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范文

时间:2023-03-05 04:20:55

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范文第1篇

一、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二、礼仪习俗

1.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总角:幼年儿童。豆蔻年华13岁女子。及笄:15岁女子。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花甲、平头甲子:60岁。耆:60岁。古稀:70岁。耋:70~80岁。耄:80~90岁。期颐:100岁。

2.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敢:冒犯、冒昧地。蒙:承蒙。请:请允许我、请让我。枉驾:有劳大驾。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三、人名称谓

(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

四、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文化常识范文第2篇

A. 先秦散文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其中,《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左传》属于国别体史书。

B. “楚辞”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风,由西汉人刘向编缉。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C. 盛唐时期,影响最大的两大诗派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D. 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人,其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宏篇巨著”。

2.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韦庄是“花间派”代表人物,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作品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抒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后人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B. 《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忏悔录》,作者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做出个人的反省。

C. 马丁・路德・金,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我有一个梦想》是他最有影响力且最广为人知的一场演讲,这个演讲迫使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

D.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代表人物,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推陈出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3.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沈从文在《边城》中,通过翠翠这一形象,有意淡化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痛苦,着意表现了一种理想化的古朴、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B. 《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硬汉”以坚强的意志与凶恶的敌手进行的一场孤独而又顽强的抗争。自信、勇敢、乐观、孤寂又睿智的捕鱼老人表现出了一种朴素的尊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可就是不能被打败。

C. 曹禺的《雷雨》最终结局是:鲁侍萍气急之下抖出各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周萍和四凤知铸成大错,周萍举枪自杀,四凤触电自杀,周冲为救四凤同样触电身亡。

D. 《鸿门宴》对刘邦的性格刻画很生动。他一向待人傲慢,但在鸿门宴上,谦辞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屈居下座,甚至连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者等细节中,又表现出他的狡诈多端。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革新家、文学家,也是“唐宋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他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B. 戴望舒,又称“雨巷诗人”。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叶圣陶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 夏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话剧《赛金花》《秋瑾》《上海屋檐下》、小说《包身工》等。

D. 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运动,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尼的苏门答腊。其作品主要有《沉沦》和《春风沉醉的晚上》。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以及歌行体等。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也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B.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杂剧体制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传奇称“折”为“出”;杂剧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传奇各角色都可以唱;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C. 现代作家擅开新风气,鲁迅的小说中农民开始成为主角,新诗在胡适、郭沫若等人的实践中逐步成熟,话剧进入中国,曹禺创造了第一个高峰,朱自清、冰心等现代散文名家辈出。

D. 《山羊兹拉特》的作者是辛格,讲述的是一只老山羊和一个贫穷家庭的亲情故事。作者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贫困和窘迫,成为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B. 《种树郭橐驼传》通过郭橐驼的种树经验,讽喻为政者不可扰民,要顺应自然,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作者柳宗元与韩愈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是“唐宋家”之一。

C. 被称为“四大悲剧”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顶峰。

D.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7.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苏轼《赤壁赋》中“七月既望”,就是农历七月十六那一天。

B. 罗贯中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和孔明的“智绝”。

C. 闻一多是湖北浠水人,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早年参加“新月社”。著有《红烛》《死水》等。

D.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主人公的冒险经历非常曲折,游侠行为非常滑稽,折射出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的生活画面,揭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

8.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义”可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足可统率《论语》全书。

B. 《呐喊》是鲁迅的小说集。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归为“吃人”二字,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对中国旧制度和腐朽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和彻底否定。

C. 《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贾宝玉鄙弃功名富贵,追求率性自然,公然声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林黛玉与贾宝玉情趣相投,从不对宝玉说读书求功名的“混账话”,不像薛宝钗那样做封建社会标准的“名媛淑女”。

D.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其中,娜塔莎是《战争与和平》中的女主人公。

9.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青衫不逢湓浦客,红袖漫插曹纲手”这两句诗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典故;“清音万代名泉漱玉,独步千秋居士易安”这副对联巧妙嵌入了李清照的字号。

B. 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以及短篇小说《在桥边》等。

C. 《谈美书简》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D.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位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10.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又称“五柳先生”或“靖节先生”。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B. 周朴园在认出鲁侍萍之前,很怀念侍萍,家里的一切都按照侍萍当年在周家时的布置,可当活着的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却厉声说:“你来干什么?”“是谁指使你来的?”并决定用钱来解决他们的恩怨。

C.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代表作《人间喜剧》包括96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书中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中期欧洲的社会生活,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大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

D. 志贺直哉,日本著名作家,“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清兵卫与葫芦》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剥夺孩子爱好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11.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查尔斯・狄更斯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他的“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

B. 巴金小说《家》的主人公觉新,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觉醒,体察到封建家庭的虚伪、黑暗和腐朽,下决心不再做老太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他要做“自己的主人”。

C. 《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主人公艾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她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D. 《堂吉诃德》在叙事方法上潇洒自由,不拘一格。它借人物之口,穿插了不少可以独立成章的中短篇小说,而且不断转换叙事人称。

1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与《书》《礼》《易》《春秋》合为儒家“五经”。

B. “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该诗写了与西汉苏武有关的事。

C.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其中《九三年》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颠峰之作,《炮兽》即节选于该书。

D. 《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信条》这三篇散文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帕斯卡尔、法国的蒙田、美国的富尔格姆。

13. 下列各项中,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劝学》选自《荀子》,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

B. 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后官至右将军,人称“王右军”。“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他诗句的评价。

C. 元杂剧名篇《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作者关汉卿,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位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D. 刘易斯・托马斯,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作为生物的社会》选自他的《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群居性的文章,充满了理趣。

1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的词中多表达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主要写贵族妇女的优越生活,闲情逸致,以及与丈夫赵明诚的恩爱,还有丈夫离家后对他的思念等等,晚期作品(即南迁之后)则主要抒发家国之痛。

文化常识范文第3篇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邮驿:是从早期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机构,主要负责递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驿”。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对下列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尺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纸张发明之前用得较多,后成为书信的代称。

B.|绅,|,插;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绅指把笏板插入带间,引申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C.朕,一直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自称,也可为谮号称帝的人的自称,比如三国时的袁术称帝后,就自称为“朕”。

D.枢密院,五代至元朝时的中央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长官称为枢密使。

3.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下面成语与历史人物搭配正确的是( )

A.卧薪尝胆――项羽 图穷匕见――荆轲

B.刮骨去毒――廉颇 负荆请罪――关羽

C.焚书坑儒――秦始皇 精忠报国――岳飞

D.围魏救赵――孙膑 破釜沉舟――勾践

4.语文课本中涉及的很多古代诗文集命名方式多N多样。下面对《欧阳文忠公文集》《诚意伯文集》《杜工部集》《柳河东集》《李太白全集》《惜抱轩诗文集》等作品集的命名理解正确的是( )

