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2 10:08:53

城市经济管理

城市经济管理范文第1篇

人类自打制石器、刀耕火种以来就开始有一定生产知识,农业社会的时时令知识、天文知识还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小手工业的生产技能知识有的至今还传为美谈。但是生产知识和技能的迅速发展和聚集是大工业发展以后的事情。工业社会的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之载体就是城市。城市经济的本质就是广义的知识经济。

有人界定: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好,我们甚至可以把“以知识为基础”的确切含义做点“定量”分析,如有人提出过的指标体系那样。例如:知识产业的比重。“知识产业”这个概念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现在并不规范。我以为,知识产业不仅仅是信息产业,它应是生产、传播知识及其软载体的产业的总称。科学研究与教育主要属于知识生产产业;邮电通讯、信息咨询、新闻传媒、文化交流等应属于知识传播产业;书本、文章、文件、报刊、电子软件等属于知识软载体.对这些载体进行生产与传播的产业自然上应属于知识产业。所有这些产业集中在哪里?在城市!发展知识产业就必须发展城市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是同义语。统计部门应对其进行具体划分,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或者作为第四产业提出来。只有当第四产业的统计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而其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相继超过第三产业,形成四次产业台阶的时候,亦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产业的产值比重形成依次增高的阶梯时,才具备狭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如果一个城市首先具备这个特征,这个城市就应被认为是知识经济城市;如果一个社会具备这个特征,这个社会就应被认为是知识经济社会。

再如,社会经济增长中的知识贡献率。这也是人们很重视的一个指标。社会经济增长与投入有关,其中主要有物质投入和知识投入两个方面.前者一般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要素,后者是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要素。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具体划分,物质投入可以分为资金(K)和劳动力(L)两个部分,知识要素可以用技术水平(A)来代表。知识贡献率应当就是由于技术水平提高给社会所增加财富在整个社会产出中所占比重。现在研究这个比重的经济学家,既有以国家为对象进行的,也有以城市为对象进行的。如果我们认为,只有当知识贡献率稳定的超过50%时,这样的经济才称得上知识经济的话,那么,这既适用于衡量国家,也适用于衡量城市。

不过,一个国家形成知识经济社会有一个城市化程度问题。因为知识经济社会一般认为是后工业社会,而后工业社会一般出现在城市化的晚期或末期。根据国际经验判断,它的下限值应是城市化率为75%左右。当然这个指标不能孤立使用.19世纪末叶英国的城市比率就已经达到和超过75%.但那时它离知识经济还很远,因为当时英国的知识产业比重和知识贡献率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而在今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全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则有可能在城市化率达到75%以前进入知识经济社会。

总之,知识经济不可能在农村实现,也不可能在城市化水平很低的社会实现。城市是人类知识进步的产物,又是知识集中的区域。反过来,城市成为知识的摇篮。为了促使知识经济的早日到来,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我国城市化过程。

二、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时代特征

从狭义的(即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知识经济概念出发考虑,知识经济的产生要晚于城市经济,它是城市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知识经济的理论可以视为是新的重大的历史分期学说,这也许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者本人也未必清楚意识到的重大贡献。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的高级阶段实质是指一个崭新时代的经济,这个时代是以往历史时展的高级阶段。

1、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崭新阶段人类社会生产力已经经历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从生产力水平来说,农业社会是低级阶段,工业社会是高级阶段。但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高级阶段的到来,以前两个社会发展阶段只能认为是“前知识经济”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只有知识经济时代才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前知识经济社会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以物质性投入为主,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以知识性投入为主;生产环境也有根本性变化,前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酿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当然,以主导产业为标志进行社会阶段性划分,也可以有三分法,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不过两分法比三分法可能更深刻、更有意义。

2、知识经济是生产关系发展的崭新阶段我们曾经有过社会形态的划分,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以前的四个社会形态都是生产关系被动地为生产力所突破实现的,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自觉的行为。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现点有可能同知识经济的观点统一起来、一致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生产力高度发展、知识文化极大普及为背景,人类将有从约束自己的生产关系中真正解放出来、提升出来的现买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前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和教育文化的落后,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荡涤社会一切污泥浊水是没有物质基础的,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则完全有这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划分比以往几个阶级社会的阶段性划分更具重大历史意义。也许可以说,前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束缚于生产关系、被动行为占主导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人有可能自动调节生产关系、主动行为占主导的时代。

3、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理想的实现阶段人类社会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仁人志士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从来没有停止过。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分工、教育、道德、节欲等理想;我国古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思想,是妇孺皆知的;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等提出了“社会契约”、“人权”、“平等”、“自由”、“回归自然”、“理性王国”等一系列社会理想,对后世影响也很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家的种种社会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更是尽人皆知的著名学说,多少人曾为之鼓舞.前赴后继为之奋斗。但不管是理想也好,空想也好。都没有如人所愿的实现。根本原因是物质条件尚不具备,社会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知识经济社会和城市经济高级发展阶段的到来,却为人类世世代想的实现创造了这样的物质条件。用文学语言说,那是一个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真的时代。也可以这样说,前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追求理想和梦想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人类实现自己的梦寐以求理想的伟大时代。

由此可见,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我们应该竭力争取并为之奋斗的辉煌的明天!

三、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

既然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将把人类社会引向高级阶段,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有梗概的认识。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社会进步是目的,而经济发展不过是达到社会进步的手段。因此要时刻注意和加强研究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在哪些方面引起社会进步的质的飞跃的方面,并应通过城市社会目标的逐一实现,谋求逐步达到整个国家社会目标的实现。对这个社会目标的期望值不仅不能低,而且应视为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进程是否正常和健康的重要检验标准。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发展知识经济、城市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并在这个基础上,有预见有规划地提出社会进步的目标、条件和检验标准问题。我以为,以下三条是重要的:

1、社会差别趋于缩小社会发展总是一个否定再否定的过程,先有差距的扩大而后逐渐缩小。知识经济的兴起还会有差距的继续扩大,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稳定时期一定要创造社会差距逐渐缩小的社会条件,否则这个知识经济的“知识”是有偏差的,起码是社会科学知识不发达。缩小差别的内容当然主要是这三方面: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这曾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理想。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使一直存在的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得到统一和解决。现在的情况是少数发达国家国内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而全球的差距还在扩大,这基本反映各个国家和全球距离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也会是不一致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提出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同时也提出过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现在城市经济在全国的发展正在经历由无差别和差别甚小到扩大差别的过程,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研究这个差别扩大可以允许的“度”,要不失时机地实现由差别扩大到差别缩小的转变。

2、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显著提高知识经济应比前知识经济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发展环境,提供更好的食、衣、住、行条件.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就业机会.使人的德育、智育、体育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和发展,真正出现高度物质文明与高度精神文明的统一,从而,人的平均寿命将进一步延长,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将大幅度提高。那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竞争的性质和形式也将发生变化,人们的价值观、荣辱观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对知识文化的追求和精神享受以及由此形成的比、学、赶、帮热潮将成为新的时尚。如果这样认识是必要的,那么各个国家和全球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说都还任重而道远。我国历来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主张两手抓、两手都要过硬;最近几年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有些文明城市的建设也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尚需大大提高和加强。

3、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安定这是以上两项实现的必然结果。那时,人民安居乐业,收入稳定,生活安定、自由、幸福,相处亲和、友善、欢乐。患病率、犯罪率降到最低点,战争的阴影和威胁基本消除。如果不是这样,即使社会科技很发达,生活水平也很高,每人一台电脑、一辆车,想吃什么有什么,想玩什么有什么,但是社会不安宁,刑事犯罪让人提心吊胆,不减当年,甚至有所发展,算不算这个社会的经济性质是知识经济,这个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高级阶段呢?我看不能。长治久安,是千百年来人们的社会梦想,在经济水平低下的前知识经济社会是注定不能实现的,而只有在全世界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才有实现的条件。现在少数发达国家是富裕了,但他们仍然感到不安定因素的威胁,美国还在坚持要搞导弹防御系统,就说明这个问题:世界大同为时尚早。

知识经济的前景和必然逻辑在昭示人类:不仅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发展具有同一性,而且局部的(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全球整体的发展也具有同一性。可惜,美国总统的智商尚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个“平凡的真理”,他们想到的和为之尽职尽力的只是美国一国的遥遥领先,而不是全世界的共同富裕。各国政府现在能顾及到的也只能是本国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有的甚至不惜以高昂的社会代价和环境代价换取经济的单纯增长。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汲取,应从现在起就应首先在国内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摆平、摆正确。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既励精图治社会安危于已然,也防患于未然。从城市做起,重点也在城市!

