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医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08 16:57:52

新型医学技术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发展;创新;研究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促使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与产业迈进了崭新的时代,传统生物医学材料已逐渐走向没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与产业已成为新常态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构建高速成长的生物医学产业发展新途径至关重要。当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层出不穷,其产业体系建设也日趋走向完备,不仅为人类有效治愈重大疾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且为人类健康生活保驾护航。本文从我国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的发展概况入手,在考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技术与政策两方面探索创新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概述

从全球科技领域的发展来看,生物医学材料专指那些能够应用于人体组织的特殊高科技材料,其具有下述功能:如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外科修复人体组织或进行理疗复健、置换人体组织或器官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强化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原有功能,是生命与材料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一直以来,我国都将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开发视为具有高附加值、节能环保、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尤其是2012年以后,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我国召开预示着我国生物医学材料建设已经迈入了世界领先发展的行列。当前,我国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主要集中在通过合成的方式构建的各种生物医学材料上,如天然高分子材料、生物合金材料、生物陶瓷等等多种复合材料,而生物医学衍生物也凭借其与自然人体组织有相似性的特点跃为生物医学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市场需求极为庞大,使用者人数众多,广泛的市场前景推动了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与营销力度,基于此,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的崛起也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现状

从国内需求来看,人类对健康身体与高质量生活体验的追求一直未曾停歇,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凭借其对人体组织或器官的智能化、功能化改善或替换等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全面而广泛的使用。尤其是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近2亿的老龄人口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有着巨大的需求;在我国,因各种原因而发生身体创伤的人数每年超过数百万,这部分人群也属于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需求人群。因此,自2000年以后,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销售逐渐出现大幅度的井喷式增长,以2013年为例,该产业销售额达1200亿美元,这一数据相当于2008年全球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产值,销售额增幅维持27%的高速增长。自2014年以来,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产业规模仍在迅速扩张,并已构建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区域。从国内外市场竞争来看,我国国内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制与开发起步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生物医学材料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基础是非常薄弱的。从学科自身特点看,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作为一种高技术附加值的产业,其材料产品研发的知识成本高达总成本的70%,受知识产权保护与专业技术壁垒的影响,很多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发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较高的生物医学材料还需从国外进口使用。近年来,以强生等公司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在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发展中不断推进实施并购战略,这些跨国公司凭借其产业集群发展较为集中的优势,掌握了我国国内市场的部分生产、销售份额。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处于外资跨国公司等强敌环视的不利地位,产业突围还需要不断努力。面对上述现状,考虑到生物医学材料的高技术附加值特点,单个生物医学材料企业单打独斗的研发、销售过程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必须依托区域经济发展,走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才能在未来生物医药材料国内国际的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创新研究

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已从原有的分散、低水平研发逐渐转型为集中发展、重视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的产业发展方向上,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方面成效显著。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培育与塑造离不开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与技术支持,本文从技术创新与政策助力两个角度,探讨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1.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创新的技术路径。

1.1产学研协作,推进技术创新。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之路仅仅依靠生物医药材料企业自身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生物医药材料的技术创新又面临着学科交叉复杂,新型材料研发周期长,耗资巨大,对知识技术要求较高等问题,这就需要对我国国内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所涉及到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通过产学研协作开发方式,优势互补,推进生物医学材料的技术创新。当前,可以利用现有我国国内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功能体系,为其技术研发提供优质环境。如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生物医学材料企业自身的现有资源,积极开展协作创新,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发方面共同进步,期待收获。近年来,国内部分知名高校已成为推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各大高校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突破,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均凭借其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方面的出色表现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合作下的产业园区建设,实施产学研协作策略,对我国新型生物医药材料及产业的技术创新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2完善技术引进,加强模仿创新。近年来,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对于生物医学材料这种知识密集型产业而言,我国该产业目前的发展仍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显著差距,尤其在一些高端生物医学材料产品制造方面。基于此,我国当务之急应认清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完善国外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创新谋求更大发展。这不仅符合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技术薄弱,自主研发的核心能力差的当前国情,而且有利于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企业或科研单位对引进的行业高端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尽快获得其技术的核心要素,加以改良创新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这种通过技术引进而开展模仿创新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方式,并不是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先进技术,而是立足于我国生物医药材料发展实际,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本土化、中国化的消化吸收,为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技术成熟、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1.3确定发展重点,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创新。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技术水平低、重复研究现象普遍的突出问题,这要求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生物医学材料企业,都应该确定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合理定位,明确发展重点,才能有效集中我国生物产业研发的优势资源,有的放矢,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实现并促进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技术成果的转化。通过对当前国际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重点应该集中在再生生物医学材料与智能化生物医学材料方面,尤其是建立在干细胞、生物材料基础上的可供置换或移植的生物器官、组织等材料等研发,这些材料在未来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市场上前景广阔。

2.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创新的政策路径。

2.1转变政府对医学材料及产业的管理方式。实践中,政府部门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支持和管理对产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政府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引导、支持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向集群化运作,通过资源整合与调配,协调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研发的关系,并通过健全生物医学材料行业法律法规、市场准入条件与技术标准等方式,维护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市场良性运转;政府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研发的资金支持更是该产业创新发展的源泉所在。但我国政府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管理方式仍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突出问题,不利于生物医学材料企业突破传统谋求发展。基于此,我国政府应积极转变生物医药材料及产业管理的方式,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发展的优势,构建大生物医药材料产业理念,改革传统组织体制,深化产业融合度,建设区域化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协调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

2.2引进高端人才带动产业发展。如前所述,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水平与程度则取决于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开发人才。对我国生物工程的当前发展而言,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生物学、材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国应立足于现有高等院校与研究所等人才培养机构,注重新生代生物医学材料人才的发觉与培养;同时,还应注重对高端精英人才的引进,通过开辟渠道、整合资源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与研究的基地的投资力度,吸收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建设中来。

2.3创新驱动引领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聚效应。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上、下游相关行业及环境的大力支持,纵观国际上生物医学材料较为发达成熟的跨国公司发展历史,产业高度集聚无疑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另外,通过技术创新拓展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品的品种,淘汰单一产品生产企业,而推行多种产品并行开发销售的战略决策,也是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我国政府应立足于当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政策引导与规划,不断扩大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的规模,在现有产业集聚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高端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园,以品牌生物医药材料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建设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特色鲜明、信息资源融通的多个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

