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08 19:17:26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1.把握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疏导教育

高中生心理发展速相对缓慢,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不和谐、不平衡,使得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脆弱,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并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偏差。

1.1 坚持心理健康知识传播

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工作是学生养成良好心态的有力支撑。高中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其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的基础,而其良好的行为则得益于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此,要寓教于乐地帮他们扩展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在心理健康知识的引导下发现自我心理盲区、误区和心理行为偏颇。让心理健康知识启迪智慧,促使学生审视自我心理行为。

1.2 调动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性

高中生辨别真伪能力不强,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易出现毫无根据的争论,看问题易掺杂感彩,固执任性等,与人相处会出现过度争执和心理诱因现象,易导致身心受创,触发心理反常。教育者应消除其抵触情绪、矫正其急躁性情和做事草率甚至不虑后果的心理行为反应。

有时他们放纵自己,我行我素,教育者要把握他们放纵行为的思想心理误区、症结,循循善诱,晓以利弊,并结合身边典型例子进行心理调试,心理教育咨询,心理沟通等,使其能联系自身,对自我心理行为有所觉察,能配合家长、老师等身边人认识放纵自我的心理危险,改变自己的心理放纵表现。

1.3 改变心理偏差行为

掌握高中生心理的一般特征,教育者首先应认同他们在青春期心理发育存在的脆弱、矛盾与偏差;其次,要根据受教育者具体表现的心理倾向、心理问题做好咨询、分析和帮教,使他们认识到青春期心理特点和心理行为存在的较普遍性,降低他们因心理烦恼而产生的不良行为, 调动他们向青春期心理偏差挑战,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适,化解心理矛盾,改变心理偏颇导致的行为异化事态。

1.4 促进良好个性品质形成

当前高中生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培养其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能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外部的诱因、对社会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言行正确评价。增强高中生的承受挫折能力,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1.5 完善人格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问题行为对青少年成长的最大危害是导致人格不良、浸蚀道德规范,而问题行为的发生也在于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以及道德观念的缺乏。在人格完善中,良好性格与气质塑造、自我意识健全、价值观念的发展应是培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品德教育中道德信念的建立最为重要,应力争做到使青少年不仅知道自己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而且要坚信这些规则的正确性,并决心以这些作为言行准则。

2.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践行策略

2.1 合力营造心理教育氛围

教育者自身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潜意识地在育人中渗透心理教育内容。学校应注重将学生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学校整体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就能有效帮助学生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行为中享受快乐。

2.2 践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科教师应探求有效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方式方法、渠道,走进学生心理表现实际,采用课件拓展、师生讲心理问题故事、问卷调研分析、个体咨询等多种可行的施教途径,拉近师生距离,友好地交流,使他们愿意反映自我心理困惑和纠结的心声。

班级要进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辅导,多让学生组织"说说心理话"的畅说活动,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级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这也是班级管理走进学生的育人举措。班主任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引导制订计划,合理用时,注重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业压力过大,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教育学生以健康的心理娱乐,以健康的心理交往,能共享成功的快乐。

年级可以组织"家校学生心理健康座谈会",可以统一下发"学生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掌握本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教育侧重,把好序列心理健康教育关。

德育处应重视对典型违纪生的心理分析鉴定,把握事态实质,做好对严重违纪生的妥善教育工作。

学校有必要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举行诸如"健康心理,快乐自我"的演讲、答辩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应为学生心理疏导创设情境,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影响,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及其对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分析目前在对军校学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方法分析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探讨心理弹性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效果,并分析心理弹性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如何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进行使用,探讨心理弹性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意义。结果影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因素较多,面临危险或是遭受重大压力以及良好的适应压力事件均为主要因素,在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使用心理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结论在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弹性可以得到较好的使用,让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展开,并保证到军校学员在学习训练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对其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军校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学府,对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军校和地方大学在管理制度上实际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从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要较快的适应军校的环境,对其心理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目前对军人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军校学员的行为规范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在有限时间之内要实现从普通群众高中生转化成为军校大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的高强度训练,因此这就对军校新生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较多的研究显示,在目前军校教育,即军事训练+专业学习的教育模式之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够及时的适应,这就形成了一些军校的开学时期出现的新生退学现象。同时军校新生个人主观方面的心理问题也是导致军校新生教育无法较好进行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军校学员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相当重要。针对目前军校新生在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心理弹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心理弹性,能够为军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较多的参考资料。

一、心理弹性的概念以及研究现状

1、心理弹性的概念

心理弹性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学者认为,心理弹性就是在受到严重威胁之下也能够产生使用较好或是发展顺利等结果的一种现象,这也是心理弹性的结果性概念。在过程性的概念上,心理弹性表示一系列的能力以及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导致个体在受到了较大危险或是压力后,能够迅速的恢复成功应对的一个过程。在心理弹性的能力性的概念上,是个体所有的一种主要特征,也是一种品质角度的定义。有学者对能力性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指的就是个体在受到压力时能够保持自身适应的一种重要能力。能力性定义、过程性定义以及结果性定义虽然并不相同,但都会强调心理弹性主要是在个体受到了危险以及压力后,自身产生积极的应对能力[3]。同时这种能力也能够帮助个体更加轻松的面对困境以及挫折,积极的去适应社会以及主动发展。

