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02-22 08:04:04

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字:发展;学校规划

Abstract:School development plan will directly reflect on teaching managers’ new thought and discovery for the future teaching development, an excelle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lan should feature the intergration and foresight. In this paper, it will be disscussed on how to improve school development for references.

Key Words: development; school plan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应该体现学校管理者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新思考与新探索,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应该具有全局性与前瞻性特点。因此,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蓝图,发展规划应当充分体现出学校自身发展的理念,应当是引领学校发展的行动纲领,特别是对学校主要管理者来说,应当是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不断解放思想和大胆创新的过程。学校管理者应当通过系统地分析学校发展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办学条件,并根据社会需要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确立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探索学校有效发展的道路,以促进学校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目的追求

1.科学定位学校发展目标

学校发展规划以学校目标为核心,这样的目标体现了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的要求,目标可以起到引领作用,同时也是学校对社会的一种承诺,对学校自身具有约束作用,这样的目标推动学校不断进步,也在约束学校的办学行为不偏离方向。对于一所学校而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导致它在生源、师资、教育资源、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多种差异,这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不顾及学校自身的现实情况,在思考学校未来发展中简单甚至盲目地模仿、追随“名校”的办学模式,结果就如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一般,不但难以真正有效地全面提高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反而可能使自己在盲目追随“名校”的进程中越来越偏离甚至失去学校自身发展的机遇。因此,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整体趋势,根据本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与特点,选择和确立适合自己学校的发展目标。目标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点,直接制约着发展规划的主体和重点内容设计。同时,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合适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发展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及其预期效果的有效达成。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学校发展规划目标划分为多种类型。比如,以时间为标准,可分为长期规划发展目标、中期规划发展目标和短期规划发展目标;以实施主体为标准,可分为学校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部门规划发展目标、教师个人规划发展目标;以规划性质为标准,可分为战略型规划发展目标和操作型规划发展目标,等等。各类学校要根据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确定不同时期发展和工作的重点,明确各个层次发展目标的具体内涵。学校发展目标在规划中应当是一个系统,它应当包含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关的子目标系统,如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课程建设目标、教学改革目标、队伍建设目标、管理工作目标,等等。惟其如此,学校发展规划目标才能有效地引导学校的发展方向,并有效地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展开。

2.提炼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提炼和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不同的学校由于其区域性等因素所致,存在文化背景、历史和传统的积淀、办学条件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差异,办好一所学校不应该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或模式。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积极地发掘、提炼、建设和发展凸显本校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过程中,办学特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字的表述,重要的是这种表述背后所蕴涵的教育理念是不是适合本校发展的实际,是不是本校长期一以贯之和今后需要持之以恒的。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提炼和提升学校办学特色。这项工作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梳理本校的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和经验、办学宗旨,并结合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明确本校的办学理念,以此为基点,才能清楚地知道今后一段时间里应着重干什么,才能真正体现本校发展的特色和风格。

3.建设和形成学校文化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并不仅仅是为了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深层的目的追求是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任何一所学校,在其常规工作的背后都隐含着这所学校特有的文化基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思维方式、精神状态以及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有时候这种文化的影响比显性的知识更加明显。因此,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整合学校各种要素和资源,挖掘学校内在的发展潜力,使学校的深层文化凸显出来,使它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长久的可持续的内在驱动力。

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基本框架

1.分析学校办学传统与现状

学校发展规划的目的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未来一段时期内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蓝图”。因此,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摸清自己的“家底”,即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分析本校的发展基础、优势和薄弱环节,以及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明确学校的应为与能为,然后确立规划的目标与重点,才能有的放矢,确实促进学校理性、健康的发展。分析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现状是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有助于明确学校发展规划工作的起点。在这项工作过程中,应该遵循“四个客观”的原则:一是社会的客观需要,即社会发展对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满足这一要求是学校价值的根本所在,是社会赋予学校的历史使命;二是学校的客观基础,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形象、文化传统、学校特色;三是学校办学的客观条件,即一所学校师资队伍条件、教育教学设施条件、生源条件等学校教育资源;四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即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各个学科的教育与教学规律,等等。惟其如此,才能保证所设计的学校发展规划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可行性。

2.明确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构建的过程,正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所言“:共同愿景也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如果没有一个拉力把人们拉向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维持现状的力量将牢不可破。愿景建立一个高远的目标,以激发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从许多学校的实践经验来看,确立共同愿景的比较具体有效的办法是组织一个有各方人士参与的规划团队,这个团队可以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成员组成。学校发展规划中对学校普遍被认可的共同发展愿景的主要体现,就是学校的办学思想或办学理念、学校规划的未来发展目标、学生的培养目标,但还应当提出在规划未来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引导下的学校德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队伍目标、管理目标等比较具体的工作愿景。通过这样的民主参与活动过程制定出来的共同愿景,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和发挥学校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规划也才有可能更切实指导学校的各项行动。

3.突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点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一个系统策划的过程,它涉及到学校当前和未来阶段性发展的多方面的内容,但作为发展规划而言,不可能在一个阶段内就完成学校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所有事情和工作,如果不确定优先发展项目和工作内容,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以及教职员工会忙于各种繁杂事务,找不到明确的工作方向,甚至会使学校工作处于应付和低水平重复的状态,这显然会降低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效率,影响学校规划发展目标的有效达成。一般来讲,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抓住主要的常规性问题,如完善学校课程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抓好课堂教学改革,选择与实施能够带动学校整体改革与发展的实验研究课题等。

4.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保障

学校发展规划各项工作目标的有效达成还必须有相应的措施予以保障,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过程中,还应该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内容目标,根据学校实际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如经费保障措施,等等。

三、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与评价

1.落实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工作程序

确定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程序,需要考虑或遵循以下工作步骤:根据规划所设定的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并按照学校的工作特点将总体发展目标进行分解,确定学校的阶段性工作目标,比如按照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确定一个年度或学年的工作目标;然后,根据年度或学年的工作目标,明确具体工作的操作或运行步骤,并规定或明确这些工作的操作要点,工作的主要责任者或部门设计操作要点的检测或评价指标。在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规划实施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和检测评价指标,作好规划实施的阶段性工作总结,以确保规划实施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和逐步深入。

2.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评价制定

学校发展规划,其重要性并不在于拿出一个学校‘文本’,关键在于实施。学校发展规划更强调规划的执行‘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实施监控和评价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学校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修订规划。”对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评价,有助于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在保证学校发展规划对学校发展的正向导引作用的同时,促进学校不断开拓创新性工作领域。

在实施学校发展规划过程中,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规划目标实施的达成度。这是考查和评价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学校发展规划的目标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能否民主、科学地制定规划,还取决于能否脚踏实地地实施计划。学校发展规划目标与要求最终要落实到学校的行动方案,这样的行动方案是实现学校发展的具体行动计划,也是学校日常运行的主要依据,它规定了什么时候做什么、如何做、达到什么效果,而行动方案最终要看这些规划目标是否真正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实际效果上,它所体现的就是学校规划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的达成度。学校发展规划所提出的是学校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预期发展目标。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发展规划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所以规划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学校在实施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通过对规划阶段性工作目标是否有效达成的考查与评价,不断地对规划进行修正、充实与完善,以有利于学校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在开展创造性工作过程中的有效达成。

第二,学校在实施规划中的创新与发展。一个好的学校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会不断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需要学校在实施发展规划过程中不断开拓视野和提升教育理念,对规划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开展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因此,对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看学校在实施规划过程中的创新点,要看学校的新突破与新发展。

第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的影响和经验辐射情况。对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评价,不仅要看学校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对于提炼本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本校的发展、不断为社会创造和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同时还应当评价学校在实施发展规划工作中所形成的有益和有效的经验,如积极有效地向社区教育、家庭教育扩展,向周围学校辐射,在实现优质资源与有效经验的共享、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的过程中,与周围学校共同形成区域性的优质教育与教学资源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与价值。

学校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一、从概念人手解读“规划”――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教育规划,它建立在学校发展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学校发展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确定的措施和实施阶段,还有相应的为措施的实现所采取的保障手段等。

二、从构成人手认识“规划”――“规划”要求战略性思考,因此要从“为什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做,如何保证能做好”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三、从特点人手剖析“规划”――它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说明性、“时间”的阶段性、条件分析的客观性、“目标”的达成性和“做事”的可行性等特点。

四、从体系入手表达“规划”――其文字表达大体程序是:前言、发展基础(或条件、背景)、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基本理念或发展策略、发展目标、发展措施(或实施要点)、保障机制。

五、从过程人手形成“规划”――整个规划的制定是上下结合、内外结合,从感性到理性、从“生成”、“生长”到“确定”,把美好的“愿景”化为策略性行动的过程。

(方贤忠《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第7期)

影响学校发展规划执行因素分析

学校发展规划执行就是学校通过相应组织机构,运用各种资源,采取一定的手段,将学校发展规划文本形式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使既定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重规划,轻执行”是学校的工作误区之一。发展规划不能有效执行的因素包括:一、规划制定主体的利益、规划素养、对规划的认同程度是影响规划有效执行的主体因素;二、校内外环境也是影响学校发展规划执行的重要因素。校外要给予学校最大自和人、财、物等资源保障。校内要创设良好的学校发展规划执行环境,营造学校执行文化。三、机制因素:(一)组织机制。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另一方面要对原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劣进行分析。针对发展规划的执行,规划执行组织构成,重新指定任务,找到对学校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岗位,并配备适合的人才,构建与规划执行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二)沟通机制。学校内部的信息沟通及学校与外部环境的信息应建立健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横向贯通的立体闭合“回路”模式,确保信息沟通三行(上行、下行、平行)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三)监控机制。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学校发展规划监控机制,逐级监控部门、组室和教职工个人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机制,要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

