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15 17:25:31

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

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篇1

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将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种植,利用现代化技术,可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基本品质,保证市场上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同时,农业水平的提高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促进我国综合发展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在明确现代化技术与农业种植的结合点,在现代化技术应用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确定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方式。

1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的现状

1.1 计算机信息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为数据库共享技术、可视技术、传感技术等的应用。

一是利用数据库共享技术,建设农业种植的相关数据,能够为农业种植人员提供具体的种植办法、作物生长标准。同时,数据库构建了与农业专家沟通的平台,也为农作物种植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二是利用传感技术,种植人员能够及时控制农作物的温度、水分,进而通过温度等内容的调节,干预作物的自然生长环境。同时,种植人员还可以根据传感数据调整当前作物的种植模式、种植计划等;三是利用可视技术,种植人?T能够对种植情况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了解作物的病虫害情况、干枯程度等,还可以通过对农作物的估产,把握种植产量,减少农作物种植的损失。

1.2光技术

不同作物对于光的要求不同,严格把控农业种植中的光作用,能够适时调节作物所处的温度环境,在满足作物光照需要的同时,提高其光合效率,进而实现作物的优产化种植。我国当前农业种植中主要通过蓝光和红光的调节来满足植物的光照需要。

1.3生物技术

农业种植工作属于生物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种植过程中,有助于种植人员及时了解作物的特性,提高作物抗虫、抗旱能力等,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更多高产作物,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当前,农业种植中应用的生物技术主要包括生物组织培养技术,即通过生物组织的改变增强作物的生长能力;生物杀虫技术,主要用于改变传统生物技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作物耐药性;转基因技术,主要通过作物基因的重组,选择具备优势基因的作物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2现代化技术应用对农业种植的影响

2.1有利影响

2.1.1提高农作物产量 通过现代化的种植技术,许多新型农产品得以问世,有效降低了农作物对于生长环境的依赖性,促进农作物更加高产,农业种植更加高效。

2.1.2延长生物生命周期 传统农业种植中,农民基本“靠天吃饭”,且受时间、自然环境等的影响较大。现代化技术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条件,让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水果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保证市场中农产品的供应要求,有效延长了农作物的生命周期。

2.2不利影响

2.2.1加剧环境污染 在种植过程中,虽然可以利用可视技术、传感技术等对作物进行实时监控,但是为保证作物产量,种植人员有可能过度使用化肥、除草剂等,这些肥料和化学药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甚至通过植物生长过程在植物中聚集,最后被人们身体所吸收;另外,化学药剂的过度使用会影响农作物周围的环境,对作物生产造成影响。

2.2.2导致土壤盐碱化 农业灌溉需要大量的水源,但是灌溉用水的滥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壤盐碱化严重,对耕地环境产生影响,造成耕地面积减少,不利于作物的种植和培育。

3农业种植中现代化技术应用的发展策略

3.1强化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目的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应用现代化技术,需要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主要目的,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基本要求,尽可能降低对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等影响。实际应用过程中,首先,政府需要鼓励科研部门以农业发展为背景,进行农业相关技术成果的研究和应用,并对取得研究成果的技术予以资金支持,推动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使用;其次,要强化农民的现代化技术使用能力,引导农民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利用政府补贴的形式促进现代化技术产品在农业领域的使用和新型农业技术的开发。

3.2健全新型现代化技术的使用标准

在现代化技术应用的条件下,农业种植面临的污染问题依然严重,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我国当前现代化技术评估能力及技术应用标准研究不足的弊端。因此,需要针对现代化技术发展和农业种植要求,健全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法规,尽可能减少技术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种植的规范化与有效化。

4 结语

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篇2

生物农药(未包括农用抗生素类)只占全球农药市场的2.5%份额。根据国内外专家较为一致的看法,生物农药发展潜力巨大,今后几年内,将取代20%以上的化学农药。生物农药中的植物源农药占全球农药市场的1%,并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从生物农药市场分布上看,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使用量占全球的64%,亚洲仅占13%。

中国生物农药现状

目前为止,国内生物农药登记品种已经有150多个,占总有效成分品种的 14%;各种复配剂型达到了700多种,占注册登记农药产品的9%,并且以每年4%的速度递增;制剂年产量近13万吨,约占农药总产量的11%;年产值约 27亿元,占整个农药总产值的9%左右;应用面积约4亿~5亿亩次,约占总农药应用面积的10%。

植物源农药是利用药用植物具有杀虫、杀菌、除草及生长调节等特性的功能部位,或提取其活性成分,加工而成的药剂。由于植物源农药来源于自然,具有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易引起抗药性,在自然环境中易于降解等优点,因此,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开发是当今农药研究与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生物农药优势明显