2、心理弹性在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研究现状

虽然目前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同时军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目前较多的军校对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没有一个成系统的并且完整的体系。同时在军校中,很少有任何的专业性心理健康教师对学院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仅是通过团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这种心理教育模式显得非常单一,极易流于形式化以及表面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及时有效的解决。基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心理弹性的应用在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使用。通过使用心理弹性的教育,能够帮助军校学员在进入到军校的初期,在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后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应对能力,学生也可以更加轻松的面对在初入军校时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以及身体压力,这对军校学员及时的调整心态并较快的适应军校环境均有着重要意义。

二、心理弹性在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使用方法

1、关注基层环境的支持

在军校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最普遍的就是基层环境。因此通过以环境支持为主的健康教育,开始成为了军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实施手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明显改善军校学员的生活环境,并能够较好的修复军校学员的心理状态。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军校学员遇到了训练困难或是学习困难,这些困难均会导致军校学员受到较大的心理问题[5]。通过对其实施环境支持,可以为军校学员带去强大的心灵力量,明显的提升军校学员的自信心,帮助军校学员对于生活中的困难有着巨大的信心,并主动寻求帮助将这些困难解决。而通过基层环境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军校学员也能够主动的关注心理弹性的好处,并学着自我使用心理弹性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2、关注对军校学员的心理培养

通过研究显示,目前军校新生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取渠道上,仅仅是中学时期的生物教育以及健康教育。这些心理知识片面、业余,无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可以从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解决军校新生的心理问题[6]。首先可以加强团体辅导的专项性,使用青少年心理弹性评定问卷以及青少年发展与心理弹性问卷等专业性的调查量表,对目前的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类,并针对每组大学生自身的视觉心理特点,对其建立起有针对性的训练措施,在此过程中可以将我军目前的教育模式和心理弹性理论进行融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尤其要注意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技能以及技巧的培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多媒体应用以及情境创设等方式实施教育和培养,这种手段也能够明显的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加强学员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

随着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目前我国军队对于军校学员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当代军人的素养更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正是在这种前提之下,各种挫折以及困境就要求基层的指挥员以及后勤人员需要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军政素养,对于军校学员尤其如此。对此,军校学员需要自己树立起一种积极的应对心态,增加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以及训练过程中的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尽量的降低危险性因素对学员自身的影响。尤其是可以使用自我暗示等手段,适当的夸大保护性因素的相关作用,在心理上取得较好的保护效果,保证到心理弹性在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使用。

三、展望

心理弹性是目前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主要手段,通过使用心理弹性的方式,能够明显的改善个体在遇到困难后的心理状态,帮助解决问题。对于军校学员而言,在初入军校时,巨大的身心压力会对学员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在此时通过心理弹性的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军校学员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在军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作者:周习文 单位:昆明消防指挥学校

参考文献:

[1]彭李,陈珑,孟涛等.军校新训学员的训练疲劳与其心理弹性、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18):1989-1991.

[2]石磊,李敏,陈珑等.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及其对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11):1024-1026.

[3]陈珑,彭李,孟涛等.军校大学新生体能训练成绩与其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关系[J].预防医学杂志,2014,32(6):531-532.

[4]王芙蓉,吴慧,陈欢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基于与地方高校经验的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4):120-124.

[5]李茹,张志群,王育强等.军校医学生生活事件、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65-166,168.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该书着眼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①“新手上路”(适应篇)。即适应新环境和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熟悉班集体和新同学,建立友情。

②“心灵底片”(自我篇)。即全面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建立审美情趣,提升责任感,增强诚信意识。

③“心的方向”(未来篇)。即提升学习动机,对高中生活与未来有所规划,培养时间意识与生命意识。

该书共包括“青春快乐同步行”、“学习的革命”、“给我学习的理由”、“世事无绝对”、“坚强打不倒”、“友情天地”、“我要我的真朋友”、“一个好汉三个帮”、“美丽不是双眼皮”、“我是O型射手座”、“潮流我慎行”、“以诚服人”、“赢在你我之间”、“责任在肩上”、“做个EQ高手”、“看那梦想飞翔”、“马上就做”、“一天变两天”、“人生的三重门”、“生命诚可贵”等20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别设置了6个板块:

开篇寄语: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开篇语或展示名言、警句,总领单元内容,纲举目张,充盈睿智。如第四单元《世事无绝对》P26,就引用了阿尔道斯赫胥黎的名言(“经验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件,而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件”)开篇寄语。

今日看板:介绍单元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锁定师生互动的抓手。如第六单元《友情天地》P42,今日看板就明确展示出三个具体目标:⑴尝试解决朋友交往中的困扰;⑵学习维护真正友情的方法;⑶提高致歉、致谢的能力,并能够身体力行。

