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18:41:00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培育路径;文献计量

作者简介:任湘(1979-),女,湖南湘阴人,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服务、用户服务;张菊霞(1982-),女,陕西榆林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农业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农职业教育的作用、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研究”(编号:14NDJC069YB),主持人:张菊霞;2013年湖南农业大学教改课题“农业高校建设教育部查新站的实证研究”(编号:B2013222),主持人:任湘。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3-0050-05

“谁来种地”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重点聚焦“三农”问题,从“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到“培养新型农民”,再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举足轻重。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总理也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文献计量的视角出发,通过文献来源、作者及机构分布、发文年代等指标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类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与价值及培育模式和途径作较为全面的综述。

一、研究数据来源及分析指标

利用CNKI的中国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硕博士论文库、会议、报纸等检索平台,通过篇名=新型职业农民,共检索到文献700篇(见表1),检索时间为2014年9月25日。

表1 检索数据库、检索时间及检索结果

主要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和年发文量来分析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主题;通过核心作者和高被引论文情况统计,评价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通过了解刊登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文献来源,把握出版物的前沿性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成果来源期刊的核心区;通过发文单位情况,了解主要从事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地域及机构分布;通过对研究内容的分析,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时间分布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成果类型涉及报纸、期刊、会议和博士、硕士论文等,国内最早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文献报道始于2009年底,《新农村商报》记者陈小三根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举行的农业部新闻会上表示的今年全国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可达48.8%,比上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由此说明我国一大批农机从业人员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1]。继年,浙江、江苏、河南等地的报纸相继报道了鼓励大学生或农机从业人员当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2][3]、新型职业农民领到政府补助的典型案例[4][5]。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中、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相关研究与报道在2012年逐渐火热起来(见图1),尤其是近两年呈井喷状态发展。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培育政策及措施、教育培训体系、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典型案例报道占据了研究成果的大部分内容。

图1 时间及发文量分布图

(二)作者及单位分布

如何考察作者的影响力,作者发表文献的数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则来自于成果被其他学者的引用情况或作者以往学术著作的各种链接分析[6-7],因此,评价新型职业农民研究作者的影响力,从作者发表文献数量最多和作者发表文献被引频次最多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基于第一作者和独著文献的发文量统计来看,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的朱启臻教授以发文9篇位居榜首,根据普赖斯理论[8],计算核心作者的公式为:m=0.749*Nmax(式中Nmax为发文量多的作者论文数,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即m=0.749*9=2.247,因此,发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都可界定为核心作者,统计得到的核心作者十余名,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研究已聚集了一批核心作者(见表2)。

评价作者影响力的另一个指标即作者著作被他人阅读、使用、引用情况统计,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文献被他人引用量排前12名的见表3。就影响力而言,最高的当属2012年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郭智奇[9]等所著《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一文,在阐述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现实需求及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基础上,立足我国农民素质和农民职业教育现状,提出了健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建议,被引频次达27次,其次是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朱启臻[10]等所著的《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一文,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内容及培育措施,被引频次达26次(见表3)。

表3 核心作者的影响力评价及发文情况表

(三)载文系统分布

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研究成果的载文系统分布,在确定这一领域核心载文系统,为文献收集管理者提供依据,为科研工作提供指导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刊物的办刊特点以便指导刊物的发展。如图2显示,前5种发文期刊均为三农领域专业性期刊,共发表文献195篇,其中《农民科技培训》发表该领域论文量最多,达到133篇,占论文总数的26.33%。

图2 载文量前10名载文系统图

按照布氏定律[11]期刊载文量的分区要求,将167种载文系统上发表的505篇文献做如下分区:核心区载文量20篇以上的论文分布在2种期刊上,论文总量为152篇,相关区载文量3-19篇论文分布在23种期刊上,论文总量为161篇,边缘区(区)载文量1-2篇论文分布在142种期刊上,论文总数为192篇,从表4可以看出三个区域的载文系统之比是2∶23∶142(约1∶11.5∶71),即布拉德离散系数在3.4―8.4之间,核心效应较明显,从统计数据(图2、表4)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核心期刊初步形成。

(四)研究主题分析

1.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类型研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学术界已有不少探讨,目前基本达成了共识,郭智奇等综合我国农民概念的历史沿革及对国外职业农民的概念界定的借鉴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应该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作为自身职业的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专业生产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具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12]。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从业者;狭义则从学术概念上理解,是指以农民为职业,具有较高素质,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农民。狭义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是农民不是工人、是素质较高的现代农民、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13]”。朱启臻教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界定得到了国内许多学者的认同和扩展,如邱家荣认为“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外,还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并且后继有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14]”。徐文新认为“凡是在与现代大农业的科研、生产、经营、服务有关的岗位上从业、创业的劳动者都统称为广义上的新型职业农民,但他更倾向于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立足农业职业技能,按照专业化分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分为创业型与从业型两大类即创业带动型、经营管理型、技能服务型、生产操作型四小类[15]”。胡小平等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是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理想状态的新型职业农民应当以年轻人为主体,具有像其他行业劳动力一样的年龄结构,同时,要把其与兼业农民、传统农民区分开来。”根据我国国情的实际,胡小平教授认为“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来源于专业大户、返乡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以及从事农业的城市居民、大中专毕业生等[16]”。

2.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及价值研究。众多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大意义从理论层面与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韩永廷认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意义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和新时期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任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17];韩娜从现实层面认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农民社会地位、培育农业后备人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18];吴易雄在湖南省平江县和醴陵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实证分析之基础上,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农业后继有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9]。鉴于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业人力资源匮乏是“三农”发展的瓶颈,夏金星认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20]。孟凡则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打造“三农”发展的未来,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加紧迫和深远的意义[21]。总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新型职业农民的价值应该且必须体现在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及粮食安全等方面。

