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时间:2024-02-21 11:46:48

新型工业化发展

新型工业化发展篇1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以城市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是实现更高层级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为主的思想指导,以工业化的发展为助推动力,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实现经济的集约化、环境的友好化、文化的多样化、制度的一体化。同时在城镇的空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将物质、精神、政治以及生态文明等相融合,将城镇化的发展由单纯数量增长转型向质量和内涵的提升,打造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形态。新型工业化是利用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提升工业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降低资源耗损和环境污染,使得各种资源都能够得到最优的合理配置,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关系阐释

1.1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动力

1978-2013年,我国城镇化每年以0.8-1.2%的增加速率,拉动1.5-3%的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历史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这一社会结构历史性转变的背后却存在城镇化水平虚高的问题,“空心化”^严重,有“城”无“产”。从国外的城镇化发展来看,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工业化的支持,可以说城镇化本身就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事实证明工业化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所以新型工业化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伴随着第二产业工业生产总量的快速提高,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领域转移,进而使得原来居住在农村的人口转移到工业相对集中的城镇中,从而助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传统工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例如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也引领工业生产向绿色、节能、高效的方向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拉长的工业产业链带来的虹吸效应,进一步推动财富的积累和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2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使得人力、物力、技术等都实现了空间上的聚集。在这些资源的聚集过程中,提升了人才和科技整体水平,也体现出了经济的规模效应,促进了人才集聚和技术创新,实现了对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实现了集约化、节约化,进而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也是空间资源的再配置,在市场经济指导下进行集约和最优方式发展。人力、技术等各方面资源的集中,也吸引大量资金注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周边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愈加完善,为工业产品市场的推广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新型工业的发展中,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智力支持,这就要求参与到工业产业中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也包括文化层面的建设,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后需要有更高级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比如对教育方面的需求。新型城镇化促进了科教文卫全方面的进步,进而提升城镇人们的整体素质,也为新型工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而优秀的人才培养必然会助推工业化快速的发展。

2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现状分析

2.1工业化远远领先于城镇化发展

从我国当前的发展来看,工业化远远领先于城镇化。从理论层面上讲,对比工业化和城镇化方面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尚存在一定差异,在研究城镇化问题中,往往采用人口城市化率作为主要指标来进行衡量,但是在探讨工业化发展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指标进行衡量。这种衡量方式能够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工业化发展中的偏差影响有效地反映出来,更有利于体现出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同时还能够实现与国际工业化对比的目的,进而发现我国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采用以上指标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进行比较时,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往往要大于人口城市化率,从而说明我国整体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

2.2新型工业缺乏特色性,城镇化发展缓慢

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可知,城镇化速度总体要经历起步、加快、放缓三个阶段,城镇化进程处于加快阶段,除了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外,重点转向发展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或两者兼具的产业,但是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资源利用缺乏合理性,劳动力需求量有限,严重制约城镇化发展,发展速度日趋减缓。同时由于制造业的发展仍不完善,生产规模比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还需要依靠进口,同质化和趋同发展严重,缺乏区域特色的支持产业,对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强,也导致城镇化发展放缓,缺乏后劲。

3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要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使二者互为动力,共同发展。如何保障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有效地互动发展,需要依靠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来进行指导和管理,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促进要素的合理分配和流动,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共同发展。

3.1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构建优化的资源配置机制

新型工业化发展篇2

一、税费优惠政策

1、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本县区域内注册并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的工业企业,均可依据《市国家税务局关于促进全市工业发展的30条意见》(合国税函〔〕34号)之条款,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2、免收、取消和停止征收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凡在我县投资并注册的工业企业,在约定建设期内,按照市政府《关于免收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合政办〔〕8号)和县政府办《关于印发县工业投资项目免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政办〔〕43号)文件规定,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4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取消和停止征收省财政厅、物价局等部门联合公布的12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鼓励投资工业项目

3、凡在县域内投资建设的工业项目,在项目建设期内,按申报期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给予一次性补助。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的范围为生产厂房、设备和辅助设施。对列入《市工业“双千工程”项目库》的项目优先予以支持。

对投资总额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补助期最长不超过1年;3000万元-1亿元(含3000万元)的项目,补助期最长不超过1年零6个月;1亿元(含1亿元)以上的项目,补助期最长不超过2年。

对投资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牵动性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可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不再重复享受上述扶持政策。

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由市县财政按1:1共同承担。

4、列入《市工业“双千工程”项目库》的项目,均可申请项目前期费用补助,每个项目前期费用补助最多不超过200万元。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给予全额补助;投资额在3000万元-1亿元(含3000万元)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70%给予补助;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50%给予补助。

项目前期费用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评价报告费用。

5、凡在县域内投资新建工业项目,当年开工建设并竣工投产,总投资3000-5000万元(含3000万元)的,奖励企业负责人5000元;5000万元-1亿元(含5000万元)的,奖励企业负责人8000元;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奖励企业负责人10000元。投资额超2亿元或总量特别巨大的,可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办法,以协定当年完成项目建设进度比例给予企业负责人奖励。

三、鼓励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

6、鼓励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对列入《市工业“双千工程”项目库》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除按本政策第3条规定给予固定资产投资额5%补助外,项目投产达标后另给予企业管理团队20万元一次性奖励。