新手上路:采用讲故事、做活动、示案例等多种形式,引出本单元应解决的问题,妙趣横生。如第十单元《我是O型射手座》P75,就讲述了“陈星”利用血型预测性格命运的故事,引人入胜。

心法秘笈:提供讲解或活动,全面分析主题,提供解决办法,“顺藤摸瓜”。如第一单元《青春快乐同步行》P3,就比较具体地介绍了“结识新朋友”的5种做法(笑脸相迎、以礼待人、热诚助人、友爱关怀、合群参与)。

牛刀小试:通过全班、小组或个人等活动形式来实践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如第八单元《一个好汉三个帮》P62,就明确设计出“突围闯关”的具体方案。

1、每组出2名同学,再征求1名志愿者。

2、8名同学围成一个圆圈,担任阻挡者;志愿者在圈内,担任突围者。

3、突围者要想尽办法闯出去,者则要想尽办法不让突围者逃出圈外。

4、闯关时间限1分钟。

扩展平台:依据本单元主题,提供具有扩充性材料(如需要用到的知识、教具等),实施迁移强化。如第二单元《学习的革命》P16,就从5个方面介绍了“走好高一起始阶段”的注意事项:跟着理智走,抓紧老师的手;不须扬鞭自奋蹄;要在理解和运用上下功夫;要变“老师找我”为“我找老师”、要有接受一两次考试“下马威”的心理准备。针对性较强。

另外,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编者在该书中还穿插了“高手提示”、“基本功操练”等小栏目。

“高手提示”用格言警句等形式,着重指出学生应该加以重视的方面。如第五单元《坚强打不倒》P38,就引用了著名作家张晓风的名言,“所有的石头都只是石头,只有受日月精华锤炼的那一块才会砰然裂开,跃出欣忭欢悦的生命”,这话语富有哲理,道出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守得云开见日出”的道理。

“基本功操练”提供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小测验,以备学生自查使用。如第八单元《一个好汉三个帮》P60的基本功训练,就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否只做“分内”的事,而对他人的困难视而不见?

2、是否只对自己有“好处”的工作或事情有兴趣?

3、是否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却总要配合他人,觉得有些委屈?

以上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自己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便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大学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1、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

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2、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三、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据我调查和一些相关资料反应。近年来,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为了推动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北师大也在各大城市办起了有关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师研修班,我本人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同仁的探讨,研究,根据近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个性心理学》叶乾.孔勤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通过调查表的反馈,我们得出:第一、幼儿在学习兴趣与习惯、责任意识、社会适应性、生活自理能力、意志力方面表现最差和较差的合计人数在所有调查幼儿及其项目总次数中只占9.3%的比率,却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所在。正是这些看似渺小的不良心理表现影响着幼儿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迈进,成为诱发日后心理健康的根源;第二、有些心理问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而是幼儿社会化不足的表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与幼儿园教育的影响能自然减轻甚至消失。所以,我们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幼儿心理及其问题;第三、幼儿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会成为不良行为习惯的基础,有些则直接构成不良品的行为的组成要素。因此,我们应当看到教育力量的潜质所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预防和矫治心理疾病,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知道,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幼儿可塑性极强,幼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他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你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与干预,指导和矫治其行为,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为了搞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特提出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的几点建议。

一、就我们幼教主管部门而言,必须重视幼教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幼儿园任用的教师必须符合基本的要求,尽管我们是企办幼儿园,但教师的工作态度、业务水准、学历水平等等都要达到标准的要求。要不断鼓励、支持教师继续进修和学习,这样才能保证这支幼教队伍散发永久的青春活力,紧跟幼教事业的步伐。给不同层次的教师委以不同的教育重任,促使他们不断地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在教学研究当中,因人而异分配程度难易的课题或内容,为每一个教师压一副担子也不失为促使教师上进的一种方法。通过督促、检查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在教师工作具体量化时,应充分考虑他们是否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已有而是否愉快、主动来园为一向依据进行考察等。

二、就教师而言,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作用。

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提高 教育理念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到幼儿教育观、健康发展观和评价标准中,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在要求。在人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的、重要的素质。一方面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过程中的基础和中介,它辐射、渗透到其他各项素质之中,制约着其他素质形成的效果:另一方面心理素质又具有能动性,它可以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到重要的选择作用,而且对自身还可以起到调节和整合作用。如品德的陶冶、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增强、审美素养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 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现代国际社会对现代幼儿教育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它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方式和手段的运用、评价标准的制定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社会里,不仅仅需要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长,更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承认幼儿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幼儿的价值,相信每一个幼儿有发展自我的潜能,而不能仅以动手能力、智力水平衡量评价幼儿。未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也必将形成人人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其次,幼儿教师要树立长远的目标意识,不断钻研《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心理科学知识,即使与幼教新动向接轨,从而转化为内在动力,用创新的思想武装自己,努力付诸实践,不断提高自己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指导能力,主动为幼儿营造健康的心理教育环境。将从单纯注重幼儿智力转向注重培养幼儿智力与培育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并重 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是国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与要求。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国际教育会议,会上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叫“学会关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并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学会关心”和“四个学会”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对世界各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加世纪90年代以来以及今后世界各国幼儿教育注重幼儿个性品质与社会性品质培养的重要根据。