A.谥号式、封号式、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

B.封号式、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式

C.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式、封号式

D.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式、封号式、官爵式

5.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6.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是( )

A.雨水 谷雨 B.处暑 霜降

C.惊蛰 清明 D.春分 夏至

7.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左迁:一般指升官。

C.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处罚官员。

D.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举:由皇帝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8.请依下列各组人物的关系,选出正确的书信“提称语”的用法( )

A.苏轼写信给苏洵,可使用“左右”

B.李白写信给杜甫,可使用“大鉴”

C.曾巩写信给欧阳修,可使用“知悉”

文化常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多元性;文化常识类读本;编辑原则;文化自信

文化读本是小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和资源,是传承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读本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也有着不可逆的影响。小学文化常识类读本是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窗口,对普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逐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小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教材和读本也越来越多,但是质量却良莠不齐。纵观目前,相关研究多就小学读本本身,探讨其特点、历史演变、新旧版本的对比或从小学读本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切入,考察其在推行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等。所讨论的主题对小学文化读本编辑出版的指导意义并不十分有效。本文拟从编辑出版视角出发,以小学文化常识类读本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下文简称“北语社”)出版的《世界文化常识•小学版》为研究范例,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小学文化常识类读本在编辑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原则及理论指导。

1多元化文化与传统文化出版热潮与现状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节指出要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并纳入国民教育。教育部于2015年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强调了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意味着政府从政策层面确立了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后,不断传承、变化、发展、创新,延续至今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审美情趣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多元文化理论应运而生。在多元文化趋势的影响下,不同文化间相互平等并在接触与借鉴中不断融合。[2]多元文化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强调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从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批判中学会用不同的文化视野看待世界。在基础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通识性知识,并建立跨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对比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而促进学生养成开放的胸怀以及多元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在跨文化对比中进一步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认同感。[3-4]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编辑图书要“顺自然之趋势”,也就是说要考虑时代的需求。出版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配合多元文化需求,辅助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诸多出版社出版了针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常识类、跨文化对比类中小学教辅和读物,可以说迎来了一股出版热潮。在这其中,商务印书馆的《学生古代文化常识辞典》、中华书局的《小学生应知的传统文化常识》系列丛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青少年1001个文化常识(外国篇)》、中国书店的《世界历史百科全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世界文化常识》都颇具代表性。与目前市场同类出版物相比,北语社出版的《世界文化常识•小学版》系列丛书突出多元化需求,以跨文化的角度比较了中外文化的异同,目的就是帮助小学生建立尊重多元文化的观念,搭建了解世界的平台,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此外,本书的另一大特色便是结合了北京的地区性文化和习俗。出版领域紧跟时代潮流,层出不穷的文化类出版物涌现在中小学生图书市场。大多数出版物质量上乘,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图书整体质量稍显晦涩,编排仓促。作为出版人和编辑,面对新的出版热点,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中小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和他们的接受能力、地域特点与差异,打造出品质优异、趣味生动的文化常识读本,应避免一拥而上、唯利是图。

本文依托前人提出的图书编辑原则[5],结合小学生群体以及文化常识类读本的特点,以学生实际需求为指导,综合北语社《世界文化常识•小学版》系列丛书的编辑经验,提出以下文化常识类的小学读本的4点编辑原则。

2.1系统性原则

作为读本首先要有完整的编排体系,前后知识应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进而不断深化。结合丛书具体来看,第一、二册主要介绍中国的文化常识,从中国符号、生活常识、中国故事、京城文化、国学常识、诗歌赏析、蒙学博览和经典诵读8个单元对传统文化以及承载传统文化内涵的象征性符号、典型建筑、天文地理知识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尽可能全面中有所偏重—着重文学常识与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第三册从历史、文化、饮食、建筑、教育、文学等方面详尽地介绍了西方文化,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基础知识体系。第四、五册在前三册的基础上,注重在对比中发现异同,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外文化的理性认知,进而建立对本民族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全套读物从整体而言,遵循了先学习中国文化常识,再学习西方文化常识,最后学习跨文化的对比的认知体系。其次,读物各主题内部应有连贯性,前后知识不应该是割裂的,各部分内容既有所侧重又紧扣同一主题。以第四、五册为例,第四册偏重于古代文明的对比,首先围绕中国的近邻—日本、韩国和印度展开,接着描述了亚非欧的3个文明古国—伊朗、埃及和希腊文明的起源和主要思想。第五册则偏重现代文明的对比,以大国崛起为主线,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俄罗斯7个先后在世界历史上曾拥有显赫地位的国家,中间穿插讲解了巴西和墨西哥。我们可以看出,第四册着眼于古代文明,第五册着眼于现代文明。

2.2渐进性原则

文化常识类读物不仅仅是普及文化知识,更应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第一、二册《中国文化常识》中,选文选取了《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篇章,使小学生通过阅读故事体悟故事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坚持不懈、重孝道、讲美德的思想精髓,受到启发。在第三册《西方文学与文化常识》中,通过建筑、饮食、戏剧、诗歌、小说等不同侧面帮助小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学习西方文化,倡导了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优秀的读本建设要有时代气息和现时感,也强调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本丛书中,各讲的内容正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实质。例如,在讲日本时,第一节从具象的樱花入手,引出以樱花为精神象征的武士道,再引申出“物哀”的民族精神;第二节从切入,提出与“菊”相反的“刀”,再揭示日本人追求极致和崇拜强者、好战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看到,所讲内容都是一步一步逐渐推进,从具体的事物或者生活现象上升到思想精神层面。

2.3图文并重原则

小学年龄段的读物编排一定要图文并茂,插图和内容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且图画要美,因为图画和书面语言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作为文化小学读物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插图的运用和编排形式上。[6]插图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因为文字符号的抽象性高,认知加工的难度较大,而图片作为非文字语言符号可以运用恰当的图文比例更加直观和形象地呈现文字的内涵信息,降低读者的阅读成本。诸如有些历史场景、事物形象、情绪观念等难以用文字简洁清晰描述。[7]因此,丛书紧密配合文字内容,在每一节按照一定比例适当地配备了相应的图片,或对文字内容进行解释,或对文字内容进行补充。以第一册中讲甲骨文的部分为例(见图1),文字为“比如说‘鱼’字的字形像一条有鱼头、鱼身、鱼尾的鱼,而‘龟’字的字形则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很难想象出“鱼”和“龟”的字形究竟是什么样子,但当我们给文字配上相应的图片,既有“鱼”和“龟”本身的形状,又有相对应的甲骨文的字形,学生就能够更容易理解甲骨文描摹事物形状的特点。此外,整套读物在封面颜色使用上大胆、丰富,每一册书都有一种主题色:第一册是红色、第二册是橙色、第三册为蓝色、第四册为绿色、第五册为青色。相应地,各本书的内页通过主色调的深浅变化来表示文字内容的层级关系和相关关系。不难发现,从第一册到第五册,图书主题色由暖色系变为冷色系,符合了低年级小学生喜欢鲜艳、热烈的颜色,而高年级的小学生因为心智成熟更加偏于冷静的心理特点。