(张敏《教育前沿》(综合版)2007年第4期)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

一、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目的追求:(一)科学定位学校发展目标。(二)提炼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三)建设和形成学校文化。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基本框架:(一)分析学校办学传统与现状。在这项工作过程中,应考虑到社会的客观需要、学校的客观基础、学校办学的客观条件、教育的客观规律。(二)明确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它既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或办学理念、学校规划的未来发展目标、学生的培养目标,又包括学校德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队伍目标、管理目标等比较具体的工作愿景。(三)突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点。(四)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保障。三、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与评价。(一)落实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工作程序:根据规划所设定的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并按照学校的工作特点将总体发展目标进行分解,确定学校的阶段性工作目标,根据年度或学年的工作目标,明确具体工作的操作或运行步骤。并规定或明确这些工作的操作要点,工作的主要责任者或部门设计操作要点的检测或评价指标。(二)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评价。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校在实施学校发展规划过程中规划目标实施的达成度、创新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和经验辐射情况、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规划的制定。

(谢利民《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学校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一、关于办学理念的提炼。合理的办学理念不应该是靠某某个人拍脑袋的灵感爆发,而要了解学校的优势、不足、机遇和挑战;了解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时代要求;了解学校所在社区乃至区域的背景情况;了解学校的师资队伍和其他教育资源的基础。 理清学校的发展主线,明确学校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或抓手。由校长首先提出,经过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并组织有关专家、社区代表、学生家长论证,最后提炼成符合学校实际,适应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二、关于学校规划的系统思考。学校就是一个整体系统,它的发展规划也应该体现整体系统性。学校发展规划制订过程应该是校长凝聚各部门的力量共同勾勒学校发展蓝图的过程,是校长协调和整合各部门活动达到最优化的过程,校长必须对学校的过去、现在、将来作认真周密的整体系统思考。三、关于重点项目的选择。要在对这项工作意义正确把握的基础上,缘起于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立足于对学校现状诊断的准确性,决定于学校自身的需求和水平,必须是学校可接受和可行的“最近发展区”。四、关于校本评价的推进。要成功地推进校本评价,学校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真正实现校本评价的全员参与。第二,制订校本评价的有关制度和评价工作方案,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第三,实事求是地开展评价和看待评价结果。

(吴声远《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3期)

学校规划制定中的关键要素分析

一、目前学校在什么地方:分析学校发展基础。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展优势、主要问题、优势与不足的分析。主要围绕学校行政管理、师资建设、教育教学、家庭社区、体育问题等方面来展开,并着重分析其成因,作好归因分析。在具体分析中要避免下列问题的出现:一是发展优势部分不够突出;二是发展优势缺乏归因分析;三是优势分析过于冗长。在问题分析过程中要避免下列现象的出现:问题分析不够具体、问题分析缺乏重点、忽视优势与问题分析的内在联系。二、希望达到什么目标:设计预期发展目标。避免出现的问题有:或是对目标体系内涵心中无数(不予界定),或者目标选择大而空泛、不切实际,或是没有时间限定、无法检测,或者目标陈述结构不完整等。三、怎么到达目标所在地:整体设计改革举措规划。这部分的内容要整体观照,前后保持一致。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学校选择优先发展项目也相当重要。四、学校办学效果如何:构建学校自主评价机制。评估过程应重视计划性,使评价人员明确职责和任务,以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有效地关注评价对象的发展态势;应着眼于过程性,使评价活动与学校的各项改革举措的实施进程相结合,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应体现连续性:应注重多方参与性。

(陈玉云《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1期)

学校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我省、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要出发,重点发展三年制普通专科教育,兼顾五年制高职教育,按需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各类培训。

2.坚持德育为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健康和谐校园文化。

3.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教学管理,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培养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

5.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内涵发展与扩大办学规模相结合,综合发展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适应社会要求的卫生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夯实发展基础;致力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发挥后发优势;提高队伍素质,增强办学实力;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二、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实现以下目标:办学条件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明显改善,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学校综合实力以及整体水平显著提高,部分专业达到省内乃至周边省份同类学校先进水平,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应用型、技能型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以三年制普通专科教育为主体、兼容五年制高职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

(二)发展思路

“***”期间,遵循以下发展思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充分认识本省、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本校实际,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稳步发展规模,发挥办学整体优势;调整优化结构,理顺学科专业的关系;注重提高质量,提升教学科研的水平;讲求办学效益,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活力,使得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到2010年,把学校建设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实现学校在“***”期间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向本科院校的目标迈进。

三、主要发展目标及任务

(一)办学规模

“***”末,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人,其中,三年制普通专科学生4000人,五年制高职学生3000人,其他类学生1000人。

(二)教学设施

“***”末,校园占地面积达到800亩;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200万元;图书馆藏书量达到50万册。

(三)专业和学科建设

“***”期间,学校专业建设将有较大突破。到“***”末,学校开设专业稳定在8~10个,建成临床、护理重点专业和检验、口腔等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并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争取开设1~2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是带动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龙头工程。目前我校的学科建设基本处于自然生长阶段,绝大部分整体实力较弱,缺乏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各学科没有形成明确的、稳定的研究方向,更谈不上独树一帜的特色学科。“***”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将以体现特色、突出重点、提高内涵为指导思想,以人才梯队建设为基础,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巩固优势学科,大力扶持新兴学科,把我校的学科建设成为专业门类相对齐全、结构布局较为合理、学科人才梯队精干、理论与应用水平较高、自我创新与发展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综合优势和较为突出的医学特色,能够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的学科体系。到“***”末,学校将建成省级精品专业1~2个,校级重点学科3~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4~6个。

(四)附属医院建设

附属医院是医学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期间,学校将加强以附属医院建设为主的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到“***”末,学校将建成2所二级甲等附属医院。

(五)队伍建设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的要求,建设好各级领导干部队伍。同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激励竞争机制,建设一支善于治校理教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高等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建设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具有一流学术水平和良好师德风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期间,通过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造就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在教学、临床和科研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梯队,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同类学校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到“***”末,学校专任教师数量达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对生师比的要求,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40%,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5%;高级职称教师达到30%,双师型教师达到60%。

3.本着务实、精干、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逐步降低内部管理人员占全校教职工编制的比例。

(六)科学研究

1.科研工作从转变观念强化管理入手,迅速实现科研工作的层次升级。根据学校的办学性质和发展需要,坚持教学科研和医学科研两手抓。教学科研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攻方向,突出“教学研”一体化;医学科研以“据实定位、量力而行、力求突破”为原则,突出“产学研一体化”的特点,努力为地方卫生事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服务。

2.设立科研人才基金,对高水平人才实行科研优抚政策。对重点科研方向和课题实行资源优化组合和配置,在人力物力上提供优惠政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科研梯队。

3.积极组织参加各类科研学术活动,并提交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论文。“***”期间,争取获得3~5项省级教学和医学科研成果以及更多的市厅级科研成果;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在800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不少于200篇。

4.积极鼓励教师编写各类著作和全国性教材,以“名人效应”扩大我校的影响和知名度。

5.创办科学研究类的学术刊物,组建学报编辑部。“***”期间,争取创办有正式刊号的《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6.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使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到“***”末,年科研经费要达到300万元。

(七)人才培养

1.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德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2.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并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和督导机制。

3.学生技能和就业水平有较大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好,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较强;职业技能全面达到岗位要求;学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八)实训基地建设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确立“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加强专业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为临床技能教学和训练提供相应的保证。“***”期间,将建成完善的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实训基地,并有1~2个处于国内同类学校先进水平。

(九)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民主型的制度文化,智能型的知识文化,素质型的心理文化,情感型的审美文化,开拓型的观念文化和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文化协调发展的态势;力求与德育工作结合,与素质教育结合,与创建和谐校园结合。在学校工作中落实“三个体现”:行政工作要有措施体现,学科教学要有内容体现,社会活动要有载体体现;以运动会、课程设置、各种专项比赛、演讲、文章、板报、宣传橱窗、多媒体软件、各种大型活动等为平台,显现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及其特色成果;形成体现学校办学思路和特色的三大识别系统:一是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思路的思想识别系统,二是校训、校风、制度等行为识别系统,三是校园整体面貌和文化设施等形象识别系统。从而使校园文化体现文化教育、思想行为教育和审美情趣教育功能,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十)对外交流

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争取国际教育合作零的突破。要建立境外校际交流关系,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联合办学。

(十一)群众生活

“***”期间,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学校教职工户均住房面积达到100平方米,并实施通暖、通天然气工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加快规模实施步伐。

1.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领导核心和团结核心作用。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3.坚持并规范校、系两级管理体制,明确职能,理顺关系,科学规范,权责清晰。

(二)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1.加强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决策系统和高效的工作机制,依法治校,科学管理,促进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2.下移管理重心,实施目标监控,充分发挥系(部)的管理职能,提高系(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3.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高等教育特点的用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4.进一步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建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体制。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1.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通过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质量完全适应医学高等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一是立足于培养、培训,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和读研;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

2.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高起点搞好专业设置,创造知名专业和精品课程,凸显名师效应,促进人才培养,把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成在国内有影响、有特色、高起点、高标准的地方名校。

3.建立学术委员会制度,在专业和学科建设的凝练与调整、学科队伍的汇聚与培养、重大课题的确定与评价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四)充分依靠和发动全校教职工,弘扬商丘医专精神。

1.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以改革求进步,以创新促发展。

2.大力弘扬团结奋进、负重拼搏、抢抓机遇、无私奉献的商丘医专精神,并使之成为学校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五)坚持“兴校发展”为第一要务

1.积极调动一切力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确保发展之需。同时,进一步挖掘办学潜力,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创建节约和谐型校园。

2.充分利用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教育的社会环境优势,最大限度地争取省、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建设的投入和政策照顾。

3.扩大改革开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的联系,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与合作,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六)经费筹措

学校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一、基本情况及分析

(1)历史分析:

我校在省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于2003年冬开办寄宿制中心校。我校远离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捷,加上地区经济欠发达,教师待遇不高,学校硬件设施比较陈旧,教育发展状况相对迟缓,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①本校近八年没有分配新教师,而且中青年教师、优秀教师流失较为严重,引进优秀教师难度较大;

②教师观念相对滞后,教学方法简单,模式单一;

③科研意识较淡薄,能力亟待提高;

④幼儿教育跟不上时展的需要,至今没有一所正式的公办幼儿园。

另外,地方经济发展不快、家庭经济状况落后,导致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的占三分之二以上。学生的家庭环境及周边环境等都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

(2)现实分析(软硬条件情况): ②中小学本学期合并。硬件设施(教学、师生生活、教师办公、学生活动等)基本上不能适应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软件建设(规章制度、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各类资料的规范化建设等)各方面整合工作还是刚刚起步,需要经过一个阶段的梳理磨合,才能进入规范化管理模式。

③中小学教学成绩近几年逐步下滑,已位居全县乡镇末位。

④幼儿教育环境,条件滞后,教师谈不上专业化,而且老龄化严重,村小无幼儿教师,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突出。

当然,学校也存在一定的优势:中小学合并后的资源优势显现,有一批团结协作的扎根山区的教师队伍,有革命老区人民群众和县、乡领导的大力支持。

(3)学校今后五年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校管理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干部岗位责任制还未完全落实,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磨合。民主化管理要加大推进力度,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参与管理,使之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2、教师专业素养需要进一步发展。因教师工作投入的热情、原有的专业能力及客观上形成的机会不均等原因,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不可避免。如何主动而有效地为教师提供新一轮专业发展的平台,突破教师传统的专业结构,形成其专业发展的新内涵,促使广大青年教师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是下阶段的主要工作。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二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处理“高素质队伍建设”与“为教师减负”两者的关系,让教师进步并幸福着;二是如何处理“强化教师培训”(外力)与“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内力)两者的关系,让培训活动及教师发展更具有效性。

3、校本教育科研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学校全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进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内容;重表面的热闹,轻内在的质量;穿新鞋、走老路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我们需要立足校本,立足课堂、教科研合一,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且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有效的做法,需要不断积累和提炼,并加以推广运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和开展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4、德育价值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校德育工作要在原有基础上积极探索内容及方式改革,拓展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学生成长需要以及时代对学生培养提出的全新要求,进一步完善校、班两级学生自主管理网络,整体协调,同步进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与此同时要进一步鲜明体现教育特色,再创辉煌。

5、学校的办学条件要进一步优化

根据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将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要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扩大校舍面积,增加相关专用教室的内涵,添置常规装备,进一步更新和完善设施设备。

6、幼儿教育要进一步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学校现有的办学环境和教师配备已不适合幼儿教育的要求,必须改善教育环境,重新配置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幼儿教育的科学性。

二、发展思路

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在未来五年提出“以师生的和谐发展打造九年一贯制山区精品型学校”为竞争策略,并以此为基点,明确我校的发展思路:定位上,重点关注师生的自主健康发展;落实上,以培养名师、培养知书达礼学生为突破口(前者以骨干队伍群体形成为目标,实现学校师资队伍的均衡发展;后者以好习惯养成为重心,实现文明、诚信、有责任感的培养目标);路径上,积极创设师生主动发展的环境,使校园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

三、学校整体工作目标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做一个适应时展“知书达礼、感恩诚信”的人,做到“自立、善学、朴素、优秀”,能适应学习型社会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 阶段目标 2、(2014年——2015年)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学校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轨道,使条件上档次、管理上水平、质量上台阶、学校上等级,实现学校各项建设充满生命活力、全体师生和谐健康发展。

 工作目标与措施:

(1)学校管理:

1、目标:建立一套符合九年一贯制山区精品学校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

2、措施:

① 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在明确各岗位职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有效的管理,密切各层之间的联系,管理工作向协作性、自我完善性发展。

② 加强一贯制精品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在理念、制度、方法和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与探索,积极营造现代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氛围,积极寻求构筑一贯制精品学校的机制与模式;

③ 在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和教职工考评方案;注重日常资料积累,奖优罚劣,进一步调动各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

④ 继续实施校务公开制度,合理安排资金,关心教职工切身利益;注重设备条件的改善,确保教育设施的长效性。

⑤ 学校管理实现电子化。学校的德育、教学、科研、教务、财务、人事等逐步实行网络管理,做到全员主动参与和主动接受管理。

3、达成标志:

① 规章制度齐全,科学。

② 师德管理规范。

③ 学校社会效应良好。学校争创县、市文明单位。

(2)师资队伍建设:

1、目标: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现代教育观,能落实、胜任新课改要求,德才兼备、爱岗敬业、一专多能、身心健康、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今后五年内,我们将按照择优引进、重在培养的原则建设、调整、优化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2、达成标志:

① 三、五年内培养出2名市级骨干教师,4名县骨干教师,市、县、乡骨干教师占全校教师的30%以上。

② 教师整体具有现代教育观,有爱心,事业心,进取心。能自觉将学校办学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能运用多媒体教学,适应新课改。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具备指导学习,引导探究的创新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用理论指导实践。每年有一定质量的在县级以上的刊物或获得较好的等第奖。

3、措施:

① 师德为核心。在教师中开展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的系列教育,强化教育思想建设,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重视营造学校的人文氛围。

② 自培为基础。根据校本培训规划,教师制订好自培规划。抓住重点,开展专题教改沙龙,组织典型的个案实例研讨,进行具体的实践导向。

③ 科研为基本点。坚持科研兴校,从科研兴教中培养科研骨干,出一批在县内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

④ 带教为途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组成导师团,力争在五年内带出一批新骨干教师,教学能手。

⑤ 开放为原则。在校内提倡教师主动亮相,积极展示个人的教育理念、思想风格、方法;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讲课,扩大对外交流,展示教师风采。

⑥ 机制为保证。落实好黄山市“名师工程”的评选工作,以成就激励、荣誉激励、物资奖励和情感互励等措施,促进教师开发潜力,加快发展。

(3)德育工作:

1、目标:

① 坚持以德育为核心,树立与时俱进的德育工作意识。

② 全员、全程、全方位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完善本校德育建设机制。

③ 围绕“知书达礼、感恩诚信”的培养目标,构建“关注情感教育,提高德育实效”的德育工作特色。

2、措施:

① 积极营造全员德育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全员育人机制;

② 研究现代课程背景下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学生传承革命老区中华美德的方法和模式,发挥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③ 补充和完善分层次德育训练目标,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培养良好的习惯。

④ 结合县局开展的体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并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练技能、强素质求创新。

⑤ 继续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逐步确立校内、校外综合评定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⑥ 研究家校管理模式,加强对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校合力的力度。

3、达成标志:

①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具体行为习惯。

② “注重情感教育,提高德育实效”的德育工作特色初步形成。

③ 汇编教育个案集、德育小论文集。

(4)教学工作:

1、目标:

① 教师教学水平、课堂效率全面提升。

② 质量综合评价成绩超过县平均成绩,力争山区学校中列于前茅。各学科发展平衡。

2、措施:

①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改革。努力建立多元化的课程类型、多渠道的课程教学途径、多样性的课程活动,来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多彩平台”,让师生在“多彩平台”上开展活动,施展才华,发展个性。从制度上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评价的体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实行多元化评价标准;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

② 继续组织好每年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同时提高教研组教研质量,使每位教师在自身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③ 加强学校电化教育的建设与管理,搭建教师学习与交流的网络平台,创建好资源共享系统,提高现代化教育设备的利用率。

④ 不断完善学科质量监控机制,使自控、互控、监控真正落到实处。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分层教学水平,提高学习成绩。

⑤ 加快教师新课改的学习进度,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行为。

3、达成标志:

① 形成教学流程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做好相关资料的分析和积累。

② 完成县级以上一般课题研究。

③ 争取各学科有教师进入县级教研组。

(5)科研工作:

1、目标:

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建立一支素质好、理念新、有积极进取精神的科研队伍;教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学校科研工作管理规范化。

2、措施:

① 在个人申报的基础上,选拔师德好、业务能力强、勤于钻研、有一定表达能力的教师,组成学校科研骨干队伍。

② 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制和科研评价机制,每月召开科研小组会议,加强科研工作的过程管理。

③ 要求2-3个教研基础较好的教研组,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一年内完成一个相关小课题的探索、实践和研究。

④ 骨干教师任期两年内必须参加学校课题的研究,按要求完成相关工作。

⑤ 最大限度地安排课题组教师参加市县科研培训;建立科研奖励机制,在各项评比中给予优先考虑和政策倾斜。

⑥ 加强成果的推广和交流,形成科研兴校、研教结合的良好发展态势。

3、达成标志:

① 形成一支能带动学校科研工作的科研骨干队伍。

② 形成学校科研管理评价机制。

③ 形成学校良好科研氛围,有一定的科研成果。

(6)科技、艺术、信息:

1、目标:

科技、艺术教育氛围好,学生参与面广;科技、艺术争创县级特色学校;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的运用于教育教学;

2、措施:

① 组建好科技文艺信息技术普及教师队伍,提供培训机会,发挥教师特长。

② 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板报进行科普知识教育。

③ 以县、市“三小”活动和县“文艺汇演”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特长,引导学生爱科学、爱生活。

④ 积极参与县、市各类相关比赛,为学生提供发展机会。

⑤ 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列入学生评优标准之中。

⑥ 重视信息工作,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3、达成标志:

① 调整和充实科技、艺术、信息教师队伍,学生参与科技信息艺术活动率达100%,形成良好的氛围。

② 科普宣传、科技信息文体活动正常开展,师生共同参与。

③ 参加县、市比赛,争取获奖。 ⑤ 学生会收集、选择、处理信息,进而会利用信息平台进行创新,教师能把信息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与科研,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7)体卫工作:

1、目标:

确立以乒乓球为特色的学生健身活动项目,并保持已有优势;广泛开展全方位的球类运动;建好宿舍楼前健身功能区;提高卫生保健工作对学生发展的认识,切实搞好卫生保健工作。

2、措施:

①将重视体育、卫生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工作议程。

② 制定体卫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县市培训,保证质量,并将县市培训目标落实到实处。

③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落实“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抓好健康校园的管理工作,保证两操两活动的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④ 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小学学生田径运动会。

⑤ 抓实运动队的建设,积极参加县、市比赛;

3、达成标志:

① 争取学校体育卫生评估优秀。

② 体锻达标成绩优秀。

③ 参加县、市相关比赛,并能获奖。

(8)总务工作:

1、目标:

① 形成校园环境建设与学校目标一致的文化格局。

② 使学校成为一所花园式学校。

③ 服务规范、管理科学、师生满意。

2、措施:

① 加强学校环境的文化氛围渲染,合理校园布局,优化校园环境。

② 强化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宣传画廊的教育作用,使校园的宣传阵地与德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

③ 完成学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硬件的专用室和各种设施装备添置。环境建设努力争创一流。

A、增加投入,绿化、美化校园。在今后五年内,将柯村学校建设成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具有浓郁文化教育氛围的绿色学校。

B、进一步增加投入,逐步配备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使学校的教育装备实现现代化。

C、补充和完善教工之家的各种设备,使其成为教职工们娱乐、强身的好去处。

D、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创造宜人的办公环境。

E、争取项目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力争教师周转房的建成,改善山区教师住校条件。

F、完成学校运动场地建设;

3、达成标志:

① 各专用室配置到位,使用合理。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要求。

② 各类宣传阵地布置协调,体现和谐发展教育目标。

③ 学校成为县级绿色学校单位。

(9)幼儿工作

1、目标:

创建一个适合幼儿成长的环境,改进幼儿教育教学模式。

2、措施:

①争取资金,建好柯村学校幼儿教育教学楼。

②择优竞聘幼儿教师。

③完善幼儿教育模式,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启迪幼儿思维。

四、主要任务

按照建设九年一贯制山区精品学校发展的要求,贯彻以和谐校园的竞争策略,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档次,促进师生主动发展、提升学校办学知名度,这是我校未来五年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打基础,完善硬件设施,构筑绿色、文明、人文化的和谐校园。

(1)绿色校园——营造身心健康、安全和谐的环境。

在未来五年期间,乘中小学合并发展布局的契机,对学校的现有规模重新布局与建设:一方面,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绿化工作大有进展,把我校装扮成绿树成荫,绿茵如毯,校舍整齐,鸟语花香的优美校园;另一方面,优化现有设施配置,着力建好学校运动场地。

(2)文明校园——打造传承传统美德、培养良好习惯的育人环境

围绕“知书达礼、感恩诚信”的培养目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寝室创建活动,使师生养成文明有礼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3)人文校园——打造人文校园

充分发掘厚重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名人轶事、光荣传统,将历史性与时代性有机地统一起来,用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生命的底色。拓展学生文化活动场所,增设名人警句碑,校园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使校园环境建设集绿化、育人为一体。将 “自立、善学、朴素、优秀” 的培养目标在学校的整体布局中凸现出来,为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基础。

(二)抓关键,致力软件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1)彰显办学理念 适应时展

把“让学生成长并快乐着;让教师进步并幸福着;让学校发展并和谐着”办学理念,作为学校共同的愿景和价值取向,在全校形成合力,并内化成行动。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教育为本,珍爱童心;教学民主,重视个性;终身学习,自我完善;适应时代,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全面、协调并富有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

(2)深化管理改革,建设务实班子。

1、建立以九年一贯制山区精品学校制度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形成团结、和谐、有序、畅通、高效的管理系统。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校务公开、民主管理,科学高效”的工作原则。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工会的保证监督作用以及教代会的民主管理作用,全面落实民主治校、依法治校方略。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考核制度、教科研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评职晋级量化考审制度等,形成具有科学性、层次性、规范性、协调性的运行机制。

2、建设一支团结协作、敬业廉政、结构合理、精干高效、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现代管理水平的领导班子,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法规的学习,不断增强学校领导成员的民主意识、服务意识、改革意识,做到能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坚持任人为贤、能上能下,把优秀人才及时吸收到领导班子中来,以增强领导班子的活力。

(3)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2、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为主目标,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要注重教学过程研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5、要严抓教学过程,强化教学常规,严抓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布置批改作业、测试、课外辅导、学科竞赛、教研活动等环节。要改革和完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注重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注重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强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使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不断跃上新台阶。

(4)发挥名师作用,提高队伍水平。

1、进一步加强教师成长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铸造名师的培养工程体系,以“四级培养机制”和“三级”结对的形式来全面推进青蓝工程与名师工程,逐步形成一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三级”师徒结对,即:五年内新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骨干教师与校级学科带头人结对,校级学科带头人与县市级学科带头人结对。“三级”结对能体现梯队、层次发展教师队伍要求。四级培养机制即:教学新秀培养机制、教学能手培养机制、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和学科带头人培养机制。

2、发挥团队优势,加强专业化培养。发挥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学校采取压担子、指路子、定尺子、搭台子的方法,为教师的成长构筑坚实的平台。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反思,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论和自我专业意识等得到不断更新。

3、开展校本教研,推动课程改革。未来五年期间,继续坚持采用理论学习、专家讲座、科学研究、外出交流等形式,让教师不断开阔视野,了解新信息,掌握新方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校本研究,倡导教师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从而使教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4、优化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创设条件,引进优秀教师;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完善教职工的职称职务评审考核激励机制,班主任、教研组年度考核评价制度,实行聘用制,落实转岗分流,改进评价方法,健全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5、加强人文关怀,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关心爱护广大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切实帮助广大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

(5)坚持德育为首,促进学生发展。

1、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大德育观思想,将德育教育溶入教学、管理和服务之中,完善以训导处、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为一体的学生育人队伍,发挥层级效应与整体功效。

2、进一步开展学校德育的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富有学校特色的育人模式,形成德育活动、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的科学体系。尤其是重点加强留守学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方法的研究,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知书达礼、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4、加强少先大队、共青团和学生会的工作,办好学生心理咨询室,

(6)坚持科研兴校,以科研促课改。

1、构建骨干研究与全员研究相结合、专题研究与一般研究相结合的科研模式,开创组组有课题,人人搞研究,项项出成果的“群学、群研、群绩”的群众性科研局面,让学校科研更好地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2、结合新课改理念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着力抓好影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如继续抓好学校相关德育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发展,富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内容、途径、手段、方法;抓好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研究与实验的推广,以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三级课题管理模式;抓好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相关课题研究,抓好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工作。

(三)抓灵魂,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切实加强艺术教育工作,积极创设条件争创区级艺术特色学校;同时,加强音乐、美术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绘画、书法、音乐、诗歌等高雅艺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参加好每一年的中小学生艺术节,尝试进行学生艺术团的建设,以充分展现学生才华,发展学生个性,为更多的学生搭建多元发展的新平台。

2、在体育卫生方面,坚持普及与提高、健身与竞技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

3、在科技教育方面,让学生既学习工艺技术知识,又参加一定的劳动技术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劳技观,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五、 学校的保障机制

1、内部:

① 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寻求合适的发展空间,实现持续的发展。

② 在实施的过程中组织全体员工不断学习、反思、完善,构筑完善和严密的一贯制山区精品学校管理制度,抓好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2、外部:

希望上级各部门对学校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经济上的投入,尤其是硬件配备建设,人事政策上的优惠。

学校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一、基础建设:

按照预计目标,我校今年基础建设目标已全部实现。

1、完成了教学楼窗户更新工程;

2、完成了办公楼窗户更新工程;

3、完成了新农村生态沼气厕所新建工程;

4、完成了办公楼前路面硬化800平方米工程;

二、教学改革工作:

我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承担的省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主动学习策略与途径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我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安排老师参加校际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主动与兄弟我校交流课堂教学经验,虚心学习。我校先后组织教师到濮阳郑州等地参加教学教研学习活动。开展了教师论坛活动;开展教师反思学习活动;开展了教师新课程理论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形成了以课程改革带动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进课程改革,形成组组搞科研,人人能科研的氛围。今年我校教师有29篇论文在国、省、市、县级获奖,取得省科研成果一项。

2、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由老师满堂讲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三名教师获市优质课,四名教师获县优质课奖。

3、建立完善了教学相关制度。

三、德育工作:

今年我校在创新德育工作机制上进行了努力探索。

1、开展了“一帮一爱心助学工程”,有效的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变;

2、开展了课堂纪律大整顿活动,有效的改变了学风、教风。形成了比学习、比正气、比纪律的良好风尚。

3、围绕自信心教育、亲情教育开展了系列活动;

4、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各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跑操口号;各班教室的标语紧紧围绕“亲情教育”、“自信心教育”、“自主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学生自己创作;每节上课前都要学生都要围绕“自信心主题”进行宣誓。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内涵。

四、教师业务提升工作:

1、对中青年教师精心培训,通过教师基本功比赛、说课评课等活动进行训练。

2、抓好教师在职学历提高。学校89名教师中,本科21人,正在进修19人,大专68人,学历达标率100% ,

3、学校还通过派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使教师的业务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4、组织开展了班主任培训会议,培训中既有理论指导,又有案例示范,还有班级工作经验交流,以及个别管理由特色班级班主任的管理感悟。通过不断的积累,为我校以后进行班主任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为班主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成长平台。

五、综合治理工作:

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真抓实管,组织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稳定。

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在校生违纪犯罪,不断增强师生员工法制意识和遵纪守法自觉性;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创造优良,安定的育人环境。完善警民共建工作机制。进一步探索社区教育新路子,形成社会,家长、学校共同教育的局面。