在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有关教育目标部分,对教育者的要求中多处提出“让幼儿……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等。

国际上,1992年,经叶利钦签署,俄罗斯《联邦教育法》颁布旅行。《联邦教育法》规定俄罗斯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包括了使儿童的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保证儿童创造性、才能和兴趣的发展等内容。日本近年颁布了新的《幼稚园教育纲要》,新纲要重点修改了教育目标的一些内容,在保证儿童个性发展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发展幼儿“人际关系”、“关心”等社会性品质。新西兰幼儿教育的目标明确规定要使儿童在社会性、情感、智力、体力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在美国,学前儿童通过教育必须形成良好品质包括自信、自主、好奇、独立、坚毅、平等、交往、合作、自我约束、关心他人等方面。可见,幼儿教育培养目标,各国因各自的具体国情有别,规定的要求有所侧重,但注重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的培养却是共同的特点。原先侧重幼儿单一和片面的认识使儿童能够较快适应今后学校教育这一具有明显“补偿”性质的幼儿教育目标己逐渐重新确定为促进孩子潜能发展和教孩子适应社会。在个性培养方面,各国比较重视发展儿童的兴趣才能,教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独立,培养创造性,德国甚至明确提出把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作为幼儿教育目标的核心。在社会性品质形成方面,尤其强调交往、合作、关心、劳动、学会做人等。社会性品质与个性品质的培养两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承,这是促进幼儿形成健全人格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三、就幼儿教师教育策略而言,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进行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以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

首先,要改变教育模式:由整齐划一趋向以幼儿为中心,关注个性、差异教育,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地照搬中小学模式。这是因为幼儿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较低,且心理活动有明显的形象性与不随意性的特点,因此,在计划、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脱离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去按中小学模式进行,而只能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其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地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幼儿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此外,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是根据幼儿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教育,使之得到创造性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已在经济发达国家兴起,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并将成为未来幼儿教育革新的重要标志

未来社会需要有个性特色的创新人才,21世纪的信息化社会突出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它要求教育要以幼儿为中心,因材施教,建立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目标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是富有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民族,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中国的幼儿教育应以培养个性化的、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目标,克服传统教育中的呆板性、封闭性、同一性,关心和爱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帮助幼儿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尊重幼儿个性,发展和完善个性,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创设让幼儿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的宽松环境。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强调“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有个体取向,主要是培养“健康的自我”。但由于个体的发展存在差异,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速度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常常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而且在对个体的观察中我们会发现,儿童个体经常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智力的问题,也不是道德品质的问题,更多的是其自身成长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关注幼儿富有个性特色发展的过程评价,通过建立“个体发展档案”了解幼儿的需要与发展,发现每个幼儿成长的特点和潜力。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要从补救性为主转到以发展性为主

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是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为此在制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时,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即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构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三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发展性为主模式是将全体幼儿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幼儿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同时兼顾少数有障碍的幼儿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卫生咨询工作开始,从解决幼儿的心理障碍人手的。但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以全体幼儿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将成为人们的共识。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立足于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体现教育内容内涵的变革。尽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按健康、语言、社会等相对区分的五个领域来表述教育内容的,但内容的含义已不局限在某些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要求上,而指向幼儿参与的教育性活动,指向希望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或形成的“基本素质”。例如,健康领域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依赖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表述,指向的是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能力的学习;而社会领域中,类似“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养成对他人、对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的要求,显然属于”学会共同生活”的内容。这些都是幼儿心理健康需要的“基本学习”、“基础学习”。

再次,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蒙台梭利曾说:每位教师都应有鹰一样敏锐的眼睛,能捕捉到幼儿最细微的变化,能探知到幼儿最殷切的需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观察到幼儿心理发展状况及差异,探明幼儿的内部需要,才能有的放矢。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位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愿望,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积极地为幼儿营造合理的交往机会与氛围。例如,利用开展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与人交往的条件。教师也应充分利用这一教育契机,调动幼儿相互交往的积极性,帮助引导幼儿正确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与人交往的手段,掌握交往的技巧,养成合作,为由而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通过我市开展的班主任研修活动,我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了更好的给学生们提供适合身心发展的成长环境,我们的心理辅导活动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的,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

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自从参加我区开展的班主任研修活动以来,全校教师围绕关于在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通过互相学习帮助大家提高认识,动员大家积极参到活动中来。经过大家多次讨论一致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及时的,它不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而且还是社会、家长、教师的共同需要。

二、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领导小组。我们认为要把工作更好的开展起来,必须要有一个经得起考验的领导小组。因此,我们在全体班主任中经推选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知识面全教学能力强的年轻教师担任组长,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水平高的中年老师任副组长及咨询老师,各班其他任课老师任小组成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小组成立之后,我们及时向全校学生进行了公布。