中国有数千年应用药用植物的经验,有独一无二的中医药理论,有传统的中草药配伍理论,植物源农药品种丰富。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5世纪,中国就用莽草等植物杀灭害虫,用艾蒿茎叶熏驱蚊蝇;公元6世纪就有利用藜芦作杀虫剂的记载;10世纪中叶有用百部作杀虫剂的记载;到17世纪,烟草、除虫菊和鱼藤等植物提取物已作为杀虫剂使用。漫长的过程逐步积累了很多极其有益的毒理、药效资料,这为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提供了雄厚的物质、理论及技术基础。

Grainge 和Ahemed 曾报道,约有2400 种植物具有控制有害生物的活性。在实验室乃至大田试验中,许多植物都表现出潜在的害虫控制特性。中国植物源农药来源极为广泛,已查明近1300多种植物含有杀虫、杀菌活性物质。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农药用植物主要集中于楝科、菊科、豆科、卫矛科、大戟科、唇形科、木兰科、马兜铃科、蓼科、木犀科、百合科、葫芦科、莎草科、十字花科等科植物中。

当前国内的植物除草剂研究热点集中在薇甘菊、万寿菊、小麦等植物,分离提取到的天然杀草化合物有醌酚类、生物碱类、苯嗪酮类、肉桂酸类、香豆素类、噻吩类、腈类、类黄酮类、噻嗯聚乙炔类及萜烯类等十余种天然杀草化合物,其中有些已被开发成天然除草剂,并得到专利保护和推广应用。有名副其实除草效应最好的实例是从万寿菊属植物中提取的α-三联噻吩,除有除草特性外,还有杀线虫作用。

目前国内生产加工生物农药,一般主要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如农副产品的玉米、豆饼、鱼粉、麦麸或某些植物体等,原材料来源十分广泛,生产成本比较低廉。种植药用植物可以大量利用荒山土坡闲地,投资少,收益大,同时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生产生物农药一般不会与化工合成产品争夺原材料,并且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是国家提倡和鼓励的发展方向。

这都是生物农药在国际农药市场上竞争力的源泉,尤其是植物源农药保持市场占有率的根本原因。

国内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

只有坚持新产品、新剂型研究开发,做好国外农药登记,及时进行技术创新,中国生物农药企业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得到应有的回报。

首先,以新产品、新剂型作为突破口。

加大植物源农药有效化学成分的分离提纯、分子结构鉴定和理化性质的研究,研究活性物质的结构作用机制、结构与活性间的关系,不断寻找新的植物农药品种。

加大有效成分复配的研究。为了扩大植物源农药的使用效果,将作用效果相近或互补的植物源农药进行合理复配。如果两种植物提取物的主要杀虫活性物质在作用机理上不矛盾,混合后的确能扩大防治对象,且有明显增效作用,则可进行混剂开发,并进行深入的室内生测及大田试验,还要考虑两种植物提取物各组分之间在贮存期间的相互作用等。如苦参碱、除虫菊酯、青蒿素、蒜精等与印楝素复配,与除虫菊酯或与合成除虫菊酯的复配。除虫菊酯有较宽的杀虫谱,与印楝素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药效,而且对除虫菊酯有抗性的害虫特别有效,同时,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杀死植物害虫,还可用来防治动物体外寄生虫。

提高植物源农药的稳定性。由于天然产物不稳定,在紫外光、阳光和高温下极易分解。因此,除了避免强光、高温、强酸碱和酶外,在配制制剂过程中,可加入一种或多种环氧化植物油稳定剂和对氨基苯甲酸抗光剂,来抑制天然物的热分解与光降解。还可以通过选择适宜乳化剂来提高乳化稳定性。

在植物中寻找具有农药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上的修饰,或者人工模拟合成筛选,获得新型农药。菊酯类杀虫剂由来源于菊科植物中的除虫菊素修饰发展而来,源于豆科植物毒扁豆种子中毒扁豆碱的氨基甲酸苯酯,源于大蒜中大蒜素的抗菌素402等,这是国外植物源农药研究开发的重点,也是中国植物源农药研究发展的方向。

其次,以国外农药登记为切入点。

近年来发达国家频繁设立贸易壁垒,农药出口受到限制。由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提高登记费用和登记要求等技术手段,目前,中国农药在发达国家农药市场的占有率不到10%。深入研究国外农药登记制度,加快打造农药出口知名品牌,培养国际登记人才,是解决中国生物农药国际登记问题的必须途径。

最后,加大高科技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工艺、新方法不断被应用到植物农药研究开发中。北京三浦百草绿色植物制剂有限公司采用超微细粉化、气流粉碎、低温粉碎等新技术,得到粒径10微米粉末,大大增加了原料的表面积,以促进有效成分的溶解与浸出。在提取过程中可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微粉碎法、酶提取法、分子印记分离法、高效逆流色谱分离法、逆流超声提取等新技术装备。例如,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用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有效成分进行萃取和分离的新型技术,可减少燃料和有毒化学溶剂的使用。在分离提纯过程中,可采用絮凝沉淀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高速离心法等新方法,提高分离纯化效率。