7、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产品推广应用。对列入《市工业“双千工程”项目库》的节能产品推广应用项目和节能技改项目,除按本政策第3条规定给予固定资产投资额5%补助外,另对项目节能量给予奖励。年节能量达到1000吨标煤或节电300万千瓦时奖励10万元,同一项目每增加节能量1000吨标煤或节电300万千瓦时增加奖励10万元,单个项目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对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的重大节能改造项目,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办法给予政策支持。

8、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对列入《市工业“双千工程”项目库》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除按本政策第3条规定给予固定资产投资额5%补助外,项目竣工投产后另给予企业管理团队20万元一次性奖励。

9、鼓励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凡通过市级以上清洁生产认定的企业,给予管理团队10万元一次性奖励。

10、鼓励推广应用节能、轻质、高强、利废、环保新型墙材。凡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符合《新型墙体材料目录》(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财综〔〕77号)的企业或利用新型墙材兴建工程,按规定预缴新型墙材专项基金的建设单位,经有关机构认定后,按照《关于继续做好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奖补和返退工作的通知》(政办〔〕4号)之规定,县财政从征收的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中给予奖补或办理预缴基金返退。

四、鼓励工业企业加快发展

11、鼓励企业多产多销。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含垄断性行业企业)当年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超出上年的部分,扣除基准增幅部分后的增量给予奖励。以企业当年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两项指标各按50%加权作为计算奖励的依据,并将企业划分为若干类,各类企业基准增幅和增量奖励比例每年核定一次。

对当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个企业奖励10万元。并对其全年考核指标超过上年(不足500万元的按500万元计算)的增量,不分企业类别,统一再按0.6%比例给予奖励。

对当年执行“一企一议”、“一事一议”政策的企业,其全年超过基准增幅部分的增量,统一按0.6%比例给予奖励。

对同一投资主体在全市投资设有多家企业的,合并为一个考核单位计算奖励。每个考核单位全年奖励额最多不超过5000万元。

奖励资金由市县财政按1:1共同承担。

12、鼓励工业企业从县外引进或在本地培育新办配套企业。配套企业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每年新增的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70%奖励给主导企业,30%奖励给配套企业。

13、新办或从外地(市辖区外)整体搬迁至县内的中小工业企业,竣工投产后,在3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时,按其当年实际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的1%一次性奖励给企业法定代表人,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20万元。

14、鼓励优先购买本地产品,支持本地企业生产和销售。全县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控股企业进行办公用品及设备采购等,优先购买使用本地产品;政府性投资的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使用本地企业生产的材料、设备。集中采购机构在组织政府采购活动时,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可以采取有利于本县企业发展的灵活采购方式,优先采购本地产品。

15、鼓励企业争先进位。对年度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纳税100万元以上(剔除退税)的工业企业,以年度工业销售收入、入库税金、利润额、利税率及上述四项指标的增幅等8个指标综合评分,位居前二十名的由县政府授予“工业二十强企业”称号,并奖励1-5名各1万元,6-10名各0.8万元,11-15名各0.6万元,16-20名各0.4万元。奖励资金由县、乡镇(区)财政按受益比例承担。

设立工业上台阶奖,对当年新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当年销售收入首超亿元的,县财政分别奖励0.1万元、0.5万元;企业年销售收入达亿元后,每新增1亿元,加奖0.5万元。上述资金不重复计算,以最高值为准。

16、按照税收贡献大小奖励纳税大户。对当年净入库税金县地方所得300-500万元,且较上年有所增长的工业企业,县政府授予“先进企业”称号,并按当年净入库税金县地方所得增量部分的3%奖励企业负责人。对当年净入库税金县地方所得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就业人数达800人以上,且较上年有所增长的工业企业,县政府授予“突出贡献企业”称号,并按当年净入库税金县地方所得增量部分的3%奖励企业负责人。

政策性专营企业,当年净入库税金县地方所得300-500万元,且较上年有所增长的,授予“先进企业”称号,奖励企业负责人2000元;500万元以上的,且较上年有所增长的,奖励企业负责人4000元,之后,每增加200万元,加奖1000元。

五、鼓励自主创新

17、对符合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和鼓励产业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市政府《关于印发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合政〔〕29号)相关政策。

18、列为部级新产品的,奖励管理团队2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列为省级新产品的,奖励管理团队1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

19、支持工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对列入《市工业“双千工程”项目库》,并经国家、省、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项目,其新增研发试验设施、仪器设备等给予投资额10%的补助。

20、支持“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工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列入《市工业“双千工程”项目库》的“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给予设备投资额10%的补助。

21、鼓励企业申报部级科技创新项目资金支持。对申报、获得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支撑计划、重大专项、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财政部成果转化资金计划项目和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省科技厅火炬计划项目资金支持100万元以上,并在本地产业化的企业,县财政配套奖励10万元。

22、支持企业创立名牌和技术标准。对产品获得国家、省、市名牌或驰名、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1万元、0.5万元奖励,复审通过的企业减半奖励;获得国家、省、市质量奖分别给予10万元、1万元、0.5万元奖励;个人获得国家、省、市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分别给予5万元、1万元、0.5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省、市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奖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1万元、0.5万元奖励。当年主持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注、省级地方标准并获得认可和实施的企业,每项分别奖励标准主要起草单位3万元、2万元、1万元。新通过ISO9001等行业先进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每个单项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0.3万元,新获得上述“三合一”标准认证的企业,再加奖1万元。对确认为“4A级、3A级、2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分别给予企业一次性2万元、1万元、0.5万元的奖励;对通过计量体系确认和计量保证能力评价(C标志)的企业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的奖励。设立县长质量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不超过两家企业,每家企业奖励20万元。

