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09:46:01

信息系统工程论文

信息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1)为了能够与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需要建立全新的资料信息系统,从而更好的保障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保持较高的效率与质量,完成施工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2)资料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有效的改善原有的资料保存过程中的随意性问题,将相关人员从繁杂的资料信息问题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效的提高整体施工的效率与质量。

2资料信息系统功能介绍

资料信息系统的完成能够有效的解决施工中的表格、报表等问题,使各个资料、信息能够完整的保存在计算机当中,而且保证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方便在使用时进行查找,其主要的功能介绍如下:(1)本次所设计的系统主要使用的技术分别是internet技术与数据库技术,这两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的保证整体系统对大量信息与表格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完成整体系统的信息化。(2)资料信息系统还应当具有数据输入、输出以及打印功能,这样就能够提高资料输入、输出时的效率,提高整体系统的应用时间,使整个施工过程能够快捷的进行施工。(3)在进行数据与资料的输入时,因为施工过程中每一天都会有十分多的资料与数据,所以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将数据输入到系统当中,而且收集到的信息需要进行分类与整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障资料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4)数据库与数据汇总、统计、计算功能的引入能够有效的提高效率与数据存储量。因为数据库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容量,而且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分类整理,另外,相关功能的引入能够保障数据在存储时更加专业,输出的报告也更加直观,便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读取。(4)数据输入到系统当中后,最重要的是需要能够快速、方便的进行查找,只有这样才能够算整体系统的成功。所以本系统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便是能够对存储到系统内部的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查询。本次系统在查询方面所采用的方法是将目录的结构建立成为树状的形式,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对资料信息的分类与整理,以此来方便工作人员更好的浏览所需要的信息。

3资料信息系统所具有的特点

在对功能介绍完之后,需要对本次系统的特点进行介绍,所谓特点就是本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功能。(1)本次系统能够很好的适应各个施工情况,并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用表进行设计的,相关技术参数等也都与国家通用的相关参数相当,便于各个单位进行使用。(2)本次系统在数据处理与自动化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准,相关的编辑功能十分全面,对于操作人员的使用十分方便,易于上手,而且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指标都集成在了整体系统当中,十分全面。(3)本次系统无论是在数据的保存还是安全方面都有着较高的保障,系统中设置了相关的用户权限,从而有效的提高整体系统的可靠性。另外,对于每一个用户都会建立相应的权限,用户只能够在他的权限下完成相关的操作。

4系统的流程与实现

4.1系统的流程

本次系统的主要流程是:将需要存储的数据进行整理,之后输入到系统当中,并使用系统内部设定好的相应模块进行编辑,如果资料没有批复要求刚能够直接存储到数据库当中,如果资料有批复的要求则需要通过扫描之后才能够将该信息存储到数据库当中去。之后需要对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整理,生成有效的目录,以方便后期的查找与使用,最后,如果需要某些资料时,则可以快速的将资料查找出来并进行打印。

4.2系统的实现

首先,如图1所示,是整体系统的功能结构框图,由此图可以看出整体系统的主要结构组成。够有效的实现工程的增加、修复以及删除,而且在需要查找时,能够很方便的查找,其基本操作方法与WINDOWS系统相似,十分便于使用。

信息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7-1774-03

The Professio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Addition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KAN Hong-xing, WANG Zong-dian, YANG Song-tao, HU Ji-li, YANG Yan

Abstract: With the size and complexity of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ing, we must carry out supervis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In this paper,the overview and necessity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addition are described.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organize the teaching has also been discussed.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is to train supervision personnel for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speciality provision; curriculum designing

在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中未设置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但根据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在信息化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增设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

1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概述

信息系统工程是指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1]。其中信息网络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处理、传输、交换和分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存储、处理的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各类业务管理的应用系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指在大型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引入第三方参与的管理机制, 在业主或者项目建设管理机构的授权委托下, 根据项目的建设目标、业务需求和质量标准, 对承建方提出的技术方案、项目管理活动以及系统设计、开发、集成和实施部署等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审核、监督和控制, 以保证项目按时、在预算范围内、按照质量要求完成,从而保护业主的利益, 规避或降低项目的风险[2]。该定义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1)加强信息系统工程的全过程管理;2)建立和完善项目建设三方协调机制,充分保护项目建设各方的合法、正当的利益;3)在项目实施完成后,监理单位还应参加项目的验收,开展系统运行维护阶段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以确保信息系统工程建成后的运行和使用。

信息工程监理专业是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相结合的专业,是培养信息工程的规划、设计、开发、监理、评估和审计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才,专业内容是科学地规划和控制大型信息工程进度、质量和成本,进行合同和信息管理,协调建设方和承建方关系[3]。本文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出发,论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增设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的必要性,以及对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教学计划的思考。

2 增设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的必要性

2.1 增设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 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化对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作用日益显现, 为保持一定的竞争能力, 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市场发展迅猛, 信息化建设的投人进一步加大。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 由于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高风险、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很多业主单位,包括政府部门在实施信息工程过程中,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不多,缺乏自身对信息系统工程控制能力,这就使得业主和承建方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很难保证工程的有效性, 安全性和可靠性[4]。据不完全统计[5],约有70%的IT项目超出预定的开发周期,20%~50%的大型项目超出计划交付时间;90%以上的软件项目开发费用超出预算,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讲,这是不符合工程化高度可控制性的需求,许多官员、专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希望从已经广泛应用的建筑监理中获取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丙方)应运而生。

2.2 国家对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要求[4]

为了保证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更广泛地开展和加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1995年,电子工业部《电子工程建设监理规定(试行)》(电子计[1995]243号),国内开始有零星的企业涉足信息工程监理行业。2002年,《北京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管理办法(试行)》颁布,明确规定在北京地区对信息化工程实行“强制监理”;同年11月28日,信息产业部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信产部[2002]570号),要求在全国范围实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制。2003年,信息产业部开始对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进行资质认证。2007年8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业内简称第55号令),明确规定电子政务项目必须实行工程监理制,这也是国家第一次提到法令的高度来支持监理行业的发展。

有了政策的支持,有了市场的启动,近年,一些有实力的公司,如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北京市太极肯思捷计算机系统工程设计所、北大青鸟安全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获得北京市信息办颁发的监理资质认证企业,信息工程监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市场需要大量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人才

2002年国务院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47号)要求:“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实行工程监理制,承担单位实行资质认证”。信息产业部颁发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管理办法》(信部信[2003]142号)已于2003年4月1日开始实施,该办法规定甲级监理公司工程师不得少于30名;《北京市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规定:200万元以上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必须实行监理。这些政策和制度,使得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人才有着广泛的就业领域。