此外,还要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水平,改善分析检测技术。现在,高效液相色谱、高效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分析仪器和技术逐渐被普遍采用,指纹图谱技术也将逐步成为常规的检验技术,这都有助于提高农药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

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篇3

基础研究与开发结合

张兴一直从事昆虫毒理学、农用药剂学和害虫抗药性治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系统筛选了国内1000余种植物的杀虫、杀菌活性,研究开发出“楝素杀虫乳油”、“楝素杀虫可湿性粉剂”、“烟碱乳油”和“油酸烟碱·氯氰乳油”四个植物杀虫剂品种;发现了一种新的高效杀虫植物——砂地柏;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研制成功“灭幼脲乳油”、“抗蚜威液剂”、“胺西菊酯乳油”、“辛硫异丙乳油”和“树木注干剂”等20多种农药新制剂,研发自流式树干注药等无公害施药新技术,并获取国家登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张兴为之探索和奋斗的目标。他说:“作为老师,我不想讲大话,但求无愧于心,这是我一贯坚持的原则。”在致力于植物源农药研究的过程中,他提出“无公害农药”及“农药无公害化”的新概念,2001年成立“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一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型科研实体。中心以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生物农药为总目标,立足国内,瞄准国际农药研究前沿和国际农药市场,以农药产品及其配套的生产工艺技术作为研究成果的体现形式,以产业化、企业化为桥梁,使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生产实践全方位紧密结合。

创制立足国内资源

研究植物杀虫剂,最初是从雷公藤、印楝、苦皮藤、黄杜鹃、鱼藤等50多种杀虫植物的筛选开始的,面临的一个特殊的问题是,要开发中国自己的植物杀虫剂。目前中国尚未发现真正的印楝属种,虽经引种试植但数量不足,无法形成规模,同时;适生区域又常遭台风袭击,印楝树苗难以长大。“我们赴川陕云贵诸省考察,结果令人大喜过望,中国川楝、苦楝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且楝树为速生植物,砍掉长棵,来年发出一丛,两年可长到1丈多高。”

张兴教授高兴地说,他们跑遍了西北五省区,采集、筛选到500多种植物标本。之后夜以继日进行分析、化验……功夫不负吃苦人,新型特异质植物杀虫剂楝素系列产品一次性投料成功。产品有:0.5%楝素杀虫乳油(蔬果净)、5%蚜螨特液剂、蔬果净可湿性粉剂等。

为了加速无公害农药的应用推广,1995年初,原“无公害农药研究室”正式更名为“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采取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以产业化、企业化为桥梁,以农药产品及其配套的生产工艺技术作为研究成果,以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农药新品种、新制剂为目标,使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人才培养和生产实践全方位紧密结合。

张兴说,在新农药研究开发中,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注重天然产物农药及高效、低毒化学合成农药的创制,并进行农药制剂加工技术研究、施药新技术研究,实现高毒农药低毒化、低毒农药微毒化、农药使用安全化,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生物源农药,使整个生产工艺现代化。通过原料选择、加工工艺及施药新技术、新器具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实现农药“无公害化”。

合作联盟优势互补

“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一切为生产实践服务,充分发挥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中试基地的桥梁作用,使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质量和生产工艺日臻完善,形成定型产品、完善的生产工艺与设备、合理科学的使用技术等,使其达到工业化生产条件。”张兴这样说。

“但是,研发创制是我们的专长;将研发的新产品推向市场,让广大的消费者认识和认可是我们的短板。”植物源农药产业技术联盟的组建,将通过相互弥补,发挥各自所长。“我们研发的新产品进行中试达到成批生产的条件后,将委托专业企业,通过企业化运作,才能真正做至产学研一体化。”

馥稷生物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是:“植物源农药产业技术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公司总经理丁学清表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区别之一,就是企业需要市场化运作,实现产品的增值。馥稷生物公司主要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农药工程技术中心研发的科技成果,致力于生物源农药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转化。打造国内一流的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平台,发挥企业优势,使科研院所研发的无公害农药产品顺利转化,才能切实为保障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作出贡献。

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篇4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成效;发展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55

技术创新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理念,或者使用了新的材料和工具等,都属于创新新技术的范畴,通过对工艺、技术和理念等进行创新[1],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或者通过新技术开发新的产品,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让产品的质量或产量有所提升,在农业市场中占据重要发展地位。

1 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是人口大国,基于我国的国情,人口众多对粮食作物的需求量较大,必须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将农业技术创新作为建设的重点,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农业技术创新至关重要,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将作物生产达到优质、高效和高产的目标。