四、系统建设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最美好的来来,但是通向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高级阶段的道路并不平坦。现实告诉我们,一切关于知识经济的绝妙的描绘,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只是理想、陶醉、沉湎而后已。知识经济的“桃子”并不能伸手可摘,也不可能即摘即食、它若远若近、若真若幻地摆在我们面前。你若取舍得法,功夫到家,他将届时走来,同你握手;否则.也会失之交臂,离你而去。要保持清醒头脑:在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道路上充满着荆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常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尽管十分严峻,但是机遇与有利条件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十分丰厚的。如何利用机遇和有利条件,迎接挑战并战而胜之可以有各种途径和方法:有认识的、技术的、制度的、政治的、经济的各个方面,而且要配套实施。本文不能胜任回答所有这些问题,仅就其中一个问题,即认识知识系统、发展知识经济系统和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问题谈点浅见如下:

(一)认识知识系统

知识,是知识经济的“元物质”;知识系统,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构件”。到底什么是知识,现有的源于国外的4个W(即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以及国人所加的几个W的认识,只是对知识的形态与分类作了表述,并未触及知识的实质,不得要领。我以为,知识是人类通过实践(劳动、科学实践和人际交往)对自然、社会、思维的现象和本质所获得的认识的总和,是可用以指导人类再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知识是社会生产力.是生产所以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形态和表现是多方面的,知识系统可以根据它的形成过程作以下分析:

能动的和规范的生产技术。能动的生产技术是指劳动者在其劳动过程中,以自己先天和后天素质为基础,根据切身体悟,随时对劳动经验直接进行总结和调整的活的操作准则和方法,能动的生产技术与劳动者的素质是“水涨船高”的关系;规范的生产技术是指在劳动者能动的生产技术基础上,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系统总结,得出共同认识,而后用操作规程固定下来的操作准则和方法。规范的生产技术既受专业人员素质的制约,也受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

实用的和基础的自然科学。实用的自然科学是人类在总结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指导人类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物质形态的理论体系;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对人的实践活动和实用自然科学进一步进行总结,揭示出自然演化的一般规律,而后形成的高度概括的理论体系,它对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与应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微观的、宏观的和中观的管理科学。微观的管理科学主要是指导企业如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理论体系,它既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物质系统的运动变化,也管理其中的人事系统的运动变化,因此它既需要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社会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理论;宏观的管理科学是指导企业间的生产经营活动,一般以一个国家为单位进行管理的理论体系,它对微观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或促进或促退的制约作用,实际上这只是宏观管理学的一种狭义理解,就广义而论,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在内的一般宏观管理科学的诞生。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诞生,实际上提出了建立中观经济管理学的要求,实际上也已经出现了这种管理学。这种管理学是微观管理学与宏观管理学的合二而一,是管理学发展的高级阶段。[1]无论微观的还是宏观的管理科学都是人类长期进行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的宝贵经验结晶,但是它比人类的自然科学技术结晶要年轻。

传统的和现代的人文科学。传统的人文科学是由古人和前人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和本质所进行的艺术的、政治的、法律的、历史的和哲学的反映和概括;现代的人文科学是对传统的人文科学的继承和发展。二者在现代社会中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有时是混合的,但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总和可能就是社会科学的主体,而经济学则分属于二者。

以上关于知识系统的分类,使我们很清楚地看出各层次知识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层次越高,知识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也越高,也就是它的“软化”程度越高。各层次的“软知识”对社会经济的各种有形的物质(“硬件”)运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而层次越高的“软知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这种影响会越大。也就是说,以上四个层次的知识是一个整体,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调控作用。然而,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愈前愈细,愈后愈粗的问题,与实际上应该具有的愈前愈浅,愈后愈深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以至一直存在忽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哲学的价值和指导作用的观点和做法,对实践造成数不尽的危害。现在看的很清楚,越是大的社会经济问题的发生越是与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的落后有关,而主要不是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落后的问题。可惜,现在在实际工作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还是实质上的自然科学技术救国论、高新技术重点论、自然科学人才上乘论,如此等等。这正是我们时代的消极影响深远的认识误区之一。

(二)发展知识经济系统

由于知识系统的庞大和复杂性,知识经济的内涵不宜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以某种某类知识为主(或为重点)的经济。同时应该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理解修改为“以系统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定义,这样可能更科学些。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既决定于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决定于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把知识经济仅仅理解为技术经济或高新技术经济是片面的。

首先,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与知识系统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系统和管理结构系统。最能体现“能动的和规范的生产技术知识”的产业是我们一直很重视的生产企业,在知识经济社会仍然是社会的基础和骨干;最能体现“应用的和理论的自然科学知识”产业是各类学校、培训班和科研机构,在知识经济社会应有大的发展;最能体现“微观、宏观和中观的管理科学知识”的产业是各级政府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知识经济社会主要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和效率的大大提高;最能体现“传统的和现代的人文科学知识”的产业,在知识经济社会将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具有高级人文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真正自由结合的社会团体。四者的比例关系必须协调,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后者的比重比前者总有逐渐依次增高的趋势。

其次,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知识资源开发—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消费的再生产系统。知识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与正确运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德育、智育、体育)的过程。具有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教育产业的投资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而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赶超意义;知识生产主要是人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知识的积累,其核心是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管理理论和方法、社会理论和意识的创新,为此自然科学的、技术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和管理科学的研究机构与产业的发展具有根本意义,而各行各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提高具有普遍意义;知识流通主要是知识信息的传播,为此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保障、调控和制约的决定性意义;知识的消费就是知识的再生产,而知识的投入并不会消失、磨损和折旧。这是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最大不同和最大优越性之所在。以上再生产过程也必须互相衔接、协调发展。

最后,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精神财富的再生产过程与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相耦合的系统。就是不能把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与知识资料的再生产截然分开,不能因强调知识经济系统的重要性而矫枉过正。二者的关系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关系,而且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主导;前者的主要特征是被动性、可重复性和有限性,而后者的主要特征是能动性、创造性和无限性。分别来说,物质产品的生产与精神产品的生产是耦合的,没有单纯的物质产品生产而没有精神产品生产(如劳动者的产品成果与劳动技能与经验成果都是同时获得的),也没有单纯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而没有物质产品的生产(如著述立说的精神生产与其物质载体纸墨、书本、电脑的生产是必须相结合的);物质产品的流通与知识产品的流通是耦合的,没有单纯的物质流通而没有知识流通(任何经济范畴的物流,皆因市场信息知识主导的商流所引起),也没有单纯的知识流通而没有物质流通(任何经济性质的信息知识流通必然伴随和引起物质商品的流通)。电子商务则是这种结合流通的最新形式。同样道理,物质资源与知识资源的开发、物质资源的消费与知识资源的消费也具有同样的耦合性。不明确树立这种全面观点和辩正观点就容易神化知识经济,吹成虚无缥缈的天国,而放松对它踏踏实实的建设。

知识经济系统的分析,实质就是知识经济结构的分析,与我们现在通行的经济结构分析明显不同的是加进了与物质结构相提并论的知识结构的分析。只研究有形的物质形态的结构(即通常所指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而不研究无形的知识文化形态的结构调整与发展问题,不研究后者对前者的重大作用和密切关系,是我们时代又一影响深远的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之一。

(三)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

知识系统与知识经济系统的存在、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城市经济系统的建设。城市经济系统的建设首先是城市经济中心的建设,在知识经济社会则主要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的建设,然后带动周围城乡的建设。原来关于中心城市的提法主要强调它是经济中心,或者笼统提出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中心,或者一般谈城市中心的“硬”功能:生产中心、流通中心、交通枢纽、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等等,或者进一步具体化为钢铁生产基地、煤炭生产基地、港口城市、边贸城市等等。而在知识经济社会谈中心城市的功能应该明白无误地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软”功能,即城市同时也是信息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和智能中心。要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就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

——信息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向导和先导。主要由信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来代表,其中又可分为信息传播中心(这是各类媒体、邮电通信产业的主要职能)、信息生产中心(这是各类图书、音响、电子信息制作、出版、发行行业的主要职能)、信息技术中心(这是各类通讯设施、器材的生产和维修行业的主要职能)所构成;城市信息中心必然要求“数字城市”的建设,全方位向外向内提供尽可能全面系统信息,加速信息流转,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科技中心是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制高点和推进器。主要由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引进中心和科技辐射中心所构成,这里的“科技”是广义的,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科学与技术,符合这个概念的产业或行业组织现在基本没有,或者尚处于萌芽状态。现在一些发达城市建设的高新技术园区大概能起到科技中心的半壁河山的作用;另一些城市设置的社会科学院、所或中心,是可望起另一半作用的雏形;

——教育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基础。主要由德育中心(城市应是精神文明最佳的地方)、智育中心(城市是各类学校的集中地)、体育中心(城市是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展最活跃、水平最高的地方)所组成,是全面提高全民德智体素质的模范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城市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浑然一体,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

——智能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最高表现。主要由经济的政治的决策中心(政府、公司总部等)、咨询中心(各类信息服务、经纪服务、展销服务、就业服务等)、学术中心(各类创新性学术活动等)所组成,实际起着城市和地区的神经系统的作用,对调控和促进城市与地区协调发展起着无可估量的决定作用。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城市的智能作用、质量、效率和系统性军相差甚远。

应该指出的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的软功能与硬功能一般是相辅相成的耦合关系,不能偏废。但是一批以软功能为主的中心城市会应运而生(如大学城、科学城、文化名城以及以政治、游息、会议、管理为主要任务的城市等),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力和竞争力也将以拥有这批城市的数量和质量为转移。有眼光的城市管理者之深谋远虑的重点,也许就是要把现在已见端倪的这类城市或城区揣在怀里、捏在手心里,以最大的热情加以扶持、培养、“重用”、“提拔”,使其长足进步和发展。“创建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应是时代的最强音,发展城市的最响亮的口号!