2.4政策导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其产业发展就被作为新兴产业而纳入到我国政府重点培育的项目工程,随着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力的增强,我国政府开始从政策角度入手,单独制定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着力主导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对该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也由十一五规划中的4亿元投入提升到十二五规划中的5.1亿元的投入,十三五规划中国家无疑将继续增加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关键机遇时期已经到来。另外,在产学研协作、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与支持,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将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四、结语

生物医药科技的发展将给人类健康生活提供新保障,从无生命的生物医学材料发展到有生命的生物人体组织,无不彰显着生物医药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带来的巨大力量。由此可见,未来我国生物医学产业的飞速发展必将成为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助力。在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未来我国生物医学材料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以解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为根本目标,走科技创新融合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注重政府、医药企业与研究机构等多方组织的协同共建与资源整合,以此构建我国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成熟体系。

参考文献:

[1]梅梅,吕鹏辉.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科技成果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1).

[2]本刊通讯员.新型生物材料及其与再生医学交叉的前沿[J]中国材料进展.2012(6).

[3]贺正楚.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效率研究[J]求索.2014(1).

[4]奚廷斐.生物医用材料现状和发展趋势[EB/OL].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医疗器械创新网/index.php?optionid=959&auto_id=949.2014.12.2.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创新型人才

如何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到目前为止,借助于教育改革,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一些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诸多不足,包括重技术、轻医德;重医学专业、视人文科学等等。而且,教学方法上主要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学生的创造力、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受到很多限制,严重偏离了“人文―社科―生物医学”新教育模式。

1 医学创新型人才的涵义

1.1 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现代医学体制转变的必然要求

首先,作为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广泛的知识结构、敏捷的应变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钻研态度。学习工作期间,创新型人才能够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思想,丰富自己所需的知识,进而提高事物分析能力。与此同时,医学创新型人才应该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方式,提出新观念和新思想,并通过临床实践证实自己所提出的新观念和新思想。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健康是国家全面发展的基础。医学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具有专业性强、责任重、要求高等特点,承载着维护人民健康与生命的重要责任。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人民健康、社会安定息息相关,因此,医学教育既关注人才教育,又涉及人民健康,事关国计民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作用极为重要[1]。教育创新是社会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单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大型生物信息测定和处理技术平台的传统教育理念由于缺少创新指导理论和方法,很难培养出创新型医学人才。作为医学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2]。

1.2 医学创新型人才是医学教育改革主要目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牢牢树立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才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早在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Sebumpeter教授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就已提出“创新”这个概念。Sebumpeter教授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新组合注入生产体系。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优良的品质,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科学社会活动中,通过创新取得杰出成果,为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为经济和科技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医学院校转变教育模式,培养的医学人才应该既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又能帮助患者养成健康卫生习惯,传播珍爱生命观念[4]。创新型医学人才应该能够及时正确发现和诊断复杂的病情,并作出恰当治疗和预后判断,降低风险,改善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探索

2.1 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一直深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医学人才培养仍然沿用传统医学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但忽视学生能力培养。最终,很多医学人才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但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欠缺,表现为理论上皓首穷尽,实践上循规蹈矩,临床实践能力欠佳,开拓创新意识欠缺。目前,医学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分数为衡量尺度,极大限制了医学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5]。医学生从进入校园学习理论知识、考级,到毕业时择业选择,时间安排单调紧凑,缺少足够的业余时间开展科技创新活印R虼耍国内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2.2 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应该具备独特的个性和思想。然而,传统医学教育注重问题答案的唯一性,导致医学生常常怀疑和担心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不敢质疑答案,甚至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创新型人才教育观,将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体现于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6]。

创新型教育需要打破以往的静态评价制度,调整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质量评价办法,创建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评价体系,以适应医学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在这个过长中,我们可以尝试评价方式多样性,改变单一的应试考核制,通过考试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并运用实验和实际操作方式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学习成绩划分为基础分和创新能力分。在考核创新能力期间,可以考虑将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科研课题、情况及科研竞赛成果转换成创新能力分,并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综合评价,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热情[7]。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提出新观点、创造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是思维的高级形态,是创造力结构的核心。使用“启发式”教学替代传统“满堂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尝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推理与渗透、求同与求异、形象与抽象、定性与定量等多种思维方式得到锻炼,养成善于运用想象、类比、猜测、联想、延伸、开拓等多种思维的习惯,从而培养出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8]。

2.3 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关于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我们应该转变根深蒂固的医学教育理念。首先,要求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提高业务水平。教师有了创新精神,学生才能耳濡目染创新意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方面,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紧跟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医疗卫生需求变化,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观,把医学教育切实从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的新教育理念上来,充分注重医学生的个体发展,将其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9]。

其次,一名合格的医学教师应该掌握科学的创新教育方法,运用现代化硬件设备和教学手段,不断地提高、更新、调整,并且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师还应该了解医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站在先进技术的前沿,引导和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勇敢求知。更要提高创新素养,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潜能,能帮助医学生塑造创新人格[10]。

再次,考核评价制度决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需要建立有利于医学生创新的评价体系,考核评价制度必须以医学生综合素质为评价标准,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考核。医学生成绩考核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体现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视和鼓励。教学期间应该积极提倡师生间学习、启发、切磋与激励,改变传统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提高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切磋中萌发新思路、新思想。此外,现今世界已形成了“地球村”格式,信息全球化日新月异,想要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是必经之路,通过交流及时了解和获取最新的医学动态及发展方向。

3 结语

创新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动力,注重医学人才创新意识培养对国内医学发展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树立新型教育观念,转变医学教育思想,构建新型医学教学模式能够推动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及氛围。与此同时,树立科学的医学教学理念,创建全新的医学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多元化的教学条件和开放式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出贡献。创新是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灵魂所在,是一个国家强盛的表现,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冯巍巍,黄桂柳,黄赞松.培养创新型医科研究生应重视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医药科学,2016,15(6):50-54.

[2]朱洪波.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3):110-113.

[3]王萍玉,谢书阳.PBL教学法在医学本科生医学统计学实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9(7):932-934.

[4]林佳音,鲁巍.培养高素质创新医学人才的人文环境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1(3):198-198.

[5]陈英.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实用创新型医学人才[J].科技创新导报,2012,28(3):169-170.

