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范文

时间:2023-02-26 09:53:15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范文第1篇

(一)实习小学存在的问题1.实习所在小学对实习生的态度。实习学校对待实习教师的态度各有不同,情况不一,但调查和访谈结果都表明,实习学校对待实习生的态度将对实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分两种情况说明,从横向看,不同学校对待实习生的态度有所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从纵向看,同一学校的不同指导老师对于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若实习小学对待实习教师的态度良好,实习效果则要好得多,反之亦然。2.实习所在小学对实习生的指导有待完善和提高。如表3所示,有55.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指导老师(实习地指导教师)水平不高,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有4.8%的受访者没有指导老师,只有40%的顶岗实习生对自己的指导老师满意。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有53.3%的受调查者认为实习小学的指导老师对其工作能力的提高最明显,其次才是自我的反思和与实习队友的交流,所占比例分别是33.3%和24.8%。通过对比表3和表4我们可以知道,在实习小学,一个好的指导老师将会给实习带来非常大的正面促进作用。但是通过表3我们也可以看出,就目前而言“优秀指导人员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实习所在小学的人文环境不佳。有些实习学校的部分教职员工不重视教学和班级管理,得过且过,也不把实习老师当作正规教师一样看待,例如:同一件事情用两套不同的规则处理,最终导致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偏远一些的小学,类似情况较多。像这样懒散、悠闲地环境导致了实习老师对顶岗实习的不重视,也影响了整个学校的教育状况,但是在县城周围的学校此类情况就要少得多。

(二)师范院校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方面存在问题1.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学生学到的理论和技能不足以完全应对顶岗实习的需要。如表5所示,在所调查的顶岗实习生中有35.2%的受调查人员认为目前在高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小学的教学内容不相符,或者说是符合程度不高,有将近47.6%的人认为现在高校所开专业知识基本符合小学教学内容。有21.0%的人认为现在高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不能适应顶岗实习的岗位需要,通过访谈调查可更确切地表述为:现在实习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不足以满足顶岗实习的工作需要。见表6的统计结果。2.高校对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图表6显示,仅有0.9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学校对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合理,而其余将近99.0%的人则认为不合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论课程较多,实践不足”和“不重视教育技能培养两个方面”。为确保这一数据的可靠性,本人在访谈调查环节别增加了这一问,以探究竟,结果是接受访谈的六个人都认为,在顶岗实习时,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生大都缺乏或不具备“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教学技能,虽然在校期间有大量类似课程,但是理论太多,实践技能不足,比如,大部分师范生到目前为止不会唱一支乐曲、不会弹一首乐谱或画一幅美术作品等等。所以结论是,师范院校理论课程开设较多,而技能课程开设不足。高校在培养“本科高层次”教育人才时,追求人才的综合化、全面化,导致理论课程太多,学生的师范素养被边缘化。

二、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顶岗实习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策略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引发小学教育专业顶岗实习问题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顶岗实习生,二是实习基地(小学),三是师范院校。其中,顶岗实习生和师范院校存在的问是上述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二者需要统筹兼顾,不可分开处理,实习基地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针对以上分析,特提出如下策略。

(一)建立调研机构高校组织建立动态调研小组,对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和实习现状进行研究,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工作需要和学习诉求,了解社会和地方学校对本专业学生的真正需求,考察研究国内外相对成功的模式和案例,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培养定位,在保留原有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建立有自身办学特色又切合实际的教育模式。

(二)研究课程设置高校调研、论证并研究目前的课程设置,以调整上述调查中所反映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重视本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在合理的基础上减少理论课程,将理论课程做实、做真、简繁、就精,宁波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就是很好地一个例子。以求对师范生的教育回归“师范化”,使学生首先达到“师范”要求的基础上,再最求综合能力和更高素质的发展。

(三)强化技能训练建议高校设置方法和提供渠道调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大力开发和开展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学生团体活动,使学生能够自我创设情景,模拟教学现场进行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增强从教兴趣,也能为未来顶岗实习提供一定的经验,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组织、管理、策划、交际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的情商水平。

(四)加强实习指导高校专门针对顶岗实习,培养或引进专业化程度高、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根据表4的调查结果,目前仅有5.7%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指导教师对其顶岗实习影响最大,很明显,这一数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说明高校在这方面可以做的工作还很多。

(五)完善制度建设高校牵头地方教育部门,在实习基地建立“校长负责制”的顶岗实习制度,将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和反馈信息作为评价校长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要求实习生所在小学,在现有顶岗实习模式的基础上,尽量筹建由优秀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定期与实习生进行交流并进行指导,以提高顶岗实习的“实效性”。

三、结论

本次研究从实习者的视角出发,主要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及相应策略的探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顶岗实习生的问题,一个是实习基地的问题,另一个是师范院校方面的问题。其解决之道还应从高校入手,切合实际、统筹调研,逐步完善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建立一个动态的实习完善体制。

小学教育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课程价值;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起步较晚,相对还不成熟,师资力量在这几年才逐渐壮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理应是能够胜任小学学科教学的、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教学能力的全科型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满足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的需求,还应满足小学艺术教育发展需要。2014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高校职前教育则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以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从课程的价值、课程设置以及因地制宜地建立课程设置标准和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院校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价值

关于舞蹈教育的功能,国内很多舞蹈教育家都有提到,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中谈到舞蹈教育是美育的一种,能够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念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一般认为,舞蹈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刘厦静所著的《舞蹈及舞蹈教育初探》一书中提到了“教育舞蹈”这一概念,即舞蹈作为教育手段,面向大众进行舞蹈美育,其目标在于人格的培养。而隆荫培、徐尔充所著的《舞蹈艺术概论》中提到“教育舞蹈”是指在学校开展的、以审美教育为目的的舞蹈课。作者在书中指出,舞蹈艺术是一种民族文化,它在陶冶和美化人的情感思想、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以及增进身心健康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具有特殊性。其有别于一般的综合性高等院校的专业舞蹈教育,其对应的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培养目标都有所差异,这些差异正是高等舞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所在。目前,国内其他专业舞蹈教育研究甚多,而对全科小学教师舞蹈教育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因此,笔者以如何提高小学教师舞蹈技能和素养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适合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培养方案,探寻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特性和价值。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应该当作普通学校教育中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区别于其他专业舞蹈教育,主要以审美教育为培养目标,以舞蹈技能的提升为主要手段。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育,其培养目标并不是培养舞蹈家或者是专业的舞者,而是希望通过规范性的舞蹈教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舞蹈表现能力,并且在舞蹈审美、艺术鉴赏、创造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基于以上教育观念的认知,在舞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一)合理的教学时间

舞蹈课属于专业技能课范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学习舞蹈并非一日之功。小学教育专业设置舞蹈课程要安排至少每周两课时的必修课,并且配合每日的早功训练。规范、合理的教学时间对舞蹈教学起到保障作用。

(二)合理的课程设置

大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前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舞蹈训练,所以一定要本着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开设舞蹈课程。不仅要开设芭蕾基训课程,还要开设古典舞身韵课程、民族民间舞课程,以及舞蹈创编技法课程。这种系统性的课程设置可以对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舞蹈素养进行全面的提高。这种科学系统性的课程安排是使其从舞盲——能舞——懂舞转变的必要条件,考虑到专业特殊性,授课时要注意几点。

