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7 13:22:02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小学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一)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对于当代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更要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使用与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莲 山课件应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县,特别是偏远落后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20**年9月11月期间,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随着中小教部分别对10所初中,7所小学进行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情况及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的调研指导,通过这次调研指导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装备建设、开课情况、师资队伍、教材使用征订等方面,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突出问题

1.信息技术课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信息技术教研员9、10月份深入中小学共17所学校,中学10所开课4所,小学7所开课3所。开课率不足一半。并且开课的个别学校没有达到省教育厅规定的开课时数(小学不低于68节,中学不低于70节)。

半数学校不能开课的主要原因是领导不重视、认识不到位,还有如下原因

(1)微机室等装备建设不达标。

(2)没有配备信息技术学校专任教师。

(3)个别学校不能开足课的原因是信息技术学科规定的课时被其它科占用。

(4)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忙于其它工作,如各种打字、报表等,没有时间备课和上课。

2.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直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一般由多个部门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此次检查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教师没教材没教案讲了几年的课,课堂采用放羊式教学等现象比较普遍。

3.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我县小学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纳入学生学业考核中的一个科目。

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此次检查共听课7节,多数课堂仍然是 满堂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5、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1)、我县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属于半路出家,其计算机技术多属于自己在工作中积累而成,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兼职教师。

(2)、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各种名目繁多的报表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难免会影响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甚至由于其它工作多,没有时间备课,没有时间信息技术课,开课时数达不到规定标准。另外,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教学成果不多,成绩得不到认可,积极性不高。

虽然个别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上述诸多的不利条件制约,但是,教学一线上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想尽方法,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争取上好每一堂课。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我们的教师亲自动手,查找硬件原因,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都兼教师与修理工于一身;计算机数量配置不够,教师便将水平好与水平相对差的学生组对子,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3)、个别中小学没有专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经常是其它教师兼职。

(4)、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存在学校间不平衡和不稳定。

大多数城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教师、重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于非重点学校教师,初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于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由于存在短缺现象,造成教师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

6、信息技术装备不完善

调研的10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一半的学校由于微机室建设不达标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

有些中小学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加上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校信息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很多学校都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即使定了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即使讲了,由于没有实践,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在我们调研的的这十几所中小学校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计算机房一般都在普通教室里,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教室里,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二是计算机配置较差。个别学校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或已经淘汰没有购置新设备。三是个别学校机器购置时间及机器配置繁杂不统一,出现故障后难以有效恢复。有些中小学虽将部分机器进行更新,但电脑的兼容性差,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开不了机、死机等情况。机房维护工作给信息技术教师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可以说,我县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的现状已经成了制约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7、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征订情况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学科特色的课程,莲 山~课件 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的,因此如何选择信息技术教材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当前,我县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县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统一的现象,给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开展教研活动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学生没有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8、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工作思路不够明晰,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够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检查结果表明,有小部分学校在信息化工作乃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存在认识模糊,思路不清,标准不明,执行不利等状况。有的学校近年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而信息技术教室却长期无力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有的高中学校,仍然受升学率所牵所困,对于非升学考试科目的开设不够重视,对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抱着等待观望和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投入力度不够。还有的学校对信息化发展建设缺乏明晰正确的工作思路,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或者对学校基本的信息化装备标准心中无数,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二)加强和改进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规范开课,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莲~山课件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更是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结合教学实际,配备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所需设施设备,切实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三九年级每周开设两节信息技术课。

2.明确责任,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分管领导,电教中心(或信息中心)应侧重对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硬件设施的管理,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和学科教学工作要统一归口教务处管理;其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实施。

3.建立有效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素质,从而形成一个学生和教师积极性全面提高的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县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逐步开展对学校的抽考。

初一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引言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以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以项目实践活动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初中信息技术的教育的特点,确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创新。为了让我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操作的优良品质,在开学之初,我对全校的初一新生进行了一次信息技术学前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分析学生,把握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开学初,我设计了针对初一新生的调研问卷,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赛情况、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态度以及想对老师讲的几大板块。根据调研表的分析(见图1-图10),力争在教学中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调研结果统计: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2、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现状统计

学生中有90%左右的对键盘分布较熟悉,认为自己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正确的有15%,62%的学生觉得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基本正确,有23%的不正确。当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还要通过观察才能证实。如果确实如学生的自我认识那样,我们就有必要发挥前15%的学生的作用,对后23%的学生进行帮助,从而加快学习的进程,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统计数据中知道,对于使用wrod编辑电子小报、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等应用软件,在基本能按要求操作层面以上的学生占50%左右,完全不会操作的有45%左右。怎样才能让操作熟练的那16%左右的学生有新知识可学而不是吃不饱,又要让不会操作的学生吃得了而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以上统计数据是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学习任务的重要依据。这些数据还为我们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切入角度,了解班级差异很有好处。

3、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

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中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是较大一个板块,是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必要的基本技能,能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既是学生最想学的,也是实际中非常需要的知识。所以我把这些作为了解学生的切入点,设计了本次问卷。

在调研学生学习态度的统计结果中,有近70%的学生渴望多学,不想学习和学不学无所谓的总共只占6%,说明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强烈的;有选择地学习者为24%,说明当代初中学生有思想,也有主见,这对教师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策略以及设置学习任务都有很大的挑战性。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不愿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教好信息技术课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制订教学策略

分析学生、分析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驾驭学生和教材,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

教学策略是关于教学决策的谋略。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对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度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为提高教学效率,极大地发挥教学资源的效益,根据学校软、硬件条件较好,学生群体基础较好、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强烈的要求,并努力想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力和水平的实际,应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进行教学,适当删去与小学重复的学习内容,研究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如在练习鼠标和软件的使用时,指导学生用《画图》软件制作富有童心的作品来歌颂祖国、歌颂家乡,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用word来写作文和制作小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情境启发、协作学习、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老师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所谓情境启发,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上的和光盘里面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广阔天地,提供学习环境,增强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

协作学习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或教师的要求去完成某项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小老师适用于教学内容为一些同学已经掌握,或者还有代表作品的情况。让这些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其优点是:有利于演讲者的成长,有利于激发听讲者的创作意识。让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是对他们成功的肯定,也是让他们与学习伙伴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当小老师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能锻炼口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其不断成长。对聆听者来说,演讲者是同学、伙伴,展示的是自己熟悉而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亲近感是老师无法替代的。同时,自己同学能制作的,我也能制作甚至会更好,从而一种学习的欲望、创作的热情很自然地被激发起来。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就会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认为在初中阶段中可采取讲解接受模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从当前基层税务系统的教育培训现状分析,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音像技术,积极发展适合税务系统情况的远程教育,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培训效率。

一、基层现有教育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当前基层教育培训模式看,仍是以传统的集中培训、面对面授课为主,通过逐级的培训,来带动相关人员学习。由于传统培训方式的局限性,决定了现阶段教育培训质量与效率的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无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集中培训与强制培训无法充分考虑干部知识水平的差异,干部也无法自主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培训成效不佳。

(二)无法灵活调整培训进度,每个干部学习掌握程度及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且无法重复使用,对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干部不能满足反复学习的要求。

(三)无法全面掌握培训人员的情况,对干部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学习状况、学习绩效的管理与评估较难。

(四)无法有效节约经费,培训成本昂贵,传统培训要求参训人员脱岗集中一起学习,需要培训人员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和出差费等大量经费成本。

(五)无法提高培训效果,由于受众面窄,时间、经费、场地等客观条件限制,传统培训的规模较小。无法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当前基层税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现状看,以我省为例,目前已实现全系统计算机网络三级联网,人手一机的配置,视频会议系统也已开通。并且通过几年的培训应用,广大干部职工的计算操作应用水平也大幅提高。因此,借助网络平台,加快信息技术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应用也就有了基础和前提。然而在实际的各类教育培训工作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却相对不足或未运用,导致了现有的教育成本高、培训效率低的问题。