3.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及路径研究。如何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韩娜通过对中央的政策文件的解读,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经历了培训、培养造就、培育、大力培育等演变[22],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延续了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词,并沿用至今。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农业部副部长张姚林指示,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关部门要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特别要尽快进行顶层设计,探索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的有效途径,努力在强化政策扶持、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切实将教育优惠政策向农民倾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农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等六个方面有所突破[23]。

对此,专家学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进行了大量研究与示范,夏金星认为以启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工程为突破口,以建立农民公益性培养培训制度为目标,启动现代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将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24]。郭智奇[25]、杨慧芬等[26]都认为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上,要坚持政府的主导责任,推进教育优惠政策向农民倾斜并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立法,这样才能在完善运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杨慧芬还在借鉴日、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走培育和吸引相结合的道路。倪慧等[27]借鉴美、英、法、德、日、韩等国外经验,以云南省石羊镇实践为案例,总结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经验是: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高度重视;培育农业发展带头人以发挥其示范作用;拓宽渠道、多管齐下;通过理论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政府与企业联合培训的形式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许浩在国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则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科学途径是远程教育,要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培育新机制[28]。朱启臻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上,迫切需要创造以下四个社会环境条件:确立土地流转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充分的社会尊重,系统的学习条件,城乡一体化要素流动的环境[29]。纪文婷对比韩国、美国、法国的农业特色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丰富,但农业规模化、信息化和机械化水平不高,主要以个体和集体相结合的农业生产形式进行生产的现有国情下,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相关政策的支持,实施岗位规范,健全资格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职业农民的培训效率,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30]。

三、研究评析

(一)期刊来源以“三农”领域期刊为主

根据载文系统分布分析,从期刊所属领域看,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农”领域的专业性期刊中,这充分说明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此外,职业教育类的期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其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关系是其他教育难以替代的。从期刊的影响程度看,刊登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核心期刊较少,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研究人员不断加强与提高研究能力,争取在高级别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另一方面建议影响力较大的核心期刊对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给予较多关注,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二)研究群体以高等学校教师为主

根据作者及其所属单位分布情况发现,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群体多为学校的教师与研究人员,包括农业大学、农业类高职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大学等。在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除了需要教育者参与外,更需要社会各界理论研究与实践人员的参与,如政策制定与管理者、信息资源传播与管理者、农业科研专家等群体,这些群体可突破教育领域,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更多的意见与建议。

(三)研究视角以教育学视角为主

从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内容看,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选题主要集中于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类型、意义价值等基础性研究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实践性研究上。已有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研究群体集中于高等学校,因此,研究多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其他视角的研究较少。众所周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个社会问题,教育学的研究必不可少,但经济学、社会学视角的研究亦非常重要,亟需进一步开拓。二是已有研究中宏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较少,全国性研究较多,区域性研究不足。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应将视角放得更开一些,从多视角开展研究将更有利于研究理论的丰富与实践经验的传播。

注释:

①因为报纸载文性质大部分为报道性新闻、消息、启事等,因此,统计的目标文献仅限期刊、会议、学位论文等。以下同

参考文献:

[1]陈小三.明年我国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将超过50%[N].新农村商报,2009-12-23(29).

[2]潘一峰.浙江新政鼓励大学生当新型职业农民[N].杭州日报,2010-12-23(A2).

[3]孙吉晶,王伟霞,康庄严.宁波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当新型职业农民[N].就业时报,2010-05-20(2).

[4]李建中,胡军锋.新型职业农民在土地上的精彩演绎[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0-08-30(4).

[5]孙吉晶,康庄严.132位新型职业农民领到补助金[N].宁波日报,2010-12-05(2).

[6]刘俊婉,苏新宁.哲学研究现状:基于CSSCI的评析[J].情报科学,2006(1):52-59.

[7]沈小玲,严卫中.网络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的选择[J].图书情报工作,2013(3):69-77.

[8]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309-310.

[9][12][25]郭智奇,齐国,杨慧,赵娉,白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10]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1):1-4.

[11]百度文库.文献计量学03――布拉德福定律[EB/OL].http:///link?url=w8EVScTfm

Iom4R4gsbV9hwAL6-LcR2u7ZS5LSudRix_MBtGZVNnsUguIZG2apMsJxDnM4ew8bW0SWjGxoV

8ScASNHgmyD9k53P1kPRm-rOG,2010-11-18.

[13]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及其地位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17):16-18.

[14]邱家荣,王云峰.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与内涵[J].云南农业,2013(1):18.

[15]徐文新,赵太虎,张学兰.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的现代解读及启示[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1):64-66.

[16]胡小平,李伟.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7-62.

[17]韩永廷.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和路径[J].蚌埠党校学报,2013(3):11-13.

[18][22]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19]吴易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平江县和醴陵市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7):57-61.

[20][24]夏金星.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21):260-263.

[21]孟凡.积极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C].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

[23]吴佩.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和措施体系[N].农民日报,2012-03-21(2).

[26]杨慧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日韩经验及对我国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4):94-95.

[27]倪慧,万宝方,龚春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研究[J].世界农业,2013(3):134-137.

[28]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70-73.

