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3-02-21 02:21:16

学校发展战略

学校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学校发展战略 差异化战略 品牌战略

学校的发展战略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所学校的发展方向都会不经意间受到学校自身发展战略的引导。尽管这样,我们不能说每所学校都有清楚明了的学校发展战略。有的学校发展战略清晰明了,并能够根据发展战略的需求选择教育资源,依据学校发展战略指导学校整体工作。相反,有的学校发展战略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使学校在愿景与使命指导下建立起长短期目标结合、遍及学校各个层次的整体发展战略,增强学校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的竞争优势,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1]

一、相关概念

1.战略

战略是指在军事或政治对抗条件下,克敌制胜的谋略、智慧和艺术。在管理学领域,战略具有五种涵义:(1)战略是一种统一、综合和相互连接的计划,目的是保证企业或组织的基本目标的实现;(2)战略是一种针对具体竞争对手的策略或手法;(3)战略是一种行动的方式或模式;(4)战略是一种定位;(5)战略是一种期望或看法。

2.学校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指从战略的高度,运用决策与计划、组织与指挥、控制与激励等职能,对解决关系到企业长远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进行管理。[2]学校的战略管理也可以参照此定义来理解。因为从经济意义上讲,所有学校都是一个经济实体,或者说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公司”,学校作为“公司”,提供的服务就是教育。

3.学校发展战略

学校发展战略是学校为了形成和维持竞争优势,谋求长期生存与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对学校的主要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手段和实施步骤等方面的系统性的总体谋划。[3]

二、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在企业界应用比较广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differentiation strategy)也称别具一格战略、差别化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企业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

学校的差异化战略是指在学校这个系统中,将客户所需要的一种或几种特性作为自己的特色,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也可以将学校的差异化战略理解为学校的特色建设。

1.学校竞争差异化战略的途径

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中学校怎样实施差异化战略呢?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增强自身的竞争性。

(1)培养产出(毕业生)的差异性

学校可以在以往积累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改革与创新,设置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非本校毕业生没有的个性特征。如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将书法作为学校的第一特色来抓,对于书法的学习不管是硬件、软件、环境,学校都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争取使每一位莲花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能写出一手好字。

(2)学校服务的差异化

学校通过各种手段向社会宣传自己,同时为即将入校的新生、在校生、应届毕业生与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在社会上塑造起良好的形象,如苏州觅渡中学。苏州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多,为了给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学习的机会,学校办了“成功班”,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

(3)学校人事的差异化

学校可以培养、聘用具有竞争优势的员工,聘用在本专业领域有知名度的教师、学科带头人,同时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用人制度,以此达到吸引人才、管好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如苏州中学是苏州地区最好的高中,学校共有251名教师,其中高级教师占4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名,有省级特级教师22名。这么多优秀的教师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为苏州中学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4)学校形象的差异化

学校在宣传自身的时候将名称、标识、校训、环境、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作为重点,在考生与家长心中树立起与众不同的形象,培养考生与家长对学校品牌的忠诚,使学校具有更大的优势。如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全心享受品质教育,为人生奠基”,校园文化丰富,主要有礼仪规范教育、家族文化建设、综合实践体验、扬长社团活动、校园节日文化、国际交流项目。这些与众不同的特色使得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在家长心目中具有良好的形象,许多家长通过各种渠道希望能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

2.学校处理风险不当的后果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适合采用差异化战略的,学校实施差异化战略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对于这些风险如果处理得当将大大地促进学校的发展,但是如果不能恰当地处理好势必会阻碍学校的发展。

(1)可能失去部分生源

学校如果借着实施差异化战略后具有的学校特色提高对报考学生的要求,提高收费标准,使学校与其他学校在收费上拉开差距,这时有些经济条件不是太富裕的家长为了节省费用,就会放弃对取得差异化战略成果的学校的考虑,转向其他合适的学校,这样学校就会失去部分生源。

(2)用户对差异需求的减弱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用户对学校提供的服务的特征和差别体会不明显时,就会忽视差异的存在;

(3)过度差异化。

学校过度追求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差异化,而忽视了学校其他方面的建设,最后使得学校的发展停滞不前。

三、品牌战略

品牌是目标消费者及公众对于某一特定事物心理的p生理的p综合性的肯定性感受和评价的结晶物。人和风景、艺术家、企业、产品、商标等,都可以发展成为品牌对应物。

所谓品牌战略就是公司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品牌战略的内容包括品牌化决策、品牌模式选择、品牌识别界定、品牌延伸规划、品牌管理规划与品牌远景设立六个方面的内容。品牌战略是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产物,近年来,一些意识超前的企业纷纷运用品牌战略的利器,取得了竞争优势并逐渐发展壮大。

学校品牌战略的概念可以参照上面品牌战略的定义去理解,因为作为经济体的学校也可以看作公司。学校品牌战略的本质是塑造出学校的核心专长,从而确保学校的长远发展。

苏州市实验小学是中国近代建立最早的实施现代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的示范实验小学。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继承育人为本的治校传统,坚持科研先导、科研兴校,进行学制、课程、教材、学法、评价和管理的综合改革和创新,做到了五项率先:率先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并取得成功;率先建立了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率先建立了小学教育集团;率先进行了教育质量管理认证并出版专著;率先在国外联合办学。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了省级德育先进单位、教科研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获得江苏省模范小学、江苏省实验小学等荣誉称号;被命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实验学校、江苏省小学校长培训点,还被列为中国名校。

学校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发展战略规划;认识;方法

相对城市规划、区域规划而言,它是很小的规划,但它却具有全部规划的内涵;相对单体建筑设计而言,它是较广泛的单体建筑群的设计,要求对各种类型的建筑均比较熟悉。所以,要求我们具有更多广博的学识、更多丰厚的功底,更结合实际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创作更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校园。

1 对发展战略规划内涵的基本认识

(1)战略指导思想是规定学校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制订和实施发展规划的首要条件。正确的指导思想要能够充分反映国家、地方和学校自身的利益与要求,能够与国家和地方的教育发展指导思想相结合。每个学校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都是不同的;一个学校在不同的时间段也会有不同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战略指导思想是认定战略目标、战略重心、战略部署与对策和战略保障的根本依据。

(2)战略目标就是在学校的一个很长时期内全局性的发展奋斗目标,在规定发展战略规划中居于首要地位,是整个发展战略计划的核心。战略目标要有具体的时间、确定的内涵和可以计量的成果。它包括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还包括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全面进步。正确确定战略目标事关整个发展规划制定的成败。战略目标要符合学校实际,这对动员教职员工努力实现发展战略以及能否实现发展战略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确定发展目标,要注重目标间的相互衔接,做到三个统一,即先进性与可行性的统一,系统性与多重性的统一,定性与定量的统一。