2 农业技术创新成效

2.1 农业育种创新技术

从植物遗传学规律等方面考虑,可以通过对农业植物品种进行改良,并通过先进技术进行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将作物生产达到优质、高效和高产的目标。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研究的新品种杂交水稻,并在原有杂交水稻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使得水稻的产量大幅度上升,新品种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可达1700万hm2,每年增产的水稻产量可多养活7000万人,并且通过对水稻的性质进行改良后,可将新型的杂交水稻种植在具有盐碱化的土地上,并且水稻质量较高。

2.2 农业种植技术创新

在种植农作物时,农民往往会因为种植环境或者条件限制等降低了生产效率,甚至会影响生产量,而在当前出现的现代生物技术[2]、节水灌溉技术、模式化栽培等先进技术,并且在农业生产中根据植物的生态环境等打造数字化采集技术,针对植物生长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密切关注植物生长情况,尤其是土壤水肥供养和光照等,应用农奴才能远程数字化管理系统,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和设备,可以大大的降低农民的工作任务量,减少了实地探查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2.3 转基因技术

当前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并且专家们逐步将生物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逐步研制出了抗病毒辣椒、抗病毒番茄和转基因大豆等一系列作物,中国农科院研制的抗虫棉花,可以有效的避免病虫害的出现,提高了棉花质量[3],也降低了农民施药施肥的工作任务。

2.4 网络农业、精确农业和现代化农业创新技术

通过网络监控和网络管理来进行农业生产,针对塑料大棚采用网络监控系统进行管理,坐在家中便可以观察大棚内的作物生长情况,并且可以观察到作物的变化和是否存在病害,采光等情况,通过对某片作物种植的 监控来密切的关注作物的生长情况,并针对性的提供应对方案,防患于未然。而农业智能技术是通过智能化操作和系统来完成对作物的培育,摒弃了传统的种植作物的工作,可以利用智能技术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并查看是否达到健康成长的指标,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

3 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创新

当前农业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点部分,国家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旨在通过创新技术和创新理念的应用,可以大大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作物生产质量。要想大力发展农业创新技术就需要广大农民共同参入,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知识培训,树立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识。运用当前新近的科技信息网络,让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可以达到共享,分享农业生产经验和技巧。国家和政府需要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较大的资金,并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等进行保护,加大对农业创新技术的宣传和推广[4]。要想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农民工作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要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优化和革新,应用当前的先进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科目的技术类型,将其与农业生产融合,提高创造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理念,造高效农业。

参考文献

[1]吴淑杭,徐亚同,凌云,等.猪粪便生态型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1):168.

[2]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等.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8):122-130.

[3]齐晓辉,李强.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问题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0):57-61.

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篇5

关键词:植保工作;现状;发展;对策;益阳市

中图分类号 S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92-03

植物保护是对农作物病虫草鼠进行监测,科学分析后制定合理防治方案,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其危害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履行着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的重要工作职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时效性和广泛的社会性。植物保护工作包括农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综合防治、风险评估、植物检疫以及农药管理等方面,其任务艰巨,工作难度大、责任重,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为使植保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笔者对本市植保工作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 植保工作现状与问题

1.1 农业有害生物种类多,发生面广,危害重 益阳市历年来农业有害生物多发重发,尤其是近年来,受气候条件、农业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生物灾害日趋严重,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现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第一害。

1.1.1 有害生物种类增多,主要病虫发生为害加重 据统计,我市粮、棉、油、麻、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作物常年危害的病、虫、草、鼠达100余种,给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水稻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棉蚜、棉叶螨,油菜菌核病,蔬菜霜霉病、小菜蛾、菜青虫、豆荚螟,农田杂草千金子、稗草、鸭舌草,农区害鼠和洞庭湖东方田鼠等主要病虫草鼠发生频繁,危害程度加重。

1.1.2 迁飞性、突发性和毁灭性病虫频繁暴发,成灾机率大 稻飞虱、纵卷叶螟“两迁”害虫连续大发生,并表现出迁入时间早、峰次多、虫量大、世代重叠严重。稻瘟病、稻曲病、棉花枯・黄萎病、斜纹夜蛾、烟粉虱、茶尺蠖、茶毛虫等病虫暴发机率大。

1.1.3 次要性有害生物迅速上升为重要灾害对象,危害加重 湖区杂草千金子已超过稗草的发生与危害程度,成为湖区第一大恶性杂草,并向山丘区不断扩展。稻曲病、棉花角斑病等次要病虫发生频率加快,开始成为每年的主要控防对象。

1.1.4 境外危险性有害生物和新的病虫传入机率高,威胁加大 柑桔大实蝇自2003年传入我市安化以来,扩散迅速,目前已分布在我市四个区、县(市),面积达678.5hm2,对各地柑桔产业造成巨大影响;稻水象甲、葡萄根瘤蚜、扶桑棉粉蚧、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柑桔小实蝇等检疫性对象已在我省其他地市发生,特别是稻水象甲、扶桑棉粉蚧已在我市临近地区发生为害,随时有传入我市可能;远东螟近年来连续在我市沅江大面积为害棉花;主要由白背飞虱带毒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2009年在我市晚稻田大面积发生为害,造成较大的影响。