[29]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及其成长环境[J].农民科技培训,2013(5):6-9.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养推进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设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强调,要培养有 文化 、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新型农民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目前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制约着新型农民的培养。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迫切的要求。新农村的 经济 建设、 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要落脚到新型农民的培养上。培养好新型农民,首先就要研究培养新型农民的制约因素。

1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历史因素

1.1我国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期的封建专制最终导致农民的性格只能是封闭和内向的人类具有的那种对自然、对社会、对现实世界的抗争精神被泯灭,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同时,由于农民居住地域的分散性,形成了他们安于封闭式的生存现实,从而养成了

2.2 农村 教育 投资 不足也限制着新型农民的培养无论是农村义务教育还是 职业教育 ,在师资力量上,在硬件投入上,和城市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在农村许多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学校校舍陈旧,危房多,教学设备条件差。图书仪器缺乏,许多中学生没有条件做 物理 、化学实验,有的中学甚至连演示实验都无法做。教师待遇差,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低,许多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的 文化 程度[2]。

2.3 农业 技术的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的薄弱是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直接原因对于已经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村劳动力来说,接受 基础教育 的阶段己过,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农村技术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经营 管理 技能的直接和有效手段。然而,据笔者在商丘 调查 发现,农民科技培训参与率低,接受培训的时间短。2007年参加过各种形式科技培训的农民不到20%,且在参加过培训的农民中,累计参加科技培训所用时间大多在5天以下,只有很少部分累计参加培训的时间在10天以上。而当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行科技培训时,就会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笔者曾经采访商丘市睢县河集乡田胖村一名青年,目前在睢县县城开一家门面,给顾客做各式窗户,算是有了一技之长。他今年24岁,初中毕业之后就跟随父母在洛阳市做生意,后来就在一家建材店里当学徒,给人做窗户。对这个行业熟悉之后,现在选择回到家乡做生意。当问到是否愿意留在洛阳时,他回答说不是不愿意,而是在那里没有亲朋好友,没有归属感,房价又太贵,所以就回到了家乡。而当问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时,他回答说在家乡从来没有,现在的手艺都是在打工时候学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匮乏。从商丘市农调队对农村2389名就业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情况来看,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只有500人,占20.93%,而其中由政府组织的培训农民的参加率只有4.60%;未受过培训的人数为1889人,占79.17%,而认为不需要的占15.53%,愿意接受培训的人数是1571人,占总就业劳动力人数的65.76%。这就说明我国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培训规模小;二是相关人员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三是农业科技人员少;四是 财政 对农民科技培训投入不足;还有就是培训内容的问题。这同时也说明我国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劲松.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j].农民科技培训,2006,(04):3.

2徐新民.论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j].甘肃农业,2007,(01):65-66.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网络培训

1新型农民培训现状

1.1农民对技术培训具有迫切需求

现代农业飞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渐增高,这就要求农民具有专业系统的农事知识和农机操作技能。现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农民大部分都已具备电脑、手机等上网条件,愿意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农民越来越多,因此培训新型农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

1.2农业部门支持农民培训

近年来,农业信息技术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领导的重视,并得到了有能力提供农业知识的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本科研项目借助各方面的支持,希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2农业科技网络培训的意义

2.1网络培训及时高效

如果在农村地区都设置实体图书馆、科技馆,可能会出现因投入过大而布点不足的问题。科技信息的传播需要及时,实体图书馆很难具备实时传播信息的优势,因此有必要设立网络图书馆。

2.2现场培训成本过高

传统的农业技术培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和农民面对面交流,但专家下乡成本太贵,培训人数也有限。网络推广可以提供完善系统、长时间可用的培训材料,节省了交通费、招待费、住宿费、印刷费。

2.3科学技术准确详实

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是农业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互联网传播农业科技信息会存在不详实、不精准的问题,网站信息可以对科技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应用大数据的思维来管理农业技术资源,建立市级和地方农业专家库,搭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新平台。

2.4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支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决策部门提供农业科技发展的信息。网站所提供的技术内容可以为行政领导决策、科技型企业技术研发与引进、农村实用技术定向推送提供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产品。帮助农业发展解决人才瓶颈,提高掌握专业技术的新型农民总量。

3农业科技网站介绍

3.1网站规划

网站向大众用户提供与本市主营农业相关的图书、期刊、报纸、成果、专利、标准、论文、实用技术等的在线阅读、浏览服务。技术内容包括:蔬菜、果树、养殖、花卉、食用菌、装备机具等专业。培训形式包括:文章、课件、视频节目、互动留言咨询等。网站主要分为图书期刊、成果专利、实用技术、视频讲座、设施农业、企业信息、专家名录、县区专栏、咨询留言九大部分。

3.2网站主要功能

3.2.1图书期刊、成果专利

网站参考图书库包括和本地农业相关的农业工具书(百科、手册、词典)、实用技术图书、农业期刊杂志、科技成果信息、专利信息、专业期刊论文、农业科技标准、国内现行的三农问题政策法规。

3.2.2实用技术

设置专门网站信息员负责专业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调试等工作,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农作物的整体栽种方案、病虫害的防治方案,为各类用户提供及时全面的技术与信息服务。围绕本地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产品,主要针对本市特色的蔬菜(黄瓜、茄子、番茄、辣椒、角瓜等);果树(枣树、苹果、水蜜桃等);养殖(牛、羊、猪、鸡等);食用菌等产品。

3.3视频讲座

相较于系统化的图书期刊,农民首先更易接受可视可听、真实形象的视频讲座,网站播放收集或录制的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讲座视频。参考整理网络实用技术讲座、三农专题片,邀请知名专家录制视频讲座,提供符合本地农业情况的视频节目,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另外,部分讲座能够提供培训资料下载功能。

3.4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体的发展影响着农业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本网站关注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设施农业技术、发展资讯。

