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

时间:2023-03-03 19:20:05

小学高年级数学

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第1篇

一、要教好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师必须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校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你所教的内容感兴趣,他们才能主动积极的去学习。如果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不管你老师怎样教都是徒劳无功的。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始终把握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放首位。利用趣味性较强的应用题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它的趣味性较强,学生有兴趣去学习它,也急于想弄懂这个问题。我板书:“鸡兔同笼共____头?有脚____只?问鸡兔各有____只?”题中的数字让各组学生自己填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知道,填写较小的数,用列举法难得出答案,怎样才能快速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用“假设法”来做,学生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利用生活实际碰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体积”这一知识中,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到制砖厂地去亲身感受,大大小小的砖堆。这些长方体、正方体都是我们学习过的,求体积大家都能完成。运用体积知识我们能否求出这堆砖的快数呢?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圈尺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分成小组去量去算,最后引学生归纳得出“总体积/每块砖体积=总块数。”然后让学生用“每层的块数*层数=总块数”去检验。这些贴近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有成就感,也就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要教好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构建等量关系式

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单价=总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这些看似非常简单的等量关系式,在解答应用题中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学生只有构建了许多这样的等量关系式,解答应用题时才能得心应手,特别是在解答较难应用题时。例如,在教学中“平均速度”这一内容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题:“一辆汽车从山脚到山顶每小时行40千米,求这辆汽车上、下山的平均速度?”这道题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有难度,但学生认真审题后,弄清如下等量关系式后,这道题可就容易多了。从问题入手得出:上、下山平均速度=上、下山总路程/上、下山总时间,上山路程=上山速度*上山时间,下山时间=下山路程/下山速度。学生把这些等量关系式弄清后,这道题分成了几道容易的一步计算的小题了,学生解答也就不成问题了。

三、要教好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必须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是解答应用题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学生读题往往粗心大意。如何审好题关系到学生能否解答这道应用题。学生只有反复读题,把题中的已知条件、隐蔽条件和问题写出,运用好等量关系式,这道应用题就迎刃而解了。

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第2篇

数学分层作业是一种新型的数学作业理念,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掌握水平、适应能力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作业布置,使学生能够在自己所缠上的领域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真正发挥数学教学的作业和意义,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效发展,为小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数学分层作业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中的应用,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要求,能够改变传统的作业布置中的诸多问题,提升每一位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具体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生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在指导学生掌握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分层次作业设计能够有效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掌握,并通过作业练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真正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

(二)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水平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数学作业的布置通常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一些数学基础较好,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感到数学作业太简单,无法满足他们的数学学习需求,而一些数学基础知识较差,数学水平较弱的学生会感到数学作业太难,长此以往会感觉到数学学习困难,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度也会随之下降。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布置中的应用,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特点、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次作业布置,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写作业的热情,为数学教学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展现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作业是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其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每天给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是否适合每一个学生,这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和个人发展非常重要。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中的灵活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适应能力,培养每一位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措施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的具体目标要求等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作业设计,充分提升每一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一)按照学生的学习个人特点进行数学作业分层设计

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因素、数学基础等因素,将学生划分为三组:第一组为数学悟性较高、数学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主要为这些学生布置一些能够充分展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性、开放性作业;第二组为具有一定数学基础、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主要为这些学生布置一些数学提升性作业,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第三组为数学基础较差,成绩较低的学生,主要为这些学生布置一些基础性的数学作业。例如在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篇内容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为第一组的学生布置异分母和同分母的混合加减法运算,比如“4/7+3/6-5/6=?”等较难的作业题目,提升小学生的分数运算思维,教师可以为这类较为优异的学生布置数量较多的题目,加快小学生的运算时间;第二组的学生可以是异分母的运算,比如“2/4+3/5=?”等作业题目,主要是提升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并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运算水平;第三组的学生为同分母间的混合运算,如“4/8+2/8-4/8=?”等作业题目。这种作业设计能够提升每一位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要求,促进每一位小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二)按照数学的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数学作业分层设计