还要指出的是,知识经济社会的“知识水平”是很高的,但不是划一的。这是因为即使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系统也可以根据其传播和应用特点划分为低层次知识、中层次知识和高层次知识。三个层次的知识也是一个有机结合的呈“金字塔”形的整体。一个社会发展水平当然决定于其高层次知识水平如何.但是任何高层次水平知识是离不开与之相辅相成的其他中低级知识的相应传历与作用的。现在经常使用的低技术(Low-Tech)、轻型技术(Light-Tech)、高技术(High—Tech.)在知识经济社会也会各有提高,但不同层次会依然存在,各有用场,决不会一刀切为划一的高技术。与此相适应,不同层次的城市(如大中小城市)届时也会有不同层次的适用技术,各类城市各得其所,各有用武之地。这就是城市经济分布的系统性。

城市经济管理范文第2篇

1城市经济管理科学化的含义

城市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是按城市发展的本身规律和社会条件灵活地做出反映,采用系统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对城市发展进行组织、指挥、计划,协调和控制,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很快,而城市又是科学发展的中心,随着城市客观经济过程的千变万化,人们必须对变化着的客观规律做出灵活地反映,研究和认识这些规律,所以城市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城市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就是以现代化科学成果为依托,并通过科学管理工作,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想要二者有迅速的变化就必须学会掌握科学组织管理工作的规律,如何将科学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决定实现城市经济管理科学化的关键问题。怎样实现城市经济管理的科学化,这里提出几个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2城市如何尽快应用科研成果问题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的新时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发明到生产转化的速度越来越迅速,但是大多数科研机构都是独立工作,没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独自科研的现象不太适应当今现代化管理体制。应当促进科研、生产与技术同步发展,注重城市的科研发展综合体,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增加科研人员与优秀学者的相互联系,从本质上提高科学创造能力,为城市科学管理添砖加瓦,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科学生产综合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新的科学管理形式,在重大复杂的问题面前,多家联手解决,有效地将不同的专业学科进行结合,加强各个岗位学科的人员接触,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艰难的挑战任务。

3关于建立一支适应科学化要求的城市经济管理人员

实现城市经济管理科学化的关键因素是建立一支优秀的经济管理人员队伍。以往我们往往急功近利,再加之管理人员的错误判断,在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道路上我们走了不少的弯路,建立一支顺应科学管理的优秀人才队伍是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城市现状就是管理人员的数量与素质基础薄弱,加强城市经济管理人员的基本构成十分重要,要保证城市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现代化、水平专业化、年龄年轻化、思想革命化。要实现这种构成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上面直接考核任命,二是进行民主选举公开招聘。当今社会是民主法治社会,民主选举已经越来越受到追捧,这样公民才能更充分地实现自身权利,也从本质上实现了城市经济管理科学化。城市发展的方向及速度与城市管理者的决策息息相关,所以要充分重视管理人员的培养。

4城市经济管理科学化的方法

4.1总体管理法

总体管理法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影响城市经济建设的关键因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要综合多种学科,并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去实现。想要实现总体管理必须建立系统的观点,建立系统的观点就要把城市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相互关联的组合体。将此种方法延伸到全球,就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

4.2比较管理法

比较管理法就是根据多个城市的不同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途径和方法,通过讨论与筛选抉择出最佳的方法加以实施,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比较管理法不仅可以对本国城市的管理方法进行对比,更可以将世界各城市的优秀管理方法进行对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取长补短灵活掌握。比较管理法不受国界的限制,是城市对外开放与对内管理的科学方法。

4.3动态管理法

动态管理法其实就是在经济发展动态变化中对城市进行管理,城市作为一个承载着生产、生活等多元系统的有机整体,城市的有序运转离不开动态管理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急速发展的现在,动态管理法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标志。

4.4定量管理法

现代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就是数学管理法,要想充分运用数学化管理方法的内涵,必须熟知经济管理实践中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从数学角度来分析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结合体,经济活动中质的容一般都以量的形式表现,质与量前者是基础后者是表现形式。反过来讲,任何经济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不同数量关系反映出经济管理活动中内在特征,例如城市建设中,企业经营的好坏,要看这个企业的实际生产产值、取得的经济效益、得出的优秀成果,还有屋子的损耗、成本的浪费以及收入资金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等。任何城市的发展变化都可以从这个城市经济活动管理的发展趋势中体现出来,所以说城市经济管理活动离不开经济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城市的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对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数据的收集、管理以及应用。在以往的城市经济活动管理中,决策者往往由于个人错误的判断而造成经济管理活动出现不小的损失。只有将城市经济管理进行科学化,才能将城市经济管理活动从定性分析中转到定量计算上来。在城市经济管理的科学化运用数学方法,无论在城市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管理方面,还是在企业内的组织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它逐步形成一套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数学方法体系,在这个方法体系中,又产生了数量统计法、经济计量学法、投入产出法等,这些定量分析方法各有特长、互相补充,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必将推动城市经济管理科学化的进程。

5结语

城市经济管理不仅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对整个国家与世界来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城市经济管理科学化有许许多多的方法,以上本文只是粗略地讲到了总体管理法、比较管理法、动态管理法、定量管理法。我们只有最大限度地运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去进行城市经济活动的管理,才能逐步实现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城市经济管理现代化。

城市经济管理范文第3篇

这次城市经济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县委扩大会议、全县人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20*年城市经济工作,安排部署20*年城市经济工作,通过分析形势、交流经验、寻找差距、探讨措施,广泛动员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城市经济建设步伐,促进经济工作再上新台阶。

刚才,有关单位就各自在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今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做了专题发言,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下面,我就20*年城市经济工作情况和20*年的打算,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20*年城市经济工作的回顾

去年以来,全县城市经济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思路和目标,突出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抓住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好转的机遇,立足资源优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强化招商引资、深化改革、优化环境等工作,在全县各方面的积极支持下,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克服了“非典”和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对全县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20*年,第二产业完成总产值3.*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完成产值3.67亿元,增长9.5%,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40:27:33调整为38:28:34。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9.95%,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4.68%,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4.*%,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增幅高于上年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增幅高于上年2.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3.68亿元,比上年增长26.46%;产销率达91.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0.45亿元,比上年增长66.67%。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亿元,增长9.4%。其中,县以上零售额1.98亿元,增长10.23%;县以下零售额1.39亿元,增长8.24%。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新上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工业经济总量扩张迅速,工业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得到了改变

过去一年,我们努力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经济提速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引导县内企业产权改制后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积极性,把新项目建设和新产品开发作为工业强县的头等大事来抓,指导、督促和帮助企业认真开展项目考察,论证、储备、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县有较高技术含量、良好市场前景的新上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建成投产。1万吨无钙焙烧红矾钠、500吨冰白葡萄酒、1500吨快餐食品、2500吨苹果梨浓缩汁、4000吨硫化碱等项目已建成投产;3万吨麦芽、3万吨碳酸钡等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同时,完成了600吨铬黑、600吨铬酸酐、复肥公司2万吨磷肥等10个技术改造和深加工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大大增强了全县工业发展的规模和实力,开创了工业经济的新局面。

(二)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现代企业治理结构逐步建立,企业活力的增强有效地带动了经济效益的增加

一方面,以落实企业改制方案为重点,县上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重点解决企业改制后诸如职工遗属补助、债权债务等遗留问题,保证企业在改制后轻装上阵,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引导企业不断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骨干企业中,除个别企业外,大部分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责权统一、运行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一些企业还引入资本运营理念,运用资本运营的手段组织集团经营。通过深化企业改革,企业经营成本不断降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决策更加科学理性,企业活力日趋旺盛,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速度效益同步快速增长。**、化工、富源四户骨干企业,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9909.4万元、11*.1万元、816.1万元和1491.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8%、21.3%

、76.3%和10.5%。

(三)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规范,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园区的带动和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从20*年下半年开始,在六坝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完善,以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为目标,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邀请兰大规划设计院对民乐生态工业园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制定了配套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通过规划,规范了开发区建设,提高了园区档次,引导园区向工业主导型转变。目前,沿227国道东侧布置,以**、*集团和麦芽厂组团的食品小区和沿六东路两侧布置,以化工厂、富源化工公司组团的化工小区,框架已基本形成。20*年,进驻生态工业园区的工业企业达到11家,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近*人,园区工业总产值5301.2万元,实现销售产值4*1.9万元,增加值2*3.3万元,上缴税金186.9万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0%、21.4%、13.5%和10.2%。随着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逐步实施,园区的带动和聚集效应更加凸现。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通过借力发展,有效地突破了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