1.2 植保工作服务范围广,对象复杂,难度大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以老、弱、妇、幼为主,其文化程度偏低、观念陈旧,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差、速度慢,加之农业有害生物监控对象多、植保技术推广面对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植保体系发展不够,严重阻碍了植保技术推广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1.2.1 传统技术和手段难以满足当前需要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作物区域布局、种植结构、栽培制度等方面出现了大的变革,农田生态系统变化明显,对农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植保技术以粮棉油主要农作物病虫监测与防治为重点,监测、防治对象及种类相对稳定,而现代农业出现作物品种、结构多元化,农业有害生物复杂多变,常发性病虫发生加重,次要病虫向主要病虫转化,新的有害生物和检疫性对象不断出现,传统技术难以适应,甚至成为盲点,对其发生和防治规律需进一步探索研究。由于植保队伍结构和知识老化,适应性差,创新能力不足,加上高效药械更新滞后、用药水平不高、病虫抗药性上升、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等问题日益突出,给病虫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而植保现有的技术手段却与现代技术存在明显的不适应,在目前农村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下,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受到了很大局限,影响了防治效果。

1.2.2 传统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对外经济交流加速,人们的农产品安全意识增强,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既要有效控制生物灾害,又要切实保护农产品质量和农田生态环境安全的新要求。传统植保观念是以保产为中心的数量植保,以单一化学防治为手段的产中植保、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经济型植保,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在观念上向保证农产品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环境安全和人畜安全的“绿色”新型植保转变,只有注重经济、生态、社会三重效益,在观念上更新进步,才能探索和推动植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植保体系建设不完善,发展滞后,问题多

1.3.1 体制不顺,人才缺乏 植保工作涉及到广大农村、农户和每块土地的各种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防控,要想达到满意的效果,需要一个完善高效的植保系统网络。过去的植保网络从市到县到乡镇,各级都有植保技术人员从事植保工作,病虫信息、防治技术能通过网络有效地传递到村到户,但随着乡镇机构的改革,农技干部的人、财、物均由当地政府管理,致使县植保站对乡镇的业务管理和对接难以实现,出现植保网络断层,严重影响植保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市乡镇普遍存在财政困难,无法承受“七站八所”人员经费的沉重负担,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大量缩减人员编制,有的把多个部门组合成一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农技人员一般只留3~5个,甚至一人,其他人员则转向农资经营等行业,造成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同时,在岗农技人员常被抽调从事政府的其他工作,影响了植保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体制不顺,管理很难到位,在农药管理与农药应用技术指导上严重脱节,农药市场混乱,假冒产品、乱开处方、乱报的现象时有发生,高效新型植保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同时,由于人员缺乏、管理脱节,重大生物灾害暴发时,难以迅速有效地大规模组织控防,造成措施不到位,防控效果差。

1.3.2 经费不足,精力有限 各级植保站由本级财政拨付的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没有,绝大多数靠其他创收来补充,植保工作人员福利待遇低、工作条件差,严重阻碍了植保事业的发展。乡镇植保人员待遇更难保证,没有公用经费和其他专项来补充,部分地方实行差额拨款,只得通过经营创收或其它途径解决,对植保工作精力有限。村级植保工作则基本于空白状态。

1.3.3 队伍不稳,结构偏老 一方面,植保专业人才岗位不稳定,经常换岗或调任其他单位。据桃江县统计,从1979年至今的30多年时间里,22名植保干部中离开植保站的达15人,占68.2%;二方面,植保工作人员中真正专业对口的比例低。专业人才难进,非专业人员比例大,有的在某时段里甚至全为非植保专业的人员;三方面,由于编制原因和人才的流失,导致目前各级植保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偏老。市、县植保站在岗的70名干部中年龄40岁以上的56人,占80%,部分县植保站已10a以上未引进过一名大中专院校的植保专业人才,造成植保体系人才青黄不接。

1.3.4 条件不好,设备落后 部分县级植保站基础设施落后,虫情测报灯、电脑、照相机、试验室、检测设备、观测场地、交通工具、劳保用品等数量少、质量低,甚至没有,植保技术人员工作全凭一双腿跑、一双眼看、一双手做。特别是山区地域辽阔,土地分散,植保技术人员没有交通工具,下乡调查和指导非常不便,加上仪器设备和测报手段落后,大大降低了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乡镇一级情况则更差,安化县共有23个乡镇农技站,有固定办公室的7个,仅占30%。