按照教学的目标进行分层作业设计主要是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水平设计各个层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三种,一是满足课程基本要求;二为满足课程全部要求;三为基础提升。例如在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这篇内容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进行作业分层设计。基础层的学生作业要求为掌握圆的特点以及圆的半径、直径等运算规律;具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学生作业要求为熟练运算规律,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水平较高的学生为挑战性的数学作业设计,主要是对利用圆的规律解答生活中的问题,解答开放性应用题等作业。

三、结束语

在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内容进行科学的分层设计,精心挑选一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写作业的热情,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业任务,使小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实践研究

因为当今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阅读成为人们提高自身修养和取得更高学位的一个重要方法。那么什么是数学阅读?现下我们的小学教育里面对于数学阅读有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一、数学阅读的概念

在《中国百科全书》中有提道:“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和手段,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了古人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我们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可以说,阅读,是让人们的思想得到提升、心境得以净化的过程。数学阅读说白了就是将数学材料进行理解、分析、反省和内化的过程,是对数学资料学习和理解的过程。它的特点包括:首先,需要与数字、符号、图表进行结合。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无论是做计算题、应用题还是空间几何题等都需要与数字、图表打交道,这是数学阅读不同于文学阅读的第一个方面。其次,数学阅读要求阅读者需要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这是因为有些数学题,有隐含条件,如果思维慢,就会忽略掉,所以题目也得不到解决。再次,数学阅读需要有很好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些人明白一个题目的解决手法,但是在组织解题先后步骤上老是出错,这就很容易丢分。

二、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显示,很多老师都比较重视数学阅读,觉得阅读数学课本很有必要,它可以让学生从阅读里获得知识,在阅读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且转化为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但还有许多老师对于数学阅读不甚了解,将其与文学阅读相混淆,认为只需要理解题目意思,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就可以,并没有对数学阅读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比较吃力,成绩得不到提高。根据调查,学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阅读经历,但是没有阅读的习惯,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都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很少有学生会对书本进行自我阅读。然而,就算有些学生会进行数学阅读,但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没有将知识记在脑子里。

综上所述,第一,大多数老师都觉得数学阅读很重要,但是对于数学阅读的意义了解不深,没有认识到数学阅读给学生学习时带来的好处。第二,学生对数学阅读的概念不清,没有数学阅读的习惯。不会真正地阅读理解题意,也不会课外找资料巩固,对于那些跟考试无关的知识点,老师不讲学生也不会看。第三,学生对于数学阅读需要有方法技巧和阅读习惯。

三、有关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的解决措施

1.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动机。例如,老师在讲解圆柱或者圆锥的时候,可以事先搜集相关物体,上课时与学生分享,还可以亲自动手和学生一起制作圆柱圆锥,让学生亲自感受,诱发阅读的兴趣。

2.指导阅读方法

小学生对于阅读有着经历,却不了解哪些是重点,这时,需要我们老师进行重点地突出,例如这个知识点来回讲了两三遍,学生就会明白,这里需要重点阅读和记忆。

3.强化阅读训练

首先,我们可以在学生阅读书本内容的时候,读出或者标注关键的数字、词语,引导学生认识隐含条件。特别是在做几何体时,要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找到它们的联系,进而解决问题。其次,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每一章结束后,归纳总结,用自己的语言对该章节进行概述,形成自己的学习网络。

4.培养阅读习惯

梁启超说过“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意思是,知道是事物的表面现象,不知事物的本质和其产生的原因。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5.转变老师对于阅读的认识

