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04 09:43:07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范文第1篇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改造校园环境、协调入际关系、把握自身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校园样式、风格及行为。它一般由校园物质、制度、精神及行为四个层面的文化组成。其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建筑、器材等物质条件与设施,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指用以规范师生行为的各种政策、守则,是校园文化的纽带;精神文化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并自觉认同的群体心理和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行为文化是指师生的具体行为展示,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而“校园文明”则是指校园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满足师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校良性运行的程度,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各有其自身的特征:

第一,产生条件不同。校园文化是师生处理其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的产物,是师生对校园地理环境、人际关系和自身进行人造的结果。而校园文明则是师生在处理其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矛盾的过程中,对人造结果加以合规律合目的的改造后将“人造”结果转化为“造人”结果的产物。例如,各种亭台楼阁、名人塑像、文体活动等校园文化就是师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烙上其思想或活动印迹后的人造之物;但雅致的环境、美好的言行、淳正的校风等校园文明却源于那些具有造就和发展人材和大师这一“造人”功用的优秀校园文化。

第二,存在依据不同。校园文化是特定学校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为了特定的追求而创造出来的一切,故在不同的学校,校园文化总是各具内容、风格和样式,体现出它以不同学校、不同办学条件和办学目的为存在依据的多元特征。例如,农业大学的田地棋布、追求增收增产的校园文化就有别于师范大学的名师丰碑树立、培养师范人材的校园文化,也不同于理工大学的科技迹象遍存、崇尚发现和发明的校园文化。尽管如此,校园文明的存在依据却是一元的,即不论是何种内容、样式和风格的校园文化,它们要想发展为校园文明,都只能以能够满足校园师生获取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共同依据。

第三,变化形态不同。校园文化的变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而校园文明的变化则是一个相对平稳跳跃的过程。一般来讲,校园文化由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成果,因而它往往是在顾及学校传统及其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连续渐进地展开它的千变万化。而校园文明的变化却不同。校园文明对师生和学校发展所起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决定了它一旦形成就不会被轻易地加以改变,而是保持其相对平稳的变化态势,但当学校出现大的转型和调整,抑或校园文化出现大的变革,那么原有的校园文明势必会随着学校的转变或校园文化的积极变革而发生跳跃式的变化。

第四,价值属性不同。在当今学校,师生个性的差异存在及校园文化生成环境的开放使得校园文化的内容往往是真假共存、善恶同在、美丑并蓄,展现出它在价值上既可彰显智慧和先进,又能暴露愚昧与落后的二重属性。而校园文明因为是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恰当把握,其同假恶丑相远离,与真善美相伴生,所以它在校园中的千姿百态只会是精华的自由展示而不是糟粕的丝毫泛滥,从而显示其在价值上惟独容纳校园精华的单一属性。

以上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的种种特征表现虽然说明了二者之间界限的客观存在,然而透过形形的校园文化现象,二者又不乏有机统一的一面,这种统一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二者相互规定。一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外在地规定校园文明的存在。例如,清爽的校道、别致的景点、畅通的网络、齐备的教研设施等器物文化体现的是精致与优良的器物文明;整理内务、发明创造、排队就餐等行为文化显示的是有益与优雅的行为文明;按章管理等制度文化凸现的是有序与高效的制度文明;勤奋务实、敬业励志等精神文化张扬的是健康与向上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校园文明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规定。校园文化虽然是千校千面,但它们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学校的文明需求。以学校的社团文化为例,甲学校的文学社在办刊、经济社在生产,而乙学校的文学社在讨论、经济社在消费。显然,这两所学校的社团文化在对方看来或许都存在值得怀疑的地方,然而经过仔细考察却不难发现各自都不乏文明的价值:前者突出的是社团活动的技能性和创造性,后者突出的则是社团活动的表现性和消费性。这一例证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校园文化,不论师生如何建构它的内容和形式,校园文明始终都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意蕴或内在规定。其次,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互依存。一方面,校园文化是校园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校园文明从来不是随校园落成就可自然出现的伴生物,而是广大师生积极创造校园文化,并努力克服校园文化中存在的譬如教与学、学与用、劳动与休闲等诸多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之间的重重矛盾,使校园文化发展到具有泽被师生、造福学校这一价值时而取得的历史成就。离开了校园文化的丰富、变革和完善,校园文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校园文明是校园文化变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当代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征的存在虽然使得不同校园文化间的频繁交流与碰撞变得空前激烈和复杂,但校园文化避免蒙上文化尘埃,绽放文化光芒的关键既不在于校园文化内容的增多,也不在于校园文化形式的新奇,而在于校园文明现实地成为了校园文化变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是因为:其一,校园文化如果不以接近校园文明作为自身变化的方向,那么我们在发展校园文化时就会只注重校园文化的积累而疏忽其内容的意义,以至于将校园文化的建构看成是一种可以任意为之的操作。其二,校园文化倘若不以校园文明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那么我们就会把现有校园文化的存在看作是永恒不变的事情。离开了校园文明牵引的校园文化只能走向混乱、流于低俗。

上述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的关系深刻表明:校园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校园文明形成和升华的过程,校园文化的多层面构筑与文明化追求必须结合起来,互动互进。既重视校园文化的创造和积累,又追求校园文化的优化和提升从来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然之义。换句话说,校园文化的发展从整体上来说决不是一个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分离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统一、交互完善的过程。因而在实践层面上,实现校园文化发展的方略就在于从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统一的角度去构筑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而由以下三要素构筑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无疑就值得学校师生予以重视和参考:

“丰富”,即积累、兴盛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基石。它一方面强调校园文化的建构既要重视对校园自然环境、教研设施等“硬件”的添置,也要关注对校园精神、管理制度等“软件”的培育,以保证校园文化内容体系的完整。另一方面也要求针对师生需要及学校条件,尽可能地创造吸引师生注意、便于师生参与、发挥师生才华的多种校园文化形式,使校园文化形式能够准确、灵活而充分地体现和强化校园文化内容。为此,本着“开放搞活”的原则,在教师和学生队伍中培养和使用校园文化建设的专家及文化活动骨干、积极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投资渠道以争取社会力量的文化投资、建设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数字校园、对外来文化加以批判吸收等就不失为丰富校园文化的有效举措。