1.精炼性

在授课内容上,以民族民间舞蹈为例,在对各民族舞蹈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一定要有选择性地提炼最具各民族风格特征的动作元素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渐掌握各民族的风格动律。之后,再通过学习典型风格特征的组合,把握各民族舞蹈的韵味。这里的“精”,指的是精而有效,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能够让学生掌握到各民族舞蹈的精华。

2.循序渐进,稳而有序

学习内容应该由易到难。以民族民间舞为例,可以先选择音乐类型变化单一、节奏鲜明的民族舞开始学习,这样学生更易接受,并且更加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民族舞蹈可以先由藏族舞蹈开始学习,汉族舞蹈可以先由云南花灯舞开始学习。通过这些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逐步提升学生的舞蹈感觉、舞蹈表现力、肢体协调能力等。这样即使学生到高年级学习音乐类型复杂、节奏不明显、动作变换快的民族舞蹈时,也不会觉得学习吃力。通过前面几年层层递进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才能使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建立起来,并为培养舞蹈创编灵感做好准备,最终完成能舞——善舞——创舞的递进过程。

3.特殊性

这里所说的特殊性指的是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舞蹈教师多为科班出身,从小接受的是专业的舞蹈训练,但教学对象并不是从小学习,进入大学的学生已经年满18周岁,在骨骼发育上已经是个成年人。所以舞蹈教师并不能完全按照专业舞蹈教学过程来教,不能采取专业舞蹈院校那种重视舞蹈技术技巧的训练方式。学生并不是要成为舞蹈家或者专业舞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牢牢抓住审美教育这个特点,主要是对学生艺术鉴赏力、创造力的提高,以及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技能性教育。受教育者本身不能成为一种炫技的工具,而要成为一种美的体现。

4.区别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各自的条件差异,教师应该区别对待。比如潜力大、基础好、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可以选拔到层次更高的舞蹈队接受难度较大的专业训练。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舞蹈技能和艺术素养。

三、建立科学的课程设置标准和评价方式

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发展主要有教学和评价两个方面。在教学方面,国内教师正在寻求一条适合小学教育专业学习的教学模式。因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还处在探索阶段,并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寻求进步,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技能和素养提升的教学方法,即赏、学、创、教四个模块,实际上就是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逻辑过程。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口传身授法,还应该增设情景教学法、即兴创编法。口传身授法是专业舞蹈院校常用的舞蹈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解和亲身示范教学,完成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课堂上,还可以加入情景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或者多种真实的、能够发挥学生想象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教学环境。以形象为主体的具象场景教学,能带动学生主动体验与积极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表演意识,提升身体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而即兴创编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创编出符合孩子们心理年龄的儿童舞蹈短句。这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改变学生学习舞蹈的态度,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舞蹈。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在评价方式上略显单薄。目前,国内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评价标准仅仅是通过课程测试,并没有全面关注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评价应该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既关注学生舞蹈课程学习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经历;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既关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关注对学生舞蹈能力提升激励。对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测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应该参考专业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学生可分年级组织测评工作,这对学生学习也起到激励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对舞蹈教育的偏见。

四、结语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专业学生的舞蹈教育,主要是一种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技能性教育,在教学以及管理方面,都应遵循教育的规范性、合理性,遵循舞蹈教学的一般原则展开教学。同时,教师应通过舞蹈艺术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特有的艺术魅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朴红梅.儿童舞蹈表演、创编与教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资华筠.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4]王玉文,孙梅.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制约专业建设的瓶颈——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进展现状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5]王玉文.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性”诠释——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9).

[6]徐萱春,.构建以艺术教育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7]赵冰心.功利主义及其超越——试论非职业舞蹈教育的价值取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3).

小学教育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必要性;实践策略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及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一般项目“数学实践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成果之一.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

教学最基础的阶段即为小学教育,它是教学的启蒙阶段,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基础,对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学生起到一个奠基作用.这也对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小学教师拥有广阔的文科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数学理论素养,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小学教育专业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课程的设置上以主修教育学理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的基本理论,还辅以有语言课程、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等选修的文化类学科.数学是基础文化的课程,也是数学教育整个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一直以来我们沿用的教材都以传统教育模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材的不断改革,旧有传统的教育模式、信息系统和封闭的教育空间不仅不利用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更是束缚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然而我们要摆脱传统的“以智取向”的教育背景,目前,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实际效果与发展目标存在差距,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不够.因此,创新与发展数学教育任务艰巨.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手段

高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人才为目的.旧有的传统教育模式,以理论和经验教学为主,缺乏以实践和创设情境课堂为主的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这样的堂课摆脱不了刻板、单一.本身小学数学教育面对的是年龄段在6~12岁之间的少年儿童,他们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若以传统的教育手段,不加以创新变革,则将导致国家在小学数学教育上与国外,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因此,数学实践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式,从高校培养具有数学实践能力的教师尤为重要,也是创新课堂的手段之一.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方法

小学的数学教育现实情况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高校小学教育的大学生,对教育理论很娴熟地认知,各项技能考试也能够顺利通过.然而针对实践能力,一直是高校培养小学教育老师的一个薄弱环节.高校教师要抓好关键点,充分利用院校资源,积极提高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数学实践,譬如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学建模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三、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现状

(一)数学实践教学形同虚设,仍以理论教学为主

由于受到部分院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的影响,许多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都缺乏教学实践课程,存在部分院校为完成教学学分,随意添加理论课程和辅助课程.在缺乏科学依据和参考的情况下,设置了更多的理论文化课程,忽略了数学实践课程.

(二)数学实践教学存在形式主义,教学质量明显偏低

从一个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关注下,部分院校不是没有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恰恰是在表层工作上做得非常到位,而实际付诸的工作收效甚微.这就导致了由于部分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真正深入开展.形式主义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大阻力,破除阻力才能在根本上形成.

四、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策略

(一)对教学观念加以创新,体现教学的价值

现如今,虽然教学改革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小学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学变为了一种符号教育形式,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据调查,不少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实际操作中,都规定了教学的课程和课时要求,但在现实情况下,许多高校根本就没有按照课时安排去保障实践教学的量,甚至根本就没有实施实践教学.从另一方面说,存在高校的老师不负责任,不精细设计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再者有些学生对于实践教学不感兴趣,认识模糊,不支持和关注实践教学,影响了学校实践教学的效果.一些教育工作者还把实践教学当作补充教学的策略,没有意识到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活动不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水平具有很大的限制.当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开展实践教学必须以教学资源的完善和资金的充足为基础,然而一些学校资金较为欠缺,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有限,甚至还会刻意地删减实践教学的数量,用理论课代替实践课.其二,实践教学的开展要以教师的科学化教学为基础,一些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专业水平欠缺,使得他们只关注一些理论和公式的授课,没有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变化,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其三,小学生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太过单一,完全的理论化课程,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导致课堂教育过于死板,完全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发挥出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存在差异,不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制约着他们思维的扩散,更阻碍了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提高,与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需求不相一致.实践教学被誉为是对学生进行锻炼的教学方式,也是培育学生实践能力,调动他们思维的主要办法.实践性知识是在一定教育场域下,个体的一种教育性感受和体悟.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性知识仅仅存在于实践中,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它的生成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教育经验与体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它最终指向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促进教师成长.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智慧的关键.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感知教学场景,发现问题,企图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已成为时展的迫切需要.让教学实践智慧回归教育,让教学实践智慧唤醒沉睡的课堂,让教学实践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更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使命.教学实践智慧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能力.教学实践是一种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活动,“教育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却不能预测特殊的教育情境,教师难以直接用教育理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学实践智慧需要在实践中生成和创造.