立足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采取经贸洽谈、政策吸引、加强宣传、信息和走出去招商等办法,大力推销民乐、宣传民乐,努力吸引外地客商来民乐投资办厂。20*年成功招商引资的工业项目4项:5万吨麦芽、2500吨浓缩果汁、3万吨中药材加工、3万吨碳酸钡;达成合作意向的2项:2万吨洋芋淀粉、1万吨硅铁冶炼。到目前,与陕西秋林果汁公司合建的2500吨苹果梨浓缩汁生产线已建成试产,产品在国内外市场走俏;与兰州武港集团合建的3万吨麦芽生产线已完成土建工程,今年6月底可正式投产;青海永正集团投资建设的3万吨中药材加工生产线、富源化工公司建设的3万吨碳酸钡生产线项目,已完成场地平整、道路路基、防护林树沟开挖、机井钻探和输水管线铺设等工作,施工队伍进驻工地,土建工程开工建设。此外,5万吨红矾钠、5万吨洋芋淀粉、5万吨的高烹油等项目,也已开始寻求合作伙伴。这些项目的建设,给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突破了项目建设投资不足的“瓶颈”,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增强了加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五)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各项服务更加符合企业和客商的需求

政府及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协调服务,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县上继续实行了领导帮扶重点项目的制度,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及时下企业现场调研,协调解决问题,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引进项目和资金。有关部门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开展“一站式办公”服务,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项目建设和外来投资提供了开放、公平、规范、高效、宽松的发展环境。根据企业的要求,县上从各部门抽调了建筑、财会、文秘、制药等方面的6名专业人才到企业开展帮扶工作。在防治非典和抗震救灾期间,县上减免有关税费,为*集团、化工厂、苹果梨浓缩汁生产线等企业和项目筹措资金200万元用于生产,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加快发展。县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也分别对企业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政策优惠,有力地扶持了企业发展。

回顾过去一年全县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确实开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发展局面,不仅当年的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昭示了我县城市经济在未来若干年内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有如下一些体会:

一是要善于把握时机,促进发展。20*年,是我国经济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五年调控大见成效的一年,以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扑面而来,能否有效地把握并利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正是较好地把握了这一时机,既大力推进现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又千方百计引进县外资金和项目,从而较快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是要善于挖掘地方优势,制定正确的发展思路。相对于周边县区,我县在环境条件等方面确实有不少劣势,但也有着不同于周边县区的优势。紧靠祁连山的矿产

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一批地方农产品,以及相关的人文优势,都给民乐的发展带来了一些独特的条件。依据这些优势条件,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并积极践行,从而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实践证明,不妄自菲薄,不自怨自艾,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并据此提出正确可行的思路,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是要大胆推进改革,从根本上消除企业发展的体制。*年底开展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不少人从心理上并不完全认同,个别人甚至有抵触情绪,这并不奇怪。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扫除了企业发展的体制,生产经营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发展活力大大增强。三年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12.72%、11.15%;扭亏增盈1281.5万元(*年总利润亏损66万元),上缴利税增长17.68%。事实胜于雄辩,经济发展的结论最终会改变人们的看法。

四是要真抓实干,形成抓工业的合力。只有好的思路,没有实际行动,最终将一事无成。有了良好的工作部署,必须动员全县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工业强县的火热的实践中,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在过去一年中,全县各方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主管部门全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各企业主动出击,招商引资,寻求合作,寻找项目,有关部门和负责同志积极配合,使宏观管理与微观发展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0*年,城市经济在呈现出以上特点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乃至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严重不足,致使一些好的项目不能及时开工建设;一些企业因资金不足,不仅影响着正常生产,而且制约项目建设工期和建成项目的达产达标。二是招商引资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引强入民”、“引优入民”方面同周边县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招商引资的环境条件还不够优越,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各方面投身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三是有的企业内部改革步伐缓慢,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技改和新产品开发滞后,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四是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个别部门、单位服务意识差,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办事效率低、环节多、收费高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克服这些困难和不足,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推动我县城市经济上台阶。

二、抓住时机,加快步伐,抢占城市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20*年进入了“十五”计划的最后两年,“三大战略”的实施进入了一个更加务实的年份。根据市、县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城市经济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思路是: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继续突出新上项目建设,不断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集中精力开展园区建设,着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实现城市经济的跨跃式发展,充分发挥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展目标是:全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达到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6亿元,增长11.2%。

为实现以上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城市经济的紧迫感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新一轮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到来,地方经济面临着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机遇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这一大好机遇,不仅体现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城市经济上,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对我们而言,在省、市工业强省、强市战略的指导下,在各地竞相发展地方工业、产业层面接近的状况下,谁抢占先机,谁就抓住了发展的主动权,竞争的主动权,否则就只有被动落后。民乐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在农业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要想在经济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大力促进城市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以工业带动农业,带动第三产业,否则,单靠农业大比拼,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小康目标,完成不了城市化任务。因此,

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发展城市经济,是强县富民的重大举措,是对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客观要求,是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跨越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城镇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是应对入世、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形势所迫。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对县情、政策和项目的研究,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才能夺取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立足优势,突出重点,全面推进“4321”项目工程的实施

今年以来,在前几年地方和企业共同摸索、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项目建设的“4321”工程,即四个10万吨:10万吨铬盐、10万吨饲草加工、10万吨造纸、10万吨碳酸钡;三个5万吨:5万吨马铃薯淀粉、5万吨麦芽、5万吨高烹油;二个1万吨:1万吨浓缩果汁、1万吨方便食品;一个3万吨:3万吨中药材。这一项目建设的思路,一是体现了我县企业发展的基础优势,二是体现了我县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三是体现了城乡经济联动发展的产业化理念,既符合我县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又蕴含了县委、县政府富民强县的拳拳之心。抓好这一批龙头项目,既能推进城市经济上台阶,又能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因此,我们要上下一心,紧紧围绕“4321工程”开展项目建设,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完成以上10个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化工和食品加工两大工业支柱。今年,要首先抓好国翔公司5万吨麦芽生产线、林河公司2500吨苹果梨浓缩汁生产线、永正公司3万吨中药材加工生产线、富源化工公司3万吨碳酸钡生产线等4个重点项目和化工厂3000吨氧化铬绿生产线、富源化工公司1500吨氧化铬黑生产线、荣昌糖酒公司2万头牲畜屠宰线等4个一般项目的建设,确保年内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同时,要不断挖掘区域优势,全方位开展新项目、新产品的考察、论证和储备工作,切实做到建成一批、储备一批。

各乡镇要立足实际,提出发展乡镇工业的思路和建设项目,并积极创造条件,分层次分年度抓好项目建设。今年,要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每个乡镇新上1—2个小型工业项目。既然签定了责任书,就是一项硬指标,希望各乡镇引起重视,抓好落实。

农产品基地建设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链条,是龙头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各乡镇、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抓好以“6个10万亩”为重点的农产品基地建设。要采取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典型带动、宣传发动等各种措施,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使之形成规模,提高质量,创出品牌。要大力推进各产业、各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基地建设水平。要完善和发挥各类农业协会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各企业也要正确处理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在龙头企业建设中适当让利于农民,利用价格因素激发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的积极性。企业和农户都要增强法制意识,遵守合同,兑现承诺,树立信誉,真正形成合作良好的利益共同体。

(三)扩大开放,优化环境,在招商引资、引强入民上实现新突破

要主动适应WTO规则和市场经济要求,重点在政府审批、政策优惠和民营经济准入方面加快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今后要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的思路和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以好项目吸引投资。3万吨麦芽生产线的建设,2500吨苹果梨浓缩汁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充分说明只要有好项目,就会有投资吸引力。造纸项目、马铃薯淀粉项目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寻找投资商开发建设。1万吨无钙焙烧红矾钠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去年一年来的市场变化也给了我们启示:要及时、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动态,正确选择项目,在项目建设上要果断,要全力以赴。这方面我们也有反面的教训,比如洋芋加工项目、高烹油项目,如果不及时果断地上这些项目,就会丧失先机,失去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就得不到国家和省、市的支持,就会影响到地方产业的发展。

二是

以现有资源和资产带动外来投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发达地区空余资金转向内地寻找投资项目。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承接转移产业,最大限度地将这些产业和资金引入民乐。同时,千方百计盘活现有资产,用多种方式与外商合作,以资产吸引投资,以投资盘活资产,促进项目建设。

三是以优惠政策启动本地民间资本。进一步放宽政策,降低产业准入的门槛,以国家禁令为限,将所有投资领域全部放开,不论是外商投资,还是本地民间资本,只要符合国家政策,都一视同仁,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和经济成份的多元化。在项目引进和服务上,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乡镇、部门,都要尽量掌握和吃透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为项目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四是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结构调整政策走向和投资重点,多方建立信息渠道,形成快速通畅的政策、行业、商客信息沟通网络,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为招商引资打好基础。今年要通过招商引资或合资合作,力争5万吨高烹油生产线、2万吨洋芋淀粉生产线、5万吨无钙焙烧红矾钠生产线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聚合生产要素,为经济发展搭建新平台、拓展新空间