1.3.5 意识不强,困难较大 植保工作公益性强、责任大,但社会地位不高,工作做好了不引起人的注意,出了差错负面效应明显。公共植保意识在部分地方仍显淡薄,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程度低,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对检疫执法工作的忽视和抵触,部分地方为发展当地经济,出台一些不利的地方准则和规定,降低了检疫执法的权威性,影响检疫工作的正常进行。

2 植保工作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探索植保机制建设,强化体系内部管理 一是应明确植保植检站的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三项工作职能,以整合技术、人力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实行乡镇农技人员的编制由农业部门统一管理体制,配足经费补贴统筹安排,逐步实现村级配备植保专职人员,并纳入村干部名额,安排一定的工资待遇。三是鼓励基层植保技术人员担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顾问,定期培训,建立由专业化防治队队长为村级植保信息和技术负责人的基层植保服务网络。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植保工作环境 一方面要增加对植保植检站的建设投入,特别是要完善市、县级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建设,添置各种设备,建立工作试验室和病虫观测场,配备植保专用车辆,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植保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乡镇植保机构专用办公场所,配备电脑、数码相机、测报灯、摩托车等设备和工具。

2.3 稳定植保专业队伍,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病虫的监测、预报、防治和植保技术的推广,需要一支稳定的植保专业队伍。一是各级财政要确保植保机构的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并全部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稳定植保队伍;二是选拔水平高、素质好的植保专业人才,充实植保专业队伍;三是优化人才管理政策,吸引植保专业人才,改善人员结构。四是要提高植保专项经费投入,加大专业培训力度,促进植保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提升植保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

2.4 把握植保技术导向,建立市场监管机制 一是要建立市场准入监管制度,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前须在当地进行试验示范,经植保部门评估审查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二是要把好产品与技术的市场宣传关,由植保部门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方可进行宣传,实现植保技术、产品与市场管理的有机结合。

2.5 创新植保服务模式,明确植保发展方向 按照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植保服务新模式。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是适应农村经济形势变化、建立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方向,各级政府和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对专业化防治组织在注册、融资、税务、工商登记、机械配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促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快速推进和发展。同时,要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技术和手段的综合利用,形成科学配套的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体系、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以有效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推动植保工作可持续发展。

2.6 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加强部门之间协作 植保工作作为公益性、服务性的工作职能应得到高度认识,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积极协调,确保气象、媒体、财政、科技、保险、通讯、交通、邮政等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实现部门间对接服务,体现“公共植保”理念。

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篇6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理念;宣传力度

引言

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进入到社会上各个行业和领域中,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必要工作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农业发展也是如此。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保护植物入手,做好环节工作,进而可以推动农业行业发展。并且,从可持续角度出发保护植物效果更好,便于农业植物健康生长。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和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农业产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两者和谐发展。从现在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植物保护和农业发展需要得到政府以及社会群众支持,不能为整个社会赢取更多经济效益。

1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

对大量实践进行研究,发现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影响关系,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1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植物保护可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上滥用农药,导致地面植物被严重破坏。随着植物数量、种类以及规模的减少,使得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进而成为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要提升对植物的保护力度,才能有最大限度提升土壤肥力,从而推动农作物发展,促进整个农业发展[1]。

1.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植物保护手段

为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范围内一定要加大力度研究科学技术,将各种先进技术应用其中,在农业中有效使用,减少农业发展对于整个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植物安全性。在推动农业迅速发展期间,还要注重提升农业产能,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从而可以促进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农业生产管理部门需要将自身基本职能展示出来,使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得以提升,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植物保护对策,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抵抗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推动我国农业稳定性发展。

1.3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推动植物保护

有效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植物保护工作奠定基础。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期间,一定要高度重视养殖和物质循环等各项工作,注重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针对科学方法进行改进和调整,提升农业产值和经济,从而可以推动植物保护工作进展[2]。

2通过植物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

2.1转变农民种植思想

提升农民植物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知识讲座活动,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使得农民农业种植意识得以提升,科学种植意识以及生产技术有效提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价值。只有农民意识到植物保护价值,才能够有效保护,制定合理化对策,赢取更多经济效益,从而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3]。

2.2科学使用经济和农药

从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分析,农业生产期间会使用大量农药,去除害虫和草,为更好地提升农业产量,人们会过度使用化肥,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严重影响整个生态平衡程度[3]。防治病虫害可以使用化学和生物防治2种形式,化学防治效果更加彻底和迅速,不过对于农作物以及周围环境影响非常大,因此种植期间要减少农药使用量;采用生物防治对策去除害虫,可以减少生产经济成本,也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

2.3推广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属于现代化技术、管理思想和传统经验结合起来的一种农业发展形式,能够帮助农民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长时间实践和观察后发现,生态农业能够有效保护植物以及自然资源,这就证明生态农业是规范合理的,可以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一定要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增强人们意识,做好宣传工作,进而可以更好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5]。