2.4互动性原则

文化常识类的读物应当思考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如何通过图书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作为编辑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回归到丛书,很多篇目在正文后都添加了“扩展知识”或“扩展阅读”的版块,这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探索。例如在第一册的“四大发明”一讲中介绍印刷术时,正文介绍了印刷术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简要过程,在“扩展知识”中又添加了印刷术分类的说明,使学生能够完善相关知识,并且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同一主题进行学习研究。又如在第四册中“希腊”这一单元中涉及雅典卫城时,正文主要就建筑历史来展开,“扩展阅读”中用神话故事补充了雅典卫城得名的由来,能够帮助学生探究事物背后的因缘。此外,图书的每一讲都有课后思考的设置,课后思考都是先从本单元学习的主要知识切入,就课文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紧扣跨文化比较的理念,联系中国相关的事件或人物。例如,第四册韩国篇的课后习题为∶“1.韩国人为什么喜欢泡菜?2.你怎么看待韩国泡菜的世界化?中国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从中可以有什么借鉴呢?”这种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法能够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图书的发行与图书编辑过程有密切的联系,图书整体设计时应当考虑地缘因素,即图书的主销市场。本套读物市场考虑到图书推广地域以北京(北京地区的小学生)为主,所以在细节编纂上着意增加了京城文化元素,结合了北京地域特点,以北京的老工艺、老行当、城门楼和老字号等鲜活的文化点带动学生进一步认知的兴趣(如图2)。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实地到访,这其实无形中增加了全书的实践意义。

3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深,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生需要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化。教育部等政府机关接连颁布相应规划,从政策层面上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因而当今小学生的课程亟须增加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学习与比较的相关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眼光,并在文化对比中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小学生的文化常识类读物是连接小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桥梁,在编辑这类图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深入了解有关学生的实际需求,遵循系统性、渐进性、互动性及图文并重性原则,同时注重语言表述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保证读本的质量和效果,编辑出方便学生和教师使用的实用型读物[8],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文化常识范文第5篇

1. 文学史上“班马”是指汉代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一祖三宗”指宋代江西诗派推崇的唐宋四位诗人,其中“一祖”指杜甫;“桐城三祖”是指清代散文家方苞、刘大櫆、姚鼐。

( )

2. 我国最早的词典是西汉杨雄的《尔雅》,最早字典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

3. 被金圣叹称作“六才子书”的是:《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游记》。( )

4. 《四库全书》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五声”指宫、商、角、徵、羽;“六义”是古人对《诗经》的分类诗体“风”“雅”“颂”和它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合称。( )

5. 《艺概》是清代刘熙载的学术代表作,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继南朝梁代刘勰《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通论各种文体的杰作。

( )

6. 苏洵的《嘉祐集》和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都是以帝王年号命名的作品集。( )

7. 唐代诗人中,诗仙指李白,诗圣指杜甫,诗魔指白居易,诗佛指王维,诗鬼指李贺,诗豪指刘禹锡,诗囚指孟郊和贾岛。( )

8. 四幕话剧《茶馆》以北京裕龙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后三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风貌,成功地塑造了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样一些饱含旧社会人间沧桑却不丢中国人骨气的人物形象。( )

9.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在拉丁美洲流行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之一。( )

10. 莫言,原名管谟业,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至今仍然保持着上世纪开始兴盛的先锋主义文学精神的少数中国作家之一,其早期作品《红高粱家族》与“寻根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2011年其新作《生死疲劳》获茅盾文学奖。( )

二、 填空题

1. 2012年是杜甫诞生1300周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自他的五律《 》;2013年适逢李商隐诞辰1200周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出自他的咏史名作《 》;明年也是清代著名爱国学者顾炎武诞辰400周年,其著作《 》中提出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其一生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写照;明年又是现代作家孙犁诞辰100周年,著名的文学流派“ ”即因其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明年还是奥地利作家 诞辰130周年,其作品《变形记》将现实与梦幻、理想与荒诞交织在一起,给人扑朔迷离之感。

2. 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所论述的《史记》十大名篇中:“礼贤下士,威服九州”指的是《 》;“文武双雄,英风伟概”指的是《 》;“旷世奇才,悲凉收场”指的是《 》;“商道货殖,安邦定国”指的是《 》。

3. 引用后人诗评对书中相关人物或情节进行评点是《三国演义》一大特色,请根据下面诗评的内容写出相关人物的姓名。

① 生获严颜勇绝伦,惟凭义气服军民。至今庙貌留巴蜀,社酒鸡豚日日春。

②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③ 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④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⑤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① ②

③ ④

4.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中的“三国戏”常演不衰。《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又称《失·空·斩》,是一出与诸葛亮有关的戏。《群·借·华》是三国戏中的又一经典,分别指的是《 》、《 》、《 》。

5. 下面两则谜语引自2012年央视元宵晚会,分别是以《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为谜材制定的谜面,谜底要求打一相关人物,请写出其姓名。

① 谜面:正月初一 谜底:

② 谜面:孔雀收屏 谜底:

三、 选择题

1. 下面是《红楼梦》大观园“海棠诗社”开社之日众姐妹所作的《咏白海棠》一诗中相关句子,其中林黛玉所写的一句是( )

①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②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③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④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下面是清代“国初第一词手”纳兰性德《念奴娇》词的上阙,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绿杨飞絮,叹沉沉院落、春归何许?尽日缁尘吹倚陌,(甲)。世事悠悠,生涯非是,醉眼斜阳暮。(乙),断魂何处金鼓?

A. 迷却梦游归路 伤心怕问

B. 迷却梦游归路 伤心怕人问

C. 迷却梦游路 伤心怕人问

D. 迷却梦游路 伤心怕问

3. 对下面节令诗所涉及的节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②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③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④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

⑤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A. 中秋 端午 七夕 春节 重阳

B. 七夕 重阳 中秋 元宵 端午

C. 七夕 重阳 七夕 春节 端午

D. 中秋 端午 中秋 元宵 重阳

4. 下面是某校语文第二课堂“名人与对联”兴趣小组搜集的对联,对联语所写人物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当其时,谁开霸业雄图?

