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范文

时间:2023-02-26 14:30:52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特别体现在教学内容空泛,无法紧密结合学前教育实践;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价考核方式片面,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为了更好地实现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指引下,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难点是: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实践性教学方法,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模式,提高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

1教学内容改革

为改变学前教育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空泛枯燥,体现新的幼儿教育理念,紧跟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我们秉承“以就业为导向”、“基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开发课程体系”这一先进理念,与多家幼教集团共同合作开发课程内容,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构建了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体现真实幼儿教师工作过程,以实际工作岗位为载体,我们将行动领域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之下,我们按照幼儿教师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学习情境,以幼教机构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载体确定学习任务。为更好地体现项目引领,任务导向教学,我们对课程重新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下是我们对进行改革后的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对话。提问者:作为学前教育学任课教师,您认为教学内容改革之后,您有什么感受和变化?教师代表:改革之前,我们备课时要准备大量理论材料和案例,呈现在课堂上以后发现学生并不爱听,老师费了很大力,但教学效果却不很理想。现在课堂学习的主体转换为学生,老师给学生呈现情境任务,请学生来完成,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都比之前有了大幅度提升。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不再拘泥于课堂上固定的知识点,不再抱着理论知识讲解结束就万事大吉的想法,而不管学生有没有掌握,能力有没有提升,因而我们与学生的关系也更加融洽和谐,更多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也更愿意亲近我们。另外,还有感触颇深的一点就是,我们在教学内容环节上加入了对时下学前教育热点问题的讨论和评价,这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要紧跟时代,更新幼儿教育理念,关注学前教育实践发展动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提问者:教学内容改革后,对你们学生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学生代表:之前上课就是老师讲,我们听,满堂灌,刚开始我们还听的比较认真,但是一会儿我们学生就开始睡觉,玩手机,做小动作,一节课下来感觉什么都没记住,什么都没学会,也不知道幼儿园教学是什么样子。现在老师让我们进行实践演练,结合多媒体课件,我们了解了幼儿园教师和教学状态,明确了自己将来如果从事学前教育方面的工作所欠缺的能力和素质,因而我们喜欢在动手练习中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现在我们上课没有一个在睡觉、玩手机的了,都特别认真,也特别喜欢上这个课。另外,一些幼教专家也经常来给我们上课,让我们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幼儿园实践方面的知识,也初步了解了各幼教机构的企业文化和教育理念,为我们的就业做了很多有益的指导。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良好运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从对我校学前教育学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看,学前教育学任课教师教学态度良好,课前备课花很多的时间,花大量的时间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寻找课外相关资料,但所准备的大多是教学内容,而对学生的考虑较少,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的教学理念还需要提升,需要教师深刻的思考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而是一味的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手段都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形式。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自然会每况愈下。学生本来学习的能力较差,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无疑雪上加霜,再者,大学是专业教学,学前教育学课程信息量大,学生学习起来更困难,这更加加剧了学生的学习无助感。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为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做中教,做中学”,一改过去的单一课堂讲授法,我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研讨、现场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通和一致。我们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大二学生的访谈调查,了解了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及新的教学方法的看法。对于学生而言,普遍期望宽松自由、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更喜欢鲜活实际的教学方式,学生能自由发言、亲身体验,在现场实训演练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得到了实践技能的提升。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学生反映上课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强了,由之前的学习的被动者转为学习的主人。另外,确定教改方案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出现了很大程度的转变,更愿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评价及满意度很高;我们对学生也进行了教改实验,随机抽取一位任课教师所带的两个班级进行实验,其中一个班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个班级采用教改方案。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最后研究结果验证了教改后学生的学习态度比之前更加端正,在课堂参与、作业完成、见习实训中表现地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一点改革的成效,作为教师一员,我们深感欣慰。

3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过去学前教育学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采取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无法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要增加过程性考核。因而,我们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动态式评价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形成性考核主要由学生平时成绩、能力训练成绩、幼儿园见习成绩组成。平时成绩10%主要考核学生基本学习素养,包括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讨论及表现和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能力训练成绩20%主要考核学生自我展示能力、文字撰写能力、能力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其中,对于研究项目成果要求每个学生交一份作业:小组评价后的纸质作业及电子稿。幼儿园见习成绩30%主要通过见习观察、见习评定考核学生。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40%,在考试内容安排上既注重基础知识,又兼顾职业技能,将模拟实做、课题实践等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以避免单纯理论考试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不足。考核方式改革后,学生最大的感受就是实践技能得到提升,而不是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感觉自己什么收获都没有。学生普遍反映,他们不再害怕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变得更有自信,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充满希望和把握。这也是我们的教学改革最终的目的和期望所在。

参考文献:

[1]周端云.后现代主义视野下高职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2,(12).

[2]李娟,王东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2014,(1).

[3]粟华.以实践性为导向的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4]明廷华.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书育人,2014,(3).

学前教育学范文第2篇

(一)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缺乏对孩子感恩之心的教育。尤其是对于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孩子来说,比起小班与中班的孩子,他们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在逐步增强。有些父母在家中对孩子过于宠爱,孩子在家里处于“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知道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更不知道心疼父母、孝敬父母。而父母因为溺爱孩子,对感恩的教育也不加重视。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孩子的一切要求都尽力满足,从来不去研究是否正确与合理。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则采取暴力教育,在孩子的管教过程中,孩子若是稍有不令父母满意的行为,父母便对其打或骂,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幼小心灵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更不用说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在父母那里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关爱的孩子,自己的性格也会变得冷漠与麻木,感恩之心就更难培养了。

(二)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薄弱当今社会,无论是幼儿园的教师还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侧重在智力教育方面,家长与教师关注的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智力的开发。不管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还是幼儿园自身的教育要求,幼儿园的教育都是偏向于书本知识的充实与拓展,而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这一方面却不加重视,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现在许多幼儿园的教育,根本就从来没有涉及感恩教育,因此,孩子的感恩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薄弱,直接影响着幼儿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导致幼儿从小就缺乏关爱他人与孝顺父母之心。