“创新”,即变革、优化校园文化。是指对现有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超越性的改造和完善。创新校园文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思、批判和发展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能够不断孕育和提升其文明价值,因而它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关键。它首先要求师生时刻反思校园文化的文明程度。例如,反思精神文化是否催生了“道德文章、堪为师表”的大师和“知行合一、心智健全”的学生;反思器物文化是否得以绿化、美化,因而能够“筑巢引凤”;反思制度文化是否成为了促进学术、培育人才和大师的坚实保障;反思行为文化是否彰显了师生热情、上进的儒雅气质;反思校园文化是否成为积极影响社会的示范文化等等。其次是要求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胆变革校园文化形式、小心改造和完善校园文化内容。采用校园文化新形式尽管经常会面临因违背传统、冒犯权威所带来的风险,但只要新形式有助于增加校园文化的文明价值,广大师生就不妨大胆突破校园文化形式的旧框框、采用校园文化的新形式。当然,校园文化新形式的采用由于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扶持,例如国情的允许、法律和政策的支持、社会舆论的宽让、家长的理解与协作等等,故在变革校园文化形式时要做到必要的小心谨慎,不能随意触犯社会的法规与道德。

校园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涵义;功能;实施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197-02

1 校园文化的结构

1.1 精神层(精神文化)

精神层或精神文化是指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的源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学校文化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学校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学校文化的标志和标准。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学校精神。

(2)学校最高目标。

(3)学校办学理念。

(4)学校风气。

(5)学校道德。

(6)学校宗旨。

上述六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各方面都有所侧重,角度不同。但是在本质上它们又是统一的、协调的。在内容上六个方面互有交叉,具有认知、情感、价值、理想四种成分,对校园文化进行设计时,不一定对六个方面作严格的区分,只在内容上涵盖了全部六个方面,这一大学文化的精神层就是完整的。

1.2 制度层(制度文化)

这是学校文化的中间层。主要是指对学校教职工生和学校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主要是规定了学校成员在共同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及风俗习惯。制度层包括3个方面:

(1)一般制度。有两种:一种是成文的带有普遍性的制度,大家要遵守的,如岗位责任制、教代会制度等;一种是不成文的,但大家也会自觉遵守的,如教师和学生见面要互相问好;同学或同事遇到困难大家都肯于帮助;同学取得优秀成绩别人都为之高兴等。这种精神理念也会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来体现。

(2)特殊制度。这主要是指学校独有的非一般性的制度。如学生评教制度等。与管理制度相比,特殊制度更能反映一所学校的管理特色,文化特色。有良好校园文化的高校也必须有多种多样的特殊制度,校园文化贫乏的学校则往往忽视特殊制度的建设。

(3)学校风俗。这是指学校长期的,约定俗成的典礼仪式、行为习惯、节日、活动等。如歌咏比赛、体育比赛、书画展、集体婚礼、校庆等。学校风俗与管理制度、特殊制度不同,它不表现为确定的文字条目,也不需要强制执行,它完全靠习惯仁义君子势力维持。它由精神层所主导,又反作用于精神层。学校风俗可自然形成,也可人为开发,一种活动、习俗,一旦为全体教职工生所接受并沿袭下来,就成为学校风俗的一种。

1.3 物质层(物质文化)

这是校园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学校创造的器物文化。是精神层的载体,它往往能折射出高校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物质层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学校容貌。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教室、办公室的设计和布置方式,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等。

(2)学校设施。主要指行政装备、教学设施。如,办公设备、后勤装备、器具配备、图书馆、实验室、演讲厅、学生活动中心等。

(3)学校方式。主要指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如,张贴在适当场合的标语和名言、名画,中外教育家科学家的画像;有纪念意义的碑铭、人物雕塑,与本校发展有关的校园文化,校史陈列室;校服、校徽、校歌、校刊、校报、广播电视、宣传栏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是不可分割的、深然一体的。精神层是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内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和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物质层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层和制度层的物质载体。

2 校园文化的功能

所谓功能,就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亚文化形态,其意义和作用的展现至少有以下几种主要功能:

2.1 教育功能

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灿烂的文化不是靠遗传留给后代,而是通过教育传给后人。校园文化具有仁慈、保存人类文化的教育功能,而这一教育功能是富有个性的功能。因为校园相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区,也是培养人才的特殊的小社会。校园既是集中知识技能、培养塑造思想品德的阵地,又是发展时代文化的前沿,它不仅站在时代的高度,在文化的传承中去扬弃,借鉴中去选择,而且用科学的眼光去创造新的文化财富。所以,校园文化相对于其它亚文化系统来说,教育功能有着明显的特点:即明确的目的性;影响的一致性;严密的计划性;方式的陶冶性。

2.2 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指校园文化通过各种文化活动能把师生员工的个人目标引导到学校文化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上来,使之在确定的目标下从事各种活动。经验证明,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和制约校内每个人的价值取向,起着定向作用。比如,在“读书热”中,学生会形成一种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并由此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这种价值观引导学生为四化建设而刻苦学习。相反,在“厌学热”中,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无用”的价值观,出现涣散、消极状态。

2.3 约束功能

学校文化的力量对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文化力量的约束功能与传统的管理论单纯强调制度的硬约束不同,它虽然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的是不成文的软约束。作为一个组织,规章制度对学校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即使有了千万条规章制度,也很难规范每个师生员工的每个行为。学校文化功能使信念在职工的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发信号发出,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这种约束机制可以减弱硬约束对教工心理的冲撞,缓解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此引起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产生更大、更深刻、更持久的约束力。

2.4 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主要是指文化的力量能使学校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倡导校园文化的过程就是帮助师生员工寻求工作、学习意义、建立行为的社会动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在师生员工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在学校内形成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就足以胜过任何行政命令。人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统一体。作为自然人,每个人都有力量、有基本的思维能力;作为社会人,每个人又都有精神需要,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人在没有获得激励后所发挥出来的才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每个成员做出了贡献都会及时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赞赏与鼓励,获得极大的心理和精神满足,并因而自觉树立对学校的强

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职工就会为学校发展而勇于奉献,勇于拼搏;有了这种责任感就能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不断创新。

3 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

3.1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校园建设的客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发挥人的中心功能。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要依靠人,不仅依靠学校领导,更要依靠广大教职工生。学校领导应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不仅身体力行,认真贯彻,而且积极参与、献计献策。这样就能够集中学校全体员工的能量和智慧,把校园文化建设好。“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客体”,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要为了人,塑造人。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从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对内为职工、为学生,对外为家长、为人民群众。第二,要着眼于塑造人,培养人。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它的精神层和物质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引导着教职工生;学校要通过充实的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和物质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学校的责任感,引导师生加强品德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共同创造学校的良好形象。创造学校形象实际上就是创造学校的品牌。

