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育文化

时间:2022-07-26 03:10:04

新型生育文化

【摘要】生育是人类繁衍生息,代代相传的重要生理基础。与生育相关的婚姻、家庭、社会在不断发展演进中,逐步形成了与生育相关的文化。目前,新型生育文化正在我国逐步形成,这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传统生育文化的特点的探讨,总结了我国当前生育文化的特点与发展方向,提出了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途径,即创新活动载体,搞活宣传倡导;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创新、完善新型的生育文化;社会保障等。为我国新型生育文化的发展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型生育文化

1传统的生育文化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下,生育承载了过多的责任和重压: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养儿防老,一直是我国传统社会不懈追求的理想家庭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直到今天,仍然根深蒂固地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之中,左右着人们的生育行为。

1.1重视繁衍,崇尚早婚多育,以能够为家庭尽快增加劳动力,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等传统观念也广为流行,子女成为私有财产。人类早期因生存环境恶劣,死亡率高,需要用高生育率加以补偿,形成了早生早育和多育的生育文化。并且,传统的小农经济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在历代技术水平和自然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劳动力就是生产的决定因素,反映在生育文化上就是重人口增殖,农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劳动力尤其是男性劳动力是家庭经济的基本来源和养老的保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一直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主导思想和历代思想家的主流思想。

1.2男尊女卑。男女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和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不平等,男性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妇女处于依附的地位。

2营造和传播的新型生育文化

新型生育文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文化。它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2.1生育政策的人性化。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年来,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法规,包括成文及不成文的生育制度、组织机构等。将计划生育纳入国家《宪法》和《婚姻法》,建立了全国各级计划生育常设机构,建成了以政府行政为主导、以民间组织(计生协会、人口学会、性学会)为辅助的规模庞大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网络系统。使计划生育工作有法可依,也更加人性化。1992年出台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对促进男女平等、充分发挥妇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转变工作思路,由传统的以行政制约为主逐渐向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主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为了满足人们生育方面的需求,国家在人们的优生优育、生殖健康、节育方法上进行科技攻关、出台政策,规定相关服务部门开展服务,多角度营造社会化传播氛围,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2习俗层面的变化。

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每一个民族和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关生育的习俗,生育文化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道德和习俗各方面,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作用的结果,表现为生育愿望、性别态度和社会价值取向。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左右着人们的生育观,重男轻女思想成为封建文化禁固女性发展的枷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育行为。如中国广大农村婚嫁仪式、求子仪式等。这些习俗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开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移风易俗的活动,为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建立拉开了序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计划生育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摆脱了旧生育习俗、婚嫁习俗的束缚。

3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转变婚育观念是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容,而婚育观念的现代化程度最终也决定了新型生育文化的层次,一种文化形态只有深深扎根于群众当中,才是巩固和成熟的。要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就必须以转变群众婚育观念为着力点,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创新活动载体,搞活宣传倡导。调整计划生育宣传方式,改变教育方法,突破主要靠标语、传单宣传的简单呆板的宣传形式,开展群众性人口计生歌曲原创、演唱评选活动。创作出一首首反映时展、社会变化、计生成果,歌唱祖国、赞美家乡、咏颂青春、关爱女孩、忧患地球、咏叹生命的歌曲。开展创新人口文化传播的形式、模式,增强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在全社会创造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形成创作、演唱、传播的链条,使宣传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无限丰富性得到充分展示。

3.2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营造传播新型的生育文化必须促进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联合国将“促进两性平等,赋予妇女权利”作为千年发展目标之一,促进男女平等必须实行政治平等,大力宣传《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母婴保健法》等有关男女平等及妇女权益的规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女性,形成女性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男女平等必须实行经济地位平等,建立完善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和利益导向制度,保障女性劳动权利、入学权利、分配权利,纠正性别岐视等社会问题,提高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关注女性愈来愈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话题。国家人口计生委做出关爱女孩的部署,提出了关爱女孩的发展目标。开展关爱女孩主题活动,把母亲健康,女孩成长作为重点,传播文明、健康的婚育观念,为女性提供优质生殖健康服务,保护女性的身心健康。建立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发展的利益机制,维护女孩的合法权益,推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促进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引导群众婚育观的转变。通过建立落实有利于妇女及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和保障机制,帮助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户解决教育、培训、技术方面的困难,促进女性平等发展。计划生育法律制度虽不属于狭义生育文化的范畴,但对破除传统生育观念和生成新的生育观念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严格的生育政策和管理措施,会逐渐增强人们对计划生育的认同感,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3.3创新、完善新型的生育文化。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进行面对面的咨询与交流,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让人们通过切身感受和体验,主动要求掌握新知识,用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代替旧的婚育观念,是先进文化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一系列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如婚前体检、孕前保健、产前诊断、避孕节育等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生育领域,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殖健康水平,而且阻断了不良遗传因素在后代人群的蔓延,不断提高了出生人口的素质。从而对从们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4社会保障。落后的婚育观念成为建设新型生育文化最大的障碍。对根深蒂固的民众观念的改造和重建,不能期望象搞政治运动那样一呼百应,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把先进的文明和新型婚育观念传播和推广到千家万户,引导人们走出传统的经验主义的生活观念,最终走出传统的生活模式和生育模式,实现新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婚育观念的现代化。探索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既是促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形成的最终条件。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广大育龄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多生、生男孩,而是生育质量。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已经成为年轻父母们的寻常家庭理念,他们更看重优生优育、对子女的责任、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将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为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新晨:

上一篇:传统建筑文化 下一篇:徽菜文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