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观课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2 09:28:49

小学音乐观课报告

小学音乐观课报告范文第1篇

从希腊独立开始,音乐课便是学校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1834年小学教育机构制定的基本法中,可以看到在学校课程安排中有了音乐课。从那时起,音乐课一直在小学课程计划中。但不幸的是,在中学阶段,情况发生了变化。音乐课被认为并非是中学课程必要的部分,因而,整整几年中,音乐课的状况不稳定。从1914年起,尽管音乐课的授课时间不稳定,但音乐课在教学中的地位确定了。

一、 小学教育

现在,在小学教育中音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立于1990年(1990年4月10日政府公报中确立),不包括艺术和戏剧两个部分,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是:

学生音乐技能的启蒙和培养

学生音乐敏感度的培养

唤起和鼓励学生个体的创造力

使学生熟悉音乐陈述和音乐语言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音乐习惯感受音乐,培养其对世界各地音乐的兴趣,使之不仅作为艺术审美的手段,而且作为一种交流的方法。(政府公报第153号,1990年4月10日)

课程内容划分成几部分进行阐述,根据达标、建议的方法和活动,每部分都有预期的结果,这些部分是:

1. 音乐意义

2. 唱歌

3. 学习一种乐器

4. 临时的音乐活动。(具体内容参看附录)

附录

政府公报第53号,第549―553页,音乐在小学教育中。每部分的达标范例和教学材料:

主 项:音乐的意义副 项:听辨声音

达 标:识别不同的声音;在几个声音中辨别一个声音;

从人造的声音中识别自然的声音;识别乐器组的不同声音(弦乐,管乐,打击乐,管风琴);识别不同的特殊的乐器等等。

教学材料:可使用的材料:瓶子,木头,不同的乐器及其图片。敲击的声音,自然声音,人造声音,嗓音,乐器声音等。

活 动:听不同的声音(风声,海浪声,汽车引擎声等)。闭目听声音(闭上眼睛听两个小朋友谈话,之后努力辨别他们的声音)等等。

主项:音乐的意义副项:听辨

达标:辨别两个不同音调(高和低);读谱(读唱名),从一组音阶中辨别主音等等。

教学材料/活动:玻璃,不同尺寸的壶、管子等等。

主项:音乐意义 副项:节奏、拍子

主项:声乐 副项:希腊传统音乐

达标:从我们传统的音乐中,选择那些特别强调源于特殊地理区域的音乐,学习特性歌曲

从特别的传统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学习音乐(去学习构成传统民间舞蹈特性之一的音乐)

教学材料/活动:听歌曲录音带。如果可能,听儿童唱诗班,听现场儿童唱诗班的演唱等等。

主项:声乐 副项:来自世界各国的传统音乐

以上说明被认为适用于小学最后四年。

学校要求教师合理安排这四年中规定的课程。课程设计者提供的时间分配方案见下列图示:

上述图表概括的说明和图示是在政府公报第53号。

二、 中学教育

中学目前的课程设置是在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中确立的。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最初的报告中被阐述如下:

音乐教育必须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的身体条件、心理能力及他们的需要,音乐教育应该在娱乐和游戏中实施。

音乐是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和手段。

在艺术的认识方面和智力方面应该特别考虑到音乐。

应有训练和发展孩子听觉能力、歌唱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教育策略。

提供的知识应该以原理归纳法为基础(从简单到复杂),但是不能被狭窄的、严格的课程框架所束缚,一堂生动的课应该是:

1. 要作为发展知识和培养艺术审美能力的一部分;

2. 要以开放的态度应对时代的挑战和以开放的态度来考虑我们文明(技术的和文化的)的发展。

音乐教育应该有助于学生们与过去传统的艺术成果和现代音乐文明的交流。

音乐教育应该以孩子的经历为基础,传统音乐和拜占庭希腊音乐在音乐教育中应该占有特殊的位置。

针对孩子们的音乐教育并非意味着必须是幼稚的或天真的。课程和教学策略应该考虑到孩子们的潜力和能力,这种潜力和能力并非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天真。

更为重要的是中学每个年级的教育目标得以确立,具体情况如下:

一年级

音乐课的目的是通过理论分析、实践活动和听赏音乐向学生们介绍音乐,教授他们基本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概念。音乐课的目的并非意图培养职业音乐者,而是旨在培养年轻人在音乐领域中高尚的和灵敏的意识,因此,他们可以运用这个手段去感知音乐并且在音乐中自我表达。(政府公报第158号,第2465―2467页)

二年级和三年级

音乐课的目的是通过正确的歌唱、聆听和熟悉好的音乐,尤其是纯粹的、传统的和当代的希腊音乐文化,并且通过所获得的基本的音乐理论资料和历史资料,培养学生们的音乐敏感度和整体感,致力于通过以实践活动和听辨练习为基础的手段来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心理。教授音乐的目的是获得音乐历史的普遍基本知识,这样使学生能够有意识的,有品位的,灵敏的掌握过去保留下来的全部音乐成果。(作曲家、音乐类型、各时代的音乐潮流、演奏家、乐器、其他国家的传统音乐等等。)赋予他们对5000年的希腊音乐史的特殊兴趣。(政府公报第158号,第2474―2483页)

在同样的政府公报第158号中,阐述了每个年级教授的内容,指出除了应该包含一些音乐实例外,还应在每个年级覆盖音乐的概念和理论的概念,这是历史经验给与我们的启示。(参看附录)

附录

在政府公报第158号,1985年9月19日――中学第一年(一年级)音乐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设想被阐述。

A级――教学材料,基本设想(概念)――音乐理论

在人类文明(文化)中音乐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现象在人类种族历史中的作用

有关不同音乐类型的听赏和范例,表明不同的音乐类型在人类生命中参与的作用(宗教、音乐悲歌),娱乐,功能。

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声音的品质:音高、动力,音色,音值,表情,和声……

人类大脑的听觉,声音的品质和人类以何种方式使用……

音乐发展的历史性回顾……

音乐形态和音乐结构的基本概念

音高参数I、II、III、IV……

节奏I 、II……

音乐符号

音色I:声音的色彩,协调,弦的振动等等,这个音色是怎样形成的(从录音带上听音乐范例)。

音色II:乐器,音乐设计,历史的和地理的观点。

音色III:典型的交响管弦乐队,在西方音乐史中它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学生们能够识别每件乐器的音乐……

音色IV:弦乐,木管乐器,铜管乐器……

音色V:打击乐器……

音色VI:键盘乐器,重点是钢琴……

音色VII:吉它――柳特琴和西洋吉它的历史元素……

音色VIII:典型的各种人声,声音的表现能力……

音色IX:希腊音乐乐器――听的范例,形状的描述……

和声I:共鸣,多声部音乐,和谐……

和声II:各种停顿种类,音阶度数的名称……

和声III:从过去到现在,和声在音乐表达中的主要作用,例如莫扎特的旋律。

B级

穿越历史走进音乐,运用下列方式:

1. 与源于地理的传统音乐同步:关注跨越各个时代的音乐的发展。

(例如:史前时期的音乐,古代文明时期的音乐等等)

2. 以音乐学科为基础的持久的音乐:贯串与各时期的演变所呈现的音乐主题和音乐观点(例如:今天日本的音乐依旧源于古代音乐的传统,西方出现以后的音乐主题和音乐观点,一些特殊乐器的发展等等)。

注释:建议用于音乐研究的音乐材料,必须结合全部的方法,过去的和持久的音乐手段。

中学课程的指导方针(音乐仅是第一学年的必修课)在一系列新的教科书中被清晰陈述,这些课本是由设计指导方针的同一组人编写的。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富有雄心壮志的工作。整个大纲的设计者以这些新课本和它附带的录音带及为教师们提供的资料为他们努力的基础。