(二)培养学生理智的实践创新精神

现如今,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较为落后,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充足的培养,阻碍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创新能力的调动起到了制约作用.据调查,我国很多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教学中都发现了数学教育的问题,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在教学中加以实践,教学工作与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不适应,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符.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大问题,一方面与师范教育不重视实践教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方式有关.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就必须改变原来的示范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让师范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变化,改变原来的空洞教学模式.在实习阶段就去开展专业化训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安排富有乐趣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在专业实践教学阶段,还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让他们认清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中,从进入校门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小学生必须建立与教师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情感上找到依托.数学教师必须要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将解决一道题目当作乐趣和挑战,树立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新思想.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入实践内容,丰富教学的手段,运用科学设备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从多个方面塑造学生的人格,锻炼他们的能力.

(三)从教育方式上变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的方式是教师采取的主要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起到的作用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的兴趣无法被激发,甚至还会引起他们的厌烦情绪,死记硬背数学公式,还会阻碍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做题的时候反而无从下手.《纲要》指出: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改变原来的教学办法,丰富教学手段,改革教育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实践教学活动方式主要有校内实践教学活动方式和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方式.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模拟训练、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有教育观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担任校外辅导员、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刚进入校园,还没参与过实践教学,难免存在不切实际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引出课堂教学内容,采用怎样的方法提问都是需要考量的内容.对此,通过实践课程的设置,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参与的平台,让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通过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了解和体验教学行为或教学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了解小学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从而认识到教学的真正意义,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基础.

结语

高校的教学理论研究是高校开展教学的理论参考.我们开展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是为了实现教学的革新与改变的目的.通过参考相关文献、综合论证可知,实现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的策略是:创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理智的实践创新精神;从教育方式上变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这三大策略不一定是实现数学实践教学的唯一途径,然而却能成为在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方面的一个重要支撑,为促进国家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教育做出应用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基益.本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宋波.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1(22):88.

小学教育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职业技能;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99-03

小学是受教育者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机构,国家教育委员会第26号令规定小学的培养目标为:“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集体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我管理、分辨是非的能力。”由此可见,小学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而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是影响小学教育质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小学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师范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从而影响到小学教育的质量和人的发展。因此,探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

自1955年世界教师专业组织会议第一次讨论了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开始,关于教师如何成为专业人士的探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而随着近些年来各个国家教师资格证制度的相继确立,合格教师的必备专业素养更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就我国而言,对于教师职业素养的构成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体表述如表1所示。笔者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最基本的是要有知识,其次要有教知识的能力,再次要有为学生做榜样的高尚师德。另外,今天的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一)知识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必须自身先掌握知识,才能把所学传授给学生。

首先,教师要深入透彻地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要做到准确地理解所教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而能够建构出学科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及时地关注学科的前沿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胸有成竹地讲授教学内容、科学地考核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要具有通识知识。所谓通识知识是指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应用知识(如英语、计算机等学科运用的技能、技巧)。通识知识能够帮助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旁征博引,在讲授教学内容时融会贯通,在考核教学效果时与时俱进。

再次,教师要熟练地懂得教育类知识。马卡连柯说“我非常尊重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因为,教师只有懂得心理学知识,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才能设计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案;教师只有懂得教育学知识,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科学地进行教育,才能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讲授教学内容;教师只有懂得教育科研知识,才能科学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恰当地考核教学效果。

如果说这三类知识好比一棵大树的构成,那么,这棵树的树根就是通识知识,通识知识越广博,树根伸得越远,就越能从更多的地方汲取养分,这棵大树就会成长得越茁壮。这棵树的树干就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越夯实,树干越粗壮,大树就越稳固,生命力就越强;这棵树的树叶就是教育类知识,教育类知识越丰富,枝叶就越繁茂,这棵大树就越美观。

(二)能力素养

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教师不仅要自己拥有知识,而且还要使得学生也拥有知识。因此,合格的教师除了要具备知识素养之外,还要具备能力素养,即教师的职业技能。

第一,教师要具有教学能力。教师职业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而教育的根本途径则是教学,因此,教学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技能。

第二,教师要具有科研能力。一线教师的科研往往来自自身的教育教学,深入透彻地研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既能够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又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教师要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学生便会马上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认真地跟随教师的思路专心学习;教师如果能够成功地构建好班集体,班级成员就会团结一致、爱班如家。因此,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三)师德素养

由于小学生尚处于心智不成熟时期,依赖性和模仿性都比较强,而教师又是除了家长之外跟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因此,学生在长期地耳濡目染中会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第斯多惠所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榜样。

教育部在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教师要做到:第一,爱国守法。教师只有先做到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才有可能教育出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学生。第二,爱岗敬业。教师只有做到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乐于奉献,才能对工作高度负责,不敷衍塞责。第三,关爱学生。教师只有真诚地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健康,才能在教育学生时做到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第四,教书育人。教师只有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注意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品行良好、全面发展的学生。第五,为人师表。只有教师先做到衣着得体,语言规范,廉洁奉公,情操高尚,才能教育出举止文明,作风正派的学生。第六,终身学习。教师只有潜心钻研业务,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四)身心健康素养

教师的劳动具有繁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慢性咽喉炎、静脉曲张、颈椎腰椎疾病等已成为教师常患的职业病症。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体能锻炼,形成强健的体魄,以保证精力充沛地从事教育活动。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来自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压力的增大,也容易导致教师出现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抑郁、多疑等心理症状。因此,教师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

就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职业技能包括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一)表达能力

1.口语表达能力

(1)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特点

一般而言,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小学生独自言语很不发达,常常说半句话,并且前后颠倒、不符合语法规则;第二个阶段的小学生能够做到选择合适的词汇组织句子,并且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第三阶段的小学生已经话语完整、表述清晰。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小学生的口头语言发展在一年级末就可以完成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二、三年级属于第二阶段水平,四、五年级发展到第三阶段。

(2)小学教师的口头言语培养任务

针对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特点,小学教师要对处在不同阶段的小学生进行相应的培养,以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口头言语能力。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当经常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并且及时纠正他们语法的错误;对于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当加强对他们进行造句和朗诵训练,并且不断强化他们的表述清晰程度;对于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教师已经可以逐渐减少对他们的口头言语的练习。

(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需的口语表达能力

想要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口头言语能力,小学教师必须自身先具备良好的口头言语素养,由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就要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讲普通话的技能。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因此,讲普通话是师范教育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普通话的程度。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除了像其他师范专业学生一样,要按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要求通过测试外,还要力争得到优秀的测试成绩。