企业创立名牌和技术标准奖励由县财政全额承担。

六、鼓励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23、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县内产业园区可享受市财政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贴息实行市总额控制。

24、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补助。开发区、产业园区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产权单位可按当年实际建成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资金的30%申请市财政补助。

七、鼓励企业上市

25、支持企业上市。对有上市意愿、净资产3000万元以上、利润水平较高、成长性较好的企业,经专家审查上市工作指导委员会研究同意后,可依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长发〔〕46号)和县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的通知》(长政〔〕33号)规定之条款,享受优惠政策。上市企业不重复享受省、市、县优惠政策,对同一事项不重复奖励。如企业上市不成功,县政府收回全部政策性奖励资金。

八、支持企业融资

26、鼓励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放。严格执行县政府办《关于印发县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发展考核奖励办法的通知》(政办〔〕61号)规定,县内外金融机构对县政府年度重大产业项目及城镇、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新增信贷投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按新增贷款的0.5‰给予奖励。同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优先安排政府性资源,包括财政资金开户与存储,项目推荐等。

27、放宽土地使用权证办理规定。企业取得用地批复并全额缴纳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费后,即可申请用地登记,办理土地使用权证,以便于企业及时进行他项权利登记,为企业融资提供方便。

28、对在县域内注册、纳税的信用担保机构和工业小企业(即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资产4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300人以下的企业),给予融资支持。

鼓励担保机构积极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对担保机构为推介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月均担保责任余额超过其实收资本5倍以上的,给予奖励。其中,月均担保责任余额达到实收资本5-8倍(含8倍)的,按月均担保责任余额的0.3%给予奖励;月均担保责任余额超过实收资本8倍以上的,按月均担保责任余额的0.5%给予奖励。

对担保机构为推介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出现代偿损失的,按下列规定给予补偿:

损账比例S=(损账金额÷核算年度新增担保贷款金额)×100%。该比例超过10%时,按10%计算。

贷款比例D=(核算年度新增担保贷款金额÷资本金总额)

补偿比例=(财政补偿金额÷损账金额)×100%。

对单家担保机构的最高补偿金额不超过200万。

对政府推介企业实行贷款贴息政策。凡企业当年上缴各项税收比上年同期增长10%(含10%)以上的,其新发生贷款部分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50%财政贴息。最高贴息单笔不超过30万元,对已经获得上级财政部门贷款贴息的企业,不予重复贴息。贴息资金实行总量控制。

对企业贷款担保费用给予优惠。政府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及享受本政策的商业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担保费率不高于2%的,可享受1:1担保贴费补贴,补贴资金直接由县财政拨付到担保机构。

九、其他

29、上述条款中所指的企业均为在本县区域内注册并依法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的工业企业,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

30、本政策自年1月1日起执行。具体实施细则另行制定。政策交叉的,不重复奖补。凡与此文件不一致的其它相关文件以此文件为准。若因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调整,本政策条款与之相抵触的,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准。

新型工业化发展篇3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三区整合、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目前我国正逐渐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的发展阶段过渡,衡水工业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衡水工业新区由衡水经济开发区北区、桃城区北方工业基地、武邑循环经济园区三个片区构成。

衡水经济开发区北区是2003年,按照“以工强市”的发展思路,在原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整合和规划建设形成的。桃城区北方工业基地是桃城区从自身发展出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地方经济,在市区外环路以北,原106国道两侧规划建设形成的。武邑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按照污染企业“退市近郊”的指导思想,在桃城区和武邑县交界处选址建设形成的。

本文从新型工业化对现代工业园区的发展布局的要求出发,探索衡水工业新区的三区整合、资源共享、功能复合、生态创新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二、衡水工业新区发展背景研究

1.区域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京津冀地区与河北省内的产业转移,将给衡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衡水工业新区作为衡水市的重要产业承接地,需要在功能定位、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重新审视和研判。

2.区域交通条件的重大转变

随着太青客运专线、京九客运专线、大广高速公路、邢衡、衡德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工业新区的对外交通条件日趋便利,区域交通优势更为突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地区发展活力的增强,将会大大地促进工业新区的产业发展。

3.上位规划对本区域的功能转型与定位提升的要求

《衡水市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9—2030)》提出 “主城扩容,整合三区,打造中心城市”,形成“一湖两城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衡水工业新区作为其中重要的组团之一,由衡水经济开发区北区、桃城区北方工业基地和武邑循环经济园区组成(本文简称“三区”),重点发展化工、装备制造、金属制品、橡胶、纺织、食品、新能源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 本次总体规划应在整合三区及产业发展上予以深入研究和落实

4.衡水市委、市政府对“三区”整合的要求和对工业新区建设的强力推进

近年来,“三区”发展迅速,规模逐渐壮大。但由于“三区”分别归属衡水市经济开发区、衡水市桃城区和武邑县,管理上的各自为政导致产业上同位竞争的局面,迫切需要在产业定位、用地布局等方面进行整合,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提升整体竞争力;依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加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经济集约发展。到“十二五”末,要将工业新区建设成为控制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功能完备、布局合理、体制顺畅、富有效率的现代化工业新区,发挥对全市经济的引领作用,积极争取“融入冀中南、对接大京津”。