但是,这些教科书由于烦琐的细节,几乎所有语言不适合中学生,尤其不适用于一年级的学生而遭到批评。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们的意图是让教师们作为参考书去使用,而音乐教师们没有被充分告知有关这些教科书和使用它们的方法。显然,这些教科书的使用说明从来没有传达给教师们,并且随教科书一起出版的教参也从没有出现过。此外,对学生而言,由于录音带音乐太受限制和他们极少能理解音乐的意义,并且在新课程实施的第一年期间,这些磁带没有送到每一位音乐教师手中,教学资料的这种短缺产生了另外的问题。

因而,教育改革就音乐教育而言被认为是失败的。除了提供的资料、教科书和录音带外,课程也遭到了批评。然而,更应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在新的教学大纲实施期间,没有组织开设培训音乐教师的课程。在最近的两年中,在希腊三个主要城市的音乐研究部门进行了艰难的尝试。然而,音乐教师在面临音乐教育的许多困难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却是学校教学,这并不奇怪。从教师们的陈述报告中可见,他们没有预先准备,或者没有足够的支持和必要的培训。

小学音乐观课报告范文第2篇

其实,优美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众多的艺术教育形式中,可以说音乐教育是一种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从事音乐教育以来,深切的感觉到社会、家长、学生其实是渴望音乐的。且不说县城里大大小小好多处音乐培训班搞的红红火火,当穿过大街小巷,走进百姓人家,哪一家没有几件“欣赏”音乐的电器,大到家庭影院,小到mp3、音乐手机。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和奥尔夫都认为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音乐教育应是全民普及性的事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写到:“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但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成长时期的义务教育阶段,目前这门必修课在我们农村中小学中做得远远不够。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长期的副课思想严重影响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由于长期以来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子,所以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学生,乃至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习惯性的用主课和副课划分学生所学的课程,所以在音乐课上学生可以写作业、讲习题、背英语单词,就是可以不听音乐。

二、没有完善的教研教学管理体系

据了解,全县所有的中小学,只有我们学校有一个艺术教研组,还有几所学校有音体美教研室,再其余的学校都是音乐教师随便分在哪个教研室坐就行了。教育行政部门平时也是很难找到音乐教研室或负责音乐艺术教育的管理人员。

三、教师本身的素质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农村在职音乐教师,只有极少数是音乐专科毕业生,另外一部分是师范音乐班的毕业生;其余大多数则是兼职音乐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多数是只要能哼几首歌就上音乐课;还有的学校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课程表上排的是音乐课,实际上的是其他课。这样的教师队伍不论是教学能力还是专业知识都远远达不到 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堂教学要求。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几乎从不组织音乐教师的培训,音乐教师缺乏了知识的补充与更新,也就谈不上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的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提出了“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更有灵性,那就让他们多接受点儿艺术的熏陶和教育。所以要想尽快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应从一下几点做起。

第一、音乐教师自身要更新理念,改变认识

教育的进步教师是关键,教师的发展更新理念是关键。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求每一位音乐教师从思想上改变对音乐课的认识。也许有人会说:谈何容易,长期的认识说改就能改吗?其实在中国古文化中对音乐人的定位是极为低下的,如今不是早已改变了吗?关键不是能不能改变,而是想不想改变。只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有一份责任心,少一点功利性,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积极做好课后反思,关注课堂教学效果,对每一节音乐课抱着副课当主课上的心态,请相信学生是最具可塑性和被感染力的,你当主课上,他们就不会当副课的。举一个音乐老师最常见的问题:音乐课上学生不带课本怎么办?尤其是这些学生还会无所谓理直气壮的认为自己的行为很正常。我代课的一个班,86名学生,第一天上课,36人不带书,同桌看一本,有的课桌上还摆着数学作业本。我记下没带课本的学生姓名,贴在了教案本的第一页,并且严肃的提出:“下节课你们必须要带课本,而且全班同学每人必须有一本课堂笔记本。”一周后上第二节课,只有三个人没带课本,十几个同学没带笔记本。“好,没带书的同学上台和老师一起看,老师这儿有书,没带笔记本的同学记上姓名,下次上台在老师的教案本上写。”第三节课86名学生的书带全了,问题解决了,当然以后还要继续巩固,切不可放松。我们要清楚音乐课就是音乐课,不是语文课,就像男女有别,只是分工不同,但绝对没有主次之分。只要音乐老师们把音乐可看作主课它就是主课,就是对自我工作的认可,这种肯定会激励你把音乐课的愉悦性尽情的展示给孩子们,也就是对孩子们的负责,对音乐课程标准不折不扣的实践。

第二、管理者要改变观念,保障音乐教育的落实

为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应设法在农村中小学进一步配备师德修养良好,专业知识丰富,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专职或兼职音乐教师;转变观念,从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力求保障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实。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建设的大力投资,许多农村中小学都修建成了乡村的小“风景区”。走进教学楼,看看挂牌――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报告厅、实验室......应有尽有,就是很难看到音乐室、绘画室、舞蹈室或艺术室。如果说是具体学校做得不好,那管理者的责任更大,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落实的不够。有些五星级学校有一架电子琴,就是全部的乐器了;有些标准化学校却没有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另外,一些学校一年到头搞上一次“庆六一文艺汇演”,孩子们表演的几乎全是大人节目的“模仿秀”除了搞笑就是严重的成人化,甚至还夹杂着低俗。校方为此活动还请来了各级领导,美其名曰“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见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的娱乐或搞笑,而是让学生具备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应以良好的课堂教学为基础,结合实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校园每周一歌”、“校园红歌会”、“小小舞蹈家”、“小演奏家”等,从而长期的,可持续的推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重视了欣赏与审美,尤其把中小学生对音乐创造性的要求提升到了感知与情感体验的境界,强调了“多元化”,要求通过舞蹈、美术、文学等相关艺术形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的美。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要说已任教十几年的音乐教师是否接受过这样“多元化”的艺术课堂教育,据了解现在的高校也没有几节这样的课,更不用说那些“做游戏”、“讲习题”、“代管”的音乐教师。因此,我们且不说他们音乐课上得怎样,其实我们先考虑的是他们怎么上音乐课,所以改进农村音乐教育现状最迫切的是要提高教师素质。

要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素质,首先应该是靠自己探索学习,不断进取,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学习与音乐相关的艺术知识,还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审美学、以及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知识修养。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组织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更新教育理念,补充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可以强化专业教师,提高半专业教师,培养非专业教师,使农村音乐教师队伍逐渐向专业化发展。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优质课、公开课、集体说课等教研活动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师素质,真正改变农村音乐教育的困境。

小学音乐观课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城乡建设; 现状;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15-02

我国的中小学校有75%在农村,而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师资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滞后。“音乐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能有效地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述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化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它学科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加快农村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是推动全国音乐教育甚至整个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

1 问题的提出

泸州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山地多,偏贫,少数民族占有一定的比例,有苗、彝族等。泸州全市人口498万,面积12247平方公里,全市小学280所,城区小学占7.85%,农村小学占92.15%;普通初中109所,城区初中占8.73%,农村初中占91.27%;九年制学校城区占9.88%,农村占90.12%。从这些数据看出,我市农村中小学校占90%以上。为了了解各农村、城区学校,各级领导对音乐的重视程度、音乐教师学历、职称、专业情况、开课情况、课外活动情况、硬件设备条件、学校对音乐教育资金的投入等方面设计了一系列问卷,进行了调查研究。

2 调研对象

调查的对象包括泸州市四县三区的小学、初中九年制学校的音乐教师、中层干部70名。调查的方法采用从各个县的县城学校,乡镇学校,农村学校的小学,普通中学、九年制学校,音乐教师,不同专业的中层干部利用培训或周末进行完成的问卷调查70份,实际回收65份,其中城区小学3所城区中学8所,乡镇小学20所,乡镇中学29所,九年制学校5所,试卷采用不记名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调查结果的有效性。