(三)社会感恩教育的缺乏此外,社会在感恩教育这一方面的缺失也是影响着幼儿感恩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来自家庭与幼儿园的原因以外,社会的作用也是很关键的。但是,由于当今整个社会风气对感恩教育不是很重视,直接导致了社会关于感恩教育的缺乏。

二、学前教育感恩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家长的言传身教感恩教育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在家里的时候,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父母自身要做到孝顺老人、关心他人,只有父母自身做到这些了,才能在孩子幼小的心中树立一种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从而逐渐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成长。例如,家里有老人的情况下,父母要自身做好表率,好好孝敬老人,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慢慢会将孝顺老人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与本能牢记在心,从而逐渐懂得感恩。

(二)教师的表率和教育智慧孩子除了在家里的时间以外,另外的时间多半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教师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的眼中,教师的地位是很神圣的,他们认为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因此,在学前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更愿意去模仿教师的一些行为动作。因此,教师在日程的生活与学习中,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时刻表现出关心与爱护,让孩子对教师的这种关心他人的行为进行模仿,从而学会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开展一些活动,以活动的多样性去引导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感恩他人,收集一些如乌鸦反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在幼儿的心灵深处树立一种感恩意识。

(三)家长、幼儿园、社会三方合作要想改进当前学前教育关于幼儿感恩教育的方式,除了确保家长正确的言传身教以及教师的表率引导作用以外,还需加强家长、幼儿园与社会的三方面的合作,从而确保学前教育感恩教育的顺利实现。幼儿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只能作为他们受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毕竟幼儿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里度过的。如果来自家庭的父母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整天面对父母的冷漠与自私,长时间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总有一天孩子也会变得自私、麻木。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重视的都只是孩子的智力教育,对孩子的感恩品德的教育却不太看重。为了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就需要充分发挥家长、幼儿园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作用,通过三方的通力合作,共同实现对孩子感恩等优良品德的教育。孩子健全的人格塑造离不开父母的正确教育与引导,父母在关心老人方面若是为孩子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的话,孩子也会懂得关心老人、照顾老人、孝顺老人。父母为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另外,在加强家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的情况下,还需充分发挥社会的宣传教育作用,加大对感恩教育的宣传,将这种思想深入人心,让孩子时刻生活在充满关爱与感恩的环境之中,从而将感恩变为自己的一种本能、一种“随身携带”的优良品质,伴随自己的一路成长。

三、结语

通过关于学前教育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要加强幼儿感恩教育,必须从家长、教师与社会三方面入手。只有三方面同时起作用,幼儿的感恩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相信通过以上分析,能够为改善当前学前教育感恩教育的现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学前教育学范文第3篇

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放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建立幼儿园——学院的合作机制,帮助幼师学生获得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按照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训室、实验模拟室以及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舞台,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生态环境里,模拟幼儿园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发展教学能力、养成敬业精神。

2、创新教学设计,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传统教学设计是围绕人的知识本位设计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创新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创新教学结构,构建学习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存在着模式陈旧、僵化的倾向,表现出理论脱离实践、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等弊端,阻碍着学科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科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决定着教学的程序、步骤,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及组合形式。现行学前教育的学科课程主要包含教育概要、教育实践和评估三部分,对这三部分内容实施既要考虑它的针对性,还要考虑它的长期性,更要考虑学生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才能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既要建构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还要满足不同课程的目标、特点、难度、内容等不同的多种教学结构模式。

3.1“多级”理论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针对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基本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经验,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按照其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不断地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3.2“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

此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教育教学的技能,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最终使学生生成职业素质。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分四步走:第一个环节是“校内实训”,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第二个环节是“教育理论应用于训练”,是专项训练过程,是学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能力同时内化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教育见习、实习”,是学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活动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与幼师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提升的过程;第四个环节是“学生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整合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获得综合能力和素养并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学前教育学范文第4篇

大多数的情况下,衡量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合格,其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而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有高技能、高学历、高品德等,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要想培养学生的素质,就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文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全能型人才。本文将浅析一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一.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概述

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素养,都是指人们在后天通过活动所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和思想修养等,素养主要就是由个人能力与个人精神两部分组成的。而人文素养,也是以人为中心,其中对人文科学(包括文学、道德政治和经济学等等)方面的研究能力与知识水平,从而体现出来的,以人作为对象和中心的一种精神。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中心和重心的精神,对人类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进行关怀。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当中,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道德伦理,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让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人文素养,并不是直接将教育转化成实际的效益,而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成效。因而,在学前教学专业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在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也说明人文素养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够促进人文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来源于学校方面,因为学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因而出现了许多与学校办学宗旨出现偏差的现象,比如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这就使得整个教学都以专业技能教学为中心和重心,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却被严重的忽略了。长此已久,这种偏重于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降低,职业技能也不佳,而且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第二,来源于老师方面,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老师依旧以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这就使得传授的专业技能知识有所限制,不能够拓宽知识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会使得老师的综合素养降低。因为老师自身没有渊博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将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在教学中体现不出人文素养的教学,使得教学中缺乏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不能够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符合。第三,来源于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都比较薄弱,基础不够多,很多学生还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流畅的问题,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出现自卑的心理,制约和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要求不够严格、不够高,自身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工作。