百年形势,千秋功绩,微斯人,吾其被发左衽!

② 沈园壁上《钗头凤》,诗人柔肠应九转;关河梦里《诉衷情》,志士热血空百年。

③ 本为医国手,金銮殿上,可为君王疗沉疴;空赋还乡诗,玉茗堂中,唯将余情寄《牡丹》。

④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⑤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唯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A. 管 仲 陆 游 汤显祖 辛弃疾 白居易

B. 诸葛亮 辛弃疾 华 佗 苏 轼 柳宗元

C. 管 仲 辛弃疾 华 佗 辛弃疾 柳宗元

D. 诸葛亮 陆 游 汤显祖 苏 轼 白居易

5.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吃人”是《呐喊》揭示的最深刻的主题,“吃人”一方面是指对人生命的肆意践踏与剥夺;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精神的控制和虐杀。

B. 哈姆莱特组织戏班子排演一出与其父王被害情节相仿的戏《捕鼠机》,并让雷欧提斯请国王、王后来观看,通过这场“戏中戏”最终证实国王克劳狄斯杀兄娶嫂、篡位夺权的罪行。

C. 《欧也妮·葛朗台》以葛朗台的家庭专制、与银行家及公证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二条线索串连小说,二者交错并进,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D. 在巴金的《家》中,作者对梅的抑郁致死,瑞珏的难产而死,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都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和悲愤。

E. 《天狗》中诗人以“天狗”自比,极写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的解放,塑造了“天狗”冲决一切罗网的强悍形象,表现出“天狗”横扫旧宇宙的破坏精神。

6.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一段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暗指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女子的命运。

B. 《呐喊·药》采用了双线结构,以“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吃血者和流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

C. 《哈姆雷特》中,国王克劳狄斯在偷听哈姆雷特母子对话后,感觉自己弑兄篡位的罪行已经败露,立即蓄谋置哈姆雷特于死地以消除威胁。

D.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用鱼叉扎鲨鱼,可鱼叉却被鲨鱼带走了,他就用小刀,小刀断了他就用短棍,短棍丢了他就用舵把,但鲨鱼最终还是吃光了那条大鱼。

E. 《边城》中,翠翠的父亲为了不毁坏军人的荣誉服毒自尽,母亲在生下翠翠后投湖殉情而死。

四、 简答题

1. 下面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分别出自相关名著中哪一人物之口?(4分)

① 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② 你不晓得我看见你有多高兴,只要你在旁边我就安心了。……你不晓得我多尊敬你!……有时候你真像天上的月亮……我晓得我的手是挨不到的。

③ 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

④ 我的确毫无上流社会的气息,那些计算与风气习惯,我都不知……您为了服从社会的惯例,牺牲了我们的初恋,但愿您在社会的惯例之下快乐。

① ②

③ ④

2. 下面5句话或是作者对自己作品创作动机的表述,或是他人对某部作品创作动机的探究,请根据相关内容写出具体的作品名称。(5分)

① 我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②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的主意不是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③ 这个作品不仅是反映旧时代的一面镜子,尤为可贵的是作者以新时代的眼光,引导人们通过这面镜子看透了过去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其文本本身在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更多的则是从民族性格潜在的力量挖掘中,去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

④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⑤ 这篇小说,是对于即使在物质的收获归于乌有时,仍然要坚持下去的战斗精神赞歌,是在失败中获得道德胜利的赞辞。

① ②

③ ④

3. 闻一多评论《女神》说:“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时代精神。”请结合《女神》的思想内容,各举一例说明《女神》表现了二十世纪时代的哪些精神?(6分)

【参考答案】

一、 判断题

1. √ 2. ×,作者有错,杨雄所著为《方言》,《尔雅》为多人“递相增益之作”。 3. ×,应为《西厢记》。 4. √ 5. √ 6. √ 7. √ 8. ×,三幕话剧。 9. ×,不是“黑色幽默”,应为“魔幻现实主义”。 10. ×,《生死疲劳》应为《蛙》。

二、 填空题

1. 《春望》《贾生》《日知录》 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 卡夫卡 2. 《信陵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淮阴侯列传》《货殖列传》 3. ①张飞;②杨修;③陆逊;④姜维;⑤郭嘉。 4. 《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 5. ①元春;②关羽;

三、 选择题

1. C 2. A 3. B 4. A 5. BC(B中“雷欧提斯”应为“波洛涅斯”; C三条线索,还有“欧也妮的爱情悲剧”。) 6. CE(C国王克劳狄斯蓄谋置哈姆雷特于死地是在看了哈姆雷特精心设计的“戏中戏”——《捕鼠计》之后;E翠翠母亲产后故意喝了许多冷水而死。)

四、 简答题

1. ①翠翠;②鸣凤;③奥菲利亚;④欧也妮。

2. ①《哈姆雷特》;②《边城》;③《茶馆》;④《红楼梦》;⑤《老人与海》。

文化常识范文第6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笔者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中国戏曲、书法篆刻、古代建筑、工艺美术、中国服装、中国服饰等课件,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提高了《古代文化常识》选修课的质量。制作课件可以依据如下策略:

1、课堂演示式教学策略。它首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的实施上,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己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处理,将相关的内容和拓展信息制成课件,上课时演播给大家看。另一形式是由教师制作课件,授课时由教师将课件演示给学生看。这种形式,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的讲课变成学生的主动求取知识和多感官的刺激,使“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例如,古代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先由学生们根据教学目标,分组分别把某个节日制成课件,同时列出不理解的内容,然后在上课时利用网页进行演播交流,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讨论解答,使学生们在主动探求中提高自己。

2、个别化教学策略。在教学的实施上,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各类教学资料库、信息库、数据库中,选取学习信息,确定学习内容来完成学习;同时,在电脑的帮助下及时修改补充内容。以“诗词歌赋”一课为例,先由教师利用网络公布要求、参考书目、网站地址,再由学生根据书目通过校园网搜索阅读相关图片与文字,然后在校园网上互相阅读并点评,教师适时转播学生精彩的作品及点评;然后由教师总结;最后,由学生完成自己作品的修改。

3、情境参与教学策略。教师的作用是充当导演,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和功能,将相关的内容和信息集中起来,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一特定情境中去体验。