3.2 校园文化建设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个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性之一,校园文化有没有特色,反映了这个学校是否真正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否真下功夫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唯有形成特色,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个性。如对学校精神的表述,经常是团结、进取、拼搏、求实、开拓、创新、严谨、勤奋、奋进几个记中的排列组合,这种没有个性的学校精神,对职工学生也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能给职工学生以亲切感和认同感。因为这些话放在哪里都是适用的。这不是具体的办学理念,不是从自己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学校是个文化的场所,它不是生产一个螺丝钉,不是生产半导体零件。学校是和人打交道的,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是情感和情感的沟通,是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对学校特点不理解,没有自己的追求,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别是在学校精神层的表述上,一定要突出重点是、突出个性、简洁明了,切不可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其实是对重点的埋没和面面难到。突出重点不等于只顾重点。因为学校各个方面都是互相联系的,抓住重点就可以带动全面,从而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个学校一且形成自己的特点,家长就会努力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

3.3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校园文化建设是长期任务,是系统工程,它包括文化思想的导向。文化观念的更新。文化环境的构造,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制度的建立等等。要完成这项任务既要有理念指导,也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既要有深刻的认识,也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既要有积极的态度,也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在起步过程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措施,并逐步实施。不断探索总结和提高。

3.4 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校长的表率作用和先进人物的楷模作用

因为学校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应由校长首先提出和倡导的。所以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具体工作中,校长能否率先实践,以自己的行动为全校师生做出榜样,对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极大。作为校园精神代表的校长,是能否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学校之魂的关键。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贯穿一种“榜样教育”的精神。因为校园文化的塑造过程也是学校倡导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被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认同的群体化过程,而先进模范人物是学校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观的化身和组织力量的缩影,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起着调节、影响和同化的作用。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先进人物作为师生员工评判自己行为的一面镜子,直着特殊的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范文第3篇

一、校园广播的产生与现状

校园广播是在广播产生的基础上得以产生的,广播被誉为“形成了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1920年在匹兹堡诞生的世界第一家广播电台――美国KDKA广播电台,率先在预定的时间里每天定时进行广播。它是第一个获联邦政府颁发实验执照的广播电台。而校园广播源于有线广播,20世纪70年代初期,很多大专院校开办了校园广播站,设备非常简陋,采用电子管扩音机,把高音喇叭安装在室外,舌簧喇叭安装在教室内,当时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二是召开广播会议。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化教学手段的改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和无线小调频广播在校园内出现。进入2000年后校园广播发展非常迅猛,一个超前于其他行业千兆以上局域网多媒体教学系统和数字广播系统像雨后春笋般在校园内展开,成了电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校园广播历来被誉为校园中的“空中学校”,担负着校园教育和校园文化传播的重担。在传输技术迅猛发展、电视教育相当普及、网上教育也已特别显示出成效的今天,校园广播仍然有作为高校教育载体的必要和可能。因为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校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及传播其他信息仍然是包括校园广播在内的所有校园媒体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但是,校园广播今天仍然存在诸多滞后性的因素。

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当今大学校园广播至少有六大缺点:清晰度低、容量有限、广播运营非市场化、校园资金来源单一、网络媒体及电视媒体的冲击。

清晰度低。广播的传播结构是线性一元的,它用声音这唯一的元素把新闻事实纳入时间的一维线性结构之中,只能按安排好的节目收听。没听清就没法补救,同时,周围事物也会影响收听效果,而在车上听广播就属于“半收听状态”,经常会有漏听或没听清等现象发生。

容量有限。广播属于口播新闻,而口播新闻30分钟的新闻节目只有6000多字,只抵得上对开报纸的半个版。它不能靠增加节目的套数来增加容量。同时,听众的选择是排他性的,只能收听一个台,听众唯一的自由是选择不同的电台收听。

运营非市场化。2005年中央“17号文件”颁布,广播进入一个进一步市场化的年份。但在大学校园,校园广播为学生服务,广播运营非市场化,这样虽然能杜绝大部分商业活动,但对于校园广播的发展是有影响的,广播节目传播面窄,质量不高,收听率低,往往很多学生是被动地听广播,而不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喜欢收听的节目。

资金来源单一。校园资金来源单一,间接影响着校园广播的发展和校园文化的传播,只有资金充裕了,广播才能做大做强。现在的大学校园广播的资金来源,大多数都是靠本校拨款来维持,学校拨款多了,做大做强,一切皆有可能,而拨款少了,则举步维艰。

网络媒体的冲击。不受校园在分布上的地域限制的网络媒体,可以说是目前对大学校园最具冲击力的大众媒介。目前在全国近2000所高校中,90%以上的高校已经建立起校园网。全国网民中大学生占了将近1/3。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最新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应用网络的能力越来越强,高达73%的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而不是图书馆去查找各种资料,66.3%的学生在学校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3至4小时,其中一半以上时间被用来从事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在当今,网络广播正在逐渐代替传统广播。

校园广播是校园媒体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也曾是校园新闻传播的主体。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有声广播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目前各高校有线广播一般安排在学生校园文体活动较为集中的时间播出。但由于管理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校园广播是较为松散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而且随着有线电视在高校特别是学生宿舍的普及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高校师生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渠道、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校园广播受到很大冲击。

二、校园文化的界定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如果就具体内容来说,校园文化包括:价值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课堂文化、职工文化、社团文化、公寓文化、网络文化等。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它能够保持永恒魅力,能够唤起青年一代的心灵,能够激发青年学生的激情,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等。

对校园文化的深层认识是校园文化重建的前提。校园文化是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也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它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全体成员的参与和努力。在学校环境中创造的文化,都具有学校的共同特点,但是由于学校规模、学校类型、地域特征、专业设置等各不相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发挥出极大的功效。

三、高校校园广播媒体对校园文化发展的作用

大学校园广播媒体和高校中的学生、班级、年级、系、学院、社团、教师、校园社团等组成部分一样,是校园环境中重要的“软零件”之一,同时也是高校管理的剂。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在校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要考虑校园广播对校园文化发展的以下几点作用:

一是塑造高校形象,体现人文关怀的有力载体。同时,人文关怀越来越受到重视,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传播观。要在学校管理中构建人文关怀,就一定要借助校园广播来转播人文关怀内容。

