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管理范文

时间:2023-02-23 11:46:27

高职教育管理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能力场;高职教育;教育管理

一、前言

自从人类迈进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国际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要注重自身的管理。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高职教育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必须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高职教育管理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为改善民生、创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能力场理论概述

高等职业学校建构的教学情境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及教师、学生等在其各自的空间中产生自己的场。这些场能够在有序的控制下产生一种特殊的作用,而这种特殊作用又可以在老师和学生的活动空间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物态。这种物态就是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就业能力。教学资源、教学情境以及角色是能力场的三大基本要素,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可以以触、味、嗅、听、视等已知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能力场这种无声的方式进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场的方式对其他的任何环境产生一定的作用。例如,人们的爱心、善心能够产生亲和的场,邪心、恶心能够产生排斥的场,而好学上进的场往往是通过虚心来产生的,落后的场可能就是由惰性所产生的。对于能力场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不断提高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后天的系统性的修养和训练。挖掘和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既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抽象的能力场来完成。

三、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职教育管理体制

现阶段,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完成,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因而其管理机构呈现出多样性,高职教育管理的主体包括国家、单位、个人及院校自身。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政府部门扮演者引路人的角色,使职业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监督和管理,高职教育处于有序、高效的发展状态,高职教育的规模、速度、数量等得到有效控制,各种教学资源也能得到合理利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职能进一步削弱,管理体制方面出现了系统性、统一性与自律性不足等各种问题。

(二)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由于受到教育行政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也应运而生,所以它与经济发展机制和行政机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行政体制和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发生相应的改革与发展,但是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却是停滞不前。因此高职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的弊端便日益暴露出来。如缺乏系统性,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独立性较强,各学院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使管理系统受到约束;缺乏协调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职教育各个部门的沟通较少,未能形成统一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国高职教育运行机制等不完善,制约教育部门监督与管理职能的发挥。

(三)高职教育资源管理

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资源,所以在高职教育管理过程中,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在资源配置方面,我国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财政投资事项的,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领导和控制。在资源管理方面,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我国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这些院校对教育资源的要求随之增加。这样财政负担加重,财政拨款越来越分散,其教育资源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高职教师大都来自人力市场,整体素质偏低,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基于能力场视阈下的高职教育管理对策

(一)宏观对策

1.树立职业教育现代化理念。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前提是要更新职业教育观念。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树立职业教育现代化与个性化理念,实现高职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在办学方面,充分发挥多主体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在管理方面,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地方的分级管理相结合;在运行方面要保持一定的创新性和灵活性。2.统一职业教育管理目标。职业教育管理若没了目标,便成为一纸空文。要实现对高职教育的有效管理,必须明确高职教育的目标;通过职业教育管理,更加促进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教育目标的正确与否对职业教育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制定职业教育目标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经济、人自身发展的因素。既要实现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国家教育总目标,也应承担起提高公民素质的责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型的人才,因此要以培养目标为指导,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3.完善高职教育管理制度。在高职教育管理制度方面,我国应该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完善《职业教育法》使教育管理进一步合法性与制度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谋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能够取得新突破;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制度,使高职教育朝着更加健康、快速、协调的方向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师资进行高效管理。4.构建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面临新的发展环境,明显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实行自主办学。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构想。推行校本管理模式,树立经营意识,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展校园文化管理,做到真正的以学校为本的管理。设置宏观管理机构,由政府宏观调控,由国家、地方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系统,政府研究机构构成。同时还要明确管理机构职责,发挥高职院校的价值。

(二)微观对策

1.优化高职院校行政结构。管理结构是管理活动的载体,对以能力场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职院校要对自身的行政机构进行优化与调整,保证行政结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样才能确保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还要针对高职教育行政结构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建立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使得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加强决策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提高高职教学管理的效率水平。此外还要注重对执行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和决策咨询组织的建设,有效保证教学质量,也避免了“闭门造车”的教学管理现象的发生。2.整合高职教育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是高职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能力场模式下的教育模式也是要通过课程才能实现。高职教育课程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双能力为目标,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高职教育课程还要注重多元化,既符合学制改革的要求,也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样多元化课程才能发挥课程特长,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五、结语

总之,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管理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能力场的视角出发,就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指导当前的职业教育管理实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2-114.

[2]谭海林.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思路与实践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8):34-35.

[3]宫峰,唐春华.“校中厂”多功能平台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1):81-82.

[4]吴代文.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5(15):60-61.

[5]蔡永超.面向行业“校中厂”校企合作的探究与实践———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8.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2篇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职教育在发展中,要结合时展要求,对教育管理的模式进行探索。本文主要以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结合高职教育管理发展现状,顺应教育时展的需要,探究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指导下,对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高职教育;管理模式

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究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教育管理专业性及对管理方法的探究,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发展,除了在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还需要积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数据云端技术的运用,对教育信息的处理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同时,在大数据时代,对教育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评估系统的工具性能及教育决策自身管理的相关问题等,都需要进行认真反思。

1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1.1个性化的教育思维

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化的差异,从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其创建个性化的教育环境[2]。但是大数据时代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可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数据信息的分析,帮助高职生找到适合其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师等,最终实现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1.2对教学评价的思路进行了拓展

大数据发展时代,反过来也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其扩大了教育评价的范围,除了传统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还包括对课程、教师甚至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评价,最终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次,促进发展性教育评价观。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视大数据的积累,通过数据分析学生的特点及喜好,为高职教育总额性评价提供了思路。

