项目的自主选择要求,很难周全的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除此之外,教师的年龄偏大,知识的陈旧,也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综上所述,实际存在的这些客观问题影响了云南省普通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由于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高校的整体体育教学条件需要慢慢改善,但是为了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的培养社会人才,需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针对性的采用俱乐部教学形式,思考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

3.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的思考

3.1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引进“健身运动处方”理念

由于大学生的体育基础较差,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为了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需要改变学生的体育理念。“健身运动处方”理念是一种新兴的体育理念,主要对学生的健身计划的制定、健身方式的选择、健身项目的多样性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过程如下:健康诊断、测定体力、明确锻炼目标、选择体育项目、制定运动处方、实施锻炼。对学生的健康诊断之后,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终提高身体素质。

3.2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由于云南省很多高校缺乏体育教师,不能全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因此根据学校的具体体育教学情况选择部分运动项目应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比如学校的篮球体育教师人数较多,体育设施和场地充足,能够满足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则篮球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能力。教学内容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采用健身运动处方,让他们进行科学体育锻炼。

3.3教学内容具有长效性

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要有长效性,选择一些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和体育知识,1-2项体育技能。贯彻终身体育理念,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

4.结束语

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发展和实施,是高校体育改革到一定阶段的成果,符合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贯彻终身体育意识,对将来社会体育活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云南省应该加大体育教学经费投入,建设专业的体育俱乐部教学场地,完善体育设施,提高体育教师人数,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学校体育论文范文第8篇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笔者认为这里的素质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专业素质和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是对任何教师最起码的要求,是一个教师实施本学科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先进的教学概念,并不断与时俱进,熟悉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体质和心理特点,能够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品德素质是对教师个人品德方面的要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任何教师都要在品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人生榜样。为此,我们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始终能够把对学生的爱放在心上,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从提高学生素质,为了学生发展的高度着想,做品德高尚的教师,做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教师。为了提高素质,我们必须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比如,通过网络了解国内体育教学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实践,多和同行交流,多听同行的课,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提升的机会,等等。同时在生活中,注重品德修养的锤炼,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素质

1.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即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这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中,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比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前的迅速集结训练,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比如,通过一些集体科目的练习(篮球、足球、排球、接力赛等),培养学生善于合作、顾全大局、服从集体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再如,通过一些竞技性科目的练习,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正当竞争、勇于争胜的个性品质。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言传身教起到表率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2.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只有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持久动力。对体育学科的教学来讲,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才能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兴趣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比如,我们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3.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为,衡量一个人健康与否的标准,既包括身体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学校体育教学在强健学生体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教学中,我们不应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重视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比如,在篮球运动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的观念。在篮球比赛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勇于争胜的良好品质。在比赛中,要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课堂教学是核心,课外体育活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强化体育课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除了周一上午课间进行升旗仪式外,其余的上午课间和下午大课间都要跑操。在跑操过程中,我们可以检验各班学生能否做到迅速集结、团结一致,步调整齐,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检验各班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组成各种体育运动队,像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等,对有特长的学生集中训练,运动队员必须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另外,体育教师经常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一些小型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我们学校每年在春季(五一前后)和秋季(十一前后)举行两次运动会,已经形成惯例。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课外体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强化体育教学效果,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培养未来合格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这一趋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质和品德素质,千方百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顺利完成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而努力奋斗。

学校体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不难发现,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体育课一直是学生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学生喜欢体育课并非是体育教师教学好于其他科目的原因所致,而是由于体育自身得到健身娱乐功能吸引着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但目前学校体育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体育教师存在言语粗暴、过于严厉甚至要求苛刻的现象,特别是一些缺少教学经验,年轻的教师,当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领会教师所教的动作技术时,教师就会觉得是因为学生太笨,得出朽木不可雕的结论,然后大发脾气的情况,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究其原因是缺乏对学生的关爱,这是与后现代教育思想严重背离的。另外,当前体育教学还存在机械式的教学,为了教授技术动作而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灌输,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学生逐渐对体育课感觉越来越无聊,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反对长期以来被中外教育领域看作是现代课程“圣经”的泰勒式的“机械课程论”,这种机械教育视学生为机器,把教育作为一个机械的过程。即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学习的好已坏仅仅是凭借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多少来评判,而容易忽视额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在后现代主义观点的审视下显得机械、简单、刻板、僵硬的特点。学校体育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其次,还存在强迫式体育运动情况,参与体育不是来自于学生内心的情趣所致,而是一种强迫,家长强迫孩子运动、老师强迫学生运动。体育运动变成了学生负担,体育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而恰恰相反是无休止的烦躁与痛苦,这样的一种被迫运动状态如何能使身心得到锻炼,最多也不过是及格万岁罢了,“其结果是学习对学生不是一种快乐,而是一种苦役;不是灵性的滋养,而是精神的荒芜”正如美国教育家卡伯莱早在1916年一针见血指出,“我们的学校在一定意义上是工厂,学生在其中作为原材料将被制成产品以满足生活各式各样的需求。后现代教育思维认为,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不是机器,不是制造社会工程的零件。学习、考试都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活出生命,活出尊严,活得快乐,活得舒展;而不是活得机械,活得萎缩,活得憋屈,活得痛苦。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教育是把学生引向‘活’路,而不是用无生命的知识积压他们本来存有的创造空间,把他们逼上死路。”