三.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奠定雄厚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有一个协调而稳定的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人文素养和教育目标联系在一起,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档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标准,通过相应的活动或者比赛等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与自信心,让学生从提高自身开始,最后达到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2.通过完善课程的体系,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完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增加人文素质课程,通过丰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多数的情况下,人文素养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课程:(1)文化修养课程,这门课程以历史文化为主,把文学经典作为主讲内容,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2)审美艺术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讲解诗词、书法、绘画和舞蹈等艺术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社会生活课程则,这门课程主要是讲解一些社交礼仪和哲学等内容;(4)人文知识讲座,这门课程主要是给学生讲解儒家思想,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育儿知识,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总而言之,作为人文素养的四门基本课程,都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这些课程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当中,能够丰富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说,通过人文知识的讲座,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修养得到快速的升华,;社会生活课程中的哲学,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学生的思维;文学修养能够把人性和人文进行良好的融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精神品德与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3.通过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只有不断地加强与提高老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显著的效果,那么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老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老师队伍建设的教学能力,从而保证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正常进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其中的教书是指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而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因此,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够提高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在学前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深入的去探讨和了解人文素养,从而对人文素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树立好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好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老师在强化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通过开展有效的培训措施,不断地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还可以专门给学生开设人文素养课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大多数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内容,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是以人文素养的内容与知识作为标准,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而将人文素养体现在课程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当中,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人文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人文思想作为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深入人文思想教育。除此之外,在教学目标中也把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在文化课程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儿童文学相关课程的建设,不断地拓宽知识内容,增加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在气质和修养上得到完美的提高。与此同时,老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出专业课中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与优势,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优秀文化知识,从而将知识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发挥出知识真正的价值,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教学的方法与方式,通过多样化教学,真正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教学方式为辅,结合教材内容,将专业课程与人文素养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好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给学生设置科学而合理的相关课程,不断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通过拓宽学生视野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提高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进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稳定。

作者:章静秋 刘红 单位:贵州水城县比德镇中心幼儿园 贵州水城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43—44.

[2]黄晓霞.中职学前教育———注重人文素养[J].南北桥,2014,(1):82.

[3]康静,刘佳.浅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50—51.

[4]于滢慧.让人文之花在儿童文学中绽放———谈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1,(18).

[5]方方.试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45):55-56.

[6]王建鑫.浅谈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1):77-78.

[7]朱仁娟.新教师群体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47-48.

[8]朱照红.高职学生创新心理与积极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5):89-90.

[9]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64-65.

[10]康静,刘佳.浅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69-70.

学前教育学范文第5篇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办学形式,它既区别于大学本科教育,也有别于职业技能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既要依据高等教育的特点,使学生符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还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使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方向。因此,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我国学前教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学前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幼儿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当前高职学前教育改革对人才的需要,应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尽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已成为广大幼儿教师探索的新的领域。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正确认识和理解高职教育十分重要。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应用性高技术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特点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目标,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泛,素质较高等特点。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能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能从事各级各类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合格学前教育师资。

由于高职学前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掌握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满足幼儿园发展需求,能适应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它更强调应用教育,应在“实用和够用”上下工夫。“实用和够用”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其一,应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其二,应具有够用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其三,应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相关能力;其四,应具有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其五,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正确认识和理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

(一)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外在因素

从职业定向来看,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由稚嫩走向成熟,从简单无序趋向复杂有序,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职业能力不能离开职业而形成,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也不例外。可见,职业需求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不仅需要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并且他们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因此,社会需求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生存适应阶段;适应能力阶段;厌倦阶段;成熟阶段。在实践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极其复杂,其中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是外在的社会因素,此外通过个体自身内部的不断完善、更新,不断向前延续和发展。

(二)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内在因素

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努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且也需要有良好的内在因素的支持,其中成就动机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要素。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学习、工作、科研等方面力求成功的内部动因。表现为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进取精神、自我实现需要等外在形式,是激励自我成就感和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每个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从新手到逐渐成手的成长,以实现从最初的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飞跃,其根本原因就是个人的潜移默化的内在成就动机。人有了成就动机,就能在工作中产生内在动力,并在专业上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正确认识和理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

立足于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要,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如下分析:

第一,基本素质与能力。即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较为宽广、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性以及健康的能力等。

第二,教育素质与能力。即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熟练运用幼儿保育、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懂得基本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具有组织、领导和设计幼儿园综合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开展幼儿游戏活动的能力;具有创设环境活动的能力以及与家长合作沟通的能力等。

第三,艺术素质与能力。即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领导和设计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以及表演能力等。

第四,科研素质与能力。即具有一定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幼儿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素质以及开展各领域教学研究的能力等。

第五,信息素质与能力。即具有较好的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进行信息处理;具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具有开展学习与研讨以及交流的能力等。

四、努力探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如何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从以下几方面通过多种模式加以探索。

(一)课程教学模式

1、明确课程目标

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要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因素,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应用性高等技术人才。因此,高职学前教育必须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专业特点,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理论知识以实际有用的为主,不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能顺应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具有尽快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

2、设置课程结构

根据幼教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应用性。课程结构应按照模块来设置。一是对幼教岗位能力来优化,将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设计为核心课程模块,相对比较稳定,属于必修课程,体现专业特征;二是将幼教岗位各个具体工作的技能来优化,将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为就业课程模块,相对比较灵活多变,属于选修课程,体现就业方向特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能力要求,基本上由基础职业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职业能力三大模块组成,构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形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特色。

3、改革课程模式

要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应给学生必需、足够和先进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储备今后发展的能量。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以训练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式,重视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推行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任务式、问答式等多种方法,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20%的时间为课堂讲授知识,80%的时间为课堂技能训练。同时,特别将学前教育最新领域内容引进课堂,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当今幼教课程的先进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

(二)实践教学模式

幼儿园实践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幼教岗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献身于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独立地从事幼儿园教育和保育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幼教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应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在做中学,从学中做,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增加幼儿园实践环节,使学生能顶岗任教、独立带班等,通过分阶段实习教学,将理论知识变为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为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与市内二十几所幼儿园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第二课堂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学生通过幼儿园实践教学能把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综合运用到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理论基础知识的充实以及对幼教事业的认识都有很大的作用,也为学生指明了今后专业努力的方向。