2高职教育大数据的管理模式分析

2.1高职教育管理的大数据特点分析

(1)大数据为高职教育管理营造了开放的环境。如师生发展的数据,这些数据较为庞大,且变化性和生成性较强,这些数据对教育管理决策会产生一些干扰或者促进的作用。(2)高职教育与教学活动是同伴而行的,其对象也需要包括教育活动中的一些原始数据(活动、结果等),这些数据需要对其进行即时的处理,因此,高职教育管理的过程也是对碎片化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行为过程[3]。(3)大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职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教育管理系统不仅可以作为教育海量数据的云端存储库,也是对教育大数据处理的专业化平台,管理层面也要按照管理策略的具体要求,建立简洁的数据模型,从而实现高效管理。

2.2教育大数据管理模型的建立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教育经历了多次的改革演变,教育模式也在随之变化,出现了多种文化形式,这些文化形式将其自身的理论作为基础,针对的角度也会有不同。我国对国外的教育模式也进行了研究,除了在理论或者是思维层面的研究外,还对教育管理实践等进行了研究,尝试着从大数据管理模式为基础,对管理实践教育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大数据的支持,主要是借助云处理技术,建立系统的管理,处理教育云大数据,相关的公共服务机制、师生教育等,提供全面的多终端的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4]。在高职教育活动中,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并不断提升为高职生服务的质量,提高教育分配的合法性,保证教育资源的相对公正,这也为高职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对于教育资源,应该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这也是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合理利用的表现。对高职教育来讲,对人力资源和教育人才及人才的教育培训,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这其中所包含的财力和物力资源,是教育资源能进行配置的基础;知识资源主要是指教育知识,所谓的资源也主要是教育活动中的资源(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及经验等)隐形的资源,这是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另外是技术资源,如教育技术、管理教育等,这其中重要的是教育活动中的信息技术运用,还有云应用管理服务需要满足教育需求,从而真正做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大数据教育管理主要是为了打造智慧教育,推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从而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数据的现代化的教育服务体系,从而能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功能的实现,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这就要按照需要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转变,推动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形成特定的高职教育文化。

3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多个领域的发展都带来了变革发展,教育行业亦是如此。当前高职教育管理发展中,要求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积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化的技能型职业人才,大数据的应用,为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思维,也能借助数据处理技术等对学生的个性等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更好地为高职教育管理策略提供依据。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认识到大数据时展的特点,结合高职教育发展和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加强对教育大数据管理模型的研究,积极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姗姗.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刍议[J].教育现代化,2016,(39):67-68.

[2]魏伟华.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个性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0):60-63.

[3]熊发政,李育强,陈英齐.浅析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路径[J].才智,2016,(23):74-75+77.

[4]白威.大数据理念下高职院校系部信息综合平台建设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6,(14):23-24.

[5]宁先江.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3篇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学管理的要求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学管理的现状

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对于职业教育的形式。英国有其“三明治”的教育模式、美国有其“合作教育的教育模式”、德国的教育模式则是“双元制”。我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应用到职业教育模式和教学管理体系中的,推动了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中,以“工学结合”为基础思想,进一步诞生了“订单式”、“2+1”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和“双向生”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办学条件差异下,适合应用不同的教育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管理下,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做前提,立足当地、服务行业企业的高职院校的发展的背景,来建立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在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下,来进行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

2、“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专兼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是发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对于高职教学队伍的建设,在鼓励专职教师走出校门,深入行业实践中对行业具体了解,对企业深入了解中,从而使教学的实践能力加强。

(二)从思路入手来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

1、教学模式要逐步向以地方为中心进行转移

在以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综合性为特征的现代高职课程体系中,需要在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下,来从真正的企业内部中,结合实践,学到更多。校内第一课堂进行理论奠基,校外第二课堂进行实践延伸,使得教育模式朝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此通过制订新的教学考核标准和工作量计算办法来激励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模式来转变。

2、教学模式中要更加重视以能力为目标的转变

课程考核作为评价教学模式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在工学结合高职教学的改革中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面对“工学结合”新的教学模式下,更为科学、完备、可测性能的一套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是否能够更好发展新教育模式的助推剂。在理论加实践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要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学校评价为基础,结合行业、政府与社会力量,来使得评价更具可靠性。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一)从现状中发现问题

1、教学管理理念的相对落后

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作为教学管理者的思维定势还存在在高职教学的管理中,这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在缺少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在仅仅理论教学的高职教育中,因为缺少学生的实践教学,从而不能达到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标准。教育的科学性、人性化也没有得到重视,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停滞不前,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后,一无所获。

2、管理者素质低

对于实施教学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来说,学历主要以大专为主,基本上就没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其所学的专业也与教育教学管理不对口。管理者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的不牢靠也是造成高职教育现状的直接原因。

(二)结合现状对高职教育管理进行研究

1、从观念出发,做好教学管理创新

只有对教学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才能够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质量。在落后的高职院校的管理理念下,是不能够发展教学管理的。所以培养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是促进高职教学管理发展的第一步。管理者在拥有创新意识的情况下,才能够保证高职教学管理工作质量高、效果好和成绩佳。而对于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其创新性的培养,可见创新意识对于高职教学管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从信息化入手,提高教学管理

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通过大量信息的参考和处理来对高职教学管理进行正确的决策。信息化与高职教育管理相结合是使得高职教学管理高效、科学、合理发展的重要保障,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从管理队伍考虑,提高教学管理