(3)如果战略重点选择不当,即便制定的战略目标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也很难顺利实现。高等农业院校一般应选择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重要标志,而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人才来支撑,如此才能有一流的科研和教学,才能培养一流的学生。

(4)必须要有相应的条件作保障就是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对策的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难度大而艰巨的工作,它普及到思想观念的更新,人、财、物资源的重组和优化,以及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保障条件的构建,虽然是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的最后一环,但直接影响到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战略保障条件,要以实现战略目标为出发点,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的实际问题。

2 建筑规划设计理念的新认识

(1)突出营建“绿色校园”的原则。这是现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在1998年正式提出的:“绿色校园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一个精心规划的生态园林景观遍布的园区”。因此清华大学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将分阶段实施校园绿化工程,重点要建设好4条绿化带,4块绿地,10个庭院,10个花园及周边防护林带;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对校园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采用环境无害化技术治理校园。现在已初见成效,校园环境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2)为了保护校园的环境,保留一些珍贵的土地供后人发展,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不提高密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向空中与地下发展建设,是一个较好的对策。在保证日照和各种重要的建筑间距要求的前提下,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均建设5~6层是合适的;学校行政楼、科研楼、培训中心等建成十几层的小高层建筑,以逐渐取代2~3层的低矮建筑,也是切实可行的,这样既节约了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可将更多的空间留给校园环境的营建,何乐而不为?

(3)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的就是.内向型校园的传统功能分区,现在出现了如下现象:生活区淡化,教师住宅区面向社会走商品化道路;科技园区强化,成为校园内功能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景观区突出,形成了校内公园;后勤服务区分散,校园配套服务设施社会化的现象。校园规划要与之适应,不断探索新路子。

(4)高校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计算中心、办公楼的建筑设计,均有可能探讨与实现。优点是可以创造灵活性、适应性强的建筑空间,结构合理、经济性强、施工方便、有利持续发展。高校图书馆与实验室已有成功的经验,如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在国内首先迈出了模数式图书馆的第一步,得到图书馆界及建筑界共同的好评。

3 学校发展规划的方法

(1)对规划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有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与其花费那么多精力搞规划,不如把力气用在“现实”工作中。这种所谓的“苦干、实干”,极易使学校步入盲目实践的境地,也不可能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观念所表达的就是学校管理者对规划的功能缺乏科学、完整的认识和本身教育理论素养的不足。

(2)学校发展规划应是学校管理者集全员之智慧,积极寻找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预测学校发展前景,主动提出实现目标优化所需的计划、方法和途径的一个自主且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但是囿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或工作惰性,有的学校管理者在发展规划的制订上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设计,或是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区域性、纲要性规划变通照抄,或是把其他学校的发展规划变相换脸,使发展规划形同虚设,缺乏实际意义。有的学校管理者虽然在发展规划上也经过一番斟酌,但由于既未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研究,也未经过各方专家的多重论证。

(3)有些学校之所以对自身发展定位不准确,先是对自身的发展现状认识不清、分析不透,既没有明确的量化分析,又未进行足够的质的研究;其次是对发展规划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校组织系统内部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学校内外环境影响的交互性等认识不足,在决策上偏好于支持性信息,且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最后是对区域间的教育基础、经济水平、人口、地理等方面的差异性认识不够,或是把研究的视域仅仅局限于本校,或是脱离学校实际的资源条件、办学的基本规律,一味地强调规模而无视其他因素。

(4)大部分学校管理者虽已意识到发展规划需要通过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资金的落实和正常周转等予以保障,但常常忽视对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全程监控和再评估。学校发展规划不仅要注重静态的规划结果,更要关注动态的规划及其实施过程。学校要借助回溯性再评估来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实现信息的循环反馈,以便及时有效地修正、调整工作目标。

4 结 语

战略目标是对学区实现其使命和实践其信仰所必须要达成的最终结果的描述,这种最终结果应当是具体的和可度量的。有的研究者警告说,在规划中,必须明确地区分手段和目的。太常见的情况是,我们以手段(如,实行班内分层教学)而不是以目的(提高教学效益,改善学生成绩)来表达目标,从而造成混淆。实际上,如果要达成提高教学效益和改善学生成绩的目标,还有其他更多手段,实行班内分层教学未必就是最好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广州市规划局等.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的探索与实践.城市规划,2001(3)5~11.

[2]赵燕箐.探索新的范型: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2001(3)38~53.

[3]张兵.关于“概念规划”方法的初步研究――以“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实践为例.城市规划,2001(3)53~57.

学校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育人;育分;学校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3-0049-03

自担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校长伊始,萦绕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问题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子?根据学校的实际能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由此确定了“育人”与“育分”有机整合的学校发展战略。对“育人”这个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了特色定位,即培养具有“真、善、美”品格全面发展的学生:对“育分”做了具有时代内涵的诠释: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提高教育质量。在办学的实践中,我校把学校的发展战略细化为具体的措施条款,扎扎实实地推进。

一、育人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教育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按照教育的规律,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拓创新,形成了“求是唯真,崇文扬善,创新臻美”的办学理念,即培养具有“真、善、美”品格全面发展的学生。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开始确定的教育目标是“成人”,以后又把培养目标提高到“君子”,退能独善其身,进能兼济天下,就是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才能,然后再热心服务于社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就为我校“育人”教育指明了方向。

2.全方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我校立足学校实际,整合教育资源,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创建自主学校文化,形成自主学校文化力,推动“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素质是由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木板”组成,人的发展是由这几块“木板”的长度决定的,其中的短板最为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我校采取多项措施。

一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就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达成“先成人,后成才”的共识,充分认识到培养的学生只要思想品德好,就能通过开发非智力因素使之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由此我校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第一,发挥榜样的作用,不仅利用古今中外名人的高风亮节作教育的素材,更注重发掘身边的榜样,增强亲近感,产生实效性。第二,进行情境式教育,组织学生深入工厂、深入农村、深入社会,用鲜活的实例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增强体验,加深感悟,入脑内化。第三,进行感恩教育,督促学生为父母、老师、同学、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做好事,在行为上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

二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居于基础地位,身体素质不好则其他素质无从谈起。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校严格执行江苏省“五严”规定和苏州市“三项”要求,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严禁节假日补课。体育组除开展正常的体育课教学外,还坚持组织开展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每学期举行体育运动会,进行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踢毽子、越野跑等专项比赛。卫生室每天做好学生的晨检,加强疾病的防控。食堂不仅搞好学生就餐的环境卫生,更把好食品的采购关,保证饭菜的质量和安全。总务处认真做好服务工作,教学设备、教室门窗、灯光的维护与保养、宿舍的设施等全都要做好。多管齐下保证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早在20世纪中期。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身体、精神及社会生活中的完美状态。现在的研究表明,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强和行为符合规范。在正确的健康观的指导下,我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德育处管理,由专兼职心理教师组成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与偏差,还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更高、更快地发展。我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促其感悟。我校还聘请心理学专家到校开讲座,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此外,我校更加注意加强对班主任的心理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班级管理的日常工作中。