3.5企业信息、专家名录

按照国内权威、本地适用的原则,通过成果、专利、标准、专业论文加权统计建设国内高校库、科研机构库。提供和本市农业相关的龙头企业、专家、学科带头人、研发团队等信息。

3.6县区专栏

县区专栏包括县域文化、特色旅游、供求信息、农业资讯、名优新特农产品、农产品价格等内容。传统病虫害发现、预报方式不及时,农民对病虫害发生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和掌握,所以经常出现误诊、盲目防治等不必要的损失。网站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事农时预报提醒服务,安全有效地防控病虫害,规避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风险。

3.7咨询留言

3.8网站辅助工作

4问题和反思

网站建设时间短,积累经验不足,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培训内容有待完善;培训方式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目前咨询留言部分互动不多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希望能不断引导农业企业、乡镇农技站、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社、村委会建立远程教育示范点,探索网站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5发展和展望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的素质水平是决定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开展农业远程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和农业实用人才的重要渠道,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将传统的培训方式和现代网络培训手段相结合,把网络作为农技推广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谦.参与职业农民培训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平台[J].中国合作经济,2014,(4)51.

[2]许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4,(1)5.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154-02

一、新型农民强调的重点在“新”上面,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让农民能够成为新时期的主人,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去[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前来说迫切需要大量素质高的新型农民,这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当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也是最迫切的需求。假如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没有新型农民的参加,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就比较论难。也就是说,新农村和新型农民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当然是劳动者,同时劳动者也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主体。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过程,是人们依靠本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并且控制了人与自然之间有关物质交换的一个过程[2]。在物质交换的过程之中,劳动者本身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往往更强调质量,尤其是劳动者的智力,这将直接影响生产力各个要素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对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就目前的体制来说,绝大多数的从事农业工作的劳动者其依靠的生产技术仍然是体力与长期从事农业的生产经验,可以说是较为典型的农民[3]。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劳动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断加快,农业发展的关键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劳动者技能的提高。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不但要求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数量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强调农民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等都需要劳动者尤其是农民的生产素质不断提高,所以可以这样说,提高从事生产领域的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是最关键的。

温总理曾经指出,将农民素质切实加以提高,才有利于推动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建设。[4]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靠高素质的农民,他们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能够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使用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真正提升农业的发展潜力,将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能得到根本改变,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也有利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向前迈进。

二、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方面的培训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农民科技方面的素质是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相当大,所以说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能否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当中,主要取决于农民所掌握的科技水平的高低。今天我们所说的农业经济,已经与以前只是说到的种地有很大区别,已经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立体产业,主要包括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贸易等,这种综合性的立体产业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支撑和引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农民懂得生产技术,还要学会农业方面的生产经营。

目前我国的农村当中具有实际农业生产技术的人才不足。农民接受教育的时间段是比较短的,并且一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居多,还有文盲或者是半文盲的,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就很少,而正式接受农业的相关职业教育的则少之又少。还存在这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农村之中年轻的劳动力和文化程度稍微高点的基本都选择了到城市打工,从事农业方面的则主要是妇女与年龄较大的男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基本上属于具备传统经验的农民,是不具备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劳动者素质的,很显然也不能够适应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依靠这样的力量去进行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还是有很大困难的[5]。

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只是是能够促进现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我国的农民科技文化素养不高,不仅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影响,也能够对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加以制约。由于农民本身科技素质不高,不但影响了农民在经济方面的收入,也不利于农业劳动劳作效率的提高,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产生影响。对农民加强科技知识方面的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任务还很艰巨。目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已经列入农业部需要处理的实事[6]。可是要将数量庞大的农民培养成为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任重道远。所以现在很有必要加大对农民实施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批新型农民,将人口负担努力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这能够提高农业科学技术上的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积极推动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很重要意义的,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民实施科技培训现状

自从改革开开放后,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已经加大力度对农民实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并且始终坚持“三面向”的原则,面向农民,面向农村和面向农业,坚持农业的科学技术教育的方向,逐渐向多个层次、多个形式发展,并注意推广大批新成果、新技术以及新工艺,培养大批的农民方面的技术骨干,已经形成了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网络,进一步将农民的素质提高,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作出很重要的贡献。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固然取得了成绩,但和建设小康社会与农业技术现代化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7]。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对科技知识培训的认识还不怎么到位。某些地方与部门给农民服务的意识还不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知识培训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并没有放在一个突出位置。农民科技知识培训也没有实行有效调控;用人单位在招录农民工时,也只是重视使用,并没有将培训提到日程上来,没有投入人力开发成本。

第二,农民科技经费的投入量并不足,在进行预算安排时并没有设立专项培训资金。

第三,没有对农民科技知识培训的有限资源整合利用好,相关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法律保障也不健全,农民科学技术培训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四,农民培训的管理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在对农民实行分类培训的时候,只是将重点放在了教材、资金、场地等方面,没有对资源进行统一安排,不能进行合理利用,某些内容的实用和针对性还不强。

第五,组织农民培训还比较困难。很多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农村中绝大部分的适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或者在当地城里参加工作,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大多数是属于中老年人,其文化水平和年龄结构,并且他们本身认为参加不参加培训的意义并不大,这给培训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的相关措施

加强政府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领导工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要在以后的15年内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其基本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也是实施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各级政府中的相关领导要切实抓起来。对农民加强科学知识技术的培训,各级政府的响应领导要真正担当起责任来。

第一,思路一定要理清,重点也要明确。各级领导要具有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对农民科学技术培训方面的工作摆在一个与农业、农村工作相对等的重要位置上来。

第二,加强领导,协调安排。注意按照“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管理与运行机制,强化宏观调控,统一协调,相互配合,使得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能成为各级政府行为。