从其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信息技术的观念未形成。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培训都是采取集中、面对面的形式,而且我省地税系统基本上是从2000年因征管信息系统投入使用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计算机系统硬件建设,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还未完全形成。二是相关教育培训软件的投入不够。通过几年信息化建设,我们的计算机系统硬件建设已经比较先进,相关税收业务应用软件也较完备,但在教育培训方面,投入不足,比如:网上教育系统、网上考试系统、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

二、信息技术在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方式

教育培训方式主要包括大型会议式培训、个人独立业务学习及组织考试等,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字形态的业务知识、音像形态的知识教育以及软件操作演示等。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重点就是要结合当前教育培训的需要,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充实教育培训内容,从而提高培训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一)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好大型培训。使用视频会议系统可随时随地召开或参加培训会议,进行交互式的业务培训、业务探讨等工作。同时将培训教师的讲课情况,实时的录制下来,重复利用授课资源,确保培训质量。

(二)充实内部网站在税务教育培训上的内容。内部网站在培训教育中主要起到学习、交流和存储、共享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把老师的授课进行录像上传,软件的使用方法制作Flash挂在网上,同时开通网上课堂,网上专家讲座等学习交流栏目,建立了涵盖财经税务、时事政治、计算机知识等学习培训资料。

(三)开发完善网上考试系统。从目前基层的教育培训需求分析,网上考试系统应包括题库维护、组卷、考试、阅卷、试卷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正规考试的整个周期。

教育培训信息化一个巨大优势是资源共享,这就要求加强部门配合,共同维护教学资源。要突破传统教育的地域性的模式,提供开放式的系统,保证源源不断、巨大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随时随地的资源更新,不再受时间、地点及资料的限制,干部不但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工作、学习计划和进度,而且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扩大教育时空。

三、现阶段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建设思路

大力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是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各级税务部门在教育培训观念上、师资上、内容上、形式上、效果上都要有新突破,才能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以适应现代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教育培训信息化的认识。

教育培训信息化是现代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是一次历史性的挑战和革命性的变革。要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局面,切实促使地税的教育培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突破传统观念,教育培训工作不能仅限于抽考当前工作的需要,要着眼于税收事业的发展,要着眼于建立复合型人才。因此,要转变以往大集中、大培训、一窝蜂的模式。要坚持长期培训,就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完成。

(二)加强部门配合,提高教育培训效率。

加强部门配合,共同维护教学资源。要突破传统教育的地域性的模式,提供开放式的系统,保证源源不断、巨大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随时随地的资源更新,不再受时间、地点及资料的限制,干部不但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工作、学习计划和进度,而且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扩大教育时空。

(三)加强课件制作,提高课件信息化程度。

传统的教育内容主要采用文字资料,其主要内容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例、图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存在。此外,现代教育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四)建立交流平台,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通过教育培训交流平台来提供知识和方便技术构建,使每一位干部能够以自选的步伐在适当的时机来推进自己的学习进程。学习者能够自行选定所需内容,把这些内容根据自己特定的工作和时间安排的需要进行处理。更进一步,该平台具有灵活性,允许干部自己选择最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无论是多媒体、在线小组讨论,还是其他方式。

(五)建立相关系统,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国土资源 信息技术人才建设 调研报告

1.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1.1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1.1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是一家大型国有地勘单位,地处美丽的草原城市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88号,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矿业开发等工作,下属8个企业、实体,产业涉及地质勘查、矿业开发、矿业权经营、五星级酒店经营、基金管理、房地产、物业管理、设备修造等行业。“十一五”期间单位实现经营收入10.4亿元,其中2010年实现经营收入2.25亿元,2011年全年实现经营收入2.5亿元,年末账面资产总额9.27亿元,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2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6人,全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实现信息化办公;其中专职计算机人员5人,全部为大中专毕业生,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4人。

1.1.3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地质资料室、信息制图部实现计算机操作与管理,全院建有人事系统数据库、事业编制实名制数据库、财政供养数据库、地质勘查资质数据报盘管理等数据库。

1.1.4由于推进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院管理和业务工作进行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的准确率,降低了资料传输、资料储存、办公消耗、人力强度等工作成本。

1.1.5推进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来,加快和促进了单位获得固体矿产勘查甲级资质等8项地质勘查资质、4项地质灾害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了单位的整体技术实力、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专业人才和专职计算机管理人员较少、年龄结构不合理,全院186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只有5名计算机人员,而且全是新进大中专毕业生,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只懂得基本的浏览网页、网络聊天等计算机知识,限制了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在单位的推进和深入。

2.2单位没有单独设立信息化机构,计算机人员在全院的管理和业务工作中只是从事计算机信息制图等辅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得不到足够的培训、适合的办公资源和长期发展。

2.3全院近五年来招聘和引进了百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是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管理、财务等专业,计算机专业人才只要5名,而且单位近期也没有招聘计算机专业和内部选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计划。

2.4在每年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人员培训上,几乎没有单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训,计算机专业职称评审并入制图系列,在上级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举办的各类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上,也几乎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学历教育深造和相关培训。

3.加强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1要想更好的推动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在理论上我们一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系统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规律,以培养和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为重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环境逐步优化,素质不断提高,结构得以改善,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双重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为国土资源事业各方面工作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保障。

3.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对国土资源人才素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好新形势下的国土资源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提高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保障能力。能够实现上述要求的关键要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国土资源部门中,人才不少,但是具备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足,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专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尽合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从目前来看,做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程,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切实从整体上提高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4.对“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4.1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国土资源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和整个国土资源系统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通过学习和整合最新的信息化技术为单位发展提供最大的智力支持和做好信息及管理服务。

4.2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其中组织领导是关键、统筹协调是前提、业务部门牵头是重点、资金投入是保障。

4.3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队伍的要求:信息化队伍必须站在信息化技术的前沿,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服好务;信息化队伍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信息化建设如何最大化的利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单位经济发展;信息化队伍必须有大局观念,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自身发展与单位的整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4.3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国土资源系统从上到下加强领导,切实把信息化建设推向深入;加强部门之间协调,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业务部门带好头、加强自身技术力量,做好示范和推广作用;单位保证资金投入,加强信息化设备的引进、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信息化机构的建设。

4.4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①单位设置独立的国土信息化科室,由一名副院长分管,职责是:整合单位的信息化资源,设计、管理和建设全院的信息化网络。②根据单位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招聘引进或内部选拔培养急需或将来需要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人才。③在单位培训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全院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④领导型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从根本上提高领导人的整体素质。要着眼于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把加强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⑤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领导人才。继续抓住和利用好班子调整和换届的有利时机,把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成绩突出、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年轻人才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

结论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是今后国土资源部门节能增效的突破点,我们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强学习,认真总结,将国土资源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向前推进,让信息化建设为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成为全国一流地勘单位的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人事司在西宁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J]. 青海国土经略. 2010(04)

[2] 孙文盛. 认真学习 狠抓落实 努力开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在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 国土资源通讯. 2001(01)

[3]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努力实现国土资源工作的全面发展--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文升同志在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山东地质. 2003(01)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一、 调查方式

问卷式,访谈法,行动研究法

二、 调查时间

2001年3月至2011年6月

三、 调查结果

A现在从调查的四个方面进行总结调查的结果:

a个人基本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商洛市所有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情况本科生居多,男女比例,女多男少,新教师少,老教师多,他们所学的专业大多数是师范类计算机或者教育技术相关专业,少数偏远镇上得学校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带信息技术课。这就是导致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结构复杂,基础参差不齐,