二、育分

一提到分数,有人往往想到应试教育。其实,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单纯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危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基于此,我校深化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开创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1.造就优质教师群体

办好一所学校,教师是关键。我校对教师的培养注重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形成了人文性、规范性、创新性的体制机制。第一,评价促发展。对教师的评价不仅看教学成绩,更看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价重在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第二,规范培养,层层推进。我校把教师群体划分为工作1-3年的新教师、4-6年的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四个群体,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适当的培养措施。第三,走出去,请进来。学校每年都派出大批教师到外地听课,参加学术交流,出国进修,学习校外的先进经验。同时,聘请了苏州市教科院、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央教科所的专家来我校讲学,参加听评课活动,进而对我校的课堂教学诊断把脉,建立起我校“大师与一线教师进行对话、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对接”的教师培训机制,为我校打造优质教师团队、开展优质教育提供了保障。

2.打造自主、智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我校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全力打造自主智慧课堂。自主智慧课堂,指教师自主智慧的教和学生自主智慧的学的有机整合,把课前预设、课中体验生成、课后激励评价统一起来,以个性、民主、活力、和谐、思维为主要特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为打造自主智慧课堂,我校采取的措施有三。

第一,集体备课制度化。即发挥教师个人和备课组两方面的积极性,既对教学问题深入研讨,又突出教师个人特色。第二,课堂教学情境化。即营造一个宽松、民主、问题化的课堂氛围。没有这个氛围,就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思考、讨论。余文森教授指出:“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课堂教学情境的核心,一个是“情”,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是“境”,它是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相关背景。情境化教学为我校自主智慧课堂的打造提供了空间。第三,课堂教学评价激励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促进“两个发展”: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着以评促发展的原则,学校制订了《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课堂教学评价表》,把学生的参与率、参与度、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作为指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为我校打造自主智慧课堂保驾护航。

3.多元化培养人才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7种不同类型的智力,分别是语言智力、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视觉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内在智力。为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校采取多元化培养人才的措施,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插上腾飞的翅膀。第一,文化教育根深叶茂。文化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为此,我校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高考成绩。第二,美术教育奇葩绽放。有些学生文化课学习力不从心,但对美术感兴趣,又有美术天赋。我校就把这些学生组织起来。由美术老师悉心指导以培养学生们的视觉智力。学生把美术的兴趣升华为乐趣,进而上升为志趣,由于美术教育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使得他们学习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深入钻研绘画理论,细心揣摩绘画技法,在画板上放飞理想,描绘人生的精彩。第三,体育教育喜获丰收。我校为培养学生们的运动智力,把热爱体育又有体育天赋的学生组建起来。组织各种训练队进行培训,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水平运动员。第四,传媒教育再创佳绩。信息化时代传媒的作用凸显,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传媒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为培养学生们的语言智力、音乐智力、视觉智力、人际智力等,我校把对传媒感兴趣,又有传媒天赋的同学组织起来,配备专任教师辅导,并聘请传媒专家指导,开始对传媒教育进行小范围的试点,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再添新亮点。

学校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一、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提高对完善学校顶层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的顶层设计必须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5~2005年,为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办学体制改革和院校合并为主要内容;第二个阶段,1998年以来的高校大扩招,成就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第三个阶段,即现在所处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阶段,此阶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特征。

1.完善顶层设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首要的是要有创新型人才,要大力发挥高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高校顶层设计的根本指向和核心是人才培养。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应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首要目标,在其发展战略中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2.完善顶层设计是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2008年毛入学率达到23%,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成了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由此,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开始由数量扩张型的外延发展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型的内涵发展。怎样才能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将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

3.完善顶层设计是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要坚持“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本”“以学生家长满意为本”。人民群众把子女送到高校就是希望受到优质的教育,并为此倾注了很多感情、精力和财力。因此,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优质高等教育,高校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完善顶层设计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顶层设计关乎学校办学的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因此,确定学校的顶层设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校情,不贪大求全、好高骛远,而要科学预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确定的目标既鼓舞人心又能经过共同努力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顶层设计必须考虑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统筹发展。具体来讲,学校的发展必须在“改革”(规范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质量”(人才培养和学术水平)、“服务”(为学生服务和为社会服务)、“提高”(办学层次)四个方面下工夫。

二、认真梳理洛阳师范学院本科教育阶段的发展历程,准确制定学校的发展指导思想

制定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实际。可以说,洛阳师范学院是伴随着解放思想的步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蓬勃发展起来的。197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学校的高师层次;1988年,学校被原国家教委首批表彰为全国优秀师专;1998年,学校党委抓住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机遇,提出了“勤攀登、勇拓展”的口号,作出了本科层次办学的重要决策;2000年,学校成功实现了向本科层次的跨越。从2002年的第一次党代会到2008年的第二次党代会,短短几年间学校便在本科层次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洛阳师院升本以来,在近10年的本科办学历程中,办学指导思想的变化具有紧密的连续性、清晰的阶段性和强烈的时代性,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向性、规范性、前瞻性、跨越性的意义。办学指导思想变化的阶段性标志是“两次党代会和一次评估”。

1.围绕“以合格本科建设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2002年,学校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指导思想中明确了“以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中心”“坚持规模和效益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格局”“以创建开放性、多学科、合格的本科院校为目标”等关键词,提出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为突破”,“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其间,学校又制定并实施了“十五”规划,基本构建了适应本科教学需要的办学机制和管理体制。

2.围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力争优秀”的办学指导思想。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构建规范的本科教学工作体制、机制的过程中,学校又确定了更高的“力争评估优秀”的指导思想,提出并着力按照以下关键点为发展重点:“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为重点,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亮校、科研强校战略”,“坚持师范精神,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精心培育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开放性、多学科、教学型师范大学”。这样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层次提升的发展思路。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学校内练硬功、外树形象,积极实施“十一五”规划,着力加强教学建设。2007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围绕“提升办学层次实现发展新跨越”的指导思想。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学校发展迈上了新的平台,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为此,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开阔的视野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构筑发展新优势,实现发展新跨越。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探索,我们形成了广泛共识:一是以把本科教育做大做强为基础,二是以努力实现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师范大学建设为突破。这样的目标顺理成章地写进了2008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硕士授予单位和师范大学建设为目标,强化科学管理,突出发展内涵,彰显办学特色,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提出了实现硕士授予单位和师范大学建设“两大新跨越”的奋斗目标。

三、紧紧抓住影响洛阳师范学院发展的关键点和制约点,强力推进学校发展战略规划

完善顶层设计的目的是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推动学校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因此必须找到制约或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点和制约点,抓住关键点,突破制约点。具体讲就是:强力实施“四大战略”,实现“两大新跨越”。