3 调研内容

所在学校校长是否重视音乐课;所在学校中层干部对音乐课的看法;所在学校普通教师对音乐课看法;所在学校音乐教师专职、兼职情况,是否教过音乐;所在学校音乐教师职称;所在学校音乐教师学历;所在学校是否有专门的音乐场馆;所在学校音乐教学用具是什么;学校音乐课开课情况;课外活动开展情况;音乐艺术成果,学校对音乐艺术教育资金的投入情况;音乐教师年龄结构等。

4 调研方法

主要采用了实地观察法、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典型调查法、比较分类法、归纳演绎法、综合分析法等。调研方式上采用了个案调查、抽样调查、全面调查等一些基本方式。

5 调研结果

5.1校长、中层干部,一般教师对音乐课重视的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校长对音乐的重视,城区小学达100%,城区中学,乡小超出50%以上,乡中和九年制不到50%,认为一般的校长只有乡中超过了50%,一点不重视音乐的校长只有九年制学校20%,乡中极个别,城中,城小教育。中层干部和教师重视音乐只有城小达100%,城市乡小超过了60%以上,乡中九年制学校不到50%的重视程度。不重视的中层和教师,尤其是教师城中,乡中,九年制学校达60%以上,中层干部而不重视音乐乡中和九年制学校40%以上,从数据可见,农村,城市对音乐的重视程度差距大。

5.2学校音乐教师专职、兼职、学历、职称、年龄调查结果分析

(1)学校音乐从专职教师看,城小九年制学校100%城中88%乡中,乡小30%的以下尤其乡小只有15%,乡中可以看出超过了65%以上是兼职音乐教师,乡小达到了85%,乡中还有7%的少数可以看出是超过了65%以上是兼职音乐教师,乡小达到了85%,乡中还有7%的少数没教过音乐的教师去教音乐,由此可见在我市,农村专职音乐教师严重缺乏。

(2)音乐教师的学历,城中本科学历达50%,城小和乡中本科达30%以上,音乐教师达专科50%的以上只有城中,城小,乡小。九年制学校,中师的40%以上只有乡小和九年制学校,从上面的数据可见农村学校学历普遍偏低。

(3)音乐教师的职称城中要比乡中的高乡中中一只有14%,城中44%,中二的50%的以上的有城中,乡中;小高的城小和乡小是较少只有30%以上多一点,小一城小和乡小达60%以上,由此可见,在职称上农村、城市学校普遍偏低,城乡差距不大。

(4)音乐教师三十岁以下的60%以上是城小,三十岁以上的城中,乡小,九年制学校达50%以上,40岁以上的只有乡小,由表数据可看出音乐教师的年龄段,三十岁左右的比重很大,说明都是中青年多,年轻有朝气,有活力。

5.3硬件设备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城中、城小有音乐教室、舞蹈教室在60%以上,有的学校甚至音乐和舞蹈教室都有。乡中、乡小有音乐教室的在20%以下,极少数学校有乐器室,什么都没有的乡中乡小九年制学校60%以上,乡中达到了83%。有钢琴的学校城中、城小达60%以上,乡中、乡小20%以下,有风琴的乡中、乡小九年制学校达40%以上,拥有电子琴的达25%以上的有城中、城小九年制学校。什么都没有的乡中、乡小九年制学校,乡中甚至达到了80%以上。可见城乡教学设备硬件相差太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音乐教师都渴望有良好的设备和音响资料。什么都没有的学校怎么能够进行正常的教学?孩子们怎能唱出优美的歌曲呢?

5.4学校开课(音乐课)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音乐课1-6年级的城小开课率达100%,乡小95%九年制学校只有40%;小学高年级或毕业班不开课现象只有乡小5%,九年级学校20%。从表中课看出小学城乡开课率还是有差距。初中三年都开音乐课的城中占62%,乡中占45%,初中只开部分的城中占38%,乡中48%,都不开的乡中7%。从表中可看出初中城中、乡中都有部分学校未开满音乐课。这很明显当学生升入高中后都出现了知识的段带,咸接不上。因此,有部分学生升入高中学音乐很难,教师教学很吃力,这可以看出是初中未开部分音乐课造成的教学后果。

5.5学校课外活动、教学成果调查结果分析

泸州的市区中小学艺术教育都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近几年来在全国的艺术比赛中频频获奖,如舞蹈《阳光女孩》、《索马花》、《斗春》等都在全国获一等奖,城区的业余艺术学校也像雨后春笋般崛起,泸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全省技能大赛中每次都获一等奖,而以上的可喜成果仅限于城区,对于广大的泸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却不容乐观,城乡中小学音乐教育差距较大。

调查发现,合唱队训练城中、城小九年制学校超过了26%以上,而乡中、乡小不足10%;舞蹈队九年制学校没有,乡中、乡小不足10%,这大概和舞蹈师资有很大关系的原因。管乐队是因为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和缺少师资,城乡学校都是空白。从前面可以看出学校各级领导对音乐重视的程度不同得出了0乡中乡小70%以上很少开展活动,城乡差异非常大,城区中、小学一般都有自己学校的艺术节时间,而且经常开展各种演出活动,有校内的、校外的,城区小学比城区中学高8%。从教学成果看获省级奖的城区小学33%城区中学25%,乡中、乡小、九年制学校为零。获市级奖的城区小学67%最高,乡中为零。乡中、乡小主要体现在县、镇上获奖。

5.6学校对音乐教育资金的投入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学校对音乐教育资金的投入是不够的,音乐器材、教辅资料、活动的开展都是需要大量资金的。从乡中乡小九年制学校没有投的30%以上,从表五可看出,乡中、乡小很少开展活动,俗语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资金没有投入哪有音乐活动的展现。

6 存在问题

6.1通过本次调查,梳理出城乡音乐教育存在以下几点差距

(1)学校各级领导对音乐重视程度农村不及城市;

(2)教师专职情况农村不及城市;

(3)学历程度城市高于农村;

(4)教师职称情况:由于农村兼职教师多,职称农村高于城市;

(5)教师年龄,城市比农村年轻;

(6)硬件设备城市优于农村;开课情况城区学校充分得到了保障,优于农村;

(7)开展课外活动农村不及城市,城市开展多,充分得到了体现;

(8)教学成果,城市优于农村;

(9)学校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城乡差距大,农村落后于城区。

6.2针对现状,提出以下缩小城乡音乐教育差距的措施

(1)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学校音乐教育,把音乐教育放在人文教育的重要地位来抓;

(2)加大对农村学校的音乐重视和大量资金的投入;

(3)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农村教师工作与生活环境,确保薪资到位、福利到位;

(4)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业务培训形成制度化、常规化;

(5)采用教育资源共享,定期将城市和强校骨干教师派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交流等,体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6)农村学校艺术演出活动应制度化、常规化,增强农村学生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

6.3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等形式采集相关材料,调查面还有待拓展;

(2)任务的合作性,还有待加强;

(3)策略的针对性和适当性还有待深入研讨。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观课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高职教育;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30-02

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一线专业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他们的积极作用。可是这些技能型人才接受的人文素养教育明显欠缺,对他们将来进一步提升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产生了影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为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既有良好技能,又具备人文修养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情况分析

1.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基层技术工作人员的重任,很多院校大力开展应用型技能教育,与就业市场相结合,以一线工作技能为导向,进一步调整教学手段和内容,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可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对高职学生的综合实力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技能方面,同时在人文素养方面也同样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2.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情况分析及具体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不如本科院校,学生的文化功底普遍较薄弱,知识储备不足,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不高,人文素养情况不容乐观。高职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具备较强的人文素养,其中包括较高的政治觉悟,一定的知识储备,正确的审美标准,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紧密结合,才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加大力度开展实用技能教育的情况下,不能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高职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现状及民族音乐文化对高职学生素养提升的意义