1)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

国家“十一五”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这一背景为我们毕业的学生就业于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可能,根据漯河市信息化办公室的统计数据:65.2%的事业单位以及72.3%的政府机构认为“信息化规划力量薄弱[6]”。2008年7月,吉林省就面向全国高薪招聘政府信息化雇员。

2)软件企业

毕业的学生可从事软件开发,CMM认证,软件测试等工作。评估一个软件产品好坏的重要手段是软件测试,因此软件测试是信息工程监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可以从事软件测试工作,而软件测试也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统计显示,在中国,一百二十多万软件从业人员中,真正能担当软件测试职责的不超过5万人。在软件业发达国家,软件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之比接近1:1,而在中国该比例仅为1:8左右,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测试职位。我国2006年软件测试人才的缺口超过30万,据专家预测,在未来5到10年中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大[5]。

3)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和信息咨询公司。

4)可以到计算机相关的行业,从事产品、行业使用的设备、工程等方面的管理, 产品的评估和设备的检验等工作。

3 教学计划

3.1 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规划和控制大型信息工程进度、质量和成本,以及进行合同和信息管理,协调建设方和承建方关系;该专业是培养信息工程的规划、设计、开发、监理、评估和审计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技术、软件测试、经济、管理、法律、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和工程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设计方法;2)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合同法,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法规等监理方向常用的法律知识;3)具有丰富的信息系统工程实施实践经验;4)掌握综合布线技术及其标准;5)掌握网络与网络安全技术及其设计方法;6)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7)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3.2 课程设置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已在国内多个职业技术学院和少数重点大学软件学院开设,其培养目标较为宽泛,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范围较广。本专业的主干学科应为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笔者认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避免多学科的课程堆砌,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以及课程的融合和渗透。该专业课程应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构成,各部分的课程名称与学时初步确定为:

1)公共课部分927学时。其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36学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学时,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08学时,大学语文(含应用文写作)36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63学时,英语288学时,体育144学时,高等数学108学时,军事理论36学时,安全教育18学时,大学生就业指导36学时。

2)专业基础课部分63时。其中电子技术63学时,线性代数54学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54学时,数据结构54学时,宏微观经济学72学时,会计学54学时,管理学原理54学时,合同法、招投标法、监理法规72学时,数据库原理54学时,软件工程54学时,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54学时。

3)专业课部分558学时。其中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72学时,软件工程经济学63学时,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72学时,工程项目管理81学时,信息工程监理设备与软件63学时,网络安全技术54学时,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规范36学时,软件测试技术63学时,综合布线技术54学时。

3.3 实验实训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一个新的专业,它的特点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课程的内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而缺乏社会实践和工程实践的学生却感到空洞和乏味。因此实验实训环节非常重要。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至少要有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和计算机专业实验中心两个实验教学中心。中心至少要配备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综合三个实验室。

1)为了强化信息工程监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计算机专业实验中心可作为模拟实训室。主要设备及设施应有:信息监理实训资料(国家信息监理师考试教材、合同法、信息监理规范等)、实训软件(信息系统,自动测试工具LoadRunner,IBM Robot等)、组网工具、综合布线工具、高亮度投影仪、多台多媒体电脑等,这样才能够全部满足本专业教学的要求。

2)为了提高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利用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作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的专用机房,为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信息工程监理规范、合同管理、质量监督、检验、认证制度和资料搜索技能创造有利条件。

3)为了使教学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实训实习活动,必须与软件企业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公司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实训、培训、协作关系,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拓宽实训渠道。另外,还应积极采取多形式的实习方式,如顶岗实习,自择自习,校内模拟实习等,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实训质量。

3.4 实习和毕业设计

第8学期全部用于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为16周,划分为前后两段。第一段8周,到软件企业或信息监理公司等单位进行现场体验,作好毕业设计选题的准备,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熟悉信息监理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二段8周,主要是毕业设计,在学校教师和企业监理工程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某个小型信息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开发、监理、评估和审计,进而控制该信息工程进度、质量和成本,进行合同和信息管理,协调建设方和承建方关系。在这些实践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4 结论

一个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少数几个高校开设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现从事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是原来从事系统集成或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2003年,北京联合大学的8个本科生班开设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课程,同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2004年6月,北方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全国第一个设立“信息工程监理工程硕士”专业方向。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适合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该专业。史秀璋[4]等人曾就专科开设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进行了论证,但随着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对学生的知识面和基本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本科层次(甚至更高层次)开设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已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朱琳.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简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9).

[2] 李勤.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势在必行[J].计算机时代,2004(7).

[3] 马新年.高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J].计算机时代,2006(6).

[4] 史秀璋.开设信息工程监理专业势在必行[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5] 于本海.IT项目绩效评价及其过程改进模型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信息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1 地理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钱学森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总结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分11个门类、5大巨系统、4项建设(图1、图2、图3、表1),下面分别表述原著与解解的内容。

附图

图1 钱学森论人类的知识体系

fig.1 the statement of human knowledge system by qian xuesen

钱学森将当今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体系,分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社会科学、建筑科学、军事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与美学11个体系。对上述人类知识体系解读,可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地理科学作为客体世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和行为科学作为人类主体的主要研究对象;建筑科学界于客体与主体科学之间;军事科学实际上是指谋略科学(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是在掌握所有科学基础上的智慧较量;美学是纵贯于各个学科的;数学科学与系统科学是横贯于各个学科的。因此有以下的科学分类网络系统(图2)。

附图

图2 科学分类的网络体系

fig.2 the network system of science classification

在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图3),地理系统与星系系统、社会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并列,其中的物理、地理、事理、人理、脑理中的“理”都是指研究的“规律”。

钱学森提出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表1)中,除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外,特别提出地理建设,笔者将其修改为地理系统工程,并增加了人口、科教、城镇、资源、灾害、产业。

表1 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结构(略有修改)

tablel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附图

2 地理信息科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来自外层空间的遥感、遥测、定位、通讯信息海量地增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处理与解决这些海量数据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应运而生,使得地理信息科学首先获得发展的机会。正是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理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附图

图3 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fig.3 five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包括航天信息网络系统(外层空间卫星之间的信息网络)、地面的网络系统、天地之间的网络系统三部分,是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连通的一体化网络系统。1998年笔者发表了“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的论文[5],2002年又发表了“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6]一文。两篇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创始与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或信息化的建设,实际上都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中的部分子网络或子系统。地理信息科学中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成果是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编码模型。