一是实施“质量立校”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质量立校”是全方位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本科教学质量。本科教育是学校的基础,是我们的立校之本。因此,要切实强化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意识,进一步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增加教学经费投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具有洛阳师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一批知名的特色专业;加强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加强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以新课改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研究,不断提高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的能力;等等。同时,要努力拓宽办学渠道,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外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和示范性软件学院,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实现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

二是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师资队伍是高校人才队伍的主体,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我们要坚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思想,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生活和工作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引进人才方面要思路清晰,在不断提高现有师资水平的同时,把引进人才的重点放在新专业和重点学科急需的人才上面,以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以培育优秀学术团队为目标。另外,要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名师荟萃的师资队伍。

三是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源泉。我们要以重点学科、硕士点申报为依托,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以承担部级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力推学术精品,打造标志性成果。同时,我们要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构建具有优势和综合竞争实力的学科体系、学术创新团队、学术创新保证体系,重点扶持优势学科、强势学科,力争省级重点学科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为尽早实现硕士授予单位的突破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是实施“特色亮校”战略,打造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树立强烈的特色意识,强化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依托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地域文化,加强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知名高校。在教学评估中,我们打造了两个特色项目,现在,我们必须进一步提升特色理念,切实采取措施,真正使我们的特色亮起来,起到引领和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让社会认可、公众认可,打造洛阳师院真正鲜明的个性特征。

五是实现“两大新跨越”,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强力实施“四大战略”、充实学校发展内涵的目的是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实现硕士授予单位和师范大学建设“两大新跨越”是全体洛阳师院师生员工的热切期盼。第一,我们要按照国家和河南省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的改革要求和建设标准,重点支持遴选出的授权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师资队伍、学科平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力争实现硕士授予单位的跨越。第二,更名大学是学校的不懈追求,也是河南省和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河南高等教育结构的迫切需要。目前,河南高等教育结构不够合理,一个人口第一大省、教育大省、生源大省,却不是教育强省和优质教育资源大省。这样一个省份,仅有8所高校冠名为“大学”,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公民受教育的状况很不相适应。因此,从长远看,更名大学既有利于为河南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又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多科性大学进行重点建设,有利于汇聚人才,拓展学科门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校的发展水平与管理水平,扩大学校的发展空间,进一步突出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与特色,也有利于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使学校在更高、更宽阔的平台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学校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发展战略 具体定位

一、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

1.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内涵

战略通常是指在军事或政治对抗条件下,克敌制胜的谋略、智慧和艺术。它在管理学中有五种内涵:(1)一种统一、综合和相互连接的计划,目的是保证企业或组织的基本目标的实现。(2)一种针对具体竞争对手的策略或手法。(3)一种行动的方式或模式。(4)一种定位。(5)一种期望或看法。基于对战略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做了描述,这里借鉴了刘文俭、张传翔在《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1]一文中对高等学校发展战略下的定义:为了形成和维持竞争优势,谋求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学校的主要发展目标,实现目标途径、手段和实施步骤等方面的系统性的总体谋划。

2.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的内容构成

从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的内涵来看,一个完整的学校发展战略应包含: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明确的战略使命和目标;业务范围和领域;战略原则、方针与途径;战略行为、对策与措施。

3.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的特征

(1)全局性,即以学校的整体发展状况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学校经营与发展的总谋划。(2)竞争性,是学校进行市场竞争的战略。(3)可调性,既体现高等学校的目标又现实可行。

二、高等学校制定发展战略的背景

1.历史方面

回顾一些高等学校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之所以成为一流的学校,主要得益于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战略和规划。比如19世纪初,科学逐渐从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普鲁士教育部部长洪堡感受到新的历史时期对高等学校要求,第一次提出“教学同科学研究相统一”的战略思想,并创立了柏林大学,这一战略思想也成为德国大学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并逐渐影响全世界。还有我国的北京大学,它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蔡元培先生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并根据这个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改革的战略举措,使得北大后来发展成为我国的知名高校。

2.现实方面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了发展方向大众化、办学方式多元化、办学模式市场化、办学途径国际化、办学手段信息化和教育资源共享化[2]的发展趋势。高校在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其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矛盾,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加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出现了高等教育的现有发展规模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间的矛盾。(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高等教育投入欠债过多,加之现有国力不足以支撑高等教育的庞大支出,因而出现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矛盾。[3]面对这样的现实背景,笔者认为,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树立明确的战略定位,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资源条件、学科特点,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寻找发展好的机遇,并谋求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优化。

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明确各自的发展战略对高校发展乃至高等教育事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的具体定位

本文对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定位的思路主要基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层次,依据不同的分类进行指导。参考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对美国高等学校的分类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我国高等教育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培养创新拔尖科学家为己任的少量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一类是以培养不同层次的工程师、经济师、临床医师、教师和各级干部为己任的专业性、应用型的大学或学院。一类是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世纪工作的技术人员为己任的职业性、技能型高职院校。[4]

对于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的定位按以上三种分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对于少数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可以将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对这批重点高校应以科研评价为主。其次,对于大量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应将发展战略的重点定位在培养大量具有宽厚理论基础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上。这样的大学或学院应以本科生和硕士生培养为主,对其也应该主要从教学质量的角度进行评价,并兼顾科研评价。最后,针对更大量的职业性、技能型高职院校,应该将发展战略重点定位在培养大量的在第一线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技术性人员和管理人员上。因此对这类学校的评价应该以教学评价为主,着重考查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从以上各方面的定位看出高等学校战略规划的核心是创办特色。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处于供大于求。同时学生和社会对学校的选择空间是越来越大,学校之间争夺生源日益激烈。美国著名教育家波伊尔教授说:“绝没有什么简单的好大学模式,一所大学与另一所大学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方面肯定是大相径庭的。但是,我们相信,好大学仍有足够广泛的共同特征。”因此要创办特色,就要正确选择发展的战略重点。

四、结语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定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明确战略定位只是第一步,必须有相应的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科研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与之相适应。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制度设计和课程体系结构,高校发展战略目标就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我们要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高校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中所出现的一切问题,使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文俭,张传翔.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2,(4).

[2]杨渝饮,.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思考——办学体制多元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1,(11).

[3]张婷.关于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定位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0).