依法治校,加强管理.严防xx侵入校园,危害师生;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治安防范制度,确保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力争荣获依法治校先进单位称号。

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和校党支部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建立健全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机制。

学校发展规划范文第6篇

一、校情分析的两大功能

校情分析主要兼顾两个功能:一是通过校情分析这样一个过程,让所有教师对学校状况有直观的了解,对自身存在的上升可能和限制性因素有深刻的认识,为规划职业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二是有助于学校最高决策层对学校的基本情况、教师群体的基本情况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如何应对学校当前面临的现状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前期思考,对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空间有正确把握,为规划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最为直接、最为充分的依据。

二、校情分析的四项原则

实施校情分析,必须遵循四项原则,即民主参与原则——跳出原有封闭的分析决策圈子,广泛听取意见,实现平等对话和沟通;整体性原则——把学校视为一个独立系统,从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中,揭示出学校内部系统的特征及运动发展的规律;问题导向原则——客观地呈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轻重缓急原则——不能平均使力,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才能纲举目张,同时对各种问题要按“轻重缓急”的次序进行优先排序,重点锁定并分析影响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其中, 民主性原则是一个需要侧重体现的方面。我们认为,分析校情不应再是一个简单的学校决策层的行政行为,而应该是全体教师、家长代表、学校规划师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活动过程。为此,我校在实施校情分析的前期,组建了多元的校情分析合作团队,以期产生最大效益。

1.专家团队

学校办学,尤其是一所年轻学校的创办,如果没有专家的引领和科学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会自困于“照葫茹画瓢”或同水复,永远没有创新,也上不了层次。因此,我校构建了由大学的教育规划师、专家团队、社会教育机构领衔的校情分析规划小组,借助伙伴合作关系,全面客观地会诊学校情况。依托专家团队资源,提升规划理念及目标;依托高校教育理论及文化底蕴,提升发展主体层次;依托社区、企业园区及体育、艺术机构的资源,提升学生素质;依托多元资源的整合力量,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这是科学制订并实施规划的必备条件。

2.全体教师

在通过校情分析来确定学校优先发展项目的过程中,尤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参与面以及在认识、沟通、愿景等方面的达成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今后实施优先发展项目的成效与结果。因为优先发展项目的实施有赖于教师参与,它将影响教师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教师参与校情分析、参与选择学校优先发展项目,对此产生“认同”,并把它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这一点尤其重要。

3.家长代表

基于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开放、互信与支持,我们邀请家长代表加入到校情分析的行列中,积极参与整个过程。我们始终认为,学生是学校发展的第一受惠者,任何项目的确立,首先应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家长参与校情分析,不仅体现了家长对学校现时状况及未来发展的知晓权和发言权,还有利于帮助学校了解学生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诉求,使优先发展项目的确立能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其需求性和适合性。此外,家长的理解并认同,也必然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给予学校最大的支持和配合。

三、校情分析的方法与技巧

校情分析是制定并形成学校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前期工作,决定着学校定位的准确性及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它主要有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排序法、校史分析五个方法与技巧。我们将这五个方法与技巧进行巧妙整合,形成以下两大策略。

1.“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通过校情分析来科学定位学校未来发展,它需要集体智慧,全员行动。我们尊重教师的话语权,注重发挥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到校情分析中,及时向上传递教师的职业感受及意见想法,表达一线教师的意愿和诉求。学校规划师及管理层则借助“自上而下”的形式,将校情分析的初步结论、学校定位及发展方向,通过全体教职工大会、教代会等形式予以广而告之,在经过上下几轮的意见征询、共识达成、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形成并出台了《校情分析报告》。

2.头脑风暴与漫谈沙龙

所谓头脑风暴,是一种类似“挤牙膏”式的思维碰撞与交流活动,它是指在专家介入、引导、追问下,让学校全体行政班子成员抛开顾虑,专门就校情分析畅谈个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通过彼此间疾风暴雨般的争论、辩驳,最终让大家的认识达成基本一致。所谓漫谈沙龙,是一种聊天式的漫谈交流活动。学校行政分头参与,学科教师分批参加。大家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围绕自己的工作现状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包括职业理想、工作感悟、情感需求、未来期许,等等。

上述两种策略体现的是一种集体的智慧,凸显的是广大教师的主体地位。

四、校情分析的四个维度

在制定规划、分析校情的过程中,我们在专家团队的直接参与与指导下,第一次与SWOT方法有了零距离接触。利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归纳、对比和概括等手段对学校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不仅使学校的优势更趋于显性,更有利于学校发展,而且还可以使原本客观存在的劣势或者说威胁能得到有效的弥补、减少,或者规避。它对把脉区域教育的发展动态,及时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正确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和依据。现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为例加以说明。

1.优势S(Strengths)

一是知名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品牌优势。上海交通大学是附小的金字招牌。作为品牌大学的附属实验小学,附小可以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人文资源谋划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二是年轻化队伍结构及科研兴校的强烈意识。附小成立初期,教师平均年龄在30多岁,学历层次普遍较高,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及充沛的精力,为学校特色创建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校始终把教育科研当作学校发展的助推器,让教育科研为“新基础教育改革”和“二期课改”服务。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学校依托规划师和专家的引领,请他们把脉会诊,寻找症结,开出良方,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加快学校的发展速度。

三是人口导入区的区位和生源优势。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紫竹科学园区比邻,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良好,文化层次普遍较高,父母不仅愿意也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还非常注重孩子业余兴趣的培养。同时,学校作为中福会少年宫上海市小伙伴艺术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培训基地、上海市体操运动训练中心少儿训练基地,也吸引了部分本学区外的特长学生慕名来校借读,为学校特色创建提供了一定条件。

2.劣势W(Weakness)

一是学校建校历史短暂,缺少名师和骨干教师。附小由于学校建校历史短暂,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师的知名度和教师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不足。学校缺乏名师和骨干教师。如何尽快培养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和骨干教师,如何协调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同步发展,是学校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是学校条线工作发展的均衡性有待加强。学校条线工作发展不均衡,学校对德育、少先队、教学、科研等部门的工作非常重视,改革力度十足。相比较而言,作为支持和配合系统的信息技术和后勤部门,在人力和设备的投入方面还处于逐渐完善阶段,信息技术对学校办学的支持效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学校的后勤工作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革。

3.机遇O(Opportunities)

一是属地化后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教育局对学校硬件建设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大,学校设备不断齐全并得到优化。一流的专业体操训练馆,设施齐备的形体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等,都为附小有效推进优先发展项目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

二是体育俱乐部、小伙伴艺术团基地的奠基、多区联动关系的建立,为创建特色课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4.挑战T(Threats)

一是学校周边历史名校较多,提升了办学和工作压力。学校地处上海市老闵行地区,有多所历史名校,近年来又有一批学校成长为后起之秀,这些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还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名师支撑,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方面可以说是得心应手。附小师资队伍和学校都较为年轻,又地处名校周边,这些客观因素在无形中催化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给附小的管理工作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是招生渠道丰富,家长背景不同,需求多样,学校面临严峻挑战。学校生源来源的多元性,决定学生家长素质、文化层次、家庭背景等落差较大,进而对学校管理,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如何尽可能满足各类家长的教育需求,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

学校发展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共同体;学校管理

学校发展规划(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通常称SDP),是近年来国外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热点,是学校为应对教育变革和教育发展的双重挑战,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努力,系统地诊断学校原有的工作基础,确立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分析学校优先发展项目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学校发展规划通过强化校本管理的机制,提高社区参与的程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的目的。

一、西方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背景概述

1.西方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产生

学校发展规划率先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20世纪5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西方教育空前繁荣的年代。但进入70年代后就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1973年西方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波及教育领域,使教育领域产生了严重的“教育危机”,到了80年代,这种危机有增无减。当时的“教育危机”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就业困难、教育质量下降、教育经费增长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等。从学校教育本身的发展情况看,70年代早期,西方国家不再沉迷于把教育作为缓和社会弊端的万能药,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是校外人员,如家长等,对教育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学校教师对新教学很不适应,再加上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导致当时学校教学效率十分低下。1972年,世界比较教育学会在日内瓦召开大会,大会以“中学效率的高低”为主题,开始关注中学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问题。1976年5月,英国出版所谓的《贝内特报告》,对教育的批判达到顶点。

在此背景下,学校发展规划应运而生。1977年,英国率先开始“学校效能”研究。该研究以教师为对象,后发展到以学校的自我评估为研究重点,最后转向研究学校效能技术层面的比较分析,诸如学校大小、不同学校或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效能比较分析等.其根本目的就是改善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的效能,1980年,英国的学校改革显现出“自下而上”的趋向,并将教育改革定位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发展计划”、“学校文化”等项目开始被纳入到学校改革之中。1988年英国颁布了《教育改革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此后英国地方教育局和一些学校相继提出“学校改进计划”,主要是通过“草根研究模式”(Grass-rooted Research)探索学校的管理模式,它迎合了当时的“教育权力下放”(Oecentemtion)的教育改革趋势,使学校有了更多的自,有力地推动了校本管理局面的形成。此后不久,“学校改进计划”就为英国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OFSTED)和—其他绝大多数地方教育当局所采纳,并逐步推广到印度等英联邦国家。

2.西方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发展规划在西方国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首先,西方国家的教育变革层出不穷,在教育管理地方化趋势和“自下而上”的学校教育改革热潮中,学校教师尤其是校长开始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学校规划才能找准学校的出路和发展方向,明确学校的教育行为,因此学校教师一致认为对学校的管理、组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其次,由于连续不断的改革,各国中小学教育结构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政府或中央很难进行统一管理,就把部分地方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局长享有的权责,下放给各地方学校,即出现了“教育权力下放”运动,要求学校实现自主管理,体现学校个性和特色,并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第三,学校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新公共管理”的价值观,强调减少政府对学校的干预,以市场为机制,引进“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在强调效率和产出的同时也注重服务的品质。