1.高职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现状。根据课题组对《运用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提升高职学生素养的机理研究》155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到,高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喜欢音乐。可是谈到他们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在高职学习过程中接受民族音乐教育的情况的时候,情况并不乐观。大部分学生不识谱,他们只是单纯地听音乐,而且基本是听流行音乐,占总调查人数的66.45%;另外,喜欢民族音乐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0.32%,相比流行音乐少了许多。学生们接触民族音乐教育基本是在小学和初中的音乐课,其中小学开始接触的占56.77%,初中开始接触的占25.16%。之后接触到民族音乐是偶尔从电视中听到,所以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少之甚少,在高职学习过程中,除了音乐专业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是不会接触到民族音乐教育的。由于流行音乐的冲击,而且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也缺乏民族音乐的课程,所以高职学生在校三年的时间里,几乎很少学习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

2.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对高职学生素养提升的意义。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重视不足,以至于大大影响了高职学生的综合实力。人文素养中以德育为首要内容,学生的德育教育除了从思想政治课里学到外,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职业技能课程之外非常有必要开设的课程,其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起着积极作用,并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寓教于乐”的优势,通过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来提高高职学生的素养是学生乐意于接受的良好方式。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当中反映的真、善、美,以及朴实的道德观念,都能够指引学生如何加强自身的德育修养。其次,优秀民族音乐还蕴含了很多民族的风俗及特色,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特色,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另外,民族音乐积极乐观和轻松抒情的风格,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文化的同时,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无论是面对学习,还是未来的就业,都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三、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素养提升的途径

1.国家教育部门的引导。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明确规定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需要掌握的或应该接受的内容,将优秀民族音乐作为一项普及性的教育内容,就如同大学语文等课程一样,要求高职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必须有过民族音乐的学习经历,并达到基本了解和可以初步评析的要求。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引导,使其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认可运用优秀民族音乐来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将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提升到与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将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作为毕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完善学生人格作为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判的重要标准。

2.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的转变。高职院校要认识到人文素质对于今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更要转变教学理念,运用合适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和引导。技能是硬功夫,就业是硬指标,那么人文素质就是融入社会的剂。是否能够长久顺利地在社会上工作生活,是否能够对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要看其人文素质的高低。高职院校必须转变目前一味追求就业率的教育观念,虽说技能是就业的保证,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人文素质才是持续良性发展的保障。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将观念转变为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一起抓,而且是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不能只以说教等生硬的方式来进行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完善人格的形成,道德观的树立,审美标准的建立,都不是教条的方式能够达到的,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进行。优秀民族音乐是学生愿意接受的,而且教学过程当中既是一种享受,也能达到素质提高的效果。在音乐当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和正确的引导,都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3.学生自主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自身的认识和主动要求学习的热情对于将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学生素质提升也是非常关键的。学生是否能够建立起学习的热情,是其学习效果的关键。学生如果能够明确人文素质这个“软实力”对于他们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就会提起对这方面素质提高的热情,在热情的驱使下,会更乐意主动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演唱演奏,而是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深刻理解当中的奥妙,才能让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更为高效地发挥其作用。

四、高职院校将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素养提升的策略

1.将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纳入学生学习课程。为了更好地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充分发挥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作用,最直接有效的策略就是在高职院校中将民族音乐课程纳入学生学习的范畴。根据不同情况,对课程进行安排设置。把民族音乐课程作为职业素质基础课,让学生都能在低年级的时候接触和了解优秀民族音乐,同时对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和提高的学生,可以开设专门的选修课,让学生继续研究学习。普及教学和深入教学相结合,在高职院校构建起科学的民族音乐课程构架,让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基础课应以考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验,这不仅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对中华民族优秀音乐的传承也是极其有利的。

2.组建专门音乐师资队伍。在非艺术类的高职院校,因为不开设相关课程,很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师,或者教师力量薄弱,所以为了适应教学工作,应该配备专门的师资队伍。在基础学部专门成立音乐艺术教研室,让专任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根据学校的学生数量和规模,计算出应该配备的音乐教师数量,择优选拔,保证教学任务按质按量完成。师资队伍还要承担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以及学习效果的分析,根据学习情况做好教学改革计划,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3.开展民族音乐文化的相关活动。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的文化氛围,是对教学的促进,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热情提高的催化剂。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能够让校园充满民族音乐气息,配合课堂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也接受熏陶。不定期地举行名师名家的讲座,并且是开放式的讲座,让有意愿的学生都能参与和学习。用名师名家的威望,以及他们的专业水准,提高民族音乐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举办相关的综艺比赛等活动。用比赛竞技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比赛持续时间可以相对延长,分阶段分场次进行,让学生可以保持着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也让校园中持续着一种特殊的氛围。活动的互动性要强,无论是参加表演和竞技的学生,还是作为观众的学生,都应该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感,这样才能达到整体素质提高的效果。在高职院校中普及和推广优秀民族音乐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良方,也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的有效途径,为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以及今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值得提倡的。

参考文献:

[1]刘鹤.高职院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与方法[J].职业教育,2011,(6).

[2]王柳丁,周琦.对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民族音乐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2).

小学音乐观课报告范文第5篇

一、 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和项目组对某市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调研,发现各个学校的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开展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调研中,中小学在完成音乐校本培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校本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化

目前基于学校的音乐教师校本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教研组内教师自学自研、新老教师结对、公开课研讨、优秀骨干教师讲座等,这些形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而确定。从校本培训的发展来看,这种已显单一的培训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年轻一批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自身具有良好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如果还继续按照传统的校本培训内容和手段来培训,必然会造成“供需不足”的局面。再次,同校或者同地区教师的交流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鉴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性质,必然是以实践课为日常主要工作,对于理论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只有实践或缺少理论深度的实践,从长期来看,发展空间必然会受到限制。

2.校本培训过程缺乏学术性

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中,无论是本校内的,还是校际间的,通常的交流和培训都是就课论课,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前沿发展,虽然有些学校会涉及,但大多是表面的、肤浅的。校本培训的实施过程要有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专家、学科专家、培训专家的指导,使培训更具学术化、科学化。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对先进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把握和对自身教学的反思,需要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高师教师合作完成。因此,传统的校本培训过程虽然重视挖掘校内培训资源,但在培训的学术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校本培训考核的片面性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考核多数是以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的:对于自学式培训的考核,大多数学校规定一学期或者一周完成多少数量的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以篇数来衡量完成的质量。这种量化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很机械,另一方面必然会造成质量的缺失,并随着时间流于一种形式和过场。许多学校只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如出勤率和到场率进行评价,还有一些中小学只把培训停留在相互间的经验交流上,对于培训效果的考核体现不充分。因此,在考核过程中,不妨邀请高师音乐专业的专家,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整理的案例等引导、提炼,并对最终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考核。对于研讨小组的考核,同样可以由高校音乐专业的专家辅助,申报成课题,并对成果予以考核,这样能大大激发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中小学音乐教科研的发展。

二、 加强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策略

以教科研活动为主要形式,基于本校开展的“自培自研”,是目前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虽然这种形式的培训对于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校本培训的相关专家认为: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是校本培训向纵深持续发展的关键。因为专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而校本培训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因此,构建一种在高师引领、支持下的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就很有必要。

1.进行“一对一”的研讨

这里的“一对一”的概念,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在校本培训中新老教师结对、与优秀教师结对有所差别,主体不再是一个学校内部的音乐教师,也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音乐教师,这里特指高师音乐专业教师中的某个人或者一个研究小组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一对一”。在形成“一对一”的模式后,不管高师音乐教师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共同的探讨目标,达成共识后,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过程。高师音乐专业教师提供的不只是单一的教学方法指导,也不是口传心授去教中小学音乐教师如何去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针对既定的教学目标,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高师音乐教师一同来设计教学过程。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将设计的内容付诸课堂教学时,高师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记录问题。在课程结束后,中小学音乐教师从自身上课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高师教师从听课角度提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双方进行讨论,并且提出解决办法。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将两种理论和实践操作不同的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提升了高师音乐教师的课堂实践性,又加深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认知性。在这种形式下,双方既是实践者又是反思者。