古代文化常识选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以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为出发点,信息技术服务于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我们还重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传统方式的运用。例如,让学生对某一类古代文化知识熟悉之后,写一段或一篇短文,《小议古代的玉器》是学生写的短文,文中写道:“我们学习屈原的《涉江》,内有‘被明月兮佩宝璐’的句子,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渔父以‘怀握握瑜’来比喻屈原的坚持操守,忠贞不渝。这里的‘明月’、‘宝璐’、‘瑾’、‘瑜’都是古代的玉器……直至今日,不少人名字中仍有‘珍、璋、环’等字,可谓影响深远。”这篇短文并没有系统介绍古代玉器,这是由于阅历知识所限,但学生能结合课文从几个方面作介绍,可见学习之认真了。现在我们采用把学生写的若干篇短文贮存在软盘或闪存盘中,而后通过电脑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们一起来点评。同时,还能够把与短文中有关“玉”的图片显现出来。

在古代文化常识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丰富了古代文化常识的呈现方式,拓展了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方式。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学习工具,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为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反复出现多种教学信息,学生可听可视。教师组织学生上有关网站自主选择信息,反复强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主动选取和控制教学信息,自觉强化。学生愉悦、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文化常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常识;教学实践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阶段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下,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一大重要根基就是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和掌握。笔者针对文化常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对“文化常识”题的备考提供一些建议,以请教于方家。

一、文化常识的社会学内涵与概念范畴

“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出自《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我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能被传承的国家历史地理知识、民族风土人情、传统生活习俗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文化常识就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载体,可以陶冶、教化学生,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知识修养和道德信仰的“文化人”。

二、对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考查的梳理

198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文学常识”题;1983年将“文学常识题”改为“语文常识题”,除“古代文化常识”外,还包括默写、文体知识、作家作品常识、汉字构字知识等。1984年以后历年高考都有文化常识题,逐渐涉及历史知识(1986年)、历史典故、传统故事、对联(1987年)、史地知识和古代文献知识(1989年)、古诗中描写到的传统节令(1993年)、传统礼貌称谓(1994年)、古代人物称谓(1995年)等中国传统文化常识。①

从近三年高考试卷来看,2014年大纲卷考查“解褐”、“南面”、“故事”、《春秋》。

2015年新课标卷Ⅰ考查“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新课标卷Ⅱ考查“男子名、字”“谥号”“嗣位”“阙”。

2016年全国卷Ⅰ考查“首相”“建储”“有司”“契丹”;全国Ⅱ卷考查“中宫”“陛下”“吏部”“移疾”;全国Ⅲ卷考查“礼部”“教坊司”“致仕”“两京”。

可以看出,全国大纲、课标卷侧重对古代传统文化常识中“官职称谓、继承制度、科举司法、古籍常识、历史地理、风俗节日”的考查,内容广泛,范围不定,考查内容不具规律性,内容零散细碎,对考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识记准确性的要求很高。

三、文化常识积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直以来,文化常识因在高考内容中占比有限、内容庞杂不易总结规律而在教学中被忽视,只有个别内容会因高考涉及而被从教材中截取出来进行割裂语境的识记掌握。由于各个知识点内容孤立,且不定时出现在各篇章中,教师教起来蜻蜓点水,学生记起来费时费力,且成效不大。

四、文化常识积累在教学实践中的方向和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必修的五册教材及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诗文教授中,应注意挖掘古代文化知识,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适度讲读其与现实相关的深刻内涵。

高中阶段涉及的文化常识可作如下细致划分:

(1)制度与职官:宗法制、分封制、禅让制、客卿制度、古代官员的俸禄、退休、三省六部制、九品官人法、三公九卿等。

(2)教育科举:察举、征辟、孝廉、院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进士、举人、秀才、连中三元等。

(3)经济制度:井田制、屯田制、占田法、均田制、均输、平准。

(4)古籍常识:纪传体、编年体、起居注、方志、类书、善本、十三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与七阁。

(5)历史地理:“华夏”“中国”“九州”由来,四大名镇、洛阳史话等。

(6)古代礼仪:封禅、宗庙、丧葬习俗、五服、夺情、冠礼、笄礼等。

(7)风俗节日:元旦、人日、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社日、寒食、清明、端午等。

对于以上这些细致分类的文化常识,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梳理出各概念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努力探索学习积累文化常识的方法并总结有益经验,教会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其内在深刻文化意蕴,了解感悟其时代意义,摒弃死记硬背,采用灵活记忆、分类识记,条理清晰,提高效率。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常识的积累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为大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丝微薄之力。

注释:

①⒅一.文化常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载体[J].社会科学论坛,2009(12下).

参考文献:

1.沈霞.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2010(7).

2.任浩之.国学常识全知道[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9).

3.石磊.2014、2015、2016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卷总汇及详解[M].光明日报出版社.

文化常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学生文化常识缺失原因补救措施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当代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文化常识较为欠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文化常识“贫血症”。那么中学生文化常识欠缺表现在那些方面?缺失的原因何在?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补救呢?带着这几个问题我做了以下探讨:

近两年来,人们热衷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尤其对于北师大于丹教授所讲授的《“论语”心得》和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讲授的《品“三国”》极为青睐,而这种“于易现象热”也照样流行于中学生之中。笔者认为“于易现象热”本质上意味着人们文化底蕴的薄弱及文化常识的欠缺,而恰好于丹、易中天两位教授的讲授无意中弥补了这一缺失,因此在人们(尤其学生)中间刮起了这样的崇拜于易之风。事实上在平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会遇到中学生文化常识欠缺的现象:如当在课堂上提到一个历史名人,历史名胜或中外著名作家或涉及一些文化常识时,全班学生中知者甚少,甚至出现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如“五岳”是什么,“六艺”是什么,“三苏”是哪三个人,老子的代表作是什么……学生们答不全者大有人在或乱说一通。这种现象作文写作中也照样存在。面对中学生如此严重的文化常识欠缺现象,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不得不思考原因是什么,该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笔者就缺失原因和补救措施做了以下思考:

究其缺失原因有三:

一是在当前应试体制下,学校、教师、学生都忙于应对各类考试,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基本都放在各门功课的备考上,整天忙于做作业和复习资料的习题,致使学生阅读量极少,阅读面很窄,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因此,对文化常识汲取的时间上受限,而且学生们掌握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不够。

二是缺少一个良好的文化大环境,这尤其体现在农村中学生身上。当代社会先进的大众传媒文化盛行,人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些通俗娱乐的消遣文化上。尤其中学生一旦有空暇时间也热衷于电视、电脑。电视、电脑是双刃剑,虽然可以提供相关的文化常识,可学生们绝不会把一点可怜的空闲时间投入到对文化常识的探求上,他们更多地寻找一种刺激,寻找一种宣泄、放松的娱乐方式,所以听歌、看电视剧、看电影、玩游戏、上网聊天成了他们的最爱,而这些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武侠、言情、科幻、暴力类的,与文化常识几乎沾不上边。这些通俗的娱乐消遣文化以消极内容为多,所以不仅不能增长文化常识,相反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并且占用了大量时间,甚而养成一种不良习惯,沉溺其中而荒废学业,断送前程。