[6]施楚军,许杰州.构建医学生临床技能多元化教学体系 探索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3010-3011.

[7]刘勇.加强创新实践教育 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人才[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6):2538-2539.

[8]冉茂成,李春平,程博.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竞赛与竞争机制激发实践教学新活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6):16-17.

[9]黄小梅,朱晓群,陈冰.新模式下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2):984-987.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第3篇

1、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对医学遗传学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型网络教育技术,通过教育中教学过程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来实现教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主要通过一下几个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①培养拓展学生的研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主动性。学生通过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教师作为教育中心、教学活动主题的传统模式,增强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为学生提供更为现实的思考环境。②为教学资源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教学资源与教学成果作为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尤其在先进信息爆炸时代,其巨大的数据体现亟须全新的载体,用以支持其产生、传播、运用,储存等。③拓展了资源共享平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所依托的互联网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是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网络所提供的是一个完全透明的资源平台,超越实践空间的限制,信息共享从封闭走向开放,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各取所需。

2、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具体表现。

网络教育技术的体现主要通过对过程和资源的运用和设计,因此在针对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运用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师的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技能。②提高医学遗传学专业学生的新媒体运用能力。③加强网络教育技术的外部硬件条件,改善教育环境。

二、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目的的实现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1、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案例讨论法是指通过传授临床实践中的真实遗传病例及相关典型实验操作过程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它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主观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案例分析法本身需要学生通过主动了解病例,在了解过程中基于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势必对病例本身产生疑问,疑问的解决方式有课堂讲授及课后查找、阅读、理解、讨论等;②客观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式教学不同于演绎法,更多的是启发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结合理论,这种反向式的学习方法,更利于学生记忆、迁移、运用,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案例与理论之间的联系点,刺激学生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对培养实践性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③增强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案例分析法的学习过程通过两个方面体现互动性,首先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性主要是通过相互争辩、讨论、交流得以体现。互动性还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得以体现。老师通过关键点的引导,刺激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目的。

2、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表现。

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基于其本省的学科特点,需要从几个方面侧重进行案例讨论式教学,这几个部分通过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是是否能够成功教授本们课程的关键。这几个部分分别是:①遗传病传播方式的案例分析,学生需要针对具体的病例自主的绘制系谱图并讨论图表内容,并通过讨论归纳传播规律,在讨论规律之后分析计算再发风险,并学会查询资料了解例如如何提前判断遗传病等相关知识,提高各方面相关知识;②医学遗传学的技术方法传授,对于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直白的讲授方法本身就与实践操作有着天壤之别,但实践操作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环境,因此,通过具体的病例进行讲授,便能够克服晦涩的理论概念,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治疗该病例的技术方法,从而最终与所要讲授的医学遗传学方法“不期而遇”来实现教学目的。③遗传规律的讲授,对于遗传规律的讲授也是坚持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讨论分析,并对问题进行解释,最终理解所授知识。

三、全新教育模式的设想与构造

以上是对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和案例讨论法这两种不同教育工具在医学遗传学教学终的作用以及表现的概括。本文的设想是结合两种工具,设计出医学遗传学教学的一个整体构造。下面拟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阐述:

1、资源分享平台设计及运用。

依托医学遗传学自身新型发展特性,建立静态与动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网络平台设计需要专业软件工程设计,软件设计形式包括教育网站,网站内资源平台。①静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其内容包含专业课理论知识核心展示及思考题、专业图表制作方法索引及练习平台、主要经典案例索引资源库;②动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其内容主要为交流讨论组、网络模拟实验室、实验成果展示分享平台。

2、课堂平台设计及运用。

教师在设计课堂展示的时候,更多将资源分享平台中讨论的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软件展示学科知识,更多拓展资源分享平台内的病例,促进学生第二次讨论。着重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寻求答案并讨论的能力。建立班级学习小组,在网内网外形成团队模式,共享成果,共同进步。以上就是我对新型网络教育技术与案例讨论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结合运用。在充分讨论了两种教育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两者的优势,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学生线上线下的讨论与思考,是目前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全新探索,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长足发展。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位一体化;数字医疗;生物医学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34-02

一、“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当前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工程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面向我国经济建设主战场,应责无旁贷地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1,2]。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研究型的综合性的,大体是我们国立的重点大学”;“应用型的专业性的、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一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和“职业性的技术技能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都带有浓重的学科体系特点。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提高,很难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从而出现了人才市场上供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缺失决定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性。而“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其弥补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能力培养上的不足,符合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构建“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应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出发点,以数字医疗仪器为特色,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理论知识,具有能将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从事医学电子仪器的设计制造、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以及在其他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等工作的高水平、创新复合型人才。因此,推进人才模式研究,合理安排知识内容,突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培养学科归属感、自豪感,让社会更了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储备,这些都将列入我们的学科规划。

在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中注重解决三个科学问题:①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问题,实现我校独具特色的新型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研究;②信息背景和导向问题,实现扎实的信息技术背景、服务数字医疗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③产学研研发平台和研究生培养平台的建设,利用现有多企业协作的省部级科技平台,培养更具活力、创新型研究生人才。

三、“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优化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教育课程结构体系

知识结构是指知识的构成状况,即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的相互比例、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以及它们所形成的整体功能。知识结构通常包括核心知识和拓展知识,它们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核心教育和拓展教育。由于以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所接受的核心教育内容不一致,各高校差别非常大。比如医学院校往往强调医科内容,学生最初接触的知识往往是纯医学内容,在进行后续的拓展教育时,由于工科基础太薄弱,学生感觉非常吃力。而在工科院校,核心教育内容重视工科,按理说进行拓展教育比较轻松,但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干什么的?”“与自动化等专业的区别在哪里?”“重庆邮电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些什么?”这些疑惑让学生的拓展教育受到制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教育课程群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基本知识;(2)工程专业核心课程;(3)生物医学专业核心课程;(4)人文与社会科学;(5)工程专业选修课程。

(二)突出信息特色,探索教育创新如何服务地方经济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需要宽厚的信息背景,要利用运用大量的通信、计算机领域和仪器仪表知识。重庆市“10+2”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信息(数字医疗等)、生物(生物医学工程等)等高技术产业,构建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在生物医疗、信息、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部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因此,本研究将立足信息学科基础,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医学电子仪器为学科特色,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理论知识,具有能将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从事医学电子仪器的设计制造、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以及在其他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等工作的研究生创新人才。