管理队伍的强弱是关乎高职教育发展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则是高职教育管理系统中的重中之重。第一、从人员数量的增加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第二、以继续教育的形式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从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第三、从提高各级领导对于教学管理重视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根据现如今就业的需要,我国高职教育管理改革中,在以“工学结合”中进行高职教学管理的改革。教学质量作为学院的生命线一直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以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前提来进行高职教育改革,来培养法律素养与人文素养集一身的高素质人才。以学生成人、成才、成长为主题,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为主线,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迁移能力为能力培养方向,法律知识贯通体系、人文素质培养体系、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为四个构建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和特点选择校舍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订单培养、课证融合、学训结合、学工交替、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途径的新型高职教育模式。同时,还应该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来具体构建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则要从酒店和旅游岗位群来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进行法律素养教育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园林技术专业则要从“接触——掌握——提高——适应”四个方面来入手,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对于法律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要在融合了法律、文秘、管理的课程体系中来全面培养人才,能够以“大平台、宽方向、多技能”的工学结合下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从实例中看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管理模式。

以某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来谈在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实施是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该专业在第四学期的时候就不安排校内的教学任务了,将学生安排到江苏、上海等地区的酒店中进行实地实习,到第五学期开学为止,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们能够将自己以前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同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以“人文素养贯通,学训教管合一”的培养模式,来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从提升人文素质入手,在学习、实训、教学、管理过程中融入“人文素养贯通”,再通过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如学习平台、知识模块、讲座、竞赛、社团活动,来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和公关礼仪知识。以看、听为主,文案资料工作为辅的“学训教管合一”中,能够了解到一线的工作性质和内容,让学生们对于自己所要进行的工作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由此可见,“人文素养贯通”与“学训教管合一”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具体实施,促进了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以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为目的,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合一”为要求来达到教学管理的效果。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就能够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和相关的理论学习相结合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还为高职教育的改革起到推动的作用。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4篇

通常情况来说,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主要成员包括思政老师、学生处老师、辅导员等。其中,学生处老师整天为学校行政事务忙碌;思政老师还需要负担相应的理论教学,在时间精力上没有不能满足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需求。因此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压力极大,但是辅导员的待遇问题不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导致辅导员“跳槽”现象频发,给高职教育管理队伍的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提高高职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1.转变教育管理思想,提高对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树立教育育人的观念,从教书、管理、服务以及生产四个方面,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无论是行政人员、后勤人员,还是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者,都需要在本职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在认识上,不能仅仅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教育的群体,应该将学生当做是学校的主人公,并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的健全相关制度。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加强创新,完善各项学生教育管理规定,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依法性,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各自实际的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提高学生对相关规定的认可。另外,需要在现阶段教育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多下功夫,努力寻求突破,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以及教书育人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3.加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建。现阶段,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不断的深入,专职人员编制不断的减少,学生队伍却不断的增加,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转换工作思想,提升自身的境界。同时,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结构还应该进行调整,采取相应的激励制度,提高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人管、用心管的良好局面。

4.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倡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坚持民主。通过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让学生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当做是自己的目标,并养成教育管理为己任的良好习惯。另外,学生工作者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管理工作的目的,在过程中还应该学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站出来进行自我管理,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砖添瓦。

5.重心下移,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第一,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应该加强院系之间的互动性,不断的提高学生工作者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第二,高职院校各部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制定具体的目标任务,并负责检查督促,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有序调控。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对该项工作不够重视、工作方式滞后、教育管理队伍不稳定、制度不够完善等,还需要不断的转变思想,提高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完善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加强建设教育管理队伍,不断的提升高职教育管理的水平,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5篇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主要任务是培养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点。职业性使得高职教育不能和其他专科本科高等教育一样重点强调知识与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是侧重于职业性与应用性,教学计划的开发必须以培养某一职位的实际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注重能力培养,而理论知识则是要求必需、够用即可。学生的素质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应为能力素质。同时高职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应有着更宽的知识面、更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更高的科技水平。所以,从高职院校的特征分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要坚持高质量,高技术,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则是高职教育要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道德文化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创新水平、社会交往与合作水平、身心素质等再次拔高;高技术则是根据高职教育职业性的特点,将培养能力作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实际动手水平;善创新,则学校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的重要目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才能不断根据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来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从而面对未来的挑战。虽然高职教育近年来有了大力发展,但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弊端,特别教育管理方面,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指导理念、教学手段等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调整;教学设施、硬件等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教育管理方面的革新还不够。这种状况显然不适应当代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既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影响了学生自己的就业发展。因此,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如果高职教育依然受传统价值观影响,不变革现有落后的教育管理思想,那么将会使得高职教育无法实质性提升教学水平,所以,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迫切要求现行教育改革,全面展开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未来几年高职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因此,高职教育管理必须要创新。

二、现阶段存在问题

从本质上而言,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创新工作进展的并不是很顺利,没达到预期的目标。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过分重视形式而忽略师生的接受能力。

(二)创新形式过于单一,覆盖面不均匀,存在资源分布不合理。

(三)教研团队创新力度不大,教学重点仍旧放在传统知识点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

(四)缺乏对学校创新热情的整体调度。上述情况的存在,使得本来出发点良好的教育管理创新工作在很多师生眼里都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学口号、形式,也使得管理创新工作难以进行。

三、策略与对策

综上所述,社会需要创新,学校也需要创新,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也给高职院校广大教学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就如何展开教育管理创新工作,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思想上统一,认识到创新迫切性