二是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掌握信息是管理的前提,而校园广播正是这些信息的承载者。在校园里,高校管理者需要通过校园广播去了解非课堂信息,包括学生的心理变化、生活情况,这些能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提供现实依据。

三是提供学生锻炼能力、展示才华的舞台。校园广播一般是以学生组织形式存在的,除了老师在宏观上的调控和管理外,其他的工作人员都是学生,因此,校园广播成了广大学生的练兵之地,学生既能在管理和实践中锻炼组织和协调能力,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是能促使校园文化类型的转变。纵观高校校园文化的历史,从校园文化的功能看,高校校园文化经历了“娱乐――娱乐、教育――传播、审美、创造”三个阶段。在历史上的较长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师生健康的娱乐方式和由此产生的校园精神与团体凝聚力对师生心灵的震撼。回眸百年,中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有许多学校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如百年名校北京大学不断进取、严谨治学的校园文化精神;浙江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结晶――“求是”学风;严谨、进取的“华中工大精神”等。这些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对社会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为我们展示了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历史贡献。现在,各高校都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新的趋势、新的阶段。21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其内核,形成“传播、审美、创造”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崭新模式。

有着环境熏陶作用的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方面有其天然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我们通过校园广播向学生传播更广泛的文化信息;高品质的文化娱乐活动又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所有这些集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又必将对大学生的科学感受力、文化领悟力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提高21世纪人才的综合素质。

今天,不同阶段的不同校园广播仍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但愿我们迎来的“声播”与“网播”互动的现代校园广播新格局,将随着网络信息快速传送到各位师生员工,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依据,为加强学校内部师生的沟通与交流提供有利条件,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基础,使校园广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蔡凯如:《试论中国广播文化战略定位》,中国传媒网,2004年。

2.陈力丹:《广播将面对“分众”》,《南方广播研究》,2000(2)。

3.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校园文化范文第4篇

1999年经过省教委达标验收,被授予“河南省中师办学水平优秀学校”,学校还被命名为“河南省教科研先进单位”。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至今。2001年,根据河南省对师范教育结构的调整,学校停止了中师招生,步入转型发展时期。2006年,以郝树声为首的新一届校领导班子上任。新班子提出要把办学方向和目标转向职业教育,除了把幼师专业作为自己的保留品牌外,采取“校企合作、订单教育、企业冠名、顶岗实习”的办法,与海尔、华必信、人本、华硕等企业合作,按照“德育为先、修身为上、技能为重、素质为本”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蓝领技术人才,引导学生做“企业人、城市人、现代人、文明人”。2008年金秋,迎来了宛西中专(内乡师范)的百年华诞。学校印制了纪念册,发行了一枚银质纪念章,举办了校史展,一幅幅新老照片记载了学校的风雨历程。其中,历届优秀毕业生代表的照片尤为引人注目:有以陈荣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为代表的优秀教师,有以王金安(墨西哥科学院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也有以廖华歌(著名作家)为代表的文艺家,等等。经过全校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学校先后荣获了“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十大创新型优秀中职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秉承“笃学敬业、为人师表、自强不息、成才报国”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务实,文明争先”的校风,铸成锃亮的教育名牌,誉满南阳,名播中原。

二、注重优化素质的格致、行知文化

格致即格物致知,是中国哲学史上的认识论命题,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认为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我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格致、行知文化的践行,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随着向中等职业教育的成功转型,校园文化的内涵不断得到了更新和拓展。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面向小学,而是面向企业和幼儿园。办公楼上“一体两翼、专高互补、特色办学、创建名校”的标牌更新为“面向社会、质量立校、德技并重、科学发展”,并把海尔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华硕的“文明、守时、整洁、吃苦、耐挫”,美的的“开放、和谐、务实、创新”,华必信的“诚信、专业、激情、合作、创新、开拓”,瑞丰激光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职业理念引入校园。走进实训室,“走进来学习技能,走出去服务社会”“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多看一眼安全保险,多防一步少出事故”等标语时刻提醒着学生要做一名合格的现代技工。为了强化学生基本能力,学校要求所有学生做到“六个一”———一个求真向善的立人品质、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手规范工整的钢笔字、一门娴熟精湛的立业技能、一种便于交流的外语常用词、一项出类拔萃的个人特长;做到“十个点”———微笑露一点、说话轻一点、脾气小一点、做事多一点、理由少一点、效率高一点、脑筋活一点、行动快一点、度量大一点、嘴巴甜一点;成为“四种人”———积极进取的理想人、用心学习的智慧人、准备完全的先机人、坚持到底的成功人。这些现代教育理念,经过课内外的不断灌输和熏陶,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行为习惯逐步得到改善,文化育人的效果明显,毕业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营造与时俱进的特色文化

精心营造高雅和谐、文明向上、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最终目的是教学生会学习、会生活、会工作、会交流、会合作、会创造。学校每年都会针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让他们了解学校、熟悉环境,校园的一些显性文化即能对其进行无声的教育。如,墙体楹联文化。再如,在两栋教职工宿舍楼上镶嵌着瓷质的中国和世界地图,显得庄严肃穆;在其下面的墙体上又镶嵌着一块黑板,定期出不同主题的板报。在大门口的黑板上提醒着:“出校门莫忘老师教诲,入校门牢记父母嘱托”。在学术报告厅外墙上粘贴着介绍学校情况的标语“校风教风学风风风要正,国格人格品格格格莫歪”。再如,“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以尊重的态度待老师”“用关爱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用进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工强则学校强,学子成则家国成”等标语。此外还有其他不同的文化板块。每个教室班主任都会选一些精粹的格言,用毛笔书写下来,贴在墙上,如“师范无小事,事事为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为楷模”“壮志飞扬成就人生梦想,拼搏进取造就学业辉煌”等,形成不同的教室文化。有餐厅文化板块,厅内柱上及售饭窗口都有标语,如“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讲究卫生,减少疾病”“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用餐习惯。有宿舍文化板块,几乎每届新生都进行军训,学会整理寝室内务,把被子叠规整,把物品放整齐,保持地面干净,并对墙壁进行装饰美化。每年都要举行法制讲座及十八岁成人宣誓签名仪式,告别不文明言行,要求互相团结友爱。有广播文化板块,早中晚按时播放优美歌曲、动态新闻、好人好事,畅谈成长话题,放飞青想,发挥有声文化的育人作用。还有时尚的网络文化板块,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平台,每位教师都配置了一台办公电脑,每个班级都安装了多媒体白板,可以在网上学习交流互动,彰显出网络文化的巨大功能。总之,百年的岁月砥砺,宛西中专孕育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并且不断拓展更新,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好好珍惜,精心打造这块育人的高地。