三、衡水工业新区发展的SWOT分析

1.S—发展优势

(1)对外交通优势

区域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京九铁路、石德铁路、大广高速、衡德高速、106国道以及规划中的太青高速铁路贯穿工业新区,对外交通联系较为便捷,与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区域中心城市的交通距离日渐缩短,为全面对接京津、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和省会经济圈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土地空间优势

区内地势平坦,现状除工业企业外,大都为村庄用地,且空间有效拓展范围内基本为一般农田,基本农田较少,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充足,建设空间大、成本不高。

(3)生态环境优势

滏阳河自南向北穿越本区,滏阳新河与滏东排河从区域东部流过,现状植被覆盖较好,整体生态环境良好。

(4)产业基础雄厚

三区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主要以食品加工、工程橡胶、精细化工为主。近年来,工业新区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加快,2010年,全区实现工业生产总值约3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0%;财政收入约1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20%。

2.W—发展劣势

(1) 与主城区的交通联系不畅

工业新区与中心城区联系通道主要为肃临路(上跨大广)、衡井路(上跨大广)、振华新路(上跨高速)、040省道(下穿高速)、工业大街(上跨高速)。除振华新路道路宽度超过40米,上跨宽度超过30米外,其他道路均较窄,极易造成交通瓶颈。

(2)用地空间跨界过多,管理混杂

工业新区用地范围跨经济开发区、桃城区、武邑县、深州市行政管辖范围,长期的各自为政使得各区之间的道路建设、基础建设无法有效统筹,无法避免资源浪费,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给三区整合带来不便。

(3)环境承载力差、基础设施共享度低

三区各自建设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共享度低,造成资源浪费。且各区对水资源利用不集约,存在水质型缺水现象,对工业新区未来发展的资源承载力构成威胁。

(4) 现状滏阳河水质污染严重

企业生产产生的污水未达排放标准,无节制的向滏阳河排放,使得滏阳河下游的水质日益变差,黑而臭的水体对周边土壤、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对工业新区的发展极为不利。

3.O—发展机遇

(1)承接区域产业梯度转移

河北是京津产业转移承接基地,衡水是京津冀合作战略中重要的承接城市之一,有潜力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加工配套基地。冀中南产业经济区实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区内转移,重化工产业主要向沧州转移,建材产业向邯郸、邢台陆续转移,纺织、食品等产业向邢台、衡水转移。工业新区应抓住这个机遇,积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增强自身竞争力。

(2) 衡水市“水市湖城”空间战略对本区域的定位提升

衡水市“水市湖城”空间发展战略确定工业新区为其重要的发展组团,初步对工业新区的功能定位、产业用地布局进行了规定,未来重点打造新能源产业园区、食品工业园区、化工园区、装备制造园区、金属制品园区、橡塑工业园区。这对工业新区未来的产业和功能定位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3) 衡水湖开发带来全城生态建设的新动力

衡水湖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对提升衡水中心城地区的环境品质、引领区域改善生态环境有较大的促动作用,为工业新区改善自身生态环境提供动力支撑。

(4)市政府自上而下“三区整合”的发展契机

衡水市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强力推进“三区整合”,以期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与服务平台,为工业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保障,确保工业新区能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

4.T—发展挑战

(1) 如何加强工业新区与主城区的交通联系,实现交通服务一体化

新型工业化发展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资源消耗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不断加剧,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至关重要。

一、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的丰富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展,而是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第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体;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要求。

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它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思想方法。即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全面地协调各种利益群体和各方面利益关系,使之能达到相对平衡。

(二)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一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不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二是强调科技含量和集约发展,而不是不计代价的粗放型发展;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先发展后治理;四是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优势,不过度追求产业链高端和自动化。由此可见,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具体到工业领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的内容。

二、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联系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资源消耗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不断加剧,我们必须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促进集约化的经营,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科学发展观是在是中国30年发展提供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和世界潮流的要求,为适应体制环境的变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涵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其核心就在于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实践,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键在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其着眼点在于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但是,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昭示我们: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温家宝总理曾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物质的快速增长,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

而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不协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约束条件下,如果仍然是以现在的发展方式去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自身难以支撑,而且也会受到世界市场的更大制约。出路就在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科技的进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键在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措施

(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当前,尽管中国不少工业品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绝大多数产品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整体科技水平还较低。中国技术创新主体不到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技术产权市场功能缺陷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不完善,致使中国技术创新能力还相当低下。为此,首先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实现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一些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实现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并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二是以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振兴制造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和高级人才的力度,同时还要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的竞争优势,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要尽快促进工业结构由重化工向高加工度的演变和升级

目前,理论界都认为我们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重化工,再往下发展就是向高加工度转化,也就是提高工业水平。因此,要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装备制造业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可以有效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可以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重化工的优化升级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和设备。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相协调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要积极全面地发展服务业。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世界经济发展表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和支持服务业的发展,并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发展工业是发展服务业的重要基础,工业的发展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带动服务业的发展。这是因为大量的工业产品带动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商品物资流通业、交通运输通讯业、信息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增加了劳动就业,提高了劳动者收入,拉动了消费需求,有利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

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尤其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包括中国建国后几十年时间,资源开发和利用带有一定的掠夺性,大多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走的是“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或“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路子。实践证明,这条传统工业化老路造成了严重资源浪费、不仅代价很高,难以持久,而且还给子孙后代留下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注重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型的工业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五)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促进和扩大就业

新型工业化最大难题就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为此,中国工业化过程必须妥善处理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劳动就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和开辟新的就业领域,而不能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因此,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国情,正确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积极发展那些能大量安置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使二者密切结合。

(六)化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有一个显著不同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来完成工业化任务,不是孤立地推进工业化,使工业化包括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更加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工业化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李秀芝.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集团经济研究,2006,(4).