教学管理创新是一项教学改革的内容,只有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才能将教学管理的改革落到实处,这也是首要条件。因此,学校及院系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召开会议,与教学管理工作者共同讨论教学管理创新这一课题,并确定创新管理的作用、地位与实现途径。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科学理论,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师生,认识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所在。在学校学报、学校网站上,专门刊登有关教学管理创新的文章与先进案例,使创新观点深入人心,丰富师生的创新教学学习思想,而且不断开展交流讨论,使广大师生与教学管理者认为: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管理只有创新,不断优化管理,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办出效果、办出特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所需求人才。

(二)教学计划开发立足创新

高职院校主要职能就是教书育人,而教学活动的展开,则是教学计划实施的过程,因此,教学计划可以说是直接影响了整个教学的效果。高职专业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追求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自足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这几方面作为出发点,对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职业能力、专业基础知识与创新研究能力均应做出详细明确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必须重视如何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要让教师与学生明确,需要重视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技术,让师生们做到有的放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将整个教学与技术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牢牢拴住。

(三)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体现创新性

教材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是教学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高职教材的编写,必须突出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发展方向,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创新意识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并树立创新的自信心;教材除了课程要求的知识之外,还应在每一版教材中加入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相关前沿科学背景,为学生积累创新的能量。此外,教材的教学计划制定不应过于死板,章节等顺序应允许师生自由调整,鼓励学生通过课外实践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自己只是教学的指导者,而非领导者,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将传统的传授知识改变为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鼓励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师的授课出发点不应为简单的传授知识,而应为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创新,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在课堂上,应多鼓励学生质疑,并充分发挥各个学科间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与思维能力,例如,美术与文学结合,数学与计算机结合等等,对鼓励学生创新有很大帮助。

(四)培养一支创新型教研团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引者,教师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关键因素。教育管理的创新,离不开创新型教研团队的培养。培养一直具有创新型的教研团队,首先要培养各个学科的带头人,凡是好的创新团队,都会有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则代表着整个创新团队的素质与潜力,他们的水平与组织协调能力决定着团队的兴衰,所以一个优秀的教研团队学术带头人除了亲自带领教研工作外,还应协调其他各位成员的工作,共同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教研团队。因此,培养与选定合适的学术带头人是整个教研团队形成的基础。第二,学校应加强创新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创新型教研团队建设要充分体现创新平台的交叉、综合、成长,实现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的创新。此外,还应充分整合院校的多方资源,实现各类资源的共享、使用、评价,营造团队创新的软环境。第三,学校应建设有利于团队成长的院校学术氛围和组织文化,这是因为高校创新型教研团队建设是在一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之内,是广大师生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教师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主动工作、享受工作,所以高校必须致力于建设一种积极支持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柔性组织文化,既能促使教师积极开发自身潜力,又能容忍教师在尝试中可能的错误,最大程度释放创造性潜能。同时还要营造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学术氛围,通过给予每位成员、每个团队适当而有效的学术权力,为教师提供个人发挥的舞台、机会和条件,使他们能够透过责任感、动机和灵感而取得创新和成功。此外,还应建立团队导向的效益评估和激励体系,例如将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效益考核和团队层面的效益考评相联系,并根据团队自身特征与发展规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定性定量相结合,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效益考评激励制度,才能实现对团队成员和整个教师创新团队的有效激励。

(五)营造创新教育大环境

学校的管理从封闭到开放,教学从呆板到灵活,教学与管理与以往相比,变得更加灵活,更加轻松,更加和谐,这些都是创新性教育管理奋斗的目标。营造创新教育大环境,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需要积极开辟课外实践,成立科学兴趣班,强化技能培训,培养创新意识,改革考试方法,将考试的重点从传统的基础知识转向对能力的考察;要将学生学业成绩与企业实践业绩挂钩,吸引社会各行业精英人士来学校授课等等。总之,营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第一需要,创新应该成为学生不断追求的目标。

四、总结与展望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创新工作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个学校都应该因时制宜,根据自身情况去制定对策,并且只有通过学校、教学管理者、师生队伍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一个高效的创新性高职院校,才能有效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6篇

一、高职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的滞后性成为巨大瓶颈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实践环节比较落后,同时公共基础课程也未受到重视。课程设置雷同于本科院校甚至是中职学校的同类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在很多高职院校存在,实践课程比例设置随意化,公共基础课程缺乏与专业、岗位的深度渗入。课程体系结构性失调,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不完整,使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较弱。

2.专业调整的盲目性成为最大隐患

虽然专业调整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的不争共识,但功利性占据了高职管理观念的事实核心地位。由于缺乏良性的竞争机制和发展体制,各高职院校违背了教育规律,强行增开热门专业,忽视自身传统优势,直接造成专业设置混乱、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效果低下,最终导致资源闲置和资源浪费同时出现的怪相。在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已经叫停、内涵建设成为主流的今天,专业调整的盲目性将进一步加剧高职“洗牌”,增生出教育资产重新定位的强大压力。

3.社会认同的偏激性成为强大阻碍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支持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支持重心也从规模投入转到师资条件、专业发展等内涵方面。然而,必须看到,政府投入、师资配备、招生生源等仍然明显低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公众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低层次”的教育上。近年来由中职或技校升格为高职的大批学校,师资、设备等力量捉襟见肘,发展缺口较大。作为以对接市场、对接岗位为特色的高职教育,社会认同感缺失,投入节奏偏缓,将导致职业教育可能成为事实上的“低水平教育”。