校园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校园文化;内容;特点;建议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通过校园长期的管理和教育过程,逐渐被校园内的所有成员所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念,通过它能够充分反映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同时,校园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之上,还可以通过整个校园的建筑、教育设施以及其他环境的物质形态来表现。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整个教学环境的改善。

一、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大致可包括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校园组织文化及自我娱乐文化等。具体为:

1、校园精神文化

首先是反映学校的理想、价值观的系列文化活动,如形势报告会、思想动态座谈会、传统教育、爱国影片观摩等活动;其次是知识性文化活动,如学术交流、知识讲座、课堂授课、科技实践、文学艺术欣赏等活动。它是课堂文化的补充、延伸和发展,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具有直接、深入、持久的影响。

2、校园物质文化

主要指校园的硬件文化,如校容、校貌、景观、自然物、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基地、建筑物及吃、住、行设施等。所有这一切,可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美的心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受到外部文化氛围的熏陶、暗示和感染,增强自信心、荣誉感、上进心。

3、校园组织文化

主要指第二课堂的系列活动。如学校、部门组织的课余活动、社团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遵纪守法及文明礼貌等一系列活动。它会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一种教育氛围,使广大师生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

4、自我娱乐文化

主要指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人爱好为基础,自娱自乐、自我发展的文化现象。

二、校园文化的自身特点

1、广泛的群众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文化,学校无论组织什么形式活动,都会有广大的师生参与,形成可观的规模,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2、自愿自娱性

校园文化,主体是师生,客体是文化活动。师生对校园文化程度不同地表现出自愿自娱性,这种自愿自娱性,是人们力求接触和认识其种事物的意识倾向,以满足自己精神、心理上的需要。

3、群众娱乐性

人固然有孤芳自赏的时候,但更多的是渴望相互交流、互相欣赏、发展友谊。群体活动扩大了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机会,开阔了眼界,发展了友谊,密切了关系,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4、激烈的竞争性

在群体娱乐中,形式和内容有所差异,必然有高下、优劣之争。而竞争就会强化娱乐兴趣,就会带来活力,刺激校园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的不断提高。

5、意志的同一性

校园文化活动表现出超乎异常的严密纪律性、组织性和整体性,其程度有时会超过规章制度、法律法令的约束力。

6、形式的多样性

校园文化活动,因参与者年龄、爱好、专业不同,开展的活动也形式多样,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者的精神需求。

7、活动的业余性

学校教师以教学为重,学生以学习为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一定要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他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利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寓教于乐的重要性。校园开展文化活动,大都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寓知于乐,纯娱乐的文化活动很少。

8、活跃的创造性

从校园文化的主导倾向,可揣摩时代脉搏的跳动,它要求校园师生以科学的眼光,科学的手法去开拓、去创造。无论是科研、教学、文化都应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

9、审美心理的发展性

校园文化审美,对于陶冶师生的美好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促进人们热爱生活,从而创造美好生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设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全面型人才已经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要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不仅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而这需要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来帮助学校完成这项任务。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现代的技术和学习设备引入到校园文化教学中,首先,要加大对校园文化的投资。比如加大对校园环境的绿化、学生宿舍环境的装饰和装备、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所需要的现代化器具和相关书刊资料等投资。其次,要将符合时代特征的高新技术引入教学过程,比如通过电脑网络可以使学生获取相应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递一些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帮助学生记忆。

2、制定和落实规范的校园管理制度

制度是保证创建良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也只有通过制度的约束,才能够使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更好地发展。制度的制定需要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以及教学者等共同参与,其中要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客观的、公正的、民主的心理,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因此,才能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校园管理制度。有了校园管理制度,就需要我们严格按照制度来进行落实,落实的过程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加强对校园管理制度的学习,通过板报、学生手册以及其他方式来宣传管理制度,逐渐让学生了解其内容,逐步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规范自身的良好行为。最终通过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的有效结合,来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3、开展具有丰富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堂教学是一个相互呼应、相互渗透、共同作用的教育过程。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够帮助学生开展文化课程学习。因此,作为学校的教学者,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对于那些有文艺爱好、体育爱好等的学生,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对于那些有特长的学生,要特别鼓励他们发展自身的特长;充分发挥学校团委、班级组织委员和文艺委员的作用,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活动之前,要广泛宣传,合理组织,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之中。比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有一句话:“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能够反应一个学校的总体水平,还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提高全面素质教育的水平。首先,要优化校园环境。通过营造一种客观环境,促进健康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人际交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其次,适当地引入外来校园文化。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吸取优秀的西方文化,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

四、结语

校园文化范文第6篇

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以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为基本职责。如果能让校园主题展板成为呈现班级文化的窗口之一,成为学生风采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开发潜能的机会,校园文化就会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真正发挥其独道之功。为了达到之目的,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本期板报主题,并让学生对承办板报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每期板报之前在班级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自主优化组合成编辑(美编:负责收集插图资料。文编:负责收集文字资料)、板式(负责设计版面与画版式)美工(负责写艺术字和画插图)、综合(负责挑选上交的书画、手工、习作等作品或摘录校园内外要闻等)等小组,展开设计,评选优秀,为出板报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再次是让各组优秀人员参与到板报承办行列,完成板报。随后组织全校学生参观展览板报,起到资源共享,互相促进的作用。

二、让文化展板长期保鲜

图文并茂的校园文化展板,让参与设计承办的师生有一种成就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纵观校园文化展板:有美德教育类,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文明礼仪类,体育艺术类等等,这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展板不光美化校园环境,具有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是一本内涵丰富的教科书。但在实际生活中,那些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展板似乎只在张扬外表美,并未绽放内在美。只成了装扮校园的饰品,并没有彰显教育价值,成为师生成长中的良师益友。如能让校园文化展板常换常新,定时定期给学生供给新鲜的知识营养,发挥其时效性、实效性、美观性,就会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优雅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感染。

三、把校园文化展板中的内容融入竞赛活动当中

彰显活力的校园文化展板,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目的,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动机,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呈现给学生的内容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跟习惯养成紧紧相连,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良好氛围,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真正达到“求真务实,以美育人”的积极效果。它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分支,以其独具风格的魅力给学生明理导行。实践证明,把展板中内容像诵读国学经典一样列入每学期的竞赛活动当中,让学生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对学生积累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校园文化范文第7篇