第三,注意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利用好已经存在的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资源,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索好各个部门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协作的新道路,制定利于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工作的相关规定,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运行机制进行进一步完善,有效组织农民开展科学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注意加强农民科技知识培训体系建设,尤其发挥电脑远程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作用。

第四,注意加强相关培训经费投入,能够使得培训工作顺利展开。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机制的建立,能够对农民开展有效培训。对农民科技培训的经费要注意再加大投入,建立各级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投入机制。采取中央财政投资,各级地方政府投资,进一步解决广大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不足的相关问题。各级地方政府要善于将农民科学知识技术培训中的经费纳入到本地方的财政预算体制中,并且要确保相关的配套资金能落实到位。并且相关政府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做到专款专用,使得资金效益能够得到最大发挥。

第五,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培训的条件,提高培训能力。注意将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工作、农村中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有关培训的工程中去,并在农村实行实用人才专门培训工程,并且加大实施力度。

第六,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保证农民科技培训的目标能够实现。各级政府有关的政绩考核要注意将农民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率、就业率等指标纳入其中,也作为选拔后备干部的相关条件,将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之中,依据“职责有分工、师资有标准、培训有计划、结业有证书、学员有档案”培训标准,开展目标方面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培训任务胜利完成。

作者单位:日照市农广校

参考文献:

[1]赖存理,张耀东.浙江劳动就业发展的十大趋势[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18-23.

[2]仲良华,宣云.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67-69.

[3]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福建省农村职业教育调研报告[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198-203.

[4]朱燕芳,李晓霞.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的有效途径[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58-60.

[5]郭怨舟.学陶师陶.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23-24.

[6]缪建平.探索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现途径和运行机制[A].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论坛文集[C].2000年,28-29.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新农村建设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离不开农民。面对我国农村当前存在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应切实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管理水平、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是典型的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国家人口总数的大多数,但目前新形势下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当务之急,是一项紧迫的根本性现实任务。

一、培训新型农民的重要意义

(一)培训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否则也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加快培训农民知识化的现代进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新型农民的培训。(二)培训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实现农业从传统化向现代化的转变,加快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提高农民素质将是关键因素所在。目前我国农村农民的素质不高,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三)培训新型农民是改变农民现状的迫切要求。由于受到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基层文化相对单调,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提高修养,崇尚科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为迫切的要求。

二、培训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一)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首先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普遍比较匮乏,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大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的农业耕种,对农业产业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其次是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法制意识不高,一些地方的封建迷信盛行,地域观念强烈,法制意识淡薄,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最后农民的管理意识和水平低下,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知识和方法。(二)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在农业生产所有的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和最具有创造性的一个决定因素。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是由农民来建设完成的。没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将会困难重重。一方面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高素质的农民,即使国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不能得到相应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大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只有被农民所真正掌握,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培训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应着力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的转变思想和观念,努力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因此培训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就要在大力实施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最终达到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并转化为生产力。(二)加强对农民管理知识和素质的培训。新农村的建设需要生产方面的人才,也需要一大批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通过对农民进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可以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规范化的管理理念、社会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的管理水平,使他们更多的人迈入到管理者的行列。(三)加强对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训。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考量,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支持,反过来精神文明的发展必将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更上一个台阶,反之亦然。因此,要重视对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塑造。首先要开展必要的形势培训,使得农民了解当前生产生活的现状,了解党在新时期的方针政策,提高思想觉悟和意识;其次是强化对农民的文化熏陶,用先进的文化塑造农民是最有效的提高农民素质的手段,因此应整合农村的图书室、农村书屋和文化活动场所,提高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满足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有条件的农村应大力普及电脑知识,教授农民使用电脑技术,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传播文化。同时在农村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努力逐步改变农村存在的种种陋习,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还应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农村党组织作为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领导核心,是全村工作开展的基础,农村党员作为骨干力量,更应该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因此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将很重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培训新型农民,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新型农民,因此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必将使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使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张鸽盛,孔霁.农村劳动力主义培训“五方动力”现状透视[j].中国培训,2009.

[2]李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动力机制研究[j].河南农业,2008(10).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民 教育培训 对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农村经济和社会将进一步发生深刻地变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成为农村发展的趋势,农民居住地向城镇集中,土地经营向规模集中,工业发展向园区集中,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农村经济和社会虽然发展了,但农民问题依旧是目前农村社会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要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在农村体制改革环节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强化农村发展的制度性保障。

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不均衡,从我国劳动力的构成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一直占据着较大比重,成为支持我国劳动力密集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念引领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人力资本,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努力培养一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不同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和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相比较,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支撑条件薄弱和监管力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

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型、政企合作型和市场主导型这三大类型。但从我国国情出发,政府主导型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模式。江苏省姜堰市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我国在农民培训模式上比较成功的案例,姜堰市作为江苏的农业大市,近年来通过由政府主导,从上而下有组织的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利用政府的资源优势,调动各界的积极性,使原本在农村劳动力大转移中处于困境的农民,提升了素质,学到了技能,变成了就业的生力军。

二、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

美国通过立法大力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形成了完善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体系和种类多样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工作,有相应的法规和机构,通过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制度,将高校科研咨询部门和农业培训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多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以适应不同层次农民的需要;日本通过开设农业高中,建立留学制度,加强农业技术普及教育,形成了多种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

发达国家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如下几方面的共同点:1.通过立法保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2.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3.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筹措农民教育培训经费;4.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在农民教育培训上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具有启示意义。我国政府需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保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并在农村广泛开展长、中、短期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确保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贴近农民实际。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制定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2.建立健全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可通过远程网络教育培训模式、专题讲座培训模式和现场技术操作培训模式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3.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4.采取多种措施,激发乡镇企业和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并选拔出农民技术骨干,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5.多渠道的筹集农民教育培训资金。

总之,农民教育培训必须以满足农民需要为出发点,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认识到农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对农民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并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将最新的思想和技能教给农民,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国发[2003]19号)2003.9.