工业园区规划要在通过市上评审的基础上,细化专业规划,积极创造条件,为通过省级评审做准备。制定完善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工业园区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工业园区服务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和规定。建立健全工业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卫生、教育、金融、邮政、电信、电力等部门要在工业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强化对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高标准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重点抓好园区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化工小区三横两纵路网体系,供电线路送达化工小区,有线、无线通讯覆盖园区,生态用水渠系基本配套,以园区标志建筑为主,逐渐形成园区中心和主轴。吸引县内外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不断扩大园区规模,逐步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服务完善、效益显著的园区经济结构,为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更具现代化水准的发展平台。

(五)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动力。

在企业改制运行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及时排查和解决遗留问题,对改制方案进行再督促、再落实,切实解决好诸如职工社会劳动保障、企业改制前贷款问题等,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确保企业甩掉包袱,快速发展。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体制,引导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资金、营销、质量、成本等管理制度,真正建立起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以促进企业扩张增效为目标,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产,加快生产要素合理转移和重新配置,做强做大知名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引入质量管理认证,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全面实现达产达标。

(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面推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经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公共政策;应用经济学;城市化;经济发展

一、城市经济学的诞生

就历史而言,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西方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

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但传统经济理论面对这些城市问题却束手无策。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

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

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世界范围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城市公共经济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公共经济对企业经济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 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城市管理职能也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管理学职能的内涵,所以,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也是应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

三、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笔者认为,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趋活跃。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个性化研究”的方式。与“个性化研究”方式相对应的是“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这与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的创新与突破。城市经济研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日趋活跃。

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城市经济理论基本观点的表述存在不规范,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部分分离。城市经济学研究存在薄弱环节。对城市化问题、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对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不足。

城市经济学基础研究。一是在重视对特定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关注统领全局的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研究及城市经济学理论、方法、工具、经济模型的研究。其趋势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结构等问题,创建相关经济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增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规范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

在完善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与内容上,我们应融会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如可探讨建立科学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包括城市及城市区域的生产系上层建筑、社会福利和行政区划等在内的问题,将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视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将所有权的分配、经济组织结构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结构都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包括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会治理的方针政策等。要加强以生产力为转移的城市化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发展阶段性的研究和国情与地区差异的研究。二是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

我们要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落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用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城市规模效益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区域差别扩大与缩小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大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如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资借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极具参考价值。

城市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国民生活方式转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加强城市化对国民生活观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应加强城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可罗列以下三点:

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和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还不够清晰明确,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强。

二是,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下一步的相关研究将集中在确立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和相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上。

三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确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机制,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

四是,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建设。研究精神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进措施;建树“伦理经济”和“道德经济”的产业文化观念;剖析城市环境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

作者简介:

城市经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化建设 经济管理 作用

我国城市建设的经济管理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化是人类进步的体现,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要求管理现代化。因此,研究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市场化,满足城市资源合理配置及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建设的经济管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前提或“软件”

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人们把城市供水、排水、煤气、热力、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防洪等基础设施一概视为非生产性设施,将它们划入非生产性部门。在“左”的重生产、轻生活指导思想影响下,城建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被排到了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不能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设项目排不上队,投资无法保障,遇到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时,它们是首先压缩、削减的对象。这种认识严重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留下了过多的城市欠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又把城市基础设施规定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为创文明城市而上的“硬件”,使城市基础设施脱离城市经济发展实际,成为城市建设填不满的无底洞。还有一种观念也比较普遍,认为城建工作纯属政府行为,发发文件,定定办法,立立项目,拨拨款就能干好。正是这些不切实际的认识和观念,将城建工作大部分内容排挤到经济工作的门外,造成了城建落后的局面。城建工作是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它参与社会生产的过程,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城建工作的成果具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意义,它是现代化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系统和承载体,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一个决定因素,是发挥区域经济中心作用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经济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重视经济工作就要重视城建工作,要搞好经济工作就必须搞好城建工作,这是必须树立的观念。

二、城市建设的经济管理是激活当前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出现过两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国家治理通胀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压缩基本建设。做为国家基本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建设有着十分明显的扩大需求的作用。当前我国城市经济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失业率急剧上升,社会购买力下降,产品销路不畅,企业经营困难。根据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限制国民收入增加的不是总供给不足,而是总需求不足,换言之,只要有需求(消费和投资),就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生产产品,增加国民收入。总的看生产决定消费,但在消费严重不足时,消费又决定生产。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迅速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相对缩小是社会经济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总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总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储蓄和货币供应。

城市建设的功效有二:一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拉动生产生活消费。它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经验分析,城建投资60%用于原材料,40%用于工资和管理,用于原材料的资金活化了钢铁、建材、能源、交通等工业,用于工资和管理的资金活化了商业、轻工业、生活服务业和劳务市场,这就是城建对城市经济的激活作用。而投资结果却是城市功能的增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又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体现了城建对城市经济的保障作用。城建对经济的这种作用是有条件的,它是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起作用,并且要做到投资到位,不能拖欠。二是进一步扩大就业渠道。城市建设是一块巨大的海绵,可以吸纳众多的就业者。目前城市就业门路较窄,下岗人员多半选择投资少或不投资的客运交通、摊点贸易、修理服务、家务劳动和餐饮等行业,造成了劳务流动盲目性和部分行业的混乱性。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可以吸纳大批城市失业群体。城建系统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像绿化、地面的软(花、草)硬(砖、混)覆盖、住宅工程和小区物业管理等,都需要大量劳务。

三、用经济的手段去管城建,可以合理配置资源,以最佳的效益和速度建设城市

资源是财富的来源,是能构成财富的各种因素。它包括人力、资金、物资、科技和管理。我国要在本世纪初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城建部门必须采取与之相适的经济手段:一是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市场的作用,解决城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问题,如项目的集资、合资和股份化。二是利用价格规律调节、控制和推动城建。如政府对土地、住宅、建筑材料以及工程等价格的调整。三是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走出困境。目前建筑安装企业有三大包袱:负债大、利息多;职工老化,在职和退离人员几乎各半;企业办社会,非生产人员多。存在两大难题:开工不足;流动资金严重缺乏。面对这种情况,企业要尽快采取改制、重组和破产的办法走出困境,利用法律和政策卸掉包袱,

城市经济管理范文第6篇

一、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结合

2011年起,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与其他几个专业按照公共管理类大类统一招生。学生入校后实行“四统一”的大类培养:统一编排班级、统一安排辅导员、统一安排授课教师、统一培养方案。城市管理专业和其他几个专业一样,前3个学期不分具体专业,按照统一的教学方案授课,进行通识教育。统一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涉及三大部分,一是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应用写作以及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二是全校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学与科技类、语言与文学类、健康与艺术类、职业发展与就业类、经济与管理类、校际选修类(含网络通识课、短期国际交流、校外选修、暑期国际学校等)共七类课程。其中前六类课程学生必须选修10学分的课程,第七类课程学生必须选修4学分的课程。三是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政治学、微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统计学等。

第3学期学生选报城市管理专业后会组建城市管理班,从第4学期开始即按照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对选报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特色培养。专业培养方案中第4学期及以后的课程包括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其中专业课主要有城市经济学、行政学、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建设投融资、城市管理学、城市社会学、遥感与GIS应用、应用统计与统计软件以及城市数字化管理。专业选修课涉及两个具体专业方向的课程,城市规划管理方向和城市经济管理方向。城市规划管理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城市地理学、计算机制图、土地利用规划学、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空间分析、中外城市发展史以及城市文化学等;城市经济管理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区域经济学、城市财政与金融、城市产业分析、房地产经济学、城市经济分析方法、城市计量经济学、城市与区域政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城市经济战略管理等。

城市管理专业参与公共管理类的大类培养,实际上也是实施不同专业联合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人才培养的“四统一”,尤其是教学方案的统一,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强化了学生的人格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培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发展潜力。总体来看,通过“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全校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联合培养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复合型、素质化、潜力大,专业型、特色化、能力强的培养要求。

二、校内外与海内外的联合培养

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的校内外联合培养,方式之一是与校内相关院系或专业的联合。比如邀请同校国际经管学院教师为城市管理专业学生讲授《城市经济分析方法》双语课程、邀请同校法学院法律相关专业的教师做城市管理执法的专业讲座、邀请同校统计学院统计相关专业的教师做大数据与城市管理的专业讲座、邀请同校华侨学院信息管理相关专业教师做城市管理智慧化的讲座等。2015年10月,城市管理专业还与信息管理专业联合申报“特大城市智慧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2015年底又被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复为“2015年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今后,城市管理专业拟和信息管理专业,以及学校其他相关学院的相关专业进一步加大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在培养方案、课程授课、社会实践等方面逐步开展深度合作。同时,还将继续发挥现有的数字城市实验室、3D仿真实验室以及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实验中心的设备设施和城市经济管理软件的作用,积极邀请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参与到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联合培养中来。