新教师和老教师在接受新课改的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别,对新的课改理念还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差异或者偏差;师范类的学生有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因此他们比起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能更好的了解任务驱动法,其他专业的老师替代就会将信息技术课变为机械的操作技能训练,完全脱离的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最终目标。

b对任务驱动法的了解

调查显示,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表示熟悉或经常使用任务驱动教学。虽然任务驱动教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这种“营养”上的先天不良导致不足和负面影响日益显露,怀疑和批评之音逐渐增多,如任务的庸俗化、任务分类不清晰、教学目标片面化、教学评价简单化、小组学习伪合作等,导致“学习误解为应付任务”,“任务驱动”异化为“任务的驱动”.

c 运用任务驱动法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利用任务驱动法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困难,总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信息技术这个科目,信息技术教师也有大多数有同种认识上得偏差,有些老师只是从概念上听过任务驱动法,但是任务的选择一般是来源与课本,但是课本上得任务大多数并不适合基础不同的班级学生,很多老师觉得设计任务难度比较大,而且费时。任务驱动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进行分组合作,很多时候分组合作成了形式,就包括有些公开课,示范课,老师随意进行形式上得分组,但是学生并没有进行合作交流的学习,在一起聊天,造成了合作的假象,最后任务由一个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回答和解决,这样小组成员没有起到各自的作用,这个合作完成任务就成了形式,并非实际意义上得合作学习。评价任务完成效果难。

d 任务驱动法运用过程中面临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学生的兴趣点在上网玩游戏,无暇顾及您所讲内容、信息技术课时少,学生的学习时间连续性差、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偏向会考,脱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标、很难设计出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压力大,课后空闲时间少无时间完成具有综合性的大任务。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参加培训的效果也非常差,很多老师很少进行教学反思,由于学校老师,学生都不重视信息技术科,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反正不参与高考的科目,没必要那么卖力,这种思想危害是非常大得。当然很多老师也希望得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参观学的机会。

四、解决以上问题的的对策

b.任务设计注意事项

1)任务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本节课的主题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也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要求,因此任务来源的依据应该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以对课本上得任务结合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进行加工,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符合学生自身特点和教学条件的任务,这样任务的实施过程会更加自然,流畅,实施的效果自然会比较好。

2)任务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最为重要,任务实施的效果完全取决于这个任务是否和学生的生活学习想贴近,学生才会对这个任务感兴趣,才会认为这个任务完成之后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依据最近发展区的原则,任务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和能力水平,这样学生才能完成任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切实的提高。因此任务的设计要合理,可行,科学。

3)任务设计,任务要合理,可行,科学 ,并且要形成一个任务链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设计一个任务就完了,我们要多考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任务,这个任务在这一节课后,能不能给学生学习今后的各章节起到“驱动”作用。所以,在任务设置时,要以整个教材为依据。争取把各任务的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任务链。

c.任务驱动法的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是检验前期教学效果,针对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找出问题,进行改进,并且对后期的任务的实施和教学和学习提供指导和借鉴。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评价原则要科学

任务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完成任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完成任务,驱动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因此,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为标准,同时评价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2) 评价主体多元化

要改变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做法,只有当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互相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3) 评价方法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区别不同的学生个性、而采用多角度、多层次评价方法。诸如:对大多数学生要肯定其当前的进步,采取鼓动激励的方法;对少数确有突出成绩有较大发展潜能的学生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更高的要求,使之发现不足,振奋其拼搏精神;而对于个别后进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发现其有利因素。多引导,多激励,使之树立赶超别人的信心。

4) 评价实施要及时,要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进步发展,而不是“秋后算帐”。因此,评价活动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经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能随时发现并及时捕捉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成绩,而进行及时肯定和鼓励。我们知道,对于一个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哪怕是一句漫不经心的表扬,有时会对他产生极大的心理震动,甚至影响他的一生。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要善于利用这个有利武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d.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以及树立正确的观念

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最好采用实践中进行培训,带着合适的任务或者科研项目进行这里理论技能方面的学习,在用中学,效果会更佳。例如:internet未来教育培训对教师的培训就非常有效。多给教师提供外出其他学校听课,学习的机会,以及跟名师交流合作的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知识和技能。

在学校内部,应该多进行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相互讨论,共同进步,多增加教师学习的资源,例如教学方面的书籍,电子资源,网络学习平台,BBS和博客交流等等,为教师提供与同行,名师交流的机会。

综上所述, 虽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的优点。但也要科学地、辨证地看待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不是万能的,很多知识内容的教学也不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进一步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调查题目

一、个人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

A. 男B. 女

2、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时间是( )年。

A. 1-3年 B. 4-8年 C. 8年以上

3、您的职称是: ( )

A、 中学高级 B、中学一级C、中学二级D.目前没职称

4、您的毕业学校:( )

A、师范院校B、非师范院校

5、您的学历:( )

A、硕士B、本科C、专科 D、其他

6、您所学专业:( )

A、教育技术学 B、计算机相关专业 C、其他

二、对任务驱动法的了解 (请将您选择的答案前的字母填入题后()内,若无特殊说明均为单选)

1、您认为任务驱动法是( )

A. 驱动或者驱使学生完成某些任务,如作业练习

B. 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

C. 学生是完全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2.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依据是( )(多选)

A教学内容的特点B学生学习的状态 C个人教学爱好 D其他

3.您认为下列哪一项是符合任务驱动法的“任务”( )(多选)

A.让学生完成一至五题的作业

B.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图片以及自选图形

C.用word制作一张教师节给老师的贺卡

D.让学生合作制作一个班级主题网站

4、您在课堂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多选)

A.讲授法B.讨论法 C.任务驱动法 D.竞赛法

E.自学法F.基于问题的学习法 G.游戏法

5.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最终目标是( )

A.完成任务

B.驱动学生掌握新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C.活跃课堂气氛

D.考试考高分的能力

三、您在运用任务驱动法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

6、在设置任务时,您认为应该着重考虑哪些方面( )(多选)

A、教学三维目标 B、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 C、任务是否可行 D、任务的真实性

7、您课堂教学的大多数任务的来源是()

A.其他人教学设计中的任务 B.教材中的任务 C.自己设计的任务

8.您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

A. 无法控制课堂秩序B. 学生不愿意参与

C.班级人数太多,学生水平差异太大D. 其他

9.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遇到困难后,您觉得教师应该( )

A.帮学生解答遇到的任何问题 B 让他们独立思考协作完成C.引导启发学生

10.在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中您会遇到什么困难( )(多选)

A.学生分组流于形式 B.组内任务落在能力强的一个学生身上

C.分组时形成派系D.座位安排不合理 E.学生扎堆聊天

11.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要的目的在于:( )

A.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成绩

B.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教学形式多样

C.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相互尊重与合作

12.您是怎么评价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的( ) (多选)

A.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态度和积极性进行评价

B.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进行评价,如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C.通过对学生本节课的测试题的成绩进行评价

D.通过组内成员进行相互评价

E.通过组间进行相互评价

13.您任务任务驱动实施评价最困难的是( )

A.考核制度的制定 B.考核等级的划分

C.给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袋D.采用何种形式考核学生是否形成某种能力

13.您在实施任务驱动法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完成任务你会怎么做( ) (多选)

A.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意指导基础差的学生

B.让其在课后完成任务

C.表扬其努力完成任务的态度并鼓励其下次更加努力

四、您认为任务驱动法运用过程中面临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15您认为任务驱动法不能很好的实施主要存在哪几方面的原因()(多选)

A.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信息技术这个科目

B.学生的兴趣点在上网玩游戏,无暇顾及您所讲内容

C.信息技术课时少,学生的学习时间连续性差

D.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偏向会考,脱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标

E.很难设计出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任务

D.学生学习压力大,课后空闲时间少无时间完成具有综合性的大任务

16.您经常参加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吗( )

A从来没有B偶尔C经常

17.您觉得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培训的效果如何( )