(三)技能训练与竞赛模式

要求每个学生具备“唱”、“跳”、“弹”、“说”、“写”、“画”、“玩”、“做”等技能,由专业课教师、学生会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如幼儿舞蹈创编比赛、说课比赛、讲故事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通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一方面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以自身的技能水平,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和典型,调动学生参与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不断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技能训练与竞赛活动,能够充分展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水平,实现课程教学与未来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向社会和用人单位宣传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不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四)职业能力考核模式

考核模式的改革是当前高职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有效的职业能力考核是推动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手段,改变过去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和以课堂、教师、学生、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首先,应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制定了考核标准,完成四种技能考核。一是每次课堂面授均要求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考核(占15%),考核结果纳入课程总成绩;二是课堂学习态度、出勤、课堂活动参与考核(占15%);三是课后作业、每项技能训练(占20%);四是期末技能考试(占50%)。其次,将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有关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再次,还要求学生参加亲子课程、奥尔夫音乐课程、早教师等课程学习并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实现高职教育学生“一凭多证”。

(五)教材支持

学前教育学范文第6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技能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策略,针对性地提出了从调整课程结构、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科交叉培养、提升授课教师素养以及完善考核评价、加强园校合作等对策,促进学生美术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培养策略

美术技能是幼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之一,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改革与完善的趋势不可阻挡,设置具有时代特征的美术课程体系便显得尤为迫切了。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偏技能轻理论,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点

传统美术教育注重美术知识体系的教育,强调美术基本功训练,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美术教育,忽视对幼儿美术特点及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仅仅是熟练掌握美术技能,是无法胜任幼儿园美术教学、园区的美化任务的,更缺乏指导幼儿艺术活动的工作。

(二)美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综合能力培养不到位

学前教育专业是兼具职业性与师范性的专业,除了专业技能,对基本教学技能水平要求也比较高。当前教学手段以课堂教学这种单一教学手段为主,缺乏情景实践性体验,综合性能力不足,导致学前教育教学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幼儿园教学的需要,桎梏了学生对美术多元化的认知,学生缺乏对美术课程的统一性与关联性的整体认识,更影响了在将来的实践工作中对美术课程的把握和驾驭[1]。

(三)实践能力不足,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虽然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注入式教学,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体验,职业认知并不丰富,教学思维模式滞后,不能与实践工作接轨。另外,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不高。学生并不满足于教材中实用性不强的内容,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也没有吸引力。

(四)忽视美术教师教育技能的提高

任教的美术教师大多来自美术专业,相对缺乏学前教育专业对美术教学的思维及经验,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性、结合幼儿绘画心理的能力不足,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的综合能力。

(五)实习制度不完备,园校合作缺乏实效性

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一个环节。由于需要学校、幼儿园、学生、幼儿以及教师共同合作参与,存在着多元化的管理主体、分散化的实习地点、多样化的实习内容、特殊化的实习对象等特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管理制度不完善、考核机制不科学、园校合作不畅通等问题。

(六)缺乏科学的评价

重技能、轻传授的教学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评价的误区。把学生掌握的绘画专业技能作为考核的首位,这种评价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绘画专业人才,而不符合学前美术教育规律。因此,学前绘画专业的教学既注重技能培养,也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美学素养的养成。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培养的对策

(一)改革传统教法,美术课程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

课堂集体教学是我国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之一。这种形式不注重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让学生体验实践工作,感受和体验幼儿园孩子的特点,主动去学习探索,当带着问题、疑惑和渴求专业知识时,再次回到课堂,学生便会有针对性地学习美术技能与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好专业技能,也能培养学生学前专业能力。

(二)优化美术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课程设置上立足提高学生审美,在正确的审美观点指导下进行美的创造、实施美的教育。过分强调美术技术的训练实用容易产生重视技能技巧训练,忽视美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不能胜任幼儿园美育的任务。学前教育学生毕业后服务的对象是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将素描、色彩这种美术专业的基础技能学好,更应特别关注儿童画,并且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研究儿童美术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内容,需要动手练习、欣赏、创作设计相结合。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以正确引导,从临摹到适当的创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创新中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素描和水粉写生的内容仍占了不小比重,对儿童画为主的相关课程内容重视不足。这种美术教学内容的比例设置,不能满足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目标,忽略了专业特点。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创作或共同来完成一个项目的形式,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前教师提出绘画种类的特点及绘画技法等相关问题,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媒介查找相关知识,做到课前预习;课堂上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将查找到的知识及参考图片进行组内分享与讨论,教师通过总结,对难点和重点加以引导;通过先学后教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四)提升美术专业教师学前教育意识

美术教师具有美术专业技能与学前专业职业意识,才能教出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学生。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深入行业实践加强教学教研实践经验,美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幼儿园一线教学,提升师资内涵,获得直观教学经验,搜集到大量一手资料,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具有美术技能的幼儿教师。要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既要求教师提高职业能力,更需要学生真正地参与实践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业与专业兼备的人才。

(五)提高园校合作效率,加强实践课程教学

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园校、学生、幼儿及教师共同合作与努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管理制度、考核机制以及园校合作不完善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实习期间强化实习组织管理。实习一般采用“集中组织”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学校充分考虑方便学生就业需要,在保证实习效果的情况下允许部分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校统一安排大部分学生进行集中实习,[3]安排各学期教育见习,毕业前实习培训、毕业设计及论文等。运用幼儿园的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美术教学技能。了解幼儿园的活动安排,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比如参与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组织学生观摩学习美术活动等。学前教育实践离不开幼儿园的支持。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保持长期稳定的园校合作关系。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要求,真正实现与学校的工学结合。在教学教育管理水平、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也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提供切合实际需要的服务,在相对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高质量地完成实习部分的教育教学培养目标。