三、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和辅导室。为了使受辅导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准备了一间室内配套设施比较齐全,标准较高的教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室。“心语室”建好之后,我们在此进行数次探讨和研究活动,进行十几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答复,几十次心理健康教育个别辅导。每次辅导都能做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在这里学生学到了怎样做人,学到了怎样求知,还学到了怎样健体和审美。

四、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箱。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箱安装在“心语室”旁边,让学生把心里话可以及时地向老师倾吐,把自己的成长烦恼和疑惑,把自己对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学方面的建议向老师提出,把心里迷惑不解的问题向老师咨询,几年来,共收到学生的咨询信件多封,我们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利用课间操及辅导课及时把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给予答复,帮助学生们走出困惑,走向健康的生活,使他们的成长足迹更阳光更美好。

五、校内室内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充分发挥了校内墙报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宣教作用。为了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及时教育,各班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把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放在重要的位置。并能根据当时学生的实际和各班的班情的变化进行更新和改版,对好人好事及时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点出现象,使学生学习有了榜样,前进有了方向。

六、注重学生的心理转化。抓受挫折学生的心理转化。学生受挫,人之常情,学生受挫以后一般情绪低落,心态不好。我们注重如何对待受挫的学生呢。为此,我们做了专题研究探讨,我们的想法是:“首先要仔细观察受挫学生的反常现象,并认真分析受挫原因。然后因人制宜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其倾吐内心的痛苦,解开心理上的疙瘩。”逐渐帮助受挫折学生走出困境。

七、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将。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主力军的作用。我们清楚的知道,班级是学校的基础组织,班主任就是这个组织的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上学生心理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劣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而班主任和班上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最长,最了解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班主任这批主力军的作用,有许多问题还需要班主任去实施去解决,因此,班主任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将。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我校校风正了,班风好了,学风浓了。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校师生共同的努力。这些微不足道的成绩,只能作为前进路上的动力,我想也是我们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班级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这样,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尽管起步较晚,但因为现实的客观需要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十多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成员的普遍认可。

无庸讳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暴露出各种问题。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只有直面这些问题,积极探讨解决之道,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一、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在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重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的渗透,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渗透。就是说,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的渗透,没有或者很少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班级各种教育活动中。当然,把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渗透到班级管理中是有益的,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难以达到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不能充分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暴露出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班级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近年来,研究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应从二个角度去理解:一是从宏观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来理解,即是说实现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人们对学校教育目的更全面的要求,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二是从具体教育活动的角度来理解,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校组织进行的各种具体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必须通过教育者有目的的工作来发挥作用[1]。因此,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具体教育活动,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仅没有从宏观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而且在微观上也仅仅把它视为一种存在于其他教育活动之外的具体的教育活动。其结果是: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原先的班级管理的教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的简单叠加。

二、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加深,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同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是个体具备全面的、能够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能力和思想、文化、品德等素质的综合。正如卡普兰(Kaplan,L.)所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是一个“混合的领域”,“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也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所涉及到的并不仅仅是心理本身,而且还包括个体的整个生命活动系统。正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变化,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已经不再局限于一种矫正性的教育活动,更是一种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教育。显然,基于这样认识的心理健康教育它不只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在内涵上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概念应该是基本相同的。因而,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的教育活动同时,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才是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充分发展。

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实现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它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呢?本文认为它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其根本宗旨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关注“健康”与“不健康”的教育,而是关注人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其根本宗旨的教育。这里说的发展一是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全体发展);三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人发展);四是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发展,都有发展的潜力,因而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2.从学生地位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传统教育(如凯洛夫的教育学)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实实在在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学生是自己认识、成长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布鲁纳语)。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是一种真正体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

3.从班级人际关系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活动。与传统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倡导并强调师生间的合作式、民主式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师生间的真诚、亲密、尊重、理解、信任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助过程,教师应多持移情性学生观,多持非批评性态度,切忌以命令或教训的方式对待学生,应更多地扮演学生的朋友、“参谋”乃至“同伙”的角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开放自我,从而接纳教育与辅导。在教育与辅导过程中,教师只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重视同伴间的互相作用、彼此交流和共同发展。

4.从教育机制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含义就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作为受助者,他(她)得到别人(教师、家长、同学等等)的帮助和教育;作为助人者,他(她)可以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去帮助别人(主要是同年龄群体中的人)。从纵向上看,学生先是受助者,后成为助人者;从横向上看,学生要同时扮演受助者和助人者两种角色。但不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的和最重要的目的乃是实现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因此,教育者一要摆正自己作为“协助者”的位置,不以“万事通”的态度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二要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将他们在“他助”与“互助”过程中学到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人生技能,从而实现“自助”,进而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5.从教育技能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需要专业化技能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一般的教育技能外,还需要掌握特殊的专业技能。如在咨询过程中,辅导人员就需要运用专注、接纳、倾听、同感、澄清、面质等精妙的专业技能;而角色扮演、心理剧、系统脱敏、行为修改等,更是一些专业化的技术。可以说,这些专业技能与技术是传统教育方法的提升,有些甚至是传统教育技能中所没有的。正因为如此,这种专业化技能不仅成为传统教育技能有力的补充,而且也能为传统的教育技能带来某种“革命”。当然,教师掌握这种专门的技能与技术也就成了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之一。