第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口语表达的技能。由于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小学生口头言语的任务,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就要格外严格要求自己的口语表达,要做到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自己的口语表达清晰、正确、得体;还要注意掌握教学、教育、交谈的口语特点,力求做到口语表达科学、简明、生动、具有启发性,使得自己成为小学教师后,既能为小学生做好口语表达的示范,又能清楚明白地讲授教学内容。

2.书面表达能力

(1)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特点

儿童接受基础教育之前一般都没有掌握书面言语,所以,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书面言语的奠基时期。小学生的书面言语是随着其口头言语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学一年级时期,处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刚开始接触书面言语,所以,其书面言语能力远不及他的口头言语能力;第二个阶段是小学二、三年级时期,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处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已经能够赶上他的基本成熟的口头言语能力;第三个阶段是小学四、五年级时期,处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甚至可以超过他的趋于完善的口头言语能力。

(2)小学教师的书面言语培养任务

针对小学生书面言语发展的特点,小学教师应该分阶段地培养小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具体而言,对于处在第一阶段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小学教师应当着重培养书面言语最基础的环节,即识字;对于处在第二阶段的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小学教师应当着重培养书面言语的中心环节,即阅读;对于处在第三阶段的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小学教师应当着重培养书面言语的最高形式,即写作。

(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需的书面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主要是进入小学后才开始学习的,所以,小学教师的书面言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做小学教师之前就夯实自己的书面表达功底。

第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书写“三笔字”的技能。所谓“三笔字”是指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学习文字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的“三笔字”是否规范往往直接关系到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基础是否牢固,因此,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一定要掌握汉字的书写规范,还要尽量提高书写规范汉字的水平,要做到笔划清楚,并掌握好3500个常用字的书写。

第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书面表达的技能。因为小学教师要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规范。

(二)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包括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评定成绩等教学环节所必备的技能,这是教师职业技能最核心的部分。

1.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处在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空间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大大得到发展;其记忆能力已经从以机械记忆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记忆为主;其思维方式也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是,此时期儿童的注意能力仍然比较低,其注意的广度范围较小;注意的稳定性较低,连续集中注意的时间平均为25分钟左右;注意的分配能力和转移能力都不高。

2.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教学能力

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其特殊的认知发展特点,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掌握小学教学的技能,以便在成为小学教师后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1)给小学生上课的技能

第一,结合小学生的兴趣进行导课的能力。因为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不高,所以,小学教师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的新课预设几个能够吸引小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得学生带着任务学习,这样能够更认真地听讲,从而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第二,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能力。由于小学生正处在两种思维方式的过渡阶段,其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因此,小学教师不应该总是采用讲授法,要结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辅之以直观教学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节教学设计的能力。因为小学生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不强,所以,小学教师不仅应注重自己的“教”,而且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并且,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教学。

(2)对小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技能

学习评价主要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的评价、课后作业的评价和考试成绩的评价。对小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一定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感知觉能力和记忆能力,如果其学习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跟这两方面的能力有关,那么小学教师就应当明确学生的问题所在,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不应该简单粗暴地进行批评。但是,即使小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理想,也不应该笼统地肯定,而应具体地指出其正确在哪里,以便今后继续努力。

(三)科研能力

由于受到科研水平和条件的限制,小学教师的科研一般都以校本教研为主。所谓校本教研是指“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教学研究,它的教研基地是学校,教研主体是教师,教研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所以说,校本教研的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在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帮助解决教书和育人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教育和教学水平。

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掌握好校本教研的技能,做到能够及时地发现可以研究的问题,合理地设计研究的过程,科学地实施研究的步骤,高水平撰写研究的成果。

(四)组织管理能力

1.小学生情感的发展特点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到13岁,他们的情感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尚不成熟。具体而言,小学生情感的内容不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足、情感的稳定性不高,尤其是小学生情感的控制性非常弱。

2.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组织管理能力

由于小学生情感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有针对性地掌握组织管理小学生的能力。

(1)个体教育的技能

小学生的情感既不成熟又不稳定,这就要求小学教师用极大的热心去了解学生、用充盈的爱心去关怀学生、用足够的耐心去教化学生,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信赖教师、感恩教师,继而配合教师。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成为小学教师之前必须先掌握好与小学生沟通的技能,以保证今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2)集体教育的技能

小学生处在集体中时,其情感的稳定性相对较强,所以,小学教师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来达到教育每个个体的目的。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知道集体教育的理念、掌握集体教育的方法、懂得集体教育的运用。

(3)教育机智的技能

小学教育专业范文第5篇

1教学型本科院校小教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剖析

教学型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良好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小学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能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小学教师.在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应该是一个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指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师范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教育教学技能为基础,进而提高学生综合教育实践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多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各主办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基本形成了以职业技能训练、学科课程技能实训、见习与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为实践教学内容,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等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依据从理论到应用的认识论逻辑,实践教学被依附于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没有形成自身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欠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经常陷入一种技艺性和程序性的操练,产生工具性倾向,很难真正纳入小学教师课堂、小学教师行为和小学教师生活中;第三,实践教学空间单一、时间不连贯.各实践环节相对分散、凌乱,缺乏层次性和递进性.第四,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不规范.随意性大,主观性强、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不能有效发挥考核的导向、鉴定、改进功能.第五,实习基地建设不到位.高校与小学实习基地之间联系松散,没有形成深入合作的“实践共同体”,不能很好发挥对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与引领作用;第六,实践教学教师指导不力.许多高学历教师虽理论雄厚,但缺乏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缺乏关注实践的热情,致使实践教学指导不力,效果不佳.以上种种,影响着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并成为制约小学教师职前专业成长的瓶颈.因此,建立完善又切实可行的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建构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在内的子体系综合建构而成.

2.1立体多维化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小教专业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导向.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及基础教育实践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从教师职业情意、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师职业能力等方面确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总目标:

2.1.1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专业情意.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热爱并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热爱儿童、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丰富师范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师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和体验,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专业发展动力.

2.1.2形成比较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具体包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交流合作、沟通表达等人际知识和能力;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的策略性知识,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等.

2.1.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能力.具体包括: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堂调控、教学评价能力等);班主任工作能力(班集体建设、班队活动组织、课外活动组织、学生个案研究能力等);教育科研和反思能力(案例研究撰写、教育行动研究和教育故事撰写、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等);实验能力(教具制作与演示、实验设计与操作、实验创新能力等);艺术表现能力(声乐、绘画和舞蹈能力等).

2.2分层结构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如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3多渠道融通的实践教学实施体系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密切配合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合理安排小教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确保教育实践教学的规定课时,充分利用假期时间,使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形成内容上的高度关联,形式上的相互补充,从而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衔接、相互融通,形成一个多渠道、互通联的实践教学实施体系.

2.3.1实践教学的整体安排

2.4全方位多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2.4.1实践教学评价指标科学、规范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是实践教学评价的前提和保证.根据小教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体系,针对各类技能训练(三笔字、讲故事、朗诵、演讲、即兴说话、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社会调查和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设计等)我们设计了全面详细、操作性也很强的质量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的制定对各种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还发挥了积极的导向、调控和激励功能.