1989年,由英国科学和教育部资助的学校发展规划项目研究成果即哈格利夫?D等写的《学校发展规划——给地方教育长官、校长和学校教师的建议》出版。1991年,英国科学和教育部颁布《学校发展规划实践指南》,呼吁全国中小学推广这一方法,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两个文本先后出台,马上使学校发展规划在英国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校管理改革项目。随后,成为“促进学校管理变革”的一种有效策略,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美国等一些国家也开始推广这一项目,成为国际性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也积极推进学校发展规划项目,旨在通过校本管理、社区参与以及提高学校的自治能力,来提高各国中小学尤其是贫困地区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1994—2001年期间,英国教育专家派特?布卢德赫德(Pat Broadhead)和派特?库克先生(PaT Cuelde)先后三次对505所、124所和765所英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校发展规划已成为校长日常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

学校发展规划在全世界引起了关注,越来越多地方教育部门开始尝试这一项目。1997-1998年,欧洲教育联合会的领头项目是中学发展规划评估。1992年,爱尔兰官方《绿皮书》中提出“教育是为了不断变化的世界”,认为规划应由校长在与全体教师讨论、并由董事会同意基础上进行实施。规划应该明确表述学校的目标,陈述重要问题和有关政策,包括课程、组织、全体教师的进修和发展,以及与学校外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以学校工作报告的形式表现。1995年,爱尔兰官方的《白皮书》再次提出,由董事会公布学校规划中的政策和规划的实施结果。教育与科学部长米切尔?马丁(Micher?Martin)写了《中学学校发展规划指导》和《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简介》,作为100所学校进行学校发展规划试验陆课题的指导大纲。

学校发展规划范文第8篇

一、学校发展规划的内涵及编制的意义

学校发展规划是指一所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系统地分析学校现有的发展基础及所处的环境,确定学校在“规划年”(可三年或五年等)内应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途径,分析学校优先发展项目并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一致努力,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好的学校发展规划是办学的行动指南,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在目标的指引下,全校师生能够凝心聚力,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学校发展规划也是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对学校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客观依据。

二、编制学校发展规划的一般程序和注意事项

总的来说,编制学校发展规划的一般程序是:①成立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小组。②开好规划编制动员及培训会。③发动群众,分析校情。④编制小组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讨论并提出规划的内容要求和基本框架。⑤提交中层各处室讨论。⑥汇总各方意见提出规划初稿。⑦听取年级组、教研室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的意见。⑧汇总各方意见形成规划的修订稿。⑨提交教代会(或全教会)审议。⑩形成正式文本予以公布。

编制学校发展规划要注意:①讲究科学性。编制规划要与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规划相一致,要符合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学校发展目标的确立,必须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不要过高,也不可过低。②注意可操作性。规划要有实用性,一方面要有时段性,有中长期目标、近期目标和具体的行动计划;另一方面要注重递进性和持续性。实施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在学校发展规划的统领下,各处室及个人也要编制相应的发展规划。③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显现在学校文化中,包括特色课程、特色教育教学方法、特色培养目标、特色管理模式、特色校园文化等方面。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发展目标等都要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学校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及编写建议

学校发展规划通常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学校发展形势分析。首先要介绍“学校概况”,内容可包括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建校时间、历史沿革、学校性质、学校规模等。接着可重点分析学校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发展优势主要总结学校已经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形成的办学特色等,列出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方面的主要优势。存在问题应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在规划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指导思想是指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结合学校的实际,走科学发展道路的总体思路。办学理念是校长带领教职员工在办学实践中,就如何办好学校进行系统思考后所形成的核心观念,需要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智慧和热情,逐渐收集、总结、提炼、升华而成。

学校发展目标。一般来说,发展规划中的目标应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总体目标包括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办学目标是指在规划年内要把学校发展成什么样的学校;培养目标是指要把本校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要实现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按职能分工或时间分解出具体目标。

重点(优先)发展项目、工作措施及达成标志。学校发展目标确立后,学校围绕发展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要选出一到两项能引领全局、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优先)发展项目,做深做透,并逐渐形成学校特色。重点项目要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措施、达成标志,并通过年度实施计划表来体现。

发展规划目标达成的保障措施。首先,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应对学校的办学目标、核心理念和发展思路准确定位,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承担着规划的贯彻、落实和有效执行等任务。学校的党组织对规划的实施起着政治引领和监督保障的作用。教代会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机构,在规划编制时要广泛听取教职工、学生、校友和社区代表的意见,并参与学校规划的讨论和审议。其次,要健全规章制度,为规划目标的达成提供制度保障。在规划实施评价过程中还要实行问责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强化绩效考核体系建设。最后,要做好实现规划目标的后勤保障。除了学校内部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还要积极争取行政部门、家长和社区的支持和帮助,接受行政部门的指导与服务,接受家长和社区的监督。

学校发展规划范文第9篇

A中学是江苏省的百年老校,也是一所四星级省级名校。其百年的历史发展,为学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办学传统。先进的管理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卓越的教学质量为学校赢得了省级名校荣誉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之后,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都把教育或学校发展规划当作引领教育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A中学也于2010年底启动了“十二五”学校发展规划活动,并以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为活动的主要内容。

为制定“十二五”学校发展规划,A中学做了大量工作,不仅有学校领导、师生代表等人的大面积参与,而且邀请了校外规划专家团队的全程指导和参与;不仅认真组织了学校发展规划的专项调研,而且对学校发展规划提纲和文本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和定稿。从专项调研到规划文本定稿共用了4个月左右时间,参与人员有100多人,其中参与访谈的学校领导(包括校长)6人,教师代表10人,高二学生代表18人,规划专家4人,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100人左右。从参与程度看,除了校长参与过规划提纲和文本的商讨之外,基本上是规划专家完成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学校领导、师生代表也只是参与了前期调研,而没有参与到规划制定的具体活动中去。用校长的话说,正是因为学校的重视,才邀请规划专家参与到学校发展规划活动中来,并全权委托规划专家来完成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通过与校长的交流,了解到,A中学之所以请规划专家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一是认为规划专家水平高,制定出来的规划不仅可以反映出学校的品位,而且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二是认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负担重、时间紧,没有精力完成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同时认为,即使能制定出规划来,也不可能达到专家的水平。

从规划的制定来看,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活动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学校发展规划的出台奠定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

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整个过程中,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是非常重视的。如,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启动之前,学校领导就与校外专家交流过看法,认为好的学校发展规划能够引领学校未来的发展走向,并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从与学校相关人员的访谈对话中也可以感觉到,A中学并不只是想走形式,而是想通过规划的出台实现学校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变革。同时,学校还多次邀请校外专家前往学校商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相关问题,安排调查了解学校发展现状等具体事宜。在专家起草规划文本过程中,学校领导两次就规划提纲、学校战略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和重点工程等内容与专家交流了看法,提出了相关意见。在规划文本形成后期,校长还把刊载有当地兄弟学校发展规划的报刊送给专家作参考,一方面表明其他学校发展规划已经出台,A中学的学校发展规划必须抓紧时间制定;另一方面也意味着A中学的学校发展规划要与其名校的社会声誉相呼应,超越普通学校发展规划的水平。在很大意义上说,是校长等学校领导的重视促进了学校发展规划的形成。

2.校外专家成为了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最重要主体,全权代表学校进行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

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最初是由校长提出,校长也对制定过程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校外专家在接受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任务之后,首先对学校中层管理者、教师、学生代表等进行了访谈、问卷调查,学校师生代表按照访谈话题和问卷项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供了一些具体信息。随后,根据调查情况,专家们撰写了学校发展规划前期调研报告。最后,在收集、分析、整理相关资料基础上,专家们起草了学校发展规划的框架及规划文本。因此,宽泛地说,学校领导、师生代表和校外专家等都参与到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成为了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主体。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校外专家成为了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绝对主体,学校领导、师生代表更多是被动参与到了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个别环节。

3.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以了解学校发展情况、建构规划提纲、形成规划文本为主

从过程看,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出台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规划专家了解学校发展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资料收集等方式,全面地了解、分析、诊断学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优势与机遇、问题与挑战,为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了一些具体信息和资料。第二阶段是就重要问题在与学校领导讨论基础上,校外专家建构出学校发展规划框架。在规划框架建构之前,校外专家与学校领导就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学校品牌、学校发展定位等战略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和斟酌。基于此,校外专家构建了学校发展规划框架,并与学校领导进行了沟通、讨论和修改,框架中的各部分内容细化到了三级提纲。第三阶段是校外专家起草、形成规划文本。规划文本初稿形成后,与学校领导再次进行了讨论,三次讨论、修改后才形成规划文本定稿。

4.学校发展规划文本呈现出了立意高远、内容全面、形式规范、语言精致等完美样态

学校发展规划虽然没有统一的格式要求,但不可缺少一些基本的组成部分,如,必须包括学校的现状分析、顶层设计、发展目标、优先发展项目、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从规划文本内容上看,不仅文本形式上要有一定的规范性,而且语言要精准,不能大话、套话过多,随意性太大等。由于A中学的学校发展规划文本是由专家起草,体现了规划文本规范性,不仅立意高远、内容全面,而且形式规范、语言精致,因此,A中学学校规划文本完全达到了学校发展规划提出的文本规范性要求,学校领导和规划专家一致认为A中学的规划文本可以称得上是规划中的范本。

二、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活动的问题分析

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活动尽管是个案,但也反映了当前学校发展规划实践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典型性问题。基于这一个案并超越个案,我们可以发现,学校发展规划活动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从理念看,学校相关者并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存在着规划价值不清晰、定位模糊,只关注静态规划文本的形成等问题