针对老师对阅读核心掌握得不足这一点,我们应该对老师进行系统的数学阅读的培训,指明阅读的好处和与阅读相关的一些方式方法。让老师和学生不再对考试范围之外的知识视而不见,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对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解决方法进行了探索,从中我们也发现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对于数学阅读的理解都不够全面,在课余生活中,阅读数学的时间几乎没有,学习数学的方法更多的是靠老师的课堂讲解,不会主动地学习。数学,这个博大的学科,需要我们掌握和了解的很多很多,今天我们所谈的数学阅读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探寻、去研究。

参考文献:

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后进生;转化

我一直担任小学高年段(5-6年级)数学教学,遇到不少的班级后进生比例较大,使课堂教学常常进行得磕磕绊绊。在教学中,我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但收效甚微,而且由于对学生要求过严过高,导致师生关系也颇为紧张。后来,我沉静下来,认真地梳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学生学习情况,并根据梳理所得的问题,设计出了一套的后进生转化措施,在教学实践中效果良好。

一、后进生形成原因

小学数学学科高年级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这里主要谈谈教师和学生及数学学科特点这三个主要因素。

学生方面,数学知识储备不足、对数学学科有厌恶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差是主要因素。小学高年级由于自身数学知识储备不足形成的后进生占绝大部分,也是小学高年级数学后进生形成的最大因素。我通过自己设计的试卷多次检测得到的数据:大多数后进生中对应掌握的数学知识(指课程标准1-4年级学习要求)掌握率不足50%,形成了知识的断节,使其对数学新知识难于理解、接受。由于数学知识储备的不足,对数学新知识的难于理解,导致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畏惧感,最终形成厌恶感,而且对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也会产生厌恶感,当然包括数学教师。同时,由于长期居于“后进:位置,很多后进生自暴自弃,学习习惯较差。根据调查,后进生中有较为良好学习行为(含认真听讲、做笔记、完成作业等一般常规)的不足一成。这样,后进生们也就越来越“后进”。

教师的因素方面,对学生要求过严过高和没有形成一套适合各层次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主因。刚接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一般教师会对学生期望较高,所以要求过严过高,导致多数后进生厌学、师生关系紧张;而老师正确地对待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使学生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成为后进生。多数教师刚接手新学生时,由于对学生知识储备情况不清楚,往往会按自己的教学习惯设计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往往自以为设计得还不错,一上课却大不其然,,后进生学习状况每况愈下。

数学学科特征的原因:由于数学是在总结前人无数直接经验后抽象、概括出来的一门系统学科,编成教材后,学生接触到的是经概括、提炼的间接经验知识,学好它,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正逐渐发展,而且现在数学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日新月异的学生实际生活存在一定距离,有的缺少学生鲜活的生活素材,学生学起数学,往往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起学习兴趣。而且学好数学很讲究扎实的数学基础、基础知识对所学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数学知识是一点一点地积累的,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数学基础知识底子薄,知识欠帐多,基本概念不清,计算能力差,甚至缺乏一般的数学基本常识,这些都将给学习数学新知识带来困难,逐渐对学习数学产生逆反心理,以至造成数学学习的恶性循环。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后进生转化策略

补足学生知识储备。小学高年级数学后进生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这就要求教师摸清楚每一个学生知识储备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全班进行分层教学,使后进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学到一定新知识,同时制定好后进生辅导计划,实行定时定知识点辅导。做到每天有小收获,每月有大进步。在拟定时间完成知识储备的补充。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后进生之所以成绩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因此,要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效果,就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对后进生进行学习数学意义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没有扎实的数学知识,任何尖端科学都无从谈起。就连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数学,衣、食、住、行都需要应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后进生的学习情绪,后进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教师应恰当应用艺术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听课的效果。对后进生存在的问题,切忌言辞辛辣,态度粗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数学学科特点。由于数学是在总结前人无数直接经验后抽象、概括出来的一门系统学科,小学生学习它会感到比较抽象、枯燥、乏味,感觉距离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把生活中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生活,搜集信息,激发学生认知问题的方法,建立起数学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坚持两手抓,既要关心又要严格训练。对后进生不光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形成后进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造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后进生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并通过具体的措施,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高年级教学 能力提升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计算教学不应仅追求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而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愿意亲近计算、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数学计算能力提升是小学高年级阶段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下面就如何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进行分析。