A.没效果B.一般C.较好 D.很好

18、在上完每一次课后,您经常做教学反思吗?( )

A、从没有 B、偶尔 C、经常

19、您自觉根据评价反馈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 )

A、从没有 B、偶尔 C、经常

20、您坚持集体备课,做到分工合作,资源共享。( )

A、从没有 B、偶尔 C、经常

21、您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

A 课时不够,学习连贯性差B、学校和学生以及信息技术课教师不重视此科目

C. 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学理念缺乏 D、学生个体差异太大

2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您最希望得到()(多选)

A、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培训B、外出参观学习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从课程设置看,我区自1999年开设信息技术课以来,信息技术教育曾经红火一时,各校争先恐后地开设信息技术课。至2007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中小学新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信息技术学科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被纳入综合实践课程中。随之带来一系列问题:教材的问题,开课年级的问题,课时的问题,教学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开展。

从硬件配备看,我区于2005年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为每所中学配置了一间多媒体教室及一间计算机教室,小学也初步建成多媒体教室和农远资源接收室。小学计算机教室是自筹经费建成,购置的计算机配置低,数量也不足,现在设备老化严重,不能正常运行。

从教材建设上看,2005年长春市电教馆组织省内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家编辑出版了长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现已改版两次。

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看,我区99%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专业不对口。现有约40%的专任教师参加了吉林省教育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大专班和本科班在职培训,并获得学历证书。目前,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41人,具有计算机专业学历的有15人。

(二)我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调研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缺少检查力度。教师的教学相对随意,教案只是用来应付检查,没有实用性。

2.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不统一,版本混乱

从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被纳入到综合实践课程里,教材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各学校信息技术教材不统一。

(1)由于我区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一的局面。初中继续沿用长春市电教馆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但教材版本混乱,更新不及时。同时,部分小学使用综合实践教材,综合实践教材只有五、六年级才有部分信息技术相关内容,而区教育局要求小学只在三、四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因此,导致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难以真正开展。另外一部分小学则使用长春市电教馆开发的教材,但往往版本老旧难以满足学习需要。给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教研活动的开展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一些学校没有为学生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教师自编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3.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课时难以保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前,我区信息技术课开课年级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初中七至九年级。课时为每周2课时。自新课改实施后,教育局重新统一开课年级与课时,规定小学三、四年级,初中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课时为每周1课时。后来初中信息技术课调整为每周2课时。调研中发现,我区各个小学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有在五、六年级开课的,也有在三、四年级开课的,少数学校一、二年级也上信息课,课时为1课时。初中基本按照教育局要求在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但课时又不统一。

4.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甚至没有考试和考评。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学学段和初中学段学业结束,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没有一个综合考量。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6.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属于半路出家,对本学科知识缺少系统的认识。还有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学校计算机、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教师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专心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免会影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果。

7.信息技术设备不完善

此次调研的6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教室建设不达标,不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设备严重老化。即使有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教学内容没法实践,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个别中小学使用的计算机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8.学校领导不重视

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由于部分学校近年来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信息技术教室建设长期无法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导致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落后。

二、建议

(一)明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教学创新,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合理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情境创设和意义建构;立足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配备水平,加强常规教学管理,保证信息技术课正常有效地开展

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配备要达到标准,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学管理要明确到人,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领导分工,狠抓课时计划、教学常规、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管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地实施。

全区对信息技术教学要统一管理,统一信息技术教材,统一开课年级,统一课时。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坚持发展性、诊断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评价的方式要注意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结合、上机操作与电子作品结合、一次考试与学生多次选择考试结合。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区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第三,要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估督导检查,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方案。

(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必须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岗培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建议每两年至少要开展一次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

(五)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切实提高教研实效

加强各级电教机构建设,特别是学区与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建设,形成有效的教研网络。聘请部分专家型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研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研究、指导、服务和业务管理等作用。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发现和培养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总结推广教学经验。以校本教研为主线,深入学校、课堂和学生,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由重点研教转向重点研学,增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 实训方案 保障措施

A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quality control course training scheme design research

Li Lekun, Yang Jiqing, Yang Qi,Qu Ni,Zhao Zhiwei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llege of Management,Hei longjiang,harbin)

Abstract: According to current situ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training in the induc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quality management job, on the basis of design form a complete set of the course training program. Clear the course training mode design principle and target, to complete the training mode design, and put forward the whole process quality management training courses on safeguard measur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quality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to provide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Key words: quality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 safeguard measures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方面缺少方法,所谓的课程实训不等同于的课程实验,而是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具体产业设置的技能实训,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满足产业质量管理岗位需求的能力。

一、高校质量管理课程实训现状分析

1.高校实践教学意识增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对实践教学达成共识:“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我们应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位置。”[1]实训教学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校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意识在增强。

2.高校质量管理课程实训方法经验不足

目前,高校开设的质量管理实训[2]是有关机械工业企业的单项仿真模拟和岗位综合模拟训练,目的是将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与企业加工、制造过程实际相结合、试验设计与企业研发过程相结合,培养学生在质量检验部门、质量管理部门承担质量改进、审核与认证等质量改进的创新技能,仍缺乏适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的方法,因此,本课程实训方案的设计方式研究尤为重要。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质管课程实训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方式方法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事实为依据。以科学思想为指导,归纳并准确地定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特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要求与质量管理课程紧密结合,在已有质量管理课程实训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严密的逻辑设计其实训方式。

2. 实用性原则

设计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方式方法必须符合社会需要,为高校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质管人才提供有力的参考、指导。并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3.可操作性原则

开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的目的是引导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产业方向选择,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训方式,更能贴近社会的需要,满足高校的培养需求。

4.创新性原则

现行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课堂式传输,而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方式,要以指导教师为牵引,学生为主体,学校资源为依托,形成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全面提高操作技能,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方式而言,具有创新性。创新性的实训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实训中来。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质管课程实训设计目标

1.知识理论实训目标

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理论,可认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构成及各产业的科学定义和技术支撑,了解产业和人才发展现状,可明晰发展前景,提供就业方向;了解管理学相关理论,知晓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职能,充分利用四大职能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合理运用统计学相关理论,可在技术管理中,将冗余的数据进行归类、分析、整理、归纳,从而提取有用信息;熟悉质量检验、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统计工具和品质体系等相关质量管理理论,加深对质量方针的理解,提高产品质量。

2.综合能力实训目标

质管人才应用有的综合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归纳与整合能力。在技术管理活动中,需要对技术进行长期规划,组织相关人员执行国家质量方针,健全各级人员质量责任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在工作中,需要正确处理上级与下属、同事与同事,公司与客户之间关系,协调、消除两者之间产生的矛盾。质管人才在向部门或领导作相关质量报告时,需要将一些材料进行归纳整合,提取有用的信息,此时归纳与整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个人特质实训目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管人才应具有心胸开阔、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特质。在实际工作当中,心胸开阔的人更容易处理自己与同事、客户之间的关系,也会取得同事的信任,客户的忠诚;实事求是的对待产品,对待技术,探寻并掌握技术的规律,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各项关键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来说,均是新而又难的技术,攻克技术难关时,只有具备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特质,才能取得新进展。

4.专业技能实训目标

4.1质量检验技能

质量检验要根据产品技术标准检验项目和各项目质量要求,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计量器具对光通信与互连与数据存储等核心技术进行检测,将检测的数据与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对比判断不合格的产品,并反馈给相关部门。 质量检验方法一般包括两种方式:全数检验,抽样检验,掌握质量检验技能,通过工序能力的测定和控制图的使用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

4.2质量改进技能

质量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施质量改进的过程中,利用PDCA循环法[3],明确问题,看清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对策并实施,确认效果,预防问题再次发生并标准化,最后总结遗留问题及这个过程中的收获。质量改进需要统计分析法、对比评分法、技术分析法、质量改进经济分析法等方法的支撑。