2.共同组成课题研讨小组进行课题式研修

以解决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组成有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课题组。高师音乐教师在课题组里担任组织、管理、协调的工作,对问题进行提炼并设计出相应的方案,最后共同执行。就如同普通的课题模式,课题是从中小学音乐课实践中提取,目的是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学更加优化和完善。高师音乐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的角色,管理设计、督促监控每个阶段具体的实施状况,同时又和中学教师一起参与实施。课题研修模式一般具有概念阶段、开发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收尾四个阶段。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针对性强,所选的每一个课题都是本学校音乐课堂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所研究的成果很快就能应用并产生效果,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法、专业技术甚至教材编排都会带来变革,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共同参与网络学习

这种形式要求要有网络的技术支持,所以一般由研究者提供相应的网络支撑平台和技术支持。通过网络,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共同参与。在网络学习中,二者不存在教授与被教授的关系,都可以成为“老师”或者“学生”,同时“老师”的担当者,不只局限于高师音乐教师,也可以聘请中小学音乐教师中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这一领域的专家来担任。在网上获取了理论知识和实例分析之后,中小学音乐教师就可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问题和想法,及时地反馈到网络上,形成良性循环。高师音乐教师根据提供的资料和讨论的结果写成书面分析报告,对于研究和总结教学环节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网上就某一专题可以形成特别的讨论小组,专家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在组内展开深入的探讨。这种模式有助于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屏障,促进专业发展。

4.积极开展互助互学

高师音乐教师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互助互学建立在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课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承担设计教学的任务,高师音乐教师也可以参与和支持教学设计工作。在授课的过程中,高师音乐教师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边听边分析,采取录像和记笔记的手段。在课后的讨论与分析案例中,做到分析全面、透彻、有深度,切实有效地帮助授课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获得教学上的双赢。互助互学不仅在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之间展开,也可在中小学音乐教师之间展开,不同的是课后一同分析讨论后,互换角色上同一课,这就是互助互学的特色所在。互助互学实际上搭起了教学合作及增进教师深度交流的桥梁,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 丁钢.从国际教育发展看“创建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广西教育,2004(1).

[2] 郑金洲.走向“校本”.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小学音乐观课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低效;行为习惯

新课程改革是当下每一位老师积极探讨、实践的主要课题。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为老师们教书育人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收获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高效的参与在音乐课堂中呢?本文就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做了分析和建议。

一、音乐课中“不和谐”的声音

目前音乐课堂中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课堂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1) 学生对音乐的重视度不够。上课时喜欢交头接耳、做小动作、坐姿不端正、精气神不足、课堂参与度不够,和老师互动的学生永远就是那么几个,其他的学生积极度不够。

(2) 学生没有良好的聆听习惯。首先,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或播放音响音乐时,学生却在聆听过程中走神,甚至调皮的孩子会窃窃私语;其次,学生不具有聆听的意识和习惯。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同学没有耐心聆听的习惯,争相举手,只想阐述自己的观点想法。表演小组汇报表演,其他小组却为接下来自己小组的汇报作预演,唯一的观众只有老师。

(3) 学生语言不简练。课堂中很多思维活跃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缺乏简洁性,只需两三句话解决的问题,却是叙述了半天也抓不住重点,讲不清楚!

(4)学生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大组学习的合作方式,已成为音乐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精诚合作的能力,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学习中,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小组成员合作散如沙。学生抓不住合作任务的重点,合作过程毫无逻辑,就像一盘散沙,都不知道做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或者都没有什么想法,大眼瞪小眼,思维不活跃、不积极。

②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能力差异明显。汇报表演时,总是那么固定的几个小组,其他小组永远是观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全员参与。

③小组讨论、表演过程中环境吵闹。小组讨论过程相对比较自由,学生说话的声音也就不受控制,40几个人的声音交相辉映,一组声音大,其他几组为了能够听见相互间的对话,提高音量,排练演唱时喊叫演唱明显;小组展示过程时,表演组在表演,聆听组仍然在窃窃私语,有的说闲话,有的忙着讨论未完成的问题,整个展示过程杂乱无章,效率低!

④学生收放不自如。在小组讨论环节过渡到小组展示环节时,学生总不能收放自如,老师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陆续安静。

2.老师的不足之处

(1) 语数外老师经常会在音乐课时扣留学生补作业、打扫教室,而这些被扣留的学生再走进音乐教室时已经是上课后10分钟,甚至是课已过半,音乐课被他们的推门、“报告”声打断也成为家常便饭,音乐课的节奏被打乱,学生的注意力更是自然的被打断,影响甚大。

(2)教课老师的有效提问不达标,环节设置不理想。上课时,总是出现老师问题提出后,能解决的学生为数不多,甚至无人举手的现象;也常会出现某个环节的设置实际效果与备课时所预期的效果有距离。

(3)课堂中存在不和谐的“声音”。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个脾气古怪或非常调皮的学生,老师经常会因为这些个别同学的过分举动而动怒,甚至是暴跳如雷,最终不仅仅没有控制住课堂,反而让整个班级处于了不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对音乐的不够重视、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老师存在的问题,都直接影响了一节音乐课的质量和效率,只有找出原因并对症下药,高效的音乐课堂才能得以实现。

二、音乐课堂低效的原因

一节高效的音乐课,要有好的引导者,老师不具备较好的课堂掌控能力、课前准备不够充分,会导致课堂的低效。同样,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需要拥有好的上课状态。但因为家庭、社会原因[1]、部分主科老师对音乐的不够重视、音乐老师对课堂行为习惯的忽略,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导致了音乐课堂的低效。低效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部分老师和家长对音乐学科的不重视

很多家长和老师应对中考,对音体美学科重视度不够。他们的想法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态度。

2.老师考虑不周全及对课堂掌控能力的不足

(1)教师“备学生”和“备学法”的缺失。老师的备课流程基本是备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往往忽略了备学生和备学法。这一缺失导致老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了解不够,不能用最简便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能力受限,又怎会有发挥,无疑这是决定课堂高效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2)老师普遍缺乏艺术处理课堂突况的意识。上课节奏无故被调皮的孩子扰乱,教师肯定是很头疼的,但老师毫无艺术的动怒,结果只能是给想学的学生泼了冷水,捣蛋的孩子口服心不服的继续该怎样还怎样,课堂中老师艺术的处理好突况是攸关重要的,否则,本可高效的课堂将被毁于一旦!

3.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阻碍了课堂的高效行进

(1)较差的聆听习惯阻碍了课堂的高效进行。课堂中走神或者窃窃私语的孩子失去了与音乐碰撞的机会,同时想用心感受音乐的小朋友也因为周围的窃窃私语而受到了影响。较差的聆听习惯大大降低了学习歌曲的速度、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回答问题、小组汇报表演,都需要一个安静的氛围。不聆听、讲话的习惯大大影响了汇报者的思绪和质量,同时自己也失去了学习别人长处的机会,当然课改中所提倡的培养学生互评及鉴赏能力则是在走形式化了,没有听何来评!总之,老师准备的再充分、教案设计的再精彩,学生没有好的聆听习惯,那么这节课都是低效、无味的!

(2)孩子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堂效果差强人意。课改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是充满生命力、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师生交流互动、生生合作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学生不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小牛犊,老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一个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老师开始放手让学生去感悟音乐,从音乐体验中去感受音乐基本要素的重要,去体会音乐的美和作用。这种上课模式留给了学生很多发挥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机会多了。此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但学生词不达意,耽误了时间还达不到效果。这样的结果是差强人意的!

(3)低效的小组合作。“合作学习”作为新理念,成为了各学科课堂中的教学形式之一。但没有凝聚力、成员能力分配不均的小组,是不可能做到高效合作,形成小组间良性竞争的。散如沙石的小组讨论中,没有人知道要总结大家的观点,做出结论性的选择,而能力较弱的小组长期作为观众也逐渐的由力不从心演变到了灰心丧气。除此之外,小组讨论过程中吵闹的环境、讨论结束时不能收放自如的纪律,都会使一节精心创设的课显得杂乱无章!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合作水平,反而为学生学习音乐带来了很多不利的情绪和不良的演唱习惯!