[2]胡培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新型工业化——理论问题与对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赵新娟.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型工业化道路[j].商场现代化,2008,(9).

[4]洪银兴.实现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机衔接[j].西北大学学报,2006,(1).

新型工业化发展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筑工业化;高装配化;高技术创新化

1研究背景

随着各地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城镇人口大批增加,导致住房紧缺。根据2016年中国城市研究所排名,扬州市属于二线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可缺少,或将被提上新的发展高度。自2014年7月26日,扬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推进扬州市建筑产业化发展,推动传统建筑业向新型建筑工业化转型,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目标。由此可见,扬州地区建筑工业化是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城镇化顾名思义:城乡统筹,和谐发展。而党的十强调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即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使得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显示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各大省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文令指导,加快建设发展。据2011年出台的《扬州市城镇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将根据城镇人口的变化趋势,规划至2015年市域城镇人口达到34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2%以上,其中市区城镇化水平为79.6%。全市形成1个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11个重点中心镇、约50个一般镇的城镇结构体系。

2新型城镇化对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内在刚性需求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文明的历史过程,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以扬州市建设新型城镇化为例:扬州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集文气、秀气、大气于一体,处长江下游,鱼米之乡,交通便捷,人口相对密集。新型城镇化并不意味着一座“空城”,欲达到集约而紧凑,人口则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传统城镇化只是单纯地以人口比例增大和面积扩张为建设目标来发展,而新型城镇化则是将产业支撑、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结合,形成由乡到城的彻底转变。此外,人流稳定的前提,则是城市有其准确的定位和相对应的产业支撑。扬州人杰地灵,注重与文化的融合,第三产业发达。据201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网调查统计:2012年扬州市接待旅游总人数达3778万人次,同比增长约17%;旅游总收入440亿元,同比增长约18.5%,被国家列为18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至2015年智慧旅游景区TOP100排名,扬州瘦西湖已名列榜首。旅游业发展带动的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工艺美术业等高达130个相关部门发展,无疑成为扬州市经济发展的重头戏。这里以建筑业为例:为了适应客源市场的需求,扬州各大旅游点兴建、扩建旅游饭店,建造道路、桥梁、车站、码头,建造会议大厦、博物馆、展览馆等,同时配备相应的给排水、供电、煤气等市政及附属工程项目,为建筑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因此,就扬州市而言,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与建筑等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扬州市对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有效实现途径研究

3.1需要技术标准和规范的支持

传统建筑业对客户满意度及各企业间的合作考虑的较少,往往易形成一方的盈利以另一方的亏损为代价。而组织管理则强调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沟通,从而形成统一竞争力,较大程度实现共赢。建筑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供应商及物流运作单位建立资金流,互相之间建立信息交流,便于组织督促管理,实现关联网络,达到建筑标准化的目标。工业化的前提是标准化,新型建筑工业化有节能、环保、高品质的特点,逐渐成为我国建筑业新的发展方向。而在这大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新型建筑工业化和城镇化离不开技术标准和规范的支持,这就对建筑工业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化体系建立的关键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建筑目标细化到各个项目,使得业内人士有据可依,在此参照下去计算、投资和引进。把标准问题解决,施工工艺、工具用具、工程质量等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3.2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新型城镇化作为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一大推动因素,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人才、空间等有利条件。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实施住房回迁,为建筑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工业化范围扩大,结构体系逐步完善;另一方面,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实现城镇卫生、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由此可见,二者相辅相成,欲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必须加快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下,政府扶持力度不容小觑,我国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立足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针对较为贫困的乡镇人民,自当扩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数量,而这对于建筑工业化来说,重复建设数量较大,是最容易介入和发挥建筑产业化效益的。因此,只要着手标准化规范建设,建筑工业化必将有更进一步发展。政府可对建筑工业化的省市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土地供应扶持政策。例如:对于符合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产业化住宅,奖励一定数量的建筑面积;对于主动申请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开发建设项目,奖励一定数量的建筑面积;对于满足建筑装配整体式住宅方式尚未核发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前提下,预制外墙或叠合外墙的预制部分,可不计入建筑面积等。以上均旨在将建筑工业化的扶持政策提上新高度。