三是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文化氛围也以通俗娱乐的消遣文化为主,有些家长不仅看电视上网,而且还下象棋、围棋,甚者打扑克、打麻将……致使孩子们也受到严重影响,这样不良的家庭氛围无疑也对学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致使学生们没有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和习惯,当然文化常识又从何而来。

面对学生对文化常识追求的主动性不够,再加上大的外在不良的环境氛围,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就中学生文化常识欠缺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补救措施:

一是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尽力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们以平时的文化熏陶。如安排一些文化常识类的选修课程,建议学校按时、定时开放图书馆、阅览室,鼓励并支持学生多上图书馆、阅览室,强化自己的文化常识。

二是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汲取文化常识的热潮之中去。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起带头模范作用,将文化常识有意穿插于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应重视文化常识,运用各种渠道都可以,只要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是教师可有意利用我国悠久而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去感染学生,用良好的文化氛围去熏陶他们。比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师应提倡学生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搜集材料,写写小论文,以达到不崇拜洋节而重视传统节日,并增强了文化常识的双赢效果。

四是教师要让学生们明白当今大众娱乐消遣文化中的哪些是积极的因素,哪些是不积极的,并鼓励学生在课余闲暇时间把精力和时间多花在有意义并能增长文化常识的栏目或事情上,既长了见识,又开了眼界,而不是找刺激、寻消遣,引导学生尽可能杜绝受一些不健康文化的影响,包括网络文化、娱乐文化及家庭消极文化氛围,增强学生自身的辨识力和学生对文化常识汲取的主动性。当然也鼓励学生有意关心一些电视网络上的好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大家》;凤凰台的《秋雨时分》《李敖有话说》《世纪大讲堂》等,这都是一些能增加学生文化常识、长智慧,加强道德文化修养的好栏目。

文化常识范文第9篇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仅就高中阶段应该掌握的文化常识来说,其丰富内涵可以用以下四个方面来概括:

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传统的农耕社会距离当下的高中学生越来越远,社会生活内容与现代有很大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古代社会的认知障碍。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以农耕和读书仕进为主要内容。农业生产是一个国家和王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土神“社”与谷神“稷”的祭祀就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国家设立专门的祭祀场所,一般由皇帝亲自参与祭祀;各级政府也设有专门的社稷坛,由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祭祀。围绕对“社稷”的祭祀,还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如天旱祈雨、籍田之礼等,还逐渐兴起了“以社祀活动为中心内容的节日”[1]――社日。最终,“社”与“稷”的合称――社稷,就成为国家和政权的代名词。在农耕生活以外,读书仕进也是古代中国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要了解古诗文中的一些文人人生轨迹,就必须弄明白他们求学和做官的经历,因此学生了解古代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古代人才选拔方式、官职的设置等。以清代科举考试为例,读书人为取得科举考试的资格,需参加“童试”[2],录取后成为“生员”[2];其中在本省巡回考试中成绩优秀者方可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2],考中者成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2];会试后第二年春礼部举行“春闱”[2],考中者称为“贡士”[2],第一名称为“会员”[2];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贡士参加殿试,其中第一甲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2]。了解了这些内容,学生才会明白古代读书人的仕进之路的艰辛和痛苦,理解在古人对功名执着追求的背后,有着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戕害、扭曲。

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蕴含了古代社会的普遍情感。

《孝经》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对父母的“敬”与“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奉养”“恭顺”上,而且体现在对待父母丧葬礼上面。自上古社会起,我国逐渐产生了子女为过世的父母守丧三年的风俗,是为“丁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丁忧”逐渐由一种礼俗演变成制度,古代社会的律法对“丁忧”有着严格的规定,“凡有违‘丁忧’规定的各类行为,均被列为‘不孝’犯罪而被施以览鞯男搪沙头!![3]作为支撑封建统治的中间力量,国家的官吏更要恪守“孝道”,遵守国家对“丁忧”的规定,在古代社会对于“丁忧”规定的背后,是古代君王“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理念和古人“尽孝道”的普遍情感。

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对于“离别”的重视使得“别情”也成为古人的普遍情感。在古代,长安的灞桥是凝结着人们的离别之情的“黯然之地”。唐朝时,朝廷在灞桥上设立了驿站,灞桥两边杨柳依依,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送亲友东去的人们,大多在这里告别,折柳相赠,表达挽留之意。久而久之,灞桥也就成了著名的离别之地,诗人李白曾在《忆秦娥》中写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经过历代文人的渲染,灞桥也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独特存在。同样,以吃元宵、猜灯谜、舞狮、划旱船等活动为习俗的上元节,在节日活动的背后,也饱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期盼和幸福团圆的向往。

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蕴藏着古人的主要思想观念。

通过对文化常识的深入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认识。“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纪年方法,“天干”和“地支”代表着我国古代先民对于天地、星象、时间等自然变化最原初的认识。同时,“干支纪年法”也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循环”时间观念的反映,“天干”与“地支”搭配,六十年完成一个轮回,称为一个“甲子”,如此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好像时间只是在完成一轮又一轮循环,这种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农业生产、政治生活、哲学思想、乃至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古印度的佛教能够在古代中国大行其道也可能与这种“循环时间”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佛教中“因果循环”和“六道轮回”的观念也暗合了这种时间观念。

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是以“和”为贵的,但在强调家庭和睦的同时,更强调家庭中的秩序和礼法。家庭是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要力争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如《礼记》对父母和长者的礼仪是这样规定的:“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酰昏定而晨省。”“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在名目繁多的礼节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礼”为手段与以“和”为目的家庭观念。

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渗透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

有学者指出,“在中华民族精神这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中,有一些重要的或者说是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整体思想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整体思想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认识论方面的整体思维;二是道德观方面的整体主义;三是历史观方面的整体发展……中华民族在历史观方面提倡整体发展,强调“公” ,就是强调从整体出发,谋求整体利益,实现整体发展。”[4]这种观念表现在统治者的立国方略上,就是追求“大一统”国家观念。这一点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上就有明显的体现。在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战乱以后,秦国最终一统天下,秦始皇嬴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他创立了郡县制、丞相、监察、九卿等规章制度,全国统一划分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郡),在各个行政区域实行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律法和文字,这种统治方式,为后世的君主所接受。自秦以后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统一稳固的国家政权使中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追求国家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也逐渐深入人心。在古代行政区划和官吏设置等文化常识之中,也隐含着维护国家统一,立足共同发展,追求中整体利益的民族精神内涵。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节日之一。有论者指出,汉代的“儒家学说将介子推塑造成为一个忠义仁孝而不求功利的隐士形象,这无疑将他推上神坛,成为民众修身律己的精神堡垒……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义,反映了人们对高洁之士的崇拜”[5]。在寒食节背后,则是古代社会主流思想对于舍生取义民族精神的认同与赞赏。