2.4实施绿色生态理念

为更好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植物保护,使两者之间深度结合,那么就要在工作期间落实绿色生态理念,提升对新型技术的合理化应用,从而提升农业产量和效果。在具体实施期间,一定要将植物保护有效贯穿到整个农业生产之中,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植物保护方法,尽可能减少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有效提升能源以及资源需求量,并加以有效利用,从而可以更好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赢取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以往生态理想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植物造成破坏,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关系,相互依存和影响,所以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护植物,就要转变生态理念,实施绿色思想,保护植物,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5增强宣传力度

为给人们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为我国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则必须增强宣传力度,提升农民植物保护意识,从而可以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原本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防止在农业生产期间使得植物被破坏。在具体实施期间政府可以借助广播、电视以及媒体等形式进行全面宣传,促使农民得到广泛认知,掌握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并且政府还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程度,做好新型技术推广工作,提升人民群众技术能力,使用最佳生产形式以及植物保护对策,提升农作物抵抗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从根源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6提升科技投入

我国要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力度,从国外引入更多先进技术,减少农药以及化肥使用量,减少化学药剂对整个土地资源的污染程度,并且还要有效减少植物破坏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还要将生物技术、物理技术以及绿色产品等使用到农业中,对有害生物的侵害进行控制,加入经济投入,针对农业科技进行深度研究,善于借鉴西方科技经验,总结东西方科技知识,创新出全新科技内容,做好改进工作,有效保护植物,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增强人们经济收入,推动人类进步。

3结束语

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篇7

[关键词] 农业种植技术 农业机械化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231-01

前言:在我国,农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撑,农业种植技术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多样,种植经验丰富。但我国地域差异较大,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如何将现代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相结合,形成农业种植产业化、机械化发展,仍需要相关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探讨,寻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1 发展历程

农业机械化源于工业革命爆发,机械工具和大型设备取代了传统人力耕作方式,大力推动了种植业发展。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最主要的机械设备为农用拖拉机;70年代政府将农机部门与农业部门结合,形成精耕细作的特色道路;一直到90年代基本完善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结合;到了21世纪,农业机械化已经得到普及,大型设备如收割机、栽载重汽车等得到广泛使用,大田农业逐渐转换为设施农业,由传统粮食作物为核心转化为以经济作为作为支撑,种植农作品种增多,产业规模化发展,为我国人民温饱提供了基础保障。

从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来看,农业种植技术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农业机械化满足生产需求,为农业种植技术提供保障;二是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相辅相成、互相磨合,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但仍存在着缺陷,与农业种植技术存在矛盾;三是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结合,农作物品种增多,机械化运用范围更加全面,功能更加齐全,更及适应农业种植技术要求;四是为农业种植技术配套相应机械化设施,基于相应理论指导和系统操作,实现农业种植的综合配套,其中以SPAC系统为代表[1]。

2 相关性

农业机械化主要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和具体技术的运用,其主要内涵是将机械与技术相结合。农业种植技术是只基于农作物生长规律和种植经验进行的种植方法,在我国有着长久的理论和经验积累,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农业种植技术有着长久的发展,但农业机械化在我国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仅有半个多世纪。二者存在着辩证关系,既互相紧密联系,又有本质性的区别。

二者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农业种植技术是基于植物生态学角度,以农作物本身生长规律为依托;而农业机械化是依靠机械原理,利用机械化手段促进农业种植物质量与数量,降低人工成本。二者的结合造就了现代农业机械化理论和配套机械系统[2]。

3 发展现状和问题

3.1 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不断完善,农产品种类的增多,对农业机械化和科学化的需求更加严格。新形势下环保理念的环保措施的措施的实施使得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例如吕梁地区退耕还林,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0.14公顷以下,这就使得粮食作物机械化需求量减少,但同时经济作物和果树作物的机械化需求量增大,促进了农业机械技术和理论发展,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种植技术应用中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效果。例如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使用,使得收割机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不仅能够收割小麦,还能够收割大豆,提升了收割机经济效益和利用率,满足了大规模农业种植的机械收割需要。

3.2 存在问题

3.2.1地区差异

我国地区差异较大,土质水质也有较大差别,农作物种类不同,使用农业种植技术不同,部分地区土地类型和地势不适用于大规模机械化操作,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例如山地丘陵地区受地势影响,不适用于大、中型机械设备。南北方种植能作物时节不同,例如北方一季稻、南方两到三季稻,对机械设备的需求程度不同,易造成农机设备资源闲置浪费。

3.2.2小农种植

小农种植是农业机械化应用的最主要问题,我国不同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属于种植园或大规模农场模式,多数地区仍属于农村小农种植,普通的种植技术已经能够满足农业技术和农产品。且农机设备价格较高,容易大材小用。使用寿命有限,农村对机械的保养和维护知识较缺乏,部分地区农户仍使用陈旧落后的机械设备,阻碍了农作物种植效率。