3.3需建筑企业提升品质,向高装配化高技术创新化转型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工业及其他产业的重要市场因素,能解决众多人员的就业问题。建筑业涵盖的土木工程、市政工程、建筑安装工程以及装饰装修工程囊括了各项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建设与完善,各项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量也相当大。据建筑业的历年统计数据,扣除价格因素,其增加值平稳上升,年平均增长达12%左右,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高峰期。与此同时,近年来伴随着建筑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生产资源总量消耗也持续增长,即大规模的建设毋庸置疑会造成大比例的资源消耗。以扬州市为例:扬州市作为江苏省命名的“首批建筑强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对其高度重视,2012年明确将建筑业定位为着力发展的四大基本产业之一,近年来也取得了可人的成绩。继2008年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后,2012年全市建筑总产业再上新台阶,达到2242亿,同比增长18.1%。建筑企业整体实力也不断增强,十多家企业跻身全省百强,获“鲁班奖”、“国优工程奖”、“扬子杯”总量在全省名列前茅。而欲构建新型建筑工业化城市,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受到现实基础、宏观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建筑企业整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设法创建更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带动,现阶段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实力偏低,与我省其它强市有着一定差距。扬州的建筑业也重点偏向于房屋和土建建设,其占行业总产值的80%,“土建一业独大”的格局尚未打破,发展受到局限性,相比于苏州、南京,扬州建筑产业利润率和技术装备率明显不足,压缩了企业发展盈利空间,因此,企业转型刻不容缓。针对扬州市城镇化发展及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欲从小康社会转变成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首先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提升扬州市建筑品牌的知名度,走出江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其次做强实力,找准重点发展区域,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抢占新兴市场,努力提高境外市场规模和效益,实现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最后,企业不仅要做大、做强,还要做优,按照“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理念加快发展,形成多专业覆盖,打破“土建一业为大”的格局,使得传统建筑规模向高技术创新领域拓展,向全能型靠拢。

4结束语

扬州市作为新二线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与中国强市仍有一定差距。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扬州固有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特色,大力推动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支撑产业,旅游业为主攻方向,相关第三产业稳步向前的经济发展思路,加快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扬州市的发展必将更上一层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6-22.

[2]贺灵童,陈艳.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瓶颈与思路[J].中国招标,2013,(45):27-29.

[3]暖,高权,王帅.中国省际城镇化综合水平及其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4,34(6):54-59.

[4]陈云松,张翼.城镇化的不平等效应与社会融合[J].中国社会科学,2015,(6):78-95+206-207.

[5]杨榕.实现建筑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J].城市开发,2013,(22):34-35.

新型工业化发展篇6

摘要:辽宁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发的重要区域。本文通过调研,分析辽宁省新型工业化的现状及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出辽宁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战略和对策。

关键词 :辽宁;新型工业化;对策

一、辽宁地区工业化发展现状

辽宁是国家环渤海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辽宁工业基础雄厚,现已形成以机械、冶金、石化、建材等支柱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2012 年辽宁省经济保持平稳增长,GDP 总量达到2.48 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七位。2013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2334.7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高于全国水平1.4个百分点。2013 年前5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0.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1 个百分点。

二、辽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能利用率不高,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由于重工业为辽宁省工业主体,特别是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高耗能行业,其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上工业比重达33.5%,因而,辽宁产能过剩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特别钢铁、水泥、有色、造纸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可见,辽宁走的仍然是一条高能耗、高投资、粗放型的工业化道路。

2.经济总量较小,区域经济实力较弱,中心城市缺乏辐射带动力。2013年辽宁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七位,但和广东、江苏等经济强省还有很大差距。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出口总额579.5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267.9亿美元。投资环境和社会开放程度与东南沿海各省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区域合作虽然早已经提上日程,但区域中心沈阳,大连等城市依然缺乏有效的辐射带动力。

3.工业经济结构较差,经济效益不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辽宁的工业经济高速增长,但这种经济的高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加大投资而带动的。国民生产总值随着整个社会的固定资产投入的不断增加而增长。这个现实说明辽宁工业经济的量的增长,大部分是依赖于外部的投入而拉动的。这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会造成工业经济结构中各种矛盾的产生,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能源和资源严重的浪费,企业的消耗与实际的产出不成比例,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下,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整个工业经济的比重更低。

4.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关联度较小。辽宁城市群之间各个产业分布很不集中,不能够有效的整体合作和协调分工。企业之间更缺乏跨行业的横向协作。不但没能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相反,各个企业彼此之间的不正当的竞争却日益增多,也会造成了产业的重复建设、区域环境的破坏、基础设施的不能共享等诸多问题。这样,既不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区域调控机制,更不能形成相互联系的区域产业集群。因此,这种现象很难吸引外商来辽宁投资。

5.工业经济自我封闭,对外开放水平不高。2012 年辽宁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267.9 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额和东南沿海各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地区经济的相对封闭,导致不能及时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更不能很好的利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

三、辽宁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与对策

1.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辽宁老工业基地要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特别强调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要用战略眼光和全局的高度,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的实现资源、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对于钢铁、水泥等热点行业的项目建设要严格审批,避免重复建设;进一步做好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高耗能行业的投资方向应以拉长产业链,提升工艺水平,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为重点,逐步破解全省工业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资源消耗的局面。同时,在新型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企业发展要增强节约和环保观念,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坚持各地区联动发展战略,实现“辽宁经济一体化”。辽宁中部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和辽西沿海经济带,具有城市间距密集、区位优势明显、港口资源得天独厚、交通设施非常完备。因此,辽宁地区的发展必然要依赖于沿海城市群的率先发展与突破。实现“辽宁经济一体化”,要通过政府部门统一做好规划、实现区域内的人才技术、基础设施、资金资源等充分共享,实现区域内的取长补短,集中优势,形成全方位的联动发展战略格局。通过沿海“五点一线”,带动腹地发展,实现辽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突破。阜新、朝阳等辽西北地区既作为腹地,也作为近海城市,要主动依托沿海城市群,加快外向型经济体系建设。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辽宁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也是辽宁经济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3.坚持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辽宁要结合自身优势,整合生产要素,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辽宁地区应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大力发展机械化工、船舶制造、石油石化等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集群。在做强做大这些产业集群的同时,还要积极改进技术、引进资金来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辽宁特色和优势的新兴产业。同时进一步提升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规模,使其在辽宁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形成显著增量。