学校发展战略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校文化艺术教育;专业教育;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40-01

学校文化艺术教育在教育体制改革中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调整教育方向与方法,在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下取得了更加长远的发展。社会和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是不断发展的,学校的文化艺术发展也要紧跟时展潮流。

一、学校文化艺术

1、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基本内涵

学校的文化艺术教育是以广大自愿学习的学生为对象,在国家教育部门允许下批准成立的专业教育科目。学校文化艺术专业性强,艺术形式多样,学校设立有全面的艺术类专业,对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符合并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2、国内外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1)外国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外国的文化艺术发展早,并且比较注重文化艺术的发展。美国在1993年出台文化艺术的标准,在这些标准中,是包含有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四种专业,这种出台规范性的标准还是少见的,对艺术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再比如世界上有名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这些高品质的艺术学校,学生们能够接受最好的艺术教育,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的熏陶。(2)我国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我国学校文化艺术与外国的艺术学校相比,发展较晚一些,真正的发展是在近十多年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时期。在文化市场的需求下,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就读学校的文化艺术专业,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为将来谋求更好的发展。

二、学校文化艺术发展困境

1、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差距大

(1)扩招指标过大。各学校近年来不断扩大招生,学校文化艺术专业的招生门槛过低,虽然在招生数量上得到了提高,但是人才质量上标准下降,这对学校文化艺术的教育和未来发展上还是会有一定影响。(2)人才质量与教育质量。学校文化艺术教育提倡教育平等。文化艺术固然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但是其先天条件也是重要因素。在教育质量方面,学校在师资力量、专业教育、实践能力等培养方面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学校的教育能力是影响学校文化艺术是否具有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2、文化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瓶颈

(1)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冲突。文化艺术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式教育方式,在传统教育意识占主导的教育体制中地位较低,地位的高低就反映了当今两者协调发展的问题,所以,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的协调发展是值得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2)落伍于科技发展。当代生活中,科技引领潮流。学校的文化艺术发展之所以落伍于科技发展,是因为学校的教育没有紧密结合科技化产品。许多新型艺术科技产品的出现让文化艺术教育受到了一定冲击,大众更多时候选择便捷快速的科技艺术产品,相对落伍的文化艺术教育所培养人才将不太受到关注,其发展空间也相对缩小,如此一来,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是面临重大的挑战。

3、文化艺术与市场存在一些脱轨

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及时掌握文化市场信息对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现如今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就存在与文化市场脱轨的现象,学校文化艺术长时间按照固定教育模式进行教学,而文化市场瞬息万变,因此学校文化艺术教育成果不适应文化市场的发展,必要就存在与文化市场的脱轨问题。

4、学校文化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

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实践的检验。文化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一方面有自身就业观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客观原因也是存在的。学校文化艺术教育成果与市场的不适应、毕业生专业素养水平不高等客观原因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三、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战略

1、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学校文化艺术的教育教学必须是在合法的条件下进行,受法律保护的教育机构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与教育相关部门的政策息息相关,学校文化艺术应该通过创新理论研究、培育高质量艺术人才等方式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争取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2、加强学校文化艺术自身建设。学校文化艺术的建设分为软件设施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硬件设施建设是基本,学校建筑环境应该具有文化艺术气息,各种艺术专业类型的教室设施要配置有专业练习器具,在软件设施建设方面,学校文化艺术应该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加大教育教学力度,并且要适时带领学生外出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成果。

3、加强学风建设与专业素养的培养。剖析当代学校文化艺术专业的学生心理,选择艺术实质上是为成功找捷径。针对这些现象,学校的文化艺术发展更应该加大学风建设力度,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专业性教育来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学校文化艺术应本着“以人为本,认真教学”的理念培养专业性文化艺术人才,为文化艺术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艺术学生发展,更关系到艺术人才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困境的研究,旨在探讨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战略问题。分别从国家宏观政策、学校文化艺术教育自身建设、学风建设三方面着重探讨未来的发展战略,从而有利于对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

参考文献:

[1] 王 珂.艺术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06.26.

[2] 李 晔.天元学校文化艺术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11.29.

学校发展战略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生态位 高等学校生态位 高等职业学校 发展战略

生态位(Niche)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约翰逊于1910年首次提出,之后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生态位理论展现出了超强的解释力,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自然生态研究的领域,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为各领域的研究开启了新的理论视角,并发挥了积极的实践指导作用。同样,生态位理论也为我们建构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那么什么是生态位?何谓高等学校生态位?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生态因子有哪些?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态位发展战略包含哪些内容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一、生态位和高等学校生态位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物系统中,一个物种在与其他物种发生关联的过程中形成的自身存在的时空位置和功能地位。在自然进化过程中,经过竞争生存下来的物种都在生态系统中拥有最适合自己生存的生态位,并且这一生态位具有唯一性。因为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同一生态位所蕴涵的空间、时间、食物等资源都是有限的,一个生态位只能容纳一个物种,若两个及以上物种出现在同一生态位,必然引发激烈的种间竞争,最终导致其中的弱势物种被驱逐或灭亡。因此,在同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不存在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个物种,物种间必然会通过竞争实现生态位的异他分离,并实现对时间、空间、食物等资源利用的相互补充,从而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生态位理论也适用于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与外界的社会大系统进行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换。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高等学校如生物系统中的物种一样都有着自己特定的生态位。当然,高等学校所处的生态环境除了含有客观的自然因素,还包含了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社会因素(文化、制度、风俗等)。同时,由于高等学校的主体是人,高等学校生态位的形成过程具有明显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高等学校生态位是高等学校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凭借自有的资源禀赋,通过办学实践能动地与社会环境和其他高等学校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以及相对竞争优势。

二、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生态因子

在生态学中,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繁衍、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对于一个特定的生物主体,影响其生存繁衍的生态因子分为内部生态因子和外部生态因子两大类。1966年,美国教育学者阿什比(Ashby)在他的著作《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经过对欧洲高等教育在印度和非洲国家的移植和发展过程的研究,得出了“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类似于自然界中的物种,高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物种”,其生态位的形成也是其内部生态因子(遗传)与外部生态因子(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内外生态因子分别有哪些呢?

1.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内部生态因子。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内部生态因子包括学校类型、大学文化、办学特色、办学实力等。这里的学校类型是指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功能定位。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其中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明确表述,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其“高等性”“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技术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而普通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学术型或工程型的高层次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高等性”和“职业性”这两个身份特征,才能突出类型特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形成自身合理的生态位;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形态,是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高等职业学校大学文化除了拥有一般大学文化所应有的特征外,还有“职业”特征,即对经世致用这一价值理念的推崇。高等职业学校大学文化所拥有的这一独特文化基因可对社会形成讲求务实、崇尚实干的文化氛围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而高等职业学校大学文化社会引领功能的发挥将使其社会认可度得到提升。因此,优秀的高等职业学校大学文化对于提升师生的凝聚力和学校的社会认可度,进而稳固和优化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态位具有重要作用。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异于其他院校的鲜明特性,是学校个性的彰显。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学校面临生源减少和学生就业竞争加剧双重压力的形势下,办学特色对高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很多高等职业学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相互复制,造成了彼此生态位的严重重叠。高等职业学校只有突出办学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才能与同类高校实现错位竞争,形成自身独有的生态位;办学实力是高等职业学校维持和拓展自身生态位的关键生态因子。从高等学校功能的角度看,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应用技术的研发能力,三是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高等职业学校唯有努力提高办学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外部生态因子。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外部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校际关系等。高等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其发展至关重要,特别在中国,一所大学所在的区位是否是行政中心将对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位置处于行政中心的高等学校在师资聘任、优质生源招录、建设资金筹措等方面都比处于非行政中心的高校更具吸引力。高等职业学校在确定自身生态位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地理位置,以趋利避害。高等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种教育类型,产学合作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产学合作是否能够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企业生产也就涵盖较高的技术水平,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就越大,进而企业对产学合作的主动性也就越高。当前,中国各地都在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加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政策措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日渐提高。这为高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巩固并提升学校的生态位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在资金支持、人事管理、人才引进、建设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高等职业学校的政策支持的状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职业教育在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渐显现。国家在资金投入、师资评聘等方面给予高等职业学校政策倾斜,极大优化了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高等职业学校优秀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均具有深层次的影响。高等职业学校应充分挖掘利用社会的优秀文化元素,吸收融合,构筑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大学文化,为学校生态位的形成、维护和拓展提供积极的价值导向。在高等学校生态系统中,校际间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是实现系统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变革前行的必要条件。高等职业学校与其他高等学校开展学生专升本、教师学历和能力提升、实训条件共享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能有效地增加办学资源,拓展自身的生态位。