4.3质量审核与认证技能

质量审核与认证是产品通向市场的必经之路,通过审核与认证的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也才能保证用户和消费者的权益。所以质量审核与认证技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管人才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质管课程实训方式设计

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方式,以过程方法[4]为基础,采用课堂讨论、任务导向[5]、QC小组的训练方式,通过撰写调研报告、课程实训方案的考核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全程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

1.知识理论实训方式设计

指导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由4-5人组成的QC小组,选择一名具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采取任务导向的方法将课程要求进行分工,组内成员分别负责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科学定义及技术构成、管理学、统计学、质量管理学的理论学习。在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求QC小组各成员自己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查阅最新理论成果和学术论文,并做好相应记录。组长联系主讲教师,定期召开学习成果交流会,在会上,指导教师和组内其他成员均可对发言者提出相应问题,形成互动环节,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使得组内成员将一个知识面扩充到多个知识面,从而达到全组人员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科学定义及技术构成、管理学、统计学、质量管理学精辟理论的目的。

2.综合能力实训方式设计

首先,指导教师要求责任组长拟定一份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分工,完成时间,定期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培养学生的计划能力。其次,组长组织全体成员制作问卷调查表,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调研,通过与企业相关领导人的介绍,了解企业实施ISO14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状况和质量管理岗位的需求能力,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与合作能力。最后,QC小组成员根据问卷调查表的相关内容及发放状况进行归纳总结,确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岗位所需能力,形成调研报告,并向指导教师汇报调研成果,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归纳与整合能力,为毕业后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工作奠定基础。

3.个人特质实训方式设计

形成个人特质,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期的习惯养成,但是在工作当中,很容易体现出一个人的特质,也容易改变一个人的特质。在假期中,可以选择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实习,学习领导、同事以及客户为人处世的技巧,用心对待领导布置的任务,脚踏实地地去完成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多请教老员工,学习更多的工作经验。作为新人,多为公司付出努力,要定位目标,高标准、严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它,不许半途而废。这些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心想开阔的心态、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个人特质。

4.专业技能实训方式设计

4.1质量检验技能实训方式设计

QC小组责任组长可以对其他QC小组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采取现场检验的方式,检查工作实施进度,收集各个小组的相关数据以及实施方式。记录各小组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成果交流会上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学生质量检验技能的目的。

4.2质量改进技能实训方式设计

指导教师在对学生的考核过程中,可要求QC小组撰写调研报告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的方案,组长可召集组员,采用PDCA循环法,通过查找调研报告和实训方案的撰写规范,拟出调研报告和实训方案的大纲。由于最初的大纲不全面,QC小组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直到指导教师满意为止。在进行大纲和方案改进的过程中,结合质量改进相关方法,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形成一份完美的大纲和方案。

4.3质量审核与认证技能实训方式设计

对于QC小组而言,调研报告和实训方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终成果,教学后期,指导教师与各QC小组组长可组成专家评审团一一评审各组的调研报告、实训方案及相关材料。专家评审团在评审过程中,保持严谨、意见独立的态度,审核小组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的理解与认识以及是否达到计划实施的进度。同时要审核实训方案是否符合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原则,选择最优实训方案作为下一届学生实训的教学参考方案。

五、高校质管课程实训全过程保障措施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引导,加深对新兴产业的认知,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保证该实训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高校组织的软硬件各个方面:

(1)高校组织硬件设施的保障,如计算机中心、实验室,学生可利用校园网查询中国知网最新理论和学术成果,为开展质量管理课程实训方案奠定了基础。

(2)随着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广泛应用,各高校已开设质量管理课程,具备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为实训方案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障。

(3)高校实践制度的完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文件化、程序制度化。

结语

质量管理课程实训的广泛应用是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的必然趋势。高校质量管理过程方法原理为高校质量管理提供了实训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得到质量管理的技能实训,锻炼其动手与分析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高校质量管理教学的教学质量,推动了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乃至全国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怀宇,郭磊,朱娴.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研究述评[J]. 中国大学教学,2008,9: 73-74

[2] 郝红军,綦良群,孙凯. 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研究[J]. 中国现代教 育装备,2010,21(3): 186-188

[3] 孙静.质量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叶琦. 基于过程方法的高职实训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 229-230

[5] 吕超,刘爽,张丽珍,王世明,李军涛. 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PBL的本科实践教改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5 : 90-92

作者简介

李乐坤(1992,5-),男,汉族,贵州省兴义市,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截止到2006年7月,项目分别为分布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一百所初中建设了计算机教室,并已全部投入使用;培训了项目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项目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项目还委托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计算机教室的创新教学应用活动,计算机教室已经不同程度地被运用于项目学校的学科教学中。实践证明,项目改善了农村初中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项目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率,促进了项目学校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项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尽管实现了项目学校间基础设施条件的均衡,项目学校学科教学应用的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为了加大对项目学校的支持,探索促进项目学校办学水平均衡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直接支持下,项目于2006年4月又启动了一项研究课题《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推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课题将以推动百间计算机教室深层次有效应用为主线,探索和总结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项目学校间均衡发展的途径和有效策略,进而为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研究课题的目标

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和问题的研究,提出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归因,特别是制约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对策。

2.概括适合农村地区初中计算机教室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提出不同水平的项目学校资源配置的建设方案,总结项目学校间资源共享的有效策略和机制。

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课题研究落实“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研究的科学性、实践性为立足点,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育与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

课题研究注重百间教室项目学校之间以及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学校之间的交流,通过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秀教学经验和项目研究成果共享,提高教育效率和效能,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及学校所在区域中小学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把百间计算机教室作为在农村地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培训基地,研究如何更快更好地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边远的山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使广大农村教师迅速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会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百间教室中进行专家指导与教育教学实验,总结和提炼百间教室师生基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案例,形成带有规律性的实践模式,因地制宜地迁移到其他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

项目的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国际比较与国内行动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水平。既要作前沿的国际比较研究、又要针对我国实际总结出适合广大农村中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远程教育提供经验;同时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农村初中在远程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整理出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

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课题将开展以下六方面的研究活动。

项目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实验研究

调研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问题;研制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实验稿),开发适应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学习资源并应用于教学;提出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项目学校数字资源配置现状和配置方案的研究

调查项目学校数字资源配置和应用的现状。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思路和项目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研

究项目学校数字资源配置的合理方案。

百间计算机教室教学应用现状的研究

评估并比较百间计算机教室在东西部地区学校教育的应用水平,考察百间计算机教室对项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对项目学校教师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在项目学校学生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问题,并比较东

西部地区百间计算机教室应用的异同。

百间计算机教室创新教学有效应用模式的研究

组织与指导“百间计算机教室”的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活动;对项目学校进行创新教学应用的指导,概括适合农村地区学校计算机教室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探索如何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理念的改革和教育教学的创新。

不同学校间教师远程协作教研的实验研究

用“百间计算机教室”项目已经形成的网络,创建项目网上虚拟学习社区,以学科为单位,组织教师之间开展远程教研活动,促进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促进教师之间均衡发展的途径。

不同学校间学生远程协作学习的实验研究

用“百间计算机教室”项目已经形成的网络,创建项目网上协作学习平台,以“中国地方体育游戏与文化”为主题,组织不同学校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在组织协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总结协作学习对促进学生之间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

研究课题的预期成果

项目预期将完成以下十个阶段成果和最终结果。

调研报告:“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问题”

调研报告:“百间计算机教室教学应用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百间计算机教室资源配置现状调研报告”

案例和资源:“计算机教室应用的优秀案例和优秀资源”

平台:“教师网上虚拟学习社区和网上协作学习平台”

方案:“农村初中数字资源配置方案及资源应用模式”

标准:“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实验稿)”

阶段报告:“适合农村地区初中计算机教室创新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

阶段报告:“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归因与对策”