综上所述,高中古代文化常识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深入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普遍情感,而且可以使他们更深入了理解代社会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体悟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当下的高中古文化常识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所以加强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是有必要的,因为:

一、加强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古诗文。以古代表官职变动的词语“拜、擢、迁”为例,其中“拜”为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拜为上卿”,就授予上卿的职位。“擢”指的是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而“迁”则是指调动官职,升级叫迁升、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常识的真正内涵,才能准确的把握一些仕宦人生际遇,才能更为准确的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和情感。

二、促使学生从古代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更为系统、深入地学习,使他们更为细致、全面地了解我们民族的生活内容、基本情感、价值观念和蕴含于其中的民族精神,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能够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如“端午节”背后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二十四节气”中我国古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意识,儒家传统中“仁爱”思想与“入世”精神,道家传统中对“逍遥”的追求与“本真”意识,古代艺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精卫填海”的传说中蕴含的反抗精神;“大禹治水”故事里强调的“天下为公”的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等。高中学生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在苹果手机、好莱坞大片、万圣节、宫崎骏、“韩流”在中国大行其道的今天,能够很好地保有和继承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来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也必须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强化自身的优秀文化“基因”,使中国的文化不断繁荣和发展。要使当前的高中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就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加强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只是其中基础环节。“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6]我们的学生只有很好地接受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创造出更为灿烂的文化。

那么,加强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教学优取哪些具体措施呢?笔者认为:

一、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对课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和讲解。课堂学习是当前高中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进行细致深入地讲解,不要只做简单的解释,要力求挖掘文化常识背后的深层内涵。

二、在文化常识教学中,教师可尝试编写古代文化常识校本教材,为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安排,组织古代文化常识社团,定期开展小组或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同时,还可以创办诸如“兴趣班”“特色班”采用“大讲堂”之类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

三、教师要放眼课外,鼓励学生运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如果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在课余时间,运用丰富的图书馆或者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那么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萧放.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2]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107-108

[3]黄修明.中国古代仕宦官员丁忧制度考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赵存生.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5]罗恒宇.从儒家思想的影响看寒食节从汉到唐宋的兴衰[J].宜宾学院学报,2014,(8)

文化常识范文第10篇

例1.(2015・北京)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回答问题。

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线条奔放,笔力雄健。

B.五字错落有致,收放有度。

C.气韵贯通,展现书者胸襟。

D.采用隶书书体,方正典雅。 【解析】本题考查字体的特点。隶书是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显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这幅作品中的文字显然不符合这种特点。

【答案】D

例2.(2015・北京)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回答问题。

(1)结合岳母刺字时所说的话,下列对“精忠报国”中“精忠”二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极其忠诚

B.精诚尽力

C.精心付出

D.忠肝义胆

【解析】“精”是“专一、深入”,“忠”是“忠诚”。而且题干说明结合岳母所说的话,图5岳母只说要他做忠臣,未提及其他。故A比较贴切。

【答案】A

(2)结合前5幅画的内容,为第6幅画补写一段文字。(要求:20~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不仅要有简单的图片描述,还须有实际事例,以丰富画面内容。此题需围绕“爱国”“牢记母亲精忠报国的教诲”“踏上投身抗金之路”来作答。

【答案】示例:岳飞牢记母亲教诲,忍痛别过亲人,投身抗金前线。

例3.(2014・浙江宁波)名著阅读。

(1)阅读《草房子》相关片段,按要求答题。

桑桑很无奈,只好在寒风里陪伴着他。到了中午,竹篮子里,已有大半筐柳树须子。那须子在这冰天雪地,生命都似乎被冻结了的冬季,实在是好看。那么白,那么嫩,一根一根,仿佛都是活的……

选文中的“他”是________(填人名),他和桑桑找柳树须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要关注课本上的注释,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进行系统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各篇目的出处、作者、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具体到这道题,应从《孤独之旅》延伸,了解曹文轩和《草房子》。

【答案】细马;给邱二爷治病

(2)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名人传》中的贝多芬尽管耳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是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B.《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得知罗切斯特有一个疯妻子后离开了他。

C.《水浒》中的宋江因怒杀阎婆惜被官府判了死罪,在刑场被梁山好汉搭救。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地将正确选项与错误选项区别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这道题中,C项应是“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

【答案】C

例4.(2013・安徽)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1)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骆驼祥子》,读一读,指出A、B两处的人物分别是谁。

A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B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文学名著知识的积累。《骆驼祥子》是一篇小说,作者老舍。

【答案】A:刘四爷;B:虎妞

例5.(2014・山东聊城)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皆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B.“五体投地”中“五体”指双手、双膝和头;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八两”中“八两”即半斤;“点卯”一词因我国旧时政府机关在卯时查点到班人员而得来。

C.《骆驼祥子》《红高梁》《威尼斯商人》《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分别是老舍、莫言、莎士比亚、莫泊桑。

D.“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指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陶渊明因其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聊斋志异》因作者曹雪芹的书斋“聊斋”而得名。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D项,《聊斋志异》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蒲松龄。

【答案】D、 例6.(2013・湖南长沙)名著阅读。

(1)《水浒传》最后一回(第一百二十回)写道:宋江喝了朝廷御赐的毒酒,自知遭奸人陷害,将不久于人世,虽然自己“死不争”,但担心兄弟李逵在自己死后闹事,“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于是唤李逵来,在给他的酒里面“下了慢药”。请阅读下面与此事有关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逵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洒泪,拜别了宋江下船。回到润州,果然药发身死。李逵临死之时,嘱咐从人:“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柩去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葬。”嘱罢而死。从人置备棺椁盛贮,不负其言,扶柩而往。

①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李逵性格中_____________的一面,从全文来看,他的性格还有_______________的一面。

②《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最后结局大都悲惨,原因是什么?请你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是前苏联著名作家,同样经历了痛苦与磨难。作家________写的《童年》是通过阿廖沙眼中痛苦与丑恶的家庭生活,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______的成长为线索,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解析】此题考查对名著中主要人物及相关情节的把握。解答此题,关键在于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再根据题干要求并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加以分析和思考,从而得出答案。