随着遥感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学家以模式识别为工具对遥感信息进行图像处理与分类,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数理统计的方法,把遥感信息看成是没有成因关系的随机变量;物理学家则把获取遥感的物理过程视为遥感信息的成因,因此采用反演的方法,使用辐射传输方程为主的数学工具,事实上不承认地理现象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地理学家将遥感信息当成系列成图的基础信息,快速、准确地制作系列地图。地图是符号系统,其信息量远不可与遥感信息量比较,地图学家把遥感信息转化成符号系统的系列图谱。遥感信息模型则是将地理复杂现象中的非遥感信息转变为归一化的影像信息,与遥感信息一起用方程、统计与相似准则结合,也即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类比逻辑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括随机的不确定性、模糊的不确定性、灰色的不确定性、分形的不确定性)辩证统一;图像与方程(一个像元或一个图斑、一个方程)耦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理复杂信息模型[7-9]。这种信息模型只有在遥感技术的推动下才有可能产生。这种信息模型是遥感信息与地理信息连接的纽带。

地理信息系统本来就是为了制作地图而创建的,因此地图学家将从遥感中提取的系列地图存入地理信息系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这种地理信息系统无论空间分析功能多么强大,也不可能进行模型计算,外挂、内嵌种种方式都不可能解决直接进行模型计算问题。系列地图存入计算机的图形库时,信息又是冗余的,因此带来一系列与计算机技术发展格格不入的疑难,最为典型的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说明存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有冗余。遥感信息模型的运算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进行模型计算,由此地理信息编码模型应运而生[10,11]。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形的叠合(overlay)为主;而能够进行遥感信息模型运算的地理信息系统则以像元或图斑中的多位编码的抽取(extract)为主。这又是完全相反的途径。地理信息编码模型还是地理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转化的纽带,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属性库与地理专家系统中知识库联系的桥梁。

总之,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这个巨系统的地理信息科学的内容远远超过了3s(remote sens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范围,而是以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为核心的天—地—人—机系统。地理信息科学虽然是从属于地理科学的技术科学,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引领地理科学成长的核心力量,因此本刊更名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相提并论,突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性。

3 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系统工程当前尚未被广泛认识,已经认识到的也仅仅是系统工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当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时,必然会涉及地理系统工程的可操作性。地理遥感复杂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进行定量预报和回溯,因此为地理系统工程打下了工程的基础。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是互动的。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复杂的地理系统工程就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地理系统工程的实践指日可待。

4 理论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为地理系统工程提供研究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又为理论地理科学提供技术基础。从遥感信息模型发展到地理复杂信息模型再到地理数学[8],为理论地理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地理科学中首要的是建立开放的复杂巨地理系统的理论;其次是地理类比的广义相似理论[13];第三是一般地理复杂模型理论与地理数学;第四是地理数学在部门地理—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与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理论地理科学如果不能指导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那么就失去了理论意义。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理论地理科学也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理论地理科学的建立指日可待。

5 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然后达到了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地球上人类消耗的资源、能源是极其不平衡的,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地球是满足不了全人类的需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信息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类一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开发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靠基因工程使绿色植被更多地利用太阳辐射,靠纳米技术直接转化太阳能为电能;另一方面是靠信息技术节省资源、能源,如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就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靠航天技术获取外层空间信息源,靠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14]。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将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做出重要的贡献。

由上分析,可见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已经被广泛共识,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尚不够充分,因此本刊更名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是适时的,是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的;是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的。在这里我们希望地理科学界的同仁,切不要轻视技术,高新技术恰恰是新理论、新应用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325.

[2] 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j].大自然探索,1987,6(19):36-46

[3] 钱学森.就“地理科学”答《地理知识》记者问[j].地理知识,1990,(1):90-93.

[4] 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1):120-129.

[5] 马蔼乃.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4):533-541.

[6] 马蔼乃,等.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8.

[7] 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65.

[8] 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数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521-529.

[9] 马蔼乃.遥感地理信息模型[j].地理学报,1996,51(3):266-271.

[10] 马蔼乃.地理信息编码模型[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83-302.

[11] 马蔼乃.地理知识的形式化[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61-274.

[12] 马蔼乃.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首届黄河论坛暨王化云治黄思想研讨会)[n].黄河报(转载),2002.

[13] 马蔼乃.地理图像信息模型[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34-247.

信息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管理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医疗服务市场的经济活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现代化医院的标志之一。网络互联,信息交流,能为临床管理和决策提供真实、可信、及时客观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医院的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决策过程,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一、医院信息系统概况

医院信息系统在国际学术界已被公认为新兴的医学信息学的重要分支。美国该领域的著名教授MorrisCollen曾著文为医院信息系统定义为: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患者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储存、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

在医院的实际工作中,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对信息的处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数据的收集过程、数据的集中处理与分析过程和决策咨询与决策支持过程。一般来说,数据的收集过程与基层科室的事务处理活动相联系,数据的集中处理与分析过程与中层科室的工作任务相联系,决策支持过程则与高层领导相联系。

二、统筹规划、科学设计

医院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系统系列中较为复杂的一类,由于医院业务多,信息类型复杂,医疗过程专业性强,是一种知识型的劳动,因此对医院信息的处理要求具有专业化、知识化和智能化的特点。而且,医院信息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做好长远规划,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搭建完善的发展平台,创立良好的信息工程基础。

系统的设计公司应该是拥有相当丰富经验的工程团队,我们要按医院医疗业务的需求,打造出一个以方便病人为目的,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临床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与决策支持为导向,建立覆盖医院业务过程的信息系统,实现医院的全方位管理,并在构造新系统的同时,采用把已有系统整合到新系统平台上的设计方案,这样就可以即保护了医院前期的工程投资,又使现有系统的用户无需改变已经习惯的操作模式,还应该要求设计者在新系统的设计中尽量避免不能将最先进的技术与功能拓展到新系统的缺陷,以保证系统发展建设的先进性。

三、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流程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系统工程,除了具体的管理思想之外,更多地基于思想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医院管理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系统作为医院的辅助管理手段,其建设、完善和发展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往往不能一步到位。管理者必须认识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规律,立足长远,抓好系统应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重在应用,应用越活跃,需求越强烈,效益就越显著。因此,在具体实施信息化系统建设中,要从简单技术人手,迅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管理方案则要从顶层做起,逐渐细化并向下层完善。