二、高职教育管理改革的措施及建议

1.以机制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优化高职教育发展氛围

第一,从院校内部而言,要进一步建立“两级管理,重心在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系部的作用和功能。加大系部在经费、教学、人事和学生方面的管理权,调动系部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处理好系部之间的平衡问题、产学研结合的问题以及师生比例的确定、课酬的计算与发放和实验实习经费划拨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从政府管理层面而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统筹力度和法规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确认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理顺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重点做好政策制定、宏观规划、统筹协调、监督指导等工作,切实保证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招生方式、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加快职业教育法规的出台。

2.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优化专业课程建设

第一,要创新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引导力度,新增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具体用于与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相关的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建设,与企业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挂钩资助补贴,与企业挂钩的高级经营管理科技人员深造和在职职工岗位培训的资助补贴。改革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突出投入绩效评价,建立健全教育财政拨款的追踪问效、动态管理和公共监督机制,提高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第二,要调整教育经费结构。逐年扩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比重,改革教育科研经费支持方式。除部分用于支持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建设外,主要用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推行课题合同制、重大课题招标制、跟踪考核制和挂钩扶持制,完善课题竞标办法,重点支持可获发明性专利、能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技术瓶颈的课题,强化考核导向作用,对从社会、企业获得项目经费的,给予相应的配套扶持。

第三,要推进校企互动合作。高职院校要以“跳出学校、发展学校”的思路,积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和企业联办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攻关、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推进专业课程建设,成立各行业的顾问委员会;优化课程设置,建议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由省级的主管部门组织教育、行业专家成立各个专业的课程开发小组,统一设计高职院校中各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教材与实习指导书,然后,交给各高职院校实施。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 观念 组织 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2年9月8日,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构想。他认为教育创新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同等重要的,教育能够为其它方面的创新培养专业型优秀人才。现在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要想在未来的发展战中据优势,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管理创新的问题。

1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资金短缺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及实训设备的要求很高,缺少资金,特别是政府没有提供充足的资金,不能保障高职教育目标顺利实现。

1.2 师资队伍 师资不足是我国职业教育当前的突出问题。主要存在:从事职教的教师现在还不是很多,而且他们的专业知识也不是非常的充足,还有待丰富;他们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有待改善;师资结构不够完善,缺少“双师型”教师等。

1.3 管理体制无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没有结合本校的实际,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方法。

1.4 专业设置特色不鲜明 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与当地经济发展不协调以及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2 高职教育管理创新方法探讨

2.1 办学要多元化 现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经费筹集方面的多元化;②办学模式的多元化;③办学主体多元化;④服务功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等。

2.2 紧跟市场设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适当的施行 “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各个专业的灵活性更强,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3 管理观念的创新 要想更加顺利地实现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首先要抓好观念创新,通过观念创新的推动来促进管理的创新。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管理还有一个较大的提升空间,管理者一定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实现管理观念的创新。

2.3.1 “以人为本”的观念。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 ①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是学校的重要核心,管理者满足教师在成长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帮助教师更顺利地成长。我们现在十分有必要提高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的能力,对教职员工、科研成果、技术职务的晋升要求有些过于盲目。我们应该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帮助他们逐步地改进和完善自己,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以饱满的精神展开教学工作,这同时还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②对学生的管理。学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高职学院要想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学生。本着“理论够用,实践并重”的思想,在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同时,给高职学生提供很多的提升机会,例如:英语及计算机等级考试、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等服务,满足在校生、毕业生和社会各类人员的学习要求。

2.3.2 “校企合作”的观念。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帮助、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不仅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动力,还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而实现教育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不断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有效方法。

2.4 管理组织的创新 组织机构是组织管理活动的载体。高职院校管理战略目标在不断地调整,其组织结构也要不断地创新,根据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要解决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的构建和决策层次、执行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

2.4.1 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的构建。在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但是社会在不断地繁荣,时代在进步,它也表现出与时展越来越不相符合的趋势,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应向扁平化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一方向的发展首先要做到:①职能部门专业化程度需要不断的提高,二级学院或系部的学科专业化也要不断地加强。②行政组织机构还需精简,管理层次过多的情况需要解决,努力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率。

2.4.2 决策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对于决策层次建设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一位优秀的校长。大学校长要有以下8种素质:①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着大学不断进步;②推动大学发展的目标不仅要远大,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实际,在执行过程中采取渐进的方式,抓住任何能够推动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机会;③校长应该更加注重行动方面,要积极主动地执行各项战略指标;④要有冒险的精神;⑤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失去信心,要多进行尝试;⑥采取符合实际的变革方式;⑦要让副职们拥有适当的自由;⑧制定激励机制,将个人目标跟学校的成功发展结合起来。一位优秀的校长如果能够很好地带领决策层工作,那么自然会提高高职院校文化水平。

2.4.3 执行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细节决定成败。执行不力,再好地决策也难取得成效。在高职院校组织结构中,二级学院或系部属执行层次,充分发挥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它是战略决策执行主体中的关键成员,学校文化建设关键在执行力,学校高管要授权给执行层管理者,让他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校可以采用绩效考核和任期制度,定期公开考核结果,用事实和数字说话,让执行层管理者信服,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执行层管理人员给予淘汰。