三、理念渗透的基本策略

看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把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仅视为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的渗透,实际上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简单化的反映。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专门的教育活动,更是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信念和态度。在相当多的班级管理者看来,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当然这种渗透是有益的,是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我们忽视了更重要的一点:构建一种内化在教育者行为中的教育态度和固化在班级环境里的教育氛围。因此,基于理念的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班级管理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必须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使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指导班主任教育行为的教育思想,而不仅仅是一种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这里所说的对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的调整包含了班主任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

其次,班级管理工作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要求,任何的教育活动都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规律,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第三,班级管理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班级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物质生活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具有含蓄化和潜在化的特征。教育对象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个体行为的改变、心理障碍的矫正需要教育者精心设计、严密组织教育活动,其中包括对教育态度、教育环境、教育氛围和人际交往要素的优化。因此,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要求将学生置于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利用内在的、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因素对其施加积极的影响。一些班级缺乏平等、宽松、尊重的人际氛围,教育专制、师道尊严、封建等级观念、官本位等陈腐思想依旧在毒化教师的教育态度和班级的教育氛围。教育者的言行中处处表现出生硬、粗暴、武断的态度,缺乏平等、尊重、关爱等人文关怀精神。综观班级管理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经常出现“严禁”、“违者严惩”、“后果自负”等词语,而象“请”、“谢谢”、“希望”等亲和性词语却非常少见。这样的班级环境必定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学生对学校生活感到厌倦、压抑,不被尊重。因此,班级管理者应从日常的教育活动入手,改善自身的教育态度,构建平等、民主、尊重、开放的人际环境和卫生、整洁、舒适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使学生在这个优美、愉快的环境中时时处处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育者有目的的教育影响不是通过生硬、强迫的方式施加给学生的,而是潜在地、自然地对学生发挥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存在于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使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个根本要求。班级管理者必须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努力为学生营造优美、整洁的自然环境和平等、信任的人文环境,使班级乃至学校真正成为最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场所。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8篇

1.心理健康教育保证了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去投入体育锻炼和学习中去,而且进行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良好的心态可以使其很快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去,并且在短时间内还具有旺盛的持续力量。

2.体育教学的有序进行需要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一些剧烈的运动项目,比如跑步等耐力运动,这些都需要小学生在心理上事先对这项运动的特性有所了解,这样的好处也是为了保证学生在认识体育运动的益处后,对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抱有一定的期待心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作用

1.田径运动是一种竞争性较强,发展小学生体能的运动,在走、跑、跳、投等项目的练习中,锻炼小学生的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能力,要达到体育教学效果,就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怕苦,不怕累,承受自身和外来的压力,比如,耐力性长跑项目,这是对小学生的体能和意志考验,是要学生付出长时间的体力和忍耐力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生增强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2.球类运动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尤其是在比赛过程中,紧张、焦虑的情绪会影响学生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过程,调整心态,保持着“胜不骄,败不馁”的平常心,抗击焦虑情绪的产生,稳定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3.体操运动是以协调性为主的体育项目,舒缓学生的心情,集健身和娱乐于一体的双重功效教学。在体操教学在中,加大动作难度,实现新的跨越,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紧随其后,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如,跳箱、器械体操,鼓励学生战胜高度的勇气,克服恐惧心理,锤炼学生的意志力。

三、结语

总之,结合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不难看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学是完全可以保证在后续的体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因此,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教学应该与体育教学同步进行,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小学生的自我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地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9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却存在着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德育课和心理学课相混淆、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效果较差,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设计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就要力求教学目标融入生活化的理念与方法;课程形式强调体验,创设生活化课堂;课程内容要立足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寻找切入点;课程引导保持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有的中立。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生活;课程;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

自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后,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已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干预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和基本途径。[1]且以班级心理辅导为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2]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结合新课改的理念,为了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近年来,已有不少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表现在忽视学生实际问题,课程设计不科学、不系统,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在当前的形势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原则,怎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细致的探索。如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特别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者们的强烈愿望。[3]

2.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征

(1)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德育课。

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社会的要求和思想品德教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思想品质,以及遵纪守法的意识及文明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基于个体的“人”的自我完善,这里的人是不受时代、国家和种族限制的纯粹意义上的主体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体验和感悟。两种课程在理论依据、内容、任务、工作原则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2)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心理学课。

有的学校尽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却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一般的心理学课程等同起来,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4]心理学课是以讲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为主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心理学课,因此不是空泛地讲授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而是要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规律解决学生实际面临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立足学生实际。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最高境界是能“顶天立地”———既有理论,又能结合实际,帮助学生运用理论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容易忽略实践,授课时脱离学生具体实际,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容易导致学生遇到现实的心理问题时,依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