2.后现代教育观点给学校体育的启示

2.1体育课应重视身心合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教育

体育教师应懂得视学生的身心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反对分裂学生的身心。我们面前的学生不是身心分离的,而是身心一体的,他们是“整合成一体的人的存在。”因此,整合教育强调对学生身体的重视,强调学生身心愉悦对学习的重要性。因为人的身心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在怀特海看来,“当教师进入课堂的时候,他首先要做的第一件是使他的班级的学生在那儿高兴。

2.2注重学生的运动参与与感受

运动应该是一种宣泄,一种释放,或者说是一种享受,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能够体会这种参与的良好感受要比学生被迫的学到一点点技能要重要的多。在我看来,参与的热情和感受的获得要比技能本身重要,有些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在学校有机会学习,但是在课程结束不久,由于疏于练习和缺少参与的条件和机会,他们就会迅速的忘掉学习过的动作技术,而当时获得的感受是很久甚至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学校、家长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各级学校、家长、甚至全社会对于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关注不够,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机会也是少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之下,美国很多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都会把学生的体育特长、体育参与等情况作为一项指标来综合考核学生是否能被入取的标准。

2.4体育教学要更多地接触自然

后现代主义教育主张接近自然,感受自然、融于自然,而并非是现代工业提倡的征服自然,因为自然是无法征服的,它有着自身的规律,试图征服它滥用它必然会带来一些不可估量的后果,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正在遭受西方国家几十年前曾经遭受过的征服自然留下的后果,特别是近两年来的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就是最好的例子。体育课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学校可以利用本校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等有力条件开设和自然界联系紧密的体育项目课程,“靠山开山,靠水开水,”比如离山区较近的学校可以开设爬山、户外越野等项目,接近湖海的可以开设划艇、游泳潜水甚至冲浪等项目。

学校体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更新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校对学生的在校纪律要求非常严格。我们这里的中学要求每学年七年级的新生都要接受为期一周正规的军训。学校非常重视对每个学生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和国防观念的教育,而且要求全体体育教师参加训练,要求向军人学习,将军人的作风带入体育课中。军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队列队形练习,通过军训教育,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确实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军训结束后,学校还要求将这一训练成果在体育课上加以巩固,进行强化训练。这样一来,七年级一学期的体育课的内容就是队列操练,另外还教了一套新广播操。因为按照惯例,来年的五月中旬学校要组织大型会操比赛,当然包括队形队列,体育课就不得不练了,练得笔者所教七年级学生对他们原本期待的体育课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几乎要罢课了。我认为体育课并不排斥队形队列练习,但不能单一,一节课三五分钟足矣。同时我也认为体育课还是应有一定的严肃性、规范性,但不能要求统一的模式,更不能长时间重复单调乏味的练习。体育课应注重生动活泼、注重情趣。生动活泼是情感的宣泄,是学生的天性使然。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够紧张了,应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渴望的“欢乐课”。

二“、孩子一点不像孩子了”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次,荷兰首相来华访问,中方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当时天空飘着雨丝,贵宾车队抵达某幼儿园门口时,只见门口两边齐刷刷的两队小朋友一律笔直地站着,见首相夫人下车,便全部有节奏地挥舞着手中的花,异口同声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贵宾参观室外活动课时,孩子们个个站得纹丝不动,双手放在背后,稚气的脸上表情非常严肃。回国后,首相夫人对中国大使说,孩子们失去了天真烂漫,一点儿也不像孩子了。这种情形,在一些中小学里同样存在。为什么我们没有那种强烈的不受呢?是她过于敏感,还是我们的头脑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浸泡得太久太深呢?

三、学生需要纪律约束,但不能过分

体育课中队形队列操练,的确对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有帮助,但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中小学,对学生的在校纪律要求得太严、太紧,规矩也太多。上课时,手要怎么放,举手举哪只,眼睛看哪里,都有不成文的要求。有的老师上课时,不允许有一个学生做小动作,不允许学生有一丁点儿超常的表现。有的学校如果有活动或外校老师来听课,就要求学生统一服装、统一行动、统一姿势。到中小学去,如果稍留意一下就可发现,许多学校作为校风班规贴在墙上的几个大字,其中往往有“守纪”二字。而我们体育课中的队形队列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守纪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我认为,学校需要一定的纪律,学生也需要一定的纪律约束,体育课中也同样要有纪律性,但过分地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针对目前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切实发挥体育课应有的功用。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各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塑性,系统规范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身体形态,还可以使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还可以让他们从中获取一些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为今后的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2)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家庭孩子普遍较少,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得一些孩子存在着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诚然,青少年学生要想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需要多种因素。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学校体育课有独特的作用。如何面对挫折与困难,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如何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得与失,这一切行为在体育课中都会得到体现,这种知识、技能和情感的高度统一,也正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特征。(3)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组织性,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平等竞争的意识,促进大脑发育,能更有效地开发右脑,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此外,体育是劲、力、健美的高度统一,体育课中的形态美、动作美等都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总之,学校体育要摆脱以往应试教育一味追求升学率和分数的束缚,发挥体育育人的独特作用,避免如队列队形训练等单调乏味的单一内容。要丰富体育课内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和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终身体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体育活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