音乐课堂的低效绝不仅仅是学生的原因,老师家长的观念和做法都会对课堂效率起到决定性作用。三管齐下,对症下药,对音乐课堂效率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对音乐课堂低效现象的建议

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别人走入歧途。”

1.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

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引导家长避免过度溺爱、管教过严、简单粗暴等不良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了解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帮助家长了解音乐对人一生的作用,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音乐的重要性,做好表率作用,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尽量减少学生接触负面社会环境的机会,如游戏厅,降低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如把扰乱课堂看成是“英雄行为”,把顶撞老师看成是“勇敢”,培养学生谦虚、宽容、懂事的乐观性格。

3.老师高度重视对学生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

为学生设计一套行为习惯要求,同时做到严格规范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检查,不让学生钻空子。

(1)与音乐学科以外的老师沟通,音乐课不逗留学生,对迟到学生采取扣除平时分的方式规范上课时间,为音乐课创设良好的上课氛围。

(2)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要求学生用心聆听音乐,不可以讲话。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眼神的提醒、动作的暗示、甚至是停止音乐,让学生逐渐成为一个文明的、用心的听众!课堂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展示中,聆听伙伴的智汇报成果,明白只有各行其职,才能使每个人都有所得!

(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要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过于繁琐的回答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和指导。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反复的回答、提出问题、再回答这样一个过程中,相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4)培养学生高效合作的良好习惯。有质量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基础之上的,有了好的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创新能力!首先,分工明确,组员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小组分工为:汇报员、小组长、乐器组长(看管分发小组乐器)、编导、纪律组长。小组长的职责是组织全组的成员有序的进行讨论交流、实际表演,汇报员的职责是代表小组发言,简洁的汇报出组员的讨论精华,纪律组长的职责是维持合作讨论,表演过程中所在小组的纪律;其次,合理划分小组成员,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较弱的学生搭配分组,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实现全班参与;最后,培养学生讨论问题时轻声轻语的习惯,好的讨论环境让效率提升的同时,避免了学生的喊叫歌唱的习惯。同时使用音乐口令让师生间配合默契,让学生能够收放自如的结束合作讨论表演

4.评价激励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适时的奖励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刺激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导向和监督作用。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进行总结,每月一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同时通过自评,和互评,寻找别人身上的好习惯通过多元化评价,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

5.提高老师的个人能力

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最佳教案。教师在备教材、备教法、备标准[6]的同时,要重视备学生和备学法。只有了解了学生,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了如指掌,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大组学习,才能使各项教学目标以最好的方式达到。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和进步、家长的密切配合下,引导学生从主观意识上重视音乐,喜爱音乐,家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同时采用评分机制鼓励约束学生,长期以往,高效的音乐课堂定会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课的形式存在。

在新的教育改革理念下,让学生有兴趣的畅游在音乐世界里,通过聆听、表现和创造音乐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处于课堂改改热潮中的音乐老师都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同时,通过音乐课这个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孩子在实践中慢慢收获宝贵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更是新时代音乐老师需要为之奋斗和努力的!以上种种对学生上课时的行为习惯和老师的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持之以恒。在科学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效音乐课堂的形成需要老师和学生坚持不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琳.浅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J].新课程,2011(10):107.

[2]曾晓莹.立足音乐课堂,培养创新能力[J].才智,2009(15):25.

[3]梅玲.小学音乐教学中聆听的技巧[J].江苏教育,2012(07):41.

[4]时艳春.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现代阅读,2011(12):61.

[5]赵丽荣.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对策[J].新课程(教研),2011(08):47.

[6]李静.课改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理性思考[EB/OL].http:///search.asp,2011-02-25.

小学音乐观课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以美育人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39-02

我国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小学每周要开设两节音乐课,如何把握音乐课程对小学生的以美育人作用,坚持在音乐教学渗透育德育人,对其在德育、文化、情感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成为了一个课题。

一、小学生音乐学习特点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生活积累不丰富;小学生的知识面窄,联想还不够丰富,总的说来,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但是他们对音乐有着很强的感受能力,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快。应该多鼓励学生用各种动作、表情、表演等形式来表现音乐,在无声的动作与有声的语言中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手、脑、耳、口并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音乐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之中。演唱方面要让孩子能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逐渐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还要能背唱4~6首歌曲(其中中国民歌1~2首)。演奏方面要能参与课堂打击乐器演奏或者竖笛、口琴或其它课堂乐器的演奏。

二、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也日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由于小学生可塑性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具有喜欢的天性,所以利用音乐对其进行育人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区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音乐教学设施设备参差不齐

我区学校都配齐了钢琴,但由于一些学校教学用房很紧张,条件好点的学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教学配套音像资料,多媒体,齐全,条件差的学校没有专用教室,教师走班,有条件的带上电子琴,没条件的就清唱为主,听听录音等。

2、音乐教育专业师资相对缺乏

城区学校一般都配齐了专业师资,甚至教师有富余,一些乡镇学校专业师资不足,有些是兼职教师,还有少数学校就是其他老师附带上音乐课。这样的现象难免不挤占音乐课。

三、小学音乐教育育人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音乐课程的性质中关于课程性质是用九个字概括,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音乐的审美性阐述如下:“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在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第一个维度,放在首位,凸显了以美育人的特点。课标中将中小学生音乐课的学习内容概括为四大学习领域,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每一个领域都对小学生的育人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小学生与音乐教学的特点,音乐教育在小学育人教育中具有以下作用:

1、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我国古代的学者深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音乐教育具有“教化”作用,“兴于诗,成于乐”,具有德育功能。而西方的有识之士也认为音乐是灵魂的语言。古今中外,流传下来许多经典名曲,也常常与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相关,这些音乐在世界各地流行,他们的故事也在人们之间流传,许多经典名典及其故事对小学生的品德起到了净化、激励、升华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配以历史画面,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介绍这首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通过展示影片片段,让孩子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反动统治下,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中华儿女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故事,而且感受到了音乐的激昂、铿锵有力的节奏就代表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英勇杀敌的决心、斗志。学演唱起来,容易理解歌曲,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2、音乐教育提高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是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作品及音乐文化都是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的展现。音乐教育的课程理念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二是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三是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四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五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通过音乐审美,从体验、感悟、沟通、交流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音乐学科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不同的艺术门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基于音乐本体的在学科综合的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音乐素养,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3、音乐教育能提升智力

欣赏好的音乐作品是一种享受,让人赏心悦目。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音乐对于启发人的智力,特别是开发人的右脑,培养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孔子、爱因斯坦、钱学森等世界上许多名人为何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如此成就,其中他们都拥有极好的音乐修养,这也成为了他们事业成功的催化剂。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来的”,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让小学生听听音乐,感受音乐来源于自然,再现自然,让小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丰富活跃其思维,开发其智力。

更好的提升智力的方法,莫过于掌握一门乐器,无论是钢琴、电子琴、或者是课堂乐器竖笛、口风琴、巴乌、葫芦丝等乐器,都需要孩子用心刻苦地去学,有了学习的兴趣,孩子对音乐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从而去扎实、专注、耐心地训练,同时也能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让小学生真正体会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寓意。有了这样优秀的意志品质,用在学习上,孩子的学习提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4、音乐教育可激发创造力

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在一些特定环境下,还可以增强创造力。小学音乐课程中的创造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音乐学习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音乐直接诉诸人的心灵世界,有着巨大的渗透力和亲和力。它能够和文学、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激起“诗情”和“画意”的审美通感效应。从而激发创造力,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方凤富教授的创作实践充分说明这一点。他考入西师音乐系学习一年音乐,才转入美术系学习绘画,在一次又一次的绘画创作中,欣赏着音乐,自然而然地把音乐流动行之于画笔的流动之中,显现出画面的音乐感。他认为“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图画”, 进行一种绘画与音乐融合的探索,自创了音乐绘画法,他的作品都是在旋律中诞生,在绘葡萄时,从音乐中获得灵感,爆发出创作激情,随着音乐的节拍,音调的起伏,挥笔作画,手舞足蹈,如痴如醉,或点或皴,一幅精致的水墨或五彩葡萄画告竣,令人称绝。

《种太阳》这一课,教材中这一单元是理想,《种太阳》是一首欢快活泼,充满童趣的歌曲,充满幻想,梦想种下太阳,收获太阳,为南极、北冰洋送去光芒。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孩子们,小姑娘播下梦想的种子,收获太阳是为了表达要使世界变得更加温暖、明亮的美好愿望。孩子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也会去思考,自己的如何去创造,每个孩子在心里播种下自己的梦想,通过行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你的梦、我的梦、他的梦,最终汇聚成大家的梦,整个民族国家的中国梦。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音乐教师,要牢牢把握音乐学科的学科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好好把握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开展扎实有效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在音乐学习和参与学校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音乐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 陈 华,颜 艳.新课标下福建省农村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现状管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2).86-87.