一、找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练习计算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找到计算过程中的规律,让学生按照规律解答计算题,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计算速度。而要更好地做到一题多解,必须引导学生寻找计算过程中的规律,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规律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在讲授“分数的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授分数计算过程中的一般步骤,即“有乘除先做乘除,然后再计算加减;有括号先解括号,然后再解其他”。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题目,让学生对这一步骤有基本的认识,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一些简便算法,如30×(1/5+1/3),这样一道题目按照正确做法往往需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外面的,但是括号里面的需要通分,比较麻烦,这时教师先让学生计算3×(5+3)和3×5+3×3的结果各是多少,当学生发现两者结果相同时,引导其找到规律,最终学生明白a×(b+c)=a×b+a×c这一规律,随后解答这一题时就会非常快速地将答案做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计算的规律,其印象会更深刻,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二、创情景,激发学生计算欲望

在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更好地进行计算练习,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加深对计算能力的培养。教师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所学内容,内容可以是风景类、故事类,也可以是竞赛类、游戏类,只要能激发学生计算欲望的情境都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情景中受益。

如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好小数计算,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游戏情境,游戏内容是这样的,班级中有33个同学,每个同学背后背一个数字,其中15人背的为1-15的数字,9人背的是0.1-0.9的数字,还有9人分别背有“+、-”号,随后教师在讲台上随意写出一个数字,如15.2,下面的学生需要根据自己背后的数字与其他同学的数字结合在一起,不管加减只要最后得到的是15.2这一结果就算成功,最快组团的小组获得胜利,经过比赛,背着8、5、3、0.2的学生以最快速度组团成功,而15、0.5、0.3的学生获得第二。这一游戏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计算能力,让学生养成持续计算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欲望。

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对学生计算欲望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学生能完全沉浸在情景之中,学习将变得更有效。

三、多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引导学生以后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因此数学的重要价值在于其自身的实用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寻找一些数学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计算对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如讲授“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顺序的关系,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位老师给班级同学统计学习成绩,需要将班级中90分以上、80-89、70-79、60-69的同学成绩数量分别计算出来,为了提高计算效率,采用计算机excel进行计算,先利用降序工具进行排序,然后开始数各个分数段的数量,年级中一共有200多名学生,教师如果一个个数非常麻烦,你们能想到一种简单的方法帮老师计算出来各成绩段的人数吗?(提示:利用excel左侧的行数)”这样一道题目与生活中的excel表格联系比较密切,很多喜欢电脑的学生会比较感兴趣,这时教师打开电脑表格让学生更直观地分析这道题目。经过分析,学生发现90分以上的最好计算,因为左侧的行数是几就是几,如最后一共90分的行数是5,那就有5位同学为90分以上,但后面的就不好计算了,如15-30行为80分的,那应该有几个80分的呢?有学生想到30-15=15行,教师让他亲自数一下看看是几行,学生数过后发现是16个,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最终学生总结出一个规律,即大行数-小行数+1就是最终的数量。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回家后可能会传授给自己的家长,而当他们明白数学的实际用途后,学习数学的欲望会不断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高年级计算的目的不仅仅是算对算错,而是采用何种方式计算正确,在计算过程中思考了什么,最终学到了什么内容,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计算正确率当做评价学生学得好的唯一标准,而更多的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学以致用和学习欲望培养,在不断深入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振国.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2016,06.