英国学者哈格里夫(D.H.Hargreaves)和霍普金斯(D.Hopkins)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为了学校的发展、管理变化而采取的必要行动,是对学校发展过程进行描述且更为规范化的一种解释,是施加给学校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革新方式[1]。也就是说,学校发展规划不仅仅是形成规划文本,它超越了“成文”的价值追求,而是一种引领学校发展的学校管理理念创新和管理行为改善的过程,其最终价值在于通过学校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人的发展,也即是“成人”。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学校相关者通常认为学校发展规划只是一种文本,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而打造出来的,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它内在的“成人”价值。A中学全权委托校外专家起草规划文本也即是对学校发展规划价值认识不到位的反映,没有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是学校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对学校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进行诊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尽管形成了精美的学校发展规划文本,但是其内在价值得到了多大程度的体现还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2.从主体看,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存在着师生主体行为弱化、家长等相关者参与缺失、校外专家学术独断和包揽等现象

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主体包括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领导集体、学校师生、校外专家、家长等其他相关者,他们都有各自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分工,如,校长等学校领导是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关键人物,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中要发挥好统筹、引领等作用;学校师生不仅要为规划的制定提供真实而具体的信息,而且还要以规划制定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到规划制定中来;校外专家是规划制定中的顾问,主要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起到专业指导、支持、科研咨询和引领作用;家长等其他相关者是学校的合作者,应该发挥他们提供信息、资源支持和制造舆论氛围等方面的作用,任何主体角色缺失、行为包办都是有违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原则的。从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来看,除了校长等学校领导的统筹作用得到了部分程度的发挥之外,其他主体的行为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如,学校师生只是完成了专家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而没有具体参与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来;家长等其他相关者完全没有参与规划的制定,成为了绝对的局外人;校外专家包揽了规划制定的所有工作,尽管几次与学校领导进行过讨论、对话,但其中也存在着学术强权和独断的现象。

3.从过程看,学校发展规划的动态过程性没有得到体现,强化了规划的制定而忽视了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等环节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含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价等环节。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是学校校长、师生,规划专家以及家长等社会相关者,在相关原则制约下,对学校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进行研究基础上而形成规划文本的过程。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是学校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对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过程,也是学校发展目标、任务得以实现和学校人员得以发展的过程。学校发展规划的监督与评价是为进一步挖掘学校优势、特色,了解学校发展目标任务达成度,而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进行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三大环节都具备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学校发展规划,缺少任何环节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学校发展规划过程。由于没有对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环节进行了解,在此不宜直接对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过程是否完整下定论。但至少可以说,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割裂了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评价之间的连续性,因为学校发展规划是委托给校外专家制定的,学校教师等规划主体的绝对地位弱化了,于是,教师对学校发展规划的认同度不高、且缺少参与积极性,那么,即使有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也只不过是在强制执行,缺乏民主参与的氛围、态度和能力。

4.从内容看,存在着规划内容多而全,重点发展项目不突出等问题,特别是没有将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作为战略要素放在规划的核心地位

学校发展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发展的现状基础、学校发展的理念、学校发展的目标、学校优先发展的项目以及保障系统等五大方面。现实基础是对学校内部的办学优势、劣势,学校外部的发展机会、面临的挑战等进行的综合判断;发展理念主要是对学校精神、教育品牌、学校办学定位等进行的战略思考;发展目标是学校教育哲学引领下的办学思想或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和表达;优先发展项目是基于学校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所确定的需要重点完成的发展任务;保障系统是确保学校发展规划活动顺利开展所应采取的措施安排等。尽管A中学在学校发展规划内容的设计上包含了这些方面,但是规划制定专家毕竟是学校发展的局外人,不可能对学校发展的所有情况有很深的了解,因此,在规划内容上不仅存在着追求内容多而全、优先发展项目没有针对性,而且存在着学校发展问题诊断不清、愿景目标设计缺乏适切性等问题。就以学校发展目标而言,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包括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学校德育、学科建设、学生素质、教师队伍、教育科研、管理改革等目标体系。全面目标体系的设定必定需要相应的任务完成来达到,这种多而全的目标、内容设置很容易造成有些重要任务无法集中精力完成,目标无法实现,而有些不重要的目标或已经完成的任务占用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为重要的是无法使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等重要内容受到重点关注。

5.从环境因素看,不仅体现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束过多、过严,对规划实施、监督缺乏指导,而且存在着社区舆论宣传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间的等级关系不仅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事情过于干预,而且使得学校过多地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行事,对许多学校而言,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只是在完成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任务,是为了应付检查需要。于是,学校发展规划通常被窄化为形成规划文本,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忽略了对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监督与指导,更是使得学校发展规划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发挥出其促进学校发展的价值。从社会舆论支持看,由于中小学与社区间缺少实质性联系,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信任,不仅学校不主动争取社区对学校发展的合作与支持,而且社区对学校的事情也漠不关心,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自身的事情,由此,不管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还是实施都无法赢得社区的理解和支持,更不可能获得他们主动为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了。从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可以看出,学校在环境营造,特别是在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赢得社区舆论支持等方面还是做得很不够的,基本上没有与他们建立任何联系,也没有争取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从而使得教育行政部门和社区等其他教育相关者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任何程度的发挥。

三、学校发展规划改进的对策建议

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学校发展规划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采用“学校发展计划”的概念,并在90年代中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我国学校发展规划实践看,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上述诸多问题。为促进我国学校发展规划更进一步发展,基于以上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关改进措施。

1.在理念上,学校相关者要转变学校发展规划只是“成文”的形式主义观念,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具有“成文”、“成事”与“成人”三重价值取向[2]

仅以“成文”来界定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取向是形式主义的观念和作风,也是对学校发展规划的简单理解和认识,“成文”取向的学校发展规划即仅仅把学校发展规划当作一种文本,通常情况下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而打造出来的,只是表明学校有“规划”的事实,而不考虑其他价值。在学校发展规划实践中,所有学校相关者都应该抛弃这种片面的想法,而应该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在具有“成文”取向的同时还具有“成事”与“成人”的价值取向。“成事”取向的学校发展规划是把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等看成是学校日常工作要完成的任务之一,认为规划做完了事情也就做完了,任务也就完成了。在这种价值取向指引下,学校发展规划比较关注学校事务的发展。“成人”取向的学校发展规划是把学校发展规划当作促进人发展的方式或手段,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关注到学校每一个人的发展,把促进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与实现看成是学校发展规划的目标。其中,“成人”的取向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最终价值追求。

2.在主体上,校长要在争取专家等其他相关者专业指导的同时,更应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中的作用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尽管对于中小学而言难度很大,需要规划专家等相关者的大力指导与支持,但是并不能由此而弱化甚至取消学校教师在规划制定中主体作用,而应该以学校教师为绝对主体。在确保教师规划制定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与专家合作、邀请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学校教师提高对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的认识,从而发挥他们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积极性、提升规划制定能力,切不可以外包的形式把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全权委托给校外专家来完成。这种外包的规划制定方式对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能力提升没有多大作用,违背了学校发展规划的管理理念,也使得规划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当然,学校教师也要主动参与到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去,而不应该把其当作一种负担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发展规划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3.在过程上,学校要在重视规划制定的同时,强化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等环节,从而使学校发展规划在过程中实现价值最大化

前面已经提到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包括规划的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价等环节,只有当三环节整合时,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才是完整的,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否则会存在价值缺失。如果只制定规划文本而不投入实施,规划中的目标无法实现、任务无法完成,学校中的人也无法得到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划的实施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最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校发展规划价值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划的监督与评价主要是通过收集规划实施中的重要信息和数据、总结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规划目标的达成与调整、规划内容的修正与完善提供依据。因此,学校相关人员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形成规划文本的制定过程只是规划过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把规划文本投入实施,并对其实施过程加以监督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4.在内容上,要在遵循学校发展规划规范前提下,以学校发展现实为基础,提炼学校发展理念,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和优先发展项目

规划内容的确定需要考虑到学校发展的综合因素,不仅要通过调查、分析、诊断学校目前发展的现状,深入了解学校发展的优势、特色和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要根据学校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等,在专家指导下对学校发展理念进行提炼,发展理念的设计中要使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等重要因素得以体现出来。在学校发展目标的确定上,切忌追求多而全,也不应该假大空,因此,规划目标的确定既要基于学校的发展理念,又要考虑到学校既有的现实和发展条件,从而使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有实现的可能性。学校优先发展项目的确定既要考虑到学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又要考虑到数量的适宜性,特别是不要确定数量过多的优先发展项目,而要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其中,中学优先发展项目不宜超过6个,小学不超过4个[3]。

5.在环境因素上,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社区等其他相关者要为学校发展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信息、资源和舆论等多方面的帮助与支持

家长、社区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是学校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他们能为学校发展提供政策、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有力维护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发展规划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他们的共同参与及合作。就家长、社区代表而言,他们是学校发展的合作者与支持者,应该参与到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来,帮助学校健全运作及发展,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发挥出捐献资源、提供信息资料、营造舆论氛围等方面的作用。就教育行政部门而言,他们是学校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不仅应该加强对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实施的监督、管理和评价,而且还应该从思想、政策及经费等方面帮助学校发展规划工作顺利开展,从而推动学校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楚江亭.学校发展规划:内涵、特征及模式转变.教育研究,2009(2).