[3] 李 红.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能力[J].学周刊,2013(33).140.

小学音乐观课报告范文第8篇

一、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师院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模式,也曾进行了多次的课程改革,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还不够,跟不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音乐教育的总体框架也并未改变。其中最突出问题表现为“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合理”,从而导致了如下的音乐教育现象:

1、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它性,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究其原因,就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基本特点。

2、重技能,轻理论,重专业小课,轻专业大课,重音乐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使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师范性是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而师范院校则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业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

3、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普遍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的“师徒相传”的传统教学色彩,同时,教材内容陈旧、不规范、不配套,教师选用教材的随意性较大,甚至有时是照搬音乐专业院校的。

要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师就必须有科学而合理的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打破现有的课程结构,建立起新的、具有师范特点的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摸索出一套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等等,这样方能适应迅猛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

二、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师范教育的培养特点

多年来,高师都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艺术表演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这并不适合师范类的声乐教学。我们必须明确高师音乐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音乐师资人才,而不是专业的音乐表演人员。所以,在音乐课程的改革中,应更多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认知和创造的社会的主体。因此他们的声乐学习不仅是要学会怎么唱,更主要的是要学会怎么去教别人怎么唱。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师范生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应该以师范教育为主,正确定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多进行师范基本功的培养,如讲课能力、示范能力、教育教学法等,同时兼顾表演教育,因为表演并不是演员的专利,他同时也应该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兼顾基本功培养,通过系统的声乐训练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科学的呼吸、发声方法以及歌唱技能技巧。

2、转变教学模式,体现音乐多元化特征

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模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声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的“一对一”授课形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观摩和交流的机会,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教育中所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却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这种授课方式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被动,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针对此现象,在高师声乐课中,可以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理论课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教学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的集体课就改变了原有“一对一”的授课形式,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而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关键又在于沟通,因此,我们要实施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导向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主思考和实践,然后教师再对结果进行点评。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有了主动性和针对性,且能发挥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长处,教学效果自然也提高了。与此同时,音乐教育中还应充分地体现音乐多元化,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摒弃多年的重西轻中的错误观念。

3、转变教学导向,加强艺术实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音乐教学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音乐艺术的学习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而现有的普通高师院校的体制中,声乐教学的实践普遍不被重视,使得学生的实践经验缺乏,难以适应社会实践单位的要求。所以,高师音乐教育应尤其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内容,高师应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增加实践课程在教学总量中的比重。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手段,引入电子化教学、观摩教学等方式,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知识面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又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其次,把组织多种形式的班级集体音乐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演出活动,进行艺术实践等作为实习课程,并指派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这样可以突破过去校园封闭式管理手段,给学生创造走向社会的学习机会,以丰富学生从事音乐第二课堂的经验。再次,增加专业实习时间。定期安排学生在中小学教学实习,并给出实习要求,安排老师进行指导,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实习报告等。

4、转变教学手段,重视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

在新世纪,互联网的推广和电脑的普及使人类的信息来源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声乐教学也带来了教学媒体上的变化。我们传统的教学,是用语言和直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而现在我们可以使用电脑、幻灯片、多媒体视听等多种教学工具。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进行一些教学媒体的设计,在现代声乐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如有的研究者提出,我们可以设计录音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乐学习状况,或掌握某种演唱技能,在课堂上还没来得及消化的东西,学生可根据录音在课后进行揣摩、思考、消化,也可设计录像媒体教学,让学生相互评价各自的声乐学习情况,利用集体课的形式,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名家大师的教学录象带,教师再进行评述比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声乐教学技能和演唱技能。另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多地运用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如网上教学资源的收集、网络教学等。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声乐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还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和不断深化的过程。这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改变教学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用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提倡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同时,努力学习并提高自身素质,立足于社会需要和时代精神,在深入研究新形势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改革探索,科学合理地设置音乐课程,重视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为声乐教育的发展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小学音乐观课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乐见;乐学;乐创;乐练;乐练

根据在本校随机抽取学生,做了一份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中显示,只有不到30%的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而对于“你对数学课感受”这个问题,“枯燥”、“乏味”、“单调”一类的词不觉于耳,其中某些胆大的孩子还悄悄的告诉我,数学老师天天板着脸,好严厉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学生和教师这两个个体而言,可怕的灾难在于将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消极地获取知识上.对于初踏逻辑思维领域的孩子来说,小学数学教学,其首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新知.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怎样将“好知者”升级成为“乐知者”,首先要做的是落实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乐于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快乐.结合自身教学得失,对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浅谈如下.据心理学研究测试表明,情绪虽然带有主观色彩,但对智力活动能否顺利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调查中30%喜欢上数学课孩子,其喜欢理由之一接近50%选择喜欢数学老师.其实在人的内心深处有喜欢、自信、乐观等正能量情绪推动个体前进与发展;也有诸如消极的情感如厌恶、自卑、悲观等,则会阻碍人们正常的认知思维与活动.因此小学数学快乐教学法正是从乐观情绪对学习的积极影响出发而提出的.所谓的快乐教学,就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出发,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官中掌握新知.简而言之,即小学数学应该教者乐之,学者亦乐之!

一、阳光乐观,让学生乐见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如果校园里的老师有笑容,学生就有笑容;如果老师面容严肃,学生就惧怕他,那么逃课就是难免的事.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孩子来说,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情绪更易受到外界影响,其他人的表情、言语对他们的情感表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授业解惑者,我们快乐,学生则快乐;我们焦躁,学生则焦灼.可见,阳光心态相当于一剂药方中的“药引”,“药引”恰当,当然水到渠成.在吴正宪、钱守望等众多教学名师的课堂上,教师以其渊博的知识、抖擞的精神、深厚的教学功底,尤其是发自内心的积极的教学情感与教学语言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在40分钟课程结束后还意犹未尽,其中一个孩子在课后深情地拥抱吴正宪老师,并说我想一辈子跟你学数学.我想,要获得学生如此的爱戴,为师者必须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因此,每天进教室之前首先得调整好心态,让身心沐浴着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松自己的神经,伴随课堂教学推进,进入数学领地求知与探索,所谓愉快数学才会成为可能.

二、新颖导入,让学生乐学

数学课堂教学要呈现“乐享其中”的艺术氛围,首先必须从导入这个环节切入.恰当、新颖的教学导入艺术,可以起到聚焦群体且引人入胜的效果,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利用姚明,科比还有老师之间的较量导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带着好奇的心态进入学境.