2.4.2实践教学评价范围全面、综合评价范围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也是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从全面综合的价值取向出发,突出课程评价范围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在评价对象上,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是一个整体,评价既包括对指导教师(大学指导教师和小学教师指导教师)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实践教学综合表现的评价;评价内容上,除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进行评价,也包括对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等的评价.评价的领域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师专业情意等方面.

2.4.3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是实践教学评价科学合理的基本保证.为此,我们综合运用了定量与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同时,我们还创立并运用了“实践能力成长记录袋”、“学生实践档案”等较新颖的评价手段.

2.4.4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合作在实践教学评价主体上,我们打破了以往只有大学指导教师评价的局限,设立了包括所有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多元合作的评价机制.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评价也按着一定的比例被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里面.尤其是把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身、互相评价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5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健全、完善

2.5.1组织管理和制度保障健全的组织管理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组织管理上,主要是强化学院主管领导的领导、决策功能;实践教学办的组织实施功能和指导教师小组的指导、执行和检查督促功能.制度管理上,主要是完善了“实践教学指导手册”、“见实习基地管理”、“教育专业实验、实训管理”、“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等制度.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形成了职责明确、规范科学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2.5.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建设包括微格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校外基地,除了建立包括赤峰实验小学、红山区三小、赤峰蒙古族小学等20多所相对稳定的城区实践教学基地外,近年来还逐步向旗、县延伸,走进农村、牧区学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和指导教师数量、提高指导质量的同时,遵循“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既保证了职前教师实践教学的需要,又为基地学校的发展作出积极地贡献.

2.5.3“联动辅导”的保障机制实践表明,建立由大学老师、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发挥“校际协作、联动辅导”的指导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学院老师、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教师加强合作,明确角色意识、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形成实践教学研究共同体,并通过必要的激励和奖励制度,协同做好实践教学工作.

小学教育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实习

中图分类号:C650 文献标识码:A

1以小学为依托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1.1弥补理论教学的欠缺。教学实习是小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个科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小学教育教学的人才。要充分利用教学实习基地的优秀教师资源和硬件设施条件,结合在学校学习的专业课程的内容,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小学教育专业一般是安排大二的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二周的实践活动,称为专业认识实习(教学见习),方式是以听课为主。通过专业认识实习了解小学各种教学常规,熟悉现行的教学计划,可使学生感受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面貌;了解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初步学习编写教案的一般要求和格式;了解各学科文化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以及课堂教学的一般结构和教学方法,有助于他们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听课同时做好听课笔记,一方面是巩固加深认识课堂学习理论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综合实践训练。深化、活化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教师的基本功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学生对小学教育教学社会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

1.2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我们小学教育专业现已和本溪市实验小学、本溪市明山区实验小学、本溪市东胜小学、本溪市第二十四中学、本溪市张旗寨中学等建立教育教学实习基地。这些小学可以说是本溪市小学的佼佼者。它们可以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习工作提供各项教育资源,如:实习指导教师,小学教学材料,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实习指导教师是有多年从事小学教学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他们思想境界高,业务精湛,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各种的小学教学材料包括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小学教学过程管理等,材料齐全,通过学习和研究教学材料使学生明确学校的教学工作目标,知道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运转的理论根据;资料中还有声像材料,有优秀课例、优秀班会、优秀少先队队会、优秀家长座谈会等等,这些为实习的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真实的案例,对学生和教师研究并改进教学工作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实习教学基地的教师非常注重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班级都有电子白板,大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教学效果非常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师基本技能的目标有了明显的提高。

1.3为就业做准备。到大三年级随着专业课的陆续展开,学生学习了与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课程之后,安排为期六周的毕业前教育实践工作,称为教学实习。这时的实习主要是以讲课为主,是能力的一种体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从思想上说,通过教育教学实习,和小学师生的接触,体验和感受教师职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从教学技能上说,具有独立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能力、研究学生年龄特点能力、适应小学的教学方法能力和小学师生融洽相处的能力、学会做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教育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突出了实用性的目的,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教师基本功的训练,熟练所学的各科文化知识、教育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科学教育、教学方法,为就业练成一身本领。

1.4促进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实习准备过程中,领导经常深入到教学实习基地进行调研,通过与教学实习基地的领导和教师的广泛接触,发现小学教育专业现有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小学教育专业所开的课程能不能与小学课程接轨,是否构建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教学实践体制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促进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平台,学生通过实习结合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申请了辽宁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小学课本剧编演》《三笔字园》等大创项目,获得学校立项,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2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对教学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学教学实习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通过教学实习,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小学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运用到小学教育教学中去,检验学生从教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掌握小学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但部分学生对教学实习不够重视,认为实习就是给小学生讲课、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级、批改作业,做为一名大学生,这并非难事;还有的学生觉得小学生日常事太多、太杂,时间长了就产生了厌烦的思想,在实习过程中出现得过且过的情况,导致在教学实习中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2教学实习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小学教学实习的基本任务是具有独立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以及就业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打下基础。我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实习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第一周到第六周共计六周时间,要求学生在短暂的实习期间接触小学教学工作的诸多环节,学生从学习状态到教学状态应该有一个过程,由于实习时间短学生很难快速的进入实习状态,讲课刚有点感觉,实习就结束了。让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小学教育实践是有较大难度。同时,这段时间正是学生毕业前夕,面临找工作、考公务员、考研究生、面试的时间。学生又要复习考试,又要找工作,还要实习,这不仅在时间上冲突,在内容上也冲突,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请假表示理解,放松对实习学生的出勤和考核的严格要求,实习效果大大折扣。

2.3学生从教基本技能有待提高。学生从教基本技能包括教师基本素质、教师语言表达、三笔字、教学实际技巧等等。多年来,经常指导学生实习,通过和小学教师沟通,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自身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教学基本技能还有待提高。在实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包括上课语言组织、与小学师生沟通能力欠缺,讲课不主动,很少用鼓励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学生板书字写的不规范,出现不规范的汉字,字迹潦草,难认,笔顺不对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教学实际技巧较差,比如:课前准备不充分,在讲课时不自信,对有些知识点归纳的不准、不全,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处理教学难点。有的学生讲课过于“死板”,不能灵活的讲解、开发、运用知识,不能举一反三,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给予肯定。由于自身的基本技能还没有达到教学的需要,结果会影响教学实习的成绩。

3加强教学实习工作的建议

3.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沟通,同时开拓新的教学实习基地,满足实习学生的需要。做为带队实习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在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认真贯彻落实教学实习工作,保证实习工作的质量,把学校的培养目标、方案传达给实习基地学校,同时听取实习学校的要求,再把学校的要求反馈回来。另外,要从根本上转变实习学生教育观念,从思想上重视教育教学实习,调动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全面加强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