(4)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现实情境的创设。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在生活的历练中成长,要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上获得真知、激发思考,就应该创设生活情境。情境的重要性就如同:“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和道理也需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视频呈现、角色扮演、场景渲染与主题游戏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

(5)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保持价值中立。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是价值灌输,而是经由活动和特定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讨论、合作、思考、体验,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和理念传递给学生,重在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成长,教师在其中是引导者。

3.基于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问题和困惑来源于生活,也应在生活情境中解决,无论学生的自我体验、还是教师立足学生实际问题,创设具体情境,保持价值中立,都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实践。因此,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有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探索,本文提出应设计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适应学生的多元化、复杂化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非单纯的体验式教学,而是从课程目标、课程形式、课程内容甚至是引导形式上都应贯穿生活化的理念,体现生活化的特征。

二、基于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征,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是全方位的生活化,它包括了课程目标的生活化、课程形式的生活化、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以及引导形式的生活化。

1.课程目标:融入生活化的理念和方法

课程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灵魂,在设计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初,就要去思考,本堂课要传递给学生一个怎样的理念,或者要教会学生一种怎样的方法。如果抛弃了理念和方法,就容易陷入心理学课的误区中,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失去方向,缺少“灵魂”。而此处的“灵魂”就是我们传递给学生的理念和希望教会学生的方法,有了灵魂才能变心理学课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学理论中有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如思维定势、情绪ABC、合理归因等。将心理学理论转换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益素材需要立足生活进行思考和升华,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例如,一节以高二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思维定势”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数教师会从阐述“思维定势”这一心理学概念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告诉学生何谓“思维定势”,这些活动包括心理学上经典的量水问题、“穿越A4”的剪纸游戏等。这一设计看似生动有趣,但仔细一想,这节课并没有一个生活化的理念或方法,没有立足学生实际,只是流于活动形式。要生活化“思维定势”这一主题,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如何破除生活中的思维定势,而非心理学概念的“思维定势”。教师可以借用心理学中的“思维定势”来引入主题,重点放在如何破除生活中的思维定势。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将思维定势比做一个框框,如果人在框里,他是思维的囚徒,但更是生活的囚徒(“囚”字即“人”在“框”中)。如果跳出生活中的思维定势,就破“框”(思维定势)成“人”(更完善的人)。如此一来,立意高远而生活化。又如,一节以高一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催眠”为内容的心理课,多数教师会着重讲解催眠的知识,如催眠是什么?催眠能做什么?催眠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一设计或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不是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将催眠这一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要传递一个有关催眠的理念以及教会学生运用催眠的方法,这也是上好本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难点。如何将催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呢?我们可以先去思考:催眠的本质是心理暗示,催眠又可以分为狭义的催眠和广义的催眠,狭义的催眠是指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技术,而广义的催眠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进一步说,广义的催眠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有益影响体现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上。从狭义催眠导入,立足生活,着眼于教会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学课就变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

2.课程形式:强调体验,创设生活化课堂

知识要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才能充分显示出知识的活力。就如同我们学习物理而没有具体的情境让我们去理解物理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是僵化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学的知识也是如此。一部分心理教师将心理课堂变成活动的拼凑而忽略了创设情境。简单的拼凑活动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多元化、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也越来越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教师的讲授灌输,再好的心理健康理念也无法被学生接受和运用。对个体心理来讲,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也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5]因此,设计活动时应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活动形式应贴近生活,强调体验。角色扮演、团体活动、辩论、象征游戏等都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将这些形式生活化后呈现出来,让学生的视角得以生活化,从体验中获得启迪。如能创造性地思考,善于运用这些形式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课程内容:立足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目标和形式固然重要,但课程内容仍需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生活化。生活化的内容就要选取贴近学生心理生活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来组织教学材料,探索学生的实际需求,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切入点,真正做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深刻的心理体验。如经了解,某高中体育班的学生对自己的身高、体型等劣势感到自卑,对学习失去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计关于提升自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又如某小学的男女生关系紧张,矛盾较多,可以设计能够使男女生换位思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具体课例如下。学情分析:在学校的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男生和女生的相互排挤和相互不接纳引发诸多矛盾。本课主要通过心理画像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差异性思考。教学目标:本课以五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差异•融合”为题,主要解决五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男女生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问题,让学生能从自己的视角和他人的视角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并促进差异的融合。教学过程:将全班男女学生分成四个组,两组男生,两组女生;以活动“亲密圈”导入,并请同学谈一谈感受;画像。(1)自由画像。请A组同学(男)用几个词概括出本班男生的特点,再以此画出男生的画像;请B组同学(男)用几个词概括出本班女生的特点,再以此画出女生的画像;请C组同学(女)用几个词概括出本班女生的特点,再以此画出女生的画像;请D组同学(女)用几个词概括出本班男生的特点,再以此画出男生的画像。(2)展示画像。(3)发现差异。优点画像:让学生再画一次:(1)发现优点;(2)画像展示;(3)发现融合。全课总结:本课是在深入了解五年级学生实际问题的基础之上设计出来的,其精妙之处就在于巧妙利用画像让学生换位思考,发现“差异”,最终实现“融合”。在自由画像环节,A组同学和D组同学、B组同学和C组同学都是画同一对象,但却出现了巨大的差异:男生丑化了女生,女生也丑化了男生,却美化自己。教师将画像展示出来,启发学生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促进了换位思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只看到了对方的缺点,看不到优点。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去思考他人的优点,并通过再次画像让学生将发现的优点展示出来,最终促进男生女生的“融合”。形式和内容良好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才是有效的,这离不开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现学生的实际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