四、保证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

(一)院领导重视

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医院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是首要问题。系统实施前应该成立一个由分管副院长为信息系统工程的总指挥,信息科负责落实执行项目工程的各项具体工作,力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

(二)各科室配合

医院信息系统牵扯到全院所有科室及科室之间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的改变和重组,它更是全医院的管理问题,因此各科室的配合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高层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最了解管理上的信息需求和业务过程,所以从规划到设计实施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而且必须有科室参加。

(三)规章制度的制约

信息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1地理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钱学森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总结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分11个门类、5大巨系统、4项建设(图1、图2、图3、表1),下面分别表述原著与解解的内容。

附图

图1钱学森论人类的知识体系

Fig.1ThestatementofhumanknowledgesystembyQianXuesen

钱学森将当今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体系,分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社会科学、建筑科学、军事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与美学11个体系。对上述人类知识体系解读,可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地理科学作为客体世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和行为科学作为人类主体的主要研究对象;建筑科学界于客体与主体科学之间;军事科学实际上是指谋略科学(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是在掌握所有科学基础上的智慧较量;美学是纵贯于各个学科的;数学科学与系统科学是横贯于各个学科的。因此有以下的科学分类网络系统(图2)。

附图

图2科学分类的网络体系

Fig.2Thenetworksystemofscienceclassification

在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图3),地理系统与星系系统、社会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并列,其中的物理、地理、事理、人理、脑理中的“理”都是指研究的“规律”。

钱学森提出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表1)中,除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外,特别提出地理建设,笔者将其修改为地理系统工程,并增加了人口、科教、城镇、资源、灾害、产业。

表1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结构(略有修改)

TablelThesystemstructureofsocialismconstruction

附图

2地理信息科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来自外层空间的遥感、遥测、定位、通讯信息海量地增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处理与解决这些海量数据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应运而生,使得地理信息科学首先获得发展的机会。正是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理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附图

图3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Fig.3Fiveopencomplexgiantsystem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包括航天信息网络系统(外层空间卫星之间的信息网络)、地面的网络系统、天地之间的网络系统三部分,是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连通的一体化网络系统。1998年笔者发表了“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的论文[5],2002年又发表了“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6]一文。两篇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创始与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或信息化的建设,实际上都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中的部分子网络或子系统。地理信息科学中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成果是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编码模型。

随着遥感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学家以模式识别为工具对遥感信息进行图像处理与分类,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数理统计的方法,把遥感信息看成是没有成因关系的随机变量;物理学家则把获取遥感的物理过程视为遥感信息的成因,因此采用反演的方法,使用辐射传输方程为主的数学工具,事实上不承认地理现象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地理学家将遥感信息当成系列成图的基础信息,快速、准确地制作系列地图。地图是符号系统,其信息量远不可与遥感信息量比较,地图学家把遥感信息转化成符号系统的系列图谱。遥感信息模型则是将地理复杂现象中的非遥感信息转变为归一化的影像信息,与遥感信息一起用方程、统计与相似准则结合,也即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类比逻辑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括随机的不确定性、模糊的不确定性、灰色的不确定性、分形的不确定性)辩证统一;图像与方程(一个像元或一个图斑、一个方程)耦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理复杂信息模型[7-9]。这种信息模型只有在遥感技术的推动下才有可能产生。这种信息模型是遥感信息与地理信息连接的纽带。

地理信息系统本来就是为了制作地图而创建的,因此地图学家将从遥感中提取的系列地图存入地理信息系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这种地理信息系统无论空间分析功能多么强大,也不可能进行模型计算,外挂、内嵌种种方式都不可能解决直接进行模型计算问题。系列地图存入计算机的图形库时,信息又是冗余的,因此带来一系列与计算机技术发展格格不入的疑难,最为典型的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说明存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有冗余。遥感信息模型的运算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进行模型计算,由此地理信息编码模型应运而生[10,11]。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形的叠合(Overlay)为主;而能够进行遥感信息模型运算的地理信息系统则以像元或图斑中的多位编码的抽取(Extract)为主。这又是完全相反的途径。地理信息编码模型还是地理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转化的纽带,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属性库与地理专家系统中知识库联系的桥梁。

总之,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这个巨系统的地理信息科学的内容远远超过了3S(RemoteSensing,GlobalPositioningSystem,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的范围,而是以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为核心的天—地—人—机系统。地理信息科学虽然是从属于地理科学的技术科学,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引领地理科学成长的核心力量,因此本刊更名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相提并论,突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性。

3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系统工程当前尚未被广泛认识,已经认识到的也仅仅是系统工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当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时,必然会涉及地理系统工程的可操作性。地理遥感复杂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进行定量预报和回溯,因此为地理系统工程打下了工程的基础。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是互动的。中国的人口问题、西部开发问题、21世纪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洪旱灾害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农业问题、城镇体系问题、基建布局问题、产业结构动态调整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无不属于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现象是复杂现象,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当研究西部开发时,如果国家各个部门各行其是,石油开发只考虑石油开采与输送管道;交通只考虑公路建设;铁路只考虑铁路建设;水利只考虑南水北调问题;城镇建设只考虑城市规划等,那么整体的西部地区有可能产生许多事倍功半的现象,例如修了公路没有物资运输;城市居民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与产业结构不配套等。钱学森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就是要把地理系统工程与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地结合起来,地理系统工程仅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是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人口中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是人口系统中的要素;资源中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资源、大气资源等又是资源系统中的子系统;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是环境系统的子系统;交通、铁路、航运、航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暖、电讯、电视、计算机网络是基础建设系统的子系统等。系统嵌套系统,分层次子系统与交叉子系统,构成完整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

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首先是将系统分解为多层次的子系统,明确其中的交叉子系统;其次是从定性到定量地确定子系统中各个要素与指标体系;第三是根据指标(相似准则)建立模型进行预测预报;最后是检验该巨系统的效益与效率。当前大多数是分别研究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子系统,在一个地区全面研究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有效实例不多,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还远远够不上地理系统工程。笔者曾在2000年底提出中国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统一解决的洪水充分利用,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的地理系统工程,中国科技报曾进行报道,之后笔者在“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一文中进行阐述,首先所能进行的研究是虚拟地理系统工程。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是21世纪的世纪工程,尚需有识之士共识,广泛地深入研究,进一步的论证。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复杂的地理系统工程就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地理系统工程的实践指日可待。