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小学高年级

整理和复习是小学数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以温故而知新,查缺补漏,更加全面地了解所学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过程,完善知识结构。复习的阶段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展现,小学数学复习的目标更注重认知性和发展性的有机整合,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不是针对每个细节的深入探究。下面就对小学数学的复习要求和方法做指引。

一、拟定复习方案

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做出系统的分类。把握复习的目标和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思维含量的习题进行复习。这样,不仅做到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还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入有更好的提高和帮助。

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坡度和难度的题目,做到对症下药。对学习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和易混淆的概念做出整理和分类,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复习让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根据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进行系统化的复习,系统地规划复习内容。通过复习把学生所学的分散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整合。

二、制订复习的方法

1.习题纠错法。学生应有一个自己的习题纠错本,在进行习题训练时把出错的题目进行归类记录,做到错有所出。通过纠错本可以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暴露出来,进而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纠正,以确保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2.变题训练法。变题训练可以使学生对不同题型的题目有更多的了解。在不同题目的解答上对散落的知识进行一个串联,形成一种条理清晰的知识脉络,对知识的连贯进行灵活地应用,从而促进对知识的系统掌握,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对知识进行归纳和分类也很重要,数学知识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具有严密性和系统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标准分类,对纷繁复杂的知识做到化整为零的有机组合,使学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从而提高复习的效果。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好的复习方案和要求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积极作用。复习课的训练不像新课的讲解,单一具体。而是系统的、有条理的、多角度的全方位学习。能有效地把学过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促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复习课的方案和要求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刘霞.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方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数学;解题;应用题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概括能力。通常情况下,要想解答一个问题,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这需要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为一个整体,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关系,这就是抓住了数学问题的结构。

一、培养学生分析等量关系

的能力

正确的分析等量关系是解答一些应用题的关键。应用题的解答过程即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而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只有对题目里的数量间的关系搞清楚,才能够正确地解答出来。而要分析清楚等量关系,首先就是要理解并且熟记一些经常用到的等量关系。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单价×数量=总价等等。

例如:某公司需要生产54万部手机,前10天平均每天生产了1.5万部,余下的需要在20天完成,问平均每天需要生产多少部?

我们不妨这样提问:

1.要求得平均每天需要生产多少万,必须有哪两个条件?(余下的生产量和余下的时间)

2.用哪个等量关系?(余下的生产量÷余下的时间=平均每天的生产量)

3.余下的生产量在已知条件里面,该怎么求?(总的要生产的量-前10天生产的量=余下需要生产的量)

4.前10天共生产的量也是未知的,该怎么求?(每天生产了1.5万部×10天=前10天一共生产的量)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应用题就是几个等量关系,一步一步地分析其等量关系,就能找到解答的正确途径,然后列式计算。

二、教会学生审题的步骤

审题就是了解题意,弄清楚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明确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第一步。有些学生一看到文字较多的题目就害怕了,所以一定要教会学生能抓住关键的语句。其次就是要求学生能剔除题目中的“无用成分”,找出能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并建立起相应的数量关系。在应用题中,它的数量关系是通过文字表述呈现出来的,我们要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清解答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还可以通过画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明确解题的思路。为了能让学生认真仔细地审题,我们应设计各种各样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如运用条件或问题变换的对比练习、运算方法互逆的对比练习。最后,还要注意复述题意这个环节,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是否深入,通过复述可以看出:复述能力提高了,能使认识进一步深化。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解题思路并不是单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算法和简便算法,所以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多元化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在看问题时,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例如:学校美术组有35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3。女生有多少人?教学中,不妨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自主解决问题。等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解题途径之后,再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发现多种解题方法,其中最简单的是:把总人数看成是“单位1”,这就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转化为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3/5,这样就直接得出了女生的人数是:35×3/5=15(人)。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对策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便于学生掌握真实的解决问题策略,提升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开放题型题的训练来拓宽学生知识面

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找规律 教学 高年级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教会学生通过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找到数学中的逻辑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解决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方法便是“找规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方面途径引导学生“找规律”,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教学目的。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中“找规律”教学法的特点