总报告:“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推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研究课题的管理方法

研究课题分为两个子课题,子课题分别为《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研究》和《创新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及资源共享有效机制和策略的研究》。子课题分别由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牵头,组成两个子课题执行小组,两个子课题执行小组负责规划和实施子课题的研究活动,并按照计划提交课题阶段研究成果和最终成果。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微软公司共同组成研究课题管理小组,管理小组负责研究课题的规划、论证、预算,子课题的设立、审定、课题负责人的遴选,专家的推荐及专家咨询,子课题的,项目档案的建设,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验收等工作。课题研究周期为2006年4月~2007年1月,共分三个阶段。

展望

研究课题将在不断推进百间计算机教室深层次教学应用的同时,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加速农村初中的改革和改革进程,真正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学校之间基础设施条件方面的差距。但是,由于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教学方法、信息素养等方面的落后,信息技术不能像发达地区学校那样有效发挥作用,结果,造成投入浪费,教育水平差距不断加大。为了避免上述后果,研究课题特别注重探索和总结符合我国农村初中实际情况的资源配置方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实验稿)、计算机教室有效教学应用模式;同时,通过组织不同水平学校间教师的远程协作教研和学生的协作学习,研究是否可以通过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起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实现不同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均衡,进而,在条件均衡的情况下,实现不同地区学校间教学水平的均衡。

显然,与项目的其他活动相比,这项研究课题更具有现实性意义,也更具有挑战性。这项研究课题的立项,标志着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合作项目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已经从设施捐赠和人员培训的层次,逐渐上升到策略支持和政策建议的层次;标志着“携手助学”合作项目对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关注从外部环境逐渐深入到教与学过程的本质。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ACRL2010年调研报告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CUL) 学术型图书馆 发展趋势

[分类号]G250

2010年2~8月期间,笔者作为访问学者,在康奈尔大学图书馆(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CUL)学习,了解了CUL的一些工作。印象较深的是,在今年经费预算减少的情况下CUL为保持甚至更好地提供服务所做出的努力。正值美国学院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ACRL)在6月下旬学术型图书馆2010年十大发展趋势的调研报告之际,针对报告提出的发展趋势,本文介绍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实践和服务工作,并据此提出对我国学术型图书馆发展的一些思考。

1 ACRL调研报告:2010年学术型图书馆十大趋势

ACRL的研究、计划和审查委员会在《学院与研究图书馆新闻》上了“2010年学术型图书馆十大趋势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份报告以文献综述和电子邮件调研的方式完成。该委员会给9812位ACRL成员发出调研邮件,得到的反馈比例约为5%。

如果对调研报告中的十大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可以总结为4方面内容:

・预算压力对图书馆在人力资源、资源建设、自身定义等方面的影响;

・用户对图书馆有更好的期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已经得到扩展,如在知识产权、学术交流等方面提供更多服务,同时,图书馆自身也在加强彼此间的合作;

・图书馆继续受着信息技术的影响。

这个在6月底出炉的报告可以让美国学术型图书馆的近期规划做到有的放矢,因为美国很多大学图书馆的财政年是从每年7月开始的。

2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现状和2015年发展方向

CUL有18个分馆,分布在伊萨卡、纽约市等地。作为美国十大学术型图书馆之一,CUL是学校内学习、教学和科研的很好合作伙伴,这可以从几个方面体现出来:①CUL提供多种资源,从稀有图书、草稿到网络数字资源,包括800万册印本书,36万册电子书,9.4万册印本和电子期刊等;②在康奈尔,图书馆是促进信息发现和知识收藏的活跃中心,用户通过网络获取电子资源,图书馆提供个人和团体的学习空间;③专业咨询馆员为科研工作、学习和教学提供个性化帮助,如,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如何申请课程等。

CUL目前受到的主要挑战在于“购买力下降,读者要求变高,馆舍空间使用需要转型,大部分馆藏无法被电子馆藏取代”等。同时,学校也对图书馆提出要求,如“改善资源建设投资,探索分馆合并,改善与他馆的资源共享及传递,评估图书馆的各个项目和服务,参与全校重新调整支持教学的IT服务机制”等。据此,CUL提出2015年发展主题是“用减少的资源来重新预想CUL”:在当前经费减少的环境中,CUL也要为教学、科研和学习提供更好服务,继续建立物理空间和虚拟存在之间的更大平衡,同时,减少图书馆数量。文献资源+馆舍空间+馆员技能,结合读者的需求,这些因素将用来重新设想CUL的服务。

3 以CUL为例来解读美国学术型图书馆十大发展趋势

3.1 趋势一:用户需求驱动学术型图书馆资源的增长,也将包括新的资源类型

“报告”中提到,预算缩减、用户对电子访问的偏好以及无法续订全部收藏的现状使得美国很多图书馆从“just-in-case”变为“just-in-time”,不再是尽可能地提前订购或收集用户可能需要的资源。用户希望是从图书馆获取全文资源而不是资源发现途径,这些资源包括特殊资料、档案文件、学术成果。在接下去的4~5年虚拟数据分析工具也将在校园中得到应用。

在CUL,不同学科馆员负责不同学科领域的资源建设,且在对口院系中有稳定的用户评价团体,直接在用户需求上建设资源。此外,CUL充分挖掘馆藏,自建有50多个具有当地特色或信息类型特色的数字化数据库。

3.2 趋势二:预算压力下图书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许多图书馆都面临着年度经费削减,馆员很关心预算压力对吸引和保持图书馆工作人员、馆藏建设、图书馆服务以及图书馆创新的影响。随着一些图书馆员的退休,相应岗位会消失,同时馆员延迟退休也相应减少了新馆员的机会。

CUL寻求途径应对经费消减压力:调整馆藏与馆员支出比例,物理图书馆转变为虚拟图书馆,计划把昆虫图书馆合并到其他馆,从按院校分馆理念转向支持跨学科研究的图书馆簇(library cluster),进一步扩大与其他同类机构的合作(如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共建,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合作等),与出版社合作发行数据库,和Google、Amazon合作销售数字化图书。

3.3 趋势三:高等教育持续变革要求图书馆员具有多样化技能

技术变革影响着图书馆的馆藏和使用方式,馆员需要不断扩展技能。有越来越多的其他专业人员到图书馆中工作,同时图书馆也提出新的职业发展计划,图书馆员的学位将改变或者扩展。

在CUL,岗位存在一定的轮换,需要馆员们具有多样化技能。CUL很多工作会议都是公开的。今年5月它组织的培训周给笔者印象较深,包括了30多场报告,涉及各方面工作,甚至包括馆员职业生涯的规划。

3.4 趋势四:对图书馆的评价和问责压力将增加

图书馆需要用数据来证明他们对用户和机构的价值。在当前有限经费资助下,图书馆更需要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找工作、基金申请、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影响。

CUL已经被学校要求“评估图书馆的各个项目和服务、对比它们对读者的价值是否高于文献资源建设的价值”。CUL在2015年规划中也提出,将在了解需求、了解竞争者、寻求伙伴、承担服务重担等方面做出决策。

3.省略)。

3.6 趋势六:移动设备指数增加,新的应用将推动新的服务

手持设备如新款手机、iPad等驱动了用户需求和期望,例如学生希望从手机中使用课程管理系统、图书馆服务;也有更多的图书馆通过短信和移动界面提供参考服务。图书馆员需要创造性地思考如何为用户发展移动服务,这也将牵扯到人员、培训、预算、推广和设备等问题。

如CUL两个移动服务的例子:①CULite-图书馆的移动界面,可以搜索图书馆的联合目录、查找图书馆开放时间、管理自己的图书馆账号、给图书馆员打电话发邮件或写短信、搜索有影响力的移动链接,当然,用户首先要拥有iPhone;②We’re on Flickr!-CUL数字化图书馆珍藏的一些图片(这些图片已过了版权期),放到Flickr上,这样,任何用户都可以登陆Flickr来获取这些图片。