三、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发展战略的内容构成

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发展战略是高等职业学校领导者依据生态位理论对影响学校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生态因子进行理性权衡的基础上,构筑学校合理生态位,突出竞争优势,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行动路径。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发展战略包含以下内容。

1.生态位错位战略:突出办学特色。物种间生态位的相互关系基本可分为高度重叠、部分重叠和完全分离三种。生态位高度重叠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要利用同一资源,这必将导致物种间的激烈竞争,其结果是竞争失败的物种被逐出局另寻新的生态位或走向灭亡,而最终结局是生态位高度重叠状态的消失,这就是物种生态位的分离原理。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分析高等学校生态位间的关系。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分离战略就是要找准发展定位,突出自身优势,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生态位错位发展战略应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彰显类型特征,避免与本科院校的生态位高度重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种独立的类型,其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部分高等职业学校的类型特征并没有得以充分凸显,毕业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浅薄而零碎,没有本科院校毕业生掌握的那么深入和系统,在专业技能训练上由于缺乏“真刀真枪”的生产实训条件和机会,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停留在简单操作技能的层面,无法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用人要求。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培养并重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推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切实落实校内外紧密合作的“双控”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高等性”和“职业性”,以彰显自身的高职类型特征。二是突出区位优势,避免与其他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态位高度重叠。高等职业学校要紧贴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在综合考虑自身发展环境、办学实力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定位发展目标,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柳州市唯一与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以二产类专业为主的高等职业学校,其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在柳州经济社会发展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结构、师资总体水平上与柳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自治区内甚至区外的一些同类院校所带来的生源、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一发展形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充分利用柳州市的工业优势,深化学校“依托柳州、产学互动、以产促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内涵,突出工科类专业优势,重点加强与柳州当地大型先进企业的深度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创建校企合作办学实体,努力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建立起学校他人不可撼动的核心竞争力。

2.生态位移动战略:提升办学层次。物种生态位的形成是其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随着外部环境变化,物种要生存繁衍下去,必须要在资源的需求和利用、躯体的结构和机能上有所调整,形成新的生态位,这就是物种的进化。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将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主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发展时期。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职业教育理论界到职业教育实践领域,对建立从中级到高级(包括专科层次、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体系完善、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达成共识。有学者提出可在全国范围遴选一大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紧缺专业,试点设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士学位制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在取得实践经验后,进一步试点专业硕士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全国26个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均制定了试点实施方案。如湖南株洲市提出“试办四年制高职,并探索在应用型本科大学内试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制度”,宁波市提出了“到2015年基本建立有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改革目标。可见,职业教育重心上移已是大势所趋,而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要进行生态位的向上移动。目前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向本科或更高层次延伸的具体政策还没出台。有学者指出将职业教育特征明显的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转型为高职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的最佳方案,但笔者认为较为可行的路径应是将部分基础条件好的高等职业学校(主要为国家示范或骨干高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职本科院校,因为这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在办学基础、办学理念、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建设上都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并比地方应用性本科高校具有更加鲜明的职业性。因此,国家选取部分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职本科教育试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一类学校应该组织专门团队对这一发展机遇进行理性分析,做好前期的理论研究和调研工作,待时机成熟,适时推动学校生态位的整体向上移动,即使最终不能整体升格为高职本科,也可通过与应用性本科院校联合培养高职本科或研究生层次人才的方式,实现学校生态位的部分向上移动。

3.生态位扩展战略:丰富学校功能。物种所能够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就是其生态位宽度。在资源总量减少、物种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扩展自身生态位宽度对物种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生态位扩展战略,丰富学校功能,主要基于以下因素:一是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所导致的生源数量减少。相关研究表明,2009之后的10年里,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逐年下降,至2018年将达到最低峰,仅为2008年的50%左右。二是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使企业对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的需求增加,民众参加在职培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渴望日益强烈。针对以上两点,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生态位扩展战略可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丰富学校人才培养功能,将人才培养功能由以往的以全日制学生教育为主转向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函授教育等继续教育形式)并重,将非全日制教育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来谋划发展,加强专业建设,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以提升学校非全日制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进一步扩大学生规模,有效缓解生源数量下降给学校带来的冲击。二是丰富学校社会服务功能,完善学校开展社会人员培训、企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工作的机制,在扩大服务项目的同时努力提升服务的技术水平。此外,学校要对在实施企业人员培训、技术服务过程中收集到的企业管理和生产的真实案例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论改造”,将之纳入学校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工作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加办学资源,扩展学校生态位宽度中的作用。

学校发展战略范文第8篇

学校文化是包含着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等在内的学校意识和经验体系,是学校积累和建构起来的师生共同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校长、制度与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学校发展的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学校发展的第二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学校发展的第三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这是一种从必然走向自由。

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我们有三大认识误区,论文联盟一是认为校长无关紧要,校长是重要的,但仅靠校长是不行的;二是认为制度是束缚,其实没有束缚就没有行为的宽松,就没有群体的和谐;三是认为文化虚无飘渺,学校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发挥引导、规范、激励全体师生的重要作用。文化如果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中,它就是无坚不摧的力量。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较高阶段的产物,是学校发展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和台阶。作为一种发展战略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具战略制高点的性质:统领学校发展各个方面,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制度与组织、行为与形象等;形成内控性的学校发展,重视和强调学校发展的自主性、内源性和独特性;创造可持续的学校发展,更关注学校发展的持续力、生命力和创新力。

上个世纪90年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总体上脱离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性活动,从属于学校物质建设的低层次、低水平的现状,而今天的学校文化建设呈现出以下四方面的新面貌和新特点:

一是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十五”后期,学校自主发展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全省中小学高度重视学校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研制,而紧密结合学校文化建设,从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思考学校的发展,则是新一轮学校发展规划制订的鲜明特点。

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三种层次:第一,部分学校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重要工程之一,与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并列;第二,部分学校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并有意识地将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第三,部分学校从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来研制学校发展规划,以学校精神——学校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教育哲学的研制,以学校精神文化如校风、教风、学风等的重新制订、阐发与解读,来引领、建构和形成学校基本发展思路、主要发展目标和各方面工作。

将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使学校发展具有了重要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灵魂,而且使学校文化建设具有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战略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是将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文化包含着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的重大发展,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十五”后期全省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已形成将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核心工作的自觉意识,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一致性和匹配性,丰富和扩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使学校文化建设进入了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将课程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文化建设范围,要求学校文化建设的全部工作着眼于学校的培养目标,围绕教育教学、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而不局限于表面化、形式化、短期性、突击性的所谓“文化活动”,即每学期一次的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等。将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校文化建设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成为全体教师、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常态性的学校生活。

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校文化建设不再游离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外,而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

三是把形成学习型的组织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十五”后期,全省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把学习型组织建设作为重要目标和任务,这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的又一重大发展。

应该认识到,学习型的组织文化应成为学校文化的底色,即无论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都必须是学习型的学校;学习型文化应成为学校行为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必备要素,因为它是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内在保障。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学习活动的特定时空.应该首先成为学习型的组织,应首先建立学习型的文化.学校应成为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基地和服务中心,应不断培养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合格公民。

学校发展要求形成学校学习行为,要求建设学校学习型文化,这里的“学习”由于强调“学校”的规定性而不同于以住的“学习”,具有鲜明的学校组织和行为的特质:它是一种基于学校现实问题解决的学习,是一种实现学校发展共同愿景的学习,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学习和研修;它是一种在个体学习基础上强调群体学习、伙伴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经历,提倡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分享、相互支持和共同成长;它是一种前喻学习、同喻学习、后喻学习并行和共存,强调学习者之间(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群体、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民主和互塑的关系;它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

转贴于论文联盟

究,在研究中创新,从而不断指向实践改善和行为提升,不断推进学校发展和特色形成的过程。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建立一种学习型的文化,形成教师群体学习、研究、创造的意愿和行为,建立面向实践、面向问题、面向经验的校本化的学习、培训、研修制度,是新课程所体现的新型教学文化的内涵与规定。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否适应这样的要求,关键在于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成为全面的、充分的、有个性的人.论文联盟教学才能充满智慧、个性和创造。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化内涵和综合素养,需要形成教师个体和群体自主、积极、终身的学习,把学习内化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只有建立一种学习型的学校文化,才有可能为教师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提供环境、条件和氛围。

四是将学校传统、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为一体。

“十五”期间尤其是“十五”后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自主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促使人们更自觉地思考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开始走出简单地否定与肯定的怪圈,将继承学校传统、形成学校特色与建设学校文化有机统一起来,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发展。

将学校传统、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为一体,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敬重学校的文化积累,回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解读和建构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使之符合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文化是一种“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统一,“过去”以特有的方式存在于“现在”,并影响和制约着“现在”,无法一笔抹杀;“现在”是一种潜在的未来,以特定的方式影响着未来、造就着未来。

将学校传统、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为一体,要求学校文化建设更为关注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和成长。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表现、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是全体师生的实践智慧和精神贡献。学校精神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传承,需要延续,需要不断地表现。这种传承和表现需要物质、组织、活动、实践的依托,需要学校文化活水的不断滋润和涵养。

将学校传统、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为一体,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关注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特色是学校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是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传统中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点,是最能够表现学校个性和独特性的方面。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而不是外加的;是与学校文化的整体协调,是与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相一致的,而不是相抵触的,或毫不相干的;是全体师生共同认可,并能够表现为师生基本行为的,而不是与师生无关的;是在!学校氛围中能够感觉到,并形成明显学校标志的,而不是需要刻意讲解和阐述的。因此,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形成学校特色就是在建设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应该是基于学校的,本来就是校本化和特色化的;学校特色应是文化的、内涵的、品质的,是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形成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述。

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学校文化建设,可以根据学校发展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和操作策略。

一是基于学校课程的学校文化建设策略。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和载体,在国家课程的层面,努力体现课程与教学文化的转变,努力实现教学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转变,力图重构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存方式:超越“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逐步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超越“权威主义”和“普遍主义”,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与分享,逐步实现课程与教学的创新;超越“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与教学,逐步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课程与教学。“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学校和师生自主设计和实

转贴于论文联盟

施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从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全面推进了学校文化的建设,课程与教学文化的改造与提升成为具有新质的学校文化的显著亮点。

二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策略。

面对课程与教学实施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校和教师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过去的经验不管用,现成的经验没出现。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应运而生。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为学校新型制度,形成了具有新质的教学反思文化、教师合作文化、阅读文化和学习文化,全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素养,形成着新的教师日常行为和生存方式。这就是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行为,建设学习型学校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鲍尔·沃尔纳所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第五个阶段,是“学习与工作的融合阶段”,即学习和责任已被置于组织的管理系统中,学习已成为所有成员的共同责任,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有组织的或自发的团组学习、部门学习等,彼德·圣吉所提出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的五项修炼,成为全省相当一部分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与建设学校文化的有效实践。

三是基于校本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策略。

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是学校责任和学校权利相统一的因地制宜的管理,是学校主动适应变化的环境的自主管理行为。校本管理是教育民主和权力分享理念下的学校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它鲜明地体现着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校本管理的实践,需要并呼唤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而现代学校制度是在改进和调整学校与行政、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制度,也是一种新型学校文化:即学校服务文化。建设学校服务文化,要求我们从以让教育行政部门满意为中心,转变为以让学生和学生家长满意为中心,要求我们面向学生、家庭和社区,建构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宗旨、以服务项目承诺制为运行模式、以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为基本方式的学校服务体系。

四是借鉴企业文化模式建设学校文化的策略。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中产生和形成。并有效促进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文化。相对于学校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反映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的当代经营理念、组织与行为设计理念、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等。学校文化建设在以下两个方面借鉴企业文化模式,形成了有效探索和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一是借鉴和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学习企业文化中的服务理念,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社会,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教育。二是借鉴cis(corporateidentity system)的方式,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进行学校形象设计。学校形象设计就是以独特的教育理念整合学校资源优势,提高学校办学绩效,塑造学校公众形象的过程,学校形象设计涉及到学校理念目标形象、师生员工形象、文化景观形象、教育效能形象、产品成果形象等,是学校文化形象的全新塑造。