为了满足现阶段新课改的要求,“找规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首先在素材的选取方面要注重其实际性,使数学的学习在具有挑战性的同时更加趣味化,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上更加主动地进行数学的研究学习。其次,“找规律”教学法要具有情境趣味性,基于学生活泼富有活力的年龄特点,应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是一切追求的基础,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就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平台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兴趣。另外,“找规律”教学法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合理性。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掘学习中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要教师合理规划,使教学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合理化的教学结构中,教师的讲解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系统讲解下,会通过自己的判断力建立起合理的学习结构,也会更容易发现数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结合“找规律”法的启迪就会很快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基础。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找规律”教学法除了具有素材实际性和情境趣味性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结构合理性,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障。

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实行“找规律”教学法的具体途径

1.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对数学教学中的规律具有初步认知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推行,教学已不再单单作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归纳到课堂内容中,而是讲究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认识到事物规律,从而进行自主探索。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课程的学习融入到趣味十足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课程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探索和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的从中找到数学学习的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自信,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对数学的理解能力。但是,应注重教师在此过程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并且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尺度把握,挑选适合课堂教学的活动内容,防止学生将数学课堂变成看热闹的地方。否则,不仅不能达到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寻找到数学学习规律的目的,还会引起学生成绩的下滑,不利于数学教学的下一步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也应该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用层次递进的方式挖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潜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找规律” 学生通过参与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引导,就会对学习中的规律性获得初步的认知,此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总结其中规律,加深学生对数学课程规律性的认识。例如: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出题,按照相关规律填出下面第57位空格中的数字,1、2、3、1、2、3、1、2、3、…( )…在这样的题目中,教师应注意,在除了列出相关条件以外要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题目中数字的规律,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完成题目的解答。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堂中的引导教会学生“找规律”。在收集相关规律的过程中,如何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课程的设计首先要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基础,多选取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进行测验,否则,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将教学的主体变为学生,而是需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调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课堂气氛,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3.通过给予学生锻炼空间提高“找规律”的学习效率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已不再局限于教授知识,而是通过课堂中系统而全面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意识和数学解题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同样,“找规律”教学方式的重点不在于规律,而是教师要懂得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让学生通过认知、了解、解决的过程,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运用“找规律”教学法,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切实领悟数学知识中的解决规律,提高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解决问题能力。而教师通过不断地在实际教学中将“找规律”教学法与学生的个性进行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均.《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之我见》[J].科学导报,2013,12(10):62-63.

[2]张祯国.《让“解决问题的味”浓一些――由“找规律”教学引发的思考》[J]. 新课程.小学,2011,16(11):24-25.

[3]王耀.《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之我见》[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10(1):35-36.

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分层教学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教师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特点,不再仅仅以教师为中心,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笔者就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因、具体方法和教学成果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因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智力表现和兴趣爱好表现不同,最终导致了学生数学成绩和数学能力高低不一致。小学高年级的数学难度逐渐增大,学生数学成绩上的差异逐渐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际方法

1.提高课堂的活跃性――“活”

“活”是指课堂中的活跃性,提高课堂的活跃性,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首先,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教师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之后,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活跃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的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

2.加强课后巩固和练习――“练”

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高年级数学的难度有所增加,也就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学生的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不同的数学知识,这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由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统一的巩固时间就会变得很少,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课上知识的巩固。课后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课后巩固和练习是学生自我提升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3.加强小学生的知识开发能力――“创”

“创”指的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B,这也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分层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仍旧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素质。创新意识就是关键素质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寻求更好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分层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三、分层教学中的教学要点探讨

1.教学目标分层次

因为学生本身素质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遵循“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规则。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制订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师在制订教育目标之前要详细了解每个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然后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教材,结合学生的情况制订出各个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

2.指导性学习要分层次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也要分层次进行。对于数学学习能力比较高、理解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重点点拨的方法,帮助优等生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则要注重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直观形象的讲解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另外,在分层教学中可以实行帮助式教学,让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帮助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在共同学习中共同提高。

3.课下作业练习要分层次

课下作业练习能够让学生巩固知识,教师在布置课下作业时,同样也要分层次进行。教师要依据各层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制订出能够切实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数学知识的作业。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对于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课下作业则要注重帮助学生实现课上知识的巩固。另外,在帮助成绩较好的学生提升能力的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成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模式。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分层教学的意义,制订严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分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为最终目标,而不仅仅是培养高分学生。

参考文献:

[1]王艳平.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教学浅析[J].新课程・小学,2014(2):196-197.