4.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化是当今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其应用日益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成为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新动力。辽宁地区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提下,坚持产业化与信息化的相结合方针,以信息化拉动产业化而实现工业化。集中精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带动和改造传统产业,使新的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努力成为推动辽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在实施信息化战略过程中,辽宁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积极实现科技创新来带动科研和生产的一体化。

5.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加强国际合作。只有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由封闭的内循环走向开放的外循环,由小循环走向大循环,以开放促进改革、促调整、促改造,才能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政府要引进外资积极参与辽宁的国有企业改造。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存量大的优势,将国企改革与利用外资有机地结合起来。地方和企业要建立招商引资制度,采取措施来改善外商的投资环境。加强省内产业与国际产业接轨,使省内企业广泛参与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建,贾涛.锦州市工业化发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五期.

[2]赵国鸿.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王洛林,魏后凯.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新型工业化发展篇7

【内容提要】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既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就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走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的道路,实现信息化,办出特色。 

【摘 要 题】高等职教 

【英文摘要】We must drive our industrialization with inform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 n and promote information with industrialization if well take a path of a new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new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 bri 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ot only many opportunities, but also bring it with great challenges. In order to fit the demands of the new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go ahead with the t ime, reform audacitily, take the path of combining teaching and studying w ith industry, realize information, and run the collegewith its feature. 

【关 键 词】新型工业化/高职教育/对策

    a new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olution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是新世纪我国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城镇化正在逐步推进向前,同时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任务。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将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的工业化进程指明新的方向,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与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差距分析

    

(一)高职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城市首创“短期职业大学”开始,到现在已经历了20余个年头,但其历程是坎坷曲折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的推动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有了较快发展,到2001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已有386所,比上年增加202所,招生数为35.49万人,比上年增加约16万人。现在的高职教育(含专科在内)无论是在校生规模,还是当年招生数,都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高职的发展实际上是官方热,民间冷。尽管政府发言人说,高校扩招计划应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是相对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来说,高职在整个高等教育中仍然是一个十分脆弱的部分,而且这种发展也主要体现在“量”上,“质”的问题则大不尽如人意。

    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严重失衡。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一方面,一些人高能低就,即高文凭、高能力的人只能干低文凭、低能力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高素质工人缺乏。以北京市为例,一线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乏,180万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70万,仅占38%,受过系统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15%,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以上仅占3.5%,按我国现阶段工业水平的要求,高级技工至少应占7%。正是高素质工人缺乏,导致产品质量无竞争力。中国过去的教育大都是“精英”式教育,以培养专才为目的。高等教育培养9名科学家、1名工程师,而市场经济需要的是9名工程师、1名科学家。美国从1950~2000年的50年中,高级专业人员保持20%的比例不变,只是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则从原来的20%提高到65%,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从原来的60%下降到15%。一般来说,就业人员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结构模式应该呈金字塔型,而现在我国的就业人员队伍的结构却呈现出倒金字塔形。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需要的是具有创业精神的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分工也不明确,存在着招生错位现象。1999年高校扩招伊始,国家本来明文规定,高等教育扩招的指标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数却扩大了47%,其中不少四年制大学,甚至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部属重点大学也要接受众多的高职招生指标,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却招生不足。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许多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和院校拼命要求升格为本科,甚至办研究生教育,以提高声誉,扩大生源;另一方面,本科大学,甚至研究型大学却在利用其名牌效应,举办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抢夺高职生源,增收学费。这种“错位”行为不仅冲击了高等教育职能系统,使其作用无法正常发挥,而且还会使我国的大众高等教育陷入“扩张传统精英大学”的发展道路,进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教学质量问题也是高职在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混乱,没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去组织教学,不以满足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设置专业,而是“粉笔+黑板”式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评价以老师讲课质量和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培养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我国高职经过多年的发展,结合我国的社会实践,明确提出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是其显著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刚刚起步,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中专、本科院校等几路大军一起发展高职教育,数量解决了,但质量——粗放型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也越发突出。培养目标的模糊不清是其首要体现。一切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压缩型非常突出。培养目标的偏移、模糊不清,导致把高职教育办成了学历教育。

    

(二)高职面对新型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首先要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以信息工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内涵。在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信息技术、培育和壮大信息产业这个关键环节。1996~2000年,我国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年平均增长21.2%,高于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大量的人才。印度的软件业之所以发达,原因就是培养了大量软件技术与开发人才,而并不像我国一样,在计算机方面培养的是大批计算机理论和学术人才,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而不是技术应用性强的高职高专教育。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机结合。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工业化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国的现实是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200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产值已占51%,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7.7%,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我们应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非农转移,这给高职教育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信息和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这一方面需要大量人员去从事搜集、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工作,另一方面,科技含量不高的传统工业如汽车、机械、服装、建材、化工等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仍需大量第一线的操作人员。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适宜的社会环境。在新型工业化时代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新行业更替旧行业的速度加快,劳动者跨行业流动增多,这些对职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职教育的内容就不能仅局限于职前教育,而是要担负起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双重任务。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我国的电子工业、通信业、广播电视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将快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逐渐深入,为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信息市场的迅速兴起,并逐步融入世界市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将会更快,其专业设置也将进一步调整,围绕新型工业化所出现的新型产业,灵活开设一些新的专业,同时及时淘汰某些过时的旧专业。努力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出特色,创出品牌,使高职教育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