[2]朱敏.城市化与郊区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探析[J].上海交大学报(农业科学版),2005,(2):23-26.

[3]莫鸣.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杨雄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 .高等农业教育,2010,(1):7-10.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第7篇

一、 关注教师实践需求,探索新的工作路径

在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基层农广校还需开设、开发哪些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在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农村成人教育过程中,农广校教师应如何提高教学培训的实效……这些是在工作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与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不深有关,与部分学校未运用好课题研究有关。实际上,农广校教师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困惑,在提升个人职业能力方面也有需求。为此,基层农广校需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力求寻找到突破口。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可探索出新的工作思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形成高屋建瓴的认识,还可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课题研究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

课题研究是为教学培训实践服务的。设计调研问题、发放调研问卷、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形成报告等环节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课题负责人可结合成员的特点与能力,适时分配任务、适时指导。比如,指导大家利用调查的数据,撰写子课题项目的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各自的观点,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子课题研究的问题更具体,撰写论文更具针对性,尽管题目“小”,但内容要“精”,同样具有较高的参考或推广价值。

(二)课题研究以持续推进工作为重点

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不能让大家走形式,而是要通过发现问题、理性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提高课题组成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并且为持续开展课题研究与推进工作积累经验。

以“生态观光农业培训方式改革与课程开发”课题为例,门头沟农广校课题组成员在调研中得知培训对象的受教育状况、从事的岗位工作、技能提升需求、学习能力状况、培训的满意度、对新一轮培训的需求等信息,结合对培训对象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调研报告、研究报告。报告客观地反映出以往培训的效果、存在的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课题组成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思辨过程,从工作总结的思考方式转变到理性辨析,使教师对工作实践有了新的认识,实现了从“埋头工作”到“科学工作”的提升。课题的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得到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还获得了市级、区级奖项。课题组成员还开发出一本教材――《休闲农业设计与经营》(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中等学历教育教材),获得了北京市农广校优秀教材评选一等奖。

借助课题研究,教师拓宽了改进工作的思路,找到解决难题的新办法。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得到发掘,大家参与课题研究的主动性也高涨起来,为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

二、 关注教师专业需求,练就教师专业发展硬功夫

课题研究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提高教学培训实效的同时,还能提升农广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基层农广校要关注教师专业需求,帮助教师练就专业发展的硬功夫。课题组负责人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帮助课题组成员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与提升,让大家在深入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收获专业发展的成就感。

(一)让教师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开发新的教育资源

透过课题看课题,教师可透过课题预测自己专业发展的前景。教师改变了参与课题研究的观念,就会产生从“心动”到“行动”的强烈愿望。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更要尽量把眼光放长远,把视野放开阔,解析课题研究的内涵与外延,尽可能地扩大课题研究的成果。例如,在“新型职业农民中等学历教育学习资源开发”课题中,门头沟农广校在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礼仪实务”的同时,想到策划制作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视频。

基层农广校教师持续参与课题研究,可使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中等学历教育使用的学习资源日益丰富,教师的专业积淀日益丰厚,教学方式将发生转变,“线上”培训与“线下”指У慕岷希农民参加学习培训的多样化需求也将得到满足。

(二)让教师发掘个人专业发展的潜质,拓宽课题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的能力各不相同,课题负责人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势与闪光点,引导大家“扬长避短”,发掘出各自的潜能和价值。

例如,“学习资源开发”课题组在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子课题项目过程中,将其“分解”为三个相关联的内容:开发礼仪实务专业课程系列教材;礼仪实务课程教学视频的录制与使用;礼仪实务课题集中培训与实地指导的有效性研究。擅长教学实践的教师参与教学视频的录制,文字功底好的教师参与论文撰写,研究水平高的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大家各尽所能,朝着开发学习资源的方向努力。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预期效果得到兼顾,研究成果呈现出了多层次性,避免了单一化。每位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与工作价值得到了体现,教师从中也体验到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就感。

三、 关注教师心理需求,注入教师发展的新动力

教师们关注课题研究的成果,更在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实际上,研究能力、文字功底较弱的教师往往缺乏自信。为此,课题负责人要多关注课题组成员的心理需求,激发大家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调动教师完成课题任务的积极性,为教师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基层农广校要在课题研究前进行客观地分析,要让大家对参与课题有所期待,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搭建必要的平台。

(一)及时关注,帮助教师克服畏难情绪

参与课题研究时,个别教师常常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行尝试。有时他们能找到课题研究的切入点,但在推进研究时缺乏思路;有时还会因不能马上看到预期效果而产生畏难情绪。为此,学校可聘请相关领导或有经验的教师做课题指导或顾问,让课题组成员从心理上觉得有底。课题组成员期待指导老师能做到给大家信心与示范,带着大家一起干。

建立相应的指导机制,如指导老师“手把手”地教经验不足的课题组成员如何设计调研问卷,教给大家一些数据统计的常识与技巧,指导写作功底弱的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等。当课题组成员在心理上得到被尊重的满足感与信任感后,将会冲淡畏难情绪,产生参与课题的持续动力。

(二)适时指导,搭建教师自信成长的平台

在推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力较弱的老师难免会有各种担心,有的担心课题研究要求太高;有的担心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或教学经验不足;有的担心自己的撰写论文的水平有限……在课题的开题论证、中期研究、成果推广等阶段,大家都需要相关领导的鼓励与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指导老师的定期帮扶下,课题组成员就会热情参与研究过程,进而迈上自信成长的台阶。在课题研究策略、方法上的有效追踪指导,会使大多数课题组成员对研究的内容有重新认识的过程,从而深入把握“学习―研究―运用―再学习―再研究”的学习方法。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第8篇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教资源整合:内容、模式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中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研究综述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失地人员就业问题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机制探讨分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户金融服务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资金体系构建研究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探究 农村教师长周期全脱产培训模式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及其就业质量提升对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转移意愿问卷调查 浅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发展规划问题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服务问题探索 浅谈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转移人口的保障问题 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股份制的探索 探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党建现状及解决对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新型城镇化中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及成本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宋海英,陈瑞.关于提高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思考——以吉林省实施“国培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1(10):127-129.