[2] 张丽萍.关注“成人”: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价值取向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

学校发展规划范文第10篇

一、学校发展规划不是单纯的文本,而是管理方式的更新

国外有关学校发展规划研究的历史很长。值得注意的、有价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英国。这项研究被称为SDP(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学校的管理、教学和科研,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效能。它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参与式”方法来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从而明确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路径、目标和基本措施,是一个学校在未来5年内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内容、程度。

传统上人们对学校发展规划的理解,就是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而设计的综合性方案或文本。其实,学校发展规划不仅是学校发展的方案或文本,更是一种管理方式更新,是筹划或设计学校整体发展的活动或过程。作为管理方式更新的学校发展规划,是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来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的综合性方案,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能力,并不断探索学校的发展策略、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行动。

采用SDP模式来制定学校发展规划,需要深入分析学校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查找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发现学校管理中的问题,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学校管理工作的目标、中心任务,确定应优先解决的问题或困难以及所需投入的人力和其他资源等,通过区分工作的轻重缓急,使目标的完成有层次感、递进感,并调动校内外各种力量,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

SDP的中心理念包括:第一,以学校的现状为基点,克服“左”与“右”思想的影响;第二,注重学校人员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内在发展”、“自下而上”和“可持续发展”;第三,广泛参与,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每一个阶段都应有上级主管部门、相关学校领导、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媒体、学生等的声音;第四,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程序科学合理,过程完整、评价公开;第五,不断对发展目标、内容等进行集体反思、讨论和完善;第六,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每一个过程中,高度重视每一位成员具有的实践知识、个人知识、缄默知识,避免一言堂、压制民主;第七,重视显在的、潜在的各种外部机遇、挑战,关注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未来变化,考虑到相关风险因素。

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中小学都曾召开过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学校发展规划,有的学校还轰轰烈烈地开过学校发展规划文本的专家论证会,然而,很多规划文本一经评审通过,往往束之高阁,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工作常常与之无关,或很少有关联,学校发展规划的引领、促进、提升功能不见了,反而成为“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或“放在文件柜里”的“空话”、“鬼话”。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下面就一些典型问题逐一深入分析。

(一)规划文本脱离实际、大而空

按照SDP的要求,学校发展规划文本的形成一般需经历以下程序:首先,学校要围绕什么是学校发展规划、为什么制定、哪些人参与、如何参与等,对学校师生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并向学校的相关利益群体,如家长、社区代表等广泛宣传;其次,学校应安排专人深入学生家长、社区,征求各类人群的意见与建议;再次,将征求来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和排序,明确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每年能解决哪几个问题,需要哪些人、财、物资源;最后,专门组织会议,邀请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各利益群体的代表,共同讨论出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发展目标、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相关活动、采取的措施等。其中有些目标需要再分解,明确校长、副校长、中层管理部门和教师个人的行动计划,写明具体目标与完成任务的程度、时间要求等。

由于对学校发展规划重视不够,或怕麻烦、怕辛苦,抑或担心教师、社区成员提出尖锐问题有损自己的形象,再加上学校事务繁忙,致使不少学校管理者并没有认真对待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仓促开始、迅速结束,甚至有的学校发展规划是从网络上找来进行局部修改而成的,根本没从学校实际出发,也没有征求过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或进行过认真的讨论与研讨。

显然,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学校管理者既敢于面对实际,冷静反思学校存在的问题,又愿意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个群体的声音。要明白,学校发展规划不应该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创造或构想,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是不同群体之间观点达成一致的过程,也是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上确定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过程。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较长的时间。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不忽视弱势群体的声音。

(二)规划文本不完整、内容欠缺

学校发展规划文本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四方面的内容。三个部分是: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学科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发展规划,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四方面的内容是:第一,学校现状分析,即对自身的基础进行全方位梳理,明确在同类学校中所处的位置;第二,发展目标展望,即陈述学校在某一时段的发展方向和程度,要办成什么性质、什么类型以及什么水平的学校;第三,发展要素,是规划的主体部分,即学校选择要重点发展的若干项目及领域;第四,保障系统,指服务于发展目标和发展要素需要提供的必要资源及相关制度。

针对规划文本不完整、内容欠缺的问题,一是要明确学校管理者的责任,重申制定与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价值;二是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把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纳入学校日常行政管理体系中,定期检查研讨、奖优罚劣;三是要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依靠学校教师的密切配合,真正把学校发展规划作为管理学校的有效手段和必要方法,加大实施力度。

(三)现状分析表面化、报“喜”不报“忧”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首先要对学校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在整合资源、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目标。但不少学校现状分析时往往夸大成绩、只呈现优势,隐瞒问题和发展危机,把一些无关紧要、表面化的问题呈现出来,因而也无法清晰定位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

具体来说,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之前,应对学校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和PEST(政治、经济、社区、技术)分析。有的学校在规划文本中没有对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就直接提出规划目标、任务和举措;有的学校即使做了现状分析,也仅停留在表层,对学校在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教师管理诸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到底是什么,缺乏深入剖析。

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首先,要充分发扬民主,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建议。只有认识到个人能力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才能够吸纳别人的观点,修正自己认知的偏差。其次,重视广泛征求各类人群意见的重要性,尤其是持不同观点群体的意见。再次,要有监督的相关机制、人员保障。比如成立由各个群体代表组成的学校发展委员会,既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各项活动的开展,又监督各项工作的开展,避免学校发展规划的表面化。

(四)发展目标过高或过低

目标是否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目标确定过高,超出了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能力范围,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实现,导致学校和社区参与者力不从心,容易挫伤大家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校发展陷入被动。如贫困山区的一所农村五年制小学,目前全校有5个教学班,156名学生。校舍是五年前修建的,基本满足办学需要。受城镇化影响,学校每年适龄儿童减少10人左右。但为追求硬件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确定了“2015年修建一幢设置12个教室的教学楼”这一目标。这个目标明显过高且不符合学校发展需要。反之,目标确定过低,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学校和社区的主观能动作用得不到发挥,久而久之会人心涣散,使学校失去活力和后劲。如某小学在全区语文统考中平均成绩为80分,而在制定新目标时,将语文成绩的目标定在78分。很明显,这个目标没有挑战性,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缺乏责任感,学校也很难获得长足发展。

因此,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一定要结合学校和社区实际,把握好四个基本原则,即“自下而上”、“实事求是”、“切实可行”、“轻重缓急”,针对目前的问题,确定一个“不高不低”、“不远不近”、“不大不小”的合理发展目标。根据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再筛选出切实可行的相关活动及措施,反过来,用衡量目标的可实现程度,调整完善发展目标。

(五)目标没有逐级分解、难以实现

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校长、学校管理部门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有些学校管理者虽然按程序确定了学校的总目标,但没有及时把学校的目标分解到学校领导、各处室,也没有具体分解到每个教职员工的身上。这就容易导致学校工作与学校领导、部门和教职工个人工作计划相脱节,学校发展目标难以按期实现。

调研中发现:不少学校的规划文本,既没有分解目标,又缺少学校部门及教职工个人行动计划,甚至有的缺少实现目标的活动或措施安排,或缺人员、时间等的要求,或不填写重要附件等。因此,学校发展目标确定后,学校管理者应立即组织研讨,把发展目标、任务等逐级分解,形成一个整体。学校中层领导再把这些目标、任务及时分解到每个教职员工的身上。每学期末或学年结束考核时,进行逐项考评,确保学校发展目标的全面落实。

(六)问题不具体、没有针对性

不少学校发展规划对问题的描述过于笼统,不仅难以用SMART目标过滤器进行衡量,而且导致解决问题不彻底或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常见的描述有“学校管理不善”、“教学质量差”、“学生行为习惯不佳”等。虽然这些都是问题,但“不善”、“差”、“不佳”太笼统,无法为其确定一个明确目标。

因此,在广泛征求意见或研讨时,学校管理者要通过追问或查找相关文献,一步一步把问题描述明确、具体。如提到“教学质量差”,就要深入挖掘:“是全校还是某个年级?是一门课程还是所有课程?是一次考试还是历年均如此?”如果具体到“六年级学生双科合格率低”时,可以进一步追问:“双科合格率到底是多少?”显然,“本学期六年级学生双科合格率低,只有35%”才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至此,可根据全区其他学校六年级双科合格率及该校六年级教学实际,确定一个具体的目标(用SMART原则衡量),如确定“下学期把六年级学生双科合格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为发展目标。

(七)有关活动或措施缺乏实效性

学校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活动或措施,都是为了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要实现一个目标,一般需要有几项具体活动或措施来完成,而且这些活动或措施必须在逻辑和时间上与目标有内在的连贯性、一致性。每个活动或措施的安排应尽可能准确、到位――何时开始、何时结束、谁负责、如何做等,都要清楚明了,否则将直接影响实现目标的效果。如某小学在学校发展规划“学生学业成就与综合发展”一栏中提出:“将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率由上学年的0.8%降到0.5%以下”,而要完成这个目标,所确定活动和措施却只有“加强安全教育,落实班主任责任”两项。很明显,这两项措施很空洞,没有具体的活动内容、起止时间、活动方式、负责人等,不能体现安全教育的广泛参与和多方配合,没有可操作性,最终使安全教育的目标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学校管理者要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克服以往“只安排、无措施、不监测”的习惯,在确定“活动及措施”时一定要考虑到“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什么时间完成”等几个重要因素,还要考虑活动之间的衔接和呼应,这样才能确保活动或措施的实效性。

(八)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参与面窄

群策群力、广泛参与是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本质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利益群体从未参与过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或实施过程。如在对社区人群的调研中,从当地没有入学孩子的父母、外地转来即将入学孩子的父母、已毕业孩子的父母、残疾孤寡老人等群体中,我们听到很多抱怨,他们关心学校,但从未有人对他们进行过访谈,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及愿望。

因此,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都要求学校事先做好相关的宣传动员,积极要求村干部或社区代表给予支持,必要时与某些特殊群体如宗教人士、社会贤达等进行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应邀请各个群体的代表参加学校的有关活动,使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对居住分散、召开座谈会或研讨会确实有困难的,可召开各个群体的代表会议,或分片召开会议,然后把征求到的意见或建议归纳整合、归类排序,由此扩大参与面,使学校发展规划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过程比较复杂,规划本身包含的内容也较多,又没有统一的制定与实施的模式,因此除了上述的情况,还会出现其他问题或困难。对此,学校管理者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冷静思考、查找原因,与大家充分沟通,集各个群体之智慧,在加强沟通、赢得各方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学校发展规划的各项工作。

上一篇:城镇化发展论文范文 下一篇:社会发展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