4.课程引导:保持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有的中立

生活的可贵之处在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给我们提供了多样的价值选择,而生活又不会立即告诉我们这些选择的答案,它会让我们在“体验———思考———再体验———再思考”的循环中获得启迪。如果过于强调教师的价值观,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如一节以高二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情绪ABC理论”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情绪,并学会使用情绪ABC理论来调节情绪。教师通常会在导入阶段就告诉学生正性情绪是有益的,而负性情绪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要学习调控负性情绪,引出情绪ABC理论。这并非价值中立,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悦纳自我。如果遵循价值中立,则是引导学生,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一样,都有其积极意义,负性情绪如恐惧对个体生存具有保护意义。情绪的钟摆效应也告诉我们,要体验正性情绪,必然要具备体验到相同程度的负性情绪的能力。而我们不能改变负性情绪,只能改变我们自己以适应负性情绪的存在,因此才需要进行情绪ABC。这样一来,我们不是让学生一味去唾弃负性情绪,而是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寻找负性情绪的价值,让他们在讨论和思考中明白负性情绪也是有其存在的价值,接纳负性情绪,改变我们的认知而非改变负性情绪本身来解决情绪问题,最终实现悦纳自我。

三、结语

本文提出了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这一理念,并深入探讨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当中,如何从目标、形式、内容、引导方式上创设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使学生能从中更好地体验和思考,提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设计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其研究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去获得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本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希望通过研究启迪新的思考和更深入的探索。

作者:吴际 罗伟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玲,郑雪,苏月玲.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3):297-300.

[2]崔海荣,王利玲.浅谈心理健康活动课[J].中华临床与卫生,2004(2):57-58.

[3]辛峰,李俊青.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0(6):118-120.

[4]李建平,金志明.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N].中国教育报,1999-01-22(2).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高校不仅要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于思想政治工作中;同时注重思想政治干部队伍自身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开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修养等,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它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曾明确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学生以及思想政治干部队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将其渗透入思想政治工作当中,不仅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日趋复杂,而且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多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如果在思想认识上缺乏对青年学生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心理规律的深刻认识,就容易在工作实践中把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认识偏差、情感失调、过失行为一概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甚至是思想政治问题。这种德育工作简单化、成人化的倾向,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而且给德育工作的实效造成了不良影响。

同时,大学生正处在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发展、完善的时期,其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也处在这种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较难实现对学生心理思想状况的动态把握和全面了解。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一般身心特点和情绪、情感乃至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且还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及时发现潜在的思想问题,提前做好准备,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及有益成果,可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心理背景。如果一个学生自卑、孤僻、不信任他人,有社交障碍,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品质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大学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都离不开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基本的心理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正是要帮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素质品质,它包括健康的心智、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成功地与人交往。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起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可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就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对症下药,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障碍,促使学生个性协调发展,达到使学生健康成才的教育目标。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和巩固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教育者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而且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多采用理论灌输,学生往往背熟了理论,却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造成知行脱节。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是协助者,以平等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强调助人自助的精神,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自主性被激发,容易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自愿进行实践。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够吸纳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自觉地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来做工作,就可以减低不少工作的阻力,同时更加有益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政治队伍的自身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和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我们工作的效果,是思想政治工作成败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社会要求和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指导下进行教育工作,他们必须熟知党和国家的有关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地理解执行有关文件精神,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观察力,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在此基础上,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明确的自我意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流畅的表达、强烈的责任心、真挚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此外,思想政治队伍成员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控制情绪的能力也有利于和谐的思想政治干部队伍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只是针对学生,也应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进而达到教育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高校德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领航标;而心理健康教育融汇了良好心理品质修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增强了实效性,促进其更全面的开展。两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为促进此二者更好地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纵深拓展,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其一、作为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辅相成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促进作用。采取切实措施,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科的专业建设,也应重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体系,培养具有心理健康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走思想政治与心理相结合的规范化、专业化路子,逐步建立思想政治、心理双重资格认定体系。在学科建设上,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两专人才,对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结合,以及共同发展促进的具体方式进行科学、深入地研究和论证。在重视培养具有双专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专家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广大学生政工干部心理素质的训练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其二、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者,更应明确两者助长的意义,树立双专意识,紧密配合、相互合作,互相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及各方面素质修养的完善,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真正有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如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迫切任务,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能够各有所专、有所兼,都能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曹杰,钟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吸纳心理学知识[J].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3]易遵尧.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中运用的意义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教育范文 下一篇:高三毕业演讲稿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