[4]许小平,袁潇.城乡教师培训差异性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1):50-51.

[5]杨岚.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大邑县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2:(29).

[6]许小平,袁潇.城乡教师培训差异性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1):50-51.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字】高等院校,新型职业农民

一、引言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高等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为区域经济的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是地方高校的神圣的职责和历史使命,长期以来农村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现状成为制约“三农”问题的“瓶颈”,因此培养一批“本土化、高端性、创业型”新型职业农民,构筑“三农”人才高地,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服务“三农”新的着力点。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只有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农业问题才能得到更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有人才支撑。

(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高度重视,但是广大企业单位仍青睐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于是人们一味追求高学历,忽视了新农村建设中对农业方面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致使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度不高。而农民受传统农业和文化知识基础、家庭经济状况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经费和师资存在不足。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各部门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的专项经费,少部分为市级经费的投入,且专款专用,很难统一集中使用。另外,培训所需要的大量师资很难保障,常出现“空堂断档”现象,特别是“工程师”、“技师”型的讲师更为紧缺,极大地影响了培训效果和质量。

(三)培训机制不健全。一是没有成立专门的农民培训领导机构,对该项工作的统一协调力度不够。二是存在农业、农机、劳动、扶贫、科技、科协、供销社等多头培训,且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在培训中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合,基本是各自为政。培训内容、培训对象时有重复交叉,在培训资源紧张的同时,又存在着重复和浪费。

(四)地方政府统筹力度不够。地方政府对培训的监管力度不够,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和工作统筹,培训的主办单位多数情况下是临时制定培训计划,临时聘请教师授课,培训讲得多,农业经营实践少,对农业生产的带动效果差,导致了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

四、高等院校对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要路径探讨

(一)提高自身对培育职业农民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及高等院校要认识到培育新型农民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的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因此,高等院校要在政府的领导和监督下成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和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并尽快制定出台并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规划计划”,确立实施目标、实施办法和考核标准,全面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

(二)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舆论氛围。高等院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农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三农”事业的未来。这是一件使农民由身份称谓转变为职业称谓的历史性工作,是一件推动职业农民在广大农村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高等院校要牢牢把握“三农”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稳定和壮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明确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对象。高等院校应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培养适合当地生产特色的职业农民。例如,围绕发展农村服务业,培养农机手、沼气工、农机维修手、农村经纪人、农产品加工等从业人员;围绕发展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产业,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培养创业农民,还可优先选择农村种养殖大户、优秀业主、村干部、打工返乡人员等具备职业农民潜质且急需从生产型向创业型转变的农民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四)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围绕着农村产业体系的发展所需的“创业型”人才目标,不断创新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培训模式,培养方案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和学员的创业需求。教学过程面向生产过程,学生亦农亦学,在学中干,在干中悟。实施“学历+技能+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与实用教育结合、长期教育与短期教育结合、实时教育与急需教育结合、技术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推动农民职业化发展,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体系。

(五)加强职业农民培训教材的开发。高等院校要借助优秀的师资团队,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材开发与编写。按照实用高效、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一批农民看得懂、学得快、用的上、内容精的“乡土教材”,逐步建立通用性和专业性相结合、高中低多层次相结合的教材库。拍摄制作农民培训课程电子课件、光盘、微课等;开发建设农民培训网站,搭建网上培训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短信等电子媒体丰富农民培训的手段和途径,提升培训的效果。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第10篇