(三)构建、探索运行具有可推广性的校企联合产学研合作研究平台

研究生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解决问题、理论分析、研究开发的综合能力。研究实践平台是研究生创新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教育工作者担负了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过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开拓学生科学视野,提升学生科研素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医学工程型人才的教育工作中,生物医学工程的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应该广开思路,不仅重视研究理论教学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积极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机会,创造环境和氛围。

(四)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目前研究生水平评价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第一是课程考核;第二是;第三是论文答辩。这三大模块基本上确定了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处理课题能力和总结能力。但是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种交叉学科,其评价方法应该体现学科特色,需要更加细致化、过程化和量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评价指标体系的选用。既有学科特点,又有产学研创新,交叉学科,信息特色。比如:课程学习体系,必然要包含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生物医学技术、健康康复要求等多方面、多模块的知识体系,包括课堂学习、文献查阅、情报检索、归纳总结等能力,知识产权申报与总结;产学研平台实习和解决企业需求能力评价;发表科技作品,不但包括科研论文,还应该强调文献综述发表,专利申报,软件著作权发表等事项。(2)指标体系权重设计和评价算法。通过充分调研、征求导师、同行、学生意见和建议设计各参数权重体系。通过评价体系和体系指标权重设计相应的评价算法,通过量化和定性评语方式确定研究生创新能力。(3)评价效果研究。通过评价体系的研究,跟踪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同时进行评价方法效果复核。

(五)探索研究生研究、学习生涯规划

研究生生活时间短,而学习、研究任务重。研究旨在实现一种明确的、有序的研究生研究学习生涯规划,解决如何尽快适应交叉学科学习研究、如何规划研究生涯问题。通过研究生涯路线图的形式研究在不同学习阶段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所需从事的工作、参与的课题、掌握的技能、乃至发表的作品。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基础入学研究生的研究生涯路线图,获得更加规范、更加高效的研究过程管理。探索学习、研究过程的宏观目标与微观管理的有机联系,通过共性问题,提炼出不同类型入学研究生将要践行、实现的研究路线图。在研究中还将全面研究国际、国内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中的优势体系、培养方案,进一步提炼出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新战略和人才培养新模式,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群,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全面实施与整体提升。

四、结束语

实现独具特色的新型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研究,实现扎实的信息技术背景、服务数字医疗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建设产学研研发平台和研究生培养平台,利用现有多企业协作的省部级科技平台,培养更具活力、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必须探索本学科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法和教学改革模式,在可能情况下与我国“卓越计划”进行有效接轨,探索在数字医疗人才培养领域开展应用型、工程型、创新性卓越工程师的可行性[4]。显而易见,只有注重过程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有内在的驱动力,才能保证“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实施。

参考文献:

[1]张阳德,,任力锋.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04,12(3):106-107.

[2]陈武凡,谭小丹,周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教育的系统规划[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9):78-79.

[3]重庆市政府.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重庆日报,2011-01-24(001).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案例讨论法;医学遗传学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高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教育教学从观念、方法、手段以及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医学教学无法解决医学遗传学内容复杂、教学环节繁复、实践性要求强的问题[1]。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其内容主要是从群体、个体、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来阐释疾病与遗传关系。学科的全新视角需要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教学资源的注入,从而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推进其教学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针对医学遗传学的教学需要大胆的创新与改革。针对其结合的方法的探索也是推进医学遗传学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2]。

一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在促进教学目的实现中的作用和具体表现

1、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对医学遗传学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型网络教育技术,通过教育中教学过程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来实现教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主要通过一下几个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①培养拓展学生的研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主动性。学生通过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教师作为教育中心、教学活动主题的传统模式,增强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为学生提供更为现实的思考环境。②为教学资源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教学资源与教学成果作为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尤其在先进信息爆炸时代,其巨大的数据体现亟须全新的载体,用以支持其产生、传播、运用,储存等。③拓展了资源共享平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所依托的互联网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是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网络所提供的是一个完全透明的资源平台,超越实践空间的限制,信息共享从封闭走向开放,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各取所需。

2、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具体表现。网络教育技术的体现主要通过对过程和资源的运用和设计,因此在针对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运用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师的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技能。②提高医学遗传学专业学生的新媒体运用能力。③加强网络教育技术的外部硬件条件,改善教育环境。

二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目的的实现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1、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案例讨论法是指通过传授临床实践中的真实遗传病例及相关典型实验操作过程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它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主观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案例分析法本身需要学生通过主动了解病例,在了解过程中基于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势必对病例本身产生疑问,疑问的解决方式有课堂讲授及课后查找、阅读、理解、讨论等;②客观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式教学不同于演绎法,更多的是启发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结合理论,这种反向式的学习方法,更利于学生记忆、迁移、运用,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案例与理论之间的联系点,刺激学生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对培养实践性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③增强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案例分析法的学习过程通过两个方面体现互动性,首先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性主要是通过相互争辩、讨论、交流得以体现。互动性还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得以体现。老师通过关键点的引导,刺激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目的[4]。

2、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表现。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基于其本省的学科特点,需要从几个方面侧重进行案例讨论式教学,这几个部分通过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是是否能够成功教授本们课程的关键。这几个部分分别是:①遗传病传播方式的案例分析,学生需要针对具体的病例自主的绘制系谱图并讨论图表内容,并通过讨论归纳传播规律,在讨论规律之后分析计算再发风险,并学会查询资料了解例如如何提前判断遗传病等相关知识,提高各方面相关知识;②医学遗传学的技术方法传授,对于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直白的讲授方法本身就与实践操作有着天壤之别,但实践操作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环境,因此,通过具体的病例进行讲授,便能够克服晦涩的理论概念,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治疗该病例的技术方法,从而最终与所要讲授的医学遗传学方法“不期而遇”来实现教学目的。③遗传规律的讲授,对于遗传规律的讲授也是坚持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讨论分析,并对问题进行解释,最终理解所授知识。

三全新教育模式的设想与构造

以上是对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和案例讨论法这两种不同教育工具在医学遗传学教学终的作用以及表现的概括。本文的设想是结合两种工具,设计出医学遗传学教学的一个整体构造。下面拟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阐述:

1、资源分享平台设计及运用。依托医学遗传学自身新型发展特性,建立静态与动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网络平台设计需要专业软件工程设计,软件设计形式包括教育网站,网站内资源平台。①静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其内容包含专业课理论知识核心展示及思考题、专业图表制作方法索引及练习平台、主要经典案例索引资源库;②动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其内容主要为交流讨论组、网络模拟实验室、实验成果展示分享平台。

2、课堂平台设计及运用。教师在设计课堂展示的时候,更多将资源分享平台中讨论的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软件展示学科知识,更多拓展资源分享平台内的病例,促进学生第二次讨论。着重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寻求答案并讨论的能力。建立班级学习小组,在网内网外形成团队模式,共享成果,共同进步。以上就是我对新型网络教育技术与案例讨论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结合运用。在充分讨论了两种教育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两者的优势,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学生线上线下的讨论与思考,是目前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全新探索,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司。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验选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0.