3.2.3专业人才匮乏

受传统观念影响,在我国,农业自动化专业在高校中属于冷门专业,每年农业类高校招生率都较低,从学校毕业的人才也很少回到农村,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所以农业种植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对机械化设备技术研究和探索较落后,使得我国农业观念始终无法得到迅速发展[3]。

3.2.4农民观念陈旧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长久以来农业种植者习惯于手动耕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没有意识到将种植业与农业机械化融合的便利和重要性,因此在农村无论是村乡领导还是劳动者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配套设备和资金不完善,机械化在农村的开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4 建议

4.1 针对区域差异

农业机械化应用于种植技术中应该针对区域差异,不能盲目投入,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农户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例如在东北,地势平缓,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可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运作,如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商品粮基地。

4.2 提高惠农政策

政府可以根据地区农业形态,适当调整惠农政策,发展“三农政策”,提高对农村农业机械设备补助。加强农机设备使用方式、保养方式和使用重要性宣传力度,改变农民对农机设备的传统认知,发展适合小户农民的小型机械,提高机械化设备使用率[4]。

4.3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农业专业和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文化素养,因此鼓励大学生和中高级职业技能人员投入农业生产,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吸收国外先进理论,不断接触最新农业种植技术,从农业机械化中寻找农业发展契机,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同时培养专业师资队伍,有助于带领农业种植者进行农业生产,将自己的所学知识惠及地区劳动者,营造农业种植技术和农机技术学习氛围,实现农业发展良性循环。

4.4 完善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广播、新闻等渠道宣传农业机械化重要性,通过示范园的形式使农民直观感受到农业机械化的便利和高效,改变传统种植观念。发展农村职业培训是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融合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者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使农民能够通过自身学习将已有经验同理论知识结合,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实现“以农惠农”,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发展种植业和机械化生产,拓展农村人力资源[5]。

结论:综上所述,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是相辅相成的,在我国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还具有局限性,存在诸多问题,急需国家和农户共同努力,寻找解决途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种植技术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科学化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剑飞.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3]詹金鸿.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5,11(7):81.

[4]董云秀,靳小真.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2(18):6079.

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篇8

1.通榆县农业工作取得的成绩

1.1适应农业稳步发展按照适应市场、适应自然环境、适应龙头企业的需求,以推广适应高效作物品种为重点,以培育宣传高效农业典型为手段,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美葵、辣椒、棉花等适应性高效作物面积逐年扩大,在抗旱和增产中突显优势,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2013年的耕地产出水平为:总收入每公顷12300元,纯收入每公顷7400元。

1.2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以良种良法推广为重点,以科技示范和培训为手段,加快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步伐。葵花、玉米、蓖麻杂交种及其他常规作物良种普遍应用,瓜类套种葵花、旱作节水、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地膜植椒、地膜植棉、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迅速推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52%。

1.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以龙头企业带动和基地建设为主攻方向,以项目扶持为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省、市、县三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户、14户、23户,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特别是围绕龙头企业发展重点抓了甜玉米、棉花辣椒和蓖麻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1.4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不断推进按照建基地、创品牌、增效益的思路,加强了绿色农畜牧产品基地建设,全县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面积达到152万亩,特色品牌达到122个。

1.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全县新打抗旱井1万眼,新增水浇地30万亩。使全县稳产高效基本农田面积达到120万亩。

1.6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各类农机具,大力推广农机技术。全县农机总动力突破98.6万千瓦,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超过50%。

1.7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示范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小城镇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1.8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2010年,粮豆总产量54.96万吨,经济作物总产量35.96万吨,农作物总产量90.92万吨,农民种植业人均纯收入5989元。截至2013年末,粮豆总产量100.336万吨,经济作物总产量28.58万吨,农作物总产量128.916万吨,农民种植业人均纯收入8870元。

2.今后通榆县农业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2.1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常规农业上规模,特色农业上水平,重点抓好甜玉米、棉花、籽用西葫芦产业的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和膜下滴灌等设施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同时也要扩大庭院经济发展规模。

2.2继续加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基础设施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效益最大化的总体思路,认真抓葵花、绿豆、打瓜、辣椒、谷子、西瓜、花生等基地建设速度和品牌认证。

2.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扶龙头、建基地、组建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等措施,重点抓好棉花、甜玉米、辣椒、花生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2.4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全方位开展科技培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做到早动手,早谋划,重点推广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食品葵花标准化栽培、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农田灭鼠技术、地膜植棉技术、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等。普遍对全县农民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让广大农民群众懂技术、善经营,真正掌握致富本领。

2.5强化项目建设,努力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协调,超前谋划,积极规划,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大力扶持棉花、甜玉米和籽用西葫芦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主体教育观的内涵范文 下一篇:乡村旅游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