2.5 管理文化的创新 进行学校管理,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观念这一管理的灵魂,学校管理还需要优秀的管理文化来支撑。高职院校管理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高职院校管理文化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5.1 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高职院校管理文化系统的基础就是物质文化,它同时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教学场所、实训场所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大学生文体、科技、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等硬文化。还包括表达院校精神的校徽、校训、校服、校歌、标志色、名言警示牌及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和善于治学育人的“双师型”教师、教授队伍等软文化,“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学术之大”,高职院校物质文化既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2.5.2 创建先进的高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的关键。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学校规章制度等。一些高职院校本着“走出去,请进来”开展了文化大讲堂及教师继续教育费用报销制度。请知名企业家或者相关领域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交流,同时把本学校优秀的教师送出去深造,制度上体现这种理念将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5.3 培育个性鲜明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表现在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人际关系、思维方式、教风学风。这种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内涵。

3 结语

高职院校创新的目的在于保持其在市场竞争中又好又快地发展,发挥其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管理创新过程中要理顺各方面关系,积极化解矛盾。发展是永恒的,创新是无止境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必须经过长期的管理实践大胆探索,逐渐积累,使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翟轰.高职办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8,(6).

[2]储朝晖.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管理创新的文化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6).

[3]杨和平.论高职院校经营[J].教育与职业,2005,(9).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8篇

1.教育价值观的嬗变。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确立的教育价值观对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具有决定意义。改革开放前,我国教育价值观基本上是社会本位价值观;后由于受西方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影响,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突出了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这两种价值观都有其理论依据,也有其偏颇之处。前者忽视个体价值,压抑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后者忽视社会价值,只顾个人利益,无视社会整体利益,不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两种价值观的缺陷都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要想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更新自身教育的价值取向,顺应时代的潮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个体的主体性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高职教育必须承认个人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重视学生的全面智能开发、人格塑造以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和促进学生职业岗位适应性的要求,突出学生认知主体地位,使其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获得个性化发展,建立“人人可成才”的发展环境和成长路径。

2.传统教育管理的弊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首先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致力于培养处于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把目标放在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的双重培养上,但实际操作中“应试教育”的痕迹仍然处处可见。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初的“传统教育”学派的“班级授课制”和“三中心论”(以教师、教科书、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直到今天都影响着教学模式。教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个性化最终为“成绩一刀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情况下只能一视同仁地进行教学,无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和培养。这种单向授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教学,并不是主动积极地学习,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都很缺乏。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管理。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中,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定规矩、教学生、管学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不是以学生的具体能力为标准,而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绩效的考核依据。

二、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可行性

1.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其提供了主观条件。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时代的烙印,当今高职学生多是“90后”,表现出许多新特点:学生几乎是独生子女,个性复杂多样,自我意识强烈;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接受新鲜事物快,凡事喜欢出新、出奇;地区差异和家庭差异使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增强;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观察动手和创新开发能力较强,社会参与意识较高。新时代高职学生身上的气质特点为高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自身主体地位提供了主观可能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为个体发现自己的潜能提供机会,一旦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课程,就可以避免盲目性和强制性,有助于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快地找到自己的发展潜力。

2“.大众化”教育的现实为其提供了客观条件。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这给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于招生人数增多和办学规模扩大,还表现在对传统教育管理理念的冲击。由于入学门槛的降低,一方面,学生本身的个性差异性更加突出和明显;另一方面,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这使得高校在生源上形成一定的压力和竞争。学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完全取决于其所开发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只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才能更好地进入社会,谋取职业,实现人生。高职院校的目标和责任在于开发满足学生需要的、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适销对路”专业,这使得原来一统化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发生动摇,为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创新点

1.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是将主体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内化为自导自控行为,以实现自主管理,促进管理者自身成长和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活动。一方面作为自主管理的高职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转变原有的被管理者局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管理;另一方面作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做到主动给学生放权,给学生自主管理的空间。高职教育管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的特长,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帮助学生选择课程、明确教学计划;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将教学活动内化为自己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个性和才能发展的独特性和成长点。

2.教学方法的转变。高职教育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选择技术实践知识,并通过设计实践性问题,从中引申出专业知识,因而工作过程占有逻辑主线地位,以职业岗位中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为逻辑顺序。高职教学中要从“满堂灌”“一言堂”变为以启发式、探索式和研讨式为主的工作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基础,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提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实现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内容的主体性建构,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除了要面面俱到地讲授外,要运用更多点到为止的归纳教学法,并有机结合各种教学手法。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参与课外活动,使课堂向社会延伸。

3.管理体制的转变。高职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动手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都较强,要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优势开展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如鼓励学生组织并参与各种技能大赛,项目的设计、方案的制订到具体实施,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创新开发意识和自主创业能力。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应充分发挥班级和各种社团组织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建立运转正常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如自律委员会、学生评议联席会、负责班级常规的纪监会,推进学生自我管理制度化;注重学生自主性培养,在学习上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尝试设“学生评议会”,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课堂教学进行评估,增强学生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社会生活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提高。高职文化建设可以为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提供相对宽松的氛围,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在其中得以弘扬。

4.评价方式的转变。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本观念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管理成效的主要评价标准。以能力培养为高职教育教学评估核心,以职业岗位和社会生活的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多元考核体系和发展性评估为手段。考核采用开卷或半开卷式;命题形式既有知识性、分析性题目,又有应用性、直觉性题目;考试形式可有笔试、口试、模拟、实际操作、写小论文等;考核内容要使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将基本知识与综合能力测试结合起来。发展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制度,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及时准确地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帮助学生改进,可以把评价视为发现学生发展可能性的手段,教师在日常的学习评价中应尽可能以激励为主,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很大程度上学生是管理对象,虽然年轻人做事富有创造力和工作热情,但难免会有些冲动和盲目,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主体式的管理模式还要接受学生工作教师的指导意见,以防止出现学生只重视主体地位,忽视校方管理的局面。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9篇