3.7 趋势七:不断增加的合作将扩展图书馆在本机构内外的作用

抛开图书馆物理距离,馆员们正在利用Google Does、Wikis等工具来进行合作,合作形式多样化:与教员的合作将把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到课程中,与科研人员一起工作可以访问他们的数据集、项目信息、论文等,与信息技术专家的合作可以建设在线指南和网站的用户友好界面,与其他机构馆员的合作可以改善开源软件、共享资源和订购资料。

HathiTrust共享数字仓储(http://wwww.省略/)和2CUL(http:///)是大范围合作的两个例子,前者开放给全世界的科研机构来共享人类知识的收集、组织、保存、交流。2CUL是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建设的创新关系,由A.Mellon基金会提供38.5万美元的资助,支持两所大学在资源、联合目录、电子资源管理、数字长期保存等方面更广泛集成。如分地域建设南亚馆藏,合购回溯数据,共享网页长期保存技能等。

3.省略/),它由美国NIH资助,为期两年,资助总额1120万美元,共包括有CUL的美国7所大学参与。

3.9 趋势九:信息技术持续推动服务模式和所需技能的改变

云计算、增强和虚拟现实、发现工具、开源软件以及社会网络工具,成为影响学术型图书馆的重要技术变化,这些发展将影响几乎所有的图书馆运行。两个令人兴奋的发展是:“OCLC的web-scale library manage-ment services”以及发现工具,它们提供了多种资源的单一界面,提供更快更好的检索结果。

除信息技术支持的多个研究项目外,CUL正在建立信息技术计划,提出了一系列在资源建设、保存和长期存储等方面的技术需求,如改造图书馆网站、建设数字化数据库等。

3.10 趋势十:图书馆的定义将随着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重塑而不断扩展

大多数图书馆的物理馆藏在减少,很多资料被放到了仓库,腾出的地方被用来规划学习和合作空间;增加了支持学术服务的写作、辅导、传媒中心。远程的、在线的培训课程在增加。图书馆员也在扩展图书馆的虚拟呈现,如加入课程管理系统和在线社会网站等。如何转化图书馆物理的和在线的服务价值来支持教学和教育目标,成为一个正面临的挑战。

以上情况在CUL中也存在。CUL正在规划一些图书馆的合并或转变为虚拟图书馆,同时,一些图书馆在调整空间布局,增加更多的学习区域。图书馆员也在努力利用网络来扩展图书馆的影响,如在Facebook上通过个人主页来展示图书馆的工作和服务。

4 对我国学术型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从ACRL调研的十大趋势以及CUL的现状来看,美国学术型图书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目前我国学术型图书馆的发展,面临着科研过程的不断变化而带来的挑战,以用户满意为目标、面向知识内容、面向解决方案、面向增值服务、服务内容个性化等特征的知识服务,正成为我国学术型图书馆工作的生长点,知识管理、知识组织、深化学科化服务、提供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拓展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等成为趋势。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与美国学术型图书馆同样的问题:如何用更有效的服务来实现对用户的价值?如何达成图书馆之间的强强联手?如何在服务推广上做更多努力?

参照ACRL报告以及CUL的工作,笔者提出对国内学术型图书馆建设的以下思考:

4.1 建设适应知识过程的知识服务

科研过程已经发生改变,用户提出了围绕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需求;同时,科研产生的大量、多类型的成果需要管理。学术性图书馆需要调整服务模式,建设分层次、有规模的知识服务,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建设的专业领域知识环境、CUL建设的VIVO,这些虚拟学术交流环境、信息服务空间为用户提供了围绕科研过程或跨领域的综合信息服务,让用户也重新认识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本质。

4.2 提升图书馆员的工作能力

图书馆通过提供对内部信息的知识管理,例如建立机构知识仓储,通过提供最佳实践、案例学习,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习交流活动或在研项目介绍,通过鼓励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术休假,有责任为馆员创造学习途径和知识获取途径,提升馆员的创新工作能力。

4.3 多途径开展图书馆推广

图书馆的科研型工作首先应该建立在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满足上,真正体现出学术型图书馆科研推动服务的能力,据此再利用多种方式来推广图书馆服务,如建立图书馆产品品牌,利用社交网络,设计较完善的服务宣传项目,挖掘特色馆藏举办展览,让用户了解图书馆。

另外,针对CUL在物理空间服务的一些特点,笔者也认为可供国内图书馆参考,如CUL提供面向学生的课程服务、提供大量的学习空间和讨论区域、大数量提供计算机硬件和设备(如用户自我服务的网络打印机、扫描仪,甚至提供笔记本电脑的借用),这些表明,用户在CUL是自我服务,而不是寻找图书馆的服务。

5 结语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网络 远程 研修 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网络远程研修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以虚拟班级为单位,按学科统一编班,每100人编为一个班级,每个班级配备1名班主任、2名指导教师。在专家团队和班主任、指导教师指导下,通过视频授课、文本学习、在线研讨交流、提交作业、互动评论等方式,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学习为一体,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实教学问题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

一、研修环境 建立校园网并能实现宽带上网。45岁以下的教师最好能达到信息技术中级水平,35岁以下的教师最好能达到信息技术高级水平。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开展远程研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制度 为加强对远程研修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远程研修的实效性,需制定《远程研修平台使用手册》、《班主任手册》、《指导教师手册》、《学员手册》、《班级制度建设》等,对指导教师、班主任和参训学员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研修方式 学员在收看视频的基础上,在网上阅读相关文章,完成相关专题要求的作业,提交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总结,作业由指导教师进行批阅,学员在网上与指导教师及其学员之间进行论坛交流。集中研修阶段,安排专家与学员互动,邀请课程专家,在线集中解答学员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与学员进行网络在线互动交流。

四、研修管理 在研修过程中,班主任把常规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用于远程研修学员班级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对班级学员的调研,根据每位学员的专业兴趣,将学员分成若干学习研讨小组。在研修活动中,班主任和指导教师重点抓了视频学习、文本学习、提交作业、在线研讨交流、参与评论等五大环节的管理,通过远程研修解决学员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在集中研修阶段,每个班级每周提交一期学习简报,在岗实践研修阶段,每3周提交一期学习简报,由市专家组进行筛选、编辑,对优秀简报在网上进行交流。

在研修过程中及时提供和反馈各区县、乡镇远程研修的基本情况,每学习一个模块总结一次。培训结束后,对远程研修的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对在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区县、乡镇、指导教师、班主任、管理人员和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奖励,对远程研修工作效果较差的区县、乡镇在全市进行通报。

五、研修考核 为确保远程研修取得实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促使教师积极主动的研修学习,对学员在研修阶段的考核分为五个部分,满分100分。其中网上观看视频20分,作业考核20分,网上与专家互动、交流、发贴评论20分,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叙事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提交)20分,个人工作室建设20分。

六、校本研修 参训学员网上集中研修结束后,由任职学校安排10个月的在岗实践研修,其主要任务由四项:第一,读一本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专著。参训者选择一本适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书籍,制定读书计划,系统地学习阅读专著,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读书心得体会;第二,完成一项教育调研。参训者就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做一项有价值的调研,对调研材料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和探讨,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形成调研报告;第三,出示一节示范课。参训者将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念和实践研修的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在任职学校出示一节示范课,由学校负责人组织点评和研讨交流,在同行的评价过程中,使参训者再反思、再提高,通过示范课展示起到相互促进的目的;第四,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参训者根据在集中研修期间申报的课题,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成果,以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达到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目的。

在研修实施过程中,各学校积极探索网上、网下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研究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制度,利用网络平台,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律,全面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第10篇