以历史为根基

在合浦五中的校园里,最引人瞩目的要数一幢现代与古典风格兼容的建筑,那是该校的校史陈列馆。2011年是合浦五中的110周年诞辰,同样令该校师生兴奋不已的还有一件大事,即“合浦五中(乾体学堂1901—2011年)校史陈列馆”在梅高(中国)创意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峻先生的大力助推下,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该校史陈列馆的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内设“书香蔚起、书香荟萃、书香人文、书香传承、教授专家题名壁”5个主题展室,每个展室单独成一个陈列单位,并按相应的主题陈列展品。如在“书香蔚起”主题室中,主要陈列着乾体学堂发起创建时的碑刻、初创时的实物和创建发起人的事迹及与之有关的物件。“书香荟萃”主题室则主要陈列了合浦五中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使用的教材、教具等。

颜昌泉校长认为,一所学校的历史,承载着一所学校的文化,而文化积淀则是学校发展前进的原动力。如何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将之贯穿于对学生的熏陶教育之中,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是学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合浦五中的前身是乾体学堂,在11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该学堂曾培养出像冯乃谦这样知名的学者教授200余名,有“百年书香、教授摇篮”的美誉。后来,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学校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2004年,颜昌泉担任合浦五中校长以后,面对学校当时的状况,他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经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最终提出了“传承与创新并举,建设学校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的治校理念。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合浦五中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提炼出一条“三高二美”的办学思路:“三高”即师资队伍素质高、教育教学质量高、学校和教师社会声誉高;“二美”即校园环境优美、师生品德心灵美。以此为办学目标,合浦五中开展了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建设。

颜昌泉校长说:“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历史作为根基,这样才能枝繁叶茂。”合浦五中为此提出了“以历史为灵魂,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口号,除了建立校史陈列馆,该校还在2007年秋建起了珠池渔歌、开边鼓角、丝路始发、海门瑞彩、乾体军威、百年书香等6根校园文史教育雕塑纪事柱,集中地介绍了合浦五中和合浦县的历史。而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文武庙藏经阁,也在校友、乾江乡亲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捐助下,于2007年翻新重修,成为学校“双楼图书馆”,并获得社会各界捐书18 600册。

此外,合浦五中具有历史价值的景致还有“古榕沧桑”“书香大道”“观音甘露”“甫福雅韵”,正在修建或规划修建的还有“乾德牌坊”(建设中)、“古碑长廊”(规划中)、“碧池翠影”(规划中),这些建筑与“双楼图书馆”共同构成合浦五中的文史八景。届时,合浦五中将成为一所园林式的学校,悠久的历史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得以重放光彩,推动了该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发展。

合浦五中还主动与北海市、合浦县的文史、文化机构联系,在北海市志办的帮助指导下,成功举办了“乾江中学历史文化传承研讨会”,并于2008年成为北海市第一个“地方历史文化传承单位”;在市县文史研究部门的帮助指导下,由颜昌泉校长担任常务副主编,出版了30多万字的《乾江史话》,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和好评。现在,该校又筹备《合浦县第五中学志》,以期完善合浦五中110多年的办学史料。

为了给学校的历史文化注入新的动力,合浦五中在保护历史的基础上,对校园环境建设做了新的规划。该校首先把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明确分开,对布局不合理、陈旧破烂的建筑,分期分批予以拆除,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校园布局趋于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比如,原来的校门是台阶式的,很狭窄,而校门三进三出的东西南北相连的庙堂则挡住了光线,教室采光差。为了优化校园布局,该校拆除了旧校门的大部分建筑,建起了既有现代风格又与学校悠久历史相匹配的新校门。此外,该校还建起了3幢呈“品”字形排列的教学楼,在教学楼的过道间种上大王椰、龙眼树、福建茶等植物。

如今,合浦五中的校园,绿树掩映,幽静清雅,散发着浓郁的历史韵味。

以活动为载体

随着下午放学铃声的响起,合浦五中的校园广播里传出周杰伦《以父之名》的音乐,紧接着一个甜美的声音响起:“同学们,下午好,现在是校园广播时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又有哪些精彩的来稿吧……”每周的周一至周五,合浦五中的校园广播都会陪伴同学们度过美好的时光。

该校的校园广播分三个时段放送:早上6:30—7:30是新闻播放时间,主要播报时事要闻、校园新闻或转播中央新闻;中午11:50—12:10是学习园地和校园歌曲点播时间,主要播放一些学习方法或心理调节方法以及学生的歌曲点播;下午5:10—5:30是读者来稿时间,主要播放一些师生创作的散文、诗歌等。该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这个平台,从学生中公开选拔校园播音员,为他们自己编导广播节目、展现才华提供了舞台,使校园广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朋友”,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有力载体,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在2009年的元旦文艺晚会上,合浦五中各个班级的教师和学生纷纷拿出“压箱底”的本领,载歌载舞,整场晚会热闹非凡。初二(1)班的合唱队以一曲《黄河大合唱》赢得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该校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2004年秋季学期开始,每年都举办一次歌咏比赛,每学期还举办文理科知识竞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以及各类体育竞技活动等,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2005年,该校创办了校报,每学期出版二期,以简报形式,为师生提供了文学创作的平台;2006年,该校开辟“English corner”,由英语科任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或实践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在英语角进行英语口语训练和对话活动。

除了以上大型集体活动,合浦五中还利用班团会和学生会,积极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文化活动。各班级利用班团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会、文学社在原有组织的基础上,扩大社团功能,以广大学生的爱好、兴趣为纽带,增设了书法、绘画、舞蹈、声乐、管乐、弦乐、电脑、体育、写作、主持人、记者、摄影、制作及各学科兴趣小组等社团,让全校学生自主参与,丰富第二课堂内容,使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从而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

合浦五中还利用校园的各种设施来展示校园文化,如充分发挥宣传橱窗、墙报等文化载体的功能,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文明,在教学楼显眼处墙体上镶贴《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

为了深化学校的文化建设,合浦五中积极做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制订了《合浦五中德育工作制度》《关于制止中小学流生、辍学的规定》《学籍管理制度》《家校联系制度》《寄宿生制度》《学生宿舍公约》等制度,把操行评定和优秀班团干部、团员、优秀学生评比以及学生的毕业、升学直接挂钩,同时开展先进团支部、团小组、班集体的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健康发展。此外,该校还注重法制教育,经常开展法律、道德专题讲座,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及公民道德意识,并通过学生值勤的方式,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从而养成遵规守矩的良好习惯。