(六)改革技能课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实践能力考核

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和学前教育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考核方式应突出实践能力考核,在传统的以课堂考核理论方式外,改革美术技能课传统的评价方式,实施变考试为展示。首先,建立多元考核和评价体系制,考核学生的自我评价、班级评价、教师评价有机地结合。其次,考核项目上包括平时课业和主题考核,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环境或模拟环境进行现场操作。根据考核的内容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综合评价给予学生最终的成绩评定。要灵活考核方式,实现动态考核。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态度、创新设计、实习阶段表现、专业素养等都纳入评价体系,使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代表结合评价。

作者:董晓芳 单位: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学前教育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2.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学前教育学范文第7篇

对于艺友制,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解释的:“艺,是艺术,也可以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用朋友之道,跟着别人学艺术或手艺的,叫做艺友。幼稚园是一幅艺术的园地,幼稚教师的事业也是一种手艺。凡用朋友之道,跟着幼稚教师在幼稚园里学做幼稚教师的,便叫做幼稚园的艺友。”[2]根据陶行知先生的解释,艺友制是脱胎于师徒制的,艺友的本质是徒弟,做上学、做上教就是艺友制。艺友制是以教学做合一以及追求教育平等作为其理论基础的。陶行知先生在批判“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思想,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艺友制教育是用朋友之道来训练同志学做教师或别种艺术的,这朋友之道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平等思想。艺友制的主要特征表现在:1.以“艺”为载体,建立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艺友的目的是跟着幼稚园教师学手艺或艺术,艺友和幼稚园教师以学做艺术或手艺作为载体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2.以“做”为手段,培养“躬亲实行”的教师。培养艺友的根本方法是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先行先知的在做上学,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学。做是艺友学习的手段,艺友在做中学习,在做中发展并最终成为一个躬行实行的教师。[3]对于幼稚园艺友的资格要求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凡是愿意把他的一颗热烈的鲜红的心捧出来献给儿童的人,都是我们和儿童欢迎的艺友。”这是一句笼统的、也是对幼稚园艺友资格的最根本的答复。从这句话可知,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喜爱儿童是对幼稚园艺友的根本要求。幼儿教师是需要富有爱心、有耐心喜爱儿童并且具有奉献精神。

关于幼稚园艺友的学习内容,由于幼稚园艺友制是把幼稚师范搬到幼稚园里,采取幼稚师范的意义而不取其名称与形式,因此,凡是儿童教育领域里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幼稚园艺友都要学。具体包括五个方面:1.一般的教育理论。2.幼稚教育的过去和未来。3.儿童身心研究。4.一般的儿童教育方法。5.幼稚园的一切技能。包括音乐、图画、手工、故事、游戏等等。[5]从幼稚园艺友的学习内容可了解到当时的艺友制比较重视艺友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注儿童的发展、体现以儿童为教育的出发点的思想。根据陶行知先生的解释,艺友制实际上是从徒弟制中“脱胎而来”的,但是“艺友制又不完全同于传统的徒弟制,其是对传统的徒弟制的一种改造,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艺友制的学习内容并非只有技术而无学识的,它不同于传统的徒弟制,教师并非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师和艺友是事事采用研究的态度,处处体现平等的精神。在教学做合一的情况下,艺友是徒弟又是师傅,是学生又是先生,体现了师生之间民主平等、融洽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做合一是艺友制的根本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6]陶行知先生首创了艺友制,并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其进行解释。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对艺友制的理解也应结合时代的特点,体现时代的特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艺”不仅指艺术、手艺,还应包括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的所有德行和技能。“友”体现了一种平等、互助、友爱的关系,暗含了教学相长之意。友的对象应是多元的,不仅是朋友,还应包括老师、同学、幼儿园教师和幼儿等。对于“艺友”,不再是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那些人,而是正在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师范生。艺友的实践内容不再是一些随机的、毫无规律的问题,而是有目的、有指导地把自己在校的所学、所思、所想付诸实践,他们的指导者不仅是幼儿园教师,还应包括幼儿家长、幼儿、实践单位的管理人员等。

二、艺友制对当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启示

艺友制是基于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的改造中国师范教育的一种有效措施,其不仅对弥补当时幼儿师范教育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当今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对幼儿及幼儿教育的喜爱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将要面对的是一群3-6岁的幼儿,这些幼儿年龄小,独立能力差,生活中有些方面还不能自理,因此幼儿教师是需要较大的耐心和爱心的。因此,只有那些真心喜欢孩子、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并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陶行知在论述“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幼稚园的艺友”时指出“凡是愿意把他的一颗热烈的鲜红的心捧出来献给儿童的人,都是我们和儿童欢迎的艺友。”可见陶行知先生在当时就看到了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对于一名幼儿教师的重要性。现如今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人们对学历的狂热追求,培养学生对幼儿及幼儿教育的喜爱之情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并非是出于自己的喜欢而是由于父母的要求、高考分数限制、调剂等原因而被迫就读这个专业的。基于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就更应该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对这个专业的兴趣、使他们真心喜欢这个专业、喜欢幼儿并愿意为之付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学好,将来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2.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所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指那些具有普适性、基础性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具体来看:基础知识包括一般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儿童发展的知识和一般的教育教学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等;基本技能涉及到弹琴、唱歌、讲故事、画画、跳舞等方面的初步技能。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艺友的学习内容的五个方面也主要限定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幼儿教师将来工作的工具,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是如此之快以致让我们有点不知所措。如何精选学习内容,适应时展的潮流,不被时代所抛弃就显得极为重要。虽然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知识的寿命变短,但是那些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是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抛弃的,它们是我们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工具。因此,学校的教学应该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教给学生不断学习、发展的工具。如,幼儿师范生应该学习基本的幼儿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各个领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育要领,幼儿师范生还应掌握基本的技能,包括教学技能和各种才艺技能,所有的这些都是他们将来工作以及不断发展的工具。