    新型工业化既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挑战。高职教育为了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就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大胆创新,以实现高职教育在新时代的新的突破。

    

(一)实现高职教育的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化的充分实现。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建成“谁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学”(any person any study)的大学,而且还要建成“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能学”(any time any place)的大学。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正好产生了使“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能学”这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能够实现的重要条件。高职教育要尽可能地用较低的成本为更多的人提供适应需求的、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机会,广播、电视、通讯卫星、电脑以及国际网络等信息器械和信息传递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举扩大了利用这些新媒体和提供新型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

    高职教育信息化有三大优势,一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应用;二是可以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开办远程教育达到资源共享。高职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信息技术可能孕育着教育与学习的“革命性”变革。如何去创建或“发明”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是问题的关键。可以说,其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

    

(二)走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的道路

    高职发展必须依靠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否则很难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包括两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可通过与企业产教、产学的合作,来达到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的目的。在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一般都建在著名的大企业周围,以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优势,按企业的要求,培养高技术人才。如德国伊斯勒高等技术学院周围是奔驰、HEG等大企业,曼海姆高等技术学院紧邻德国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美国大学与企业为加强合作,双方联合创办“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引导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专家进入大学课堂和实验室,甚至董事会。大学则积极为企业培训专职人员,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学校注重自办企业,走大学企业化道路。大学企业化的实质就是“产教结合”方针的具体体现,它使企业和学校在生产、技术、教学等多方面实现交流,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办学、行业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

    产学结合的道路,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树立高职新的教学过程质量观。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高职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实践环节,走学与训相结合的道路。在监控评价上,要从注重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监控评价,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以保证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一是教师的“教”。教师在教理论课时要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必需、够用”的“度”如何把握一直是高职教学的难题,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应从两点考虑:首先是理论教学不必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把握好由专业人士开发的课程开发表所决定的能力水平,以此为标准就是适应专业需要的“度”;同时,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训时间的比例。二是学生的“学”。应强调在实践中学习,侧重于职业技术能力的掌握与提高。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包括自学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调查的方法等等。三是教学方法、手段。在高职教学中,评价教师教学方法有效与否,要看其是否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这一目的。因此,要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常规制度,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制度,鼓励高职教师多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学。

    

(三)准确定位

    不同教育类型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才类型要求有不同的教育类型,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是高等学术性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高等技术教育。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标准应该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等教育全局的结构调整和已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培养基层和农村的高等实用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科教兴农”第一线服务。这应是新型工业化时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教育分为7个等级,从第2级到第5级,以教育计划是以学术目的为主还是以职业目的为主分A、B、C三类。如第5级就分为5A级和5B级,对于5A级而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目的是为进入高级研究课程和从事高技术要求的职业做充分的准备”。对于5B级来说,“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和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和硕土各层次教育中,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

    

(四)办出特色

    办出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的确,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既要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要有自己的个性即特色,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首先,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职业岗位是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不要像对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用专业目录去规范和限制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而要结合这种变化灵活地设置专业。其次,在教育内容上,高职教育的理论学习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而定,不求系统、完整,但可能是跨学科的。如对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员的培养,不仅要他懂得土木结构、水暖通风、电气安装的初步理论,还要学习经济核算、组织管理方面的初步理论。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往往要求学生拿到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即能上岗。再次,在师资队伍方面,一是大力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际的双师型队伍,二是大量聘请社会上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兼职教师,甚至有关职业培养的课程可以以兼职教师为主。这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现实,而且可以使专业易于调整,密切学校和社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新型工业化发展篇8

改革开放后,中山市已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转变为以工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三大产业齐发展,外向型经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精神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

尤其是从近5年以来,中山市从实际情况出发,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努力探索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工业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加快了工业立市进程。全市工业总产值到2006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达到605.85亿元;2006年工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1.4%,拉动经济增长10.23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中山市工业立市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在全市经济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二是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中山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并取得了重大突破。2006年末,全市个体和私营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97.02亿元,全市民营经济实现总产值1153.2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8.21%;全市“三资”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691.7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56.05%。三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名牌带动战略成效显著。2006年,中山市212家市级技术中心共投入研究与产品开发经费24.32亿元,占销售额的3.27%,与全国100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共取得产学研合作成果129项,数量居全省前列。中山市被评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四是节约型、清洁型产业结构逐步形成,能耗水平在全省排名第二。由于先进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不断改造提高,以及节能降耗上取得的新突破,中山市能耗水平在全省排名第二。五是现代流通业和会展业得到加速发展。全市流通业对GDP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尤其是2006年增幅创历史新高;展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强,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逐步提升。六是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中山市正逐步向工业强市和产业强市迈进,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出货值等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工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工业立市8年来,中山市注重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经济增长方式正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向高增长、高效益、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集约型转变,制定并实施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上一篇:自然资源环境范文 下一篇:关于营商环境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