4理论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为地理系统工程提供研究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又为理论地理科学提供技术基础。从遥感信息模型发展到地理复杂信息模型再到地理数学[8],为理论地理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地理科学中首要的是建立开放的复杂巨地理系统的理论;其次是地理类比的广义相似理论[13];第三是一般地理复杂模型理论与地理数学;第四是地理数学在部门地理—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与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理论地理科学如果不能指导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那么就失去了理论意义。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理论地理科学也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理论地理科学的建立指日可待。

5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然后达到了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地球上人类消耗的资源、能源是极其不平衡的,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地球是满足不了全人类的需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信息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类一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开发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靠基因工程使绿色植被更多地利用太阳辐射,靠纳米技术直接转化太阳能为电能;另一方面是靠信息技术节省资源、能源,如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就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靠航天技术获取外层空间信息源,靠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14]。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将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做出重要的贡献。

由上分析,可见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已经被广泛共识,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尚不够充分,因此本刊更名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是适时的,是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的;是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的。在这里我们希望地理科学界的同仁,切不要轻视技术,高新技术恰恰是新理论、新应用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325.

[2]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J].大自然探索,1987,6(19):36-46

[3]钱学森.就“地理科学”答《地理知识》记者问[J].地理知识,1990,(1):90-93.

[4]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1):120-129.

[5]马蔼乃.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4):533-541.

[6]马蔼乃,等.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8.

[7]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65.

[8]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数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521-529.

[9]马蔼乃.遥感地理信息模型[J].地理学报,1996,51(3):266-271.

[10]马蔼乃.地理信息编码模型[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83-302.

[11]马蔼乃.地理知识的形式化[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61-274.

[12]马蔼乃.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首届黄河论坛暨王化云治黄思想研讨会)[N].黄河报(转载),2002.

[13]马蔼乃.地理图像信息模型[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34-247.

信息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32-01

科研管理是高校重要的工作之一,包含了项目、经费、成果、人员等部分。随着科研项目在数量的不断提高,国家对科研管理的日益规范,为做好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及科研成果的全过程管理,做好科技政策、资源最及时的获取和传播,做好各类科技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构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刻不容缓。

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绝大部分国内高校都已启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科研管理数据库,然而,很多高校在构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整体规划和有效整合,导致资源浪费。

1.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规划

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仍处在初期,许多高校的信息系统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论文管理系统和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使用不同的公司来开发的现象不在少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效率。高校应使用一家公司,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中的各项工作,甚至其他职能部门涉及科研管理工作的,都应该纳入这个全方位的系统统一管理。

2.与其他部门互通不足

高校科研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项目、经费、成果等管理外,还涉及财务、人事、国资等相关部门,而这些部门往往也构建了自己的管理系统。多个管理系统之间数据不能共享,造成信息孤岛。以财务为例,财务管理部门对经费的报销进行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则负责项目预算制定。没有预算财务难以有效的进行支出控制,而没有经费报销信息的科研项目信息是缺失的。

二、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能够实现科研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从科研工作涉及的人员类别来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有四个:

1.为科研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通过系统,可以使科研人员在第一时间了解科研动态,并通过网络管理自身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完成项目申报结题、经费管理等工作,实现无纸化办公。

2.为学院的科研负责人及科研秘书管理本单位科研工作提供手段:通过系统,学院领导可以及时了解本单位教师的科研情况,科研秘书可以协助科研管理部门开展科研管理工作,如组织项目申报、开展产学研对接等等。

3.为科研决策及其他部门决策提供依据:通过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科研管理基础信息的记录,还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准确掌握学校各类科研情况,为科研决策提供依据。此外,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等信息也可为职称评定、学科建设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4.为各主管部门统计工作提供数据支撑:通过系统,可以快速并统一标准地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避免了人工统计中常有的误差;此外,在系统中输入不同的条件即可得到所需的数据报表,保证了统计工作的准确性。

三、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1.科研人员管理模块

科研人员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和基础,一切科研活动均离不开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管理模块应以学校人事部门管理系统为基础数据来源,抓取学院、专业、年龄等关键信息,同时树形添加其参与的科研项目、争取的科研经费、产出的科研成果等信息,为职称评定、人事考核等提供重要依据。

2.科研项目管理模块

科研项目管理模块旨在做好从科研项目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过程管理。在项目申报阶段中,科研人员通过系统提交项目申请书,科研管理人员组织申报、评审;项目立项后转入项目的研究阶段,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定期提交项目完成报告,科研管理人员按期进行项目中期检查;待项目完成时,科研人员在线提交其成果产出情况,如论文、专利等,科研管理人员及时做好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并做好归档工作。

3.科研经费管理模块

科研经费管理模块必须与财务管理平台紧密联接,做好数据互通。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共同进行预算编制指导工作,并将批复后的预算及时录入科研管理系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财务管理平台定期将项目各科目支出数据推送给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以严格控制经费支出。此外,系统自动根据项目的执行期和预算结余情况,向项目负责人发出预算提醒,并自动生成项目财务决算信息,为项目负责人准备结项材料提供数据支持。

4.科研成果管理模块

对科研人员而言,借助系统可以实时提交自己的科研成果,包括文本、表格、软件等各类电子文档和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对科研管理人员而言,借助系统可以将论文、授权专利、收录论文、论著专著等成果集成在一起,形成高校的科研成果库,并与企业需求相关联,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5.科技统计模块

科技统计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对科研管理提供指导,为科研决策提供依据。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中加载科技统计功能,利用系统庞大的数据库,能大大减少对各类科研信息人工查询和统计处理的时间,提高统计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科研活动信息化推进的,是对传统管理观念和手段的一次革新,实现了将零散重复的科研信息系统化、共享化,极大地延伸和增强了科研人员分析处理问题、远程工作和跨越地域交流合作的能力。加快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必将促使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凤,李恒,李婧.高校综合科研管理平台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2013,6:72.