城市管理专业的校内外联合培养的第二种方式是与在京其他学校的联合。比较早的联合培养始于2012年年初,城市管理专业所在的城市经济管理系与北京市政管委培训中心达成联合培养人才的意向,双方在教学培训、教材建设、实习实践、会议论坛等方面逐步开展较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建立了城市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2015年,北京市开展“双培计划”,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积极参与,与在京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的政策联合,尝试输送优秀学生到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进行中长期访学。

城市管理专业的海内外联合培养主要是与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等高校的联合。20世纪80-90年代,城市管理专业与美国、英国等高校的合作较多,部分学生到美国等高校进行短期学习。近年来,首经贸陆续与台湾东吴大学、台南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罗格斯大学、马里兰大学、克里夫兰大学、波士顿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探索3+1、4+1等合作办学方式。同时,自2015年起,北京市也在推行“外培计划”。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借助学校的对外合作平台和北京市的“外培计划”政策,积极参与到境外1-2年的学习,目前已有多名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到台湾地区和美国的高校访问学习,部分学生在美国的高校学习后,已申请在这些高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海内外联合培养的另一种方式,是积极探索和实施海外名师进课堂计划,让海外名师直接参与首经贸大学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学校每年都邀请境外部分高校,如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纽约大学等高校的名师为全校学生开设暑期课程,内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领域。马里兰大学的丁成日教授还专门为学生讲授《城市经济学》双语课程,并为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和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专业研究生做了多场城市经济与管理的学术讲座,介绍西方城市经济与管理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趋势,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国际化学术视野。

三、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培养

如果说城市管理专业联合培养模式主要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为目标,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培养模式则主要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领域。基于这一目标,城市管理专业自2011年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实习实践基地的规模。目前,本专业已建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北京城市管理学会、泛华集团等覆盖政府部门、省部级单位、行业协会、城市投融资公司等单位,涉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实习内容包括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投融资、城市与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与社会设施管理方面的30多家实习基地。其中,城市管理专业与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北京健康城市促进会、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公司等几家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践合作关系。

首经贸的“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模式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每年安排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到上述实习基地集体实习,学校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具体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实习基地也安排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很好的保证了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负责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的城市经济管理系或依托或建立了诸如“城市国际化论坛”、“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模拟市长”、“城市讲坛”、“城市辩论会”等多个学术或实践平台,定期或不定期邀请相关学术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尤其是实习基地的有关领导到首经贸大学做专业讲座,以此扩大学生对城市管理专业知识应用的理解和接触机会。三是邀请部分实习基地单位直接承担城市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通过与实习基地论文指导专家在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思维碰撞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城市经济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转变观念;新兴行业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在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之后,经济增长更是迅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城市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据调查,中国各城市的年生产总值每年均有上升,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也在逐年上升。在城市发展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已不到百分之一,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第二产业比例也在不断降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二是初步形成了稳定的经济结构。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软件、商务商贸业的不断扩大,制造加工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并逐步稳定。其中,服务业对全区经济发展中的经济产值大幅度上升,取代工业成为推动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三是城市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作为经济主导产业的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服务业的规模在继续扩大。城市的经济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以信息软件为核心的现代化服务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的市场在逐步伸展,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在不断上升。四是城市的服务内容丰富,满足了居民的多样化现代需求。随着生态城市理念的提出,现代城市在环保绿化方面开始重视,比如在道路中央设置绿化带,在居民区建设人造林,在公园建立人工湖等;建立露天锻炼的公共设施,方便市民锻炼身体;改造和修缮城市旧建筑,注重城市卫生和城市形象的维持。这些都大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业余生活。

二、目前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城市经济基础薄弱

首先是中小城市经济规模不大。中小城市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还不能向城市居民提供全面的消费需求和优质服务。另外,中小城市在高端产业上的发展不突出。虽然中小城市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上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是存在产业层次不高、产业规模不大、制造门类分散、创新能力低等问题。但是中小城市的发展潜力巨大,这需要他们认真分析和研究自身的潜在优势,结合自身特点,顺应时展潮流,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系不完善

第一,城市的产业层次还不太高。在服务型经济中,城市经济发展只看重信息软件、汽车建材、商贸等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忽视其他服务型产业的培植,比如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娱乐休闲、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服务性产业,这些产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效益空间,这需要城市领导人给与充分认识。第二,在产业的地域上不够合理,有待优化。针对这种情况,城市有关部门要对城市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完善各个产业的布局,比如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商业街等等。

(三)城市的经济管理有待加强

首先是城市经济管理模式比较落后,主要原因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的引导性不强,在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市管理等方面存在粗放式、经验式的传统管理观念。其次是城市经济功能配套不合理。大部分地区公共服务配套欠缺、内容不全、质量不高。还有城市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紧缺,缺乏城市经济管理、城市产业规划、重大项目评估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实现城市结构调整的主要策略

针对现代城市经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城市建设者应该立足实际,把握重点,积极改革,实现城市的全面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必须全面考虑,大力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优化传统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和优势产品,通过资产重组、国有民营、合资合作、租赁承包等办法改造国有、集体中小型企业,向科技型、生产性和参与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更高层次发展,向上市公司、集团公司的更大规模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一)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

要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大胆创新和改革,走出一条城市经济全面发展的道路来,以促进城市经济健康、有序、平稳的前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这需要政府部门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城市经济做出详尽可靠的市场调查,利用准确的数据分析,对城市规划作出合理的布局,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按部就班,逐步实现短期和长期的经济目标,逐步打开国内国外市场。比如,很多城市的国有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又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分工环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处境艰难。而具备高新技术的民营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条件、品牌效应、和现代化的营销渠道,在经济危机之下受冲击较小。有些产业甚至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化危机为机遇,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国家依据资源分布、分析区位优势、国际竞争等因素,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过程。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产业和企业转移,从而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

(二)除了重视主导产业的继续发展外,还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1.发展商贸商务产业。按照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坚持高端化、品牌化发展。要重点发展面向生产生活、提供智能化服务、满足时尚消费、引领消费趋势的高端商贸商务业,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区域性商贸商务中心。加快高端商务业发展,扩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业,积极开展律师、公证、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业;鼓励发展会计、税务、资产评估等经济签证服务业;支持发展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咨询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国际会议中心、商务办公、俱乐部、商务休闲等高端商务业项目,建设大型商业连锁店、品牌专卖店、专业市场、高档餐饮、时尚休闲、文化娱乐等综合性中高端高档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商业,不断丰富和提升社区商业零售、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完善社区生活服务配套体系。

2.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将新兴制造业与城市的传统主导产业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比如积极引进大型制造业企业,大力扶持现有企业,展开多方面的合作,使新兴产业拥有坚强的后盾,使传统产业接受新的发展观念。

3.发展旅游产业。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以市场为导向,统一规划,着重保护旅游资源,改善旅游场地的环境,加大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护旅游消费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除了开发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政府还应该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增加城市的购物旅游的吸引力。

4.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潜力大、成长快、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比如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编制并实施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吸引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网络文化、网络游戏、网络传媒、动漫制作、时尚设计、工艺美术、广电影视、出版发行、广告业等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区域性动漫创意研发中心、数字化媒体运作平台和娱乐消费体验中心,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

(三)做好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

1.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城市产业发展的需求,政府要重视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社会提供便捷、完善、优质的商务出行、社会沟通、文化交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城市的公益活动,鼓励市民和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参加,进一步提高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推动污染企业搬迁和节能减排,打造更高水平的生态城区环境。在社会治安方面,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建设以企业为主体、软件产业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政府在对加快创新经济、新兴产业所必需的金融扶持、人才培训、技术转让、产品认证、科技成果转换等公共服务方面给与支持和帮助,增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注重人才的培养。政府要注重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人才交流中心,通过薪资待遇的改革,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业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建立培养现代化服务型人才的基地;大力引进经济发展规划与管理高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着力培养掌握现代城市管理、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都市经济发展趋势的人才;强化重点领域和区域创新型人才、科技型企业家,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基础。

(四)加强城市经济的管理

1.重视城市项目的建设。城市项目的建设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和经济发展,政府要在城市项目建设上给与支持和帮助。政府要完善招商工作机制,改变招工作思路和手段,加快引进一批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项目、名牌项目和高端项目,着力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领先、竞争力强的优质项目。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推进管理和考核机制,实施重大项目区领导负责制度,加速推进对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整合资源,创造条件,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就业岗位。

2.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城市经济发展一个关键的要素是土地资源。这需要政府做细致的考察,进行合理规划,要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大老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建设,推进土地整理开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盘活存量土地。同时,加强对企业供地的管理,设置用地企业准入门槛,加大新引进项目的分析研究和论证会审工作力度,强化对行业前景、企业地位、产品的生命力、经济的贡献度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防止浪费土地资源的情况发生,切实把有限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到大项目好项目上。

3.提高城市经济的服务水平。政府要认真贯彻省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推动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快速发展,推进全区城市经济全面提速发展,加大对上政策争取力度和横向协调力度,提高服务项目建设的能力。综合运用项目融资、担保融资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加大对城市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强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能力,解决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金难题。深入各类现代服务业企业,做好协调、服务与沟通,全力帮助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总之,政府应辩证看待城市的经济发展,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只有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才能实现城市经济平稳有序、快速高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鸿懋.中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与经济增长[J].天津社会科学,1988(3).