高职主体教学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主体教育的顺利进行,对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且师生参与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民主化发展的趋势。要让师生更多地参加关于高职教育的讨论,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在规定的范围内参与学校的相关管理工作。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师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也开始慢慢体现出来。其次,是高职院校推行人本管理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应该做到以人为本,把人放在教育的主置上,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以更好地推进教育管理。人本管理要充分强调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导地位,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去开展一切管理活动。

二、高职教育中主体性原则的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1.高职管理工作者角色和地位的缺失。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得到主体角色的认同,高职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高职管理者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能够保证教学工作的持续性开展。但是,一些高职管理者还存在一定误区:一是缺少一定的奖励制度和竞争机制。二是管理人员误解了自己的任务,只把自己的任务定性为排排课表、抄抄成绩等。三是管理者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和教师的基本信息。四是教学管理工作不规范、不系统、不具体。如果一个高职管理者不能很好地弄清自己的地位,必然会造成管理工作角色和地位的缺失。

2.高职教师对主体地位认识模糊。高水平的教学管理不仅在实践中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定教师对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的认同,而且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但是,在我国现有的高职教学管理体制下,大部分教师只停留在被动的授课阶段,例如课时的分配、上下课的控制、上课时间的安排以及工作量的核算等方面。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对主体意识的认识模糊,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对学生的基本信息比较了解,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把握得也比较透彻。但是,由于主体认识模糊,对学生的一些信息不能及时反馈,最后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增加负担。

3.学生的主体话语权受到冷落。学生作为实际的主体,在一定的场合下必须拥有相应的话语权,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在高职教学管理中,学生成为被管理的对象,失去了一定的主体地位,最主要的表现是学生的话语权被冷落,使其处在一个没有自我的主体状态。如今,大部分高校的课程和知识结构缺乏弹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安排的课堂教学参差不齐,学生各自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学质量高低不等,但是还要在同样的管理体制下进行学习,更加冷落了学生的话语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高职院校主体教学的管理建设的有效途径

1.增强民主管理意识。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技的方面发展。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当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采用全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进行革新。要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支持学校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教学经费的投入。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工作考核,合理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广泛听取多方面的建议,虚心听取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的合理意见。

2.提高参与管理意识。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基本情况进行改革,针对学校面临的实际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老师和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进行高职教育管理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断鼓励他们进行探索,尽最大可能利用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提高参与管理的意识,坚持和完善个人分工负责与集体领导相结合的制度,努力使教学管理工作达到效益的最大化,明确职责与分工,提升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益。

3.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在高职院校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严重阻碍学生主动性的发展,也不会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好地思考、观察、领悟、应用和选择,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的主体性就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教学的创新,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学。

4.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高职院校中的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在内心当中树立起主体意识,从而更好地为自身的发展做出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活动课程内容,还是教育的知识技能,都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主体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5.树立人本管理思想,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积极性,更好地树立教学管理者的新形象。其次,要明确教学管理者的职能,坚持责任、权利和利益的有机统一,不断培养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性意识和主体性意识。最后,要不断强化管理者的服务意识,界定管理者的工作方向和性质,逐渐拓宽学生和教师参与管理的机会和空间。

6.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活化课堂内外的教学能量。现在的高职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选择学习的范围也在扩大化,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对其做出相应的选择,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引和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改变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寻找课堂教学的激活点,更好地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并进行相关的教学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更好地激发学生活动的兴奋点,引导学生求知的价值取向,从而有效地达到课堂内外的统一。

7.增加学生的话语权,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导。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行为的培养,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创新性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一是建立学生分类管理体系,及时关注学生的需求。二是准确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掌握学生的需求层次,正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差别,不断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三是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建立一个信息库,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全面的调研,更好地把握学生的价值取向。

8.加强教学管理软环境建设。教学管理中的软环境不仅是教学管理新形象、教学管理主张和理念的载体,也是教学管理赖以体现的物质保证。因此,加强教育管理软环境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断提高高职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提高管理队伍的科研水平,更好地树立教学管理的新形象。二是不断发挥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不断提升管理者的文化层次,更好地弘扬人文精神。三是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四是实施鼓励的软件制约方式,避免管理者之间发生冲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主体性最好的场所。高职教育管理者应该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角。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职学生 高职教育 教育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16-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和实践型人才为目标,以高技术实践人才服务于社会为目的,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合适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途径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激励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很多成功的管理案例中,管理者通过激励理论成功促使员工完成目标,使企业获得成功发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激励理论的实质可以理解为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方法满足个体的种种需求,来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个体的最大潜能,达到高效成功管理的目的。本文尝试将激励理论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探寻一种适合于高职教育管理的激励理论方法。

一、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可以从学生个体、院校发展以及高职教育整体三个层面来分析。