3.2科学安排实习时间。我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和见习时间共计八周,占总教学周数的5.4%,时间太少了。查资料看到,1826年德国普鲁士皇家“通谕”首次在法令上诏告设立实习教师见习研习班,并正式确立取得教师资格须经过两次考试,在两次考试中须经3年的实习。在实习时间安排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校实践的教育实习”3次共12周,第二阶段为“教育行政局的教育实习”18-24个月。60年代末,美国教育实习分为三种类型,模拟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在大学一年级开始,并贯穿二、三学年。教育实习安排在在四学年,时间长短各州不同,但规定最低下限,有的州总教育实践时间为一年。相比较我国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时间过于短暂了。建议小学教育专业实习时间在总量上加以延长,最好是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的生活。如: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安排一周的时间到实习基地听课,了解小学教学情况;大二第二学期安排二周听课,进一步小学教学情况,学习小学教师教学的方法;大三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小学听课、并试讲一、二节课,并用录像把学生讲课录下来回学校反馈给学生观摩、讨论总结优缺点,其间,还可以安排小学优秀教师到校做公开课;大四的时候可以分阶段进行,首先讲课阶段、然后是反馈阶段、最后是再讲课阶段。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掌握更好的教学本领。

3.3加强实习考核。我校的实习考核分几步,一是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书面鉴定,如出勤情况、听课状态、讲课效果、与师生相与沟通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二是由实习基地领导为实习学生进行全面的书面鉴定;三是由专业带队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表现进行书面鉴定,主要针对是对学生撰写教案、讲课准备、讲课教案、教学方法与做班主任式作的方法、是否说标准普通话;三笔字等教育教学的基本功等方面进行评价;四是学生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讲课教案、实结和一篇教改心得体会。回校后,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实习生讲课录象,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徐艳伟.实习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7期

〔2〕周相玲.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践样态调查〔J〕.高等教育,2012年08期

〔3〕蔡志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年04期

小学教育专业范文第7篇

一、小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对于优质小学师资培养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贯彻党中央的教育方针,达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在《关于制定基础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在三年制教育活动中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总学时的40%,在两年制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总学时的30%,而五年制高职更是要求专业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控制在1: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927年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时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师教育思想。他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可见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才的知识涵养和储备,只有经受住实践的检验才能显现,实践教学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验证,只有经过反复的验证和修订才能进行完整、动态的人才培养,最终达到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效果检验中最好的载体和衡量指标。

二、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必须是动态前进的,没有牢固的科研和实践关系做基础,人才培养只是“纸上谈兵”。当下的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过程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存在矛盾,从而使得教学任务的安排和落实不确切;实践基地运行机制不完善,人员配备不健全,缺乏日常的规范管理,使得对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学习缺乏有效的监督;实践基地与有关部门缺乏联系,阻碍了学校与实践基地合作的顺利进行,基地在教学、学生往返等方面的管理中无法做到有条不紊。

(二)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现在大学生虽然好奇心强,但实践技能严重欠缺,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缺乏创造性。大多数都是陈旧保守的一些理论课程,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教师的讲解也按部就班、不生动。实践课程设计起不到培养优秀小学师资的作用,学生对当前实践课程的兴趣不浓厚,从而使职前小学教师缺乏实践技能。我国普遍存在教育实践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的现象,而象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的教育实践课程却有着鲜明的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特点,如美国的教育实践课程就包括各种观察和教学经验等。

(三)师资力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

师资是高校办学的力量之源,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录用本科高校毕业生;从相关事业单位调入;从同类高校聘任兼职教师。这些师资来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小学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但明显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原因在于,教授理论课程的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在教育的灵活性越来越显著的情况下,教授实践课程的教师实践技能出现严重的滞后性。

(四)实践教学专门经费不足

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专门经费的支持。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专门经费投入不足,这会严重制约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入,影响优质小学师资的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与实施,要有足够的资金经费支持,但由于相关部门不重视等因素,实践教学经费一直不足,又由于通货膨胀使得实践教学支出不断增加,造成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滞后,不理想,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四方协作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除了在校内设立实验室、实习基地外,还应该根据专业的性质和小学教师的培养要求,规划、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形成完善的实习基地群。而所谓“四方协作模式”,即高校、教研室、小学及教育管理部门四部门合作,通过以高校、小学各学科教研室、小学三方互动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协调促进的合作方式,推进小学教育研究,以及职前职后小学教师培养工作一体化的进程。高校加强与基地学校的联系,提供现代教育理论资讯,帮助基地学校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提升基地小学的师资水平;基地学校则接纳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增加教学经验;教研室则在小学与高校的合作中具有桥梁的作用;教育管理部门在各项工作运行中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是共赢合作的“催化剂”。

(二)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整合,使实践课程分层分布,按照“471”结构设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构建该课程体系立足于教育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和野外实践四个维度,将实习、见习、调查等七个项目有机地整合到一起,构成一个整体。

(三)外聘小学优秀教师到大学当“导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小学优秀教师到大学当“导师”,把教育一线的教学经验带到大学课堂,发挥专职教师、科研教师、大学教师、小学专家型教师各自的专长与优势。大学教授到小学做讲座、搞科研,把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理论带到教育一线,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基地。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要将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作为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加强建设。高校应该努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规和学科知识结构完善、实践能力强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四)多渠道筹集经费作为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

实践教学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中,依然有自身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应该同其他专业一样,有一定数额的经费提供支持,还应筹集实践教学专门经费,进行专款专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更完备,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才得以更好地开展和落实。实践教学中的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验设施硬件软件的投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多渠道筹集资金是必要的。首先,小学教育专业所在学院要重视实践教学投入,提供部分经费;其次,小学教育专业所在的系部可以将学科建设经费用于实践教学的实施;第三,可以通过其他项目增加的收入解决部分资金筹集问题;第四,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得到一部分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罗飞,《浅谈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J],《科海故事博览》,2013.04

3.黄巍,《教师教育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2.01

小学教育专业范文第8篇

一、现状分析

1.明确培养目标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小学基础教育工作,主要专业方向为文科和理科,在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形体舞蹈》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师范类音乐学专业培养的方向相差甚远,一味沿用师范类音乐学专业或幼儿师范教育的教学模式,显得有些牵强。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培养目标,改变教学计划、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和综合素质为主对此课程进行改革。

2.学生基础较差

大部分学生在此之前都没有进行过舞蹈训练,加上学生已为成年人,骨骼发育基本定型,过多重视舞蹈组合势必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失落感。《形体舞蹈》课程基本以实践课为主,但是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我们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的综合能力,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减少部分舞蹈实践环节,适当增加部分舞蹈理论和舞蹈欣赏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性质,以及各种舞蹈的风格特征,熟悉舞蹈基本术语,掌握简单的舞蹈编创,让学生认识舞蹈,了解舞蹈,以至于有兴趣来学习舞蹈,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今后再学习的能力。

3.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调研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更多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单一的课程设置,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将在课程中设置儿童舞蹈表演及编创环节。

二、改革措施

针对上面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革新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相关教学内容

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减少部分舞蹈教学实践环节,适当增加部分舞蹈理论和舞蹈欣赏内容,鼓励自主编排,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今后在学习的能力。

(1)现阶段舞蹈教学内容基本以实践课为主,课时安排为:

(2)改革后教学内容:①每次课课前15分钟利用多媒体教学,在介绍与本节课相关舞种的基本知识,利用相关视频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以及优秀作品赏析。对有些舞种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的,可以通过视频让同学感受一下其风格特点。将舞蹈的理论知识灵活贯穿在舞蹈教学中。课堂教学以组合教学为主,学生看完视频后再学习印象会更加深刻。