信息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C931

一般认为,国外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是初创、重建发展和繁荣三个不同阶段。二者的起止时间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却有很大差异。时间上,国内研究要比国外晚20-50年;内容上,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给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而许多新的领域已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出现时间、热点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

1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科学的理解与我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解比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它学科如运筹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管理科学其它两个领域提供合适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关资料,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9种国外期刊;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统计了1990年-2000年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5]。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图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1.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在考察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时,本文综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认定的18种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重要管理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结果;三是200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44种专业性学术期刊。

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对所有这44种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6]。

从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剔除掉这些影响,我们还发现,1996年和1999年分别是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波峰期。由此在没有更长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周期大体上是3年。这也提醒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资助机构,在制定资助计划时应该最少覆盖3年以上。

2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的比较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个时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一关注程度指标同样可以用这一领域内的情况或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反映。热点问题是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变迁的。

根据热点问题形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来源于实践的热点和理论发展自身形成的热点;根据热点持续的时间长短,热点问题可以分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前一段的研究热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热点问题的地域差异,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国外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共同的热点问题。

图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2.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有惊人的同一性。通过对国外1990-2000年的研究论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如表1。

表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

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和复杂策略的模仿

2.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来,并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国理论界与决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我国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论文和最近3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的全部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见表2。

表2: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复杂性研究灰色系统、集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非线性复杂经济系统

2.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通过分别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见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和运筹与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是国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大量出现。

表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的比较

国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我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决策与对策理论信息技术与管理

组织理论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预测技术

信息技术与管理评估技术

管理系统工程运筹与管理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共同的热点问题,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如线性规划,国外的重点是随机多目标优化问题[9],而国内的重点是传统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和应用;此外,在热点问题的形成来源来看,国外基本上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启示上,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应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来解决管理问题(见表4)。

表4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类型问题特征说明

国内外共同的热点问题线性规划、优化理论、决策模型组织结构、组织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并行工程、电子商务[10]、数据挖掘经典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共同重视。

国外热点问题,国内尚未成为热点问题复杂性研究[11]、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管理、虚拟组织、绩效评估技术、复杂决策问题的博弈分析、风险管理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国内要落后于国外。

国外非研究热点,国内为研究热点问题管理信息系统、敏捷制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评估指标体系国外前些时候的研究热点,在国内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还包括:

(1)知识管理、复杂性研究[12]等国外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则引入的时间不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13]。

(2)对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为理论、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日益减少的领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将难以继续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3)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

(4)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领域,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比较的启示

(1)研究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或者说,这些新技术、新的时代特征给管理研究主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2)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要逐渐被淘汰,像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如复杂性研究和电子商务等。这就要求国内研究主体要跟踪最新研究动向,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

(3)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来自管理实践的需要,即问题导向,注重技术和可操作性。这要求国内研究主体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国内的研究热点普遍地落后于国外,但也有自己领先的领域,如工业工程。

(5)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国内研究热点的形成,基本上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外已经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体加以介绍和引入,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研究热点,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二是国内出于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研究热点,如复杂性研究。

(7)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基本上处在借鉴应用的阶段,根据中国的管理实践提炼出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参考文献:

[1]席酉民.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J].软科学研究,1997,(12).

[2]管理科学学科代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0年《项目指南》[D].2000,(4).

[3]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4]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5]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com,wos.isitrial.com[DB/OL].2001.

[6]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DB/OL].2001.

[7]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mingapproachtocom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11]SharonNovak,StevenDEppinger.Sourcingbydesign:productcomplixityandthe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2001,(1).

[12]SchmidGB.Thesixfundamentalcharacteristicsofchaosandtheirclinicalrelevanceofpsychiatry:anewhypothesisfortheoriginofpsychosis[A].FrancoOrsicci.ComplexityMarrerooftheMinded[C].WorldsScientific,1998.139-164.

信息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2.2 高速缓冲存储器

2.2.1 多级存储器体系

2.2.2 Cache概述

2.2.3 Cache的映像方式

2.3 流水线

2.3.1 流水线的概念

2.3.2 流水线阻塞

2.3.3 流水线的吞吐率

2.3.4 流水线的加速比

2.3.5 流水线的效率

2.4 磁盘调度

2.4.1 磁盘结构与参数

2.4.2 数据存取过程

2.4.3 磁盘调度算法

2.5 数制

2.5.1 进制的表示及转换

2.5.2 三种常用的码制

2.6 内存编址方法

2.7 计算机的分类

2.8 并行计算问题

第3章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217分钟)

3.1 考点分析

3.2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3.3 计算机网络分类

3.3.1 局域网

3.3.2 千兆以太网

3.3.3 无线LAN

3.4 网络设备

3.4.1 常用网络连接设备

3.4.2 路由算法

3.4.3 路由协议

3.5 IP地址与子网划分

3.5.1 IP地址

3.5.2 子网掩码

3.6 虚拟局域网

第4章操作系统 (281分钟)

4.1 考点分析

4.2 操作系统的类型与结构

4.3 进程管理

4.3.1 进程的状态

4.3.2 PV操作

4.3.3 死锁问题

4.3.4 管程与线程

4.4 虚拟存储管理

4.4.1 地址变换

4.4.2 存储组织

4.4.3 存储管理

4.5 作业管理

4.5.1 作业状态与作业管理

4.5.2 作业调度算法

4.5.3 作业周转时间

4.6 文件管理

4.6.1 文件的逻辑组织

4.6.2 文件的物理组织

4.6.3 树型目录结构

4.7 设备管理

4.8 UNIX的SHELL程序

第5章数据库系统 (367分钟)

5.1 考点分析

5.2 元组演算

5.3 范式理论

5.3.1 函数依赖与范式

5.3.2 模式分解

5.3.3 多值依赖与4NF

5.4 并发控制

5.5 数据库设计

5.5.1 数据库设计阶段

5.5.2 E-R模型

5.6 数据库安全

5.6.1 用户认证

5.6.2 用户角色

5.6.3 数据授权

5.6.4 数据库视图

5.6.5 审计功能

5.7 分布式数据库

5.7.1 分布式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5.7.2 分布透明性

5.7.3 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

5.7.4 分布式查询处理和优化

5.8 数据仓库

5.8.1 OLAP与OLTP的比较

5.8.2 数据仓库的概念

5.8.4 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

5.8.5 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开发

5.9 数据挖掘

5.9.1 数据挖掘一般结构

5.9.2 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

第6章系统配置与性能评价(98分钟)

6.1 考点分析

6.2 系统可靠性

6.2.1 可靠性性概述

6.2.2 可靠性计算

6.3 性能评价方法

6.3.1 时钟频率法

6.3.2 指令执行速度法

6.3.3 等效指令速度法

6.3.4 数据处理速率法

6.3.5 综合理论性能法

6.3.6 基准程序法

6.4 软件容错

第7章信息化基础知识(103分钟)

7.1 考点分析

7.2 信息的定义与特征

7.3 企业信息化

7.3.1 企业资源计划

7.3.2 客户关系管理

7.3.3 企业门户

7.3.4 企业应用集成

7.3.5 供应链管理

7.3.6 商业智能

7.4 电子政务

7.5 电子商务

第8章信息系统建设(337分钟)

8.1 考点分析

8.2 信息系统工程

8.2.1 系统的特性

8.2.2 系统理论

8.2.3 系统工程

8.2.