3.教学实施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教学实施是将原定的教学计划付诸实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学实施受到教学思想的影响。陶行知的艺友制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做,并将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艺友制的具体指导步骤分为四期:第一期,实地参加幼稚园生的各种活动,做一个儿童的领袖;第二期,指示几种简单的方法,如讲故事的简明点,认方块总的变化方法,带小朋友在地上玩的应注意的要点等;第三期,继续做各种基本技能的练习,他们一方面在幼稚园里实地做,这时期导师常常放手,只拟定一个活动大纲,给他们找材料的方向,另一面他们需要参观本校各中心幼稚园以及外校的幼稚园;第四期,每两个艺友担任整个幼稚园工作两个月,导师完全处于旁观的地位,每星期开讨论会三次,其中一次是预定下周活动大纲,指示材料所在地,方法所在地。其余两次都是讨论做过的情形。[7]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对于现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十分明显。幼儿师范生在大学的象牙塔里学习那些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用处的知识,他们很少去幼儿园,很少接触真实的幼儿,但却天天在讨论研究幼儿,这是几乎成为现在学前教育中一种怪病。针对这样一种现象,学前教育的专业培养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大学应积极与幼儿园合作,密切大学与幼儿园之间的连接。幼儿园是幼儿理论知识实践的园地,同时也是幼儿理论知识的重要来源;大学是幼儿理论知识的传播以及幼儿实践知识不断升华、理论化的重要场所。大学应该与幼儿园取得密切合作,使得高校与幼儿园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和双向建构。

4.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艺友制主张用朋友之道,跟着别人学艺术或手艺,艺友和幼稚园教师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普遍追求,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发展,更有利于校园人文教育的发展。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一方面,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实现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师范生,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示范作用,为他们将来从业提供了榜样作用,而且他们自己亲身体会到这种师生关系的益处,这更加坚定了他们将来实践中建立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决心。

5.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艺友制脱胎于师徒制,但其不完全等同于师徒制,其不仅重技能的学习,还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事事采用研究的态度。研究能力是幼儿师范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它指学生能够独立的学习和发展的,能够钻研不断深入学习的能力,其包括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毅力、耐力等。幼儿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一方面,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并按其规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幼儿,由于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将面临各种不同的场景,需要作出各种决定,幼儿教育具有艺术性的一面。基于幼儿的个体性、差异性,幼儿教育场景的复杂性,幼儿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因此,幼儿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幼儿师范生的培养应该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学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大学学前教育学的现状,指出了大学学前教育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着重介绍了更新学科目标,转变教学模式,延长岗位实践时间,发挥见习实习的作用,提高入学门槛,转变学生学科态度等多种应对措施及其具体运用。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积极调动教学人员和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促进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一大批的学前教育学人才才能为我国的幼儿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培养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学是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与欧美各国的学前教育学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助推器的新时代,只有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发展繁荣准备良好的人才基础。

一、大学学前教育学的现状

1、课程教学目标迷失,观念传统落后

目前大学学前教育学中存在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课程教学目标迷失。很多老师对学前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甚明了,认为当前的学前教育学对教学技能非常的不重视,难以通过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来具体的指导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这其实反映的就是老师们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迷失,因为他们把学前教育学的功能看得过高了也没有认识到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与教学实践相挂钩的。正是由于老师们对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定位不准确使得教学工作偏离其实际的方向才导致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目标迷失的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占据着当前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多老师依然将自己作为中心进行说教式的教学且没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更加没有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在老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填鸭式”的被动接受老师所教的理论知识而无法进行适当的创新。当然,老师们对新的社会实践内容没有及时的了解也使得学前教育学的学生们对这一专业的重要性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2、实训环节流于形式,时效性差

学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如果这些人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那就违背了学前教育的中心。当前的学前教育中就经常出现这种问题,所谓的实训只不过是流于形式罢了。许多学生到幼儿园实习往往只不过是进行一场事先安排好的彩排罢了,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教学工作的组织中,因此没有获得真正需要掌握的经验。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师德养成与教学技能的学习分开了,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就难以尽快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在实训的过程中,时间花费了但是效果却不见好,因而时效性非常之差。

3、专业生源素质差,学生态度消极

除了上述的问题外,学前教育学中还存在着专业生源素质差的问题。之所以存在着这个问题是因为专业的幼儿园教师相当的匮乏,一些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着眼于这一点就放低生源的入学门槛,以此来推动学前教育人才的批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生源素质差就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专业生源素质差还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态度非常的消极。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实习时往往能够发现幼儿园只对技能型的老师比较重视,这就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放在心上因而态度消极难以真正的学好学前教育学。

二、如何促进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1、更新学科目标,转变教学模式

为了尽快的改善学前教育应该要从更新学科目标开始着眼。老师们应该要明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要增强学生的教学素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应该要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并提高教学技能。明确了这个目标老师们就不会在教学工作中迷失方向。为此,老师们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去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著作并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特别是要掌握学前教育的特点以完善自身的素质。当然,转变教学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改变部分老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应该被彻底放弃或是进行更加合理的改良。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变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增强课堂互动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发挥各自的思维优势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里还应该要强调老师自身的素质,新时期的老师不仅要快速的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学会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工作还应该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老师要特别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还要正确的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自己的本分也可以给学生做个好榜样。

2、延长岗位实践时间,发挥见习实习的作用

针对实训的时效性差的问题相关人员也应该要积极寻找比较符合实际的应对策略。延长岗位实践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方法,在实习期间学生通过更加长久的进行教学工作上的实践能够获得更多的启发也可以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一些有新意的教学尝试,这是促进教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要注意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相结合,既可以自己去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多多锻炼也可以请一些幼儿教师和专家到学校来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这就可以实现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实习形式和对象,应该逐渐尝试向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发展。不仅在教学技能,才艺方面要有突破还应该从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加强实习是非常必要的。以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为例,该系为了培养一批符合标准的专业学前教育人才就积极倡导学生们多多实习。该系不仅联系了很多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和知名学者到学校开展丰富的知识讲座还利用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到一些幼儿园去实习,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了解了幼儿园学前教育的相关问题。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他们了解到了很多在学校不能学到的知识,积累了教学经验并切身体验到了那种教学氛围为自己的进步找准了方向。正是因为这该系的教学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培养的人才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赏。可见,实习的作用的确不能忽视。