[2]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3]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姚云.传媒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设想[J].教育研究,2005,(2):99-102.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培养识才的慧眼; 培养的平台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008-02

1 注重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技术创新将决定着医院的发展,而创新型人才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主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能提升医院的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患者[2]。

医学创新型人才从本质上讲就是在新医学模式和疾病谱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在医疗卫生工作中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医学既继承了人类几千年来对疾病、健康的认识,又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不断地创新和突破。医学创新是建立在对传统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医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理论方法不断结合,使医学技术本身日趋精密和高效,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新的分支学科不断产生,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综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又发展分化了新的领域,这使医学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创新型思维能力。随着人们对健康、生命质量要求的提高,社会行为方式与疾病的关系被人们所认识,建立在原有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的医疗服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要求医学创新型人才必须整合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根据病人对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要求来提供适当的卫生服务,从伦理、费用、人性的角度考虑医疗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这对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首先注重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2、3]。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创新思维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突破传统观念,敢于对前人的知识提出质疑,善于变向、多向、发散思维,善于继承、发展和创新。创新思维可以使医务人员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培养他们从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以新的思路,用多种方法寻求问题的答案,使之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改变定向思维的能力。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激发和启发医务人员的创新思维,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他们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他们的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体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他们的灵感思维。形象地说,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就像是两个轮子,为了使思考这部车子前进,两个轮子就必须协调转动起来。一方面,非逻辑思考方法运用在有待创新的课题上,提出新思路、新设想,其作用在于摸索、试探,打开常规套路,冲破传统桎梏;而逻辑思考方法对提出的新设想进行整理加工和筛选,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其作用在于检验和论证。运用非逻辑思考方法侧重于使人的思考活动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运用逻辑思考方法侧重于使医务人员的思考活动具有准确性、严密性和条理性[3、4]。

2 加强管理,培养识才的慧眼

搞好医院科学管理,才能使医院各系统功能放大,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才能给医院带来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才能使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得到保障。古人常有“智莫大乎知人”或“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既然人才是医院兴旺的最重要资本和基石,那作为医院管理人员的最基本要素就是具备识才的慧眼。假如医院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不公道正派的话,他很可能看不到人才,甚至如果是看到了人才,但因为私心,却用跟他关系好的,或者有利益的庸才,这势必给医院遴选人才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加强管理,提高医院管理人员识才的慧眼是非常重要的[1、5]。

医院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成长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的人才管理加速人才的成长,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事竟其功。医院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练就慧眼。这需要他们能够学会用辩证的办法,联系、发展的眼光,综合分析、全面、客观、准确地考察和识别医务人员。医院在遴选人才时,需将德与才结合起来,既要看是否靠得住,还要看他们是否有能力;把医务人员的“显绩”与“潜绩”结合起来,既要注重外在的、眼前的、看得见的政绩,更要看到那些功在背后,利在长远看不见的东西;将医务人员的文凭、资历与实际工作水平区分开,不重文凭看水平,不重资历看能力。这就需要医院管理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了解医务人员。 因此,在实践中医院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坚持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眼光看待医务人员,对他们的特征、学识、论文、工作成果等加以综合研究和比较,取其人,余其短,并将他们置于实践中去考察,尤其是困难和关键时刻[2、6]。

医院管理人员要练就识才的慧眼,必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才能为医院发现、举荐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闻鼙鼓而思良将”。每一个医院管理人员都要从医院的全局出发,牢记担负的重大责任,发扬求贤若渴、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热心地发现并准确识别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医院要求医院管理人员擦亮慧眼,这就要求他们既要从宏观规划上和长远利益上,看待人才,又要跳出地域框框并在更广的视野范围内,识别人才。因此,医院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创新识人的观念。首先要有创新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型人才的拥有量,已经成为一个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衡量一个医院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因此,医院管理人员要着力增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其次,要有创新型人才兴则医院兴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创新型人才的创新项目成果,不仅仅带动该学科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全院的发展。医院管理人员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院的第一要务来抓,着力挖掘创新型人才[5、6]。

3 构建人才培养的平台

通过构建人才培养的平台,可以鼓励医务人员积极钻研,形成自觉求知求学的浓厚氛围,使创新型人才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推动医院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要构建竞争平台,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人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显示其才能,才能被发现。因此,医院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人才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特别要采取超常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竞争活动,营造浓厚的竞争氛围,在竞争中使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以实践为标准,以能力论英雄,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保证创新型人才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化状态。医院通过赛马机制实现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并建立淘汰机制。遵循“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由个人申报,部门推荐,医院组织院内外专家进行评审,对申报者的医教研管理工作实绩、工作设想、思维能力、发展潜力、外语水平、经费预算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遴选创新型人才[7]。

其次要构建培养平台,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创新型人才短缺、优秀人才比较匮乏,是建设创新型医院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医院必须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实际和需求出发,建立各具特色的分层次、分类别培养机制,促进各类人才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提出明确的培养标准、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使培训教育有章可循;要大力发展继续医学教育事业,把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根据医院发展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成长理念,着力提高各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要积极探索建立开放式、多渠道的人才培训路子,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拔人才到国外进修或到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培养锻炼,提高他们掌握先进管理知识和接受最新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尽快成长。另外,医院还可给创新型人才“压担子”,通过每年一次的科研课题申报促进其成长[8]。