4 信息系统工程

8.3 企业系统规划方法

8.3.1 BSP方法概述

8.3.2 BSP方法的研究步骤

8.3.3 定义企业过程

8.3.4 定义数据类

8.3.5 分析现存系统支持

8.3.6 定义信息总体结构

8.3.7 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

8.3.8 评价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8.3.9 制定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8.3.10 研究成果报告

8.4 战略数据规划方法

8.4.1 概述

8.4.2 自顶向下的规划

8.4.3 企业模型的建立

8.4.4 主题数据库及其组合

8.4.5 战略数据规划的执行过程

8.4.6 总结

8.5 信息工程方法

8.5.1 信息工程方法

8.5.2 信息战略规划

8.5.3 建立企业模型

8.5.4 确定企业信息结构

8.5.5 确定业务系统结构

8.5.6 确定系统的技术结构

8.5.7 信息战略规划报告

第9章软件工程与软件过程改进 (704分钟)

9.1 考点分析

9.2 软件开发方法

9.2.1 软件开发模型

9.2.2 第4代技术

9.2.3 原型化方法

9.2.4 敏捷方法

9.2.5 净室软件工程

9.3 总体规划与软件定义

9.3.1 概述

9.3.2 目标系统框架分析

9.3.3 可行性分析

9.3.4 新旧系统的分析和比较

9.4 需求分析

9.4.1 概述

9.4.2 需求定义方法

9.4.3 需求捕获方法

9.4.4 需求分析方法

9.4.5 软件需求说明书

9.5 软件设计

9.5.1 总体结构设计

9.5.2 详细设计

9.6 软件测试

9.6.1 概述

9.6.2 测试方法

9.6.3 测试步骤

9.7 软件运行与维护

9.7.1 软件维护

9.7.2 再工程与逆向工程

9.7.3 系统评价

9.7.4 运行管理

9.8 构件与软件复用

9.8.1 软件复用

9.8.2 构件技术

9.9 软件开发环境

9.10 软件体系结构

9.10.1 软件体系结构建模

9.10.2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9.11 软件过程改进

9.11.1 CMM模型

9.11.2 PSP和TSP

9.11.3 软件过程评估标准

第10章面向对象方法学 (229分钟)

10.1 考点分析

10.2 面向对象基础

10.2.1 基本概念

10.2.2 类的定义

10.2.3 面向对象方法

10.3 统一建模语言

10.3.1 UML结构

10.3.2 用例图

10.3.3 类图与对象图

10.3.4 交互图

10.3.5 状态图

10.3.6 活动图

10.3.7 构件图

10.3.8 部署图

10.4 面向对象分析

10.4.1 建立域模型

10.4.2 建立用例模型

第11章软件项目管理(303分钟)

11.1 考点分析

11.2 项目管理工具

11.2.1 图形工具

12.2.2 工具软件

11.3 软件成本管理

11.3.1 软件成本估算

11.3.2 成本效益分析

11.4 软件进度管理

11.4.1 软件生产率

11.4.2 任务的确定与并行性

11.4.3 制定开发进度计划

11.4.4 进度安排的方法

11.4.5 项目的追踪和控制

11.5 软件风险管理

11.5.1 风险识别

11.5.2 风险评估

11.5.3 风险量化和处理

11.5.4 风险监控

11.5.5 常见风险及应对措施

11.6 软件质量管理

11.6.1 质量特性

11.6.2 软件质量保证

11.6.3 全面质量管理

11.6.4 六西格玛管理

11.7 软件配置管理

11.7.1 基线与软件配置项

11.7.2 软件配置管理的过程

11.7.3 配置标识

11.7.4 版本控制

11.7.5 变更控制

11.7.6 配置状态报告

11.7.7 配置管理数据库

11.7.8 配置审核

11.8 软件文档管理

11.8.1 文档的种类

11.8.2 文档管理标准化

11.9 软件项目的组织

11.9.1 项目任务的划分

11.9.2 软件项目组

织的建立

11.9.3 人员配备

11.9.4 指导与检验

第12章安全性知识(341分钟)

12.1 考点分析

12.2 数据安全与保密

12.2.1 密码术的发展

12.2.2 加密体制

12.2.3 PKI与数字签名

12.2.4 数字信封

12.2.5 PGP

12.3 计算机网络安全

12.3.1 网络安全机制

12.3.2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

12.3.3 单点登陆技术

12.3.4 集中式认证服务

12.3.5 无线设备的安全性

12.3.6 防火墙

12.3.7 入侵检测

12.3.8 虚拟专用网

12.3.9 IPSec

12.4 电子商务安全

12.4.1 SSL

12.4.2 SET

12.4.3 SET与SSL的比较

12.4.4 认证中心

12.5 安全管理

12.5.1 安全策略

12.5.2 风险分析与管理

12.6 安全体系结构和模型

12.6.1 Unix系统的安全性

12.6.2 数据库的完整性

12.7 计算机操作安全

12.7.1 安全威胁

12.7.2 物理安全

12.8 业务持续和灾难恢复规划

12.8.1 业务持续规划

12.8.2 灾难恢复规划

12.8.3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第13章标准化知识(167分钟)

13.1 考点分析

13.2 标准化法

13.2.1 标准的制定

13.2.2 标准的表示

13.3 可扩展标记语言

13.3.1 XML的组织

13.3.2 CSS与XSL

13.3.3 XML编程接口

13.4 CORBA

13.5 计算机信息安全标准

13.5.1 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价准则

13.5.2 ISO 7498-2标准

13.5.3 BS7799标准

13.5.4 其他标准

第14章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95分钟)

14.1 考点分析

14.2 着作权法及实施条例

14.2.1 总则

14.2.2 着作权

14.2.3 出版、表演、录音录像、播放

14.2.4 法律责任和执法措施

14.3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14.3.1 总则

14.3.2 软件着作权

14.3.3 软件着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

14.3.4 法律责任

14.4 商标法及实施条例

14.4.1 总则

14.4.2 商标注册的申请

14.4.3 商标注册申请的审查

14.4.4 注册商标的变更、转让、续展

14.4.5 商标使用的管理

14.4.6 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14.5 专利法及实施细则

14.5.1 总则

14.5.2 专利的申请

14.5.3 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

14.5.4 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

14.5.5 对发明人的奖励和报酬

14.5.6 专利权的保护

14.5.7 费用

14.6 反不正当竞争法

14.6.1 不正当竞争行为

14.6.2 监督检查

14.6.3 法律责任

第15章多媒体基础知识(183分钟)