②舞蹈实践增加儿童舞蹈和儿童舞蹈创编课程,加强舞蹈编创部分能力的培养。

2.加强教学监管,革新教学评价

制订一套有效的平时成绩考核成绩的管理方案,督促学生按时上课,将考勤直接纳入平时成绩,重视课堂抽查和平时作业的检查,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

综上所述,我们理应拓宽思路、积极整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我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掌握舞蹈基本理论知识,舞蹈的正确训练方法,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小学教育专业范文第9篇

(一)从调查结果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环境与认识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够乐观。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碰壁较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应聘一些初中、小学教师岗位时,应聘单位常常因为是小学教育专业而认为学历不够,同时,他们对小学教育专业缺乏相应的了解,认为小学教育就是仅仅教小学,当看到小学教育开设的课程有很多与小学课程不太相关,也没有自己的主修课程时,应聘单位常常会认为教小学要么是大材小用,要么就是所学专业不对口,比如一些学校想招小学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他们会认为大学里中文专业、数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会更专业些,更占优势些,而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教小学语文、英语课会专业知识不够。为此,有些同学努力学习,并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但似乎改变不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学生想要进入好的就业环境,如高等院校,就要有高学历。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可以在相近学科进一步深造,考研、考博,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就业做好铺垫。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倾向和期望

解读分析数据,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发达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期望。这类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所以就业机会广阔,个人就业和发展空间很大,更多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在这类地区中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学生占据了一定数量,学生高端就业的心理现象普遍存在;地区级城市中的企事业单位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进行选择,这些地区生活压力明显小于发达地区,有着不错的工作环境,在这些地区从事教学和师范类工作能有稳定的生活,竞争压力较小,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标准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好就业,就好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农村对本专业学生吸引力低,主要在于这些地区因为经济发展落后,从而导致个人发展空间狭窄,工作环境不尽人意,薪金酬劳低。如果有关政策能更优惠,逐渐消除城乡、东西部差距,不仅可以解决西部地区和乡镇人才紧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就业的技能要求

从调查中发现,本专业学生就业信心普遍不足,对自己的专业和能力持有怀疑态度。小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理论基础宽厚,有较高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具有教学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有较强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综合型初等教育教师以及学校管理和培训人员。但目前面临着学科功底不如学科专业学生的尴尬境地,大多数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就业期望高,对职务和薪金的要求也偏高的心理。形成这样心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少,对目前就业环境下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缺乏应有的了解。反观自身我们会看到,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身专业技能充满疑惑,而自身专业积累又不足,从而对就业产生迷茫情绪。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社会生产实践环节的培训,从多个渠道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二、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学校的自身建设

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渠道,真正成为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的桥梁,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为求职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各种交往平台,如组织校园招聘会,供需关系见面会等,积极加强供求双方的诚信建设,做到与用人单位和求职学生间创建诚信为先、优质输送、各取所需、人尽其用的供需伙伴关系等。

(二)提升用人单位的责任感

用人单位要有较强的责任感,这个责任感是对就业大学生、对企业自身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用人单位人才的选拔模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它是就业市场的最终端。如果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方式和方法出现偏见,将对就业大学生产生严重影响。部分用人单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追求名牌学校,而不去注重大学生的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这样的用人单位也将会在市场中逐渐被淘汰。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拔负责,其实也是在为自身的发展负责,所以,用人单位一定要消除偏见,选拔出需要的人才,对这些人才进行规划,根据个人不同的能力给予适当的发展空间。企业建立相应的人才选拔机制,也会对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自身素质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三)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

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和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具体的规划和长远的打算。在面对社会的选择和自我的选择时,让目标成为指导,让规划成为方向,这将使我们受益终身。对自身的优点与缺点要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指导我们选择目标,不至于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手足无措。按照自己的目标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完善自己的基本素质,从而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不断地发展和就业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和提高自己的目标,采取适当的方式和途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摒弃老旧就业观念,提升个人素养。学生应清楚地认识到健康的就业观念决定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观念上普遍较为理性,但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也存在着很多与现实脱节的观念。这些脱节观念的存在与我国现有的就业形势形成了鲜明对比。为此,学生们要更新就业观念,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社会实践知识的积累。在当前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的环境下,大学生自身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学校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期望,政府要加强就业环境和制度建设,家庭要教育子女确立合理的发展定位,社会要给予广泛积极的舆论引导等,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教育专业范文第10篇

小学教师培养由传统的中等师范学校培养迅速转型为以本科高校培养为主,不仅是高校扩招的原因,也是小学教师培养的质的需求。但是,在实践中,小学教师培养中问题不断,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在我国,教师培养实践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培养什么样的人似乎是一个比较明确的问题,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小学教师培养的层次越来越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小学教师本科培养的模式,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成为高等学校一个发展势头迅猛、为数众多的专业。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的实际,早在2006年,顾明远先生就曾指出:“近几年来师范教育的机构改革进行得非常神速,而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未有多大提高。……这些改革的后果是什么呢?说得极端一些、激进一些,是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小学教师。”[1]时至今日,这种状况并无多大改观。为什么说在师范教育改革中“损失最大的是小学教师”呢?这主要是因为在师范教育改革中优质的中师教育资源大量流失,而一些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关于小学教师应该具有的规格,在教育界几乎已成共识,小学教师应该是高素质的。但是,人才培养实践中,在培养目标上,学术性和师范性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现在人们逐渐在认识层面达成共识,即这两者可以兼容和共生,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特性包括: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两方面,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应该在这两方面进行构建,达成平衡,实现融通。然而,高师院校和综合类大学纷纷加盟小学教师培养的行列,这些学校中有许多原本以培养中学教师为己任,本身就有追求学术性、忽视师范性的顽症,加上对小学教育及小学教师培养工作不熟悉、准备不充分等原因,难以甚至不屑加强师范性目标的构建。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另外,教师准入机制的低门槛以及频频发生的非师范毕业生与小学教育毕业生同台竞争小学教师岗位的现实,也在不断削弱人们对师范性目标构建的认识。在认识上和实践中,高等学校在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对培养目标的定位比较模糊甚至混乱,如有人认为应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性人才,提出培养合格型的小学教师,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师范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入职适应性,降低了对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要求。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是以小学教育师资培养为己任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者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素质与中等师范和师专培养的人才素质应该具有质的差异。小学教育专业应该秉持精英主义的人才培养理念,把卓越小学教师培养作为应然追求。具体而言,卓越的小学教师应具备研究者的特质。

(一)现代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优质的师资

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优质的小学教育也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是优质教育。卓越的或优质的小学教师培养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均已受到高度重视,如芬兰早在1979年就认为教师职业是具有研究性的职业,小学教师应具有硕士学位,自1980年起芬兰教师教育从技术性转向学术性,采用以研究为基础的方式培养未来教师[2]。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带动了世界性的教师专业发展运动,2011年,美国教育部又了《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教师》,提出要改革教师准备计划,对国家教师质量予以改进、问责和重建[3]。为了有效地保证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澳大利亚在2000年以来几届政府持续推动优质教师行动计划[4]。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运动起步较晚,但对优质小学教师培养也已提到重要位置,高度关注高水平教师的培养。国务院对教师队伍发展非常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在2012年出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2014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明确提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为“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同年开展了卓越教师培养的试点改革,明确了教师教育中的卓越化目标指向。