最后要构建服务平台,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建设创新型医院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医院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医院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医院发展的最高战略,贯穿到医院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院医务人员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系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事业凝聚人才,创新型医院呼唤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为创新型人才服务的平台,营造一个聚集人才、激励人才的良好环境。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坚持为人才服务,进一步做好制定完善政策、营造环境、整合力量的工作,建立相应的服务保障体系,切实为各类人才提供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在内的相关配套和完善的服务,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一心扑在工作上,干出一番事业来。要有爱才之心。既要求贤若渴,又要有容才之量,正确看待人才的缺点和不足,不因创新型人才的某些缺点和个性缺陷而另眼相待,不因风言风语而失去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不以一次失败定乾坤,真正做到人适其事,位尽其人,使创新型人才心无旁骛干事业,专心致志干成事业,全心全意干好事业,为建设创新型医院作出贡献[9、10]。 在当今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时代,医院不怕有缺点的创新型人才,怕的是无缺点的无能之辈。当前已经擂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医院的战鼓,有大批创新型人才轻装上阵、挂帅出征,医院才能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实现可持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 浅谈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1:198

[2] 曾志嵘,周增桓,文民刚,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26(3):4-6

[3] 高静,谭群鸣.论医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7,27(5):826-827

[4] 臧建秋.医院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及举措[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2,15(2):127-129

[5] 刘秋燕; 王全兴; 孙为民,等. 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实验教学改革[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12(2):175-177.

[6] 李正军, 孟祥治. 关于激励人才发挥作用机制的研究[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43-45

[7] 史新叶, 马佳. 对建立学科后备人才库的思考与对策[J]. 人力资源管理, 2011, 1:100-101

[8] 杨丽琴. 浅谈医药经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13(4):116-117

[9] 赵陆陆, 朱晓宏, 林琳. 浅议如何建立高校人才引进机制[J]. 长春医学, 2010, 8(3):46-47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继续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97-01

本世纪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中,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起着无法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卓越功绩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3】?医疗卫生行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其竞争日益加剧,正面临着市场经济和人才流失的双重挑战,医院作为医疗卫生行业的主体,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以及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如何获得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是医院现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医疗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是医院发展面临的现实?创新人才既是医院经济效益的加速器,同时也是医院社会效益的推动力?因此,医院要发展,就必须要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必须重视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的能力,加强对人才的科学化管理,尽早使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形成强大的智力资源整合优势,这是为医院保持活力和动力的必然趋势【4】,为医院发展提供潜力和后劲,进而促进医学事业快速发展?

我身为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一名职工,从2008年工作至今,深刻体会到我院在发展中的滞后,其在省内的好评率和影响力正在逐年下降?医院人才流动性大,有些医务人员者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学习意识不强,享乐思想严重,而有些医务人员由于业务忙负担重,疲于应付手下的工作,自学提高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业余时间很少,更何况外出进修学习了,结果就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临床技能普遍老化,医疗服务综合能力无法进一步得到提升?所以说人才问题成了当前制约我院医疗水平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长此以往,医院发展停滞不前,不发展则落后,医院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将会步履维艰,我认为这也是对我省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

近些年,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极端案例屡屡发生,医院是国家建设最基础的设施,是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地方,医务人员在救死扶伤带给患者健康的同时,也应该受到患者及社会的尊重,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社会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意见越来越大,屡屡发生的医疗失职及医疗腐败事件已成为新闻媒体经常报道的社会顽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医务人员临床技能的缺失以及在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欠缺?

综上所述,未来医院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未来医院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因此,拥有了创新人才,医院才能得以实现创新,医院才能长足发展,故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继续医学教育,是在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的以学习四新―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和高层次的自我教育,是对前两者的补充和增新【6】?尽管各国在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程度和管理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但继续医学教育各种项目活动的重要性却毋庸置疑,医务人员应当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继续医学教育在使医务人员知识更新的同时也使其更能胜任医疗服务工作,提高其医疗水平,并使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更新和丰富医务人员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公众对其能力的信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

医院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是单纯引进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行的,引进的人才可以说是“果实”,而院内自身培养的人才,是“种子和幼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5】?所以,应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机制,鼓励创新型人才不断学习和积累,充分培养其潜力,挖掘其发展后劲,发挥他们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主人翁作用?医院应营造出敢为人先的良好氛围,促使医院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实现医院人才的战略储备和技术发展的长远目标?

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种培训手段,是对在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面追加的教育,旨在补缺?增新?拓宽和提高其知识面和临床技能,是医学教育体系中不断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对医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静.论医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年10月 第27卷第5期

[2] 臧建秋 医院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及举措[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2年6月第15卷第2期

[3] 臧建秋 医院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及举措[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2年6月第15卷第2期

[4] 陈春晖 现代医院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机制探讨[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8月 第11卷 第4期

[5] 赵桂芬 浅谈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医院的建设[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1年2月第1期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第8篇

1. 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存一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

1)教育理念创新

创新的教育理念,其突出特点表现在:一是强化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及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二是增加现代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的教育以及解决工程活动中非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三是强调工程整合教育。

2)教育模式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长期以来,虽然高等工程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基础扎实、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满的现状。这和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整体素质为主,课程设置采用多元化、多学科交叉方式。教学评价采用以过程为基础的综合评价。国外工程教育的创新实践中,有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发现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施教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采用综合型的教学模式。

3)教育机制创新

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企业、大学、科研单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机制。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上要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努力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以便培养出能将新知识、新技术运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4)保障制度创新

高校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要一个制度来完善和保证工程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制度创新可以通过高等工程教育的微观与宏观环境创新来获得支持。

2. 实现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依托医学院校特有医学背景的优势,结合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急需大量创新型应用人才的特点, 我校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多次微调, 经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四大类必修课程加应用型选修课程组成。

在公共基础课方面,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数据库语言部分去掉,直接开设专业基础课C++程序语言,以适应时代要求; 理论课整体学时压缩,加大实践创新学时。考虑我校是医学院校,医学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将生理、病理等医学基础课程设置成选修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方面, 为了突出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 将信号与系统课程的考核方式由考查调整为考试, 增加了微机原理,将电工学由80学时增加为90学时,把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的课时调整为60学时。这些课程改革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知识方面得到提高。同时将医学影像学由48学时增加为64 学时;医用电子工艺实训增加了应用知识,这些课程改革可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医学电子技术、医学影像、, 掌握医用传感器、医学仪器与设备以及虚拟仪器的原理知识, 提高设计、调试、维修等专业基本技能, 为成为从事医疗仪器设计与开发、管理等创新型复合应用人才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创新型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条件, 为了改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普遍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工程的人员结构搭配不合理现象, 我校采取多种措施, 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先后从深圳大学引进2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科班硕士研究生,从四川大学引进一名生物医学工程科班的博士生, 从三级甲等医院影像设备科聘请具有较强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老师, 另外,邀请相关医疗设备生产企业的工程师来校对在校老师进行实践培训,然后通过到名校进修、参加培训、读博、出国留学等多种方式,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目前, 本专业已有高级职称6人,讲师4人,工程师1人, 其中硕士9人, 博士3 人, 形成了稳定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同时,学校计划在2018年申格为医科大学,其要求之一就是扩大理工类专业的招生数,因此,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需求。