(一)有利于引导高职学生实现自我。高职学生在刚入学时高考成绩较低,这使得很多学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在学习和做事的时候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良好的动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没有良好的计划,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跟着去干。长此以往,学生的成绩、做事能力不断下降。同时,老师和学校对学生的教学、生活管理又会使得学生自身产生抵触心理,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是有益的还是无益,都会故意与学校和老师作对,这不利于学生个人和学校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高职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需求,不要一味地无理由地夸赞学生,也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应根据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奖励和惩罚制度,恰当地激励学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潜能,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实现自我和改进自我。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创建。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讲,学校中存在着教师和学生两大主要群体,而如果要使高职院校得以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协调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两者的关系,两者关系和谐相处,学校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因此,激励理论应从学生和教师两者关系的协调入手。首先,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和校园生活需求,要分门别类,分别应对;其次,了解教师和学生发生冲突的根源,有效避免师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生冲突,尊重学生和老师的个体差异,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协调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长久稳定发展。从更大的层面来讲,高职教育若要能长久持续地健康发展,其根本上依赖于校园内部管理的有序、各方的协调,以及安全稳定的环境。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高层只设立目标,而不设立具体的行动计划,或者可以说是缺乏具体可以实现目标的行为。激励理论将学校的发展目标、老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个人目标,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分类别、多层次、多级别的管理措施,从整体发展层次上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

二、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

(一)深入了解学生需要特征。学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群体,学生的发展好坏,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质量。因此,激励理论的一切落脚点都是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要主要包括学习需求、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三个方面。

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学校中的任务是学习,在一切的活动面前,学习是首要的前提,也是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激励理论中,就要注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包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生有成绩的高低、综合素质的强弱,以及理解程度的深浅,但是他们都具有好学求学的特性,应当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实施方案,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2.充分了解学生的交往需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作为社会群体一员中基本特性,高职学生也不例外。学生之间的学习需要进行交往沟通,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相处,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需要向老师进行请教,这都是需要学生进行交往的,可以说学生的生活之间处处离不开交往。激励理论就要明晰学生的不同交往特征,在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层次之间交往是存在着差异性的,应在差异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激励措施。

3.充分了解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一个人的成功是获得社会的认可,是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渴望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获得周边同学的认可,获得教师的认可,获得学校的认可。这都是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的层面,那么关键就是要通过激励理论找准学生自己的位置,在前进的方向上给予指引和鼓励,给予学生正确的激励措施,让学生在激励理论的指引下正确地实现自我。

(二)恰当合理设定目标,促进学生需求层次转化。激励理论需要设置合理的目标,在设置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整体的需求和学生个体的需求。合理的目标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职教育学生来讲,合理的激励目标要注重周期性、时效性和层次性。

1.目标需求要注重周期性。激励理论需要确定的目标不是单纯地完成一次就结束了,一个合理的目标应当具有往复循环性和周期性。首先,学生的学习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一个长远的目标,例如一个学期、一年、整个大学生活都需要一个长远的目标。这个长远的目标需要一些周期性的分个目标来实现,可以按一个季度、一个月、一个星期来分段实现,这样就能将复杂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拆解。其次,学生进行学习之后,一段时间后如果不加以复习,往往就会遗忘,那么参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将目标进行分时段重复设定,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目标需求要注重时效性。激励理论在针对学生设置目标时,需要注重目标的时效性,简单的说,就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个体设定的目标有所不同。不同学生内心对自身的期望值不一样,同样一个学生在自己不同时段的目标也是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目标的完成时间,不同的时间段所完成的目标不一样,所要达成的效果也是不一样,一定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对象分开来考查,不要给学生设置一些不合理的、脱离实际、无法实现的目标,还是应当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适宜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时效性目标。

3.目标需求要注重层次性。目标要注重层次性,具体体现在老师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课程学习计划中。这些计划具有一个总的学习目标,说明学生应该达到某种学习要求,这是普适性的,是针对学生群体的。激励理论在普适性的总目标下,对每个学生制定学生自己的个人目标,而这个个人目标在满足普适性总目标要求的同时,应当有学生个人情况特征的要求在里面,这也是目标层次性的具体体现。

(三)针对学生个人特点,选择恰当的激励方法。激励目标因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激励方法也是如此,它主要可以分为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生不同的个人特点来进行选择。

1.分学习阶段正确选择激励方法。学生在刚踏入高职院校的时候,对周围的情况还不太熟悉,处于一种陌生未知的状态,在这个时候,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和充分的鼓励,以使得学生尽快地融入这个大群体和大家庭;而在学生进入学校一段时间,对学校比较熟悉和了解之后,高职教育管理者就应当进一步地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督促和促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中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在学生即将踏入毕业的校门时候,高职管理者要教育学生正确合理地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为社会服务,同时更要倡导文明离校,安全出行。

2.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选择激励方法。学生是一个有充分认知的个体,每一个个体的特征都不尽相同。要摸清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对于好动活泼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情况,将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这股劲头引导到学习上来,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学习热情。如果他们不小心犯了错误,也要适当引导,让他们认识到端正态度比错误本身更重要。而对于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学生,要让他们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与同学正确地进行交流与交际,同时,由于他们在交流方面是弱势,教师应当在学习以及生活方面主动地给予关怀及帮助。

总体来说,高职院校在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的管理生活中,高职教育管理者要采用激励理论,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鼓励和激励,确保学生能够保持乐观开朗的自信心,使他们的个人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在保持学生个人需求的激励基础上,设定合乎情理的激励目标,采用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勇于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边蕾.浅谈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员工管理中的应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6(3)

[2]欧阳琼.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J].亚太教育,2015(8)

[3]缪晓斌.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应用[J].学园,2015(11)

[4]陈薇,丁悦华.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12)

[5]杨宏.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4(12)

[6]丛彬彬,王银银.耗散结构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1)

[7]张小炜.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7)

[8]王文绮.马斯诺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管理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9]张芳芳,张威.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运用[J].职业,2012(32)

【作者简介】黄妙红(1978― ),女,壮族,广西崇左人,广西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 下一篇:传统绘画论文范文