企业营销也如排兵布阵,首先是确定战略,其次是制定战术,第三是寻找战机。 先正达公司去年全球一季度销售额达43亿美元,增长9

>> 战略与战术并重 战略坚定,战术灵活 选购之“战略、战术” 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党报品牌创新的战略战术 正视“战略失误难用战术修正” 从战略高度到战术实处 品牌结构战略与战术选择 借记卡收费:战略合理 战术存疑 苹果VS诺基亚:战术击败战略 战略统领下的财管战术 炒股需要战略也需要战术 网络营销,战略还是战术 网络营销:从战略到战术 战略性战术的力量 职能管理:战略与战术的归位 三鹿:战略不在战术身后 在战术与工具中寻找战略 阻击战:以战术补战略 弱势营销:战略隐藏于战术之中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科技 > 战略 战术 战机 战略 战术 战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企业营销也如排兵布阵,首先是确定战略,其次是制定战术,第三是寻找战机。 先正达公司去年全球一季度销售额达43亿美元,增长9%,作物保护业务在中国和东盟等新兴市场呈现出强劲增长的态势。先正达中国区总裁柯博尔在京接受专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政策很给力,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作为专注于农业科技的国际公司,先正达调整发展战略,综合植保、种业和生物科技三大实力,为作物种植者和下游合作伙伴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与品牌产品,为中国农民提供种植全过程解决方案,为公司的发展赢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多产出科技是先锋 柯博尔来中国不到一年,但对中国种植者和市场的了解正在逐步加深。他一直强调,在妥善保护和有效利用18亿亩耕地中,科技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重视科技和研发是先正达的传统,先正达全球约有5000名员工从事研发工作,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10%左右。 2008年,先正达全球第六大研发中心——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SBC)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开始运作。重点致力于研究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抗旱、增产、抗虫等生物技术性状等。2009年初,SBC与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达成一项为期8年的合作协议,旨在以水稻为模式植物,对新型基因功能进行验证。7月,先正达又与中国农业大学达成为期3年的研究合作协议,旨在发现和验证新型基因功能,用于玉米、大豆等重要作物增产、提升氮利用效率等方面。目前,SBC的合作项目已达20多个,一些项目还分布在韩国等亚太地区。 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总投资100万美元的寿光先正达种子有限公司占地10万平方米,致力于番茄、椒类、西瓜等蔬菜品种的试验和示范,先后在中国引进推广几十种名优蔬菜瓜果新品种,并为农民提供栽培技术指导和培训。 中国农业目前最大的挑战是提升产量,生产更多的农产品,种子、植保和其他农业新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办法。为此,先正达公司对在中国业务进行战略调整,将植保业务、种子业务进行有效组合,为中国农民因地制宜提供从种到收以及到餐桌的全套方案。 新市场强调后续服务 “作为一家国际性农业公司,为农民服务是基本责任。在种植过程中,农民不仅仅关注好种子、好农化产品,他们更关心作物种植的全过程。”而许多青壮年农民工到城里打工,家里种的作物无人打理,如果有专业公司提供全过程的服务,也会更轻松。柯博尔说,先正达公司新的战略,就是根据作物及环境不同,整合旗下的植保和种子产品,为中国种植者量身定做整套解决方案,提升产量,收获更多。 作为先正达整套解决方案中的重要一环—种衣剂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实现轻松种地。目前发达国家种衣剂的应用份额占植保剂产品的15%左右,而中国目前不到5%。先正达引入了最先进的种衣剂产品—“锐胜”,“艾科顿”和“迈舒平”也将在2013年进入中国市场。“锐胜”系列产品不仅能够防虫,更重要的是该产品对农作物具有独特的活力效应(Vigor Effect)、提高了种子质量,为增产增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先正达公司早在6年前就在北京成立了先正达种衣剂学院(SCI),为多个种子公司提供种衣剂配方筛选、种子加工技术、种子包衣技术等服务。 针对中国市场,先正达引进各种新型产品支持新战略。在当前中国稻区,直播水稻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稻作栽培方式,然而却也向稻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挑战,其中就以稻田草害为甚。“扫乐特”正是应对直播稻挑战而生的新型除草剂。 针对玉米市场,推出新的综合植保与种子的解决方案。从苗期到出苗后、直到中后期的全部生长过程,整体解决方案涵盖了高质量的种子“先正达408”、种衣剂、杀虫剂以及杀菌剂等,有效地改善品质,提升产量,帮助玉米种植者获得更高的效益。 “与其他国家相比,在中国的推广方式有何不同?”对于这个敏感问题,柯博尔表示:中国农药生产成本相对西方国家有巨大的竞争力,北美等国农药需求增速平稳,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南美等新型市场,农药需求增速较高。“在新型市场我们更强调后续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农民,先正达公司引入植保新科技。“我们长期与国内的一些农业大学和相关政府部门合作,测试植保产品的适应性。与全国农技中心合作,连续11年开展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培训,用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方式,教给农民最好的使用方法等。” 为了帮助农民更安全、有效地利用新技术,从2002年开始,先正达与农业部相关部门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进行农业研发和农民培训项目。如超级杂交稻药剂防治新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黄土高原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及配套机具研究、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新农药示范推广项目等。 市场需要就是机遇 全球人口增长速度快,人们也在追求高品质的健康食物,这激发了农业的增长潜力。先正达每年投资数以亿计,研发更加适合农民和消费者的技术和产品。柯博尔对中国农业市场充满信息:“未来15年,农业市场的增长将会翻番。” “针对全球人口激增,我们认为新科技能够解决挑战,生产更多的产品。”先正达加大了在中国作物保护和种子业务的投资,并看好在中国的前景。另外,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也给涉农公司展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先正达是中国农化领域最大的国外投资企业之一,在中国设立5家独资企业、一家合资企业、一家合作企业和多家办事处。“植根中国,实现本土化生产,意味着中国是先正达公司重要的市场。” 为提高先正达全球供应链营运效率,更好地拓展亚太地区的业务,2001年,一家由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投资、采用先正达转让技术的杀菌剂生产工厂在常州开业,这不仅是中国农药企业第一次与世界大型公司的合作,也是先正达对中国投资模式的转变。同时,先正达在中国市场采购化学品数额不断增长。 2006年,先正达在南通工厂兴建获术中心,加强对中国的技术支持能力。同时,先正达投资2800万美元生产新一代用于杀虫剂配制的埃玛菌素原药。这两个项目的落成,标志着南通工厂已成为先正达全球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此外,先正达与河北三北种业合资推出适宜中国需求的玉米品种,“先正达408”已在东北等地区推广。先正达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也在北京落户。 “我们有50%的销售收入来自于更新换代的产品和新产品。”为了满足中国农业市场多变的需求,先正达计划每年推出2—3个新产品。柯博尔充满信心:“我们将在中国加大投入力度,组建最强劲团队,整合最佳的方案,为中国乃至世界农业面临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粮食安全等严峻挑战探索和提供解决方案。”

上一篇:云计算理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科技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