2.任宗哲.城市功能和城市产业结构关系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

3.黄顺江.我国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城市经济,2000(3).

城市经济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农村;经济管理;应用;分析

1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农村合作社、农村小规模集体经济、农村手工作坊等方面,由于农村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信息化的管理了解并不全面。另外,由于地理环境原因,农村交通闭塞,在人才的引进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农村的经济信息化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近年来,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逐渐应用到各行业中去。笔者对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和分析。首先,农村经济的推广离不开信息化管理,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地区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网络技术比较差,而信息化手段主要依靠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农村经济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并不是很了解,缺少专业的人才进行农村经济的推广和宣传。其次,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较大城市相比发展较慢,很难吸引专业性人才。农村的交通不便,这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引进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农村经济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方面比较落后。近年来,农村经济在逐步向前发展,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相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来说,农村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始终差距较大。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农村经济管理,不可避免地要购置一些计算机设备和设施。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管理方式毕竟不同,农村由于资金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成本问题和费用问题,一旦成本和费用超出预算,对于农村经济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在信息化管理中,引进电脑设备和计算机技术,大大超出了原本农村经济的成本和费用预算。由于农村交通闭塞,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对于大部分的农村人来说,无法接受由于信息化管理所产生的高成本,对于信息化手段管理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这也就导致农村经济管理从根本上脱离了信息化手段和方法。由于经济管理缺乏信息化手段,使农村地区无法及时地获取一些外界的最新信息,这就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过于单一、缓慢一些外界的有利信息没有及时、有效地得到利用。

2加强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有效应用的方式

2.1提高政府对于农村经济的关注程度。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起着很大的作用,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目的就是最终可以实现跨省市、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地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所以,农村经济的信息化手段管理,并不只是某个行业或者某个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农村经济的参与者集体进行分工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政府要将信息化段作为农村经济的主要管理手段进行宣传推广,借助政府的调控作用,努力地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其次,由于农村缺乏资金,在农村经济管理中,采用信息化手段,成本过高,严重超出其原本的预算范围。所以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其调控职能,加大农村经济资金的投入,还可以组织融资活动,为农村经济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渠道。只有在资金充足的基础上,农村才会考虑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手段。所以,政府部门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在农村经济的管理中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在资金的使用中,应该鼓励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资金的投入,帮助农村进行筹资和融资。政府的介入,可以使农村经济更加快速地适应信息化管理方法,还可以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状态,使其尽快步入正轨。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当地政府的压力。而提高政府对于农村经济的关注程度,可以使农村经济更加具有组织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特殊渠道了解我国经济的具体发展趋势,了解到社会经济的最新信息,进而引导农村跨地区、跨行业地进行资源整合,最终帮助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应该发挥有效的组织职能,发挥政府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进行资金的筹集、管理,尽量减少资金的浪费现象。此外,政府还可以适当地推行农村经济的优惠政策,帮助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减轻负担,引入更多的社会资金,帮助农村经济发展。2.2重视信息化技术,注重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村经济管理在信息化手段应用方面比较落后,主要原因是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对于外界的信息了解不及时。农村经济落后导致人才的流失和缺乏。因此,想要提高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使其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性。其次,从农村信息化经济管理方面考虑,可以定期地对农民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使农民更加了解信息化技术。在培训中,农民会发现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将信息化手段应用到农村经济中去,可以帮助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即使信息化技术在前期的投入较大,但收益和回报会远远大于前期的投入。只有使农民真正了解信息化技术能为农村经济带来较大利益,农村经济才有可能会去改变原本的经济管理模式,尝试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最后,想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应该注重农村经济管理中人才的引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离不开人才和技术,在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中,应该不断地引进专业人才,发挥专业人才的专业优势,对农村经济进行有效的引导。

3结语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加入信息化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管理效率。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有效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应该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注重人才的引进和资金的筹集,只有这样,农村经济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淑娟.浅析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17(3).

[2]慕海菊,陈维兴.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7).

[3]刘坤.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6(15).

城市经济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大类培养;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96-02

2001年北京大学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并于正式实施“元培计划”。随后,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也先后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大类招生培养渐成趋势。近年来施行公共管理大类招生的高校也逐渐增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开始在2011级182名学生进行大类招生培养,于2012年10~12月进行了第一次大类分流,一志愿分流率为82.42%。三年来,学院多方论证、认真探索,先后形成了“一导转二分流三专引四实践”的培养路径,提出了“三课(课程、课堂、课业)”的培养要求,明晰了“三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三协同”(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课堂内外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者协同进行)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现开设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4类专业,并设有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方向。这5个方向各自成系,即设有行政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城市经济管理系和区域经济系。5个方向均归属于公共管理大类专业培养,目前逐渐形成了“一导转二分流三专引四实践”的培养路径,即:大一本导制、转专业,大二大类分流、大三专业引导、大四参与实践等时间序列人才培养流程。

一、一导转

一导转,即大一开始本导制、转专业。学院遵循大类培养重在培养的教育思路,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主要课程为数学、英语等基础课而尚不能接触专业课的现实情况,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同学们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方向性、全方位的深入指导,逐步形成重学习、求进步、努力进取、志存高远的良好学风教风,学院经问卷调查和长期酝酿,决定逐步推行本科生导师工作制。本导制是城市学院为架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而开展的一项工作。是学院针对同学们的学习发展需求而推出的重要举措,旨在充分发挥本导的作用,对同学们答疑解惑,进行个性化、方向性、全方位的发展引导,以利于学生尽早成材。学院本导制实行“1211计划”,要求本导对学生在专业学习、大学生活、科研发展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本导生每1月撰写并交给本导一份学习汇报,内容包括在学习、生活、科研、成长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和下一步学习计划及安排。本导每2月撰写并上交所在系一份本导工作表。各系每学期召开1次本导工作总结会,并向学院教务办提交1份学期本导工作总结。学院每年召开1次本导工作总结大会,对优秀本导和学生进行表彰奖励。从实施效果来看,本导制有力推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也为转专业、大类分流等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2013年10月16日,为进一步督促本导工作,学院举行了本导工作学期交流会,各系代表教师和学生谈了自己参与本导制的体会和感受。本导对接后,根据学校安排,一般于每年3月开始转专业。所转对象为学年第一学期专业(方向)排名前30%(按第一学期教学计划规定修读的必修课程期末考试成绩所得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名额遵循四舍五入原则)的新生。基本流程包括学院报送计划、公示具有转专业资格学生名单、学校教务处公布转专业计划、学生提出申请、公布报名情况、考核选拔、资格复核、手续办理等事项。

二、二分流

二分流,即在大二(第三学期)实施大类专业分流。根据大类招生计划,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自2011年秋季开始对本科学生进行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一年半时间内先按专业大类培养,第四学期开始进入相应专业继续学习。根据既定计划,学院在2012年秋季针对2011级全体同学进行了大类专业分流。自2012年10月12日《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暂行规定》起,到11月26日学院公布具体分流方案止,历时一个半月时间,平稳、顺利地把182名同学按照每班26人的规模专业分流为6个方向7个班级。其中150名同学被分流至第一志愿,一志愿分流比例达到82.42%。

1.成立领导小组,上线分流专栏。为确保按大类招生的182名本科生专业分流工作顺利进行,学院在2012年10月12日召开院务会,成立大类招生专业分流领导工作小组并挂网公示。同时,由学院主管副院长负责,拟定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暂行规定,对大类分流的原则、依据、模式、程序、方法等事项进行了具体规定,明确了第一志愿优先、根据学分绩点成绩排序、学院综合统筹等分流方法和原则;挂出大类分流工作及时间安排表,详细明确了学院需完成工作任务清单如安排分流、网站建设、举行集中推介会等,也具体安排了各系需完成工作清单如上报计划、上传材料、参加推介会、分别推介等内容,并挂网公示。根据既定时间表,学院要求各系在10月24日前把专业介绍材料提交学院,学院负责在网站建立大类分流专栏,以便同学们查阅、交流、询问、比较,充分认知各专业(方向),为具体分流工作进行前期充分准备。2012年10月31日,由学院组织安排5系在博学楼阶五教室进行了大类分流专业集中推介会。推介会由教学副院长主持,行政管理学科带头人、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土地资源管理系教授、区域经济系系主任、教授、城市经济管理系教授等进行具体专业介绍。最后学院进行总结及后续工作安排。