(二)儿童的优质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小学时期是学生一生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学生的成长应该优质化,即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能够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优质化发展的实现既需要良好的学校制度与环境,更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作为保证,“教师是影响学生成绩的最关键的变量”[5]。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学校因素常常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柯尔斯腾·奥尔森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创造力、人格等方面会造成伤害。“学校的伤害导致我们作为学习者疏离了自己,减少了我们学习经历中的乐趣,并且造成了内部抵触或低水平表现,很多这样的创伤都需要花费终身的时间去平复。”[6]因此,学校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高素质的教师能尽最大可能避免学校因素对学生的伤害,同时高素质的教师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的发展。

(三)本科教育的追求应是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指向

本科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基本使命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学历达到本科水平,在质的规定性上也应该是达标的。基于精英主义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卓越小学教师应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应然追求。这一目标的确立是以学生的素质为前提的。进入小学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是高中起点,在激烈的高招考试中能够达到二本分数线进入小学教育专业学习,特别是在河南省,意味着学生具有良好的智能条件和比较扎实的知识经验,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学生的教师素养应该能够达到卓越的标准。目前,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转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否与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产生矛盾呢?我们认为二者并不矛盾。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技术人才应该是高素质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应是并重的,这样的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性才会更强,发展的潜力更大。作为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指向本身就是清晰的,并不因为学校转型而发生改变。从学校发展角度出发,卓越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卓越教师的目标应一以贯之。

(四)教师职业发展的动态性要求职前培养应为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职业是培养人的职业,从教师职业的内在品质而言,教师职业是高尚的人才能从事的职业,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应具备良好的素质,成为社会的楷模;从教师承担的任务而言,培养人的任务的有效完成依赖于教师不断的职业成长与追求,在教师职业成长过程中,教师积极的职业体验是专业成长的动力。已有的研究表明,优秀教师比普通教师体验的职业幸福感更多,更能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与尊严。但是目前的小学教师中,许多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的体验,职业倦怠,职业冷漠,职业病态行为经常出现,导致学生发展受到伤害。在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追求中,确立卓越的培养目标对于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师职业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学生入职后的迅速适应,也有助于入职后的专业成长,使学生在未来的小学教师职业生活中经常获得职业内满足,拥有完整的、幸福的教育人生。从人的价值实现的角度以及职业关怀出发,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幸福也应成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使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为成就的对象。综上所述,同时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以卓越教师培养为目标追求。我们认为,卓越的小学教师的基本指向是研究型小学教师。具体表述为:具有良好的专业情意,正确的教育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身心健康,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研究型小学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上,教育理论界有三种取向,理智取向,强调教育理论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实践—反思取向,强调教师在实践中的反思对于专业成长的价值;生态取向,强调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情境性。但不管哪种取向,都要面对小学教育的实践情境,小学教师面对的情境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教师具有研究者的心态和行为,研究应贯穿教育实践的全过程,才能使教育教学具有理性,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王智秋认为,“具备教育研究能力是时代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教育研究能力也是小学教师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他们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7]。教师研究者的意识与实践也有助于教师的成长,在工作过程中享受工作的快乐。

二、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路径

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研究型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努力实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达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分析,卓越教师培养的基本路径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模块化的可选择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依据卓越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形成“通识教育+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研究”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突出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研究性能力的培养,为毕业生成为胜任多科教学的研究型教师提供课程支持。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精选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核心课程的教学严格要求,提高核心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重视开设提升学生研究意识与能力培养的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专门为学生设置研究课题,为学生开展研究提供经费支持与指导等,使学生形成对研究型教师的认同接纳与实践[8]。

(二)形成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及基础教育的互动机制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明确全方位协同内容,建立合作共赢长效机制。这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协同培养机制的形成,对于教师职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在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及小学合作。高等学校要与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经常沟通,与基础教育多角度地深度融合,形成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的深度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为了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应该建立三方互信工作机制。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实施主体,高校应与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主动地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沟通,使教育行政部门了解、理解卓越教师培养的意义,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义务;积极主动地与小学建立沟通合作关系,促进参与卓越教师培养的学校的质量提升,从而提高小学管理者及教师对培养卓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三)突出实践导向,全程实践,实践教学理性化

小学教师工作是实践性工作,教师实践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实践智慧就是指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对当下教育情境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及对教育道德品行的彰显。”[9]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以理论学习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反思形成和发展的。为了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智慧品质,实践课程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明确每一阶段实践教学应实现的目标,以目标驱动实现实践教学有效化。注重提升理论学习的实践品性,教师在理论讲授时要紧密结合小学教师工作实践,课内外实践相结合,同时在实践性强的课程上吸收一线优秀教师承担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获得小学教育的直接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理论为指导进行实践,审视实践过程,反思研究实践过程,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实践教学方面,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规范实践教学,使“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有明确要求,做到实践前有计划,实践中有指导、有研究,实践后有反思,使实践置于理性控制之下,提高学生实践的理性水平。集中到小学进行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本专业学生以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选题,以实证的方式开展研究、撰写论文。

(四)“双导师制”师资模式有效化

双导师制是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但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目前正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双导师制指高校教师与基础教育一线优秀教师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共同参与培养的工作机制,是提高师范生实践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高校教师与一线名师应该形成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形成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如合作开展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等;建立高校教师与一线教师的互换机制,引导、鼓励高校教师特别是教师教育类教师到小学一线顶岗实践,鼓励高校教师到小学名校学习,每五年有不少于一年的兼职任教、挂职实践,获得小学教育的感性经验,理性审视小学教育,研究、引领小学教育发展;为一线名师到高校进修,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创造条件,提高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形成实践智慧。通过四年不间断地有效实施双导师制,使学生全程接受双导师的影响熏陶,树立职业理想信念,掌握教育教学技能,能够研究性地从事小学教育工作。

(五)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卓越小学研究型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精选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突出先进性、实践性和研究性。先进性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反映小学生身心发展、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师范生理解小学教育、理解小学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践性要求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紧密结合小学教育的教学实践,帮助师范生形成专业技能;研究性是指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研究素质为指向,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在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从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实施以小班化为主的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通过项目驱动、任务中心、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等形式,借助多媒体技术等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以课程模块为中心完成小学课程或课堂设计,撰写具有实践元素的课程论文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小学教师专业意识与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自始至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理论的实践价值,小学教育实践的理论品性,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搭建理性平台。

(六)理论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一体化的学生学习机制

卓越教师的培养依赖于被培养者的主体自觉,即学生应形成追求卓越的心理品质,在行为上有追求卓越的实践。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卓越的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源支持、教师指导,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沙龙等形式学习,到小学一线中学习,形成理论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一体化的学生学习机制。

(七)探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

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教育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在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为一体的评价机制,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为了保证评价的实效性,需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立卓越教师具体标准,以标准为依据,在培养过程中,建立动态的、多方面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以评价促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形成高校、政府、小学、学生、家长、社会专业团体、媒体等多方参与的、多视角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形式。

上一篇:社区教育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安全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