3)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室建设上, 我校依托专业发展的需要,应进行了如下改革:

一是加大资金、人力投入。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如:核磁共振、彩超、多普勒等实验设备。同时, 成立医疗器械实验室, 含电子技术实验室、医用传感器实验室、医学影像设备实验室和医学信息实验室, 拥有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生理虚拟采集与分析仪器、心电图机、医学电子实验箱、显微镜、医学信号医学图像分析处理软件、计算机等设备。

二是改革实验内容。对验证性实验进行删减, 增开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型实验。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设计技能-创新技能四个层次建立创新科研实验训练体系。

三是采用开放式实验和分组分批集中实验等多元化实验新模式。实验中心配备专职实验人员, 实行全天开放制度, 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由学生自选, 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实验和科技制作等活动, 实验室提供技术资料、实验设备、实验材料, 并有实验人员指导或协助,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对于某些课程, 由于仪器台套数不足, 实行分组分批集中实验方式, 如医用电子与设备学课程实验开设有心电放大器设计性实验, 要求2-3人一组, 每组都要完成电路设计、元器件选择、电路制作与调试、设计与调试报告、答辩与演示等环节的任务, 由任课老师和实验员指导答疑。每组设计的具体电路可以不同, 以突出创新性。

4)开展课外综合创新实践活动

课外综合创新实践活动可以巩固、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培养和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自我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目前有医疗器械模拟销售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大赛等,积极鼓励本专业学生参加,配备指导老师并提供设施。另外在大二学习电子技术课程后,进行普通电子装置小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目前,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省三等奖1项,省电子设计制作大赛中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随着课外综合创新实践活动在学生中系统有序地开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4)构建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优势,在保障体系、激励政策、体制机制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保障体系方面,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办学条件、健全管理体制、提供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支持。

5)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在创新型工程应用技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中,评价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从过程和结果方面进行教育技术工程建设的绩效研究,有利于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可操作的教育技术工程绩效评价方法,对教育技术工程建设起到决策、管理、监督、评价的作用,以减少学校投资的浪费,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教育信息化持续、有效地发展。

结束语

在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教学改革、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改革与创新, 能很大程度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水平、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等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源,王翔,胡闵华. 浅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J];教育与职业, 2007(5)

[2] 李天钢,马春排,李自毅.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7)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第9篇

“创新理论”一词源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对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解说。自20世纪初该理论提出以来,创新理论所表述的内容丰富而具体,涵盖技术、知识以及制度等诸多方面。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来看,创新人才培养无一不是作为推动国家高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我国的高等教育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的学生不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而要造就一批具有杰出思想、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实用性人才,就必然要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的钟秉林校长曾经把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创新型人才强调的是首创精神和超越能力。面对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险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敢于对已有知识、结论提出质疑、挑战,进行批判性思维;善于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创造性成果。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赣西地区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路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和江西省高职示范性专业,根据职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专业适应性和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从2010年起,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修订与完善。按照“厚基础、知识面宽、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减少课时”的思路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探讨。具体的做法是: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举措。强调以工作岗位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我院创立的“递进式144”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其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顶岗实践,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递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岗位为中心,按“岗位素质”“岗位专业”“岗位技能”“岗位拓展”四个模块开展教学,按照“岗位认知仿岗实训岗位实践定岗实习”递次推进能力提升的四条培养途径,培养既适应专业岗位,又有广阔领域发展前途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独到之处就在于为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为参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敬业精神强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创新课程标准为基准。

淡化专业,推行能力和素质教育。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往执行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多地倾向于专业化标准,与培养技术技能型的医学检验创新型人才目的相距深远。为此,在做出市场调研、行业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和设置进行整合,以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培养作为两条主线,维持教学总量基本不变,仅在所开课程门类进行调整。突出实践教学和人文教育环节,根据专业特点增加部分选修课程,将基础性、验证性的实践教学内容缩减整合,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时的比例。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编排上,突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结合,使能够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融入社科类课程。调整后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体现了地方性与应用型、综合性与复合型、适应性与多类型的特点,既能满足为赣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现地方特色的需求,又在整体上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

2.以创新实践教学为重点。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手段在于实施有效实践教学。为此,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开设比例就显得意义非凡。具体的做法是将我院现有的基础、药学、医学检验各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营造大学生创新试验区,纳入行业标准,引导学生早期接触工作任务;率先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实行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和医院实践“教、学、做一体化”。下一步,将依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的契机,集中学校与校企合作方的优势资源,打造融医疗、卫生、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让教师、学生从课堂走出去,深入基层、接触社会实践,将教学、科研、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中,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3.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去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创新型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问题探究式、案例分析式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极为有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利于创造性和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理论教学就尝试过“PBL———问题式”学习法,采取“一堂课一个问题”的教育模式,课前教师向学生发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写出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技术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内容。PBL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在遇到不可预知的问题时,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寻求解决方案。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4.以创新师资队伍为核心。

实施创新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推进我院医学检验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制定了各项政策和制度来确保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是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从本地区引进专家学者、行业能手从事专业教学。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医院或行业进行实践锻炼,使他们能及时地把握行业的新动向,将实践过程中掌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融入教学之中。二是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增加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来我校从事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工作,使本教学团队中不断注入新思维、新方法。三是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相关奖励政策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职称晋升、学历提升等方面优先考虑,特别是要提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参与到相关行业进行实践锻炼。四是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高职能教学团队。