【答案】(1)①豪爽、讲义气;愚忠②因为他们的投降路线。

(2)高尔基;保尔・柯察金

例7.(2013・重庆B卷)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是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的《背影》《老王》都是他的作品。

B.鲁迅的散文《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表现了童年生活的情趣。

C.《变色龙》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契诃夫,他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

D.苏轼是“唐宋家”之一,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要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知识的积累,要求考生必须熟悉重要作品的作者、主题、主要内容等。A项,《老王》不是朱自清的作品;B项,《社戏》是小说;C项,契诃夫是俄国作家。

【答案】D

【考点阐释与突破】

文学、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是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常客”,全国大部分考区的中考试题中都有涉及。

名著阅读的考查范围主要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①重要作家。包括中国古代作家的朝代、字、号和文集等;外国作家的国别和成就等;重要作家及文学流派的成就、风格等。②重要作品。包括作品的体裁、出处及经典情节等;作品中典型的文学形象及其评价等;对作品的赏析和评价等。③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

从题型上看,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即选出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对名著阅读的考查,题型则较为多样:①选择题――选出对文学名著表述正确或错误的一项;选出与名著相关内容的搭配正确或错误的一项。②填空题或简答题――简述名著中某一片段的故事情节;对名著中的某一内容或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阅读名著的感受或体验;按要求推介某一部名著;写出与某部名著相关的作家、作品以及诗句、名言、成语等;品析某一语言片段;节选名著的片段,进行阅读理解。

从分值上看,文学、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部分一般占2~6分。

从2015年的中考试题来看,部分地市增加了文化常识的渗透,很多题目不是直接考查文化常识,却与文化常识有关。如2015年北京卷。

对这一专题的备考,可采用以下办法:

1.分类记忆。把相关作家或作品放在一起记忆,按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进行分类记忆。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韵文类可以按照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来分类。

2.列表记忆。通读《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2篇名著,了解其内容,对每一部作品的名称、作家、朝代、国别、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等进行列表记忆。

3.口诀记忆。把文学常识和名著知识编成口诀,讲究押韵,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如记忆鲁迅的作品:“《鲁迅全集》,著作颇丰。小说有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一部,《朝花夕拾》;还有《野草》,略带诗体……”

4.联想记忆。由此及彼,进行联想记忆。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_中国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等。

【常见题型撷英】

1. (2015・山东德州)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孟子的仁政、民本等政治主张。

B.《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范进、贾雨村、严监生等都是其中的艺术典型。

C.老舍,原名舒庆春,杰出的语言大师,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D.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2.(2015・福建福州)下列对古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诗人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B.《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C.《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D.《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了诗人因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思念之情。

3.(2015・山东济宁)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我们学过的《香菱学诗》就节选自此书。

B.《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C.《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语言既富于变化又生动优美,文采斐然,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社会喜剧。

D.《格列佛游记》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童话色彩只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对当时社会的赞美才是其灵魂所在。

4.(2015・浙江杭州)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道理的一种文体,选自《韩非子》的《智子疑邻》和选自《淮南子》的《塞翁失马》都是寓言。

B.《丑小鸭》《绿色蝈蝈》和《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作品;《列夫・托尔斯泰》《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

C.我们学过的小说中有不少性格鲜明的少年形象,如鲁迅《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曹文轩《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和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英子等。

D.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同为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5.(2015・浙江温州)名著阅读。

(1)下面片段中的“他”是谁?()

他不再梦见狂风暴雨,或者女人,或者大场面,或者巨鱼,或者拳赛,或者角力,或者亡妻。如今他只梦见各种地方和岸上的狮子。

A.保尔・柯察金

B.斯科特

C.尼摩船长

D.圣地亚哥

(2)阅读下面片段,回答问题。

第二天中午,我坐在婴儿室的壁炉旁边,感到身体虚弱,支持不住,但我最严重的疾病,还在于一种说不出来的心灵上的痛苦。然而,我想,我应该快活,因为里德家的人一个也不在这里,他们跟他们的妈妈一起坐马车出去了。我央求白茜去把《________》拿来。这本书我曾经津津有味地看过一遍又一遍。那书中的国度,我相信都是地球表面实实在在的一部分。我毫不怀疑,早晚有一天,我出去长途旅行,会亲眼看见这一个国度的小小的田地、房屋、小牛和小羊,亲眼看见那一个国度的森林般的麦田、巨兽般的猫和像塔一样高的男人和女人。

(摘自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①根据上下文,写出空缺处的书名。

②根据《简・爱》相关情节,说说哪件事让“我”感到“心灵上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5・浙江衢州)名著阅读。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B.《昆虫记》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C.《名人传》《巴黎圣母院》《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分别是罗曼・罗兰、雨果和高尔基。

D.傅雷是一位尽责的父亲,他教导傅聪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2)请写出《水浒》中一个“酒壮英雄胆”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尼摩船长为救印度采珠人,与鲨鱼激烈搏斗,被鲨鱼掀翻在地,情况非常危急。这时,________(人名)手持钢叉救出了压在鲨鱼底下的船长。

(4)学贵有思。在阅读《城南旧事》后,小柯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英子说绝不像妈妈说的这么写,而是要写“我们看海去”?请联系名著内容帮他解答疑惑。

【疑惑摘录】妈妈说:“小英子……将来你长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儿写一本书,说一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么个下场。”

“不!”……我绝不像妈妈说的这么写。我要写的是:“我们看海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5・江苏连云港)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2015年5月,《西游记》特种邮票在连云港首发。自1979年以来,《西游记》系列邮票一直深受国内外广大集邮爱好者的青睐和好评。每一张邮票,都讲述一个脍炙人口、扣人心弦的故事,带我们重温那些经典的艺术形象:矢志不渝的唐三藏,明察秋毫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和尚……此次发行的《西游记》特种邮票图案内容分别为自封齐天大圣、佛祖收悟空、发愿取真经、悟空收心,小型张图案内容为大闹天宫。邮票按照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遴选,再现了《西游记》的精彩内容。首发式上,一位资深邮票藏友当场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弘扬佛法师徒历经磨难,下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所给上联,补出下联。

(2)从“自封齐天大圣”“大闹天官”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概述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邮票,《西游记》的经典形象还常常以各种艺术形式呈现,写出你知道的两种艺术形式。你认为《西游记》的题材广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一反三・新题演练】

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常有一些雅称,如把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把琴、棋、书、画称为“文人四友”;把梅、兰、松、菊称为“花中四君子”。

B.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宗师,被尊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C.《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通过对范进丑态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上一篇:校园文化范文 下一篇:绩效考核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