15.1 考点分析

15.2 多媒体技术基本概念

15.3 数据编码技术

15.3.1 数据编码方法

15.4 数据编码标准

15.5 图形图像

15.6 音频

15.7 视频

15.7.1 视频文件格式

15.7.2 视频点播

15.7.3 视频会议系统

15.8 多媒体数据库

15.9 流媒体

第16章离散数学 (414分钟)

16.1 考点分析

16.2 集合论

16.2.1 集合及运算

16.2.2 等价关系

16.2.3 偏序与哈斯图

16.2.4 函数

16.3 图论

16.3.1 特殊图

16.3.2 最小生成树

16.3.3 最短路径

16.3.4 关键路径

16.4 数理逻辑

16.4.1 命题的表示

16.4.2 等值演算

16.5 代数系统

16.5.1 二元运算及其性质

16.5.2 代数系统的概念

16.5.3 半群与群

16.6 组合数学

16.6.1 计数原理基础

16.6.2 排列

16.6.3 组合

16.6.4 鸽巢原理

16.6.5 容斥原理

第17章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90分钟)

17.1 考点分析

17.2 如何选题和答题

17.3 分类解答方法

第18章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185分钟)

18.1 考点分析

18.2 软件工程试题归类

18.3 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18.3.1 学习方法

18.3.2 论文准备

18.3.3 合格论文的条件

18.3.4 论文解答步骤

18.3.5 例题

18.4 论文应试法则

18.5 论文写作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信息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第9篇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57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西北工业大学主办,CN刊号为:61-1070/T,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主要发表该校科研成果,包括航空航天、热能工程、电子工程、自动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高分子材料、机械学与机械制造工程、检测技术与仪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信息系统工程、工业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

信息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机务信息系统 项目管理理论 计划 控制

一、绪论

(一)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宁波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是一家以公共汽车为主的公益性的城市客运服务企业。公司现已发展形成较为规范的运营,机务、安全等管理模式。机务管理工作作为公交企业的重要生产过程之一,不仅担负着公交车辆运营保障基本功能,同时也是公司运行成本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机务管理工作仍处于传统的层面,使机务管理工作面临很大困难和挑战。但是,我公司全面支持公交机务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比较缺乏。对于宁波公交而言,实施了机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大大提高机务管理水平和降低管理成本。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国外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1)传统项目管理形成阶段。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出现的潜意识让人们意识到研究管理项目的重要性。上个世纪亨利.L.甘特研究得到横道图,也称为甘特图;(2)项目管理的推广及其现代化阶段。1956年提出了“关键路线法”(CPM),到了1957年,杜邦公司就利用这一方法对企业项目进行管理,项目进度显著提高。除此之外,网络方法也进一步完善了系统工程以及运筹学,进而给项目管理方法带来了更多的理论支持。

2.国内项目管理的发展及其研究的现状。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提出的 “统筹法”, 80年代,我国还建立了第一个项目管理研究组织,也就是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MRC)。

3.国内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国内在推行信息系统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①系统初步规划阶段缺乏周密的规划和可行性论证;②设计阶段,企业内部缺乏熟悉业务流程的专业人才;③实施阶段的管理不到位;④系统应用、维护阶段缺乏对系统的应用和维护人员的培训。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以宁波机务管理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以项目管理理论指导信息系统开发实践,充分与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结合,特别是计划和控制这两个项目管理关键环节。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应用工具,例如:挣值分析、网络图以及工作分解等等,从而使信息系统的管理效果达到最有用。

二、机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流程分析

(一)系统建设的目标

希望达到以下目的:①具有较先进的数据库与开发技术的系统管理平台;②实现机务管理各项流程与作业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③实现机务管理关联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工作流等数据实时共享。

(二)业务逻辑分析

公交主营业务管理分为3个大方面:运营生产、机务保修、物资供应。公交3大主营业务的逻辑关系:运营生产业务提供车辆编号、线路与车辆对应关系、车辆行驶里程;机务保修业务提供车辆技术档案管理。

(三)业务功能分析

机务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四大功能:车辆管理、车辆修理保养管理、物资管理、成本财务管理。

三、机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计划管理

机务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复杂,为了确保项目成功推进。我们必须制定详细的计划确保项目各项工作能有序进行,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一)项目范围描述

1.软件功能需求。①车辆管理功能:车辆新增、调动、报废功能;②车辆维修保养功能:车辆维修、车辆抢修、自动生成保养计划、自动工时累计功能;③物资管理功能:自动生成采购计划、物资入库、物资出库、物资调拨、物资盘点、物资退货功能。

2.项目组人员构成。项目经理:1名,项目需求分析员:1名,软件设计师:2名。软件技术员:1名。网络工程师:1名。

3.项目时间。车辆机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时间周期: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①2008年3月前:完成需求分析;②2008年6月前:完成方案设计;③2008年10月底前:完成软件的编码;④2009年1月底之前:软件交付。

(二)制定项目计划

1.项目总体里程碑计划。该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程序设计、调试、移交培训等关键阶段。

2.责任分配矩阵。公司成立由项目经理、需求分析组、软件设计组、系统测试组、技术保障组所构成的项目组,负责整个项目的计划、实施、控制、收尾的工作。

3.项目工作分解结构图和作业时间估计:(1)项目工作分解结构图。项目管理工具就是工作分解结构法 (WBS)。该方法就是按该系统要实现的功能,分解成多个开发任务;(2)确定作业关系。机务管理系统设计研发时,首先将项目中的工作进行分解,得到相互关系的工作个体,然后对各项工作进行编号和排序进而为项目网络图的制定奠定基础;(3)项目各作业所需时间。对于国企而言,项目推进的进度受制约主要是人力资源,因此每项任务进行分解并量化时结合人力资源因素,最后制定作业时间。

四、机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实施管理

(一)项目过程控制的方法

机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进度管理用到挣值分析方法。进度偏差(schedule variance)由SV=BCWP(实际工时)一BCWS(预算工时)。进度偏差值大于0时表示进度延误,进度偏差值小于0时表示进度提前。

参考文献:

[1] 殷学林.项目管理在海洋石油941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2] (美)宾图(Pinto J K),鲁耀斌.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38-265

[3] 王强,曹汉平,贾素玲.IT软件项目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

作者简介:

上一篇:管理工程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