5.以营造创新型大学文化为灵魂。

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依靠创新型大学文化的孕育。我校在建校10周年之际,提出“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挑战一流、走向世界”立为校训,并把我校几代人的聪明智慧和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汇聚成册,作为我院师生学习提高可供借鉴的一笔宝贵财富。2010年,我校借申报江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着力打造浓郁的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改、扩建校园文化广场,对几条院内主干道进行命名,增加院内文化景观设计。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月,定期举办周末大讲台及技能竞赛等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还由学校出资新建3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给学生参与科研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还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及校报为媒介,营造支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舆论环境。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途径;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81-03

1 前 言

创新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创新不仅是人类的一种知识能力,而且是一种实践能力。创新的主体是人类,创新不是对过去事物的重复,而是对过去事物的改变,创造新的事物。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创新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是人类对世界的改造行为,世界中充斥着矛盾,人类需要通过创造新的物质形态来改造这些矛盾。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及知识和科技的创新来为国家提供不竭的动力。国家的兴衰与发展与创新息息相关,如何屹立世界之巅的关键就是创新。各国的竞争伴随着社会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愈演愈烈,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开端,培养医学人才是每个国家的当务之急[1]。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医学人才。

综上所述,创新医学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并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从事相关专业性劳动,为人类和社会带来价值和财富的人。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医学人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近年来,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渐彰显出来。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医学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初步对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的模型进行了探索,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20世纪初,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提出大学应当培养社会医学人才,他认为社会医学人才具有两个特点:①具有知识;②具有探索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由此可见英美等国家对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视,英美大学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学习。世界一流学府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是启发式的,利用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创新型医学人才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如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依靠的不仅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而是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在培养创新医学人才的途径上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日趋成熟的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创造性地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发展模式。

2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

根据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多方面的研究,以及对他们的特征和特质的考察,笔者总结了以下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

(1)靠经验累积。从前辈累积的经验中学习是很多人的学习方法。学习到知识、技术等之后,再把这些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不断地积累,相当于变成自己的经验了。靠自己的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来使得自己成长,这是很多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之路。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创新型医学人才不可缺少的成才方法。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但这不是靠一代人的努力,而是靠每一代人的努力才做到的。前一代传承给后一代经验和教训,新一代人踩在前一代人的脚印上,接着往前前进,这是一个客观的规律。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也是如此。

(2)靠外界历练。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都经历了很多历练。外界的历练对他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外界的历练也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一件小事,也可以是一件大事。可以是对身体的历练,也可能是对心理的历练。外界是多姿多彩的,不仅仅是学术界。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都是在这个大熔炉之中,只有经过这些历练,并努力学习,让自己更加强大起来,才能逐步成长为一个创新型的医学人才,进行创新,对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不管是什么人,生长在这个社会,就要不断地接受这个社会的磨炼,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创新型医学人才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人。

(3)靠模仿学习。模仿和学习已经成才的创新型医学人才,这也是很多创新型医学人才在没有成才之前,做过的事情。也可以算是他们的成长规律之一。已经成才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他们的学习方法、实践经验对还未成才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毕竟,成才之路很漫长,会有很多障碍和困难,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这里就要学会选择性地吸收前辈成功者的经验,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这可以节省许多精力和时间。可以把这些精力和时间花费在更有价值的地方。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走的这条道路,他们对前辈充满敬意。

(4)靠教育和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同样必不可少的是正规的教育和培养。而且通过教育来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也是一种高效率的方式。针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特征的分析,来进行分阶段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性知识和理论,并进行实践性的活动或课程。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避免学生走很多弯路,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当今的中国,在教育培养这种方式上,需要走的路还很远,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5)靠自身修炼。除了外界的磨炼,创新型医学人才自身的修炼也很重要,而且也很关键。如果自己不努力,那么给你再好的环境和机会,都没有用。所以说,自身修炼也是创新型医学人才成长道路上不可少的。对照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标准和要求,积极努力地去修炼自己,主动地去找出差距在哪里,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这样才能够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创新型医学人才不一定就是具有高学历的,很多人都是靠自己后天的学习,靠自己后天的苦干,才被称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自身的修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每天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炼自己,才能保持先进性,才能进行创新。

3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途径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思路是,培养具有综合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基础与技能的综合医学人才,他们能够通过拓宽自身的学习面来学习相关专业的交叉学科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结合创新型思维开展创新活动,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基础:专业性知识。上文已经指出专业性知识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性。这里具体阐述一下原因。专业性知识的内涵很丰富,不仅仅是指相关专业的知识,还指一些基础学科,例如高数、物理、化学等。专业性知识对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作用就相当于一栋大楼的地基,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使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发展更加顺畅更加牢固。

(2)拓宽学习面。创新需要融合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拓宽知识面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必要手段,在学习专业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与这些专业性知识相交叉的内容和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学习面可以为创新行为提供更为扎实的基础,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3)融合创新型思维和意识。创新思维和意识是创新行为中最为重要的特征,需要后天的培养。对待事物不可仅停留在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创新思维去看待和考虑问题。对待任何事情和问题,都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带着创新意识去生活和学习。

4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构建创新型医学人才成长与培养模式,必须首先分析基本构成要素,从而探索创新医学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与途径。见下表。

运用层次分析法,把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分为许多元素,并将这些元素组成为有序的层次结构。通过比较和一定的运算,得出各个元素的权重,以及最终培养模式的确定。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无法直观表达出来,可以通过上述各元素来表达。即C=(C1,C2,…,Cn)。同时,每个元素Ci由相应的指标来运算,根据分析,可以得到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

创新型医学人才成长的规律与途径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性、多指标的复合过程,在这个复合体系中,各层次、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各不相同,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对单层指标进行权重计算,以此确定所有指标因素相对于总指标的相对权重。通过分析可知,创新意识在创新型医学人才成长的过程中相较于其他要素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其次是知识结构、科研成果以及实践能力;而在创新意识中,创新实践指标所占权重最高,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所占权重相当。由上文可知,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一个综合性医学人才。对于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元素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作用的分析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专家模拟和运算。分析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元素重要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文从创新型医学人才的特征和特质出发,多方面研究了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并结合实践归纳总结了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途径,以期能够对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

[1]魏发辰,颜吾佴.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及自我修炼[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9(5):106-109.

[2]涂铭旌,唐英,张进.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法及路径(一)[J].西华大学学报,2012,31(4):1-5.

[3]唐琳.高校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J].消费导刊,2010(8):188-189.

上一篇:妇科健康教育范文 下一篇:红色旅游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