三、尝试解决,让学生乐创

1.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如果你问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90%的孩子肯定回答“玩”.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刚脱离幼儿园“玩”的世界,课堂上他们活泼好动,行为约束力较差,有效注意时间短.因此低段课堂就得让他们“玩中取乐,乐中获知”,例如,执教《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时,教师设计了“凑十法找朋友”这个游戏环节,孩子头上戴着老师制作的数字皇冠站在讲台上,台下同样头戴皇冠的孩子,伴随着音乐,根据游戏规则———如果头饰上的数能组成十(如:1和9组成10;2和8组成10,“3”和“7”是一组好朋友,“4”和“6”是一组好朋友.)上台找朋友.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感知“凑十法”这个数学概念,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既巩固了新知学习,又适当调节学生注意力,便于接下来学习,一举数得,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2.在动手操作中,淋漓尽致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手、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手促进脑的开发,使它更加聪明;同样脑亦促进手的发展,使之变成思维的表达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若结合课程设计,适时辅助教、学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寻找结论等,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又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到圆柱、圆锥间存在倍数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忽略等底、等高这一前提,为了扫清障碍,在小组中我准备了几组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实验结果汇报阶段,有的小组得不到理想中结论V=1/3sh.难道是书本的结论有误吗?针对学生的困惑,教师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组能“得偿所愿”,有的小组“事与愿违”,请认真观察、比较各组所用的学具,你发现了什么?通过与小组活动中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实验得到正确结论小组对比,然后小组成员分析、讨论,找出症结———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于是本节课教学难点在学生的动手实验、亲身体验中突破.我认为数学课堂应注重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这一过程中既渗透猜想———验证数学思想,又让学生手脑得到发展,正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得到的数学结论更加记忆深刻.

(一)在动画演示中,生动形象的学习

伴随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其惟妙惟肖、色彩鲜明的图片及动画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它还将抽象的数学具体且形象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其动态画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其立体、直观特点更易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理解.在学习《认识钟表》时,其重点是会读写钟面上的整时,难点是探索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如何直观形象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本节课执教老师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借助哆啦A梦这个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贯穿整节课,课堂上以玩为主线,导入部分请出哆啦A梦,通过猜谜语得礼物(课件出示谜语:嘀哒嘀哒,嘀哒嘀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配合音乐,课堂既灵动,又调动学生身心细胞,又揭示课题,一举数得.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钟表店里各种钟表环节,依托课件出示哆啦a梦带来的宝贝:挂钟、手表、电子表......琳琅满目钟表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认识了解钟面的结构意愿.在自主参与,整体感知整时后,再次利用哆啦A梦一天时间安排,结合情境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时间哆啦A梦在做什么?巩固了新知,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整节课通过哆啦A梦这个动画人物,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恰如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掌握了数学知识,因此适当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在讨论交流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如果数学学习活动单靠死记硬背或“依葫芦画瓢”则是无效的,有效数学学习之一应该是学生间合作与交流.在数学课堂中一个问题抛出,首先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时间,紧接着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探讨,营造一种每个学生都是学习参与者氛围,让其积极主动参与听与说的过程,还可以间接从倾听他人观点或方法中形成知识技能的互补,以便于在解决问题时能对解题思路、过程理解更全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小组成员实际情况,结合学习报告单,开展有实效性讨论交流.在此过程,教师应深入小组,了解各组活动进展情况,对于存在困难小组适时予以点拨,并搜集各种信息,便于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搭配的学问”时,通过设计玲玲出席晚会现在有2件上衣,3件下衣,如果只能选择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衣进行搭配,她可以有几种选择?导入新课.在探究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搭配并记录下来,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选取了学具摆放法、文字书写法、连线法、算术法等活动探索搭配的方法与结果.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新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又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发现新的学习方法,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四、理解运用,让学生乐练在学习新知后,通过层次性的练习可以达到对新知的巩固和检验效果.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童心未泯且好胜心强这一特点,在这一环节设计时,教师可采取竞赛的形式,将练习设计成阶梯型闯关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闯关夺宝,让孩子沉浸在披荆斩棘,勇于攀登,夺取胜利的学习氛围中.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还要精心挑选练习,编制竞赛题,避免太容易或太难两个极端,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鲜明的个性都能得到发挥,让每名学生都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状态.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乐思

作为师者,我们不应将学生培养成解题机器,单纯让学生为了解题而学习,更多是应该教会孩子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知识成为生活的工具、帮手,即培养学生运用意识.比如在学习完《比例尺》后,让学生结合比例尺知识,为我们的校园设计一幅平面图.在学习完《比例的意义》后,设计一个思考题: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竹竿长2米,竹竿影长3米,铁塔影长15米,求铁塔实际高度.通过设计这些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让学生有意识去关注周围世界,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解决、应用,这既是新课程理念要求,也是新时代人才要求.快乐教学法实际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状态.教师必须充满正能量,化身快乐使者,定位一种既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抽象、枯燥、概括的知识理论转变为直观、有趣、具体的快乐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苦中作乐”,最终实现“顺纹劈柴,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名言.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开明出版社.

[4]《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5]李万祥.卡尔•威特的教育[M]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

[6]张成.儿童情商的培养[M].金盾出版社出版,2010-12-1.

[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12-1.JIAOXUEFANGFA

小学音乐观课报告范文第10篇

(邵玲珍)

皇城二中小学部

同课异构精彩纷呈

为了更好的培养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二中小学部举行了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活动。本次活动是近五年参加工作的老师参加。包括数学、语文、英语、音乐、体育五个学科的课堂展示。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听课者感受到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艺术。本次活动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李丛丛)

大张庄教体办

启动教师基本功比赛

日前,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大张庄教体办在全镇各学校启动教师基本功比赛,比赛项目有粉笔字、说课、反思演讲、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由学校统一命题,统一要求,参赛教师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各项比赛内容。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教师的风采,更好地推动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形成校本教研以及钻研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的风气,全面发展促进和谐教育。

(李 敏)

齐陵一中

开展教师拓展训练

近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一中举行了一次特殊的校本培训活动,全体教师来到齐鲁武校,开展了主题为“沟通无极限,合作助成长”的拓展训练活动,本次拓展训练活动是学校专门为打造教师的合作能力而精心设计的一次活动。老师们对此次拓展活动给予了高度的兴趣和积极的评价,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增强了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刘彩云)

边河中学

家庭教育专家进校园

为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使学校与家庭形成更为紧密的教育合力,促进孩子更好更快的发展,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边河中学举行了新学期家庭教育专家报告会。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区教育中心副校长李爽女士,应邀到校做了一场精彩的专题报告,提出了“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理念。此次报告会提升了家长的教育理念,为进一步搞好家校联合,共同教育好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新萍)

北金小学

集体备课渗透新课改

近日,集体备课活动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金小学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该校把语文科的“习作教学”、数学科的“解决问题”作为本次集体备课的内容。由语、数教研组长全校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中习作和解快问题的基本要求进行理论学习。再分学科、分年级段对“习作教学”和“解决问题”进行研讨。最后把研讨成果和新课改理念进行融合并渗透到集体备课中,形成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

(边 雪)

祥瑞园小学

被评为“平安和谐校园”

日前,山东省淄博市对全市“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张店区祥瑞园小学经推荐、评审,成为受表彰的先进单位之一。祥瑞园小学领导高度重视平安和谐校园建设,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校园安全,德育先行”, 充分发挥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德育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增强了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张方伟)

南坞小学

形式多样诵古诗

为活跃校园文化氛围,近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南坞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采用各种方式诵读古诗。有的充分利用每天做操集合的三分钟时间集体背诵,有的通过开展班级比赛提高背诵积极性等。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提高了朗诵水平,积累了文学素养。诵读中,同学们将感情和诗的意境、思想融为一体,语调抑扬顿挫,诠释了古代经典诗文在朗诵上平仄、押韵的美感。

(闫新巧)

人民小学

打造“低碳绿色校园”

近日,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人民东路小学利用校园广播、主题班会等对学生加强教育,倡导师生自觉地把勤俭节约作为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米开始,树立节约风尚。开展低碳金点子征集活动,号召师生为低碳校园的创建献计献策,努力打造绿色校园。并倡导师生走出校园,自觉捡拾垃圾,减少污染,把环保活动扩展到学校周边区域。

上一篇:初中语文观课报告范文 下一篇:高中数学观课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