经过不懈努力,合浦五中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2005至2008年,该校连续4年荣获“合浦县初中教育教学优秀学校”称号,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自治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07和2008年又连续两年被评为“自治区环保局‘环保春芽杯’环保学校”……

百年历史,书香悠悠。合浦五中通过一系列有力的举措,逐渐形成了以学校悠久历史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让老师在文化的陶冶下,充满向上的激情;让学生在文化的熏染下,焕发青春的活力,这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谈到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时,颜昌泉校长信心满怀。

校园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贴吧 网络 管理方法 校园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交流越来越便利,校园贴吧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我院也是如此。这是个言论自由的园地,同学们畅所欲言,利用这个空间抒发个人情感,展示文学或艺术方面的才华,宣传学校优秀社团文化,求助和咨询学习生活中发生的难题,等等。然而,随着贴吧用户的增长,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生素质不高的表现:对学校、老师或同学言语上的不尊重和贬低,散播一些负面或消极的思想和观点。这种行为对他人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对学校的发展不利,令人担忧。

一、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成因

网络不文明行为绝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它的发生是有很多原因的。我认为,这一现象折射了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失衡、辅导员工作的缺失和网络环境的影响。

(一)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存在问题。

1.心理失衡,缺乏文明礼仪。很多同学的大学生活比较轻松,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没有父母的监督限制、没有老师的严厉管教,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交友、上网、游戏,等等。没有目标的生活很容易让人感到空虚无聊,产生不良情绪,导致心理失衡。倘若学生找不到合理改变心态的方式,就很有可能会在网上进行情感的发泄,说粗话、脏话,换来暂时的、报复性的痛快。

2.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盲目跟风。有的学生由于缺乏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看到贴吧上的偏激消极的言论,非但不指责和劝阻,反而煽风点火、随声附和,助长这些言论的发展和蔓延。

(二)教不严,师之惰。

我们要承认贴吧上的不良行为和辅导员的管理缺失是有密切关系的。我认为辅导员的教育对学生文明礼貌行为和健康心理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教育不到位。有的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缺乏经验和方法,更谈不上创新,没有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充分意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2.工作不细致。学生们反映的很多实际问题都是来自于校园学习、生活。有的辅导员没有把学生的利益放到首位,对待学生工作不够细致、认真,不能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没有深入了解,没有做好学生心目当中的“知心人”,在学生当中没有树立起威信。因此一些带有偏激言辞的牢骚和抱怨出现在了贴吧上。

(三)受网络环境的影响。

由于网络隐秘性强,网民的言行不受法律制约,很多网民在网上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素质极差。抱着从众的心理,学生不以为然,觉得别人能骂,自己也可以骂,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错误的严重性。

二、改变网络不文明行为的途径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着中国今后的文明和发展。营造语言规范、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和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要改变目前贴吧上出现的不文明行为,不是简单的删帖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学院、辅导员、学生三方相互配合,共同协作。

(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应当创新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或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感、社会责任心和荣辱观。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规章制度方面,借鉴北京大学的做法,将“网上不骂人”纳入《学生手册》,用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在德育方面,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习惯,自觉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和风范。利用贴吧,鼓励学生多发表积极和主流的言论和文章,增强学生的爱校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工作要跟上。

教育无小事,工作上的掉以轻心和粗枝大叶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学生当中树立威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工作。

(四)建立多种信息交流平台。

1.投诉信箱。为了加强对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监督,可以在各系部建立投诉信箱,系部老师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处理投诉。2.满意度调查。利用调查问卷和学生随机访谈形式,考核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找出现实和学生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努力改进。3.心理健康咨询。以倾听、理解、沟通等方法,帮助倾诉者调整心态,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五)加强贴吧管理。

选拔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有管理才能的学生作吧主。定时观察贴吧的动态,冷静客观地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及时处理不文明的帖子,杜绝和预防不良举止行为的发生。

我院的贴吧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听之任之,缺乏管理,那么贴吧将成为不良言论的传播场所,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将阻碍校园文化的建设;如果正确、合理地加以规范和利用,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改进,就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使校园文化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德平,汪晓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经济师,2006(8).

[2]丁宏.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2003(6).

校园文化范文第9篇

高校绝大多数老师对传统文化是重视的,态度是端正的,教学是敬业的,工作是称职的,是为人师表的。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既尊重历史,又从现代学校发展的高度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传统文化的积淀,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就继续保持和发扬;既认真学习传承,又注重创新发展。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2、高校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继承传统文化是育成“中国魂”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的灵魂,即“中国魂”。它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继承传统文化是高校培养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需要。然而由于多种因素,致使有些学生难于形成中国人内在人格的品位。当然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不少人缺少核心价值观念,缺失信仰,社会责任感不强,爱国意识薄弱,社会公德意识缺失,思想素质不高,甚至有的人自我中心,自私冷漠,我行我素,走向极端。“中国魂”指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而崇高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既要立足本民族,还要具有国际意识,全球化视觉,做一个具有“中国魂”的现代人。

2.2继承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与特点,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学生参与和奋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从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离不开大学教育。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意识与和谐观念,将大学生培养成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高校教育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大学生是最富有梦想的青年群体,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已的美梦,但要与民族的梦相结合,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高层次的合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者,做一个受人民爱戴的多有建树的德才兼备的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宝贵财富,它包括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内容丰厚,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向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吸收养分,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才能勇当重任,不辱使命。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传统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囲。校园文化建设包活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没、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灵魂,是良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传统文化为良好校园文化提供丰富的养分,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思想的来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力加強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前进。文化自觉是让我们清楚地了解文化在新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文化自信是要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敬、信任和珍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这是时代的文化励志和国家崛起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不仅包括人文精神,还包括科学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大胆探索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树立与世俱进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总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強化民族意识,对西方思想文化中的精华要汲取,增強国际意识,不断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校园文化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在大学、学院、学校这一特殊组织中的具体表现,是学校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对学校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文章从校园文化的论述出发,探讨了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如何建设校园文化等的问题,对各类学校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文化,从广义而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则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周易》中有“关乎人文,以化天下”的表述。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所学到的所有知识、信仰、艺术、伦理、法律、风俗和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拉尔夫·林顿认为:“文化是学习的结果,是一个特定社会中,所有成员共同拥有和代代相传的种种行为的综合体现。”