教育信息化 时间效益 教师 信息技术

自20世纪末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始,世界各国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起来,并在21世纪初兴起了信息化硬件建设浪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各地的教育信息化都已经发展到了新阶段,也开始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本研究侧重从海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时间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绩效,希望能为海南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参考的依据。

一、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问卷围绕两个方面的主题,即教师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和在各项教学教务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在一个星期中所产生的时间效益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学校为随机抽取的40所样本学校,其中有省(市)级中学、小学,县级中学、小学等。

二、调研结果分析

1.问卷基本情况

通过筛选,有效问卷共有3038份,其中男教师占32.8%,女教师约占67.2%;在年龄段分布方面,20-30岁教师共909位(29.9%),31-40岁教师共1242位(40.9%),41-55岁教师共816位(26.9%),55岁以上教师共71位(2.3%),通过数据可知40岁以下的教师约占全体教师的70.8%;在职称方面,小教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最多,占三分之一多。几乎所有科目教师都参与本次调研,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参与教师最多,共占教师总数的67.6%,其余科目任课教师都小于10%,比较分散。不同年级任课教师参与比例较为均匀,其中小学教师约占60%。另外,教师样本数据表明教龄约为15年。

2.教师对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时所产生的时间效益的整体态度

为了分析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是否能提升工作效率,即是否有助于节省时间方面,我们将选项设计为4个选项:节省时间、没影响、多花时间、暂无。表1表明学校教师对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能否带来时间效益的整体态度。

表1 教师对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时所产生的时间效益的

整体态度

通过表1可知,根据教师选择节省时间的人数比例来看,上述四类常用信息技术工具从多到少依次为:数字教学资源(61.2%)、数字学习平台(55.3%)、学校管理平台(54.9%)和交互式电子白板(27.9%)。另外,我们查阅了英国一个相关调查报告,该报告表明英国教师的选择比例从多到少依次为:数字教学资源(53%)、交互式电子白板(48%)、学校管理系统(40%)、数字学习平台(16%)。对比两份调查结果可知:海南教师和英国教师对信息技术工具应用是否节省时间方面最大的差异集中在交互式电子白板和数字学习平台两类工具的应用上。同时,我们分析了不同类型学校(小学、中学和九年一贯)教师对上述四大工具在节省时间方面的看法,结果表明:除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认为节省时间教师百分比:小学32.1%、中学26%、九年一贯23%)以外,其余三类工具按教师从多到少排序都为――小学、九年一贯和中学。另外,英国这份报告也显示,认为应用上述四类工具有助于节省时间的小学教师比例都要高于中学教师。两者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相似性。

3.教师对在各类教学教务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否带来时间效益的整体看法

表2显示了教师对在各类教学教务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否带来时间效益的整体看法: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认为应用信息技术能节省时间的教师百分比(从多到少)依次为:课堂教学(75.65%)、教学准备(67.53%)、过程资料记录保存(65.46%)、教学评价(53.71%)、学校日常行政事务(47.96%)。英国相关调研报告显示结果为:教学准备(56%)、课堂教学(51%)、教学评价(44%)、过程资料记录与保存(43%)。本次调研与英国调研结果在课堂教学、教学准备上的教师选择百分比的顺序刚好相反;在过程资料记录保存与教学评价两方面的顺序刚好相反。另外,从学校类型来看,认为节省时间的教师中,小学高于九年一贯制,九年一贯制学校高于中学,英国报告中也显示小学高于中学。

表2 教师对在各类教学教务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否带来

时间效益的整体看法

4.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时间效益层次划分

通过因子分析的降维,初步划分等级,并经过非参数检验之后,最终以教师应用时间效益为依据对40个样本学校划分了7个层次:同一层次学校在有关时间效益的题目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层次的学校则在绝大部分题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所示。在表中,底纹显示部分表示相联等级的学校在这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层次数字越大,表明该层次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效益越低,反之亦然。如第1层次的学校为应用时间效益最高的学校,第7层次的学校在时间应用效益方面最低。

通过表3可知,第1-2两层次学校在描述时间效益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第3-4层次、第4-5层次学校群间的差异也与此相同;第2-3两层次学校群间除了在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方面,其他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第5-6两层次学校群间在数字学习平台、学校管理平台、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是存在显著性差异最少的两类学校;第6-7两层次学校群间除了在教学准备和教学评价两方面以外,其他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图1描述了在这7个层次上学校数目的分布比例,通过图可知:第3、4、5层次学校的数目最多,三者共占学校总数的70%以上。这也表明这三层次学校在今后教育信息化项目推进中要重点关注,了解它们的发展特点,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使这些学校能向更高一级发展。

图1不同层次的学校数目分布比例

5.七层次学校群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时间效益的特点

图2反映了7个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在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时所产生的时间效益等级。

(1)随着学校层次依次递加,其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所产生的时间效益等级是依次递减的。

(2)第1-2层次的学校时间效益差距在所有相联等级学校间的差异中最大。

(3)根据先前等级划分可知,“5”表示没影响,“5”以上表示这些学校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时平均来说是节省时间的,反之亦然;根据这个可知,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方面只有第1层次学校的时间效益等级略大于5,今后应在这个方面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4)在数字学习平台和学校管理平台应用两方面,第1、2、3、4层次学校群的时间效益等级都超过了“5”,表示其都处在应用这两类信息技术工具可以节省时间这一发展阶段,表明教师应用具有自觉性;但第4层次学校群处于无影响的边缘,学校需进一步巩固,以防止重新回到利用信息技术反而多花时间的地步;其余5、6、7层次的学校由于教师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多花时间,应进一步加强激励措施和培训机制,提升教师应用技能,使信息技术应用为教师节省工作时间起到实质作用。

(5)在网络教学资源方面,只有6、7层次学校教师认为多花时间。

图2各层次学校教师应用不同信息技术工具时所带来的

时间效益等级

图3反映了7个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时间效益等级,其中以等级“5”为分水岭,平均等级数大于5,表示该类学校教师(平均来看)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能节省时间,达到这个程度后,教师就拥有了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反之亦然。通过图2可知。

在“课堂教学”方面,所有层次的教师都在这项工作中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应用能提升工作效率。

在“教学准备”、“过程资料保存”两个方面,除第7层次学校以外,其他学校教师(平均来看)都能在这两项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来节省时间,当然前6个层次学校时间等级效益不同,针对具体学校,我们还需具体分析哪一类教师需要接受哪类培训来提升时间效益等级。

在“教学评价”、“学校日常行政事务”方面,第1、2、3、4层次学校教师(平均来说)认为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应用信息技术时能节省时间,其他层次的学校就不是。

三、结论

依据教师应用四种信息技术教具和在五种主要业务中应用信息技术时所节省的时间,对40所学校的3038名教师抽样数据的分析情况如下。

信息技术工具应用效益:认为应用数字学习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和学校管理平台上有助于节省时间的老师都超过了50%;约27%的教师认为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节省时间。

信息技术在各项工作上的应用效益:50%以上教师认为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过程资料保存四个方面能节省时间,其中课堂教学方面认为节省时间的教师比例最高,达到75%;认为在学校日常行政事务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节省时间的教师百分比约为47%。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时间效益与其在各项工作中应用的频次总体上成正相关,即应用越频繁就越能体现应用的时间效益。

――――――――

参考文献

[1] 郭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与影响因素分析.教学与管理,2008(6).

[2] 左晓梅.欧洲国家学校ICT应用效益研究述评.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3).

[3] 马元丽,费龙.英国ICT试验床项目效果分析及启示.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2).

[4] 王春蕾,刘美凤.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6).

[5] 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7.

[6] Becta.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n Pupil Learning and Attainment.2002

[7] Ministry of Education &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Korea Education & Research Information ServiceAdapting Education to the Information Age,2005

上一篇:管理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广州调研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