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173-01

数学学习的宗旨,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生面临实际问题时,能站在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知识去解决问题。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能够增强学生的临时应变能力。新教材的应用题联系实际,重在创建情境和体验策略,以此培养应用意识。但是部分问题却有着较大的跳跃性。数学应用题教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难点,学生的思维定势过于模式化、学习程度不够。教学方法也不合理,对学科的质量有所影响。

一、创建生活情景

现阶段,许多数学教材内的应用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不相符。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学生的实践活动形成了数学认知结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且枯燥的数学应用题,会让学生曲解题目的意思。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感兴趣话题中选择教学素材。在数学应用题中,一些题目的内容较为抽象,只依靠教师的口头解释往往效果不佳。教师可创建一些有趣的生活情景,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对数学题目感到亲切,更易于接受应用题。

例如,讲解比值问题。教师出了一个题目:“某书店里有100书,科普书有65本,文学书有35本。问科普书和文学书各占书店总书数的几分之几,它们之间的比值又是多少?”

这道题目就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买书看书是学生中很常见的现象。学生们经常接触到“科普书”和“漫画书”,解答起来也较为轻松。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教师应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着手,让学生喜欢上生活,喜欢上生活中的数学题。

二、加强学生分析应用题能力

解答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要先正确的理解题目。多数学生做错应用题,是因为分析题目的能力不够,对题目内容理解错误。教师应加强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不在解题时出现疏漏。例如,某校六年级一共有学生205人,选出男生的1/11和5名女生和参加书画比赛,全校剩余的男女生数目相同。那么,该校六年级有多少男同学,多少女同学?”

这个应用题看起来较为简单,也是学生们较为熟悉的求人数问题。学生在解答时,会先设置两个未知数,即男生x、女生y。但是,较多的学生在解答该题目时,容易将题目看错。题目说的是“男生的1/11”,但有些同学却认为是“全校六年级学生中的1/11”。概念不同,解答的答案也不一样。因此,有的同学列出的公式为:

。而正确的公式为: 。从列出的式子中可以发现,错误的式子比正确的式子解答上也更为繁琐。在正式考试中,如此解答这道题,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致使后面的可以拿分的题目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做。因此,教师应对学生题目分析能力尽量加强,不能让学生在临考时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

三、培养学生良好解题习惯

解题习惯是学生平时练习数学应用题养成的。学生考试时,草稿纸上的解题写的仔仔细细、整整齐齐,便能更清楚题目的问题和条件。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应重视学生题目感知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标记符号,反复读题。在解题时,深思题意、复述要点都是很好的方法。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培养习惯,又经过复述题目进一步深化认识。题目感知方法,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表达力,也提高了学生概括能力。

例如:“有两辆车,分别从A、B出发,相向而行。两辆车在离路程中点的40km处相遇。甲行驶完全程需要12个小时,乙行驶完全程需要15个小时。问A和B距离多少千米?”这个题目太过于抽象,学生们很难下手。但经过认真画图后,学生便对题目大意有所了解,找出题眼,列出等式。遇到抽象题目时,教师要教导学生画图,将其变为具体图形。这样不但节省了做题时间,而且提高了答案准确性。在数学解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教师可鼓励学生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分享。并对学生的不合理的解题方法和习惯进行引导。

四、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研究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基础程度学生,教师应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范小锋.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4).

[2] 扈善国.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

上一篇:公司章程范文 下一篇:高职教育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