3、提高入学门槛,转变学生学科态度

为了培养出一批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应该要严把入学关,要适当的提高入学门槛。对于那些学员要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特别是要建立定期考核和审查机制以此来规范学员的行为提高学员的素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选出一批高素质的学生才能保证生源质量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过程中应该不急于进行批量式的教育而应该在质的提高上多下些功夫。除了严把入学关外还应该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科态度。一方面要使学生们认识到学前教育学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幼儿的教育水平即抓好基础教育另一方面要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学前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是在我国抓好基层教育的过程中所要求的,学生们要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并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要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积极阅读大量专业书籍还应该要深入实践到各种教育机构中去锻炼自己。通过学习学生们一定要重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只有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时刻记住自己的任务并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搞好教学工作,而过硬的心理素质则有利于学生不受调皮学生的干扰能够镇定的通过适当的方式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解决突发状况。

三、总 结

总而言之,推动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是新时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精神和高超技能的复合型教育人才才能深化我国的教学体制改革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取得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文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黄顺.当前学前教育类纸质传媒误区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学前教育学范文第9篇

学前教育学是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前儿童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培植坚定的幼儿教育信念,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的核心内容。然而,调研发现,当前幼儿园普遍反映幼专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主要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幼专学生在校只要通过学前教育理论考核合格就很容易获得幼儿教师资格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使幼专学生能迅速适应幼教发展需要,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成长之路。

关键词:

国考;幼专;学前教育学;问题;解决策略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实施。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文件规定,从2014年起入学的师范生(包括幼专学生)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即教师资格“国考”),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也是如此。改革后的幼儿教师资格“国考”,增设了综合素质的考查,同时,加强了幼儿教师岗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1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因而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幼儿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是幼专学生学习幼儿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师范院校体现师范性的重要标志性课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教学水平质量的高低。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的保育和教育,探索学前儿童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前儿童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的核心内容。然而,经过对幼专学生实习的幼儿园调研和对毕业的幼专学生就业的幼儿园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当前幼儿园普遍反映幼专学生存在很多问题:如幼儿教育理念落后;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等,这不利于幼儿优美人格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当前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不适应。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幼专学生只要在学校通过学前教育理论考核合格,普通话达标,经过短时间的教育实习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有直接的关联。而幼专学前教育学作为幼儿师范院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重书本知识,轻活动设计的训练,教学方法仅仅依靠讲授,幼专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学习并记住一些有关幼儿教育和保育的书本知识,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上述问题的发生。鉴于此,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使幼专学生能迅速适应幼儿教育发展需要,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成长之路。

2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幼儿教育理念落后

幼专学生的教育理念落后,这主要与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有直接的关系。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不太清楚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认为幼专学生只要掌握了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就自然形成了相关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忽视幼儿园活动设计的训练。二是教师认为学生到学校来是接受教育的,教师只需要“传输”,学生“接收”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课堂教学中只有自己的“独白”和“表演”,忽视了幼专学生的“学”,这种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没有情感交流的教学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三是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只注重“教育”内容,忽视“保育”知识的传授,各幼专学校普遍重视教育课程的开设,而有关保育知识的课程除了开设《学校卫生学》外,几乎没有其它课程,这必须导致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只注重“教育”内容,忽视“保育”知识的传授。

2.2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幼专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条件性知识和保育的实践性知识的缺乏,与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不适应。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条件性知识。幼专学生在校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正如前面所讲,教师的角色是传递者,承担的是“传输”知识的任务,而学生的角色是接受者,承担的是“接收”知识的任务,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同时,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很少到幼儿园听课和进行调研,不了解当前学前教育的实际,不能将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运用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教学往往从理论到理论,因而幼专学生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必然不能解决幼儿园教育实践问题。学习中,幼专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而考试往往也只以知识性考题为主,这就是造成幼专学生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知识(即条件性知识)与幼儿教育和保育的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原因。

2.3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

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表现在所学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适应幼儿园教育保育与教育实践的要求。幼专学生在校进行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途径主要有:学前教育学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学校统一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试讲和参加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教师仅仅以讲授为主,幼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缺失主体性,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幼专学生特点和幼儿园实际需要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能有效得到提升。试讲虽然安排有教师指导,但主要是由幼专学生自主进行练习,指导教师听两三次课,因此,幼专学生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质量很难保证。教育实习根据目前幼专学生的就业需要,所以一些幼专学校安排为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相结合,实习时间很难保证,加之一些学校对实习过程不够重视,学生实习流于形式,这是幼专学生教育专业技能不强产生的主要原因。

2.4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

幼专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没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等。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由于重知识传输,轻能力培养;重“教育”内容的传递,轻“保育”知识传授,不能根据幼儿园教育实际需要,真正做到保教合一。更有甚者认为,幼儿教师只要在幼儿园让孩子吃好、睡好,有责任心,孩子不出事就可以了,幼儿教师哪谈什么专业发展?这样自然不能引导幼专学生养成正确的幼儿教育态度,更不能在为幼专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之前作好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准备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幼专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是造成幼专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3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要使幼专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快速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实际需要,迅速将所学的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幼儿教育能力,这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使幼专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以保证幼专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和快速成长。为此,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的路径就是要帮助幼专学生:

3.1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要让幼专学生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后,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了,表现为:考试的难度加大了,考试的形式多样了,内容更广泛了。具体针对幼专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国考”后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加强了幼儿教师岗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增设了综合素质的考查,考试的形式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考试内容更为广泛,包含了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能力等,因此,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幼专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幼专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专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同时,还要帮助幼专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变以往幼专学生只通过简单模仿和操作,解决一些学前教育实际中创造性程度较低的问题的学习方式,促进幼专学生“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幼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3.2形成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幼专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为幼专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理论知识基础,还应当为幼专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独特的视角、域界和思维的方式,了解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的原因,特别是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对于增强幼专学生的信心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幼专学生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满足社会对未来幼儿教师知识结构的需要,从而提升幼专学生的教师专业素养。