2.公布学分绩点,进行专业分流。在充分进行前期专业介绍沟通的基础上,学院教务办公室老师组织核算了182名同学的平均学分绩点,各系也申报了分流计划。学院于11月9日正式挂网公布了同学们的平均学分绩点、各专业(方向)分流招生计划和志愿调报表。要求同学们根据绩点成绩和招生计划,在11月18日前填报分流志愿表,并上交学院教务办公室。根据182名同学的分流志愿表,由学院院长助理召集各系系主任开了前期摸底会和专业分流院务会。23日公示分流结果。总的来看,学院有序推进分流工作。所有工作严格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所有制度、程序、计划和时间安排及时挂网公开,所有工作严格按照分流的依据及条件进行。分流主要遵循第一志愿优先、择优录取、全院统筹调整、及时与同学沟通的工作方法。根据学院专业发展实际情况,由院班子讨论通过基本原则,各系负责人根据分流原则和计划共同协商、调整和确定班级规模,根据商定人数依照平均学分绩点进行排序并商调名额。名单确定后经学院院务会审定。由于工作较为细致扎实,分流工作实现了既考虑学生志愿方向又兼顾学院学科发展的有机平衡,整个工作过程平稳有序,同学们没有发生过激矛盾和突发事件,教师们受到了一定的鼓舞和影响,为今后的分流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三专引

三专引,即在大三开始专业引导。根据大一本导制的基础,在全院同学学习完毕基础课、专业调整之后,学院统一安排在专业范围内进行二次本导分配,要求每一门学生对应一位教师,开始专业指导教育。专业引导主要强调对所学专业基本概念的思考、对现有解释的再思考――修正、在现有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创新,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结合学院城市经济和公共管理交叉学科的特点,突出强调发挥学院为在京部委等政府部门的服务优势,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研究城市发展与政府管理等课题,逐步培养学生“研以致用”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四、四实践

四实践,即要求学生在实际部门参与学习和工作实践。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5系各有对口政府部门,如行政管理系对应国家工商总局、北京市工商局,土地资源管理系对应国土资源部、北京市国土局、城市经济管理系对应北京市市容市政管委、城管局等,学院也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相继建立了30余个实习基地。因此,学院要求各系在大四时能够把同学们送到对口部门参加学习实践。例如,2013年6月28日北京市工商局丰台分局召开了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实习生欢迎会,分局副局长、学院副院长出席会议,会议由分局人教科科长主持,分局14个部门负责人和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2名学生参会。此次大学生实习活动,是丰台工商分局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合作共建“消费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简称“双基地”)活动的延续,旨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岗位,帮助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大学生的工作能力。22名大学生分别在分局人教科、办公室、登记科、市场科、食品科、消保科、信息中心等14个部门实习。

参考文献:

[1]毛润政,肖湘雄.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1,(4).

[2]何晓柯,王河江,陈国营.独立学院“胜任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现代物业,2012,(5).

[3]王丽梅,牟芳华.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践,黑龙江教育,2012,(7).

[4]陈华平.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能力-需要-结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广西教育,2012,(10).

基金项目:2013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改立项项目《经管学科交叉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城市经济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经济管理

一、前言

城市园林工程建设在近年来,其重要性逐渐体现。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不仅是促进城市绿化建设的一大推手,同时也是实现城市和谐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一环。而城市园林工程建设在强调其绿化与生态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其经济价值及各项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二、城市园林工程

城市园林,在当前城市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迅猛,在生产建设过程中,不仅让城市的规模及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让“城市”这个衡量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逐渐变得不那么让人感觉愉快了。为了顺应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绿色、环保、和谐的发展理念,同时也为了切实改善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造成了众多影响,城市园林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热议,逐渐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城市园林工程是当前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的意义不仅在于美化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净化由无节制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恶劣后果,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未来城市和谐发展的具体方向与目标。城市园林工程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充分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发展步调。城市园林其本身是一件现代化的艺术作品,而在打造这件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要兼顾城市经济及自身经济管理。所以,加强城市园林工程的经济管理也显得十分重要。

三、城市园林工程强化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园林工程是有效实现城市绿化建设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而在绿化工程实施过程中又应该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与管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首先,加强城市园林工程经济管理,能够更充分的适应当前城市园林工程建设具体需要。能够加强城市园林工程从单位管理向全面管理的转变速度,能够加强园林工程筹资融资渠道拓展,能够真正将城市园林工程建设推向市场化与制度化运作模式,能够将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从僵化的行政管控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依法管理,并确立市场需求的导向地位。

其次,加强城市园林工程经济管理,能够从分实现绿化工程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均衡与协调。城市园林工程,与一般生产建设及服务项目建设之间存在着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城市园林工程的建设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促进城市的环境改善、生态优化,很多时候并不能够像其他项目建设那样具有直观而迅速的投资回报。然而,城市园林工程又是一个耗时长、投资巨大、劳动力密集的特殊经济活动,对资金的需求尤为强烈。综合其公益属性与资金注入需求,加强经济管理,寻求两者之间的协调,促进经济价值的更大化发挥就很重要了。

再次,加强城市园林工程的经济管理,能够极大挖掘城市绿化工程潜在经济价值的力度,能够确保城市绿化这一公益行为在创造经济价值方面的力度及范围拓展,从而让城市园林工程摆脱资金方面只进不出的被动局面。从而,让城市园林工程被赋予更多层面的现实意义,让城市园林工程建设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新生代力量。

四、加强城市园林工程经济管理的措施

城市园林工程其重要性我们已经有所了解,而如何实现其经济管理,实现有序建设,从而发挥出城市园林工程更多方面的价值就应该成为我们认真研究的方向。笔者认为,提升城市园林工程经济管理具体质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科学管理意识

城市园林工程的经济管理有别于简单的财务管理,需要在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内进行经济的协调与控制。因此,树立科学管理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重视城市园林工程建设,树立起重要性意识。其次,要强调工程建设的严肃性与法制性。要从生态层面及市场层面两方面来综合管理项目的开发与建设。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城市园林工程的经济价值挖掘,避免让工程建设成为只进不出的经济“消耗品”。而要实现科学管理意识树立,领导层首先要加强学习,从扎实理论基础和观念入手,结合工程建设具体需求及市场变化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各方面具体因素,寻求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的最大化价值。

2.科学规划工程建设

加强城市园林工程经济管理,首先要从规划层面上实现经济与规范。城市绿化虽然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主题,但也要重视绿化建设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一味追求经济建设而不顾绿化与生态固然是错误的,但是一味强调绿化与生态而失去规划和前瞻也是不可取的。科学规划工程建设,不仅要重视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也要严格控制项目数量及规模,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履行管理职责,将绿化工程向着法制化、科学化的方向推进,实现建设活动有序管理。

3.加强工程建设的有机发展

城市园林工程建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与其他建设体系、生产格局互不相同,甚至在整个城市建设的全局来看,也显得缺乏协调性与融入性。这样的园林工程虽然能够达到绿化城市的效果,但在其他方面却少有贡献,尤其是在经济管理及活动中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的有机发展,要加强其与相关领域的协调互通。绿化工程与经济发展不是格格不入的,寻找到合适的联合方式,能够让两者都得到提升,例如将城市园林工程与当地农业相结合,将城市园林工程规划纳入城市农业建设发展的全局之中,这样不仅能够避免绿化工程只进不出的尴尬局面,同时也能够凭着与生产领域的结合,实现资金筹措渠道拓宽,土地使用更趋合理,以及在建设过程中享受到更多优惠与便利,让绿化工程真正融入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大潮之中,实现其科学和可持续。

4.加强工程建设的科学化体系构建

城市园林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综合工程,想要实现其经济管理有效性,就应该强化工程建设的科学化体系构建。根据城市园林工程的自身特点,其科学化体系构建,应该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科学规划,不仅要重视园林工程本身的绿化与生态目的,同时也要重视市场需求,只有与市场相结合,才能够实现其经济性,达到经济管理合理化。其次,要大力应用新的生产技术与施工技术。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园林工程的绿化质量,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实现其经济性,促进经济管理的质量提升。再次,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合作,从材料生产环节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双提升。在企业选择上,要重视企业资质、企业财务状况、产品质量及多方面的核查与筛选,让整个工程从施工建设阶段就绿色与经济起来。再次,要重视工程建成后的经济价值研究及发挥,加强与当地旅游产业的联合,让城市园林工程能够成为城市绿色旅游、绿色农业的重要一环,让城市园林工程不再局限于绿化这一单一的任务和目的,使之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这样,城市园林工程才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才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管理,顺应市场需求,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

五、结束语

城市园林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绿化也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如何在绿化的同时寻找到经济价值,使之能够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就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琦.城市园林建设的经济研究[J].北方园艺.2016.2.

[2]张文鹏.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J].现代园艺.2015.12.

上一篇:学前美术教育范文 下一篇:病人康复训练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