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在大学、学院、学校这一特殊组织中的具体表现,是学校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包括学校独特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管理方法和行为规范等。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特色所在。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学院提升教育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拓展教育市场来说,是一种耕耘土壤、输入血液、厚实基础、提供动力的基础性工作。

一、校园文化的观点与本质

1.校园文化的观点。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的具体文化,是有着明确针对性的文化。不同的校园文化决定了学院的办学传统、特色,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潜力、速度与品质。根据分析角度的不同,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主要有“传统风气说”、“财富价值说”、“制度规范说”、“信念原则说”、“环境氛围说”等。校园文化是校园这个特殊领域里呈现的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全体成员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因此,它有着文化的共性,又有着个性,理解校园文化,我们应在广义文化的高度立意,在狭义的校园文化中立足,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与认识。

2.校园文化的本质。首先,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的优良传统。优良的传统是学校精神财富的积累,是校园文化表现的重要形态。学校优良传统犹如遗传基因和土壤,对学校的发展、师生的成长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其次,校园文化汇集了学校的教育培训思想和价值观念。这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一方面,学校学院全体成员自觉地把学校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工作态度、生活方式、人生信念和职业精神等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在教育培训的环境建设与条件装备中,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物质形态来体现这种思想和特色。第三,校园文化提供了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校风”或“校训”等在一定意义上是教育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成长发展的方式和动力。因为它既是一种思想、理念的引导,又是一种约束与规范;既是一种追求的目标,又是已经形成的一种群体精神与作风。第四,校园文化蕴涵了学校管理体制与制度规范。当管理体制与制度规范成为学校全体成员的统一认同,并融入进行为习惯中时,管理体制与制度规范就成为一种文化,一切体制和规范不再是约束,而成为一种行为意识与准则,以人文的宣传、环境建设的形式让学院全体成员耳濡目染,愉悦认同,激励自我。

二、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功能

1.校园文化的层次。校园文化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层,是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具备的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和物质基础,表现为由学校全体成员创造的教育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以及可以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文化形象,即所谓的外显部分。第二是校园文化的制度层,因为学校在组织表现上的特殊性,校园文化的制度层也具备其特殊性,校园组织文化的制度层面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领导体制,组织结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和组织管理制度,这是学校全体成员所遵循的规范,维持着组织的正常运转。校园组织文化的行为层面则主要是指学校这一特定组织的各项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第三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层,校园文化的精神是积淀于学校全体成员心目中的意识形态。包括组织精神、组织管理哲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组织风貌等内容,组织精神支配组织成员的行为趋向,是校园文化较为抽象的部分。

2.校园文化的功能。一是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形成一种集体的心理定式和精神风貌,有助于引导学校全体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生命价值和事业价值取向,规范学院全体成员的行为目标导向,使组织成员为达到选择的目标而规范言行。二是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校园精神是学校全体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具有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着眼点,提炼出为学校全体成员广泛认可并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反映思想和文化并进,理论和实践交融的校园精神,是检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尺。

三是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激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包括了信任激励,关系激励和宣泄激励等,能够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组织的目的。四是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所谓约束功能就是建设一种健康向上并且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实现对认定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显性和隐性塑造,使组织成员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种约束功能又包含了组织约束、制度约束和观念约束。

三、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1.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力体现学校的历史传统与发展方向。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要围绕着学校的优良历史传统和发展方向来建设。优良的历史传统、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既是一种精神财富,又是激励学校全体成员的动力,是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它们应该和谐地形成一个整体,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一方面,要通过总结,将优良传统、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等凝炼成精神的财富;再通过不断的学习、宣传、交流等方式,让学校全体成员感知、认同,内化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与习惯。另一方面要将精神的文化内涵,外化成一种物质形态,来充分展现、表达其内涵,达到感知、理解的目的。如通过建立“校史陈列”、“文化长廊”、“橱窗文化”、“学院内刊”、“学院ci手册”等,把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表达到各个层面与角落。

2.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力打造学校核心的教育教学价值观。校园文化汇集了学校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这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在这种独特的价值观传递的过程中,要注意有清晰的目标和准确的定位,要注意时代精神的渗透和体现,要注意持续一致和动态稳定,要注意个性特色和不断创新。在具体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着力将这种精神力量体现在学校的教育产品上,如围绕核心教育产品建设与实施,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课程资源建设融为一体,使校园文化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使课程资源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把校园文化与年轻教师的成长发展融为一体,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促进教师的成长紧密结合,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引导和促进教师的成长;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精神,厚德才能载物;校园文化与学生成长相结合,让受教育者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下,不断形成和提升自己个体的精神与品质。

3.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力构建促进学校发展提升的管理文化。校园管理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能否体验学校的办学思想、师生的精神面貌、学校的发展潜力等,使校园文化鲜明、厚实和富有个性,促进学校发展和办学水平提升,管理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立足于学校的传统文化与历史背景来建立学校管理的制度和执行制度。不同历史传统与历史文化的学校,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绝不能一视同仁。其次,在建立制度与执行制度时,要充分考虑现实基础与当前发展的目标与任务。第三,在建立制度与执行制度时,要确立与教育培训思想相统一的管理思想。没有好的管理思想,不可能有好的管理制度的确立与执行。第四,要把文本的、物化的制度,通过有效的传播与执行,转化成群体的观念、精神和习惯。只有当制度成为一种个体与群体的精神形态时,才成为管理文化。

4.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力营建学校和谐的自然环境。优美、高雅的校园自然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和组成部分。加拿大教育家蒂芬·利考克教授认为:“对受教育者而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自然环境,在对学院全体成员的影响上是深远和有力的,即所谓“环境育人”。校园自然环境是学校全体成员每天看见并置身其中的生存空间。包括了整个校园内建筑规划与设计,教学楼、图书馆、计算机房、体育馆等硬件设施的存在和使用,校园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净化,绿地、走廊、浮雕的设计与布置,等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是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成为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同时,校园还应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应通过校园

文化的建设来加强与社区的相互关系,用校园文化来引领和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结语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和经营理念,作为企业文化在学院这一特定组织形式中的体现,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针对学院的个体特质和共同特点发展创新的过程,希望这种汇集各学科观点,穿插着各类性质组织的尝试,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建议,能够为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带来有益的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闫德明.学校品牌概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余明阳.大学品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3]刘道玉主编,汪子为,等著.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丁华伟.论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j].科技创业月刊,2006,(8).

[5]王涛,刘庚伍.企业文化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j].集团经济研究,2006,(8).

上一篇:文化产业范文 下一篇:文化常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