3.3提升幼儿教育专业技能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幼专学生获得幼儿教师资格的难度,对幼专学生在校的学习、考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幼专学前教育学的课程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要提升幼专学生的幼儿教育专业能力,在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前教育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的结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幼儿园典型教学视频、微格教学、带领幼专学生到幼儿园见习等方式,突出幼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引导幼专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学前教育实际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幼专学生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并将所学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从而提高幼专学生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使幼专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和领悟幼儿教育规律。

3.4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

要让幼专学生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应当通过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幼专学生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还要让幼专学生意识到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肩负着为国家未来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历史重任,并将热爱幼儿和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作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职责。我们只有总结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认真思考教师资格证“国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准确定位学前教育的功能,才能不断推进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的改革,从而促进幼专加强对幼专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应时展的新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作者:郑枫 单位:铜仁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参考文献:

[1]常正霞,许邦兴,史海山,教师资格认证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2).

学前教育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 学前教育学 教改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培养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学是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与欧美各国的学前教育学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助推器的新时代,只有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发展繁荣准备良好的人才基础。

一、大学学前教育学的现状

1、课程教学目标迷失,观念传统落后

目前大学学前教育学中存在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课程教学目标迷失。很多老师对学前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甚明了,认为当前的学前教育学对教学技能非常的不重视,难以通过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来具体的指导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这其实反映的就是老师们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迷失,因为他们把学前教育学的功能看得过高了也没有认识到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与教学实践相挂钩的。正是由于老师们对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定位不准确使得教学工作偏离其实际的方向才导致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目标迷失的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占据着当前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多老师依然将自己作为中心进行说教式的教学且没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更加没有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在老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填鸭式”的被动接受老师所教的理论知识而无法进行适当的创新。当然,老师们对新的社会实践内容没有及时的了解也使得学前教育学的学生们对这一专业的重要性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2、实训环节流于形式,时效性差

学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如果这些人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那就违背了学前教育的中心。当前的学前教育中就经常出现这种问题,所谓的实训只不过是流于形式罢了。许多学生到幼儿园实习往往只不过是进行一场事先安排好的彩排罢了,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教学工作的组织中,因此没有获得真正需要掌握的经验。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师德养成与教学技能的学习分开了,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就难以尽快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在实训的过程中,时间花费了但是效果却不见好,因而时效性非常之差。

3、专业生源素质差,学生态度消极

除了上述的问题外,学前教育学中还存在着专业生源素质差的问题。之所以存在着这个问题是因为专业的幼儿园教师相当的匮乏,一些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着眼于这一点就放低生源的入学门槛,以此来推动学前教育人才的批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生源素质差就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专业生源素质差还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态度非常的消极。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实习时往往能够发现幼儿园只对技能型的老师比较重视,这就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放在心上因而态度消极难以真正的学好学前教育学。

二、如何促进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1、更新学科目标,转变教学模式

为了尽快的改善学前教育应该要从更新学科目标开始着眼。老师们应该要明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要增强学生的教学素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应该要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并提高教学技能。明确了这个目标老师们就不会在教学工作中迷失方向。为此,老师们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去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著作并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特别是要掌握学前教育的特点以完善自身的素质。当然,转变教学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改变部分老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应该被彻底放弃或是进行更加合理的改良。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变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增强课堂互动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发挥各自的思维优势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里还应该要强调老师自身的素质,新时期的老师不仅要快速的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学会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工作还应该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老师要特别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还要正确的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自己的本分也可以给学生做个好榜样。

2、延长岗位实践时间,发挥见习实习的作用

针对实训的时效性差的问题相关人员也应该要积极寻找比较符合实际的应对策略。延长岗位实践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方法,在实习期间学生通过更加长久的进行教学工作上的实践能够获得更多的启发也可以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一些有新意的教学尝试,这是促进教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要注意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相结合,既可以自己去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多多锻炼也可以请一些幼儿教师和专家到学校来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这就可以实现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实习形式和对象,应该逐渐尝试向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发展。不仅在教学技能,才艺方面要有突破还应该从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加强实习是非常必要的。以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为例,该系为了培养一批符合标准的专业学前教育人才就积极倡导学生们多多实习。该系不仅联系了很多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和知名学者到学校开展丰富的知识讲座还利用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到一些幼儿园去实习,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了解了幼儿园学前教育的相关问题。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他们了解到了很多在学校不能学到的知识,积累了教学经验并切身体验到了那种教学氛围为自己的进步找准了方向。正是因为这该系的教学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培养的人才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赏。可见,实习的作用的确不能忽视。

3、提高入学门槛,转变学生学科态度

为了培养出一批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应该要严把入学关,要适当的提高入学门槛。对于那些学员要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特别是要建立定期考核和审查机制以此来规范学员的行为提高学员的素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选出一批高素质的学生才能保证生源质量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过程中应该不急于进行批量式的教育而应该在质的提高上多下些功夫。除了严把入学关外还应该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科态度。一方面要使学生们认识到学前教育学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幼儿的教育水平即抓好基础教育另一方面要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学前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是在我国抓好基层教育的过程中所要求的,学生们要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并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要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积极阅读大量专业书籍还应该要深入实践到各种教育机构中去锻炼自己。通过学习学生们一定要重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只有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时刻记住自己的任务并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搞好教学工作,而过硬的心理素质则有利于学生不受调皮学生的干扰能够镇定的通过适当的方式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解决突发状况。

三、总结

总而言之,推动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是新时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精神和高超技能的复合型教育人才才能深化我国的教学体制改革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取得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文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黄顺.当前学前教育类纸质传媒误区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上一篇:初等教育范文 下一篇:舞蹈艺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