五是运用特色发展战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形成办学特色和学校特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并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整体推进。不同的办学历史和学校传统,是形成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的重要资源,不同的教育理解和教育哲学,是形成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和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础,不同的社区、环境和背景,会提供不同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和丰富多样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不同的学风、教风、校风会造就不同的师生行为和人格。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环境等局部特色,可经过文化选择、设计、整合,上升为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特色、组织行为特色、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而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也可以通过选择、设计和创造,转化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项目、学校活动、学校环境和课程设计。学校特色发展战略可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应突出学校特色的形成,这是一种双向建构、双向促进、双向提升的过程。

六是学校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的互动。

学校发展战略范文第9篇

学校休育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把我国建成世界体育强国的战略重点,是竞技休育的基础和结合部,发挥着各种功能,起着各种作用。现代的学校体育,强调终身教育,学生在接受系统教育期间。体育教育是时间跨度最长的学科。学校体育总休上来说,它是由三大因素构成,即:设施、教师、教材和学生。如果说设施是学校休育教学的框架,教师则是构成学校体育教学的能量原子,教材和学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这三大因素的结合及相互作用构成了学校体育的存在。并决定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现代

引言:

由于现代科技成果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劳动强度减轻,人们对生活质量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追求,开始把眼光转向文化娱乐及体育运动。受此影响,学校体育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不再单纯将体育作为调节脑力劳动,强身健体的工具存在,而被视为未来一生体育生活的入门阶段或一个重要环节,并相应提高学生运动娱乐兴趣。体育教学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田径、球类等内容,而是集娱乐、道德、健身为一体的综合体现。

新世纪学校体育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握好新世纪学校体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要求定位

美国学者麦克洛瓦诺说:“体育师范教育培养的目标不再只是传统概念上的学校体育教师,而必须扩大领域,掌握更多知识,适应各种需要。”现代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要求:

1、转变观念: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的现代化是第一的任务。作为体育教师,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任务在于培养和造就现代人。体育教学中要利用体育特点来进行现代教育,或称为培养现代人素质的教育。

2、表率作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极大。要培养现代人,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起表率作用。教师本身要在现代性亦即精神文明上多下功夫。只有教师本身具有现代人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新的一代。

3、更新知识:体育教师本身的科技文化水平对于培养现代人至关重要。教师只有本身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胜任培养现代人的任务。

二、学校体育要推进全民健身计划

从目前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来看,在我国所有地区,所有人群中普遍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困难很大,难以真正达到实效,比较现实可行的是抓住青少年和儿童,即抓住学校体育这个重点,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几乎包括了所有青少年和儿童,在全国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新世纪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本质和健康状况对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影响。因此,学校体育实施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健康地生活,这也是体育的社会价值所在。生活中许多人把参加体育锻炼.观赏体育比赛做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此为生活乐趣,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同时把体育锻炼做为消除工作和学习所带来的紧张、疲劳等方面影响的积极手段。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就应立足于长期效益的探索和追求。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接受体育教育的有利时机,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自练、自检的能力。变成一个真正的终生体育者。

四、新世纪学校体育逐步完善课程结构及评价体系

1、完善课程结构

新世纪学校体育课程的体系改革,应该覆盖体质、生理、心理、道德、生物、哲学、健康等所有学科。其内容包括研究身心全面发展的结构要求、研究专选课与选修课的关系、研究课内与课外的统一、研究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的整体优化等。更新现有的体育课内容,增加部分健身、健美、民族传统体育及现代生活所需要的体育教材等,重视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新世纪学校体育教学停留在竞技教学和身体素质教学这种简单模式之中的话,那么,学校体育的地位只能日益下降。

2、改进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之中,普遍存在用“达标”、“技评”等竞技体育的手段来衡量、评价成绩的作法。然而,由于个体的差异以及教育、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别很大,这种考试方法不能全面、综合地评定成绩。在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过程中,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已是学校体育改革急待解决的问题。

五、新世纪学校体育要推进教学现代化

其他国家的学校体育目标不尽相同。美国纽约州一些学校放弃了传统的团体体育课身体训练内容。引进了多种健身模式,公路自行车锻炼、瑜珈教学、更有学校用电脑游戏进行体育锻炼。这种新思维有利于体育教学提高,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一直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方法中注重形式与技艺层次的传播,忽视思想层次和文化层次的内涵,忽视以人为中心,过多强调技术,以技术传授为中心。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它的使用既符合青少年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营造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实到我们的体育课堂里去,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墨鸿科.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J].体育学刊,1996,(3).

[2]刘丽朋,高延军.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须晓东.新世纪高校体育创新教育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4).转贴于中1、

[4]张晓飞.学校体育若干理论问题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09).

[5]乔梁.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问题探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学校发展战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全球化;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战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模式,期望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优点中,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教育发展战略上的创新。在奥运经济的推动下,全球化将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事业推进了人们的视野中,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体育教育不再只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而是兼具增强身体素质、塑造人格品质、娱乐身心、创新思维等作用。如何为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型、健康型、创新型以及终身型的优质人才而做出贡献,成为制定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战略的关键。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

《美国之潜能――人》一文中提到:“面向21世纪去开发的人才,意味着培养人们具有鲜明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高度适应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并能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克服自身的局限。”这就要求当今优质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健康的体魄,还应具有正常的智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品质。培养这样的人才正是全球化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二、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战略的内容

在过去,人们习惯性地将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狭隘地归结为强健学生体质,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背景下的时展要求。全球化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战略应该从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上入手,从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创造力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中重新审视并规划方向。

1.学校体育教育应持续坚持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教育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改变教育方法,以加强素质教育为科学发展方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魄、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平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体质状况,寻找学生在身心协调发展中的平衡点,使体育教学在实践中能够充分与学生兴趣、能力、发展潜能相结合,从而提高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学校体育教育应加强健康体育教育

在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健康体育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健康知识,了解身体结构,常见疾病的产生、治疗以及预防措施,促使“健康维护、健康保持、健康提高”充分在校园中实现。同时,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将体育教育的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将体育课的功能从课上转移到课外,使学生逐渐掌握良好的体育锻炼方式,将课堂上的体育教学内容培养成自身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热爱体育、关注健康。

3.学校体育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体育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创造新思维的开发。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够有效提高人的认知功能,体育活动与认知过程之间有着适度的正相关。因此,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应将体育活动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以及收效反馈进行有效合理的创新,通过创新的体育活动、新鲜的体育锻炼方式,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发展他们的协调能力、观察能力,以及面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刺激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探索热情,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4.学校体育教育应以终身体育作为最终发展目标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应当为终身体育服务,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以终身体育作为前进方向和最终发展目标,使学生终身受益,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活到老,学到老。”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平时课堂中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力图通过鼓舞、引导、推进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观,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着新旧模式的激烈碰撞,培养新世纪的优质人才需要创新,需要改革,需要战略创新下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纪玉娣.全球化北京下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走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8).

[2]崔邯鹰.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的探索[J].邢台学院学报,2003(6):67-68.

上一篇:计算机硬件维护范文 下一篇:安全发展讲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